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老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03:56:36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最美老人

中国最美老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最美老人作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排版:KingStar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205083724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序让老有所为蔚然成风李立国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老有所为工作。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开展了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的评比表彰工作。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后,专门下发文件,将支持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强调了要重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2003年以来,全国老龄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银龄行动”,鼓励老专家、老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支援边疆、支援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今年,全国老龄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活动,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为老有所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刚才,听了四位“最美老有所为人物”代表和地方老龄工作者、全国性老年社会组织代表的发言,我很受启发,很受教育。

邬沧萍教授,是新中国人口学和老年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今年93岁了,依旧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著书立说,非常了不起。尉凤英老人,先后受到五任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称为“毛主席的好工人”,退休不退岗,活跃在关心下一代战线上。姚梅芳同志,连续五年参加上海援助新疆的“银龄行动”,为新疆当地医院培养出了技术过硬的护理团队。陆良八老,三十年如一日守山种树,诠释了当代愚公精神,他们创造的花木山林场,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精神财富。喻朝芬老人,退休后投身社区工作,帮助流动人口和移民子女解决就近入学问题,帮教吸毒人员使他们走上致富路。魏世杰同志,坚守科学信念、热爱科普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为全民科普事业默默奉献。李贺同志,始终将困难职工记心头,多年来坚持扶贫济困。杨格桑同志先后创建了四个协会,保护环境,推动登山健身运动和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事业的发展。岗祖同志,在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运起荣老人是天津河西区老年协会和马场街道老年协会的会长,在开展社区公益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每一位“最美老有所为人物”,离岗不离心、退休不退志,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事业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表率作用,展示出了当代中国老年人的时代风采和良好精神风貌,为全国2亿多老年人和我们所有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谱写了“老有所为”新篇章。

多年来,我国老年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老年志愿服务事业。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老有所为活动的全国性老年社会组织已发展到14家,其中部分社会组织已经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体系,今天,参加我们会议的老年大学协会、老体协、老科协、老教授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都在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实现老有所为工作中做了大量具体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活跃在基层的48万个老年协会组织,涉及维护稳定、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社区共建、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老年志愿者人数近2000万人。“银龄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参加的老年志愿者达500万人次,受益群众3亿多人次,创造经济价值80多亿元。同时,各地的老年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奥运、世博、亚运等大型活动和抗震救灾中都留下了老年志愿者的身影,展现了当代老年人的风采,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事实证明,广大老年人年老志不老,依旧可以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人,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有1.12亿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7.7%。今后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万老年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的0.66%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老年人将达到3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寿命预期越来越长,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老年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城市老年人总数的10%以上,并且以较快的幅度增长。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愿日益提高,目前,参与社区公益事务和社会志愿服务的老年人达到老年人总数的20%,全国基层老年协会覆盖了全国65%的社区。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年群体的潜能,实现老有所为,既是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最美老有所为人物”是老有所为的突出代表,既是老年人学习的标杆,也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体现了人的每一个生命阶段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广大老年朋友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希望更多的老年人向“最美老有所为人物”学习,积极参与到“老有所为”工作中来,用自身的奋斗历程,精神追求,模范行动为全社会做好表率。希望广大老年人把实现“老有所为”的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发扬学无止境的精神,继续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和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老一辈人的示范,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代际和谐、社会和谐。希望广大老年人把“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树立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要坚信人老心不老,坚信事在人为、乐观向上,坚信可以在晚年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继续打造出彩人生,传播正能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广大老年人把“老有所为”的具体行动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结合起来,坚持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加强身心锻炼,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老年期的到来,通过参加老年社会组织和老年志愿队伍,开展老年互助服务,为老年人自身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各全国性老年社会组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老有所为事业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是开展老有所为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希望各老年社会组织要把自身建设和老有所为事业结合起来,把引导广大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平台优势,在弘扬尊老敬老助老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老有所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老年知识分子和老年人劳动得到尊重的具体体现。全社会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最美老有所为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老有所为工作对于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于老年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全社会都要形成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会,支持老有所为事业的良好社会风尚,让老有所为蔚然成风。

各级老龄部门要更加重视老有所为工作,要积极协调解决老年人参与社会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大力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障,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他们延年益寿、生活得更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注重吸引有意愿的老年人发挥余热,鼓励优秀的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发展。要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优化环境、创造条件、排除障碍、提供支持,为老有所为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老年朋友们,老年时期是生命的重要阶段,进入老年时期的人们积淀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的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的老年人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希望广大的老年人老骥伏枥,志存高远,树立自信,通过自身的示范,传播正能量,积极投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老有所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委副主任、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在学习“最美老有所为人物”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一最美老有所为人物这十七位可敬的老人,在应当安享晚年的年龄仍然保持饱满的热情,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工作上、生活中、社会中发挥能力与力量。在可以放松下来,享受人生的时候,依旧努力去拼搏,让周边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从点滴做起,踏实走过脚下的每一步路。正是这种宝贵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他们的形象深为动人;他们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拼搏精神,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邬沧萍这位已经自知夕阳之晚,仍致力于研究人口与老年学三十多年,其间不曾有一刻停歇的老人,用他的后半生为中国老人的福祉孜孜以求,风雨兼程。邬沧萍:致力“生”“老”之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颁奖词:研学唯精,一心存报国家志桑榆未晚,众口争夸矍铄翁爱国,中学时埋下的一粒种子

