汪受传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08:04:53

点击下载

作者:汪受传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汪受传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汪受传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汪受传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汪受传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566-9

Ⅰ.①汪… Ⅱ.①汪… Ⅲ.①中医儿科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71166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汪受传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主  编:汪受传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566-9/R·19567

策划编辑:马光宇

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国强副主任授予研究型医院指导专家聘书2. 与王永炎院士讨论EV71中医药防治方案3. 汪受传教授出席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会4. 与培养的2009届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博士合影前 言

余步入岐黄门槛凡五十载,孜孜不倦,本当自知天命,却每感愈学而愈觉不足。中医学术博大精深,儿科临证难题多多,唯有学界共同努力,方能使中华民族珍贵的医学遗产在我辈手中得到传承弘扬。余愿为人梯,以微薄之力,为中医儿科学术添枝加叶。

我成长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从基层到中医高等学府学习,从农村到城市医院工作,在读书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领悟,略有所得。冀图通过本书,回顾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历史,探索学科今后发展的路径;追忆个人的成长经历,谈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介绍自己对于中医儿科基本理论的见解,对于古代学术精华的阐释;提出通过实践感知凝炼的理论观点,总结儿科点点滴滴的临证经验;重温开展临床科研的学术成果,列出临证求索的部分医案。特别是对于儿科温阳法、调气法、运脾法、消风法治疗四法,余以为在当今具有指导临床的重要价值,详加阐述,以图与同道共同研讨,推动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医成才之道,必须熟读经典、悉心临床、图谋发展。我们这一代中医人,从古代、当今走向明天,承载着中医学这一独具特色又难以共享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的学科学术发展的重任。唯有同道们共同努力,方能使中医学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保持活力,绽放异彩。儿科的疾病谱不断变化,中医儿科临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课题,我们若能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学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若是抱残守缺,无所作为,则学科有不断萎缩的风险。愿同道们居安思危,怀鸿鹄之志,在中医儿科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结出丰硕的成果。

值此江苏省中医院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之际,我更加缅怀医院的开院元老之一、我的导师江育仁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接纳我进入了中医大门,江育仁教授引领我进入了儿科殿堂。谨以我和我的弟子们共同完成的此书奉献给我的导师江育仁教授,就教于海内外的中医儿科同道。汪受传甲午年季春于金陵审思斋Table of Contents自 传 (一) 踏进门槛(二) 乡里磨练(三) 学术传承(四) 潜心幼科(五) 学科建设第一章 学术思想 一、 中医儿科学学术传承与发展战略探讨二、 儿科温阳学派的源流与现代临证应用三、 儿科调气观点对肺系疾病的指导意义四、 儿科运脾学说在小儿脾系疾病的实践五、 儿科消风理论于当代临床的实用价值第二章 医论医话 一、 研究和发展中医胎儿医学二、 儿童保健从先天做起的学术思想三、 儿童喂养保健的传统经验与现代认识四、 胎毒学说探讨五、 变蒸与枢纽龄六、 久咳治疗八法七、 儿童哮喘分发作期、迁延期、缓解期三期论治八、 咳嗽变异型哮喘从消风论治九、 小儿鼻鼽从消风宣窍论治十、 小儿肺炎从热、郁、痰、瘀论治研究十一、 运、补、清三法该尽治脾胃疾病诠十二、 消、导、清三法论治积滞十三、 胎怯从肾脾两虚论治十四、 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略第三章 临证经验 一、 桂枝龙骨牡蛎汤古方新用二、 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肺卫不固营卫不和诊治三、 温运脾阳法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经验四、 小儿Hp相关性胃炎从寒热论治五、 解毒活血消痈法治疗小儿肝痈六、 多发性抽动障碍从风痰论治七、 小儿癫痫从痰、惊、风、瘀、虚辨证治疗用药经验八、 清热凉血活血法为主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九、 温肾暖脾固脬法治疗神经性尿频十、 清肝泻火解毒法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十一、 手足口病从湿热疫毒论治十二、 安蛔、驱虫、通下并用治疗蛔厥十三、 蛲虫病防护重于治疗十四、 祛风化湿解毒法治疗异位性皮炎第四章 临床研究 一、 小儿病毒性肺炎480例证候学研究二、 开肺化痰解毒法治疗病毒性肺炎360例临床研究三、 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儿童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四、 基于主症动态变化的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五、 清热化滞颗粒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Ⅱ期、Ⅲ期临床研究六、 小儿厌食症300例病因病机分析七、 运脾方药为主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八、 壮儿饮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及机制研究九、 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泄泻68例十、 温运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52例临床观察十一、 暖脐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临床观察十二、 辨证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初步总结十三、 滋阴降火、理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女童乳房早发育60例临床研究十四、 200例新生儿胎怯病因病机调查分析十五、 补肾健脾法治疗胎怯100例临床研究十六、 小儿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专家调查研究报告第五章 临证医案 一、 鼻鼽肺脾气虚风痰束窍证案二、 急乳蛾病后功能性低热气阳不足、营卫不和证案三、 腺样体肥大热结咽喉肺窍不利证案四、 慢性咳嗽风痰内蕴证案五、 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案六、 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不足证案七、 口疮心脾积热证案八、 厌食脾运失健证案九、 积滞饮食积滞证案十、 Hp相关性胃炎胃热气滞证案十一、 泄泻寒湿困脾证案十二、 泄泻脾虚证案十三、 干疳、慢惊风气血阴阳虚衰证案十四、 肝痈毒瘀壅结证案十五、 儿童头晕风阳上扰痰浊内蕴证案十六、 头痛肝风痰火证案十七、 多发性抽动症肝风痰火证案十八、 癫痫风痰内蕴证案十九、 儿童高血压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证案二十、 尿频脾肾阳虚膀胱失摄证案二十一、 紫癜性肾炎阴虚内热证案二十二、 解颅肾虚络脉瘀阻证案二十三、 胎怯脾肾两虚证案二十四、 幼年类风湿病全身型风湿热毒证案二十五、 麻疹合并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心阳虚衰证案二十六、 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案二十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热入营血证案二十八、 荨麻疹伏风肺热证案二十九、 浸淫疮血热伏风证案三十、 异位性皮炎湿热蕴毒证案自 传

