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0:37:42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兵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试读:

前言

当前,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行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本科院校实施了转型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组织力量编写了《会计学基础》,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成果。本书的编者均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又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他们将长期积淀下来的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融入教材的编写之中。

2.突出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一方面,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往往会随之变化,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充分地考虑和结合了这些变化;另一方面,我们注重本教材的实用性,着重强调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应用。

3.在教材体例上有所创新。如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读者学习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后,便安排了会计凭证的内容,让读者增强了感性认识,然后再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4.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习完每章内容,进行适量的能力训练以后,每章最后都安排了1个会计小故事或笑话。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既学到会计知识,又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教材由荆楚理工学院的胡兵副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拟订编写大纲和编写要求,同时负责全书的统稿统编工作。荆楚理工学院的副教授曾浪鸥、副教授李燕萍、讲师朱志勇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胡兵编写第1章、第2章、第3章和第5章;曾浪鸥编写第4章和第6章;李燕萍编写第7章;朱志勇编写第8章和第9章。

本教材由荆楚理工学院杜家龙教授和荆门市会计函授学校校长胡勤勇高级会计师担任主审。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的网络、书籍等文献资料,在此向所有相关作者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3月第1章总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会计的含义;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和会计对象;了解企业与会计方面的一些常识。

在学习会计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会计含义的对话。关于会计的对话

甲、乙、丙、丁是好朋友,在一次聚会中,一通“天南海北”之后,聊起了什么是会计这一话题,4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甲:什么是会计?这还不简单,会计就是指一个人,比如,我们公司的刘会计,是我们公司的会计人员,这里会计就是指人。

乙:不对,会计不是指人,会计是指一项工作,比如我们常常这样问一个人,你在公司做什么?他说,我在公司当会计,这里会计当然是指会计工作了。

丙:会计不是指一项工作,也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一个部门,一个机构,即会计机构。你们看,每个公司都有一个会计部,或者会计处等,这里会计就是指会计部门,显然是一个机构。

丁:你们都错了,会计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项工作,更不是指一个机构,而是指一门学科,我弟弟就是在湖南大学学会计的,他当然是去学一门学科或科学。

结果,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亲爱的朋友,如果让你来谈谈什么是会计的问题,你会怎么说呢?1.1会计的含义1.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而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剩余劳动成果的出现,人们开始关心对剩余劳动成果的管理和分配,于是出现了简单的计量和记录行为,如“结绳记事”“刻契记数”,这便是最初的会计行为,体现了原始的会计思想。到了西周时期,正式出现了“会计”一词,“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末的综合核算。同时建立了严格的会计机构,并设立了“司会”一职,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了“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相当于“日报”“月报”和“年报”,已初具现代会计报表的作用。

从古代会计的产生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剩余产品的出现。

②文字、数字和计量单位的产生。

会计理论和方法是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程。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出现了“簿书”(或称“计簿”)。并以“入”和“出”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收支事项,“簿书”可称为我国会计账簿的雏形。西汉时期,出现了“三柱结算法”,入(本期收入)-去(本期支出)=余(本期结存)。唐宋时期,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 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明末清初,创立了“龙门账”,将日常发生的账项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收入)-缴(支出)=存(资产债权)- 该(负债投资)。清朝中叶,又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天地合账”。将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收为来账,付为去账,天地两方相等。对每笔账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账簿中分别进行登记来账和去账,以反映每笔账的来龙去脉。辛亥革命后,从国外传入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新中国成立后,广泛使用复式记账法。20世纪60年代,发展为收付、增减、借贷三种复式记账法。70年代又引进了管理会计。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93年、1999年二次修改补充。2000年7月1日施行新会计法,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正式步入法治的轨道。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2000年颁布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初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开启了我国会计事业新的里程。2)西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如古希腊的财政大臣,已经有了精细的会计责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已经有了编制财务状况表的要求,由于公民权利与纳税申报的财产等级有直接关系,会计已经涉足纳税申报领域。

西方的古代会计在欧洲集中于庄园主和管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管家需将其对庄园进行管理的过程和成效,包括收入、支出和利润等通过述职报告向庄园主汇报,借以解除其承担的责任。

中世纪,随着西欧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手工业、商业和钱银业的发展,产生了复式簿记。1494年11月10日,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的名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 de Artithmetica, Geometeia, Proportioni et Proportionalita,又译为《数学大全》)的适时问世,系统阐述了复式簿记的原理,标志着近代会计的产生。同时也成为具有特别内涵的会计理论发展上的重大事件。

