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与世界名城比较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20:53:14

点击下载

作者:杨正福,高永青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扬州与世界名城比较研究

扬州与世界名城比较研究试读:

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杨正福

摘要:2012年,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建设世界名城作为扬州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所谓世界名城就是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美誉度的城市。世界名城的类型较多,大致归纳,可分为国际都市型、文化休闲型、世界级产品型、世界唯一型及其他型。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个性的建设,扬州完全有建设成为世界名城的条件和基础。但就目前来看,扬州距离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城,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扬州要厘清“世界名城”的概念与内涵,紧紧抓住名城建设的核心,在古代文化方面突出“两古一湖一非”(古城、古运河、瘦西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方面突出便捷化、国际化、现代化和人性化,着力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关键词:扬州;世界名城;古代文化;现代文明一、“世界名城”的概念与内涵“世界名城”概念的提出,应该是“中国名城”概念的扩大和深化,是将中国名城放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考察,在更广阔的城市群体中提炼个性,是自身特色、品牌再一次的提升。所谓世界名城就是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美誉度的城市。世界名城是在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特色的文化、特有的产品、独有的自然资源等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一般源于城市特色,举凡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实力上升到城市名牌的高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脱颖而出,乃至成为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标识并为世界所认同,这座城市就是世界名城。因此,“世界名城”称号具有“三无”特点:一无评选标准,二无认定机构,三无认可标志。显然,世界名城不是某个城市可以自我认定,也不是某个国家可以认定,而是世界公众公认的结果。

我们以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城市作为世界名城参照标准,进行甄别、归纳,将世界名城分为以下五类:1. 国际都市型:人口在500万以上或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都市

或特大城市,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又称世界城市或

全球城市,典型的是四大世界城市,即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

国巴黎和日本东京。2. 文化休闲型:以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享誉世界,代表着某个

国家或某一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就,并吸引全球游客的城

市(大多数世界历史名城都属于此类型),如瑞士洛桑、英国爱

丁堡、意大利佛罗伦萨、日本奈良。3. 世界级产品型:其城市工业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提到某种产品,就自然联想到的城市,如美国西雅图、德国

沃尔夫斯堡、印度班加罗尔。4. 世界唯一型:以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闻名

于世,如意大利威尼斯、中国拉萨。5. 其他型:具有特殊性质、难以归类的城市,可称为“另类”名城,

如中国澳门、美国拉斯维加斯、泰国芭提雅。

在扬州建设世界名城过程中要厘清世界名城的概念与内涵,加强研究,形成理论上的共识,避免陷入误区。建成世界名城是扬州城市长期的目标和追求,是城市特色与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不是短期行为,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将“世界名城”建设作为一场新的“造城运动”。建设世界名城离不开学习和借鉴,而学习和借鉴要慎选标杆,因为不是所有世界名城都具有借鉴意义,有的世界名城的成功经验是不可复制的。扬州要建设世界名城,一定要从扬州的实际出发,深入发掘潜力和特质,走出一条自己的世界名城之路。正如2012年底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报告中所说的:“扬州建设世界名城并不是贪大求洋、好高骛远去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其目的是‘取法乎上’,在世界同量级城市中比较并找到自己可以学习借鉴的对象,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更优的参照、更高的标杆,把扬州建设成为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能够吸引更多世界客商和旅游旅行者、能够得到世界认可和赞叹的城市。”二、扬州成为世界名城的可能性

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个性的建设,扬州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建设成为世界名城。(一)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有利条件

1. 扬州具有成为世界名城的历史基因。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的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繁荣、开放的城市。她历经汉代兴盛、唐代繁盛、清代鼎盛的三度辉煌,同时也是对外交往最广泛、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千年之前扬州就已经跻身世界名城行列。

唐代,扬州作为万里长江的尾闾、浩瀚大海的门户,其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江河海交汇,城以水兴。便利的交通使扬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扬州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清代,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近代,由于区域、交通、生产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扬州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和繁荣。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的扬州仍具有成为世界名城的巨大优势:扬州是目前国内少有的通史式城市,历代城池四至清晰,汉广陵城、隋宫城、唐子城遗址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地面遗存;扬州城遗址(隋—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古迹、遗址、文物众多。对扬州来说,国际性是扬州的历史基因。

2. 扬州具有成为世界名城的文化资源。悠久绵长的历史积淀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扬州诗文书画、国学研究、工艺传承蔚为大观。扬州剪纸、广陵琴派、扬州雕版印刷作为中国剪纸、古琴艺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重要支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评话、戏曲为代表的曲艺文化,以三把刀为代表的美食休闲文化,以玉器、漆器、剪纸、盆景等为代表的工艺文化和以扬州学派、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学术文化等,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从扬州走出去的画家潘玉良在国际美术界享有盛誉,历史上新罗(今韩国)人崔致远、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先后在扬为官让扬州文化走向国际。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扬州的传统特色谢馥春鸭蛋粉和“三和四美”酱菜获奖。颇受欢迎的扬州炒饭已走向世界,欧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扬州风味菜馆,也纷纷挂牌售此美食,成为“外国人最爱吃的十大中国菜”之一。扬州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不仅是联系城市过去与现在,而且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是发展扬州特色旅游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将扬州打造成为国际人士体验中国文化的首选城市。

3. 扬州具有成为世界名城的交通格局。一般来说,世界名城都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这是一座城市成为世界名城的基本条件。扬州不仅有长江、运河等天然水运优势,也具有国际通达的立体化交通体系。环城高速、润扬长江大桥、宁启铁路、扬州泰州机场陆续建成使扬州形成“公铁水联运、江河海沟通”的大交通格局,与世界的空间距离空前缩短,具备了相当高的国际通达能力。

4. 扬州具有成为世界名城的生态环境条件。生态优美的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扬州河湖相映、碧水绕城,近年按照“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的思路,通过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区水系实现活化、净化,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系列水上游览线和生态休闲带,水体质量全面达到规划功能区标准。扬州绿意葱茏,风景秀美,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3%,森林覆盖率达20.07%,呈现出一幅“城在园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城市美景,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这些成为我们建设世界名城的生态基础。(二)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差距

就目前来看,扬州距离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城,成为全世界人们向往的地方,成为外国人来中国的目的地城市之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 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尽管扬州古城保护做了不少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更注重历史街区、古建筑等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不够,难以让外地游客在细节和内涵上真正感受到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难以引起他们的认可和共鸣。如何使更多的国际游客产生“I found China in Yangzhou”的体验,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一些文化资源还需要深入挖掘。以隋炀帝为例,其与扬州渊源甚深,他最终死葬于扬州,其陵墓与其他皇陵的知名度不可同日而语。此外,扬州还有不少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资源仍有待挖掘和利用。

2. 城市推介乏力,知名度不够高。目前,扬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还远远不够高,这与扬州城市宣传的投入少、推介手段单一、深度不够等有很大关系。如国内知道扬州是运河名城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千里大运河是在扬州挖的第一锹。在国际宣传上则缺乏广度和深度。世界上知道扬州炒饭的多,但对扬州的城市形象了解的却很少。

3. 城市环境及设施与国际化要求尚有差距。城市环境及设施与国际化要求尚有差距,难以和国际接轨。尽管城市的路牌、停车场、公园等处进行了改造提升,实现了中英文对照,但是目前外国人进入扬州无障碍地游览或生活还缺乏保障措施。

4. 缺乏国际知名产品。工业产品目前尚缺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农产品方面,虽然扬州稻米、荷藕、鸭、鹅等品种享有一定声誉,有“中国十大名蟹”之一的“宝应湖”牌大闸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宝应荷藕制品等有机农产品曾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亮相过,但要成为国际知名农产品还有一定距离。旅游产品档次也还较低,游客还停留在买牛皮糖、毛绒玩具、酱菜、包子的层次,虽然有剪纸、漆器、玉器等高层次的文化产品,但外地游客接受程度不够,更难以走向国际。

5. 城市文明素质有待提高。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市民的文明程度至关重要。市民的一些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不少市民的道德涵养有待提高。市民中会外语的比例较低,对外沟通能力欠佳,距离成为国际化的市民还有不小的距离。窗口行业服务水平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政府服务窗口、行业服务窗口、通关服务窗口和服务行业等部门的服务质量参照国际标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此外,城市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扬州发展面临压力。建设世界名城尚未形成全民共识,建设世界名城的长期性与政府追求的阶段性之间存在矛盾等,都是建设世界名城所面临的问题。三、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途径“世界名城”显然不是一个筐子,任何东西都可以扔进去,各行各业各项日常工作不能都和“世界名城”捆绑在一起,不必求全责备,而是要紧紧抓住扬州名城建设的核心,即“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使二者交相辉映。在古代文化方面突出“两古一湖一非”(古城、古运河、瘦西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方面突出便捷化、国际化、现代化和人性化,这是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最佳途径。(一)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

1. 将扬州建成世界遗产城市,为世界名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当时,江苏仅有三座城市入选,另外两座是南京、苏州。南京明孝陵、苏州古典园林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扬州还没有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独特优势,保存完好的通史式的古城虽然为扬州建成世界遗产城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扬州古城指18.22平方公里的扬州城大遗址范畴,包括唐宋城遗址、明清古城区及北郊、西郊等区域。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区(简称老城区),是国内少数保持完好的古城之一,较好保留了原有的空间风貌、街巷肌理、民居建筑以及民俗风情、人文生态等。全国像扬州这样遗产分布之密集、格局之完整、规模之大、等级之高、保存之好的城市实为少见。

近年来,扬州投入30多亿元,按照“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总体方针和“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保护思路,围绕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区,精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工程,使古城整体形象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保护古城重要历史街区。对“双东”、仁丰里、康山文化园、彩衣街等历史地段进行整治改造。修缮“双东”街区历史建筑11万平方米;完成了街南书屋的复建,再现了街南12景;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创成国家4A级景区。彩衣街综合整治过程中,变“居民搬迁”为“就地退让”,保持了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整治古城主干道街景。从2007年开始先后对文昌路、泰州路等8条古城主干道进行街景整治和美化亮化,对近50万平方米的乱搭乱建、不协调建筑和棚户区进行搬迁改造,有效保持了老城区传统风貌的协调统一。整治修缮传统民居建筑。对老城区500多户传统民居按照“自主参与、政府补贴”的原则进行整治修缮,提高了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对古城区35处、17万平方米的盐商遗迹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利用修缮后的历史建筑建成并开放了中国剪纸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展示项目;挖掘并展示了东门、南门历史遗迹;通过标牌、立碑等方法,对古城350多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树名木、特色街巷等进行解读。探索老城改造低碳模式。2012年7月实施南河下老城低碳社区示范项目,探索采用现代工艺和低碳节能技术改造老城区传统民居的新路径。

以上工作无疑对扬州成为世界遗产城市有极大的推动力,今后要围绕建设世界名城的目标,着重提升古城整体质态,更好地发挥文化载体作用,使其成为中国古城保护典范和孤例,并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国际古城保护工作中提升到举足轻重、有重大影响的地位。

扬州虽然有三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还没有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是制约扬州成为世界遗产城市的瓶颈,如果拥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依托保护完好的古城,扬州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完全可能的。除了积极参与大运河申遗外,应创造条件,独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底,国家文物局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公布。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被列入,扬州与其他省市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也同时列入。一旦独立申遗成功,扬州加入世界遗产城市联盟,跻身世界遗产城市行列,扬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将空前提高,届时扬州将无疑成为国外人士向往的世界名城。

2. 放大瘦西湖品牌效应,将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打造成世界级公园

世界上不少园林、公园景观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声誉,有的以优质卓越的自然资源著称,如美国的黄石公园;有的以悠久的文化历史享誉全球,如英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海德公园;还有的以辽阔的地理面积为世人知晓,如荷兰阿姆斯特丹Bos公园;有的以景色秀美,人文历史深厚闻名,如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是日本的第一座公园(建于1873年),也是日本最大的公园,面积达52.5万平方米,其名不仅在景色之秀美,更在历史之古远与人文之深厚,园内有多处名胜古迹,并建有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及上野动物园林等等,每年樱花季节,都要在此举此举办隆重的“樱花祭”。这些公园在世界内的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堪称世界公园。

世界公园不是着眼于公园本身属性,而是着眼其产生的世界级影响力。所以世界公园一般指具有很高的品性,在世界上具有高知名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园。其内涵包括公园的品质、公园的知名度、公园的国际影响力、公园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作用、公园能够成为世界民众的首选旅游目的地等五个方面。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园特质与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国际影响力是世界公园的主要标志和特征,是构成世界公园的基本要素,也是定义世界公园的必要条件。

瘦西湖全长4.5公里,一个线形的水体两岸,以及北端的蜀冈之上密集地分布了园林寺庙以及其他文化景观要素有20多处,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园林景观,是扬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遗产点。

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具有成为世界公园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具有稀缺性和独立性,是世界唯一的历代城壕型文化遗址景观,城市园林和湖上园林是瘦西湖景区的最大特色;第二,蜀冈—瘦西湖具备非常好的景区品质,是国家第一批4A景区,2010年又荣获了国家5A级景区,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唯一的文化旅游示范区;第三,蜀冈—瘦西湖景区内部管理规范;第四,对游客的抽样调查表明,所有到蜀冈—瘦西湖游览过的游客对景区评价非常高。

蜀冈—瘦西湖景区近十年左右每年的游客总量都是呈上升增长势态,但境外游客占的比例还比较少。景区涉外接待能力有限,尤其是能熟练运用外语全方位进行讲解的导游,数量还有限。许多外宾对扬州瘦西湖评价最多的就是,没想到瘦西湖会这么美,扬州会这么好。从中可看出,瘦西湖、扬州在国际上知名度不够、影响力也不够。

近年来,扬州实施了瘦西湖景区扩容和提升工程,先后完成了万花园、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傍花村、瘦西湖文化休闲广场等项目,瘦西湖景区扩大了5倍,也成为首个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区。当前要着重于提质、升级、扬名。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在更大的参照系中,提升品质内涵,完善功能配套,改善服务水平,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旅游附加值,放大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在更多的国际场合全方位宣传、推介,全面推进景区品牌由国家级向世界级转变,使其名扬海内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公园。

目前,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扩容后的面积已远远超过温哥华的斯坦利公园和阿姆斯特丹的博思公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精致的园林造景、迷人的湿地景观、内涵深刻的文化遗存、休闲的生活方式将成为这座公园的突出特点。在建设世界名城的目标背景下,借鉴国外世界公园的发展经验,完全有可能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中国的世界级公园。

3. 将古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

扬州是与运河历史共生同长的城市。千年大运河肇始于扬州,扬州是一座始于运河、兴于运河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和运河互为依存,相依为命,共兴共荣,运河成就了扬州的繁荣富庶,蕴含了扬州的开放包容,创造了扬州的灿烂辉煌。扬州段运河是最为古老、原有风貌保存最为完好、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最丰富的一段,扬州段大运河河道遗存包含中国最早的运河——邗沟,以及东晋、隋唐、明清、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河段,时间连绵,是中国运河悠久的发展史见证。同时,扬州段运河航道等级最高、水面最深最阔,扬州又是南北交通枢纽、南水北调东线水口。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国家文物局优先推荐扬州为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参与运河申遗的城市共有35个)。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不仅确定了扬州成为中国运河文明的制高点和核心,也是扬州打造世界名城的宝贵资源。扬州古运河沿线,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沿线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瓜洲古渡和个园、何园等特色园林景观,有历史上闻名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播“饭后钟”等故事,还有众多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民间宗教的场所。佛教有护国禅寺、禅智寺(上方寺)、香阜寺、长生寺、龙衣庵、宝轮寺、高旻寺等;高旻寺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合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道教有琼花观、天宝观等。伊斯兰教最著名的是城区的仙鹤寺、普哈丁墓园。基督教有天主教耶稣圣心堂等。

扬州历来重视运河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扬州在古城保护规划中就明确了运河保护的内容。90年代末,扬州决定对全长13.5公里的古运河城区段进行综合整治,疏浚河道,拆违植绿,布置景灯,美化环境。把河道建成清水走廊,把城市建成亲水乐园。2008年,扬州市又启动实施“运河文化公园”工程,通过东岸环境整治、西岸景观提升和沿线街景的美化亮化,形成古今辉映的运河文化长廊。

2013年3月,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相关省市部门共同参与的《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扬州成为该《规划》设计的“十六节点”重点城市之一,未来,将在扬州建设世界级运河旅游产品,打造运河旅游产品集群,培育运河旅游品牌。

在《国际运河遗产名录》中,法国米迪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和中国京杭大运河作为遗产运河的代表而广受瞩目。米迪运河和里多运河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与其相比毫不逊色。

作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借大运河申遗这一契机,做了大量工作。坚决保护文化遗产,把运河孕育的深厚传统文化传承好,守住城市的根和魂。自2007年3月以来,先后多次承办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对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7年开始,在扬州举办的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大运河的价值。2012年世界运河大会在扬州顺利召开,来自世界主要运河管理机构和数十个运河沿线城市的代表来到扬州,感受中国大运河的魅力和活力。

