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防治简明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0:37:03

点击下载

作者:王雅芹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肛肠病防治简明教程

肛肠病防治简明教程试读:

前言

肛肠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是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各种疾病及部分结肠疾病的总称。常见的肛肠病有七十余种,我国民间素有“十人九痔”之说,可见这类疾病是非常普遍的。1977年我国曾在全国29个地区,对工矿、机关、学校、部队、服务业、街道居民、农民、渔民等76%692人进行了肛门直肠疾病普查。对其中取得完整资料的57%297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患有肛肠疾病的共有33%837人,总发病率为59.1%,也就是说十个人中就有近六个人患有这种疾病。痔疮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总人数的87.25%(内痔占59.86%,外痔占16.1%,混合痔占24.13%);其他肛肠疾病占12.75%,其中肛裂占4.12%,肛乳头肥大占2.85%,肛瘘占1.67%,直肠脱垂占0.58%,直肠息肉占0.28%,肛门瘙痒占0.17%,其他肛门直肠疾病占3.08%。国内女多于男,国外男多于女。

因肛肠疾病的特殊性、部位的敏感性和功能的重要性,许多患者不愿就医治疗,或在肛肠科手术后出院恢复阶段存在各种不适而担心甚至恐惧,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肛肠病防治知识以及术后护理常识的基本了解,容易走入不良治疗和护理的误区。为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肛肠疾病,尽早治疗肛肠疾病,手术出院后的正确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我们组织肛肠科有关专家,编写了《肛肠病防治简明教程》一书,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正确地认识肛肠疾病,并学会简单的治疗,预防和术前、术中、术后的简单自我护理,减少不当调护带来的烦恼。本书较系统地向读者介绍肛肠疾病相关医学知识,对痔疮、肛瘘等常见肛肠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介绍了中医理论对于痔疮、肛瘘等肛肠疾病的分析及其辨证施治。旨在帮助患者尽可能地解除痛苦并早日恢复健康。

该书读者对象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肛肠病患者和普通人群,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对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和普通人群的防病知识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参编人员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及同仁指正。编者2015年6月

第一章 中医肛肠病论述

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尤其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早已世界闻名。中国肛肠病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伟大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长期与肛肠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医肛肠病学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诊疗技术,其中对肛肠疾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疗等的论述,内容丰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整理和发掘医学古文献中的一些相关论述,对于深化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较高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肛肠病的种类及命名

肛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疾病及部分结肠疾病,目前现代医学记载已达七十余种,而其中发生在肛门直肠肠段的最多,如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乳头瘤、肛隐窝炎、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门湿疣、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症、肛门周围神经性皮炎、肛门接触性皮炎、肛门癣、肛门闭锁、肛管炎、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骶尾部畸胎瘤、肛管皮肤缺损、直肠阴道瘘、直肠尿道瘘、蛲虫病、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直肠炎(溃疡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异性等)、克隆氏病、粪嵌塞、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等四十余种,临床较为多见。

在古代医书中,肛肠疾病统称为痔、漏。据史料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家就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如《山海经·中山经》中记有“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合水多鱼,食之不痈,可以已瘘”。《庄子·列御寇》载有:“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提出痔疮病名,后被医学界所采用。《韩非子》有“内无痤疽瘅痔之害”,强调痔疮。《淮南子》有“鸡头已瘘”,提出肛瘘。《内经》对肛肠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有详细记载,并对便血、泄泻、肠覃等肛肠疾病作了论述。《难经》最早记录肠息肉病、肠道癌。《灵枢·肠胃篇》记述了结肠、直肠的长度、大小。《素问五脏别论》有:“肛门亦以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经脉横解,肠为痔。”《灵枢·水脏篇》最早提出肠道息肉的病名。《灵枢·刺节真邪篇》最早描述了肠道肿瘤。《神农本草经》首载了脱肛病名,并提出五痔病。《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了有关痔的分类和证候。该书将痔分为牡痔、牝痔、脉者(痔)、血峙(痔)。其中牡痔多指外痔或肛瘘,牝痔多指内痔或肛瘘。此外,该书中将瘘管称作“巢”,如“巢塞直(,即直肠)者”,即指直肠有瘘管。其他肛肠病名如称肛门瘙痒为“朐痒”,称直肠脱垂为“人州出”等。清·祁坤《外科大成·痔疮篇》记载“钩肠痔,肛门内外有痔折缝破烂,便如羊粪,便后出血,秽臭大痛者”,将肛裂称为钩肠痔等。

第二节 肛肠病的病因、病机

一、风寒暑湿燥热皆可致本病,但以风湿燥热居多

外感六淫之气传里,俱可搏结于肛门,引起痔瘘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开合不得,寒气从之······陷脉为瘘,留连肉腠。”《灵枢·水胀》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结,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冯鲁瞻《疡科心得集》曰:“风寒暑湿热外邪所乘,皆可下血。”而《证治要诀》中“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热盛则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下溢而成便血”,则更明确说明了肠风下血的临床表现和热邪致病的病机转变。《河间医学六书》云:“风热不散,谷气留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者及变而为瘘也。”指出了肛周脓肿、肛瘘是由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壅滞气血,而腐肉成脓,成瘘。《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的记载,扼要地指出了肛裂的病因,认为本病多由血热肠燥或阴虚津乏,致大便秘结,排便努挣,引起肛门皮肤裂伤,湿毒之邪乘虚侵入皮肤筋络,局部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破溃之处缺乏气血营养,经久不敛而发病。

此外,六淫之中,尤以风湿燥热之邪所致肛肠病居多。《脉经》云:“趺阳脉浮,必肠痔下血。肠痔下血,风热居多。”《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有“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并简明扼要地总结出其发病特点:“如结肿胀闷成块者,湿盛也;结肿痛如火燎,二便闭者,大肠小肠热盛也;结肿多痒者,风盛也;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东垣十书》谓:“善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而《灵枢·痈疽》云:“营卫羁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则更加强调了“热”在肛痈病机演变中的中心环节。

