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06:46: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敬平,邓贵锋,彭洪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试读:

前言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疼痛治疗等诸多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术病人的麻醉安全、质量保证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书中的编者都是来自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结合自身实践,同时参阅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经验认真完成本书的编著。力求使本书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力求本书内容夯实基础、层次深入、覆盖面广。本书共分六篇:分别介绍了现代麻醉的相关内容;麻醉前评估;疑难危重病人的麻醉;相关专业的麻醉新进展及争议问题;麻醉相关技术及围术期麻醉不良事件。

本书参阅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前辈们的论著,在此编者一并致以万分感谢。再者,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的地方,望广大读者同道们不吝赐教,以求斧正。编者2012年11月第一篇现代麻醉学领域第一章麻醉学工作范畴

现在我们都习惯把给外科病人开刀的地方叫手术室(operating room),美国人通常简称OR,这是从事麻醉工作的医生的主要工作场所,英国人则把手术室叫剧场(theater),原因是在早年的手术场所中,外科医生在这个场所的中央表演手术,实习医生则站在周围的阶梯上观看手术,看起来这个手术场所跟剧场相似而得名。然而,这种“剧场”给人带来的恰恰与文艺演出相反。由于那时麻醉术尚处于原始阶段,麻醉更多地与死亡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没有人怀疑现代麻醉学是外科学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医院中大约有一半的病人要接受麻醉医生的评估和治疗。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麻醉医师应该被称为为“围术期医师”。麻醉医师的工作覆盖了整个病人的围术期,从术前评估至术中实施的全身麻醉或部位麻醉,几乎包括了所有方面,如医院手术室、产科病房、急救中心、流动的外科诊所、治疗室、独立的外科中心、外科医师个人诊所和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甚至包括一些在病人家中开展的开拓性尝试。另外,突发事件场所的非手术麻醉监护包括产科病房、疼痛诊所和ICU。麻醉医师也教授复苏技术并开展科研工作,以推进今后实践。麻醉医师的工序范畴也涉及很多管理方面的工作,如临床疼痛的处理、PACU、ICU和现在的手术室管理等。

确保病人在无痛和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是麻醉临床的基本任务,但这仅仅是现代麻醉学科的部分工作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麻醉医师的工作范畴,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麻醉学会(American Board of Anesthesiology, ABA)关于麻醉的定义:麻醉和围术期管理是指对病人持续的监护,包括术前评估、术中和术后监护,以及参与这些活动中的系统和人员的管理。

ABA建立的目的在于鼓励教育机构培养高水准的麻醉学人次,它所规定的麻醉临床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但并非局限于此:① 需要接受麻醉的病人的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② 减轻和预防病人在手术、分娩以及诊断和治疗性操作过程中及之后的疼痛;③ 在围术期对病人生理状态的监测和调控;④ 危重病人的管理;⑤ 急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⑥ 心肺复苏的临床处理和教学;⑦ 呼吸功能的评估和呼吸机的应用;⑧ 临床和基础医学的科研;⑨ 参与围术期医务工作的医学及医学相关的人员操作的指导、教学和评价;⑩ 管理履行这些职责的卫生保健机构、组织和医学院校。

现代麻醉学在经历探索有效的麻醉方法和努力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两个阶段之后,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为麻醉工作是最具风险的行业之一。随着核工业、航空和金融业风险被全社会了解和熟悉,人们开始关注麻醉医师的工作与飞机驾驶员的职业之间的个中联系。飞机起飞和着陆相当于麻醉诱导和恢复,飞行时自动驾驶仪则相当于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和机械呼吸,或者全程平稳顺利,或者险象环生、危在旦夕。

现代麻醉学科的工作范畴应视医院等级、经济、技术条件以及麻醉科所开展的工作内容而有所侧重,但均应努力不断使其健全和完善。第一节 麻醉前门诊——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麻醉前门诊的工作范畴(一)麻醉前评估与准备

麻醉医师的术前评估有多重目的,包括了解和掌握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以及其他并存疾病,评价提高病人健康状况,识别为增进病人健康和预后的时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而讨论和拟定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案,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监护人)对麻醉计划知情同意并签字,以及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和鼓励患者家属参与病人护理。麻醉前评估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使病人减轻术前焦虑与恐惧,做好术前准备,降低围术期疾病发生率、病死率,更重要的是为了关注特殊患者的长期预后和增强病人的健康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快速术后康复。

为缩短病人住院周期,保证麻醉前充分准备,凡拟接受择期手术的病人,在入院前应由麻醉医师在门诊按麻醉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准备,然后将检查结果、准备情况、病情估计及麻醉处理意见等填表送到麻醉科。这种做法的优点包括四方面:① 病人入院后即可安排手术,可明显缩短住院日期。② 可避免因麻醉前检查不全面系统而延期手术,这种现象目前在我国还普遍存在,甚至病人已送到手术室再转回病房,造成病人精神上不必要的痛苦与经济上的损失。③ 杜绝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因对术前准备意见或观点不一致而发生的争执,避免对麻醉前准备的干扰。④ 麻醉前准备比较充裕,而且在病人入院前麻醉医师已能充分了解到病情及麻醉处理的难度,便于恰当的安排麻醉工作。

随着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这一工作必将在我国提到议事日程。(二)出院病人的麻醉后随访或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特别是手术麻醉后并发症,由麻醉医师亲自诊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某些并发症(如腰麻后头痛)由神经内、外科或其他科室诊治而疗效不够理想,而另一方面在麻醉医师不在场的情况下,把大量责任归咎于麻醉医师,包括莫须有的责任。为了维护病人的利益,这种不正常现象应当尽快纠正。(三)麻醉前会诊或咨询(四)麻醉科治疗

