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学习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02:20:3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世纪学习法

新世纪学习法试读:

内容提要

提高观察效果,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坚强的意志,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观察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观察气氛,尽量做到最佳观察,深入探究,减少因人为或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观察失败。在实施观察活动中,一是消除先人之见,一是要注意捕捉“细小”新现象。

法则一 不被假象为惑

一、细察出真知

提高观察效果,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坚强的意志,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观察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观察气氛,尽量做到最佳观察,深入探究,减少因人为或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观察失败。在实施观察活动中,一是消除先人之见,一是要注意捕捉“细小”新现象。

这是最佳观察的关键一步。要求观察者无论何时、何地和在任何情况下,观察事物不能预先带有成见。因为,凡是怀有预先成见的人遇事往往固执己见,其结果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吸收,反之就不吸收了。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不慎丢失了一把斧头,怎么找也找不到。他想,定是邻居小子偷去了。为这事,他便偷偷去察看小子的神情、态度,果然发觉大有可疑:小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断定:“准是小子偷的,我早就料到他不怀好心。”第二天,失斧者上山去打柴,却发现丢失的斧头就在树旁,他这才想起昨天打柴时忘了把它带回家里。回家后,他又留心观察小子,果然,小子的行动和语言不像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又说:“是啊,小小的斧头,哪家没有?小子决不会干那种事的。”

最初,失斧者为什么一口断定“小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呢?主要是因为他对邻居小子进行暗地观察之前,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应有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使失斧者的观察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产生错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对事物未进行观察之前,不得在思想上产生先人之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中的错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接受新信息、研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

当然,观察中的错觉总是难免的,何况产生错觉的原因不单是一个先人之见,即使完全消除了先人之见,也难以做到“洞察一切”。但是,作为一个科学观察者,了解这个对于观察极为不利的因素,在实施观察活动中尽量减少它,就会提高观察效果。

在开展具体的观察活动时,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为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观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决不因此而忘记那些机遇带给我们的新现象,更不能随便舍去感受“微不足道”的新现象。某些时候,由于偶然机遇,某一“细小”新现象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显露的,有弱暗的,更多的是瞬息即逝,如果一旦抓住了它,很可能成为我们概括事物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根据。(一)观察要全面

全面的观察,首先是在“细”上下功夫。某些“细小”新现象能否捕捉到,通常与研究者的精细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事例表明,某一现象虽然很有研究价值,但观察者由于缺乏“看细”的习惯,就很难抓住它;相反,有时看来是一些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现象,但因观察者体察入微,倒有可能悟出从中的“细小”新现象。所以观察事物应当精细,才能从中发现别人看不见的那个方面。例如,我国画家于非阁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去年我画了一小幅雨后大红色的美人蕉,经过一位养花专家指出:我画的是肥料不足的花,所以花瓣只是红色;如果施足肥,每个花瓣的边缘,就都泛出金黄色了。我细看专家所种植的,果然是金边大红。”

其次,全面的观察还要在“全”上下功夫。

这里的“顾全”,就是指观察事物要周到全面。如果满足于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局部的观察,割裂了事物的多样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正面不见反面,就要犯片面性的毛病。再看画家于非阁的另一个于我们很有教益的体会:“画飞翔的鸽子,我虽然养过几十年的鸽子,但是现察它的飞翔,只是站在地面上向上看,所以看到的动作,大半是胸部方面的,即或看到背部,也是它们向下降落的时候。有人启发我,要我画向上飞扬的鸽子,对现实有意义。我接受了这一宝贵的意见,我考虑到观察的地点,只有在车门的城墙上居高临下可以体验鸽子的飞翔。我观察了三天鸽子自下向上飞翔的情形,飞鸽有时在我视平线上,有时却在下。这情况,和我想象出来的形象,几乎完全相反。”

画家告诉我们,他是站在城墙上居高临下进行观察,才抓住了“向上飞扬”的新现象的。究其原因,一是他受到别人的启发,从而变换了原有的观察角度;二是他反复观察飞鸽时而在前、时而在上等多种飞翔情形。这两个方面,无疑对画家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飞鸽的动态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全面的观察,必须在“细”和“全”上下功夫,才能捕捉到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细小”新现象。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强调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二)抓住时机,及时记录

及时记录,是指边看边记下呈现在眼前的“细小”新现象。及时记录,以免时过境迁,过目而忘。从这个意义上说,随身携带记录本,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只顾观察并不当场记录,然后凭借事后的印象进行回忆,也就很难做到准确具体了。如果要对回忆性录下的“走了样”的似是而非的“细小”新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是相当困难的,也是不可靠的。

及时记录是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新现象的有效措施,也是作为一个科学观察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大文豪郭沫若就有这样的记录习惯,他曾在《跨着东海》中介绍说:“我睡在床上,把一册抄本放在枕上,一有诗兴,立即拿着一枝铅笔来记录,公然也就录成了一个集子。”

捕捉“细小”新现象,就得及时记录才能带给我们日后研究的线索。尽管有时所记录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当我们对记录在案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它们的意义所在。

二、眼见为实

并且,观察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大家常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足以说明了明确观察目的的重要性。

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观察时多动脑筋,使感官与思维并用,才能把握住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恰当的选择观察方法及观测点要根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内容、事物或现象的结构特点及演变过程,有机灵活地运用观察方法及选择观测点。(一)把握事物的特征

事物都有区别于他种事物的本质特点的标志。观察时依据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标志,进行观察的,此时,要因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对象不同,注意抓住其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方可进行。唐初杰出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千古流传。诗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当时年仅七岁的骆宾王,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首好诗,是由于他平素善于观察鹅,抓住了鹅的形态与生活习性的特征的结果。例1:初中物理课在学习“压力压强”时,为了引入“压强”的概念,演示“小木桌压在沙面上的实验”。首先把小木桌正放在沙面上,让大家观察小木桌的四条腿压入沙面的深度;然后把小木桌倒放在沙面上,再让大家观察小木桌桌面压入沙面的深度。观察的结果是,在两种情况下,桌子压入沙面的深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抓住了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受力面积愈小压力产生的效果念明显这一特征。接着再演示小木桌正放的情况下,在桌面上加放一重物。请大家观察桌腿压入沙面的深度有什么变化?观察结果发现压入沙面的深度增加了。这也是抓住了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压力愈大,压力产生的效果愈明显这一特征。例2:大家在“热传导”的学习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试管中盛入凉水,使管口向上,并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试管的上部,大家看到试管中上部的水沸腾了,但用手摸摸试管的底部,仍感到很凉,这说明水是不容易传热的物质。接着,我们又重做这一实验,但这次加热是试管的底部,结果看到试管中的水很快就全部沸腾了。于是大家会产生一个疑问,水是怎样变热的呢?为搞清这一现象的实质,我们再用方框形试管做实验,大家清晰地看到了,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下角时,管内装有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水溶液在框形试管中循环流动起来;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上角时,带颜色的高锰酸钾水溶液静止。由于大家早已掌握了水的流动性这一特征,终于理解了热传导在水中进行,是依靠水的流动。在物理学上把这种热传导的方式称做“对流”。(二)遵循事物的发生顺序

遵循被观察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的先后为序,而进行观察由于观察,是按着被观察对象出现的客观现象的步骤进行,因此层次清晰,观察得比较系统、全面。例1:物理课本中“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观察现象的顺序是:第一次现察的是弹簧下端挂物体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第二次观察是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第三次观察的是当被物体溢出的水全部倒入弹簧下端的金属筒内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结论:观察说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重。例2:生物学家研究蕨类的生活史,必须沿着蕨的生长发育顺序进行现察。夏季在阴湿的山坡上能找到蕨,看到蕨有根、茎、叶——叶片背面的边缘生有抱子囊群(内有孢子)——孢子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原叶体腹面一端生有精子器(内有精子),另一端生有颈卵器(内有卵细胞)——在有水的环境下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从胚再长出的蕨。(三)摸清对象的结构

观看时,根据观察目的和内容的要求,按着某些事物的结构为序,进行观察的,事物的结构有外形结构、内部结构、局部结构和整体结构等,观察时除了直接观察,有的还借助仪器观察,但都必须按结构的顺序进行观察。此时,层次清晰又容易抓住其事物的本质。例1:用显微镜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取材三年生的杨树枝条,横切成薄片,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外向里可以看到茎的细微结构如下。表皮——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第三年的木质部——第二年的木质部——第一年的木质部——髓——髓射线。例2:观察“人体骨骼结构”的骨制标本,可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的结构顺序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四)以时间为序

