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3:03:4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工程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6072-5

Ⅰ.①中… Ⅱ.①中… Ⅲ.①邱蔚六-传记 Ⅳ.①K82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5063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

组织编写:中国工程院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2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6072-5

策划编辑:张旭

责任编辑:苏晓曦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领导小组

顾  问:宋 健 徐匡迪

组  长:周 济

副组长:陈左宁 黄书元 辛广伟

成  员:董庆九 任 超 沈水荣 于 青

高中琪 王元晶 高战军

编审委员会

主  任:陈左宁 黄书元

副主任:于 青 高中琪 董庆九

成  员:葛能全 王元晶 陈鹏鸣 侯俊智 王 萍

吴晓东 王成俊 黎青山 侯 春

编撰出版办公室

主  任:侯俊智 吴晓东

成  员:王成俊 侯 春 贺 畅 徐 晖 邵永忠 陈佳冉

汪 逸 吴广庆 郑召霞 郭永新 王晓俊 范桂梅

王爱红 宗玉生 唐海英 张 健 黄海涛 李冬梅

于泽华

总序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4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前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速公路、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继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序 悬壶济世 学界楷模

值此邱蔚六教授行医执教著研60周年之际,一本40万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即将问世。作为邱蔚六教授的同道与挚友有幸先睹全书并撰写序言,我感到万分荣幸,并向广大读者热忱推荐此书。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自1955年邱蔚六教授开启其行医执教航程的60年来,是辛勤耕耘的60年,是开拓创新的60年,是桃李满园的60年,是硕果累累的60年。我是邱蔚六教授的学弟,我与他有几十年亲密合作共事的难忘经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名医,一位传道授业的良师,一位勇于创新的智者,一位德高望重的楷模。口腔医学的泰斗

邱蔚六教授是我国口腔医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与老一辈和同辈的专家开创和建立了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作为医者,他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作为教授,他传道、授业、解惑,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作为院士,他高瞻远瞩,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他作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学会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代表,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学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开拓创新的闯将

邱蔚六院士是践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训“博学、勤思、大爱、精诚”的光辉典范。他建立了以外科为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模式,创造性地应用游离前臂皮瓣行软腭再造术,为因肿瘤切除后造成语言与吞咽障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他大力提倡学科交叉合作,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中国第一株人舌癌及涎腺癌的细胞系……我不想在此一一罗列他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诸多科技成果奖项,我只想提出一项特殊的奖项——2009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杰出会士奖”。这是全球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先后一共颁发给全球七位专家,邱蔚六院士是第六位和亚洲第一人。甘为人梯的良师

蜚声中外的邱蔚六院士不仅是一位名医、一位巨匠,同时又是一位传道授业的智者、一位甘为人梯的师长。几十年来,邱蔚六院士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口腔医学人才,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有战斗力的学术团队。他的许多得意门生都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学界精英,诸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前院长张志愿教授、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胡勤刚院长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做人与做事是人生飞翔的一对翅膀。”这既是他自身的生动写照,也是他给莘莘学子的肺腑箴言。邱蔚六院士先后荣获全国和上海市优秀教师、上海科教系统伯乐奖及国际牙医学院大师等头衔,真可谓实至名归。剑胆琴心的常人

邱蔚六院士是一位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但又是一位和蔼可亲、魅力四射的普通人。他儒雅潇洒,他和蔼可亲,他平易近人,他多才多艺,在他身上我更加体会到医者的仁心仁术。在他的成就中,我更加体会到“人的医学”的精髓内涵,我特别欣赏他的座右铭:

为人之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人知不足;

从医之道——救死扶伤,为民悬壶,仁术德为先;

执教之道——授之以渔,甘为人梯,青定胜于蓝;

著研之道——渴求创意,永不言弃,攀高无止境。

最后,我想以2005年邱蔚六院士的一首诗中的两句话作为拙序的结语:“夕阳无限风光好,耄耋之年犹奋蹄”。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官员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2015年11月28日导言 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最高奖项的获得者邱蔚六院士近影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只为心中的梦想

邱蔚六院士人生格言——为人之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人知不足。从医之道:救死扶伤,为民悬壶,仁术德为先。执教之道:授之以渔,甘为人梯,青定胜于蓝。著研之道:渴求创意,永不言弃,攀高无止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实现梦想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作为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工作,擅长颌面部肿瘤、颌面整复外科与颞下颌关节外科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邱蔚六院士,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在邱蔚六眼里,梦想就是如此令人着迷,让人为之奋斗不息。他风趣地说:一只毛毛虫因为有了变成蝴蝶的梦想,才会破茧而出,重获新生;一粒种子因为有了长成参天大树的梦想,才会不惧风雨,茁壮成长……有了冲向未来的梦想,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光彩夺目。英国诗人济慈说过:“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真实的投影”。当年上大学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更敢于梦想。历史上的诸多名人正是在年轻时创造了辉煌。牛顿在二十几岁时创建了微积分学,爱因斯坦也是在二十几岁时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从儿童时代起,就不缺乏梦想。因此,当年年轻的他,正值追求梦想的黄金时期。就让自己用行动追梦,用自己火热的激情和聪明的才智,为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未来岁月留下一抹绚烂夺目的色彩。“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这是邱蔚六为了圆梦的助推名言。

