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0:55:56

点击下载

作者:张晓薇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诚信读本

大学生诚信读本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诚信”,即诚实守信,乃立国之基、立身之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虽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但其于整个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亘古未变。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生只有将“诚信”作为执著的人生追求、高尚的行为品质,方能更好地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青年群体中充满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是否具备诚信品质,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和大学生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成业谋事之基。“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诚于中而必信于外。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巅就必须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于国际舞台,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就必须讲求诚信。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社会对于诚信的呼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诚恳做事、真诚做人、言行一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奋斗作好准备。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诚信教育。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8页。)《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五条明确要求大学生要“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将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备受推崇。古有商鞅立木取信,今有道德楷模立信标杆,诚信作为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固有因子,几千年来活力无限。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失信失范现象,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政治领域的假公济私、文化领域的冒名顶替、社会交往领域的尔虞我诈等等,这些不良现象给大学生以强烈冲击。现实生活中,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失信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学习科研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人际交往中相互猜忌、互不信任,经济生活中恶意欠款、骗奖骗贷,就业择业中沽名钓誉、随意毁约,等等。这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大学生诚信读本》的研究,就是本着这一宗旨,以科学的精神、通俗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为大学生解读“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如何践行诚信”,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诚信,积极践行诚信。二、大学生诚信读本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诚信读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2013年3月获准立项。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均为目前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党务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开招投标,经过一系列专家评审程序,我们获准了这一项目,并经研究取得了调研报告、理论文章、学术丛书、诚信守则、管理系统、咨询意见等一批成果。《大学生诚信读本》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诚信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品质、一种素质,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经济生活、就业创业生活等领域。《大学生诚信读本》依此谋篇布局,设计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对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历史解读,让大学生在感知历史、效仿先贤中增强诚信意识,规范日常行为;第二板块围绕分析政治诚信、经济诚信、学习诚信、交往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等问题,帮助大学生认识诚信、践行诚信;第三板块阐释诚实守信与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视诚信为人生追求,提升人生诚信境界。具体由八章构成:第一章,诚实守信:千年承续之美德。通过对具有诚实守信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的深入挖掘,让大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时,增强价值认同,升华思想情感,自觉确立科学的道德评判标准。第二章,政治诚信:人生理想之灯塔。着眼于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面临的诚信难题,从政治立场、政治倾向、政治判断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应对政治生活中的难题,在增强诚信意识的同时提升政治素养。第三章,经济诚信:社会生存之准则。结合大学生经济生活现实,从助学贷款、日常消费、按约还款等角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诚信要求,培养经济诚信责任,主动积累个人信用。第四章,学习诚信:成长成才之基石。围绕大学生学习诚信的现状,阐明学习诚信的重要性,警示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避免不诚信的倾向,明确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诚信规则与要求。第五章,交往诚信:立身处世之标尺。贴近大学生人际交往广阔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的现实背景,以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为重点,分析交往诚信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大学生交往诚信的主要误区,提出大学生强化人际交往诚信的建议。第六章,就业诚信:成就事业之基石。聚焦于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诚信问题,从自我推荐、工作签约和按约履职等入手引导大学生坚守诚信原则,为放飞理想打下坚实基础。第七章,网络诚信:遨游世界之翅膀。集中于网络文明、真诚交往、抵制谣言等方面,阐述如何认清网络虚拟环境,自觉增强网络诚信意识,做文明网民、行文明网事。第八章,立信养德:美丽人生之风帆。结合全文的框架结构,将诚实守信与幸福人生联系起来,从“立信”和“养诚”等方面阐明用诚信奠定人生成功基石的道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梦想。三、大学生诚信读本的运用要求《大学生诚信读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一本兼具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科普读物。在素材的选取过程中,既有历史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诚信案例,也有现实中感人肺腑、人人称颂的典型诚信事迹。在读本行文风格设计上,既有简明扼要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形象的图文说理,直面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旨在为大学生解疑释惑的同时塑造诚信品质。运用本《读本》要求做到:

第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诚实守信作为一种美德,它跨越了时空、超越了国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将诚实守信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并在追求的道路上坚定地实践。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诚信,中国历史上的诚信典故数不胜数。《大学生诚信读本》遵循从古至今的思路,将“诚信”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感知历史。与此同时,更要联系现实,在叩问当下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光大美德品质。