凡利用麻醉学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的各种治疗也可称麻醉科治疗,麻醉科治疗是麻醉科门诊的重要内容。

疼痛诊疗是麻醉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麻醉科门诊起步阶段常以疼痛诊疗为主,在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单独开设疼痛治疗门诊或多学科疼痛治疗中心。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微创外科技术的进展,现在已经有很多种类的检查和手术治疗可以在麻醉门诊开展。此外,随着麻醉科门诊的发展,氧疗及各种慢性肺部疾患病人的辅助呼吸治疗也将成为麻醉科治疗的范畴。二、麻醉前评估小组的建立

现代麻醉医师的角色集会诊医师和主诊医师于一身。在麻醉门诊,可设立麻醉前评估小组,由麻醉科主治医师具体负责,并与所带教住院医师组成,接受上级医师及科主任的指导。如手术当日洽谈人不是照顾患者的担保人,应该让患者了解麻醉计划的详细内容,最终的麻醉方案由麻醉前评估小组来决定。麻醉的会诊记录应详细讨论,包括麻醉方案的选择、相关风险和益处、需要的特殊监测以及术后计划。当患者目前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时,麻醉前评估小组应与洽谈做直接交流。麻醉知情同意书应是由麻醉医师与具有完全正常独立行为能力患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洽谈后达成。如由患者家属(监护人)作为签署人,则患者必须签署一份全权委托书。某些特殊情况下,麻醉科在未取得本人、家属(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主要指紧急情况)进行。第二节 手术室是临床麻醉工作的主要场所

众所周知,临床麻醉的主要工作场所在手术室内,而手术室是医院、医师和病人主要消费的来源。有效的手术室管理能减少开支,增加病人就医机会,使医院的工作业绩提高。尽管大家都认同这个观点,但很少有人去研究理想的行政管理方法来达到上述目标。由于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活动范围,麻醉医师有望更多地参与到手术室管理中,以提高效率、控制开支、健全制度并提高监管质量。

手术室的设备是麻醉医师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但也可能给病人和其他医务人员带来不利因素,例如挥发性麻醉药的运用可能污染环境,其使用必须经麻醉医师认可并给予适当的管理和监控。同时在使用注射针和穿刺针的过程中,麻醉医师承担着被病人血液和体液感染的危险。因此麻醉医师目前对发明新的能降低手术室人员被病人体液污染几率的注射药物以及监测病人的方法很感兴趣。

对病人生理机能进行全面、动态、和定量监测并调控在预定的范围内,已成为临床麻醉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涉及仪器与设备的先进性,更涉及麻醉医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对病人识别分类是麻醉医师在手术室的重要任务。禁忌和突发手术要插入择期手术计划中,紧急手术也常需要在休息时间或夜班期间进行。麻醉医师必须具广博的内科和外科只是去分配资源,便于病人在优化的流程中适时手术。麻醉师在手术室内停留的时间比其他任何科室的医生都长,常能对外科手术、护理提出好的看法,因此也担负着监护患者的重要职责。第三节 手术室外麻醉监护工作的拓展

在现代医院,麻醉监护工作以拓展到非手术科室,如介入放射科、心电生理实验室、碎石室、心脏电复律和电休克治疗科室、生殖医学中心等部门。在这些手术室以外的场所工作时,要采取与手术室工作时一样的观察标准,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近30年来,许多因素导致先前的住院手术转向门诊手术的趋势。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特别是由于公众越来越渴望在医疗过程中拥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决定权,快通道麻醉技术的成熟和外科手术新技术特别是小巧的外科介入手术工具的应用;而全面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医药卫生保健经济的变化仍是关键因素。

虽然手术的发展和兴旺与经济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接受度有关,但是这种转变最主要的动力还是其明显的安全性。目前研究已表明,内科情况平稳的患者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I和IV级的患者均可常规接受门诊手术。入院率和并发症取决于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患者年龄、是否全麻,而与ASA分级无关。但是,麻醉医师在所有临床部门都应坚持执行高标准的操作规程。ASA2003年修订了《非手术室场所麻醉指南》,很适用。

事实上,介入神经放射学、心导管室和电生理实验室同上是最先使用新技术和操作方法的部门。为这些病人提供镇静和(或)全麻的重要前提是,麻醉医师必须在麻醉开始前确定所有的设备条件都已具备,包括供氧设备、麻醉机、麻醉供应车(器材和药品)、复苏设备(除颤仪、急救药品、球囊面罩通气装置)。同时,也要求实施麻醉的医师必须掌握和了解临床专科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并具备支持循环、呼吸、神经系统及相关功能的知识和技能。第四节 麻醉后恢复室的规范化

PACU是手术结束后继续观测病情,预防和处理麻醉后近期并发症,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场所。大多数患者都会经历一个平稳的麻醉苏醒期,但术后突发的并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随时可能发生。PACU可在患者从麻醉状态到完全清醒,以及最后被送回普通病房之前提供良好的密切监测和处理。随着新型外科技术的开展,PACU更应保持与手术室同等程度的警惕性,准备好用于常规处理(吸氧、吸引装置、监测系统)和进一步生命支持(呼吸机、压力换能器、输液泵、心肺复苏抢救车)的药物和设备。