二、尤重湿邪在病机演变中的作用

湿分内外。肛肠疾病,以内湿为主,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从内生,湿热结聚而发。如《疡科心得集》卷中云:“盖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是经为湿热所聚之腑,此处生痈,每由于酒色中伤,湿浊不化,气不流行者多。”指出了湿热蕴阻肛门,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肛周脓肿。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痔疮下血,湿热居多……”又清·陈士铎《洞天奥旨》卷九云:“痔疮生于谷道肛门之边,乃五脏六腑受湿热之毒而生者也。……虽痔之形状甚多,而犯湿热则一也。”均在此明确提出了湿邪致病的突出地位。湿性重着,常先伤于下,故肛门病中因湿而发病的较多。

三、脏腑本虚、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因

先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肛肠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脏腑本虚有着重要关系。正如《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饱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阐明了脏腑虚弱是本,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气血下坠结聚肛门为痔是标。明·薛已《薛氏医案》则提出肛门病的发生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内经·五脏别论》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里所说的魄门就是现代医学所称肛门。并指出大肠、肛门具有接受浊物、排泄糟粕、吸入水分、分泌津液、调节和控制排便的功能。肛门的约束作用主要靠气血充盛、脏腑升降调摄机能的正常来维持。“肺主气,司呼吸”,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降功能正常与否关系着大肠正常传导输送功能。若素有肺热,往往致大肠不利而肛门生疮或痔。若肺气壅滞而失于肃降,大肠燥热内结,便秘难解,亦可成便血痔疾。

脾主运化升清,关联大肠之传导。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机升降有序,则肛门启闭正常。脾主统血,若脾的统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便血。沈月南在《金匮要略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即是此意。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魄门功能正常,有赖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疏通畅达。肝疏泄失常,气血不和,筋脉失养,则魄门挛缩,排便不利。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叶天士云:“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可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脾,使大肠传导失司,“通”“降”功能失调是功能性肠病的根本原因,故本病虽病位在肠,实病在肝。“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认为,由于肝失条达,疏泄失职,乘脾犯胃,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则见腹痛腹泻,腹胀胸闷,嗳气少食,泻后气机暂畅故泻后痛减。明·李梃《医学入门》进一步解释说:“盖饮食则脾不能运,食积停聚大肠,脾土一虚,肺金失养,则肝木寡长,风邪乘虚下注,轻则肠风下血,重则变为痔漏。”

四、后天失养在肛肠病的发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1.饮食不节

历代医家大都把饮食不节归之于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首先,《内经》中有关饮食不节对肛肠疾病的论述尤为丰富,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素问·六节脏象论》更对肠进行了解释,认为其义主要指肠内积滞压迫肠壁,影响络脉而言。不言而喻“因而饱食”等饮食因素是引起痔疮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显然道出了过食肥腻,饮酒无度,恣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必然引起肠腑脉络充血扩张,使“血气纵横,经络交错,流注肛门而成此痔矣”。而饮酒对本病的危害,历代医家则均有明确详述。如《太平圣惠方》云:“夫酒痔者,由人饮酒过度,伤于脾胃之所成也,夫酒性酷热而有大毒,酒毒渍于脏腑,使血脉充溢,积热不散,攻壅大肠,故令下血。”《外科正宗》云:“酒色过度,肠胃受伤,以至浊气瘀血流注于肛门,俱能发痔。”由此可见,戒酒对于肛肠病患者的重要意义。

2.不良生活习惯作为发病的重要诱因不可忽视

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这是发生痔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诸病源候论》认为:久忍大便不出,可引起痔。妊娠、分娩及月经不调。《外科理例》认为“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流于大肠”“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痔者”。

房室不慎: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痔的成因“总不外乎醉饱入房,筋脉横解,精气脱泄,热毒乘虚下注”。再如《医方类聚》云:“或醉饱入房,精气脱泄,热毒乘虚下注或淫极入房,致伤膀胱和肝肾筋脉。盖膀胱筋脉抵腰络肾贯臀,走肝环前后阴,故痔乃筋脉病也。”《洞天奥旨》卷九云:“偏漏者,肛门之外生孔窍……世人治法,多用刀针、挂线,益增疼痛,反耗气血。若不节食、断色,未有能生之者。”《诸病源候论》云:“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筋脉横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外科正宗》:“夫痔者,乃素结湿热,过食炙,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俱能发痔。”以上都指出了不良生活习惯对本病的影响。

第三节 肛肠病常见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

一、肛肠病主要常见症状

1.便血

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或单纯便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血痔者,大便清血随大便污衣。”

2.肛门直肠疼痛

由于肛门部神经丰富,感觉敏锐,受刺激后易发生轻度疼痛或剧烈疼痛,如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坠痛等,可发生在便时或便后。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肠痔候,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

3.肛门直肠坠胀

它是由直肠病损刺激局部引起的症状。轻者仅见局部胀满下坠;重者则为里急后重,频频登厕,便后重坠依然,十分痛苦。《河间六书》云:“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太平圣惠方》云:“治五痔下血疼痛,里急不可忍。”

4.肛门肿物脱出

它指直肠或肛管内的突起物或赘生物,经肛门脱出,轻者仅在排便时脱出肛外,重者在腹压增加时,如下蹲、用力,咳嗽等即可脱出。《诸病源候论》云:“又有气痔,大便难而出血,肛亦外出,良久不肯入。”

5.肛门分泌物

既可由瘘口溢出,又可由肛门内排出,或由肛周皮肤溢出。《医宗金鉴》云:“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历久不止者。”《疡科选粹》云:“痔疮绵延不愈,涓涓流水如甘而稀。”

6.肛门瘙痒

多是由于肛门及周围皮肤受刺激而产生的瘙痒不适。《医门补要》云:“肛门内生虫奇痒,热结脏腑之内,流入大肠,盘居肛门,奇痒异常。”

