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审计从入门到精通:模块分解+操作流程+案例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20:14:36

点击下载

作者:牛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房地产企业审计从入门到精通:模块分解+操作流程+案例解析

房地产企业审计从入门到精通:模块分解+操作流程+案例解析试读:

前言

感谢此刻你拿起这本书,翻看这段前言,看我这个在审计行业打拼十多年的人在这里聊聊、扯扯。

在写这本书时,我专门掰着手指数了数,自2011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不觉间已接近八个年头。

在过去的这些年,我接触过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它们在管理方式、管理风格上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性质与管理的好坏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必然,重点还是因人因事因情而异。

房地产是行业的统称,细分后包含多种业态,如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住宅地产等。不同的业态在管理模式、运营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于我们审计人员而言,在工作中要了解和熟悉不同业态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我们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们总会接触一些专业的理论和工具,在此,我想说的是,理论和工具不可不信,也不可盲信,重点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如何有效地将其落地,将它们真正地用在实处。如果你是新入房地产行业的“小伙伴”,切不可因对行业的陌生而心生怯意,心怀焦虑。万变不离其宗,审计无非就是和风险过招,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解决风险,简单来说就是找到出现的问题或是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它。关于风险,在此,我想要特别强调一下,风险既可能是负面的影响,也可能是一种机遇,我们在审计时千万不可只取一面,要学会拓宽眼界。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从事审计工作的伙伴们,如果让你们来做房地产企业的审计工作,可以如何做,同时告诉你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让大家知其然,也可以知其所以然。

本书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房地产行业知识的一个概述,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业务以及审计通用流程;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房地产企业审计实务操作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管理审计、采购管理审计、工程管理审计、销售管理审计、商业地产招商运营管理审计、人事管理审计、行政管理审计。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大家在审计时的工具书,可以从中找到审计的思路、审计的灵感、审计的方向。当然,要想真正做得好,实践与经验必不可少,只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房地产行业风风火火这么多年,未来究竟要走向哪里,对企业是挑战,对审计人员来说也是挑战。在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用自身的微薄之力助力企业更好地走下去,任重而道远。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恳请所有读者批评指正。最后,感谢对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帮助的兄弟姐妹们,愿我们都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审计不易,且行且珍惜!

第一部分 房地产行业之初见

第一章 房地产行业业务简介

第一节 房地产行业基本业务运作模式

一、房地产行业特点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巨大,因此负债率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负债率为70%~80%的企业不在少数。房地产企业常见的资金来源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自有资金;二是银行贷款(国内和国外);三是民间借贷;四是资本市场融资,如上市融资、信托、房地产证券化、产业基金、债券等;五是供应商货款,通过控制付款节奏解决短期资金问题;六是销售回款;七是员工融资,有的企业通过给予员工一定的收益回报向员工融资,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

房地产行业回报率高、风险大、附加值高。相对于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建厂、技术研发、试产量产、销售盈利的漫长周期来说,房地产企业周期短、环节少、投资收回的速度快。有的企业从拿地到实现销售仅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更快的只要半年。在房地产行业,开发节奏的快慢,有时直接决定企业是“活着”还是“离开”。因此,定位规划、营销推广、产品品质、市场环境等,对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熟的房地产企业针对这些因素在拿地前就会有一套评估方法。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高价拿地有风险,低价拿地也不一定就安全,还要看市场环境、人口的流动性、产业的支撑等。有的时候,因为决策不当,很可能使得一个项目功亏一篑。因为资金成本高、压力大,所以纯经营持有性商业企业并不多,房地产企业通常会对销售与持有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搭配,以保证企业的现金流。

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限购、限贷等政策的松紧,对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有的企业可能因为政策收紧,经营受到一些影响;当然,也有因为准备充分,熬过了房地产行业的“寒冬”,迎来春天的企业。二、主要业态

房地产行业的业态,大致可分为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一)住宅地产

住宅地产指用作住宅的房屋。别墅类的产品包括独栋、双拼、联排、叠拼;住宅类的产品按层数分为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按是否装修,其分为精装房和毛坯房。住宅地产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销售。(二)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地产,常见业态如购物中心、社区商业、酒店公寓、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商业地产的常见经营模式包括只租不售、租售结合。(三)工业地产

工业地产即工业用途的地产,一般分为重工业房地产、轻工业房地产、仓储房地产(物流地产)、自贸区地产。盈利模式主要有土地增值、长期招商运营、定制厂房、产业培育获利(孵化器业务、产业投资等)。(四)旅游地产

旅游地产指依托旅游景区,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房地产项目。旅游资源是决定其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见的旅游地产如分时度假、主题社区、产权式酒店等。(五)养老地产

养老地产的目标客户是老年群体,强调适老化设计,偏向于提供符合老年人习惯和特点的建筑产品,以及配备管家式服务。常见的养老地产如养老院、老年公寓、养老社区等。

第二节 房地产企业常见管理模式

一、重要的管控指标(一)常用工具

总控计划。通常房地产企业会明确总控计划,在总控计划中,列明从拿地、开发、销售或招商,到交付或商业开业全过程重要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以此来控制开发的节奏。

成本管控。成本管控环节离不开对目标成本与动态成本的管控。目标成本即对成本的预测,估计需要花费多少钱;动态成本则是根据实际发生和预测发生的成本进行跟踪,防止成本失控。

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通过将各项指标以书面确认的形式与负责人绩效直接挂钩。(二)常见指标

管理考核的指标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列举一些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指标。1.与销售业绩相关的指标

