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18:02:23

点击下载

作者:张艳艳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

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试读:

前言

记得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曾经说过:“儿童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观念,不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尊重孩子,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这个口号呼吁了多少年,我们的家长也身先士卒,甚至以牺牲的精神在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他们为了孩子不惜重金投资;为了孩子辞去工作,专心带孩子;为了孩子把他们送到一些“名师”那里求学……可结果呢,有的孩子腼腆、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顽劣、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没有主见……于是他们彷徨了、迷茫了,于是他们开始求助一个又一个的“专家”。

其实,最好的专家是遵循孩子性格特点进行教育的妈妈(爸爸),一个有心的妈妈(爸爸)也可以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孩子,就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至于怎么雕琢,还要看这块玉的特点和雕琢师的方法。例如,本书中的沫沫,是个顽皮的小男孩,当妈妈意识到他的顽劣有点过时,就开始“放权”给儿子,让他当家,让他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进而促升他的成就感、使命感,最终沫沫成了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男孩。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给予孩子太多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顽劣、害羞、没有自信。反过来,如果父母学会“狠”一点、“坏”一点,也许孩子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这本书里有一群有点另类、非同一般的父母:他们非常“多事”、“贪玩”,有的还非常“懒惰”、非常“抠门”。他们对孩子很“狠”,经常“甩手不管”,或者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西点军校”式的管理,甚至不惜让孩子迟到,还让孩子穿奇装异服……可就是这样一群妈妈(爸爸)带出来的孩子,独立、勤劳、节约、有自信、有纪律、有主见……

这是一本值得很多家长一看的书。在这本书里,每一位妈妈(爸爸)以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完全打破以前妈妈们事无巨细对孩子包办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当家;他们一改认为孩子听话就是正确的观念,让孩子顽皮;他们把钱包交给孩子让他们管钱;他们还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让孩子想入非非。总之,他们颠覆传统,打破过去,但是,他们的孩子却阳光、坚强、健康,具有自己的个性。

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然后坚持下来,这样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你理想中的“美玉”。

第一章 “甩手”父母成就独立好孩子

学会拒绝,减少孩子的依赖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过失,切忌草率从事,应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从中得到一些东西。——前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案例

现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理所当然地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爱。身为一名母亲,我也毫不例外地会有这样的想法。自我家京京出生后,我就为他忙这忙那,可能是我的照顾过于周全了,以致于让京京成了典型的“蜜糖罐”里泡大的孩子。

说实话,当我们家长一心爱着自家孩子的时候,很少会非常理性地思考这种爱对孩子来说到底合不合适。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给予京京的完全是一种包办式的爱。比如,在他要求玩玩具的时候,我就会把玩具送到他手上,等他玩完了,我再替他把那些玩具收拾好。甚至,京京快3岁时,还是我一口口地喂他吃饭。在我的溺爱下,京京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一开口都是“妈妈,我想……”对于我的这种溺爱,京京他爸也曾经提出过异议,但我却一直没有当回事,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慢慢培养也不迟。于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京京上幼儿园。

京京是3岁时上的幼儿园。一开始他对上学充满了向往,总是早早起来去上学,但是没过几天,他就闹着不去了,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只好去找他的老师了解情况。原来,京京在幼儿园什么都不会做,没有人来喂,他连自己吃饭都不行,京京觉得害怕了,索性拒绝再去幼儿园。

京京的老师告诉我,虽然孩子很小,但是也要让他适当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在家长的包办下,孩子会养成依赖性,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她还让我从一些小事开始逐步培养京京的独立能力。

那天,京京的老师跟我聊了很多,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对京京的培育有多么失败。本以为给了孩子最多的爱,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最不利的。好在京京还只有3岁,所以,我反思了自己不正确的做法后就开始积极“密谋”如何重新打造京京。

当然,在“改造”京京之前,我对自己也“改造”了一番。这期间,我大量地阅读了相关的、有指导性的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我实现了思想上的“改头换面”,而且下定决心要对京京“狠心”一点。

在这之前,我遵从京京老师的建议,先让他在家待一段时间,缓解他对幼儿园的恐惧。回到家后的京京又重新躲进了“避风港”,自然乐不思蜀,但我却不想让他再像以前那样了,于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改造”计划。“妈妈,我想吃苹果。”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京京朝我大喊。看看表,上午10点了,按照惯例,这个时间是平常给京京补充维生素的时候,而我此刻正在卫生间里同换洗衣物“奋战”,对于京京的要求故意充耳不闻。过了一会儿,京京见我没有动静,就直接跑到门口,大声地说:“妈妈,我要吃苹果!”语气中竟然掺杂了不满。哼,你不满,我还不满呢,于是,我又故意冷冰冰地扔过去一句话:“没看见妈妈正在忙着吗?想吃就自己拿去。”京京大概第一次看见我这么生气地拒绝他,竟不知所措地站在了门边,我“冷眼”瞧过去,只见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显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我依然不理不睬,继续我的“奋战”。就这么僵持了一会儿,京京走开了。结果,那个早上的维生素就没有补充。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京京仍然按照惯例,坐在桌前等着我喂,可我只是走过去,把他的那一份放到他面前,然后我就自己开吃了。这小子终于憋不住了,大概感觉自己受到了和在幼儿园里一样的“不好”的待遇,便号啕大哭起来,而且还一边哭一边说我“坏”。

用哭的方式来威胁我,这是京京从小就惯用的一招。见他又想用这招来对付我,我干脆把饭碗一推,也开始“号啕大哭”起来。看到我的反应,京京立刻就不哭了,他非常不解地盯着我,而我呢,却一不小心由假哭变成了真哭(我主要是想自己这几年白白付出的心血啊)。最后,京京终于坚持不住了,他跑过来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哭啊?”

听到京京的话,我便趁机开始了控诉,我一边“哭”一边说:“你看妈妈好心好意做了饭,你竟然不吃,还哭给我看,妈妈真伤心。”嘿嘿,先从吃饭入手吧。

京京似乎明白了,他说:“平常都是你喂我,可今天你都不喂我了。”这小子还是觉得很委屈。“你看妈妈现在都累成什么样了,既要给你做饭,又要给你喂饭,还得给你拿苹果,要是不给你拿,你就不吃了。你看看,妈妈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哦,一点都不漂亮了。”我继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妈妈漂亮,妈妈漂亮。”京京赶紧安慰我。“京京,想不想妈妈以后更漂亮?”我见状赶紧下套。“想。”京京弯儿都没打,立即说。“那好,从今天开始,你自己吃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少点劳累,就会更漂亮了。”我趁势提出了要求。“好。”京京没有犹豫地说。“那么,我们从现在就开始?”看到这小子如此热烈的响应,我想还是趁热打铁为好,否则这小子反应过来再变卦,我还得挤一次眼泪。“好的。”京京听了我的话,便跑回自己的座位前,拿起自己的勺子准备吃饭。一开始,京京挖饭的动作很笨拙,有好几次都把勺子里的饭粒弄到饭桌上。看到京京笨手笨脚的样子,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啊,可我又知道此时不是我纠结的时候,我要做的是帮京京尽快学会做这些简单的事情。“京京,你看,妈妈是这样拿勺子的。”我拿起勺子,边说边示范给他看,京京认真地看着我的示范,然后自己去尝试着挖饭,夹菜。虽然吃得慢,但最后终于靠他自己吃完了这顿饭。当时京京一吃完,我立即对他进行了表扬:“京京真棒,会自己吃饭了!”京京听了我的话后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他问我:“妈妈,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应该自己吃饭?”“是的,小朋友就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回答简洁明了,一步到位。“那以后我就自己做吧。”京京进一步要求,看来,他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了。“哎呀,我儿子上了几天学有进步了,竟然要求自己做事情了,那以后妈妈就看你的表现了。”看到儿子的转变,我当时特别高兴。

不过,在高兴之余,我也意识到小孩子的话不能完全当真,这小子当时是在我眼泪的炮轰中做了这个决定,明天能否继续还很难说。所以,我就跟他做了个约定。“京京,我们拉个钩怎么样?”我提议道,“我们以一个星期为限,如果这个星期你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就把你的表现告诉你的老师。”京京听了我的建议很高兴地接纳了,这可是给他挽回面子的重要机会。

就这样,在我眼泪的轰炸下,在我们的约定中,京京从不会到会,慢慢成长为能照顾自己的“独立”小孩了。

案例分析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四二一”模式,即六个大人带一个孩子。面对这一个宝贝,他们恨不得把孩子一生的事情都给安排好、做好,哪里还想着让孩子独立。所以,像京京这样,到了3岁仍然连自己吃饭都不会的情况并不算少见。我就曾经见过一个到了4岁还不会自己吃饭的女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的老师只好喂她吃。可是老师的这种行为导致了其他小朋友的不满,使得这个4岁的女孩因为不会吃饭而遭到更多的鄙视。结果,这个小女孩很受伤,最后发展成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是谁造成的?很显然,是家长。他们包办得太多,只想着给孩子爱而没有想到孩子将来有一天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时该怎么办。其实,孩子大约在1岁左右的时候就有了自己吃饭的意识,他们会因好奇而想要去尝试,这个时候,家长对待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而不是去阻止他们的尝试。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因为担心孩子弄脏衣服、打破饭碗、浪费时间等而去制止孩子的举动,这样就把他们自发迈出的第一步扼杀在了摇篮中。要求自己吃饭是孩子独立的第一步,作为家长,正确的对待方式就是尊重孩子的愿望,让他们去做,哪怕孩子弄脏了衣服。给孩子换一个塑料的、质量好的碗,让他们去尝试,当他们做完后对孩子给予表扬。在这种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超强”教子心经作为妈妈,在帮助京京独立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当孩子因不习惯而哭闹时,妈妈一定要“狠”下心来。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会因不忍心听孩子的哭声而放弃原有的坚持,这样的话,大人就被孩子给牵制住了,以后再想给孩子定规矩也不太容易实施。但是,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把握“狠”的程度。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拧”,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那样的话,妈妈就不可一味地“狠”下去,而应采用能够吸引孩子的方法,比如带他出去走一走,让他从坏情绪中摆脱出来,然后再引导孩子慢慢适应和改变。总之,在改掉孩子不良习惯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教育。另外,孩子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父母应不断“制造机会”帮助他们增加长久性,然后渐渐改善。

放权,让孩子在自由中起飞

严管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施压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信人信己;放权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责任。——创新工场CEO 李开复

案例

我的儿子沫沫是很顽皮的孩子,自小惹的麻烦事不胜枚举,像和小朋友打架、毁坏家里的玩具等,都是常有的事。特别是自他上幼儿园以来,大事小事似乎就没有间断过。

记得大约在他4岁多的时候,一天下午,幼儿园的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要我过去一趟。对于老师的电话,我预感大概不会有什么好事,去了一问才知道,原来儿子在午休时用圆珠笔把一个女孩儿的脸给画花了,小女孩为此哭了很长时间。当时我一听,心里那个气啊,这小子怎么净给我惹事。为了惩罚儿子,我决定把他带回家好好“修理”。

