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06:16:37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艺术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艺术试读:

引言

班主任在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如何,教育方法是否妥当,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成败。换言之,班主任工作是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强调原则性的工作,这是由班主任特殊的身份地位决定的。班主任对班级的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的日常教育等都需要讲求原则,只有在这些工作中讲求原则,才能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行,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序、健康、安全、温馨的学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除了讲求原则,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讲求艺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班主任都认识到了表扬在教育中的正面作用,开始主动地发挥表扬对于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但表扬也并非是一剂万能良药,不恰当的表扬并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表扬必须讲求艺术。表扬的反面是批评,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绝对不能缺少批评,而批评的艺术也是班主任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中,离不开谈话,但就是再平常不过的谈话,都需要班主任付出心思。因为讲求艺术的谈话,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不讲艺术的谈话,可能让教育陷入僵局,面临尴尬的局面。作为一名班主任,让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进步是其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班主任的眼中既有优秀生,又有中等生,同时也不能忘了后进生。对后进生的转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点,许多优秀的班主任就是在对后进生的转换中挑战了自我,获得了别样的喜悦。掌握后进生的转换艺术,是班主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班主任与其他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需要对整个班级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因此,班主任能不能调动各方的力量,让各种校内校外的因素服务于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就成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当然了,班主任使各方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讲求艺术性的过程。当然,无论是班主任工作中需要讲求的原则还是艺术,都远远超过此处列出的这些,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都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且与其他工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性与艺术性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鸿沟,很多情况下,原则即艺术,艺术即原则,这也是由班主任工作本身就是原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所决定的。

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性与艺术性

班主任是近、现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工作岗位的称谓。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他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责任。从以上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班主任工作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基础性条件。要实现这个目的,班主任工作就需要既坚持原则,又强调艺术,换言之,班主任工作是原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班级是学校中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培育青少年一代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环境。一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都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而实践证明,一个班级的好坏,班主任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班上几十名学生是否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鞋匠不合格,国民只不过是穿几双坏鞋,如果教师不合格那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几代人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具体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是学生直接的教育者

班主任归根到底是个教育者,班主任组织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学生,他是通过教学、管理来实现育人目标的,育人是班主任的神圣职责。

班主任对学生的工作侧重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通过各种活动具体实施的,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活动中得到提升。诸如通过各学科教学、班会、校会、选修课及各类活动课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国防教育等。班主任还要指导本班的共青团、少先队开展活动。班主任对这些教育活动负主要责任,因此他对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的提高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激励学生积极自觉地从事班级的工作,主动参加各项活动,自觉进行各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班主任要特别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班主任还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学生,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又是在校期间全班学生的保护人。

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学校教育体系中班级是最基层的组织,班主任最常见的工作就是对班级的活动组织和教育管理。

班主任的组织管理是通过班级这一组织形式来具体实施的。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同时班主任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和光荣传统,并一届一届传承下去。

共同活动是集体的生命。班主任除了组织学生在校从事上课、自习等常规性学习活动,督促班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善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等课外活动,组织参加劳动、服务、调查等各种社会活动。

班级干部是每个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主任要挑选学生信服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组成班委会,依靠学生干部对全班学生进行管理,顺利开展工作。班主任对班干部起着选择和培养的作用。

班会是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主题班会活动,就能更好地实施对学生的集体教育。

班主任还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管理和生活管理。组织管理是教育学生的保证,而教育学生则是组织管理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班主任是连接各种教育资源的纽带和桥梁

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各科课堂教学、各门选修课、各项课外活动、各种教育实践等。班主任要将其具体传达给学生,并组织学生完成任务,达到学校要求的预期目的;反过来,学生对学校的工作、活动及要求等情况的反映,也主要靠班主任搜集、输出、传递给学校。所以,班主任在学校与学生中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了保证各种因素对学生影响的一致性,班主任首先应与校内的各种教育力量取得联系,使他们在影响学生时保持一致。如果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各行其是,对学生要求不一致,就会造成学生的行为、思想上的矛盾。班主任应当经常与科任教师交流情况,同时征求科任教师对班级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要架设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协调对学生教育的各方面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深受家庭的熏陶,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极大地影响着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如果家庭成员文化层次较高,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能自觉地与班主任共同一致地教育学生,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反之则不然,当家长的要求与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相互抵触时,班主任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自觉地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4.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总结者和评价者

班主任要根据教育任务、学校计划和本班的特点,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本班不同学期内的工作任务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才能、艺术、言论、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各有差异,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及时给予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以教育学生,树立班级集体的正气。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学习、劳动、思想品德和生活纪律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要把对学生的操行评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激发学生产生上进心,明确努力方向。

班主任要对自己的工作及时总结,汇集情况,找出经验与教训,找出规律,丰富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决策,再指导实践。

总之,学生人生观的树立,生活道路的选择,思想品格的完善,智能的开发,学识的长进,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潜在影响。我国中小学在校生有2亿多,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班主任需具备的修养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教育事业也是永恒的。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这种健全程度和完善过程,便是教师修养的结晶。所谓班主任的修养,是指其在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上所进行的培养、锻炼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自我修养的培养。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曾经指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经过这样的步骤,任何一个教师也不能够成为很好的教师。”一般来说,班主任的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思想修养

政治思想修养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有强烈的阶级特点和民族特点,班主任的政治思想修养的性质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政治思想修养对其他修养起制约、导向作用。

政治修养主要指班主任在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政治表现等方面进行的培养、锻炼和所应达到的水平。班主任的政治修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事业有明确的认识并能担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作为班主任必须认识到教育事业是立国之本;认识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而班主任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工程师。(2)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献身教育事业,是班主任政治修养的基本要求。班主任还应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条例和组织纪律。(3)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教师的经济收入还比较低,这就要求班主任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对工作有义务感,对事业有使命感,对学生有责任感。

思想修养是指班主任世界观、方法论、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水平。班主任的思想修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班主任必须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献身全面培养、教育学生上。班主任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富有强烈的责任感。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的,他默默地用自己的生命之光,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攀登科学高峰。(2)班主任必须勤于思考,深谋远虑,有为工作做出成绩的进取心,力求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任务。(3)具有实现既定目标的自信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为完成自己的职责,能够克服前进中的任何艰难险阻。

2.学识修养

所谓学识,是指学问和见识。班主任的学识修养是班主任在学问、见识方面应达到的水平,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班主任应有较高的学识修养。(1)班主任要有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知识的掌握上,班主任比其他教师应该更深、更广一些,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率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2)班主任要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修养。班主任只有懂得法律常识知识,才能向学生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从目前情况看,真正懂法的班主任并不多,甚至违法还又不自知,如打骂学生和私拆学生信件等现象时有发生,可见班主任加强有关法律常识方面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3)班主任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班主任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程度和范围。作为班主任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还必须是一个教学能手,使自己的课上得符合教育理论关于好课的标准,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班主任必须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及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使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懂得管理规律,掌握管理和领导的艺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效能,使班级教育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