方形的脸庞,结实的身架,厚实的茶色眼镜镜片下面有一双睿智的眼睛透着执着和智慧。正是凭着这种执着和智慧,邱蔚六在医学领域留下了一行行闪光的足迹。

他在口腔颌面外科医学领域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六十载弹指一挥间。满头的乌丝已花白,青涩的年轻住院医生成了闻名遐迩的名医专家,中国口腔医学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60多年前,他拒绝平庸,怀揣着救死扶伤的梦想、大医精诚的信念默默前行,毅然迈向追寻梦想的远方。虽然那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难崎岖的路,但邱蔚六凭着对口腔颌面外科医学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无限忠诚,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艰辛,终于跨过了看似不可企及的“鸿沟”,用勤奋、坚韧、敬业和忠诚谱写了一曲令人敬佩的铿锵交响!实现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事业的开拓者梦想!

作者扳指算来,近30年,邱蔚六收获了35枚奖牌、奖杯和奖章——

自1980年4月,邱蔚六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相当于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誉称号,从此以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成了“获奖专业户”。

历年来,他所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有: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4年)、游离前臂皮瓣软腭再造术(发明三等奖,1996年)、经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发明四等奖,1997年)、口腔颌面肿瘤根治术后的缺损与功能重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

获得的省(市)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项的有: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超声热化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上海市一等奖,2011年)、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上海市一等奖,2000年)、舌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实验研究(国家教委一等奖,1995年)、先天性唇腭裂的综合治疗(上海市二等奖,1991年)、腭成形术后的综合临床评价(国家教委二等奖,1998年)、颅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上海市二等奖,1999年)以及口腔癌根治术后立即整复加放射治疗的应用研究(教育部二等奖,2002年)等。第十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颁奖典礼合影(第二排右二为邱蔚六)

获得教材或参考书类一、二等奖项的有: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教育部一等奖,2002年)、参考书《头颈肿瘤学》(原卫生部二等奖,1997年)等。

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同时,他还先后荣获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师、199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04年首届中国医师扬子杯奖、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度上海科教系统伯乐奖荣誉称号;2005年获中国头颈肿瘤外科20年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华佗奖、2010年获中国睡眠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终身贡献奖、2014年获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将其最高奖项——“杰出会士奖”这一至高无上的殊荣授予他。此前,全球只有五人获得过这一目前世界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而在亚洲,邱蔚六则是第一人。荣光掠影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杰出会士奖”的奖状及徽章;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华佗奖;全国优秀教师;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发明三等奖;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睡眠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

如果说医疗工作60年的后35年属于他人生事业收获期的话,那么,前25年则是他艰辛跋涉、励精图治的夯基阶段。春华秋实,邱蔚六的人生轨迹,印证了一句古语的深刻哲理:“有志者,事竟成”!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009年5月23日至27日,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IAOMS) 主办、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CSOMS)、中国香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承办的为期5天的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ICOMS)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是被业界称为“口腔颌面外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代表(其中,国外代表近千名)出席会议。这是在我国举行的口腔颌面外科国际会议中规模最大、国外代表最多的一次盛会。

其中,这次盛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隆重举行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最高奖项——“杰出会士奖”的颁奖典礼。让国人感到自豪的是: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荣膺这一殊荣的邱蔚六微笑着上台受奖。“邱蔚六教授,恭喜!恭喜!”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主席Nabil Samman教授亲切地为邱蔚六教授颁奖,并连连与他握手。邱蔚六激动地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而且它属于中国所有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

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最高奖项——“杰出会士奖”,相当于该领域的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用于表彰奖励在口腔颌面外科医疗科研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弘扬当代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救死扶伤、乐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人文情操和爱岗敬业、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在此前,只有五人获得过这一奖项。而在亚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邱蔚六教授是第一人。2009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主席向邱蔚六颁发“杰出会士奖”证书和奖章IAOMS 50周年纪念册上刊出的现今获该奖的七名会士,邱蔚六为第六人,也是唯一的亚洲代表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口腔医学人才,邱蔚六教授长期不懈地奋战在口腔颌面外科医学领域的第一线,他与老一辈和同辈医学专家开创和形成了被国外学者美誉为“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学。