邬沧萍1922年生于广州,今天已经是年满93岁的高龄老人了,用邬沧萍先生自己的话讲,他的一生比较幸运,除了在香港当公务员的两年时间,其他时间都在读书。邬沧萍一生与书结缘,读书、教书、编书、写书,无一不精。本文亦从邬沧萍的读书说起。

今天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一定听说过广雅中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于1888年创办的广雅书院。广雅之名,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的意思,即要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在办学理念上,张之洞针对科举弊端,提出“五主五不”原则:“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词章之学;以翔实尔雅为主,不取浮靡之学;士习以廉谨厚重为主,不取嚣张。”这种理念不仅在当时,即便时至今日,依然是实用而超前的。其间广雅书院几经变动,到了民国元年(1912)时,学校已经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1928年,国学大师梁簌溟出任广东省立一中校长,并在张之洞“五主五不”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务本求实”的四字校训。而邬沧萍正是在这样一所历史悠久而目标高远的学校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期。聊到开心处,邬老总会露出招牌式慈祥笑容。

邬沧萍在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涯时说:“学校里也有很多进步教师……当时还有一些进步刊物,包括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杂志,很多学生都读。这些书在当时属于半禁书,因为蒋介石要先安内再攘外。当时还很倡导传统文化,我们要学《孝经》。所以,当时是各种思想交织的时代,但爱国主义占主导。我记得,我读初一的时候广雅中学曾经全校罢课,要宣传抗日。但是日军后来开始侵犯华南,从大亚湾登陆以后,广雅中学就搬到顺德了,我也跟着去。我们当时在广雅唱的歌都是抗日救亡歌曲,很多人后来就直接参加革命去了。到后来日军深入广东,高一下学期,我随家人迁到了香港。”这段回忆,非常清晰地交代了三件事情,一是邬沧萍在校时的广雅思想开放,兼容并包,既重视传统文化,也允许其他的思想风潮存在;二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爱国主义成了广雅师生的核心价值观;三是由于日军的进攻广东,邬沧萍没有在广雅读完高中,随家人去了香港。应该说这三点对邬沧萍日后的人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第二点,直接影响了邬沧萍在美国留学后的选择。当时邬沧萍的妻子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系博士学位,儿子也在美国出生,算是美国公民,父母就成为美国公民的监护人。当时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超过了2000名,真正回国的不到十分之一,但邬沧萍和钱学森、邓稼先们一样响应了1950年党中央关于海外爱国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于1951年回到北京。邬沧萍说:“我之所以选择回国,是因为中学念书的时候,包括后来在香港,我都受一些进步势力的影响。中学里有很多进步的教师、学生,我受到爱国主义的影响。后来到香港读大学,又在海关工作,我看了一些进步书刊,也一直受到香港进步报纸的影响……”在邬沧萍的成长和读书生涯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主流”。

1941年,随家人来到香港的邬沧萍考入了岭南大学经济系。岭南大学当时是一所教会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岭南大学没有像一些国立高等院校那样随着国民政府西迁,而是于1938年8月中旬,在广州沦陷前夕,迁往香港继续发展。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时为校长的李应林率领岭南大学师生辗转逃亡至粤北韶关。在国民政府和美国基金会的协助下,岭南大学最后在曲江大村复校,并将校园命名为岭大村。后来战事日渐蔓延,岭南大学只好由曲江转移往东江梅县。由于没有像很多高校那样一次性地长途跋涉迁往中国西部,岭南大学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次辗转,过程艰苦异常,住的都是临时校舍,泥巴盖的窝棚。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岭南大学的师生才得以重新回到广州康乐的校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这一年也考入了岭南大学的化学系,不久转入了经济系。

邬沧萍曾说:“我在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就业问题。抗战八年,基本上就没什么经济,还有点通货膨胀。而且大的资本家都是官僚主义,找事做很难。但是因为当时聚集了很多青年,国民政府要网罗人才,就举行考试,所以我毕业以后就报名考了三个试,包括海关、出国留学和公务员考试。我没有后台,父母早亡,只能靠考试。当时海关有八年没招人了,以前这被认为是所有年轻人最好的就业机会,叫‘金饭碗’。考试很严格,全用英文,考海关比考清华难得多。我在广州考了第一,之后分配到香港九龙海关就职。”岭南大学虽然几经波折,但因为其是教会大学,教学基本是外语,所以邬沧萍能够以广州第一的成绩被海关录取并不稀奇。虽然有了“金饭碗”,但是留学作为当时所有毕业生最高的梦想,依然使得邬沧萍在海关工作了两年之后选择了出国深造。