其中,相对指标如销售率、签约率;绝对指标如认购金额、签约金额等,反映销售的速度。2.与招商运营业绩相关的指标

空置率反映招租情况的好坏,空置率高说明招租情况差。3.与回款目标相关的指标

回款达成率、租金收缴率反映资金回笼的情况,数值越大,资金收回的情况越好。4.与融资目标相关的指标

融资完成率反映融资实现的情况,即实现融资与计划融资的对比情况。5.与项目进度相关的指标

项目进度计划完成率反映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对比情况。二、组织模式

目前,常见的组织模式有三级模式和两级模式。三级模式通常为总部、区域公司、城市公司。两级模式主要有总部+子公司、总部+分公司、总部+项目部三种情况。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主要依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节 房地产企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当下的环境中,对于房地产企业主要面临哪些风险,我们在这里分别从外部和内部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一、外部风险

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策、市场、行业等方面的风险。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转型、去杠杆、投资消费减弱等情况,对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还贷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让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政策方面,调控政策的出台,调控体系的完善,以及在“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基调下,有关部门对购买群体设定了门槛,同时也增加了炒房的成本,对购买者的数量、购买意愿、交易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部分区域的备案限价、现房销售等,结合放贷的收紧,造成了资金压力、资金成本的增大。

市场方面,目前消费者相对比较成熟,对房地产企业的品牌、产品的品质、产品的升值潜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购买时,挑选的意识也更强。

行业方面,行业竞争激烈,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日渐明显。小房地产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平安渡过面临的困难,需要引起重视。二、内部风险

针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在此做一个简单说明。(一)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资金风险。如何保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在融资收紧的形势下需要引起房地产企业的特别重视。(二)产品风险

产品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包括产品质量、产品设计、产品定位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销售率。一些优秀的房地产企业有成熟的产品系列,并且会根据市场情况对产品类型进行调整,以符合市场的需求。(三)内部管理风险

过去,房地产企业在管理上精细化程度不够,大多实行粗放式管理。企业管理讲究开源节流,从开源角度来说,如何提升销售率、加快周转率是房地产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能否在保证销量的同时适当提高价格也是需要关注的;从节流角度来说,在盈利空间被压缩时,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就显得更为重要。(四)投资风险

对于投资风险,这里重点介绍三个方面,一是储备用地。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否有足够的储备用地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尤其对于以开发销售为主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但是,土地的位置、地价的高低决定了后期产品能否顺利变现,而且是盈利式的变现,房地产企业不可以为了拿地而拿地,在拿地方面需要进行科学、谨慎的评估。二是转型。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在尝试转型,转型有机会也有风险,其不可能一转型就立刻成功。在转型的过渡期或试错期,对于能否撑得下去,能否赢来胜利的曙光,房地产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考量。找对了风口一切都好说,但是风口不是那么容易找的。相对于完全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很多房地产企业会选择品牌输出、轻资产输出,例如,提供代建服务、招商运营服务等。三是扩张。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面临的生存危机,对另一部分企业来说,可能是收购、兼并的好机会。但是,被收购、被兼并的资产是否真正值得出手,还是需要房地产企业进行一番研究的,价格低肯定不应作为唯一的指标。

第二章 审计通用流程

第一节 新手上路

无论是刚刚毕业踏入职场的人,还是从事审计工作多年,从其他行业转入房地产行业的人,房地产行业审计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在这里可能灵,也可能不灵。对于如何快速进入角色,我们在此提供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一、融入团队,适应环境

人们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害怕与抵触情绪,如果不能快速融入队伍、适应新的环境,对工作的开展、职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审计向来不是一份单打独斗的职业,即使个人能力再强,如果得不到团队的接纳和支持,也难以走远。在团队中,每个人的背景、经历、熟悉的领域不同,对于审计新人来说,快速融入团队,适应环境十分必要。

因此,我们建议每一个审计新人主动和老员工建立联系,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尊重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二、多方学习,补充知识

审计人员应熟悉房地产领域的基础知识,这是开展房地产审计工作的一个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房地产领域的书籍或者行业资料等,另外也可以向团队里的其他成员或者相关业务人员多多请教。

除了对房地产业务相关知识的学习外,审计人员还需要熟悉审计部门相关制度、流程,以及做事的方法等,多看底稿、报告,关注原来的审计人员是怎么做的,其工作思路和自己理解的是否一致,尤其是从事审计工作多年的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开口闭口都是“原来我们怎么怎么样”“你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等,免得弄巧成拙。三、事前预习,事后总结

审计工作时间紧、压力大。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领导、同事甚至审计对象才会因为你是新手而降低对你的要求。因此,为了降低犯错误的频率,在开展项目前,审计人员要多花点时间研究项目,了解要做什么,准备怎么做,项目的基本情况,原来这个项目有什么问题等。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要及时总结,剖析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哪里没有考虑到等,尽量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总结。

第二节 审计流程简析

审计流程不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在这里,我们对审计流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给刚刚接触审计的读者建立一个基本的概念和框架。审计流程示例如图2-1所示。图2-1 审计流程示例一、年度审计计划(一)如何理解年度审计计划

下面通过三个问题来对年度审计计划进行阐述。1.为什么要制定年度审计计划

年度审计计划有助于审计人员对次年的审计工作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把控。年度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审计项目的选择,审计范围、审计重点的初步确认,以及审计时间的安排、人力的分配、审计预算的制定等,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对于一些项目较多、审计资源有限的企业尤为重要。2.什么时候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一般情况下,审计部门应在当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的这段时间,确定第二年的年度审计计划,不宜太晚。3.该审批的要审批