总之,利用国家发展运河旅游的机遇及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延伸整治古运河,全面提升古运河沿线景观,加快南门外街区域的改造,建设三湾湿地公园,深度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加大古运河品牌(“到北京看长城,看扬州看运河”)推广力度;同时,把每年一度的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打造成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盛会。今后将策划世界沿运河骑游大会、国际烟花大会、国际龙舟公开赛、国际运河音乐节、国际运河美食节、运河国际婚礼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运河和扬州的知名度。

4. 重视传统文化遗产价值,为世界名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扬州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2006年5月,国家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就有7个项目榜上有名,第二批有8个。省级项目则有40个,市级首批更多达104个。其中雕版印刷技艺、古琴艺术、扬州剪纸均于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炒饭、扬州包子、扬州三把刀等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

要继续加大名人、名园、名宅的挖掘和展示力度,进一步加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宣传力度,在体现中国元素特别是扬州地方元素的前提下,利用扬州炒饭、扬州包子、扬州三把刀等具有世界影响的美食休闲文化,打响“世界美食休闲之都”品牌,并以此来带动扬州传统文化的推广,用这些扬州传统文化资源来为世界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使扬州成为感受中国文化的品牌城市,真正守望中国文化的历史名城。(二)加快建设现代城市文明

扬州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区划调整的机遇,产业转型的机遇,城镇化的机遇,长三角地区作为世界级区域城市国家战略的机遇,乘势而上,对照国际化标准,建设文明现代城市,塑造名城形象。

1. 构建与世界名城相符的便捷、快速、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扬州要建设世界名城,必须构建快捷的现代交通体系。近期,要实现扬州区域交通长三角1小时到达,宁镇扬半小时到达。全面完善“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七射为:京沪高速、江海高速、沪陕高速江广段、京沪高速南延、扬溧高速、沪陕高速江六段以及扬宿高速,其中沪陕高速江六段、扬溧高速和京沪高速构成扬州高速公路环线。构建“一横一纵一联”铁路网,“一横”为宁启铁路,“一纵”为连淮扬镇铁路,一联为宁扬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城市快速路网,构建“236”市域便捷交通圈,即城镇节点、重点园区、主要景区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到火车站、60分钟到机场。加快启动宁扬、扬泰通和扬镇跨江轻轨前期工作,实现宁镇扬城市轨道线网无缝衔接。

2. 建设绿色、生态、人文、宜居的环境体系。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世界名城的前提和保障。继续大力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每年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以蜀冈—瘦西湖景区、三湾城市公园和廖家沟风光带为核心的三大城市生态中心。大力实施“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全面整治城区河道,沟通活化市区水系。建设宜人的城市环境,参照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管理体系,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

宜居城市不仅有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也应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鲜明的城市特色。扬州在建设宜居城市环境过程中,在借鉴国外世界名城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从扬州实际出发,突出扬州人文特色。扬州古城内建筑、街巷、路灯等要营造古典氛围。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维多利亚州首府,号称“澳大利亚的文化首都”,是澳大利亚全国的文化、商业、教育、娱乐、体育及旅游中心。墨尔本多次获评的全球宜居城市,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欢乐的城市,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延续,19世纪的古老教堂和火车站依然在现代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从1859年建成至今,维多利亚女王市场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其外观一直保留着原来的风格。昔日淘金者聚集的疏芬山现已成为一座大型的露天博物馆。城区内古老的商店、旅馆、邮局、作坊鳞次栉比,卖货的店主、巡逻的警察,甚至乘凉的婴童和老妇人都是19世纪淘金小镇的装扮,在21世纪生动再现着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淘金热时轰轰烈烈的生活画卷。墨尔本的做法很值得扬州借鉴学习。

3. 完备更加人性化的城市服务体系。扬州建设世界名城,必须完备国际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处理好公共空间、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使其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如:一片绿荫下的几条座椅,一个汽车站牌与电话亭,甚至是一组社区的指示牌,这些虽然不如某一标志性建筑那么引人注目,但对城市的居住者和使用者更具有直接意义,它们能随时给人以休息、活动、观赏之满足,并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流与互动空间。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时,特别要注重彰显人性化。瑞士苏黎世的公交车站安装了扬声器,以便在交通堵塞或车辆出现故障不能准时到达时,及时通知旅客。扬声器也是指挥调度系统的一部分,其人性化的设置令人惊叹,值得学习。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优先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确保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继续推进“八老”改造,加快各类农贸市场、邻里中心、城市公共停车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市民的日常生活条件。

4. 树立融入世界文明的形象体系

要有科学明确的城市形象定位。国内一些城市在宣传推介城市形象时往往希冀多方面、立体化呈现,这容易分散人们对城市形象的集中关注,从而消解对城市形象的整体性认知。因此,需要对扬州城市形象进行科学提炼和明确传播。同时,用世界语言持续不变地加以传播,从而使受众建构起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形象。北京的恢弘与博大、巴黎的浪漫与优雅、均是这些城市对城市自身优势资源长效传播的结果。要研究不同的目标受众,细分沟通目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思想文化、风俗传统、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需要城市形象传播在把握目标受众文化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细分沟通目标,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在进行城市推介时,借助鉴真,加强与日本的交往;借助马可·波罗,推进与欧洲城市的交流合作;借助崔致远,加强与韩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以普哈丁为媒介,加强与埃及、沙特等中东城市的交往。整合营销传播,善于运用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是借助广告、促销、公关、新闻、包装等传播方式,用“一个声音”塑造城市形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对城市加以宣传,比如开设城市博客、旅游微博等。韩国首尔的城市营销传播值得学习。首尔在新浪开有博客,详细介绍首尔的风景、美食、生活、旅游等,赢得极高的人气,点击量逾百万;首尔还在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上搭建官网,投放广告并多次举办活动,使首尔的城市形象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必须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培养面向国际化的现代市民。市民素质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市民素质的提升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和启示,结合扬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升扬州市民的市民素质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通过素质的提升,逐渐培养起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市民群体。

5. 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夯实世界名城建设的经济基础

扬州打造世界名城的最终目的是让居民有幸福感,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这主要靠经济实力。只有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为世界名城建设夯实经济基础。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纵观世界名城,总有一些与这些城市特质相吻合、发展相伴随、经久不衰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如底特律的汽车、米兰的服装、曼彻斯特的创意、威尼斯的旅游等等,这些就是他们的“基本产业”。这些“基本产业”代表着城市的实力、特色和品牌。扬州基本产业,应当是符合扬州城市特质的产业,其吸纳的用工、集聚的人群要与城市的定位和气质相匹配;应当是在扬州有一定的发展传统、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具有成长性的产业;应当是覆盖一、二、三产,能够做大规模、提供就业、创造税收,同时又不引发污染、不破坏环境的产业,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发展的产业。只有基本产业稳定发展,经济的基本面才能稳得住,税收、就业的波动性才小。扬州的基本产业有哪些?汽车产业是第一优先发展的基本产业。汽车产业是产业链最长、配套企业多、带动能力最强、对地方产业发展集群效应最为明显的一个产业。扬州的汽车产业有着良好发展基础,随着上汽仪征整车、潍柴亚星客车、江淮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扬州汽车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建筑、机械和教育等产业也应该是扬州大力发展的“基本产业”。旅游业是扬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不仅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带动了城市服务业发展,也成为营销城市的品牌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环境、资源的要求低,对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强,可以促进创业、就业、置业的三位一体,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建筑业是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是致富群众的特色产业,也是扬州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制造是扬州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波动性较小、抗风险能力强,要着力推进这一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扬州提出发展“基本产业”,无疑为建设世界名城提供了强有力且稳定持久的产业支撑。四、结语

建设世界名城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扬州的城市抱负和时代追求。我们要充分认清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优势和不足,学习、研究、借鉴国内外世界名城建设经验,树立新的参照系,确立新标杆,加快提升速度,全力推进世界名城建设。我们坚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扬州一定能够成为个性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鲜明,产业基础雄厚的世界名城。

参考文献:[1]陆军.世界城市研究:兼与北京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世界名城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韩欣.世界名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4]段霞.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5]周武忠,林宝荣,周康,邹春丽.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名城,2012,(9).[6]姜煜华,甄峰,魏宗财.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4).[7]周武忠,林宝荣,周康,邹春丽.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名城,2012,(9).[8]姜煜华,甄峰,魏宗财.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4).[9]邴桂新.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10]何世春,王张庆,陈高君.扬州聚焦六大“基本产业”[N].扬州晚报,2012-10-23(A3).[11]谢正义.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N].经济日报,2012-11-10(15).

“城市记忆”与城市文化个性的认知

——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张鸿雁

摘要:城市的历史积淀,既是城市本身的记忆,也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赋予城市以个性化的生命。

关键词:城市记忆;城市文化个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化;守护者

一个值得认同的“城市记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记忆。而在现实的城市发展中,很多“城市记忆”物化为现存的城市景观,成为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历史地段”。正如故宫、天坛对于北京,西湖、灵隐寺对于杭州,外滩、豫园对于上海,中山陵、夫子庙对于南京,瘦西湖和“烟花三月”的概念对于扬州一样,城市的历史积淀,既是城市本身的记忆,也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赋予城市以个性化的生命。一、“城市记忆”——“城市文化资本”的构成

城市是人类记忆的集中地,是人类记忆文化的大“容器”。芒福德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因为城市主要还是一个贮藏库,一个保管者和积攒者。……城市社会的运动能量,通过城市的公用事业被转化为可贮存的象征形式,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哲学家)到W.M.惠勒(W.M.Wheeler)的一系列学者都认为,社会是一种‘积累性的活动’,而城市正是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基本器官。”城市是一个文化容器之说,鲜明地揭示了城市在人类文化进化方面的作用与功能,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人类文化成果总是产生在城市里,无论是西方古希腊罗马城邦创造的人类文化奇迹,还是同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文化黄金时代创造的“百家争鸣”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始终是一种资本存在形式,而没有被人们所正视。本文论及的“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是受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启迪和影响,并从个人文化资本——教育和相关文化资源的意义上,延伸到“城市文化资本”。从文化资本意义上认识城市,我们会发现城市又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层面,包括新功能的演绎。“城市文化资本”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强调城市业已存在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财富的“资本性”意义,如城市自身历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流芳千古的人物及精神价值,以及城市自身创造的一系列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等,都具有鲜明的资本属性和资本意义。在这一认识角度上,芒福德的学术观点进一步证明了“城市文化资本”的存在与价值。“用象征性符号贮存事物的方法发展之后,城市作为容器的能力自然就极大地增强了:它不仅较其他任何形式的社区都更多地聚集了人口和机构、制度,它保存和留传文化的数量还超过了一个个人靠脑记口传所能担负的数量。这种为着在时间或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便是城市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之一,……爱默生(R.W.Emerson,1803—1882,美国著名哲学家,散文作家和诗人)讲得很对,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留下片片记忆,而这城市记忆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如巴黎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北京的长城、前门,西安大小雁塔等,这些“城市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既是城市所属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的财富,并以城市文化符号形式和“城市文化资本”形式存在与发展着。仅就中国城市而言,几千年华夏文明积淀下来的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文化”、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以香港为代表的“港派文化”均构成巨大的无形资产与“城市文化资本”形式,而且这些资本形式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的资源属性,自身既产生永续的人文意义与情节,又具有无限的与时俱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构成了个人“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心理符号。“城市记忆”是被集体感知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就如同一场戏剧,无数种要素构成了城市存续过程,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中也存在着戏剧情节——主角和配角、高潮和低潮,这些人的活动与城市的场域构成“城市记忆”活的要素,因而使城市生活显得丰富多彩。城市景观中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相关的模式,犹如一个舞台,“城市记忆”可以被视为是具有可读性的(1egible)。在人们心目中存在着的“总意象”(capsule image),也可以视为“整体感知”,我们把这“总意向”或“整体感知”可以看作是“城市记忆”的集中表述,即一般人对“自我经验”或“他人经验”的一种认同或“共享认同”及感受。“总意象”即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单元所给予人们的总体印象,构成城市的“整体记忆”,如广州是“花都”、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个人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个性的要素特征,这种“共性感知”通过一个共性认同的语言的总结,把一个城市最有代表性、最主要的特色意象特色划出来,最终形成城市的“集体记忆”。“城市记忆”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感知,或者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在城市设计者与建筑设计者眼中早就被提到重要位置,城市美学、建筑美学、景观美学等研究都是从不同的层面在研究“城市记忆”的要素。在事实的发展中,城市社会的转型与“城市记忆”重新构建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如当城市古典意义上的建筑文化区或建筑文化群应该受到保护时,现代城市市民的新型居住生活就要受到某种影响:当人们在追求城市回归自然城市时,城市的街区和建筑正在以汽车作为交通的主体进行规划。人文情愫的缺失和城市记忆的丧失,正在中国的城市中发展着,而这种“城市记忆”的丧失,也是“城市文化资本”的流失。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城市记忆的价值,面对城市文化资源,不能仅仅把它看作资源,而应该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城市文化资本”,亦如西湖对于杭州城市一样,人们世世代代可以享用这种资本。认识“城市记忆”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还在于,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再挖掘和整理,创造城市的“城市文化资本”,并使个体“城市记忆”成为世界的“城市记忆”,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和城市人类学的意义上来看,城市本身具有人格化的意义,既存在着具体的精神与“持久的‘性情’形式”,也存在着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形式,包括经济学意义的“文化资本”。同时,城市还存在着“体制状态”、客观“文化资本”与财富,从“文化资本”的运作意义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独有的文化资源,而这一资源可以转化为“城市的文化资本”。我们可以这样说,“城市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一个属性差异是:“城市文化资本”是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文化的一种新意涵,集中体现着人类文明物质进化的进程,集中体现着人类精神积累的价值本质。

在纯粹的文化资本意义上,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化资本的集中地,并有着对人类文化资本吸纳和保存能力,纵观人类文化历史脚步,城市是人类文化精华的载体。每一座城市都有个性化的自然空间、个性化的人文景观和个性化的历史遗存,这些本来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城市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本,如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旅游景观、有特定历史与美学意义的建筑等,都具有“城市文化资本”属性。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也是“城市文化资本”的一种运作。如仅从城市“历史地段(Historic District/Historic Site)”这一概念来分析,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方面的意义非常重大,即必须把城市分解出或结构性地分化出“城市文化资本”的“灵魂”所在,即历史的、现实的、物质与人文精神文化的核心性与存在意义。所谓城市的“历史地段”即是能够集中反映城市自然景观演变、历史文化发展、社会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精华的,并包含着城市历史的特色、特质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价值与城市人的心理归宿要素,是“城市记忆”的物化形态,离开这个历史地段,城市特定的历史文化属性就没有了。亦如“故宫是北京的一个文化与价值符号,北京的主要文化与价值符号是故宫”一样,这种特殊“历史地段”是城市的“别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代表城市的意义上是可逆的。有价值的历史地段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资本”。“历史地段”包括自然景观区、传统建筑群、老街道、具有景观意义的街区、历史风貌区、政治景观与宗教文化景观等。美国在城市建设中,很注意“历史地段”意义的运用,在《美国历史地点注册法》中规定:“历史地段的意义是指一个有地域性界限的范围——城市的或乡村的,大的或小的——由历史事件或规划建设中的美学价值联结起来的敷地、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实体,其意义上有凝聚性、关联性或延续性。”“城市文化资本”的“顽固性”,“城市记忆”越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城市文化资本”“增值”,越具有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城市文化资本”越具有资本再积累的功能与价值。二、“城市记忆”——城市永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因”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新的“文化动力因”,而这一“文化动力因”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前夜,目前形成的世界化潮流,其竞争形式,既表现在国家间的竞争,也表现在城市间的核心力竞争,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动力因”,就是在创造城市新型的核心竞争体系。认识、保留、开发“城市记忆”,最终的目的是创造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动力因”。

城市是大众的记忆,大众记忆的是城市的记忆。“城市记忆”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会形成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链、文化圈、文化行为和文化模式等,在这些文化的表现系统中,城市文化模式在社会文化表现上,在公众心目中往往会中会形成浓缩的、概括性语言,这些浓缩的、概括性语言往往是大众对“城市记忆”的总体感知。人们对于”城市记忆”的感知,往往是通过观察、观看获得的,“所谓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例如,观看天空主要捕捉的是天空的蔚蓝色,观看天鹅最注意的是它那弯曲的长颈……在观看中,仅仅是一个由几条简略的线条和点组成的图样,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张“脸”。城市的形象,在多数场合是被观看和观察而印在人们心中的,城市在大众的“观看”中,“从一件复杂的事物身上选择出的几个突出的标记或特征,还能够唤起人们对这一复杂事物回忆。事实上,这些突出的标志不仅足以使人把事物识别出来,而且能够传达一种生动的印象,使人觉得这就是那个真实事物的完整形象。”“城市记忆”往往成为城市形象突出的要素,而被人们所观察。

