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8—2019)(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3:51:12

点击下载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8—2019)

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8—2019)试读:

前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018年1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跨省合作园区等为平台,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加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环境监管,防止跨区域污染转移。这是对产业转移工作的最新要求。

2018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产业竞争博弈更趋激烈,影响国际产业有序转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顺应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全方位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表现抢眼,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出台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产业转移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对接活动成效显现,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建设走深走实。

为及时总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分析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的进展和趋势,展现有关地区推动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促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连续四年编写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组织编写了《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总体篇,从梳理过去一年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现状入手,重点分析近期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第二篇为重点区域篇,主要对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东北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等我国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剖析。第三篇为实践创新篇,从地方和企业两个维度展示产业转移实践案例。

希望《报告》能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界等开展产业转移有关工作提供借鉴参考。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报告》编委会2019年6月第一篇 总体篇第一章 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密切各国和地区的分工联系、促进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更高水平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升温,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快速发展壮大,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形势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和趋势。一、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延续下滑走势

外商直接投资是反映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风向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9年1月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延续2017年的下滑趋势,从2017年的1.47万亿美元下降至约1.2万亿美元,减少近五分之一。同时,该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有望出现反弹,不过势头微弱,特别是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复杂、贸易政策多变,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都会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产生重要影响。

据2019年1月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地区看,2018年流向发达经济体的规模为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流入量同比下降了40%,为4510亿美元。其中,流入北美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13%,降至2630亿美元;流入欧盟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超过七成,降至1000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小幅提升,比上一年增长了3%,增至6940亿美元,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增加了5%,达到5020亿美元。流入转型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比上年减少了8%(见表1-1)。从外商直接投资类型看,2018年跨境并购和宣布的绿地投资金额均较大幅度回升,分别比2017年增加19%和29%。流入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境并购投资大幅增加,宣布开展的绿地投资金额小幅增长;宣布在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开展的绿地投资规模大幅回升,特别是亚洲地区绿地投资额增长超过80%。[1]表1-1 2017—201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单位:十亿美元)二、保护主义冲击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

当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部分发达经济体高筑壁垒,通过挑起贸易争端、从严从紧审查跨国并购投资等手段破坏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一系列充满保护主义倾向的限制措施,严重干扰了企业生产投资决策,全球产业转移合作面临更多来自各国政策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干扰企业的全球产业链业务布局。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复杂演进,中美经贸摩擦严重影响了全球产业链上企业的正常经营。一方面,一些在华经营的外商投资出口导向型企业为规避经贸摩擦影响,考虑分散生产基地。2018年8—9月,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针对超过430家在华美资企业的联合调查显示,为应对经贸摩擦影响,31.1%的公司选择推迟或取消投资决策,30.2%的公司正在寻求中国之外的零部件、装配件采购资源,18.3%的公司考虑将部分或全部生产迁出中国,6%的公司表示考虑迁回美国。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商务部测算,美国对华第一批340亿美元征税产品清单中,有200多亿美元的产品(占比约59%)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外商在华企业生产的。包括美国企业在内,全球产业链上的各国企业都将为美国政府的关税措施付出代价。

其次,部分发达经济体针对海外收购高筑壁垒。2017年,德国内阁通过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的对外经济法修正案,从严审查在德收购投资,2018年又进一步提升审查标准,引发业界担忧。2018年,特朗普签署《2018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扩大针对外资并购的审查权限,并要求特别报告中资背景企业在美投资有关情况。根据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数据,2018年至少有21宗中国企业的收购交易被外国监管机构取消(7宗在欧洲,14宗在北美)。