但是还没等到家,儿子沫沫就先给我道起歉来,“妈妈,我错了。”大概儿子在屡次的“敌我斗争”中日渐成熟,知道怎么对付老妈我了。对于儿子的小心思我虽然看了个大概,但火气确实下去不少,不过还是有模有样地训了他一通。

后来沫沫给人家小女孩正式道了歉,事情就算结束了,但是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顽皮点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能也是因为他的顽皮还没有引起过很大的麻烦,所以多数时间里我都是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还有一点让我反思的是,每当沫沫因顽皮而发生状况时,我和他爸爸总是第一时间出面帮他处理问题,从没有试着引导他,让他自己去解决,以致随着年龄的增长,沫沫这种顽劣的习性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了。

针对沫沫表现出来的顽皮好动的特点,我决定“放权”给儿子,让他在适当的家务活动中感受约束力,增强责任意识,进而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小孩。正如一些专家所说,一个孩子能否快乐、能否积极进取、能否在将来有所作为,最终还是靠他自身的力量,成年人可以协助但不可能替代孩子成长,家长不能包揽孩子的终生。因此,适当地“放权”给孩子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也能帮助他形成良好的性格。

既然决定要“放权”,那就要正式一点,首先从家庭卫生方面开始,为此我特别召开了家庭会议。沫沫对于一切好玩的东西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家庭会议让他感觉到了乐趣。看到沫沫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找对了方法,再加上小孩子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我就顺势在这个家庭会议上列举了搞好家庭卫生的几点注意事项,并且还安排了各自的职务。

根据会议决定,沫沫担任家里的卫生部长,我是勤务长,孩子的爸爸是监督员。每个人的职责各有不同:卫生部长主要负责搞卫生,例如,每天要做扫地、倒垃圾等一些简单的活儿;勤务长则负责买菜、做饭和购物;监督员是监督其他成员的,但同时负责诸如买电、扛煤气罐之类的活儿。

沫沫有了官职,自然很乐意干,刚开始的时候,他每天都能够把地扫好、把垃圾倒掉。可是,小孩子的好奇和热情只能持续一阵子,当做卫生部长的新鲜劲儿一过,沫沫就开始变得松懈了,有时还会想方设法地偷懒不干活儿。“沫沫,今天的垃圾怎么没有倒掉?”下班一回到家,我就看见沫沫又偷懒了。“不想倒了。”这小子想打退堂鼓。那可不行,我得想个办法让他坚持下去。

我跟沫沫的爸爸商量了一下,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俩就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出双簧。“沫沫这周表现不错啊,不仅把家里的垃圾及时倒掉,而且还会监督妈妈和爸爸呢。”我首先对沫沫大唱赞歌。沫沫听了我的话后,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对啊,咱们沫沫长大了,那天还批评我没有及时清洗袜子呢。”孩子的爸爸也跟着添油加醋。“对了,沫沫,”我继续诱敌深入,“感觉做卫生部长累吗?”“不累。”沫沫见我有此一问,立即大声回答道。“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要是不愿意做了,就和妈妈交换职务吧?我可想坐这个位置了。”我“好心”建议道。“不,我还要做卫生部长!”这次沫沫一点迟疑都没有了。“那好,为了表扬沫沫最近的表现,我决定明天全家去一次凤凰岭,算是爸爸妈妈对你的奖励。”“真的?谢谢妈妈!”小家伙一听说去凤凰岭,立即高兴地拍起了桌子。唉,对小孩子只给口头表扬恐怕力度还不够,我就干脆来了个运动奖励。

后来,我又时不时地通过讲故事、打分、奖励等形式帮助他把卫生工作坚持了下来。在整个过程中,沫沫通过完成这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不仅学到了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还慢慢有了责任感。到今天为止,我们家的垃圾一直都是沫沫负责倒。

案例分析李开复博士曾经说过: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深具责任感,因为他会感谢——感谢你们信任我,让我作这个决策,我一定会负责任地把这件事情做好。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己动手、自己做主的欲望,比如两岁多的孩子看见妈妈在洗衣服,他便表现出自己也想加入的愿望。如果此时妈妈让孩子去洗一洗,那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被妈妈信任、被重视而快乐地去做。但是,我们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这种欲望时,大都是以无比温柔的语气夸奖孩子一番,然后再制止孩子的举动。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认为,只要我表现出想做的态度,哪怕自己不去做都会得到父母表扬。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愿意做,因为有他们的父母在做,更为严重的是,会养成一种不真诚的个性。沫沫的妈妈在一开始虽然意识到了沫沫的问题,但私底下还是抱了幻想,以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懂事的。结果当孩子犯错时就去批评一下,然后帮助孩子处理,以致让沫沫顽劣到了4岁多。为什么顽劣?事实上是父母的态度助长了他的顽劣,因为他发现每次自己做错事后都有父母为他处理,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有了放纵的暗示,而且会使孩子变得没有约束力,没有责任感。所以,这样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已经有很多实例证明,在这种“爱”的宠溺下,孩子会变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变得缺乏独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会变得非常自私。但是,沫沫的妈妈认识到自己的教育问题后开始“放权”给儿子,这无疑是她教育观念的一大飞跃,当然,此“放权”非彼放权,只有结合着孩子年龄阶段的特点适当放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权”。“放权”是一种爱,是一种信任,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出来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被爱、被信任而慢慢变成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特点进行适时的“放权”,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增强孩子生活能力的方式之一。

3~4岁孩子能够胜任的工作:能够自己洗漱,协助父母把干净的衣物叠好、放好。能够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

4~5岁孩子能够胜任的工作:能够给家里的植物浇水。能够协助大人摆放和清洁饭桌。能够从门口拿邮件和报纸。能够喂宠物。

5~6岁的孩子能够胜任的工作:能够整理和打扫自己的房间。能够叠好自己的衣服。能够倒垃圾。能够摆放碗筷和清洁饭桌。“超强”教子心经在给沫沫“放权”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那就是沫沫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顽劣了,而且还有了自制力及责任感,现在他不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且还知道在做事情之前要先考虑一下。这一切都是从我们开始“放权”给他、他从“放权”中得到信任开始的。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长自己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及心态,只有自己放开了,孩子才能有进步。让孩子从小事开始,让他们逐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律性才会不断提高。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太小就什么都不让他们做,许多孩子想做事情的欲望其实在很小就产生了,只不过被大多数家长剥夺了而已。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利用孩子的欲望并加以引导的话,孩子的好习惯就能顺利养成。当然,想让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善于从小事开始“放权”,让孩子真正参与进来。比如,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即使他并不能真正做家务,也要让他参与其中。在面对一些家庭问题时,比如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兴趣特长班等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真正参与到与他自己有关的事情当中,让他们体验到被信任的感觉,进而增加他们的责任感。

从叠被开始,学会生活自理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适的成长环境,但无法隔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因此,聪明的父母应当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英国社会学家 斯宾塞

案例

有一段时间我工作比较轻松,下班也比较早,于是晚饭后我就带着闺女冉冉出门去散步。在散步时,我认识了几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年轻妈妈,后来在和她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孩子教育上的问题。例如,如何让孩子学会自理。

说实话,妈妈照顾孩子的时候,几乎都是无微不至的。早上,我们这些做妈妈的很早就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餐,等孩子起床吃饭的时候,我们又得忙着为孩子叠被铺床、收拾房间什么的。在每个妈妈的潜意识里,做这些是理所当然的,而我们的孩子也觉得享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哎呀,你不知道,我们家佳佳升入大班以后,幼儿园增加了叠被子的要求,昨晚回来还哭鼻子,说中午在幼儿园午休完以后,自己也不会叠被子,更不敢跟老师说。”佳佳的妈妈说。“这件事情,我家大军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过。”大军妈妈一副过来人的样子。“你是怎么做的?”佳佳妈一听大军也遇到过,赶紧来讨经验。“怎么做,教呗。”大军妈妈说。

其实我家冉冉再过一段时间也该去幼儿园了,这也是她即将面临的问题,于是,我赶紧凑过去“洗耳恭听”。“一开始,我就在家教他,可3岁的小孩子哪里能一下子就学会啊,但是又害怕孩子被同学嘲笑,于是我就一遍一遍地教,做不好我就批评他,他也哭过鼻子,不过,最后好歹能叠出个被子的样了。”大军妈妈给佳佳妈妈传授着她的经验。

让孩子自己叠被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其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当问题还没有临头时,家长们有意无意地会忽视问题的存在,以至于当事情到了眼前时,才开始临时“突击”。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已经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于是,我决定在冉冉上幼儿园之前教会她“叠被子”。

不过,据我对冉冉的了解,她是有点“反骨”的。当你要求她拿个苹果吃的时候,她往往会拿梨吃;当你让她看幼儿频道时,她可能会把电视调成新闻频道。所以,针对她的这个性格特点,我决定采用一种“以毒攻毒”的方式。

其实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冉冉姨妈家的小表姐雨婷来“刺激”她一下。雨婷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据她妈妈说在他们班昨天举行的叠被子比赛中,雨婷因为叠得好得到了个小红花。我呢,就趁着雨婷新鲜热辣的荣誉感还未消退,决定让她来教一教冉冉怎么叠被子。

周六那天,我给雨婷家打电话,在电话里我先是把雨婷“狠狠”地表扬了一番,然后便向她提出,请她来教冉冉叠被子。雨婷见自己的成绩和荣誉得到认可,心里自然高兴,所以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冉冉,你会叠被子吗?”在书房里玩得不亦乐乎的小姐妹俩正在对话。“不会。”冉冉倒也诚实。“切!”雨婷听到妹妹的回答,立即表现出鄙视的样子,“我在你这个年龄都会自己叠被子了。”看她一副老江湖的口气,正在听她们谈话的雨婷妈妈和我相视一笑。“我有妈妈给我叠!”冉冉毫不示弱地对姐姐的鄙视做出了反击。“告诉你吧,等你上了幼儿园,要自己叠被子的,到时你不会叠被子,会被大家嘲笑的。”雨婷继续卖弄自己过来人的经验。“笑就笑呗!”冉冉竟然毫不在乎。“我可不想让你被嘲笑,让我来教你吧!”雨婷看到冉冉不在乎,她倒着急了,干脆毛遂自荐要教冉冉叠被子。“好吧!”冉冉犹豫了一下后表示同意。我猜想此刻冉冉心里应该很感激姐姐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吧。