我家祖籍安徽徽州歙县,1861年曾祖父金榜公避战乱迁居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我就是在这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古镇长大的。徽州地区古称新安郡,宋元明清时期名医辈出,世人谓之新安医学,其中汪氏名医凡数十位,如《石山医学》、《医学原理》的作者汪机,《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的作者汪昂等。但是,我所知道的长辈中并无业医者,步入岐黄之道纯属偶然。1964年,我从安丰中学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进入南京中医学院,从此开始了中医生涯。(一) 踏进门槛

进入南京中医学院,开始对于从学理科转以文科为主的变化很不习惯。有的同学认为学中医是进错了门,甚至预言“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末代中医”。但是,我却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管认真读书。学校的氛围也给我深深的感染,礼堂柱子上挂着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医家的画像,图书馆编写组办公室里十几位老师整日伏案编写《中药大辞典》……学院名师云集,孟景春先生教我们《中医学基础》,吴考槃先生教《黄帝内经》,陈亦人先生教《伤寒论》,张谷才先生教《金匮要略》,徐景藩先生教《中医内科学》,曹济民先生教《中医儿科学》……至今,医古文唐玉虬先生解释《黄帝内经》“被服章”并非错简、温病孟澍江先生介绍金汁应用经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们每日凌晨即起,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晚上九时半教室熄灯了,还要跑到厕所去继续看书。我当时学的二版统编教材、记的课堂笔记,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好景不常,过了两年,“动乱”开始,我们也被裹袭进去。折腾一年之后,我们头脑清醒了一些,想到以后还是要当医生的,于是,赶快匆匆补上未学的课程,然后自己组织起来,联系医院去实习。当时,各地医院虽然也都在搞运动,但看病是不能停的,而且,人们的思想解放,实习生只要能干活的总是放手使用,这就为我们创造了大胆实践的条件。

1967年夏季,我来到南京儿童医院的乙脑病房,带教我的陈大庆医师让我为患儿开中药,我就照书上的卫气营血辨证开起了药方。原来担心小儿吃不进中药,其实不然,乙脑重症患儿昏迷不醒,都插了鼻饲管,汤药从鼻饲管打进去很方便。牛刀小试,方药见效,知道古人的经验确实有用。1968年初到了泰兴县人民医院,先跟当地名中医余公侠、杨卓斋门诊学习,后来进了流脑病房。这次胆子大了,焦永盛医师让我直接管两间病房,用中药治疗,有什么需要他再来帮忙。我寻思流脑患者头痛剧烈、呕吐频繁,与肝火热毒上攻有关,于是取清瘟败毒饮加上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为主方,居然十分有效。除暴发型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轻型、普通型、重症型都能单用中药治愈。这也让我树立了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不但能治病毒性疾病,也能治细菌性疾病的信心。

