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系病证治心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12:49: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有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肺系病证治心得

中医肺系病证治心得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肺系病证治心得/王有奎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4738-2

Ⅰ.①中… Ⅱ.①王… Ⅲ.①肺病(中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5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23239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肺系病证治心得

主  编:王有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978-7-117-24738-2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主编简介

王有奎,男,1938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太原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肺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1963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在太原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总结出一整套呼吸病中医诊治经验,创20余首经验方,尤其擅长以中医药治疗肺系疑难病症,如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主张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扶正固本”,临床以利痰扶正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补益宗气、宣降肺气治疗哮喘;温补脾肺治疗鼻炎;攻补兼施治疗慢性咳嗽;补肾纳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都体现了重视补气扶正固本的学术思想及补气调气这一肺病的根本治疗原则。

出版《症状鉴别治疗手册》《王有奎四十年临床经验集锦——呼吸病特效疗法》《呼吸病的中医诊治与调理》《张仲景用药特色赏析》等医学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荣获太原市科技进步奖2项。序

当前在我国有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二者各有特点,各有优势。西医体检的设备多,技术先进,善于微观辨病,对疾病认识准确;中医善于整体观察,辨证施治,重视脏腑体系组织的生理功能。在治疗方法上西医偏于清除外因,如消炎灭菌、手术切除等;中医偏于内治,恢复或提高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的适宜用西医的诊疗方法,有的用中医诊疗方法效果好。长期的医疗实践使我们感到中医治疗对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及过敏性病变,如过敏性哮喘,尤其是其中的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都是以发生这种病的病机为依据,但是当前中医对各种呼吸病的病机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所以对各种呼吸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病人当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而用药,同一种呼吸病因有病情轻重的不同,更有其他兼证或合并症的区别,故处方用药会大不相同,这就不利于对本病治疗的总结提高,不利于对本病治疗方法的创新。故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以中医理论分析各种呼吸病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作者对发生各种呼吸病病机的认识以及作者几十年来总结出的治疗各种呼吸病的验方。在临证治疗过程中以治疗每种呼吸病的验方为基础方,以当时病人的表现为依据,对基础方施以加减用药组方,在善于辨病的前提下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专病专方、辨证加减的特色及优势,所以对呼吸病的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王有奎2017年10月1日编写说明

呼吸病相当于中医的肺系病,当前就诊的肺系病人和医者对肺系病都按西医的诊断方法进行确诊。得的什么病?是肺病还是气管炎?但临床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治疗时以病人当时表现的症状进行辨证用药,而对该病的形成是由于肺的功能受到怎样的损害导致人的宗气产生怎样的变化不予重视,即对这种病变发生发展的病机不予重视,我认为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疗法,以致影响了中医治疗呼吸病的疗效,更影响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创新和提高。有的中医单位的肺病科(或呼吸科)对肺系病人不但以西医诊断,而且应用打针输液、灭菌消炎的西医疗法为主进行治疗,采取了中医西化,自取灭亡的手段(若确实中药无效,适于西医药治疗时可以转科或进行会诊)。所以在总论中着重提示了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气的功能与运行。

导致呼吸病发生与发展的因素除六淫外,痰饮、吸烟、过敏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一般在有关肺系病的著作中很少见到有吸烟及过敏为肺系病常见病因的介绍。本书有重点地介绍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对人体脏腑的损伤,希望促使吸烟人早日改掉吸烟的习惯,保障身体健康;同时也着重谈到了对过敏体质的认识,过敏体质的形成和过敏性疾病如何才能取得停药后不再复发的效果,以增强过敏病人治疗的信心,使病人摆脱过敏造成的痛苦。

呼吸病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以病程长、体质虚者为主,即以脏腑、气血、津液不足或气机失调者为主。每个病人的病机各不相同,治疗时当补益脏腑,以扶正祛邪为主和采取个体化治疗,这些方面都着重提示着中医的特点和优势。

历代中医通过长期诊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治疗各证型的验方。当前对各种呼吸病发生发展还没有公认的治疗某种呼吸病的验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用功用相近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在没有功用相近的方剂的情况下,只好应用症状鉴别的方法进行治疗。所以本书中应用较大的篇幅来揭示呼吸病常见症状的病机和用药,这是对中医临床医生实用性很强,能保证疗效的一种方法。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中医症状的鉴别诊断;一是每个症状在不同病证中的首选用药,尤其是不同病证中的特效用药是本书的突出特点,这样才能对应病证中的症状用上疗效最好的中药。

下篇介绍作者对常见呼吸病的认识及治疗。首先按中医的基础理论对该呼吸病的特征及主症加以认识,总结出该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并以此作为治疗依据,然后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该病所能取得疗效的验方,作为治疗本病的基础方。各种病治疗时就在这种基础方之上予以适当加减便可以取得良效。如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润肺汤、健脾化痰汤;治疗阻塞性肺气肿的复健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哮灵汤;治疗变异性哮喘的利咽止咳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通窍止涕汤等,都是我应用几十年实践证实疗效可靠的治剂,起到了如西医以链霉素治疗肺结核,氨茶碱治疗过敏性哮喘等作用。而且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发扬中医重视体质及个体化治疗的优势,所以对每种呼吸病都可根据中医病机总结的治疗该病的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所附医案均为我临床多年的典型案例,“按”为本人的解读,“尹按”系弟子尹政先的分析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医案的处方思路与意义。王有奎2017年10月8日上篇 总论第一章 呼吸病的基本知识

