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3:51:2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1稀缺性与选择

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

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

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

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图1-1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

图1-1描述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社会只生产工业品和农产品,那么不难发现,社会在工业品生产和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着产出的极限:即使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所能够提供的社会产品最多也只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组合(如点和点);而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的组合点(如点)已经超出了产出的极限,是不可能到达的。

4经济体制与选择(1)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特征在于经济决策是集中进行的,由计划当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进行统一规划。在计划经济中,选择主要是计划当局需要考虑的问题,个人可以涉及的选择空间极小。

①在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计划当局按照当年产业规划的要求向农村和工厂下达生产任务,并将生产任务能否完成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的核心指标。

②在如何生产上,为保证生产效率,计划当局也规定一些具体的考核指标。

③最后在最终产品的分配上,全部消费产品分为配给供应和非配给供应。(2)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过程是众多家庭和企业分散决策的结果。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微观单位相互竞争的分散决策。在分散决策的过程中,各人都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动的目标,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协调器”的功能。

①在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价格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价格反映了一种商品(相对于需求)的稀缺程度。

②在如何生产上,价格起着激励作用。在市场机制中,价格对微观个体的激励功能是通过私有产权来获得保证的。

③在为谁生产上,价格发挥着“筛选”功能。价格是一张“选票”,它确保商品会被那些最愿意并且支付得起的个人和厂商获得。

二、市场机制与“看不见的手”

1需求(1)个人需求曲线

在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支付)的购买量称为意愿需求量(简称需求量)。

一般说来,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规律称为需求规律。如图1-2所示,如果以横轴表示商品的需求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那么可以利用需求曲线来表示价格与需求量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

图1-2  个人需求曲线(2)影响个人需求的其他因素

除了价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需求,主要包括:

①对商品的偏好。某些外来的事件会让消费者个人偏好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或减少。

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往往会让消费者增加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即便它们的价格不变)。对于劣等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反而会减少对它们的需求。

③其他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上升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互补品价格上升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④预期。预期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比如,消费者估计自己未来的收入会下降,那就有可能在现期减少对商品的需求。反之,则增加对商品的需求。(3)沿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的平移

在商品需求—价格坐标系中,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可以通过沿需求曲线的移动加以说明。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发生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发生平移。

图1-3  需求曲线的平移

在图1-3中,细线表示收入没有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商品需求—价格坐标系上,收入的增加使需求曲线发生平移(沿箭头所示方向)。(4)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由个人所组成,市场需求是大量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曲线由个人需求的加总形成,如图1-4所示。

图1-4  市场需求曲线

由于市场需求是由个人需求加总形成,所以除价格之外,偏好、收入、其他商品价格、预期等一切影响个人需求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市场需求。另外,市场上消费者的数量也会影响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类似,在商品需求—价格坐标系中,价格对市场需求量的影响表现为沿市场需求曲线移动,而除价格外的其他因素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表现为市场需求曲线的平移。

2供给(1)个体供给曲线

商品的供给由厂商决定,厂商决定对某种商品供给多少时,主要依据的是商品的价格。价格与供给量的这种正方向变动关系称为供给规律。可以在商品供给—价格坐标系中用供给曲线来表示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这种正方向变动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个体供给曲线(2)影响个体供给曲线的其他因素

①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也上升,商品供给会减少。

②生产技术。先进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低成本,从而使供给增加。

③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如果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增加,即便商品的价格不变,也会使该商品的供给减少。

④预期。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也会影响商品的供给,当厂商预期未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则会减少现在商品的供给。(3)沿供给曲线的移动和供给曲线的平移

在供给曲线中,也有“沿供给曲线的移动”与“供给曲线的平移”之别。沿供给曲线的移动表示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供给量如何变化;而供给曲线的平移则表明除价格外,其他因素的变动是如何对供给曲线产生影响。(4)市场供给曲线

与市场需求类似,市场供给也是由众多厂商的单个供给加总形成,如图1-6所示。

图1-6  由个体供给曲线加总成市场供给曲线

3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1)价格决定

均衡描述了一种维持不变的静止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内部不存在自发改变这种状态的力量。利用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这两个工具,可以分析均衡价格及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

在图1-7中,将某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放置到同一个价格—商品坐标系中,可以看到一个形如“剪刀”的交叉图。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点,对应的商品价格为,意愿供给量和意愿需求量相等,都为。

