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指导0-5岁智能开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15:28:47

点击下载

作者:时尚育儿杂志社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育儿专家指导0-5岁智能开发

育儿专家指导0-5岁智能开发试读:

第1章 语言能力开发

语言开发由手语开始

宝宝虽小,但也有很多话想说、想问、想分享,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充满了惊奇、乐趣与不解。借由婴儿手语,你可以让宝宝不用等到清晰地说话,就能说他想说的,问他有兴趣了解的,传达他希望告之的。

什么是宝宝手语

误解一

宝宝还小,并不懂得与大人沟通,学习手语没有多大意义。

我在做了长达25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小宝宝也需要沟通也懂得沟通,真正的障碍是没有掌握合适的方式。手语对宝宝的语言和识别发育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够增加宝宝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缓解宝宝因为无法用说话来表达需求时所产生的挫败感,从而加强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误解二

宝宝手语的施展空间十分有限,因为宝宝在12个月到1岁半间就会开始学说单个的字,而太小的婴儿也不可能完成复杂的手语动作。

宝宝从一生下来就可以开始学习手语并使用它!

0~8个月的阶段 以父母的手语演示为主;

8~12个月 宝宝可以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手语,而父母也会从日常生活中逐渐观察到宝宝的自我表达;

12个月以上 宝宝就会开始混合使用手语和语言,并且随着发音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使用手语的频率。

所以,手语可以让你和宝宝轻松度过相处的第一年。

误解三

宝宝学了手语之后就能跟大人交流沟通,所以会不愿意开口说话,可能导致语言学习障碍。

完全不必有这样的顾虑。我和美国健康学会的幼儿专家做了长达7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学手语的宝宝长到24个月大的时候,其语言能力相当于27个月大的普通宝宝。当学手语的宝宝长到8岁时,其智商要比同龄人高出12%!所以,手语学习不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教宝宝手语9要点

1 找准学习时机

你的宝宝是否已经会用手指指向一样东西?是否已经会拿玩具?会不会摇头或点头?会不会挥着小手再见?只要符合两项,你的宝宝已经到了学手语的最佳时期。

2 从简单的少量词语开始

手语学习要从少数几个单词开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尽量从名词以及宝宝每天都会做或者接触到的词语下手,比如吃、喝、牛奶等。这是因为宝宝更容易接受常见的或对他们有帮助的手语。

3 指向实物

当你用手语表示实物时,要尽可能指着这个实物给宝宝看。这更有利于宝宝在“手语—词语—实物”三者之间建立联系。

4 说出词语

宝宝手语是宝宝说话的桥梁,因此在手语的同时说出词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简单的容易发音的词,他会尝试着说;而对于不易发音的词,他会运用手语表达,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无疑在促进其语言智能的发展。

5 重复手语

一个手语,宝宝看到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掌握。例如每次给宝宝喂奶,都重复“牛奶”的手势,很快宝宝就会在手语“牛奶”—词语“牛奶”—实物“牛奶”之间建立起联系。

6 有时需要手把手教宝宝手语

有些宝宝并不能很准确地掌握手语,这时你需要手把手教他,让他更快地掌握手语的手感,但有些宝宝可能更愿意独立地完成手语。因此关注你的宝宝,看他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7 运用基本意思相同的手语

为了正确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你要让宝宝将这个词语和他所看到的同类属性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当看到任何一种狗,无论是真狗,还是玩具狗,或是书中的狗,都用手语“狗”表示,宝宝就会知道这个“狗”的手语可以代表所有种类的狗。

8 灵活并关注宝宝的创造性

宝宝在尚未充分发育时,有些动作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你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作出变通。而宝宝在学习运用手语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小创造。只要你能够明白,完全应该允许并且鼓励宝宝有自己独创的表达方式。

给予耐心和鼓励

从开始接触到逐渐使用手语,宝宝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你要在生活中向宝宝不断地传授、使用和纠正。当宝宝做得好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一个大大的微笑、一声“好极了”的赞扬,将会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常用宝宝手语演示