1948年,邬沧萍自费去美国留学,在纽约大学念工商管理。纽约大学的工商管理研究院在当时极负盛名,因为校址就在华尔街,很多教授都是华尔街的高管。邬沧萍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拿到了纽约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并修完了博士学位的全部课程。不过当时的欧美留学生中,有一种倾向是求学而不求学位,最有名的一个持此观点的学者就是曾在岭南大学任教的陈寅恪,陈寅恪曾在德、法、美等多国留学,但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也不曾获得,用陈寅恪自己的话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具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邬沧萍没有把博士论文写完就回国了。不过在纽约期间,他还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的第二学位,正是这个不算起眼的第二学位,不仅成就了邬沧萍留学归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更为邬沧萍日后研究人口学奠定了基石。在美国时,邬沧萍偶尔会跟进步的同学讨论关于中国的问题,同时还阅读过很多马列主义的书籍,包括《大众哲学》,有时也参加一些进步活动,比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1年,邬沧萍和妻子、孩子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之所以并没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立即返回国内,是因为当时孩子刚刚出生,不能长途旅行。“1951年,到了孩子一岁、稍微能够旅行的时候,我就和爱人从美国回到了中国。”人口,是命题,更是生命

回国后,邬沧萍由教育部分配到了辅仁大学经济系,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1951年时,邬沧萍是纽约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硕士,也就是今天社会上特别受追捧的MBA,但是当时的中国搞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邬沧萍所学的工商管理学在中国并无用武之地。对此,邬沧萍说:“我们学的股票、公司会计、金融学、银行学全都不行了,只剩下一些技术上有用的东西,像会计学、统计学这些。那时候中国在政治上是完全的‘一边倒’向苏联,连英文都认为没用,都得学俄文。回来后,教育部有位领导跟我们说:‘你们在国际书店都是文盲。’现在似乎不能想象。回来以后我们都学了俄文,因为英文底子好,所以我俄文学得很快,能随便看书。我在美国除了学MBA以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了统计,一回来我就教统计。统计是属于技术类,当时认为它阶级性比较弱。”次年的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邬沧萍所在辅仁大学和他的母校岭南大学都在这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辅仁大学经济系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经济系一起被并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财经学院,邬沧萍也随之去了中央财经学院。但仅仅过了一年,国家决定撤销中央财经学院,部分师资并入中国人民大学。这样,邬沧萍又随北大、清华、燕京和辅仁的老教师赵锡禹、戴世光、王传纶等人到了他曾经“想都不敢想能去”的人大任教。邬沧萍尚未回国之时就曾听说,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新型社会主义大学,“它吸收的教师全都是革命、进步的青年和知识分子,都是从北京、天津等地到解放区的学生”。

回国初期的邬沧萍虽然有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的双学位,但是他所学的工商管理学对当时社会完全没有用处;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邬沧萍都没有参加,他不是一个来自解放区的革命者,他只是一个响应了党和国家号召回国的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正是由于这种心态,邬沧萍一时还没有完全融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氛围中,他觉得自己达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所以转而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邬沧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都有着好的印象。在香港时,邬沧萍一直阅读民盟的机关报《华商报》,到了美国后,又大量阅读了《大公报》《文汇报》等进步报刊。邬沧萍认同民盟坚持国共合作、坚持进步、反对分裂的一贯原则。为了适应并融入国内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回国后的邬沧萍始终坚持进步。到人大任教以后,邬沧萍将很多时间用来听党课,人大非常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我每周至少两个晚上,每晚至少两三个小时参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学习,雷打不动。每学期,我们还要参加一次口述形式的考试,连续四年八次考试,我都刻苦学习,以全优的成绩毕业。”邬沧萍回忆说:“吴玉章校长给我们讲党课,我们所有师生在数九隆冬的时候,都是穿着一件棉袄,每个人带一个小马扎,在文化广场露天听报告,很冷的,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

1953年我国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翔实的人口资料,中央决定于1953年对全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的教师,邬沧萍有幸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的人口普查。最后统计的结果出来,举国震惊,全国的人口超过了6亿。结果一出,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人口过多的批评,其中以邬沧萍的几位人大同事、著名的社会学家陈达、李景汉、吴景超尤为集中,但在当时,苏联学者“人口多、增长快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的完全意见压倒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苏联因为地广人稀,所以一直鼓励生育),一些持“人口论”的学者也因此受到了批判。关于人口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开始,持“人口论”的学者多被打成“右派”才宣告结束。这件事对邬沧萍的影响很深,在50多年后的2012年6月21日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邬沧萍还回顾了这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响应党的号召,从美国回国参加革命,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统计学教学工作,有幸参加1953年的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954年,我国公布了1953年的普查结果,全国人口数量超过6亿,大大超过我国过去普遍认为的4.75亿人口。6亿人口的数字,立即引起了全国的专家学者和人大常委会的热议。在讨论中,马寅初先生的意见,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上,说得最为完整。……他论证在中国的国情下,人口过快增长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认为人口增长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规律,有必然性,也是优越性表现的观点。他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正确主张,为我国七十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或许也是因为这件事,邬沧萍开始对中国的人口问题产生了思索。“反右”运动开始后,国家开始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改造,尤其是像邬沧萍这样的从欧美归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57年,北京市委动员一批知识分子下乡跟工农结合,进行思想改造,人大第一批去了六七百人,邬沧萍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在北京西山四季青乡南平庄,邬沧萍领取的虽然还是学校的工资,但是生活完全是农民式的,不读书、不做研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慢慢认识了自己之前所处的“不劳动阶级”。在南平庄当了一年农民后,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邬沧萍又到湖南湘潭的易俗河镇改造了一年,条件比南平庄更艰苦。到了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一纸命令,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在走“五七道路”的口号下,所有人大教师均被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的刘家站“五七”干校接受改造,“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也都被下放到了不同地方,整个家就这样四分五裂了。”邬沧萍教授说,“但我一直是一个乐观的人。我就想着,正好换个环境吧,响应‘知识分子要与工农兵结合’的号召。当时我还成了插秧能手、劳动模范呢。”三年之后,邬沧萍再次从江西的农村返回北京,回到人大。