大学期间,我还先后在江苏省中医院、高淳县人民医院、高淳县东坝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专区人民医院等多个中西医院实习。在不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除了学习到中西医临床知识和常见病处理能力之外,还在各位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应用学到的中医知识,处理了一些西医老师认为棘手的疾病,如曾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小儿阑尾脓肿、妇科陈旧性宫外孕,解毒消痈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肝脓肿,透疹解毒法治疗麻疹,通腑泻下法治疗肠梗阻等,均取得显著的疗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到了大大小小的中西医院,看到了形形式式的各科病种,得到了多方面的学习锻炼,奠定了专业的基础。(二) 乡里磨练

1970年,我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江苏省响水县双港公社,首先到翻身大队劳动锻炼,每天白天下地与农民一起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还坚持看书,偶尔也为农民看病。有一次,一个农民牙痛,一只臼齿已经活动,求我们为他拔掉,我就给他针刺合谷强刺激作为麻醉,另一位学西医的同学拿着一把老虎钳拔下了病牙,这位农民千恩万谢而去。

劳动锻炼和参加工作队两年之后,我被分配到响水县周集卫生院工作。这儿医生不多,条件简陋,我去了就被安排在普通门诊,当各科皆看的全科医生,马上要单独当班。普通门诊常常只有两名医生,24小时轮班制,医院还有十几张简易病床,谁在门诊收的病人就由谁管理,直到出院。记得曾经有一个晚上来了六个急诊重症病人,包括小儿重症肺炎、胆道蛔虫症、农药中毒、产妇产后大出血等,也只得忙不迭地左右开弓、前后张罗,全力应付。

在农村工作,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不管你的能力大小,最重要的是对农民兄弟要有一颗热诚的心。只要你诊病认真、服务热情,病人及其家属都能对因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带来的遗憾给予最宽厚的谅解。自己的工作能力有限,碰到问题只有找书本请教。但是,在这儿见到了各科许多病种,也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和实践。我的初步医疗经验就是在这段时间积累起来的。麻疹肺炎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清肺解热,百日咳痉咳期用桑白皮汤泻肺镇咳,湿热痢疾用白头翁汤加味清肠解毒凉血治痢,急性阑尾炎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解毒消痈,都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农村孩子的痈肿疔疮很多,未成脓者清热解毒、已成脓者消痈排脓、已出脓者祛腐生肌,疗效优于抗生素。在应用古方有效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摸索提高疗效的途径。当时胆道蛔虫症很常见。开始时我用乌梅丸治疗,确有疗效但见效较慢,患儿常常在病床上翻滚两三天才能缓解,使我与家长一样焦急如焚。我思量仲景乌梅丸立方大意是酸苦辛并用、寒温兼施,就将其简化为蜀椒、乌梅、黄连、白芍四味配伍,加上大黄、玄明粉利胆下蛔,槟榔、苦楝皮驱蛔杀虫,结果显著缩短了缓解时间。流行性乙型脑炎要求就地治疗,我就应用曾在南京儿童医院学到的知识,一边处以汤剂,一边输液支持和对症处理,成功救治了一批患儿。后来,我又调到盐城纺织职工医院工作,主要就诊对象是纺织女工和她们的孩子。在这儿我承担起了宣传儿童保健知识的责任,同时应用温病理论指导小儿外感热病治疗,采用甘温除热为主治疗纺织女工功能性低热等,都增加了辨证论治的积累。(三) 学术传承

1979年春,我从报上看到招收研究生的消息,马上报了中医儿科学专业,有幸录取,成为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江育仁先生的弟子。先生要求我们“四能”:能看病、能写作、能讲课、能科研,提出了他对中医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提出这些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研究生是要做课题的,中医研究生的课题怎么做?大家都是懵懵懂懂的,不知道如何选题。我看到先生在1979年11月出版的《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指导意义”,其中有100多字讲“脾健贵在运不在补”,觉得有文章可做。起草了一份研究计划“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研究”,得到先生首肯,就从文献研究、病种选择、治法确定、方药制剂,到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苦干两年,完成了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儿科运脾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且初步掌握了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与方法。

1991年,我又作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随江育仁教授再学习三年,跟师临证学习导师经验,抄录老师医案5000余则,撰写发表老师临床经验总结论文多篇,并在1993年获得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优秀论文奖。直至2003年1月先生驾鹤西去。24载春秋,形影未离,如子绕膝。其间,有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诲,有言简意赅的迷津指点,有为人为医的潜移默化,有立足宏远的阔论高谈。总之,我从先生处学到了许多许多,尤其是他博览群书、勤于临证、敢治难症,而且擅长融会古今,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提炼,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留下了现代中医儿科浓墨重彩的一页,使我终生受益。