第三,保护主义阻挠双边高端制造业贸易与技术合作。例如,2018年下半年美国对中方出口管制持续加码,2018年8月,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公布,新增44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声称这是因为它们对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构成了巨大风险。三、跨国公司深度调整全球业务格局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力推动者。从传统转移模式看,跨国公司主导的传统国际产业转移将加工制造环节转向发展中经济体,旨在获取低成本的劳动力等资源;而将产业链高端环节——技术研发留在本部,获取发达经济体丰富的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禀赋,保留核心竞争优势。但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充分利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人才红利和创新资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价值链高端环节布局发展中经济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产业资源向新兴领域转移。通用公司在2018年年底宣布关停洛德斯敦和其他三家在美国本土的工厂,并在2019年年底前关停另外一家加拿大的工厂,将资源集中到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为应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问题,宝洁对旗下品牌进行瘦身。据报道,2014年,宝洁开始剥离年销售额不到1亿美元的小型品牌。宝洁旗下的品牌已从此前顶峰时期的超过200个减少到目前约65个。与此同时,宝洁在2018年收购德国默克集团旗下的消费者保健业务,在大健康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2)顺应国别和地区间比较优势的消长转换。跨国公司的业务布局不再局限于单纯谋求生产成本差异,而是向追逐创新生态、消费市场、营商环境等高端要素拓展。例如,一大批跨国公司延伸在华业务链条,加大本地化研发创新力度,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纷纷在领先的新兴经济体落地,2018年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新增15家,累计441家。西门子、施耐德电气、GE、SAP等跨国公司立足中国具有的创新生态、巨大消费潜力等综合优势,在中国设立智能制造创新或技术中心,布局中国智能制造市场(参见专栏1-1)。专栏1-1 西门子在华设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布局智能制造市场

根据西门子官方网站披露,西门子专注于数字化创新,将多点布局的创新中心网络、全球研发体系及本地业务需求相结合,开发满足本地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西门子积极融入中国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携手政府、企业,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研发创新,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1.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

2016年2月,西门子与青岛中德生态园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合作建立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这是西门子在德国本土外设立的首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依托西门子的全球创新网络,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现代物流、大数据应用、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从事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同时,创新中心还将联合中国国内企业,特别是青岛企业,合作探索、开发适合中国的先进技术,创建国家级示范工程、行业示范工程,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革命,并会同中国国内企业参与创建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

2.工业4.0(太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报道,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管委会与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山西柯睿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共建的《工业4.0(太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工业4.0(太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依托西门子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能力,重点打造包含实体生产线在内的智能制造能力中心、智能制造专业实验室、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研究中心、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中德数字智造产业园,转化项目研发成果,联合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国内上市制造企业打造国家级示范园区。

3.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新中心

据成都高新区投资服务局新闻报道,2017年8月,成都高新区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及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签订了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成都)中心和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2]新中心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该项目投资总额10亿元,引入全球顶级的研发与创新资源,提供西门子智能制造全价值链解决方案。项目将建设成为四川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开放式创新服务门户,在成都构建涵盖工业云、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内容的智能制造生态圈,使得成都成为聚集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城市。

此外,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还与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建工业4.0(中南智能)创新中心,为湖南省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四川省德阳市政府、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合作共同建设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四、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灵活弹性布局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数字技术正在加快重塑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各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生态正成为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资源。

数字生态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新兴比较优势。数据资源与产业交汇融合促使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显现。数字生态将成为引资强磁场。据华为公司预测,到2025年全球企业对人工智能(AI)的采用率将达到86%,企业数据利用率将从2015年的约10%增至80%。巨大的数字化改造潜力、健全的数字基础设施、丰富的应用场景、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根据 IDC预测,中国数据圈的数据量增长最为迅速,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比全球快3%。2018年,中国数据圈的数据量占全球数据圈的23.4%,即7.6ZB。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48.6ZB,占全球数据圈的27.8%,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