二、肛肠病的治疗方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有记载的第一个外科名医叫医,据《尸子》载:曾“为宣王割痤,为惠王割痔,皆愈”。此时期还发明了用润滑的“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沿用至今。《五十二病方》最早记录痔结扎术、切除术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了肛门栓剂蜜煎导和灌肠术。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下痢等肛肠病的方法。巢元方《诸病源候染病论》详列痢候四十种,对肠道病进行了较全面记述,对其中一些病认识比较深入。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千金翼方》首载了用鲤鱼汤、刺猬皮等治痔的脏器疗法。王焘《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痔:“此病有内痔,有外痔,便时即有血,外无异。”首创了利用竹筒作为灌肠器的盐水灌肠术。

宋、元、明、清时期,我国肛肠专业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是宋《太平圣惠方》创造了将砒容于黄蜡中,捻为条子,纳痔瘘疮窍中的枯痔钉疗法,并发展了痔的结扎术。《魏氏家藏方》详述枯痔方法及过程。从明《普济方》记载的宋朝痔科专家临安曹五为宋高宗用取痔千金方治愈痔疾,至宋代已出现治痔瘘的专家和专科。明·许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引《永类·钤方》肛瘘挂线术,发明肛瘘挂线疗法。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总结枯痔、挂线、内外痔疗法。赵濂的《医门补要》对肛瘘挂线、异物入肛、先天性无肛门症的手术方法有进一步的改良和发展,反映出我国肛肠外科在清代有新的进展……所以随着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医肛肠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体系。

1.药物疗法

在药物治疗上,《神农本草经》贡献最大,共收集整理的汉以前有效药物365种,主治范围涉及肛肠病的就有50多种。其中可治“痔”的有黄芪、槐实、文哈、猥皮、露蜂房等21种,可治“瘘”的有牡蛎、地胆等14种,“痔”“瘘”同治的黄芪、雄黄等4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明肛门栓剂蜜煎导、灌肠术。提出肛肠病辨证施治原则。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下痢等肛肠病的方法。《肘后备急方》中详述了灌肠术的应用,该书中记载:“治大便不通,土瓜采根捣汁,筒吹入肛中,取通。”可见当时已出现了古老的灌肠器具。

2.枯脱疗法《太平方》不仅最早载用枯痔钉疗法治疗痔、瘘,还记载有蜘蛛丝结扎痔瘘。其首载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沿用至今。南宋魏岘著《魏氏家藏方》又进一步详细记载了枯痔疗法的具体用法。尤其是该书中记载了枯痔时在痔核周围先涂膏剂以保护健康组织,更加完善了枯痔疗法。陈实功《外科正宗》对枯痔散应用的全过程,如术前准备、操作方法、术后换药都作了详细论述。枯痔法影响重大,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了高潮,虽现趋淘汰,但其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启迪不可低估。

3.结扎疗法和挂线疗法

宋《太平圣惠方》发展了痔的结扎术,载有“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的治疗方法,沿用至今。许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有肛瘘挂线疗法,并详述了挂线疗法的方法和原理。为肛瘘的治疗开创了新路。他说:“予患此疾十七年,边览群书,悉遵古治,治疗无功,几中砒毒,寝食忧惧。后遇江右李春山,只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七十余日,方获全功。病间熟思,天启斯理。后用治数人,不拘数疮,上用草探一孔,引线系肠外,坠铅锤悬,取速效。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既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不当可引起肛门失禁,而挂线之法却无此弊,该技术较之国外早了近千年历史,国外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方起步,六十年代以后发展,七十年代后才成熟。故挂线法治疗肛瘘意义深远,这一疗法充分反映了我国医学家的聪明和才智。

4.外科手术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较全面总结了前代的外科成就,对肛肠病以痔疮、脏毒立篇论述,提出了一套内外兼治,辨证施治的较完整方法,其方药至今仍为临床习用,其创用三品一条枪治疗肛瘘,对后世影响较大。高文晋的《外科图说》,绘有我国自己创造设计的多种手术器械,其中肛门科器械有弯刀、钩刀、柳叶刀、尖头剪、小烙铁、探肛筒、过肛针等,这些器械设计独特,精巧实用,至今仍被沿用。赵濂的《医门补要》对肛瘘挂线、异物入肛、先天性无肛门症的手术方法有进一步的改良和发展,提出应用剪刀进行手术,并指出术中应“以药速止其血”,将此类手术更加精细和完善。

三、肛肠病的预防(一)引起肛肠病的因素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从整体观点出发认为阴阳失调,脏腑虚实,气血亏损,气滞血瘀等是引起肛肠疾病的内在因素,表现在肛肠部位的疾病是体内阴阳失衡、脏腑气血虚实的外在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如脾不统血则出现便血色淡,中气不足则出现肛门坠胀,便意频频甚至脱肛或痔核脱出。故肛肠病多在劳累后发作,休息后好转。情志内伤也是肛肠病变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外科理例》所说:“喜怒无常风血侵于大肠,到谷道无出路,结集成块,出血生乳。”临床常见的非特异性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多与此有关。另外人体生理上的解剖特点形成了痔疮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大便干燥、不规则、次数多、用力猛,生活起居的改变如出差、饮食结构改变、劳动强度增加,以及职业因素的影响如长期站立体位,还有妇女妊娠和感染等均可导致肛肠病的发生。我国明代《外科正宗》就有“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以致浊气淤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的记载。(二)肛肠病预防的主要措施《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治未病的观念,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以上致病因素,应积极采取“治未病”的综合预防措施使其不发病,或治愈后防止复发。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锻炼身体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做操、打拳、散步、打球、游泳、爬山等,有条件的可借用体育器械锻炼。对于久坐、久站工作的人员,要尽量安排时间活动下肢和臀部肌肉,如提肛运动等,使气血畅通,减少局部气血瘀滞。

2.避免情志刺激,保持精神愉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外科启玄》亦云:“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有一伤之,脏腑不和,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则为痈肿。”所以,要注意避免或淡化情志刺激,戒怒少思,心胸开阔,顺其自然,笑口常开,使精神处于最佳状态,使肛肠功能处于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

3.饮食调理《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脉络伤。”《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乃生五痔。”所以平时饮食要有节制,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西瓜、香蕉等都有润肠作用。