第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大学生诚信读本》的运用要求。《大学生诚信读本》本身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源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理论升华。大学生在使用读本时既要从理论上弄清诚信道理,更要结合实际思考问题,自觉践行读本中提倡的价值观念,做真诚之人,行信义之事。

第三,坚持知识与行动相统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统一是运用《大学生诚信读本》的根本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诚信知识,更应该有诚信行为。《大学生诚信读本》引导大学生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最终落实落小落细到实际行动中。只有将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相统一,才能在诚信实践中强化诚信意识、提升诚信品质。

第四,坚持自育与育人相益彰。《大学生诚信读本》是一本通俗的理论读物,也可视之为规范的诚信教材。用好这本教材,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通过读本中的理论解读,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思考,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同时,要学会与人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人解决认识上的困惑、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实现自我与同学共同进步,达成自育与育人相得益彰。第一章诚实守信:千年承续之美德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诚信”即“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核,是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时至今日,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精神、理性精神和公正公平精神。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代表着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继承和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立身以诚为本,处世以信为基,在诚信旗帜指引下实现美好人生价值。一、立身诚为本“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个人依赖于他人,依赖于社会。个人希望他所依赖的人和社会不是虚假的,因而,就有了“诚实以对”的生存要求和道德要求。古人对“诚”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诚”乃安身立命之根本。现代社会,“诚”仍然是最为可贵的道德品质,是人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必须具有的基本态度。(一)立身诚为本的科学内涵

中国传统伦理对“诚”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其中就有“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注:冀昀主编:《尚书》,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82页。)的记载,此时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此后《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汪显超:《周易通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就是说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信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而在孟子那里,“诚”开始逐步成为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注: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5页。)这时的“诚”意指顺应天道和人道的基本法则。荀子发展了孟子“诚”的思想,并开始以“诚”涉政,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夫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注:安继民注译:《荀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不难看出,“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道德范畴。概括而言,“诚”可归纳出以下几层含义:

1.真诚

真诚,即真实诚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曾国藩曾经给“诚”下过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故“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的内心是纯净无染的,表现于外就是真诚不虚、率真自然,如此则自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真诚是立身处世的不二法宝,其力量源源不绝。任何对立与冲突,都能在真诚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不满,都能在真诚的关怀中消融;任何困顿厌倦,都能在真诚的互爱中消逝;任何猜忌误会,都能在真诚的交流中圆解。故真诚是人立身处事成败的基本,含义深刻,影响深远。

曾巩真诚待人(注:王久彬等编著:《影响一生的诚信故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杨雄。”

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

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

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也更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

曾巩的实事求是和真诚待人,不但没有受到宋神宗的责难,反而为其赢得了好评。由此可见:真诚无妄、坦诚待人,不仅不会带来损益,而且对于个人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2.忠诚

在古汉语中,“忠”与“信”、“忠”与“诚”经常连用。诚信一词中本身内含“忠”的意义,即忠诚老实,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也就是忠于自己良善的心。通俗的表达,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即谓“忠诚”。习近平强调“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注: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年5月14日。)这里的“老实人”就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忠厚”之人,就是指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任劳任怨奉献的“诚恳”之人。忠诚老实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梁国志教子(注:王久彬等编著:《影响一生的诚信故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梁国志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公元1741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国志就中了举人;二十四岁那年,他又中了头名的状元。梁国志不但学问高,人品好,而且还擅长书画,谁要是得到他的书画作品,都当做宝贝收藏起来。他的儿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吵着让梁国志教他画画儿。

一天,儿子又拿着画笔来找父亲,还弄得满脸都是墨汁。梁国志见了就想笑,帮儿子擦了擦脸,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学作画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没有人格的永远也不会成为优秀的书画家。”

儿子抬起幼稚的小脸,很疑惑地问爸爸:“画画儿就画画儿呗,和做人有什么关系?”

