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妈会推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02:43:4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爸妈会推拿

好爸妈会推拿试读:

自序

我们迎来了全民大健康甚至全世界大健康的时代,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世界和高品质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我们感恩丰富的物质资源带给我们的享受,但我们也在面临着挑战,尤其是作为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因为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更丰富的知识、理念和生活技能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吃饱穿暖,拥有高智商、情商,在他们不听话、不爱吃饭、睡觉不踏实,甚至感冒、便秘、拉稀时,我们还要具有健康的智慧,能够做到临危不乱,理智应对。简而言之,做个好父母,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除了教育更要有健康。

在培养孩子方面,让健康与教育融合,我觉得不是什么趋势,而是一种必然存在的方式。教育首先需要健康,而健康又需要教育去引领、渗透。我们现在所做的中医文化进校园、企业、家庭等,表面上看是为了普及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也是在迎合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需求。大家拥有健康智慧,并不意味着要去当医生。我认为,多掌握一些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方法,对我们育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指导孩子,以及家庭日后的生活。

我做了20年中医,利用推拿手法先后治疗了上万名患儿,疗效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如今,我总结了一些体会和经验集结成书,在诊室之外,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在生活中如何处理小朋友们患有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办法。本书从浅显易懂的疾病基本知识到详细的操作技巧,再到生活调养都做了具体介绍,力求简单实用。对于小儿推拿,手法是技巧,但您不需要担心学习太难。因为想为孩子推拿不需要太过苛求,稍稍用心,积极主动地去做,相信大家都能做得很好。我的手法操作技巧强调四个字“轻、柔、深、透”。“轻”,是指操作时孩子放松,操作者放松,推拿动作要轻,不宜重;“柔”是指操作者手法不僵硬、生硬,而是要柔软、柔和、柔顺,以调和、通畅为目的;“深”并不单指深度,主要是指推拿要适达病所,手法力度大小要和病情轻重的深浅相一致;“透”是深度的延展,要求推拿持续,彻底,不能半途而废,以达到气机通顺、调和之目的。就本书内容而言,对于医者可作为临床治疗参考,对于家长朋友们来说可以作为育儿的好伙伴,给身为爸爸或妈妈的读者一定的指导。此外,需要提醒读者朋友们,在遇到不太理解的疾病问题时,应积极主动地向专业人士请教,及时就医,以免造成误判,延误病情。

此书的顺利出版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老师们的辛苦工作,同时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北京苹果树教育集团、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爱瑞康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以及凌锋教授、徐曼、王倩、王尹博、王鹏、姜海仙等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和帮助,尤其感谢两位参与拍摄的小朋友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在此深表感谢!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职尽责!

小儿生病最让家人头痛的是:服药困难,针刺怕疼。而拥有悠久历史的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不仅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能益智强身,因此,这种疗效显著、无痛苦的推拿方法在小儿疾病治疗中备受推崇,被誉为“绿色疗法”。第1章为孩子了解小儿推拿重新认识孩子的身体

小儿从胚胎形成、出生到青春期(18岁),体形和生理功能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生长发育特征、生理、病理变化等方面又各有其特点。因此,一般将小儿时期划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七个阶段,有利于指导小儿各个时期的养育护理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胎儿期 人们通常说的“十月怀胎”是从受孕(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后断脐共约280天(40周),这段时间即为胎儿期。胎儿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前12周为妊娠早期(胚胎期),应避免感染、药物、营养缺乏、过度劳累、接触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易造成先天性畸形的致病因素。13周到28周为妊娠中期,此期间胎儿体格生长和脏器发育迅速。29周至40周为妊娠后期,胎儿肌肉生长和脂肪积累较快,体重增加明显。

2.新生儿期自新生儿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新生儿离开母体后,短时间内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脏器的发育和功能尚不完善,因此,这一时期的喂养、睡眠等新生儿保健护理极为重要。

3.婴儿期 出生28天后到1周岁是婴儿期。这一生长周期的小儿随着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生长发育较为迅速。至1周岁时,一般体重会增加到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加到1.5倍。但脾胃的消化能力仍不完善,加之源自母体的免疫能力的逐渐消失,肺气的卫外能力不足,抗病能力不强,故家长应注意合理喂养、适当晒太阳、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