4.注意劳逸结合和起居调摄

古人曾指出担轻负重可以引起痔疮。《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矣。”《外科正宗》云:“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脉交错,……以致浊气淤血留住肛门,俱能发痔。”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常注意到病人每在过度劳累时痔疮发作。所以预防肛肠病要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经常站立劳动者,适当坐卧休息;久坐久蹲者要注意增加站立行走活动。

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每天定时排便,排便时用力最小,时间最短,粪便排出通常,便后有轻松感。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要看书看报。经常清洗肛门,并要保持干燥。

第二章 肛肠病

第一节 肛门直肠部的几个重要解剖学名称

一、肛门三角

以两坐骨结节为连线,下至尾骨的三角形区域称肛门三角,习惯上亦称肛周。中间是肛门,肛门前方借肛门外括约肌与会阴体相连,后方借肛尾韧带与尾骨尖相连。若肛门手术将肛尾韧带切断,会造成肛门向前方移位。肛门皮下静脉丛异常丰富,是形成痔疮的重要原因之一。

肛周皮肤含丰富的毛囊、汗腺、皮脂腺,分泌物刺激肛门可引起肛门瘙痒、湿疹、癣、尖锐湿疣等皮肤病。

肛周皮下脂肪丰富,肌肉由浅向深分别有肛门外括约肌、内括约肌、联合纵肌、肛提肌等。各肌层之间、肌层与皮下脂肪之间形成了一些间隙,肛周脓肿即发生在这些间隙内。

两坐骨结节连线上至耻骨的三角形范围称尿生殖三角,与肛门三角合称为会阴区。女性尿生殖三角区肌肉筋膜薄弱,易发生直肠膨出和脱垂,与肛门直肠疾病有关联。

二、肛门

又称肛缘、肛管外口、肛门皮肤线。肛门是消化管末端的开口,排泄粪便的出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紧闭,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可达3厘米。肛门的皮肤松弛有皱襞,利于排便开合,还是肛门不完全性失禁渗液的最后感知区。因此肛门部手术应尽量保留肛管外口的皮肤,否则会影响肛门的开合。肛缘皮下的皱皮肌受损后会引起肛门松弛,渗液不洁。

三、直肠

直肠是人的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全长12~14厘米,上端与乙状结肠相连,下端与肛管相连。它是肠的最后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粪便储存于乙状结肠内,直肠内无粪便,当结肠出现蠕动时将粪便推入直肠,使直肠下端膨胀而引起便意,放射性地引起内括约肌舒张和外括约肌松弛,排出粪便。

四、肛管

由肛缘到直肠末的一段叫肛管,长约3厘米。肛管皮肤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表面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手术中被切除后,会形成肛管皮肤缺损、黏膜外翻和肛腺液外溢。移植上其他部位的皮肤则不如原来的功能良好,所以作肛门手术时要尽量保护肛管皮肤。肛管还是连接直肠与肛门的肌性通道。在发生学上处于内、外胚叶层的衔接处,所以构造复杂。肛管周围包有内、外括约肌层、联合纵肌和肛提肌。其肌束的排列方向是:内环、中纵、外环,中间的联合纵肌分出许多纤维向内外穿插,将肛管的各部组织捆扎在一起,构成一个功能的整体。

五、齿线

肛管皮肤与直肠黏膜相连接处,可见到一条锯齿状的线,称为齿线。齿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直肠的外胚叶交接的地方,上下组织构造不同,85%以上的肛门直肠疾病都发生在齿线附近,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1)齿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黏膜;齿线以下是肛管,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线以上的痔是内痔,齿线以下的痔是外痔;齿线以上的息肉、肿瘤附以黏膜,多数是腺瘤,齿线以下的肿瘤,附以皮肤,是皮肤癌等。(2)齿线以上的神经是自主神经,没有明显痛觉,故内痔不痛,手术时是无痛区;齿线以下的神经是脊神经,痛觉灵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术时是有痛区,凡是疼痛的肛门病都在齿线以下。(3)齿线以上的血管是直肠上血管,其静脉与门静脉系统相通;齿线以下是肛门血管,其静脉属下腔静脉系统。在齿线附近门静脉与体静脉相通。(4)齿线以上部分淋巴向上回流,汇入盆腔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向下回流,经会阴部流入腹股沟淋巴结,至髂外淋巴结。所以肿瘤转移,齿线以上向腹腔,齿线以下向大腿根部。(5)齿线是胚胎内、外胚层碰头会师的地方,所以几乎所有肛门、直肠先天畸形如肛门闭锁等都发生在齿线上下。

齿线还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齿线区分布着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当粪便由直肠到达肛管后,齿线区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会反射性地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肛提肌收缩,使肛管张开,粪便排出。如手术中切除齿线,就会使排便反射减弱,出现便秘或感觉性失禁。

六、肛乳头

位于齿线部直肠柱下端的上皮突起。呈锥体状尖朝下,如绿豆大小,呈乳白色,为2~6个。受慢性炎症刺激可增生肥大如柱状或胡桃状顶大蒂细,可随排便脱出肛外,临床易误诊为直肠息肉。正常的肛乳头没有治疗意义。乳头肥大应积极治疗。

七、肛瓣

位于齿线部,两直肠柱之间的下端,由角化上皮形成的半月形皱襞。有6~12个,是原始肛膜的残迹。它没有瓣的功能,受硬粪便的刺激而撕裂,可引起局部炎症。

八、肛隐窝

又称肛窦、直肠窦,是位于肛瓣后方的小憩室。一般有6~8个,呈漏斗状开口向上,窝深0.3~0.5厘米,内有肛腺的开口。硬粪便的擦伤及稀粪便的进入,均可导致隐窝炎,是继发肛腺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祸根。一般认为90%以上的肛瘘内口位于肛隐窝处,能否正确找到感染内口,是肛瘘手术成败的关键。