邱蔚六教授建立了以外科为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模式。他创造性地应用游离前臂皮瓣行软腭再造术,解决了因肿瘤切除导致的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首创了颞下颌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中国第一株人舌癌及涎腺癌细胞系;率先开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治疗晚期口腔恶性肿瘤,填补了国内空白。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引进到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他领导的科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术后缺损立即组织移植修复近7000多例,组织游离移植瓣成活率达98%,口腔癌、涎腺癌的5年生存率(65%、70%)和生存质量居世界先进水平。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游离前臂皮瓣软腭再造术”获得1996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习惯性颞颌关节脱位”获得199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邱蔚六教授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培养了大批中青年专家。1986年起他成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Dentists,FICD),2010 年被聘为为数不多的最高头衔——大师(Master of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Dentists,MICD)。1999年起代表我国担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理事(中国仅一名)。至今,他仍不辞辛劳地耕耘在口腔颌面外科医学事业上,引领着我国一大批口腔颌面外科著名专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进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学跻身国际舞台!

时年77岁的邱蔚六荣膺“杰出会士奖”这一殊荣,这是对他毕生投身于口腔颌面外科医学事业所作出重大贡献的最大褒奖。2010年,邱蔚六被授予国际牙医师学院大师称号“生命之托,重于泰山”,这是共产党员邱蔚六对职业使命的解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他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他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半个多世纪,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颌面肿瘤治疗,抢救无数重危疑难患者,深受患者和家属赞誉。

这次作者采访邱蔚六,见到他是在专家门诊室里。作为一个耄耋老者竟然如此精神矍铄地看病问诊和带教青年医师,空余时间还不忘埋头撰写专著和论文,确实令人叹服!

是啊,可敬可佩的邱蔚六,以“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境界,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激扬人生。

哲人罗曼·罗兰有句名言:“一切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的激情。”邱蔚六全身心地在自己钟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他的一生激情都在创造,并在创造的激情中,践行“救死扶伤,一生为民悬壶;渴求创意,从不轻言放弃,是我最高的人身价值”这一铮铮誓言。

邱蔚六的一生,都为自己的理想飞奔。他的一生,都在为一个医院辉煌的梦而努力着,让自己的人生演绎绚烂。他追求的目标是:始终站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科研的最前沿。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名优秀的名医专家,邱蔚六还有更多的理想和梦想,他将离这些目标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第一章 中国口腔医学界泰斗2008年,第12届国际口腔癌大会(ICOOC)在沪召开,邱蔚六作为大会主席致开幕辞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前世今生

在讲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前世今生那些事之前,让我们重拾昔日的脚步,倾听历史的回声,先把目光重新拉回到400多年前,看看1693年发生在紫禁城宫内的一段秘史。

那是康熙三十二年,紫禁城御床上的康熙帝突患颌面部疾病,进食困难,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御病告急,皇榜张贴全国后,各路名医揭榜而来,却垂头而去,药石均未奏效。适逢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来到中国,其率医生数人专程赶到宫廷为康熙诊断。卧床的康熙帝虽然将信将疑,但疼痛不堪的他只能“病急乱投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后,不日痊愈。满朝文武对西医的神效感到十分惊奇,无不瞠目结舌。

此后,西医还为康熙帝治病三次:一次是“疟疾”,一次是“心悸症”,还有一次是“上唇生瘤”。康熙帝对西医西药的好感和好奇与日俱增,他特地召法国传教士进宫,为自己授课讲解医学和人体解剖的生理知识。康熙帝接受西医的治疗和影响,成为西医东渐、立足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象征。

西医东渐,在1840年之前,还只是集中在广州、澳门一带。但是,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即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民族浩劫。帝国主义的大炮轻而易举地轰开了这扇关闭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大门。美英等西方国家基督教的医学传教士也抢滩中国通商口岸,不但长驱直入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和天津等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到内地,如湖南、成都等地。于是,洋人纷纷在中国办医院。

蛇杖西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加拿大人启尔德(O.L.Kilbon)、斯蒂文森(Stevenson)等组成的英美会(教会)“先遣队”抵达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号民房建立福音堂,并创办了成都第一所西医诊所,取名福音堂医院,以后定名为仁济医院。这不仅是西医在成都的萌芽,而且也为以后建立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奠定了基础。

1907年,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林则(Ashely Woodward Lindsay)博士也被加拿大英美会作为牙医传教士来到成都,并在当时的仁济医院设立了牙科诊所,开始为中国老百姓解决牙疾。林则的这一创举为他以后在成都建立独立的牙症医院和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1917年)打下了基础。林则在华西工作了43年,于1950年离开中国,为我国口腔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塑像迄今仍保存在原校址,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内。

在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建立之前,我国虽在东北地区有过培养牙医人才的专科学校,但寿命不长,大多夭折。只有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一直不断发展成长,成为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口腔医学成长的摇篮和发源地”。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诗词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曾为林则题词,评价是:“林则博士推广牙医教育之宏绩,敝国人士每饭不忘。”

