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史(全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23:17:34

点击下载

作者:吴守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典文学史(全2册)

中国古典文学史(全2册)试读:

作者简介

吴守琳女士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年负责西班牙文高年级教学工作,开词汇(精读)、泛读、语法及拉丁美洲文学史课程。

1984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工作,专门研究西班牙及瑞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91~1994年应西班牙外交部及皇家学院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到马德里工作三年。其间,开始用西班牙文撰写《中国古典文学史》,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该书上卷于2005年、下卷于2007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其他主要著作有《拉丁美洲文学简史》、《西班牙现代化之路》、《西班牙语高年级实用语法》;主要翻译作品有《从弗朗哥到冈萨雷斯——西班牙的民主化进程》和《钻石广场》。

自序

我一生都梦想用西班牙语编写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史》,向讲西班牙语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西方世界读者介绍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和文明。这个梦想于2005年及2007年在外文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版《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下卷)时实现了。出版后各方面反响良好,受到国外读者欢迎。2012年该书又在美国面世,2014年还计划在西班牙出版。为了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满足内地广大读者、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各国汉学家和使用中文地区读者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需要,笔者决定在原作基础上,再出中文版。非常高兴这个愿望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帮我达成。

这部书最初是面向外国读者的,因此在结构编排上不同于国内已有的同类作品。在中国古代,除《诗品》、《文心雕龙》等少数文学理论书籍外,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文学史,而近代和现当代出版的文学史则多为断代史,分别按朝代顺序进行介绍。这样一来,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外国读者很难抓住要点,更别提分清源头和流变。为此,本书决定借鉴和采用西方文学史常用的编写方法,首先介绍渊源,再按照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阶段,分别介绍其巅峰作品及其源头、流变。全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渊源,介绍先秦文明、文化和文学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第

篇是诗词;第

篇是元代戏曲;第四篇是明清小说。虽然各个时代的文学形态互相交错,不能截然分割,但这种编排方法突出了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详述巅峰期作品,梳理其由来、演化、流变过程,便于读者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轮廓和全貌,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一个民族在形成、初创时期的文明、文化及哲学往往决定未来文学的特色、发展轨迹和方向。本书的渊源部分,即先秦文明文学,重点阐明了以《易经》、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思维模式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心灵及文学发展的影响。本书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大师及其作品时也都注意到儒、道、佛在其中的影响。

本书不仅对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浓墨重彩的具体介绍分析,还综合总结了古典文学史的全貌,指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例如,提出中国是诗的大国这一特色,指明诗在从周代到宋代的两千多年中都是主流文学,并对后世戏曲、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在宋代以后诗词有所延续,但已融入戏曲和小说中。再如,阐明了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从贵族文学到大众文学的转折时期。又如,提出魔幻现实主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与生俱来的固有特点。

此外,还适当地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古典文学加以对比。例如,对比中国古典文学渊源期产生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和西方文学的渊源《圣经》,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所反映的内容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由于“文革”的破坏,中国国学研究出现了断层。今天,非中文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缺乏基本的的了解。百年以来,由于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中国学生课业繁重;此外,文言文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代白话文快速发展,更使他们认为古典文学艰涩难懂。如何使青年学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不影响现代课程和技能学习的条件下,全面地学习掌握传统文明、古典文学的梗概,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这本《中国古典文学史》作为对外宣传的书,力求重点突出、线条清晰、简明扼要,也适合当代知识青年自学或在校学习使用,希望能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修补文化断层、提高大众的文学素养,加强古典文学的传承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跨越数千年,历史上和现当代许多专家和文学评论家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并有精湛的评论。笔者终生学习研究西班牙文和西方文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像前人一样对中国文学做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本书的顺利出版是向古代和现当代文学史家虚心学习的结果,参阅吸取了他们卓越的观点和精湛的论述。在此特别向这些前辈致敬,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2012年老伴戈泊退休以后,也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半个多世纪濡沫相伴,《中国古典文学史》西班牙文版和中文版是我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我的另一半终身关注和支持的结果。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中国古典文学史涉猎的范围又非常广,书中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敬希专家及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第一篇 渊源

概论

■ 二■ 三● 第一章 古代神话■ 一 古代神话的由来和内容■ 二 中国神话在历史上湮没的原因■ 三 中国神话的特色■ 四 神话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文选● 第二章 《诗经》■ 一 关于《诗经》■ 二 《诗经》的内容■ 三 艺术表现手法■ 四 孔子和《诗经》■ 五 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 文选● 第三章 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屈原及《离骚》■ 一 屈原生平及著作■ 二 《离骚》的主题、结构和内容■ 三 屈原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 屈原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 文选● 第四章 《易经》——中国古老文明的渊薮■ 一 《易经》——古代中国的神秘智慧■ 二 《易经》的产生与东方思维方式■ 三 《易经》——中国人的哲学■ 文选● 第五章 孔子和儒家■ 一 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及其缘由■ 二 孔子生平及儒家作品■ 三 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 四 儒学——东方的哲学和宗教■ 五 通过《论语》看孔子■ 文选● 第六章 散文大师庄子——道家的精神代表■ 一 庄子的生平、思想和著作■ 二 《庄子》的内容■ 三 《逍遥游》的主题和艺术技巧■ 文选● 第七章 《尚书》■ 一 《尚书》的起源和内容■ 二 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统治■ 三 德治、仁政的传统和个人修养■ 四 历史传统及深远影响■ 文选● 第八章 《春秋左传》■ 一 关于《春秋左传》■ 二 城濮战役——争霸斗争的典型战役■ 三 《春秋左传》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成就■ 四 《春秋左传》的特点■ 文选● 第九章 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性、由来及演化■ 一 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性■ 二 中国古典文学的演化流变■ 三 繁荣数百年的戏曲■ 四 大器晚成的小说■ 五 中国历史上儒、道、佛的演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文选● 第二篇 诗词● 概论■ 一 独尊儒术的汉朝■ 二 魏晋南北朝玄学时代■ 三 儒、道、佛融合的唐代■ 四 儒、道、佛三家对诗歌的渗透● 第十章 蓬勃发展的乐府民歌■ 一 汉赋的繁荣■ 二 乐府民歌■ 三 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四 白居易开展的新乐府运动■ 文选● 第十一章 黄金时代以前文人诗的演化和发展■ 一 《古诗十九首》■ 二 建安风骨■ 三 玄学时代:文学意识的觉醒■ 四 山水诗的出现和成熟■ 文选● 第十二章 隐士诗人的偶像——陶渊明■ 一 生平与作品■ 二 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三 陶渊明代表作剖析■ 四 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观剖析■ 五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文选● 第十三章 中国诗仙李白■ 一 生活和思想■ 二 诗歌内容■ 三 李白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选● 第十四章 诗圣杜甫及其作品■ 一 诗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二 政治思想的鸿篇巨著■ 三 艺术成就■ 四 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的对比■ 文选● 第十五章 词的形成、演化及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 一 什么是词?■ 二 词演化的四个阶段■ 三 婉约派大师李清照■ 文选● 第十六章 豪放词创始人苏轼及南宋爱国词■ 一 豪放词创始人苏轼■ 二 南宋爱国词■ 文选第一篇 渊源概论一