15世纪末到19世纪是复式簿记在欧洲大陆传播时期,产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世界会计发展的中心。

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也取得了惊人发展。20世纪50年代,股份制的出现使传统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体系,后来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和会计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是现代会计的两个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发展到今天,已与社会经济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会计被称作一种商业语言,意思是说,会计是沟通经济工作者之间的桥梁,管理者若不懂会计,经济工作就无从谈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1915—2009)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会计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掌握一些会计知识已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1.1.2 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什么?有人认为,会计是一种计量的技术;也有人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还有人认为,会计是使经济责任有着落的手段。本书采纳通用的一种观点:管理活动论,即认为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将会计定义如下: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采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预测、决策,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①会计的本质。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管理主要包括对人、财、物的管理,会计管理就是对财的管理。它是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会计的基本特点。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经济活动中,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三种:实物计量单位、劳动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会计管理主要是一种价值管理,但并不排斥在会计管理中可以同时采用其他计量单位。

③会计方法。会计采用专门的方法,如设置账户、登记账簿等,这些方法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方法。

④会计对象。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即资金运动。

⑤会计职能。主要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

⑥会计目标。会计最终的目标旨在提高经济效益。1.2会计的职能和会计对象1.2.1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和作用。根据会计的含义,我们将会计的职能分为反映职能(或核算职能)、监督职能与评价、预测、决策职能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所谓“观念总结”,就是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所谓“控制”,就是通过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这两种基本职能。1)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反映职能又称为核算职能。

会计是通过对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程序,来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因此,反映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始终。

会计反映具有以下特点:

①它主要用货币量度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②它主要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也要为预测未来提供经济信息。

③会计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指导和调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

会计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①会计监督要依据特定标准,主要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来进行。

②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既要进行事中、事后监督,又要进行事前监督。

③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监督。

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映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反映的保障、延伸和发展,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活动范围及内容的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张。评价、预测和参与决策等职能便是会计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职能。1.2.2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下,会计工作人员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

会计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追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确定会计具体目标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③如何提供这些信息?1)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但通常可以分为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两大类。

内部信息使用者:包括各单位部门内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单位内部职工和工会等。

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经纪人、一般大众等。2)会计信息的内容

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信息要求。例如,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一般而言,企业需要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利用和消耗状况的会计资料,并监督资源合理配置。

②提供经营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状、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变现能力等会计信息,提供企业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③提供经营单位在执行国家财政、税务、会计法规、财务政策,遵守财经纪律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并监督经营单位执行国家有关政策。

④提供资本保值、增值的会计信息。3)会计信息的表达方式

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并及时输送出去,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编制和输出财务报告,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信息最主要的途径。

单位的管理当局对内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除了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提供的财务信息资料外,还必须根据对内管理的需要,通过编制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予以反映。1.2.3 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客体。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和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只有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才能构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资金运动。

由于各单位的性质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也不同,因此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本书以工业企业为主来介绍其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一般可分为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分配5个阶段,并形成相应的资金运动。其具体表现为:

①通过投资人投入和向债权人负债借入的资金,形成了最初的货币资金。

②用筹资获得的货币资金去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又形成了储备资金。

③企业组织员工利用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成品,又转化成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

④企业将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出售形成结算资金或收回货币资金。

⑤企业获利后,向国家上交税金、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这些资金便退出了企业。

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便形成了资金的不断循环与周转,如图1.1所示。图1.1 工业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在工业企业的资金循环过程中,有静态和动态两种表现。静态表现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资金分布和存在的形态,以及取得和形成的来源,如图1.2所示。图1.2 企业资金运动静态表现

动态表现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资金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中不断运动并转换形态,周而复始地循环周转。1.3会计与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要学好会计,就离不开对企业的了解。1.3.1 企业的概念及其组织形式1)企业的定义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要,并以获取盈利为目的,依法设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它具有下列特征:

①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单位。

②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经济组织。

③通过交换生产经营的成果与消费者或其他生产单位发生经济联系,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同时获得盈利。

④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⑤企业要依法设立。2)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根据资产构成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为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和公司。(1)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个人出资兴办,完全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的优点:设立、转让、关闭容易,出资人拥有绝对决策权,管理灵活。个人独资企业的缺点:负无限责任,风险大;受资金和个人管理能力的限制,规模有限。(2)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的企业。