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就留校工作。实际上,1981年我还在读研期间就已经开始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我在三尺讲台上站了30多年,直到现在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而且,我时时想到的是,我们不仅要将每节课讲好,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带好,还要让我们的教学随着时代而进步。周围的学术环境在不断变化,儿科的疾病谱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随之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我在2002年主编的《中医儿科学》新世纪教材就比我导师江育仁先生20世纪80年代主编的《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内容更新一半以上。同时,我还提出建立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的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制了一批视听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运用了视频、音频、照片、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利用网络的实时、非实时交互功能,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教育教学方式革命。由于在本科教学中的成绩,先后多次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中医药优秀教材奖,多种多媒体课件奖等,共22项次。我所主编的《中医儿科学》教材获评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Pediatrics in Chinese Medicine》成为国际标准化英文教材,在国内外中医药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并被作为中国、新加坡等多国中医师资格考试的蓝本教材。

我1990年成为硕士生导师,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指导博士后,是中医儿科学科继江育仁教授之后的第二个博士生导师,第一个中医儿科学博士后合作导师。我一向认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一批熟谙传统中医儿科学、掌握现代相关学科知识、具备创新型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应是研究生教育和师承继续教育。我和俞景茂教授合作主编了第一本中医儿科学研究生教材《中医儿科临床研究》。20多年来,我指导的研究生已达百名,还带教了全国、江苏省、本单位的徒弟及中医临床高级研修人才等数以百计。他们分布在国内各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医院,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加蓬等国家,其中多数成了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已有20多人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他们中不乏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成功人士,如我的学生们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儿童医院、空军总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深圳市儿童医院等单位都成了学术带头人;赵霞博士36岁时成为全国中医儿科最年轻的教授;袁斌等8名各国弟子成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洪两博士担任了新加坡中医师资格考试、审核组主席;徐伟英博士是澳门历史上第一位中医学博士等。从教30多年,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我的弟子中涌现了一批英才,他们在中医儿科的未来将会发挥出杰出的作用。(四) 潜心幼科

我一向对儿科情有独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6年起就走上了医疗、教学的科主任岗位。我参加一线值班直到55周岁,学医行医到今年正好半个世纪,看过的患儿数以十万计。我在临床上始终坚持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尝到甜头。20世纪60年代用中药治疗传染病的经历,使我至今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可谓得心应手。但是,时代在变化,儿科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当根据社会的需求开展自己的医疗活动。80年代,我主攻小儿脾胃病,实践了运脾法在各类脾胃病中的应用;90年代初,将研究重点转向新生儿病中的胎怯;1996年后,开展了以病毒性肺炎为代表的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同时,对现代儿科临床上的各种常见疾病,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开展了多项临床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采用了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采用了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获得了多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我已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8项、江苏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及中医药局项目7项。我和我指导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编出版教材、学术著作32部。科研成果获得过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等22项次,在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系、脾系疾病的多个领域处于中医儿科国内外的先进水平。

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个人体会深刻的是温阳法、调气法、运脾法、消风法的儿科临床应用。源于南宋陈文中的温阳法对于儿科临床常见的脾阳虚、肾阳虚、心阳虚、卫阳虚等各类阳气不足证候有显著的疗效;调气重在调肺气,对于恢复肺主气的生理功能,治疗各类小儿肺系疾病有提纲挚领的作用;运脾法适用于各类小儿脾胃病,运化复健则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脾胃自能发挥后天之本的作用;风病历来有外风、内风的各种证候,我根据当今儿科临床过敏性疾病多发的情况,又提出伏风之说,可用以指导多种疾病的辨证治疗。

通过临证体验,我提出了一系列可用于指导临床的学术观点,如:小儿肺炎从热、郁、痰、瘀论治,小儿鼻鼽从伏风论治,哮喘分发作期、迁延期、缓解期三期论治,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肺卫不固、营卫不和诊治,运、补二法论治小儿脾胃病,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小儿Hp相关性胃炎从寒热论治,儿童抽动障碍从风痰论治,凉血活血法为主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胎怯从肾脾两虚论治,息风镇惊豁痰法治疗癫痫,清肝泻火解毒法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解毒化湿法为主治疗手足口病,安蛔、驱虫、通下并用治疗蛔厥等。这些观点,均源于中医传统理论,来自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切合当今儿科临床发病情况,多数已通过学术论文、著作得到推广。