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能帮助企业以更少的能源、材料和工时实现更高的产量,由此带来的数字红利将削弱低成本传统生产要素吸引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例如,《证券日报》报道,工业富联通过生产大数据决策中心监测系统的操作,经过6个月的努力,使生产线的工作人员从318人降低到38人,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转降低15%,同时大大降低对生产空间的需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灯塔工厂”率先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相融合,在提高经济和运营效益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作为福建省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示范项目,百宏聚纤“年产11万吨超仿棉涤纶长丝生产项目”通过智能化改造使车间所需的工人从64名减少到16名,以一名工人年均5万元的平均工资测算,预计一年可以节省人工成本240万元。此外,引入机器人作业后,可以避免人工失误造成的外观损伤,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基于数字技术的生产方式变革为企业近岸生产、回岸生产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销量和应用强劲增长,体现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参见专栏1-2)。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在德国、美国等消费地建设了智能化的“速度工厂”,生产个人定制鞋款及限量版运动鞋,可以快速响应个性需求;我国企业研发的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实现吨纱节水60%、节电45%、节汽58%、节约用工8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8%,使企业减轻了对传统要素的依赖,可实现更加灵活、弹性的布局。专栏1-2 全球机器人销量和应用强劲增长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17年机器人销量实现强劲增长。

2017年,机器人销量增长30%,达到381335台,连续第五年创下新高。2017年这一异常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金属行业(增长55%)和电气/电子行业(增长33%);汽车行业仍然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客户,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了22%,占2017年机器人总供应量的33%。电气/电子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从2015年开始强劲增长,已于2016年成为几乎所有主要亚洲市场最重要的客户。2017年,电气/电子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在总供应量中的份额占32%。

自2010年以来,由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工业机器人不断创新的技术改进,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大加快。2012年至2017年,机器人的平均销售增长率为每年19%(复合年增长率),机器人的安装数量以前从未如此强劲地增长过。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巨大,并且在加速增长。五、发达经济体加力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回流

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高度重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力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回流,创造就业机会,强化工业基础,塑造全链条竞争优势,破解产业“空心化”问题。

从主要发达经济体吸引外资情况看,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吸引外资增速分化明显。2017年,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吸引外资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其中,加拿大吸引外资增速连年下滑,2017年降幅达到近年来最低值。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吸引外国投资增速波动起伏(见表1-2)。从美国吸引外资情况看,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2017年美国吸引国外投资总规模约为2.6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了31.6%。从行业分布看,2017年制造业吸引投资规模高于其他行业,但2016年制造业吸引外资占比近40%,比2016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而信息行业、专业科学技术服务业吸引外资规模大幅减少,占全部行业FDI的比重分别为9.9%和5.5%,分别比上年占比减少了1.6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见表1-3和图1-1)。表1-2 2013—2017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吸引外资增速(%)(续表)表1-3 2014—2017年美国主要行业吸引外资规模(单位:百万美元)图1-1 2016—2017年美国主要行业吸引外资规模(单位:百万美元)

虽然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吸引外资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但是,发达经济体在促进制造业振兴、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方面的力度仍然不减。一方面,发达经济体持续巩固在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的优势地位。2017年美国和欧盟知识产权相关收入占全球的73.4%,2005—2017年,美国知识产权使用费顺差持续扩大,2017年顺差达到796亿美元。另一方面,在制造环节,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强调要扩展国内制造业供应链的能力。特朗普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富士康、丰田等企业赴美建设制造组装工厂,补齐产业链条,破解“空心化”问题,将流向海外的制造业就业机会重新带回美国本土(参见专栏1-3)。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调保持闭环的工业增加值链,夯实工业基础,保证工业就业机会。专栏1-3 近期美国制造业吸引投资案例概览

1.多家光伏制造商将在美国布局太阳能组件装配工厂

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征收关税之后,多家光伏制造商将在美国建设太阳能组件装配工厂。韩国 LG 电子公司宣布在美国建设一座太阳能组件装配工厂,计划从2019年年初开始生产,年产能达到500兆瓦时,这座工厂将带来大约160个工作机会。光伏制造商韩华Q Cells宣布在美国佐治亚州建设一座年产能超过1.6千兆瓦时的太阳能组件工厂。此外,晶科能源表示,将完善在美国设立先进太阳能生产工厂的计划,持续紧密关注美国贸易法下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品进口待遇的变化。

