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平线:藏区腹地旅行日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7:00:14

点击下载

作者:张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藏地平线:藏区腹地旅行日记

西藏地平线:藏区腹地旅行日记试读:

序一

益西加措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央民族大学84级新闻专业)。校友合影。作者居左,右为师兄益西加措。象雄魂冈仁波齐永恒不变的神山错仁波齐永恒不变的圣湖啊!阿里神山圣湖见证象雄的文化刻在大地的记忆向东流淌着一条马泉河,草原辽阔骑手的故乡向南流淌着一条孔雀河,姑娘美丽歌舞的海洋向西流淌着一条象泉河,古格文明艺术的殿堂向北流淌着一条狮泉河,高原新城崛起的希望啊,古老的象雄,博大的象雄啊,开放的阿里,腾飞的阿里!

序二

阿里古格王国的旧事古格·次仁加布著名藏学家、西藏社科院宗教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81级藏学专业)。西藏社科院内的校友合影。作者居左,中为次仁加布,右为余志川。

古格王国始建于公元10世纪,由普兰王扎西衮的次子松额创建,这位第一代古格王弃政从佛后,由他的哥哥普兰王廓日接任了古格王。此后颇章·江久维接任了古格王位,他又是托林寺主,他名字前面有“颇章”两个字,意思是他不仅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首领。西藏史书中说,俗人王位断了,可以由僧人接替,指的就是这段历史。

公元11世纪,古格王国用武力逐渐征服周边和土著部族,统领范围囊括几乎所有藏区,含东边的朵麦(青海省境青海湖一带和黄河流域安多人居住的地方),南边的哲桑和亚泽曲拉美巴(今尼泊尔境内)。泽德王是吐蕃王室的直系后裔,实际上他仍然控制着吐蕃王朝的领土,只不过将统治中心从后藏移到阿里。藏族史书(《络绒史籍》,达察·次旺杰著)上称,当时政治势力方面最强大的国王属泽德王,宗教上最有功名的是米拉日巴大师,故其二人号称雪域政教两宝。

从13世纪初起,主巴噶举派势力遍及古格王国的大部分地区。15世纪随着格鲁派的到来,止贡噶举派势力不断增强,竹巴噶举派逐渐萎缩,引起拉达克王的极大不满,最终兵戎相见,竹巴噶举派用武力征服了古格王国及背后的格鲁派势力。

古格人对拉达克的侵略进行过有力的反击,但终因兵力过于悬殊(古格势力弱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格鲁派在古格王国境内的发展,古格的男人大量出家当僧人)而节节败退,最终退入札不让城堡。古格城堡所在的山体陡峭、险峻而又威严。拉达克人曾试图断绝城堡水源,不料古格城堡内有完备宽广的提水暗道,马都可以从暗道上过去,古格国王自然安然无恙。拉达克官兵强迫生活在城堡下的所有古格百姓从很远的波林石山搬运石头,从城堡东面的半坡垒起双重石墙(即森赤卡,遗址至今犹存),试图垒至与城堡一般高,活捉国王赤扎西扎巴德。当国王从城堡顶瞧见自己的百姓试图逃跑者被砍断腿脚,不出力者被斩首示众,服从命令者当牛作马,被抽打得遍体鳞伤,忍受地狱般的痛苦时,笃信佛教的国王痛心疾首,被慈悲心驱使,便一手托着一盘金子,一手托着一盘银子,主动下山,向敌军自首,敌军当即把国王生擒活拿押送到列城。拉达克军队上山后把王妃、公主、近妾、女仆等从高耸入云的城堡顶扔下悬崖,着有缤纷服饰的王妃等人从空中坠落时惨不忍睹,这就是古格王国的悲惨结局。

自序

洞穴中的黎明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和中国西藏札达

一个在土耳其交通便利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距离安卡拉只有200多公里。

一个在中国西藏偏僻的阿里高原地区,距离拉萨也有1600余公里。

一个是30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凝灰岩妙境,一个是100万年前地壳运动抬升的土林奇观。

一个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海拔1000米的腹地,一个在青藏高原海拔4800米的深处。

一个是躲避古罗马帝国迫害的基督徒的避难所,一个是朗达玛灭佛后保存藏传佛教火种的种子库。

一个已经是联合国的自然和人文双遗产,一个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两个地方正好同处于北纬30-40度之间,千百年来当地人都巧妙地利用地形开凿洞穴作为栖息之所、祈祷之地。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这两个地方洞穴的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于洞穴里面的形态、布置和装饰都非常近似。

两地洞穴里面的壁画都是用天然的矿石颜料,由不同种族的信徒在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下创作而成的。同样虔诚的心灵,同样精湛的技艺,壁画在同样干燥的气候下保存完好,精美得让人不由屏住呼吸。

同样的隐蔽环境,同样的干旱天气,同样的洞穴生活,塑造出相似的种群性格和社会沟通模式。

不同的血缘种族,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孕育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

由于种种原因,这两种鲜活的文明都因为地域政治和军事的巨变而没有延续下来,而是在历史的某个断层戛然而止,然后消失在风沙烟尘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文明的丰富遗存彻底交融在一起,就是它们共同的“面孔”。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的洞穴奇观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密密麻麻、犹如幻境一般的洞穴,曾经是当年的基督徒们避难、修行的场所。

卡帕多西亚和札达就像两朵自然和人文的奇妙花蕾,曾经如此辉煌和灿烂,至今仍遗留下干枯的骨朵儿,让我们在千年后静静地观想。

我为西藏欢喜,我为阿里沉吟。

黄昏时分,一阵降雨过后,好运气来了。在札达郊外的公路上,我们居然两次遇到彩虹!彩虹升起在流淌的象泉河上,另一端飞渡到壮丽的土林中,短暂而美丽,可遇而不可求!