1972年,从“五七”干校返京的邬沧萍真正转向了人口学。邬沧萍的转向缘起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加入联合国以后,要履行很多联合国的义务,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当时全球人口飞速增长,人口与贫困、污染成为世界三大难题之一(即英文所谓的“3P”:Population, Poverty, Pollution)。联合国非常重视人口问题,仅有的几个委员会里就包括一个人口委员会。因为加入了联合国,我国也开始着手准备参加1974年召开的世界第三次人口会议,国家计委也组织人来研究人口问题。此前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社会学、人类学和人口学等学科相继被取消,加之“反右”运动中,人口问题从学术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甚至成为“禁区”,国家一时找不到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想到此前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时,人大的学者最多,计委就找到了人大停办前的工经系主任徐伟立。经徐伟立和李宗正、刘铮商量,从工经系、法律系、经济系等挑选了十几个人组成研究小组,由刘铮任负责人,邬沧萍因为长期教授统计学,且懂外语,就为这个小组做一些翻译工作。当时很多人并不愿意再研究人口问题,人口研究此前是“禁区”,有风险,为此,领导曾征求过邬沧萍的意见,邬沧萍认为,研究人口虽然有风险,却能够实现自己在美国留学时的理想:“我想中国这样穷有两个原因:经济不发达是一方面,人口多也是一个原因。我早就认为中国并不是像过去所说的那样‘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中国地大但物并不博。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研究过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研究结果表明1936年是旧中国最好的一年,但收入还是很低,那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36美元,而美国是2000美元多一点,相差近60倍。所以当时我就认定人口多是中国提高人均收入的一个大障碍,必须改变。”就这样,顶着政治的风险,背负运动的教训,怀揣报国的志愿,邬沧萍开启了他一生最为辉煌的人口学的研究。邬沧萍在联合国检查团中。

研究小组在1974年世界人口会议结束后就散了,但由国务院文教办牵头,联合北京市委、计划生育办公室三家单位在人大院内联合成立一个研究人口的常设机构人口研究所。研究小组中的人,没有几个人愿意留到这个研究人口的新部门,只有邬沧萍和刘铮留了下来。邬沧萍本也可以回去继续教统计,但是他觉得中国当时并不缺少统计方面的人才,留下来研究人口比研究统计对国家的帮助更大。当时人大还没有复校,资金有限,研究所只有半间房子办公。名义上属于北京经济学院,但是人都是人大的。人大复校后,人口研究所就回到了人大。

就是在这样一个起初只有半间屋的人口研究所,邬沧萍和他的同事们却填补着当时中国之于联合国最重要的科研空白之一。因为人口问题被联合国看得很重,所以联合国启动了人口基金项目,拿出专门的资金用于研究全球的人口问题。中国是人口大国,弄不清楚中国有多少人,全世界的人口就没法算出来,所以联合国的人口基金很大一部分用来资助中国的人口普查。而人大的人口研究所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人口研究机构,接受联合国的捐款最多,图书资料也最多。人大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人口机构——人口研究所,创办了第一个人口学系,创办了第一个人口学学刊——《人口研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人口学培训机构。后来陆续有科研院所加入到人口学的研究,但是人大的人口研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人口研究所先后被定为全国人口学研究中心、全国人口学资料中心、中国人口学教学与培训中心。

1979年2月,刘铮和邬沧萍在《人民日报》共同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人口学理论文章《人口非控制不可》,这篇文章也为之后新时期人口科学的蓬勃发展吹响了号角。同年3月,由邬沧萍起草,他和刘铮、林富德共同署名给国务院写了一份人口研究报告——《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建议中提出:要用经济等各种手段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坚决杜绝生三个孩子。这个建议也是新中国第一个送交到国务院的关于人口研究的报告。据邬沧萍回忆:“这个建议通过当时计生办一个副主任送到国务院,国务院也作为讨论文件,两次登在《内部参考》里,发给各个省委,然后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散发了。”