合伙企业的优点:由于可以由众多合伙人共同筹资,因而可以扩大规模;也由于合伙人共负偿债的无限责任,减少了贷款者的风险;比较容易成长和扩展。合伙企业的缺点:合伙企业属无限责任企业,合伙人对经营有连带责任,风险大;合伙人皆能代表公司,权力分散,多头领导,意见易产生分歧,决策缓慢。(3)公司

公司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或法人投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法人财产的企业。现阶段,我国也允许一人公司的存在。我国公司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优点:容易筹资;公司具有独立寿命,不受出资人寿命影响;容易吸收人才。公司的缺点:手续复杂,透明度较高,而且容易受“内部人控制”。1.3.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①股东。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股东。

②企业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③企业员工。既包括管理者,又包括一般的工作人员。

④供应商。企业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者。

⑤客户和顾客。企业的服务对象。

⑥国家及代表国家履行职能的部门和机构。如税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

企业会计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1.3.3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1)会计机构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各单位应设立会计机构。例如,财务处、财务科、财务部等。我国会计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制度,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会计工作的繁简程度。设置一个会计机构至少要有一名会计人员和一名出纳人员。

一般企业的会计岗位有:①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②出纳;③财产物资核算;④工资核算;⑤成本费用核算;⑥财务成果核算;⑦资金核算;⑧往来结算;⑨总账报表;⑩稽核;○1档案管理等。2)会计人员

企业设置会计机构,应配备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一定数量的专职会计人员(含出纳人员)。大中型企业应根据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任何单位不得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经过规定的相关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包括:初级职务——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中级职务——会计师;高级职务——高级会计师。会计人员的职称晋升和评聘,须先按规定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进行。《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①进行会计核算。

②实行会计监督。

③拟订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

④参与拟订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

⑤处理其他会计事务。1.3.4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它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发展,会计检查方法是保证。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各种核算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资料分析利用等八种专门方法。其相互联系的关系简括如下:

当交易或事项发生后,首先要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按统一规定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据以登记账簿,根据账簿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采用一定方法计算成本,期末通过财产清查,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如图1.3所示。图1.3 会计核算方法关系1.3.5 会计法规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

①会计法律,即《会计法》。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②会计行政法规。它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制定依据是《会计法》,如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

③会计规章。会计规章是指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其职责制定的会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会计规章依据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制定,如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同宪法和会计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发布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也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3.6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对会计法律的重要补充。

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①会计职业理想。会计人员的择业目标,或维持生计,或发展个性,或承担社会义务,或兼而有之。它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

②会计工作态度。会计工作的职业特征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时,既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又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这是会计人员履行职责义务的基础。

③会计职业责任。即会计人员担任某项职务或从事某项工作后就应承担(或被赋予)的相应义务。职责与职权相互关联。会计职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主要标准。

④会计职业技能。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要的知识以及所需要的工作能力与经验。它是会计人员圆满完成会计工作的技术条件。

⑤会计工作纪律。保密性、廉正性(正直、诚实、廉洁)与超然性既是维护和贯彻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一种标准。

⑥会计工作作风。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力量,是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连续贯彻的体现。在工作中严谨仔细,一丝不苟,勤俭理财,严格按会计规范办事,自觉抵制非首先因素的侵袭等,均是良好的会计工作作风。【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的管理活动论认为( )。

A.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B.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C.会计是一种计量技术

D.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手段

2. “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

A.唐朝

B.西周

C.清朝

D.明朝

3.我国唐宋时期发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核算方法是( )。

A.复式记账

B.四柱结算法

C.龙门账

D.会计等式

4.会计是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

A.重量

B.体积

C.货币

D.工时

5.会计以( )管理为基本内容。

A.实物

B.价值

C.生产

D.质量

6. ( )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A.会计职能

B.会计本质

C.会计对象

D.会计方法

7. ( )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

A.复式记账

B.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C.登记账簿

D.编制会计报表

8.会计方法体系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

A.会计分析方法

B.会计检查方法

C.会计核算方法

D.会计监督方法

9.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概括为( )。

A.经济活动

B.管理活动

C.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D.生产活动

10.工业企业经营资金循环过程是( )。

A.储备资金→货币资金→商品资金→生产资金→储备资金

B.生产资金→储备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生产资金

C.商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货币资金→商品资金

D.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阶段的是( )。

A.供应过程

B.生产过程

C.销售过程

D.分配过程

12.在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是( )。

A. 《会计法》

B.会计行政法规

C.会计规章

D.地方会计法规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的基本职能有( )。

A.反映

B.监督

C.预测

D.参与决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B.会计从产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