本书的“渊源”篇讨论秦朝以前中国的文明、文化、文学的形成过程,它解释中华民族的逻辑、哲学、美学观念,文学风格和特点的形成过程。包括从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直到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的艺术、文化哲学的萌芽。

根据人类学考查证实,五千年以前,在今天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已生活着游牧、渔猎原始人。考古出土文物也留下了旧、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

在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年磨制石头工具的过程中,原始人类产生了形式(点、线、面积)和颜色的概念。但是,美学意识只是在氏族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而产生、丰富起来。所以,社会生活是美学意识产生的温床;随之,产生了辉煌的文化、艺术和文学。

我们今天拥有的、可供研究的最早考古出土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遗址和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前2300年)遗址。前者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样本,后者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样本。三皇五帝时代和史书上讲的唐尧虞舜时代,应当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最后阶段。

制陶工艺及彩色陶瓷代表了氏族社会文化。它们的设计和画面代表了劳动中产生的美学意识,同时引发了相应的原始文学。遗憾的是,由于文字体系尚未形成,尚无文字记载,大部分佚亡了,今天只留下一些零散的神话、诗歌。诗歌最初是集体创作的,是在劳动者集体的劳作中产生的。其精华留存在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是在春秋时代由周朝末期的诗人、音乐家收集民歌整理、编撰而成的。神话就没有诗歌那么好的命运了:由于没有有心人来汇编整理,在秦以前和秦初只留下了一些零散的不连贯的片段。虽然,通过这些片段,可以隐约见到后面隐藏的庞大的神话体系,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等。总而言之,他们都是妖魔力量或神怪力量战胜自然灾害的英雄。也就是说,在原始人的概念中,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神奇力量的真人,他们能战胜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换句话说,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现实在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神怪想象的折射。

奴隶社会在中国大约从公元前2100年开始,即人们传说夏禹的儿子夏启建立的夏朝开始。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认定奴隶社会从夏朝开始是根据一个事实,即王位继承制取代原始公社的禅让制是从夏朝开始的。在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贵族分为五个等级:君王、诸侯、卿、大夫和士;对不同等级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都有严格的规定,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各个等级应当享有的礼仪、音乐和奴隶数目也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构成了“周礼”。“周礼”勾画了成熟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儒家理想王国。所以,随着周朝奴隶制国家的形成,等级制度就逐渐健全和完美化了。

文字体系也是在奴隶制社会形成的,甲骨文的出土证实:①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已建立了象形文字体系;②人类启蒙早期盛行巫术文学。因为所有的甲骨文都是刻在骨头或龟甲上有关算命、占卜或祭祀仪式的记载,也就是人与神或其他超自然力量沟通仪式的记载。

在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事件应是表意文字的形成及散文的出现。它的最高代表是《易经》和《尚书》。

奴隶制后期的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制度和思想体系土崩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代替了衰落的奴隶主贵族,封建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体制逐渐发展成熟,在未来的中国统治了两千年。

这是一个非凡、奇特的时期,又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对此阶段作如下说明。

1.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兼并的剧烈动荡时期

周朝末年,由于王室腐败衰落,中央统治随之式微。新兴的诸侯王国、封建领地相继涌现,最多时达到八百多个。它们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经过长期的兼并,缩减为数十个。最后,到战国时期,剩下了七个强国激烈地争霸。

在这几百年血腥战争中,各诸侯王国通过斗智斗勇、纵横捭阖,培养造就了大批卓越的政治家、战略战术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文人学者,中国封建文明从此成熟定型,有独到之处和特点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从而形成。

2.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辉煌时期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突破了官方对教育的垄断,建立了私学;总结了古代文化,整理修编了古书。更确切地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继承了奴隶制时代留下的不完整、不成熟的资料,在私塾中传播了《诗经》、《尚书》、《易经》、《礼记》等典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壮大自己、争夺霸权,各诸侯王国竞相以高官厚禄延聘能人贤士,充当重臣谋士,为他们出谋划策,因而涌现了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外交家。他们彼此激烈交锋,努力阐明自己的见解,极力表现自己;他们写文章、提出学说、互相争辩,建立了几十种不同的学派。其中,尤以孔子的儒学和老子的道学在以后两千年中,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影响最大。

竞争的结果,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繁荣的散文创作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饱含着人道主义、人类智慧和敏锐时代感的哲学散文、历史散文是中国文明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哲学散文中,本书将重点探讨《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和《老子》、《庄子》;在历史散文中则选了《尚书》和《春秋左传》。

在战国时期“百花园”的最后阶段,屈原这个把毕生精力献给保卫人民和祖国事业,坚持寻求真理、反对腐败和邪恶阴谋的爱国者,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作品。它大放异彩,成为永远耸立在中国文学巅峰上的奇葩。《离骚》是儒家忠君、献身的入世思想,当时政治家、策略家复杂、机智的头脑和一个爱国者忠贞灵魂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