有些事物的发生发展及现象的变化,随着时间愈演愈烈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这种以时间为序而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做时间顺序法。例1: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这是以时间为序,愈演愈烈的例子。[1]菜豆种子吸收土壤中的水,我们看到菜豆种子体积胀大,种皮被胀破。[2]胚内生命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看到胚根、胚轴、胚芽得到营养以后开始分裂和生长。[3]看到胚根伸长了,它发育成根;胚轴也伸长了,弯曲着拱出地面。[4]过几天又看到,两片子叶之间长出了的叶。这就是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例2:对“草履虫无性生殖现象”的观察。用5克莴苣叶加1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待冷却后取其汁液与等量的稻草液混合,叫莴苣稻草培养液。将草履虫接种到这种培养液中,放到灯光下培养,使水温保持20℃左右。经6小时后,吸一滴培养液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见草履虫分裂的个体。经8-10小时后,再吸一滴培养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草履虫的分裂旺盛起来。24小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草履虫分裂的个体减少了。革履虫这种无性生殖的变化,是依时间为序观察到的。(五)空间顺序法

就是以空间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多适用于景物、建筑。绘画及各种用具等事物的宏观观察。例:观察长城。要身临其境,首先要远望长城,再近看长城。到长城脚下,要仰视长城,登上长城顶要俯视长城,然后走到外侧望长城内,走到内侧望长城外。这样从不同的空间位置去观察长城,才能对长城的雄伟、壮观的气势,有个完整的认识。(六)同时法

有些被观察的事物所产生的现象变化,既同时发生,又同时消失,观察时应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的一种观察方法。例1:对“研究茶的熔解过程”实验的观察。观察者必须同时注意观察时钟的指针、温度计的示数和茶的状态。并且每隔一分钟或两分钟时间,认真做一次记录。然后才能正确地掌握茶的熔解过程。例2:对“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的观察,在搞清电路的连接方法和一根直导体与磁场的相对位置后,观察者首先要观察,导体不动时,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这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实验开始了,观察者要看清楚磁场的方向,随后要求观察者必须同时观察导体在磁场中向前或向后运动切割磁力线和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的方向。因为这两种现象既同时发生,又同时消失。现察后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生电流。(七)比较法

对两个或几个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照,从而进行比较鉴别的一种观察方法叫比较法。此方法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找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清晰的印象。例1:对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观察。首先把整片叶子放在光下照射,按植物学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实验,最后碘酒使叶子变成蓝色,这是因为碘酒遇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而起变化的缘故。其次为了说明没有光的照射,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时就需要通过对照实验,来进研对比观察,即把叶子的一部分遮住不见光,让另一部分见到光,然后进行光照实验。观察结果,会发现只有见光的部分经处理后遇碘酒变蓝,说明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能生成淀粉。通过这种对比观察得出结论:光是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例2:对始祖鸟模型的现察。现察者首先观察到它的翼上有三个发育完全的指,指端有钩爪;尾很长,由许多块尾椎骨构成,尾羽排列在尼椎骨的两旁;口内生有牙齿。这些是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然后再观察始祖鸟的模型,看到身体覆盖着羽毛;前肢像翼;足有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些是与鸟类的特征相似。通过比较鉴别的观察,说明了始祖乌是鸟类的祖先,从而证实了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

三、亲身体验

(一)剖析法

剖析法是一种对某些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结构剖析的一种观察方法。此法观察,细致、准确,易掌握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观察家兔的消化系统。先将家兔的四肢固定在解剖用板上,进行解剖,把家兔的整个体腔剖开,然后进行现察。首先现察消化器管:依次观察口、口腔、食管、胃。小肠、盲肠、大肠、直肠。肛门。又观察到,除食管外,胃和肠都在腹腔里。盲肠发达,在腹腔中占有显著地位。把盲肠拉出来,认请盲肠是怎样生长着的。其次再观察消化腺、肝脏和胰腺。它们都在腹腔中。肝脏很大,生有胆囊;胰腺在胃跟小肠的回曲部分。(二)反复观察法

自然界有很多的现象出现非常迅速,观察者的观察速度往往跟不上它,只好重复观察才能掌握其实质。另外也有些事物发生发展的特征与周期,也决定了必须重复观察。例1:观察人造彩虹的实验。实验时用喷雾器,向太阳的方向喷射,喷出的雾状水滴中,就呈现出由七种颜色的光所组成的“虹”,但瞬间便消失了。为了掌握七种颜色光线的排列顺序,只好重复或多次重复这个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准确排列七种颜色光线的顺序。例2: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调查。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身临其境去观察某些野生动物。观察的内容有:某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及生活习性,还要观察繁殖周期、生长发育规律等。但是,这不是一两次现察就能办得到的事情,必须通过多次或者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了解它和掌握它。(三)长期跟踪法

世界上有些客观事物,它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周期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发生过程很慢,周期很长,要想准确地掌握它的本质属性,就必须进行较长时期的跟踪观察。例1: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经过8年的时间,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进行观察,终于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观察呢?这是由于豌豆完成一个周期性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年时间,杂交后的子1代会出现什么样的性状,是高茎还是矮茎,花会出现什么颜色,需在子2代表现出来。那么所得到的相对性状的遗传性又是怎样的呢?稳定性、遗传性的变异性如何,是隐性遗传还是显性遗传,得需通过子3代、子4代或更多的周期才能观察出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例2:有些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其发生发展也需较长时间才能分晓。如:用火了的日光灯管的两端会发黑,我们刚看到时很淡、面积也小。还能透光。但是时间长了,我们会逐渐逐渐地观察到,黑的程度由淡变浓、面积由小变大、不透光了,最后灯丝烧断,灯管报废了。这是由于钨丝受热,产生了升华和凝华的缘故。(四)特定观察法

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按着预定时间或选定一个能看清事物全貌和特征的观察点,按时定点进行多方面需要的观察,研究一些宏观或微观的现象,观察比较细致,对积累数据、揭示本质、探索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1:气象小组的气象观测员,每天必须按规定时间到气象观测园去定点观察。打开百叶箱认真观测温、湿度计和气温表,观察风向标大箭头指的方向……并且将观察的结果认真做好记录,按时写出天气预报。例2:对于人体的某些疾病,为了防止病变,及早根治,医生往往告诉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这也是一种定期性观察方法。(五)点面结合法

根据材料积累的需要,移动观察点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法最适用于积累习作材料的观察,观察时要注意选好角度,可以远眺,可以近观,可以仰望,可以平视,可以左顾右盼,又可以瞻前顾后,从多种角度去看,做到点面结合,了解事物或现象的全貌及全过程。例:《老山界》,按爬山川的顺序,有六次观察。第一次是“从山脚向上望”见的“奇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第二次是在“之”字拐的路上观察: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第三次是半夜里在山腰上观察:天上的星星好像黑幕上缀着的宝石……第四次观察是快到山顶时向下回望: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第五次是在山顶:“回头望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第六次是一口气跑下山沿途的观察。这六次观察,就其每一次来说,都是定点观察,但六次的组合则是动点观察,观察点是按上山到下山路线移动的,通过观察点的移动才写出了从黑夜到白天沿途的不同“奇观”,使读者产生红军长征路上在陡坡峭壁行军的苦与乐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六)周身感触法

多种感官协同法是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法观察,由于一种事物或现象,同时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得到的观察效果是比较完整、深刻、本质的。例:观察认识苹果,要用眼睛看苹果的颜色与形状,要用鼻子嗅苹果的气味,用舌头尝尝味道,用手指摸摸苹果的软硬程度等。这才能对苹果有了一个准确的本质的认识。总之,善于观察很重要,可是学会观察方法更重要。

四、目的决定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活动。我们时常需要根据一些特定的目的来选达到这些目的一些特定的方法。

下面就来介绍这样的方法:(一)捕捉时机法

捕捉时机,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例如:1834年8月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斯科特·罗素正骑着马在河边散步。骤然间,有两匹马拉着一只小木船,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从他的身旁驰过去。罗素侧目小船,发现一股激浪从那小船的船头上卷起,顷刻间便离开船头向前流去。这种波不像平常见到的波浪那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有着明显的波峰波谷。为了找到这种特殊波的运动规律,罗素扬鞭催马,一步不停地紧追这只小船,仔细地观察1尺多高3尺来长的波浪。追了四五公里,直到小船在运河转弯处拐弯,波浪消失时,他才掉转马头停下来。不久,罗素在这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研究,提出了有名的“孤立波”理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爱观察,他走到那里就观察到那里。一次,他在大连疗养,路过马栏河桥时,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一道的山梁呈弧形旋上山顶。登高鸟瞰全貌,犹如莲花花瓣围绕着中心的莲蓬。这激起了他的思考,经过研究,终于得出了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取名为“莲花状结构”。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从1920年冬开始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进行观察,把其身心变化的各种刺激反应逐日作出文字和摄影的记录。根据808天的具体观察和记录,他分析了孩子的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以及模仿、游戏、好奇、惧怕、言语等各个方面,于1925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因此说,观察趋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机会,随着主动地去观察趋势变化,就会善于区别趋势和时尚,就可以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和创造机会。(二)时时监控

在对事物观察之前,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根据这个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然后一步步地按系统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不致遗漏有用的材料。我国著名的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教授在指导我国导弹工程的研究中,一直强调“要有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和制定目标方案”。按这一指导思想,我国的导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观察的目的性,还要求我们观察时勤作记录,以确保掌握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我国气候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对气候变迁、物候变化的长期观察中,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坚持测量气温、风向、湿度等气象数据,从不间断。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都在为编写《中国物候学》而勤奋地进行观察、记录和积累资料。