呼吸病相当于中医肺系病的范畴,为了解中医对呼吸病的认识,必须先清楚中医对肺的有关论述。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动形式。在脏腑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对抗外部力差,易受外邪之侵,故又有“娇脏”之称。肺在体合皮毛,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适应。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为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所生的水谷之气相结合而生成,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上走息道以促进肺的呼吸,并贯注心脉助心推动血液的运行,沿三焦下行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宗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二、肺的生理特性

肺主宣发与肃降。肺宣发肃降的功能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肺主宣发是指肺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气与津液的作用,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由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面清窍;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肺气的肃降是指肺有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的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吸入的清气与谷气相融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于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及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若肺失宣发则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郁遏,腠理闭塞可恶寒发热、津液内停化为痰饮,阻塞气道则呼吸困难不得平卧,若肺失肃降则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三、气的基本概念与气的生成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过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是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吸入体内。

肾为生气之根。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功能对气的生成至关重要。

脾为生气之源。脾胃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生血与津液,水谷之精与血及津液皆可化气,称为水谷之气,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故称脾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肺主司宗气的生成,一者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人体一身之气的盛衰,另外宗气积于胸中资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

总之,人体之气的盛衰与肺、脾、肾的功能密切相关。四、气的生理功能

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推动与调控作用

激发和调控着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运动,也推动精血津液的正常代谢。此外精的生成与疏泄,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等生理运动也都依赖于气的激发与推动功能得以正常运行。气又分阴、阳,气发挥推动、兴奋、升发是阳气的作用,另一方面阴气还发挥着宁静、抑制、肃静的作用。阴、阳二气的功能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促使气发挥推动与调控的作用,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会出现精的化生不足,输泄障碍,血液津液的生成不足及运行迟缓等病理变化;若阳气的推动激发过亢则可出现精血津液代谢加快,消耗过多,可见遗精、多汗、出血、失眠等疾病。2.温煦与凉润作用

人体通过阳气的作用可以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助于精血津液正常输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阳气不足则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脏腑生理运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若阴气的凉润作用减弱则出现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精血津液代谢加快,脏腑机能亢奋的病变。3.防御作用

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又可以驱除侵入人体的外邪。若气的防御功能过低势必不能抗邪,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当邪气侵入人体某一部位时,机体正气就会聚集该处驱邪外出,故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精血、津液等液体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的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气的固摄作用弱,则有可能导致体内液体物质大量流失,如各种出血、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滑脱泄泻、遗精、滑精、早泄等症。5.中介作用

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和传导的载体,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人体各个部位间的密切联系。再如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等刺激和信息也是通过气的感应运载而传导于内脏,达到调节机体生理运动的目的。因此,气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五、气的运动及气化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广泛存在于机体内部,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协调平衡才有人体之气的正常运动,各脏腑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一方面气必须有通畅无阻的运行,另一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须平衡协调,气的运动才是正常的,称之为“气机调畅”。气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如气的运行受限而不通畅称为“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为“气滞”;气的上升太过又下降不及时,称为“气逆”;气的运动能力不足或减弱为“气虚”;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为“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为“气闭”。这些气机失调可以导致诸多病变,将在病机中介绍。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六、气的分类1.人身之气

即一身之气,简称“气”,是构成人体各脏腑组织,并运行于全身的极细精微物质,是由先天之精化生之气、水谷之精化生之气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相融合而成。人身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推动和调控着血、津液、精的运行、输布、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2.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元气:

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原动力,其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宗气:

是由谷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围。宗气的生成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3)营气:

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其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4)卫气:

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的功能。3.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脏腑、经络之气是全身之气的一部分,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这些气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七、呼吸病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学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中医认为病人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异常反应,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病因,从而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疾病的防治和诊断。导致呼吸病发生的病因除常见的饮食失宜、七情内伤、过度劳倦外,多见以下几种。(一)病因1.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这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一般不会致病,但在气候异常变化,超越了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使人致病的六气被称之为六淫。(1)风邪:

风邪有形无定处、变幻无常的特征,以风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都发病急、传变快。风邪入侵多现面部肌肉抽搐、颈项强直,风邪终岁常在,表里内外均可遍及,并常兼他邪合而伤人,故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2)寒邪:

寒邪入侵,易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如寒袭肌表,则头身肢节疼痛。寒邪易伤阳气,为外感。寒邪令卫阳被遏则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令脾阳受损,可见脘腹痞满冷痛、呕吐腹泻。寒邪可使气机收敛、筋脉挛急。(3)湿邪:

湿邪具有重浊、黏腻趋下的特性,湿邪侵袭会出现头身困重、口黏、舌苔黏腻、下肢水肿、湿疹浸淫、小便浑浊、大便不畅,起病隐匿而且缠绵难愈。(4)燥邪:

多发于秋季,损伤人体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皮肤干涩皲裂等;另外,燥易伤肺及咽喉,出现干咳少痰、痰黏不利、咽喉干痒。(5)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后可产生高热、心烦、面赤、多汗、头晕目眩、口渴喜饮,如夹湿邪则身热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腹泻不爽。(6)火邪: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邪伤人,多见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及耳肿痛、流脓、身热汗出、口干口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或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并易导致痈肿疮疡。2.痰饮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痰饮的形成还与某些外感内伤直接相关,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厚味、七情内伤、气郁水停等凡与津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关的致病因素均可导致痰饮的形成。稠浊的为痰,清稀的为饮。痰又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为有形之痰,一般呼吸病中所谓之痰即指此类,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中的痰即无形之痰。