饮食

吃饭一直是父母最头疼的事,当宝宝学会这几个简单的手语后,就能和父母轻松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不用再像以往那样用哭闹来引起注意,使吃饭成为全家都乐于参与的欢乐时光。

把手指握成“C”形,五指聚拢,放在嘴边,表示“吃”。

大拇指跷起,其他四个手指微屈,做成奶瓶状,放在嘴边,做出“喝”的动作。

牛奶

五个手指一下子握紧,再张开,再捏紧,就像在挤奶一样,表示“牛奶”。

还要

两手五指指尖聚拢,碰撞在一起,反复多次,则表示“我还要”。

其他手语

没了 屈臂放于胸前,手掌朝下,从上到下挥动。

热 不停地吹气,就像你把水吹凉时所做的动作一样。

冷 收紧双臂,紧贴身体两侧。

饮料 攥起双拳,一上一下放好,然后反复旋动。

养护

由于宝宝不会说话,他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他的养护需要,所以父母只能去猜:是尿布湿了,还是生病了?如果宝宝学会了手语,你就可以给他最及时、准确的帮助了。

尿布

把一只手置于身体一侧,然后轻轻拍打臀部,表示“我要换尿布啦”。

袜子

手指竖起,其他手指聚拢握拳,然后指着脚趾,表示“袜子”。

鞋子

双手握拳,手背向上,平举,表示“鞋子”。

其他手语

洗澡 双手摩擦自己的身体。

刷牙 露出门牙,手指平伸做出刷牙动作。

睡觉 双手合十放在头部左侧,然后将头靠向手掌,做出睡觉的样子。

疼痛 用手指画出疼痛的区域,做疼痛表情。

停 五指并拢,手掌朝前推出。

安静 用手指指向嘴巴(但不接触),然后发出“嘘”的声音。

吵死了双拳微微攥起,贴于耳侧。

戴帽子手指微屈轻敲头部。

打电话做出“六”的手势,然后放在耳边不动。

看书 用两只手掌做出翻开、合上书本的动作。

事物

在宝宝掌握了基本的手语之后,可以教宝宝学习更多更有趣的手语,比如用手语来表示动物、植物、景观等。

把手指握成“C”形,五指聚拢,放在鼻尖上,表示“花”。(这个动作初看和“吃”的手语容易混淆,但要注意到手在脸上放的位置是不同的。)

小鸟

伸直大拇指和手指,把两指的指尖并在一起,其他手指握拢在一起,成“鸟嘴”状,表示“小鸟”。

乌龟

一只手大拇指翘起,其余手指握成拳头状,手心向下。另一只手的手掌和五指紧紧覆盖在这只手的手背上,仅露出这只手的大拇指,表示“乌龟”。

其他手语

狗 把舌头伸出然后做出小狗喘气的动作。

马 双手攥拳置于胸前并上下摆动,做出骑马的样子。

鱼 反复张开、闭合嘴巴,并发出“bo bo”的声音,像鱼在水中吐气泡。

兔子 伸出两指放在头顶,然后反复弯曲、伸直手指。

星星 手指放松,然后反复晃动手腕,做出星星闪烁的样子。

月亮 平伸手臂指向天空,然后反复晃动手腕。

灯光 平伸手臂指向房顶,然后反复晃动手腕。

帮宝宝早开“金口”

你在焦急地等待宝宝叫你“爸爸”“妈妈”?如果你正在迫切期盼,不妨注意一下你和宝宝的交谈方式,你知道哪一种说话方式可以让你的宝宝兴奋并且更快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吗?来做个小测试吧。

测试宝宝何时开口说话

1.当你和宝宝说话的时候:

A 会尽量用缓慢的语速,说简单的语句,有时带一些夸张的语调。

B 用和成年人一样的口吻,所以宝宝也学着这样说话。

2.当你在给宝宝脱鞋子或者换尿片的时候,你会:

A “胡言乱语”,大脑想到什么说什么,或者什么都不说。

B 告诉宝宝正要做的事情。

3.当你准备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你会:

A 看着她的眼睛并且紧跟她的视线。

B 无所谓是不是看着宝宝的眼睛,但我想她一定盯着我看。

4.当你和宝宝交流的时候,你通常会:

A 避免问他问题,假如他不会回答,为什么要烦他呢?

