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病用药精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00:24:10

点击下载

作者:王超,王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百病用药精选

中医百病用药精选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百病用药精选/王超,王博编著. —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995-9

Ⅰ. ①中… Ⅱ. ①王… ②王…  Ⅲ. ①常见病-中药疗法 Ⅳ. ①R24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1225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百病用药精选

编  著:王 超 王 博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995-9

策划编辑:李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所以不论其创新重大与否,都应该引起重视。“三级精选用药模式”即是中药应用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因为历代医家治疗疾病只对疗效最佳的药物予以了认定。如头痛应用化痰药,《医学启源》认定半夏“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如心力衰竭应用补益心气药和助心阳药,《实用中医内科学》认定“益气、温阳是心力衰竭治本的重要治法,以真武汤、四逆汤、参附汤为基本方剂,参、附为首选的药物”。这确实有效地指导了后学者的临床用药,但一味或两味首选药经常不能满足临证组方的需要,而继续选药又常使后学者无所适从。“三级精选用药模式”填补了这一空白,即参考历代医家成功的用药经验,预先将一病所用各类药物中的首选药、次选药和普选药设定出来。所谓首选药,乃是疗效最佳者;所谓次选药,乃是疗效较佳者;所谓普选药,则属于疗效普通者。在临证组方时则根据三者不同的疗效级别从高效向低效进行选用,从而保证处方中的每一类药物皆能精准地选用到疗效最佳的首选药,而且在疗效最佳者已被选用的基础上,仍可优选到同类药物中的疗效较佳(次选药)之品,而由疗效最佳和较佳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其临床疗效必然良佳。

在日常临证中体会到,“三级精选用药模式”的特点是立论新颖,简易实用。为初涉临床者,开启用药精选之捷径,事半而功倍;对于久经临床者,亦不乏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有鉴于此,我们捜集了汉代至近现代283部医籍对糖尿病、痤疮、痛经等100种常见病的用药精要论述,并参阅作者数代家传秘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著成以“三级精选用药模式”为理论基础的《中医百病用药精选》一书。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公开发表的学术著作和学术刊物上的相关内容,在此对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诸端不妥,在所难免,还望读者诸君能予教正。王超 王博2017年6月于长春总 论首选药浅说

清代医家曹颖甫认为:“凡治一病,必有一病之主药。”一病之所以会有主药,是由于一种疾病所用的各味药物之间存在着疗效的差异,一般以疗效最佳者即为该病之主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疗效的差异必须建立在同类药物的相互比较基础之上。因为任何一种疾病的用药皆是多种类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药物,药理作用亦不同,其相互之间也就无法比较疗效的优劣,故主药应该是由同一类别的药物相互比较疗效而产生。仅以治疗冠心病的主药为例,有人以丹参为主药。其原理在于,冠心病之血瘀位在心及心包络,而丹参正主入心经,且又专走血分,因此最擅长化心脉中之瘀血。如《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也有人以瓜蒌为主药。如《本草思辨录》:“栝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那么,丹参与瓜蒌相较谁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药呢?二者的药理作用判然有别,无法较其主次,所以丹参乃是与川芎、三七等同类诸药相较而为活血化瘀类药物中的主药;瓜蒌乃是与半夏、海藻等同类诸药相较而为化痰类药物中的主药。如果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则丹参、瓜蒌又同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药。同理,冠心病一病用药中的祛寒、通胸阳、通心脉以及止痛等诸类药物亦各有其主药。综上可知,一病之主药是多元的,广泛地存在于该病所用药物的每一类别之中,即每一类药物中皆有所治疾病的主药。

在日常临证中,不论治疗任何疾病,组方时首先被选用者多为主药,故中医先贤主药的含义亦即现代中医所谓的首选药。

一病所用的各类药物中首选药的确认,常是由该药对所治疾病的良好疗效所决定。同时,还应该将以下几点作为确认首选药的重要参考依据:①根据前代中医的用药经验:如《医学启源》以半夏“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所以半夏应是头痛一病所用化痰类药物中的首选药。川芎是公认的止头痛要药。如《本草求真》:“川芎头痛必用。”张石顽:“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李杲:“头痛必用川芎。”所以川芎应是头痛一病所用止痛类药物中的首选药。②根据现代中医的用药经验:用丹参治疗冠心病,前代中医鲜有论述,至清代张锡纯及《时方歌括》《种福堂公选良方》等医籍中才初见端倪。现代中医医家经验证实,用丹参治冠心病,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有人检索众多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用方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即属丹参。亦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些复方丹参制剂中,起主要作用的仍是丹参。所以丹参应是冠心病一病所用活血化瘀类药物中的首选药。又,治疗心力衰竭首用附子一药以助心阳,近年来颇受诸多学者推崇。如高学敏等所说:“本品辛甘热,为纯阳燥烈之品,效力强大。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而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能复散失之元阳,有回阳于顷刻之间之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邓铁涛等著《实用中医内科学》也认定:“益气、温阳是心力衰竭治本的重要治法,以真武汤、四逆汤、参附汤为基本方剂,参、附为首选的药物。”所以附子应是心力衰竭一病所用助心阳类药物中的首选药。③根据古今中医独特的用药经验:遵依中医传统的用药模式,慢性胃炎用清胃热药一般多选用诸如石膏、知母之类。但《本草新编》一书却独有卓见:“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试看北地妇女,当饥馑之时,三五成群,采蒲公英以充食,而人不伤者,正因其泻火以生土也。夫饥饿之人,未有不胃火沸腾者,用之实有相宜。不可以悟蒲公英之有益而无损乎。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钱,始可散邪补正耳。”现代很多医家亦证明,首选蒲公英清胃热以治慢性胃炎,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如胡建华主张,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可融合一些清热药如蒲公英最为适宜,清热而不苦寒,且有健胃作用。所以蒲公英应是慢性胃炎一病所用清胃热类药物中的首选药。