如果说中国是诗歌的海洋,那么《诗经》和楚辞则是最初升起的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灯塔,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照耀着这个诗歌的海洋。

春秋战国时代是联系古代和后来社会发展进程的纽带,在这个时代总结了过去并打开了未来发展的宏图。在这个时代是孔子担起了继承总结和系统传播古代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他积极参加整理《诗经》、《尚书》的工作,为《易经》写注解、诠释和评论,编写《春秋》,并开办私学,传播古代文化遗产。

儒学著名的“四书五经”产生于春秋时代,最晚形成于战国或秦汉时期。最终,它们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基础教材。“四书”包括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

这些经典包括了广泛丰实的知识,诸如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讲述社会秩序,有关历史事件的记载,民间文学汇编,历史人物的语录,等等。总之,可以说是古代科学、人文学的综合载体。

这些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必读的经典书籍是知识和思想的最初来源。从这里他们获得启示和指引,从事学术研究、适应社会、应变世界。这些书的概念、观点、道德规范已经渗入不同的社会阶层,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层面。它们提出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哲学观、道德观、伦理观、文学观、历史观、价值观和宗族制度已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渗透到人民的血液中,构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儒家在日常生活和对历史各方面的影响极为突出,在中国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有优势,成为正统学说。春秋时期,在诸子百家中,除了儒家,其他有名的学派还有墨家、法家和道家。本书重点介绍道家作品,因为,在中国文学发展中,道家与儒家相辅相成,起了补充作用。汉末,从印度传入佛教,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中国文明。

综上所述,提出渊源时期三个阶段的图示表,共包括以下时期和朝代: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和秦。三个阶段是:①母系及父系氏族社会(唐尧及虞舜);②奴隶社会的三个朝代(夏、商、周);③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渊源时期表

本书“渊源”篇和全书都不是按年代编排,而是分类分期介绍。全篇包含三大部分:远古神话和诗歌、哲学散文及历史散文。各自按时间顺序介绍,共分九章:第一部分包括古代神话、《诗经》、屈原及楚辞三章;第二部分包括《易经》、孔子和儒家、《庄子》三章;第三部分包括《尚书》及《春秋左传》;最后,第九章是“渊源”篇的总结。二

对中国文学的渊源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之后,请读者注意,中国文学的渊源与西方文明和文学的支柱——《圣经》,在时代、内容和影响方面都十分相似。

时代:两者都包括公元前5000年或公元前3000年氏族社会以来的文明、文学。东方有公元前700年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整理、修改完成并确定的秦(公元前221年)以前的作品、文字记载等文化遗产;西方则产生了包括先知启示文学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年)直到公元1世纪末确定的《圣经》——古典文化的宝库。两者文本成型的时期非常接近。

换句话说,两者都经过三千年到五千年,在生存斗争中,在战争、竞争的熔炉中锤炼、成长、确立和巩固壮大起来。《圣经》是在地中海和埃及地区文化信仰很不相同的人民和民族较量斗争中形成的;而“四书五经”则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在不同的部落、封地、领地、诸侯之间残酷的战争、竞争中形成的。

内容:两者都包括古代神话、诗歌,历史变迁的叙述、民族迁移的文献、民族史诗、传奇传说、寓言,以及中国思想家和希伯来先知者、启蒙者的哲学散文和历史散文等。

影响:《圣经》是古代希伯来人民的记载和信仰,他们的生活充满苦难、动乱和变迁。《圣经》是人类在漫长、艰难、曲折、充满挫折的战斗历程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早期创造的灿烂文化,它集中并代表了人类的智慧、机敏和哲学。随着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扩展,它成了西方世界主要的宗教信仰。《圣经》从近东到欧美,不仅成为中世纪以前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的摇篮,而且经过文艺复兴的确认,进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西方世界文学、哲学、艺术的精神支柱。无独有偶,上述发展进程是和中国先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开始,齐头并进的,其中儒学在中国这个泛神论国家占优势几乎两千年。在东方,它具有与圣经在西方同样的发展生机。也就是说,几千年来统治西方世界的是一种宗教,而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是孔子学说,即儒学。它构成了中国这个东方封建帝国文学、哲学、艺术的摇篮和基础。与之相辅相成,作为补充时而出现的是老庄的思想和哲学。

如果说,没有对《圣经》的基本了解,就不可能了解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那么同样,没有对“四书五经”的基本了解,也不可能懂得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

东方和西方文学的摇篮诞生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相近、相似的时代,其阶段、内容都近似;但是,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和特点,这是十分有趣、引人注目的现象。两者的区别在于:《圣经》是一本圣书,一种世界性宗教的综合载体;儒学则被铸就成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具有和宗教相似的精神控制效力。三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经济、文化曾在世界上领先。但是,从18世纪以后,面对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现代中国人由于自己的落后而感到沮丧。中国封建社会从春秋战国开始向封建主义过渡,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延续了两千多年,到最后阶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西方从中世纪起,开始突破封建束缚。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资产阶级文明的兴起,它包含两个辉煌的功绩:科学和民主。因此走向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从18世纪开始,有进取心的中国人展望全世界,开阔了视野,迫切感到需要进行改革,赶上先进国家。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为了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先驱们开始批判传统的意识形态,对古代文明进行了疾风暴雨般的抨击。儒学作为封建主义正统的指导思想,确实是落后了,它统治的时间太久了。一种学说,不管它在产生的时代如何进步、富有生命力、朝气蓬勃,如果能引领时代五百年到一千年,持续保持青春活力,就堪称奇迹了,再往前就很难推动历史继续向前发展;相反,却会因停滞、思想僵化而过时,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该轮到它让位于时代的新潮流了。何况数千年来,古典学说在沦为统治工具的过程中,由于统治者实用主义的歪曲和伪造,它已日益远离早期的纯真、健康、朝气,而变得毫无生气了。

但是,中国发生的情况是,在突破因循守旧时过了头,以致削弱了我们对古典知识、古代文化的认同,特别是流行多年的“左”派幼稚病更大大加剧了情况的严重性。白话文运动,在加强人民文学、世俗文学的同时,又减弱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和古典知识高尚美德的愿望。

今天的知识分子、大学生本来应该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传承人,但是,我们对以人性、仁慈宽厚为特点的,以人为宇宙万物中心的古代文明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对在几千年中塑造、确定我们民族特质的母体文明和文化载体有多少认知呢?我们对祖国灿烂的古典知识又阅读、理解、传承、传播了多少呢?