文明的曙光,在很久以前照亮这里的千山万壑。每一处宫殿、寺庙、洞穴都闪烁着酥油灯的光亮,婴儿降临时女性幸福的喃喃低语,农耕收获时男子兴奋的高亢歌声,战争冲突中士兵惨烈的搏斗厮杀,精美壁画前信徒们虔诚安宁的默默祈祷。

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面朝废墟,吹过我们脸颊的只是掠过河谷的干燥的风。

北京—拉萨

蓝天映衬下的布达拉宫的宫墙。因为高原大型木材的奇缺,西藏的宫殿、民居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很多初次进入西藏的旅客,都在集中谈论“可怕”的高原反应。既期待,又害怕,这是很多旅客的共同点。

早晨7点半赶到机场,国航4112航班依然是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一个专门的地方安检。

羽绒服最终也没有带,因为箱子里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临走的时候,忙碌中把太阳镜也忘掉了。

航班9点半左右起飞,中午12点到达成都双流机场。

第一次在新的双流机场候机楼体验了一下,唯一不便的是,我们走到新的登机口用了很长的时间,对于老人或者行李多的人,这会是一个小考验。

1个小时的等待后,我们开始登机,然后在座位上又等待了至少半个小时后,飞机终于起飞。

午餐送来的时候已经接近下午3点,折腾到现在,真的是有点饿,一盒面条,一个小面包,几小块水果,一杯橙汁,被我狼吞虎咽地消灭一空。

随着拉萨越来越近,机舱里的气氛开始出现变化,很多兴奋的、不安的情绪悄然蔓延。

大量的信息,都在不知不觉地强化着高原反应的负效应,使得很多人对此心存恐惧。同时,我也听到一些熟悉西藏的人表达过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所谓高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严重“妖魔化”。

拉萨今天的温度是最低10摄氏度,最高20摄氏度,阳光也并不刺眼。

贡嘎机场位于山南地区,下了飞机大约经过50公里的高速公路后我们就到达了拉萨市区。“拉萨车站广场至今都不让人拍照!不知道为啥?”前来接我们的长浩指着路旁青藏铁路的终点站问道。拉萨市中心一家深受当地年轻人喜爱的尼泊尔餐厅。

长浩是一位精明的湖北小伙子,他已经来西藏奋斗8年,事业和家庭都扎根在拉萨了。

开着一辆丰田轿车的长浩告诉我们,西藏最多的就是丰田的越野车,即便是20世纪90年代的丰田80,质量也是出奇的可靠。后来的陆地巡洋舰100/200也很不错。“我们敢单独开一辆老丰田80就去跑北线!换作其他品牌的越野车,是绝对不敢的!”

刚坚饭店位置特别好,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都近在咫尺。酒店有院子可以停车,房门很有藏族风格,房间里的设备也比较新,我们很庆幸自己的明智选择。

特别是前台的藏族大姐主动建议我们可以按天付钱。“你们要是一下子交5天的,就不能退啦。按天交钱,你们可以随意安排行程,去其他地区旅行,这样就不会浪费钱啦!”

拉萨人的晚餐基本上是8点左右开始,因为担心我们长途飞行后会饿,长浩在7点多就来接我们去吃饭。西藏旅行小提醒TRAVEL TIPS IN TIBET“楠”是一种印度面饼的汉语音译,看上去像中国新疆的囊,但是更酥脆。用手撕开后蘸一种调味汁吃。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做时要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融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我们去的是一家当地人很喜欢的餐馆,老板是尼泊尔人。餐馆名字叫纳玛斯特(Namaste),尼泊尔语“问候”的意思。餐馆不算大,就在一个热闹的、卖旅游纪念品集市的楼上,装修也不算豪华,但是人气很旺,当地人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也不少。我看到旁边好几桌的客人明显都是来自大都市的白领,邻桌客人纯正的普通话也提示我们这家小店的知名度不会小。

长浩公司的扎西带着女朋友来陪我们吃饭,帮我们点了一些典型的尼泊尔餐,比如咖喱牛肉配楠,楠就是一种烤饼,看上去像新疆的囊,但是更酥脆。楠要用手撕开,然后蘸一种调味汁吃。

我们也喝了酥油茶,味道和内蒙古奶茶近似,不是我小时候去藏族寺庙喝的那种有奶渣和糌粑的酥油茶,那种更香!

蔬菜沙拉也点了3盘,还有一盘藏式的牛肉锅贴,每人还要了一杯酸奶,酸得不行,倒牙啦!我和长浩都加了两小勺子糖,但是喝着也不觉得甜。

扎西很年轻,会印度语、尼泊尔语、英语,是一个难得的多语种人才。说实话,就算在北京找到会如此多语种的人才也是不容易的。

长浩却说,扎西这样的藏族青年在拉萨有很多。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拉萨的很多藏族家庭都有人去印度和尼泊尔定居、学习,然后又回到拉萨。

我当年去瑞士,很惊讶当地很多人都会说流利的英语、法语和德语,那也是因为瑞士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所致。

扎西的女朋友显得很腼腆,后来知道她今天早晨已经绕着拉萨老城区转经3圈了!扎西也说他每年都要以磕长头的形式围绕布达拉宫转经好几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呀!