小姐俩蹦蹦跳跳地去了冉冉的卧室,我和雨婷的妈妈紧随其后“刺探军情”。

只见雨婷先把冉冉的被子舒展铺在床上,然后折叠起一边,并用小手给被子压出一道沟,然后用相同的办法叠另一边,再对折……很快,方方正正的被子就在雨婷的摆弄之下诞生了。

而冉冉呢,只是好奇地看着姐姐熟练的操作,大概还搞不清原来散乱的被子是怎么被姐姐叠得如此整齐的。雨婷跳下床,让冉冉照她刚才的样子学着做一遍。

冉冉此刻也有点跃跃欲试了,加上不想让姐姐看不起,所以,对于姐姐的要求,她没有反对,而是立刻动手操作起来。但是,冉冉毕竟还是太小了,不管她怎么努力,不是折不出沟就是叠不起来,最后,冉冉不耐烦了,干脆就不叠了。在门外偷偷观察的我们也看出了两姐妹的不耐烦,正打算进去,可还没等我们进门,就听见雨婷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很显然,雨婷还不知道怎么做个好老师。

但她的话却刺中了冉冉的“反骨”,只见她撅着嘴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又爬到床上折腾起来。我看见她在床上忙碌着,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很快,被子被揉成了一团。

我担心雨婷再说什么刺激的话惹恼冉冉,就赶紧推门走了进去,然后假装发现新大陆一般,首先对她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呀,冉冉想叠被子了,看来冉冉真是长大了。”但冉冉对我的表扬不理不睬,只是生气地站在那里。“不过呢,叠被子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雨婷姐姐是不是也学了很多次很多次才学会的啊?”我假装无视冉冉的愤怒转过头来问雨婷。“是的,我也是在家学了很多次才学会的。”雨婷很乖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听了我和雨婷的对话后,冉冉的情绪明显开始缓和下来。趁这当儿我推了一下雨婷,示意她过去帮妹妹,雨婷走上前去,对冉冉说:“妹妹,我再叠一遍给你看好不好?”冉冉没有说话,但是她的表情说明她已经接受了姐姐的建议。

于是,雨婷一边讲解一边又叠了一次被子,而冉冉则在旁边很认真地看着。

那一天,冉冉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叠被子。不过,打那以后,冉冉再也不让我替她叠被子了,每次她起床后都是自己在卧室里折腾半天。后来,经过我多次示范,冉冉终于在上幼儿园之前学会了叠被子(当然是那种很薄很薄的小被子)。

虽然叠被子事件颇多波折,但在我看来,这对于冉冉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其实,很多事情,只要能让孩子们产生兴趣,家长再加以引导,慢慢地,就可以让他们从中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在,冉冉已经7岁了,她也确实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自己的事情,比如整理房间,她都会尽量自己来做。

案例分析我们知道,学前期是幼儿能力与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生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以致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大学时都还不具备例如自己“叠被子”这样的基本生活能力,而这些能力其实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建立的。尽早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增强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比如,要是父母能让孩子从小就自己洗脸、刷牙,那就不仅仅是让他们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标志着孩子独立自理的开始。当然,培养孩子的方法是灵活的,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或者把孩子该做的事情以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当孩子发现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的话,就有可能像前面那个叫“冉冉”的小姑娘一样,对做那件事情丧失兴趣。家长要做的是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拥有成就感,就像冉冉的妈妈所做的那样。只要孩子喜欢上,习惯了,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超强”教子心经在教冉冉叠被的过程中,我没有亲自上阵,而是做“甩手掌柜”,让跟她年纪相仿的孩子来教。尽管当时冉冉没有立即学会,但她叠被子的激情已被点燃。后来,我稍加示范,再加上她的努力,任务就成功完成了。我认为,遇到问题时,家长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脾性,如果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例如我家冉冉,从小就有“反骨”,我就针对她的这个特点,让在班上获得小红花的雨婷姐姐对她产生一种刺激,从而使她产生“我一定要学会自己叠被子”的想法。

遥控演练增强孩子应变能力

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如果我们做得过多,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美国心理学家 戴尔

案例

我是一名离异的母亲,也许是婚姻的不幸让我对女儿茜茜多了一份呵护,总感觉欠她太多。但作为一名公司的高管,我又很少有时间陪茜茜,工作几乎占满了我的时间。所以,大多数时间里茜茜由她的姥姥和姥爷来带。

记得一个月前,我带茜茜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后又去楼上的“卡酷旗舰店”玩,但当我们玩完已经走到出口时,茜茜突然说她看中了一个玩具,然后就转身跑回了店里。我赶紧追她,但是已经不见人影了,当时我可急坏了,在店里一边寻找一边大声叫茜茜的名字,但是店里的音乐声音很大,加上人又多,我的喊声在如此嘈杂的环境里根本起不了作用。我只好到服务台联系了工作人员,希望他们帮我一起找找孩子。

后来,我们终于在商店的一个角落找到了茜茜。当我看到茜茜时,发现她正在那里茫然四顾,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我赶紧走过去,一把抱起她,她叫了声“妈妈”就哭了。

看到孩子的一刹那,我的眼泪也掉了下来,感觉自己亏欠孩子的太多了。但是,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茜茜太缺乏事故应变能力了。回到家、我和她姥姥、姥爷说起这件事,他们也觉得是这样,而且还一个劲儿地检讨自己给茜茜“包办”太多。

后来,我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作者从现在独生子女、离异子女、留守子女的现象出发,提出要提高孩子应变能力的必要性。看来,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只给她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她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应变能力。

我决定从我家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孩子和老人来一场事故模拟演练,让茜茜开始接触这方面的常识。当然,这场演练茜茜是毫不知情的。

我先是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带着茜茜阅读有关生活常识及应变方面的书籍、视频,告诉她如果我不在家时姥姥和姥爷的身体突然不舒服了,一定要记得打120急救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我感觉茜茜已经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实施一场遥控演练。

我和家里的老人商量好,并告诉他们怎么配合进行这场演练。我们决定让姥姥装做突然病发,姥爷充当电话接线员(当然,电话要事先做一下手脚,不然真拨打了120可就麻烦了),看看茜茜能不能应对这种突发状况。

周末,我先借故外出,按照计划,过一会儿姥姥就会突然“病发”,而那正是茜茜和姥姥一起看电视的时间。据姥姥后来讲,她突然“病发”时,茜茜立即吓哭了,大声喊着姥姥,孩子的哭声让她几度想放弃“表演”,但她还是坚持着提醒茜茜要怎么打电话。在姥姥的提醒下,茜茜才慢慢镇定下来,想起了我之前教她的那些常识。不过,她并没有立即拨打120,而是先给我打了电话。我看到是家里的电话自然立即接听,电话那头,茜茜抽噎着告诉我说:“妈妈,妈妈,姥姥生病了。”

听了茜茜的反应,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残忍,让小孩子经历这一切。可我又想,有了这次经历之后,茜茜再遇到这样的突发事情就会知道怎么做了。因此,我还是狠狠心,镇定地继续这场演练。“宝贝,怎么了?”我问道。“妈妈,妈妈,姥姥生病了,怎么办啊?”那边的茜茜着急地喊着。“别哭,宝贝,你想想我们看的一个视频,视频上说家里有人突然生病了该怎么做?”

听了我的话,茜茜不再盲目地喊了,她抽抽噎噎地说:“拨打120。”茜茜的表现让我松了一口气,看来,我用的方法还是正确的。“真棒,宝贝,你现在先放下妈妈的电话,然后去拨打120,告诉电话里的人说姥姥病了。”我继续指导她,“你还记得我们家的地址吗?”我又提醒了她一句。“记得,月湖小区8楼1105室。”茜茜这会儿已经不哭了,飞快地给了我正确答案。“好,现在快去打电话吧,妈妈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回家。”这是我下的最后一道命令。

知道茜茜已经镇定下来,我决定不再玩消失。当我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听到茜茜正在打120,“我姥姥病了,快来救我姥姥。”因为着急,茜茜的话说得有些不清楚。“小朋友,你别急,有什么事情慢慢告诉我们,我们会提供帮助的。”姥爷的声音及时出现。“我姥姥病了。”茜茜一听那边有声音,就更加镇定了,再开口说话时也不那么着急了。“小朋友,你能告诉我你们家的地址吗?”那边的声音再次响起。“地址?”茜茜想了一会儿,才回答道:“月湖小区8楼1105室。”“小朋友,你家是几单元?”接线员依旧不依不饶。“5单元。”这次茜茜的回答已经很从容了。“好的,小朋友不要着急,我们一会儿就到,到时你给我们开门就行了。”

茜茜的电话一结束,我立刻摁响了门铃。茜茜打开门后一看见是我,早忘了120这个电话了,当时就抱住着我说:“妈妈,你可回来了,姥姥病了,快来救姥姥。”

我装做非常“着急”地随着她去看姥姥,当我们一起走回屋里的时候,却发现姥姥已经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茜茜一看,连忙上前扶住姥姥,有点不高兴地说道:“姥姥,你都生病了,快坐下啊。”听她的语气里充满了关怀,姥姥有点“做贼心虚”地说道:“茜茜,姥姥已经好了,刚才那一阵是急性的,现在缓过来了。”茜茜歪着头盯着姥姥半天,看到姥姥果然又精神抖擞了,她这才放心了。但马上她又有了新烦恼,一脸愁相地说:“我刚才打了120,要是他们来了怎么办?”“这个没事,妈妈再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们不用来就可以了。”说完,我便装模作样地打了一通电话,让茜茜彻底放心。之后,我对茜茜的表现进行了“隆重”地表扬,姥姥、姥爷也在旁边附和,姥姥还一个劲地夸茜茜镇定呢。受到众人表扬的茜茜则兴奋地说这都是“小意思”,完全忘记自己一开始害怕得哭鼻子的事情了。

通过这场演练以及茜茜的表现,我进一步认识到,很多事情,并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我们家长从来没有教给他们这方面的知识,没有给过他们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家长能够抽出一丁点时间陪孩子学一学、练一练,那么他们的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从那以后,我们就有意识地让茜茜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渐渐地,她在遇到事情时就知道怎么去处理了,而且还成了姥姥、姥爷的得力“小帮手”。

案例分析应变能力是指面对各种环境及状况,能够做出适当的调适,同时还能掌控好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的能力。这是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我们常常听说孩子们缺乏生活常识的事例,比如有些孩子放学回来发现父母都不在家里,竟然只会干等在家门口,而不知道打电话问一下原因。那么,孩子的这种状况是谁造成的呢?很显然,是家长。家长做得太多就会让孩子失去各方面的能力,而我们都知道其实孩子将来要面临的问题会很多,所以做家长的教会孩子怎样面对突发事件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比如遇到家里水龙头“突然”坏了时,怎样去找人帮助;遇到家长“生病”时,怎样去处理;遇到下雨天时,应该怎样做;家里没电了,应该怎么办……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断、去做。5~6岁的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父母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本篇中茜茜妈妈采取的方式——一场以假乱真的演练,让孩子参与到其中。一般来讲,孩子对亲自做过的事情要比听到的接受和掌握得快得多。家长请记住一点,游戏是您开展家庭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超强”教子心经其实,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但是,因为家庭的变动,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父母会把孩子交给老人来带,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则很少。这样一来,孩子本就因家庭变故而受伤的内心就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说实话,以前我因为家庭的变故、工作的原因经常忽视茜茜。是那一次茜茜的跑丢让我醒悟,再忙,也要花时间陪伴着孩子。现在,茜茜在我的努力下已经有了很多改变,逐步从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小孩变成处理事情有张有弛的孩子了。所以,我的观点是:大人不管发生什么,都要抽时间、想办法多和孩子在一起,帮助他们加强生活能力及独立应变的能力。