2.科思创将斥资15亿欧元在美国贝敦兴建世界级MDI工厂

科思创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商之一,2017年销售额达141亿欧元。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科技聚合物材料的生产制造,以及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创新性解决方案的研发。根据科思创官方网站信息,2018年,科思创监事会批准了一项约15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将在美国贝敦兴建一座世界级的MDI工厂。该投资将成为科思创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新工厂将位于现有的科思创贝敦基地内。新生产线产能为50万吨/年,生产预计于2024年启动。同时,科思创将关停一个较旧且相对低效、产能为9万吨/年的MDI装置。到2024年,科思创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MDI总产能将达到约74万吨/年,将成为该地区最大的MDI生产商。

3.韩国SK Innovation在美国建立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据报道,2018年,韩国SK Innovation公司宣布计划在美国佐治亚州建设电动汽车生产线,投资将超过1.1万亿韩元,新工厂每年可生产储电能力总量高达9.8千兆瓦时的电池。未来,该公司将成为大众汽车在北美市场的锂电供应商。

4.沃尔沃汽车美国制造工厂落成投产

2018年6月,沃尔沃汽车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首个整车制造工厂落成投产。新工厂的建成标志着沃尔沃汽车完成了立足欧洲、中国、美洲三大市场的生产布局,体现了“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制造战略。新工厂总投资约11亿美元,产能最高可达15万辆/年,预计将为该地区创造约4000个就业机会。

5.戴姆勒在美启动建设新电池厂

据中国汽车质量网援引外媒报道,戴姆勒公司在2018年10月5日表示,将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建设一座电池工厂,该工厂是戴姆勒公司对位于亚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工厂投资10亿美元升级的程序之一。六、发展中经济体争取产业转移竞争日益激烈“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是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发展中经济体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了《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强化培训,促进改革》,旨在衡量监管法规是否有助于推动或是限制商业活动。总体来看,该报告梳理了自2017年6月2日至2018年5月1日之间发生的314项监管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有128个经济体进行了重大的监管改进,从而使得商业活动的进行在《营商环境报告》衡量的领域内更加便利。改进最为显著的经济体是:阿富汗、吉布提、中国、阿塞拜疆、印度、多哥、肯尼亚、科特迪瓦、土耳其和卢旺达。其中,印度连续两年位列营商环境改进最显著的经济体,印度总理辛格曾表示,要把印度带进营商环境排名前50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上一次报告的第78位,提升到第46位。

东南亚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势头强劲。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2017年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增速分化演进,反映出各国家和地区通过吸引外资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有所差异。其中,印度尼西亚吸引外资大幅反弹,吸引外资比上年增加了4倍多;2017年,中国吸引外资增速接近2%;越南吸引外资增速虽然波动起伏,但连续五年保持了正向增长走势,越南吸引外资的高增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吸引外资的强劲势头(见表1-4)。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NO.31),从东南亚看,2018年该地区吸引外商绿地投资比上年翻一番,马来西亚引进外资保持高位,泰国吸引外资同比增长60%。表1-4 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变动(%)

东南亚、南亚凭借较低劳动力成本继续加力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晶苑国际、健盛等代工企业在该地区的布局延续低成本策略;柬埔寨2017年吸引外国投资项目117项,仅新成衣与制鞋厂投资就有55项,创造7万个就业机会。此外,东南亚、南亚瞄准中端产业发起冲击。根据申万宏源研究,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正在机电产品领域培育竞争优势,2018年马来西亚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增速高达19.6%。麦肯锡报告显示,富士康、英特尔、三星、胜华等电子和电气设备领域的跨国公司自2010年以来已经在越南投资超过150亿美元用于建设生产设施,并与当地的零部件生产商建立合作关系。