就在我们到达拉萨酒店的时候,我们原定的随队藏学专家却在赶去贡嘎机场回北京的路上——专家在北京的母亲突然病情加重,他只好临时赶回家。

手机短信又传来讯息,因为车辆的轮胎出现问题,孙童他们不得不从张家口掉头开回了北京,再与4S店就换胎与否进行交涉。这样意味着他们至少又要晚到拉萨一两天,我们整个阿里之行也要随之推迟。“那一月,我转遍所有的经筒,不为修来世,只为触摸你的指尖。”在西藏,见到经筒就等于踏上祈祷佛祖保佑众生的桥梁。

微博上看到26岁不幸罹患白血病的美女同事杜枫,在痛苦的化疗过程中没有倒下,并写下了这样的日记:“坚强、勇敢和忍耐是现在我和病魔抗争的三大要素。”坚强的女孩已经开始正视病魔,面对人生了。

佛说珍惜当下,我珍惜和我们在一起奋斗的所有同事,对于DEEP来说,他们就是最宝贵的,就像美丽的杜枫一样。

因为担心可能出现的高原反应,我们听从朋友们的再三嘱托没有喝酒,简单洗漱后就休息了。

到高原的第一个夜晚,就这样度过。

拉萨·西藏博物馆

西藏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是英文版的,居然还是由一位活佛从印度带回来的。珍贵的堆绣唐卡,浓烈的色彩,巨大的反差,折射出高原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审美取向。

清晨在酒店吃早餐,藏式餐厅却只有简单的家常早餐,我端起一碗白米粥问服务员为啥没有酥油茶,藏族姑娘回答说:“做了没人喝。”

惊异之余我环顾餐厅一看,原来这家酒店是所谓豪华四星级,价格相对高一些,因此在这里居住的客人大多是内地旅客,估计出差者居多,不太能接受藏餐的味道。而那些喜欢品尝藏餐的内地年轻驴友们一般又不会选择这样的酒店,他们更青睐轻松自由、热闹便宜的客栈。

苦了我这样喜欢喝酥油茶的人呀!

昨晚余志川夜里被冻醒,结果早晨就有些低烧,我让他赶紧服下两粒红景天胶囊后上床休息。

上午传来好消息,昨天孙童他们在更换轮胎后,立即从北京开车出发,今天凌晨3点赶到了呼和浩特,眼下正在当地宾馆补觉。

休息一上午,小余的高原反应减轻很多。于是我们去八廓街转了一下,并在北京东路的一家小饭馆胡乱对付一顿。因为小饭馆里本来桌子就不多,已经没有空桌,于是我们选择了一张只有一个女孩子的桌子坐下。点完菜后,我们和对面这个女孩子聊起来。原来,她是一个人从北京来西藏旅行的,在网上约好了另外3个广东的女孩子,一起到拉萨聚齐后,她们包租了一辆丰田4500越野车,沿南线去了阿里,再从北线返回,总共12天。刚回到拉萨的她明天就要飞回北京了。开朗的女孩还和我们分享了她在这次旅途中拍摄的2800多张照片中的一部分,其中巴松错和札达土林的照片真还有拍得不错的呢!藏传佛教的流行,为吐蕃的迅速强大和扩张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如今谈及藏文化,已经很难把藏传佛教单独摘开了。

拉萨的越野车很多,但是,如果不是长浩告诉我车牌“藏AL”的含义,我还一头雾水呢。原来,这样的车牌是专门的旅游车辆,都是办理过旅客保险的。所以,这样的车牌意味着可以大把地挣钱,于是很吃香!

打车去西藏博物馆的时候,几辆人力车停过来,不过我们还是选择打车。

我们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四川小伙子,他热情地提醒我们:“拉萨是一个小城市,才100多万人口,一般来说打个车不会超过20元的。”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夏宫)东门外附近,北望布达拉宫。2009年7月1日西藏博物馆正式对游客免费开放参观。

博物馆墙体用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琉璃瓦覆盖。整个建筑群碧瓦红砖、画栋雕梁,显示出浓厚的藏民族建筑风格和现代气息。“西藏博物馆”的藏文馆名是从17世纪的手写《大藏经》上临摹下来的。西藏古老的藤编盾牌,古格王朝军队当时使用的盾牌就是这样的。举行宗教法事时使用的法螺,上面装饰的八卦图案说明这只法螺很可能是在遥远的内地制作的。汉传佛教的造像在宋代以后已经“中原化”,而藏传佛教因为高原的封闭,和内地相比之下保留了更多的印度佛教早期特点。藏传佛教造像也是如此,相比之下更接近印度的犍陀罗风格。西藏旅行小提醒TRAVEL TIPS IN TIBET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于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宏伟壮丽。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整体布局结构严谨。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熔载出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西藏博物馆有着丰富的馆藏珍品,诸如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珍贵颜料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展出的1000多件精选的文物展品,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向观众直观地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西藏博物馆所藏的永乐青花莲花纹执壶、宣德青花海水纹高足碗为永宣青花瓷中的精品。釉里红瓷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釉下彩瓷,西藏博物馆所藏的明洪武年间烧制的釉里红缠枝牡丹执壶造型端庄,釉里红发色纯正,为明初釉里红瓷的杰作。颜色釉是中国传统的陶瓷釉装饰之一,虽无雕饰,但以纯净典雅的釉色取胜。西藏博物馆珍藏的明永乐红釉高足碗胎质精细、釉质鲜亮,为红釉瓷中的精品。