痰饮形成后往往阻滞气血的运行,如痰饮阻滞,使肺失宣降则胸闷气喘、咳嗽、咳痰等,痰饮形成后还影响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进一步影响体内的水液代谢使体内水湿痰饮增多,病证繁多,症状复杂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3.疠气

指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疠气可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入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皮肤接触而发病。实际上包括了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险恶,常出现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2)处在疠气流行地域时,无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凡接触之者多可发病。(3)疠气发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每一种疠气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即所谓“一气致一病”。4.吸烟

吸烟人吸入体内的浊气是一种具有温热干燥特性的外邪,直接侵袭吸烟人的鼻、咽喉及肺,当时没有异常表现,但这种伤害持续不断,已成隐患,会与日俱增,逐渐加深加重。

这种烟浊之气,实为阳邪,其性温燥有毒,致病特征可表现为:损伤肺气,使肺卫功能降低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外感疾患。使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易生痰饮。脾主运化即脾将饮食物生成的精微输送至相关脏腑化为精气血津液,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使人体脏腑组织得不到充盛的营养,而且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受损,必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经常吸烟的人,一般都有吐痰多的表现,临床所见患气管炎、慢阻肺、肺心病等以咳痰为主症之一的病人,大部分都有大量吸烟的既往史。吸烟可伤津耗气,吸烟量多的人多口干咽燥、痰液黏稠咯吐不利,吸烟日久者多气短,动则加重。而且吸烟的时间越长、吸烟的量越大,以上的表现也越明显。5.特异之邪

是指只能导致特禀质人发病的外邪,相当于当前所谓的过敏原,特禀质的人即过敏体质者,所发生的病即过敏性疾病。特异之邪种类多,有使特禀质者有冷热突变感觉而发病者,有使特禀质者闻到刚油漆过的家具及炒菜的味道就发病者,有使特禀质者食入某种食物或药物就发病者,是否是特异之邪当前经过敏原试验就可检查出来。特异之邪致病的特点:(1)阻滞气机:影响气的升降出入,使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气不摄津,水液骤停而生痰化饮(如支气管哮喘),津液外溢,鼻流清涕不止(如过敏性鼻炎);血行不畅瘀于皮下为过敏性紫癜。(2)发病突然,消失迅速,呈阵发性发作。(3)发病与季节、地域环境密切相关。特异之邪有比六淫致病季节性、地域性更强的特点。如过敏性鼻炎多在每年的8、9月份发病或加重,10月份前后即缓解;荨麻疹多在春秋发病;支气管哮喘病人虽发病季节不尽相同,但每个病人都有比较固定的发病时间,有的每到冬季发病或加重,有的每到夏季发病或加重,而且这类疾患都有地域相关性,如在此处发作急剧、到彼处症状自然消失。(4)特异之邪发病多有发痒的兼症。如过敏性鼻炎多有鼻痒、眼耳发痒的表现;咳嗽变异性哮喘却由咽部干痒而致夜间咳嗽为主症;支气管哮喘也多有咽痒的兼症。由特异之邪所导致的皮肤病,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更是以瘙痒难忍为特点。(5)特异之邪发病多为阵发性咳嗽、气喘。肺气宣发肃降以维持人的呼吸,特异之邪使特禀质者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宣降不利则咳嗽、气喘。(6)夜晚人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阴气盛,特异之邪为阴邪,同气相求,所以多在夜晚发病。6.瘀血

是指体内血液瘀滞停积而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及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和脏腑组织内的血液,既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致病的特点:(1)阻滞气机:

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气滞”而导致局部青紫、肿胀、疼痛等症。(2)影响血脉运行:

瘀血的形成可影响心、肝的功能而见口唇、爪甲青紫、皮肤瘀斑、瘀点,脉涩不畅。(3)影响新血的生成:

瘀血的产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失养,功能失常。(4)病位固定、病症繁多,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①疼痛: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夜间尤甚。②肿块:积于皮下或体内,质硬,坚固难移。③出血:量少而不畅,血色紫暗又夹有血块。④可出现肌肤甲错;脉结代或脉涩。⑤色紫暗:一是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二是舌质紫暗或舌瘀斑瘀点。7.其他病因(1)七情内伤:

如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宣降功能失常或肺气耗伤,则胸闷、气短、乏力懒言,也可造成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恼怒气逆往往会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或加重。(2)饮食失宜:

也可导致呼吸病的发生或加重,如人在内热炽盛之时,骤然进食凉性水果或饮料,即可导致咳嗽频作,甚至会诱发支气管哮喘;脾气不健,运化不良者,嗜食甜甘油腻之物或过敏体质者进食海鲜等致敏食物易引起咳喘发作。(3)过度劳倦:

可损伤人体正气,正气虚尤其是肺气虚也是造成感冒、咳嗽发作的先决条件,而过度劳倦使病人正气耗损,是导致病情加重的条件。(二)病机

病机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并揭示其演变规律的中医致病机制的基础理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所以一定要予以重视。

现代所说的呼吸病相当于中医的肺系病,所以若要认清呼吸病的病机,掌握对呼吸病有卓著疗效的治疗方法就必须认清肺系病的病机。如前所述,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实际这是肺宣发肃降功能有节律的调节作用,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人身呼吸功能的盛衰。所以呼吸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与气虚、气机失调密切相关,也与津液代谢失常有关。1.气虚