在需要审批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报请审批,并保留审批记录,主要目的如下。(1)提高工作的便利性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批增加年度审计计划的权威性,审批的层级越高,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越有利。(2)让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了解工作重点

审批的过程也是与相关的管理层建立互动的过程,可以让领导知道你要做什么,另外,对于与领导关注点不符的地方,可以及时进行调整。(3)避免遗漏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工作的完整性,以免等到年底才发现有遗漏事项而被领导责怪。

既然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意义重大,那么该如何编制?(二)年度审计计划的基本组成

通常情况下,年度审计计划包括审计对象、审计覆盖期间、审计范围、审计时间、人力安排、审计费用六个要素。下面我们对每个要素进行具体的说明。1.审计对象

审计人员要审计谁?审计一般以公司为对象,也有可能以业务部门或具体的项目为对象。在选择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尽量采取客观、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2.审计覆盖期间

审计覆盖期间通常以一年为一个周期,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但尽量不要短于一年。一般来说,审计覆盖期间应尽量反映企业的一个正常经营周期,因此,期间过短和过长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期间过短,可能会因为企业的业务量太少、业务类型不完整甚至某些重要的业务根本未发生,而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全貌;期间过长,则可能不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案例:2-1审计人员决定对A公司开展内控审计,审计期间为两年。在对工程管理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监理单位会对施工方进行处罚,且罚款直接打入监理负责人的个人账户中,监理负责人从开工持续到被审计时累计收到的罚款高达20万元。虽然规定罚款由发包方、监理、施工方共同签字确认,但发包方从未对该笔款项的收支进行过监督。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发现罚款存在被监理挪用的情况,如果审计人员能在早期及时地介入,该情况可能就不会发生。3.审计范围

一家企业有很多业务模块,究竟要审计什么。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因为所获取的审计对象的信息量有限,审计人员一般可以从主要业务、历史财务数据的分析、管理层的意见、以前的审计发现等信息入手,确定初步的审计范围,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再将其进一步细化。就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来说,其主要的业务模块有工程、采购、销售、招商运营、财务等。4.审计时间

何时去审,去审多久?在进行常规审计时,审计人员在时间选择上应尽量避开审计对象的特殊时期,如月底结账、交房、竣工验收等,如果选择了这些时点,审计对象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工作过于繁忙,而无法在审计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配合,进而影响审计的效率。

审计人员应将审计时间与工作量进行匹配。现场审计时间过短,可能因为赶工而遗漏某些重要环节,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时间过长,又会产生懈怠,影响审计的效率、增加成本。

审计项目之间的间隔要适度。审计人员应考虑到在审计现场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底稿整理、报告整理、人员休整、培训等工作,所以应尽量避免“老项目未清,新项目又上”的情况。间隔过短,审计人员的精力无法集中在一个项目上,影响审计的质量;间隔过长,又会产生审计人员需要重新适应工作节奏的情况。5.人力安排

并不是只有打仗才需要排兵布阵,审计同样需要。人多了,浪费资源,人少了,会影响工作的效率、效果;人员的工作量分配不合理,会影响士气;专业不对口,发挥不了作用,甚至影响审计质量,例如,安排擅长财务的人员去审计采购,擅长采购的人员去审计法务,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在进行人力安排时,应综合考虑每一个人的专长、特点,以及预计可调配的人力、项目的规模、涉及的业务模块、完成审计项目大致需要的时间,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人员之间进行业务轮换,但是,前提是不能因此影响审计的效率和质量。6.审计费用

审计费用指完成整个审计项目预计要花多少钱,通常包括差旅费(交通、住宿、补贴),第三方费用(如有)。第三方费用主要为聘请第三方机构或人员的费用,比如事务所、咨询机构等。(三)审计对象与审计范围的确定1.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确定审计范围之前,审计人员必须做好信息收集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哪里能得到这些信息,途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审计人员事先进行思考,免得进场后,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忙了半天,成果甚微。下面是一些在实践中常用的方法。(1)确定可选项

做计划前,审计人员得清楚地知道潜在对象有哪些,要保证这个数据的完整、准确,否则会影响计划的执行效果、效率。例如,如果需要审计集团的下属公司,审计人员得知道集团一共有多少家下属公司,以及公司的类型、基本业务情况、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如果需要审计公司的项目或业务部门,审计人员得知道一共有多少个项目,有多少个业务部门,各项目、各业务部门是什么情况等。(2)了解管理者的需求

这里的管理者不仅指集团的CEO,还包括集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下属公司的负责人等其他“重量级”人员。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应先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什么?首先,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审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审计人员的客户;其次,这些人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风险、企业战略、企业经营情况的熟悉程度要远胜于审计人员,他们的信息源更多,这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识别一些审计人员可能忽略的风险区域。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前,应尽量多咨询管理者的意见。(3)以史为鉴

历史常常会重演,过去发生的可能会对未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分析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未来的审计方向。审计人员应当对以往的审计发现进行更新、梳理、分析及汇总,以便对重点风险区域进行优先关注。(4)基本面跟踪

除了对过去的问题进行汇总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还应建立对各潜在对象基本面的动态跟踪,如经营方面、管理方面、重大事项等,数据来源可以是公司定期的管理报表、工作简报、重要的会议纪要等,这些均有助于审计人员对潜在对象的运营情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当收集好信息后,审计人员需要定义评估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量化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进。建立量化指标是为了进行客观评估,但因为有些指标可能无法量化,所以需要结合一些主观指标进行控制。(1)量化指标