在危重患者越来越多的今天,PACU需要专人负责,麻醉医师主持,麻醉护士执行医嘱。在患者有麻醉医师直接监视下从手术室送到PACU的同时,保证PACU各种操作和管理规程的正规化。例如,凡遇到病人苏醒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及时送入ICU,以免延误病情。麻醉医师能够有效地管理PACU,在给予最优化的麻醉监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PACU的利用率。同时许多PACU可以在ICU满员时作为小型ICU病房使用,它能提供术后监护所需的全套技术设备。第五节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一、麻醉医师是危重病医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先驱和骨干

麻醉医师是建立急救医学的先驱之一,麻醉专业培训了大量的急救专家。最近研究表明急救专家的积极参与有益于病人预后。某些医院成立ICU管理小组,其中包括相关的专科医师,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和管理方针。然而危重病医学的活动范围不仅是ICU,当ICU床位不够时,PACU越来越多地扮演了代替它的角色。因此,国内外很多现代医院的PACU均与ICU有相似的资源和人力。ABA、麻醉住院医师审查委员会(residency review committee for anesthesiology, RRCA)和ASA讨论实施了一个为期48个月的麻醉医师训练计划,旨在强调重症监护治疗方面的训练。二、麻醉后重症监护室(post-anesthesic ICU, PICU)

由麻醉科主管的PICU主要收容手术后病人,是危重病人救治、保障重大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现代高水平、高效益医院发展的必然产物。(一)PICU的特点

PICU床位数因医院的内涵和水平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应占手术科室总床位数的2%~10%,并应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护理队伍。PICU的特点如下。(1)医疗护理的专业性与专一性。(2)配备先进的设备以能进行全面、连续和定量的监测。(3)早期诊断及具备先进的治疗手段。(4)采用现代化管理,因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二)PICU工作范畴和管理原则

1.PICU的收治对象(1)术后不能脱离仪器(如呼吸机)病人。(2)术后需继续加强监测与诊治的病人,例如重大手术、病情危重、术中发生严重意外者。(3)重要脏器衰竭的病人,如休克,呼吸衰竭等。(4)心肺脑复苏以及部分中毒病人(如巴比妥类或安定类药物中毒)等。

2.PICU医师职责进入PICU的手术病人由PICU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负责,待病人重要脏器功能基本稳定后即可送回原病房。

PICU医师主要负责进行全面、连续、定量的监测、维护病人的体液平衡,支持循环、呼吸等功能的稳定,参与防治感染,早期诊治各种并发症及营养支持等。

原手术科室的医师(术者)应定期到PICU查房,每日至少两次,负责处理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遇有专科情况PICU医师应及时呼请原床位医师及时进行专科处理。

3.PICU的规范化麻醉科应配备一名资深副主任分管PICU工作,并有一定数量的主治医师相对固定于PICU,以PICU工作为主,每年短期到临床麻醉轮转,以临床麻醉为主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每年也应短期到PICU轮转。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应非常注重PICU培训。第六节 疼痛管理

麻醉医师在发展疼痛治疗成为一个亚专科的实践中起着领导者的作用,疼痛治疗提高了病人术后舒适度,改善了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几乎每个现代医学机构都开展了急慢性疼痛甚至包括癌痛治疗的业务。

急性疼痛管理是麻醉医师工作范畴拓展的一个例证。如今,麻醉医师可保证外科手术全程无痛(或基本无痛)。常用的技术途径包括静脉、鞘内、硬膜外、神经丛以及胸膜腔注入。急性疼痛治疗的发展被大大地推进。麻醉医师在术后镇痛、分娩镇痛等领域的作为是极有意义的。

目前,疼痛管理的业务除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 带状疱疹;② 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③ 颈肩痛;④ 腰背痛;⑤ 癌痛;⑥ 面神经麻痹。

ASA于1997年发布了《慢性疼痛治疗实用指南》。在经历13年的医学发展后,慢性疼痛诊断和治疗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得出的2010年版《慢性疼痛治疗实用指南》,为慢性疼痛从业者提供了航向标。

麻醉科疼痛诊疗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一方面要融入麻醉科的技术专长,另一方面则要注意技术和学术含量,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要具有扎实的内科知识、理论与技术,并将其与麻醉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麻醉科疼痛诊疗的特色。第七节 麻醉服务质量管理

与其他医疗从业人员一样,麻醉医师有许多途径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医疗服务,这需要麻醉医师对医疗实践和病人预后做出客观评价,并实施基于数据调查的提高质量项目。

在决定或评价医疗方案时,麻醉医师考虑到病人经济因素并非是不道德的。这需要对各种方案作出明确的比较。(1)确定各种可选临床治疗方案的所有可能的收益和风险。(2)不要假定任何事情,而要重视实际投入。(3)了解间接投入(如病人自费部分)和直接投入。(4)要关注不同技术与方法可能导致的细微差别,而不是总投资上的不同。(5)要重视终末事件(如心肌梗死)而非中间事件(如心肌缺血),除非二者高度关联。(6)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要重视早期“预防”对其后工作的影响。(7)尽量选择投入较少的方法和技术,除非投入多的方法能得到更大的价值和更好的质量。(8)持久的改进需要修改体系和相关步骤以维持期望的工作模式,提高管理价值。第八节 麻醉学研究室或实验室

麻醉科实验室一般可附属在麻醉科内。

为了科研工作的需要可成立研究室,成立研究室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要有学术水平较高、治学严谨,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2)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有相应的研究课题或经费;(3)配备有开展研究所必需的专职实验室人员编制及仪器设备;(4)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第九节 教学组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特别是麻醉学专业教育面临着新形势,适应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麻醉学专业的教育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麻醉学终生教育体系。一、学校基础教育(一)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