还有很多学者常根据药物的出现频率确认首选药,亦颇符合众意归一,必是卓识的原理。如治疗耳源性眩晕(梅尼埃病),有人统计分析125篇报道中共用药85味,其中重复4次的药物有17味:白术、泽泻、茯苓、半夏、白芍、党参、生姜、生地黄、牡蛎、天麻、桂枝、当归、黄芪、钩藤、菊花、代赭石、甘草;重复7次的药物有8味:白术、茯苓、泽泻、半夏、白芍、党参、生姜、生地黄;重复10次的药物有5味:白术、泽泻、茯苓、半夏、生姜,其中半夏、茯苓重复16次。从而认定白术、泽泻、茯苓、半夏、生姜是治疗耳源性眩晕(梅尼埃病)的首选之品。如果各归其类,白术应该是健脾益气类药物中的首选药;泽泻、茯苓应该是利水渗湿类药物中的首选药;半夏应该是化痰类药物和止吐类药物中的首选药;生姜应该是止吐类药物中的首选药。次选药与普选药

不论治疗任何一种疾病,即使是所用的同类药物,其中各药对该病的疗效亦存在差异。正如中医先贤陆成一所说:“虽同一表药、同一补药、同一下药,细究之,皆微有不同。”举例为证,谷精草和菊花对于老年性白内障一病皆有明目退翳之功,但《本草纲目》认为:“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现代医籍《用药杂谈》一书在谈及软坚散结药时也体会到:“鳖甲在软坚散结上有卓越功效,不但不伤气血,反而能扶正,重要的是能对肝硬化起到很明显的治疗作用。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正因为同类药物中之各药存在的不同疗效差异而产生了疗效最佳的首选药,相对而言之,有首选药就应该有次选药和普选药。所谓次选药,乃是疗效亦佳但逊于首选药者;所谓普选药,则属于疗效较为普通者。

例如治疗冠心病所用的通心脉类药物,就常以麝香的疗效最佳。正如《本草经疏》所说:“麝香,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且善入心经,因此颇能开通心脉。又因其走窜之性最速,所以对心脉突发痹阻,如《内经》所述之“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冠心病危急证候,非用本品不足以应其急,故应为首选药。石菖蒲亦有良好的通心脉之功。如《本草新编》:“凡心窍之闭,非石菖蒲不能开。”但其通心脉的药力及时效显然逊于麝香一药,故应为次选药。余如葛根、冰片、地龙、蜈蚣、苏合香等虽然也有通心脉的药理作用,因为疗效更逊于石菖蒲,然而仍属临床常用者,故其诸药应居石菖蒲之后而为普选药。

又如治疗中风后遗症所用的补气类药物,因为中风后遗症一病具有两项病理特点,既病情较重且缠绵难愈,针对其证情选用补气药,如白术之药效范围较为局限,党参、山药、黄精等药力平和,不堪胜任大证。药力厚重者莫如参芪,人参虽然补气作用显著,但其补迅而虚,实不能应付本病病程长,且缠绵难愈的病机变化。黄芪之补重而实,而且药力绵长,其饶益如太仓之不可竭。正如《理虚元鉴》所谓:“黄芪之质,中黄表白,白入肺,黄入脾,甘能补中,重能实表。夫劳倦虚劳之症,气血既亏,中外失守,上气不下,下气不上,左不维右,右不维左,得黄芪益气甘温之品,主宰中州,中央旌帜一建,而五方失位之师各就其列,此建中之所由名也。故劳嗽久已失气,气不根于丹田,血随气溢,血既耗乱,气亦飞扬,斯时也,虽有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究竟不能固真元于不可拔之地,欲久安长治,非黄芪不可。盖人参之补迅而虚,黄芪之补重而实,故呼吸不及之际,芪不如参;若夫镇浮定乱,返本还元,统气摄血,实表充里,其建立如墙壁之不可攻,其节制如将令不可违,其饶益如太仓之不可竭,其御邪扶正,如兵家之前旄、中坚、后劲不可动,种种固本收功之用,参反不如芪。故补虚以黄芪为墙垣,白术作基址。每见服参久久,渐至似有若无,虽运用有余,终是浮弱不经风浪。若用芪术兼补,可至风雨不畏,寒暑不侵,向来体弱者不觉脱胎换骨,诚有见于此也。”据此不难看出,中风后遗症补气首选黄芪较之人参尤为适宜。又因为单纯的气虚多不能导致中风后遗症,其气虚无力运血,形成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病理机转,才易致病。而黄芪在大补元气的同时又能通达血脉。如《本经逢原》:“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用之亦颇对证情。所以治疗中风后遗症补气应以黄芪为首选药。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也认为:“偏枯之证,未有不因正气不周而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人参和党参的药理作用虽然对中风后遗症的疗效不如黄芪,但较之黄精、白术、山药、西洋参、太子参、炙甘草等药力尤胜,故应为次选之药,而如黄精、白术、山药、西洋参、太子参、炙甘草等诸药则宜居普选药之位。三级精选用药模式原理

众所周知,很多中医医生的临证处方不外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是使用较为适合于所治疾病证情的古方,一般常予加减后用之;另一种则是自组方,即根据所治疾病的证情,辨证立法,然后依法选用与证情相应的药物由医生自己组成方剂。

由于自组方历来缺乏系统的选药理论作为指导、参考,致使在选药过程中所选的药物常易失于精准。仅以治疗冠心病的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例,丹参是公认的疗效最佳之品,自组方需用活血化瘀药时应予首选之,如果随意首选了如三棱、莪术等并不适用于活化冠心病心脉中瘀血的药物,其临床疗效必然不能令人满意。又,即使是已首选了丹参一药,但是丹参一味常不能满足病情的需要,则应该继续选用仅次于丹参功效的川芎、三七等药为用,若转而选用了低于川芎、三七功效的赤芍、牛膝等药,虽然亦属对证,却出现了低效药被选用,高效药反被漏用的状况,这就是《医经余论》所谓“药不中病,方为合法,其失在药”的弊病。由此可知,临证自组方所选的药物应根据证情精选后而用之,才易获得良好的疗效。如“次选药与普选药”中所列治疗冠心病通心脉类药物即为精选后的格局,即:首选药是麝香;次选药是石菖蒲;普选药是葛根、冰片、地龙、蜈蚣、苏合香。此即“三级精选用药模式”。“三级精选用药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优选法,即参考历代医家成功的用药经验,预先将一病所用各类药物中的首选药、次选药和普选药设定出来,在临证组方时则根据三者不同的疗效级别从高效向低效进行选用,从而保证处方中的每一类药物皆能精准地选用到疗效最佳的首选药,而且在疗效最佳者已被选用的基础上,仍可优选到同类药物中的疗效较佳(次选药)之品,而由疗效最佳和较佳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其临床疗效必然良佳。