几乎所有的英美传教士都明白,没有比医学传教更能获取中国人好感的方式。只有通过人道主义和各种善举才能让中国人逐渐接受基督教这个完全陌生的事物。而由于中国在中医实践方面的深厚资历和经验,使得英美传教人士急于寻找一种更好的突破口。无疑,全新的西方医学理论和外科手术是最好的途径,它的立竿见影与现实性使得传教士们充满信心。于是,西方基督教医药传教事业的“传医布道”的铁轨铺到了古老的中国……

在中国较早开展医学传教的马礼逊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很久以来就认为,远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精通医药学,要比西方任何国家早得多。问题是,时至今日,中医药却未见有多少改进。这许多错误在精明的中医师手中,并没有阻碍中医中药的有效使用……

晚清时期,虽然中国人已经能觉察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强势,以及东西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心中,西方的船坚炮利只是一种蛮力而已,中国深厚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是优于西方的,尤其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也包括中医胜于西医。

但是,这一时期中医在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系统化步伐中已经明显落后于西医。而在外科领域,这种差距尤为明显。作为医学传教的先驱者、西医理论著作翻译家合信曾经慨叹道:“然以中华大国能者固不乏人,而庸医碌碌唯利是图者亦指不胜屈,深为惜之。”诸多西医手术治疗立竿见影的疾病,在中医面前只能束手无策,而西医也正是依靠外科手术打开了中国民众的心窗,开始逐步渗透到中国社会,甚至将西方文明一并带入。

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要有完整、系统、经典的理论著作来记录和表达。西医东渐伊始,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以医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适应与磨合。这期间,西方医学著作的出现与流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邱蔚六感慨地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为世界文化宝库奉献过无数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只可惜的是原属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居然要等到外国人承认下来、并由外国人加以发展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和自惭形秽,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憾事。其中,中国口腔医学研究也是如此。”“如果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谈起,就不难发现中国人在口腔医学上,不仅曾经致力于多种发明,而且早已是解除人类口腔病患的先驱。对于本该不负古人、已处在领先地位的中国口腔医学,由于近百年中国的传统口腔医学几乎停滞不前,现代口腔医学曾一度被美、英、法、德、意、日等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其中,口腔颌面外科学也是如此。”邱蔚六如是说。

口腔颌面部是身体的一个解剖部位,全身的疾病都可以发生在口腔颌面部,而牙源性疾病则基本只能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因此,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邱蔚六说,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包括(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是口腔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中,口腔颌面外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疾病防治的实践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内经》中就有过口腔生理、病理及其与全身关系的记述——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公元265年至316年,西晋史书已有关于唇裂修复术的记载,也是迄今为止有记载的首例唇裂修复术,并被国外著名整形外科专家D. Ralph. Millard收入其专著Cleft Craft中。公元652年,唐朝医书《千金要方》对口腔脓肿切开引流和颞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手法进行了介绍。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历代医学科学工作者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美国著名唇腭裂专家D. Ralph. Millard 所著Cleft Craft一书引用了我国《晋书》中有关唇裂手术的论述资料,这也是有文献记载的世界首例唇裂修复术。该唇裂患者痊愈后担任过六个省市的官员。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首次记载了口腔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

治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谓:“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二、“口腔颌面外科事业是不落的太阳”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在我国实践中发展的历程吧!

现代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应源于牙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整形外科学。追根溯源,早在希腊与古罗马的书籍中都有下颌骨脱位与下颌骨骨折的记载。400年前,被称为医学始祖的希波克拉底也描述过用口外绷带固定下颌骨的方法。至于用拔牙的方法治疗牙疾也是牙医学最早的萌芽手术。

早期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创始者基本也都是从事普通外科学的医师。例如,被西方公认为“现代外科之父”的Ambroise Pare,是第一位在出版的著作——《外科论述》(A Treatise on Surgery)中介绍有关口腔外科内容的医师。被称为“牙医学之父”的法国人Pierre Fauchard也是一位外科医师,于1728年正式出版了《牙外科医师关于牙科的论述》(Le Chirurgien dentiste,ou,treate des dentes)一书。19 世纪中期,牙科医师H. Wells(1845年),T.G.Morton(1846年)先后用笑气(nitrous oxide)和乙醚(ether)作为全身麻醉药以拔除病牙。他们都为外科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从左到右依次为“世界外科学之父”法国佩尔(Par é)医师,笑气发现者美国威尔(Wells)医师,乙醚发现者美国莫尔顿(Morton)医师