明清时期釉上彩瓷制造工艺达到了顶峰,有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西藏博物馆所藏的乾隆斗彩缠枝莲纹赏瓶实属罕见,因赏瓶多为青花,少见五彩。还有乾隆粉彩百鹿纹方瓶,图案系动物形象,纹饰祥瑞,施彩艳丽,是乾隆粉彩器中的上品。明清时期,除景德镇窑外,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苏宜兴等地也烧制富有特色的陶瓷器。

西藏博物馆展出的瓷制木纹釉碗,系仿制西藏地区日常用的木碗而做,仿制之精,真假难辨。明清时期,具有藏文化传统特色的装饰如藏族人民喜爱的八吉祥、缠枝莲、藏文、佛家吉语等图案开始频频出现在瓷器上。此馆展出的明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高足碗,外壁绘缠枝莲托八宝纹,内壁书藏文,艺术风格十分独特。还有在此展出的清道光黄地粉彩“佛日常明”纹碗,就是以佛家吉语为装饰图案的精品。诸如此类,足可见瓷器已将藏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融其中。《西藏历史与文化》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直观地揭示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和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艺术”、“民俗文化”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贝叶经是用生长于南亚的贝多罗树的树叶制作而成的梵文经书。由于古印度人在制作贝叶经时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药物处理方法,因而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不虫蛀、不霉变,是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宝,亦是研究早期佛教史和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博物馆人不多,很安静。除了常规的展览外,另有一个精品玉器展,一个西藏珍藏瓷器展,还有一个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览,也都值得一看。

下午我又独自去八廓街逛了一下,这里的古玩店规模都很小,大多经营铜佛造像以及法器,还有绿松石、蜜蜡、天珠、象牙制品等。一个民国时期的民窑青花碗要价3000元,有一对巴掌大小的铜质雕像,题材是人和马,居然要价8000元,一尊看上去还不错的铜佛要价3万!

晚上,我们去拉萨西郊拜访了《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的主编洛桑嘉措。53岁的洛桑嘉措是一个很稳重的藏族汉子,烟瘾很大,一根接一根。

洛桑嘉措的母亲是江孜大名鼎鼎的帕拉家族的后代,旧时西藏的贵族,而他父亲的故事则更加富有传奇意味。

洛桑嘉措的父亲也出生于旧西藏的贵族家庭,但是他在1943年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时西藏总共也只有两位党员。当时他们是从印度那边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学习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是英文版的,居然是由一位活佛从印度带回的。“他们有一批藏族进步青年,先后加入了印度共产党。”洛桑嘉措的父亲后来和中国共产党联络成功,在党的指示下,他还出任过当时西藏噶厦政府的一个县长的官职。解放军发动昌都战役时,他曾率领藏军民兵部队起义。

西藏和平谈判时,和洛桑嘉措的父亲一同担任西藏地下党工作的好朋友当时就负责为毛泽东主席做藏文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干部奇缺。洛桑嘉措的父亲被调到北京工作,后来又被调回到西藏民族学院工作。西藏旅行小提醒TRAVEL TIPS IN TIBET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的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八廓街属城关区八廓街办事处,下辖4个居委会,199个居民大院。“作为全世界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最大的一个民族,藏族引起了国际上很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藏族人如何在千年历史发展中,还能保持完整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全族的信仰,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洛桑嘉措说。西藏贵族的精美首饰,珊瑚珠和绿松石是最受欢迎的饰件。这幅藏戏表演用的面具着实显得很萌。

在拉萨郊外凉爽的夜色中,我们辞别洛桑嘉措,带着畅谈的快意回到城区中心的酒店时,已经是午夜时分。除了些许忙碌的出租车的红色灯光在闪动外,街头已经是一片静谧。珍贵的贝叶经,古代的印度人通常把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的树叶拿来书写梵文经书。长期以来,西藏地区形成了一套独具高原特色的藏医治疗保健理论。护理产妇的场景。

拉萨·大昭寺

见到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就像见到了2500年前的佛。大昭寺并不大,但是因为有释迦牟尼佛的12岁等身像,因而在藏传佛教信众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拉萨的阳光总是明媚得刺眼,走在街上感觉眼前老是亮晃晃的,天空也是蓝蓝的,白云也显得异常生动。

我们从北京东路沿小昭寺路往北,沿途的商店、货摊正在陆续开门上货。大约30分钟,我们已经赶到色拉南路的西藏社科院。

在白色办公楼的4层,我们拜会了宗教所所长次仁加布研究员。次仁加布是我的校友,民族大学81级藏学专业的,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西藏政协工作两年后,希望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他主动申请调到西藏社科院从事宗教研究工作。

1981年考上大学的次仁加布第一次离开家乡阿里,是从狮泉河搭汽车沿新藏线长途跋涉到新疆的乌鲁木齐,然后再坐3天2夜的火车才到北京的,怀揣录取通知书的次仁加布离开家乡,来到北京的大学校园的时候,已经是15天以后的事了。

我们一起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活,重温了那些共同的回忆。于道泉教授、王尧教授、王辅仁教授……这些藏学大家当年都给我们上过课,那是一个还有大家的年代。

次仁加布现在已经是国内知名的藏学家和宗教学家,他对于藏传佛教以及家乡阿里的历史文化了然于心,如数家珍。

次仁加布澄清了公众存在的一些关于古格文明、象雄文明,以及藏传佛教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古格文明在一夜之间消失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次仁加布指出,古格文明和拉达克文明其实同族同源,因为藏传佛教内部的争斗,信奉噶举派的拉达克人打败了信奉格鲁派的古格王朝。古格王国被消灭后,古格文明依然没有改变,拉达克人并没有改变古格的文化,因为拉达克本身和古格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都极为相似。经筒和法轮作为藏传佛教著名的标志,代表了人们对人生圆满的向往和追求。人的思想中,纯净和神圣的多,浑浊黑暗的就少。遁入空门指的是出家。在西藏,孩子们进入寺庙不仅仅是研习佛经,其实也要学习知识,相当于上学。