其实,“三级精选用药模式”早在清代已见雏形,只不过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已。如清代医家凌奂所著《本草害利》一书目录中心部药队:“补心猛将:北五味、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肉、丹参、龙眼肉、麦门冬、当归。补心次将:白芍药、茯苓神、猪心血、琥珀、淮小麦、合欢皮、龙角。泻心猛将:牛黄、石菖蒲、黄连、木通、辰砂、犀角。泻心次将:山栀仁、连翘、通草、车前子、竹卷心、灯心、莲子心、石莲子、安息香、乳香、金银箔、山豆根、天竺黄、黄丹、象牙、珍珠、赤小豆、郁金、白茅根、人中黄。”综上不难看出,凌奂只不过将“三级精选用药模式”变成了二级精选用药模式,而且其用药格局较为繁杂,但已开分级用药之先河。清代以降,现代学者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治疗心绞痛应用活血化瘀药,“以为可从活血及祛瘀生新考虑,初步采用了丹参饮为主方。本方原治心胃疼痛,兹取丹参入心与心包两经,能通血脉;檀香散胸中气滞,而无香燥耗散的流弊。此外也用了手拈散中的五灵脂、延胡索、乳香等入血止痛。但临床证明,除丹参最为和平外,三七、西红花温通活血,散瘀定痛,效果良好;郁金入心,系气中血药,兼有破宿生新功能,亦为常用要药”。显而易见,秦伯未即将丹参作为治疗心绞痛活血化瘀药中疗效最佳的首选药;将三七、西红花作为疗效较佳的次选药;而将郁金作为疗效普通常用的普选药。虽未明言,但意在其中矣。

据此可以认定,“三级精选用药模式”的理念是合理的,而且历有渊源,对于提高临床用方的疗效大有裨益。辅助药小解

疾病的病因病机决定了治疗所用的药物,即为常规用药。如糖尿病的发病多为肺胃热盛、肺胃阴虚、瘀血、脾气不足及肾阴肾阳亏虚等病因病机所致,所以自组方时应选用清肺热药、清胃热药、养肺阴药、养胃阴药、活血化瘀药、健脾益气药、滋补肾阴药、补益肾阳药等为其常规用药。辅助药是依附于某一常规用药“三级精选用药模式”而用的一类药物,应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辅助常规用药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仅以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所用的常规用药健脾益气药为例,若在其“三级精选用药模式”的基础上再辅助以升举之品,则建功尤捷。如下表所示:

所以《中医妇科学》一书认为,治疗脾虚证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应该选用《傅青主女科》中的固本止崩汤,但须去当归,加升麻。盖因当归活血,走而不守,不宜使用,而升麻却可以辅助方中的黄芪、白术、人参等健脾益气类诸药升举中气,中气升血亦随之而升则下血易止。

除此之外,辅助药还具有以下用途:①用于补益:如治疗冠心病的常规用药补益心气药之所以辅助养心血药,乃是因为心气亏虚心血亦必然不足。《妇科玉尺》有云:“非气无以生血,非血无以养气。”但在该病的常规用药中没有设置养心血一药,因此有必要在补益心气药“三级精选用药模式”的基础上再辅助以养心血之品,使心血足以养心气,二药相须为用,殊途同归。②用于祛邪:根据中医“阴虚生内热”的理论,很多疾病的肾阴亏虚常易兼生虚热之邪,如果在所治疾病的常规用药中没有设置清虚热一药,就应该在滋补肾阴药“三级精选用药模式”的基础上再辅助以清虚热之品,使虚热清则热少伤耗肾阴,对于临床疗效大有裨益。若所治疾病肾阴虚的病机变化不易产生虚热之邪,则不必辅助清虚热药。如在勃起功能障碍一病中,肾阴虚常是由肾阳虚发展而来,致使其肾阴虚也就不易产生虚热之邪,所以在本书中,有些疾病所用的滋补肾阴药辅助了清虚热药物,而有些疾病所用的滋补肾阴药却没有辅助清虚热药物。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中同一种类药物用于不同的疾病,有时作为常规用药而用,有时却作为辅助药物而用。仅以利水渗湿药为例,由于水湿之邪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有学者指出,湿热内蕴为整个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最严重的干扰因素,贯穿于病程的始终。“没有湿热,就没有慢性肾炎”,致有涉及水湿之邪的湿热蕴结、气虚湿滞、阳虚湿滞以及阴虚湿热等诸多证型存在。毋庸置疑,利水渗湿药应该作为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规用药而用。而子宫肌瘤属于实性肿瘤,其中多为瘀痰胶结所成。如现代学者柯新桥等认为:“本病一般属于中医‘癥瘕’‘月经量多’等病证范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胞宫,是其基本病因病理。”显然,水湿之邪在其疾病形成的过程及病理改变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检索70余张治疗子宫肌瘤处方亦发现,利水渗湿药鲜有应用者,故而很少作为常规用药使用,应该作为化痰药的辅助药物而用之,其所用的意义仅是因为痰为湿之聚,去湿则可阻断痰之来路。其他很多疾病的用药亦有相同原理。三级精选用药模式应用

疾病经过辨证,明确诊断,便应为其治疗立法,然后以法统方。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如果在前人已创立的方剂中,找不到较为适合病情的处方可用,就常由医生自己选药组方,即所谓自组方。在日常临证中,“三级精选用药模式”主要为自组方所用,其应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参考历代医家成功的用药经验,预先将一病所用各类药物中的首选药、次选药和普选药设定出来。第二步是确定该病各种证型的自组方应由哪几类药物组成,这在中医先贤的著述中早有先例。如《洄溪医案·怔忡》:“淮安巨商程某,母患怔忡,日服参术峻补,病益甚,闻声即晕,持厚聘邀余。余以老母有恙,坚持不往,不得已,来就医诊视,见二女仆从背后抱持,二女仆遍体敲摩,呼太太无恐,吾侪俱在也,犹惊惕不已。余以消痰之药去其涎,以安神之药养其血,以重坠补精之药纳其气,稍得寝。半月余,惊恐全失,开船放炮,亦不为动,船挤喧嚷,欢然不厌。盖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气挟痰以冲心,水能克火,则心振荡不能自主,使各安其位,则不但不相克,而且相济,自然之理也。”现代学者王永福等著《中医处方门径与技巧》一书按云:“本案据怔忡、惊惕等症,断为肾虚而肾气挟痰冲心(心为火脏,肾为水脏,亦即水能克火之理),故以补精重坠之药益肾平冲,消痰之药去其邪,养血安神之药宁其心,由此三路药组成方剂。”本书首创的临证组方框架即为了这一程序而设。第三步是在自组方的每一类药物中选择具体的用药,此乃“三级精选用药模式”应用的关键所在。仅以治疗先兆流产一病自组方所用的“三级精选用药模式”为例:续表临床应用