2010年10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高等麻醉学专业教育研讨会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有43所院校相继开办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麻醉医师首先是医师,课程设置保持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增加麻醉学专业课程”。

通过近20年的麻醉学本科教育,麻醉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据资料统计,2005年国家主治医师3032名考生中本科学历约占36.3%,大专学历约占43.8%,中专学历约占19.6%,硕士以上学历仅占0.03%,目前在三级医院中符合二级学科内涵的麻醉科约占20%。

根据国家拓宽专业口径(2015年)的需要,医学专业目前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专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麻醉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要逐渐向临床医学专业过渡。(二)《麻醉学》独立开设课程

承接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2001年“上海会议”启动《麻醉学》独立开课,经全国同仁及外科界权威人士的努力,2003年《麻醉学》列入“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包括临床麻醉、生命监控、CPCR和疼痛诊疗等,2004年14位专家教授参编教材《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至此独立开课已初步形成“气候”,但目前全国有近200所高等医学院校,真正实现单独开课的学校仅有60所,学科发展意识、学科地位与影响力以及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我们要千方百计力争《麻醉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这是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重任。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是21世纪初期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住院医师培训是培养麻醉学专科医师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教育的关键阶段,关系到我国麻醉学科主治医师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后劲,具有战略性的重要地位。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已建立政府主导的、较为成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美国,RRCA管理了住院医师的培训。在ASA、ABA和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的领导下,RRCA具体负责制定并不断完善标准,以衡量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该标准每5年回顾、修订一次,借以检查和评估所有的住院医师项目。自2000年1月1日起,ABA和大多数其他专业委员会一样,开始发放资格证书,每10年重新认定资格。所有持证者必须参加“麻醉学资格证书维持”进展计划,强调自我提升和临床技术以及实践能力的评估,以确保质量。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身份的评估:国家资格证书的发放。(2)终生学习的义务:正式、非正式的继续医学教育。(3)认知能力的评审:参加并通过考试。(4)当前实践技能的评估。

国际住院医师培训已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国际先进的模式无疑为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提供了经验,但是各国的国情及其学科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同时应注重与国情和学科现有基础相结合,提出符合国际发展规律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1993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2003年,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启动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006年国家颁文扩大专科医师培训试点,首先建立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然后要求普通专科医师需经过3年规范化培训获取合格证书,亚专科医师要再经过1~4年培训获取合格证书,即“3+1”模式,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

参照国际模式,我国麻醉学专科医师培训的指导思想是“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科室的发展战略是“临床为本,教研强科”。其培训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基础培训:素质,责任心、诚信和团队精神;专业,临床技能和专业理论与知识。

重要培训:教学能力,科研意识,学习和创新的毅力,中英文口头表达和写作,组织和领导才能。

通过3年的基本麻醉或两年的专科培训结束后由培养基地组织一次综合性理论、外语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并由基地根据“麻醉学科受训住院医师的基本培训内容和要求”和“麻醉学科受训专科医师的基本培训内容和要求”,对受训者的培训考核资料进行审核。合格者将国家主管部门颁发麻醉学科基本麻醉培训或各亚专业培训的“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持证才能在中国独立从事危重病医学、疼痛医学和体外循环医师的临床工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关键。(1)以大型综合教学医院或医院联合体为基地。(2)以临床二级学科为单位全面培养临床技能。(3)以量化考核为核心。(4)以临床医学的学生身份接受管理。(5)以良性竞争、毕业后双向选择为动力。(6)以规范化的高强度训练为手段。(7)临床教师的培训。

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终极目标:将所有立志从事麻醉学科的医学院毕业生都纳入3年的规范化基本麻醉培训,为13亿中国人民提供合格的临床麻醉服务;为麻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科麻醉、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和体外循环等亚专科医师的培养奠定人才基础。

与有待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相比,我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考试已制度化、规范化。三、继续医学教育(CME)

CME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医学教育。CME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实施CME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麻醉学科CME项目已规范化和制度化,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专题调研和考察、案例分析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短期或长期培训等。

现今CME学分制度,应与卫生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职业再注册与继续医学教育紧密联系。同时,在CME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和传染性疾病防治等有关内容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为开创新世纪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第二章麻醉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预测未来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这样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当然,这个预测是随着每年相关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得到修改的。对于麻醉学专业,未来20年将是既令人激动又富于挑战性的。

2004年9月11日中国麻醉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美国麻醉学家Ronald D.Miller教授发表著名的演讲《未来20年麻醉学发展前景的展望》。未来20年中美在麻醉方面是否有相同的愿景?虽然两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虽然医院运作模式可能不同,虽然麻醉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我们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文献资源,因此能掌握相同的信息,并且都能掌握先进的技术。中美麻醉学的发展前景会部分吻合。在美国,未来麻醉学领域可能出现两种非常极端的情况。

第一种可能是令人担忧的:(1)手术室里可能不再有麻醉医生,正如《纽约时报》的预测。(2)麻醉机将完全自动化,自动实施麻醉,就像无人驾驶飞机一样——所有麻醉都将通过计算机化的监控反馈系统进行遥控。(3)ICU将由内科呼吸监护专科医生管理,医院将不再有内科,麻醉学科和输血科也许都将不复存在。

另一种可能性则较为乐观:(1)到2025年医院将不再有内科病房和普通病房,只有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病房。(2)除手术以外,麻醉医师将占主导地位,因为其掌握了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疼痛治疗和生物武器恐怖行动防护工作。