图1-7  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

在点,消费者正好得到在这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出售在这一价格下愿意出售的数量。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出清。在市场出清的状态下,供给者与需求者都不存在改变这种状态的激励,市场达到均衡。

如果市场存在着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价格和产量必然会发生波动。而价格和产量最终停留于何处取决于市场出清的位置(供给与需求的交叉点),一旦市场出清,经济体内部就不存在自发改变这种状态的力量,此时经济就会达到均衡。(2)供求曲线的平移与市场价格的变化

如图1-8所示,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交叉点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而它们的平移会改变交叉点的位置,导致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发生变化。

图1-8  供求曲线的平移与市场价格的变化

如果偏好、收入水平、其他商品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其他行业预期等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平移;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其他行业的盈利性、预期等因素的变化使供给曲线发求曲线发生平移。这些因素都会会导致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均衡产量会发生改变。

4一般均衡分析(1)基本思想

始终针对某一个市场单独展开的分析方法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由于没有考虑到经济联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会使视野受到局限。一般均衡分析就是对相互联系着的市场同时考察的分析方法。

图1-9  商品1偏好增强使需求曲线右移

如图1-9所示,由于外生因素,消费者对商品1偏好增强,从而需求增加,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供给曲线不变,均衡点由移至,导致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涨。假设商品1和商品2互为替代品,商品1价格的上涨会对商品2的需求产生影响——消费者对商品2的需求增加,表现为商品2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如图1-10所示。

图1-10  商品1价格上涨对商品2的影响

既然商品1和商品2互为替代品,那么商品2价格的上涨也会使得商品1的市场需求曲线再次右移——第一次右移是因为偏好的增强,第二次右移是因为商品2价格的上涨。商品1市场需求曲线的第二次右移会使得商品1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再一次提高,而商品1价格的再次提高又会再次影响商品2的市场需求曲线,使商品2的价格再次上涨……如此反复不断。

在上述过程中,价格的上涨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这会抑制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联系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当抑制需求曲线右移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市场便会同时达到均衡。(2)一般均衡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提出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认为如果价格是具有伸缩性的,那么在所有相互联系着的市场间存在着一组价格,使得这些市场能够同时出清。

①市场的类型及联系

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包括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一般均衡理论讨论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市场能否同时出清的问题,经济体中所有市场都可归类于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二者联系,如图1-11所示。

图1-11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联系

从图1-11中可以看出,在产品市场上,厂商构成了产品市场的供给方而家庭构成了产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家庭构成了要素市场的供给方而厂商构成了要素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厂商构成了要素的需求方而家庭构成了要素的供给方;在产品市场上,厂商构成了产品的供给方而家庭构成了产品的需求方。

②“价格伸缩性”对于一般均衡的意义

价格具有伸缩性是一般均衡存在的前提,价格伸缩性是对价格变动灵活程度的度量,它是经济理论中所假设的一种极限状态,表明价格完全不受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调节市场供求,使之达到均衡(出清)状态。

价格伸缩性的假定对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成立十分重要。如果价格不具有伸缩性,那么在市场供求不等的情况下,价格不能够灵活地进行变动,这会使市场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失衡的状态,从而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一般均衡)就很难实现。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经济学简史(1)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学者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论述家庭管理。(2)随着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第一次出现了专门讨论经济关系的理论,被称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财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财富就是金银,而对外贸易的顺差是获取财富的真正来源。(3)17世纪下半叶开始,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派有关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思想,斯密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李嘉图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明确提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4)19世纪中期,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趋势、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资本集聚与财富集中以及阶级斗争等相互联系的理论构建了跨时代巨著《资本论》。(5)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充分吸收了边际革命的成果,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并在实际上从经济学中取消了价值论的相关讨论;大量使用数学和图表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创造了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6)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社会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来自于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增加政府公共开支,提高有效需求。(7)20世纪70年代,以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新货币学派,以卢卡斯、萨金特等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拉弗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构成一次古典主义的复兴,被统称为新兴古典学派。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微观经济学从微观个体行为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基本框架如图1-12所示。

图1-12  现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图(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促成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问题,如图1-13所示。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以促进整体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运行。

图1-13  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思路(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社会是由个人所构成的,整体经济的运行是无数个微观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理解整体经济的运行,就必须回归到对微观行为的解释上去。除此之外,宏观经济政策要想较好地对整体经济发生作用,也不能忽视微观参与者这个中间环节的作用,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也将取决于微观个体的行为及预期。