九、肛腺

亦称隐窝腺或肛门导管。开口于肛隐窝内,腺管向肛管黏膜下走行,可延伸入内括约肌层和联合纵肌层,成人为4~10个,新生儿可达50个(一个隐窝内可有数条肛腺开口)。肛腺的功能是分泌多糖类黏液,润滑粪便。肛腺感染对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它是感染侵入肛周组织的门户。虽有人对此提出不同见解,但这个观点一直被人们所重视。81%的成瘘脓肿含肠原性细菌,支持了这一观点。近年还发现肛腺的分泌与男性激素的盛衰有关,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什么新生儿和壮年男性是肛周脓肿和肛瘘的两个发病高峰期问题。

十、直肠柱

又称肛柱,是位于齿线上方的肠腔内壁纵行的黏膜皱襞。为8~12条,每条长1~2厘米,宽0.3~0.6厘米。直肠柱的形成是由于直肠壶腹下端逐渐变窄的结果。当粪便充满直肠时,肛管扩张,直肠柱可消失。直肠柱上皮对触觉和温觉十分敏锐。直肠柱黏膜下间隙内有密集的血管网(痔内静脉丛),尤以左壁、右后和右前壁最明显,一旦某些因素引起柱内静脉曲张,即可导致该三处的原发性内痔,故该三处被称为“母痔区”。柱下端的上皮突起即肛乳头。

十一、直肠颈

即齿线上至肛门直肠环平面这段末端直肠。又称直肠终末部或直肠肛管移行部,因其位于盆膈以下,故又称会阴直肠。其上是直肠壶腹,其下是固有肛管,长约1.5厘米。它的内壁有直肠柱、肛隐窝、肛腺开口等重要结构,是内痔、隐窝炎、肛周脓肿、肛瘘原发病灶的策源地;外壁有内外括约肌、联合纵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包绕,肛管直肠环即在此区域内,因此是肛肠外科十分重视的部位。此外,该段直肠具有对粪便或气体的辨别能力,是肛门随意性自制的感觉通路。临床施行保留括约肌或保留肛门功能的手术,须保留此段直肠。

十二、直肠壶腹

即肛直线以上,直—乙交界部以下的直肠段,位于骶骨前面。由下向上肠腔逐渐增大,至第4、第5骶椎平面直径最大而形似壶腹。壶腹内环形皱襞消失,黏膜光滑,其内径成人平均7.7厘米。壶腹的功能是承受粪便和回收少量水分等。在直肠末端受生理或病理性影响而出现梗阻时,壶腹易受粪便充积而出现前倾或膨出,增加排便困难,尤多见于女性。壶腹上部还易受后倾位子宫的压迫而出现存积性便秘。

十三、直肠瓣

是直肠壶腹内呈半月形的黏膜横皱襞,由黏膜、环肌和纵肌共同构成。一般有上、中、下三条,各向肠腔内突起,高1~2厘米。最下方的直肠瓣一般位于直肠的左侧壁,距肛门约7.6厘米,当直肠指检时可触及,易误认为肿物或硬化剂遗留的疤痕。中间瓣是最恒定的一个,位于直肠的右侧壁,距肛门约10.5厘米,腹膜返折平面恰与此瓣水平。可作为结肠镜检及直肠腔内手术操作时的参考,以其为界,将直肠分为高位直肠和低位直肠。最上方的一瓣一般位于直肠左侧壁,偶见绕肠腔一周者。该瓣接近直—乙结合部,距肛门约12.5厘米。

直肠瓣有使粪便回旋下行和支持粪块的作用。正常的直肠瓣光洁粉白,边缘锐利,在慢性直肠炎症时可见边缘变钝、水肿或溃疡粗糙,或萎缩形成疤痕。在行结肠镜检时应注意直肠瓣的数目、位置,避免损伤。

十四、肛门括约肌

肛门括约肌分为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在下端的增厚部分,围绕肛管的上部,是不随意肌,对肛门控制功能有重要作用。外括约肌分皮下部、浅部、深部,受脊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是维持肛门自制的重要肌肉。

十五、肛提肌

肛提肌薄而阔,起于骨盆的前壁和侧壁,分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三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载托盆内脏器、启闭肛门、协助排便。

十六、肛管直肠环

肛管直肠环是由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手术时切断该肌环将引起肛门失禁。

第二节 肛肠疾病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一、肛肠疾病的定义

肛肠疾病是指发生在人体肛肠部位的各种疾病,常见的肛肠病有70多种,总发病率为59.1%。其中最常见的病是“痔”占87%,俗有“十人九痔”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除痔疮外常见的还有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皮肤病、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出口性便秘,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肛乳头瘤、直肠息肉、肛门直肠结核、肛门神经症、尖锐湿疣、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肛门直肠外伤等。

二、肛肠病发病的原因

肛肠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内因、外因二大类。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不良的排便习惯、饮食因素、职业因素等都可能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一)内因

1.解剖因素

肛门直肠部有大量特殊性结构,如肛隐窝、肛门腺、肛乳头、直肠瓣和特殊的血管构造。直肠静脉中缺少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在直肠下端有许多静脉丛和吻合枝,静脉壁薄弱,对压力的抵抗力减低,直肠黏膜下组织疏松,引起静脉扩大曲张,容易形成痔。

2.生理因素

结肠、直肠为运送食物残渣,存留粪便的主要器官,而食物经体内分解吸收后,残渣中常带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在结肠直肠中,可诱发肿瘤。

3.遗传因素

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可产生多发性结肠息肉,如p-j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

4.胚胎发育异常因素

肛门直肠部是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与外胚层相互融合而成,如发育过程异常,可在肛门直肠部产生多种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无肛症、先天性直肠阴道(尿道)瘘、先天性巨结肠等。(二)外因

1.不良的排便习惯

如厕时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排便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内瘀血而诱发疾病。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排便反射,极容易造成便秘。一些人不管排便感受是否强烈,盲目不停地猛力努挣。排便时用力过猛,只能使直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与局部瘀血,导致肛肠疾病发生。

2.排便异常

腹泻和便秘均是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排出干燥粪块,必然会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产生瘀血、胀肿、裂口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腹泻常是结肠疾病的临床表现,腹泻也能使肛门局部感染机会增多,产生肛窦炎、炎性外痔、肛周脓肿等疾病。