3.能力修养

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具备各种能力的修养,而长期以来,班主任的能力修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培养、发展和教育别人。”学生当中出现“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等状况,原因很多,但班主任自身的能力修养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班主任的能力修养,主要是指思想工作的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面的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又具体地分为九个层次的内容。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班主任首要的任务,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1)敏锐的观察力。班主任要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等外部表现中,探究他们的心理活动,洞察学生思想的状况和变化,甚至从某一心理表现推知将要出现的下一个心理表现的内容,同时分析预测学生的思想倾向,对于好的倾向要及时鼓励,对于坏的倾向则须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还可以了解自己的教育效果,以扬长避短,改进提高。同时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存在的社会空间变化发展情况,这是影响学生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当然对自身观察也是必要的,以使班主任言行符合教育管理学生的要求。(2)较强的记忆力。班主任应该把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比如通过学生的外部特征和个性特征来记住学生的名字,认识学生。在一个新班面前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说出他们的爱好、特长,学生就会意识到班主任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会倍感亲切。同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或学生反映的个别情况,班主任能准确、清晰地记忆和再现出来,这样,就能在心理上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注,觉得班主任可亲、可近、可敬、可信,达到师生思想交融、心理相通。(3)丰富的想象力和周密的思考力。班主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班主任的想象力是班主任开展创造性教育工作的重要智力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智力条件。班主任要善于通过现象,深思熟虑,经过周密的分析、思考、综合、抽象、概括、推理,最后准确地抓住事物本质,作出判断,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解决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

班主任要善于组织、管理班集体,以期达到教育目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下述能力。(1)鉴别评审能力。班主任要善于明辨是非,知人善任,要着眼于学生的积极方面,知其所长,用其所长,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要容学生之所短,帮其所短。评审手段要以表扬奖励为主,必要时辅以惩处,以有效地推动工作。(2)沟通协调能力。班主任的沟通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好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自己与学校领导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努力。(3)指挥组织能力。班主任能根据学校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其任务,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提出有感召力的口号,使学生能热烈响应教师号召,积极完成学习、劳动等各项任务;善于发动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同时对每项活动都能做出妥善安排,并能及时拿出应变措施,这些都是班主任有指挥组织能力的表现。

班主任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教学机智。班主任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处于主导地位。但在课堂教学中,总有偶发问题,无论知识问题还是学生表现问题,班主任要随机应变,相机处理,这是较高教学机智、艺术的体现。(2)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与学生交往中的语言,具体应做到:准确规范,发音标准,言语符合语法,句子完整,修辞恰当,逻辑性强,简练通俗;教学语言简约而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言阐明至善至美之理,能使人透彻理解;表达要情趣盎然,鲜明生动,抑扬顿挫,恰到好处,把学生思路带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的境地。(3)教学改革能力。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能力的培养问题。那种传统的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不再是只教学生单纯贮存知识,不仅是“教书”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是“教学的”。班主任具备教学改革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尊重,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还可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样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有重要作用。

4.作风修养

所谓作风修养就是指班主任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努力、锻炼和所能达到的水平。班主任的作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间接影响班主任的工作效能。良好的作风修养是取得学生信任、率领学生前进的法宝。

加强作风修养是班主任自身完善的需要,也是班主任职业劳动的需要。具体地,班主任的作风修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以身作则的作风。所谓以身作则,就是指班主任思想健康、品德端正、言行一致、处事公正、诚实谦虚、平易近人。一切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和要求,首先自己要弄懂做到,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当代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接触社会早而且渠道多,但他们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很活跃,而认识又很模糊,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和模范行为去感召、去影响、去制约青少年的言行,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2)实事求是的作风。班主任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工作。对学生的教育要点点滴滴,循循善诱,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幻想一个早晨、一次教育,学生就成熟了,教育就成功了。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或错误,不夸大不缩小,班主任都应视其为教育工作的新的起点。(3)民主的作风。民主作风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班级的行为表现。班主任组织、领导一个班集体,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班主任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各种事情,平等待人,要善于倾听各类学生的意见。凡事要进行调查研究,不主观武断,不感情用事。(4)密切联系学生的作风。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出于对教师的信赖和尊重,都渴望与教师接近,愿意向教师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讲述见闻和趣事,甚至连心中的秘密和家庭中的琐事也愿意告诉老师。这时,老师就应该以平等的朋友身份接触学生,跟他们谈论有意义的生活趣事,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以及对一些事物的观点和认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就会增进师生相互了解,产生心理相容的效果。(5)自我批评的作风。班主任绝非完人,在和学生的频繁接触中,难免会在某些方面产生失误,言谈举止失当,乃至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勇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省,敢于自我批评。

5.品格修养

品格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品质性格等方面所进行的培养、锻炼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作为班主任,总是一边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边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占有知识多少,品格修养的高低,将决定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优劣。

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对班主任的品格修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学生,培养新苗。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起点和内在动力。热爱学生首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要提高他们的觉悟;热爱学生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学生满腔热情,不厌其烦地进行教导;热爱学生不仅热爱优等生,而且要热爱后进生,要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爱护一时失足的学生,鼓励他们进步;班主任热爱学生,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上。(2)冷静多思,胸怀广阔。作为班主任,重要的是遇到问题要有冷静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千万不能急躁,不能感情用事。要多想办法,从各个方面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妥善地处理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实践证明,凡是高明的班主任都不会滥用自己的情绪,他们在表现情绪时,显得很有分寸,有节制、有修养。班主任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要以宽厚的心胸对待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不能抓住辫子不放,苛求学生,否则会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3)谦虚谨慎,互相帮助。班主任做事应谦虚,不狂妄自大,在班级教育管理上善于听取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化建议;班主任和其他教师间能开展互相帮助,好事让给同志,难事留给自己,功劳让给别人,过失承担起来,这些推功揽过的优秀品格,对学生终生都会起到教育作用。(4)坚忍不拔,耐心持久。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班主任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反复,不能误认为是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该有信心,有耐心,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取得一分进步。

第三节 班主任怎样树立威信

威信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定环境中彼此间交往,长期积累并逐步形成的在群众中的威望和被信赖的程度。班主任的威信是指能使学生信服而自愿接受其管理指令并做出预期反应的一种精神感召力量。

班主任长期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对学生施行教育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留给学生的表象,逐步在学生中形成威信,构成师生间的亲切、敬仰、信服、威慑等感染力和向心力。