C.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D.会计的职能是一成不变的

3.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 )。

A.供应商

B.国家

C.股东

D.职工

4.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主要有( )。

A.资金投入

B.资金在企业内部周转

C.资金退出

D.利润分配

5.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 )。

A.会计法律

B.会计行政法规

C.会计规章

D.地方会计法规

6.会计核算主要是采用货币形式,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 )。

A.确认

B.计量

C.记录

D.报告

7.下列项目中,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

A.复式记账

B.财产清查

C.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D.成本计算

8.企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按其运动的表现形态,可分为( )。

A.资金循环

B.资金周转

C.静态表现

D.动态表现

9.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基本特点包括( )。

A.以合法凭证为核算依据

B.以一套科学方法为工作手段

C.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D.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10.下列各项属于资金退出的是( )。

A.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B.偿还各项债务

C.上交各项税费

D.购买材料三、判断题

1.企业的会计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 )

2.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 )

3. 《会计法》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 )

4.会计主要以货币计量进行监督,不必进行实物监督。 ( )

5.只要对会计工作感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去从事会计工作而不必取得有关资格。( )

6.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活动范围及内容的不断扩大,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改变。( )

7.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的重要补充。 ( )【开心一刻】“会稽”新解

历史老师正津津有味地讲着三国鼎立形势图,当讲到会稽(吴国一城,今浙江绍兴)这一地名时,发现小文在打瞌睡,于是提问道:“会稽在哪里?”小文睁开惺忪的眼睛,想了一会,说:“会计在家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文一愣,很不服气地说:“我爸爸就是一个公司的会计。早晨出门前听到他对我妈说,今天休息,一天都在家里。”第2章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含义;掌握会计要素的特征及内容;理解会计等式及其经济意义;了解会计计量属性的类别及其应用;能够简单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第1章介绍了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和会计的对象等基本问题,而会计核算需要什么前提条件?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如何计量?等等。这些会计的基础理论则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2.1会计假设2.1.1 会计假设的概念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的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会计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通常是指为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等所作的基本假定。

会计假设(Accounting Hypothesis)这一名词,在1922年佩顿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最早是1961年美国的坎宁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进行的论述,他把会计基本假设看成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是比会计原则更为基础和理论性的概念,它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是有客观依据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须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2.1.2 会计假设的内容及其经济意义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一般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实务中,习惯将其称为核算单位或会计实体。

会计主体是一个经济主体概念,因此它并不是一个法律主体概念。一般而言,法律主体都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类企业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企业集团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不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所反映的空间范围,这就要求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应限定在某一特定主体的范围内,会计所要提供的只是这个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

会计主体假设解决了会计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谁记账的问题;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和全部会计原则建立的基础。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按它现在的形式和目的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因而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

持续经营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表示企业不会被迫清算,各种资产不需要削价变现;一旦企业面临破产清算,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便不再适用。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和内容(资金正常运动期间发生的经济活动);是“会计分期”前提条件和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等建立的基础。

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人为地划分为时间长度相等的期间,以更及时地向投资者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信息。

会计分期假设对于会计程序和方法的确定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归属于哪个会计期间的问题,要求企业每个会计期间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必须一致,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与分析比较企业在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分期假设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明确了何时记账、算账和报账,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因为有了会计分期,才出现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而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期间,通常称为中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采用一定的货币单位来计量与报告会计主体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即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之以实物量、劳动工时等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它要求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为前提。

货币计量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解决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从而使历史成本、可比性等会计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会计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但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往往涉及多种货币,这就要求会计核算选择某一种具体的货币来统一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综合披露企业的各项信息。这就涉及记账本位币的概念。

记账本位币是指用于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用以表示计量的货币。《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会计主体确定记账本位币后,其他的货币币种为非记账本位币,即会计概念上的外币。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记账本位币都是企业所在国使用的货币。我国企业的记账本位币通常选择的是人民币。