人口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小众甚至不起眼的命题,不过就像联合国几个委员会里就包括一个人口委员会一样,人口问题从来不是小事,不仅战争、饥荒、瘟疫等这些人类历史上的浩劫都与人口问题息息相关,就是吃饭、就业、住房这些普通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人口的话题。正是由于在邬沧萍等人的推动下,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使中国13亿人口的到来时间推迟了4年,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的时间也推迟了4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生育率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邬沧萍曾说:“我们在谈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时候,没有谈人口,我认为也是不公正的。因为如果不是控制了人口,少生了三四亿,中国绝没有今天这段发展机遇,光是吃饭、就业、住房问题就难办得多。”2011年在岭南大学北京校友会上,邬老作为学长讲话。善待老人,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

随着邬沧萍研究人口的时间愈久,一个对于中国似乎更重要,也更紧迫、更难于解决的重大命题摆在了邬沧萍面前:人口的老龄化。而当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邬沧萍开始由人口学转向老年学并在全国最先提出要研究老龄问题时,他自己也已经过了花甲之年。邬沧萍的转向说起来既顺理成章,却又难能可贵。说其顺理成章,是因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民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是一种不可阻拦的趋势,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学者,这种趋势应该是可以预测的;说其可贵,是因为在人大人口研究所中,邬沧萍是第一个明确转向老年学研究的人。在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邬沧萍的这种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士子情怀不得不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钦佩。

1983年,邬沧萍开始专门从事老年学和老龄问题研究,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这两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

1984年,邬沧萍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已经有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同年,邬沧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老龄问题和我们的对策》一文,提出“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现在起就应该重视老龄问题”等前瞻性的观点。

1986年,在邬沧萍的倡导下,全国成立了中国老年学学会,邬沧萍出任首任会长。

1987年,邬沧萍撰写的《老年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文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篇全面系统介绍老年学的论文。在长达6000多字的文章中,邬沧萍指出,老年学已是一门国内外公认的独立学科,他提出老年学分支学科包括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精神病学等。

1994年,在邬沧萍等人的努力下,几经筹备的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高校第一个老年学专业研究和教学机构。由此,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邬沧萍专著、合著、主编、副主编、翻译学术书籍20多部(本),公开发表论文、文章200多篇。邬沧萍还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二届社会科学三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多项,获历次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一、二等奖多项,中国老年学学会特别奖、一等奖多项,1995年第二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2000年中国老教授协会十大教授科教兴国奖,2012年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邬老和他的年轻学生们。

在邬沧萍的带领下,人大老年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联合国、全国老龄办、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统计局、北京市老龄委等各层面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委托课题,诸多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出版的《社会老年学》《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中国家庭养老研究》《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等一系列教材和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内开展老年学教学研究的必读书目。

……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邬沧萍就曾在中国最早提出我国将会面临“未富先老”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成为邬沧萍老年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在今天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接受光明网记者的采访中,邬沧萍再一次强调了“未富先老”这个严峻的话题,全文很长,本文只能略作节选:

我认为“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特点。具体来讲,“未富先老”指的是我国在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不够富裕的条件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7%,提前步入老龄社会的社会现状,即我国的工业化还没完成,人口老龄化就提前到来了。进入21世纪,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人口的老龄化将是必然趋势。但是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出现在工业化、现代化基本完成以后。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现象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实力强大,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在步入老龄社会时,就能够动用更多的财力来应对人口老龄问题,这可以形象地概括为“边富边老”。而我国的现实国情非常特殊。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初,人口结构已变成老年型,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今天许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国老龄社会是在经济仍然不够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到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死亡率的迅速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育的普及、生育观念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才使得生育率在很短时间内降到较低水平。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水平又跟不上的情况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必然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中国长期处在积贫积弱的局面,导致身体素质普遍不高,必然加剧人口老龄化,这一点跟其他的国家不一样。而且,很多慢性病都有潜伏期,到老年以后,这些病症就会出现。所以,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自然结果,老龄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原因就是老而且不够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非常有必要。要照顾的老龄人多了,发展就受到影响,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养老二者的关系,才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策略。因此,积极应对老龄化,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的倾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没法两面兼顾。在这个意义上讲,老龄产业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的一张王牌。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大量的财富,我们应对老龄化才有保障;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才能给工人发更多的工资,我们的家庭才有更多的储蓄。因此,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应对老龄化,一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是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最要紧的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005年,邬沧萍正式退休了,作为中国现代人口学和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邬沧萍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首批荣誉教授称号,2009年又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一级教授称号。

邬沧萍虽然名义上退休了,但实际上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有多少的改变,真正称得上是退而未休。截至2015年,已经年满93岁的邬沧萍依然担任着人大老年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对外交流中心兼职教授、《人口研究》名誉主编、《人口与经济》顾问、《老龄科学研究》学术顾问等职务。此外,一些全国部委和全国性老龄社会组织的学术研究活动,只要条件允许,邬沧萍也会有请必到。从退休到现在,邬沧萍已经先后出版了五本专著:《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邬沧萍自选集》《从人口学到老年学》《老年学概论》《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教精品教材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图书等奖项。