4.幼儿期 1周岁到3周岁是幼儿时期。孩子在此时期体格生长速度相比婴儿期有所放缓,智力发育较为迅速,小儿开始独立行走。然而危险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5.学龄前期 3周岁至7周岁为学龄前期(幼童期)。此阶段的小儿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较强,智力语言发育日趋完善,可塑性强。家长应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基本素质,以利于身心健康。

6.学龄期 自7周岁至青春期前(男孩13岁,女孩12岁)为学龄期。孩子在这个时期除生殖系统外,脏器发育已接近成年人,智力发育更为成熟,独立思考、控制、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家长应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领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既要鼓励其积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又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足的营养,同时也要注意其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7.青春期 男孩从13〜20岁,女孩从10〜18岁为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的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的发育速度加快并日渐成熟,同时也是心理变化较大的时期。家长在这个时期应对孩子的生理、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尤其要关注道德、品质的教育。

很多人奇怪,导致小儿出现病症的原因和成人基本相同,但为什么发病情况和容易感染的程度却有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是小儿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所决定的。

给大家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因为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为此古代医家提出“变蒸”之说,认为初生婴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变化,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小儿如出现低热或汗出等症而无其他病态表现者,称之变蒸。通俗讲,就是孩子在成长变化中的单纯发热称为变蒸,俗称“烧长”或“生长热”。《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自初生起,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这个观点很像民间所说:小孩发一次烧是长一次脑子,还长个儿,不发烧长不大。在此,况且不论这个观点是否科学,单看孩子发育过程中的发热现象,就能反映出孩子体质的特殊性或独特性。

总的来说,小儿时期在生理上的特点表现为:一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身体的结构与机能尚未成熟和完善;二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即生长发育非常旺盛。下面就让大家详细了解一下,相比成人,孩子五脏的特点:

1.肝常有余 一是说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旺盛,肝气充盛,其他脏腑又有赖于肝阳生发之气才得以生长,是相对有余,其实在结构和功能上尚未发育到真正的成熟阶段;二是指小儿在出现病理状态时容易引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火上扰、肝气横逆等虚证或实证。

2.脾常不足 一是脾胃之体尚未发育成熟,功能尚待完善。其受纳、消化、吸收、传输等功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身体迅速生长发育的节奏;二是容易出现喂养不当,小儿饮食不能自控,易引发脾胃疾患;三是因为脾常不足的特性,小儿时期易患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等病证。

3.心常有余 一是指小儿肾阴之水不足,不能克制心肝之火,心肝之火容易亢盛;二是小儿气血发育尚不成熟,心主血脉,藏神功能也显稚弱,因此其有余仍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真正的成熟、完善和强实;三是临床上容易出现心火上炎、心火亢盛之证。

4.肺常不足 一是肺本身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外部气候变化的调节能力不足;二是肺为五脏最高,主一身之皮毛,外邪侵袭首先犯肺;三是容易出现咳嗽、感冒、喘咳、肺炎等肺部疾病。

5.肾常不足 一是脏腑和气血的发育尚不充实,肾之精气不旺,而骨骼、牙齿、耳、脑髓、毛发等的生长发育又有赖于肾之精气的充养;二是肾之精气往往与生长发育的速度不相适应,这是因为肾气主要依靠机体所摄入的营养来滋养方能逐步得到强盛;三是病理上容易出现五迟、五软、五硬,也就是脑性瘫痪疾病,以及佝偻病、解颅(小儿囟门应合不合,反而宽大)、胎怯(低体重儿)、胎弱(发育障碍)等肾精亏虚疾病。

了解了小儿时期五脏发育的特点,下面再介绍一下孩子发病上的特点:

1.患病容易,病情变化迅速。这是因为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低,易患病且变化无常。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患病后若治疗及时、得当,恢复较迅速。

3.小儿常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易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侵,内易被饮食所伤。临床发病以肺、脾二脏居多,病因单纯,极少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影响。细说小儿常见致病因素

通常情况下,年龄的大小决定了容易患病的概率和病变程度的轻重,年龄越小的孩子对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来邪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并且出现乳食积滞的情况越多。先天禀赋不足是小儿特有的发病原因,病情往往较为复杂,治疗方法和疗效更是我们需要关注、探索的焦点。

引发小儿病证的原因错综复杂,在临床上我们大致分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和先天禀赋不足三个方面。