表2-1列举了一些常用的量化指标,供大家参考。表2-1 量化指标示例(续表)(2)主观指标

作为量化指标的补充,审计人员一般也可以设置一些主观指标,表2-2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主观指标供大家参考。表2-2 主观指标示例

上述所列的量化指标、主观指标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应当根据各审计部门自身的情况进行确定。3.初步确定审计对象

审计人员应根据评估的结果,初步选定审计对象。注意,如果完全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审计人员需对最终的评估结果进行再次复核,以防止因为量化指标的设置不够合理或不够全面,导致评估结果出现差错。例如,有些项目可能风险并不高,但得分很高,相反,有些项目其实很重要,但得分很低,在这个时候,审计人员最好复核一下,不要完全信赖得分评估结果。对于初选对象,审计人员在提交管理层审批前应进行适当的说明,以便于管理者明白各备选对象的情况。4.确定审计范围

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先确定审计对象,再确立审计范围,但也不是绝对的,下面介绍两种常见做法。(1)细分流程,量化评估。如果审计人员对各潜在对象的业务流程及经营情况足够熟悉,那么可以通过对业务模块进行一步步的细分做出综合判断,如表2-3所示。表2-3 审计范围筛选表示例(2)全面覆盖,经验判断。对于某一审计对象,如果审计人员从来没有审计过,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地毯式搜查”的方法,全都“审”一遍;如果人力有限,可以在了解审计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参考管理层的关注点、前期发现的问题等,进行审计范围选择和确认。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其主要的业务为财务、采购、工程、销售、招商租赁等。(四)确定计划

在前面的工作都完成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编制初步的审计计划,并按照相关规定,将其交由管理层审批确认。对于最终审批完成的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可以提前下发给各审计对象,以便于审计对象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也可以在审计开始前的一段时间,一般是1~2周,以《审计通知书》的形式下发相关单位。这里想提醒审计人员的是,提前下发审计计划有利有弊,如果提前得太早,会给审计对象留下大量的时间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不过好处是可以给审计对象充足的时间安排相关的配合工作,同时避免影响审计对象的正常工作。表2-4和表2-5是两份计划表的示例,供大家参考。表2-4 计划表示例ⅠB公司表2-5计划表示例Ⅱ人员安排(续表)注:这一模板主要是审计部门内部使用的,如果需要下发审计对象,一般所含信息会比这个少,通常只会列示审计对象名称、计划审计时间、审计覆盖期间等。小贴士这里没有把审计重点放进来主要是因为,审计计划一般是对一个年度的整体规划,因审计人员掌握的信息有限,此时确认重点会相对困难。因此,审计人员一般将确认审计重点放在后期的方案编制过程中。在这里,审计人员只能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如采购、销售、财务、工程等。

案例:2-2 审计计划背景资料:某集团企业,下属一级控股企业、二级控股企业、参股企业达20多家,涉及住宅开发、商业开发、酒店、建筑业等多业态。此时,审计部只有三人,如果让你现在制定次年的审计计划,你该怎么做?第一步,了解这些项目的基本情况经过了解,你得到如下信息。√一共有22家下属企业,其中控股17家,参股5家;正常经营的有10家,处于清算阶段的有5家,还有2家正处于筹备期。√项目所在区域、基本财务状况(收入、利润、业绩完成情况、资产规模)。√企业的主业是住宅开发和商业开发。第二步,询问管理层的需求√CEO:参股企业好像从来没审计过,你们是不是要去看一下。公司今年的重点任务是海南区域的住宅建设和销售。√集团华东区域负责人:我们这里A企业的管理费用一直很高,但业绩总不见起色。√集团华南区域负责人:你们上一年来审计我们B企业的时候,招商、销售业务看得不够细,我们的酒店你们好像从来没审计过。第三步,分析以往的审计信息√外地公司发现的问题较多。√合同法务管理、费用管理、采购问题较多。√以往审计时,C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有30个,其中有10个为休眠状态,另有10个账户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存在长期未达账项,甚至有不平的情况。√酒店、建筑企业之前都没有审计过。第四步,收集并参照其他信息√集团规定下属企业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应当定期轮换,一般为三年。√集团规定,对一级控股企业每年必须审计。√B企业最近人员变动频繁。注:上述步骤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同时进行。第五步,设定规则设定规则是为了能较为科学地评估项目,避免“拍脑袋”的行为,下面的规则仅为举例,在实际应用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续表)除了上述可以量化的指标外,还可以加入主观指标,例如:√一级控股企业必审;√管理者提到的参股企业,优先安排;√出现异常情形的,如人员频繁流动、费用异常、上一年审计时出现遗漏等,结合评估结果,优先安排审计,如果人力充足,安排必审;√分层安排审计,例如,是不是每个区域都要覆盖,每个区域内需要选几家安排审计,是不是每个业态都要涉及;√在一年内审计过的企业,如无特殊情况(当年审计不存在重大遗漏事项、中高风险的数量未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数量、管理者未特别强调等),可以不参与打分;√对于处于筹建期、目前无实际业务的企业可以不安排审计。第六步,量化评估根据上述规则进行评估,将分数相加,按高低排序。第七步,制定初步计划注:审计覆盖期间一般应至少1年。第八步,计划审批在完成前面的步骤后,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相关规定将审计计划提交相关部门审批。二、具体项目执行(一)审前准备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前准备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石。那么,如何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呢?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对审计对象的初步认识,简单来说就是,知道对方是做什么的、经营情况怎样、有哪些制度流程、需审计的业务模块有哪些,等等。在此需注意,提前告知对方要收集的资料,可能会让对方刻意地对一些资料进行处理,因此,审计人员在发送资料清单前,需要进行评估,如果觉得某些信息或资料在进场后获取的效果更好,那就在进场后再要求对方提供。下面列举一些审计人员可以事前获取的信息,具体如下:(1)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2)相关制度、流程;(3)业务数据(如财务数据、业务台账、合同清单等)。2.资料分析