现代世界是一个敞开的多种文化和文明共存的共同体,每一种民族文化都会对现代世界文明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如果我们在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之前,倾倒迷失在其他强势文化的迷宫中,就将失去自我再创造的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现代强国之所以具备今日的强势,正是通过对古代文明的再确认、再开拓而得来的。当代资产阶级文明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对古典知识的再阅读、再发掘、再开拓、再创造,以便把个人从中世纪的宗教政治、神学和封建统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要重视人的本身,特别是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资产阶级把自己的文学艺术运动叫作文艺复兴,意思是古代文化的复活再生。这个名字有力地证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真理。文艺复兴运动在古代经典的启发下,导致了艺术和科学的蓬勃发展。

每一种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有它持续发展的特点和属性。一种优势文化的伟大历史背景和典型个性一般来说都对新一代进取者和创造者构成“支持意识”。除了可以普及的科学、技术以外,文明和文化都具有特殊的民族固有本性。中国的现代化必将导致传统民族风格、传统民族文化的再创造。在未来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中华文明必将在东方古典文明的基础上,在丰富多彩的多元化世界文明的大花园中,绽放具有自己特异神采的绚丽花朵。

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在多国民族的竞争、角逐中,多种文明和文化将相互补充、渗透、融合,在日益强盛和谐的世界百花园中,全球人类的文明、文化将更加美好、丰富。《易经》的科学奥秘,古往今来,一直被全球的科学家们所探讨、发掘。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Lebniz)宣布最先进的二进制体系就包含在《易经》的卦爻中,它再次被现代科学予以肯定。美国学者布格明(Bugming)断言,被誉为“伟大人生智慧”的《老子》,在未来的大同世界中将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哲学。我们深信,春秋战国时代一代天骄的后裔,在未来的世界文明中将有所作为、有所表现,开辟新的天地![1]第一章 古代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是一个五色缤纷、灿烂辉煌的花园,世界上只有风格、魅力完全不同的《圣经》和希腊神话可以和它媲美,它们分别代表着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国神话的特点是模糊、不确定:有记载的神话和民间口头传闻互相呼应,结局不尽相同的各种传说、故事、神话混杂在一起,神话和传奇中的神灵和英雄被确认为历史人物而记载下来。再加上几千年历史中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由原始神话演变而产生出多种传说、寓言和虚构的故事——它们代表着概念、见解和智力发展的不同程度,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渐进的领域。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一本专门的神话书,远古的神话像散沙一般分散在志异、志怪、编年史和诗歌中。不像日本神话,集中而系统地保存在公元712年和720年编撰的两本专门书籍中。在中国,没有人来整理神话。在伟大的春秋战国时代,当儒家和其他学者系统地整理文化遗产,《尚书》、《礼记》、《易经》和《诗经》纷纷问世时,却没有一位智者关注和整理神话,于是中国神话就变得零散而杂乱,一部分佚亡了,另一部分则分散在各种记载中,有的张冠李戴,有的则随着时代而变化,名字和内容都混杂不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神话惊人的生命力,它们虽然没有系统全面地集中在一本专门书籍中,却零散地存在于各种著述中,使我们模糊地看到一个规模宏大的神话体系。它们的影响浸透到社会、文学、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渗入每一个角落。

具有最多史前神话遗迹的著述有《山海经》、屈原的辞赋、《淮南子》等。我们仅以《山海经》为例来了解史前神话的记录。《山海经》是一部内容庞杂的古籍,包含了许多原始人关于山川、种族、民族、产品、植物、动物、风俗的知识和传奇故事。由于先民想象、思维、脑力和智力的特点,这本书——用鲁迅的话说——实际上是一本“巫术书”、“妖术书”。追踪它的足迹,我们对古老的神话可以有更多的概念。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本书不可能是一个人写的,而是从战国时期直到汉朝由不同地区的学者编写的。这本书中所记录的神鬼、精灵、灵魂、妖怪共有四百五十种,其中约五分之一具有人的外形。它们都有超人的神力和怪异的外表,有的是龙身鸟头,有的是人面马身或人面蛇身。当它们出现时或是血光冲天,或是暴风骤雨,震撼大地。《山海经》中的许多奇特记载,诸如三身人国、三头六臂人国、无肠人国等描述,对我国的神话、传说以及后世文学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屈原的辞赋是神话遗迹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特别是《天问》,其中提出了一百七十个问题,探索了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的有关大自然、神话、历史名人的种种说法和认识。

本章文选中所收集的神话绝大多数都是从上述古籍中挑选的。这些古文书由于文字刻写的困难,往往十分简略,甚至只是片段神话的梗概,再加上保存的困难,很多地方字迹模糊,很多段落含糊不清,记载一般都简单粗糙,需要有志者加以整理补全。同一个神话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文人的改组再造,都极大地生动丰富起来;同时,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了保存原始文学的学术价值和古籍的原始风貌,本章文选中所选的材料一般都出自最古老的记载,排除了后世根据古籍演绎的派生神话。一 古代神话的由来和内容

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的产物,它反映了先民对宇宙、大自然的认识。它们都是出自对现实的想象。当一个远古人困惑、惶恐地面对围绕他的大自然时,他试图努力地解释一切:雷雨闪电、白天黑夜、日月星辰等等。这些解释实际上就是客观现实在原始人幼稚头脑中的折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起源的理解,对洪水风暴、火山地震等天象和自然灾害的理解,乃至对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斗争、人与人之间斗争中产生的英雄的歌颂。下面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神话片段。(一)关于天、地、人的起源