2012年邬沧萍和杜鹏共同主编的《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一书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0万字,是邬沧萍老年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集中论述了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社会保障、健康维护、家庭养老、养老和为老服务、老年人教育和社会参与等内容;详细阐释政府、企业、社团、社区、家庭和老人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当代中国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目标和美好愿景。关于这本书,邬沧萍说:“老龄化社会是全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越发达的国家越易老龄化,老龄化并不可怕。应对老龄化,一方面社会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养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老年人自身应当做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而健康老龄化的本质就是生活独立和自理,将不能自理的时间压缩到最短。通过坚持教学和工作,我也在研究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何时才能真正地衰退。”

作为一位已经93岁高龄的老人,邬沧萍的身体却非常健康,这可能与他长期研究老年学有关,在邬沧萍所在的小区,每天早晨7点钟左右,居民们总能看到他在健身锻炼的场景。对此,邬沧萍曾不无自豪地说:“我记忆里面从来没有因病住过医院,没有请过病假,没退休的时候每天都是十二点以后睡觉,经常出国坐飞机,一下飞机就参加会议。……我认为养生,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饮食平衡、科学健身、心理平衡等等,最要紧的是坚持。……过去我刚搞老年问题研究的时候,100岁都是按百万分比计算,现在有些国家已经变成万分比,我国个别地区也有万分比的。现在90岁是千分比,80岁是百分比,都比过去大大提高,将来100岁都不算回事。”邬沧萍的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儿女们又都在美国,邬沧萍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但93岁的他生活完全能够自理。邬老90寿辰时,人民大学和中国人口学会共同主办了庆祝他90寿辰从教6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

胡适曾在文章中引用过朋友的一句话,后来常有人将其作为胡适的观点立论,即“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小孩子和女人,对于当时一个刚刚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国家和社会而言,自然需要呵护和爱。而今天的中国社会,女人们逛街、美容、旅游、网购,俨然超过了半边天;小孩子更不消说,唯独需要可以作为文明标杆的眼光看待的,应该是老人。

很多介绍邬沧萍老人的文章结尾,都会援引当代诗人臧克家的名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原诗为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来总结邬沧萍先生的晚年。的确,这位已经自知夕阳之晚三十多年,并且又致力研究夕阳之晚三十多年,其间不曾有一刻停歇的老人,用他的后半生为中国老人的福祉孜孜以求,风雨兼程,套用几年前一部很热门的电影标题,致我们终将到来的老年。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应该向为了我们的晚年而奉献了自己全部晚年的邬沧萍老师致敬。运起荣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怀着平凡的心态,做事的立足点,也都是为了平凡的人,尤其是老人。运起荣:一心为老,奉献终身颁奖词:壮志长酬,建言总有铿锵韵激情不减,为老犹发璀璨光运筹守法,起身普法

天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绕不开的一座名城。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军,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唐绍仪、曹锟、段祺瑞等人一时齐聚天津,日后形成了影响中国十余年的北洋集团。民国初年,包括黎元洪和溥仪在内的大量下野政客和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1928年,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设立天津特别市。1930年,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也是在这一年的1月,运起荣出生在天津宝坻运家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年龄太小,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天津城对他来说,没有丝毫的印象,唯一能够记起的,就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对天津城的肆意烧杀抢掠。

从1945年8月起,运起荣先后在天津私营大华染厂当实习生和职员。作家陈杰写过一部名为《大染坊》的长篇小说,颇为巧合的是,里面的主人公陈寿亭主持的染厂也叫大华染厂,而且也曾开到天津。运起荣在工作中也有着一股陈寿亭那样的拼劲儿和钻劲儿。运起荣入党时间是1949年11月(当时天津党组织尚未公开),至今已是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提起运起荣入党的事,是有一个思想认识升华的过程的。天津解放不久,有两位驻厂的老干部见他工作积极,便动员他入党。当时,他对党认识不够清楚,拿不定主意,经找到一位信得过的农村老党支部书记咨询,给予他的是充分肯定。后来又经过那两位老干部的精心培养,使他对党有了明确的认识,便主动地申请入了党,成为大华染厂第一个入党的人。由于当时厂里只有两名党员,区委将附近四个工厂的党员组成联合党支部,指定他为党支部书记。1950年下半年,本厂的资方以“经营情况不好”为由拖欠工人3个月的工资。他以劳方代表身份多次依法据理力争,迫使资方补发了所拖欠的工资,这是运起荣第一次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爱读书,尤爱读法律相关书籍,照片为运起荣在家中书架前。

1951年11月,运起荣调到了天津市第九区委办公室,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在第九区委办公室工作时,运起荣参与起草了一批向市委的报告和其他区委文件。1954年12月,运起荣调到了天津市委办公厅,先后任干事、科长、副处长、处长、厅副主任和厅机关党委书记。在市委办公厅工作时,参与起草了一批向中央的报告和其他市委文件。1987年4月,运起荣调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曾任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和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时,除了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参与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以外,还参与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法规。

工作之余的运起荣,除了要读一些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书,历史类和文学类的书也是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读的有《中国简明通史》《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及传统的“四大名著”。此外,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运起荣青年时便曾读过,现在还经常复读。

运起荣一直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他说:“读书学习使我增加了知识,也给我带来了乐趣。毛主席谈到学习时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我对这话深有体会,深感学习的确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增德,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行’(指德行);二是可以增才,因为书如药,药医愚,非学无以广才;三是可以增寿,因为学必用脑,而脑是物质,愈运用愈发达,不运用则退化。有人说‘学习是健康俱乐部’,言之有理。”