观察记录要及时。全面,间隔较长时间后的追记往往不完全。观察记录要准确,要严格按照要求记录数字,切忌概念模糊字迹不清楚。(三)客观实在法

观察的目的是为分析资料,为抽象提供事实依据,所以观察一定要客观,不能凭主观来定论。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门户。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首先要培养自己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例如,组织一批不同职业和学科的人去观察某座名山,就会得到不同的观察报告:地质学家观察的是山的地质;生物学家观察的是山林;诗人迷恋于山的风景。这说明兴趣不同,观察的内容也不同。无目的的“走马观花”,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目的的观察,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的。过去,中外地质“权威”曾经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不信邪,深入太行山东麓沙河县一带,从对这一带大石头的观察人手,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实断定,华北地区曾经发生过冰川,推翻了“权威”们的结论,从而对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等方面作出了一大贡献。

反之,如果在观察中,仅仅根据过去的经历、经验、知识而主观地加以反映,往往使观察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国外的一次心理学会议上,主办者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会议正在进行中,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另一个执枪的人在后面追赶。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从进来到出去总共历时20秒钟。会议主席立即请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在交上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20%,有14篇错误20——40%,有25篇错误在40%以上,而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10%或更多的细节纯属臆造。

可见,客观的、真实的反映被观察的事物,是成功观察的首要条件。(四)摒除偏见法

观察不能受偏见的影响。例如:我国清代杰出的医学家王清任,曾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冒着风险对人体进行了观察。1797年,河北滦州一带流行小儿传染病,死亡率极高,贫穷人家多用草席包着尸体埋在乱坟岗上。尸体每日被野狗扒出、撕吃,破腹露脏。王清任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不畏艰苦,不避腥臭,一连10多天仔细观察了100多个小儿尸体,获得了对人体内脏的实际知识。此外,他又到刑场观察尸体,还进行动物解剖。经过40多年的现察研究,王清任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过去医书上的许多错误。(五)慧眼识真法

观察必须十分认真,一丝不苟,这样才能明察秋毫,慧眼识真。有些杰出的科学家,往往就因为一时粗心,放过了能作出重大发现的机会,以至后悔莫及。化学元素“溴”的发现就是一例。1828年,德国化学家巴里阿尔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种褐色液体,与常见的氯化碘非常相似。但是巴里阿尔没有粗心大意,没有按照常规把它当作已知氯化物放在一边,而是对这种褐色液体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提纯实验,证明了它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氯化碘,而是一种未知的新元素溴。这个发现震动了当时德国的化学界。为此,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利比深深感到内疚。原来,他在实验中也得到过同样的液体,但由于没有仔细地观察,便贴上氯化碘的标签放在了一旁,结果白白放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他常指着那贴着氯化碘标签的瓶子对人们说:“这是我的一次失败的纪念,请记住我的教训,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再作结论。”在后来的科学道路上,他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六)由外到内法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斯基亚帕雷利借火星异常接近地球的机会,用望远镜仔细地现察了火星的表面,模模糊糊地发现火星表面有纵横交错的直线条纹,因而提出了人类最早的一份用望远镜观察和研究火星的报告。

这一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天文学家首先通过观察火星表面的现象,发现了问题,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七)以小及大法

一个有经验的科学家,往往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观察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找到研究的课题。一个普普通通的蜂窝,能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呢?然而,细心的法国科学家马拉尔其,却对蜂窝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蜂窝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每一个孔洞的形状,终于发现蜂窝那由菱形面组成的角度大小相等。他还发现那钝角平均是109度28分,锐角平均是72度32分。别人没注意到的,他注意到了;别人没发现的,他发现了。这一发现,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意义。

法则二 让思维放光:从小开始

一、了解思维力

人的思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分析和综合阶段、比较阶段、抽象和概括阶段。(一)分析综合阶段。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的过程;综合则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和各个方面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这种综合分析能力是在语言能力发展前提下,通过知识经验的增加、记忆力的发展,逐渐摆脱直接观察的束缚,开始在表象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此训练思维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主要借助于上述条件的发展。

对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很早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了,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交谈,在谈话过程中引导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又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对于3岁前的孩子,我们可以不断向他们提问题,如“狗有几条腿?”“猫有耳朵吗?”“你的头上都有什么?”等等,到了孩子3岁以后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训练了。例如,指出图画中缺少的部分,并让他填图,拼图,找错误的游戏,拆毁玩具然后让他拼好等等,都能有效地训练孩子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二)比较阶段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过程。通过不断比较,我们才能区分不同的事物。

对孩子比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孩子的生活实践入手。从儿童一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如:“两只狗谁大谁小?”两棵树哪个高哪个低?“两只碗,哪个大哪个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比较的内容应从事物的单一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对多种特征的比较,由对外部明显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内部特征的比较,由对非本质特征的比较过渡到本质特征的比较,多对孩子进行直观的比较如图形比较,实物分类游戏等。(三)抽象与概括阶段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与非本质属性分开的过程。例如,我们对苹果、梨子、香蕉、菠萝等东西进行比较后可以提取出“水果”的特征,并把形状、颜色等特征与这一本质特征区分开。概括过程是在思想上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抽象的过程,或抽象过程出现错误,那就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特征。当然,只有抽象并不一定就有正确认识,还需要正确的概括。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的直觉概括和凭借具体形象和表现进行思维,以及随着语言的丰富发展出现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好从直接感知事物中得来,他们的抽象概括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婴儿时期应尽量扩大他们的感知范围。让他们尽可能多看、多听、多摸、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父母指导他们多动脑,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下面是一位父亲和儿子进行这种训练的对话:父亲:鸡、鸭、牛、羊是动物吗?儿子:是的,因为它们都会叫。父亲:可蚯蚓不会叫,它也是动物啊。儿子:蚯蚓会爬,会爬的就是动物。父亲:鱼不会爬,会游;鸟不会爬,会飞。他们也都是动物呀。儿子:那,能动的就是动物。它们都能动。父亲:可汽车、火车、自行车都会动,它们是动物吗?儿子:当然不是,它们自己不会动,得让人去开。自己动的才是动物。

这样的对话,能训练孩子正确的抽象概括能力。

我们应经常问孩子一些这样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会滚动?”“什么东西能浮起来?”可让孩子做一些分类游戏。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概念的水平。概念通常由词来表示,所以努力发展丰富孩子的语言,使孩子掌握科学的概念,是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让他多开口,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语言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是孪生子,所以古希腊教育中把培养演讲能力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认为演讲水平高的人往往思维水平也高。

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这些思维形式。(四)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反映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和词紧密相联,任何概念都通过词来表达。但它们又有区别,词是概念的外在形式,是物质现象;概念则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反映,是心理现象。同时词与概念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概念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而形成概念,这种概念叫做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受儿童知识经验的限制,常是错误和曲解,概念的内涵有时会缺少本质特征,而包括非本质特征。孩子3-6岁时发展的主要是这种前科学概念。

另一条途径是在专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熟悉有关概念的内涵,从而形成概念。这种概念叫科学概念,主要由学校教育获得。

3-6岁的孩子,概念发展才起步,发展速度较慢。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概念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展他的语言,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概念发展就会很困难。

2.把词和相应的一类事物多次结合,强化联系。如“汽车”的概念,让孩子见到各式各样的机动车。

3.引导孩子对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思维绝非经验

广告大师实格威说过:“人类重要的是思维力,而绝非经验”这句话包涵深刻的哲理。

思维是在感觉、智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又远远超过这些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可以认识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指人脑对周围事物的概括性间接性的反映。(一)、认识孩子思维力的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直至占据主体地位。在幼儿期,孩子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抽象思维的范围对于人巨大的大脑潜能来说太狭窄了,还只是思维的原始水平状态。这个时候,多给孩子些具体形象刺激,能促进这种形象思维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形象刺激量的积累,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到孩子四五岁时,思维的独立性开始表现出来,可以逐渐摆脱物体和动作的支持,而主要依靠事物的表面形象进行思维。例如,幼儿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时,从表面上看他能算出3+4=7,但实际上他并非对抽象的数学进行了分类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或数自己的手指头等具体形象才能算出来,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的教育要多用具体形象教育法把抽象、概括的东西具体化。

到了6岁,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思维终于“站起来了”,可以进行创造性思考,进入思维的高级领域了。

概念在孩子脑中增多概括能力飞速发展。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以词和词组为标志。孩子掌握的概念,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6岁的孩子,已能按物体的外部形状、表面现象进行概括,把苹果、梨、香蕉、桃、杏等统称为水果,而5岁以前的小孩子是很难这样概括出来的。