梁国志说:“一个真正的画家,是用心在画,而不是用笔在画。如果你是一个诚信、正直的君子,你的画也就会充满正气,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灵气。”

儿子眨眨眼睛,好像还不是很懂,于是梁国志就讲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桧的例子。他说:“秦桧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书法相当好,可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恶劣。他死了以后,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齿地骂他,没有人愿意收藏他当时留下的书法作品,都认为留着他的字会带来灾难,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毁后仍到粪坑里就是让人用火烧掉。他的字现在留下的已经很少了,人们讨厌他的字其实是讨厌他这个人。”

儿子点点头,好像听明白。梁国志又说:“忠厚老实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说谎话、讲信用的人,才会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作人。”儿子听了,牢记父亲的教导,一生坚守诚信的品格,后来他真的成了当时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画家。

立志成事务求做人,因为做人乃成事之本。当代大学生胸怀宽广、志向远大,但更要脚踏实地、老实做人。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终将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3.诚恳

诚恳,诚实而恳切,形容不虚假的话,也指以光明磊落的动机努力做正确的事,作真诚恳切之意。古语曰:“微夫人之诚恳,大盗几移国乎!”(注:[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八至卷八一),曹文柱等标点,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6页。)这里意指在与他国交往过程中,如果缺乏诚恳,即将为他国所灭。诚恳于一国之重如此,诚恳于一人之要更是如此。“待人以诚”、“真诚恳切”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法则,是“以诚立身”、“以诚立命”的根基。

孔子尊师(注:王久彬等编著:《影响一生的诚信故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上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虽已经誉满天下,但仍然以谦卑、诚恳的态度对待比他年长的老子,如此获得了老子的赏识,并授之于学问。求学之心,贵在诚恳。(二)立身诚为本的时代价值

诚,是为人之本,它以高尚的心为基础,以责任感为道德前提,是大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和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立身诚为本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完善的基本条件

道德品质是个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是评价个体道德综合素质的标准。以诚待人、待己是道德品质修养的起点,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和做人的首要德行,也是个体通向高尚道德境界的阶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诚”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律精神,能够使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等内在品质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形成相应的社会风尚。大学生唯有具备了真诚对人、对己的品行,才表明他拥有了强烈的自律意识,才会自觉把认识与行动、内在与外在统一起来,遵循和追求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观念,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进而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孟母教子(注:王久彬等编著:《影响一生的诚信故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孟子是山东邹城人,3岁丧父,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母亲是他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使他从小养成诚实守信、勤俭好学的好习惯。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而杀猪的,但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

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后来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他品德和学问都很好,他的雕像在孔庙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孔子,被人们成为“亚圣”。古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的坏品德一旦养成,就会像决堤的大河,一发不可收拾。而道义之心仿佛是一盏明灯,会发出像日月那样的光芒。

正是孟母以身作则,从幼年时期就教育孟子要真诚待人、诚实不欺,才筑就了其圣贤之德、过人之才,成为一代圣人。作者:邓云野

2.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二法宝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自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从进入大学那一刻起,就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既已诚应,信必随之。以诚待人,能帮助大学生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唯有真诚以对,不欺瞒、不虚伪,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起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关系,使自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诚信·诚心(注:资料来源于《西南大学大学生诚信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汇编》,作者吴冰菁。)

唯有以真诚之心待人才能浇灌出诚信的花朵。以诚心待至亲,便能拥有长久美满的家庭;以诚心待挚友,便能浇灌出相知相惜的友谊;以诚心待至爱,便能获得忠贞幸福的爱情。既能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这世上三种最重要的情感,你也会被赋予最坚定的信任,诚心是诚信的前提,诚信换来更加坦荡完整的人生。

既然生命中让你拥有了亲情,你就应该以最大的诚心对待至亲的人,如若对最爱你的人都不能给予真心和诚信,这样的人生岂不万分悲哀?

友谊就像一杯清茶,简单纯朴,不像炽烈的美酒,不像香浓的咖啡。那是源于流驻于心间的清泉,清澈透明,不含一丝杂质和私欲。它需要细细的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真、纯、诚。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如若对待生活息密相关的情感都不会付出诚心,又何谈于生活、于社会、于国家的诚信呢?对于至亲至爱的人都敢于轻视和欺骗,又怎会无私地去维护公众的利益呢?所以上善若水,心怀真诚,以诚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以诚信立本,便会无愧于自身,无愧于社会。这样坦荡的人生岂不更加精彩!