根据中医的观点,咳嗽是肺气上逆的表现,由肺气虚,肺的宣发肃降失调所致。而且咳嗽会耗伤肺气,咳嗽日久不愈形成慢性支气管炎,一般都会表现为倦怠无力、消化不良、精神不振,但因虚象尚轻,往往不会引起医者和患者的重视,所以治疗时一般仅化痰止咳,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难取得长效。医者也不晓缓解后扶正巩固的必要性,患者往往来年天冷时依然咳嗽,甚至逐年加重,随着病程的逐渐延长,病情逐渐加重,会导致阵发性胸闷气喘,或进一步导致肾不纳气,气短,动则加重,呼多吸少,呼吸困难,形成慢阻肺;迁延于心,发生心悸,下肢水肿或神志昏迷形成肺心病;或气阴两虚,经常低热,受结核杆菌的侵袭导致肺结核病;或气血俱虚,肺间质失于濡养而形成肺间质纤维化。总之,当气血充盛,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正常,一般就不会产生呼吸系统的病变;而气虚就会影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进而导致呼吸病的发生,气虚越重呼吸病也越重。

如何改变呼吸病的进程?益气补虚能使呼吸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慢性气管炎在化痰止咳的同时加上补肺气的药(如党参、太子参),就能让反复咳嗽得以控制,取得长效,甚至到天冷的冬季也不再易患咳嗽;支气管哮喘病人加上补肺气的党参就会起到停药后也不再发作哮喘的效果;多年屡治不愈的过敏性鼻炎加用益气强卫的黄芪也可以使鼻涕逐渐减少,喷嚏得以控制,咽、眼、耳痒得以缓解;慢阻肺、肺间质病变,气短,动则加重,老年衰弱的重证,服用补气首选的人参和补肾纳气的沉香、五味子、补骨脂,可使衰弱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力增强,气短缓解;肺结核病人也需要补肺气益肺阴配合抗痨杀虫药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其他如支气管扩张、急性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日久不愈反复发作者,都与气虚密切相关,只有补气才能杜绝和降低这类疾病复发的概率。2.气机失调

是由于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气的运动、推动和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及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和代谢失常。气机失调诸如气机不畅,严重时会形成气滞或气逆、气闭。由于气为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推动力,“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水液、血液代谢失去动力则会导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进而加重肺气宣降失常,发生各种呼吸病;气陷、气脱则是气虚至极而发生的气机失调重症、危候,表现为气短难以自续、脱肛、喘脱等。3.津液代谢失常

肺主气,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的作用通调水道,若肺宣发肃降的作用失常,不能推动和调节由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而致津液内停,生痰化饮;不能将代谢后的浊液下输于肾与膀胱,排出体外,可使体内水液停聚或肢体水肿,所以多种呼吸病都有寒饮内停和痰浊阻肺的机制。而且肺朝百脉,人体血液的运行也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若肺气虚或不畅,不能助心行血,可致血运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也会导致咳嗽气喘的加重。

所以说呼吸病的病机主要是气虚与气机失调,这些又与津液代谢失常、痰饮与瘀血的产生密切相关。第二章 中医防治呼吸病的特点与优势

当前在中国有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二者各有特长各有优势。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特色的医学,多以疾病的主症为病名,如咳嗽、喘证、心悸、不寐、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眩晕等,不能反映疾病的特色,不能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当前中医对肺系病的治疗也参考相当于肺系范畴的呼吸病。但西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多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或因人体水电解质、神经功能等失调引起,且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微观辨病施治。

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西医重视外因,中医重视内因。西医对疾病的治疗侧重于以抗生素消炎杀菌,以维生素或激素来调节神经功能失调,或以手术治疗,有见效快但疗效不巩固的缺陷,而且有的疗法还有副作用大的弊端。中医以“天人相应”认识疾病,认为人类自身疾病与大自然相关,源于与大自然作斗争;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具体的特点与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中医治疗疾病善于扶正固本、补气养血,恢复和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人至壮年之后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就会产生一些病理产物,如气滞、痰饮、瘀血等导致人体产生种种不同的病变,其中脏腑组织的功能衰弱是根本。中医通过对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恢复使病情得以改善,如对每年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除化痰止咳外,配合助阳益气的药可改善每年冬天发病或病情加重的状况。到冬天不再因冷而咳,肺气肿病人也会精力旺盛,动则气短有所改善,反复阵发性哮喘的病人也会通过补益宗气、宣降肺气使过敏体质得以缓解,哮喘症状得以控制,不再复发,所以中老年的慢性病患者更宜于服中药治疗。二、重视脏腑组织间的关系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重视脏腑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都在发挥自身的生理功能,但是各脏腑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如肺系病病位在肺,但其他脏腑组织的功能失常也会导致肺系的病变。脾运化失常导致聚湿生痰,痰浊阻肺则形成肺系的“咳嗽”“喘证”,咳喘日久不愈往往波及肾,导致肾不纳气,动则气短,呼多吸少,发展为肺气肿。肺气虚无力推动心血的运行,可导致心悸、脉结代、唇舌发绀等,所以肺系病不是孤立的,其发生发展与脾、肾、心等脏及胃、胆、大肠等腑,甚至鼻与咽喉等组织都息息相关,尤其与脾、肾关系密切,在辨证治疗中应整体考虑。三、重视病人的体质