我在临床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有几条:一是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确有优势与特色,问题在于你是否能熟练掌握、灵活应用;二是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儿科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钻研和探究;三是我们要引进现代先进的技术方法,为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术所用,才能取得行业内、行业外公认的成果;四是中医药伟大宝库需要我们一代代中医人接力研究,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不断传承弘扬。(五) 学科建设

个人多年来在学术上的不断进取和成果积累,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认可。我1988年11月成为副教授,1993年3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2004年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又担任了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项目(WHO-ICD)审评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型医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3年起被推举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2002年起为第四、五届主任委员;2009年被推选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首届会长,2012年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执行委员,2013年连任为儿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会长。

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始建于1955年,在我的导师江育仁先生领导下,人才济济,在医疗、教学、编写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全国中医儿科界产生重大影响。80年代之后,学术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医要搞科研,教学需要改革,对于学科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中医儿科界较早地探索用现代科研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儿科学,申报、开展了一系列中医儿科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课题,也培养、形成了一支有活力、能创新的学科队伍。由此,1988年学科就被批准为江苏省教委重点学科,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位点建设也不断加强,1979年开始招收中医儿科学硕士生,1987年起培养中医儿科学博士生,2005年开始有中医儿科学博士后进站,成为国内外中医儿科高级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由于多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我们作为全国最早的中医儿科学博士学位点、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不断发挥着学科带头和学术辐射作用。

中医儿科不仅要在中国兴旺发达,还要传播各国,造福世界儿童。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20世纪就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同行建立了联系。同时,我们多年来培养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分布到五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受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南非等多地讲学。2009年组织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后,更是在学会周围团结起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道,2011、2012、2013连续三年在英国、马来西亚、美国召开中医儿科国际学术交流会,大大推进了中医儿科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在世界各国的传播。

如今,我步入岐黄殿堂已半个世纪,政府和同道给予我这么多荣誉,扪心自问有愧。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使命——传承、弘扬,推动学科学术发展,造福中国和世界儿童,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不懈努力,才能不辱使命,让儿科事业在一代代中医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第一章 学术思想一、 中医儿科学学术传承与发展战略探讨

我在1995年就提出: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其依据来自于考古学家的考证: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平均寿命只有14岁,若按今天“儿童”年龄上限18岁计,则中华民族的原始医学活动相当一部分应当属于儿科的范畴。若是从《史记》明确记载的我国最早“小儿医”扁鹊算起也已有2400年。即使从北宋钱乙建立中医儿科学术体系计算也已900多年。中医儿科学在历史上曾经创立了多项世界领先的纪录:如商周时期产生了胎儿期保健的“胎教”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用针刺成功抢救儿科急症“尸厥”;唐代在太医署正规培养5年制少小科专科医生;宋代有多部处于当时世界儿科医学领先水平的专著问世,建立了内容完备的学科体系;16世纪中叶推行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术等。历史进入新时期,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给包括中医儿科学在内的中医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学其他分支学科一样,面临着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和发扬自身特色,获得更大发展的课题。本文拟就中医儿科学科怎样做好学术传承和学科发展提出个人的管窥之见。(一) 学术传承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都是在前人已有积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中医药学来说,历代医家给我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记录了一代代中医人学术积累、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的轨迹,蕴藏着世界医学中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拓展中医儿科事业,首先要做好学术传承,然后才有可能弘扬、发展。1. 中医儿科学术积累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中的宝库之一。据报道,中国流传至今的古籍总数在10万种以上。1991年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了全国113个图书馆1949年前出版的中医药图书12124种,其中儿科专著就有1117种,这一记载只是不完全统计,所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中医古籍之丰富实在决不为过。

历代中医儿科古籍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千万年来与儿童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其丰富的学术内容涵盖了儿科学的所有方面。

在小儿体质特点方面,经历了从《颅囟经》“纯阳”到《温病条辨》“稚阴稚阳”的学术研讨,提出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对体质形成的影响、小儿体质分型、体质与治未病、不同体质儿童的发病特点与调治方法等,对于做好儿童保健具有积极意义。关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为儿科防病治病建立了基础。

在儿童保健学方面,商周时期的“文王胎教”和《黄帝内经》的“胎病”记载,表明中医学很早就已经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到胎儿期保健对于小儿后天是否能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中医学中对于孕期保健的精神、饮食、起居、劳逸、防病、用药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以及出生后的母婴同室、早期开乳、母乳喂哺、按需喂给、时见风日、不可暖衣等养育方法,至今对于做好优生优育具有指导价值。

儿科诊法学中的“惟以望为主”及四诊在儿科应用的特点,辨证学中的儿科五脏辨证体系与卫气营血等各种辨证方法的灵活应用,治疗学中的儿科剂型运用与内治、外治、推拿、针灸等多种疗法的因时因地、因病因证、因人制宜,以及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等,关于中医儿科临床基础的大量古今文献记载为我们诊断治疗儿科疾病提供了切合实用的方法。