现代口腔外科学奠基人,公认为美国的James Edmund Garretson,他是第一个外科医师并拥有牙医学学位(D.D.S)者。他于1873年出版了《口腔外科大全》(A System of Oral Surgery),并于1896年在美国滨州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口腔外科,因而他被称为“口腔外科之父”。从左到右为“现代口腔外科之父”美国加里森(Garretson)医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口腔和整形外科学会的美国布洛芬(Broghy)医师

在18~19世纪时,不少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医师大都具有双学位,即医学博士和牙医学博士。例如Truman William.Brophy,他在芝加哥建立了牙医学院,同时把业务范围扩大至面裂外科、肿瘤等领域。是此外,他在1921年成立了“口腔外科学会(Association of Oral Surgery)”。该学会以后又两度易名:1933年称“口腔和整形外科学会(Association of Oral and Plastic Surgery)”;1941年以后再次更名为“美国整形外科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

由于整形外科的发展以及众多整形外科医师,例如Ivy、Blair、Brown以及Gillies等的参与,使得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具有新的交叉学科的性质,具有双属性。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国外仍必须有双学位才能成为执业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理由;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把口腔颌面外科仍设置在医学院而不是牙医学院里。

在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中,整形外科医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第一代创始人中的宋儒耀教授、张涤生教授都是整形外科的奠基人,而他们也都曾毕业于牙医学院。从左到右为宋儒耀教授,张涤生教授

邱蔚六介绍说,现代“口腔颌面外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欧,而由前苏联传入我国。战争也是促使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前苏联及东欧各国卫国战争期间,医护工作者在处理大量因战争所致的颌面创伤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40年代末被确立为口腔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的现代口腔颌面外科起步相对较晚。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尚未设置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疗主要分散在普外科以及耳鼻咽喉科进行。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适应阶梯治疗的需要,在沈阳首先建立了因颌面战伤而入院的病区。国内的口腔科医生,包括一些整形外科医生,开始大量接触颌面创伤患者。1951年,原华西医科大学首先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1953年,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张锡泽教授的带领下也建立了专科病房。随后,北京医科大学也于1955年正式建立口腔颌面外科病房。除了开设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以外,上述医科院校还相继成立了口腔医学系,并在临床口腔医学中正式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开展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防治、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一阶段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左到右为华西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夏良才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张锡泽教授“1959年,由夏良才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正式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正式出版,标志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进入教学和研究的新阶段。‘文革’结束后,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锡泽教授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作为我国口腔颌面的规划教材迄今已至第7版,为进一步培养我国口腔医师奠定了良好基础。”邱蔚六如是说。

邱蔚六介绍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萌芽期。其标志是:我国“牙医学”正式转向定名为“口腔医学”,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我国第一个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在原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医院正式建立。同年,由于朝鲜战争的需要,来自成都、上海、北京的老一代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加盟的医疗队,担负起了口腔颌面部战伤的救治工作。50年代中期,前苏联选派了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柯绥赫(С.Х.К о с ы х俄文)教授来华进行学术交流。这些都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立提供好了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5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正式下达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中明确规定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教学内容。此后在教学医院及专业口腔医院内也相继有了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

20世纪60~70年代应属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成长期。虽然在60年代经历了较多的困难和反复,但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大多数仍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迎来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学术交往年代。我们不但向世界学习到不少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国外同行也开始认识我们和了解我们的发展进程。伴随着我国研究生制度的恢复,基础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条件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近。上为1950年上海抗美援朝手术队合影,前排右一为队长张涤生教授。下为1951年西南抗美援朝手术队合影,前排右一为队长宋儒耀教授1957 年,苏联专家 С.Х.К о с ы х(俄文)教授访问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时留影(前排左二为张锡泽、左三为 С.Х.К о с ы х、左四为张涤生。第二排左三为邱蔚六)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我国几代人的开拓性工作,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已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被外国朋友称为是“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与国外口腔颌面外科相比,病例多、病种丰富;涉及相关学科面广,有中医中药可资借鉴和发掘。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迅速,在某些方面,比如口腔颌面外科恶性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和生存率、颌面整复外科的成功率和效果、显微外科的手术量和成功率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至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几任主席,都曾竭尽全力为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会能加入到国际学术活动和组织中去而多次来我国游说。如曾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主席的Fries教授就多次来函表示:“在亚洲,没有来自中国的同仁们,没有他们的学识、才能和影响,前景不容乐观”“与中国同仁相互合作,交流思想,使其参与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对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未来至关重要”。1996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时任主席弗里斯(Fries)致信邱蔚六,邀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加盟IAOMS2001年南非ICOMS会议上邱蔚六与Fries合影

至20世纪末,我国第三代口腔颌面外科的专家们已茁壮成长,大多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和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11个学组和协作组的领导人;也有不少是口腔学会其他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学术骨干。他们中不少人已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已能担负起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以及对外交流等重任。