城市的“集体记忆”是社会多数人的感知的结晶。“城市记忆”是人类感知的总结,城市作为人的外部感知整体,具有“客体巨大”的表现性,人们对作为客体的认知总是信息不匹配,或形成人的个体的“外部感知不完整”,而“城市记忆”是在“外部感知不完整”的事实下,所给予人们的不完整的整体概括。当然这种不完整是相对概念,或许这种外部感知不完整,恰恰是城市特质一种效应或特质的文化升华。我们强调人对“城市记忆”感知的个人文化背景、心理文化结构和城市中的“个人遭遇”,或可称为“个体的城市情结”,都会明显地影响”城市记忆”的认知与传播。通过大众流行的“城市外部认知”,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包含情感的感知”,包含着“审美地产生能动性”,对城市的直觉、想像、感觉随处可见,人们在对”城市记忆”的表述上,最常见的话语是:“这个城市很美”或“这个城市一点也不美”,人们对城市的审美具有从“审美地产生能动性”方面,表现了”城市记忆”作为美学意义的特殊传播,即大多数人都有过对城市美、“城市记忆”感知的“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可能来自自己的直接感受、直接感觉,也来自文献或传媒的影响,个体的主观“城市记忆”是城市总体感知传播的文化要素和载体。有人说:北京太大,官大、城大、门面大、口气大、院落大、辈大;上海太挤,路上挤、购物挤、房子挤、钱袋挤、情人挤、挤外人。另外一些城市是广州太闹、沈阳太脏、南京太热、成都太阴、深圳太紧张。北京男性见人面称“爷”,这是传统都城文化中的“京官意识”所演化的“京民意识”。有人说:城市像人。杭州如大家闺秀,苏州似小家碧玉,南京犹如农民进城,上海仿如洋场少妇(当然是旧上海),成都恰是宝钗初嫁,重庆颇似徐娘半老,广州若文君卖酒,武汉亦如木兰从军,厦门是纯情少女,扬州是“小女初长成”。这种感觉虽然是当代人的一种城市情结的再现,但是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城市记忆”感知是群体与个体共同创造并通过传播的扩张而形成的文化要素。人们对认同的文化要素越来越多,往往成为社会传播型的“城市记忆”模式,这既是可创造的,也是可感悟的。

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对新的城市,每一人都想获得城市中最主要的意向和感觉。“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被物化为城市景观要素,城市文化景观——是一个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模式的象征符号,文化景观(Landscape)在传统社会中,是人类社会某一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人类主观意志所创造的景观。在现代社会里,城市文化景观是大众的产物。由于不同的人类集团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和背景,因此,文化景观也因分化的群体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一个特殊层面来认识,文化景观是某种群体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关系及社会发达水平的反映。文化景观的最低存在价值意义是人类衣食住行、娱乐和精神需求的补偿,最高存在价值意义是表现为不同群体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宗教观念。从城市文化景观的整体上看,城市文化景观以“城市记忆”的形式,反映着不同城市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差异。“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景的发展特质,有些城市的文化景观就是城市历史的直接记忆,因此,城市文化景观具有某种历史定位的符号象征功能,在城市中自然形成一定方式的发展序列,西方学者称之为景观“相继占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从认识上把城市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开发,城市本身即是文化景观的集合体。在“城市记忆”整合与“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体系内,城市所有的要素都具有景观性,日本人把城市街道的各种要素称为“城市家具”。关键是在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经历了急功近利的过程,城市越现代化,城市的整体风格越雷同越相像,在中国我们能够感觉到农业社会在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城市景观变迁,城市景观共性是:高楼、高架路、过宽的马路、汽车流、金属装饰、豪华的大型商业设施、相似的建筑风格及风格一致的装饰……。上海的高架路给我们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们“城市水泥森林”的悲哀,这正是我们寻找“城市记忆”的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从“以人为本”向“人与自然和谐为本”转型。城市中的任何建筑和任何文化景观,一旦成为城市的一个文化景观要素,就必然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后出现的文化景观的选择形式和存在形式。因为有了历史的文化景观,很多城市的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开发,就不得不遵循于历史文化景观的要求,或是不能超过以往文化景观的高度,或是不能破坏这一景观的内涵,因此,近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经历了如何保存和保护城市传统历史文化景观的问题讨论。后工业社会国家在城市文化的表现上有两种状态,一种前沿性的城市技术发展,如城市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等;一方面朝着生态化和回归自然化方向发展。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人合一的情景,正在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兴起。

各种建筑要素通过空间关系的变化组合成城市特有的文化景观,人们对城市景观感知并不是因为这种景观的存在,而认同建筑者的意图和设想。在同样的城市景观面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城市景象与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并不完全一致,往往经过个体文化筛选,这是因为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所谓的“意境地图”(mental map),不同的对这种意境地图包括着不同的心态加以解释,如果这种解释偶然与景观的意外功能结合,往往形成流行文化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成为一个城市中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如南京新街口曾有一个“三把钥匙”的雕塑,城市市民有多种理解,或理解为“三面红旗”或理解为“三把菜刀”,最终被迁移,成为忘却的记忆。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环境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因此,对城市景观的景象,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城市文化要素在城市发展中沉淀,只有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文化景观,结果为真正的“城市记忆”时,城市文化才最终能够成为城市人共同的心理文化符号而成为城市的永续发展动力。三、回归城市记忆——南京夫子庙“历史地段”的人文价值

城市魅力是三度空间与时间整合的结晶。长城、故宫、天坛……长篇而陈旧的古代史的笔墨重重地烙在北京这座城市上,所以上苍赋予了北京以大气。外滩、南京路、汇丰银行、和平大厦、国际饭店……屈辱的近代租界史所幸带来的是经济和贸易,所以上苍赋予了上海以国际型开放式的繁荣。如果离开了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就会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城市必定是苍白的城市!沧桑的金陵,十朝古都盛衰遗留下中山陵、夫子庙,南京曾经的大气与繁荣,影影绰绰。强烈的历史感触动南京的骄傲,构筑出南京自己的片片记忆。

1. 一个城市的文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是多少人孩提时代的记忆,六朝繁华皆集中于夫子庙,王谢旧居、贡院街、状元境、天下文枢,南京城市的原本,隐没在这浓郁的富贵与科举状元文化并重的名门旺地。秦淮河母亲般地灌注着渊源的金陵文化,让生命的流淌生生不息,香火延续,记忆永存。这些“城市记忆”,构成了南京城市文化与气度流动的血液。儒学文化作为秦淮文化或是金陵文化的一个文脉节点,承袭了南京浓厚的古老文化,它的富贵、豪华、大方、伤感深深地影响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王朝古都的南京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的结果。夫子庙有别于其它庙宇,这不是一个拜神的地方,没有栖霞寺的香烟缭绕、没有跪拜的人群;更不是一个用于瞻仰的遗迹,它不像西安的兵马俑、不像北京的故宫。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旺盛的市民生活气息萦绕在夫子庙的上空,百年的历史文化没有将现代人和现代文明拒之门外,包容与开阔接纳所有热衷金陵怀古的风雅人士,没有上海曾有的欺生排外、也没有北京曾有的恃才傲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金陵文化在南京人这独有的豁达的胸怀中找到了缩影。多年来,夫子庙的生活气息始终没有断过,周边的生活至今还有着历史的痕迹。逢年过节,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的文脉之处,去体验它的历史、感知它的情怀、延续着它的文化,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城市记忆”得到某种延续和升华。

时过境迁,秦淮文化以商业文化、商贸文化、旅游文化、考试文化、创业文化多方面彰显。古时的文书院,科举的举行,状元的金榜题名时,南京人对文化的追求的遗风影响至今,高等学府深究学问的品性是其记忆的见证。

生生不息的金陵文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金陵这一方人追求的生活价值观。美食、民间商业、市民街市,金陵人悠闲舒适的外部生活状态,内部却是王谢旧居式的深宅大院。“城市记忆”在这里不仅成为为现代人的财富和理性,在构成南京不可忘却的城市文脉的同时,也是城市人的骄傲和荣誉之所在。

2. 一个城市的时空结晶

空间是时间的切面,城市记忆是城市时空的结晶。亦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一样,城市历史的痕迹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对于杭州,灵隐寺、西湖是他们的记忆,而对南京的记忆,无论本土或外乡人,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都会泛起熟悉的记忆,夫子庙已成为每位南京人的文化背景和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这就是城市的记忆、底蕴和本原。南京的古都记忆形成的景观,形成“城市记忆”的物化文化,并与城市的现代街区形成新的时空对话,这种对话有着更为激进的本质,历史和现实在这里遭遇了最为有力的碰撞。

夫子庙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过来的,如今人们正赋予它更多的现代意义,给予它更新的诠释,并在它的脉搏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作为“城市记忆”一部分的夫子庙,已经作为文化的积淀,历史在这里结晶——成为与人类文化共存的南京“城市记忆”。

南京的繁华之地、城市的文脉之处——夫子庙成为南京城市所特有的一种符号。夫子庙的地段价值有着不可替代性,历史的源远流长,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被随意替代。世界名城有两个中心概念是典型的,东京有银座和新宿两个各有特色的商务中心,同样,在南京夫子庙和新街口也有着各自的使命和地位。新街口是现在的中央商务区,是一个经济繁华的区域但它只能是南京的一种表诉,并不是由历史文化底蕴而发展的城市中心点。夫子庙——昔日繁华的书香门户,现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商贸文化居住中心,它的繁华与城市的历史地位是城市记忆价值的集中体现,影响着周边整体建筑的风格。历史的记忆并不会因为时间而被抹杀,文化传承的起源之地、文脉之处,不是任何地段都可拥有的。随着时间的增长,历史地段在“城市记忆”的人文价值属性上会越来越增长,越来越被人们认识,这种景观因为城市记忆的价值,使其他人远远不能复制,构成城市唯一性的文化特质。

居住在“城市文化资本”附近的感觉与居住在一般资源的地方是不同的。就像选择居住在玄武湖畔与居住在夫子庙地区有着两种不同的居住感觉,在玄武湖畔人们享受的是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山色,感受到的是那静静的安逸;而在夫子庙,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繁华的文化区域,感受到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景观,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的价值生命的变化,比如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变迁,它标志着一种人文内涵。夫子庙的人流量在传统的节假日中是相当高的,人群是可欣赏的壮景,可观察的艺术,可感知的一种文化,人们在这里寻找城市的记忆,它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观上的冲击,在这可以感受到记忆追忆,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走回记忆的体验。

空间是品味的力量,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空间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夫子庙文化的空间增值感所强化的“城市记忆”,影响着我们城市的未来价值,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融入文化的河流中。人们可以假设,假如南京没有夫子庙……。

城市的记忆往往与现代摩天大楼一线相隔,即拥有历史也拥有现代。出于保护传统遗迹,夫子庙限高,在这一地段的特有的符号意义上任何一座建筑都可以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成为传统城市记忆的风景线,在这里,“城市记忆”的价值在历史中成长。

我们抬眼看看世界:日本的奈良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城市的精英群体曾提出这样一句名言:奈良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应该说,在日本奈良的确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日本文化的存在和氛围,现代化的东京不像日本。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次世界空前的城市化运动,很多城市变了模样,很多城市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和“城市记忆”正在消失,保护中国的“城市记忆”文化已经迫在眉睫,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守护中国城市传统文化的责任。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果扬州能够真正提出把扬州作为中国城市文化的保护者、守护者、创新者,其世界意义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记忆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价值符号,既拥有过去,也拥有现在,更拥有未来。

比较视阈下的扬州城市发展模式建构

张鸿雁

摘要:“城市发展模式”,即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融合某种特有的驱动元素(如文化、资源、区位等),经过长期的积淀或演化,以共有信念的方式主导城市发展方向,并贯穿城市发展过程的一种均衡路径的自我维持系统。在总结、借鉴中外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具有“扬州特质”的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发展模式;比较;扬州一、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强“可持续力”的构建(一)城市发展模式:内涵与外延“城市发展模式”,即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融合某种特有的驱动元素(如文化、资源、区位等),经过长期的积淀或演化,以共有信念的方式主导城市发展方向,并贯穿城市发展过程的一种均衡路径的自我维持系统。

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规律的体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借鉴性,即重点城市的发展模式会随着城市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并能为其它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好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注重共同信念,能够提供可模仿、可分析、可操作、可检验、可运用的方法,并重视模式内部的元素关系。

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分类,基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梳理出以下的城市发展模式(见表1)。表1 城市发展模式的分类(二)城市发展模式相关的主流理论: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究

1. E.霍华德: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田园城市占地24.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占地4.05平方公里,农业用地20.23平方公里;24.3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在城市,2000人在乡间。

2.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该理论有两个基本原则: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所讲的“日常活动”的区域进行集中布局,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少到最小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不经济的“偶然活动”的场所则可不拘泥于一定的位置而进行分散布置。该理论认为,“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型城市得以实现健康发展所必须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有机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如此架构起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便是将原先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分裂成一个个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3. 城市群及大都市:连绵区发展模式

大城市带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J.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因此,大城市带是人类创造的宏观尺度最大的一种城市化空间。根据戈特曼的标准,他列出了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带,其中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最为典型,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区被认为是正在形成中的世界第六个大城市带。

4. 紧凑城市

该理论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环境、社会和经济。它的主要理念包括:制订新的规划指导条例,保证开发项目有较高的密度;在可以进行综合利用与开发的地区,应该将居民区、就业区和休闲区组合在一起;尽量在已有大城市区(包括市集镇)安置更多的住宅,以便各种设施资源的方便获取,为这些住宅提供一系列的交通设施,并优先考虑场址和房地产项目的可重复利用区及改造区;鼓励在便于利用火车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地方开发住宅;设定维持并提高城区现有密度的标准;通过在中心区域的适宜地方发放足够的住宅开发用地许可及综合开发许可,在可行的地区就业区与居民区并置;同时在农村地区的开发应鼓励现有社区内的适度开发;避免农村及小城镇住宅开发区的大面积扩展,避免在开阔的农村开发零星的住宅项目,避免小型新居民区的开发。

5. 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理论发端于美国,理论的核心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反对超越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就业边缘的一种低密度城市发展。该理论的十大原则包括:混合型的土地使用将不同的住房类型(单体住宅、多层建筑等)混合起来,同时配备日常生活所需的零售商店和服务行业;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混合,拉近距离,少用汽车,步行上班,步行上学;创造多种住房选择机会和提升城市住房的可支付性,创造适于步行的邻里社区: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为城市居民锻炼提供场所,提倡节能建筑;减少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建设与使用成本。培养特色型、魅力型社区,提供不同类型、价格的房屋,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要,保证各阶层混居;保留开放空间、耕地、自然美景和主要环境保护区域;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保护空地;提供各种交通选择,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步行,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发展决策具有可预测性、公平性和成本经济性。鼓励社区和业主在发展决策制订过程中与政府和规划机构合作。

6.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运动。该理论主张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它认为,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在社区中应该达到足够的人口密度,保持人口居住的紧凑度,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建设紧凑型城市。对于城市交通,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并要尽可能多地考虑步行易达空间,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7. 生态城市

该思想是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于1984年第一次提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生态化,也就是人类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的过程。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一是生态保护战略;二是生态基础设施;三是居民的生活标准;四是文化历史的保护;五是将自然融入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上,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8. 循环经济型城市

张鸿雁运用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首次提出了“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和理想类型。其核心就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创造城市可持续的发展力,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理念、模式、愿景、运营而提出的全新蓝图与思考视角。钟丽锦等在研究循环经济、“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工业的基础上,对“零排放”概念进行扩展,首次提出了“零排放”城市的构想。“零排放”城市模式是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商业机构应用生态工程、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创造的新型社会模式,将解决人类在水、食物、能源、工作以及居住等需求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9. 互动型城市

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是指城市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关系,强调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平等关系。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是正在形成和将要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走互动共生型城市发展之路是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要求,是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政策和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10. 综合发展模式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将城市发展总结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宜居城市的发展模式,如日照、章丘。第二种是节约城市的发展模式,如铜陵、柳州、湘潭等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的城市。第三种是文明城市的发展模式,比如哈尔滨,主要是探讨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文明。第四种是和谐城市的发展模式,比如太仓、成都。连玉明认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架构趋向是宜居、节约、文明、和谐。二、中外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分析(一)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类型:基于“可持续力”的城市类型定位

1. 政策引领型(如深圳)

政策引领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政府在城市演变中扮演着规划者与设计者的角色,从城市的起步、成长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通过政府自上而下有效地参与,促进城市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快速的发展。深圳是一个典型的政策试验田城市,从经济特区的成立(1979年)到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再到《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获批(2009年),短短30年内深圳已由一个过去不起眼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

2. 市场建设型(如广州)

市场建设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市场的培育、建设与发展,通过经济活动的聚集与扩散,通过区域自身市场的推力与外部市场的拉力自下而上地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特定发展路径的演变。广州商业经济的繁荣(始于1957年的广交会一年两次)和广大的腹地支持(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是推进广州市场建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坚强后盾。然而,如果一味地依靠市场来引导城市发展,城市难免会出现多种“城市病”,因而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有效参与和调控。