在获取数据后,建议审计人员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样有助于了解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例如,发生的频率、业务量、具有什么规律、是否存在明显异常的情形等。在此阶段可以初步选择一些异常的样本或是区域,然后根据现场审计的情况对样本进行调整,以提高审计的效率。举例如下。(1)财务数据分析:费用的类型、趋势、闲置资金情况等。(2)采购数据分析:采购的类型、单一供应商业务量等。3.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人员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结合以往年度审计中的风险分布情况、管理层的关注点、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运营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信息,确定本次审计的范围、重点关注的区域、审计期间、人力安排、经费预算(如有)。下面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案例:2-3 ××项目审计方案××项目审计方案一、审计对象××公司。二、审计覆盖期间2015年10月—2016年9月(注:一般情况下覆盖一年,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不宜过短)。三、审计目标通过对内控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及相应的测试程序,及时发现内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经营的效率,保证企业有序、高效的运行。注:上述只是一般的常规目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四、审计范围及重点财务、销售、采购。五、审计方法主要采用访谈、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方法。六、审计项目具体执行1.审前准备(参考上文)2.现场审计(主要对上述范围中的关注点进行进一步细化)熟悉相关的制度流程,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销售业务的管理运行情况。获取相关的业务数据,并做出初步分析,抽取相应的销售样本进行检查,重点关注销售推广的计划及执行情况、折扣审批、回款及时性、代理公司的管理等。注:如果除审计方案,有具体的审计程序底稿,可在审计程序底稿里对具体的操作进行细化。七、审计时间安排1.准备时间:2016年10月8日—2016年10月14日。2.现场时间:2016年10月17日—2016年10月21日(5个工作日)。3.报告时间:2016年11月20日之前。八、审计人员安排1.组长:甲。2.小组成员:乙、丙。3.人员分工。甲:负责项目的整体把控,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的前期准备、范围及重点的确认、方案的编制,在审计过程中对其余小组成员审计程序的复核、现场应急事项的处理,审计报告的编写等;负责人事行政业务的审计。乙:负责审计采购与付款业务循环。丙:负责审计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注:具体分工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九、费用预算(如有)差旅费、人员补贴、第三方机构费用等,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二)审计通知1.提前告知

提前告知便于被审单位做好相应的配合准备,同时也避免审计时间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冲突,提高审计效率,除此之外,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舞弊审计不适用此条)2.通知的时间

审计人员可以在进场前1~2周通知审计对象,利用这段时间提前收集、分析资料,注意,切不可认为通知只是个形式。注意通知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切不可早发夕至,例如,早上发,下午去;第一天发,第二天至。3.通知的内容

通知应说明进场时间、审计范围、人员安排、被审计单位需准备的资料清单。如资料清单上所列的内容较多,可作为通知的附件。建议审计人员在资料清单上注明哪些是需要对方在审计人员进场前提供的,哪些是需要对方在审计人员进场时提供的。一般情况下,电子版的资料需提前提供,如电子版的清单、台账、制度、流程等资料,以便于审计人员做好进场前的分析工作。4.署名

署名也很重要,审计通知最好以公司或集团的名义发送,尽量不要以部门的形式发,尤其在一家内控、内审文化不强的公司里,如果以部门的名义发通知,可能因审计部门在组织架构中所处的地位或是部门负责人的级别不够高,而无法引起审计对象的重视,从而造成对方在工作上的不配合,影响审计的效率。5.通知的形式

通知应以书面形式发送,切忌以口头的形式告之。(三)进场会议

进场会议的召开目的主要是进行审前动员,使双方人员初步熟悉起来,以便于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下面对进场会议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

1.会议时间:进场当天。

2.参加人员:审计小组成员、对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方总经理(有的时候,对方总经理不一定会参加,如果对方总经理无法参加,建议总经理安排一个代理人员参加)。

3.沟通内容:审计的目的、宗旨、范围以及审计中会涉及的程序,比如访谈、抽样、实地检查等;人员介绍,以便于对方对审计工作的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提升审计的效率。小贴士审计人员可以制作一个进场PPT,对审计项目、审计流程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较为直观地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开会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狐假虎威”,即告知被审计单位,此次审计工作的安排是受公司或集团CEO批准的,是管理层的授意,这对被审方或多或少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现身说法:笔者曾经觉得审计会议可有可无,作用不大,直到后来在一次审计时,我们只是在进场前口头与对方进行了沟通,说明要来审计的意图,结果在后续的审计工作中阻力重重,被审计人员要么不配合,要么质疑我们的审计方法。例如,当我们要访谈时,对方表示,“你们不是只看资料就行了吗,怎么还要来访谈,我们没有时间。”事后想想,这个审计会议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我们也碰上过阳奉阴违的情况,有些人在开会的时候,口口声声地表示要全力支持,但背后又“小动作”不断。遇到这样的情况,审计人员务必淡定,当自己无法解决时,要寻求上级人员的帮助。(四)现场审计

现场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阶段,下面对通用的做法进行简单的介绍。1.访谈前的准备(1)初步熟悉制度、流程