2003年5月,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16届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理事会上,经过9个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和中国香港特区口腔颌面外科学会联合申办并取得了2009年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的举办权,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获得了国际的再次公认。至此,应当说: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成熟期已经到来。

有着60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口腔颌面外科的苍生沉浮,现年85岁高龄的邱蔚六不仅见证了九院口腔颌面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历史巨变,更生动地印证了“力量蕴藏于历史”这句经典哲理。邱蔚六神采飞扬地说:“口腔颌面外科事业是不落的太阳。”

雨后彩虹,是那样的艳丽,那样的壮观。每一位执着奋斗的人,都渴望看到它、靠近它。在第九人民医院就有一位离彩虹最近的人,他就是邱蔚六。他在工作中,是一个兢兢业业、从来不认输、就喜欢向困难挑战的人。几经风雨的他迎来了手持彩虹当空舞的今天,用心谱写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篇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由张锡泽教授创建于1953年,当时还是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建在原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1955年,第一任科主任为国内知名整形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副主任为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涤生教授在唇腭裂治疗及颌面整复外科,张锡泽教授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方面的诊治水平和科研成就已享誉国内,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1979年,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等在国内首创颅面联合根治术治疗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同年开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各类组织瓣游离移植整复肿瘤术后缺损。1977年,受原卫生部委托出版了针对三年制的《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材。1980年,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主编的全国五年制口腔医学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一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舌鳞癌Tca-8113舌癌细胞系,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口腔颌面外科被列为上海市高教局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1986年,口腔颌面外科科室组建了国内60一流的口腔颌面外科重症苏醒室;1989年,又建成了钴放射治疗室和冷冻激光治疗室。

1984年至1993年,邱蔚六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兼口腔颌面外科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张志愿教授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已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系;在第九人民医院建立了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培训中心、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头颈-颌面培训中心和AO内固定研究学会培训中心第三个国际中心,以及分属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医院的病房诊治研究中心4个,即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及转化医学中心、唇腭裂诊治研究中心、正颌正畸联合诊治中心、睡眠呼吸阻塞暂停诊治中心。另外,还有肿瘤生物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为了科室更好地发展,临床上也由原口腔颌面外科建制,再分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口腔颅颌面科和口腔外科三个独立的科室。

此外,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还是国家级(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教育部“211工程”第一、二、三批重点建设学科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主攻方向分别为:口腔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晚期口腔癌综合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和肿瘤术后缺损立即修复重建、牙颌面畸形的功能和外形重建临床研究、口腔颌面部微创外科的实验与临床应用和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的应用研究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尤其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正颌正畸外科和颞下颌关节外科等方面的发展更为迅猛,取得了显著成绩。“倡导‘个体化’的综合序列治疗。”邱蔚六说,对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原则曾被提出多年。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即“量体裁衣”“度身定制”的概念又被重新肯定。而且随着数字科技的进展,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方面表现得更为抢眼。为了提高晚期头颈部癌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继续大力推行“个体化”的综合序列治疗是必须和必要的。“努力建立头颈肿瘤内科治疗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邱蔚六说,肿瘤内科应包括八个方面内容:肿瘤诊断、肿瘤随访、肿瘤药物治疗、肿瘤关怀治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内科急症和并发症、肿瘤预防和肿瘤微创治疗。多年来,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头颈肿瘤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中医中药治疗)、生物治疗和肿瘤微创治疗(包括冷冻、激光、热疗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被应用到综合序列治疗中。应该说,这些都应属于头颈肿瘤的内科治疗范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20世纪90年代就组建了头颈肿瘤内科治疗组专门从事头颈肿瘤内科治疗的研究,并召开了数次全国性的研讨会。这对今后头颈肿瘤的治疗和发展不仅有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寄希望于大肿瘤内科花大力气去发展头颈肿瘤内科,可能是不现实的。

邱蔚六说,头颈肿瘤内科体系的建立,十分有助于促进头颈肿瘤基础研究的发展。肿瘤内科应与实验室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应成为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的中试基地;各种新疗法应都有可能在此基地获得经验和疗效验证。