宇宙起源几乎是世界各民族神话的共同题材。在中国,这方面流行最广的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个十分梗概简要的神话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非常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阴阳互动”。运动中的阳性和阴性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一切现象、一切实体、一切生命、一切规律、一切运动的基本要素。中国哲学的这一基本概念浓缩在下面这个象征性的图案中,这个图案包含着宇宙形成的密码,也象征着天下万物的起源。阴阳图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神话中有不同的造物主,除了盘古以外,有盘瓠、烛龙、阴龙、伏羲、神农等。盘古之所以能超越其他造物主而成为全民族都接受的共同的祖先、共同的造物主,除了因为“盘古开天辟地”的图案是宇宙的象征以外,可能由于他与其他造物主有共同的特点和相近的血亲关系。例如,传说盘瓠就是盘古,被少数民族从中原带到北方。又例如,在古老的传说中盘古龙头蛇身,有烛龙的外形和神奇力量。此外,在古代传说中古代最大的女神女娲的丈夫忽而是盘古,忽而是神农;有时是伏羲,有时又是盘瓠。因此,似乎是同一个神而具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把所有的造物主都统一为盘古的原因。

在明末周游的历史小说《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用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

自此以后,盘古手持凿斧,开天辟地的形象便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中华民族唯一的造物主,直至今日。盘古开天辟地的两个形象都富有魅力。前者,作为宇宙起源的典型原始图示,展现了先民的演化意识而极具吸引力;后者蕴含着现代人、文明人“劳动创造世界”的认识和观点。

另一段关于盘古的神话讲述他临终时身体如何回归自然:他的气息化为风云,声音变成雷,眼睛化为太阳和月亮,身体的一部分构成山脉,血液变成江河,等等。总之,他的整个身体都融入大自然,使得世界更加丰富美丽。类似的雄伟、壮丽而崇高的幻想也经常出现在其他民族的神话中。它们表明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希望伟大人物像大自然一样长青不朽,把他们作为造物主而顶礼膜拜。

中国神话把开天辟地的艰巨任务赋予强壮阳刚的男性,而把创造人类自身的任务赋予阴柔的女性。女娲不同于夏娃的是,女娲既是神,又是女人;既是造物主,又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作为神和造物主,女娲创造了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女娲作为造物主用泥造人的神话与世界上很多神话很近似,如在希腊、希伯来和印第安人的神话中,人都是用有生命的泥土造成的,虽然在大的雷同中,有不少细节的区别,但近似是主要的。

关于女娲的神话引起了屈原很多疑问,他在《天问》中问道:“如果女娲创造了人的身体,那么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蒙昧时期还有一些神话夸张地颂扬女娲身体的生育价值,如: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解字》)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楚辞·天问》)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之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说林》)

这些对女娲的赞颂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对母亲的崇拜和敬仰,在那个时代,人们只认识母亲而不认识父亲。这些神话并没有直接回答屈原的“天问”。但是,可以想象,在女娲“一日七十化”的过程中,她自己的身体和器官也在发展演进。在这些神话片段的字里行间已经流露出进化的观念,正如盘古诞生于像鸡蛋一样的混沌中,女娲在进化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联想也就不足为奇了。石刻雕像残片

从古至今,在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着女娲和伏羲的神话,最早见到的文字如下:“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唐代《独异志》)。汉代建筑物中有伏羲、女娲的雕刻装饰。汉末诗人王延寿参观鲁灵光宫之后,写了《鲁灵光殿赋》,赋中赞美女娲、伏羲雕刻壁画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鲁灵光殿建于公元前156~前143年,这首赋一直是伏羲、女娲神话广为流传的见证。在当代挖掘的古代墓葬中发现了很多汉代以伏羲、女娲为题材的砖面雕刻艺术品残片,所有形象的上半身为人形,下半身为紧密交缠的两个蛇身,这些文物再次有力地证实了王延寿关于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字记载。上图是在山东省挖掘出土的石刻雕像的残片相片,左边的形象是女娲,右边的是伏羲,他们有时面对面,有时相反;女娲手持圆规,伏羲手持折叠尺(在另一些残片中,两人手举太阳和月亮),在他们之间有一个孩子,周围环绕着许多人首蛇身的天使。《女娲补天》是远古最有名的神话之一,人们对创造人类的女娲还加以补天的功勋。这是一个极为奇特罕见的神话,在世界各国的神话中几乎未见过类似的记载。这个神话实际上是讲一次洪水泛滥,这是古代各个地域都发生过的自然现象。“补天”实际上是控制洪水。

中国先民想象:由于支撑上天的柱子坍塌了,天破了,所以发了大水。正像神话中所描写的,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森林大火,熊熊燃烧,洪水和风暴遮天蔽日,野兽大虫爬出巢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是女娲以神奇的力量平息了这一切,人们赞扬她是治水、治理天下的第一位女英雄。这个神话的要义是冶炼奇石,制止洪水泛滥。女娲冶炼的五色奇石,集中了宇宙、大自然的精华,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象征着人民的聪明才智。“女娲补天”也成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象征。它启发了诗人和作家的无限想象力,使他们得以在美学和文学的太空中展翅翱翔。中国两部伟大的古典文学代表作《红楼梦》和《西游记》的主角都是由女娲冶炼的奇石演化而生的就是明证。《红楼梦》中描写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代表、具有民主倾向的反对封建势力的贾宝玉,前身就是女娲补天多余的一块石头,被扔在青埂峰下。《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具有普通百姓艰苦耐劳、质朴踏实的美德,可以说是平民的代表,他就是花果山顶上一块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育而生。(二)黄帝体系(帝系)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一直风行多神论,只要是在历史上曾经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为人民谋过福祉的英雄人物都会被尊为神,受到人民的尊崇和顶礼膜拜。有些神灵,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代表人物,例如,有巢氏标志着人类的穴居时代,燧人氏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火做熟食,神农氏代表农耕时代的开始。在这些神灵中(包括衣帽、车船、锣鼓、日历、文字、天象的创始者),由于智慧、才干或杰出贡献而被推举为部落的酋长、氏族的族长、部落联盟的盟主,乃至成为帝王。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就有“三皇五帝”之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既是天上的神、天上的帝王,也是人类的、地上的帝王;他们既是神话中的帝王,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人们口头流传的神话,经过后世知识分子的整理加工,就成了历史。