后来,格鲁派在蒙古军队的帮助下,驱赶了拉达克的势力,重新控制了古格王朝的领地。习惯游牧生活的蒙古人不习惯古格文明的农耕生活模式,他们甚至不习惯居住在古格王朝原来建立的城堡中,而宁愿过住帐篷的生活。蒙古将军建立了新的阿里管理体制,根据草场的变化,阿里的政府成为夏季和冬季不在同一个地方办公的政府。

这样,大约经过300年的时间,古格文明才慢慢消失。

至于据说当年10万之众的古格人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故事并不确切。按次仁加布的观点,他们也是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陆续离开阿里,迁居到拉达克、日喀则和林芝,甚至远到四川的甘孜和阿坝地区的。

至于传说末代古格国王是因为信奉天主教而众叛亲离导致失败的说法,次仁加布认为纯粹是没有根据的猜想。当时的几个葡萄牙传教士在古格的停留时间很短,而且根本不可能让在藏传佛教方面颇有造诣的古格国王突然莫名其妙地改变信仰。一些传教士的记录是有夸大自己传教成绩嫌疑的。红黄蓝黑绿,西藏寺庙常见的颜色。似乎越是在荒凉单调的环境中,人们越是喜爱浓烈的色彩。

关于象雄文明博大精深,甚至于孕育了古格文明的观点,次仁加布也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象雄文明缺乏实在的考古遗存的支持,包括著名的象雄文字,其实到现在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现在的阿里,能看到的其实全部都是古格文明的遗存,延续700多年的古格王国,留下了很多实在的东西可供研究。古格文明是吐蕃国王朗达玛灭佛的时候,其后代的一支来到阿里建立起来的,所以根本不是象雄文明的延续。

我们展示了昨天去西藏博物馆参观时拍下的一组石刻的符号,讲解员说这些符号证明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前,就已经渗透到阿里地区了。而且里面的一个月亮和星星的符号,说明伊斯兰教也对当时的西藏产生了影响。

次仁加布一看就说讲解有误,“这个符号看上去是佛教的万字,但是你仔细看,方向不对,佛教的万字是顺时针的,这个是藏传佛教传入之前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符号,代表永恒的太阳!那个月亮和星星也是苯教的符号,和伊斯兰教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的佛教也学习了苯教的一些符号,比如很多佛教的寺庙塔尖就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标志。”进入大昭寺大殿的通道,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团结等社会因素,都曾经在这条狭长的通道里穿越过,并且沉淀下来。

一席交谈后,我们有一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下午,我们踏进大昭寺的时候,拉萨的阳光已经迫使我们脱下了外套。

把我们迎进大昭寺的是一位看上去很谦和的红衣僧人,他就是44岁的尼玛次仁。尼玛次仁1967年出生于拉萨市林周县鲁噶堆村,幼年就读于彭波公办小学,1985年在哲蚌寺朗仁阿旺平措大师足下剃度出家,法名阿旺晋美。作为大昭寺品学兼优的僧人,他于1989年赴十世班禅大师创办的北京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获得在东噶·洛桑赤列、夏尔东·洛桑协珠嘉措、赛仓·洛桑华旦等大师足下学习显密经典的良机。现在,尼玛次仁是拉萨市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大昭寺管委会的副主任。

大昭寺始建于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全寺占地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座殿堂,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谦逊博学的拉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尼玛次仁亲自来带我们走进大昭寺。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通向大昭寺的大街人流如织,人们从各地来到藏传佛教的圣城拉萨。

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形,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为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西藏旅行小提醒TRAVEL TIPS IN TIBET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大昭寺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的香气,藏民们在此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由正门进入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便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1409年,是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祝福祝愿而设。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面积达4400余平方米。

继续向右,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殿,也是大昭寺的精华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之地。此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藏所带的佛像。

走进大昭寺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1409年,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格鲁派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大昭寺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昭寺广场从来就少不了远道而来的信众,香火始终鼎盛。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千百年来信徒的抚摸,门口的石头地板光亮如镜。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宁玛派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8世纪进藏,在其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生动形象地绘出了7世纪时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了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看看这幅壁画。

依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格鲁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格鲁派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一座白塔矗立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紧挨小殿,是噶举派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数步的小殿内供有三世佛。

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人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而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额发髻高挽、典型大唐女子气质的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殿。这里还可以看到公元7世纪的檀木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同样造于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木雕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在西藏其他任何寺院都看不到这样的木雕。这些木雕现在看上去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果然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的传世珍宝。

再往下的佛殿里供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他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人们都要把他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强巴佛殿外面供奉的五位高僧就是萨迦五祖(萨迦派五位法位继承人)。藏族佛教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后来逐渐形成了四大教派:宁玛、萨迦、噶举、格鲁。萨迦派影响最大时曾经统治了整个藏区,也就是萨迦王朝。萨迦王朝五位法王里面的最后一个叫八思巴,就是被供在最右边的一位,是他把藏传佛教文化传到中原。后来八思巴又成了蒙古汗王忽必烈的帝师,也就是元朝的国师。他创造了蒙文,井把佛教文化带给了蒙古族。