在邱蔚六眼里,继续完善头颈肿瘤的规范化治疗、随访与评估,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十分重要。他认为,规范化治疗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质控标准。各种常规、指南都是规范化治疗的一种具体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朝这方面努力。规范化治疗以后的随访和评估则是不断总结和反复修正规范化内容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纵观国内有关头颈肿瘤的文献报道,在规范化治疗,特别是规范化随访和评估水平方面还比较落后,表现在生存率的统计,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等方面还未能跟上和符合现代标准。此外,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报道极少,而这方面往往是高水平科研的体现。他多次强调,逐步完善规范化治疗、随访与评估,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应是今后头颈肿瘤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邱蔚六在2006年就提出:“探索和发展头颈肿瘤微创外科。”他认为,微创外科将是21世纪外科的主旋律,也是21世纪医学的瑰宝之一。很难给微创外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由于外科手术本身具有创伤性,因而顾名思义,凡是能减少对机体创伤(含机体内环境的创伤)的手术都可以称为微创外科手术。微创可以通过切口小、分离、牺牲组织少,以及手术操作细致和治疗方式的改变来实现。比如,通过激光或冷冻外科等达到减少手术创伤的目的。同样,如果能减少患者生理上的创伤和精神心理上的负担,使其更快地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恢复,也应当隶属于微创手术效应。目前小切口、内镜手术、介入治疗,以及显微外科、激光、冷冻外科等均应属微创外科范畴。但应看到,微创外科决不同于小切口外科、内镜外科等概念。如果片面追求小切口而不考虑手术的暴露和操作,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更大的组织创伤,这就与微创外科初衷背道而驰了。内镜外科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大都同意“微创外科”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相对概念的认识,“微创外科”是一个需要继续开展和进一步研究总结的一门新兴学科。

邱蔚六说,口腔颌面部的微创外科当年在我国应属刚起步阶段,微创手术包括颞下颌关节镜手术、涎腺内镜手术和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甲状腺内镜手术以及牵引成骨术等。头颈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手术的微创手术开展得尚不够多,不如其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这是由于对恶性肿瘤,特别是原发灶的手术来说,既应坚持肿瘤手术大块、完整,无肿瘤播散的原则,又要做到手术的微创,有时是有一定矛盾和困难的。所幸近年来在颈淋巴转移灶的手术范围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规范,特别在CN患者0的选择性、区域性手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种缩小手术范围的措施,也在实际上起到了减少创伤的作用,同样具有微创手术的性质。

邱蔚六指出,肿瘤手术与其他手术相比还有一定的特殊性:肿瘤的治疗首先要保证“根治性”;对手术效果的评价需要假以时日,短期内不易作出结论。如果只有微创而疗效得不到保证的话,微创也就没有价值了。为此,头颈部恶性肿瘤微创手术的探索是要花更大力气和时间的。微创手术具有高新技术的含量,特别是对手术器械及手术操作的要求都非常高。相信手术器械的进一步改进和手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对头颈部肿瘤微创外科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邱蔚六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口腔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设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名誉主编和International J. of Oral Science编委,是十几所兄弟院校或附属医院的名誉院长、名誉或客座教授,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正副主委或委员;也是日本齿科大学名誉教授、中国香港医学会牙科专科学院(Dental Surgeon)名誉院士、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和大师、国际牙医学研究会及美国颞下颌关节外科学会会员和国际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会士。

在过去的日子里,他还曾先后担任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顾问;中华医学会第19、20、21届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副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临床Ⅱ组和口腔医学组召集人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委会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委员、副组长;卫生部高等医学教材口腔医学评审委员会副主委;卫生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4、5届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以及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Oral Oncology编委;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多篇。三、以“九院梦”托起“中国梦”“梦”,这个简单的汉字,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了“中国梦”,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也深深地镌刻在邱蔚六和全体九院医务工作者的心中。他们的“中国梦”与“探索生命科学的奧妙、攀登口腔颌面外科高峰、跻身世界一流医院”有关,即俗称“九院梦”。

何谓“九院梦”?邱蔚六说,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做强做优,奠定近百年基业,将九院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综合实力的、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研究型教学医院,为全体九院人谋福祉。这就是九院人共同的愿景,也是医院为之奋斗的宏伟梦想。由此,透过一张张充满自信和希望的笑脸,有梦想的九院人共同承载着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憧憬。

九院有着实现这一梦想的强大根基。90多年前,第一代九院人怀揣医学报国的梦想,来到这片满目苍凉的荒滩上创建医院,他们经历了九院历史上条件最为艰苦、命运最为多舛的年代,为医院保留了希望的种子,奠定了发展的基础,铸就了崛起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九院人满怀振兴医院的梦想,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使九院跻身全国最佳百强医院行列,名列第25名。其中,整复外科荣获“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1名;口腔医学荣获第3名;骨科、眼科分别获得全国最佳专科提名。如今,九院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临床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时,廓清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战略思路,为医院进一步腾飞开拓了广阔空间。从当年的医学报国梦,改革年代的振兴医院梦,到如今的转型发展之梦,一代又一代九院人为之不懈追求。这些一脉相承的梦想,成就了今天九院的不俗业绩,也必将托举九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演绎过多少成功与辉煌的九院,又在自己的历史上写下了凝重绚丽的一笔。如今,九院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聚医学科研临床精英组成各学科专业领域突破之师,以力拔山河之态势,以奋发有为之气概,开启新的征程,愿景目标:“建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研究型教学医院”。