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会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们本身是会计人员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在通货膨胀时代,对币值稳定的假设的否定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或现时成本会计;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被扩展。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渐增。当货币计量假设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2.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根据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从用户使用角度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应是其满足需求者的程度;根据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从生产者角度的定义,会计信息的质量应是会计信息产品符合会计准则(制度)规定要求的程度,这里的会计准则(制度)即是会计信息生产的“模板”;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 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有关质量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应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2.2.1 可靠性

可靠性又称客观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①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②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③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可靠性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得编造、虚构甚至杜撰。2.2.2 相关性

相关性也称有用性,要求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①预测价值。一项信息如果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该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决策者可根据预测的结果,作出其认为的最佳选择。因此,预测价值是构成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响决策者决策的作用。

②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果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则该项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2.2.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也称明晰性,即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2.2.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作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案例】 现有甲、乙两人同时投资一个相同的商店。假设一个月以来,甲取得了20000元的收入,乙取得了17500元的收入,都购进了10000元的货物,都发生了5000元的广告费。假设均没有其他收支。月末计算收益时,甲将5000元广告费全部作为本月费用,本月收益为5000元(20000-10000-5000);而乙认为5000元广告费在下月还将继续起作用,因而将它分两个月分摊,本月承担一半即2500元。因而乙本月收益也为5000元(17500-10000-2500)。分析:从经营过程来看,甲显然比乙好,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甲比乙取得了更多的收入,但从收益计算的结果看,甲与乙是一样的。可见,收益结果未能客观地反映经营过程,原因就在于对广告费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由于收益计算的基础或依据不一样,使得甲、乙二者的收益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各自计算出的收益一样就断定两者的经营效益相同。

可以想象,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利用各自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那么就无法用他们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哪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效益更好。这就是会计核算中要使不同企业采用相同的核算方法以便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的原因。2.2.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进行会计处理。2.2.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货币资金项目错报1000元,对于一个小型企业,这笔错报就是很重要的;但对于一家大型企业而言,这笔错报就是微不足道的。重要性的应用还需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即使对于同一事项,不同的会计人员由于受到其职业水平和职业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所作出的判断可能就大相径庭。

重要性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2.2.7 谨慎性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2.2.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对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提供。即“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2.3会计要素

会计究竟核算些什么呢?可以说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定义,就能为会计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2.3.1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资产的特征

①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交易所形成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则不能提前入账。例如,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笔设备买卖合同,但合同还没有履行,购买企业就不能将此设备作为资产进行会计记录。

②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企业所拥有就是指企业对该资产具有法定的所有权。企业所控制是指企业对该资产虽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但能够长期占有、使用并能充分享有其带来的收益权。

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应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一项资产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就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长期闲置无用的机器设备。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首先应当符合资产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3)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进行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产的流动性通常是指其变现能力的强弱。变现能力强的,可称之为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弱的,可称之为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资产的分类如图2.1所示。图2.1 资产的分类2.3.2 负债

负债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一种经济责任。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担的义务。1)负债的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②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③清偿负债须在未来通过转让资产或提供劳务来履行债务责任。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首先应当符合负债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3)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流动性,即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长期负债又称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长期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负债的分类如图2.2所示。图2.2 负债的分类2.3.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股份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①所有者权益虽然也是一种义务,但不像负债那样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资、清算。

②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具有优先权,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才返还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能够分享企业利润,而债权人则不能参与利润的分配。

④所有者权益不能单独计量,所有者权益金额的计量是通过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间接进行的。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3)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根据来源不同,所有者权益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具体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和资本公积两个项目。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③企业的留存收益。具体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项目。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如图2.3所示。图2.3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2.3.4 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1)收入的特征

①由日常活动形成。这里所讲的收入,是一种狭义上的收入概念,它必须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比如商品销售收入、出租门店收取的租金收入。非正常的活动产生的“收益”就不能归为这里的收入,如受赠所得、处置设备取得的净收益。

②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这是收入的基本特点。收入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一种流入,实务中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因此从收入本身而言必然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③收入会导致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但不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也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2)收入的分类

按日常活动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收入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①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日常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取得的收入。

②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工商企业销售材料、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收入的分类如图2.4所示。图2.4 收入的分类2.3.5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与收入是相对应的概念,也可以说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1)费用的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与收入一样,这里所指的费用并不包括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支出或耗费,如捐赠支出、处置设备所发生的净损失。

②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实务中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③费用会导致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但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显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时必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它不形成企业的费用。2)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①生产成本是指构成产品实体、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②期间费用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费用的分类如图2.5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