转过殿角,和刚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画紧邻的壁画也一定不能错过,其内容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庆祝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场传统运动会的情景,比赛项目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虔诚信徒们必做的功课。

从庭院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就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以及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西藏旅行小提醒TRAVEL TIPS IN TIBET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的形象塑造的。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认为参拜佛像和参拜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大昭寺已经成为拉萨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国内外游客很多,但最虔诚的来访者还是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们。

据说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提倡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8、12、25岁)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身为皇子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原供于大昭寺。历史上因为吐蕃和唐朝关系的起伏,为了防止唐朝军队进入拉萨抢走12岁等身像,一些高僧把佛像从小昭寺运出,藏在大昭寺的一个洞窟内。后来唐蕃再次和亲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两国交兵的风险,按照金城公主的意见,干脆把12岁等身像留在大昭寺供奉,而把尼泊尔公主带来的8岁等身像换到小昭寺去了。从此两尊等身像被交换位置,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昭寺被保护起来,作为粮食和酥油的仓库,12岁等身像完好无损。可是,小昭寺的8岁等身像却没有逃脱厄运。那些愤怒的藏族红卫兵居然把8岁等身像锯成了两截,并且把上半截运到北京去了。据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世班禅大师四处寻找,终于在北京故宫找到了上半截佛像,用专机运回拉萨后,找西藏最好的工匠修补好了8岁等身像,重新在修复的小昭寺公开展出。“原来,两座等身像尽管年龄、大小不同,但是它们的价值是完全一样的。可是经历了这一场浩劫,8岁等身像的完美就被破坏了,成为永远的遗憾。”

尼玛次仁为我们讲解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挤得水泄不通。尼玛次仁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佛像的名称,而且把佛教的一些基本的内容,比如六道轮回与贪嗔痴的关系,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信仰的关系做了延伸讲解,引来不少参观群众的交口赞叹。到最后,原本站在尼玛次仁旁边的我,居然被热情的游客们生生挤到了人群的外围。

尼玛次仁的讲解也很幽默,他说汉地佛教徒们祈祷的时候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藏传佛教信徒们祈祷的时候念的是六字真言。汉传佛教比藏传佛教早400年,所以祈祷时直接喊的是老师的名字,藏传佛教信徒算是晚辈,喊的是阿弥陀佛的弟子的名字。六字真言的含义就是大慈大悲心和智慧心同时交融,就可以进入西天极乐的世界。

尼玛次仁谈到十世班禅大师的时候,非常尊敬和爱戴。他认为十世班禅大师是一位很伟大的宗教领袖,包括他敢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直言,从不粉饰太平。

尼玛次仁说,藏传佛教改变了藏族和蒙古族的命运,剽悍好战的藏族人和曾经打遍世界无敌手的蒙古人先后接受佛教,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甚至整个佛教世界的一个朝圣目的地,就是因为所有的佛教信徒都希望可以在大昭寺看到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见到佛像,就如同见到了2500年前的佛。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格鲁派,已经成为目前藏传佛教的主流,达赖喇嘛、班禅喇嘛都属于格鲁派。

拉萨·布达拉宫·小昭寺

布达拉宫有多高?经测量海拔3756.507米,确切的相对高度是115.703米。拉萨街头的传统民居,因为降雨量偏少,藏式民居一般是平顶、石墙、木窗。天竺葵是常见的藏族人家窗台上的观赏花。

早晨10点,我们赶到布达拉宫。

我们预定的门票是上午11点的,步行上山大约要30分钟。今年拉萨的游客没有去年多,因此游览布达拉宫的客人不算多。为了保护布达拉宫,拉萨旅游部门规定,每天布达拉宫只能接待旅行社2300人,散客700人。

据长浩介绍,去年旺季的时候,拉萨每天接待客人6000多人,因此,有一半的人都没有机会参观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来宫殿因遭雷击引起火灾,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被废弃。9~17世纪的800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定都拉萨,红山宫一直未能重兴,仅被作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格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1642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布达拉宫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庙宇,而是一座宫殿。布达拉宫是当年西藏政教合一的历史痕迹的印证。西藏地方政府政权的更迭,藏传佛教派系的分化,西藏与内地的密切关系,西藏与国外的沟通历史等,都与这座美丽雄伟的城堡式建筑有关。曾有一位上海来的游客对我说,当他坐车进入拉萨,第一眼看到布达拉宫的时候,眼泪差点儿掉下来。站在布达拉宫鸟瞰拉萨城区,如何规划发展一座现代化都市,同时又能保存藏族传统建筑文化,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西藏旅行小提醒TRAVEL TIPS IN TIBET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配套建筑群,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基本形成。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至此全部完成。经过1300多年的修建,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7米,有大小房间2000余间。布达拉宫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和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中心,其内部主要由达赖喇嘛宫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权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布达拉宫白宫顶层为达赖喇嘛宫殿,分东、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达赖喇嘛的生活起居处、书房、经堂等,又有议政、会客等场所。布达拉宫内拥有包括达赖喇嘛灵塔殿在内的各类佛殿38座,还有规定拥有175名僧人的殊胜僧院一座,主要从事达赖喇嘛的佛事活动。过去西藏噶厦政权的重要职能机构也都设在布达拉宫,宫内的东西大殿曾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宫内珍藏的各类历史文物和工艺品数量繁多。据初步统计,现有玉器、瓷器、银器、铜器、绸缎、服饰、唐卡共7万余件,经书6万余函卷。布达拉宫的后门,所有的游人都是按单向路线参观,原则上不得回头。很多藏族妇女一大早就会赶到寺院,或者转经祈祷,或者为佛像前的长明灯添酥油。