根据神话传说,天帝有四张脸,监督天下万物;他驻跸于昆仑山,其他神仙也都集中于此。天帝的四张脸后来变成四方神明,又变成东、南、西、北四方的帝王。其中,最强大最突出的是南方的炎帝,也就是农神,他的后裔最多、影响最大。这段神话历史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数千年的两个名称。

一个是国名“中国”,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此名称最初出现于周代的文献,后来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国号,但都统称“中国”。另一个名称是“炎黄子孙”,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骄傲地宣称“我们是炎黄子孙”,即自认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

据推测,中央宗主国和南方帝国是当时两个最大的部落联盟,它们之间曾有过激烈的战争。中央宗主国的首领黄帝在兼并了东、西、北方的氏族和部落之后,与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进行了漫长、反复、残酷的战争,最终取胜。

南方部落联盟曾经是最强大的国家,炎帝统治时经济发达、人才辈出,涌现农神、药神、水神、火神等神灵。其中最动人的神话就是“精卫填海”:传说炎帝最小的女儿精卫在东海游玩,不幸被淹死;她的灵魂化为一只小鸟,为了抗议大海夺去她的生命,并防止大海夺去其他人的生命,她每天都衔来草叶或沙石扔在海中,企图填平大海。试想,一只孱弱的小鸟衔着一片草叶,与汹涌澎湃的海洋相抗,是何等悲壮苍凉。这个神话象征着千万年来人类和自然力量搏斗的情景,精卫可以说是炎黄子孙的典型代表。

再看看古神话中关于战争英雄的描写。

蚩尤,炎帝的后裔,南方部落联盟的领袖,他是有名的无畏、勇猛、凶残的战神。他和他的兄弟们都是“铜头铁额”,能吃铁和岩石,能在空中飞翔,在山崖间奔跑。

黄帝,中央帝国的领袖,用谋略战胜了蚩尤。说到勇猛无畏,蚩尤和他的兄弟们是无与伦比的。例如,和太阳赛跑的夸父,他永远追求真理和正义,是大无畏英雄主义的象征,在战争中,他属于南方阵营。《夸父》(见文选)中写道:“杀了蚩尤之后,应龙又杀了夸父。”中国神话专家王孝廉做了大量的调研来证明夸父就是风神:在战争中,他掀起了巨大的风暴企图打败中心国的黄帝;死后受到黄帝的惩罚,被送到冥府用双手支撑着大地。这段神话和希腊神话中阿特拉被宙斯惩罚用双肩扛着天的情节极为相似。从汉墓挖掘出土的一幅画,证实了夸父在地狱用双手支撑着大地的神话。无头刑天继续挥舞着盾和斧头

刑天是最冲动、莽撞,最健壮、坚忍不拔的英雄,他被黄帝斩首后,仍用乳头当眼睛,用肚脐眼当嘴巴,继续挥舞着盾和斧头,他是炎帝的臣民。

当然,中央宗主国的黄帝也有他的英雄群,例如,羿、鲧、禹等,由于他们的出现较晚,我们将在下面介绍。在“炎黄”这个中华民族的称号中,将黄帝排在炎帝之后,是因为炎帝统治的地区在大战以前首先繁荣富裕起来。

五帝体系实际上反映了政权逐渐集中、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国家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血腥的战争,包括部落之间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黄帝和蚩尤之战是这类战争的一个样板。(三)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这是一个非常大众化、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在几千年中被群众和文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所充实和美化了的神话。

这个神话起源于远古的几次旱灾,旱灾过后先民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以新工具武装起来的战胜旱灾的英雄——羿。羿的名字就是从弓和箭的形状演化而来的。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和智慧,他们不仅仅单纯依靠体力,而且善于使用新的工具和技能——弓箭来战胜可怕的旱灾。

这个神话以口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羿和嫦娥曾经是一对理想的夫妻,他们生活在天上,两个人都俊秀健康、大公无私。羿是灵巧干练的投掷手,他使用弓箭、标枪和投枪的技艺无与伦比。

嫦娥美貌异常,她具有温柔、细致、端庄的美德,比当时所有的美人都漂亮;他们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不幸的是,天空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在十个太阳的灼烤下,大地焦枯,生灵涂炭,人类濒于灭亡。高尚的、大公无私的羿为了拯救人民,和嫦娥一起下到人间。当他看到人民在炽热的烈日下痛苦地死去时,他背叛了天庭,取出弓箭,向十个太阳——天帝的儿子——射去,一气射掉了九个,幸亏尧帝赶来加以阻拦,第十个太阳才被留了下来。

当羿成为人间的英雄时,却因为背叛天庭而遭到谴责和处罚,并连累到他的妻子嫦娥;他们都由神沦落为普通的人。他们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成天在争吵中过日子,失去了夫妻的爱与和谐的家庭生活。羿又爱上了河伯的妻子洛水女神。不久河伯知道了妻子的外遇,就与羿打了起来。羿在狂怒之下,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洛水女神内疚悔恨,就离开羿。羿失去了妻子的爱,又被洛水女神抛弃,他变得异常暴虐,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肆无忌惮地任意杀人。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作为天神的品德,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决定到玉山去讨长生不老之药。西王母给了他,但是药被嫦娥偷走吞服了。由于药的奇妙功效,嫦娥又变成了神,白色的纱袖在空中飘舞着,她升天了,像一朵彩云飞向月宫。