中医临床各类疾病,包括初生儿疾病、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系疾病、肝系疾病、肾系疾病、传染病、小儿外科病等,更有十分丰富的历代论述,其中绝大部分内容至今有效地指导着儿科疾病的辨证治疗,现代又在传统经验基础上,应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技术方法得到验证、提炼、创新、发展,同时对一大批现代临床新产生的疾病研究总结出了中医药认识和治疗的方法。

中医儿科学丰厚的学术积累,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发展中医儿科学建立了可靠的基础。2. 中医儿科学术历代传承

中医儿科学历代发展的轨迹就是一部学术传承和弘扬的记录。我在2000年主编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医儿科学》中首先提出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个阶段的学术成就都是那个时代的中医儿科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寻求古训、博采众方和自身的实践、总结,使学科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在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原始的医疗知识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或有意识验证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这些医学知识的传播方式只是口耳相传。有了甲骨文才开始有了诸如“龋”、“蛊”、“贞子疾首”等关于儿童疾病的记载。西汉初年淳于意是我国儿科医案最早的记录者,他的医术学之于公孙光、公乘阳庆所授的黄帝、扁鹊脉书。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成的,他由此创立的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虽然朝廷已经在太医署内培养少小科专科医师,但大批儿科医生的产生仍然来自于师徒传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建立了儿科保健学、病因学、证候学;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儿科方380首,为儿科病治疗提供了大量有效方药。他们都是前一时期中医学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唐末宋初《颅囟经》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宋代儿科鼻祖钱乙的学术成就得益于《颅囟经》、儒家、道家以及个人的临证领悟。其后陈文中等宋代儿科医家医著辈出,更是学术继承、研讨、论争,交相辉映,促进了中医儿科学术繁荣的景象。

在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儿科名家成批涌现,儿科著述数以千计。其中的佼佼者如明朝万全《幼科发挥》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础理论;薛铠、薛己著《保婴撮要》,对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重大贡献。清朝夏禹铸《幼科铁镜》重视望诊,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对麻疹常证和变证的辨证论治有全面的论述;陈复正《幼幼集成》创立了指纹辨证方法;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等。民国时期徐小圃、奚泳裳分别传承、弘扬了温阳学派、寒凉学派的学术精粹,救治了大批时行疾病危重患儿。

在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被引入学科,推进了学科进步。如现代理化检查方法的应用扩大了四诊范围,使中医儿科诊断学从司外揣内向内外合参发展,辨证学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发展。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开展胎怯、胎黄、感冒、肺炎、哮喘、厌食、泄泻、癫痫、多发性抽动症、肾病综合征、流行性乙型脑炎、手足口病等许多儿科常见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有说服力的成果。现代实验研究的成果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医药的疗效机制,更为发现规律、研制新药提供了有利条件。中西医之间既相互补充而又各自独立发展,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3. 中医儿科学术传承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都离不开继承前人、传播弘扬,然后才能应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研究、发展。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学其他学科一样,在历史和现代,有其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吸取了普通教育的成熟方法,并将之有机融合,为培养继承传统、立足当今、面向未来的学科人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传承体系。

师徒传授是中国历代沿袭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主要方式。儒学宗师孔子“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办的是学堂,集体授课。中医界则通常一位老师一轮只带一两个弟子,耳提面命,亲相授受,采用的是个体化的教学方式。老师指定阅读书目,徒弟读书自学,老师一般并不逐节讲课,只是解疑答难,这就培养提高了徒弟自我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在读书自学的同时,徒弟从一开始就跟师临证,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促进了教学相长,如阎季忠整理钱乙学术成《小儿药证直诀》、顾景文整理叶桂口授成《温热论》,都是学生为老师总结经验而成的传世之作。

由于拜入名师之门不易,我国古代还另有私淑的学习方法。所谓私淑,是指未能直接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北宋董汲为钱乙私淑弟子。钱乙是儿科寒凉学派始祖,但他的论述详于内伤而略于外感,董汲创造性地将寒凉法具体应用于治疗天花、麻疹等多种出疹性传染病,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书,钱乙见了大加赏识,亲自为之作序推荐。

古代不少儿科医家还重视搜集民间经验。如清代陈复正少年即为道士,多年“飘笠云游,借医药以济世”,同时在周游中采集了大量民间单方验方,充实了《幼幼集成》的学术内容。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发展,学科学术进步,其特有的学习、传承方法功不可没。