3宏观经济分析的几组概念(1)流量与存量

存量是在一定的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而流量只是按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常见的存量如资本存量(某时点经济中拥有的资本品数量)、某一时点的人口数等;常见的流量如总产出、投资、储蓄、折旧、新增人口数等。(2)模型、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

内生变量是模型试图解释的变量;而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是模型建立的外部条件。通过模型所揭示出来的本质联系,可以理解外生变量如何使内生变量发生变化。

由于模型是对现实的抽象,它与现实之间难免会产生偏差,因此,理论模型是否能够最终站得住脚,还要取决于它能否经受经验的检验。计量经济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一个渠道。(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整体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在实现这个目标时,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述: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①实证分析

关于“是什么”的表述被称为实证表述。这种表述说明了对经济如何运行的看法,它的目的在于寻找出数据背后所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实证表述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经济学家通过把这种表述与事实进行对照来检验其正确性。

②规范分析

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被称为规范表述。规范表述的首要前提是建立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这取决于经济学家的价值观,因此是不可检验的。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

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

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价格机制类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协调供给与需求到达均衡。

3要素市场包括哪几大类型的市场?其价格分别如何表示?

答:(1)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代表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2)“土地”要素代表了所有自然资源,如石油、水、矿产等。在土地市场上,用地租来表示土地的价格。“劳动”要素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它有时还包含了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人力资本)。在劳动市场上,用工资来表示劳动的价格。“资本”要素代表经济体生产出来的用于再生产的产品。如钢材是一种产品,然而当它被用于制造汽车时,它便成为资本品,一般通过货币的“价格”——利息来表示。“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生产要素。面对着同样的土地、劳动或资本,不同的企业家对它们利用的效率是不一样的,这决定了企业家才能必须作为生产的一种要素而考虑进来。企业家才能的价格通过利润来表示。

4在理论分析中,关于价格灵活程度有哪几种假定?关于价格灵活程度的不同假定对于一般均衡的实现有何含义?

答:(1)在理论分析中,关于价格灵活程度有以下三种假设:价格伸缩性假设、价格刚性假设及价格粘性假设。

①价格伸缩性是对价格变动灵活程度的度量,它是经济理论中所假设的一种极限状态,表明价格完全不受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调节市场供求,使之达到均衡(出清)状态。由于价格的变动完全不受限制,故价格伸缩性的假设意味着价格对供求的调整可在瞬间完成。

②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因为某些原因而固定不变,即使市场的供求不相等,价格也不能灵活地发生变动,价格失去了驱使供求达到均衡的能力,这个市场有可能一直处于不出清状态。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变动往往介于刚性与伸缩性之间。如果发生供求不等,价格往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逐渐调节市场供求,使供求达到均衡,但这种调节不是在瞬间就能完成的,而需要伴随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这种介于伸缩性与刚性之间的情况被称为价格黏性。(2)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市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个市场的均衡实现过程联系着其他市场的均衡实现过程,并且两个市场的最终均衡是同时达到的;只要有一个市场未实现均衡,其内部就必定存在着改变自身的力量,这种力量同时会影响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市场,使之也发生调整。

价格具有伸缩性是一般均衡存在的前提,价格伸缩性的假定对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成立十分重要。如果价格不具有伸缩性,那么在市场供求不等的情况下,价格不能够灵活地进行变动,这会使市场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失衡的状态,从而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一般均衡)就很难实现。

5讨论一般均衡与充分就业的关系,并讨论当工资具有刚性(或黏性)时,经济的运行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关系。

答:(1)一般均衡分析与充分就业

一般均衡是指当价格具有伸缩性时,经济中相互联系着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能够实现同时出清。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实现一般均衡的前提。在长期的框架(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由于实际工资具有伸缩性,劳动市场的意愿供给都能够被意愿需求所吸收,此时劳动市场出清,社会就业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一般均衡有两个含义:首先,一般均衡意味着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运行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其次,一般均衡还表明,社会所提供的产品组合即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组合。一般均衡意味着所有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均达到均衡,这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表明生产者已得到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已得到最大的效用,整个社会的福利已达到最大。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所有要素已充分“就业”。(2)当工资具有刚性(或黏性)时,市场没有达到出清,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经济运行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如图1-14所示。

图1-14  生产可能性曲线

6宏观经济学在研究视角上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宏观经济学在整体研究思路上具有哪些特征?