【临证组方框架】血热型:

清热药+凉血药±养血药±滋补肾阴药±凉血止血药脾虚型:

健脾益气药(升举药)+养血药±补益肾阳药±收敛止血药肾虚型:

补益肾阳药+滋补肾阴药±健脾益气药±养血药±收敛止血药外伤型:

健脾益气药+养血药±补益肾阳药±滋补肾阴药±收敛止血药以上各证型:

胃腹胀满+行气药注:

自组方中各类药物应用的意义并非是均等的,而是存在着主次轻重的关系。正如《用药心得十讲》一书所谓:“在组织药方时,方中的药物不是简单地、平均地拼集起来的,而是根据治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的需要各有侧重与主次轻重等区别。”临证组方框架用+号和±号予以显示之,即+号前后之药皆为方中的主用药物,其应用的数量或剂量可以加大;±号后之药则为非主用药物,其应用的数量或剂量应该减少。这也是应用“三级精选用药模式”组织自组方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辨证应用范例】

妊娠数月,胎动下坠,阴道下血,血色鲜红,身热面赤,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时有潮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而干,脉滑数。此为火热内盛,迫血妄行所致先兆流产血热证型。组方应主用清热药、凉血药,佐以养血药、滋补肾阴药,轻遣凉血止血药。组方:

黄芩 9g,知母 9g,黄连 6g,栀子 6g,生地黄 12g,地骨皮 9g,玄参 9g,阿胶9g(烊化),熟地黄12g,桑寄生9g,苎麻根12g,黄芩炭9g,甘草6g。水煎服。注:

本例先兆流产是因为火热内盛,入于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热宜清之,血宜凉之,故其自组方的组成以清热药(首选黄芩;次选知母;普选黄连、栀子)和凉血药(首选生地黄;次选地骨皮;普选玄参)为主用药物。血中热盛,每易灼耗阴血,阴血亏虚对胎元不利,故方中同时佐用了养血(首选阿胶;次选熟地黄)、滋补肾阴(首选熟地黄;次选桑寄生)两种非主用药物。又由于在其临床表现中已见有下血之症,故凉血止血药(首选苎麻根;次选黄芩炭)亦应予以轻遣之,也属于非主用之药。内科分卷感 冒

感冒是由感冒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一般性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春季多见,尤其多发于气温突变、寒暖失常之时。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寒发热,乏力,周身肌肉酸痛。有时体温可高达39~40℃,伴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咳嗽,少数病人有鼻衄,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伤风”“感冒”范畴。其发病多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气虚及阴津不足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解暑药、补气药、养阴生津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续表临床应用

【临证组方框架】风寒型:

发散风寒药+宣肺药±止咳药(化痰药)风热型:

发散风热药+宣肺药±清热解毒药±止咳药(化痰药)暑湿型:

解暑药+发散风热药±清热解毒药±止咳药(化痰药)气虚型:

补气药+发散风寒药±宣肺药±止咳药(化痰药)阴虚型:

养阴生津药+发散风热药±宣肺药±清热解毒药±止咳药以上各证型:

高热+退热药

【辨证应用范例】

发热微恶风寒数日,汗出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黄,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涕,舌边尖红,舌苔微黄,脉浮数。此为外感风热,郁卫束肺所致感冒风热证型。组方应主用发散风热药、宣肺药,佐以清热解毒药,轻遣止咳药(化痰药)。组方:

金银花 12g,连翘 9g,桑叶 6g,菊花 12g,薄荷 9g,桔梗 9g,杏仁 9g,板蓝根12g,大青叶9g,枇杷叶6g,甘草6g。水煎服。

【评按】

感冒病因主要与病毒感染,其次与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西医对感冒多采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对症治疗等方法,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预防治疗则接种感冒疫苗。中医治疗感冒,以往多注重辨证论治,现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防治感冒已成为近年来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在治疗方面手段也更加完善,如针剂、袋泡剂、茶剂以及中药配合醋熏等,打破了单用煎剂、丸散剂的局面,加之新的药物不断发现,展示了中医药防治感冒的广阔前景。

发散风寒药首选药的选取,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麻黄味辛性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最擅长发散感冒在表之风寒。正如《本草正义》所说:“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进而主张应以麻黄为发散风寒的首选药。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近年来地球温室效应,气候逐渐变暖,今之渐暖之风寒非古时峻烈之风寒,所以如麻黄等发散风寒之峻药,不遇峻烈之风寒不宜首选之,“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本草通玄》)。进而主张以防风、荆芥等平和的发散风寒药为首选之品,以免病轻药重,反易伤人。本篇遵依后者的选药理论,仍候高明裁议。发散风热药治疗感冒有以下三途:

①主治风热证型,发散风热药常与宣肺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②暑季感冒一般多湿与热合为患,故治疗暑湿证型应主用发散风热药与解暑药为方以治之。③感冒的风寒之邪不解,可以直入于里化热成为里热之证,但也有时风寒之邪先是郁而化为风热,然后再入里化热转为里热证候。在由风寒已化为风热的病理阶段,每常证转恶寒轻而发热重,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风热征象,其时不应再继续使用发散风寒之药,而应改用发散风热药为主用药物组方施治。正如现代学者秦伯未所说:“审属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有郁而化热之势,即拟辛凉解表为主。”最后说明一点,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理论,发散风热药应该用于感冒的风热证型。但近年来不加辨证地应用发散风热药的现象屡见不鲜,即见有感冒就主用金银花、连翘等发散风热药为方,不分风寒、风热证型,所以疗效常不理想,这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感冒误治的原因,应该予以纠正。