B 经常问他问题,这样他就会学着回答。

5.和宝宝说点什么后,你会:

A 留点时间让他尝试回应,即使他只会微笑或者发出喃喃自语。

B 不给宝宝时间来回应,因为我知道她肯定还不懂。

6.你怎么呼唤自己的宝宝?

A 她的小名。

B 乖乖、囡囡、宝宝之类。

7.和宝宝聊天的时候,你会配合手势和面部表情吗?

A 很少。

B 经常。

8.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你会:

A 通常不会同时看电视或听广播。

B 同时看电视或者听广播。

9.如果宝宝把“抱抱熊”一直喊成‘爸爸’,你会:

A 那就按着宝宝的叫法叫吧,这个名字很酷哦。

B 多教他几遍,让他分清不同的发音。

10你开始给宝宝念故事了吗?

A 已经开始了。

B 还没有开始。

评分标准

第一题:A:2分 B:1分

第二题:A:1分 B:2分

第三题:A:2分 B:1分

第四题:A:1分 B:2分

第五题:A:2分 B:1分

第六题:A:2分 B:1分

第七题:A:1分 B:2分

第八题:A:2分 B:1分

第九题:A:1分 B:2分

第十题:A:2分 B:1分

10~16分

要知道,你可以做更多。

你的语言方式可能阻碍你的宝宝的语言发展,你说得不清楚、太简单了。寻找机会和宝宝多聊聊,你要对宝宝做什么的时候,简洁缓速地告诉他,可以重复一些重要的词汇或者短语。给宝宝多一点机会来回应你的说话,就好像你们之间真的在进行一场交谈。此外,记得给宝宝多念念故事书,例如《时尚育儿》的副刊《My baby》,他一定会喜欢听见你的声音,并且会在你的翻页过程中学习语言。

17~20分

继续努力吧,你做得不错。

你很清楚地知道如何和宝宝说话,记得一些重要的tips:说清楚、说慢些,给宝宝机会来回应你的话,并且早点开始给宝宝念故事。

0~3岁婴幼儿语言开发

初为人父人母,总是感动于宝宝的第一声“爸爸妈妈”,觉得那就是属于自己的天籁。想拥有一个妙语连珠的小精灵,就从0岁开始培养吧。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什么是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婴儿从诞生,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不会说,到半岁左右开始理解大人对他说的话,近一岁时能用单一的声音吸引大人的注意,发出第一个清晰的词,再到三岁左右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就是婴幼儿语言发展。

婴幼儿产生语言要具备的条件

1 遗传因素

人具有的能力是数百万年人类基因遗传的结果。宝宝生来就具备了人的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机能,具备了语言信息的接受、储存,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功能,这是遗传的结果。

2 环境因素

环境作为影响语言发展的另一种因素,是指孩子要生活在一个具有语言的环境里。如果他生长在汉语的环境里,他就会说汉语;生长在英语的环境里,他就会说英语……所以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必定存在影响。

3 教育结果

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语言功能区发育过程有关。在语言功能区发育时期,神经细胞活跃,容易接受新信息,这时有适时的、科学的、系统的正确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年龄段语言发展的规律

培养宝宝开口说话的兴趣

如何让宝宝变得爱说话

1 经常给宝宝朗读

美国教育专家吉姆·特利里斯,主张为孩子朗读。吉姆·特利里斯劝告父母:“不管多么忙碌,也要抽空给孩子朗读。”他认为那是除了搂抱以外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父母能为孩子读书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天天如此。现在开始,我们就把为宝宝读书作为培养他语言能力的第一项措施吧。