运起荣不仅读得多,写得也多,尤其是在退休后,他成为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天津人大》的重要作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以来,运起荣在《天津人大》上已经发表了近50篇文章,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三年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见刊,近年来,运起荣在《天津人大》发表的文章更倾向于理论学术,如2013年1期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013年3期的《从往事谈起——浅议立法与监督》,2014年4期的《坚持依法治理 建设美丽社区》等。这些文章,有的还被收入了《中国改革成果通报》和《改革发展文论》中。

1996年,运起荣的理论专著《勤廉论札》一书,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他又出版了《联想》一书。荣在用法,老更维法

退休前,运起荣是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正是这个职务,奠定了退休后的运起荣“老更维法”的使命感。

1995年,已经年满65岁的运起荣正式退休。作为一名有律师执业证书的律师,他始终坚持义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一方面以讲座的形式给老年人普法,提高老年人的法治意识,充实老年人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他又有求必应,竭尽全力为当事老人维护合法权益。20年间,运起荣利用自己的法律专长,先后为干部、群众讲过宪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物权法、老年法、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知识。在此期间,运起荣为居民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代写民事诉状等超过700人次。请运起荣提供法律援助的人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95岁的老人。他因为和自己的儿子发生了房产纠纷,从河北区慕名来到河西区找到了运起荣请求援助。事后,老人问他:“您这里收费吗?”他说:“我这里从不收费。”老人感动得握紧他的手说:“太感谢了,希望您能活到110岁!”

运起荣替老人们进行法律维权,不仅坚持分文不取,而且坚持凡事尽量化解矛盾、止息诉讼、协商解决的原则。也因此,运起荣不仅为国家节省了法律资源,也减少了老人们走法律程序而耗费的精力。老人王地有处房子此前出租,租期要到时,想为儿子结婚用,不再外租了。老人和租房者说明了情况,可租房者因为经济拮据,短期内无法拿出再租房的钱。无论王地老人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腾房。老人为此事上火着急,寝食难安。万般无奈之下,经朋友推荐,老人找到了运起荣。运起荣了解完情况后,经过深思熟虑为王地提出了两种解决的方案:一是通过协商,作一些让步,帮助对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是走法律程序,因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院一定会判令对方将房子归还,但是这个方案的周期会长,这样婚房一定被耽搁了。王地最终接受了运起荣提出的第一套方案,帮助对方找到了一处房子,并垫付了3个月的房费。对方有感于王地的诚意,很快就搬走了。事后,王地带着一幅画找到了运起荣,说:“我知道你从不收谢礼,我不能破了你的规矩。这幅《长寿图》是我们三位喜欢书画的老人自己弄的,诗是我写的,纸和笔墨的成本不过几块钱,希望你能收下我们的一点儿心意。”这幅画的下方画着一个寿星老儿,上方则是王地自写的藏头诗:“运筹守法,起身普法,荣在用法,老更维法,寿构和谐,星亮万家。”把藏头诗的每句头一个字连起来便是:“运起荣老寿星”。运起荣非常喜欢这个礼物,并把它挂在了家中客厅最明显的位置,用以激励和鞭策自己更好地助老维权。在老年协会任会长期间,运老和大家一起推动成立了天津市河西区老协研究会,并任首位会长。

1997年,已经退休了的运起荣受天津市老龄委的委托,主持起草了《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草稿)》。在起草的过程中,他向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提出起草这部实施性法规的指导思想,并建议从天津市的实际出发,通过立法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起到对法律“拾遗补缺”的作用,改变“小法抄大法”的做法。运起荣的这些建议被悉数采纳了。1998年,这个实施办法草稿经数易其稿后,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提出议案,提交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时,获得了全票通过。正是由于运起荣在这次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获得了天津市领导的肯定。时隔几年,运起荣又应天津市民政局的邀请,参与起草了《天津市养老事业促进条例(草稿)》。

1998年5月5日,也就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纪念日,运起荣和其他12位居住在河西区马场街劳卫里社区的离退休老干部一起,成立了老同志理论学习组,运起荣被大家推举为组长。从1998年老同志理论学习组成立之日起,运起荣便担任学习组的主讲,每月授课2次,遇到重大事件还要加课。截至目前,这个学习组已坚持了17年,运起荣授课近500次,政治理论、时事政治、法律法规都囊括在内。2013年5月25日《光明日报》第3版以“银发‘同学’求学不辍 社区‘老同志理论学习组’坚持学习15载”为题报道了运起荣和他的老同志理论学习组。