中医善于结合病人的体质治疗疾病。体质是人体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体质蒙受于先天,长养于后天,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体质的重要因素。中医学主张“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上的体现,是个性化诊疗思路的反映,体质学说与中医学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均密切相关。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不同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不尽相同。偏阳质者易感风、暑、热;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寒热。年迈之人五脏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肥人多痰湿内盛,易患中风、眩晕;瘦人多阴虚之体,易患肺痨咳嗽。四、重视疾病发生的季节与地域因素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发病的季节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即季节性和地域性。如过敏性哮喘易在冬季发病和加重;过敏性鼻炎多在8、9月份发病,10月份缓解;慢阻肺、肺心病多在冬季发病或加重,每年天暖时减轻或缓解。秋末冬初寒冷属阳虚,在治疗时多用扶阳散寒之品,而且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在夏至采取“贴脊疗法”,可以扶助人体内本已亏虚但随季节热势诱导而亢越于外的虚阳,使其得以充养,到冬季不至于因阳气虚而发病。第三章 呼吸病常见症鉴别用药一、痰1.表证生痰

桔梗、前胡、牛蒡子。

桔梗:

苦、辛、平。宣肺祛痰。善治外感咽痛、咳嗽,并可利咽排脓。

牛蒡子:

苦、辛、寒。宣肺祛痰,疏散风热,利咽消肿。多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咳嗽、咳痰、急性气管炎、痰滞咽喉咳吐不利。

前胡:

辛、苦、微寒。多用于外感风热及痰热壅肺,咳嗽痰多、色黄胸满者。2.热痰

浙贝、瓜蒌、胆南星。

浙贝:

苦、寒。功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多用于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咳嗽,为急性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的常用药。本品尚可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主治瘰疬结核。

瓜蒌:

甘、微苦、寒。善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适用于痰热阻肺,痰稠难咳,胸膈痞满者,痰气互结于胸,胸痹拒按不得卧及胸闷热痛,咳吐脓痰。瓜蒌仁还可润燥滑肠,用于肠燥便秘。

胆南星:

苦、微辛、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善治痰火咳嗽,并能息风定惊。

其他如竹茹、竹沥、海蛤壳、青黛、马兜铃也都有清热化痰的作用。3.寒痰

白芥子、干姜、薤白。

白芥子:

辛、温。温肺化痰,散结消肿。可治寒痰壅肺,痰多质稀,胸闷咳喘胁痛,并治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

干姜:

辛、热。温肺散寒,消痰化饮。治寒饮咳喘,痰多清稀之证,并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薤白:

辛、苦。温散阴寒通胸阳,治胸痹之要药。寒痰阻滞之胸痹或痰瘀阻滞之胸痹、胸闷疼痛者均有良效。

其他如半夏、陈皮、苏子、白前等也有祛寒痰的作用。4.湿痰

陈皮、半夏、厚朴。

陈皮:

辛、苦、温。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主治痰湿犯肺,咳嗽痰多;并可健脾和中,行气止痛,主治脘腹胀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

半夏:

辛、温。燥湿化痰。主治痰湿壅滞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并可治痰湿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呕吐痰涎。痰热阻滞之心下痞,气滞痰阻的梅核气都用半夏燥湿化痰。此外,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导致的恶心呕吐均可用半夏。

厚朴:

苦、辛、温。燥湿消痰,下气止咳平喘。

其他如天南星也有燥湿化痰的作用。5.燥痰

紫菀、南沙参。

紫菀:

苦、甘、辛,微温。润肺化痰。凡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应用,起床后即咳痰,痰出咳即缓解者尤为适宜。

南沙参:

甘、微寒。润肺化痰,益气生津。适于阴虚肺燥,干咳痰少不利并肺脾气虚者。6.气逆痰阻

苏子、白前、旋覆花。

苏子:

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治痰壅气逆,痰多胸痞甚至不能平卧,为治慢阻肺咳喘之佳品。

白前:

辛、微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外感内伤咳嗽,均可应用。

旋覆花:

苦、辛、咸。降气化痰,平咳喘,但以善降胃气,止呃逆呕吐,治痰行水,缓解胃脘痞满为特点。

其他如半夏、莱菔子、枇杷叶等也有降气化痰的作用。7.脓痰

薏苡仁、冬瓜子、桔梗。

薏苡仁:

甘、淡、凉。清热排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本品清肺肠之热,消痈排脓,治疗肺痈肠痈,咳吐脓痰。此外,尚可治脾虚泄泻及脾虚湿盛,小便不利,腹胀水肿者。

冬瓜子:

甘、凉。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用于肺热咳嗽,吐大量脓痰者,尤善治咳痰不利者。

桔梗:

见“表证生痰”。8.痰滞咽喉

射干、牛蒡子、桔梗。

射干:

苦、寒。清热消痰,利咽,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尤善治哮喘之喉中痰鸣,并治咽喉肿痛。

牛蒡子、桔梗:

见“表证生痰”。二、咳 嗽

1.外感咳嗽 杏仁、桔梗、紫菀。

杏仁:苦、微、温。为治外感咳嗽的要药。外感风寒、风热、风燥、肺燥均可用杏仁止咳。

桔梗:辛、苦、平。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故也为治外感咳嗽的要药。

紫菀:辛、甘、微温。润肺化痰止咳。外感内伤、寒热虚实之咳嗽均宜应用。

其他如百部、白前也善治外感咳嗽。

2.肺热咳嗽 知母、地骨皮、桑白皮。

知母:苦、甘、寒。善清肺热,润肺燥,为治热咳要药,对夜间睡前咳重者尤为适宜。

地骨皮:甘、寒。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多用治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

桑白皮:甘、寒。清热泻肺,止咳平喘。治肺虚有热,咳喘气短,潮热盗汗及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本品尚可降泻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