3. 文化主导型(如南京)

文化主导型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的演变发展都依赖于城市文化的积淀,通过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展现城市的内在特点与文化底蕴,吸引多种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路径。南京、杭州、武汉、成都一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这4个城市都是我国高校与科研资源的聚集区。对于文化主导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如何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新优势,是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的关键。

4. 资本驱动型(如宁波)

资本驱动型模式就是依托城市所具有的经济条件、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通过聚集区内外资本,为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物质保障,进而形成以资本驱动城市发展的特定路径。属于该模式的几乎都是港口城市或区域增长极城市,如青岛、宁波、大连和沈阳等。与政策引领型模式一样,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也面临着当资本缺乏时城市应如何寻找新动力源的问题。因此,如何增强自生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是摆在这一模式面前的重要课题。

5. 工业发展型(如长春)

工业发展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基于一定的自然资源或工业基础,依托当地的工业部门,通过前后向联系效应或迂回生产方式,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基于此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路径。哈尔滨、长春、济南、西安的发展无不与工业发展相关,都是传统的老牌制造业基地。由于工业发展型城市发展模式往往依托于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固有的技术条件,因而如何处理好工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更新换代,是增强这一类城市发展模式后继发展动力的关键。(二)国外城市城市发展模式案例借鉴与分析

1. 法国巴黎:历史文化传承为导向

巴黎的城市之名不仅因为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延续,更在于其精心的延续性经营。巴黎的历史文化传承模式,是以产业传承、以政策传承和以荣誉传承的三维一体化模式。(1)以产业传承

作为“世界文化之都”,巴黎的名号并非空穴来风。文化产业在这个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的奢侈品业、博览业、会展经济、旅游业以及影视娱乐业等特色文化产业都具有发展的优势土壤。(2)以政策传承

巴黎的城市文化政策,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法国在文化方面先后出台了《保护及修复历史遗迹法》(1962年和1967年),《古迹保护法》(1967年),《遗产捐赠与继承抵偿法》(1968年),《建筑法》(1977年),《图书单一价格法》(1981年),《著作法》(1986年),尤其是电台,电视台法(1974,1982,1986年)……政府还对巴黎古城区的新建筑进行“限高”,有效地保护了古城区的历史风貌。巴黎还有许多自发性的民间文物保护组织,例如“历史巴黎协会”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有了这些民间组织的存在,巴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刻都在进行着。

文化权利下放。“文化权利下放”并不是真的将权利转交给地方行政机构,而是国家与地方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合作。即国家、大区、省和市镇之间的多级合作,而并非将权力真正转交给地方行政机构。法国文化部对于“权利下放”有这样的回应:“一方面,国家通过专业的、财政的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帮助权力下放后的各地方行政机构建立、完善和运作地方文化机构;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行政机构通过交叉投资的方式来共同资助集体或个人的文化活动。”

增加现代设备,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巴黎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场所建设的城市。现在的巴黎有许多的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娱乐中心、阅览中心、资料中心、信息中心等,还有大大小小的影剧院、咖啡馆、休闲场馆等。由巴黎市政府负责和设计的城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座巴黎城的城市空间美感,包括环境的美化和绿化、道路桥梁的设计、城市公园的建设和街道家具的布置等。巴黎通过在许多古建筑内部增加现代化的设备,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些都使得巴黎这座享誉世界的文明古都越发具有迷人的魅力。

鼓励参与文化活动。巴黎的人民已经将文化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种各样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化活动已经渗入到巴黎人的生活之中。法国的宪法甚至明确规定:公民有平等参与文化的权利;政府有责任确保所有人民能够参与文化生活。政府尤其鼓励人民参加文化活动,同时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认知能力。“文化遗产日”就是一个旨在让公众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的全民性活动。在文化遗产日的当天,全法国几乎所有的历史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都会免费向公众开放。除了可以领略历史文化遗产的风韵,还可以参观巴黎的各类历史建筑,观看各类当季会展。(3)以荣誉传承

巴黎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古城保护的楷模。巴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受到保护的古建筑有3115座。最出名的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圣母院、地方法院(古代监狱)、卢森堡公园、波旁宫、拉德芳斯区新凯旋门等。。

根据最新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法国共有28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1项,双重遗产1项(与西班牙共同拥有)。巴黎大区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是: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和塞纳河左右岸部。此外,巴黎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

2. 英国伦敦:“一个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

伦敦在城市社会空间的定位上,强调把伦敦建设成为“一个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这就是在创造一种符合社会全员利益的社会空间价值。

一个社会的选择宽度与社会民主程度是成正比的,把“充满选择机会”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创造和开发全面意义的社会空间最有意义的取向,也是最具有现代性的社会公共空间认知。

所谓“充满选择机会”包括创业、就业、消费、文化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行为空间的选择等,这是具有人本主义精神的一种定位。其选择的核心与模式是:要有较充分的就业机会、适宜的安居——居者有其屋、健康的生活环境、良性而公平的竞争、相对优裕而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积极向上的利他主义的主体文化。

3. 新加坡:“国际化与文化传统并存”模式

新加坡总人口不足600万,是个中小型国家,但是新加坡的发展则选择了国家整体城市化道路。所谓的“国际化与文化传统并存”模式包括:创意产业的国家化战略、国际会议会展经济模式、国际经济枢纽经济模式、国际化办学运营模式、传媒国际化模式、传统国学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模式、现代宜居城市模式等。

新加坡的发展,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又能够创造民族化的本色和城市“地点精神”的经济文化模式——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十分重要,是在强调创造可持续发展力的前提价值体系,我们要学习新加坡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和自由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机制。

同时,可以注意吸收新加坡开放的城市发展思想和理念——比如可以像新加坡一样,与世界多数国家互免签证旅游和自由贸易。

4. 墨尔本:从“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到“知识城市”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是一座工业重镇,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人文历史。从1990至2006年,先后十次被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人口行动组织(PAI)评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为了帮助墨尔本转型成为知识城市,维多利亚政府于1996年制订了“维多利亚21”战略,该战略主旨是在知识含量高的部门吸引更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学习世界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维多利亚政府将该战略修订为“全球维多利亚”,之后又修订为“连接维多利亚”。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未来产业;鼓励电子商务;建立社区之间联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新政。2002年,维多利亚政府开始实行“电子政府”计划,以人为中心制定发展战略。在墨尔本市2030年都市战略和2010年墨尔本规划里,将未来的墨尔本城定义为一座繁荣的、创新的、文化的、关注人的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墨尔本的城市发展政策在“知识城市”的框架下,可以归入五个方向:(1)科技与通讯:建立了电子政府门户“维多利亚在线”;超过50,000人接受网络培训;“VEEM”计划资助39个委员会发展本地电子商务;146所学校对社区开放网络接入服务;6个培训中心提供电子商务培训;资助社区发展自己的网站;在公共图书馆提供网络接入服务。(2)创新能力与文化:提供可以创造新理念和知识创新的机会,如2005年举办“阿尔佛雷德创新”研讨会等。此外,墨尔本市大力发展音乐、艺术和建筑等行业,发挥文化优势。(3)人力资源:墨尔本高校林立,除了提供高等教育外,还与3M、宝马、福特、GE、IBM、NEC、飞利浦、东芝等跨国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将科技力量融入经济发展。(4)知识阶层:墨尔本将经理、管理人员、教授及副教授定义为知识阶层,并制订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政策吸引这类高质量人才。在2004年,知识阶层占劳动者总人数的38%,2006年该比例上升为45%。(5)集群及其空间关系:墨尔本的产业空间集聚明显,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级制造业、生物科学、金融和商业以及信息和通讯行业四大行业。集聚的产业产生出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科技含量。

5. 佛罗伦萨:“绘画+雕塑”的主题文化导向型模式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保存地之一。佛罗伦萨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艺术文明史。

艺术家与作品的增多逐渐开始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直到艺术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时,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都开始向艺术倾斜。

佛罗伦萨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的艺术之都,不仅因为它拥有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与他们的绘画与雕塑艺术,还在于整个城市以此为契机,把城市主体文化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城市主题文化的成就发挥到城市的每个方面。这些雕塑与绘画成果不仅仅停留在一幅幅作品上,更深深地融入了整个城市的灵魂,融入了城市的建筑的方方面面,甚至融入了每个市民的心中,成为城市的最高追求。

6. 日内瓦:开会开出一个“世界会议之都”

会议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集商贸、交通、运输、宾馆、餐饮、购物、旅游、信息等为一体的经济消费链。它具有促进相关产业如房地产业、宾馆业、餐饮业、交通业、商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蓬勃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起到加速城市建设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7000次大小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可以说,日内瓦是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养活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居民,总部经济也是日内瓦经济的核心部件。“

虽然日内瓦这个城市只有30多万人,却因为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引起世人的热切关注,如她既是世界博物馆城,又是世界旅游胜地,还是世界钟表之都等。在近些年的全球城市宜居排行榜上,日内瓦也是名列前茅。

7. 维也纳:“音乐之都”——音乐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生命

在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这座城市与音乐的不解之缘。(1)城市人:海登、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斯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就好比维也纳的另一张城市名片。(2)城市建筑:莫扎特广场、音乐大师的雕塑、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以及大大小小的音乐主题公园、咖啡馆等,都充分融合了音乐的主题。(3)城市活动:这里有规模盛大的维也纳国际文化节和举世闻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4)城市景点:从市区静静穿过的蓝色多瑙河与世界名乐曲《蓝色多瑙河》同名。

维也纳,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音乐文化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城市文化资本”。三、扬州城市发展模式的构建(一)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建构:塑造城市发展模式的“扬州特质”

伴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城市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基本经济单元,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在扁平化的世界里,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逃避的趋势,城市的整体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等等都必须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之下。而与被动接受全球化的渗透相对应的是,各个国家、地区、城市都在积极主动地进行着自身的本土化建构,通过本土化优势资源的整合提升,寻求在全球价值体链中的本土化定位与差异化发展,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城市分工体系之中。

正是基于对“全球化—本土化”的辩证认识,扬州的城市发展一直在强调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性建构,一方面,以全球化的眼光与思维审视扬州的城市发展,而不是孤立地“就城市论城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研究城市,考虑城市的整体定位、产业选择和空间发展问题,而这个更大区域已经拓展到全球层面。另一方面,通过具有扬州本土化意义的要素整合,塑造具有“扬州特质”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本土化定位与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塑造出具有个性分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感知,更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本土化的建构,以“扬州特质”的城市模式指导实践,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城市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建设新型城市化的“扬州模式”

建国50多年来,扬州市城市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全国城市化进程一样,其间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纵观50多年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年至1978年的波动阶段,1979年至1989年的稳定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5年的加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扬州也迎来了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其他先发地区的经验表明,以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社会失衡等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化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扬州必须寻求一条符合其本地特征、差异于传统城市化道路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以“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为核心思想的扬州城市化发展模式表明,只有城市空间规模合理控制与发展要素相对集聚协调发展的“精致城市”、城市财富增长速率与居民幸福感同步增长的“幸福城市”和地方思维与全球智慧充分发挥的“创新城市”才能成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样板,才能发展成为新型城市化的“扬州模式”,才能成为世界名城。(三)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

截至2010年末,全面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除森林覆盖率外,扬州市已有24个指标达标,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比省定达标年份提前两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说明了扬州的现代化进程正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表2 2006— 2013 年扬州城市化水平(* 为预测结果)注:表格中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局。

面对全面小康后扬州人民的新期待,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革命、产业竞争的新挑战,按照江泽民同志“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要求,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而“扬州模式”的提出则是对“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的系统总结与整合提升,将成为引领扬州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高:城乡社会发展和谐、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古城保护效果显著、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出炉的《2010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中,对长三角两省一市25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报告的结果显示,上海、苏州、南京分列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前三位,无锡、常州、杭州、扬州、宁波、南通、舟山分列第四至第十位。(如表3)在此长三角城市发展排行榜上,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力较其他24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力较高。进一步而言,扬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在:

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统筹城乡收入增长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农民收入,降低农民负担。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让所有居民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表3 2010 年长三角城市发展排行榜

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已经成为所有城市共同的目标和主题,生态安全成为衡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按照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规律,规范科学地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古城保护效果显著:“以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为基本理念指导扬州古城的整体保护工作,不仅保护了传统古城的建筑风貌、街巷肌理、古井古树古迹等物质载体,而且还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古城的“保护第一、整体保护、全面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古城品牌的合理运作和开发打造,实现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复兴。

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围绕重点行业、企业和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搭建支持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有利于科技创新、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五)城市的区域首位度不断提升:成为苏中苏北地区的“区域发展极”

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极”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建立在经济学和系统基础上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区域整体、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伴随着扬州的区域首位度的不断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和影响能力的不断扩大,扬州已经成为苏中苏北地区的“区域发展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中心功能日益突出。

扬州已经成为江苏省重要的区域科技中心城市,扬州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较强,是江苏省连接苏南苏北的重要的区域科技中心城市。截止2011年,全市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37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76项。在科技产出和科技投入等方面居于苏中领先地位,不仅拥有借助苏南的巨大科技辐射优势,而且也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在江苏省的科技中心城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十二五”期间扬州以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定位为依托,将努力建成为长三角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农业的同时,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打造“三城三中心”,即旅游产业名城、信息服务业名城、文化产业名城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六)城市的世界关注度日益提高:扬州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1982年,扬州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4年,扬州获得“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2006年,扬州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这些称号的获得表明扬州得到认可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世界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世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同时,每年的“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的举办也成为扬州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愈来愈多的国际目光正投向扬州这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在此背景下,提出扬州城市发展的“扬州模式”,不但有助于吸引国际同类城市的关注目光,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发展,更大程度地向国际社会宣传扬州;同时,更能为同类城市的发展提供“扬州经验”,将“扬州模式”推广到各类城市的建设之中。(七)“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成效显著: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特色之路“创新扬州”建设方面:第一,通过积极打造创新载体、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集聚创新人才等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加快集聚;第二,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积极制定一系列发展科技创新性经济的政策与实施细则,2009年,扬州市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3.17%,处于全省第七位;第三,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学研合作扩大,重大科技项目有所突破;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突破,2009年全市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实现产值3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1.6%,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5.2个百分点。“精致扬州”建设方面:第一,城市规划体系日益完备,建立了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初步实现了规划全覆盖,很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第二,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大力推进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实现了古城保护由点、线整治向街区、片区整体保护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古城保护之路。第三,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将改善生态环境和打造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初步展现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风景。第四,城市功能不断健全,全面加快城市功能性设施建设步伐,城市的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最后,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准,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幸福扬州”建设方面:十大民生工程正在全速推进,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群众:1)市民素质提升工程,2)群众文化繁荣工程,3)百姓增收致富工程,4)安居宜居推进工程,5)居民出行畅通工程,6)全民健康保障功能,7)平安扬州建设工程,8)政治文明推进工程,9)生态环境优化工程,10)如家城市建设工程。“三个扬州”为世界名城建设夯实了基础,世界名城是“三个扬州”的必然结果。只要一心一意不动摇,扬州城市发展一定能实现自身确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1]冯伟.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以我国副省级城市为例[J].产经评论,2010,(4).[2]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3]胡荣.以公共利益为牵引提升社会、文化效益——巴黎历史性公共空间复兴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4]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J].国际观察,1999,(6).[5]张敏.法国当代文化政策的特色及其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07,(3).[6]张鸿雁.城市定位的本土化回归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J].社会科学,2008,(8).[7]张鸿雁.城市空间的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J].城市问题,2005,(5).[8]张鸿雁.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J].社会科学,2010,(10).[9]张鸿雁.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J].中国名城,2011,(4).[10]钱文静,李燕.知识城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转型的选择[J].城市观察,2009,(2).[11]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世界名城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扬州文化的个性及其对世界的意义

——兼论世界上的三种生活方式:伦敦、新德里、扬州曹世潮

摘要:公元2000年以往的时代是一个身时代,而此后的时代是一个新时代。人的个性及其这种个性的水平,成为新时代重要的资源。世界上有三种生活方式鲜明的陈列着,分别以英国伦敦、印度新德里和中国扬州为代表。扬州的文化具有后现代意义,可以为世界、为人类的情感、人性生活开出一条大道。

关键词:新时代;生活方式;伦敦;新德里;扬州

2000年新世纪到来,我以人类需求对历史作了一个划分。我以为,公元2000年以往的时代是一个身时代,而此后的时代是一个新时代。我之所以将以往命名为身时代,是因为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的基本关注是人的身体需求、生理的满足。人类的思想和勤奋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以科学发明和制造产生物质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丰衣足食是以往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最伟大的、最理想的生活目标之一。

公元2000年后,物质已经充斥了这个世界,已经过度的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要。食品的供应和推销的过度已经使之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今天,全球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为自己过于肥胖而犯愁。人的生理需求已充分满足的时代,心理需要产生了,精神需求也开始普遍起来。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心理需要的时代,即新时代。这一个时代,人们通过创意、觉悟以生产符号、样式、场景、状态,以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使人们生活在一种安全、幸福、愉悦的生活状态之中,这个时代事实上已经到来,我们都已经看见。