答:(1)在研究视角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如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才能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②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论。

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④研究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以促进整体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运行。(2)宏观经济学在整体研究思路上的特征

①在宏观经济学中,需要注意总体变量有着“存量”与“流量”的区别。

②宏观经济学通过总体变量来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为理解这些变量背后的原因,经济学家建立了许多模型,如供需模型等。

③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整体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在实现这个目标时,有必要区分两种分析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的科学,它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1衡量整体经济状况的三个关键变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对于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名义GDP和实际GDP。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来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被称为名义GDP的。实际GDP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根据基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实际GDP由于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不同年份间实际产出量的大小比较起到一个很好的指示作用。

②利用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GDP时可能存在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经济活动并未通过市场来开展,这就使这些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被GDP统计所忽略。

③在GDP的核算中,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剔除了对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④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⑤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2)一般价格水平

①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篮子商品”,根据这些代表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零售价)所计算出来的一般价格水平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对人们的消费具有代表意义的商品往往会发生改变,此时用于计算CPI的代表性商品的构成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CPI从消费的角度衡量了一般价格水平。

②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PPI包括诸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度量生产者出售产品的平均价格水平,即出厂价)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度量生产者在购买原材料时所承受的价格)等。PPI从生产的角度衡量了一般价格水平。

③GDP折算指数

GDP折算指数是一个涉及范围更广的指数,涉及经济中的全部产品和服务。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3)失业率

失业率反映了对稀缺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的利用状况,狭义的失业率仅针对劳动市场。

①对失业的衡量

经济中并非所有没有工作的人都属于失业者。那些(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劳动的人,在统计学被称为劳动力。全部的劳动力中,又分为就业者和失业者。而失业率即失业者人数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比重。所以有: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

=失业者人数÷(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②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指劳动者的就业不充分,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如“冗员”和闲时的农民。

2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题(1)经济增长

对总产出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实际GDP的增长),稳定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也显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正逐步获得提升。

宏观经济学对于产出增长的研究,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不同的框架进行。

①经济增长理论

虽然短期中的实际GDP具有波动的特征,但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范围来观察,实际GDP又会显示出一种增长的趋势。

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价格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能够充分调整,使市场出清得以保证。也就是说,在研究长期问题时,常假设价格具有伸缩性。假设长期中的价格具有伸缩性,也就意味着长期中的经济会运行于充分就业状态。

②经济波动理论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如图中的3个月或10个月),实际GDP的变动并不是平滑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即实际GDP总是经历着从谷底上升到顶峰(扩张);再从顶峰跌落至谷底(衰退)的过程。实际GDP在短期的这种波动特征又被称为经济周期。

图2-1  实际GDP变动的短期与长期特征

GDP之所以在短期内会偏离增长趋势线是因为价格在短期不能随供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换句话说,短期中的价格存在黏性。由于价格黏性——尤其劳动市场的工资黏性,市场出清不再能够得到保证,对劳动的意愿需求可能和劳动的意愿供给发生偏离,此时经济的运行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状态。对于这种偏离,经济表现出萧条或“过热”的状态。

③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产出增加时的目的:在短期,需要“熨平”经济波动,使之尽可能地运行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在长期,需要扩张生产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

①物价稳定的重要性

物价稳定对于维持一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减少了一个市场化国家以货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时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

②价格水平的衡量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与之对应的是通货紧缩,即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此处的一般价格水平用“GDP折算指数”来表示。

利用一般价格水平的概念,首先可以计算出通货膨胀率,以此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假设今年的一般价格水平为,而去年的一般价格水平为,则年度间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年度通货膨胀率

根据历史的标准,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每年2%~4%是适度的。(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要素市场完全出清的情况。

①失业的影响

a.失业的存在表明经济中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经济产出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b.失业不仅使整体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而且对失业者个人和家庭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除了生活变得拮据,失业者往往还会因为失业而增添许多心理压力。

②奥肯定律

失业使产出“受损”的程度可以利用奥肯定律来说明。奥肯定律描述了失业率波动与产出波动之间的数量关系。奥肯定律认为,与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

在上式中,为失业率,为失业率的长期平均值,为实际GDP增长率,为潜在GDP增长率,为系数。在奥肯的研究中,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产出上升3个百分点,即。

奥肯定律就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估算规则,它是一个近似的估算规则。最新的估算数据是:失业率每下降1%,会导致产出上升2%~2.5%。

二、国民收入核算

1增加值法(生产法)核算GDP

GDP是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剔除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因此GDP即表现为各个生产环节中所创造的新价值(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