1.感受外邪 外感致病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气的自我调节和抵御能力不足,因此容易被风寒或风热等所伤,引起肺系疾患。风、寒、湿或风、湿、热三种邪气夹杂,易导致痹证。小儿属纯阳之体,六淫所伤极易转化为火和热,故感受外邪以热病多见;二是受疫疠之邪(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所伤,由于小儿体形和脏腑功能尚处在完善过程中,御邪能力不足,往往会成为疫疠之邪的易感人群,而造成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2.内伤乳食 小儿的脾胃之气常不足,若饥饱无度、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不均衡、挑食、偏食……则会损伤脾胃或影响脾胃功能,引发脾胃病证。此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易伤及阳气;过食辛辣热之品易耗阴;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易伤脾;少食蔬果易出现便秘;食入被污染、变质等不清洁的食物,易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3.先天禀赋不足 父母的基因异常可引起小儿先天性畸形、生理缺陷或者代谢障碍。若孕母体质虚弱、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充足、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感受外来六淫之邪等,均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当然,早产、过期产和分娩时出现的难产、产伤、新生儿窒息、缺氧、巨大儿、低体重儿、感染等则是小儿出生后导致疾病的常见原因。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致病因素,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的不正确使用,也会给儿童身体造成各种损害。另外中药当中,长期过量食用大辛、大热、苦寒、峻猛、毒性较大之品,也会损伤儿童正气,从而易患疾病。推拿奇效,中西医有话说

小儿推拿是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的穴位、肌肉或关节进行手法操作,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这样的“绿色疗法”可以让孩子免除吃药、打针、输液的痛苦,可谓中医疗法中的一绝。具体来说,在中医眼中它具有以下几种功效:

1.调整脏腑 推拿手法可刺激相应的体表腧穴(人体上的穴位的统称)、压痛点,再通过经络的传导与连属作用,来调节内脏功能活动,治疗疾病。实践证明,寒、热、虚、实之症,只要治疗部位选择精准,手法运用合理适度,恰到好处,均可起到良好的调整脏腑的作用。

2.疏通经络 脏腑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经气,其偏盛或偏衰直接反映了脏腑功能的强弱,推拿治疗可作用于体表的经络腧穴之上,并刺激经络,起到激发和调整经气的作用,再通过经络影响到所连接的各脏腑、组织、四肢关节的功能活动,以调节机体的病理状况,达到疏通百脉,安和五脏,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3.行气活血 推拿手法通过直接刺激体表肌肉经络穴位等,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解除或缓解肌肉血管的痉挛,促使经脉畅通,血液循环增速,因此具有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4.理筋整 复对于劳损、骨缝错位、小关节紊乱等,通过推拿手法治疗可以进行理筋整复,纠正异常解剖位置,使组织各守其位,有利于缓解软组织痉挛和整复关节紊乱。

而在西医,随着对推拿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下几大功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1.调节功能 推拿治疗的特点之一就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用手法刺激某些穴位进行治疗,达到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有文献报道:用较强的力度刺激合谷和足三里穴1分钟,可出现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增强的表现,能起到很好的镇静作用。而在颈部用以轻揉的手法按摩,同样可以达到解除大脑紧张和疲劳的效果。

2.增强抗病能力 临床发现,推拿手法治疗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用双手拇指在背部两侧自上而下平推10分钟,前后对比,白细胞总数平均增加19.7%。

3.调节血液循环 推拿后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同时对肢体远端部位的皮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反射性调节全身血液循环有关,因此用于治疗损伤、高血压病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4.正骨复位 因有关组织解剖位置的失常而导致的疾病,均可通过推拿的直接作用加以纠正,如骶髂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中医亦称拨乱反正。

5.解痉镇挛 疼痛的原因,部分是因为肌肉痉挛而引发,如能解除痉挛,疼痛则可以减轻,关节运动也可以恢复。推拿按照不同的肌肉解剖情况施行相应的手法,可以达到解痉镇挛、减轻疼痛的目的。疾病来了,是否推拿要筛选