在身时代,人们主要关注生理和身体需求的满足。那一个时代的主题是工作方式。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原料、资本、科技、人才和管理,人们全力投入的是生产、商业、市场、交换及贸易活动。在那个时代,成功人士都是腰缠万贯、资本充足的人士,他们是身时代的杰出人物,那时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你拥有什么。公元2000年以后,新时代到了。人们关注的重心由工作方式转向了生活方式。心理和精神需求生成,普遍,乃至于泛滥。一系列的动人、动情、动心的东西开始出现了。关乎人们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故事、符号、样式、场景、状态被撰写、编辑、塑造出来,文化产业成为人们投资的重要行业,消费的主导。文化产品成为人们最热衷的产品。许多与新时代相关的概念被不断地表达出来,商业秀、吸引力、体验经济、眼球经济、精神经济、品牌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娱乐方式引起全球充分的重视。历史资源、社会资源、艺术资源和精神资源被广泛发掘、运用起来。在新时代,人们关注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是谁,你有怎样的个性以及这种个性所达到的水平。人的个性及其这种个性的水平,成为新时代重要的资源。可以说,身时代的成功主要是干出来的,而新时代的成功主要是玩出来的,即如福特和乔丹,王进喜和姚明。这一切变化之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之一,是人们渴望情感与精神生活的满足。

当我们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生活方式时,这世界上有三种生活方式鲜明的陈列着。第一种生活方式是从工作方式上转移过来的,这一族群原本很少注意生活,情感生活更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主题。在这一文化中工作压倒一切,生活从未独立,生活也是为了工作。在那里大多都是科学化的、理性的、节奏的、计划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是英国的伦敦。在英国伦敦,个人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为人们所充分认同,以至于迷信。许多大资本家都选择在英国伦敦生活,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发达的人受到了伦敦人的敬仰和优秀的服务。伦敦是最适合他们的。伦敦的生活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变异,工作的方式和质量被移入到生活之中,甚至于吃饭、睡觉都是工艺化、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人就像产品一样受到科学化、高质量的服务。那里不会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伦敦人的人际关系是冰冷的,伦敦人的菜肴之糟在全球是出名的。

第二种生活方式是从宗教上转移过来的,它主要集中于热带地区,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从来也没有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生活是为了信仰而存在,为了宗教而存在,有时生命都是因宗教而存在。生活的所有方式,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和支配。这一生活方式的代表地区是印度的新德里。在印度,至今一些人仍然生活在民间的神话故事之中,许多民间神话以及神话中的人物都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物质生活、人的生活都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

第三种生活方式,是从2500年前一路上继承和发展出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关注的就是生活本身,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生命、为了生命的质量。这种生活方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扬州。扬州历经了2500年的积累,无论是生活的、休闲的、娱乐的,还是衣、食、住、行、琴、棋、书、画、花、鸟、虫草,都被充分的展开,都是细致入微的,精致见性的。生活在这里才叫生活。

第一种生活方式,即英国伦敦的生活方式,其情感和精神的落实一定相当困难,因为现代的工作方式完全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与人性、人情和情感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感性因素、情感因素和精神因素被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生活就像机器一样动作,情感在生活之外。第二种生活方式,即印度新德里的生活方式,其宗教的信仰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主导,身体与生理的满足从根本上被忽视,物质的条件、生活的方式、生活的观念都没有很认真的在生活上得到体现,生活无从谈起。第三种生活方式,即中国扬州的生活方式,则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将生理、心理、精神三种需求都加以落实。产生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有它的历史原因。扬州2500年的历史发展出人性的、情感的、艺术的、心理的、精神的生活都在这里积淀。

第一种英国伦敦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人们生活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心理和精神无法安定、昂扬,忧郁症、失眠症到处都是。世界上约有12%的人晚上睡不着觉,精神状态很不理想。流行了数十年的摇滚,使我们看到人的情感在封闭和压抑之后的疯狂发泄,疯狂大多是对情感忧郁的一种反弹。我们看到同性恋、酗酒、吸毒、凶杀、艾滋病泛滥成灾,这些疾病与情感无法疏通、表达有关。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使情感缺乏一种通路,无法向内调适人们的情感,以至于使这样的现象频频发生,而且相当严重。

在这样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扬州的文化个性总结出来,鲜明起来。在一个新时代,扬州的文化具有后现代意义,可以为世界、为人类的情感、人性生活开出一条大道。

扬州的生活哲学首先是与自然和合,是天人合一。扬州人不仅注意到了天时、地利、人和,而且与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日常变化相顺应。生活节奏是顺应一年四季的,无论是起居、饮食、花卉、观赏、风水都注意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并且将它和合起来。扬州的花卉是应了一年四季的,扬州的饮食是顺应了一年四季的。扬州的建筑形成了三合院的风格,不仅使人能够在心理和精神上落定,而且在生理上也通过三面围合、一面通透,使生活在此时此地得到安逸。

其次,扬州的生活是与工作和合的,扬州人的三把刀非常发达,而且达到了一种极致的水平。扬州的主体产业就是在生活上发展起来的,同人的美容、饮食、沐浴结合得非常好,与人性化的生活结合得非常好,并且使之达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看到扬州人的许多擅长,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如扬绣、盆景、园林、漆器。好的一幅扬绣要绣20年,出来的一定是极致的艺术品。扬州历史最久远的盆景是明代的。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和态度,完全从高质量的生活中来。扬州人的产品,不仅有满足生理的功能,还有审美的心理价值和极致的精神价值。扬州的产品能贡献给人类的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还是一种心理的、精神的享受。

扬州的生活与工作是相和谐的,是一致的。

扬州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应该为人们所接受,它纠正了人们多少年来错误的想法:即我们只注意生产、商品、市场,而忽略了生产的根本目的,即人类、人性、人的需求的满足。目前的一些竞争是为竞争而竞争,不是为人类生活的满足而竞争,这种竞争几乎让人们有生活在战场上的感觉。扬州人是把生活、快乐、健康、人性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样的精神值得推广。一些扬州人上午卖烧饼,下午做学问,下午卖青豆,晚上做学问,这样的生活方式确实将生活和工作和谐得非常好,这是中国士大夫所缺乏的,也是中国市民所缺乏的,更是在这个将工作和生活分开的世界上所缺乏的。

扬州人的娱乐同生活、同情性结合得很好,如扬剧、扬州评话、扬州道情、扬州小调确实是创造了一种和谐的、快乐的、斯文的、艺术的、人性化的娱乐氛围。过年、节庆、风俗与扬州的伦理、天气都结合得非常完美,三月三的上巳节、四月八的观音节、五月五的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五都有节。扬州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风俗节庆,而且都是很认真的,这样的认真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伦理和道德水平,而且在娱乐、心情上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场景,整个族群在这样一个气氛中生长、生活、发达起来。

扬州的生活方式确实给我们一种真正的、可以得到落实的东西,它能满足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我们可以看到,扬州人确实是如此的热爱生活,将日常生活提炼得很好,升华得很好。扬州的“三头宴”应该说是一个豪宴,但是所用的原料都是非常简单的,也就是猪头、鱼头、猪肉做成,但这“三头宴”确实作到了极致。粗茶淡饭精致、细腻是扬州生活的一个特点。一个大煮干丝,就可以知道它是果腹的、绿色的、美的、精神性的。将一块方干切成30片,切出来的丝,薄如纸,细如丝,柔如纱。这是一种精神,是人性的极致。看到这样的衣、食、住、行,我们就会觉得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

人类必须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类也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人已经不是活着,是生活着,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健康地生活着。我们必须把原本只关心工作,而不关心生活的这种观念转过来,事实上全球都在向这一方面转移。我们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使人性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美国专家已经作过一个预言,到2015年全世界有一半的人,花一半的钱用于休闲。世界旅游组织已经宣布,到2020年中国吸引一亿三千万人到中国来旅游,这样一个数字,我想至少可以提前五、六年实现这样的目标。世界旅游组织并没有公布为什么中国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为什么有人会到中国来旅游并且到中国来生活。但我们知道,人们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人的精神与气象,喜欢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确实是吸引休闲的生活方式的最好的一个处所,而扬州是经典之处。我们看到所有的体验经济、品牌经济、情感经济、眼球经济其核心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幸福、更安全,而扬州创造了这样一种生活,提炼扬州生活的个性和精神并将其推向极致,形成系统,形成产品,成为符号、样式、场景和状态,扬州一定会发达起来,扬州也应该发达起来。

中国扬州应当一如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和法国的普罗旺斯,扬州有能力超越那里,因为扬州较那里有更悠长的历史、更深厚的文化以及更富有人性的生活方式。

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周武忠 林宝荣 周康 邹春丽

摘要: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园林、公园景观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全球游客所津津乐道并心生向往,各地高品质公园的建设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关于世界公园的学术研究却非常少见。本文对世界知名的园林、景观公园进行探讨,提取世界著名公园的核心成名要素,分别是独特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花卉景观、面积设施,并根据成名要素将世界公园分为世界级休闲公园、世界级历史名园、世界级地质公园、世界级花卉公园、世界级城市公园。深入分析世界公园的高品性和高国际影响效应,遵循综合型、整体性、可操作性、个性化、层次分明以及科学性的原则,构建世界公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相关指标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一、世界公园的概念界定

世界上不少园林、公园景观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声誉,有的以优质卓越的自然资源著称,如美国的黄石公园,被誉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有的以悠久的文化历史享誉全球,如英国的海德公园,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有的以辽阔的地理面积为世人知晓,如阿姆斯特丹Bos公园,是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鉴于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我们称其为世界公园。

关于世界公园官方没有统一的定义,只有一些名词和概念与其相关。分别是国家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提出,他认为“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国家公园的标准主要体现在面积、生态体系、管理机构、游客准入制度几个方面。

国内与国家公园相当的概念是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根据资源品质等将风景名胜区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类。

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地质公园有较高的历史、考古、美学等价值,地质公园的定义中特别指出其始终处于所在国独立司法权的管辖之下。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主要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

对上述四类公园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官方的园林、景观公园主要是从公园的资源品性上进行分类,该分类方式较为单一,但也说明资源属性在公园建设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即使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游乐型主题公园,游乐设施也是自身成功的关键。

本文目前所指的世界公园,将超越原有的定义,不再从公园本身属性出发,而是从其产生的影响力出发。影响力的来源可以是资源属性、品牌营销、管理模式、国际事件等等,我们对此不做限定。只要其在世界上具有高知名度,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提升所在城市整体品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即称之为世界公园。

世界公园至少拥有以下两种价值:1. 经济价值: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

济的增长。同时,世界公园的知名度可以为城市品牌的营销提供

有力地支持,进而打造国际旅游城市。2. 文化精神价值:世界公园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传承历史文明的重

任。公园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生活品味的同时,或保

护了历史遗迹、或展示了人类文明艺术史、或保存了大自然的原

始风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传承。二、世界公园的主要特征分析及分类

公园的分类又是另一个复杂的体系。各国公园分类的基准点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类别的公园体系也有自身独特的分类标准。如日本在公园的分类体系中,先根据资源属性将公园分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两类。又根据面积、服务对象、功能进行了细分,种类纷繁复杂,而国内的分类体系更是亟待完善。

对世界公园进行分类的标准是多重的。这里将从现实案例入手,研究总结世界公园的主要特征,分析世界公园的成名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名要素对世界公园进行分类,直指世界公园最核心的优势所在。

在前期进行大量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了若干经典世界公园进行简明阐述。

纽约中央公园座落在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正中,是纽约最大的城市公园,作为大量水泥建筑中的一片绿洲,中央公园深受当地市民的喜爱,成为节假日休闲的不二选择。独特的地理区位是它制胜的关键,充分满足了城市居民渴望绿色,能轻松享受到绿色的心理。另外,中央公园给地产开发模式,打造宜居社区提供了极好的案例借鉴。

英国海德公园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公园,是英国传统文化以及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传播的著名场所。其中“演讲者之角”被誉为“肥皂箱上的民主”,每年国王在此鸣放生日礼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海德公园是英国政治历史进步最好的诠释者之一,承载了其政治精神。另外,美国著名的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其内雕刻了美国4位前总统的头像,代表了美国建国150年来的历史,是了解美国的必经之地,每年能吸引大约两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被美国人自豪的称为“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公园内百分之九十九的面积均尚未开发,拥有陆地上最大数量的,种类也最多的哺乳动物,保持自然本色,展现最古老最纯净的自然魅力,营造了一个“城市生态天堂”,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共赢。

美国的长木花园是一个“园中有园”的复合式大花园,包括20个室外花园、20个室内花园以及大片林园,其独一无二的公园设计手段以及景观营造理念,使其闻名遐迩。另外公园的管理运营模式也值得一提,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又吸收志愿者进行公园日常管理,真正做到了公众参与,扩大了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也最大的发挥了公园的效用。与此类似的还有荷兰的库肯霍夫花园,其凭借每年的郁金香花展以及传统欧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成为欧洲最迷人的花园。

美国金门公园,横跨53条街,占地达1017英亩,是全美面积最广阔的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极大的改善了旧金山的城市生态环境,被誉为旧金山“绿色的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Bos公园(Amsterdamse Bos)被认为是阿姆斯特丹人的露天休闲场所中的一个“楔形绿地”。占地935公顷,始建于1934年,被认为是20世纪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城市公园。

对上述公园的核心优势进行提取,可分为以下5类:1. 世界级休闲公园,便利的地理区位以及综合型的休闲游乐设施满

足了当地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提升了当地人的生活品质。2. 世界级历史名园,承载了本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或者政治经济

进步史,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是人类的历史记忆。3. 世界级地质公园,在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今天,其保存了

自然最原始的面貌,是人类对自然最真诚的回归,也是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有效模式之一。4. 世界级花卉公园,花永远是美好生活的标识之一,人们对花的热

爱之情不分国界。花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语言,对于花卉的利用更

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一门关于美丽的艺术,花卉公园是人类

精神诗意的栖息地。5. 世界级城市公园,公园的面积超乎人们的想象,不是城市中的公

园,而是公园中的城市。大面积的公园成为了各个年龄阶段、不

同文化层次的市民或者游客的游乐园。

它们的核心成名要素分别是独特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花卉景观、面积设施。

可以看到,目前世界公园的成名要素大多为其自身的“硬件”资源,世界公园的建设均是在完善本身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结合目前公园建设的国际潮流,以及服务型经济浪潮,提出以下4点世界公园成名要素的创新点:

第一,生态可持续的公园管理模式。“高效、绿色、人文”是公园管理的关键词,在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趋于阻碍公园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创新是突破瓶颈的关键词。从所有制、管理体制、或者仅仅公园的内部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可以寻找到突破点。

第二,借助“智慧旅游”创新公园产品。“智慧旅游”已经是旅游业未来的潮流,目前全球都在紧锣密鼓的研制智慧旅游产品,想借此机会夺得先声,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公园的发展只有借助智慧旅游,才能更好更快的与国际接轨,被更多的旅游者知晓,跻身世界公园的行列。

同时,智慧旅游除了可以更好地向旅游者提供产品之外,也是公园管理的一大创新和挑战。

第三,与国际接轨、与城市联动的品牌营销措施。“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个城市的公园和所在的城市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城市品牌的宣传造势上,我们要立意高远,独树一帜,将世界公园和世界城市捆绑,作为一个整体被旅游者感知和体验。

第四,多方力量参与投资建设机制。

多方力量参与投资建设,除了资金方面的优势外,多元化的投资带来多元化的理念,易于在众多的观念中寻求到最优理念,从战略角度给世界公园定好位。并且吸收各界力量行为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深厚的社会市场基础,有利于世界公园知名度的提升。三、世界公园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世界公园评价方法

参照国际城市的评价方法,对世界公园的评价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价世界公园,如设立各项评价指标标准;二是按照单一指标来研究世界公园,如根据国际游客比例等来确定是否入围世界公园。

本文对于世界公园涵义的解释,主要是从公园的综合建设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两个方面,并认为高品质的公园建设与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影响力是世界公园的主要标志和共性特征,是构成世界公园的基本要素,也是定义世界公园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任何公园都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对外开放的共性,从而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潜力,甚至有些公园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在世界上拥有影响力,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就是世界公园,因为一方面它的公园建设品质还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标准,另一方面,它们的国际影响力也还没有达到“极强”的程度。所以说,公园的高品性建设和世界高影响力是构成世界公园的必要条件。

反之,如果一个公园没有极强的世界影响力,没有一定规模的国际游客,我们就不能说它是世界公园,这是无可非议的共识。但是“极强”该如何度量,本文认为公园的资源建设品行在全球范围内应是特别突出的,卓越的,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公园的世界级品质建设和全球范围内的高知名度是构成世界公园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广义的角度,可以这样定义:世界公园是国际影响效应极强的公园。