现代社会通用的教育方式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政府主办的事业,教学条件大为改善,拥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集中了一批不同学科门类的优质师资,开设适应培养目标需要的多门课程。比如说中医院校就开设了从中医学基础到临床的十几门课程,同时学习了部分必要的西医课程,以及外国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适应现代中医行业的需要,并拓展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而且,学校教育采用的是集体授课的方式,培养人才的数量大幅增长。中医儿科学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末开始招收硕士生,1986年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从此开始培养中医儿科博士,并于2005年开始接受了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形成了现代院校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各有千秋,我本人就是两种教育方式的受益者和实践者。我1964—1970年在南京中医学院本科学习,毕业后到基层工作,1979—1982年回到母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工作后,1991—1994年又作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拜师于江育仁教授接受再教育。同时,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已经为中医78级本科生授课,1990年成为硕士生导师,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2008年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迄今我直接指导培养的学生、弟子已数以百计。由于我曾经的两种教育方式“生”和“师”的经历,使我对传统师承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都有一定的领悟,认为两者结合是继承中医传统、面向学科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良好方式。因此,我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讨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将师承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提案时,积极支持了提案的通过。(二) 学术发展是学科进步的战略

中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发展作出过历史性贡献。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时,总结前人经验,推进学科学术发展,才能加快学科进步、事业拓展步伐,使我们对儿童健康、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 现代中医儿科的学术进展

近60多年来,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学术氛围中,通过以中医儿科专业人员为主体、相关多学科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的共同努力,中医儿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中医儿科学基础医学方面,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学术名著,对著名中医儿科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取精撷要,发掘了一大批对当今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就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若干理论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变蒸”、五脏“不足”“有余”等,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上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在传统突出望诊的基础上,丰富了舌诊、肛门诊等内容,在四诊客观化方面,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等,都做了不少工作。并尝试扩大传统四诊手段,利用血液化学检测、超声影像等技术搜集到的儿科疾病体内变化信息,将其纳入中医儿科辨证体系,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中医儿科辨证学的认识层次得到深化。加上中医儿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工作的起步,为研究证的本质、研制儿科新药创造了条件。

在中医儿科学预防医学方面,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应用中医儿科学防治方法,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胎养胎教学说的科学内涵在现代被逐一证实,宣传推广我国传统的养胎护胎经验,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药自母传”为依据,通过孕妇妊娠期服药,作用于胎儿,预防新生儿黄疸、胎怯,在现代诊断方法的配合下,证明了其可靠的效果,取得了有创新意义和显著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发挥中医药扶正固本、调整整体的优势,通过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补肺、脾、肾,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了呼吸道复感儿、脾虚儿的发病率,延长了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缓解期。在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流行时,用中药内服、药液雾化吸入等方法,保护易感儿,预防发病,取得良好效果。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更加拓宽了中医儿科预防医学的应用领域。

在中医儿科学临证医学方面,借助于现代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日益普及,将传统的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总结验证、比较甄别、提高创新,使临床诊疗水平大为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中医学“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论治取得成功树立了一个范例,即对西医学明确诊断的疾病,应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这样,不仅提高了中医儿科学诊疗水平,而且使其能克服某些西医难题的优势得到广泛认同,也为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疗效扫除了思想障碍。中药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通过药效学研究表明,不仅不少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方药的整体效应,即调整机体免疫,改善器官功能及组织代谢,减轻病理反应等综合作用。在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厌食症、缺铁性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疳证)等中医药治疗方面,更体现了自己的优势,即: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而且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这就比西医儿科只补充所缺营养物质的治法显示了长处。许多中药新药的发明和剂型改革,如清开灵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用于感染性疾病,青蒿素治疗疟疾,雷公藤治疗肾病综合征,三尖杉酯碱、靛玉红、砷制剂用于白血病等,都提高了疗效,方便了用药。其他如小儿外感高热、急惊风等急症,哮喘、肺痈等肺系疾病,泄泻、积滞等脾系疾病,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动综合征等心系疾病,癫痫、肝痈等肝系疾病,五迟五软、性早熟等肾系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 面对现代临床的学术挑战