发展中经济体积极谋求产业转型升级,希望承接更高水平的产业项目。长期以来,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主要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能源资源等比较优势承接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更多吸引的是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环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发达经济体积极推进工业4.0,发展中经济体不满足于承接低水平产业,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谋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参见专栏1-4)。例如,泰国提出4.0战略,实施“东部经济走廊”项目,实行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越南提出要建立国家创新中心,避免使越南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廉价劳动力、低附加值的加工厂,以及技术垃圾填埋场。专栏1-4 发展中经济体战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1.泰国实施4.0战略 启动“东部经济走廊”计划

2016年巴育政府首次提出实施泰国4.0战略,推动经济迈向创新和技术驱动的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泰国瞄准了十大目标产业。其中,现代汽车制造业、智能电子、高端旅游及保健旅游业、农业和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业等为优势发展产业;机器人制造业、航空业、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数字经济、全方位医疗产业为新兴的未来产业。为进一步推动该项战略的落地实施,泰国推出了“东部经济走廊”计划。该计划规划在泰国东部沿海的北柳、春武里和罗勇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业发展。

2.“印尼制造4.0”计划

根据《印度尼西亚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趋势与挑战》报告,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出台“印尼制造4.0”计划,目标是2030年进入全球十大最大经济体行列。“印尼制造4.0”是印尼的一项国家战略,印尼工业部负责具体领导和推行该计划。“印尼制造4.0”重点支持五个优先发展行业。包括:食品和饮料、汽车、纺织、电子、化工。这些产业门类具有以下特点:发展基础比较好,在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较大,且国际市场空间较大,对推动印尼就业、出口和未来科技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政府设想通过实施“印尼制造4.0”战略,能够为经济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即在2018—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每年6%~7%,制造业在GDP中的贡献率达到21%~26%,创造就业机会700万~1900万个。

3.印度规划十五年发展愿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在2017年提出了“印度十五年发展愿景”,规划了“新印度”的蓝图:力争到2032年将印度建成繁荣、良好教育、健康、安全、廉洁、能源充足、清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目前,“印度制造”“创业印度”“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发展规划的实施,改善了印度国内的营商环境,拓宽了外资准入领域,成功激发了市场活力。

4.越南推动承接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据越南《越南新闻》报道,越南总理阮春福2019年召开工作会议,要求计划投资部为未来数十年经济发展制定规划,建立创新型经济,鼓励初创企业发展。阮春福提出,要制定出切实的解决方案,避免越南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廉价劳动力、低附加值的加工厂,以及技术垃圾填埋场,要确保没有人被落下。计划投资部将设立国家创新中心,推动建设创新的联通网络运营,为越南人才建设,以及应用工业革命4.0的创新技术,进行智慧城镇建设、实现绿色增长、清洁能源,提高气候变化能力等创造条件。第二章 国内产业转移合作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区域“四大板块”——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东部地区加快腾笼换鸟,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推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承接转移亮点频现。从我国引进外资看,2018年我国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正向增长,投资结构保持高端化态势。重点区域转移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京津冀地区(简称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转移水平和层次稳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有序开展对外产业合作;特色对接活动成效凸显,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建设走深走实;产业转移合作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飞地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特色小镇等新兴载体高质量发展;产业转移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产业转移高质量推进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一、东部地区加快腾笼换鸟 其他板块承接转移亮点频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正在面临复杂深刻的变革,劳动力数量规模红利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国际竞争态势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四大板块各省区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近年来,东部地区顺应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实施“减量发展”“腾笼换鸟”等举措加快引导产业转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承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强化产业导入的标准,高水平推动发展和承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加快培育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特色产业集群,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是,由于各板块在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要素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业转移促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分化仍在持续。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17年,东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全国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52.86%,比2016年上升约0.3个百分点(见表2-1)。中部地区的全国占比持续稳步提升,达到20.83%,2017年较2016年增加超过0.2个百分点。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波动起伏,2017年有所下降,同比减少了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延续了占比下滑走势,但与2016年相比,降幅有所收窄。表2-1 我国四大板块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变化(%)