审计人员主要应通过阅读对方的制度、流程文件梳理出相关控制点。为什么说是“初步”?这里涉及几个问题,一是对方提供的制度、流程可能并非是最新的。二是其实际的做法可能与制度、流程不符,或是现有的制度、流程无法覆盖实际的业务,所以审计人员要先初步熟悉和梳理制度和流程,后期随着审计工作的逐步开展,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制度、流程与实际不符或是不适用,本身就是一个控制问题。理想的情况下,该步骤的工作最好在进场前完成;如进场前无法完成,务必在进场后、访谈前完成。(2)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形成宏观的印象。例如,项目的建设进展如何,是否滞后;资金预算是否存在超支的情况;费用是否存在超支的情况或是存在异常波动;销售回款、销售指标的完成情况如何。同样,这项工作最好放在进场前完成。2.访谈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准备工作的成果,将制度、流程中涉及的控制点及数据分析中存在的疑问,提炼成相应的问卷,同时加入管理层的关注点及根据以往经验判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访谈,避免被动接受信息。同时,审计人员在访谈时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小贴士切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对方进行访谈。有的审计人员在对业务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约见审计对象;也有很多审计人员在访谈时,喜欢问对方“请你介绍一下目前的工作”,这样的问法有没有错呢?答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准备是否充分,如果准备得足够充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准备得不充分,那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为什么说同样的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导致结果不好的原因在于:第一,问题开放,意味着可能没有焦点,对方就会说得很宽泛;第二,可能很多问题的答案在制度、流程里就有,浪费双方时间,遇到一些极端的情况,对方直接会说“我们都是按制度做的,你们去看制度”;第三,无法及时识别对方回复中一些明显的错误;第四,审计人员可能会遭到对方的轻视,觉得你什么都不懂。可见提前准备的重要性。访谈前,审计人员除需要编制访谈文件外,还应将访谈时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需访谈对象提前告知被审计方,以便于对方安排时间。审计中,有的审计人员喜欢突然找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在与对方不熟,尤其是与对方高层进行访谈的情况下,不建议采用。因为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很可能会出现找不到访谈对象,找到的访谈对象不了解情况导致白白浪费时间,访谈过程不断被打断甚至影响访谈对象正常工作的情况。笔者曾经遇到过因未安排好访谈时间,差点让对方误了飞机,结果被对方投诉的情形。我们需要增强访谈的针对性,提高访谈的效率、效果,避免访谈流于形式,无的放矢。对审计人员而言,访谈的过程也是加深对被审计单位业务制度、流程了解的过程。3.关于抽样

抽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个人觉得抽样的难点是稳、准、狠,对审计人员来说,如何有效地抽到想要的样本,还是需要一些功力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在工作中,有的时候别人花半小时抽了10个样本就能发现问题,而自己花了半天时间,抽了100个样本也没有发现问题。关于抽样方法、技术的理论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下面就个人经验,对常用的一些抽样方法进行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数据异常

一般情况下,在数据异常的样本中发现问题的概率较大。那什么样的情况算是异常的?表2-6对常见的数据异常类型进行了说明,仅供参考。表2-6 常见的数据异常类型现象(2)分层

很多业务会有不同的类型,通过分层,审计人员可以了解每种业务类型的处理方式,在全局上避免遗漏。笔者在工作中还是比较偏爱分层方法的,尤其是对于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审计项目。具体如何实施如表2-7所示。表2-7 分层选择示例举例(3)管理层的关注点

对于管理层的关注点,必须抽样。(4)监管相对较少、灵活性较高的项目

简单来说,自主空间大、操作相对便利、涉及的审批或监督较少的地方,出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大。再举采购的例子,自主采购的要求相对于公开招投标,自主性更大,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也更大。(5)选择容易出错的环节

审计人员应通过访谈、观察,对内控制度、流程的分析和梳理,选择发生问题可能性大的区域或环节进行抽样。例如,制度中规定“购买礼品需事先提交礼品申购单,审批后才能进行购买”,审计人员在访谈中了解到,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每单都这样执行的,有的时候并没有“礼品申购单”。那么,这个时候,审计人员就需要有意识地多抽一些这种类型的样本,进行确认。小贴士√切忌在抽样中,为了达到样本金额的要求,一味抽取金额大的项目,或是仅将项目按金额大小排列后,选择前几位的。当然,对于有相关要求的情况,另当别论。√对于抽样没有问题的情况,在时间、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扩大抽样。简单来说就是,有问题的重点看、多看,没问题的少看。

4.审计测试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在审计测试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简述如下。(1)关注什么

对于审计测试的关注点,合法、合规、合理是基本要求,具体如何执行如表2-8所示。表2-8 审计测试关注点示例简述(2)如何准备

审计人员在正式开始检查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如表2-9所示。表2-9 准备工作的注意事项简述

案例:2-4在某次财务审计中,某位同仁,拿着对方提供的统计表格提了一堆问题。结果在沟通时,对方表示,那张表只是自己平常用来方便工作做的一个统计,与实际的业务数据是有差异的,他们有另外一张统计表,并随后提供给审计人员,经检查后确实没有问题。(3)证据

审计人员在进行证据收集的时候,要注意证据的质量与相关性,当需要链条证据时,审计人员应注意链条证据之间的逻辑性是否清晰。表2-10对其中一些容易被对方更改和审计中容易忽视的证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表2-10 易篡改的证据5.交流意见,确认发现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即便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完美,如果这个环节没做好,也很容易前功尽弃。原因很简单,一是,审计人员无法保证前面发现的问题确实是问题,因为信息不对称,某些问题可能只是误解;二是,就算问题属实,但是如果未能与对方进行充分沟通,也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表2-11列举了沟通交流阶段的注意事项。表2-11 沟通交流时的注意事项(五)结束会议