2 养成跟宝宝谈话的习惯

孩子说话早晚与抚养他的人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祖辈带孩子,孩子说话会早,这可能是因为老人爱唠叨吧,“啊,今儿天气可真好,我们把被子拿出来晒晒吧”,“小乖乖,你猜猜今天爸爸会不会回来,他出差都三天了”,“等一会儿我们上超市买点菜,中午做好吃的”……孩子处在这样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平常要养成和孩子说话的习惯。

3 夸张的语调和脸部表情

和小小孩说话,一定要有夸张的语调和丰富的脸部表情,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另外,在对婴幼儿说话时,如果父母的语气表现得亲切、愉快,孩子会积极地反应。因为说话对他来说是很快乐的事情。

4 视觉和听觉的训练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两个很重要的学习器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弱,要看视觉和听觉捕捉信息的灵敏程度怎么样。所以从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听各种声音,看各种图片。给予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刺激越丰富,神经系统越发达,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强。

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方法

对于0~3岁的宝宝而言,爸妈千万别用生搬硬套的方式或命令式的口吻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其实,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最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就是用简单有趣的游戏加耐心的交流。

0~3个月

音乐伴随

玩法 在宝宝吃饱睡足的时候,放一些轻音乐,像梁祝、春江花月夜等经典的曲子,注意音量不要太高,作为背景音乐就可以了。

益处 婴儿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优质的音乐可以吸引宝宝倾听,慢慢熟悉之后,还能对音乐做出肢体动作的反应。

拨浪鼓

玩法 逗宝宝玩的时候,手拿一个泼浪鼓,有节奏地摇晃发出声音。

益处 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宝宝往往会感到开心。这类游戏有利于培养宝宝的注意力,使宝宝能积极地适应外界生活。

3~6个月

睡前故事

玩法 每天选一到两段固定的时间,做为故事时间,最好安排在宝宝睡觉前半个小时,这个时候宝宝一般比较安静。选一些简单易懂的婴儿读物,用柔和清晰的音调讲给宝宝听。讲的时候表情可以适当夸张丰富。

益处 宝宝能更好地进行语言积累,对系统的语言有进一步地了解。

6~12个月

咕噜咕噜

玩法 妈妈与孩子面对面站立,双手握空拳、两拳交错上下边绕圈边念“咕噜咕噜1”(出示1个手指),妈妈说:“一头牛”,孩子跟着念。两个人再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出示2个手指),妈妈说:“两只鸟”,依次说数字组词到10,游戏结束。

益处 给孩子反复的语言刺激和灌输。

12~18个月

观察世界

玩法 在宝宝刚会说话的时候,经常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去,告诉他花草树木是什么样的,风霜雨雪又是什么样的,引导宝宝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宝宝能否说,都要把他看到的东西告诉他,如他吃的米饭和菜,睡觉时用的枕头和被子等等。

益处 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同时让宝宝学会如何简单描述每样事物的特征。

18~24个月

小小营业员

玩法 将玩具在陈列架上逐一放好,妈妈先穿上围裙当营业员,介绍玩具。如指着电动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是深绿色的,就像解放军叔叔军服的颜色。它有4个轮子,只要按动按钮,它就变成了一辆真的汽车。喜欢它吗?想买它吗?”孩子听“营业员”讲得好,就将小汽车“买”回去,然后由孩子当“营业员”介绍其他商品,游戏反复进行。

益处 培养孩子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巩固其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25~36个月

打大灰狼

玩法 父母用纸画成大灰狼的样子,尽量大一些,悬挂在门框上,然后请邻里间的几个孩子一起准备碎纸,捏成团当“子弹”。让孩子们轮流用“子弹”投掷大灰狼,投掷前必须先选定一个部位并将选择的原因告诉大家,如“我打大灰狼的肚子,因为小红帽和奶奶被它吃了”。

益处 年龄不同,可表达出不同程度的击打理由,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童话小剧场

玩法 选择一个宝宝最喜欢的故事,准备好所需要的道具。在房子中间铺上毯子,作为舞台,布置好背景。然后和宝宝一起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如果在演出中,宝宝自由发挥出与故事情节不合的台词,一定要鼓励和配合他的突发奇想。