班主任的个人威信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又是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教育感召力量,也是班主任取得良好教育效益的重要条件。不同的班主任,使用同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取得的效果相互间却有很大差别,这里往往有威信的作用。

班主任的威信又是一种维护集体、团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使集体出色地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有威信的班主任常被学生看作是楷模和榜样。

威信是班主任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又是班主任有效推动工作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对于顺利进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是实现管理作用的无形的潜在力量。班级教育管理实践证明:班主任作用发挥的程度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直接关系,如果威信高,则工作事半功倍;如果威信低,则工作事倍功半。所以,自身威信的建立与作用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重要的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课题。

班主任的威信不是靠自己吹出来的,也不是靠权力压出来的,更不是靠上级领导树起来的,而是靠自己在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威信的班主任,学生会主动地去接受他的教育与领导,班级工作的效率高,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反之,没有威信的班主任,学生被动地接受他的教育与领导,班级工作的效率低,学生学习气氛淡薄。

班主任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根本的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讲究科学性,用真诚来感化学生,相信时间不久,学生会被班主任老师的品德、修养、智慧以及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折服,日久天长,威信必然形成。而班主任威信一旦树立起来,它会有非凡的感召力。

班主任树立威信,应该坚持如下的原则。

以德树威:热爱教育,无私奉献,忠于职守,品德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坚持原则,公平严明。

以能树威:远见卓识,人尽其才,身心发展,全面负责;一专多能,知识广博,勤于组织,精于管理。

以教树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利用集体或个别教育,扬长补短,长善救失。

以艺树威:掌握规律,提高艺术,因势利导,科学育人;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焕发活力,寓教于乐。

以实树威:实事求是,工作扎实,讲求实效,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长期反复,坚定意志。

以法树威:健全制度,有章可循,强化管理,奖惩适宜;统筹兼顾,注意效益,职责分明,协调有序。

以群树威:建设班级,形成合力,依靠集体,共同教育;选拔骨干,重点培养,择贤任能,用其所长。

班主任在树立威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下几点就是班主任在树立威信时必须坚持的。

1.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

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和感召力,是他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显现的。大量事实证明,专业造诣较深的教师,总是一上课就博得学生的欢迎,赢得学生的信任,所以班主任首先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假如一个班主任孤陋寡闻,知识贫乏,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这样的班主任不论怎样与学生搞好关系,也不会受学生的尊重。

2.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个人品质正处于形成阶段,班主任的言行、工作作风、性格、爱好等对学生都有影响。生活中的班主任怎样穿衣服,怎样与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怎样读书……都要给学生树立典范。

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纲领和管理机构,无论它们被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为人师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要言行一致,言而有信。

3.用真挚的情感关心学生

热爱自己的学生,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综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可以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

即使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那是一份真诚,出于善意,他就能理解老师,改变自己的行为;相反,如班主任老师缺乏真挚的情感,引起学生厌恶或反抗心理,即使你说的“金玉良言”,学生也会无动于衷。

班主任平时工作中,多给学生以爱心,一个善意的微笑,几句鼓励性的话语,一声祝福或一个问候,就能使学生倍感亲切与温暖,身体里的那股暖流就能迸发出一种内在的力量,那就是信任。

4.用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当一个班主任偏爱某个学生时,他会巧妙地为这个学生提供诸多便利。有时候,当受偏爱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班主任甚至还进行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班主任老师自以为手段高明,但实际上其他学生往往比班主任估计的敏感百倍。试想哪个学生不渴望与教师亲近?哪个学生不渴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因此,学生格外留心班主任喜欢谁,不喜欢谁。一旦发现他偏爱某个同学,其他同学自然心理不会平衡,甚至极度悲观失望,谈何相信老师,相信班主任。即使被偏爱的学生,如果一旦识破老师的颇有用心,也不会感激你,甚至还会出现厌恶情绪。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原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无论是修养的培养,还是威信的树立,班主任工作都必须讲究技巧与方法。班主任工作必须坚持基本的原则,唯有如此,才会让班主任工作不走样,坚持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同时,班主任工作也必须讲究艺术策略,离开了它,班主任工作也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班主任工作对原则性与艺术性的追求,主要是由班主任的教育对象和自身职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的。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一般都尚未成年,与其他劳动对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包含有以下内涵。

1.学生是一个能动体

与其他的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对象——学生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活的能动体。学生作为活的能动体,意味着学生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学生不仅与其他生物一样能够通过对外界的摄取活动,使自己的机体得以保存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动力机能还表现为学生能够以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用以发展自己的身心。

作为教育实践对象,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以一种与教师相重叠的目的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点与作为物的劳动对象是完全不同的。与其他物的实践对象不同,在班主任的心理上,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而且必然会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其他心理系统,诸如情感、需要等的联系,而各种心理联系同时又必然是双向的,如班主任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必然的学生对班主任也会有这种感情。

学生作为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听任摆布,屈从于人。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人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这是因为人有能动的创造力,人有智慧,能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物的积极作用。可以说,世间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由人创造的,从这个意义说,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

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虽然尚未进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却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不朽的价值。人的这种特性也是与物完全不同的。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无与伦比的价值,不能任意损伤和残害他们。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就以人为对象的某些社会实践来看,他们所面对的往往只是人的某一方面,如医生所面对的只是人的生理方面,艺术家所面对的只是人的精神方面。而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面对的人——学生,却是一个完整的人。

教育不仅要变化人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等精神因素,也要变化人的身体、生理等因素;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将来能承受社会现有的生产力,与自然作斗争,还必须使他们能够承受社会现有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教育不仅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等精神力量,同时还要使他们具备相应的身体等物质基础。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发展。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负主要之责,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班主任职业性质的特殊性,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进而要求教师必须形成完整的新型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体系。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比较完备地掌握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新型的教育技术和技巧。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教师这一职业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健全的品质特征,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职业无法比拟的。有人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健全教师应具备下列品质:适应能力、仪表端庄、兴趣广泛、精细准确、和蔼可亲、合作互助、切实可靠、办事热心、语言流利、坚决果断、判断中肯、身心健康、诚实正直、刻苦耐劳、情操高尚、乐观旷达、整齐清洁、襟怀坦白、创造性思维、进取精神、敏捷守时、文雅风度、学者态度、自制能力、俭约简朴。这25条品质特征,只有教师这一职业才需要,也唯有教师这一职业才需要如此健全的、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有可能做到的品质特征。

所有这些,一起决定了班主任工作不仅要有原则性,也要讲究艺术性。

班主任是教育方针、课程计划等各项教育任务的具体贯彻执行者。班主任工作既是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种分工,又是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无论是班主任工作的任务、职责,还是其所担负的工作分量,以及所起的作用,都可以说班主任是教师这一职业最完整和最充分的体现。可以确定的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坚持原则性,是根本无法完成教育的使命的。