心诚,则人恒信之。

诚与伪,区别就在“心”有没有摆正。如若心能摆正,则诚信自成。做到诚信并不难,关键要有一颗向善之心。(三)立身诚为本的实践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首要,它决定着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的发展方向与作用发挥程度。诚实守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为基本的要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定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要诚实守信。这里的“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敢于负责,不弄虚作假,其本质就是待人以诚。当代大学生践行“立身诚为本”就是要做到真心待人、诚实无欺、尊重他人。

1.真心待人

真心待人是指待人接物的态度。大学生生活在公共的社会空间,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等等。人际关系处理得当,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便会孤独寂寞,寸步难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就是真心待人。具体而言:一是要真心实意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做到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隐瞒、不做作。二是要真心诚意地待人接物,不计较得失,乐于奉献,乐于帮助他人。只有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架起了真诚之桥,才能享受待人接物之乐。而只要做到真心以对,必定能收获内心之所期。

2.诚实无欺

与真心待人相并列的就是诚实无欺。对大学生而言,诚实无欺是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一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不隐瞒、不欺骗。海涅曾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欺骗不但不会带来友谊、爱情,还会带来伤害。二是在学习上不抄袭、不作假、不作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教授指出:“大学生诚信滑坡的实际问题比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诸如考试作弊、研究中的数据造假、抄写别人论文等现象很普遍。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不是已经滑坡,而是快要消失了。”(注:朱清时:《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29日。)当前大学生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学术诚信问题凸出。大学生践行诚实无欺就是要直面和解决这些问题。艾琳·凯瑟曾说过:诚信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尊严感、安全感。做到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学术诚信是大学生“诚实无欺”最为鲜明的体现。

3.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立身诚为本”的重要实践要求。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明礼诚信”的规定,这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明礼”其实就是知礼仪、懂礼节、与人礼貌相处,它与“诚信”并用作为基本的道德条目,足见“明礼”与“诚信”关系紧密。明礼诚信,就要尊重他人。尊重是一种品德,是一个人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自我内涵的外在体现,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当代大学生践行立身诚为本,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不尊重别人的人,也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中独踞,都要与他人相处,希望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学会真诚地尊重他人。大学生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二、处世信为基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用较多,连用较少。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诚信”概念,主要取其诚实守信之意。但仔细考量,“诚”与“信”在规范意义上仍有细微差别并各有侧重。“诚”更多的是指“内诚于心”,“信”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的是对个体的单向要求,“信”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诚”更多的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更多地是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如果说,“诚”乃立身之本,“信”则是处世之基。因此,“守信”是大学生任何时候应该具有和不可偏离的良好道德品质。(一)处世信为基的科学内涵“信”,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讲的是言谈的诚信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其原意是指人在神面前祷告与盟誓的诚信不欺之语,后来运用到人际关系之中,讲求人际之间的言而有信,也就是人际信用伦理。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失去了军队和粮食,也不能失去信用,因为“民无信不立”,即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信任,社会就会大乱。孟子承继了孔子关于“信”的思想,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作为“五伦”之一,强调人与人相处要讲究信用。荀子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不难看出,在传统社会就已经将“信”作为为人为政不可移易的道德准则。具体而言,在中国文化中,“信”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信义

信是守信,义即道义,信义即是对朋友和他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所谓:信满天下,义薄云天。古人很看重朋友之间的信义。如春秋时期被称为“千古一朋”的鲍叔牙和挂剑以报亡友的季札,东汉时甘与病友同生共死的荀巨伯,三国时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中唐时期代友迁谪的柳宗元,他们尚信义、重然诺、同生死、共患难的道义相砥的精神和高尚品格,世代流传。信义是人的道德生命。假如一个人不讲信义,那么他就无法面对道德良心,更不能肩负起对社会、朋友、家人的责任,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无“道德生命”可言。

赵氏孤儿(注:王久彬等编著:《影响一生的诚信故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行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要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现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能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能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即拿出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收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臼说:“让我去死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比较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是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他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就是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了,而且还调教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赵氏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范。