国际影响效应的概念由3个要素组成:

1. 公园的品性影响

主要指在全球范围内该公园的资源属性及设计理念的独特性、唯一性及品质性,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属性。

2. 公园的影响强度

即该公园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及美誉度的强弱。

3. 公园的影响规模

主要指该公园境内外游客的数量。

公园的资源品性影响或许很强,但其影响规模不一定大,如一些待开发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类遗址等;而公园品性影响力不大的一些公园,通过后期的综合建设,涉外的领域很广,则也能成为具有很大影响规模的世界公园,在国际上拥有较强的知名度。如美国的金门公园、荷兰的阿姆斯特丹Bos公园。

世界公园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公园的高品性建设和国际影响效应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这两大方面的特征构成了世界公园的基本评价标准。

1. 公园的高品性建设

高品性建设是指整个公园体系的所有构成要素的品质,而不仅仅是指在某个方面和领域的高品性。具体的说,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公园核心属性顶尖化——公园的核心属性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公园才能跻身世界公园的行列;公园建设品质化——优良的布局、一流的设计、生态节能的基础设施等;公园管理模式现代化——具有高效、绿色、人文的管理结构。

2. 公园的高国际影响效应

不同的世界公园,其国际影响的具体对象可能不尽相同,但世界公园产生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效应仍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境外游客在游客总人数中占相对较重的比例——世界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城市花园,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交通和信息传播网络的国际化——“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落后于时代,尤其是旅游业,可达性成为一个地区能否能为世界热门旅游地的重中之重。拥有全方位开放、通达便捷的国际交通网络至关重要;文化交流国际化——作为世界公园的核心属性之一,其蕴涵的精神文化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根据公园的品性建设及国际影响效应,可以将世界公园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世界公园——该类公园具有多种核心资源,以综合游憩作为设计理念,如纽约中央公园、汉堡城市公园等,此类公园更多的建设在城市之中,可称之为世界级的城市公园;另一类是主题性的世界公园,设计理念即是围绕着某一核心资源进行打造,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品性,在国际社会上占据鳌头,如黄石国家公园、库肯霍夫花园等。

世界公园的级别层次的划分,实际上是对世界公园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其综合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世界公园评价体系,然后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达到对世界公园分级的目的。从定性的角度,根据世界公园的国际影响效应,可以将世界公园分为全球性世界公园、区域性世界公园和地区性世界公园3个层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避免在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中指标过多,面面俱到,过程繁杂,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实用的指标体系,用于研究分析评价世界公园,并借鉴国外世界公园的发展经验,努力打造中国的世界公园,提升地区乃至国家的国际形象。(二)世界公园评价原则

建立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考虑世界公园的实际情况以及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评价世界公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综合型原则

世界公园作为城市、国家乃至全球的休闲游憩体验场所,作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全面,评价过程中要使用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以便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世界公园系统进行比较。

2. 整体性原则

世界公园不是独立存在的,不仅需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与所在城市、所在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普世理念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园。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注重公园与自然、公园与人类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只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才有其实际的意义。目前并没有世界公园的统一定义,更谈不上世界公园的评价标准体系,所以应当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操作的世界公园指标体系。

4. 个性化原则

不同的世界公园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差异,应当根据世界公园的具体类型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评价,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5. 层次分明原则

指标体系是由多层次的指标群构成,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指标群逐级分解,形成多级有机的组合。

6. 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科学合理,客观真实反映世界公园的全貌,世界公园首先是在当地、本国享有声誉的公园。(三)世界公园评价指标构成及意义

世界公园的评价指标是对上述世界公园的基本特征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使其具体化、定量化、可比化。本文对世界公园的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是:把世界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若干层,由上至下,将宏观、抽象的指标逐步过渡到微观、具体、可度量的指标。最上层为总体评价对象,即世界公园;第二层根据世界公园的定义将其综合评价问题分为公园的品性建设和公园的国际影响效应,第三层为特征指标层,即将世界公园的基本特征列入该层,作为下一层指标设计的依据,第四层为具体类指标层,它们实际上是上一层特征“软指标”细分而来,反映某一中微观领域或具体方面的水平状态的类指标;第五层是测度指标层,该层指标的设计,一方面要求可度量性、可比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代表性和主成分意义。根据这一设计思路和原则,本文建立了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历史文化价值指标——可以选用公园的历史文物保护现状、建筑特色保存现状等;

艺术观赏价值指标——文物、博物馆数量等;

科学考察价值指标——公园生态环境现状、水系保存现状等;

娱乐游憩价值指标——游乐设施数量、服务人员数量;

公园整体性指标——与所在区域的互融程度、多样化功能;

公园可持续性指标——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友好程度;

公园适用性与舒适性指标——游客满意度;

机构设置指标——管理部门完整程度;管理流程规范度;

社区共管指标——社区参与程度、社区居民满意度;

游客结构国际化指标——国际旅游者接待人数、国际旅游创汇收入;

国际交通类指标——国际机场港口数;

信息网络国际化类指标——现代信息传输系统及与国际联网的程度与规模等指标;

文化产品国际化程度指标——公园内的世界文化产品数等;

国际化文化交流活动类指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数等。四、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打造世界公园初探

扬州瘦西湖目前为“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扬派盆景更是享誉海内外,加上众多的国字号荣誉,扬州瘦西湖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可谓是同类型景区资源中的佼佼者,凭借这些资源打造特色景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公园指日可待。

根据上文提出的世界公园指标体系,我们可对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做如下解析:1. 历史文化价值指标:扬州蜀冈-瘦西湖世界公园所涉及到的文化

脉络有遗址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非物质文化、花卉文化、

帝王文化等,重点打造的文化脉络为遗址文化、园林文化、花文

化。重要历史文化时期与重要历史时间节点集中在汉代墓葬文化;

隋唐遗址文化;宋朝战争文化;明清园林文化。2. 艺术观赏价值指标:瘦西湖及湖上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在全长4.5公里的瘦西湖线形水体两岸及湖北端蜀冈上,密集分

布有园林、寺庙和其它文化景观要素二十余处,形成“两堤花柳

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卷轴画”式园林景观,表现出兼

具传统文化审美、商业文明特性及皇家气象的园林景观审美特征,

见证了17—19世纪扬州商业文明及其所产生的独特审美传统。3. 科学考察价值指标:景区资源类型多样,风景古迹众多。特别是

唐宋城池遗址格局清晰、保存完整,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具有

极其重要的考古及学术价值,是我国在都城以下作为地方一级城

市城池遗址的典型代表,已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4. 娱乐游憩价值指标:景区内娱乐设施主要包括瘦西湖文化休闲广

场、瘦西湖天沐温泉度假村、傍花村商业休闲街、唐子城十字街

等,现有娱乐设施数量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5. 公园整体性指标: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23平方

公里,包含了瘦西湖风景区、蜀冈风景区、唐子城风景区、笔架

山风景区、绿杨村风景区,是一个以古城文化为基础,以重要历

史文化遗迹和瘦西湖古典园林群为特色,与扬州古城紧密相依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

景区与老城区景点个园、汪氏小苑、天宁寺、史可法纪念馆等较

近,形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网络;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扬州100

公里半径内有2500万消费人口,200公里半径内有8000万的消费

人口。6. 公园可持续性指标: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

核心组成部分,是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

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

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历史上有

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瘦西湖景区周边建设服从于瘦西湖视觉景观保护要求,受到《扬州城市总体规划》及《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双重控制,因此虽历经30余年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但瘦西湖周边天际轮廓线丝毫未变,被称为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城市型风景区。

瘦西湖景区及其周边生产性企业已全部搬迁,瘦西湖水系与外围水系已全面沟通,从而保证了瘦西湖水质持续不断地得到改善。

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入园游客连年攀升,高峰时日游客量达到5万人次;同时国民对健身锻炼、市民交往的需求也在集聚扩大,加之中国已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公园晨练、晚游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两种需求的交叠在旅游旺季给公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7. 公园适用性与舒适性指标:主要采用游客满意度来衡量,国内旅游游客满意度指数一般大于80算高,因此世界公园的游客满意度指标也应该大于80。瘦西湖景区打造世界级公园可以参照这个体系通过撰写问卷调查等,考量游客满意度。

8. 机构设置指标: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风景区的保护和发展,于2006年设立“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9. 社区共管指标:世界公园的建立与管理向来非常重视社区公众参与其中,无论是国家公园管理计划的制定、公园具体管理政策的产生以及修改调整,还是面临建设、管理、保护以及其他的具体问题时,都应注重采纳公众的意见,这一点瘦西湖风景区还有较大距离。

10. 游客结构国际化指标:扬州瘦西湖世界公园的国家化发展综合指标可以从国际游客入境免签、国际医疗救援体系协议等、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国际旅游占旅游总收入比重、国际游客人均消费等方面进行统计测量。

11. 国际交通类指标:扬州泰州机场(原苏中江都机场)将和已经建成的江海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高速公路、安大公路、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扬州港扩容以及规划建设的淮扬镇高速铁路和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道,构建和完善扬、泰两市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也加强了世界公园的可达性。

12. 信息网络国际化类指标:公园相应的网络系统应该构建完善,提供多个国家语言提示,充分应用“智慧旅游”的优势,为前来旅游的国际游客提供全方位的预先了解。信息传输系统的技术指标应该过硬,可以尝试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子技术,让游客及时了解最新的园区状况和活动。更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网络平台,反映旅游感受,提出不足之处,以便提高园区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

13. 文化产品国际化程度指标:瘦西湖景区重要的文化产品---扬派盆景作为国内五大盆景流派之一,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名声,第五十届世界盆栽大会2013年在扬州举行,这不仅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更为提高扬派盆景这一产品国际化程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国际化文化交流活动类指标:相对世界级公园而言,瘦西湖景区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数量、知名度及影响力都有较大差距。今后,应借鉴世界级公园的管理经验,培育世界级的文化旅游产品,打响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打造其世界级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1]周武忠.扬州将建全球最大城市公园[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14602/1297826.html.[2]杨锐.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J].中国园林,2001,(1).[3]张洪,朱磊.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4]齐武福,王颖,陈畅,杨萍.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及评价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2).[5]中国世界遗产网.世界遗产分类评定标准[J].建筑与文化,2004,(6).[6]章俊华,白林.日本自然公园的发展与概况[J].中国园林,2002,(5).[7]刘玉芳.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探讨[J].城市规划,2007,(4).[8]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9]蜀冈—瘦西湖管理委员会.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纲要(2012-2030)[S].2012.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启示

殷少美

摘要:科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世界名城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外几个典型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扬州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扬州在建设世界名城进程中,需要在土地规划布局、利用格局、利用方式、利用效益等方面学习借鉴国外城市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世界名城;土地利用;扬州

城市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利用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建设的共同课题。

扬州是一座宜居城市,是江苏名城、中国名城,正在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打造世界名城。我们试图通过收集国外城市特别是世界著名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扬州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借鉴,为扬州城市土地利用带来启示。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我们以美国的波士顿、西雅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城市为例。

1. 波士顿

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西南距纽约200公里,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经济基础以科研、金融与技术为主,特别是生物工程。波士顿市区面积232.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25.4平方公里(占54%)、水体面积106.7平方公里(占46%)。市区人口596,638,人口密度4758人/平方公里(以陆地面积计算)。人均城市用地210平方米/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住宅用地所占比例最大(63.85%),其次是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14.13%),工业用地所占比例最少(5.31%)。

2. 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沿岸西北部最大的城市,曾被评为“全美最佳居住地”、“最佳生活工作城市”、是全美公认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是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故乡。它的经济基础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及生物科技工程。城市面积36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17.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52.0平方公里,占41.16%。州都市区人口340万,人口密度9209人/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109平方米/人。

3.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王国的首都,比利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利时第一大城市,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等数百个国际机构设于此,经常举行国际会议,有欧洲首都之称。支柱产业主要有: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服装业、印刷业和皮革工业。电器工业和面粉、榨油、啤酒等食品工业也很发达。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口密度6605人/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151平方米/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住宅用地所占比例最大(40.98%),其次是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占31.15%。

4. 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是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是由一城堡发展成印度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微软、惠普、3M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班加罗尔面积534平方公里,人口540万,人口密度10112人/平方公里。人均城市用地99平方米/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住宅用地所占比例最大(40.40%),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为24.3%。

5.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典型的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城市型国家,由63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为712.4平方公里,其中1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由围海造地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密度达7383人/平方公里。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没有因土地狭小而受到限制。相反,新加坡在高效城市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加坡不仅有亚洲最宽敞的居住条件,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5平方米;也有世界最畅顺的城市交通。1986年~2007年的二十多年中,新加坡的人口增加68%,而绿化面积从原来的36%增加到47%。上述这一切,在发达经济体的大都市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而这一切,都是新加坡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土地和自然资源匮乏的压力,不断努力寻求土地最佳使用方式的成果。反映在城市运行的效率上,新加坡连续数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世界最易经商城市的首位。全球经济竞争力连续十年排在世界前五名。新加坡创新的土地管理和使用模式以及其对土地长期使用综合效率的考量方式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二、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扬州的比较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扬州相比较(表1),就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而言,班加罗尔最小,只有99平方米/人,其次是新加坡和布鲁塞尔,分别为135平方米/人和151平方米/人,波士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89平方米/人,扬州在这几座城市中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居中,为153平方米/人。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来看,国外城市大多是住宅用地占比最大,其次是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占比都比较小;扬州,住宅用地的占比也是最大,但工业用地所占比例偏高,交通和公用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偏低。就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而言,国外地均GDP波士顿最高,布鲁塞尔和新加坡其次,而扬州的地均GDP都低于上述城市。可见,扬州在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还有待提升。扬州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固然与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但同时也说明,扬州需要借鉴学习世界名城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化率和城镇化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根据产业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如何在世界名城建设中提升扬州的土地利用水平,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我们认为国外城市土地利用以下几方面值得学习借鉴。表1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扬州的比较三、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借鉴

1.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调节各类土地利用的“龙头”。新加坡的土地利用规划分为战略性的概念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指导规划。概念规划蓝图主要制定土地和交通的规划蓝图,这个蓝图让人们可以想象未来30—50年后城市的样子。以此为总纲,再制定总体规划蓝图和控制性详规的法定文件。在这个蓝图当中,人口密集与非密集区域相关公共配套设施、交通网络、产业布局都有明晰的标记和详细的预算,蓝图垂直性考虑每一区域每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每个细分的小块,连容积率都有详细的规定。从概念规划到详细规划的落实,新加坡规划相关部门都是联系沟通协调的,市区重建局、土地管理局、陆路交通管理局等部门加强合作,综合考虑多方面需求,注重土地利用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西雅图非常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西雅图土地规划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以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国外规划的编制,在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保证其科学性的基础上,大多会考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从而注重规划的灵活性。比如,在城市中心区开辟一块预留地,首先将其开发成熟地,或建设成绿地或建设成公园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等到中心区无法容纳时,预留用地作为发展的扩展地。

扬州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在推进世界名城的建设中,更要以科学为基、精致为要、持续为本,坚持紧凑城市、精明发展的理念,立足扬州特色,按照“一核多组团”的总体布局,突出区域融合、空间整合、产城结合的要求,对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专业园区进行综合提升、整合,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立足于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节约集约和区域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2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序控制,划定不同地类发展边界,预留拓展空间,既彰显扬州名城特色,又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

2. 注重城市土地立体开发

无论是新加坡还是波士顿,都十分注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2000年新加坡高、中、低密度住宅的平均容积率分别达到2.5、1.6和1.0,所占比例分别为78%、13%和9%。在2001版的概念规划中,新加坡不仅规划提出了容积率为8的超高层住宅,而且原有高、中、低密度的住宅建设的容积率标准也分别提高到3.65、2.1和1.2,新加坡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也都控制在2以上。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十分注重地下空间的利用,新加坡不仅有快速的地下交通系统、石油地下仓储设施,而且正在考虑建设大型的地下城市设施。波士顿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以修建隧道改造工程替代地面高架桥,隧道建成后,拆除地上拥挤的高架桥,代之以绿地和可适度开发的城市用地。这种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地下快速道路系统,既可以腾出地面空间以绿化、适度开发及增加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活联系,又减低了道路对城市的割裂,减少了对城市空气的污染,实现了土地的多重使用。

而与之相比较,扬州住宅用地的容积率一般为1.8左右,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一般为1.0,这固然与扬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传统分不开,但同时也说明我们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潜力巨大。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今天,需要着眼于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对土地资源进行立体开发。扬州在保护好老城的同时,对新城建设或新上项目一定要注重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立足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科学制定分区域的城市天际线控制和容积率分区规划,城市建筑宜低则低,宜高则高。制定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和鼓励政策,让利用地下空间者经济上合算、环境上舒适。鼓励各区域对土地实行多功能集约开发,建设各类城市综合体,做到立体发展、紧凑发展、精明发展。