而如果班主任工作一味讲求原则,靠强制和命令的方式去做工作,也是根本无法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的。班主任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设计师。中小学学生求知欲强,具有探求真理的强烈上进心,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和某些问题已有的答案,不惧怕权威,所有这些都要求班主任开展工作要讲究艺术。

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和体现。所谓班主任工作艺术,就是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各项工作时,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智,准确把握教育契机,讲究工作的技巧和灵活恰当的方法,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班级工作。

班主任工作要想达到学生动其心、激其情、导其行的效果,就必须讲究原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各项工作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努力,又要善于使用技巧,掌握教书育人的艺术。掌握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艺术性地展开工作,工作才能开展得有广度和深度。

第二章 班主任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的原则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班主任对班级日常工作的经常性指导,保证班集体的统一性、纪律性,采取一定的措施,综合各种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以促进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班主任对班级的常规管理必须以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同时以有效的技巧作为管理实施的基本保证。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前,需要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掌握创建班集体的方法和组织班级活动的注意事项;能够树立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并且能够对班级的偶发事件进行合理地处置。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施班级的管理目标,运用制度化、民主化的管理手段来实现对班级的管理。

实施班级的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步骤。班级工作的质量、成效、经验、教训都是在班级管理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实施管理目标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正确制订实施班级管理目标的活动计划,即规划实施目标的活动过程、步骤、方法和方式。

2.做好组织工作。即班主任要把学生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从事适当的活动,使班级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

3.做好指导工作。即班主任针对学生认识上、行动上同班级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要求,给予具体帮助,促进学生个人和班级工作的进步。指导工作的内容较多,如沟通信息,介绍经验,分析问题,选择方法等。指导方式有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两种。

4.做好协调工作。即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的发展变化,随时协调各种关系,增强合力,使班级工作按原定目标顺利进行。协调内容包括协调班内人际关系和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本班同其他班级、同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

5.做好激励工作。即班主任运用精神和物质的手段去调动全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实施目标成为全体学生的自觉行动。如通过表扬、奖励使指向目标的行为得到发展;通过批评、惩罚,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改正,从而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工作,这就是制度管理。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能够保证班级工作有秩序、有成效地进行,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要实施制度管理,班主任应该坚持如下的原则。

1.制定细则。根据《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管理要求,从本班实际出发拟定各项制度的实施细则,如学习制度、卫生制度、爱护公物制度等,内容要明确具体,文字要简明扼要,使学生便于掌握和记忆,利于贯彻执行。

2.注意让每个学生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提高为学生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实行一项新的规章制度要进行思想动员。即使是已经实施的规章制度,也应根据情况作出新的说明和要求,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3.严格要求,认真检查评比。各种规章制度公布执行后,就应严格检查评比,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作相应的调整。检查评比中,要贯彻班级成员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严格按要求办事,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

4.反复训练,形成习惯。要把执行规章制度和规则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需要进行长期严格的、坚持不懈的教育和训练,使之形成学生的习惯。

班级民主管理的含义是: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使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每个班级成员又要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只有依靠全班学生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具有主人翁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取得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

班主任运用民主管理的方法,应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组织全班学生参加全程管理。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计划阶段。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就确定目标和制定实施目标的措施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以班级学生参加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民主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②实施阶段。应注意发挥班级中各种组织、每个学生干部的作用。③检查阶段。应做到班主任和全班学生相结合,在师生共同参与下进行检查评比。④总结阶段。班主任要和全班学生一起,对班级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教训,探讨管理规律。

2.创造民主氛围,把班级的民主管理渗透到各个方面。实行值日生、值周生制度,开展日评、周评、月评活动;建立民主生活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班主任、学生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以平等身份参加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节 怎样创建班集体

创建班集体是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班集体建设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班主任科学创建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科学化的基石,是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为优化班级这个微型社会教育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班集体是由全班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它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又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一种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特殊的环境”,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在这样的集体之中,就会逐渐成为集体的自觉成员;通过组织起来的学生集体的潜移默化和冶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就能更好地培养起来。培养班集体就是以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热爱班级这个集体,进而热爱学校这个集体,直到热爱我们的祖国。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能够促进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发展。在一个好的班集体里,同学之间能够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学习上互相切磋,行动上互相激励,生活上互相关心,为争取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而共同努力。可以说,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是班集体得以形成的条件,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又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共性素质,还应有良好的个性素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依靠班集体来培养。每个学生都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好坏对每个成员都有直接的影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之间的交往大都是在有组织的积极活动中进行的,并促使班集体和学生个性同时得到发展。在诸多的集体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显示自己才能和特长的机会,在他人和集体的肯定性评价中,心理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班级组织在发展变化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散漫型班级组织。班级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少核心;班干部无威信,没有号召力;学生不能自觉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集体活动不容易组织起来。原因往往是班主任缺乏工作经验。

2.集团型班级组织。班级内出现非正式小群体并扩大形成若干个小团体,在班级工作和活动中小团体内部不团结造成班级混乱。班干部或多或少地卷入小团体中,不能发挥班干部作用。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处理问题不能从全局考虑,使得班级工作难以开展。

3.中间型班级组织。班级不能稳定发展,时好时坏。班主任不善于组织集体,往往事倍功半,班级组织总处于中等水平。

4.集体型班级组织。这是班级发展的最好的类型,是班级组织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形式。

班集体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班主任深入细致地组织、培养和教育。班集体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松散的群体阶段。班级初建时,几十个学生编成一班,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可是他们彼此之间缺少了解和情感联系,集体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一切活动听从班主任安排,学生的心理尚处于一种各想各的松散状态。

2.有组织的群体阶段。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交往,互相熟悉。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班级学生干部能各尽其责,积极开展工作,表现了各自的才能,获得了同学的信任。班级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建立了一些适合本班的规章和制度,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在这一阶段,班主任主要依靠集体,依靠学生干部去开展各项工作,但这时的班集体仍然经常地需要外界的帮助和督促。

3.成熟的集体阶段。班级成员互相关心、爱护集体,良好的纪律、舆论和班风已经形成。班干部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班主任在或不在都一个样,能顺利地带领全班同学开展活动。同学们也具有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也还会有少数人组成的小群体或站在集体之外的个别学生,但他们已经不能对这个班级产生消极影响了。

具体地,班主任在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时,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确立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集体奋斗目标的提出,要与学校当前总的教育任务相一致,要有针对性和思想性;目标和任务要准确、鲜明、具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同时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2.选拔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要建立一个坚强的班集体,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必须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成为班级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全班成员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带头人,是集体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所以,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和积极分子,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应当挑选德、智、体全面发展,关心集体,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干部。培养积极分子应与建队、建团相结合;经常注意培养新的积极分子以扩大积极分子的队伍,推动全班学生不断前进,使班集体的力量得以加强。