程婴和杵臼为了朋友之约,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其所执著和追求的正是“信义”二字。

2.守信用

信用,即保持诚信、遵守信约、恪守信义,即一定兑现许诺。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对你有所期许,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言而无信,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言而无信常常会给他人增添无谓的麻烦,同时也使自己名誉受损。答应了别人的事情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或为哗众取宠而轻易许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就很容易失去别人的信任。

皇甫绩守信求责(注:王久彬等编著:《影响一生的诚信故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敢于担当,敢于承认错误,敢于信守诺言。对此,一个小小孩童都能做到,今天的大学生理应做得更好。

3.重承诺“诺”,许诺,诺言。一诺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恪守承诺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立身处世的传统美德。每一个小小的诺言的兑现,都是人生信用大厦的一块石子。一个人的信用是靠始终一贯的诚实守信的行为建立起来的,所以,不能轻视自己的每一个承诺。承诺一经作出,就应该兑现。没有能力做的、不打算做的、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去承诺。

一诺千金(注:王久彬等编著:《影响一生的诚信故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当时,楚汉两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季布之所以立两朝而不倒,广得世人之敬慕,归功于其重践诺、讲信义的道德人格。(二)处世信为基的时代价值

一言为重,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准则。历史上存有许多忠信待人、重诺守信的佳话。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将“无信不立”的格言铭记于心,坚守一份对真善美的追求,才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时至今日,言必信、行必果,依然是每个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1.立人强国的根本

社会的正常运行表现为政治上昌明、经济上有效和社会上和谐等,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广泛建立。首先,社会政治生活中,官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实施民主政治的前提。唯有施信于民,百姓才能被真正赋予当家做主的权利。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尊重,人民的意志得到体现,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其次,社会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契约经济。讲究诚信、遵守合同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道德支撑。最后,日常生活中,重诺守信是增强人际信任,加大公众心理安全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信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无信不和谐。不难看出,大到国运兴衰,小到人际交往,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信任基础之上,必须以“信”为根本。

诚信的意义(注:资料来源于西南大学《大学生诚信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汇编》,作者姜明月。)

2013年4月20日,四川小城因一次震动聚焦了全国民众的心,全国民众仿佛回到了五年前全力救助汶川时候的场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但有一个组织,今日却和五年前受到的待遇发生了很大的差别,五年之前他是全国抗震救灾的先头兵,五年之后同样是募捐,他的捐资却少得可怜。五年之前很多穷困潦倒的老人颤颤巍巍把辛苦攒下的钱交到它的手中,五年之后募捐额度居然没有民间组织募捐得多。五年之前他受到英雄般的爱戴,五年之后他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没错,这个组织就是中国红十字会。

为什么民众不再爱戴红十字会?为什么象征爱心的红十字会收不到捐赠?为什么红十字会从声望的顶点跌倒了谷底。原因有很多。你可以说郭美美拉垮了红十字会。你也可以说红十字会运营机制有问题。但一言以蔽之,红十字会失掉了诚信。

也许是郭美美的炫富,也许更早,这个国家的民众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善款被用到了需要的地方。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在重大灾害,战争发生时,人道主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当这个正义的救助团体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民众信任的时候,它不仅起不到救助的作用,对整个国家的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见,诚信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让这个公益组织摆脱危机,在民众中重新站起来?这是所有红十字会领导者目前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广大公众所期盼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让红十字会重新站立的最根本的方法就在于重塑诚信。只有让民众相信,组织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为诚信而获得成功的名人如恒河之沙,如备受尊重的季布就因为一诺千金而免遭祸患,因为诚信而获得强盛的国家也比比皆是,如秦朝就因为商鞅的立木取信获得了民众的信任,继而获得改革的成功,从而横扫六国,统一中原。

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一个讲求诚信的人才会成为伟人,一个拥有诚信传统的国度和民族才会富强兴旺。于人,于国,诚信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古代如此,今朝甚是如此。

诚信,是立人强国的根本。我们要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汲取传统道德中诚信素养的精华,努力构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让诚信的理念贯彻人心,才会让人心更团结,社会更和谐,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富强!