现存布达拉宫最古老的建筑是法王洞。9世纪时,布达拉宫因吐蕃内乱遭到破坏,仅存法王洞。洞内供着据传为松赞干布生前所造的他自己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并列的塑像。

白宫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它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场所,共有7层。最顶层是达赖的寝宫“日光殿”,殿内有一部分屋顶敞开,阳光可以射入,晚上再用篷布遮住,因此得名。日光殿分东西两部分,西日光殿(尼悦索朗列吉)是原殿,东日光殿(甘丹朗色)是后来仿造的,两者布局相仿,分别是十三世和十四世达赖的寝宫,也是他们处理政务的地方。布达拉宫后山脚下便道边的黄色山墙、五彩佛像、洁白的哈达和粉衣女郎,颇有点穿越的感觉。

白宫的第六层和第五层都是生活和办公用房。第四层有白宫最大的殿宇东大殿(措钦厦)。殿长27.8米,宽25.8米,内设达赖宝座,上悬同治帝书写的“振锡绥疆”匾额。布达拉宫的重大活动如达赖坐床典礼、亲政典礼等都在此举行。白宫外部有“之”字形的上山蹬道。东侧的半山腰有一座宽阔的广场,称作德央厦,是达赖喇嘛观看戏剧和举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广场的南北两侧建有僧官学校等。

白宫在红宫的下方,与扎厦相连。扎厦位于红宫西侧,是为布达拉宫服务的喇嘛们的居所,鼎盛时期,这里曾最多居住过僧众25000多人。扎厦的外墙都是白色,因此通常也被看作是白宫的一部分。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

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5座,分别属于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的五世达赖的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3层,由16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着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钦鲁,亦名司西平措)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积达725.7平方米。殿内悬挂着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规模基本上和其历史功绩成正比——执政时间长、宗教成就高的灵塔就大,英年早逝的灵塔就小得多。一般人都会记住布达拉宫雄伟庄严的前景,很少人会留意这座雄伟建筑的后墙的景色。

在红宫的西部是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1936年,是布达拉宫建造时间最晚的建筑,其规模之大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殿内除了灵塔,还供奉着一尊银造的十三世达赖像和一座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

红宫中的法王殿(曲结哲布)和圣者殿(帕巴拉康)相传都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法王殿正处在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它的下面就是玛布日山的山尖。据说这里曾经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所,现供奉着松赞干布、尺尊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大臣们的塑像。圣者殿供奉松赞干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观世音菩萨像。红宫的屋顶平台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是单檐歇山式,以木制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顶端立有一大二小3座宝塔,金光灿灿,煞是耀眼。屋顶外围的女墙用一种深紫红色的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的鎏金宝幢和红色经幡,体现出强烈的藏式风格。布达拉宫里,到处是拍照的外地游客,一位藏族老人从人群里穿过,手拿念珠,念念有词,心无旁骛而过。西藏旅行小提醒TRAVEL TIPS IN TIBET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并称“拉萨二昭”,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的,是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后此佛像被移至大昭寺,人们又将尺尊公主带来的另一尊佛像移至小昭寺。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

红宫中的另外一些宫殿也很重要。三界兴盛殿(萨松朗杰)是红宫最高的殿堂,藏有大量经书和清朝皇帝的画像。坛城殿(洛拉康)有3个巨大的铜制坛城(曼陀罗),供奉着密宗三佛。持明殿(仁增拉康)主供密宗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及其化身像。世系殿(仲热拉康)供金质的释迦牟尼12岁像和银质五世达赖像,十世达赖的灵塔也在此殿。

对布达拉宫进行实地测量时,测量人员选定的最高点是五世达赖灵塔的金顶,最低点在布达拉宫红山脚下的国家永久性水平测量点。测量结果表明,布达拉宫的海拔高度为3756.507米,其确切的相对高度为115.703米。

下午,我们步行到小昭寺。

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始建于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641年,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长安进藏时,向唐太宗“请以释迦像与宝仓库为奁嫁”,唐帝许之,“造舆置觉阿释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伽于鲁伽二人挽之”。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于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寺庙大门朝东,以寄托这位公主对家乡的思念。文成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招来精巧工匠,采汉地庙宇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这座重楼叠阁、极为壮观的寺庙。

小昭寺的建立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又给……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签,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已经将其女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时亦带来一尊释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各种精巧的工艺品以及顶级工匠等。相比大昭寺的摩肩接踵,小昭寺可算得上清静之地。不过,从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的事件来说,这里是抚今追昔的历史印痕所在。

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死后,曾一度没落。芒松芒赞执政时期(公元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军队欲夺释迦牟尼佛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密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赤祖德赞(公元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将尺尊公主带来的佛像供奉于小昭寺,于是,两佛像遂易寺而居。