从工业增加值看,2017年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54.36%,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从其他板块来看,中部地区占比稳中有升,保持了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西部地区同比减少约1个百分点。近5年来,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持续下滑。2017年下滑幅度减少,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5.53%,比2016年减少0.27个百分点(见表2-2),反映出东北地区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持续拉大。表2-2 我国四大板块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变化(%)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9%,其中,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了9.5%,成为拉动投资增速提升的主引擎。但是,投资增速的区域分化仍然较大。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5.7%,中部地区增长10%,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7%,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而从分区域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2017年,东、中部地区制造业投资增速延续减缓态势,增速下降到5%以下,两地区投资额在全国占比有所增加。与2016年相比,2017年西部地区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降低,2017年降至3.24%,投资额在全国比重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东北地区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负增长,2017年投资增速为-8.20%,投资额在全国的占比持续下滑(见表2-3和表2-4)。表2-3 我国四大板块的地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表2-4 我国四大板块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占比(%)

从货物出口情况看,2017年,东部地区货物出口的全国占比有所回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占比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见表2-5)。表2-5 我国四大板块货物出口全国占比变化(%)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来看,2017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研发经费支出的全国占比稳步提升。四大板块的研发经费支出延续正向增长势头。其中,东部地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8.9%,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等地的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以上,反映出东部地区的传统工业大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在中部地区,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持续发力,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超过17%,山西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4.9%,扭转了2016年下滑状态。西部地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1%,整体有所回落,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比增长超过20%。东北地区的研发经费支出较2016年增长了2.64%(见表2-6和表2-7)。表2-6 我国四大板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表2-7 我国四大板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全国占比变化(%)

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西部各省区在产业基础、硬件设施、营商环境、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条件不断完善,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项目纷纷落地,为中、西部产业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东部地区“腾笼换鸟”成效凸显。山东省出台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和实施规划,新动能快速成长,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和9.6%;重大项目库建设强力推进,首批450个优选项目开工360个。浙江省深化“亩均论英雄”[3]改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9.8%,亩均增加值增长7.4%。江苏省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8%和11%,占比提高至32%和43.8%。

中部地区“头雁效应”不断显现。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域优势,立足生产要素富集、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坚实、市场潜力广阔的基础条件,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合作平台,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例如,湖南省衡阳市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围绕已有产业强链、补链,主要瞄准有色金属、先进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衡阳市引进了一批投资额度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高端产业项目,带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据统计,仅2017年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达15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余亿元。

西部地区优化环境筑巢引凤。西部地区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也是重点生态保护地区。近年来,西部地区立足广阔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突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和承接高技术产业,换道超车取得显著成就。例如,贵州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为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夯实了基础,特别是每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达到七八千亿元,落户的世界知名企业达150多家,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例如,苹果公司将iCloud服务转由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在贵州建立了数据中心。四川省2017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9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8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606亿美元。截至2017年年底,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331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35家,居中国中、西部第一。

东北地区把握战略机遇突破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近年来,东北地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新技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承接发展一批重点项目,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例如,辽宁省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等辽西北地区立足自身在产业、区位、生产要素等方面优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承接京津等地产业转移,推动形成的新增长点。2018年上半年,辽宁省朝阳全市落地京津冀项目108个。全市在库项目511个,同比增加89个,其中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277个、21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立足自身及周边地区玉米产量丰富、用水充足、蒸汽、电力要素齐备的现实基础,积极承接国内生物发酵产业转移,积极引进一批高成长性、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经济快速崛起,成为强劲的增长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二、吸引外资逆势正向增长 继续向高端产业集聚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极致力于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通过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家产业合作,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2017年以来,在全球FDI 持续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吸引外资逆势正向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保持正向增长态势,利用外资投向不断优化,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见表2-8)。[4]表2-8 2008—201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856亿元,增长0.9%,折合1350亿美元,增长3%。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反映出我国承接发展产业持续转向高技术领域。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看,2018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2713亿元,同比增加了20.1%,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30.6%,流向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较2017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98亿元,增长35.1%,折合137亿美元,增长38.1%。