第二章 “懒猫”父母逼出个能干孩子

挂好衣服,让孩子学会内务整理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美国思想家 爱默生

案例

在我家,女儿思洋绝对是那个“小公主”,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还总是表现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对于她这种态度,我们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姑且不说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就是有两个孩子也不舍得让他们去做家务。但是后来和思洋的一场“对话”,让我意识到这样听之任之对孩子未必就是好事。

思洋的想法是在一次听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一晚,我给思洋读童话《小猴皮皮》。书中的小猴皮皮不喜欢干活,就知道玩。有一天,他去找小熊和小兔踢球,但他们都说没时间,结果皮皮很伤心,一边哭一边跑回家里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小熊和小兔不愿跟他玩。皮皮妈妈告诉他,小熊和小兔都要干活,他们没有时间玩。后来经过皮皮妈妈的教育,小熊皮皮认识到了自己不干活不是个好习惯,就帮爸爸妈妈干起了活,而且还感到很快乐。

当时,我给思洋读完了后,就和她讨论小朋友应不应该干活的事情。当时思洋反问我:“为什么皮皮要干活,不是有他爸爸妈妈在吗?”听她语气里还有种很困惑的样子,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就问思洋:“这么说爸爸妈妈干活是理所当然的了?”谁料想思洋竟然回答说是,并且还说这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听了思洋的话,我没有再接着说下去,内心里为孩子的自私而感到难受。可换个角度一想,她只是个5岁的孩子而已,她的这种想法是谁给她种下的呢?记得这样一句话: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确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这样那样的,总是想着什么都给她最好的,可从没有想过要教给她如何回报、感恩,这难道不是我们做家长的错吗?所以,当即我就决定要想办法转变思洋的这种想法。

用什么办法呢?我想到思洋是个很爱干净、爱整洁的孩子,于是就准备利用她的这个特点做一下文章。

实验的当天,我先让思洋的爷爷奶奶把她接到他们家去,而我和老公则逛街购物去了,不过我们逛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家里添置东西,也是为让家里出现凌乱的状况做点准备。晚上我们到家时大概已经7点半多了,因为确实很累,我一进家门就把大包小包一扔,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懒得动弹,老公则干脆把自己扔到另一张沙发上梦会周公去了。

经过我们的这一番折腾,不用想也知道,此时我家的客厅完全失去了以前窗明几净的状态,只能用凌乱不堪来形容了。我当然是不能收拾的,故意坐着不动等女儿回来。

果不其然,思洋一进家门就嚷嚷起来了:“好臭啊!好臭啊!”她一手捏着鼻子一手指着爸爸的鞋子说。“爸爸,爸爸,你怎么把你的鞋子乱放?”思洋推了推已经鼾声如雷的爸爸。“妈妈,你怎么不把衣服挂起来?”思洋没等她爸爸有所反应,立即掉头对我进行指责。“没什么啊,不就是衣服没有整理吗?”我一看机会来了,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妈妈怎么能这样?奶奶,我们没有地方坐了。”思洋一看攻击不了我,迅速地转向奶奶那里寻求同盟。“是啊,那可得找个办法解决,要不我们帮忙整理一下吧!”奶奶洞若观火,看出我是一副故意的样子,就明白了我其实是想让思洋动手去做。婆婆真不愧是老教师出身,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非常积极地配合着我的想法。

听到奶奶的建议,思洋没有表态要不要帮忙,反而对着沙发上的我喊道:“妈妈,快起来整理一下衣服。”语气里竟然还有点命令的成分。“宝贝,你不知道我和爸爸今天有多累,你看我们都累得爬不起来了,一会儿我还要做饭,你帮着整理一下行吗?”我当然不会如她的愿,故意懒洋洋地问道。“这……要不,让奶奶整理吧。”思洋没想到我非但没有接招而且还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她。她犹豫了半天后则想把这活转嫁给奶奶。“奶奶可是长辈,怎么能让奶奶干活呢?”我出声阻止道,开玩笑,今天无论如何我们家长也不会接手这活。

这时,被思洋吵醒的老公也赶紧上来帮腔:“思洋,你看爸爸妈妈今天都很累,奶奶又是长辈,你就帮着我们干吧。”“可是,我不会啊。”思洋嘀咕着。“这很简单,只要你按照爸爸的指示去做,你就能做好,怎么样,要不我们试试?”老公继续鼓励。“好吧。”在众人的威逼利诱下,思洋小朋友终于同意了。“你先到卧室拿来撑衣服的衣撑。”老公这下子完全没有了刚进门时的疲惫,而是声音高亢地指挥着。思洋听了爸爸的指示,便去卧室里拿了几个衣撑出来放到爸爸面前。“你看好了,就这样,闺女,看着爸爸怎么做。”老公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很简单的,你来做一下。”

思洋学着爸爸的样子把衣服套到撑子上。很快,四五件衣服顺利被思洋搞定了,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摆在了沙发上。

等思洋做完以后,我和老公还有奶奶及时对她提出了表扬,老公还教思洋把衣服一件件地挂到了衣服架上,然后我们一起对客厅稍加收拾,让它恢复了以前的整洁。

晚上临睡觉前,思洋对我的举动仍有不满,她批评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这样了,否则我还要干活。”看来人家还是有私心,仍是想让我们干活。“好的,不过,这段时间妈妈很忙,每天都要去工地监督施工,家里的活妈妈确实没有时间去做,你也不小了,就不能帮帮妈妈吗?”我对思洋的批评进行了反击。“那我怎么帮你?”思洋终归是个小孩子,多少还是肯听话的。“也不是都让你做,这样吧,你先帮我们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回到家后,你帮我们把脱下来的外套挂起来,就像今天晚上一样,好吗?”我没有一开始就让她做其他的事情,而是让她继续负责做今晚这件让她很有成就感的活儿。“这还不简单。”果然,思洋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她还沉浸在被肯定的喜悦中呢,我再次对她进行了表扬,以巩固她的自信。“那整理衣服这一块我包了。”受到了表扬的思洋最后拍着小胸脯做出保证。

就这样,在我们时不时的“偷懒”中,思洋逐渐学习并且习惯了分担一点家务活儿,例如整理衣服、倒垃圾之类的事情,现在都归她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意识,那就是,家务劳动人人有份儿。

案例分析四五岁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因为好奇,什么都想参与一下。但是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行动欲望往往会进行制止,这种对他们的包办,会令孩子丧失做事的欲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坚持下去,让他们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那些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也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去参与劳动。比如,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告诉他们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是如何受到别人表扬的,而一个不爱劳动的孩子是如何遭到别人冷落的。故事中间可以穿插一些道理。你可以告诉孩子,做家务不是爸爸妈妈的专利,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有时,孩子虽然想去做,但在开始的时候却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出现了破坏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及时教给孩子“做”的方法。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收拾衣服等物品的游戏,让孩子知道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让孩子辨别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妈妈的,让孩子知道把鞋子整齐地放进鞋柜里,等等。“超强”教子心经在教育思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以前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的失误。我们经常不让孩子做这做那,从未意识到应该引导让他们去做,这导致了孩子认为干活就是爸爸妈妈的义务,与自己无关。为了改变思洋的这个想法,我就让自己懒起来,把做的机会巧妙地留给了思洋,使得她不得不接受任务。结果一段时间下来,思洋不但做得很好,而且也改变了原先的想法,知道家里的事情人人有份,都有义务去做。可见,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做的机会。孩子都是善良的,只要你好好把道理说清楚,他们是会为你考虑并接受你提出的要求的,当然,前提是这些要求是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能做到的。所以,当你想要孩子去“做”时,不妨“懒”一下。因为你“懒”了,孩子就勤快了。

整理玩具,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习惯培养应当从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最为有效。——习惯研究专家 周士渊

案例

儿子禾禾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他在玩过玩具之后,从来都不知道收拾,看过图书后也不会放回原处,等到下次再玩再用的时候就找不到,如果我们大人不帮他找,他就急得大哭、跺脚。

对于他的这个毛病,我一直很想帮助他改掉,可想了很多办法感觉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我决定用一个笨方法来治治他。我的招儿就是让自己做个“懒妈”。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儿子之所以出现这样不好的习惯,原因也主要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禾禾每次玩完玩具后都由我和孩子的爸爸帮他收拾,后来形成了习惯,禾禾也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每次玩完之后他只负责跟我们说一声:“妈妈(爸爸),我玩完了。”这小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让我们帮他收拾玩具。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感觉到什么,可这小子眨眼间就3岁了,还是一如既往不管不顾的样子,我们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那一段时间,我们让禾禾随便折腾,但每次他玩完以后我也从不去收拾。一开始,禾禾没有感觉到什么,可后来就不行了,由于没有收拾的玩具占满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他没有可玩的地方了,于是就开始向我抗议。“妈妈,你为什么不帮我收拾玩具了?”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指责。“唉,妈妈最近不想动。再说了,儿子,我为什么要帮你收拾玩具,又不是我玩的。”我的语气也很不满。“以前都是你收拾的。”面对我的不满,他还很委屈。“你自己收拾吧,妈妈不想活动。”我假装打个呵欠,然后走开了。“妈妈讨厌,妈妈懒死了。”这是禾禾给我的最后一句指责,很显然,他生气了。

但我呢,照旧一副不管不问的样子。终于有一天,禾禾没有玩具玩了,因为东西实在太乱,他想玩什么玩具时根本找不到了。这次,他真着急了,开始哭着向爸爸告状:“爸爸,我没有玩具玩了。”“这不都是你的玩具嘛,怎么会没有玩具玩?”他爸爸指着满屋的玩具说。禾禾看了我一眼,但并没有说话。“是不是生妈妈的气了?”他爸爸及时捕捉到了他的眼神,故意问他。“嗯,妈妈懒,不收拾玩具。”这是禾禾对我的控诉。“禾禾,你是大孩子,而且现在都是幼儿园的学生了,应该知道玩具在玩过以后要自己收拾起来。”“可以前都是妈妈帮我收!”禾禾继续辩解。“是,那时候你小,妈妈才帮你收拾的,但现在你大了,自己能做了,为什么不去做呢?”他爸爸继续说道,我们两人在这方面一向配合度很高。