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为在班级中培养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班主任应从多方面努力做好教育工作。要教育学生学习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表扬好人、好事、好思想,维护正确的东西;同时也要批评不正确的思想,抵制歪风邪气。要充分利用班会、团会、队会、板报、墙报等班级舆论阵地,善于就本班学习、思想、劳动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4.培养优良的班风和传统。优良班风和传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班主任要善于将班上出现的优良品质和风尚,在全班同学中加以宣传、扩大、巩固,使其得到班集体的支持和承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别班、别校的优良风尚。班主任应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对班级所有学生严格要求,公正无私,不能有所偏袒。优良班风形成后,还要教育全班学生珍惜它,使之不断完善和发展。

5.严格纪律,健全制度。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使每个成员都严格遵守集体纪律和制度,这对维护和巩固班集体,对教育学生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在组织领导班集体的过程中,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纪律要求,运用奖惩的方式强化纪律观念;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第三节 组织班级活动

要创建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只有开展活动才能完成班集体创建中提出的任务。活动质量的高与低,也能标志着班集体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想科学创建班集体,就必须充分利用“活动”这个中介。离开班级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就如同过河没有船和桥一样,班集体创建工作就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这里列举几种中小学经常采用的班级活动类型。

1.班级例会。班级例会是比较固定的班级活动,主要有周会和晨检两种。周会排在课程表里,每周或双周举行。一般由班主任、班委或值周生主持。内容不固定,包括布置、总结班级工作,讨论计划,评估班集体建设等。晨检每天早晨进行,内容包括安排当天活动、值日生讲评、简短的表扬或批评、通报重要信息等。

2.主题教育活动。这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活动,其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主题班会、报告会、主题座谈活动等各种形式。

3.文体活动。开展文体活动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进集体团结,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体活动可以采用节日晚会、体育比赛等各种形式进行。

4.学习活动。这里所说的学习活动是指为了促进同学的学习而开展的一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活动,比如举办各种各样的作业展览,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举办学习方法讲座,进行课外读书指导等。

5.社会教育活动。是指班级到校外组织的教育活动,比如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

6.班级劳动。有组织地开展劳动教育,对树立学生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大有益处。常采用的方式有组织自我服务性劳动、组织社会公益劳动、组织服务性劳动小组等。

选择班级活动类型应该注意的是,活动要能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学生集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使活动真正做到丰富多彩、收效显著。一般地,组织班级活动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班级活动要有体现教育方针的正确内容,还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要使全体学生通过集体活动,获得发展,有所收益,而不要使活动变成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这对教师的组织准备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针对性原则。班级活动要讲针对性,针对性越强,收效越大。一般情况下,组织班级活动,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二是要针对班级里实际存在的问题。活动的目的要明确,越是能针对班级里现实存在的问题开展活动,活动的效果就越好。三是要针对社会上、学校里或班上同学间的“热点”问题,开展班级活动。

3.整体性原则。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要对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酝酿、计划、准备、实施、小结等阶段做全方位考虑,也要对活动的各个侧面,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基本形式、组织过程、时间、地点、基本要求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使每次活动都做到计划周密、目的明确、组织严谨、内容丰富、收效明显,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4.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包括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班级活动非常忌讳单调划一、刻板乏味,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以满足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求新、求美、求乐、求奇的需要。这一要求为班主任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5.主体性原则。班级活动的主体是班级的全体成员,班主任只是这个整体中的重要一员,起指导和出谋划策的作用,不能包办代替。主体性原则要求班主任通过班委会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起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使全体同学都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6.创造性原则。班级活动要保持高度吸引力,获得最佳效果,就必须有创造性。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活动内容上。活动内容要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季节环境的变化、学校班级教育任务的安排、班级中各种学习问题的呈现等而不断变化。同时,在选用活动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的特点,每次活动形式依内容设计,不求统一,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锻炼才干、学习知识、展现才华的机会。

开展不同类型的班级活动具有不同的方法,这里介绍几种普遍适用的方法。

1.组织发动的方法。具体程序是:①组织动员。向学生讲清楚活动的任务、内容,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活动。②明确要求。向学生说明完成这项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解决怎样活动的问题。③分析、预测活动效果。分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引起注意,并预测活动效果,提出活动结果评比办法。

2.检查指导的方法。检查指导的目的在于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指导学生按活动要求进行;并注意在活动中进行观察评价,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3.科学控制的方法。班主任通过一定的程序、条件与数量规定,使活动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协调一致,保证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这里要注意的是班主任给出的程序、条件和数量规定要合理,既要有教育性、科学性,又要有可行性,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活动提出的要求。

4.放手的方法。班主任让学生和学生集体依据活动目标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方法要求班主任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他们在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对班集体所承担义务的主动行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5.活动总结的方法。具体办法多种多样,如开小范围座谈会、撰写活动总结、广泛征求意见、开全班总结大会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一般情况下班委会应先开总结会,并将总结的内容以口头或板报的形式通报全班同学,继续吸取反馈意见,为今后班级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班集体是学校管理、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班集体也是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基本单位。班集体道德文明建设的水平,不仅是学校道德文明建设的反映,也可以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优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它不仅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水平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高低的大问题,因而养成班集体健康舆论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树立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学生的是非观,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苦细致的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树立正确的班集体舆论,班主任应该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1.建立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

一个人的言论除了受法律的约束外,更多地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学生守则》对学生言论的规范是上述两个方面的集中反映。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对《学生守则》的宣传讲解、贯彻和执行,树立健康的集体舆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守则》对班集体舆论的规范作用和导向功能。

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维护自己的统一,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这就是集体规范。在班集体建设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以此为依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全体成员的参与下,制订若干合理而且可行的具体条例与规定,如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以引导和规范集体成员的日常学习和道德行为习惯。

一个班集体必须建立对其成员有一定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制度。班级制度是学校制度的延伸和具体化,是班级学生共同遵守的公约和准则,因此必须合乎情理。目标要求不能过高,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通过制度的约束养成学生健康的集体舆论及行为习惯。

2.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

墙报、黑板报、专栏等是发挥集体舆论的重要阵地。班级的墙报、黑板报和专栏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要有对好人好事的赞颂,也要有对不良倾向的批评;既要有对班级各项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又要有对国内外新闻、科技知识的介绍等。要对班级中的各种问题开展讨论,吸引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对此班主任应该给予具体指导,充分利用这些阵地,使它们按照健康的轨道运行。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要十分注重在班集体中形成健康的舆论,只有正确把握住舆论的趋向性,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建立一个优良的班集体。