羿抓起弓箭匆忙地追赶嫦娥,他想像射九个太阳那样把月亮也射下来。但是,机灵的嫦娥提前晃动着雪白的衣袖,它们变成云彩遮住了月亮。羿看不清楚,没法瞄准他的箭。从那以后,月亮周围老是有一圈光环。羿极度地绝望,就毫无理性地胡闹,以虐待老百姓来消遣。他的学生逢蒙向他学习投掷、射箭,进步奇快,成为仅次于他的投掷手。逢蒙妒忌老师,想尽办法超越他,却徒劳无功。于是,一次出外打猎时,逢蒙从后面偷射了一箭,洞穿了老师的心脏,这位射掉九个太阳的英雄,最终死在自己学生的手中。

关于羿和嫦娥的神话反映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和人性的弱点。此时的神话进一步展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嫦娥的形象和女娲大不相同:女娲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而嫦娥则是父权制社会中的妇女代表,由于她从属于丈夫,因而只强调她的美丽温柔,却避而不谈她的才干和价值。嫦娥铭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穿着柔曼轻纱、舞动长袖的仙女。神话的结尾说:“嫦娥变成了一只青蛙,成为月亮的幽灵。”

嫦娥变成一只青蛙,在月亮上捣草药,这意味着在父系社会中的一种惩罚。她由于偷吃了长生不老药离开了丈夫而受到歧视。但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她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赞美;作为月亮的幽灵,她分享着月亮的安静、纯洁、诗意和抒情。特别是在浪漫诗人的笔下,她被描写得那样纯洁、忧郁,像月亮一样,在寥廓的太空之上,在寂寥的广寒宫中,默默地承受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总之,月里嫦娥自古以来一直是对女性美的最高赞赏。(四)鲧、禹治水

在治理洪水的斗争中,禹和他的父亲鲧是两位最受赞扬、深孚众望的传奇英雄。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献身人民事业、精神崇高的楷模。《山海经》中概括了鲧禹父子治水的神话: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内经》)

鲧和禹既是传奇人物,又是史书上有记载的人物,记载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海内经》)

由此可见,鲧是天帝的子孙,是犬戎族的祖宗神,身体为白马。而禹则是夏朝的创始人和第一位帝王。

作为黄帝的亲孙子,天帝不能原谅鲧偷圣土以堙洪水的罪行,把他处决于羽山。鲧的故事和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遭遇十分相似。普罗米修斯由于偷了天上的火种送给大地上的人民而受到宙斯的惩罚,被钉在奥林匹斯山上,让兀鹰来啄咬他的心肝。两个英雄都是因为同情和善待人民而受到不公正的惩罚,但他们死后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几千年来普罗米修斯在欧洲被塑造成人民的救星和捍卫者,一直受到赞扬和歌颂;而在中国,由于舜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明主,人们都认为他杀鲧是大义灭亲,是正确的,因而把治理洪水的桂冠戴到了禹的头上。禹诞生的奇迹正反映了鲧的不满和抗议。古籍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海内经》)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初学记》卷二十二引自《归藏》)

禹生来的使命就是为了子承父业,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危险艰巨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表现了坚苦卓绝的精神,奋斗了一生。从而感动了天上的众神,在他们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了胜利。下面举两则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尸子》辑本)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

这就是说,当禹治水时,河神送给他河图,黄龙在前面用尾巴画出路线来指引他,神龟背负着圣土跟在后面,一路疏导河流,挖平山丘,最终治理了洪水。二 中国神话在历史上湮没的原因

上述神话的片段和遗迹证明,中国古代确曾有过宏大的神话体系,专家们提到过诸如昆仑山神话体系,蓬莱岛神话体系,北方、南方和东南方的神话体系,等等。但是,遗迹和推断毕竟不是神话本身,在希腊神话《伊里昂记》(又译《伊里亚特》)中有两万八千行诗句,在《变形记》一书中包括了二百五十个希腊和罗马神话,它们构成了宏大完整的神话体系。在印度,也有两本书系统地收集了所有的神话。相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宏大神话作品。因此,只能在分散的书籍中找到零碎的神话片段,把它们连缀起来,串联到一起。

神话是现实在先民头脑中的折射和反映,不管它如何荒诞怪异,其典型人物永远来自现实,源于生活。例如,古代每个氏族都以某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随着氏族的演进融合,将不同的图腾叠加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因而,龙虽然不是一种真实的动物,但也是源于现实的。

神话作为先民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解、诠释,必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部分或大部分被遗忘、湮没是不可避免的;当存在的客观条件消失了,它们也就被遗忘、湮没了。例如,当宇宙飞船在月球登陆后,人们也就不会再相信“嫦娥居住于月宫”了。(一)儒家理性主义的干预

当希腊荷马的史诗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陆续写出来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伟大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这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有关道德、伦理、哲学的主张、学说和理论空前大发展,各种学说激烈竞争的年代。竞争中儒家学说脱颖而出。其核心可概括为:德政、教育和修养。

孔子对商、周以来非常活跃的鬼怪、幽灵、神仙和各种宗教迷信学说及活动十分不以为然。他的学生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不仅反映了孔子的唯物主义倾向,还表现了他对神话的蔑视和贬责。因此,当孔子及其学生整理文化遗产,整理《易经》、《诗经》、《礼记》、《乐经》等典籍时,对神话都置若罔闻。

在许多国家,祭祀和巫术的活动、仪式都是神话的摇篮;在中国,类似的活动也十分活跃。但是,在孔子学说占压倒性优势的地方,儒家学者把所有的活动、仪式、典礼都变成宣讲“礼”和孔子学说的工具,甚至连预言、占卜、断事、与亡人沟通等巫术活动中也劝告人们要品行端正、向善、自我修养。与北方相反,南方的祭祀、悼念、巫术等活动都伴有歌舞表演,演出中,神明、幽灵都复活成为有血有肉的人,于是,神话也随之生机勃勃地发展传播开来。(二)早熟的历史扼杀了神话