会概括,随之而来的是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5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问他们:皮球为什么会从斜面上滚下来,他们一般只会答:“皮球没脚,站不住。”6岁后,他才能用概念推理来回答:“皮球是圆的,它会滚。”这是孩子一般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做父母的只要在孩子处在一定年龄阶段时施以适合他智力发展水平的训练就可以了,不要一味超前,拔苗助长。(二)、剖析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超常儿童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即出众的思维能力。一名5岁就成为大学生的孩子就有着超乎寻常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他3岁时,有一次拿起蜡笔在一本新本子上横七竖八地划起来:1-1=0,2-2=0,10-10=0。爸爸责怪孩子太不爱惜,在好端端的本子上乱划一通,但他兴冲冲地说:“爸爸,同数相减等于零。”使爸大为震惊。还有一次,访亲戚时,碰到一位歌剧院的阿姨也在作客,两人又唱又跳,一见如故,临别时他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四座皆惊。据说,儿童牙膏是塑料管的,头一天用完了,第二天看到牙膏又鼓起来了,用力一挤,空欢喜一场,他随口就说:“Thedead-apple.”(死海的苹果)当问他:“死海的苹果是什么意思?”他振振有词地说:“据说在死海岸边有很多苹果树,树上的苹果长得又大又红,可爱极了,但当你把它采下来时,它就变成灰了,大——失——所——望。”还有一位孩子,2岁时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独立性。在玩积木时,每次均是花样翻新,5岁半时造句从不抄袭老师示范的句式,在听过老师的解题方法之后,经常会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去解题。所以,尽管他解题的结果有时也出现错误,但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却有其独到之处。6岁的马可,思维的逻辑性十分出色。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某仓库里有7个车头,25个车轮,把它们全部用起来能装几辆三轮车和几辆四轮车,请你用32根火柴迅速摆成。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她首先取7根火柴摆出了7个车头,接着在每车头下方放4根火柴,摆到第6个车头时,只剩下一根,将其放到第7个车头下,经调整,迅速摆成。总共只花了3分钟。

专家们普遍认为人的智能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其中思维能力是智能活动的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所谓概括的反映,就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比如,通常感觉和智觉,能够感知铅笔、钢笔、毛笔等各种各样的笔,而通过思维,则可以舍弃“笔”的外形、颜色、制作材料等非本质特征,概括出“笔”这一书写的工具的本质特征。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可反复看到:在正被太阳照射的地面上洒水,水一会就干,洗好的衣服经太阳一晒,也会变干,火炉上烧水,不仅水开冒汽,时间长了还会烧干。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就能够概括地认识到水经加热之后的变化,即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蒸发。

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比如,虽然未听到雨声,但早晨起来见房顶、地面潮湿,就能推知昨晚下过雨。

思维是人的高级认识活动。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知所不能直接反应的事物,能透出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可借助于一事物,了解其他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无怪乎人们称思维为智能活动的核心!

孩子的思维与成人大不相同,孩子的思维活动一开始是以实物和活动为基础的,思维在具体的感知和行动中进行。当抱着心爱的布娃娃做游戏的时候,倘若没有看见小勺、小碗,他就绝不会想到给布娃娃“喂饭”、“喝水”。生活中还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当你给孩子一套积木,要求他先想好怎样搭以后再开始时,孩子却愤愤不平的抗议:“我不要想,我要搭!”当一块一块积木堆积高了,孩子会高兴地叫起来:“啊,房子!我在造房子!”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孩子不会先想好再行动,而只能是一边行动一边想,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就停止或转移了。这种直觉行动思维的典型特征正是人类思维的初级形态,一般大约发生在2岁左右的孩子身上。

进入幼儿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起来。这一特点在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思维主要是依靠具体形象和已有的表象来进行。当孩子思考3+2=?时,其头脑中思考的必然是“3条香蕉加2个苹果”或“3颗糖加2颗糖”。如果遇着一位年龄比你的孩子小,按辈分却应称作“叔叔”的人,那就有趣了!你的孩子一定不愿叫“叔叔”,因为在孩子看来,叔叔应该是与爸爸差不多的形象,而比自己小的人只能是弟弟。

随着孩子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6-7岁的孩子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也就是说开始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了。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对事物的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上,而常常是“追根究底”,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类似“人为什么飞不起来”、“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的问题令你难以招架。你还能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勇敢”、“认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等一些抽象概念。当孩子不慎重重地跌了一跤,他会强忍疼痛,竭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嘴里自我标榜:“我很勇敢,我才不怕疼呢!”那副天真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三)思维力与智商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智商高,那他的思维能力一定强。其实这是错误的概括,智商高并不能与思维能力强、会思考划等号。多年来致力于对思考技术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博诺先生曾指出: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潜力,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是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开快。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因此,即使在智商测验中分数很高的孩子也不一定善于思考。无论对哪一个孩子,都不能忽视思维训练,培养他优秀的思维方式。

父母必须谨记:依样画葫芦的思考方式不会激发创造的火花。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高分低能,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优秀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思维能力不够强。老师、父母能否把思考教给孩子呢?孩子能不能学会思考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仍是迪·博诺先生说:“思考可以直接当作技能、技巧来教授。”

在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首先要破除对思维的神秘感,思维训练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次对思维的训练宜早不宜迟,孩提时期是训练思维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上,孩子的各种智力因素都呈上升趋势,缺少思维定势、经验偏见,是一张白纸,容易吸纳新事物,可以描绘最美的图案。另外,从人脑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年纪小,机械记忆能力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析综合能力将要增加,而机械记忆能力将自然衰退一些。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理解记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充机械记忆在衰退,就势必造成智力的严重缺陷。因此,孩子的思维训练极为重要。

三、思维力发展的关键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山地发现了两个狼孩,即从小被狼抚养的儿童。两个狼孩都是女性,大的发现时约8岁,后来取名为卡玛拉,小的2岁左右,取名叫阿玛拉。人们从狼窝里捕获她们后将她们送到了孤儿院,辛格牧师对她们进行精心地照料和教育。卡玛拉活到了17岁,阿玛拉第二年就死了。虽然辛格牧师对卡玛拉进行了长达10年的培养,但她只学会去掉了一些狼的习性,学会了穿衣、直立行走,知道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讲一些简单的话。尽管人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卡玛拉17岁时的思维水平仅能达到正常儿童3-5岁时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在于思维水平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某些行为是在人发育的某个阶段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才会出现,而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不再产生或很难出现。这个时期就叫关键期。有人提出,8岁以前的任何一名儿童无论把他放在世界上什么国家,他都能很顺利地学会那个国家的语言,而8岁以后去别的国家,语言的掌握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8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任何人的思维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后,提出了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动作来控索世界,思考问题,这是儿童思维的萌芽阶段,比如小孩子拿上一根木棍,当他用两腿把木棍夹住时,可以用“骑木马”来思考此事;当孩子将木棍拿在手上玩耍时,这根木棍就成了一把剑;当孩子将木棍扔掉后,他的思维便结束了。

2.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儿童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开始凭借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孩子们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思考。比如一个小孩子一个人玩太寂寞,当他看见一只小燕子飞过,他会叫住小燕子说“燕子,燕子,能下来和宝宝一起玩吗!”他还不能将自己与事。物分割开,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是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还离不开具体形象事物作为思考的对角,对于他们思考的内容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结构的系统,所以只是初步的逻辑思考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属于这一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也叫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是与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基本成熟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

孩子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在这关键时期,非常有必要对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发掘孩子的思维力

在开发、训练及培养孩子思维潜力的时候,首先要有所发现。发掘什么?发掘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如果说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则就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

什么是思维?简单地说思维就是推想。有许多概念和定义,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只能靠间接地推想感觉到它的存在,即必须靠思维去完成。

人能思维,动物却没有这种间接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比如,往猴群中扔一个橡胶或塑料做成的苹果,第一个猴子抢到后咬了一口,发现不能吃就扔掉了;另外的猴子不能从第一个猴子所出现的情景中去思维,还是要亲自咬一口发现不能吃后才扔掉。

思维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即人们可以通过思维,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一般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完整的反映。

思维是人的大脑活动的形式,但也必须有材料基础。思维材料有两种,一是语言,二是形象,即所谓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孩子们一般很怕写作文,为什么呢?没有写作基本功和没有生活底蕴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差。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信手拈来一个题目,就让孩子写篇文章,那无异于逼公鸡下蛋!因为如果孩子没有对此形象的了解,要把它写成文章谈何容易!做数学应用题也是如此,应该先让孩子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进行抽象思维,对题目分析、剖析,最后解题才不难。

孩子认识过程的发展,都和思维有紧密的联系;孩子学习成效的好坏,取决于他的思维过程和实现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而大人的行动,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替孩子完成作业,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和不良的思维习惯等。所以,孩子思维的发展,不应从外部强加于他。相反,应该极力从孩子的内部去发掘。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要使孩子不仅习惯于做他感兴趣的事,而且还要习惯于做他不感兴趣的事……”而这全靠对他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望子成才”,在早期教育中,发现、开发、培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训练与培养。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开发、训练与培养,甚至是高强度地刻意开发、训练及培养,就一定会使孩子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其道理就在于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能力的潜能力,是否具有特别着意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家长是否具有良好的开发、训练及培养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开发、训练及培养孩子的思维力的时候,首先要有所发现。发现什么?发现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如果说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则就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当然无论怎样,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都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区别在于特别的刻意的与一般的接受)。下面对具有高思维潜力孩子的思维活动表现特征介绍一下:

1.思维范围比较广阔

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在考虑问题时,能够全面地看问题,不是只看问题的某一侧面,能够考虑到各种有关的因素。不是只看到某个单独的因素,能够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去分析、综合、比较,从而找出事物的本质来,而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据说牛顿小的时候,长呆头呆脑的。一天,他所在学校的老师突然来家访,吓得妈妈连声说:“我们家牛顿挺笨的,可能又让老师费心了吧?”“哪里,哪里,牛顿是个顶聪明的孩子。昨天,校门口出了一道难题,牛顿立了一大功,没想到那道题叫他解开了。”原来,一个年轻的售货员用扁担挑着两筐细瓷碗,路过学校门口的十字路口时,被一辆柴草车撞翻了。因为责任在于柴草车的车轱辘进入了人行道,赶车人也只好认赔。但是,一筐破碎的细瓷碗,究竟有多少只,双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这时,过往行人和下课后从校门涌出的学生都围着瞧热闹,但谁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好了,好了!不用吵啦!”小牛顿看了一阵,眉头一皱想出了办法。“好什么呀!你能把碎碗一个一个对上茬,数出多少碗来吗?”赶车人不满地说。“可以查出来。”小牛顿说,“你们找杆秤来,先把碎碗碴称出个总数,然后用一个好碗的重量去除,一下子不就得出了碗的总数来了吗?”这是一道简单的除法,有什么难的!

你看,小牛顿能够全面地看问题,考虑到了整体碎碗碴与个体每只碗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抓住了重量的该问题的本质,小牛顿的思维范围多么广阔呀!

在一般智力竞赛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当问到:“世界上什么最大?”时,有的孩子只能凭其直觉说:“天空最大!”殊不知,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不管你说出一个多么大的东西来,别人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更大的东西来……而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十岁的孩子居然能答出:“想象最大!”

思维程度比较深刻

思维肤浅的孩子,只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上看问题。所以,一旦问题繁多、复杂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思维程度比较深刻的孩子,则能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善于发现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他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靠一位盲人学者指点,自学成才的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家居住的地方离广播电台约三四英里远。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听不到播音员的声音,可是每当早、晚,不但听得很清楚,就是换了播音员都能察觉出来。一天晚饭后,道尔顿全家人在树荫下议论起这种怪现象来。“平时听不到声音的原因,主要是大街小巷生意兴隆,叫卖的人太多,声音嘈杂,所以难以听到播音员的声音了。”弟弟抢先说。“还有楼房、树木的阻挡呢。”妹妹天真地说,“楼房、树木可是早晚和白天都一样的呀!”“你们只答对了一半,或者说你们讲的都是些表面现象。”道尔顿说,“你们不知道,天气的阴、晴、刮风、下雨,或者下霜、下雪,还有温度、空气对声音的传播都有影响。我讲给你们听,你们不一定相信,我这里有较详细的天气变化对声音传播影响的日记,你们看看就明白了。”道尔顿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中发现了声音传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后来,他在气象学、化学和物理学上都做出了不少突出的贡献。

2.思维过程善于独立进行

独立思考是思维能力较强孩子的标志之一。这类孩子遇到难题,不是马上去问老师、问父母、而是自己先苦苦思索一番。而且在问题的思考上,不肯盲从他人,不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或影响,也不轻易动摇自己的观点。比如,思维能力较差的孩子遇到数学难题,一般都急于完成它,自己做不出来,也不去苦苦思索,求父母代做而得过且过。思维能力强的孩子却宁愿憋上它三两天,直到自己独立地把问题解决出来才满意。

3.思维敏捷,思维方法灵活

思维敏捷的特点在于,能够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灵活的表现在于,不墨守陈规、因循守,而是善于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的条件、时间、材料、对象等去灵活地改变思维的方法和方式。

一般孩子面对提出的问题,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墨守陈规,依然用以前用过的成功之方法去解决。一旦成功,则沾沾自喜;一旦失败,却束手无策!这些孩子的思路比较狭窄,方法比较单调。

鉴别这两类思维方法的最好办法是观察孩子的的解题过程。思维敏捷而又灵活的孩子,看到一道题后,先看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然后去理解题目的内容。经过这些准备后,他会选择方法去解题,一旦发现此种方法不行,则立即放弃而去寻找别的方法。而一般孩子则见题就“套”,看看这道题像老师讲过或自己做过的哪一道题。“套”住了,就解出来“套”不住,则弄得他满头大汗、懵头转向,花了很长时间还是解不出来。发现孩子属于前一类型,应该鼓励他,向这方面继续发展。发现孩子属于后一类型,则应让他向前一类型发展,摒弃因循守旧的毛病。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在他不满6周岁时,由爸爸送进了小学校。学校老师按照录取新生的惯例首先测试了小门捷列夫的数学知识。老师叫小门捷列数1到100,然后问他这100个数里有几个10,几个1。门捷列夫不仅对答对流,还额外地回答了1000个数里有十个100,有一千个1;10000个数里有……一般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比较缓慢,因为他们只能遵循幼儿园老师所讲的扳着手指一一去数的方法,而门捷列夫却选择了自创的新方法,迅速地回答了提问以外的一连串问题。思维敏捷的门捷列夫很快就经过跳级结束了小学的学业,15岁中学毕业,大学毕业后21岁就获得博士学位,当上了彼得堡大学教授。后来,因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而震惊世界。

4.思维程式逻辑性较强

有些孩子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地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则能准确无误、层次清楚地叙述问题。这说明思维能力较强孩子的标志之一是思维具有逻辑性,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思维具有逻辑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遵循逻辑规律而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和推理。即能从已知的事实中推出新知识,得出一个结论的能力。

检测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可用一些简单、明显的问题来考核。如问题一 张老师比王老师小,赵老师比张老师小,其中谁最小?问题二 玛丽比露西小,吉妮比露西大,其中谁最大?

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孩子能一下子说出问题的答案,一般的孩子也许要用手指头或者摆出铅笔、橡皮等物品,作一番比较以后才能回答。前用的是逻辑推理,后者用的是直觉推理。

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如果基本的论据和前提是正确的,由此而推出的结也必定是正确的;如果前提是错误的,则推出的结不一定成立,有时还会谬误百出。

比如,思维罗辑性强的孩子能够判断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 所有的蚂蚁都是昆虫所有的昆虫都有六条腿因此,所有的蚂蚁都有六条腿问题二 所有蘑菇都适于食用毒蘑是一种蘑菇因此,毒蘑菇也适于食用。

显然,问题一的前提正确,它的论证形式也是正确的。问题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的大前提就不正确!

上述几点是我们发掘具有较高思维才能品质潜力孩子的重要标志。(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智慧由许多智力因子构成,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按心理学的解释,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天底下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机灵、智慧过人呢?诚然,智慧由许多智力因子构成,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因此孩子思维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尽早推测出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无疑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重心,也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

这是向年轻父母介绍一下关于检测孩子思维力的“加算测验”。通过这个测验,可以看出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此法适用于8岁以下的孩子。

加算测验材料详见如下:“加算测验”材料表5785549685348947368755478538497468755389976846793847653859468347695387458948573997594357865738595547748954786385964875837685384975439367857659138465875968647398693674875469357638943678563849756487439685478659753874679635638678459764875853765698497358765845793776934785739748355876387439865836747685396745789563876486547883678654968743598456875479563874587648597467684339587384695476895876416854867953389467568739683861875738568479364975389458664768施测方法:把上表中每相邻两位的数字进行相加,然后把答数去掉十位数,只要个位数(如8+5=13,只要写3),写在这相加的两个数字的中间下方。如:3 5 8 5 7 9 8 2 6 7 9 8 4 3 7 58 3 3 2 6 7 0 8 3 6 7 2 7 0 2要求孩子写得又准确又快。测验时间为4分钟。记分方法:4分钟内总计加算的数字个数减去加错的数字个数后,除以4。参考标准:平均每分钟加算34~40为优;21~29为一般;20以下为很差。测验目的:了解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判定预测发展趋势。

平均每分钟加算得30-40分者为优,表明孩子具有敏捷灵活的思维能力,这很利于求学和科学研究,如能强化且充分发挥利用,则很可能在数学、哲学、绘画、工程设计、工艺美术、推销、公关等学科或行业中有所突破;加算得21-29分者,思维能力一般,若培养方法科学、有效,也能在各学科的各行业中,牛刀小试,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平均每分种加算得20分以下者为差,这显然是不利于求学深造的。

四、如何锻炼思维力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过程和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基本形式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正确的思维可以预测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此事物了解另一事物。而创造性的思维是有创见性的思维,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说、新思想、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成果。因此,思维是人智力的核心,是智力的集中表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思维能力的高低上。