3.时刻关注舆论倾向,随时加强健康引导

班主任要经常注意班级学生的舆论倾向,要有意识地把舆论中心引向健康的方向,不能让不良的风气在班级抬头,占上风。

有效的办法是,表扬好人、好事、好思想,批评或评论不好的事、不好的思想。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为什么要肯定或否定,把舆论中心引导到健康的方向上来。

班集体里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只要是好的,不论是大是小,是先进学生做的,还是后进学生做的,都应及时予以表扬。这样有助于树立人人想做好事、争做好事的风气。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养成学生做好事的良好习惯。表扬可以由班主任进行,也可以发动同学互相表扬。对错误的思想行为,也要进行适当的批评。

表扬和批评是把舆论引向健康方向的有效方法,但这种表扬和批评不要轻易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在表扬中有时需要指出不足之处,在批评中有时需要提到优点。

4.大力倡导学生评议教师之风

任何教师都不可能避免学生的评议。学生对教师的评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在同学好友中,有的是在家长亲友中,有的是在师生中;有的是有组织的,如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的意见,有的是自发的。学生所评议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和言行等。在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组成的班级里,教师的思想修养、工作作风、学识能力、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对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也有重大影响。

班主任要做到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学生的严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要把学生背后自发评议教师,变成面对面有组织的评议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给教师提意见和建议。班主任更要率先做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力倡导学生评议教师的风气对树立健康的集体舆论有推动作用。

5.定期开好各种形式的班会

班会是在班主任领导下进行的学生会议,对于形成班级的集体舆论起着重要作用。班会是教育学生最普遍最有价值的工作方法,也是班集体全体成员的会议,是学生组织生活的一种形式。它的基本任务是讨论班集体工作的任务,讨论集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班会有三种类型:一般性班会、民主生活会和主题班会。一般性班会大多是布置讨论班级的工作,班主任在指导这种班会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独创性;民主生活会主要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扬班级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批评各种不良倾向,及时指出和解决班里存在的问题。民主生活会是比较严肃的,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生活班会不宜过多,通常以小组过民主生活会为好。主题班会根据班级的情况,提出一个主要问题,通过集中讨论来统一认识,提高觉悟,明确前进方向,树立健康舆论,一般说这是班会的主要形式。

如何组织班会,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定。组织低年级学生的班会,形式要生动活泼,内容要丰富多彩,要尽可能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这些活动在学生心灵里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组织高年级学生的班会,除了注意低年级班会的一些要求外,还要注意突出思想性和理论高度。

第五节 合理处置班级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或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严重影响学生个体或班集体的利益与形象,扰乱正常秩序或危及学生安全的事件。由于偶发事件事出偶然,没有预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偶发事件往往都是些棘手的事件。

把所有的偶发事件都看作偶然的、意料之外的,其实并不完全确切,因为偶然之中往往隐含着必然的因素。比如班级工作组织不严密,对学生缺乏全面的了解,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欠佳等,都容易提高偶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处理偶发事件的水平,最容易体现出一位班主任的办事能力、教育机智、理论修养和思想水平。

偶发事件处理得当,可以迅速有效地平息事端,化干戈为玉帛,变坏事为好事,能有效地教育全班学生,提高班主任威信;反之,如果偶发事件处理不当,则极易使局面失控,导致师生冲突,甚至发生难以挽回的恶性事件,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坏班主任形象。每一位中小学班主任都要认真学习和探讨处理偶发事件的技巧,做好处理偶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冷静沉着的原则

偶发事件因其突发和难以预料,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心理容易失衡。特别是有些事件纯属学生不讲文明、不守纪律所致,有的甚至是个别学生对教师的“公然挑衅”,很容易使班主任产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情绪,并产生使出“杀手锏”、“杀鸡儆猴”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产生恼怒、委屈、急躁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能失去自制力和理智,因为处理偶发事件的大忌就是缺乏冷静。

首先,通常偶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处在不冷静的状态之中,班级气氛也很紧张,学生们都十分关注班主任的态度和情绪。班主任如能遵循冷静沉着的原则,不仅能够稳定事态,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示范,使学生的情绪也趋于平静,这就为处理偶发事件确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班主任如果缺乏冷静,急于解决问题,就会忽视对偶发事件的成因和来龙去脉做认真的了解,就容易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或是只从“现象”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就容易急于下结论,急于判断是非。这样就难以把握处理偶发事件的分寸,造成处理不当和失误。所以,当偶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保持冷静,马上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并把握处理的分寸。

遵循冷静沉着的原则,班主任就要迅速果断地决策,化解激化的矛盾冲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对全班学生(如果涉及面很广的话)提出要求,并随机采取必要的措施。

2.因势利导的原则

因势利导,建立在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积累和占有资料。只有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才会心中有数,才会处变不惊,才会找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要做到因势利导,就必须努力形成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平时要善于组织各种活动,善于调解学生的矛盾关系,善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偶发事件发生后,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取得集体舆论的支持。这样就会便于与学生配合,使学生较容易接受班主任的临时安排,使偶发事件更容易得到处理。

要做到因势利导,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偶发事件中的闪光点和转化的契机,挖掘积极因素,化不利为有利,把偶发事件的处理迅速纳入最为有利的轨道。

3.重在教育的原则

偶发事件多半是比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偶发事件却要着眼于大多数,提高教育的效能。除了极个别的偶发事件涉及个人隐私、不宜公开处理外,大多数的偶发事件都可以用来“借题发挥”,作为教育的内容。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不仅仅要解决某个具体的矛盾,教育某个具体的学生,而且要通过偶发事件的处理,使大多数学生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平时学生的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偶发事件的爆发使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这时他们对周围信息反应特别敏感,思想矛盾特别尖锐,是学生最易接受教育的时机。抓住这些时机,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处理得当,偶发事件常常成为教育学生的契机。

在坚持以上三条基本原则外,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还必须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1.降温处理法

降温处理,就是班主任暂时采取淡化的方式,把偶发事件暂且搁置一下,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

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因此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班主任也容易心理失衡,较难有充分的教育准备和冷静细致的分析。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和班主任准备不足的状况,如果贸然实施“热处理”,就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因此,对待偶发事件,常用的办法就是冷处理。冷处理是从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提出的,也是从提高教育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实施冷处理,并不是对事件不作处理,也不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处理,而是尽量减少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争取调查了解的时间,等待最佳的教育时机,为全面、彻底解决偶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2.移花接木法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时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都不允许着手进行偶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而不进行处理又无法平息个别学生的情绪,或是这样的事件原本也不必搞得水落石出,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事件就不再成为“事件”。对此,班主任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利用学生身上的某个闪光点,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的心理特征,巧妙地把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