暑季感冒的暑湿证型应以解暑药为主用药物组方施治。由于解暑药善化湿浊,如果感冒的其他证型兼见有恶心呕吐、口中黏腻、胸闷泛恶等湿象体征,亦可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酌加藿香等解暑药,常能提高所用方剂的临床疗效。在日常临证中还发现,很多具有疫病性质的流行性感冒常兼夹湿浊秽毒之邪。《本草正义》认为藿香“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药品化义》亦认为藿香“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故而近年来预防或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方剂中亦常参用藿香一药,这也是解暑药中藿香一药用于感冒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应用途径。

风热与热毒相近,风热极易化生热毒,所以治疗含有风热邪气的风热、暑湿、阴虚3种证型,在病之初期即应于处方中轻遣以清热解毒药,意在阻断风热向热毒的发展,具有已病防变之意义。此乃清热解毒药的用途之一。治疗含有风寒邪气的风寒证型和气虚证型,若时日过长不愈,风寒之邪亦皆可入里化热而成热毒,临床表现出现发热较重、口渴欲饮、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数等是其重要指征,其时必须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参用清热解毒药。此乃清热解毒药的用途之二。因为具有疫病性质的流行性感冒伊始,就以热毒为主要的致病之邪,而且贯穿于整个病程,所以如金银花、板蓝根、贯众等清热解毒药应作为主用药物应用于治疗过程的始终。此乃清热解毒药的用途之三。

参芪补气之功皆著,故气虚感冒补气非参即芪。但感冒在补气的同时还要解表以散外感之邪,一般补气药多能使腠理闭塞,如果感冒用之常易导致腠理闭而留邪,即所谓“闭门留寇”,虽然气虚得以补益,感冒却难以得愈。考黄芪补气能闭腠理;人参补气而能宣,少有闭塞腠理之能。如《折肱漫录》一书认为:“黄芪之功不下人参,但性太绵密,能闭腠理,有邪者禁服,不如人参之补而能宣耳。”所以气虚感冒应用补气药应以人参为首选之药。鉴于以上原理,感冒之邪从表而入,闭塞腠理则能阻止邪从外入而发感冒。若意在感冒的预防,则黄芪的药理作用较之人参又更为适宜,这即是很多医家预防流行性感冒多首选黄芪而不用人参的原理所在。

养阴生津药主治阴虚证型,常与发散风热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考一般养阴生津之品,性多滋腻,阴津亏虚之人感冒用之,虽能养其阴津,却转有恋邪之弊。玉竹甘寒质润,不但善于滋养阴津,而且具有养阴津而不恋邪的药理特点,用之以养阴虚感冒之人的阴津亏虚最为适宜。正如《本草便读》所说:“萎蕤,质润之品,培养肺脾之阴,是其所长,而搜风散热诸治,似非质润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风热风温之属虚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与黄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风温风热之证,最易伤阴,而养阴之药,又易碍邪,唯玉竹甘平滋润,虽补而不碍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这也是本篇养阴生津药之所以首选玉竹的原理所在。但玉竹有一项药理特点要予以注意,即其虽然养阴津而不恋邪,却性缓力薄,难图急效。若治疗阴津亏虚较甚之人罹患感冒,阴津亏虚不能作汗达邪,则必须重剂养阴津以增汗源,使外邪随汗而解。所以遇有感冒阴津亏虚又汗少者,玉竹按常规剂量往往不易建功,可以较大剂量应用,始易见效,不必虑其恋邪也,一般可用至每次30g水煎服,效果良好。

风寒、风热两种证型的外感之邪皆是从表而入,肺主皮毛,皮毛闭塞,肺气失宣,所以治疗风寒证型的临证处方框架主用发散风寒药和宣肺药组成;治疗风热证型的临证处方框架主用发散风热药和宣肺药组成。风热常与热毒相兼,因此在风热证型的用方框架中又佐用了清热解毒药。暑湿必夹热,所以治疗暑湿证型的临证处方框架即由解暑药、发散风热药以及清热解毒药三者组成。气虚之体,常易感受风寒之邪,所以治疗气虚证型用补气药、发散风寒药与宣肺药组成临证用方的框架。阴虚之体,常易感受风热之邪,所以治疗阴虚证型用养阴生津药、发散风热药、宣肺药和清热解毒药组成临证用方的框架。咳嗽是以上各种证型的共有之症,故而在其各自的治疗处方框架中皆加用了止咳药(化痰药)。痰为津液失运凝聚而成,阴虚则津液亏耗,津液亏则痰少,这是唯独阴虚证型的用方框架没有佐以化痰药的原理所在。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异常扩张。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吐大量脓性痰,并反复咯血。继发感染时则发热、胸闷或轻微疼痛,盗汗,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或有脓样腥味痰。分层痰为支气管扩张症所特有,上层泡沫,下悬脓性;中层为混浊黏液;下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有的病人因周围肺组织有化脓性炎症蔓延,并发肺组织纤维化或阻塞性肺气肿,出现气促、发绀、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和肺脓肿的变化。也有部分病人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可见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且有杵状指(趾),营养不良,体力衰弱。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咳嗽”“咯血”“肺痈”范畴。其发病多为外感燥热、肺热、痰浊、瘀血、肝火及肺气肺阴亏虚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清宣燥热药、清肺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泻肝火药、补益肺气药、养肺阴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续表临床应用

【临证组方框架】外感燥热型:

清宣燥热药+清肺热药±养肺阴药±化痰药痰热瘀阻型:

清肺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养肺阴药肝火犯肺型:

泻肝火药+清肺热药±养肺阴药±化痰药阴虚肺热型:

养肺阴药+清肺热药±化痰药气阴耗伤型:

补益肺气药+养肺阴药±清肺热药±化痰药以上各证型:

无需辨证+止咳药 脓痰+排脓药 血热咯血+凉血止血药

瘀血咯血+化瘀止血药 气(阴)虚咯血+收敛止血药

【辨证应用范例】

支气管扩张症数月,时有发热,咳嗽,气息粗促,痰黄黏稠,咳吐不爽,胸部隐痛,舌质黯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痰热瘀结,壅阻于肺所致支气管扩张症痰热瘀阻证型。组方应主用清肺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佐以养肺阴药,轻遣止咳药。组方:

鱼腥草 30g,桑白皮 9g,金荞麦 12g,贝母 6g,瓜蒌 9g,桔梗 9g,丹参9g,当归 9g,赤芍 9g,百合 9g,沙参 9g,杏仁 9g,甘草 9g。水煎服。