其他如枇杷叶、侧柏叶、浙贝母、瓜蒌、胆南星及百合、百部、川贝等也可应用。

3.肺寒咳嗽 款冬花、干姜、白前。

款冬花:辛、微苦温。治咳喘,无论寒热虚实皆随症配伍。外感咳嗽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干姜:辛、热。温肺散寒,消痰化饮。治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症。

白前:见痰证气逆痰阻。

其他如苏子、半夏、白芥子、薤白等也有温肺祛痰止咳的作用。

4.肺燥咳嗽 百部、川贝、百合。

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咳皆可用之。本品尚有杀虫灭虱之功,治肺痨咳嗽多用。

川贝:苦、甘、微寒。清热润肺,尤宜于内热久咳、燥咳。

百合:甘、微寒。养阴润肺,止咳化痰,并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5.气逆咳嗽 枇杷叶、侧柏叶、旋覆花。

枇杷叶:苦、微寒。清肺降逆止咳,并可清胃降逆止呕。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侧柏叶:苦、涩、寒。本品苦能泄降,善治吐血衄血,寒能清热并用于肺热咳喘,痰稠难咳者。

旋覆花:见痰证“气逆痰阻”。

其他如白前、苏子、马兜铃、桑白皮、地骨皮等也都有降逆止咳的作用。

6.痰湿咳嗽 陈皮、半夏、厚朴,均见痰证湿痰。

7.痰热咳嗽 浙贝、瓜蒌、胆南星,均见痰证热痰。

其他如马兜铃也有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

8.阴虚干咳 沙参、天冬、麦冬。

沙参:甘、微苦、微寒。养阴清肺,补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痰少、咯血或咽干音哑等症。

天冬:甘、苦、寒。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痰少、咯血、咽痛音哑等症,对咳嗽咳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

麦冬:甘、微苦、微寒。养肺阴,清肺热。用于阴虚肺燥咽干、干咳痰少、咯血、咽痛音哑等症,也治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及心阴虚之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9.气虚咳嗽 人参、党参、五味子。

人参:甘、微苦、平。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也为改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气虚衰,短气喘促,咳久声微、肺气虚衰之要药,故为老年咳喘重症必用之品。

党参:甘、平。补脾肺之气,补血生津,对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呼吸困难者可起到补益肺气、止咳定喘的作用,功似人参,但力较缓。人参多用于咳喘危重者,一般中老年之咳喘多用党参,并可健脾用于中气不足、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症。

五味子:酸、甘温。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肺肾两虚喘咳常用之品,尤为治肺虚久咳之要药。

其他如冬虫夏草、红景天、太子参、西洋参、绞股蓝、甘草也都有补益止咳的作用。

10.邪犯咽喉 木蝴蝶、射干、桔梗。

木蝴蝶:苦、甘、凉。清肺热、利咽喉,又具化痰止咳之功。治邪热伤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痰黄咳嗽等症,并治肝气郁滞,脘腹胀痛。

射干、桔梗,均见痰证痰滞咽喉。

11.变异性咳嗽 麻黄、杏仁、党参。

12.早晨咳嗽咳痰、痰出咳止多为痰湿阻肺所致,宜用紫菀。

13.进甜食或食油腻咳嗽宜服陈皮、半夏。

14.夜间呛咳不止,宜服党参。三、喘息1.肺气不宣

麻黄、杏仁、桔梗。

麻黄:

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对外感风寒兼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可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

杏仁:

苦、微温。善肃降肺气兼宣发肺气。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可增强肺主宣降的功能,治疗肺失宣降之喘。

桔梗:

本品辛开苦泄,开宣肺气,祛痰利气,寒热咳喘皆可应用。2.痰浊阻肺

苏子、白前、陈皮、半夏,均见痰证。3.痰热郁肺

桑白皮、射干、地龙。

桑白皮:

见咳嗽证之肺热咳嗽。

射干:

见痰证之痰滞咽喉。

地龙:

咸、寒。清肺、定惊、通络、平喘、利尿。本品善治邪热壅肺、肺失肃降哮喘之喘息不止。4.肝气郁滞

香附、枳壳、沉香。

香附:

辛、微苦。疏肝解郁、理气调中,用治肝气犯胃,胸膈痞满,脘腹胀痛等症。

枳壳:

苦、辛、酸、温。行气开胸,宽中除胀,化痰消痞及平喘。

沉香:

行气降逆而止喘。5.饮停胸胁

桑白皮、葶苈子。

桑白皮:

见咳嗽证之肺热咳嗽,多用于肺热咳喘。

葶苈子:

苦、辛、大寒。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兼治臌胀及胸腹积水。6.宗气亏虚

人参、党参、冬虫夏草。

人参、党参、冬虫夏草,均见咳嗽证之气虚咳嗽。7.肾不纳气

沉香、五味子、蛤蚧。

沉香:

辛、苦、微温。既能温肾纳气又能降逆平喘,故治虚喘之要药,临床应用时宜后下。

五味子:

见咳嗽证之气虚咳嗽。

蛤蚧:

咸、平。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善于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为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并能补肾阳益精养血。

其他如补骨脂、胡桃肉,也有补肾纳气的作用。8.哮喘肺失宣降

麻黄、杏仁、地龙。

麻黄、杏仁:

见喘息之肺气不宣。

地龙:

见喘息之痰热郁肺。四、胸闷1.痰气结胸

瓜蒌皮、薤白、枳实。

瓜蒌皮:

见痰证热痰之瓜蒌,其功用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

薤白:

辛、苦。温通胸阳之闭结,散阴寒之凝滞,治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的胸痹证。若治痰瘀胸痹则可与川芎、丹参、瓜蒌皮同用。

枳实:

苦、辛、酸、温。既破气除痞、消积定喘,又行气化痰、消痞止痛,治胸阳不振、痰阻胸闷疼痛。2.饮犯胸肺

枳壳、瓜蒌皮。

枳壳:

见喘息证之肝气郁滞。

瓜蒌皮:

见痰证热痰之瓜蒌。3.肝气郁滞

柴胡、香附。

柴胡:

苦、辛、微寒。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香附:

辛、微甘、微苦、平。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五、胸痛1.痰热壅肺

侧柏叶、瓜蒌皮。

侧柏叶:

见咳嗽证属气逆咳嗽。

瓜蒌皮:

见痰证热痰之瓜蒌。2.肝气或肝火犯肺

川楝子、乌药。

川楝子:

苦、寒。苦寒降泄,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

乌药:

辛、温。性温散寒,入肺宣通、入脾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闷痛。3.胸阳不振,阴寒凝滞

薤白。

薤白:

见胸闷之痰气结胸。4.血瘀

川芎、郁金。

川芎:

辛、温。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故善治气滞血瘀等胸腹诸痛。

郁金:

辛、苦、寒。本品能行气导滞,既能行气又能活血,故治气血瘀滞之胸痹心痛。并治湿热黄疸、胆石症等。六、咽干1.实热伤津

天花粉。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能清肺胃实热伤津之咽干口渴、痰少不利,并能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排脓。2.肝肾阴虚

玄参。

玄参:

甘、苦、微寒。治热病伤阴、肝肾阴虚、骨蒸劳热、夜间咽干显著者。七、喑哑、失音1.外感风热

蝉蜕、僵蚕、荆芥。

蝉蜕:

甘、寒。疏散风热,利咽止痒,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之症。

僵蚕:

咸、辛、平。散风热,止痒。治风热上攻之咽痛喑哑。

荆芥:

见喷嚏证之外感风邪。2.肺热痰咳

木蝴蝶。

木蝴蝶:

苦、甘、凉。清肺热、利咽喉,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声音嘶哑之症。3.肺阴虚

沙参、天冬、百合。

沙参:

甘、微寒。清肺生津润燥,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咳嗽音哑之症。

天冬:

见咳嗽证之阴虚干咳;百合:见咳嗽证之肺燥咳嗽。4.痰热郁肺

诃子。

诃子:

苦、酸、涩、平。既能敛肺下气又能清肺利咽开音,为治肺虚久咳失音之要药。八、咽痒

蝉蜕、牛蒡子、薄荷。

蝉蜕:

甘、寒。疏散风热,利咽止痒。并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等症。

牛蒡子:

见痰证表证生痰。

薄荷:

辛、凉。疏散风热、祛风止痒。主治外感风热之身热咽痒、头痛、眩晕及麻疹、风疹之为痒。

其他如僵蚕、荆芥等,也有止咽痒的作用。九、咽痛1.外感风热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金银花:

甘、寒。善疏散风热,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咽喉肿痛,身热口渴,并为治一切内痈外痈要药。治热毒血痢。

连翘:

苦、微寒。疏散风热,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咽痛、身热并能消肿散结,治疗瘰疬痰核,为“疮家圣药”。

牛蒡子:

见痰证表证生痰。

其他如板蓝根、大青叶、蝉蜕、薄荷,也有类似的作用。2.热盛伤阴

玄参、山豆根。

玄参:

甘、苦、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软坚散结,主治温毒热病伤阴之咽喉肿痛,夜间咽干显著者。

山豆根:

苦、寒,有毒。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专治咽喉肿痛的要药。十、口干口渴1.肺胃阴虚

沙参、麦冬。

沙参、麦冬均能清肺热养肺阴,治干咳痰少,又能补胃阴生津止渴,治疗口干舌燥,饥不能食、呕吐便秘等症。2.肺肾阴虚

天冬。

天冬:

既益胃生津,主治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又滋肾阴降虚火,治肾阴虚眩晕、耳鸣、骨蒸潮热、内伤消渴等症。3.热邪伤津

石斛、乌梅。

石斛:

甘、微寒。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治热病伤津、消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并可滋肾阴降虚火,治目暗不明,骨蒸劳热。

乌梅:

酸、涩、平。本品能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消渴,并可治肺虚久咳或干咳无痰之症。十一、不欲饮食1.湿阻中焦

砂仁、白豆蔻。

砂仁:

辛、温。化湿行气,温中止泻,为醒脾调胃要药。主治湿阻或气滞食少,食欲不振之证。白豆蔻与砂仁性味功能近似,惟砂仁偏于调中止泻,蔻仁偏于调中止呕。2.饮食积滞

焦三仙、莱菔子。

焦三仙包括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莱菔子:

辛、甘、平。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又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十二、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

黄芪、白芍、白术。

黄芪:

甘、微温。补益脾肺,益卫固表。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食少便溏,卫气不固,反复感冒,稍劳即大量汗出,汗出恶风者,为益卫固表止汗的要药。此外,黄芪还有升阳举陷、托毒生肌的作用。

白芍:

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对外感汗证,桂枝可温经解肌,白芍善和营敛阴,两者合用,运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之汗证。

白术:

甘、苦、温。健脾益气止汗。本品善治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作用稍逊,故常与黄芪合用治疗表虚自汗,并为健脾要药,可燥湿利尿,又善安胎。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五倍子等也有固表止汗的作用。2.阴虚火旺