同时,Miller在演讲中指出:21世纪麻醉学科的进步将主要表现在交流的增强、政策的优化、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转归分析的进步。作为麻醉医师,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要充满激情,维护自尊,努力成为整个医学事业演变和前进过程中的主力。第一节 美国麻醉前景令人担忧

美国麻醉学的模式应该是世界麻醉学发展的典范。然而这个国家麻醉学界的有识之士并没有为此高枕无忧,他们仍然保持足以清醒的头脑。最近Ronald D.Miller在The future of anesthesiology:Let' s act now(《为了麻醉学的未来应从现在做起》)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值得重视:发展专业学科需要有宽阔的眼光(vision)或远见以及周密的计划,这里所说得vision包括学科建设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包括预测未来几十年发展的趋势,即使当今最有影响的领域如互联网和宇航技术也无一例外,都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

对于美国的麻醉医师而言,需要更新甚至重新思考麻醉基础理论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贡献。麻醉学家贡献越大,在整个医学界的地位就越高。历史上曾经在大麻痹流行的时候,麻醉学家用机械呼吸和血气分析抢救病人,社会影响很大;Peter Safer(匹兹堡大学)的心肺复苏技术使无数病人起死回生,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40年前,John J.Bonica更新观念,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诊治疼痛,并建立疼痛门诊;John S.Lundy最早建立血库,极大提高了病人的安全性。

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国麻醉学的科研状况并不乐观。麻醉学获得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研经费比很多学科都少:是放射学的35%、神经科学及外科的25%、儿科及病理科的17%。而且在获得的资助中,多数属于危重医学和疼痛治疗范畴。然而,这些亚学科有的仍属于麻醉科,有的已经从麻醉科分离出来。近年麻醉学在危重医学中的作用在减弱,而在疼痛医学中的作用却急剧增加。最后他引用Leroy D.Vandam的话说:without vision and research, the professions die(缺乏远见和科研的学科将是死路一条)。

另外两位医生以Fighting pain with knowledge(《用知识向疼痛挑战》)为题撰文,提到美国每年例行的美国医院排行榜中,要提到各个学科的排名,以指导病人寻求最好的医疗。但在2002年的排名里,没有向慢性疼痛病人推荐疼痛诊疗的医院排名,说明该学科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文中有几个数字:6%美国人有慢性头痛;多年前,Bonica就估计全美国每年因慢性疼痛而损失4亿个工作日,因疼痛相关的医疗耗费是790亿美金。文中提到,美国疼痛学虽然已经形成专业,但美国人在患有疼痛时,仍然不知道直接寻找专科医生,而需要其他医生介绍。文中指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以及未来应努力的方向。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对病人的保险利益和医生的收入将进一步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将同未来的技术进步,包括更快、可控性更强、可逆性药物的研发,更可靠的监护设备,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对最佳的麻醉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麻醉医师的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具有“医疗必要性”的专科医师第二节 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愿景一、麻醉学科发展的不足

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特别是近20年有长足的进步,麻醉学作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的内涵建设、专业人员的数量与学历结构、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条件与待遇等方面均发生很大的改变,麻醉学科及麻醉医师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中国麻醉学科的规模和内涵在新中国成立60余年的发展中也不断提升扩大,不仅成为了重要的临床二级学科,积极支撑相关学科的发展,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对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品质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也建设成为包含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危重病救治、急救复苏等重要亚专业,内容全面的临床科室。麻醉学科同时在模拟教学、住院医师培养、麻醉与危重病学教育、基础科学研究、转化医学、卫生保健等方面不断开拓,发挥着先行示范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许多新领域亚专业。日益受到医学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但也应看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从总体而言,我国麻醉学科目前还处于从三级学科向二级学科发展的过程之中。医院麻醉科内涵建设现状与二级学科的“桂冠”仍有明显差距;从社会意识到医院实际,对二级学科的认可不尽如人意;ICU、疼痛医学的独立,是麻醉学科面临新的考验;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亟待加强。麻醉学科是一个发展中学科,其发展道路还是相当艰难甚至是坎坷的。应当因此,如何加快向二级学科平台的发展过程,更加体现麻醉学作为临床学科的独立地位,使麻醉学科自立于临床医学学科之林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很多有识之士在忧心之余,正在思考的问题。最近,我国著名麻醉学家曾因明教授积极研究对策后指出:学科建设是根本,领导支持是前提,开拓进取是关键。二、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愿景

现代麻醉实践以低风险、低侵袭、低成本和快通道麻醉为理念,“经验麻醉时代”将被“安全、舒适、精确麻醉时代”更替,并呈现出如下趋势:(1)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变。(2)快通道技术与“办公室麻醉”(目前已占美国麻醉总例数的30%~50%)。(3)低流量紧闭麻醉法(氧流量可低至0.25~0.3 L/min)。(4)靶控输注麻醉(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5)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6)闭环反馈自动麻醉系统。

麻醉学科未来发展是要成为新型的围术期医学主导,不能停留于保障患者的安全,更要承担提供人性化的舒适医疗服务重任,为未来医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现任中华麻醉学学会主任委员于布为教授在《麻醉学科在现代医院中的作用与地位》中指出,“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愿景”包括五个方面: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现摘录如下:(一)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的概念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对舒适的要求取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舒适医疗将成为今后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要求(即诊断的准确性和医疗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满足后,更高层次,对就医全过程有尊严、舒适化的需求成为新的追求。生理层面,就是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无痛苦(低层次需求)和舒适(高层次需求)。在心理层面,就是患者感受到有尊严,乃至愉悦舒适。社会层面,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上升,医疗服务今后会向舒适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社会、医疗市场提供给麻醉学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麻醉科毫无疑问是主导学科。只有麻醉科有这个能力、经验、技术、有理论有方法有药物。当然,真正实现这一愿景,还要有赖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二)麻醉科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