3.幽默化解法

有些偶发事件,原不必争个曲直长短,但却形成了尴尬的局面,如果非追究下去不可的话,结果只能是越搞越糟。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幽默来进行解决。运用幽默,不仅是为调节情绪,缓解冲突,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教育的武器。幽默是智慧的表现,也许能将一场冲突消于无形。

第三章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原则

班主任的工作,说到底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工作。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和研究学生,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把握,才有了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前提。在具体的教育中,主要是把握民主性、科学性、求实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但具体到不同的学生情况,则相应地应该采取有侧重性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对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的教育原则,显然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另外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助手——班干部,班主任也需要有特定的教育方法。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成为学生中的普遍群体,针对他们的特殊教育也显得非常必要。

第一节 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摸清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各方面爱好,根据采集到的学生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项内容,也是贯穿于班主任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内容。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广度,又有不同的深度;有必须了解、研究的最基本内容,又有需要不断加深了解、研究的深层次的内容。

一般来说,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是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

生长在不同家庭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及其家庭成员的影响,其行为习惯、生活作风都不相同。良好的家庭环境、优良的作风,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茁壮成长;否则,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孩子的思想也往往很高尚;家长言行不正,潜移默化,孩子必定受到不好的影响。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家庭因素包括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各成员的素质情况,尤其是对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家庭成员的思想和态度;了解父母的职业、经济状况,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教养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居住和学习环境、表现与习惯等。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

中小学生尚未成熟,比较单纯、幼稚;他们每做一件事都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包括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兴趣和认识;对劳动、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的参与程度;与人相处的态度,如尊重、礼貌、诚实等方面的表现;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等,这样,班主任就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到学生的行为动机,分析其中的不良因素,有侧重地进行专题教育,防患于未然。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

每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位学生各科成绩也不一定均衡发展。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班主任必须对全班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了解的内容包括: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否正确;学习每门课程的兴趣如何;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等。在摸清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后,应做大量的疏通、引导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4.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由于先天素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人的社会实践、主观努力的不同,在个性特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个性是学生情况中最重要、也最能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因此,班主任就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了解,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群体里,看到他们那色彩斑斓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①个性的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这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决定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和行动方向。②个性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

5.了解和研究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情况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广泛的社交能力,善于主动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当今不少国家把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列为重要的教育课题。但是,青少年在生活目的、道德信念、思想觉悟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看法,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可塑性极大,在交往过程中所接触的人和事对其品行影响也很大。因此,班主任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社交情况,针对学生的交往特点,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

6.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工作能力情况

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进行着社会角色的学习,班主任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较强的工作能力。为此,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主动精神,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能力怎样等。

根据社会的需求、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班级组织的功能,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让每位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的组织管理活动,自觉地锻炼、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型人才。

7.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很大的作用,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促进个性的发展,还能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

学生表现出的兴趣与爱好是广泛的,有的喜欢文学,善于用语言表达思想;有的喜欢绘画、唱歌、舞蹈,具有艺术创作的才能;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对制作模型、玩具有兴趣;有的擅长体育;有的喜爱集体活动,有较高的组织才能等。这些兴趣与爱好经过科学的有效的培养,就可能取得一定成就。但有些兴趣则对学习不但没有丝毫益处,反而会分散学习精力,影响学业成绩。因此,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研究构成这些兴趣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兴趣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培养他们高尚的情趣,促进各方面健康发展。

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了解和研究是为了教育,了解和研究是为了发展,了解和研究今天是为了明天的美好,在了解和研究中获得了学生各方面内容与信息之后,要进行科学分析,目的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到指导得法,教育有效,而不能把了解和研究的目的放在“分类”、“贴标签”上,这样做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陷入教育的误区,这也是教育工作的大忌。

2.全面性原则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了解和研究的方面也应是广泛的,不仅涉及课内课外,而且涉及校内校外;不仅要了解和研究现在,而且要了解和研究过去。班主任对学生之所以必须有如此既广又深的了解、研究,是因为这些内容是确定教育措施的重要根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前提。

3.动态性原则

学生的身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状态,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环境变化等情况,来动态地研究和分析所掌握的材料,采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在新情况下学生接受教育的新特点和新动向,以发展的观点去研究每个学生的问题,那样,教育工作就会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

4.理智性原则

人们常把自己“是否喜欢”作为认识和选择事物的重要标准,以至出现“爱屋及乌”的现象,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时,也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这种倾向,这就使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工作染上了感情色彩,结果处理工作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因此,班主任在了解工作中应运用理智性原则,全面、辩证、客观地了解事实,分析占有的材料,作出公正的评价,切不可感情用事,主观臆断。

第二节 对班干部的教育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本章接下来就针对班干部、优秀生和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在后面有专章介绍)、独生子女这几类具有特性的学生的教育原则进行介绍。这一节先介绍班主任对班干部的教育原则。

班干部是班级工作的“小当家”,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班级干部的培养教育不仅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质量,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

班主任对班干部的使用与培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一个班集体就犹如一个“小社会”,要管理好它,班主任就要具备很高的素质和多种能力。而班干部不是作为标准合格者担任干部职务的,只不过他们所具有的能力更接近于理想标准而已,因此,要用好干部,先要在培养教育上下工夫。另外,从教育的角度看,班干部不仅仅代表他们为班级承担一种责任,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途径,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一个特殊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任用了一位学生做干部,就意味着对该生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职责。

能力的培养是对班干部培养教育工作的核心。班主任不能把助手和工具混为一谈,合格的班干部不仅要知道“干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干”和“怎么干”。这就要求班干部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自制力等多种能力。在这个问题上,班主任不能简单地下达任务和命令,而是注重培养班干部的这些必需能力。

理想的班干部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以他们良好的个人修养,稳定、乐观向上的心态,较顽强的意志,赢得同学们的普遍拥戴和尊重;智慧聪颖、有特长,能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被同学们公认为是“小专家”;有很强的组织、交际、适应能力,工作有独立性、独创性、灵活性。

把班干部培养成什么样规格的人,即培养目标是什么,班主任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培养目标就要规划相应的教育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应将长期的目标具体化,并且分阶段实现,在各个阶段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阶段是班干部队伍的组建阶段。在此阶段班主任应做好以下工作:①为初任班干部的优点提供发挥的机会,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树立班干部工作信心的同时为他们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创造条件。②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解决班干部们对其工作的认识问题,排除疑虑,增强责任感。③使班干部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规范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学会处理工作中与其他干部的协调、合作、互助的关系。④培养训练班干部能细致观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准确主动地加以概括和分析。

第二阶段是班干部工作的调整阶段。在此阶段班主任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①下力气抓好班干部工作作风的培训,如民主、公正、理智冷静、以身作则、批评与自我批评等。②培养班干部独立主持日常工作的能力,做到有条不紊。③使班干部工作相互协调,做到各司其责,又相互合作。④通过及时总结交流来培养班干部的分析、调整、表达、组织等能力。