结束会议的召开,除了可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确认,以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错误的结果,也是对被审计方的一种尊重。有的人可能会问,前面不是已经都交流、确认过了,为什么还要再次沟通?因为过程中的沟通接触的层面有限,很多时候最多就到部门负责人的层级,在结束会议上,通常会有部门负责人以上的人员参加,那么释放出来的相关信息量就会不一样,此时,对方往往会提供与之前相比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就会使之前发现的某些问题发生变化。下面对结束会议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如表2-12所示。表2-12 结束会议示例简述(六)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审计最终工作成果的输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报告质量的高低有时会直接决定对审计工作评价的高低。审计人员需要对报告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报告的目的是什么?报告的作用是什么?你想通过报告向不同的阅读者传递怎样的信息?对于未参与审计工作的人或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不了解的人来说,是否能够通过报告的描述了解情况甚至发现问题。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不同的阅读者对报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具体执行的人,他需要知道问题具体是什么,怎么整改;对于管理层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知道问题是否严重,影响程度有多大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报告的构成及发布正式报告前的准备工作。1.报告的构成

通常情况下,一份审计报告会由前言、报告正文两大部分构成,下面分别就这两大部分进行具体说明。(1)报告前言

前言的写作目的是让阅读者快速地了解报告的内容,一般由审计工作介绍、问题摘要、致谢、重要问题或建议、被审计单位情况简介等内容构成,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详见表2-13。表2-13 审计报告前言示例具体介绍(续表)(2)报告正文

审计报告一般通过问题描述、风险影响、审计建议三个方面对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①问题描述

简单来说,问题描述就是告诉别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审计人员的观点是什么。问题描述可分成标题与内容两部分。

标题是对问题内容的高度提炼,让报告的阅读者了解问题涉及的是什么方面的事项,甚至可以判断出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标题的描述,应当做到明确、清晰,既不要夸大问题,也不要弱化问题。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问题。第一种:模糊的标题例如,“加强采购管理、改善资金管理等。”简析:上述标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不了解情况的阅读者来说,根本不知道问题是大还是小,具体是哪个点出了问题。在阅读者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无法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第二种:夸大的标题例如,“采购未按规定招投标、销售折扣未审批。”简析:阅读者一眼看上去,可能会觉得问题很严重。如果只是部分样本存在此类问题,上述的描述可能会让阅读者认为,该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采购、所有的销售折扣都不符合规定。改成“部分采购项目存在未按规定招投标的情况”或是“部分服务类采购存在未按规定招投标的情况”则更准确。第三种:弱化的标题例如,“根据集团规定,在对外公关时不得赠送卡券,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发现,公司存在赠送购物卡的情况,在做账时列入了办公费用。”根据这一背景资料,我们来体会一下下面的两种写法:写法1:办公费列支不够规范。写法2:办公费报销付款支持性资料不够充分。简析:这两种写法给阅读者的感觉可能是,这好像不是大问题,可能只是账务的处理不够准确,如果你是管理者,在时间很紧,工作很忙的时候,可能就会忽视这一条。

问题描述的内容是对发生事项的细节进行的描写,通过陈述,可以让完全不知情的人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性质如何。审计人员在进行陈述时,不要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不要用模糊的词语、不要放一些无关的描述等,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第一种:描述不清晰例1:“审计人员检查了合同,发现大部分未进行审批。”简析:1.如果你是一个完全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个描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1)没有定义大部分是多少,审计对象可能会反驳:“我们只是偶尔这样做。”(2)“未进行审批”,没有说清楚依据是什么,审计对象可能会反驳:“我们的制度中规定范本类的合同不需要再次审批,我们用的都是固定格式的合同范本。”(3)这里只说了合同,到底是什么合同,是所有类型的合同还是某几类合同,有的时候,可能审计人员只看到某几类的合同,或是,审计对象只有几类合同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描述就不是很合适。(4)未注明合同金额,金额的大小往往会决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大金额也往往更容易引起管理层的重视。(5)没有样本期间。有的时候,对方会说,我们只有某一期间存在这种情况,后面都改了。另外,列出样本发生期间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审计的严谨性。样本期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的大小,例如,同样是10份合同中有5份未按规定进行审批,如果发生的频率不同,风险的大小自然就会不同。2.改进建议:(1)如果有相关规定,也抽取了一定的样本,建议写法如下。根据《合同管理规定》,采购类合同应经采购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法务负责人、总经理审批。审计人员对2016年10月至11月期间发生的10份服务类采购合同进行检查,发现其中9份未按《合同管理规定》进行审批。(2)如果已经审批,但审批不完整,建议写法如下。根据《合同管理规定》,采购类合同应经采购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法务负责人、总经理审批。审计人员对2016年10月至11月期间发生的10份服务类采购合同进行检查,发现其中9份未按《合同管理规定》审批至总经理。例2:在审计中,有的审计人员会凭感觉质疑对方的做法,并将其写在报告里。有一次,笔者带一个审计人员出去做项目,该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后,将某个问题描述为“公司未按规定对3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招投标”,笔者看到后,就要求他写清楚依据是什么,结果,该审计人员的回答是“一般都是这样做的啊,而且,对方也同意了”。这就是忽略审计审慎性的表现。有的时候,描述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审计人员自己就不清楚相关的规定。例3:“部分业务招待用礼品费报销,缺少礼品明细清单及礼品赠予对象信息。”简析:1.“部分”是多少,样本量有多少,有问题的又有多少?2.什么时间段的?3.“缺少礼品明细清单及礼品赠予对象信息”,公司有规定要求这样做吗?例4:“部分车辆维修费用缺少经书面审批的‘车辆维修申请单’。”简析:1.“部分”是多少,样本量不同,出现问题的数量不同,由此带来的风险差异可能截然不同;2.金额没写,是一百元、一千元还是一万元,其占比多少直接影响风险大小;3.什么时间段的?例5:“缺少书面审批。”简析:是否有电子审批相关单据?如果有其他形式的审批单据,审批就不一定存在问题,可能问题会转移为审批资料的保管。例6:“根据公司相关制度,公司库存现金最高限额为3万元,但2015年3月现金超过此限额。”简析:1.“相关制度”,什么制度,什么规定,这样的说法过于简化,有些是可以简化的,但有些是不能简化的;2.什么时间段的?抽了多少样本?这些都决定了最后的风险大小和影响。小贴士1.3W原则。3W指when、who、what。我们在描述问题的时候,要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要能够让一个完全不了解情况的人,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每次在写完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先问问自己,时间、地点、人物、金额等必要的信息写全了吗,涉及的事项表述清楚了吗?这里所列的要素只是一个基本的信息,实际中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注意,在提到人的时候,建议用具体岗位、职位替代,不要用人名。最终目的是让完全不知情的人看清楚问题所在。2.尽量避免模糊用语,如部分、大部分等,应说明××个样本里的××样本有什么问题,要将其说清楚。当然,如果因客观情况,只能用这样的词语,那另当别论,至少我们的意识里应该尽量避免或是少用这些词语。3.说明依据,不要乱写。我们在列出问题时,如果有依据要列明依据,比如,公司制度、规章、规定或是法律法规等,不可凭感觉乱写。