人们常说:“有病乱投医”,孩子生病大人常常会失去理智,由着自己的经验来,比如家长们知道推拿能治很多常见病,也能治很多疑难杂症,所以孩子一有病就来推拿。父母的爱是无限的,但推拿的治疗范围是有限的,不能包治百病,这一点需要我们客观看待。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哪些情况下适用推拿来进行治疗,哪些情况下,如果使用推拿方法治疗,疗效就没有那么明显,需要家长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推拿适应证

1.一般发热类疾病 感冒、发热、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等病症。

2.消化系统疾病 呕吐、腹泻、厌食、疳积(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病证)、消化不良、便秘、腹胀、腹痛等症。

3.儿科杂病 遗尿、夜啼、口疮、牙痛、汗症、多动症、近视、癫痫、肌性斜颈、臂丛神经损伤、脑性瘫痪、神经麻痹、生长痛等病症。

4.损伤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肌肉、肌腱、韧带)及各类运动损伤(跌打损伤),通过推拿手法治疗同样疗效显著。

此外,推拿手法也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强壮身体的作用,能够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健脑益智、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

小儿推拿适用年龄,通常大家认为新生儿到7岁是小儿推拿的黄金年龄,我觉得3岁以下婴幼儿更为适用。

推拿禁忌证

1.急性传染性疾病,比和肝炎、肺结核病、猩红热、水痘等。

2.出血性疾病、正在出血部位及内出血等。

3.化脓性关节炎、骨与关节结核。

4.烧伤、烫伤、皮肤破损及开放性损伤的部位。

5.各种皮肤病的患处。

6.骨折早期和截瘫初期。

7.较为虚弱的危重病患儿和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

8.对于不能明确诊断或不知道其治疗原则的疾患。理想疗效,全靠这些细节

孩子皮肤柔嫩,加之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在给孩子推拿时首先应避免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其次,才能考虑疗效。这样能让孩子在享受中防治疾病,家长也能体会推拿给孩子、家庭带来的幸福。为了做到这样的效果,我总结了一些推拿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选择适合的推拿手法 根据小儿病情选择相应的推拿治疗手法,是治疗中的重要原则。

2.评估病证,制定方案 治疗前首先要对病证充分了解和评估,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计划和疗程,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重点治疗部位。

3.掌握力度和频率 手法操作时应掌握适当的力度和频率,若刺激量不足,疗效不明显;刺激量强度过大,会给小儿带来损伤。初次尝试推拿治疗的儿童,不宜使用较重或刺激性较大的手法,以避免出现对手法治疗产生紧张感或不接受情绪。幅度和频率也要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尤其是活动关节时不宜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和角度。

4.避免冲击性动作 在运用刺激量较大、较重的手法治疗时,要有节律性,要避免突然性冲击动作。每一个手法的操作都要保持适度,力度要逐渐增加,刺激量要掌握在小儿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5.多手法配合,提高疗效 推拿手法治疗一般情况下每天一次,每次操作15〜30分钟。其中推、揉类的手法次数要多,摩法时间稍长,掐法运用时应偏重、快、少。掐法后最好加以揉法,或按揉、点揉、点按、滚揉等手法,多手法配合运用,不仅会增加孩子的舒适感,还能提高疗效。

6.注意用力顺序 穴位的点按或点揉以及其他手法操作时,用力的方式、顺序多宜采用轻——重——轻的操作循环模式,切忌用力过猛、过快,尽量保持适中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

7.注意点穴方式 穴位的点按和点揉操作在治疗小儿病症时应用广泛,因此点穴的方式极为重要。点穴应讲究“得气”“火候”(即出现酸、胀、麻的感受),这样才能起到“直达病所”的作用。点按时间一般为30秒,点按时手指要缓慢向下用力。“得气”后缓缓抬起手指,切忌快速猛抬。点揉穴位时应依照“顺补逆泻”的原则和方法。穴位点按力求准确,但无须过分苛求,应做到精力集中。

8.区别于成人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区别较大,如小儿的推法是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向一个方向推抹,又或者用双手同时向反方向直线分推。而成人的推法则是以拇指指端着力,以拇指末节做屈伸运动,逐渐向前移行,两种推法无论是手势和手感上都截然不同。

另外,小儿皮肤娇嫩,肢端短小,不太容易配合,因此要求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手法技巧,才能减少孩子的不适感,节约时间,内呼外应,达到疗效显著的目的。