3.饮食因素

日常生活中,饮食规律或饮食品种难免发生改变,这是很自然的。如食物质量的精粗,蔬菜种类的改变与量的增减,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含量的多少,水分摄入情况,都能直接影响粪便成分;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物的人,因酒和辛辣物可刺激消化道黏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肛肠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全国普查资料说明,喜食辛辣者其发病率为61.6%,喜饮酒者其发病率为64.6%,均明显高于总的发病率。

4.职业性因素

长期站立或久坐。因直立或静坐姿势,肛门直肠居人体下部,痔静脉回流不畅易生痔疮。

5.慢性疾病

如长期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长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由咳喘造成腹压上升,盆腔瘀血;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泻、结肠炎等均是肛肠疾病发生的诱因。故在预防中应注重病人的全身状态,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肛肠病的临床表现

肛肠疾病临床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肿痛、坠胀、脱出、流脓、便秘、瘙痒、潮湿等,由于病因不同,临床表现的症状和轻重程度也不一致,必须认真地进行辩证,全面分析,找出发生疾病的原因。

1.内痔

内痔是位于肛门齿线以上,黏膜下的直肠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主要症状是:便血、脱出、坠胀与便秘等;如长期便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随着贫血的加重病人会逐渐出现头晕、乏力、少气懒言、心悸、面色萎黄,甚至发生虚脱和晕厥;当痔核脱出嵌顿会导致坏死,严重者可引起脓血症或致死性门静脉败血症。

2.外痔

外痔是位于肛管齿线以下,由直肠下静脉丛扩大曲张或发炎而成。主要症状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外痔皮肤受到损伤或感染可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长期慢性的炎症刺激,外痔皮赘可出现纤维化,增生变硬,并产生肛门潮湿、瘙痒不适;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等可出现肛缘血管破裂,血液凝聚于皮下形成包块并导致疼痛,可引起局部坏死。

3.混合痔

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所以混合痔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

4.环状痔

环状痔是指内痔或混合痔累及肛管的环周,是痔疮较重的表现,多见于肛门肌肉松弛的老年人、女性及体弱多病者。当其脱出时,肛门口处可见到环状或梅花状的肿物,症状表现有内痔或混合痔的症状。

5.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有一个或两个以上深而长裂口的一种病变。表现为疼痛、出血、便秘。每当排便时产生一阵难以忍受的烧灼或刀割样剧痛,然后发生滴血,只要肛裂没有愈合,每次大便可重复这种现象。

6.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门及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的一种病变。局部症状以肛周皮肤红、肿、热、痛为主;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大小便困难等。脓肿容易扩散,破溃后易形成肛瘘,严重者可形成门静脉菌血症,甚至脓血症。

7.肛瘘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

8.肛乳头瘤

肛乳头瘤又称肛乳头肥大,是肛乳头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产生水肿,发硬增厚并逐渐增大形成的。主要表现:排便不尽感或肛门内异物、下坠感,疼痛在排便时尤其突出,呈钝痛或烧灼样疼痛。此外肛门内常有黏液外溢,肛周皮肤潮湿,并引起瘙痒。

9.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一种以肛门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但息肉多生长在齿线的上方,常有蒂与直肠壁相连。主要表现:排便中或便后肛门出血,呈鲜红色,可有黏液样大便,有时伴有左腹隐痛或绞痛,息肉的蒂还可以发生断裂并造成大出血,部分成人的直肠息肉为直肠腺瘤,是一种可能癌变的疾病。

10.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排便时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严重时可因增加腹压或劳累、咳嗽而发生。病人常有大便不净或排便不畅,或下腹部坠痛,腰部、腹股沟及两下肢有酸胀和沉重感觉。

11.肛门直肠癌

肛门癌属鳞状细胞癌,直肠癌属腺癌。主要表现为黏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等。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

四、怀疑自己患肛肠病的解决办法

怀疑自己患有肛肠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千万不要不看医生,没经过明确诊断,自己乱买药进行治疗,更不能既不看医生也不治疗,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都会造成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难治之症。如便血最大可能是痔疮,但是直肠癌、直肠息肉、肛裂也可以便血,此时没经过医生诊断,便自己买药治疗是不科学的。如果便血是直肠癌引起的,你却当痔疮自我治疗,后果是可怕的。癌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可以治好的,延误时间就可能失去治疗时机,变成不治之症。

患了肛肠病以后,不要紧张,早期发现容易治,即便手术操作也较简便,治愈率也高。相反,认为肛肠病是小毛病,而不加以重视,拖延日久则可导致气血亏损,身体逐渐虚弱,并且可能并发其他疾病,此时手术较复杂,且痛苦也大,影响治疗效果,是不可取的。

五、自身患肛肠病的确定方法

当出现下列症状者,就可能患了肛肠病,应到医院肛肠科就诊。(1)便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或单纯便血或与粪便混合而下。(2)肛门直肠疼痛。为刺痛、胀痛、灼痛、坠痛等,可发生在便时、便后或其他时间。(3)肛门直肠坠胀。轻者仅见局部胀满下坠,重者则为里急后重,频频登厕,便后重坠依然。(4)肛门肿物脱出:轻者仅在排便时脱出肛外,重者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下蹲、用力抬担等即可脱出。(5)肛门部潮湿:既可由瘘口溢出,又可由肛门内流出。(6)肛门瘙痒不适。(7)腹痛:多集中于左下腹和小腹部。(8)腹胀:结肠、直肠的病变常可引起腹部胀满不适。(9)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粪便稀薄或呈水样,亦可发生脓血便。(10)排便困难或不畅。(11)肛门失禁,不能控制排便。

第三节 肛肠疾病的治疗

对肛肠病的治疗,历代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古今众多的治疗方法中,一般可归纳为内治法、外治法及手术三大类。

一、内治法

内治法基本与内科相同。但其中的透脓、托毒等法则为肛肠科和外科所独有。

1.清热凉血

适用于因血热肠燥而引起的便血。如各期内痔、直肠息肉、痔瘘术后等。方用凉血地黄汤或槐角丸加减。

2.清热解毒

适用于因感受热毒之邪而致的肛周脓肿、内外痔感染、嵌顿性内痔等急性炎症。方用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止痛如神汤加减。