在长期的维法实践中,运起荣越发认识到:一个人,即便是再忙碌,再用心,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运起荣退休后的20年间一直积极参与法制活动,不仅撰写20多篇有关法制方面的论文,而且向来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老法律工作者的风骨。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修订老年法,当征求意见稿下发后,运起荣对意见稿第二章中要求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的条款提出了不同意见。日后,全国人大的一位领导到天津调研时,在座谈会上,运起荣再一次表示了对这一条款的反对。运起荣坚持认为:“常回家看看”是道德的范畴,应该通过教育加以引导。同时,法律条款中对回家看望老人缺乏具体标准,多长时间、什么频率,都无法界定,而立法所必需的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后两者都并不符合。将子女“常回家看看”立法的目的是促使子女尽到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就是尽孝,可“常回家看看”并不是衡量子女孝顺与否的唯一标准。有的子女即使无法经常回家,却也能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而反之,有的人即使是在父母身边,但相处得并不和谐。所以,法治和德治虽然相通,但并不等同。座谈会结束后,运起荣的发言得到了很多与会者的认同,运起荣说:“他们不说,我说。白说,也说。说多了,不白说。”寿构和谐,星亮万家

2004年对于运起荣,对于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乃至对于中国老年人活动的开展都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正是在国家对老龄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背景之下,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老年人协会成立了。这一年,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的运起荣被推选为马场街老年人协会第一任会长。运起荣常说:“活着要干,错了就改,改了再干。干,就得像个干的样子。只有像个干的样子,才能干出个样子。”在马场街老年人协会,运起荣凭着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干出了样子。

刚当选首任马场街老年人协会会长后,运起荣起草了《马场街老年人协会章程(试行)》,2006年换届前,他又根据几年的老协工作实践和老协工作的发展变化情况,起草了《马场街老年人协会章程(修订稿)》,后经街老协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施行。为了使老协为老年人服好务,他提出要把调研作为老协工作的首要一招,努力提高“知老度”,熟知老年人之所想、所需和所急。10年来,他同老协理事会其他同志一道,认真地帮助老年人学习、维权、健身和开展文娱活动等。为了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他每年都要主持举办马场街老年人健康“万米行”和文娱展示活动。至2014年,马场街老年人协会“健康万米行”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成为马场街名副其实的“亮点”和“品牌”,活动本着“参与、快乐、绿色、健康”的宗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青睐并积极参与其中。每年的重阳节,运起荣都要带领街坊和社区老协成员到一些耄耋老人和特困老人家中进行慰问,使被慰问者和他们的家人很受感动。为了依靠老年人做好老协工作,经运起荣提议建立了马场街老年人“人才库”,把一批热爱公益事业又具有不同特长的老年人吸纳入了老年人“人才库”,发挥他们的作用。运起荣还以个人的亲身体会,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言介绍了老协工作的经验,并且就老协的特点、作用和如何做好老协工作等在《中老年时报》上发表了文章,得到了老龄工作者的赞许。老协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运起荣接受记者采访。

2014年7月16日,在马场街老年人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上,作为会长的运起荣不无感慨地回顾了马场街老年人协会的发展历程、主抓方向、取得成绩及缺点不足:

马场街老协于2004年5月11日成立,至今已经十年有余。起初,我们既不知道老协是干什么的,更不知道怎样干老协工作。经过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边琢磨,逐渐悟出一些道理,理出一些头绪,积累一些经验。

一、经过十年的实践,我们对老协形成了以下认识:1.老协的性质。老协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老年人组织。2.老协的方向。老协的方向是“服务老年人,依靠老年人”。3.老协的位置。街老协在街党工委的领导,街办事处、区老龄办、区老协的指导和各社区党组织及居委会的支持配合下开展工作。4.老协的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和引领老年人进行自我教育;二是组织和引领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三是帮助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助老维权。主要工作有三点:1.举办法律知识讲座。2.鼓励支持具有一些法律知识的人,为老年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代写民事诉状等服务。3.依照老年法的有关规定,帮助一些老年人调解在家庭赡养和扶养方面发生的民事纠纷。二是助老有为。主要是依照老年法第七章的有关规定,推动各社区老协同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一道,发动组织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为。三是助老学习。四是助老快乐。

三、这十年工作中,我们着力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建章立制。街老协2004年5月成立时,制订了《马场街老年人协会章程》,2007年6月换届时,对这个章程作了修订。二是处理好三个关系:争取与支持的关系、组织与参与的关系、会同与协同的关系。三是老协理事会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综观以往,街老协工作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1.在推动组织更多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差距较大。2.有的重点工作没有做好,事与愿违。3.街老协对社区老协布置工作多,具体指导帮助不够。(有删节)

发言结尾,运起荣作了一首《马场老协之歌》作为对马场街老年人协会成立十年的纪念:

老协全心为老人,

老人老协一家亲。

老协搭台老人演,

歌声舞姿情意真。

万米之行跨健步,

昂首挺胸抖精神。

学习聊天心敞亮,

说长道短论古今。

手工艺品书画展,

精品悦目走笔新。

九九重阳庆佳节,

妪翁感同暖如春。

老协专为老人立,

老人老协不离分。

2011年和2013年,运起荣又先后担任了河西区老协研究会会长和河西区老年人协会会长。为进一步加强老协工作理论研究,促进老协工作不断上水平。2011年3月15日,河西区老协研究会成立,运起荣被推选为首任会长。河西区老协研究会吸纳了全区13个街和166个社区老协会长,开创了天津市老协研究会的先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