益处 表演能够锻炼宝宝出当众表达的胆量,即兴发挥对宝宝口才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贴心提示

语言训练时,父母的“六不”原则

〇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宝宝只听而无机会说;

〇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一开始就问宝宝“这是什么”之类的问句,他并不能学到什么,而且还会很紧张;

〇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

〇不要只说不演示,在教宝宝说话时,要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还要辅以相应动作,使他懂得说话的意思。

〇不要硬逼宝宝玩,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还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

〇不要忽视宝宝的进步,要记录他们使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清楚宝宝的语言发展程度。

鹦鹉学舌不利于语言开发

“这是树。”“这是树。”“你是女孩子。”“你是女孩子。”“不对,你应该说:‘我是女生’”。每次妈妈教欣欣说话一涉及到人称的变化,欣欣就会出错。欣欣学说话,就像是小鹦鹉在学舌,只是单纯的模仿,学会一些专用词语而已,妈妈开始发愁,这样学说话要到几时才可以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

什么是鹦鹉学舌的教说话方式

鹦鹉学舌就是父母在教宝宝学说话时,不以他们能理解为基础,而只是让宝宝对语句进行单纯模仿。这种模仿式的教说话方法是小宝宝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步骤。

2岁以后,要对鹦鹉学舌的方法SAY NO

0~6个月

出生6个月后,宝宝就已开始学习说话了。这时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鹦鹉学舌式的,大部分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可以将说话的声音与具体的事物对应起来。

6~12个月

该年龄段的宝宝已经能说一些意义的语汇,如:“爸爸”、“妈妈”,知道挥手表示再见,能够模仿简单的声音,能够指认常见物。所以鹦鹉学舌依旧是教这个年龄段宝宝学说话的主要方法。

12~18个月

因其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愈来愈丰富,宝宝会话的语汇增多,可以使用简单词语与人交流、表达意思,明白别人给予的简单指令,会跟着大人学说单字,如:车、喝、饭等。所以除了鹦鹉学舌的方法,父母还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教孩子学说话。

18~24个月

是孩子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将单纯的声音信号,转变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信号。父母已经不宜再采用鹦鹉学舌的办法教孩子学说话。

研究发现,经常教孩子模仿说话与词汇量的发展呈负相关。相关研究表明,11~13个月的小儿所获得的词语与成人教授所用的词语相符率高达80%,而到了14个月时,上述符合率下降到38.5%。换言之,13个月前,模仿是该年龄段孩子学语言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随着小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开始从交际等其他途径获得词语。孩子掌握语言的过程是从具体发展到抽象。所以,2岁以上的儿童就不宜采用单纯模仿的鹦鹉学舌形式进行语言教学。

鹦鹉学舌的弊处

弊处一

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

弊处二

会阻碍孩子交流的欲望,孩子很有可能以后变得不爱说话。

弊处三

会妨碍孩子在语言学习上完成思维和智力上的提升与飞跃。

2岁后,如何教孩子学说话

1 让孩子进行口头造句

让孩子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造句。如:孩子嘴渴了想喝水,原先可能只会说“水水”,这时父母可能指导孩子说出想表达需求的短句,如“我想喝水”、“妈妈我想喝水”、“爸爸我想喝水”等。

2 用不同的话表达相同的内容

指导孩子用不同的词汇、说出相同内容的话,能有效地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幼儿学会多种表达思想的方法。例如“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可以说成:“爸爸是奶奶的儿子”等。总之,只要幼儿学会了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就会找出很多的符合要求的句子。幼儿表达方式也会逐渐丰富起来,语言会变得灵活、生动、准确、充满智慧。

3 给孩子说故事而不是念故事

说故事可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父母要注意的是,念故事书上的内容时,不要逐字宣读,而是用孩子能听得懂的句子,简单直白地说故事。