急诊科、ICU和麻醉科医师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最全面的抢救技能、知识、经验、理论、方法的医生。麻醉学科既是一个历史上的高危学科,同时又因为他的高危,使得急诊科和ICU医生在真正急救的技能、知识和抢救的有效性上,又是不能和麻醉科医生比的,尽管麻醉医师发表的SCI的论文也许较少。这一点麻醉学科是有非常好的自信的。时至今日,在麻醉学科已经基本解决了自身的安全性问题以后(比如北京、上海以及各大省会城市医院),麻醉学科就应该追求成为全行业的安全保障学科:主动承担起保障全院医疗安全的、最后的“守门员”这样位置的学科责任。同时,希望各级医院的领导,也能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认识和培育、发展麻醉学科。(三)麻醉学科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以药养医”政策时代渐渐过去,在当前医药卫生体制和医院运转机制下,医院的效益必须从手术、检查、介入等一系列的医疗活动里来,从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来体现。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麻醉学科的工作。新一轮的医院竞争,人才是关键,但前提是效益的竞争。谁有了效益,你就可以花重金,花两三百万聘一个长江学者。你需要SCI论文,他有几十篇,你把他买过来就可以了。所以,今后医疗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推动麻醉学科成为医院提高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至少是大半个医院的枢纽学科。同时也是为医院赢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主要科室。(四)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

如今,很多医院决策者(院长),大都是从大外科或者少部分从大内科里出来,这种权力的集中和人性的弱点使得他一定会偏向自己的学科。只有麻醉学科(不是说当院长),可以有效协调各科关系——因为麻醉学科本身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可以更公平的分配手术资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今后社会压力会逐渐增大,那么在这方面,麻醉学科可以发挥很好的、协调关系的作用。(五)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

麻醉这个学科,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社会还不是一个为人熟知和认可的学科。国家基金委的改革间接地说明当今麻醉学科的社会地位:遇到关键的时候,麻醉学科仍然什么也不是。所以,若真正想把麻醉科作为管理全人类的生死的学科来爱护和培育,首先在于对麻醉学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或很现实的,为了您所在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高效而和谐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社会口碑、丰厚的经济效益,去更积极主动地扶植、发展麻醉学科吧。第三章麻醉科组织建制

在现代医院,麻醉科(或麻醉与危重医学科)是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麻醉学跟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但麻醉在很多方面仍然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而且,麻醉学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了仅让患者在手术中或分娩中无痛这样简单的范畴。这一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需要熟悉和精通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外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内科学、儿科学、产科学和临床药理学、应用生理学、生物医学方法学以及多种边缘学科中有关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进而形成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麻醉科的建设必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建制与编制:麻醉科医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必须与手术科室的床位数周转率相适应,以能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此外,应能满足PACU、ICU、疼痛诊疗等工作的开展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2)从业要求:麻醉专业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参与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并合格,以能胜任上述基本任务。(3)物质基础:配备足够数量的优质药物、器械和仪器。(4)亚专科的发展:PACU和ICU的建立、危重病人监测与复苏工作的开展;疼痛门诊或疼痛中心的建立,疼痛诊疗工作的开展。(5)规范管理: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统一。第一节 麻醉科建制与编制

现代麻醉学科的组织与管理应视医院等级、经济、技术条件以及麻醉科所开展的工作内容而有所侧重,但均应努力不断使其健全和完善。一、麻醉科建制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麻醉科,应设为独立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直属院长领导。在行政管理和业务上手术室归属麻醉科主任及护理部双重领导。麻醉科与手术室业务不同,任务不宜混合,应分别工作。

麻醉科主任需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者(至少大专以上学历)担任;麻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则需具有高学历、具有创新精神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在建科的同时,应对麻醉科的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作近远期规划并认真落实。二、麻醉科编制

原则上应按照所承担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和国家医院管理学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制,确保麻醉医师的编制符合所在医院手术科室病床数和收治病种以及承担手术种类、性质及数量。医学院校附属医院、

具有手术室的医疗单位,基层医院手术台与麻醉医师比例为1∶1.5或按比例递减10%~15%。综合性大学或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麻醉医师数量与手术科室床位数的比例为1∶10,即手术台与手术科室床位比例为1∶20,手术台与麻醉医师比例为1∶2,承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等麻醉任务,应酌情另加编制。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疼痛门诊、其编制不应少于3人,疼痛病房编制参照外科病房的医师编制。麻醉后恢复室床位与医师比例为3∶1,床位与护士比例为2∶1。二级综合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麻醉恢复室。若建立ICU,应由麻醉科参与或主持工作,编制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配备麻醉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围麻醉期间麻醉药品、器械、监护仪及精密仪器的操作、管理、维修保养等工作。工作量大的医院还应配备秘书,从事行政管理及麻醉资料的保管等工作。医师、护士(ICU另计)、技术人员、工人、秘书等,各级人员大致比例为28∶8∶4∶2∶1。按此编制,可提高麻醉科工作效率,提高麻醉质量,消除麻醉科在医院中的“瓶颈”现象。三、麻醉科医师资格

麻醉医师需具有综合性大学或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系或麻醉学习本科学历,毕业后经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按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执业助理医师必须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工作。