介绍完问题描述,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风险影响怎么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②风险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家公司的审计报告都需要有风险影响这部分内容的。风险影响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潜在的影响。第一种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好写,且容易让审计对象认可,因为后果客观存在。而第二种影响相对难写,有的审计人员喜欢往最严重的方向写,记住,并不是写得越严重越好。虽说是潜在的风险,但也应当依据具体的情况来写,不能无限放大这种影响。在审计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一遇到与资金有关的风险,就习惯写“会导致资金的挪用”,这是不严谨的。事实上,审计人员在撰写风险影响时应当谨慎。

③审计建议

审计建议的撰写其实非常考验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想让一个建议切实可行,能为对方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在审计过程中,可能有些问题被审计单位本来就知道,但却不知如何改,如果对方让你拿出一个具有可执行性的解决方案,你能拿得出来吗?表2-14列示了审计建议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表2-14 审计建议2.出具报告前的准备

除了以上内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审计人员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首先,在报告呈交管理层审批前,审计人员必须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方进行书面确认,注意是书面确认。目的是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发生误解而产生的问题,以及避免对方在报告出具后,因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或处罚,面临较大压力而反悔,产生扯皮。在确认问题时,建议审计人员仅对问题的事实进行确认,其他无关信息不要列举。

其次,审计人员要对报告初稿征求意见。报告初稿完成后,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将初稿发给对方让对方确认。

最后,将报告按规定提交审批。小贴士有的时候会出现对方对报告里的问题概不认可的情况。这也没关系,如果对方不认可,可以要求对方写上不认可的理由,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审计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记录留存。确认的形式有很多种,这里列示一个常用的格式供参考。交流意见确认表(汇总确认)示例被审计单位公章: 负责人签字: 日期:(七)整改追踪

审计的过程就像一个画圆的过程,整改追踪是最后的闭合环节,你前面画得再好,如果缺少最后的闭合环节,审计的效果也会被大大削弱,甚至之前的付出与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整改追踪是最终落地的过程,切忌出现审一个丢一个的情况,好似熊掰玉米,掰到最后,一无所获。整改追踪过程如图2-2所示。图2-2 整改追踪过程1.整改措施的制定

制定整改措施的目的是通过执行这些措施,改正审计中发现的控制薄弱点,因此整改措施必须具备可行性、时效性、可考核性。制定整改措施的注意事项如表2-15所示。表2-15 制定整改措施的注意事项

特别提醒:无论整改措施写得多么完美,都别忘了要求对方进行书面确认,以免对方事后反悔。笔者认为,这个步骤的重要程度至少要有5颗星。2.整改措施的追踪检查

措施有了,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说和做是两回事,说了不一定会做。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追踪,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1)什么时间去查

可采用定期、不定期两种方式。常见的做法是,先针对每个完成节点进行追踪;然后在下次审计时,对之前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确认是否完成了整改。(2)如何确认完成

对于如何确认完成了整改,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审计人员无法到现场。此时,审计人员应要求对方提供盖章确认的证明材料。第二种是审计人员可以去现场。在这里,除了对完成的标志进行确认外,还应抽一些样本进行检查。例如,在之前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10万元以下的采购没有制度,且未进行三家比价,对方的整改措施是“完善采购制度,对10万元以下的采购进行明确,要求必须三家比价,并保留相关资料”,那么,审计人员在检查的时候,不仅要看制度,还需要对制度生效后发生的样本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完成整改。3.上报与考核(1)异常上报

建立异常事项上报机制,对于一些整改困难或是整改力度不够的,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向管理层进行汇报,寻求上级领导的帮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