3. 倡导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的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多种类性质的土地利用。欧美各国在城市土地使用上经历了功能混合—分离—混合的发展历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而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欧美各国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实践说明,城市土地混合使用已逐步成为追求城市有序、综合、多功能环境的手段之一,土地混合使用成为西方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发达市场经济地区和国家进行土地混合用途开发的模式通常表现为:依据环境影响给予各地块在某个范围内进行用途混合和用途更变的弹性空间,以此增加土地功能混合开发形态的可能性,增强规划的应变能力,提高土地的开发效率。如在新加坡,实施所谓的“白色地带”计划,增加用地的兼容性。所谓“白色地带”,是指政府划定特定地块,允许包括商业、居住、旅馆业或其他无污染用途的项目在该地带内混合发展,发展商也可以改变混合的比例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在项目周期内改变用途时,无需交纳额外费用。这些规定给了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和企业设置的协同性,从而创造了一个混合用途“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土地,也带来了交通便利。

扬州在城市土地利用上也经历了商住与工业功能混合和商住与工业基本分离的过程。面对未来开发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纯粹市场导向的土地开发行为,有可能导致无序的功能混乱、环境破坏等状况,要实现城市土地混合使用,必须具有引导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能力,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点,由政府通过改进规划控制体系、减轻税金等来主导土地混合使用,由市场调节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这方面的探索创新要由点到面、不断深化。

4. 设置合理高效的交通用地

但凡世界名城,无一不具备合理高效的交通系统。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不可能通过不断扩大国土面积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充分发挥现有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潜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才有可能用有限的资源保证道路交通战略基本目标的实现。新加坡通过环形的分散城镇布局模式和快速大容量交通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减少交通出行,如在商业中心设置高密度住宅区,在交通中心上附加了许多其他社会功能,如购物、餐饮、医疗、图书馆城、邮电、影院、行政和其他公共服务等。另外一方面形成了高效率公共交通的都市交通体系。新加坡建立了完整有效的综合交通系统,包括普通道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迄今新加坡已建成总长3000公里,以城市快速路为主干、普通道路为支线的道路交通路网系统。新加坡在所有的22个市镇中心都设置综合地铁、公共汽车、轻轨、出租车的综合公交转换站。高效率的都市交通网络为土地资源更高效率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通过人口、交通和综合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大大缓减路面交通的压力。

随着扬州城市化速率的不断提高和私人汽车的普遍化,扬州的交通拥堵问题将会显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扬州发展交通要注重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用地的比重,适度扩大城市交通用地。

5. 鼓励产业政策升级与土地政策高效融合

按照工业化发展速度,人类社会可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3个时期。工业化不同时期,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但基本都经过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制造业朝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等阶段。国外城市一般都通过有选择性地回购一些较低附加值的土地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预留足够的空间,在租赁合同结束期和更新期对土地进行升级,以及提高容积率等措施实现产业政策升级与土地政策高度融合,实现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价值最高、可持续发展。

根据扬州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特点,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制订相关规定,适时推出创新举措,使工业园区的用地政策不断优化升级,包括实施工业用地竞价出让,鼓励建设工业标准厂房,通过租赁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服务业用地实行差别化地价,融合并促进产业政策升级和转型发展。

6. 推进棕地再开发

棕地是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因此,棕地不仅包括旧工业区,还包括旧商业区、加油站、港口、码头,机场等工业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已经不再使用的设备、建筑、工厂或整个地区。在20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及产业重心的郊区化,在城市中心遗留的大量早期工厂厂址和用地即为棕地。

棕地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会带来土地闲置、环境污染、城市空间破碎等诸多不良后果,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领域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治理与改善环境,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棕地再开发,如美国西雅图市将废弃了的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的工厂,改建为城市中央公园。经过多年努力,欧美发达国家在治理结构、法律框架和资金保障体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棕地再开发已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甚至科学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被这些国家认为是后工业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

扬州通过企业“退城进园”、土地收购储备和清理盘活空闲、低效利用土地等方式对大部分的棕地进行了再开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可供再开发的棕地,通过全面深入普查,摸清棕地类型、数量、质量与区域分布情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订棕地再开发政策与策略组合,提高棕地再开发效率,最终实现城市利用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上的统一,实现土地利用“多营”和“多赢”。

建设世界名城,是循序渐进、不断前行的过程。在这一前进的过程中,要瞄准世界水平,不断借鉴学习,不断创新、突破,走符合扬州特色的世界名城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1]Ming Zhang.Modeling Land Use Change in the Boston Metropolitan Regio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9.[2]于洋.绿色、效率、公平的城市愿景——美国西雅图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9,(6).[3]Wen Yunchao,Wang Yiming.Land use planning and rural management on the experience of territorial management in the Wallonne of Belgium[J].Geographical Research,1998,(2).[4]Rolee Arany;杜潇芳,译.在全球经济环境转变中土地利用决策的分化:印度班加罗尔的实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3,(2).[5]王皎.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土地的调控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6]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7]喻锋.欧洲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简介及其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10,(3).[8]黎孔清,陈银蓉.新加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启示[J].铜业工程,2010(4).[9]马静.新加坡城市土地利用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借鉴[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1).[10]郑捷奋,刘洪玉.新加坡城市交通与土地的综合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2003,(11).[11]刘云华.新加坡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探讨[J].城市观察,2011,(1).[12]卢为民.新加坡以规划土地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做法[J].上海土地,2012,(2).[13]庄淑亭,任丽娟.城市土地混合用途开发策略探讨[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3).[14]王宏新,甄磊,周拯.发达国家棕地再开发经验及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 ,2011,(2).[15]曹康,金涛.国外“棕地再开发”土地利用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

东西运河城市对话

——中国扬州与法国图卢兹高永青 钟行明

摘要:中国扬州与法国图卢兹是两座著名的运河城市,中国最早的一段运河——邗沟开凿于扬州,此后历代扬州是重要的运河城市;法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米迪运河的起点在图卢兹,两座城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文章从运河的历史、运河与城市的关系、运河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为扬州运河保护、管理与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卢兹;扬州;米迪运河;中国大运河

2012年9月,第25届世界运河大会(WCC,World Canals Conference)在扬州举办。世界运河大会设立的初衷是聚集来自世界各地有兴趣发展内河的政府机构、技术人员、商业和旅游机构代表,宣传他们所做的工作,并相互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世界运河大会现由内河航道国际组织承办,每年举办一次,主要由北美与欧洲国家轮流主办,扬州成为亚洲首次举办世界运河大会的城市。同时扬州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7次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并建成了运河博览会永久会址——京杭之心,扬州在世界运河城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26届世界运河大会于2013年在法国著名运河城市图卢兹(Toulouse)举办,图卢兹是米迪运河(Canal du Midi)的起点,城市的发展与米迪运河密切相关。1996年米迪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国大运河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加入该名录。扬州与图卢兹同为著名的运河城市,并前后相继举办世界运河大会,为秉承世界运河大会“相互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主旨,比较两个运河城市有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共同繁荣运河文化,促进城市不断发展。一、运河从这里开始

图卢兹是米迪运河的地理起始点,米迪运河在此连接加龙河(Garonne),向东流入地中海。而扬州则是中国大运河之始,公元前486年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中国的大运河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扩展,最终形成了南北京杭大运河。

1. 米迪运河历史概览

米迪运河位于法国南部的朗格多克省,又名两海运河,朗格多克运河,1789年更名为米迪运河。米迪运河沟通了图卢兹与地中海的航道,米迪运河与加龙河相连,从而连通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水上航线。自此,避开了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及西班牙的税收,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并大大提高了朗格多克省和吉耶纳省的优势,运河沿线城市也受益颇多。图1:米迪运河位置图

关于米迪运河的探索由来已久,最早是弗朗索斯一世国王(FrancoisiⅠ,1494—1547),他于1515—1522年统治意大利的米兰,当时米兰已经利用运河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并且有了较为高超的船闸技术。弗朗索斯1516年返回法国时就开始研究通过运河连接法国部分河道以沟通法国东西部地区的可行性,当时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连接朗格多克省的龙河(Garonne)与奥德河(Aude),第二方案是连接卢瓦尔河(Loire)与索恩河(Saone)。第二方案因困难太大而被否决,于是集中关注第一方案。此后,一些工程师开始着手进行实地考察,其中最早进行考察的是尼古拉斯·巴舍利耶(Nicolas Bachelier,1485—1572),他提出修建一条运河以连接图卢兹的加龙河与卡尔卡松的奥德河,该方案相较其他方案更具可行性且富有远见。20年后出生于意大利的Adam de Craponne考察了该线路,但因宗教战争而搁置。亨利四世(HenriⅣ,1553—1610)时,1603年提出修建沟通塞纳河(La Seine)和卢瓦尔河(Loire)的布里埃尔运河(Canal de Briare),1604年得到批准,由Cosnier负责,动用6000名劳动力修建。1611年因战争及羸弱的政府,工程被迫停止,此时已完成了四分之三,计划修建的40座船闸已经建好35座。1628年,工程师Francini Le Mcrcier继续修建,到1642年完成了布里埃尔运河,这为后来米迪运河的开凿提供了技术可能。路易十四国王时期,由工程师皮埃尔—保罗·里盖(Pierre-Paul Riquet)建成了米迪运河,终于实现了联系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梦想。1654年,50岁的皮埃尔—保罗·里盖开始从事开凿运河的相关工作,1662年得到了财政大臣考伯特(Colbert)的鼎力支持,考伯特说服国王成立了皇家委员会研究该项工程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1665年同意了里盖提出的全线开挖一条狭长水道的方案,它证明了可以使水流顺利通过瑙鲁兹(Naurouze)分水岭。该项工程由三方资助,即国家财政部、朗格多克省和里盖本人。财政部基金用于购买运河沿线所经地区的土地,建成后的运河及其最终收益归投资者及其继承者所有。1666年10月颁布皇家法令授权里盖修建加龙河与奥德河之间的运河,耗时8年,花费336万里弗。1669年又授权里盖修建位于特伯(Trèbes)与赛特(Sète)之间的运河。修建运河动用了成千上万名劳动力,最多时达12000多人,后来尽管受到财政危机的影响,到1681年里盖去世时运河的主要部分已经完成,1694年米迪运河最终完成,共花费1500万里弗,超出最初预算的70%。

米迪运河由240公里主河道、36.6公里的支线河道、两条引水用的水源河道以及两小段连接河道组成,总计360公里。另外运河上还建有各类船闸、桥梁、泄洪道、渡槽和隧道等328座建筑水工设施,其中船闸就有65座。它被认为是“现代最伟大的工程成就之一,它直接迎来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时代,是技术传播的典范。此外,它还将技术创新与高超的建筑与景观美学设计结合,无与伦比”。

2. 中国大运河历史概貌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攻齐运输军队与粮食而在扬州开凿邗沟。据《左传》载:“(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晋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云:“(吴)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这便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也为扬州开凿运河之始,为以后扬州成为重要的运河城市拉开了序幕。此后运河不断开挖,线路不断延长,所经区域有所改变,但扬州却自始至终位于运河之滨,城市的发展与运河紧密相关。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隋炀帝即位后,先后修凿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大业元年(605)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大业四年(608)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隋炀帝敕凿江南运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北京、杭州的大运河。北宋基本沿用了隋唐运河。到元明清时期运河格局发生了大的改变,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通会通河,缩短了运程。至元三十年(1293)完成通惠河,大运河全线贯通,将隋代始创的之字形运河路线拉直,形成了京杭大运河。此后,明清时期虽对大运河线路有局部调整,但均保持了元代形成的总体格局。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纵贯当时最为富庶的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国家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结合。图2:扬州在古邗沟、隋唐运河及元明清运河中的位置

3. 历史的对照

从两者历史比较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凿目的不同。开凿米迪运河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同时具有军事意义;而中国大运河最早则是出于军事目的,其后中国大运河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繁荣经济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城市成为经济、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2)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与科技成就。中国大运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科技成就,而米迪运河则是工业时代文明的代表,它的开凿直接迎来了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成就。(3)扬州与图卢兹均在运河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启了运河时代,均是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城市。二、城市图景——运河与城市

1. 图卢兹

图卢兹坐落于加龙河畔,是法国西南部大城市,是上加龙省(Haute-Garonne)的省会。图卢兹是法国第四大城市,仅次于巴黎(Paris)、里昂(Lyon)和马赛(Marseille)。图卢兹是著名的航天工业城市,该市是空中客车的总部所在地。

图卢兹建于古代,是沃尔卡埃泰克托萨热斯的要塞。在罗马时期城市得到发展,名为托洛萨,后为阿基坦的加洛林王朝的主要城镇。778年后成为图卢兹封建伯爵领地首府。以后,修建了一些宗教建筑和大学(1229)。1420年建立大理院,在法国大革命前,它一直对朗格多克有管辖权。16世纪宗教战争时期,该市支持天主教联盟。1814年4月10日苏尔特元帅在反击惠灵顿公爵的半岛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中,在图卢兹城外战败。右岸高地旧城内有商业区,左岸低地为圣西普里安区,从4世纪起就是主教管辖区,自1317年起是大主教管辖区,有许多中世纪教堂。城内许多文艺复兴式和16—17世纪建筑构成法国最光辉的建筑之一。图卢兹的城市建筑始终保留着玫瑰红砖瓦的特色。旧城中心失修的大部分建筑物已拆毁,建起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与较古老的建筑风格很不协调。为向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住房,在旧圣西普里安区西南新建城镇。19世纪图卢兹随着铁路的兴建发展了商业,工业多样化,有化学工业和飞机与机器制造业,充分利用了比利牛斯的水力和拉克的天然气。航空航天工业已得到惊人的发展,包括研究,试验,专家培训和飞行器制造(快帆式喷气式飞机,协和式客机,空中客车和军用构件)。由于是一个战略要地,处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因而成为地中海和阿基坦盆地之间的贸易中心。

图卢兹水资源丰富,主要有加龙河(Garonne)、米迪运河(Canal du Midi)、加龙运河(Canal de Garonne)与布里埃纳运河(Canal de Brienne),其中布里埃纳运河连接了加龙河、米迪运河与加龙运河,三条运河交汇于Jumeaux桥,构成了图卢兹城市空间结构的骨架。

2. 扬州

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图3:图卢兹的加龙河、加龙运河、米迪运

扬州的兴衰与运河的兴废始河与布里埃纳运河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沟通了扬州河湖,影响了城市格局,推动了经济发展。扬州历史上隋唐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两个兴盛时期,都与运河密不可分。

隋唐时期,随着运河的开凿,长江下游经济区域与西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联系起来,逐步带动了扬州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提高。至唐朝时,扬州已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市,被称为“东南一大都会”。扬州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也是著名的大都市,有“扬一益二”之誉。由于经济的繁荣以及运河联系的加强,扬州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据当时来唐求佛法的日本和尚圆仁描述,时“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

扬州兴盛的第二个时期是清代康、雍、乾三代,这一时期全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区域间的商业贸易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在全国性经济大繁荣的背景下,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扬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和两淮盐业中心,两淮之盐一般经由运河运至扬州,然后由盐商贩运至各地销售。扬州对盐业的垄断性经营,促进了扬州城市经济、文化、园林等各方面的高度繁荣,“扬州繁华以盐盛”,这都得益于运河。

扬州两次繁荣期的出现与运河有很大关系,扬州处在运河与长江这一“T”字型航道交汇点上,是沟通南北贸易的枢纽,把长江下游地区与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运河功不可没。

清末漕运体系弊病百出,积重难返,河道淤积严重,几近断航。海运之议不断,海运取代河运已是大势所趋。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津浦铁路所经地区与运河基本相同,以海运、铁路为主要方式沟通南北的格局已成定局。运河体系解体后,直接殃及沿线城镇。扬州表现最为明显,至民国年间,扬州已经丧失了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理优势,逐渐走向衰败。

从运河与城市的关系来看,扬州自建城就受到运河的影响,自此以后城市的发展始终与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谓运河兴,则扬州盛;运河废,则扬州衰。

图卢兹的建置与运河修建并不同步,运河修建于17世纪后半叶,此时图卢兹已有一定的发展,运河修建后开启了工业时代,促进了图卢兹的工业和贸易发展,见证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三、运河的保护、管理与利用

1. 图卢兹米迪运河的保护与管理

米迪运河的永久财产权曾于1666年授于设计师里盖及其继承者,1897年由国家购回。目前米迪运河由国家所有,其管理分为国家级与地方级两个层次。国家级的管理涉及文化部、国土、装备与交通部、环境部等部门,具体的管理机构为法国航道管理局(VNF,Voies Navigables de France)。地方层面,法国航道管理局在各大区都设有下属机构,图卢兹的米迪运河管理权就下放到法国国家航道管理局下属的图卢兹水运行政部(Service de la navigation de Toulouse),这个地方行政机构承担了运河管理的主要工作。同样,环境部、文化部也分国家级与地方级两个层次管理米迪运河,但并未直接参与到运河具体的日常管理,而是负责监督保护运河建筑和景观遗产。所有关于遗产建设和运河环境改造的事物均归由环境部下属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管理处及其地区环境管理处管理。文化部及其地区文化事务管理处负责保护和管理已经被列入历史建筑物的运河周边的市政建设、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等。