3.清热利湿

适用于湿热下注肛门所致的肛门湿疹、肛窦炎、炎症性大肠病等。方用龙胆泻肝汤、萆渗湿汤加减。

4.泄热通腑

适用于实热内结之便秘。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5.养阴润燥

适用于血虚津亏引起的便秘。方用增液汤、润肠汤加减。

6.托里透脓

适用于肿疡已成,正气渐虚,热毒不得外泄者,如肛周脓肿

等。方用透脓散、内补黄芪汤加减。

7.活血祛瘀

适用于气滞血瘀、经脉瘀阻者。如内痔、血栓外痔、肛肠病术后疤痕疼痛等。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8.温阳健脾

适用于大肠虚寒之症,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加减。

9.补中益气

适用于小儿、年老体弱或经产妇。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10.气血双补

适用于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双亏的患者。如肛肠病术后大出血、大肠癌晚期、肛周脓肿后期等。方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减。

二、外治法

外治法在肛肠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弥补内治法的不足,增加给药途径,扩大治疗手段,配合内治法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而且有的可以专用外治收功。

1.熏洗法

熏洗法就是用中草药煎汤,趁热熏洗肛门,或先熏后洗。由于药理和热力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水肿消退,炎症吸收,疼痛缓解或消失,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在肛肠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如内痔脱出嵌顿、肛裂、炎性外痔、术后肛缘水肿、血栓外痔、脱肛、肛周脓肿、肛门湿疹等。使用时根据不同疾病选用不同方剂。如五倍子汤、苦参汤、祛毒汤等。

2.外敷法

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如油膏、箍围药、掺药,直接涂布于患处,依靠药物的渗透性而发挥作用。本法应用极为广泛,如各期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痈、肛瘘、脱肛及术后换药。如紫黄膏、九华膏等。

3.塞药法

将药物制成栓剂,纳入肛门内,由肠道吸收或直接作用于肠壁创面而达治病目的。一般用于内痔、肛裂、肛窦炎等及术后常规换药。常用的有消炎栓、洗必泰栓、化痔栓、痔疮宁栓、九华痔疮栓等。

4.灌肠法

就是将一定容量的液体从肛门灌入直肠内。适用于术前肠道准备、便秘、肛窦炎、痔出血、炎症性大肠疾病等。

三、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是肛肠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痔疮、肛瘘、陈旧性肛裂等,在内治、外用药物效果欠佳时,即需配合手术治疗,除去病灶,促使创面早日痊愈。由于病种不同,证候各异,手术方法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切开法、结扎法、挂线法、注射法等。

第四节 肛肠病患者的正规急诊及术后止痛方法

一、肛肠病患者要到肛肠专科就诊(1)肛肠病很少是单发一种病,常常并发2~3种病。(2)一旦患病,不治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往往随着病史的拖延、年龄的增大而病情加重。(3)肛肠病常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不经医生诊查不能确诊,不能讳疾忌医,以免延误病情。(4)目前没有某一种药、某一种方法能把所有的肛肠病都治好。必须根据不同病选用不同方法,不同病程选用不同的药。所以,一旦患病一定到肛肠专科看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对肛肠病手术后疼痛的认识

肛肠病术后疼痛是手术治疗伴随而至的必然现象,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齿线以下的肛管组织由脊神经支配,感觉十分敏锐,受到手术刺激或损伤了局部神经可产生剧烈疼痛。

2.排便刺激

由于手术切除了病变组织,形成创面,可使肛管反射性的处于痉挛收缩状态,因排便时的刺激而引发撕裂性的剧痛。

3.其他反应或并发症的影响

如手术损伤引起组织细胞的水肿、充血,甚至坏死,刺激或损伤局部神经;感染引起的炎性渗出、变性,致局部循环障碍,均可引起剧烈疼痛。

4.其他原因

麻醉不完全,肛门直肠的末梢神经受手术的刺激等,或切口疤痕收缩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另外,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术后疼痛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病人术前有思想顾虑,怕手术影响肛门括约功能导致肛门失禁,因此思想过度紧张,导致肛门部肌肉强烈收缩,引起局部循环障碍,形成瘀血水肿,加重局部疼痛。

三、肛肠病术后止痛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手术的病人问:手术痛不痛?痛了怎么办?看来,大家除了关心手术后的效果外,最想了解的是止痛问题。甚至有些病人因为恐惧术后的疼痛而放弃治疗。

一般地讲,由于肛门部位神经丰富,痛觉敏感,凡是作齿线以下有痛区的手术,术后出现疼痛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疼痛程度较重,因此,必须给予止痛药物方能帮助患者度过术后疼痛关,但一般的止痛药物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自从1973年任全保首先研制出亚甲蓝长效止痛剂用于肛肠病术后止痛,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止痛期一般为10~15天。目前已作为肛肠病术后长效止痛的首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肛肠科,利用利多卡因腰俞麻醉配合术区的皮下、创面、和挂线组织内注射以亚甲蓝、丁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而成的长效止痛剂,完全无痛率达81%,止痛时间为2周左右。在术前口服心得安20毫克或在长效止痛液中滴入1%肾上腺素注射液0.1毫克,有效率可达90%以上。由于解决了术后疼痛问题,而且使常见的并发症-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也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应用长效止痛药物效果虽然不错,但药物治疗亦不能代替精神疗法。所以,手术前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其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配合,这样也可增强手术患者的耐受力。另外,手术过程中操作轻柔,避免长时间扩肛,尽量减少损伤正常肛管皮肤等,在术后止痛中也显得很重要。

四、肛肠病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当天适当减少活动,控制饮食,避免大便。(2)第二天起,正常饮食,增加蔬菜与水果,每日清晨排便一次,如便秘可予麻仁软胶囊2粒口服。(3)便后中药坐浴:可用痔痛宁洗剂(或其他中药)15克,加开水1000~2000毫升浸泡。坐浴温度宜控制在30~40℃,每次坐浴时间约10~15分钟。坐浴用具应专用,以免交叉感染。(4)坐浴后,常规中药换药:换药次数一日一次为佳,特殊情况下可两次,过多反而影响创面愈合。中医有“煨脓长肉”之说,但长久不换药又有创面感染之虞。

五、肛肠病手术后容易感染

一般手术都是严格消毒,无菌操作,保持创面不受感染,直至创口愈合。但肛肠病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做不到这些。肛肠病手术大多是开放性的,特别术后还要大便,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细菌,非常容易被细菌污染。那么,手术后为什么不容易感染呢?