婴幼儿时期是思维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思维能力发展得好坏,直接影响未来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对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是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任务。(一)训练分门别类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特点让他按着确定的标准如颜色、功用等对事物进行分组,锻炼幼儿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各种思维能力。

1.教孩子按颜色分类

准备两套彩色卡片,一套是8张正方形的形彩色卡片,红、绿、黄、蓝各两张;另一套是12张,红、蓝、黄、绿4种颜色,正方形、三角形、圆形3种形状的卡片。

先出示第一套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卡片乱摆在桌面上,然后让孩子按颜色分别摆开。

当孩子能顺利完成第一套卡片的分类后,出示第二套颜色和形状都不同的卡片,把颜色形状打乱摆在孩子面前。

首先让孩子找出所有有绿色卡片,再分别找出所有的黄色和红色卡片,最后问孩子剩下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

除此以外,还可让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以颜色分类的活动。比如让孩子找出屋子里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黄色的?什么是……然后扩展到你见过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绿色的。

2.教孩子按形状分类

拿来各种形状的积木、扣子,各种几何图形的彩色卡片,杂乱地摆在桌子上,让幼儿分别把圆形的东西挑出来;把三角形的东西挑出来;把方形的东西挑出来;把菱形的东西挑出来……还可让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形状相同的东西。

3.教孩子按大小分类

准备外形颜色等相同只是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对,如商标相同的大小牙膏盒各一个,形状相同的一个茶匙和一个汤匙,一大一小形状相同的两个食品盒、盘子、皮球、肥皂及积木等,摊在桌子上。拿起一个拿子问孩子,你能找出和这个拿子相像的另外一个盒子吗?那个大?哪个小?你能把其余的东西按大小一一分开吗?

4.教孩子按功用分类

[1]带孩子到商店去了解商品的分类,懂得买食品应到食品店,买衣服应到服装店,买玩具应到玩具店等。

[2]问孩子:哪些东西能乘坐?哪些东西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能降温?哪些东西能发光发热?哪些东西能防雨?哪些东西能写字绘画?哪些东西是打扫屋子的……让孩子回答,答得越多越好。

5.教孩子按事物的特征分类

让幼儿说出什么东西能飞,什么东西4条腿?为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游?什么东西会下蛋?什么动物吃人?什么动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能生活?在进行上述活动时,可以先去参观动物园或者让孩子看图书。

还可以问孩子什么东西能穿?什么东西危险?什么东西是甜的?什么东西保暖?什么东西能骑?什么东西是光滑的等。让孩子一一回答。

6.让孩子按生存地点分类

让孩子看一些动物图片,并回答问题,哪些是海里的?哪些河里的?哪些是山上的?哪些是田里的?然后进一步让孩子回答山上还有些什么?海里、田里、河里各还有些什么?

7.教孩子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在分类活动中,要教给幼儿必要的概念,如动物、植物、水果、玩具、蔬菜、交经工具等。

让幼儿回答: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水果、蔬菜、劳动工具等。

8.教孩子按物品的材料分类

[1]让孩子在屋子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木头做的?哪些物品是金属做的?哪些东西是塑料做的?哪些东西是陶瓷的?哪些东西是橡胶做的……

[2]让孩子回答:你还见过哪些铁制品、木制品、橡胶制品、铝制品、塑料制品。

9.教孩子按有生命和无生命分类

[1]展示一些实物图片让孩子标出哪些是有生命的东西。

[2]让孩子回答,还有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还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10.最后对孩子进行综合分类练习

[1]将杂物分类:准备20几种类似下面的物品:一张锡纸、一个扣子、一支钢笔、一块肥皂、一个夹子、一个卷发夹、一个线轴、一个衣服架、一块海绵、一块石头、一个瓶盖、一把牙刷、一张砂纸、一个别针、一把钥匙、一颗珠子、一块积木、一把勺子等。

将上述物品摊在幼儿面前,让他先根据颜色、形状、大小、功用等特征分类,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想出新的分类方法。从多角度分类,既能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也能提高思维的灵敏性。

[2]准备这样一些图片:各种建筑物如大会堂、火车站、百货大楼、影剧院;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各种动物如鸡、鸭、鱼、猫、狗、猴、羊、牛、狼、虎、狮、雁、鹰等。将它们打乱摊在桌子上,让孩子把同一类的东西挑出来,然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分并类说出各自的名称,要给予指导。

从上分类活动可以看出,要使孩子能够成功地分类,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也正是思维广阔性赖以实现的基础。(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思维的重要过程。越善于比较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近似事物中的异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似点。要想使幼儿养成比较事物的习惯,具备较强的辩别事物的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比较训练。

1.比较大小

当幼儿玩了皮球、足球、乒乓球之后,可让他从中比较出大小,哪个小些。可供比较大小的东西到处都有,如各种大小的碗、盘、瓜、果、树叶……随时随处可进行比较。

2.比较高矮

先让幼儿比较同类事物的高矮,如两幢楼房、两棵树、两个人……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高矮,如椅子和桌子、草和树、人和房子。

3.比较长短

先让幼儿比较同类物体的长短,如长裤和短裤、长袖衫和短袖衫、长钢笔和短钢笔、长蜡烛和短蜡烛……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长短,如猩猩和鹿比脖子、老鼠和松鼠比尾巴、仙鹤和鸭子比腿长……再让孩子在图上比较长短。

4.比较上下

先让孩子在三维空间比较下下,如桌上桌下、各层楼房、各层书架或玩具架、床上床下、飞机和汽车、飞鸟与兔子、桌子与台灯……然后让孩子在两维的平面上比较上下,例如让孩子观察一幅画并指出画上物体的上下位置。

5.比较薄厚

各种书本、布料、纸张、被褥等,都可让孩子进行薄厚比较。

6.比较轻重

比较各类物品的重量,如足球与乒乓球、大书与小书、玻璃杯与纸杯……

7.比较粗细

先让孩子比较两个或两个心上物体的粗细,如两棵树、两支笔、三根管子……然后比较同一物体的粗细,如树干与树枝、胳膊的上下、腿的上下、手指的指尖等。

8.其他比较

其他比较包括:颜色深浅、精糙与光滑、温度高低、声音强弱的比较等。

在进行以上单因素的比较之后,就可让幼儿比较两个物体的异同,如鸭子和鹅、猫和虎、猩猩和猴子、西红柿和柿子、钢琴和风琴、小提琴和吉它……这是对各种比较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不断的比较,可以逐渐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品质。(三)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联系

孩子偶然也可以知道一些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下雨——地湿、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等。然而,若想使孩子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度注意万事万物的关系或联系和追根问底的心理品质与习惯。

家长在做引导工作时,要按照由近及远,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简单到到复杂的原则去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联系。从这一原则出发,家长和老师不妨给孩子出下面的一些题目或类似的训练。列出下列物品(体)的图片,让幼儿配对,看看各种动物喜欢什么食物。猫 羊 兔 鸡青草 白菜 骨头 小虫让孩子细心观察家里或邻居家里饲养的几只小鸟或别的小动物,以理解动物与水、食物的关系。在屋子里养一些花或蒜苗,让孩子细心观察培育过程以理解植物与水、阳光、肥料、温度的关系。抓一只大昆虫放入小瓶并将瓶盖紧,让孩子观察昆虫的变化,让孩子捏住两鼻孔闭住嘴体验其感觉。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理解人与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的道理。找一本书、一个气球和一个打气筒,把气球放在书下面,然后用打气筒向气球里打气。让幼儿看到书本被顶起来的过程,以引导他们理解空气能举起重物或推动重物的道理。让幼儿观察烧开水的全过程,引导他理解温度、水、蒸汽三者的关系。让幼儿向空中抛一些可扔的物体,如球、积木、小布口袋,观察回落过程。此时,告诉幼儿地球上有一种力量,能把任何物体拉到它身边,这种力量叫引力。这样,孩子就可以理解物体与引力的关系,家长还可以拿小磁铁和大头针、回形针、小刀等,让幼儿观察理解磁体与钢铁的吸引关系。在幼儿看电视时断开电源,过一会再接通电源,让孩子理解电与电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进一步讨论电的其他用途,使他逐渐认识到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例如各行各业与幼儿生活的关系,通过各种例证,让幼儿理解世界上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相关的。(四)学习推理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应该引导幼儿尽早学会推理。让孩子在深浮游戏中学习推理。拿来一盆水和许多不同材料的物品,如积木、玻璃球、小扣子、铁钉、木梳、塑料梳、瓶盖、皮球、纸做的小船、小石块等,让幼儿把这些物品一一放在水里,并把浮起来的物品挑出来,看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然后找一个木制的物体,如吃雪糕剩下的木棍,问孩子这是什么做成的?把它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吗?如果孩子说能,但不能说出道理时,就趁机将推理的方法告诉他:你刚才看到的木制的东西会浮起来,这个小木棍是木制的,所以会浮起来。接着,找一个金属品如不锈钢勺,让孩子猜猜能否浮在水面上,然后实放。重要的是要孩子回答为什么。引导他说出,不锈钢小勺不能浮出水面,所以不是木制的。在此基础上,找一个铁制的小罐或铝制饭盒,让孩子看清是什么制成的,然后放在水里,当孩子看到小罐和饭盒浮起来时,再把铁罐和饭盒里盛满水放入盒内,告诉孩子“有些金属制品也能浮在水面上,但要做成空的。”告诉孩子大轮船也是金属做的,做成空的才能载人载物,如果船里灌满了水,船就会下沉了。

教孩子学会因果关系推理。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善于利用它来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例如,早晨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地面上有许多积水,就问孩子:“昨晚的天气怎么啦?”一盆花几天没有浇水,可让孩子推断如果继续不浇水花会怎么样?