朗达玛即位后(约公元9世纪中叶),出于对佛教寺院的政治、经济实力过强对世俗政权的削弱的忌惮,以及信教群众越来越多,青壮年进入寺院成为僧人的情况日渐普遍,甚至造成国王军队兵源减少等因素,对佛教采取了弱化其势力的态度,强迫出家人改装还俗。不久,吐蕃各地暴发了奴隶起义,蔓延到吐蕃王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奴隶暴动一直持续了9年(公元869~877年),吐蕃王朝自此崩溃。西藏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互相征战不已,佛教也一蹶不振,只有少数僧侣在家中秘密传习佛法,小昭寺亦随着当时的形势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了约两个世纪,到14世纪40年代,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藏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此时佛教又重新抬头,小昭寺也得到维修保护。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小昭寺又重新兴盛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在清代史料中,对当时的小昭寺有简单介绍:“小昭在大昭北半里许,地名喇木契,坐西向东,背布达拉,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唐公主建。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内供墨珠多尔济佛,或云内有塑像,乃唐公主肉身,座上书默寂能仁四字。鸟革翚飞,范金作瓦,殿上金瓦光辉夺目。莲花地涌,罘铁为帘。门前挂铁网以为帘。”“乾隆二十五年,御赐额曰耆阇真境。”可见当时小昭寺的建筑之宏伟壮丽、地位之高、影响之大。“文化大革命”时期,小昭寺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

1986年,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人们开始对小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至此小昭寺始重放异彩。

小昭寺神殿高三层:底层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内左右为隔门小房,右间是放吹器的地方;左间是配殿,内供有用石榴树枝做的贡布色懂马塑像。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廓,传说原来其中一根柱上挂着留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根柱上挂有护法画皮两张。四柱皆为圆形大柱,大柱小栱两侧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撑状。柱头大栱上雕有狮子和圆形升云纹、花瓶等。有的柱头小栱则浮雕有狮子和人像。门上铺首如钹形,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横梁上皆写有梵文六字真言。这些雕刻古朴端庄,体现了早期内饰特征。门庭后面为经堂,经堂进深7间,面阔3间,30柱,柱下皆有石柱础。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2层撑起高敞的天窗,柱高6.2米,直径0.46米;其余26根柱子高2.8米,直径0.48米。柱头皆为卷云纹、宝珠、莲花纹等雕饰。集会堂天井正对的一排檩头上原雕有28只卧狮,现存27只,系全雕和半雕;腹腔上有底座,装饰四瓣或八瓣莲花。集会堂四壁曾遍绘释迦牟尼、千尊佛等。西后净室门口南面供塑有舍利弗与目犍连两大弟子的灵塔及高0.4米的铜鎏金密集金刚造像、泥塑的杰尊·贡嘎顿珠造像;北面供有高1米的吉祥金刚怖和能仁佛、藏巴拉等佛像。每次进入西藏寺庙的院落,都有一种神秘,空灵的感觉。

净室门口两侧还供有四大天王泥塑像。最后部是佛殿,内有2柱,无柱础,面积23.5平方米。大柱表面用麻绳缠绕之后又用2~3厘米厚的泥皮涂抹。柱头雕有莲花宝座,柱头小栱上则无装饰。四壁的壁画多为线描盘腿坐佛像,笔法流畅生动。大殿的墙壁均用大石块夹小石片砌成,厚1~1.3米。殿内供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铜鎏金不动金刚佛和八大随佛弟子泥塑像,以及两大愤怒力士、宗喀巴塑像。佛殿后部和两侧还绕以密闭回廊,偏窄、较高,具有唐宋早期布局特征。神殿第二层前部为僧舍,中部为大经堂天井,天井之后为供佛大殿,6柱,内供桑杰鲁王甲后、十六尊者及经书;里面还有一大殿,8柱,内供药师八如来和《甘珠尔》佛典,北面供奉有救度母及其他佛像。神殿第3层前面为历世达赖喇嘛到该寺的专用住房,共6间。后部则为金顶殿,殿门向东,面积约54.5平方米,内有明柱两排8根,左右开小窗。殿左右及后部有一周狭窄回廊,以木栏相围。金顶为汉式风格,属歇山式,以斗栱承托;金顶垂脊末端套有羯摩鱼头,是为套兽。殿内门窗壁画、柱子等则是藏式风格,体现了藏汉建筑的巧妙结合。

小昭寺和大昭寺的感觉完全不同。大昭寺仿佛是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每天如众星捧月,被关注、被簇拥。小昭寺呢,却像是深山里的一位村姑,自然、朴素、美丽,少人打扰。

小昭寺街不长,也不算宽敞,两边全是小门脸的店铺,可能是因为寺庙建筑曾惨遭破坏,加之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曾被锯断,元气大伤,香火于是渐渐不如大昭寺那样旺盛了。

藏传佛教不兴烧香,而是酥油灯长明。很多信徒都拎着瓶罐,在每一座佛像前为酥油灯默默地添加酥油。我看着他们轻轻打开瓶盖,或者直接倒,或者用勺子舀出酥油,再慢慢地添到佛像前正在燃烧的酥油灯的铜碗里。虔诚的面容让人感动,一种信仰可以让如此多的众生都能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快乐,不正是人世间的一种福气吗?如果有来生,会是怎样?

藏传佛教有很多好习惯,比如自愿捐钱,在西藏寺庙里捐1元钱和捐100元没有什么区别。有意思的是,你在西藏的寺庙捐功德的时候,是可以找零钱的。你拿出100元来放进功德箱,还可以拿出90元来带走,如果你只计划捐10元。

来自内地的3位信徒一直站在佛像前,他们捐款9000多元,为佛祖8岁等身像全身刷金。僧人们为佛像刷金完毕后,便让这3位内地信徒首先进去参拜。

不管信仰如何,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放下,或者减少贪嗔痴,至少可以活得更加自在快乐。

我见过很多内地的著名企业家,他们身家不菲,却都很羡慕藏族人简单快乐的生活,他们很尊重那些生活贫瘠,还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捐给寺庙的藏族家庭——佛教信仰是真的可以让很多人做到舍得和放下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