2. 扬州段运河的保护与管理

中国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归国家所有。历史上,大运河的管理比较复杂,元明清时期已相当成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大运河管理制度从内容上分为漕运管理与河道管理两套体系,从管理层级上分为中央级管理与地方管理两个层面,任职官员分为文职与武职两个系统,这些均表明大运河管理制度是一种二元结构,这是中国大运河管理制度的重要特色,也标志着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在管理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河道管理与漕运管理作为运河管理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前者保证运河河道的畅通,后者则负责漕粮的正常运输,两者最初由一人掌管,明万历年间形成两套管理体系,自此以后两者长期处于一种在组织上相互独立、具体操作上相互协作的关系。河道管理与漕运管理均有中央与地方两个层级的管理,地方层级的管理多与地方行政体系相合作,使得大运河管理体系与地方行政体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大运河管理对地方经济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中国的大运河管理也分为中央与地方两个层级,涉及水利、交通、国土、环境、文物、园林、旅游等众多部门,不同河段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甚至同一河段会由多个部门管理,呈现出“多头管理”的特征。扬州段运河的管理同样涉及水利、交通、环境、文物、园林等部门,但主要为水利与交通两个部门,扬州段运河水利与交通两部门的设置可见图4。

3. 两者对运河的利用

米迪运河传统的货物运输功能已基本丧失,旅游休闲与生态景观已成为其主要功能,图卢兹对米迪运河的利用也围绕这方面展开。此外,图卢兹对城内的加龙河、加龙运河、布里埃纳运河等水系也加以利用,制定相关规划,塑造城市景观,发展旅游等功能,如图卢兹制定的《加龙河公园计划》对加龙河景观塑造、遗产保护、旅游休闲等方面作出了指导。

米迪运河沿线两侧植树,形成线型绿色廊道。树下有林荫小道,市民与游客可漫步运河边,欣赏运河沿线风景。河畔有自行车道,骑车沿途享受运河的静谧与美丽,是一项充满乐趣且深受喜爱的体育休闲运动。图4:扬州段运河水利与交通管理部门设置

米迪运河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开展游艇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参加旅游团,也可以自己驾驶游船游览。米迪运河全线可通航,通过水上游线可以连接图卢兹、卡尔卡松等城市,参观其中的历史遗迹。

扬州段大运河目前主要还是航运功能,主要运输建筑材料、煤炭等。仅扬州城区段运河不再承担货运功能,用作旅游,并开发了水上游线,可乘坐画舫由东关街码头到达南门遗址。城区内沿运河进行了绿化,并建成了滨河公园,沿运河两侧分布着唐宋南门遗址、钞关遗址、东关街、普哈丁墓等景点。

在对运河保护、管理与利用方面,图卢兹相较扬州来说更为成熟,对米迪运河的保护与管理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管理层级清晰,管理制度完善。图卢兹已实现了运河货运功能向旅游功能的转变,并把米迪运河与其他相关运河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进行塑造,使其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并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休闲场所。而扬州对运河的管理部门众多,多头管理现象明显,没有形成合理清晰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也仅限于城区段,且项目较为单一。四、他山之石——启示与借鉴

通过对扬州与图卢兹两座运河城市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以期对扬州运河的发展有所帮助。图5:米迪运河两侧绿树

1. 重视运河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扬州以及图卢兹的发展历史来看,运河自开凿始就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河关系密切。从图卢兹经验看,目前运河对城市的贡献已不再是通过运输带来经济的发展,而是以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的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2. 实现运河功能转变

在新的交通方式出现以后,运河传统功能正在发生变化。目前,大运河具有航运、灌溉、防洪、排涝、排洪等传统功能。此外,生态环境功能、景观塑造功能、旅游休闲功能是大运河的新功能,从图卢兹及其他国际经验来看,这将是运河发展的新方向。扬州运河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做好相关规划,实现运河功能的转变,利用运河来改善扬州生态环境,塑造特色城市景观,发展旅游休闲,实现运河功能的转变,使运河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3. 理顺运河管理体制

扬州段运河管理情况目前较为混乱,涉及部门众多,多头管理现象明显,管理体制不顺。应借鉴米迪运河的管理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设置负责大运河管理的具体行政部门(可命名为“大运河遗产管理委员会”),地方上亦有对应的一个主管部门。扬州应在此总的管理框架下,设置一个管理部门,由它负责协调运河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关系,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

参考文献:[1]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3][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顾承甫,何原达,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钟行明.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D].东南大学,2012.

关于大运河河道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建议

张广汉

摘要: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和大运河作为国家重要内河航运面临大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大运河河道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大运河遗产浙江段省级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河道岸线进行分类保护的办法,提出了解决在用运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具体保护管理规划措施。

关键词:大运河;河道遗产;遗产保护;运河发展引言

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开始编制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

与此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总体部署下,作为国家内河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大运河河道遗产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的问题。一、河道遗产的保护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内容包括河道、与运河相关的水利水运工程设施、运河城镇和运河村落和其他相关历史遗存,也包括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生态与景观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大运河河道保存及使用状况各异,有的河道已不存,有的河道尚存,但已干涸或污染严重。市区运河有的成为城市景观,郊区运河兼顾农业灌溉及排水防洪作用。至今,大运河山东济宁以南段仍有1100多公里在正常通航,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

大运河是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类型。中国大运河是在千百年的流淌中形成的融合与交流沿途各种文化的独特文化线路,是一条形态鲜明的线性文化遗产。河道遗产是这一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遗产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它还联系着众多的水利航运枢纽、运河城镇等其他重要运河遗产。

1. 中国大运河的价值● 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维持帝国统一的

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 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

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是农业文明时期最具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超大型水利工程,

显示了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体现了人类伟大的创

造力和顽强精神。● 大运河的选线设计,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民在地形测量、水文勘察、

水利规划等方面的高超智慧。

2. 保护目标● 保护好大运河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展示利用,实现

可持续发展。● 保持和维护好大运河历史延续的航运主要功能以及防洪、水利等

功能。● 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并予以科学展示。● 发挥大运河作为旅游资源的潜力,建设设施完善、质量较高的遗

产体验型旅游线路,促进沿线地区发展。● 使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地位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和认

同。

3. 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遗产构成及其价值、真实性、完整性评估。● 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河道遗产的本体和环境。运

河水工遗存为现状水域或在用工程的,主要依据现行各省、市相

关法规、规章中规定的河道管理范围或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 提出保护要求和控制措施。● 制定管理措施。河道的管理由交通、水利部门主管,文物部门协

管。

4. 世界遗产真实性要求

和其他世界遗产一样,中国大运河申遗需要满足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根据《奈良真实性文件》,遗产真实性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与设计。● 原料与材料。● 用途与功能。● 传统、技术与管理系统。● 位置与环境。● 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与情感。● 以及其他内、外因素。二、保护与发展的碰撞

大运河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面临着航道升级要求,如京杭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四改三”工程,航道需要加宽和局部裁弯取直,以适应新的航运发展需要;防洪要求,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水利工程等;码头建设要求;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要求等等。

虽然保护规划明确将河道遗产的管理权仍由交通、水利部门管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也按现行各省、市相关法规、规章中规定的河道管理范围或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但考虑到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需要,保护规划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措施,这成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会议上争议最大的问题,也是担负保护和发展双重责任的运河沿线地方政府最为困惑的问题。在全国大运河规划和申遗名单讨论中,许多河段不得不被迫舍弃,如江南运河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郊野段由于要改扩建而被建议不作为遗产申报,使得大运河这一线性文化遗产名不符实。三、解决河道遗产保护与发展矛盾的规划建议

1. 对河道遗产保护的认识

大运河河道遗产急需保护,但不能完全按照一般文物保护单位那样对待,特别是对于在用的活态的运河河道遗产,需要探索新的符合遗产特点的保护方式。历史上,大运河航道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河道的拓宽、因自然的改变而改线等等。但拓宽的河道原来的位置没有改变,因改线而保留下来的河道建筑材料和技艺得以保存。

2. 河道岸线的分类保护

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尖锐矛盾,我们在浙江省级大运河保护规划中,根据对大运河河道岸线的调查与评估,提出对大运河在用河道岸线进行分类保护。规划根据河道岸线的遗产分布和价值、保存状况、目前主要功能等,把河道岸线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河道岸线、二类河道岸线、三类河道岸线。

一类河道岸线,为沿岸分布有运河遗产或者沿岸景观风貌较好,基本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河道岸线段落。如浙江省嘉兴环城河段、塘栖镇区段、杭州城区段、绍兴城区段、宁波西塘河段、浙东运河中有纤道一侧的河岸等。此类河道岸线原则禁止拓宽、开挖等改造活动。

二类河道岸线,为尽管没有运河遗产分布,但是沿岸景观风貌较好的河道岸线段落。如位于浙江省的頔塘北岸、浙东运河大部分河岸、上塘河、奉口河、余杭塘河、虞余运河、慈江、刹子港的郊野段落等。此类河道岸线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拓宽、开挖等改造活动,应尽量保持原有风貌。

三类河道岸线,为没有运河遗产分布,已经大幅拓宽改造,目前正在承担繁重的航运功能和重要水利功能,未来还有进一步改造要求的主干河道岸线段落。如位于浙江省内的頔塘南岸、江南运河的中线和东线的主干河段、四十里河等。此类河道岸线允许改造,以使大运河的航运水利功能得到延续。

当河道两侧均列为一类河道岸线需要保护时,航道改扩建可以采取航道外移避开原河段的发展模式。如浙江省塘栖古镇段运河、南浔古镇頔塘古道段等,交通部门都采取了航道外移的方式,浙东运河绍兴段被杭甬运河新线所取代,成为大运河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成功案例。

当河道一侧为一类岸线需要保护,另一侧为三类岸线可以改造时,航道改扩建可以采取单侧扩建的发展模式。如余杭通济桥段河道的改建,就是采取只拓宽一侧,保老桥,建新桥的办法,保护大运河遗产,提高运河的运输能力。四、结语

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是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航道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河道遗产的保护要根据遗产的特点,探索与一般文物不同的保护办法。

采用岸线分类保护的方法,可以有利于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提高大运河沿线项目审批管理的效率。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不同于《文物保护法》,但适合于大运河这一新的文化遗产类型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使相关部门能够依法协调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参考文献:[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运河(浙江段)遗产保护规划[S].2011.[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S].2011.[3]单霁翔.中国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M].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2011.

中国大运河与加拿大里多运河对比研究

唐剑波

摘要:从运河遗产现状、遗产构成、遗产价值和遗产管理四个方面对中国大运河和加拿大里多运河进行了对比研究。在遗产保护上,要对中国大运河不通航河道进行整治,保护堤岸形态,并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在遗产构成上,中国大运河附属遗产数量多,类型十分丰富;在遗产价值评估上,宜采用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标准来阐述其突出普遍价值;在遗产管理上,需要借鉴加拿大遗产备忘录制度。最后,对中国大运河申遗类型进行了展望,中国大运河可以按遗产运河进行申遗,也可以按照文化线路进行申遗。

关键字:中国大运河;里多运河;对比;申遗

在《国际运河遗产名录》中,法国的米迪运河(Canal Du Midi)、加拿大的里多运河(Rideau Canal)和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作为遗产运河的代表而广受瞩目,米迪运河和里多运河已经登录为世界遗产,中国的运河遗产则超出了运河名录中的京杭运河的时空界限,将中国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申遗。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是指我国自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以来,先后在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的总称。南北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在淮扬运河段和江南运河段基本重叠,南北大运河永济渠和南运河段部分重叠。在申请世界遗产前期,开展运河遗产进行调查、登录工作,摸清“家底”,将运河遗产进行分类整理,评估遗产价值,制定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并按照规划采取保护措施,以展示中国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保持中国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借鉴已经登录为世界遗产的加拿大里多运河,开展对比分析研究是开展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和申遗的重要研究内容,可以为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申遗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一、中国大运河与里多运河

1.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6年,隋代之前,在各水系间已逐步开挖了不少运河,但基本上各不相通,直到隋代一统天下,以洛阳为东都,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并将江南运河与通济渠相连,南北大运河告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以军事和漕运为目的的国家水路运输网络。这一水运网络一直到元朝建立后,才得到根本性的改线,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在经历最初靡费甚巨的水陆盘坝转运后,经过周密工程设计,开图1 :中国大运河全图凿了沟通黄河与卫运河之间更便捷的运河,即济州河和会通河,至此,京杭大运河开凿成功。这一运河的格局,维持到了现在。中国大运河跨地域南北,北至北京,南抵杭州,东达宁波,西到洛阳,与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相交汇,流经38个地级市和直辖市(图1),全长23117KM,流经城市域面积311269.97Km,占国土面积3.2%,运河2面积(按运河河堤外堤脚线范围内统计)834.39Km。运河沿线城市经济总量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按2010年统计)的25.08%,人口数量(按2008年统计)占全国人口的15.22%,是我国跨地域最为广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流经之地,催生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城市群,它们随运河的通畅而兴盛,又随运河的荒废而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即便在今天的江南地区,仍旧享受着祖先伟大创造的恩泽,运河上依旧舟车辐辏,沿岸村镇繁华如昔。

2. 里多运河

里多运河兴建于19世纪初,其最北端在首都渥太华市北面的渥太华河上。运河自北向南贯穿包含了里多河和卡坦拉基河(Cataraqui)长达202Km的河段,北起渥太华,南接圣劳伦斯河畔的金斯顿港。在英美两国争相控制这一区域之际,为战略军事目的开凿了这条运河。里多运河是首批专为蒸汽船设计的运河之一,防御工事群是它的另一个特色。1826年,在运河建造初期,英国人采用“静水”技术,避免了大量挖掘工作,并建立了一连串的水库和47座大型水闸,将水位抬高到适航深度。这是北美保存最完好的静水运河,表明当时北美已大规模使用这项欧洲技术,是唯一一条始建于19世纪初北美大规模兴建运河时代,流经线路至今保持不变,且绝大多数原始构造完好无损的运河。运河上建有6座“碉堡”和1座要塞,后来又在多个闸站增建防御性闸门和管理员值班室。在1846至1848年期间,为加固金斯顿港口的防御工事建造了四个圆形石堡。里多运河见证了为控制北美大陆发起的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图2)。图2 :里多运河图(转绘自大英百科全书)二、中国大运河和里多运河的对比分析

1. 遗产现状对比分析

中国大运河的遗产按其遗产现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下遗址,如通济渠,大部分埋藏于地下;二是地上遗址,如南运河,大部分河道、堤岸形态尚存,但是不通航,无连续水面;三是在用遗产,如江南运河、浙东运河等,但绝大多数河道形态和古运河河道迥异,为现代航运主干道,但基本上是在原有古运河河道上的裁弯取直、加宽浚深。里多运河原先也是内河航道,沟通渥太华河和圣劳伦斯河及以西的美国五大湖区,从19世纪70年代后航运功能逐步为现代公路铁路运输所取代,转变为观光游览水道。表1显示了它们在遗产现状上的不同。里多运河在申遗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已经不参与实体经济运行,因而保持得十分完好。中国大运河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由国家垄断性控制和管理,因而其命运与国家的形势息息相关,在清末民初的乱局下,运河没有完成由国家控制到民间资本控制的历史性转变,因而其命运必然随着清朝的灭亡和铁路等新兴运输体系的兴起而急转直下。再者,由于我国特殊的地形和气候,北方干旱而少雨,水资源匮乏,在济宁以北地区,运河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在封建社会时期一度十分繁荣的许多古城古镇日渐衰落,运河因无法创造财富而被长期忽视,退出了地方经济发展舞台。而江南地区则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江南运河一直是主要的运输要道,这一属性今天不是减弱而是还要极大的加强,现在进行的航道扩容就是为了满足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中国大运河和里多运河在遗产现状上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使用方式上的不同。中国大运河同时具有三种遗产状态的运河进行申遗是没有先例的,对于埋藏于地下的运河,可以采用以点带线的方式来进行保护和展示,对于济宁以北地区的运河,则应先进行清淤,维护堤岸形态,从通水开始,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这样中国大运河在类别上要少一类“地上遗存运河”,更能体现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否则济宁以北运河局部河段只能是一种地貌形态,很难再称其为“河”。表1 中国大运河和里多运河现状比较分析

2. 遗产构成对比分析

中国大运河的遗产构成和分类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意见,目前主要提出过四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将遗产构成分为五类,分别是大运河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其它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及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种也将遗产构成分成五类,分别是水利水运(水工)工程遗产、运河城镇和村落、其他相关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运河背景环境(城乡建设环境、郊野自然环境等)。第三种将遗产构成分为四类,分别是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设施和运河附属建筑。第四种将遗产构成分为三类,分别是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和运河相关遗产。遗产构成类型的逐步减少,反映了在遗产数量没有实质减少的情况下,遗产类型逐步得到精炼,也反映了在对中国大运河进行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