要使孩子习惯于从果推到因、从因预见果,就要经常进行这类活动。此外,猜谜语也可以锻炼幼儿的推理能力,每天给孩子说一两个谜是很有好处的。(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知识与能力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使幼儿的认识不扩大、丰富和深入,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从个别事物出发逐渐掌握了一般结论之后,还应设计问题情境来让他们运用这些结论。下面就是一些问题情境。1.你该怎么办[1]当你发现着火了怎么办?[2]你捡到钱包怎么办?[3]你和妈妈到公园里玩,一下子找不到妈妈该怎么办?[4]陌生人让你跟他走,你该怎么办?[5]皮球掉到深坑里怎么办?[6]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怎么办?[7]有人触电怎么办?2.请你帮助我[1]妈妈把针掉到床下了,床下很暗又没有电筒,用什么办法能找到。[2]妈妈不小心把铁砂和和大豆混在一起了,你能用什么办法分开?[3]大米里混入许多小纸屑,你能用几种方法将它们分开?3.你能做到吗?给幼儿提供一些物品,让他解决一些问题。[1]给他一只气筒、一个气球、一张纸、一条线、然后问他:“你能让这张纸飘起来吗?”[2]给幼儿提供一小瓶水、一小瓶酒精或汽油,然后对孩子说:“除了用鼻子闻以外,你还能用什么办法区别哪瓶是水,哪瓶是酒精或汽油?”4.走迷宫不少实验表明,走迷宫不仅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而且对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

相关题目可以从杂志、书刊中收集到,但一定注意难度适中。(六)培养批判性的思维

有所发明创造的人思维的批判性都很强,他们习惯从定论中找出毛病,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出不寻常的事物,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这种品质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从小培养的结果。培养这种品质也要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可让幼儿从言语中、图画中找出错误或矛盾的地方,然后再从似乎正确的事物中找出其不合理的地方,这里提供了一些例子:

下面的话中有不对的地方,让孩子听后立即指出来。

1.我已经长大了,所以爬着走。

2.今天下雨,所以不用打雨伞。

3.小狗爬大树。

4.猴子不会爬树。

5.过人行横道时,待对面出现红灯时再过。

6.盐多就变成甜的。

7.马有三条腿,所以跑得快。

8.乌鸦是白色的。

9.太阳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

10.香蕉是红色的水果。

11.电车冒着烟跑着。

12.救护车是红色的。

13.彩色电视的图像是黑白的。

14.年轮是方形的。

15.迎春花是秋天开的。总之,思维能力必须在思维活动中提高。所以我们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幼儿思维,除上述训练外,还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训练。1.通过具体事物启发幼儿思考。2.通过展望未来启发幼儿思考。3.通过幼儿的疑问启发幼儿思考。4.通过假想启发幼儿思考。5.通过暗示启发幼儿思考。6.通过实验启发幼儿思考。7.通过具体操作启发幼儿思考。8.通过口头作文启发幼儿思考。9.通过玩玩具启发幼儿思考。10.通过观察启发幼儿思考。11.通过探索活动启发幼儿思考。12.通过给予条件启发幼儿思考。13.通过分析因果关系启发幼儿思考。14.通过偶然发现启发幼儿思考。15.通过讨论启发幼儿思考。16.通过参观活动启发幼儿思考。17.通过幼儿的必须感启发幼儿思考。18.通过聆听他人的谈话启发幼儿思考。19.通过讲故事启发幼儿思考。20.通过幼儿的小挫折启发幼儿思考。21.通过游戏启发幼儿思考。22.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启发幼儿思考。

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同样一道题,不同的孩子的解题速度是不同的;而且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也有很大差别。爸爸们可能说,这是孩子的反应能力问题。其实这是关系到思维的敏捷性问题。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所费的时间。思维敏捷的人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判断,迅速地做出反应,迅速地得出结论。

我们平常说要学会“举一反三”,要能“触类旁通”。其特点是: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一个问题能够,全面灵活地加以综合分析;不仅考虑全体,而且考虑细节,不仅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

培养孩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运算能力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在自己孩子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将一道普通问题运用多种办法去解答。经常坚持训练,必能收获硕果。

还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要求算时既准确又迅速

敏捷的前提是正确,如果错误百出,那么运算速度再快,也毫无意义。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在做时一定要做到: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每题都进行验算,及时纠正错误。

进行准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训练

具体措施:

1.在低年级时,应将正确而迅速作为学习计算的常规要求。

2.形成一定学习“常规”的基础上,每天让孩子坚持5分钟左右的速算练习,具体可采取口算、速算比赛或速算接力赛等形式。

3.教给孩子一定的速算要领。

法则三 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想象的特征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随意想象。比如,看到天上的白云就想到它像某种动物。有意想象则是有一定的目的,是自觉产生的想象。这是按一定的规矩,根据具体内容的要求,希望达到什么目标进行的想象活动。比如建筑师在为一项建筑设计图纸之前,先要在头脑中创造出这一建筑的形象来。汽车设计师在设计一种新型汽车之前,也要在头脑中想象出可能的形象以及功能构造。这些都是有意想象,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想象力的培养。

幼儿的想象,主要是无意想象。他们的想象常常没有什么目的,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并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幼儿拿到积木即玩积木,究竟要搭什么,没有明确目的,在摆弄过程中看到它像什么就说是什么。小孩玩皮球时,从来不想要按一定的规则去玩。

大量的无意想象活动是一种能激发想象力的活动。孩子四五岁时,随他们语言的发展丰富,经验的积累,想象已具有初步的目的性。到6岁时,想象力的目的性更明确,更便于进行科学的想象力训练了。(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语言描述或图形示意而形成的想象。再造想象的用处非常大。借再造想象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可以依照别人的设计来组织活动。我们教孩子按照游戏书中的提示玩游戏就是一种典型的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在学习上尤为重要,儿童只有借助再造想象才能获得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知识。哈佛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象越多,积累的具体形象越丰富,其再造想象能力就越强。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象更高级、更复杂而且更困难,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在孩子再造想象发展的同时,创造想象也在发展。如果培养得法,孩子的创造想象在五、六岁时会非常发达,会科学地描绘未来。(三)想象内容的丰富化

孩子的想象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初,他们用以想象的形象,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感知的小世界,形象比较零碎,不完整,不连贯。到了五、六岁时,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能从他受局限的日常生活中突破,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内容逐渐变得完整和系统,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能够从不同中找出有规律的相似来。(四)陶醉于想象中

孩子们有时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因而会把童话故事当成真的,也会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内容当成真的,并以肯定的形式加以叙述。例如,孩子常常把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说成“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怎样怎样……”他们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有时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虚幻的想象。他们玩起游戏来是那么认真,那么忘乎所以,他们正沉浸在他们的想象之中,以这种想象过程为满足。

二、激发好奇心

小孩子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总是瞪大眼睛怀着一种要发现世界奥秘的愿望,去观察,去想象,去发问。实践证明,好奇心强的孩子一般创造性也较强。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在孩提的时候都有极强的好奇心。一位科学家曾说:“好奇心是创造精神的源泉,是想象和智慧的推动力”。孩子的好奇心常常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出现。因此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能粗暴地说:“这个你不懂!”“那是你问的吗?”“长大后再学嘛!”“去,去,去!乱问回什么呀!”等否定式的话来阻止孩子好奇心的发展,即使遇到家长本人不懂,或很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要通过柔和的方式表扬他的提问,保持他的好奇心,如可以说:“这个问题你问得真好,但是对不起,妈妈也不能回答,等你长大了,读很多很多的书,你就会回答自己的问题了”。一定要特别珍视孩子的好奇心,并设法进一步激发这种好奇心,使孩子的想象力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三、回归大自然

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孩子无穷的遐想:蓝天中朵朵白云像成群的牛羊,绿茵茵的草地好似墨绿色的地毯……父母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有意识地引导他去观察,去想象,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变成无数美好而奇异的童话。让孩子多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整天关在一个小房间,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想象的天地会更广阔。

四、别让大脑停下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知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或回忆起过去曾经感知的表象,而且,在外界的影响下,还能在头脑中产生那些从来没有直接感知过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或者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形象。