2.走向成功的阶梯

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必须要先学会做人。一个人即便再有才华,如果不具备做人的基本道德和品质,他的才华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在“信用中国论坛”上曾对大学生讲道:“作为大学生,应该明确,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注:张雯婧、汪伟:《大学生:诚信考验你的人生》,载《天津日报》,2009年4月29日。)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主要方式,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它斩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纽带,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使社会从“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的世界”。为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实现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重诺守信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要成为未来市场经济各行各业建设的主体,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唯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才能拒斥一切虚伪、谎言,才能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诚信如“钙”(注:资料来源于西南大学《大学生诚信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汇编》,作者郭春霞。)

诚信如钙?!

钙,一种金属元素,平凡而不平庸。下面就让我们怀着好奇之心,一同进入“钙”的别样世界,从中感受“诚信”的美与光辉。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钙”的基本功能。机体内的钙,一方面构成骨骼和牙齿,另一方面则可参与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影响各个器官组织的活动。诚信亦如此,一方面铸造人格与品德,另一方面又可点缀整个人生的旅途与成长的价值,陶然生命的起起落落,诉尽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

再者,所谓万象趋均全,缺“钙”将易导致众多病症。因此缺乏“诚信”,也就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了。我们会因此,在生命的长河中处处碰壁,摔得头破血流,得不到快乐。在追随诚信的过程中,犹如在咬一颗青涩的果子,虽然很苦,却回味无穷。倘若不能忍受,将她丢弃,便会终身遗憾!她,默默地洗涤着人们心灵的尘埃,震撼着人们虚伪的灵魂,为无数“幼苗”提供了营养,滋润着他们舒枝展叶,天天向上;将魄力与智慧予以提供,使他们早日成为社稷之桢干,国家之栋梁。

最后,让我们看看“钙”之决定性。众所周知,钙享有“生命元素”之称,在地球上的含量居第九。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段子。自古以来,人们都背着人生的七个行囊:健康、才华、金钱、荣誉、机敏、美貌和诚信,然而许多人扔掉了他们自以为是累赘的“诚信”。在没有抛弃“诚信”之前,他们是“完美的旅行者”——拥有七个行囊。后来,逃税漏税,这是金钱的诱惑;掩饰过错,是荣誉的背叛;当然美貌、机敏、才华、健康也都随之而去。多么得不偿失,让人惋惜嗟叹!其实对于诚信的人,最高的奖赏是公众的赞美与认同,最大的收获是心灵的踏实和宁静。

如人的身体发育一样,人的品德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诚信作为“品德之钙”,不可忽缺。一旦缺失,也就不再是健康健全之人。(三)处世信为基的实践要求

重信守诺既是大学生道德之本,为人之道,更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行为准则。处世信为基要求每个大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信用意识,塑造诚信素质,讲求信义、信守诺言、遵守契约,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1.讲求信义

讲求信义,即重信重义,对社会、他人、朋友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处世信为基对大学生首要的实践要求。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道义。改革开放以来,促使人们形成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和平等观念,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对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不讲诚信的社会问题,如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崇尚个人主义、淡化集体主义等等。部分大学生也表现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理应铁肩担道义,自觉担负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神圣职责,讲求信义,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负责。作者:邓云野

2.信守诺言

古人语:“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注:陈晓丹编著:《中华句典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意指承诺一经许出,便要遵循。否则言而无信,许诺就成为假话了。所以孔子强调:“言忠信,行笃敬。”(注:孙立权、姜海平注释:《论语注译最新修订版》,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即是说,通过一个人有没有信用,就可得知他是否值得尊敬。“人必先信而后求能。”(注:杨有礼注说:《淮南子》,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5页。)一个人必须首先讲求信用、信守诺言,才有可能齐家立业,作出一番成就。对大学生而言,信守诺言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于交往对象要做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不轻易承诺,有诺必践。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不能兑现,也应向被承诺人作出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解释。