【评按】

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的主要因素为支气管、肺部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常与细菌、病毒、肿瘤、异物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卡塔格内综合征等有关。西医对支气管扩张症主要采用抗菌消炎和对症治疗等方法,也可根据病变的不同位置,采取不同姿势的自动体位进行引流,有助于促进脓痰的排出。对于病史较长,经常反复发作,内科治疗无效,又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可考虑施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症在迁延期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急性发作期或伴有大咯血的病人,单纯中药治疗疗效还不够理想,宜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以提高临床效果。

感染在支气管扩张症一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常源于感染,感染导致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炎症而损坏管壁,从而使支气管张力组织、肌层及软骨等遭受破坏,并被纤维组织所代替,管腔逐渐扩张、变形。而反复的感染,还可以致使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病情迁延难愈。现代研究证明,感染的病理机制及临证表现就是肺热。所以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必须重视清肺热药的应用以抗感染,即不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任何证型,皆应无需辨证地在其临证处方中使用清肺热药,而且要贯穿病程的始终。其应用的一般规律是:在外感燥热、痰热瘀阻、肝火犯肺、阴虚肺热4种证型的用方框架中常作为主用药物而用,而在气阴耗伤证型的用方框架中常作为佐用药物而用。

痰热瘀阻是化痰药的主治证型,化痰药常与清肺热药、活血化瘀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支气管扩张症病位在肺,“肺为贮痰之器”,痰为有形之病邪,最易阻塞支气管。而支气管阻塞是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病因,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证型的病理改变之中,所以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其他各种证型,也应该注意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加用化痰药。现代有很多学者根据支气管扩张症一病中痰的色泽、形状以及咳吐的爽涩度判定痰的性质,进而决定所应用的药物,颇有见地。如痰黄而稠,以热痰居多,化痰药应多与鱼腥草、桑白皮、金荞麦等清肺热药相须为用;如痰白而稀,以湿痰居多,使用化痰药应多选茯苓、陈皮、半夏等既能化痰又能祛湿之品;如痰量多且厚黏,咳吐涩而不爽,以老痰居多,为痰瘀胶结不解所致,化痰药应多与活血化瘀的丹参、当归等药相须为用。

一般而言,活血化瘀药常主治支气管扩张症的痰热瘀阻证型,但在临床中发现,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范畴远不止于此。现代有些医家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应用活血化瘀药还体会到:①活血化瘀药可与止血药合用。如尹国有等认为,由于支气管扩张症常有血不循经之出血存在,故化瘀法与止血法并用,以化瘀止血法治之。②活血化瘀药可以增效。如李广等认为,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的始终,“瘀”也无时不在,注意根据病情适当加入化瘀之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③反复咯血应用活血化瘀药。如任达然认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不仅要清热、止血,而且要重视化瘀。因为络伤血溢,停而为瘀,瘀血不去,则咯血不止,新血不生。④老痰应用活血化瘀药。如邵长荣认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若痰多厚黏,咳吐涩而不爽,此乃老痰。因为宿痰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常可影响血脉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应该在主用化痰药的基础上适当伍以活血化瘀之品。⑤久病难愈应用活血化瘀药。如刘淑余等认为,支气管扩张症病情顽固,久病多瘀,同时离经之血往往成为导致再出血的第二个因素,故近些年来,各地十分重视化瘀和络法的运用。临床可参考应用之。

考诸多的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用方发现,补益肺气有首选人参者,亦有首选太子参、西洋参者。前者是独取人参的补肺气药力。因为在补气类诸药中,历来以人参为第一重品,且主入手太阴肺经。如《质疑录》:“人参味甘,气温。虽补五脏之元气,独入手太阴一经者为最。”所以最能大补肺中之气。《景岳全书》亦引“扁鹊曰:损其肺者益其气,须用人参以益之”。可资见证。后者是兼取太子参、西洋参的气阴双补之功。因为太子参味甘性平偏凉,主入肺经,既能补肺气又能养阴生津。如《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惊。”如《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西洋参亦复如是。如《中药学》:“西洋参偏于苦寒,兼能补阴,具有补气养阴而不助热的特点,较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热者。”可予证明。临床体会,肺热始终贯穿于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的整个过程,热易伤阴,进而导致肺阴虚也无时不在。由此可见,支气管扩张症之肺气虚往往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常与肺阴虚相兼为患。人参虽然能大补肺气,但药性刚燥,即在补肺气的同时,其刚燥药性又极易复伤已虚之肺阴,肺阴乃病之本,肺阴愈虚,病更难愈。太子参、西洋参气阴双补,切中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虚常兼肺阴虚之基本病机,虽然其药力平和,缓缓图功,必有建树,所以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补益肺气应以太子参和西洋参为首选之药。

养肺阴药主治阴虚肺热证型和气阴耗伤证型,治疗前者养肺阴药常与清肺热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治疗后者养肺阴药常与补益肺气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由于支气管扩张症始于肺热,终于肺热,肺热贯穿整个疾病过程,其热易伤阴,所以除上述两种证型外,在其他证型中亦经常存在肺阴虚的病理改变。有鉴于此,治疗外感燥热证型和肝火犯肺证型,也应该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适当加用养肺阴药。恐养肺阴药滋助痰湿而滞瘀,痰热瘀阻证型的治疗处方中是否加用养肺阴药在于两可之间。现代还有学者提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要治病求本重阴虚。如王会仍认为:“本病是由于病程迁延,久病伤阴,肺肾阴虚,阳无所制,虚火上炎所致,其以阴虚为本,补阴之不足是治疗的关键。”即将养肺阴药作为支气管扩张症一病的治本药物而用。实用于临床中,肺热难清,因肺阴之本虚不能制火者;久病难愈,忽略了养肺阴以治本者;症状改善后,欲养肺阴治本加以巩固者,在临证组方时皆要重视养肺阴药的应用。