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助力我国产业转移高质量提升。2017年以来,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国际引资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打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更加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以特斯拉、巴斯夫、福特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持续看好我国市场前景,更加倚重在华业务地位,推动我国更高水平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合作(参见专栏2-1)。专栏2-1 吸引外资稳中有进 龙头企业引领国际产业转移合作

特斯拉在上海市建美国之外首个超级工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签约落户上海临港,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2019年1月开工建设的工厂一期年生产规模为25万辆纯电动整车,包括Model 3等系列车型。工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年产量将逐步增加至50万辆纯电动整车。

福特中国升级为独立运营的业务单元。中新社记者闫晓虹报道,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透露,福特汽车公司重新定位其全球业务,中国市场与北美市场并列成为公司的两大核心市场。福特中国升级为独立运营的业务单元,将直接向全球总部汇报。福特汽车称,中国市场对其赢利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开工建设。根据新华网报道,2018年10月11日,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开工建设。宝马集团与华晨汽车集团签订新的合资协议,双方正式启动合资企业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项目。宝马集团董事长克鲁格在开工仪式上说,宝马在中国投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将对华增加投资30亿欧元,对现有生产设施和项目进行大规模改造,未来3至5年,华晨宝马整车年产能将在目前52万辆基础上增至65万辆,新创造5000个工作岗位。三、重点区域转移合作深化 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陆续出台新举措,全国各地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跨区域产业转移不断取得新进展。(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不断突破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简称京津冀)的区域发展指数稳步提升,测算结果显示,2017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53.99,与2010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7.71个百分点。特别是2014年以来,指数出现较大幅度提高,2017年比2013年上升36.2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9.07个百分点,明显快于2010—2013年期间水平,反映出协同发展战略对区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这当中,京津冀三地产业升级转移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功能定位,三省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丰富对接合作形式,持续加强承接载体建设,不断优化承接转移环境,推动京津冀产业转移不断迈上新高度(参见专栏2-2)。专栏2-2 重点载体承接成效显著 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唐山市曹妃甸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对接京津产业项目转移,取得丰硕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来,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共签约京津产业项目412个,协议总投资4491亿元,累计实施京津产业项目139个,总投资1936亿元。

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民航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发改地区〔2019〕375号),指导北京市有序推进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根据区域功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示范区空间布局为“一港四区”,即首都空港、航空物流与口岸贸易区、临空产业与城市综合服务区、临空商务与新兴产业区、生态功能区。

张承生态功能区。张家口市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库建设,精准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其中,2018年张家口市签约大数据项目22个,新投运服务器14万台,累计达到22万台,居全国前列,张北县被评为“全国首批大数据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库。中海油海工装备基地等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华泰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先后签约落户。2015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共引进北京项目1699个,协议投资额3920.6亿元。其中,2018年共签约北京项目591个,协议投资额1155.6亿元。(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合作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积极探索流域产业转移,三省一市协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一是长三角产业转移合作稳步推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依托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2018年1月至9月,安徽省宣城市新引进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62个,其中来自沪苏浙的项目211个,占80.5%。二是“G60科创走廊”引领新兴产业合作。2018年6月,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等8市代表齐聚上海市松江区,9区市签订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签约,总投资1467亿元。三是产业转移杜绝污染转移。2018年,四川省编制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推进沿江5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湖北省“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15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推区域产业转移水平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推区域产业转移水平提升。一是打造更高产业转移平台。广东省江门市积极谋划重点推进四个万亩园区建设,即深圳—江门工业园、大广海湾经济区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广海湾+台山工业新城、珠西化工集聚区,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具有更大空间、更高水平的产业平台。二是产业协同进一步增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连接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推进区域联动、产业协同,形成链式互动新格局,广州市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市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东莞市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四)各省区市主动布局“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转移合作