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指出,历史化是中国神话散佚的主要原因,他说:最后来了历史家。这些原始的历史家(例如希腊的希洛道忒司)把神话里的神仙们都算作古代帝皇,把那些神话当作历史抄了下来。所以他们也保存神话。他们抄录的时候说不定也要随手改动几处,然而想来不至于很失原样。可是原始的历史家以后来了开明的历史家,他们都捧着由神话转变而来的史料皱眉头了。他们便放手删削修改,结果成了他们看了尚可示人的历史,但实际上既非真历史,也并且失去了真神话。所以他们只是修改神话,只是消灭神话。中国神话之大部份恐怕是这样被秉笔的太史公消灭去了。

在中国撰写历史开始得很早,神话被历史家反复地修改,最终面目全非以致消亡。

现以“黄帝四面”这段神话的变迁来说明其消亡的过程。传说黄帝长有四张脸,可以察看、监督四面八方,但是子贡就此事询问孔子时,孔子回答说,这可以理解为黄帝派了四个人去管理四方。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孔子以理性的眼光改变了神话的面貌以进行历史教学。其后的历史学家又在三皇五帝神话的基础上杜撰了帝系的“家谱”,五帝依次为:轩辕、颛顼(又名高阳,轩辕的孙子)、高辛(帝喾,轩媴的曾孙)、尧(喾的儿子)、舜(尧的女婿)。这个帝系一旦被人们接受,成为历史,神话也就从此消失了。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到全国各地去旅行,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所得到的材料迥然不同,他不禁叹道:“荐绅先生难言之。”最终他还是把五帝帝系拿来,作为《史记》的第一卷,这也比较容易为当时的学者和其他史家所接受。

民间神话传说不管怎么荒诞不合逻辑,但透过荒诞的外表可以深入到真实历史的核心。例如五帝和其他部落族长的故事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反映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情况。又如,神农氏代表中石器时代的农业社会;女娲、伏羲从兄妹变成夫妻象征着从母系氏族社会杂交、杂婚时期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相反,帝系、王室家谱及其考据则是极其牵强而无根据的。遗憾的是,司马迁的旅行笔记中对那些粗糙的五花八门的民间传说的解释没能保存下来,否则,奇异美妙的中国神话体系也许就会诞生于此。(三)历史背景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有名的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一个盲艺人的口头创作,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他以前的三百年。因此,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被称为“荷马时期”,它相当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起,人们就努力把史诗写成书面文字。最终,经过很多文人的校对审核,正式版本于公元前2世纪问世。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中国也发生了相似的社会变动——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但社会状况却迥然不同。与同时期的荷马史诗相比,中国神话未免相形见绌。因为商周时期中国奴隶社会是封闭的,实行父权制的统治,以农业生产为主,没有商业,更没有城市经济。而希腊的奴隶制经济则是以城市经济为主。作为一个濒海国家,航海、海洋贸易很早就发展起来,实现了城市国家的奴隶社会。荷马时期,在爱琴海周边出现了数百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有名、最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航海、商业等多方面的广泛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为艺术、美学、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新天地,这就是荷马史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城市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发展起来,也就是荷马史诗已写成书面文字的时期。周朝后期已经没落衰败,各种新生力量兴起,在原来的领地、封地上,相继涌现了新的独立的或半独立的诸侯王国,总数增至八百多个。在它们竞争、兼并的过程中形成了哲学、思想、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顶点——散文的黄金时代。在南方的楚国,巫术占了压倒优势,在巫术活动和礼仪中,民歌和各种表演盛行,创作大批神话、史诗的条件成熟起来。

代表战国时代美学、文学和思想水平的爱国诗人屈原本来可以成为中国的荷马,创作出美丽的神话故事,但他主要是一位国务活动家,一生都在坚持捍卫、保护祖国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中虽然闪耀着神话的光彩,但其主题和目的是讲述他神圣、艰巨的事业,抒发他的痛苦,以及在流放中的哀痛体验,因而他的诗赋都属于爱国主义抒情诗。当然,不能因为他是爱国抒情诗人,就否定他对保存中国神话做出的巨大贡献。例如,他写的《招魂》,是举行葬礼及送葬队伍所唱的哀悼歌,这是巫术活动的仪式之一。又如,在他的另一首名诗《天问》中,提出了一百七十个问题,包括了当时楚国的许多神话,虽然都是零散的、毫无关联的、不好理解的诗句,但只要串联起来仍能获得原始神话的梗概。现在试举几个例子: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这些问题折射了当时的神话传说:应龙以尾画地,禹据以疏导江河入海。“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康回”是神话人物共工的名字。据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帝,一怒而用头撞坏了西北天柱周山,大地遂向东南倾斜,周山遂改名为不周山。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

传说简狄是有娀国的美女,住在有娀人造的高台上,后为帝喾之妃。简狄吞玄鸟之蛋,怀孕生契,是商之始祖。

这些例子说明《天问》保存了很多神话故事。

楚国出现了一代诗人屈原,这个神话之乡之所以未能造就大批杰出的诗人,是因为它随即为秦所灭。而秦在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帝国后,消灭了楚文化和楚辞。三 中国神话的特色

神话是产生它的民族早期的梦幻和灵魂,预示着该民族的气质、思想、意识、风格和思维的基本属性及文化发展方向。不同的民族、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极大。关注中国神话的特色能使我们找到进入东方心灵的钥匙。(一)西方的“上帝”,东方的“变易”、《易经》

在渺茫的远古时代,先民在宏大、神秘、变幻莫测、令人毛骨悚然的大自然面前,感到困惑惶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天会亮又会黑,为什么天会下雨、刮风、打雷、闪电。在惊愕之中,他们模糊地感到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决定着一切、主宰着一切。

对这种神奇的力量,原始希伯来人(犹太人)理解为上帝,后来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认为上帝是万能的,上帝创造了天,创造了地,创造了男人、女人;上帝创造一切,上帝主宰一切。由于对上帝的信仰,产生了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今天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信仰基督教。

这种神秘力量,中国原始人理解为演化或变易。具体地说,就是原始气体的变化、阴阳互动的变化。盘古的故事就足以说明: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