在诸多的止血药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白及和大黄二药。

白及质黏而涩,善能收敛止血,由于主入肺经,所以也最擅长止肺经之出血。如《本草发明》即以白及一味研末服用,治肺热咯血不止,效果显著。但现代有学者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一病应用白及,已突破了白及单纯止血的传统意义。如徐子平认为,扩张的支气管黏膜常出现溃疡、感染和黏膜下层的静脉曲张破裂,所以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白及有生长肌肉、止血补肺、抑制细菌之作用,能促使损害不严重的支气管黏膜再度生长修补愈合,这实质是对支气管扩张症咯血、痰中带血等出血症状的根本性治疗。其方法是用白及研成粉末,每次2~4g,每日3次,内服。3个月为1个疗程。21例经X线片证实患有囊状、柱状、囊柱状支气管扩张患者,经本方3~6个月治疗后,咳嗽皆不同程度地减轻,吐痰量大为减少,除1例因感冒后引起咯血外,其余在9~10个月随访中无咯血现象。临床可参考应用之。

大黄一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化瘀止血。如《中药学》:“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①大黄作为凉血止血药首选之品:如《35种内科病中医辨治方法与误治分析·支气管扩张症》所说:“大黄有清热凉血、祛瘀通腑、和络止血之功效,乃临床常用的清热泻下药,也是较好的止血药之一。对于以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当以止血为要务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来说,巧用大黄不仅能清热泻火,也能很快止血,确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用大黄要掌握‘早’字,需要用大黄的患者服药越早越好,切勿拖延,大凡舌质红、脉数实的热证患者,均可应用大黄,不必等到出现口干舌燥、烦躁便秘、脉洪大再应用。要注意大黄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气血两燔之血证中大黄可与黄连、黄芩、栀子等同用,在血热证中大黄可与水牛角、赤芍、丹皮等配合。大黄的用量根据病情而定,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有助于热邪下泄外出。另外,内服大黄粉具有迅速止血的效果,对大咯血的患者较为适用。”②大黄作为化瘀止血药次选之品:如《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介绍姜春华经验:“姜氏用大黄治咯血的指导思想是肺部有瘀血。大黄,邹润安说‘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樱宁生在《厄言》中说,他开始常用桃仁、大黄治泄血溢之证,但不知所以然,后听一老朋友说:‘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即妄行,违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遂始知大黄治血,除故布新也。’姜氏对大黄一味,确信邹、樱之言,多年用大黄治血证(大多数是支气管扩张咯血)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无一偾事。”

外感燥热证型的燥热之邪虽然源自外感,但燥热还必须深入于肺,引发肺热,才能导致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故而与其相应的治疗处方框架亦应主由清宣燥热药和清肺热药组成。痰、热、瘀三种病邪相合阻于肺,病成痰热瘀阻证型,相应其治疗处方框架自然应以清肺热药、化痰药以及活血化瘀药三类药物为主组成。热易伤阴,所以又在二者的用方中佐用了养肺阴药。顾其名而知其义,治疗肝火犯肺证型,即应以泻肝火药和清肺热药为组方的主用药物;治疗阴虚肺热证型,即应以养肺阴药和清肺热药为组方的主用药物;治疗气阴耗伤证型,即应以补益肺气药和养肺阴药为组方的主用药物。阴虚常与热相兼,所以在气阴耗伤证型的用方中还要佐用清肺热药。根据中医“肺为贮痰之器”的原理,支气管扩张症各种证型的病理改变均不离痰。“肺为华盖,至清之脏,有火则咳,有痰则嗽。”(《医书汇参辑成》)咳嗽是支气管扩张症的基本症状,所以在其各自的临证用方中皆使用了化痰药和止咳药。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细支气管因炎性变化所引起的通气阻塞,简称肺气肿。其发病缓慢,病情轻重不同,以喘促、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有气急或胸闷。有部分病人在慢性病程中,可出现乏力、体重减轻、上腹部疼痛和胀满。如病情严重则有发绀、头痛、心动过速、嗜睡、精神恍惚,最后可导致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病变。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喘证”范畴。其发病多为肺热、痰浊、水饮、瘀血、肺气脾气亏虚及肾阳不足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清肺热药、化寒痰药、化热痰药、化饮利水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肺气药、健脾益气药、补益肾阳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续表临床应用

【临证组方框架】痰热壅肺型:

化热痰药+清肺热药±宣肺平喘药寒痰饮留型:

化寒痰药+化饮利水药(温药)±宣肺平喘药痰瘀阻肺型:

化热痰药+活血化瘀药±化寒痰药±宣肺平喘药肺脾两虚型:

补益肺气药(养肺阴药)+健脾益气药±化热痰药±敛肺平喘药肺肾两虚型:

补益肺气药(养肺阴药)+补益肾阳药(滋补肾阴药)±敛肺平喘药±纳气平喘药以上各证型:

咳嗽+止咳药

【辨证应用范例】

阻塞性肺气肿数年,喘促不已,气怯声低,自汗畏风,气短乏力,时有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动则喘甚,舌质淡红,舌苔薄,脉弱无力。此为肺虚及肾,气失所主所致阻塞性肺气肿肺肾两虚证型。组方应主用补益肺气药(养肺阴药)、补益肾阳药(滋补肾阴药),佐以纳气平喘药,轻遣敛肺平喘药。组方:

人参 9g,黄芪 9g,蛤蚧 6g(冲),沙参 9g,补骨脂 9g,附子 6g,淫羊藿6g,菟丝子9g,熟地黄12g,代赭石30g,五味子9g,甘草9g。水煎服。

【评按】

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与硅沉着病(尘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纤维化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吸烟以及各种有害化学气体等有关。此外,近年亦有研究表明和遗传因素有关。西医对阻塞性肺气肿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解痉药物和康复疗法。并发呼吸衰竭者,则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中医在阻塞性肺气肿发作期则辨证施治,适时与西医药相结合,常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在阻塞性肺气肿缓解期提倡防重于治,即补益肺肾以扶正固本,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防止感冒,对控制本病的发作概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清肺热药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①关于首选药物:考中医用药传统,清肺热惯常以石膏、知母为要药。如《本草纲目》治喘引“《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为泄肺火之药”。《石室秘录》亦认为:“石膏、知母原是去火神剂,不可偏废。”但近年来,经临床及药理实验证实,用鱼腥草清肺热以治阻塞性肺气肿更具显功,因此在本篇清肺热药的选药格局中以鱼腥草为首选药物,实则突破了中医传统的用药模式。②关于应用途径:从传统的中医角度而言,清肺热药常作为主用药物与化热痰药等组成治疗痰热壅肺证型用方的框架。又,不论治疗阻塞性肺气肿的任何证型,若病程日久临床表现出现邪郁化热征象,如身热、口渴、痰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亦应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参用清肺热药。从西医角度而言,清肺热药具有良好的控制肺部感染效果,所以不论治疗阻塞性肺气肿的任何证型,只要在其病程中出现肺部感染,就应该重视清肺热药的应用。