4 让孩子使用有“上下文”的语言

孩子急于表达一个要求的时候,即使你已经明白了,也不要马上替他解决。比如孩子问:“小白兔爱吃什么?”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独立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复述简单的故事,对2岁以上的孩子学说话是很有用的。

5 鼓励孩子自由地说

要让孩子有充分的说话机会,如果孩子开始将两个不同的词连成一句话,来显示他的要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展,父母这时应该像运动声上的“拉拉队员”一样的给他加油,给予他鼓励:“说得真好,再讲给我听听。”

贴心提示

2则小游戏,让孩子不再鹦鹉学舌

游戏名称:跳格子

玩法:在地上用粉笔画好一格一格的方块,父母与孩子用“剪刀、石头、布”的猜拳方法,确定输赢跳格子。赢的可往上走一格格子,输的要说一句话(说话的内容可由父母和孩子商量决定,如:“我今天见到了……”),看谁先到格子顶。

建议:说话内容应该随孩子的“兴奋点”调整,而不允许和父母说的相同。

游戏名称:打大灰狼

准备:父母用纸画成大灰狼的样子,尽量大一些,然后悬挂在门框上(或其他高处)。然后请邻里间的几个孩子一起准备“子弹”,可以用碎纸捏成团,或是小块的塑料积木。

玩法:孩子们轮流用“子弹”投掷大灰狼,投掷前必须先选定一个部位并将选择的原因告诉大家,如“我打大灰狼的肚子,因为小红帽和奶奶被它吃了”,然后开始击打,父母在旁当记分员,击中的次数最多者为胜。

建议:可随孩子年龄的不同而要求其说出不同程度的击打理由,以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开发的4大难题

父母都比较关心自己孩子的语言发展。宝宝第一次开口叫人,宝宝会说第一句完整的话了……每一点进步,都会让做父母的欣喜万分。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

在我们随机采访的0~3岁的父母,在他们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以下这些问题:

口齿不清,发音不准90%迟迟不开口(2周岁以后)30%

出现口吃50%溺水40%阶段性沉默,不爱说话65%

难题1口齿不清,发音不准

症状 孩子在说话时,发音不准确,把“老师”说成“老西”、“飞机”说成“挥机”、“哥哥”叫成“都都”等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说话含含糊糊,根本听不懂他说话的内容。

专家分析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发育性语言不清。一般在婴幼儿中发生较多,且男孩多于女孩,但大多数症状较轻。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发音器官是否有缺陷(如舌系带异常等)。

2.孩子的发音器官不够完善,调节能力弱。

3.受语言学习环境影响(如语言混淆、父母发音不准等)。

第一种原因需及时治疗。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发音器官逐步完善,他辨别和学习正确发音的能力自然也会迅速提高的。

解决方案

1.尽量避免使用儿语与孩子说话。

2.跟孩子交流时尽量放慢语速,保证孩子能听懂你的每一个发音。

难题2开口迟

症状 多数孩子在2岁以前正式开口说话,但如果过了2岁不会说话或只是简单叫“爸爸妈妈”而不会表达其他意思,就属于开口迟了。

专家分析 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是有差异,开口迟并不代表不会说话。我们所说的“开口迟”,只是相对大多数孩子的语言发育情况而言的。导致开口迟的因素有很多。

1.听力障碍。

2.语言环境复杂。

3.家庭教育状况和家庭环境等等。

解决方案

1.父母多花时间跟孩子说话交流,不断进行语言刺激,让孩子产生用语言沟通的欲望。

2.说话时,尽量使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并用的方式,便于孩子理解和学习。

3.多给孩子讲故事,扩大他的视野,丰富他的词汇。

4.带孩子参加一些孩子们的社交活动,创造语言交流环境。

难题3口吃

症状 孩子有表达欲望,想要说点什么,但却总反复不断地重复某一个字或堵塞在某一个音节上,无法流畅地表达意思。

专家分析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语言障碍。有50%的口吃患者是在5岁前发病。造成口吃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孩子因为模仿口吃患者而口吃;有些孩子会因为焦虑、紧张而口吃;甚至有些孩子在困倦、疲惫的时候也容易口吃。