禾禾不吱声了,只是看着满屋子的玩具不说话。听见父子俩的谈话遭遇冷场,我适时走出来给禾禾找台阶。我装出无辜的样子问禾禾怎么了,禾禾没有吱声。“是不是想把这些玩具捡起来,但又不知道怎么捡?”一看就知道禾禾面对着满屋子的玩具头疼了。“嗯。”禾禾终于应了一声。“这好办,我和爸爸帮助你!不过我们只帮助你把这些玩具分类,然后你负责收拾到箱子里,怎么样?”对于我这个半是威胁半是诱惑的提议,禾禾也只有接受的份儿。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为收拾玩具忙碌了一个下午。在捡玩具的过程中,我问儿子:“禾禾,你还记得三毛的故事吗?”“记得。”“三毛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是不是很难过?”“是的。”“那儿子,你想一想,如果你的那些玩具找不到家了,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它们是不是也感觉很害怕?”我指着到被扔得处都是的玩具问儿子。

儿子对于我的问话没有吱声。“儿子,妈妈只想让你知道,对玩具们来说,玩具箱就是它们的家。”我边说边走过去拿起一个电动汽车,继续说,“你看,这辆汽车本来和那辆车是兄弟,它们本来是一家人,可现在,那辆车呢?”儿子赶紧开始搜寻起来,最后,我们从沙发底下找到了另一辆。我把两辆汽车放到一起,说:“你看,它们都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了。”儿子听了我的话,很高兴。

我见状就继续启发说:“儿子,你想一想,假如你的超人巴比特有一天找不到家了,会是什么感觉?”“它会很难过。”“就是,你看有时候你把它们扔得到处都是,这样它们就找不到家了。”“以后我会让它们回家。”“这样才对嘛。记得有一次你发脾气的时候把那个小山羊摔到地上,妈妈当时都能听见它的惨叫呢。”“真的?”“真的。儿子,记得以后好好待它们,把你的玩具放回它们的家中啊。”“好的。”

就这样,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儿子在那天表现得十分好,直到我们把所有的玩具都装回了玩具箱。也正是从那次以后,儿子逐渐有了自己收拾玩具的意识,并且慢慢地在我们的引导下开始朝向自己动手、自己整理的方向发展。

案例分析整理玩具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必须教孩子去做的一件事情,当然一开始,孩子们都不知道要把玩具收拾起来。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这种意识,跟孩子一起把玩具整理好,用你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带领孩子。父母要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玩具玩过之后应该放回原处呢?你可以像本案例中的母亲这样问孩子:“如果不让你回家,你会怎么样?”等孩子告诉你他们的感受后,你就告诉他们:“积木宝宝也是一样的,如果不把它们送回家,它们会和你们一样难过。”父母还要为孩子准备好储存物品的工具。为了让你的孩子养成自己收拾东西的好习惯,父母应当为孩子准备一些储存物品的箱子。例如,一个专门装球的箱子,一个专门装布娃娃的箱子,并引导孩子对不同的玩具进行不同的归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找到。另外,当你的孩子主动去做这些事情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兴趣,让他认识到整理东西并非难事。“超强”教子心经在引导儿子学会收拾玩具这件事上,我发现其实孩子都是需要引导的。有时候孩子的一些习惯都是我们家长错误引导造成的。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家长总是主动帮着收拾,孩子当然就学不会自己动手。等孩子习惯放手不管以后再想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就会有点难度。不过,只要父母坚持引导,一般来讲,孩子都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习惯的养成与年龄有着密切的联系,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年龄越大越困难,因此父母要注意别错过孩子合适的年龄来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去超市买盐,迈出家务第一步

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孙云晓

案例

我有个女儿叫欣欣,我像很多母亲一样希望欣欣将来能具备女孩子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比如,会做家务,善于理家,等等。但是,欣欣却仿佛缺少这一方面的天赋,尽管平常我也要求她帮助我洗洗碗什么的,但她总是告诉我,她怕弄坏了自己的手或弄脏了衣服,并总是以此为借口逃避我分给她的任务。

在我屡次要求未果后,只好决定另辟蹊径,找一个既不会伤害她的手也不会弄脏她的衣服的方法,给这个6岁的小妮子施以“惩戒”。我决定派她去买东西,当然,是从最简单的购物入手——让她去超市买盐。“欣欣,家里没盐了,去帮妈妈买一包!”我在厨房里喊道。

谁料想她斜视了我一眼,然后很干脆地说:“不去。”“欣欣,妈妈今天有点不舒服,你就去帮我买吧!”我耍了个手段,再次要求道。“别找我,我说过了,不去。”欣欣再次表示拒绝。瞧瞧,这哪是个6岁的小孩啊,对老妈的不舒服竟然能无视到这种地步。

见欣欣的态度很强硬,我也不勉强她,但是在当天中午的饭菜里我没有放盐。(正好那几天她老爸不在家,就我们娘儿俩吃饭。)欣欣那顿饭吃得很不痛快,直嚷着:“难吃死了!”我对她的嚷嚷采取了“漠听”的态度,最后她忍无可忍一推饭碗,不吃了。但我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到了晚上,我如法炮制,欣欣见我充耳不闻后,也咬着牙吃起来。我则在一边煽风点火:“哎,最近要减肥,不放盐,正好也可以减少食欲,真爽!”这下我的刺激终于出现了效果,欣欣放下筷子大声对我说:“不就是去买盐吗,给我钱。”我立马从衣兜里掏出备好的零用钱给她。

欣欣扭头就走,我在身后则大声高喊:“如果能把盐买回来,可有鱼腩烧豆腐吃哦!”(鱼腩烧豆腐是欣欣的最爱。)欣欣前脚刚走,我后脚就出门跟踪而去,毕竟是她第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我这个做妈妈的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跟在后面观察观察再说。

只见她走进一家超市,先是茫然无措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便向一个穿黄衣服的售货员走去,我看她好像是询问售货员什么,得到售货员的指点后,她便朝一个方向走去了。看来,这小妮子不傻,还知道询问工作人员。不一会儿,就见欣欣拿着一包东西朝外走。我趁她排队的空儿,先行一步到家,只等着看其初次战果。

欣欣回来后,把那包东西放在我面前,说:“买回来了,这下你满意了吧!”我没有吱声,但拿起一看,哈哈,她买的是白糖而不是食盐。但是,我没有立即告诉她,而是拿出一个装食盐的袋子放到她面前。她看了看后,说:“怎么不一样?”然后,我用手指了指两个袋子上面的字,说:“这是食盐,这是白糖。”这下可好,欣欣瘪着嘴,没有了刚才的嚣张气焰。“没事,宝贝,正好家里也缺白糖,但是还需要你再去一趟超市,否则,鱼腩烧豆腐就做不成了。”我故意装得无所谓的样子,要不刺激到欣欣,她不去了不就没意思了吗。“好吧。”这次欣欣的口气也变软了。“好的,宝贝,这次去不是白去,你可以用剩下的钱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我给了她一个奖赏,以便让她更有动力。“好嘞!”欣欣这下可高兴了。

这次欣欣去了大约有20分钟,大概是为自己挑选想买的东西吧。等她回来后,我看见她一手拿着一包盐,一手拿着一块雪糕。

她把盐放到我面前,说:“这次,没错吧?我还让售货员阿姨看了看。”“不错嘛,宝贝都知道运用战术了。”“战术?”“就是知道改变策略,为自己寻找做正确的帮助啊!”我指的是她询问售货员的事。“跟老妈说实话,自己去超市怕不怕?”我问欣欣。“不怕,你都带我去很多次超市了。”欣欣的回答还让我看到一点,那就是这小妮子其实不是不会做不敢做,只不过她不愿意去做而已。

那晚,我给她的奖励是一份她喜爱的鱼腩炖豆腐。也正是从那以后,我就针对着她的兴趣、性格,屡次装懒,然后巧妙地让她去做。比如,我做饭的时候让她帮我洗菜,吃完饭后让她帮我刷碗……结果,欣欣都很乐意地去做了,并且还觉得很有成就感。

案例分析培养孩子做家务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还可以培养其责任心。父母要善于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让孩子从个人分内的工作开始,例如自己学习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整理……让孩子慢慢认识到其实做家务也是自己分内的工作。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设计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表,让孩子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哪些活是属于他做的。当然,在做这些的时候,父母要利用灵活的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在自己做家务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一起做。另外,6岁左右的孩子,语言和行为能力都会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复杂的情感体验,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并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个体的自我评价能力也不断发展起来,开始注重外界的眼光。像欣欣这种不愿干家务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她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外界”来肯定她,这也是一种让她爱上家务的方法。“超强”教子心经在让欣欣去超市买盐之前,我是费了不少脑细胞的,虽然说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做家务的,虽然我们也不想让孩子因做家务而不高兴,但是,从长远着想,我还是决定引导欣欣去学做家务。毕竟,将来她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欣欣是个外向的孩子,平常还有点爱显摆、不服输的性格特点。我就是抓住了她这种特点,鼓励法、激将法一起上,让她从买盐开始,逐渐让她开始做家务的。当然,让小孩子做家务,是要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你给她个她干不了的,就会让她有种挫败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的。

洗自己的衣服,干力所能及的事

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英国教育家 洛克

案例

家里有孩子的人大概都知道,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比如,当你在洗衣服、洗脸或者刷牙的时候,他们就会因为好奇而想去模仿你。一般来讲,两岁的孩子最明显。我女儿贝贝在两三岁就是这样,她那个时候只要一看见我刷牙,便做出自己要刷牙的请求,只要我一洗衣服,她便把小手立即伸到盆里帮我去洗。

看到她渴望的样子,我就给她个小牙刷,然后挤上一点点的儿童牙膏让她学着我刷牙;或者给她个小手绢之类的让她在旁边洗。那时候,贝贝的参与意识很强,家里的大小活动都想参加。我对于贝贝的这种行为,从来不加制止,尽管有时她会把自己的衣服袖子、鞋子弄得湿漉漉的。在我看来,孩子只要愿意去做就让她做,因为在她眼里,她所做的每一项都是游戏。

但是等贝贝长到5岁时,竟然开始强烈拒绝这方面的参与。按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子应该还是有这种好奇和参与意识的,但贝贝却对此变得无动于衷,整天只沉迷于自己的图书中。对于她的拒绝,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我决定让她动起来,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也不能总坐着看书的。

我不再为贝贝洗衣服,而是想让她自己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让她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二是让她动一动省得总是坐着。那段时间,我总是趁着贝贝上学的时候把家里大人的衣服洗完,然后把贝贝的衣服留在那里不洗。贝贝看见自然有意见了,她问我:“妈妈,你怎么不给我洗衣服了?”我的回答是:“不想洗,而且谁的衣服我都不想洗了。”贝贝生气了,说:“妈妈,你真懒!”