9.关注小儿心理 推拿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小儿的心理特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应将逗引参与到施术之中,以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孩子与操作者更好地配合,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10.关注小儿体位 操作时小儿体位的选择也很重要,恰当的体位有助于消除紧张,缓解肌肤痉挛、关节过度僵硬。也有助于区别生理性或病理性改变,能够更准确、有效地判断和治疗。必要时应请另外一个人协助,比如,仰卧位治疗一侧下肢时,另一人应尽量协助固定小儿另一侧下肢,使之平伸。俯卧位时,尽量将臀部放平,下肢伸展。

11.关注小儿反应 操作者应精力集中,聚精会神,时刻关注小儿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反应,并随时进行询问,如出现疼痛、表情紧张、面色苍白、恶心、头晕时要立即暂停治疗,时刻注意自己的手感和孩子的动态反应。每一个手法的刺激,如能出现预期的效应,则疗效最佳。

12.关注小儿现状 对于困倦、饥饿、过饱、疲劳虚弱的小儿进行推拿治疗时,手法力度要轻柔或者暂不做手法,待进食半小时或体质恢复后再予治疗。

13.不要仓促治疗 对于外伤、肿痛较重者,如疑似骨折时在未查明和确认之前,不要仓促地进行推拿治疗,以免出现骨伤加重,造成不良后果。

14.注意清洁卫生 操作者应勤剪指甲,并于治疗前后清洁双手,以避免损伤小儿皮肤和交叉感染。另外,小儿被治疗的部位也应保持清洁,一般情况下主张裸露治疗部位,既可增加操作者的手感,也可便于观察病变部位和及时发现推拿手法所禁忌的病症。

15.穴位无性别之分 推拿上肢部的穴位时只需选择一侧上肢即可,无男女左右之分,其他部位的两侧腧穴,都可以治疗。巧用介质,让推拿更轻松

在做推拿手法过程中,为了减轻对孩子局部皮肤的摩擦,减少皮损等,我们除了要掌握精准的手法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介质进行辅助操作,同时也能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这些介质不用专门到外面购买,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如:

1.葱汁、姜汁、藿香汁、香油、冬青膏等属温热散寒之品,可用于治疗寒证。

2.滑石粉、薄荷汁、清泉水等有清凉退热作用,可用于热证的治疗。

3.药酒、芝麻油等属滋补之品,可用于辅助治疗虚证。

4.鸡蛋清、红花油等具有清和泻的作用,可用于实证的治疗。

5.四季均可使用的中性介质如滑石粉、爽身粉、乳液等。

6.白酒或药酒可治疗麻木、手足拘挛、局部瘀血等病症。

很多人看中医师在做推拿的时候,手法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柔和、有渗透力,看似很简单的一推一揉就将病痛轻松解除了。做推拿,难道真的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然,推拿手法变化多端,简单的点、按、揉都蕴藏着中医理论、技巧还有医生的责任感。不同疾病,使用手法的差异都会让疗效大相径庭。如果你也想跟我一样做到手到病除,那么,从现在开始,跟我一起从简到繁学习推拿手法,坚持练习之后,会让你在面对各种疾病时得心应手。微信扫一扫,跟专家学推拿第2章手法是推拿的基础基本推拿手法,动作单一却不简单

基本推拿手法包括推、拿、捏、揉等,动作简单易学,如果加上一些技巧会让疗效明显提高,大家操作时也会更有信心。为此,我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推法

用手指、掌、肘部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1)直推法

用拇指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做单方向直线推动。(2)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3)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又称为分法。

功效 推法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注意事项 推法操作时一般需使用介质,要有节律性,用力要柔和、均匀,且只在皮肤表面进行操作,不可推挤皮下组织。

2 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与另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进行有节律地提拿的手法。

功效 拿法具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颈部、肩部、背部及四肢部位。

注意事项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到重,手法缓和且具有连贯性。切忌不可用手指抠抓皮肤,以免造成局部皮肤损伤。

3 按法

用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到一定深度后停留30秒,再缓慢松开拇指或手掌的手法。其中,以拇指着力称指按法(又名点按法)。

以掌根着力称掌按法。

功效 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急、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指按法多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掌按法多用于治疗肌肉酸痛。

注意事项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到重,手法须缓和而具有连贯性。连续操作时,手指或手掌放松但始终保持与皮肤接触。