各省区市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面向沿线地区的产业转移合作有序推进。一是对沿线投资和经贸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根据商务部网站发布数据,2018年前11个月,我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4.8%;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3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我国企业在24个沿线国家在建合作区82家,累计投资约29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税收超过20亿美元。二是重点省区市不断丰富合作内容,不断拓展合作方式。根据《中国广东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行动报告2018》,广东省企业正以对外工程承包为先导,以金融服务为支持,带动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联合走出去,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涵盖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加工制造、物流运输、农林开发等多个领域;合作方式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商品和劳务输出为主发展到商品、服务、资本输出并进。四、特色对接活动亮点频现 平台效应加快释放(一)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成效凸显

河南省依托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平台,大批承接转移项目落地投产,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前五届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纳入河南省产业转移管理平台的产业转移合作项目累计有2366个、签订技术转移合作协议650份、区域或行业战略合作协议24份,签约投资总额9670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809亿元。1355个承接项目建成投产,530个承接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履约率79.7%、资金到位率49.7%、建成达产率57.3%。

2018年11月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陕西省等九省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开幕式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对接活动聚焦新型材料、智能装备、绿色制造、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对外发布1000余个、总投资9000亿元的合作项目,共收集签约项目611个,签约项目呈现出“龙头型项目多”“基地型项目多”“转型升级项目多”等特点。(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促进三地精准对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要实践。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破局之招。推动京津冀产业合理有序转移,要引导与首都功能不相适应的产业有序疏解,优化三地产业格局和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京津冀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逐步清晰,企业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政府间合作更加理性务实,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形成了有效合力,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带动周边省市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联合京津冀三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主办2018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对接活动以“精准对接、协同创新”为主题,采取“1+N”形式进行。“1”是指在雄安新区举办系列对接活动启动仪式;“N”是指围绕三省市,分行业、分主题在承德市、廊坊市、张家口市、唐山市,以及北京市、天津市等地举办的11场专题对接活动。据报道,活动促成100余项合作项目和协议,传统产业项目25项,总投资180多亿元;康养、医疗类产业项目26项,总投资220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13项,总投资90多亿元;扶贫产业项目6项,总投资6000万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8个,拟投资330多亿元。(三)产业合作专题活动推介典型经验

2018年6月28日,“2018产业合作专题活动——走进四川广安”在四川省广安市成功举办。活动安排重点产业园区介绍了区域产业合作经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介绍了行业发展动态和产业转移趋势,并组织重点企业赴园区进行现场考察。此次活动以“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总结推广区域产业合作经验,为产业转移有关各方搭建起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五、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 特色载体不断丰富

产业转移载体种类丰富多样。产业转移既有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及各类产业集聚区等“大而全”的载体形态;也有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小而精”的载体形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移向纵深推进,各地区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和承接产业的探索也与时俱进。一方面,为解决利益分享难题,顺畅产业转移渠道,以“飞地园区”为代表的区域合作载体蓬勃兴起,成为跨区域产业转移合作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为破解产业布局“同质化”问题,打造特色承接优势,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新兴载体在经历过快速崛起之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发展承接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

飞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飞地经济”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互助机制(参见专栏2-3)。专栏2-3 飞地园区快速发展 利益合作共享机制不断完善

四川省藏区飞地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信息,2018年上半年,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市(州)和省级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飞地园区建设发展助推藏区彝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强化政策落实,创新机制举措,努力推进成阿、甘眉、德阿、成甘4个藏区飞地产业园区取得较好的发展实效。2018年上半年,藏区飞地产业园区共计实现工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