懒就懒呗,但我就是不再给她洗衣服了,特别是她那几件非常心爱的衣服。有一件是她爸爸去法国学习时买回来的公主裙,她非常喜欢,每个星期都要至少穿上一次;还有一件是她小姨给设计做成的裙装,她也非常喜欢,经常不离身地穿着。但因为我拒绝给她洗衣服,这两件衣服也一直被留在了衣服篮里,贝贝失去了显摆的资本,显得非常不高兴。

但我却无视她的不高兴,坚决不给她洗衣服。很快,等贝贝去上学的时候,就发现没有干净衣服穿了。她开始向她爸爸控诉:“爸爸,我没有衣服穿了,要不你去给我买一件吧!”她爸爸问她:“你不是有很多衣服吗?怎么还要买衣服?”她的回答则是“妈妈不给我洗”。她爸爸反问:“为什么要让妈妈洗,你自己干吗不洗?”这一句话把贝贝说得不吱声了。

但贝贝依然面临没有干净衣服穿的状况,可她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干脆生气地坐到沙发上不理会我们了。“我记得贝贝小时候特别爱洗衣服的,大约是在两岁的时候,看到你洗衣服她也非要洗。”贝贝爸爸看到贝贝不理他了,就转过头来和我说话。“是啊,那时候只要我一洗衣服,贝贝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参与。我就给她一些小手绢之类的洗,贝贝每次洗得可干净了。”我也添油加醋地说,“对了,还有一次,她正在洗衣服,被来家里玩的李丽阿姨看见了,直夸贝贝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呢。到现在,我们单位里的人只要一提起贝贝就会说她是爱劳动的孩子。”“我们的贝贝现在都5岁了,长大了,但仍然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忘了,她还给我洗过鞋呢。”贝贝爸爸提到了那次贝贝给他洗鞋的事情。那可是一件发生在贝贝3岁时的事情,当时因为我正在忙着洗衣服,而她又极力想洗,就让她去刷爸爸的鞋子,可谁料想这小妮子竟然把她爸爸的一双皮鞋拿来洗了。“是啊是啊,我们贝贝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衣服应该自己洗。”我和她爸爸一唱一和,密切配合。但偷眼看了一下表,快到上学时间了,我还是给贝贝找了一件事先藏好的衣服换上,然后期望这小妮子能够在放学回来后有所表现。

晚上贝贝放学回家后,很显然有了心事,她对我说:“妈妈,娟娟的衣服都是她妈妈给她洗。”娟娟是她的好朋友,很显然,洗不洗衣服的事情成了小姐俩交谈的话题了。“贝贝,娟娟是娟娟,你是你。”我假装听不懂她的潜台词。“妈妈,你就给我洗洗呗,否则我真的没有衣服穿了。”贝贝见我无动于衷,只好央求道。“贝贝,你现在都是大姑娘了,自己的事情就要学着自己做。如果你有些衣服洗不了,妈妈可以帮着你。”我是这样答复贝贝的。贝贝没有了选择,只好一个人到洗手间里去忙活。当然,我给她留的衣服都是那种夏季里薄薄的、很容易洗的衣服。我看见她先把衣服泡到盆里,又往盆里撒上皂粉,然后就笨拙地搓衣服。看到女儿笨拙的样子,我感到好笑又心疼。可一想,如果孩子现在不学会照顾自己,将来她自己去上学了怎么办,进入社会了又怎么办。于是,我狠狠心没有过去帮忙。

最后,贝贝脸上挂着汗珠,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洗不动了,你能帮帮我吗?”听她的语气诚恳,我也就答应了,并且一边洗一边告诉贝贝洗衣服的步骤。我首先告诉她在洗衣服时要先分衣服,例如把深颜色的和浅颜色的分别放到两个盆里,然后又告诉她怎么搓衣服,怎么把衣服用清水洗干净等等。其实我也知道,这些常识对于5岁的小孩子来说未必能很快接受得了,但是,我更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当然,那晚贝贝洗得很笨拙,可毕竟她愿意去做了。从那以后,我就常常挑一些她能洗的衣服让她去洗。现在,12岁的她已经不用我帮她洗一件衣服,而是能自己全部包揽了。

案例分析孩子自从有意识的那一刻起,就什么都想模仿。按说,三四岁的儿童已经进入什么事情都想尝试自己去做的阶段,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挑选衣服等。但是贝贝之所以不再喜欢这样的事情,大概是因为她更喜爱图书一些。这其实也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他们可以通过书中精彩的内容获得知识。可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图书里不仅对于眼睛不好,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需要活动的。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个性,所以,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引导他们。就像贝贝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老是沉浸在书中,就引导她去洗衣服,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她自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她动手的机会。其实孩子还是好动的,所以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去认识事物,去做事情。不要小看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往往有着超于我们大人的一些东西。“超强”教子心经按说,我们家贝贝是个特例,仅仅5岁就看书看得津津有味,而且还能坐得住。其实,引导贝贝去洗衣服,也主要是想让她增加点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让她有个很好的生活习惯,毕竟,我们大人将来不会跟她一辈子。但是贝贝是个很倔强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她对于别人的要求很难接受,所以,我就用了这招,让她没有干净衣服穿,但同时又极力描述她小时候的表现,让她朝好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喜欢听赞美,所以,贝贝还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我们的赞美,自己愿意洗衣服了。在很多人眼里,5岁的孩子哪里会洗衣服啊,但我不相信这一点,贝贝能在两岁左右就把牙刷得很好,还能洗手帕,所以5岁的她是可以洗一些简单的衣服的。后来,在引导她洗衣的过程中,我把步骤和注意事项告诉她,渐渐地她也就都学会了。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不可以,不可以的只是我们大人的思想,其实,孩子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第三章 “跟风”父母令孩子有主见

癫狂老爸让儿子对“偷菜”敬而远之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拔不掉了。——法国教育家 卢梭

案例

我的儿子叫田磊,今年已经7岁了,可是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自己的主意。比如,今天要穿什么衣服,明天要穿什么鞋,他连一点自己的意见都没有,他妈妈给他什么,他摸过来就穿。还有,学校里要办训练营,他就会来问我们应不应该参加。我问:“你自己的意见呢?”他就会摸着脑袋说一句“不知道”。

作为孩子的爸爸,尤其是一个男孩子的爸爸,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一直是这个状态。他是一个男孩子,将来长大了还要成家立业、承担责任的。虽然儿子的状态可能有其天生的一面,但我不想完全屈从于这“天生”的一面,我想把儿子锻炼成一个有主见的小男子汉。

为此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从当前风靡的一款游戏——“偷菜”入手。我要做一次跟风的老爸,还要为儿子树立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那段时间,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网虫,整天都盯在网上种菜、偷菜。儿子见我整天坐在那里玩,就好奇地问我:“爸爸,你在玩什么啊?”“哦,爸爸在玩一款叫‘偷菜’的游戏,这款游戏刚刚上市,我公司里有很多人都在玩。”说完我还拉着儿子玩了一次,让他知道什么是“偷菜”,该怎么玩。儿子自然玩得高兴,以至于后来几天他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我的电脑,妄想再“偷一偷”菜,并梦想着像我那样成为开心农场里的“富翁”。

对于儿子提出的玩游戏的要求,我坚决地予以了拒绝。我几乎总是霸着电脑,只要有时间就陷在游戏里不出来,一连几天把自己弄成了蓬头垢面,呵欠连天的样子。

后来,儿子再一次提出要玩游戏,我便趁机和他谈了谈。“你很想玩爸爸玩的那种游戏?”“是的。”“要想玩游戏也可以,但在玩之前你要先给老爸做个调查。”“什么调查?”儿子一听眼睛就亮了,立即凑到我跟前。“这个调查的名字叫玩‘偷菜’的结果,你可以拿爸爸当例子。”“怎么调查?”儿子好像更感兴趣了。“观察,还可以采访我、你妈妈,问问我玩‘偷菜’之后的感受。”“就像小记者那样吗?”儿子的热情更高了。“是的。”“好!”儿子很高兴地答应了。“那就这样,时间为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后你把调查的结果交给我,然后我们再来确定你是否能玩游戏。”“好的。”儿子点点头。

看到儿子高涨的热情,我笑了,颇为自己的点子感到得意。可就在我自我陶醉的时候,儿子已经趴到我的肩膀上了,他问我:“爸爸,你老是玩‘偷菜’累不累?”嘿嘿,这臭小子已经迫不及待了。“累。”看到儿子这么配合,我当然要热情回应。“哪里累?”儿子好奇地问。“首先是眼睛累,”我说这话时顺便揉了揉眼睛,“有时候还会感觉到发干,这都是上网太久的结果。”“你不能不玩吗?”儿子似乎有点心疼我,很关心地建议道。

我立即做出为难的表情:“不行啊,忍不住,看到电脑就想玩。”

这下儿子的脸上现出了同情的神色,还没等他开口,我继续装出劳累的样子要求儿子给我捶捶肩。儿子很听话地照办,他一边帮我捶肩一边问:“爸爸,你的肩膀怎么了?”“上网太久了,颈椎难受啊。”我不着痕迹地透露给了儿子关于上网的第二个信息。

当夜,我看到儿子趴在那里写字。我等他写完后偷偷看了一下内容,只见他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道:“爸爸说玩‘偷菜’玩得眼睛很累,肩膀很疼。”

第二天,我故意给儿子施加压力:“儿子,你那调查报告可要好好做啊,我昨晚‘偷菜’又获得了很多金币呢。”

儿子更着急了。就在当天晚上,儿子问他妈妈:“妈妈,你喜欢爸爸玩游戏吗?”他妈妈的回答很干脆:“当然不喜欢。”儿子问为什么,他妈妈便开始控诉:“你爸爸自从迷上‘偷菜’游戏后,就不帮我干家务了,还老是边玩边抽烟,对身体特别不好,更重要的是休息时间也打乱了,你看你爸爸精神总是不好。”其实,他妈妈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就等儿子问的时候她好长篇大论地批评我。

因为孩子的妈妈是当着我的面说的,我自然要做出竭力否认的样子,并假装很“严厉”地瞪她。她无视我“严厉”的白眼,转过头问儿子:“儿子,你说,你要这样的爸爸吗?你想要这样的爸爸做你的榜样吗?”“不要!”儿子喊道。

我和妻子闻言,偷偷相视一笑。

到了周末,我问儿子要调查结果。儿子便把他的作业本拿出来给我看。我打开本子,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1. 玩“偷菜”会让眼睛疲劳。2. 玩“偷菜”会让肩膀酸痛。3. 玩“偷菜”不帮妈妈干家务。4. 玩“偷菜”休息不好,不利于健康。

……

我边看儿子的调查结果边装着回忆的样子,对儿子说:“还真是这样,爸爸的眼睛最近老是疼,而且工作的时候精神总是不集中,还被老板批评了几次。看来,这些都是‘偷菜’惹的祸啊。”然后,我又故意自言自语道,“可我要是不玩了,我的菜谁来照看呢?”自然,我把矛头指向了儿子,问他:“你要不来照看我的菜?”