解决方案

1.不动声色地对待口吃的宝宝,恐吓、责骂只会增加他的紧张焦虑情绪,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2.可以用稍慢的语速跟孩子交流,并要求他也慢慢讲,别着急。说不清楚可以要求他再说一遍。说第二次就会好一点的。

3.千万不要让他经常和口吃者在一起说话。

4.不要当着他的面跟别人议论“他的口吃”,或是时刻提醒他“他有口吃”这个问题,否则,他受到暗示后,可能永远无法改掉这个毛病了。

5.适当教孩子一些有趣的儿歌,帮助他练习流畅的发声。

难题4阶段性沉默

症状 孩子开始会说话后,会在1~3岁的某个阶段,突然变得说话吃力起来,甚至反而退回去又用手势或行动表示自己的意愿,而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专家分析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某一个特定阶段,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理解语言大量增加,而能够说出来的词语却很少,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一个阶段性沉默期。

解决方案

1.不要给孩子太多精神压力,也不要用“你怎么不会说话了?你怎么没反应?”一类的话来暗示他。

2.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继续坚持跟他交流,陪他一起念简单的儿歌、看图画书或者听童话故事。另外,随着孩子认知系统的逐步完善,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他们发现不能马上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有些孩子就选择了沉默。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人不用担心,一般在2岁半到3岁左右,情况就会好转。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Q&A

孩子一般什么时候开始开口说话?

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在6~12个月期间处于语言的准备期,他们逐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并能模仿简单的发音。有些父母说自己孩子7个月就会开口叫妈妈,其实这只是孩子在无意识地模仿发音。多数孩子在12~18个期间开始尝试开口学话,然后从18~24个月开始一个语言发展的飞跃阶段。

开口早的孩子一定比开口晚的孩子聪明吗?

是的。孩子开口早,说明其大脑里的语言区域发育比开口晚的孩子早,也可以因此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所以说,开口早的孩子肯定是聪明的。但开口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不聪明,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只要不是生理缺陷,孩子开口迟一些并不影响智力发育。

如果孩子开口迟,父母应该怎么办?

找出问题,针对解决,在确定非生理因素引起的前提下,父母应该:

1.保持耐心多跟孩子用语言交流,不要觉得他们听不懂,反复几次他会明白的。

2.保证每天一定的亲子活动时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

3.适当用听故事、听歌曲、看电视等方式来诱导孩子开口说话。

4.不要太满足孩子的需求,适当时候装个傻,给孩子一个机会,“逼”他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2章 动作能力开发

打开宝宝小拳头的训练计划

宝宝刚出世,一家人欣喜万分。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新生宝宝的双手老是握着拳头,有意识打开宝宝的小拳头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多数妈妈可能都不知道。于是,宝宝的小手成了被爸爸妈妈遗忘的“角落”。

新生宝宝为什么总握拳头

其实,这是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不成熟,手部肌肉活动调节差的缘故,造成了屈手指的肌肉收缩占优势,而伸手指的肌肉相对无力,表现出来就是紧握两只拳头。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这叫做“握持反射”,属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婴儿的成长,待到了3~4个月,这种现象逐渐好转,一般6个月时基本消失。

及时打开宝宝的小拳头

手的动作是人类进化的重要象征,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标志。手的动作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对诱导婴儿心理发展起了前提的作用。

新生宝宝总是紧握着拳头,就代表他尚未做好手的学习动作。新生儿的手都是紧握着的,如果您用手指去触摸他的手掌,基于反射的原理,他会紧紧地握着您那只触摸他的手指。手指分开后,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各种物品,使婴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知觉和具体思维能力得到发育。

所以,新手爸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宝宝打开小拳头,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记忆力、对事物完整性的理解以及自信心得到了发展,从而促进了大脑和心理的发育。

如何打开宝宝的小拳头

要给宝宝更多活动手的机会

新生儿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还不能有意识地运动他们的双手,所以就要依靠父母,例如洗澡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洗宝宝的小手。妈妈可以用自己手指尖轻轻伸进宝宝的手掌里,在小手心里轻轻地来回转动,边清洗边按摩;同时和宝宝说说话。