第三阶段是班干部能力的提高阶段。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是:①培养训练班干部的设计计划和决策能力,以初步形成班级工作的设计、决策、执行、调整、监控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②培养班干部的自我教育能力。③培养班干部独立组织大型的、有特色的活动的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联络能力、灵活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当然,以上分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既不是唯一模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经验总结,更不是僵死的教条。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创造性,使班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在班干部的培养教育途径选择上,应该坚持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1.建立健全班干部工作制度

制度能保证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正规性,在落实班干部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制度来实现培养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制度主要有:①组织生活制度;②班干部分工及职责;③对班干部工作的监督评价制度。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特别强调“以‘法’治班”,他认为:制度越健全,班级教育管理的民主程度就越高。同样的道理,对班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也应从制度落实入手,养成班干部的民主工作作风,通过对班干部工作的规范、评价、调控实现干部素质的提高。

2.在工作中对班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是培养班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班主任不能总是担心班干部工作做不好,既要把班干部的工作过程作为班级建设过程,又要将这种实践作为班干部工作的“实验操作课”。

班干部工作要有一个逐渐适应、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进行工作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班主任对待班干部工作中的失误应在信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在为干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鼓励班干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总结经验、重新工作等程序保证及时发现、调整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补救失误造成的影响。

另外,在班干部的培养教育中,班主任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就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方法的建议。

1.学生不愿当班干部的思想问题

这种思想存在的根源是:①社会上庸俗的人际交往观的影响,如“出头的椽子先烂”等。②错误地看待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认为“当班干部会影响学习”。③班主任交给班干部的工作过多地挤占了他们的业余活动时间或只是让班干部做“机器人”似的操作性工作,使班干部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受到压抑。

解决这类问题应从提高认识入手,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进行正面启发,纠正其错误思想;也可以通过帮助扶持性的工作使班干部在成功中体会班干部工作对自身成长的作用,也可通过调整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来激发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家庭的干涉也往往是促成此类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力量的支持合作。

2.学生不愿向班主任汇报班级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怕同学们说自己打“小报告”从而受到冷落。②害羞的心理障碍。③师生感情不融洽。

班主任应分别对待,可以通过班风建设,建立健康的舆论来消除其疑虑,可以通过谈心活动帮助班干部分析汇报工作与打“小报告”的区别所在,提高认识;对“害羞”的班干部可通过训练或心理矫治克服之;对师生感情上的隔阂可以通过真诚的双边交流,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3.班干部工作中的不公正、不民主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工作中夹杂个人感情因素,对待同学有厚有薄。②有些干部把自己看成是特殊学生,形成优越感,产生角色错位现象。

班主任要从加强班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这个高度出发,在班干部的培训工作中,将公正、民主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对已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帮助,同时发挥制度的作用,使班干部工作经常处于全体同学的监督评价之下。

4.班干部的任免

在班干部培养教育过程中,班干部的任免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掌握好“度”,如通过建立班干部任免制度使之成为一件平常而又正常的事,降低学生们对此问题的过分关注,同时对被任免的班干部要给予充分的考察时间,防止班主任自身的工作失误。

另外,班主任要做好被免职的班干部的思想工作,消除其错误思想,也要保证不因任免而出现对学生的错误态度。

第三节 对优秀生的教育

对于优秀生,在教师的心目中,常用“好”字加以肯定;在学校教育中,常以“三好学生”的称号加以认可;在教育理论中,又被称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优秀生固然有其优秀的一面,其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很高,在班集体中的作用也很重要,班主任对他们提高要求标准并投注一定的教育力量也是必要的,但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也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求标准上的偏差导致教育方法不科学

有的班主任用过高的标准看待、要求他们,仿佛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要知道,优秀生也是学生,有普通人的生理、心理的需求和一定的承受极限;同时,他们的优秀也是相对的、动态的,既存在个性差异,又存在年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

科学的教育体现在开发、引导、支持上,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靠挤、压、管,对其进行强制的“掠夺性开采”,这样只能导致优秀生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身心的平衡遭到破坏,青春活力受到压抑,出现自身对其潜能的保护性抑制现象。

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不要将成人的目标强行塞给一个具体学生,要给优秀生自主选择人生奋斗目标的权利,不要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支配权全部剥夺,使他们成为“笼中鸟”,还给他们青春的自由,还给他们飞翔的权利;不要强迫压抑他们的天性:他们可能是顽皮的孩子,在课间他们有可能是游戏中的“反面人物”,但这不影响他们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是优秀生。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对他们放弃教育,而是要使教育更加科学。

2.教育观的偏差导致教育的失误

班主任应对全体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都应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应是教师职业道德在学生观上的具体体现。同时,就优秀生本身来说,他们的发展也应是全面的,因而对优秀生实施全面的教育才是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

有些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却没做到或没做得很好。他们有时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把本应投注于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教育力量都投注于优秀生身上,搞“特殊照顾”、“开小灶”,这种做法很可能使优秀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受阻,同时造成优秀生在班级交往环境中被孤立和拒绝。

也有的班主任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秀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对他们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或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训练,造成他们“高分低能”、“高分低德”,成为畸形发展的人,这是对教育事业极不负责的做法。班主任要对优秀生的发展提出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目标,给予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关心,采取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教育方法。

3.“晕轮效应”往往导致教师对优秀生主观印象的绝对化

优秀生的概念是动态的,又是相对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班主任不能把优秀生看成是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在他们的发展中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爱虚荣、自傲、自私……教师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使优秀生在发展中伏下隐患,导致教育失败。

由于认识偏差的存在和教育方法的失当,或者是优秀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优秀生教育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这就需要班主任掌握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与方法。

1.优秀生存在学习隐患的问题

一些优秀生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上学业成绩突然停滞不前,甚至大幅度下降,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仍不见效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或关键性问题以潜伏的形式存在。这种隐患到了一定的阶段在适当条件下便对学习产生了严重影响。

例如,某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但到了初二阶段突然大幅度滑坡。经分析,该生进入中学后,没有积极从学习方法上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而在此阶段所有学生也都面临着“适应”的问题,由于该生学习勤奋掩盖了方法上的缺陷,加之其他学生也处于适应阶段,因此当时方法问题就没有在成绩上暴露出来。而到了初二阶段,由于一些学生顺利适应了此阶段,加之学习科目增加,单凭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便不能达到学习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该生学习方法的不科学便在学习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以学习效率低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成绩有时只是表面现象,班主任如果不从深层次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不以系统、辩证的思想对待与学生相关的诸多因素,科学地、预见性地引导、教育学生,那么,优秀生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隐患,使之“夭折”。一般说来,学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