儿子听了我的话后脸上表现出片刻的惊喜,但瞬间就消失了。他迟疑了半天,说要想一想再答复我。

到了晚上,我再次提出让儿子帮我“偷菜”。这次,儿子非常坚定地告诉我“不想”,我问他原因,他说玩“偷菜”会影响他的学习,会影响他考优,所以他不能帮我。听了儿子的话,看到儿子坚定的样子,我感觉自己这几天耗在游戏上的时间算是值了。我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这就对了,这才是我的好儿子,爸爸喜欢你拿定主意的样子。”

儿子似乎有点不明白,我就继续对他说:“儿子,以后碰到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就像这次,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想法,像爸爸一样迷上‘偷菜’,就会变成爸爸这个样子。”

听了我的话,儿子认真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儿子在我的巧妙“设计”下,成功地迈出了自己拿主意的人生第一步。

案例分析其实,孩子缺乏主见与大人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也许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在生活中,大人习惯给孩子做这做那,大到规划孩子的未来,小到孩子的吃喝拉撒。当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被全程包办了之后,他自然就没有了拿主意的机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渐渐不想自己做决定。“反正有父母在帮我呢!”这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很显然,是父母包办式的爱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因此聪明的父母都应该从孩子年幼时做起,给孩子创造为自己做主的机会。比如,在孩子和大人一起吃饭时,你可以问问他想吃什么;当你想给孩子买一件衣服时,你可以让他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当家里来了小客人时,你可以让孩子去选择愿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客人玩……如果孩子自小就有做主的机会,长大了遇到事情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意见。“超强”教子心经在这次锻炼儿子的过程中,我比较注意让他享受到被重视的感觉。虽然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但他毕竟也是男孩子,如果我们大人适当分派给他一些任务,他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就会很愉悦地去做。带着愉悦的心情做事肯定要比不情愿地去做效果好得多。而且,我还让儿子享受到自己拿主意的好处。当儿子做出了不再玩“偷菜”游戏的决定后,我就开始抽出大把的时间带他出去逛公园,或者去爬山……让儿子感觉到爸爸不“偷菜”了,就有了大把的时间陪他一起玩,而且在外出游玩的时候,他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就这样,既拉近了我们父子间的关系,还让儿子在此过程中逐渐有了敢于拿主意的勇气。当然,培养孩子的主见这种事情,并不是说培养就能立刻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就不断地制造机会让儿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怎么过生日,让孩子自己判断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陈鹤琴

案例

自从儿子小飞去参加了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后(他们班每个人都受到了邀请),他的思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总是对我描述同学的生日宴会如何如何好,怎么怎么豪华,他还说这个同学他们家三代单传,只要他想要,家里人没有不肯买的。我听了小飞的描述,心想:这也无怪乎搞个生日宴会都那么铺张浪费了。

说实话,看到小飞不停表达对别人家孩子的羡慕,我从心里感到不好受。可事后一想这也很正常,小孩子毕竟还缺乏价值方面的判断力,而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儿子成长,使他对于他所见到的事情能形成自己的认识,而不是盲目跟风。

为此,我计划顺着儿子的思路也给他举办一场生日宴会,做一次“跟风”老妈。我对小飞说:“儿子,你老妈向来是个要面子的人,现在你们同学间既然都流行办生日宴会,我当然不能让你落后,所以老妈一定要给你办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宴会。”

小飞见我如此主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使劲地亲了我两口。但是,我话锋一转立马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让他想办法,让我到他那个同学家学习借鉴一下他们办宴会的事情。小飞很爽快地答应了。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奢华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孩子会很容易变得势利、喜欢攀比。我之所以提出给小飞办一个生日宴会,因为我感觉到了小飞对人家的羡慕。作为一个小孩子,他只看到人家的光鲜,而没有看到背后的东西。我想让他借此机会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两天后,小飞回来告诉我,他那个同学邀请我们周六去他家,因为那天他父母都在家。周六,我们如约而至,我先是与对方父母客气了一番,然后就说起小飞回到家后嚷着也要举办一场那样的生日宴会,今天来的目的是取经。那位父亲面对我的请教很是受用,他详细地指点我,甚至把具体的花销都一一说给我听。

就在我和那位同学的父亲交谈的时候,两个孩子也在一旁玩得开心。突然,我听见儿子同学的母亲大叫一声:“宝贝,快起来,你看看你,都把衣服弄脏了!”我回头一看,原来小飞正和他同学在做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两人正在地上匍匐前行呢。这是小飞在家里经常与他老爸做的游戏,他自小就喜欢这么玩。

听了母亲的话后,儿子的同学只好从地上站了起来,然后讪讪地拉着小飞去了他的房间。我们大人则继续寒暄。不大一会儿,我看见小飞同学的母亲又跟去房间把他同学拉了出来,说喝牛奶的时间到了,小飞的同学则嘟囔着不想喝,他母亲非逼着他喝,最后孩子只好乖乖喝下了一瓶牛奶。

谈完之后,我们起身准备告辞,小飞礼貌地说了一句:“再见,叔叔!”那位父亲听到之后,立刻回头对自己的儿子展开了批评:“你看看你,怎么不和阿姨说再见……”在我转身之余,我看见的是那孩子无奈的眼神。

在回家的路上,我故意问儿子:“你感觉你那同学幸福吗?”

儿子想了想说:“不幸福。”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同学的妈妈竟然不让他玩游戏。”我能理解儿子语气里充满的疑问,儿子从小就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在我们家,没有大人小孩之分,有时候,他爸爸高兴了就趴在地上让儿子当马骑,因此儿子感觉他同学妈妈的举动很不可思议。“其实,我也不喜欢你同学妈妈的做法。”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天,我并没有和儿子谈太多,只是嘱咐他有时间就邀请他那个同学来家里玩。

后来,儿子还真的把他那个同学邀请到家里,然后我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在玩游戏的时候,小飞和我们大呼小叫,甚至还叫我们的名字,他那个同学看起来有点不习惯这样的玩耍,不一会儿就告辞了。后来,小飞告诉我,他那个同学跟他说很羡慕他有这样的爸爸妈妈。

当小飞告诉我这些时,我感觉机会来了,便故意提起了生日宴会的事,说要把他所有认识的人都请来,要把生日宴会办得超过他同学家,尽管那样会花掉两年的工资我们也在所不惜。但是儿子的热情似乎没有原来那样高涨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后对我说:“妈妈,我不想举办那样的生日宴会了。”“不行,不行,说什么我也不能让我儿子掉价。”我假装坚持要办宴会。“妈妈,我说不办就不办了!”小飞有点着急了。“为什么?”我故意坏坏地问他。“我们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批评那位同学了。”“老师说什么了?”“老师说他不应该私自邀请全班同学去,还说他太浪费了。”“那你真不办这样的生日宴会了?不后悔?”我再一次向儿子确认。

见他非常肯定地点了点头,我这才告诉他:“其实,老妈从一开始就不想给你办那么铺张的生日宴会,因为确实太浪费了。你知道吗,儿子,今天老妈特别高兴。”

儿子好奇了,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因为他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简单地说就是会拿主意了,这就表示他成了一个有主见的小男子汉。儿子听了后不好意思地笑了。后来,我给儿子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宴会,这个生日宴会是在儿子的活动课上举行的,我给他定制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蛋糕,足够全班同学一起享用,而且儿子还收到了全班每一个同学的祝福!

就这样,儿子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学会了判断,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案例分析孩子天生喜欢模仿,他们总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加以模仿,这样就很容易出现盲从现象。其实,这只是孩子缺乏主见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家长的事事包办,让孩子少了参与、拿主意的机会。而孩子只有参与和经历过事情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多动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家庭智力游戏。父母可以找一个问题,比如,小猪不小心掉进猎人为抓大灰狼设置的陷阱里了,它该怎么办?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不过,父母要记得在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时,不要对孩子给出的答案随便加以指责和批评,而是要让孩子大胆地去想。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见。等孩子再大一点,在一些事情上就可以让孩子的意见参与进来。比如,家里要请客人时,让孩子给想一个有特点的招待方式,或者,给孩子布置房间时,征求孩子的意见。总之,孩子的良好品行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后天锻炼与培养的。只要父母平常让孩子多参与,孩子就会变得能拿主意,有自己的主见了。“超强”教子心经我在改变小飞想法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利用事实来说话,因为对于一个6岁的小男生来说,简单说教或者疾言厉色等方法是不足以改变他的想法的。所以,用事实本身来说话,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单纯的说教往往只能让孩子在表面上接受,而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但事实或亲身经历就不一样了,它们能让孩子刻骨铭心。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办个生日宴会自然不在话下,但关键是怎么办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相信每个父母都不愿意孩子成为花钱的机器,所以,当小飞表露出对人家的羡慕时,我就巧妙地让他和那位同学的家庭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让其产生对比,然后做出选择拿出主意。其实,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的好机会,关键是要看父母怎么利用。

“时尚”打扮让女儿形成审美判断

“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

案例

也许是因为多少继承了一点我这个艺术总监的艺术细胞吧,女儿未未从3岁开始就尤其喜欢看T台表演,喜欢看时装模特。我一开始对女儿的这种痴迷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反正孩子还小,如果她喜欢就让她接受一点也未尝不可。再说了,我觉得自己的女儿有点这方面的艺术细胞也挺好的。但是未未到了4岁时,就不再只钟情于看,而是开始模仿了。

说起来,这种转变也是事出有因的。那年未未所在的幼儿园举办10周年庆典。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应她们园长的邀请,帮他们办一场具有特色的庆祝晚会。但是那段时间我正忙于一台大型晚会的设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的手下小敏去做。

在小敏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在晚会上,不仅小演员们的打扮异彩纷呈,就连老师们也打扮得极富个性。总之,那场晚会让整个幼儿园的家长都熟悉了小敏,也熟悉了未未(最后谢幕的时候小敏是牵着未未上去的)。

从那以后,未未就迷上了舞台服装。有时候,早上去幼儿园之前,她非缠着我给她做个造型,穿件一般只有在舞台上才穿的衣服。可能在她眼里,这些就是美的,所以她就要穿。尽管我反复地告诉她这些衣服和造型都是为舞台专门设计的,如果失去了舞台的衬托,就不好看了。可是未未非但不听,还指责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打扮她,没有小敏阿姨时尚。

听了女儿的话后,我突然灵机一动,心想:既然你说我不时尚,那我就时尚一把让你吓一跳。

当天下午我回到家后就开始了实施计划,我对未未说:“宝贝,妈妈今天见到小敏阿姨了,我向她好好学习了一番(女儿一直以为小敏是我的领导呢),我决定了,要跟着小敏阿姨后面走时尚风格,我要为你重新打造一番。”未未听了自然高兴,立即就答应了。到了第二天给她换服装时,我跟她说:“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款式和颜色,以后老妈就这样打扮你,这样我们就走在了时尚服装的前沿了。”