化热痰药主用于治疗痰热壅肺证型,常与清肺热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化寒痰药主用于治疗寒痰饮留证型,常与化饮利水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肺为贮痰之器”,致使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多有痰邪参与为患,相应在其各种证型的治疗处方中也就皆可无需辨证地参用化痰药,但应分清热痰、寒痰而分别选用化热痰药或化寒痰药。由于阻塞性肺气肿病程绵长,而痰郁日久每易化热,所以其应用化痰药一般常以化热痰药为主。应用化饮利水药必须明了:

①化饮利水药之所以又辅助以桂枝、干姜等温热之品,诚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乃化,是遵《金匮要略》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而用之也。②中医理论认为,痰由湿来,饮为湿之聚,化饮利水可以阻断痰之来路。故而不论治疗阻塞性肺气肿的任何证型,只要病机变化中夹有痰邪为患,就可以考虑在其临证处方中适当加用化饮利水药。

活血化瘀药主治痰瘀阻肺证型,常与化热痰药、化寒痰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在日常临证中,活血化瘀药其他的应用途径亦不应被忽略:①根据“久病多瘀”的原理,阻塞性肺气肿的任何证型久治难以建功,皆可以无需辨证地在其临证用方中酌加活血化瘀药。②痰邪广泛地存在于阻塞性肺气肿各种证型的病理改变之中,痰为有形之邪,每易阻碍血运而为瘀。如果所治证型痰邪较重,不论临床表现有无瘀血征象,亦应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酌加活血化瘀药。③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时,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的应用。④现代有学者认为,对于阻塞性肺气肿一病,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但是强调应与益气、化痰、宣肺等药物配合应用。可参。

补益肺气药主治含有肺气亏虚的肺脾两虚证型和肺肾两虚证型。治疗前者补益肺气药常与健脾益气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治疗后者补益肺气药常与补益肾阳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阻塞性肺气肿还有两种证型需要应用补益肺气药:一种是因为阻塞性肺气肿病位在肺,“肺主气”,病久难愈,肺气鲜不耗匮,所以不论阻塞性肺气肿的任何证型,只要进入慢性病程,皆可在其治疗用方中酌情加入补益肺气药。另一种是基于“肺主皮毛”的原理。在临床中观察到,很多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多是因为感冒使病势进行性加重。补益肺气药能通过补益肺气而固表,表固则可减少感冒的发病概率,对于阻塞性肺气肿的发作具有积极的防治意义,因此在其缓解期应注意补益肺气药的应用。补益肾阳药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①关于应用原理:补益肾阳药之所以作为补肾的主流药物而用,乃是因为阻塞性肺气肿前期疾病的慢性支气管炎之肾虚即以肾阳虚为主。如《中医临证绝招》一书报道:“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人口中,老年患者明显高于青壮年。研究表明主要病机是‘阳虚饮停’,而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故有人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三型。随年龄增加,肾虚尤其是肾阳虚型渐占多数。有人无选择地对50岁以上患者115例进行辨证分型,发现其中肾阳虚或偏肾阳虚者占67%。其临床症状的演化规律往往是从肺气虚发展到脾阳虚,再渐发展为肾虚,尤以肾阳虚为多见。”当病程发展到阻塞性肺气肿阶段,仍延续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只不过其肾阳虚的病势更为严重罢了,所以阻塞性肺气肿补肾应以补益肾阳药为主而辅助以滋补肾阴药。②关于应用途径:A.补益肾阳药主治肺肾两虚证型,常与补益肺气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B.根据“久病及肾”的原理,阻塞性肺气肿久病难愈无不涉及于肾虚,其时应该注意补益肾阳药的应用。C.在阻塞性肺气肿的缓解期常以补益肺脾肾药物为主予以治疗,三者中应重在补益肾阳药,因为肾为一身脏腑之本,根本固则效易显。

宣肺平喘药常作为组方的佐用药物用于阻塞性肺气肿的实证证型。对于肺脾肾亏虚的虚证证型能否应用,历来多有争议。有人认为,因为宣肺平喘药是通过宣利肺气而平喘,故对于肺气散越及肾虚不能纳气之虚喘不宜。临床体会,如果虚喘应用补益肺脾肾、敛肺平喘等药物乏效时,酌情在治疗虚喘的方剂中加入适量宣肺平喘首选之品炙麻黄以平喘,常能收到快捷的止喘效果。然后中病即止,不予久用,且以轻用为宜。

敛肺平喘药常作为组方的佐用药物用于阻塞性肺气肿的虚证证型。也有医家在治疗实证证型的用方中适量加用之,如治疗寒痰饮留证型的小青龙汤,即在麻黄、桂枝、白芍、干姜、半夏、甘草诸药中轻遣敛肺平喘的首选之品五味子一药,意在散中寓补,以防肺气之耗散。可参考应用之。

痰热壅肺证型、寒痰饮留证型和痰瘀阻肺证型的病理改变皆与痰相关,所以在其各自的用方框架中皆主用了相应的化痰药。由于痰瘀阻肺证型之痰一般无寒热之偏,应该化热痰药和化寒痰药并用,其重在化热痰药者,恐其日久化热也。上述三者皆属阻塞性肺气肿的实证证型,实邪阻肺,肺气失宣而作喘,所以在三者的治疗处方框架中统一佐用了宣肺平喘药。“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致使肺脾两虚证型的病理改变中最易出现痰浊之邪,其治疗处方框架在主用补益肺气药(养肺阴药)和健脾益气药的基础上,还应适当佐以化痰药。因为肺脾两虚属于阻塞性肺气肿的后期证型,其病程已久,肺中所贮之痰极易郁而化热,故而在方中佐用了化热痰药而不用化寒痰药。肺肾两虚证型用方框架药物的组成,一则应使用补肺(补益肺气、养肺阴)之品;一则应使用补肾(补益肾阳、滋补肾阴)之品。二药合用,乃中病机。肺脾两虚和肺肾两虚皆属虚证证型,前者喘由气失所主所致;后者之喘在气失所主的基础上,复加之以气失摄纳。所以在二者的用方框架中皆佐用了敛肺平喘药,而后者又参以纳气平喘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