麻醉科的医疗任务具有高风险性,应以具警觉性的麻醉医师为主体,在培麻醉医师、麻醉护士或中级技术人员为辅助,手术室护理人员及其他无执业医师资格者不得从事临床麻醉业务。在为病人进行麻醉操作、临床监测与分析以及恰当的围麻醉期管理是病人麻醉安全的基础。在必要情况下,负责的麻醉医师短时离岗也许不能避免,代替暂时观察病人的人员,必须能够胜任判别病情的任务,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人员更好。四、人才梯队

麻醉科应建立良好的人才梯队,且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职称结构比例合理。县市级医院需主治医师(含主治医师)以上医师担任麻醉科主任或副主任职务;地市级医院应由副主任医师或相当于副主任医师水平的主治医师担任麻醉科主任;省部级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由主任医师(教授)或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担任麻醉科主任。五、亚专科工作内容

凡成立麻醉科的综合性医院,除完成临床麻醉与院内急救复苏工作外,县级以上医院(含县级)医院还应开设:(1)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主要作为病人回普通病房前的过渡。对麻醉手术后的病人进行短时间严密观察和监护,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意识清醒,保护性反射恢复后方可送回病房。(2)麻醉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os-t 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三甲医院在建立PACU的基础上,应建立PICU,主要接收全麻后尚未清醒或呼吸功能恢复不全。循环功能不稳定的患者,对危重及难以回房的患者继续观察治疗,对保证患者手术麻醉后安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病房由麻醉科PICU建制医护人员值班,特殊病情由相关科室协助处理。(3)疼痛诊治门诊:或开展麻醉与疼痛治疗工作,运用神经阻滞等各种麻醉技术诊治各种疼痛性疾病,并根据需要开展无痛人流、无痛腔镜及无痛介入治疗及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麻醉咨询工作。(4)临床专科麻醉或专业组:二级以上医院麻醉科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组,如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麻醉与疼痛治疗等。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麻醉应根据医院专科发展情况和科室人才专长,发展专科麻醉,如普外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心胸外科麻醉、产科麻醉、小儿麻醉等。第二节 设备设施一、设备(一)麻醉设备

具有手术室的医疗机构,麻醉医师在任何场所实施任何麻醉应同样具备麻醉和抢救的基本条件。(1)麻醉机:数量与手术台比例应为1∶1。值得一提的是,麻醉科应配备内回路消毒机,用于麻醉机内部回路的消毒,切断内部感染途径。(2)气管插管全套用具:麻醉咽喉镜、纤维咽喉镜、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导管、管芯、面罩、吸痰管、听诊器等。(3)椎管内麻醉全套用具:多采用一次性穿刺包。(4)外周神经阻滞用具。(5)氧治疗设备。(6)开口器、拉舌钳、口咽通气道、人工呼吸器。(7)微量输液泵。(8)根据手术开展情况配备人工心肺机、血液回收机等专门设备。(二)监护仪器(1)多功能监护仪,任何实施麻醉的场所必须具备。手术室内监护仪与手术台1∶1配置。监护仪至少具有无创血压、脉搏、2SpO、ECG(示波、记录)等基本参数。(2)心电除颤监护仪:每个手术单元必须配置一台,除颤仪应具有胸外、胸内除颤电极。(3)三级医院应配备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动脉血压、中心静22脉压、肺动脉压)、胶体渗透压测定仪、PETCO监护仪、FIO监护仪、神经定位肌肉传递监护仪、血糖监测仪、生化分析仪、麻醉深度监测仪(脑电诱发电位)、纤维支气管镜和自体血液回收装置等。(4)二级综合医院至少配备一台神经定位肌松监测仪、胶体渗2透压测定仪、PETCO监护仪、生化血气分析仪、血糖测定仪和纤维支气管镜等,选择性配备自体血液回收装置。(5)有条件开展心脏直视手术及脏器移植手术的医院,单位还应建立心排血量监测、体温监测,配备血液弹力图仪。(6)在成立研究室或开展科研工作时,可根据研究方向购置所需仪器。ICU中的设备亦应另有配备,诸如氧治疗的设备、心肺复苏的设备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等。(7)电子计算机在麻醉科的应用已日益引起重视,可用于科室管理、贮存资料、统计分析、病情监测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因此现代医院要尽早建设麻醉科信息管理体系。二、设施

为保证麻醉科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建筑设计上应包括下列基本设施。(一)办公室

作为全科人员办公或业务活动场所。科主任、研究生导师及其研究生应另有办公室及学习地点。办公室应设在手术室与病区之间,手术室内只宜设工作室而不宜设办公室。(二)麻醉准备室和消毒室

是进行麻醉手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场所,包括麻醉用具及药品的准备和使用后清理和消毒,以及比较大型或贵重的麻醉器械的保管与使用。这项工作在麻醉药品、器械和仪器日益多样化以及一次性用品的今天更显重要,因此,麻醉准备室要依医院规模而定合理布局。工作人员应有专用洗手消毒设施。(三)仪器室

用于存放备用的麻醉基本设备及仪器。(四)PACU或PICU

应设在手术室内或邻近手术室的场所,由病室和治疗室组成,应配备多功能监护仪、麻醉机或呼吸机及急救器材。床位数根据医院情2况和需要配置,一般每床8m。ICU其位置应在手术室与病区的交界处。(五)实验室

主要目的是对手术病人进行临床监测和临床研究。(六)麻醉学研究室

从事麻醉学研究,并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应是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相结合的机构。其建筑面积,应根据承担的任务以及各单位的条件不同而异。(七)教室或会议室暨信息室