聪明的孩子常常拥有出众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任何一个孩子都十分必要。想象力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多少,也是评价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家指出,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区: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大部分人只是较多地动用了前面三个区域,想象区的动用率尚不足15%,还有大量的潜能有待开发。所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大有可为。(一)重视美术活动

重视用美术活动的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美术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些画笔、粘泥、彩色纸或小积木,让他们去画、去捏、去折叠,表达出各种不同的形象。例如让孩子画意愿图,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把自己即时的内心意愿用画表达出来。可以让他画添物图,父母画一幅未完成的画,让孩子想象并添加其余物体。教孩子泥塑、折纸等,各式各样的技能都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既健身又健脑。(二)用音乐引导想象

家长在孩子具有一定欣赏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孩子听音乐做动作。父母可录一些可供孩子展开丰富想像又易于表现的音乐,有意识地放给孩子听,要求孩子根据音乐想像出各种相应的动作、表情。譬如,小白兔的轻快、大象的沉稳。

另外,根据歌曲自编动作,进行表演,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想像。可选用一些孩子会唱的歌,让孩子根据歌词的意思,编出相应的动作,孩子在根据歌曲编动作的过程中,头脑中就会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想像活动。(三)设计情景描述

你可以经常向孩子提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天气,想想看公园里会怎样?”“昨晚,刮了一场大风,想想看街上会是什么样子?”要求孩子根据他的想像描述给你听。

家长可以启发和诱导孩子,使孩子尽可能想像得丰富些。譬如,“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天气,想想看公园里的花怎样?草会怎样?树会怎样?人又会怎样?”(四)假定困难培养想象力

可以假定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让孩子想像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孩子尽量多想一些解决办法。例如,“一个乒乓球滚进长沙发底下了,该怎么办?”孩子可能想像:蹲下来,用手去捡,还可以借助棍子拨出来。另外,请爸爸妈妈将沙发移开,也可以……

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家长可以自行设计,生活中的问题常常是激发孩子想像的最佳动力。(五)开展一些猜谜语,讲故事的活力

发展想象力的机会都很多,只要父母注意利用,就能使孩子得到锻炼。例如常常出一些谜语给孩子猜,猜的过程,就是孩子展开想象的过程,谜语给孩子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玩积木时,父母可以只示范搭个小房子。而后让孩子搭成各式各样的房子;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当讲到关键紧张之处时,突然停止,让孩子去想象故事将如何发展。(六)鼓励孩子多问,多想

实验表明:一个唯唯诺诺,头脑呆板,不敢想,不敢干,只会机械模仿,只会在规定的范围思想和行动的孩子是很难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只有那些敢想,多想,敢别出心裁,敢与人不同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因此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发挥想象,解决问题,并且当孩子的想象表现出新颖性、独创性时要予以表扬。假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父母应该让孩子尽量多想一些解决办法。比如,玩具飞机挂在树上了,怎么办?找一根竹竿就够,用小石头或小木棒扔上去冲,摇动树枝等都是办法,看看孩子能想出几种办法。

五、在游戏中激发想象力

孩子通过游戏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中,特别是在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想象异常活跃,游戏的内容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父母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儿童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游戏离不开玩具。给孩子的玩具并不是越贵越好,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孩子想象力发展的需要。所以有时和孩子一块制作玩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制造的过程中,就是激发孩子想象的绝好时机。

不同类型的玩具,对儿童想象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结构玩具,拼装玩具,可以使儿童自由想象,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状。这种通过儿童自己的设想和创造构成的形象,符合其想象的需要,因此他们可以长时间地沉湎于自己创设的玩具形象中。现在流行的插塑玩具,也很适合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有了许多玩具和材料,他们会任意组合,发明新的玩法。

法则四 怎样培养创造力

一、概述创造性的思维

发散性思维、辐合(集中)性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衡量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并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即对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开放性,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发散性思维是最具代表性的创造性思维。它可以充分发挥想像,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从某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要求他讲得越多越好,那么孩子就会展开思想,想出水的许多用途:供人畜及其他动物饮用、浇灌植物、洗澡、水利发电、供蒸汽机用水、制作各种饮料、散热、做各种溶剂、和泥、淘金、载船、冻冰、养鱼、养虾、和面等等。这就是孩子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的结果。

辐合性思维与上述相反,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在许多假设和方案中确认、选择一种最理想、最合适的设想方法,或经过检验,采纳一种假设,得出一个标准的理解结论。辐合性思维又称集中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性思维。辐合性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医院为某病人会诊总是从数种治疗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运用辐合思维的结果。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性思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往往要经过从发散性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例如,某库房夜里失火了,起火原因是什么?怎样找出起火的证据?侦察者就要根据现场种种可疑现象,作为种种可能性的推断,这时的思维模式基本上属于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根据取证材料,逐一推测,缩小范围,最后集中到某一点,得出正确结论,这后半段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辐合性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的新的方法。据说,最早的自行车轮不是橡胶轮胎,骑起来硬梆梆的,很不舒服。美国人邓普禄手持橡胶管浇花时,软软的橡胶管使他受到启发,他想用这种材料的轮装在车轮上,自行车不就不再颠簸了吗!于是制造出充气轮——邓普禄轮。这便是动用侧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反向思维是将思维的方法倒转过来,用对立的、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同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一个例子便是运用反向思维而成功之例。债主逼商人还债并想得到商人爱女为妻。债主建议:他在布袋里放一黑一白两块石头,由商人女儿从中抓出一块,若抓出白的,债务一笔勾销;若抓出黑的,她就得嫁给债主,抵偿债务;如果她拒绝抓拾,商人就得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入狱。在装石头时,债主把两块黑石头迅速放进布袋里,但被商人女儿看见。当她的手从布袋里取出一块石头时,故意让那石头掉在地上与乱石混在一起,无法辩认。然后她说:“好,只要你们看看袋子里剩下的那块石头,就知识我刚才抓出来的是白石头,还是黑石头了。”商人女儿的反向思维救了父亲和她自己。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活动的有利武器,能使孩子不得到全新结果。

创造性思维还有一些独特的品质,如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独创性、联想思维的广阔性等。探索问题的敏锐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怀疑意识,能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是指能迅速并灵巧地从一类现象转换到另一类内容相距甚远的现象和能力,遇到问题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立体的思维功能,能够突破思维定势,转向新思路。思维的独创性是指通过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从别的途径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联想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具有丰富的联想思维,能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之间建立广泛联系,从其相关性中得到启发,变未知为已知,进而有所发现。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多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来让孩子解答,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的毛病,让孩子在游戏的学习中发展创造思维等多种方法。

经常就水、沙子、冰、自行车、花、树等题目向孩子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木头有什么用?迷路怎么办?世界上没有太阳怎么办?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漂浮?水里通常有什么东西?有几条通道能到姑妈家?还可以让幼儿列举常用物品的一切可能的用途。例如,说出砖、水、纸的用途,让儿童看图联想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的问题,让儿童说出某一玩具的各种玩法,让儿童由一个词联想到各种事物。

设立或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解决。例如,老奶奶不慎将蚕豆和铁砂混在一起了,你怎么帮助她尽快地分开等等,要求孩子答得越多、越新奇越好。家长要注意不要用大人的理智去制约孩子开阔的思路。因为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异想天开,并非都符合逻辑。

探索的敏锐性和怀疑意识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究。所以应启发与鼓励孩子提问与探索。培养孩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并鼓励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

幼儿思维往往体现为单向性,即只从一个角度,而且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单向思维是低级的思维形式,它妨碍创造思维的发展,应通过“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启发培养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

猜谜与玩各种游戏一样,能促进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谜语对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反向思维与侧向思维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崇拜的对象,因此,父母和孩子的创造力密切相关。创造动机和好奇心强的父母,教出的学生创造力也较高。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倘若是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是创造型的父母。”这是因为父母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创造性较强的父母,往往喜欢使用比现行的方法更为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他们倾向于“建设性的行为”,倾向于发展儿童的潜力和可能性的心理状态。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言传身教更是对孩子们创造性的激励。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大量人才当教师,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是明智之举。教师也要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造性,以此来影响儿童。

民主型的教师惟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常以商量的口吻、讨论的方式指导孩子的活动,这会使孩子的思维处于活动跃状态,从而提高儿童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而威严型的教师惯于发号施令,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受到限制,自主权被剥夺。长期下去,形成儿童只会按教师的指示办事,不愿独立思考,成为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使他们的创造性完全泯灭。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托立斯教授提出的有助学生发展创造力的五条原则值得愿成为民主型教师的人借鉴。

1.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疑问。

2.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观念。

3.向孩子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4.孩子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

5.评价孩子要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专家指出,父母的行为特点与孩子的创造力密切相关。当父母感到自信,不大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自己的地位和角色相一致时,他们的孩子倾向于有较高的创造性;另一项研究表明,有较高创造力的男生,他们的母亲都比交开明豁达。

著名的心理学爱布鲁姆曾对杰出的数学家和作曲家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父母通常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卷入了对孩子天资的开发中。他们一方面给孩子以热情的鼓励,另一方面自己积极参与这些领域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