4 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或掌根,或大鱼际吸附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的手法。根据着力部位不同,分别称指揉法、掌根揉法、鱼际揉法。(1)指揉法(2)掌根揉法(3)鱼际揉法

功效 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全身各部位。

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轻缓柔和,用力要由轻到重,幅度宜由小渐大。

5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摩擦的手法。

功效 摩法具有温经通络、理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面部及胸腹部。

注意事项 操作时用力轻柔、均匀,速度不宜过快,以皮肤发热为度。

6 滚法

以小鱼际尺侧面(即小鱼际内侧面,近小指侧)或第五掌指关节背面为着力点,肩部自然放松下垂,使肘关节的位置低于腕关节,并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旋转带动腕关节屈伸,在一定部位持续、匀速做往返滚动的手法。

功效 滚法具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能够松解局部组织粘连。常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也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

注意事项 操作时自然放松肩、肘关节,用力适中,要有节律性,不可跳动,移动不宜过快。

7 捏法

用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交替挤捏施治部位的皮肤、肌肉、筋的手法。

功效 捏法具有舒筋通络、健脾消积的作用,常用于颈项、背脊、四肢部位。

注意事项 捏脊时垂直捏起,不可拧转,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直线推进。

8 抖法

用手握住肢体远端,牵拉肢体,同时做连续的小幅度抖动的手法。

功效 抖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痉的作用,常用于四肢部位。

注意事项 操作时需静止性用力,小幅度、快频率抖动。

9 搓法

用双手掌心贴于一定部位,两手相对用力,边快速搓摩,边从上往下数次往返移动。可以用双手掌尺侧的肌肉隆起部分夹住某部位做搓摩,也可以用单掌贴于某部位做单向搓摩。

功效 搓法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主要用于四肢部位。

注意事项 操作者需放松双手,两手掌对称用力,但不可夹持操作部位过紧,以能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为度。

10 捻法

用拇指、食指相对夹持施术部位,呈直线状做快速捻揉动作。

功效 捻法具有消肿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一般用于四肢小关节。

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有灵活性、连贯性,捻动时速度宜快,但移动时需柔和缓慢。

11 弹拨法

用手指、掌根、大鱼际或肘尖按压并横向拨动肌筋的手法称为弹拨。其中小儿常用的是拇指弹拨法和三指(食、中、无名指)弹拨法。

功效 弹拨法具有解痉止痛、疏解粘连的作用,常用于四肢关节肌腱处。

注意事项 操作时下压之力应轻柔,不宜过重,以免刺激过强,操作频率不宜过快。特定推拿穴位及手法,小儿专有

从历史上看,小儿推拿较成人推拿发展晚,到了明代才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经历代医家总结,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经穴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穴位多是孔穴点状,而小儿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面状。这也就决定了,小儿推拿有其特定的穴位和操作手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 开天门

用两手拇指指面自眉心起自下而上交替直推至前发际。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 推坎宫

用两手拇指自眉头由内向外分推至眉尾的手法称为推坎宫,也称为分头阴阳。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 推、揉天柱骨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为推天柱骨。

功效: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揉动,称为揉天柱骨。

4 捏脊

用捏法由腰骶部自下而上捏提脊柱表面及脊柱两侧肌肉,捏3次提1次,即捏三提一。

功效:调理阴阳,平和脏腑,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5 补/清脾经(1)补脾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拇指末节螺纹面,或使小儿屈曲拇指,施术者沿拇指外侧面自指尖直推至指根。功效:健脾和胃,补益气血。(2)清脾经

小儿掌心朝上,将其拇指伸直,从指根直推至指尖。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6 补/清肝经(1)补肝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食指末节指面,或自食指指尖直推至末节指横纹。

注:肝经不宜用补法,如果肝虚必补时应当用补法后加用清法。(2)清肝经

小儿掌心朝上,在食指末节指面,自指横纹直推至指尖。

功效:平肝泻火,熄风止惊,解郁除烦。

7 补/清心经(1)补心经

小儿掌心朝上,顺时针自内向外旋推中指末节指面,或自中指指尖直推至末节指横纹。

注:本穴位不宜用补法,唯恐扰动心火。(2)清心经

小儿掌心朝上,在中指末节指面,自指横纹直推至指尖。

功效:清热退心火,安神。

8 补/清肺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