五味子、浮小麦。

五味子:

酸、甘、温。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于敛肺止汗。治阴虚盗汗,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口渴颧红等症。还可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心悸少寐者加牡蛎、当归、炒枣仁;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

浮小麦:

甘、凉。能补心气,敛心液,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均可应用。3.湿热郁蒸

龙胆草、黄柏。

龙胆:

苦、寒。善清肝胆之火,清热燥湿。故可用于湿热郁蒸之汗证。

黄柏:

苦、寒。也善清湿热郁蒸之汗出黄染之症。十三、身冷恶寒1.外感风寒

桂枝、紫苏、生姜。

桂枝:

辛、甘、温。通阳扶卫,善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善治外感风寒之恶寒症。

紫苏:

辛、温。解表散寒之力较缓,并可行气宽中,可治胸脘胀满或咳喘痰多。

生姜:

辛、温。解表散寒之力较缓,并可治胃寒呕吐。2.平素阳虚(比一般人怕冷,环境凉时或寒冷季节宜发病或病情加重)桂枝、附子、干姜。

附子:

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凡心、脾、肾等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干姜:

见痰证寒痰。

桂枝:

见治外感风寒药。十四、喷嚏1.外感风邪

荆芥、防风。

荆芥:

辛、微温。祛风解表。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并可祛风止痒、止血,治麻疹、风疹。

防风:

辛、甘,微温。善祛风止嚏,治外感打喷嚏者,并能祛风胜湿、止痛止痒。2.肺气虚寒

荆芥、防风、桂枝。

鼻炎,即遇冷喷嚏频繁、鼻流清涕者,故以荆芥、防风合以桂枝即可缓解。十五、流涕1.外感风邪

荆芥、防风,均见喷嚏证属外感风邪。2.肺气虚寒

黄芪、五味子。

黄芪:

甘、微温。补益肺气,升阳举陷、益气固表,故宜治肺气虚寒鼻流清涕不止。本品还善健脾益气,补气生津,补气止汗,补气行血,利尿消肿。

五味子:

见咳嗽证之气虚咳嗽。3.脾虚湿盛

薏苡仁。

薏苡仁:

甘、淡、凉。健脾胜湿清热可祛湿热浊涕。十六、鼻塞1.外感风邪

薄荷、细辛。

薄荷:

辛、凉。辛散力较强,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鼻流浊涕、鼻塞不通者,并可疏风止痒、透疹及疏肝行气止痛。

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痒,并通鼻窍,适用于外感风寒,并温肺化饮,为治风寒咳喘及寒饮咳喘之佳品。2.上焦湿热

苍耳子、辛夷。

苍耳子:

辛、苦、温。善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辛夷:

辛、温。散风寒,通鼻窍,治鼻渊、鼻塞、流浊涕。

可与此二味合薄荷、黄芩等清热之品。十七、发热1.外感发热

柴胡。

柴胡:

苦、辛、微寒。善于祛邪解表退热,无论风热、风寒或少阳病半表半里之热皆可应用。2.内伤发热

石膏、知母。

石膏:

甘、辛、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汗出,暑热初起或热病后期气津两亏、身热心烦,温热病气血两燔、神昏谵语、发斑者均可应用,外感发热也可应用。

知母:

见咳嗽之肺热咳嗽。十八、背冷寒饮伏肺

干姜。

干姜:

见咳嗽之肺寒咳嗽。十九、背热清泻肺热

地骨皮。

地骨皮:

见咳嗽之肺热咳嗽。二十、咳则遗尿

黄芪。

黄芪:

甘、微温。长于补气升阳,健脾补中,尤宜脾虚气陷之证。二十一、血证1.邪热犯肺

白茅根、侧柏叶、黄芩。

白茅根:

甘、寒。可治多种血热出血证。

侧柏叶:

苦、涩、寒。善清血热,兼能收敛止血,为治各种出血证之要药。并清肺热,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喘、痰稠难咯者。

黄芩:

苦、寒。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并治肺热咳嗽痰稠者。2.胃火炽盛

黄连、大黄、茜草。

黄连:

苦、寒。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配黄芩、大黄可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配生地、升麻、丹皮可治胃火上攻、牙痛难忍。

大黄:

苦、寒。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本品并有较好的活血、化瘀、通经作用,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茜草:

苦、寒。功能凉血化瘀止血,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3.收敛止血

仙鹤草。

仙鹤草:

苦、涩、平。功能收敛止血,用于全身各处的出血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第四章 肺系病的预防与调理一、防寒保暖

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防治外邪侵袭之屏障,外邪侵袭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病者四时受邪均会伤及于肺,导致呼吸病的发生,或使原有呼吸疾病者病情加重。肺喜温恶寒,故受寒邪侵袭容易导致恶寒、发热、无汗、鼻塞、鼻流清涕的发生。受寒则肺宣降不利咳喘加重,所以防寒保暖是预防外感呼吸病的重要措施。寒邪多见于冬季,呼吸病病人在冬季更要保持自身的温暖,添衣加被,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外出时避免冷风的侵袭。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汗出当风,暑热露宿,空调过凉,涉水淋雨等,也是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要对这些致病因素加以防范。支气管哮喘病人发病多与气候多变、气温骤降有关。8月份是过敏性鼻炎病人发病的高峰,也与气温骤降密切相关,这都是使呼吸病病人病情加重的因素,也是呼吸病病人应注意防寒保暖、加以防范的内容。二、合理饮食调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