如上所述,中医儿科学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同一时期。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迅猛发展,新技术大量涌现,使古老的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受到强烈的冲击。不管人们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引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向中医儿科学领域渗透。20世纪50年代的“西学中”培养出了一批比较高明的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加速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发展中医儿科的步伐。80年代以来培养的中医儿科学硕士、博士,在学术界已经挑起大梁。正是由于既熟谙传统知识、又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医儿科学术进步,使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医儿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若是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西医儿科学在20世纪以来的发展更为惊人。疫苗的发明及普及预防接种,已经消灭了天花,并使鼠疫、黑热病、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或接近消灭。自青霉素开始的多种抗生素的发明,已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打破了中医的优势地位。现代西医学是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西方传统医学已经作了完全脱胎换骨的改造,与现代科技有很强的亲和性。引进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使西医儿科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新药研制的成果呈几何级数增长,其势咄咄逼人,不断扩展着它的临床阵地。

因此,中医儿科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发展速度,在这新世纪之初,应当剖析自我,面向未来,找到一条适应自身的更快的发展道路。

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与现代科学技术则一时难以沟通,这是中医儿科学引进现代科学技术远不如西医儿科学的基本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儿科界兼具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匮乏,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中医儿科队伍中部分人自我封闭、抱残守缺,以及人员数量质量、医疗设备、科研条件、经费投入等客观困难,也都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在未来社会里,医学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医儿科要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速度,才能使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青春,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 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路径

学术传承弘扬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传承和弘扬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是我们的祖先千万年来进行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历代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现代从传统经验中发掘出的重大成果屡见不鲜。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学,首先必须熟读中医经典著作,从学科历史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吸取营养,发掘中医文献宝库中的学术精华,来为提高我们的临床能力服务,为古为今用、学术创新找到灵感和突破口。同时,要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从当代名老中医身上学习应用中医学传统理论认识和处理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学术传承是发展的前提,中医儿科学历代的丰厚积累是我们今天学术发展的雄厚基础。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近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近阶段,弘扬中医儿科学术,发挥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扩大其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要克服妄自菲薄的自卑观点,不要自以为低人一等,事实上,我们新一代的中医儿科医师不仅经过系统的中医教育,能用中医学整体观点、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处理儿科常见病,而且也掌握了西医学对儿科临床常见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他们应当具有比只有单一知识结构的医生更强的临床处理能力。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熟练掌握中医儿科的专门技术,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临床。我曾在2007年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做了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许多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如新生儿疾病的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的口炎、胃炎、厌食、腹泻;营养性疾病的多种营养素缺乏病;循环系统疾病的病毒性心肌炎;泌尿系统疾病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神经性尿频、遗尿症;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癫痫、脑性瘫痪;内分泌疾病的性早熟;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的多发性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感染性疾病的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整、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据世界各国的统计资料,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近年来,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因此,发扬中医药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优势,避免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滥用,是我们中医儿科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全国各地的情况表明,凡是中医儿科工作开展好的单位,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就成了事业成败的关键。

开展科学研究是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动力。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现代规范化要求,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疗效评价标准等。在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方面,要应用整体观点,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要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形成更加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制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增效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临床研究的范围在相当时期内仍将侧重在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如以上调查所获得的各类特色优势病种;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疑难病的研究,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有所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实验研究要为临床研究服务,要更多地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直接引入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以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制,开发创新的治疗方法。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尤其是成批的优秀中医儿科临床人才。要有大批中医根基扎实,临床处理能力强,能用中医中药为广大儿童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儿科中医师。在中青年中医儿科医师中,要强调“读经典,做临床”的学习方法,要通过院校教育、师承教育、自学提高,以及中医临床研修、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中医儿科医师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扩大中医儿科医师队伍,提高中医儿科队伍整体素质,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促进中医儿科事业发展。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中医儿科学科历经沧桑,发展至今成绩斐然;中医儿科学术发展任重道远,前程远大光明。我们这一代中医儿科人,承前启后,肩负着历史的责任,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追求,中医儿科学术进步的步伐会不断加快,中医儿科事业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1):7-10.

[2]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的特色优势及发展战略[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1-4.二、 儿科温阳学派的源流与现代临证应用

温阳学派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学术流派,肇始于南宋陈文中,发扬于徐小圃、江育仁,余师承江育仁教授,多年来临床应用温振心阳、温运脾阳、温壮肾阳、温通卫阳诸法于儿科多种病证,取得满意的效果。(一) 儿科温阳学派的创立

儿科温阳学派起源于南宋陈文中。陈氏撰《小儿病源方论》四卷(1241年)、《小儿痘疹方论》一卷(1253年),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治疗见长。明代刘凤在《幼幼新书·序》中说:“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曰陈曰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可见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始于宋,陈文中与钱乙齐名,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陈氏的温阳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1. 强调脏腑娇嫩,立论元阳为本

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祛邪擅用苦寒攻克,扶元惟重滋肾益阴;董汲私淑钱氏,为小儿疮疹立凉泻解毒诸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