大肠黏膜表面广泛地被覆着免疫球蛋白,黏膜内有免疫活性细胞,二者组成了大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系。肠道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分泌型IgA(slgA),是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IgG对肠道免疫起辅助作用。肠黏膜内的免疫活性细胞包括含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和T淋巴细胞,其特点是当一处抗原刺激后形成的免疫活性细胞不仅分布于局部黏膜,而且可分布于他处黏膜,互相沟通免疫信息,形成特殊的黏膜免疫系统。

肛管区局部组织亦具有对抗肠内细菌的特殊免疫机构,被认为是肛门疾病手术后创口很少发生严重感染的原因之一。肛管区如发生炎症,则移行上皮和扁平上皮内IgA分泌亢进,这点由内痔切除标本IgA组织染色得到证实。

肛肠病手术后的用药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是全身用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二是局部用药,使用一些中药制剂,如紫黄膏、生肌散、生皮散等,对细菌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第五节 肛肠病发病的性别特点

一、女性比男性容易患肛肠病

过去认为肛肠病以男性为多,有“十男九痔”“十女九带”的说法。其实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骨盆脏器受压迫和血液受阻的机会较多,使盆腔器官充血、瘀血,影响肛门和直肠区的血液循环;直肠受到压迫,粪便通过受阻,排便不畅,这些因素都是诱发肛肠病的因素。封建社会的妇女不敢在人前诉说肛肠病的痛苦,更怕进行检查,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男性居多,其实不然,1977年全国29个地区普查,男性34914人中有18835人患有肛肠病,占53.9%,女性22383人中有15002人患病,占67%,女性发病率比男性发病率多13个百分点。

妇女经期和孕期会使肛门负担加重,常出现排便不畅和间隔时间延长,每2~3天排便一次。随着胎儿生长发育,压迫盆腔静脉,使直肠下部瘀血,局部血管扩张,甚至迂曲扩大;妊娠期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也使盆腔、直肠血管扩张,加上孕妇活动量减少,容易发生痔疮或使原有的痔疮加重。

妇女在产褥期的发病机会也较高。产妇分娩后,由于腹腔空虚,便意感变得迟钝,加上腹壁松弛、活动减少,导致排便无力或排便困难,常常数日无排便。粪便在肠道中滞留时间过长,干结坚硬,势必要用力排便,这就容易损伤肛门直肠,常发生肛裂。

妇女在更年期,全身肌肉变得松弛、无力,与肛门功能有关的组织,如括约肌、肛提肌等同样变得无力,影响排便功能;更年期妇女内分泌和神经功能失调,常烦躁不安、欲排便而又排不尽,出现频繁去厕所的现象,也是诱发肛肠疾病的因素。

二、女性患有肛肠病的调治

针对上述原因,以下几条适用于女性患有肛肠病时的调治。主要有:(1)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乐观,少生气,勿急躁。(2)一旦患病要及时采取正规治疗,不能听之任之延误病情。(3)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4)饮食结构要合理,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5)保持大便通畅,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6)分娩后进行适当锻炼,如按摩、提肛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肛门括约功能。

第六节 季节、生活习惯与肛肠病

一、肛肠病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春天是肛肠疾病的多发季节,这是因为寒冷季节人的毛孔处于闭合状态,人体之阳气闭存于体内,加之人们习惯冬季进补,饮食又以烧烤、涮品为多,致使肠胃内热蕴积。至春季,阳气外发,积热涌动下注肛门,易发生大便秘结。若排便久蹲强努,导致痔疮出血,红肿突出,疼痛难忍。若干硬粪便划伤肛管易出现肛裂,进一步感染形成肛窦炎、肛周脓肿,甚至形成肛瘘,使患者痛苦不堪。

因此,春季应避免便秘的发生,特别是已有肛肠疾患的人更应注意。每日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辛辣及热性食品,必要时服用一些润肠通便药,如麻仁润肠丸、地榆槐角丸、通便灵等。一旦发生肛肠疾病应及时治疗。有些患者尤其是女性,思想保守,认为肛肠疾病难以启齿,往往私下乱用药或听信所谓偏方,结果造成病情迁延甚至加重,如便血日久导致贫血,痔疮嵌顿坏死,造成大出血,肛瘘失治由简单转成复杂等。因此,对于肛肠疾病应早期及时彻底治疗,不宜拖延耽搁。

二、吃火锅容易引起肛肠病

火锅是大众喜爱的一种美食。中医认为,过量的火锅食品进入人体,即可成为火热之邪,易酿生湿热,下迫大肠;若火热之邪消灼津液,则可引起大便干结;如热入血分,不仅能迫血妄行,损伤血络而便血,且可聚于局部,热盛肉腐而成脓。过量食火锅易引发的肛肠病有肛周脓肿、内痔、外痔、肛裂等,表现为肛门疼痛、肿胀、便秘、便血、溃脓、瘙痒等。

预防措施:火锅不能吃得太辣,避免过食,一般不要连续食用。火锅中不易消化的品种或含蛋白质、胆固醇过高的食物宜少吃。已患有肛肠疾病的人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三、肛肠病患者的饮食起居

注意饮食卫生,不贪吃生冷食品,少食肥厚滋腻之品,忌食烟酒、辛辣刺激食物。饮食多样化,宜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以保证各种营养的摄入;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后清洗肛门,注意局部卫生;经常做肛门收缩舒张运动,每日1~2次,每次3分钟左右。劳逸结合,避免房劳过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