3.遵守契约

遵守契约是现代诚信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面貌,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生产方式、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社会成员从身份关系逐渐转向契约关系的变化。契约作为一项法律规范,不仅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规范、维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良性运转的保证。没有契约,社会就会动荡,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便失去了保障。但是,如果缺乏遵守契约的诚信意识,契约的实现程度和约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多的契约问题,如学习考试、银行借贷、就业协议等等。处世信为基,要求大学生把履行契约作为体现诚信的道德活动,自我约束、自我管制,培养诚信品质,增强契约意识,自觉履行契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三、美德永传承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诚信的阐述和强调就不绝于史,诚信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范畴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诚信意识,坚定诚信信念,将诚信美德践行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各个方面。(一)正确把握诚信美德的形成发展

中华民族的诚信观念形成于先秦时期,后经历代思想家不断挖掘与提升而在社会道德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渐进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内化为民族的一种精神气质。直到现在,诚信仍然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提升个体精神境界,协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和内在品质。

1.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形成

中国古代诚信观念形成于先秦时期,在宋元时期获得发展,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把诚信观念发展为系统的理性的思想,从社会的潜在形态演变为贯穿于为人为政的伦理准则。如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一同概括成“五常之道”,上升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两宋和明清时期,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诚信进行了论说,使诚信观念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深刻。如王安石认为,“诚”不仅是宇宙的精神实体,而且是圣人之本,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基;程颢、程颐从辩证的角度论证了诚与信的关系;陆九渊将诚与信、忠与信联系起来,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明代理学家颜元的“人而信,则至诚无妄;见之于伦,朋友信也”(注:[清]颜元:《颜元集》(下册),北京:新华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512页。),主张朋友交往要真诚无妄、重诺守信。

2.中国近代诚信美德的发展

从先秦诸子百家至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都对诚信道德展开了深刻的诠释,为中国近代诚信美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代以后,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开始吸收西方文化伦理思想中的优秀因子以补充中华传统道德的内容。曾国藩对作为封建伦理道德之一的“信”极为推崇,他在给几位弟弟的信函中多次谈到做人要讲诚信: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冯友兰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论说了:人必有信,是社会之理所规定之规律。认为讲求信义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道德条件,与其他伦理道德规范相比,“信”更加具有永恒性、实践性、实在性、世俗性等特征。近代思想家蔡元培认为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德性之中,最普及于行为者,曰信义。

3.当代中国诚信美德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诚信作为一个核心的道德范畴,在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日趋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它一方面要求个人要具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以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在与他人、集体交往过程中认真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并以此规范社会人际关系。由此可见,诚信在当代是既指向主体自我,是主体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的阶梯;同时又指向他人,是个人与他人交往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道德与时俱进的积极回应。(二)深刻理解诚信美德的重要意义

诚信作为人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应当具有的优秀道德品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只有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诚信是大学生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里的素质一般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内容。一方面,诚信品质能够使大学生在一种高度自觉、完全自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恪守诚信、践行诚信品德、真诚待人、执著奉献有利于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健康发展。诚信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则。良好的诚信品质会帮助大学生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育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这些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体现和重要保证。可见,诚信是大学生素质培育的基本蕴涵。

诚信人生(注:资料来源于西南大学《大学生诚信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汇编》,作者谢冬平。)

进入大学后,使我深深感悟到每位学子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有的是诚信做人、诚信学习、勤奋勃发、为自己的崭新的大学生活努力拼搏奋斗,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大学人生感到前景一片黯淡、一片渺茫,更没有做到诚信做人、诚信学习,更没有树立大学生的诚信的理念,考试舞弊挂科……

在大学,有些同学仿佛在时光中梦游,无所谓诚信做人,无所谓诚信学习,感觉大学生活杂乱无章,学习一败涂地,人生已经没有了动力和方向。大学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这么顺其自然,不按时上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舞弊、挂科,不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空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或许,在他们看来,人生是用来虚度的。或许,在他们心中,科技也能颠覆未来。有时,一个寝室四个高举挂科牌。或许,在他们心中会有一个很大的疑惑,何谓诚信?何谓诚信做人,诚信学习又是什么?

坦诚说,我真为这些学子感到悲哀,诚信是我们的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若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棵树,诚信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滋润庇护着它。失去这根,它就无以立足,沦为一根没有灵魂、腐朽的木头。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没有,也就失去了自我价值,更不必谈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理想了。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没有了,那么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灵魂,存在的只是身体的躯壳。就像臧克家先生在《有的人》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