是麻醉科进行学术活动的场所,也是麻醉科信息管理的场所。在教学单位更为重要和必需。(八)男、女值班休息室和总住院医师值班室(九)储藏室

麻醉科储存备用麻醉记录单和各种登记本和常用药品、用具的库房。常用物品库房。第三节 技术标准一、二级综合医院(1)腰麻、骶麻、硬膜外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静吸复合麻醉。(3)心肺复苏。(4)一般胸科手术的麻醉。(5)常见小儿手术的麻醉。(6)硬膜外麻醉后镇痛。二、二级综合医院重点专科

除达到二级综合医院要求外,还应达到以下要求:(1)困难气管内插管技术、复合麻醉。(2)心、肺、脑复苏。(3)为外科各专业所进行的各种手术提供合适的麻醉。(4)急、重症病人的麻醉。(5)各种术后镇痛及病人自控镇痛。三、三级综合医院

在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基础上,还应开展:(1)心血管手术麻醉。(2)控制性降压麻醉。(3)具备术中、术后的呼吸、循环、水及电解质平衡的监测条件和技能。(4)完善处理各类休克、危重病人和疑难重大手术的麻醉。(5)完成各年龄组病人的麻醉。(6)能完成内分泌疾病(含肾上腺疾病)手术的麻醉。四、三级甲等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

麻醉范围及要求标准除同三级一般综合医院外,还应达到以下要求:(1)设立麻醉重症加强监护室(专科ICU)、麻醉恢复(苏醒)室(PACU)。(2)麻醉门诊与疼痛治疗(包括癌症疼痛治疗)。(3)各种复合麻醉、吸入全麻+静脉全麻,以及满足临床各科的各种麻醉。(4)具备开展器官移植资格的医院应具备满足器官移植需要的麻醉技术能力。五、统计指标(1)麻醉死亡率≤0.02%即1/5000。(2)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缺麻醉记录单属丙级病案。(3)完成指令性任务100%。(4)急救物品完好率100%。(5)成分输血比例:三级医院≥85%,二级医院≥50%。第四节 常用药品

麻醉科应常备以下药品。(1)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氧化亚氮、地氟醚等。(2)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等。(3)局部麻醉:利多卡因、氯普鲁卡因、布比卡因(丁哌卡因)、罗哌卡因、地卡因等(丁卡因)。(4)松弛药:维库溴铵、潘库溴铵、哌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琥珀酰胆碱等。(5)肌肉松弛拮抗药: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溴吡斯的明)、依酚氯胺、加兰他敏等。(6)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曲多马、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等。(7)镇痛拮抗药:纳洛酮等。(8)血管扩张药:硝普钠、硝酸甘油、乌拉地尔、三磷酸腺苷(三磷腺苷)、佩尔地平等。(9)镇痛催眠药:苯巴比妥钠等。(10)神经安定药:安定、咪唑安定(咪达唑仑)、氟哌利多、异丙嗪等。(11)神经安定拮抗药:氟吗泽尼等。(12)抗胆碱药: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阿托品、东莨菪碱等。(13)强心药:毛花苷C(西地兰)、毒毛花苷K、氨力农、地高辛等。(14)拟肾上腺素能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甲氧明等。(15)抗肾上腺素能药:艾司洛尔、酚妥拉明、拉贝洛尔等。(16)中枢兴奋药:多沙普仑、回苏灵(二甲弗林)等。(17)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艾司洛尔、苯妥英钠、普萘洛尔(心得安)、胺碘酮、溴苄胺等。(18)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异搏定)、尼莫地平、心痛定(硝苯地平)、佩尔地平等。2

α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等。(19)止血药:对羧基苄胺、氨基己酸、立止血(巴曲酶)、凝血酶、鱼精蛋白、维生素K等。(20)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药: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氯化钾、葡萄糖酸钙、乳酸钠、碳酸氢钠、乳酸钠林格氏液、氯化钙等。(21)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聚明胶肽、琥珀酰明胶等。(22)脱水药:甘露醇等。(23)利尿药:速尿(呋塞米)、利尿酸(依他尼酸)等。(24)抗凝血药:肝素等。(25)激素类药: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琥珀氢考等。(26)其他常备药品:烯丙吗啡、奎尼丁、枸橼酸钠、抑肽酶、胰岛素、垂体后叶素、恩担西酮、格拉斯琼、洛赛克(奥美拉唑)等。第四章麻醉科工作制度

为确保麻醉的质量与安全必须制定一系列麻醉相关的规章制度。第一节 医德医风建设

科室应把医德规范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科内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作为科室质量考核与评估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衡量和评价麻醉科的重要标准。第二节 岗位责任制(1)麻醉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访视病人,拟定麻醉方案,认真准备麻醉器械、用具和药品。术前药应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师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重大手术应与术者一起参加术前讨论,共同制定麻醉方案。(2)严格执行麻醉操作规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3)麻醉期间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和谈论无关事宜,(4)麻醉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术中监测和麻醉管理,如病情发生骤变,应迅速判断其临床意义,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同时告知术者,共同研究,妥善处理。(5)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记录要全面、清晰、准确、真实。(6)术后应及时清点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维修,麻醉药品应及时补充。(7)麻醉结束后,应待病人达到转送相关标准后护送病人送至病房、麻醉后恢复室或ICU,并认真做好交接班。(8)麻醉医师应及时写好麻醉小结,术后及时随访病人,并做好随访记录。第三节 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麻醉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度的质控制度、标准、办法和程序。(2)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并结合典型病例等进行质量意识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3)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规范、技术规范、规章制度和工作质量保证,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