展望未来,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将走向何方?对此,邱蔚六解读了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新一轮发展规划的蓝图,共同构筑梦想、憧憬未来、分享智慧、迎接挑战;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推进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实现做强做优的“九院梦”。

邱蔚六说,“九院梦”的内涵包括:首先,口腔颌面外科首先必须与大科学的发展同步,与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同步。其次,应进一步结合我学科的实际,发扬病例多、病种多、临床经验多和某些亚科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全面提高临床水平,深化基础研究。第三,要不断顺应和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要求,为病员和社会发展服务。

邱蔚六指出,九院新一轮口腔颌面外科发展规划为力求实现发展思路、发展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三大突破。在坚持“成为口腔颌面外科技术的领先者”愿景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路径,细化措施,加快推动九院口腔颌面外科“从临床治疗到服务、从科研教学到竞争力提升、从中国到全球”的战略转型。能力建设将继续围绕技术领先、服务先行等方面提升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核心竞争力,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保障措施,将分别从高效管理、员工发展、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激励约束等方面切入。

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把原口腔颌面外科分成三个独立的临床科室,就是体制机构上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体制如不改革,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邱蔚六如是说。

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时期九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邱蔚六说,梦想指引着每个九院人前进的方向,而行动决定着我们在圆梦之路上能走多远。成就“中国梦”“九院梦”,不仅要有激情和决心,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实干的努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们要用自己的汗水传递正能量。让我们以文化凝聚职工,以创新引领发展,以拼搏成就事业,用自己的信念托起幸福的“中国梦”“九院梦”。唯有如此,“中国梦”、“九院梦”才能早日实现。

在邱蔚六眼中,满是憧憬。四、东海边的一曲《春天的故事》

39年前那个“春天的故事”,在共和国大地上产生了童话般的效应。南海边的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了新时代的序曲;东海边的一曲“春天的故事”奏响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最强音。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给中国和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注入了活力;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终于迎来发展的狂飙期,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也迎来了口腔颌面外科学发展的“真正的春天”,并吹响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的集结号。可以说,当时九院在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迅速崛起,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

说到“春天的故事”,邱蔚六脸上红光流溢,眼里闪闪发亮,他带着一种兴奋激颤的情感说:“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确实给九院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新思想、新观念、新动力、新面貌。”

邱蔚六神采飞扬地说,1979年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当时医院拨乱反正,发生了三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在体制上改了过来,取消了在“文革”中形成的班、排、连军事编制,恢复了科室的建制。

他介绍说,直至1979年,九院才恢复了原来的建制。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先驱者之一张锡泽教授不仅恢复了口腔颌面外科主任的职位,而且还担任了口腔系的第二主任。当时,九院口腔系第一主任是口腔正畸科的席应忠教授,邱蔚六任口腔颌面外科常务副主任。“九院发生的第二个变化是,恢复了教学体制。”邱蔚六说,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1年的六年间,大学停止办学,直至1972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时任九院院长的张志愿就是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有幸踏进了当时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大门,进入口腔系求学。

紧接着,恢复了研究生教育。邱蔚六认为,这是“新生事物”。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前苏联研究生教育体制——副博士和博士教育。副博士,相当于硕士。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在九院整形外科,中国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张涤生教授招了一个研究生名叫王炜;在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先驱者之一张锡泽教授招了一个研究生名叫陆昌语。这两个人在学术上很有成就。王炜教授由于在整形外科成就显著,后来被评为“终身教授”;陆昌语教授后来从事口腔免疫学成为佼佼者。

20世纪70年代末,医院开始评教学职称。邱蔚六是在1981年9月被评为副教授职称。1986年7月,张志愿顺利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两年后又提前攻读博士,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邱蔚六的学生。

第三个变化是重新建立了研究生制度。邱蔚六回忆说,其最大特点是1979年建立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面成立了许多学术评议组,包括医学学术评议组。张锡泽教授代表口腔医学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术评议组第一批成员;1985年1月,邱蔚六是其第二批成员,并兼任第三召集人。第一召集人是运动医学骨科曲绵域教授;第二召集人是“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教授。邱蔚六教授连做了两届(第二、三届)医学学术评议组成员兼任第三召集人;第四届时,口腔医学升为一级学科,单独成立口腔医学评审组,由邱蔚六担任第一召集人;第五届医学学术评议组成员由时任九院院长张志愿教授担任。

研究生制度建立后,张锡泽教授是全国第一批,也是九院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于1982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生。邱蔚六是1985年被批准成为第三批博士生导师。九院是博士点,“招收博士很重要,医院能给一笔钱。这钱可建立实验室。”邱蔚六如是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临床Ⅱ成员:前排右三吴孟超教授、右五石美鑫教授、右七陈安玉教授;后排右三陈中伟教授、右四王正国教授、右五曲绵域教授、右七邱蔚六教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