未未高兴得几乎都合不拢嘴了。我心想,到时可有你哭的时候。

当未未穿上那身鹅黄的闪亮衣服时感觉美极了,在镜子前照来照去。后来还是在我的催促下才启程去上学。一路上,未未都不停地说这说那,她本以为她的服装和头型会受到同学的表扬,但结果是到了班里后她就受到了“刺激”。据她老师跟我讲,当时全班的小朋友都吓了一跳,然后哈哈大笑。不过,对于在班里引起的轰动效应,未未回家后并没有给我讲。我也就假装不知道。

到了第三天,我对未未说:“妈妈今天跟着小敏阿姨去了时尚小鱼的周年会,看见童星蒋依依的表演简直美极了,我向那里的舞台设计阿姨要了几身衣服,你来选择一下吧,这可是今年最流行的舞台款式了。”未未没有挡住诱惑,走了过来,然后挑选了一套比较中性的服装。我看了看,然后拿了一套最夸张的递给未未,说:“还是选这套吧,这是最流行的,很多妈妈在现场都争着买呢。”但未未只是看了一眼,并没有表达意见。我则继续游说她,说我们要穿就穿最流行的,最后我成功地把那套夸张的衣服穿在了未未身上。

结果,等下午我去接未未的时候,就看到她小眼睛红红的,我问她怎么了,她哭着说:“都怨你,你给我穿这么怪的衣服。”

面对女儿的指责,我没有吱声,只是默默地开着车,然后不时地用手安抚她一下。很快,女儿平静下来,也没有再继续抱怨我了。车开到小区后,我直接带着女儿到了小区的广场上。广场上有很多的孩子在那里玩耍,我指着他们说:“你知道吗,未未,在妈妈眼里,那些孩子就是最漂亮的。他们穿着平常人穿的衣服,留着平常人留的发型,这才是生活里自然的模式。”

女儿对我的话似乎没有完全听懂,但也没有表示反对。我继续说:“未未,小孩子是人间最美的事物,所以穿什么都好看,留什么发型也都美丽。你们本身就是一种美,是天使。”“妈妈,为什么他们都说我不好看?”未未还是想不明白。“你穿的那些是专为舞台设计的服饰,一旦它们离开了舞台,就等于离开了美的衬托……”我话说到一半突然觉得这么说下去,未未可能还是听不懂,于是我就用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解释给未未听。“未未,还记得我们上周末去看的那个有很多鱼的池塘吗?”“记得。”当时未未在那里玩得可开心了。“这么说吧,那些漂亮的鱼都是属于池塘的,如果你非要把它们放到大海里,它们可能连游都游不动,更别提好看了。这就好像妈妈给你穿的衣服,如果离开舞台穿到生活里,就不再美丽了。”

未未愣了半天没有反应,最后嘟囔了一句:“那你还让我穿?”“那是谁哭着闹着非要穿那样的衣服的?你说我不时尚,我只好每天跟着小敏阿姨去学,还把最流行的服装拿来让你穿,现在你反倒来指责我了。”听了我的反驳,未未没有说话。

在回家的路上,我故意问未未:“明天还要穿那些衣服吗?”未未马上把头摇得像只拨浪鼓一样。我忍住笑,赶紧表扬她:“未未长大了,知道不去盲目地跟风时尚,有自己的判断了,这点比老妈强。”未未依旧没有吱声,但我知道她已经接受我的观点了。

从那以后,未未再也不吵着要穿舞台服装,而是自然地接受平常我给她买的那些衣服。

现在,未未已经是个初中生了,在穿着和整体的打扮上都没有特别出格的地方,而在她的周围早已经有很多同学都相继开始染发、打耳洞来显示自己的个性了。未未对此不置可否,她说,无论如何不会跟风,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案例分析孩子大约进入四五岁时就开始在穿着上注意起来,有的孩子甚至在3岁的时候就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审美观。但是他们的模仿天性和好奇心都有可能让他们走入审美的歧途,因为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是非、美丑判断。像案例中的未未,她在穿衣服这个问题上,虽然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她的审美已经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范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做家长的就必须对孩子的想法,或者说对她的这个“主见”进行调整和修正,使之步入正轨。“超强”教子心经在帮助未未改变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三四岁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话已经不像原先那样服从,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有了自己的意识,所以,当孩子有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如果进行强行说教,恐怕效果不会太理想。这其实就涉及了一个怎样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问题。未未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可她的主见发生了偏离,无奈之下我采用了上文中所说的方法。不过,这样的方法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因此不宜经常使用。未未在遭到同班的小朋友的嘲笑后,曾流露过不愿意去上学的想法,我知道她其实是不好意思,于是在第四天早上,我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正常意义上的),并亲自送她到了班级门口。结果,未未又在一片赞扬声中重新拾回了信心。所以,我的建议是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判断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改变,而是根据孩子的思路顺势制造机会让其实践,有时候,事实会比一切说教有效果。

跟风老爸,让儿子开口说“不”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甚至当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如何穿衣服,如何与另外的人谈话,如何谈论其他的人,你们如何欢乐和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纸……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案例

我是个军人,也许是常年带兵的缘故,看起来属于比较严肃的那种人;再加上儿子飞飞从小由他妈妈带着,与我自然就多了一份生疏,他有时甚至还很怕我,见了我老是躲着,不愿意和我交流。

后来有一次,我有了半年的假期,便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陪一下儿子。我刚回到家,孩子的妈妈就跟我说,儿子太缺乏主见,对一些事情老是犹犹豫豫的,她让我想个办法帮儿子改改性子。说实话,让我带兵训练我行,让我教育儿子,我还一时摸不着头脑。一开始,我试着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要有自己的主见,并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可最终我发现说教根本不管用。后来,我就尝试着带孩子去玩,希望能寻找到合适的办法来。

那天,我带着飞飞去了动物园。在动物园里,我们看到在黑猩猩住的房间里面,靠近玻璃的地方,横着三道粗粗的绳索。旁边有几个游客说这是给黑猩猩预备当过街天桥耍的,我也是这么认为,但儿子似乎持有不同的看法,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悄悄跟我说,那些绳索是为了防止黑猩猩发怒时撞击玻璃而起阻拦作用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儿子的想法大声说了出来,但大家仍争执不下,最后我们就去问动物园管理人员,结果是飞飞说对了。自从这件事以后,我就发现飞飞在我面前不再像以前那样唯唯诺诺了,而我也由此受到启发,决定在儿子面前做一个“需要指导”的老爸。

当时正碰上世界杯,大街小巷几乎都充斥着球迷们的喊叫。我也是一个球迷,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在家里吼上几嗓子,那段时间里,在电视面前大呼小叫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我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飞飞是个爱安静的孩子,原来只有他和他妈在家的时候,家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现在突然间多出一个喜欢大呼小叫的人,飞飞肯定会不适应的。我的目的就是让这种不适应带给他精神上的刺激,让他站起来告诉我,我不应该这样大呼小叫。

结果儿子还真沉得住气,直到我大呼小叫的第五天时,他才跑过来问了我一句:“爸爸,你什么时候回部队?”呵呵,儿子终于感到受不了了。面对儿子的询问,我两眼一瞪,说:“我有半年的假期可以在家里陪你,怎么臭小子,想让爸爸离开家?”说完我还要拉着儿子一起来看世界杯,吓得飞飞赶紧挣脱,然后很沮丧地离开了。

第六天、第七天儿子没有动静,到了第八天,飞飞再一次跑到我身边,问我:“爸爸,你能不能小点声?”我反问他为什么要小点声,世界杯可是全世界球迷都热爱的活动,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可儿子却说他不喜欢。我拉着儿子让他坐在沙发上,问他为什么不喜欢世界杯。儿子说像我这样看太吵了,还说要看就安静一些,干吗要大呼小叫。“儿子,这才是男人的本色啊,男人就应该大胆一点、果断一点,高兴了就吼两声。”我开始给他灌输我的男人理念。儿子对于我的话没有吱声,但我发现他在认真听。这大概是因为我这个老爸第一次跟他进行正式谈话。“儿子,你是不是不想让爸爸这样大呼小叫地看世界杯?”我和颜悦色地问他。儿子看了看我的脸,仿佛要窥探一下我的心情,然后他才小心翼翼地说是。“那爸爸希望你大声地说出来。”我试图鼓励儿子。

儿子又看了看我的脸,然后稍微大声了一点,说:“我不想让你大喊大叫。”“再大声一点!”我继续要求。

这次,儿子终于开窍了,他大吼了一声:“我不想让你大喊大叫!”听了儿子小炸雷一样的声音后,我哈哈大笑起来,一把就把儿子抱起来扛到肩上,在屋里走了一圈正步走,然后我把儿子放下并郑重地跟他说:“只要你大声说出你的想法,老爸就不再大呼小叫了。”

通过这件事以后,儿子跟我更亲近了,后来在我俩半年的疯玩中,儿子具备了更多的男子汉气质,拿主意的次数,坚持自己正确意见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案例分析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但孩子能否有主见除了一部分有天生的性格外,在更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培养,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鼓励孩子去自己拿主意。父母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自信、有主见的动力。家长还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玩“说不”的游戏。比如,父母说:“桌子、床、椅子、毛巾被都是家具。”孩子就说:“不对,毛巾被不是家具。”当孩子再大一点,大人可以直接告诉他,他已经是大孩子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拿主意,比如玩什么样的游戏、吃什么水果、穿什么衣服。爸爸妈妈只是协助他,不再为他决定什么。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在生活中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就要及时地说出来,比如,“我今天不想玩球了。”“我不喜欢吃苹果,我要吃橘子。”……父母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两方都站在了一种平等的位置,会让孩子感觉到满足感,这样很快就能培养起孩子的主见。“超强”教子心经其实,培养孩子有主见并不是让孩子一意孤行,而是希望孩子在面临选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判断力。孩子有了好的判断力就可以避免甚至减少成长过程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败。在引导飞飞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就拿飞飞来说,他先天的性格,再加上他对我的“怕”,都使我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但后来我还是通过自己的“大呼小叫”把儿子的意见给磨了出来。当儿子向我表达意见时,我展现了一个儿子原先没有看到的“爸爸”形象。于是,儿子受到了鼓励,对我也比较放心了。我通过这种方式打开了我们爷儿俩之间的尴尬局面后,对飞飞的引导就随意多了。在后来对飞飞的锻炼中,我基本是采用了鼓励的方式并给予他最大限度的信任,让孩子去说,去做。所以,我的建议是:鼓励孩子勇于挑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不学舞蹈,女儿才是决策者

要想培养有主见的孩子,从尊重孩子开始,相信孩子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并给孩子自己做主的空间。——儿童心理专家 荀焱

案例

在炎炎5岁那年,我们县城的大人小孩都学起了舞蹈。我也不甘落后,积极地给炎炎报了名。在我看来,女孩子学舞蹈不仅可以塑身,而且对于整个人的气质提升都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为此,我还专门找了人给她选了一个很有名的机构。

炎炎一开始对于去上舞蹈班也充满了向往,第一天去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积极。现在想来,大概是孩子对什么都感觉很新鲜的缘故罢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