二个月大 随着宝宝手握动作的逐渐放松,可把玩具塞在他手里反复训练抓握。另外,也可以让他摸妈妈的脸,摸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材质的物品,发展孩子的触觉。

三个月大 可以教他和大人“握手”,伸出你的手到宝宝的手,然后说“握握手”。可以反复告诉孩子“手”的概念,比如大人拿着孩子的手说“宝宝的手”,然后指着自己的手说“妈妈的手”,以加快孩子发现手。

四个月大 可把玩具放在他触手可及的位置,以引诱他去发现去抓。

五至六个月大 要引导他去抓放在面前的玩具,玩具应放得比他手高一点,可以吸引他把手举高或伸出,身体前倾。

贴心提示

半直立,是刺激宝宝打开小拳头的重要姿势

宝宝平躺,自然会对自由地转动身体和踢脚挥手感兴趣,举手则显得不方便。如果你把宝宝抱在怀里,保持半直立的姿势,宝宝会兴致勃勃地转动脑袋东看西看,手和手臂会自然地张开、合拢,玩手或玩具。

小手协调训练计划

手部协调性训练宜早不宜迟。0~6个月的小宝宝,就可以在妈妈的帮助下来完成一些简单的训练,这对宝宝后期的各项感官协调性发展以及智力、情感发育很有益处。

训练小手协调的意义

所谓“手部协调性训练”是指对还未完全掌握精细动作,尤其是0~6个月以内的宝宝所进行的手部动作训练,这种训练有如下三大益处:

1.对脑部发育形成良性刺激,有利于认知水平的快速提高。研究发现:手部做简单运动时,脑里的血流量比不动手的时候要增加10%~30%左右。而大脑血流量的增加,将促进大脑细胞发育。

2.及早训练可促进宝宝手部肌肉的发达,提高动作敏捷性,为后期的手部精细动作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促进其他肢体动作的发展。

3.父母帮助宝宝做手部协调训练的过程,其实也是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训练小手协调的注意事项

重视宝宝的训练感受

虽然是以妈妈为主,宝宝为辅的训练,但宝宝的感受也不可忽视。训练时,妈妈的动作要轻柔,要密切观察宝宝:如果宝宝表现出情绪不好、不配合等情况,千万不要勉强。可以尝试换个时间、换种方式再进行。

控制训练的次数和时间

训练不要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初期,可以先尝试做1~2次,等与宝宝形成一种默契后再逐步增加次数。训练时间也是从短到长,尤其是新生的宝宝,肌肉容易疲劳,建议每次不超过3分钟。

选择合适的训练时机

一般建议在宝宝喝奶后1个小时左右进行训练为宜,既避免发生吐奶,也防止宝宝因饥饿而情绪不佳。

确保训练的安全

妈妈和宝宝的手指甲都要及时修剪,避免过长的指甲划伤宝宝的肌肤。用来训练宝宝的辅助玩具,一定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尖利的边和角,磕碰不会有伤害;当然,也不能太重,以免压伤宝宝。

0~6个月宝宝的训练计划

0~2个月

新生宝宝小手常常是紧握成拳状的,建议妈妈们可以给宝宝上半身穿得相对暖和些,允许小胳膊放在外面,可以自由活动。另外,妈妈也可以适当帮助宝宝做一些被动的手部运动,既可以舒缓紧张的手部肌肉和神经,还可以训练早期的手部皮肤的触觉。

游戏名称 舒展手指运动

具体做法 妈妈用左手托住小宝宝的小拳头,然后右手轻柔地掰开宝宝的小拳头并握住大拇指,稍稍用力,连续做握紧-放松动作3~5次;再握住手指关节,轻轻向外舒展。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对其他几个手指做运动。

益处 这个动作主要是帮助宝宝协调手部肌肉的紧张及放松的训练。妈妈依次按摩并完成五个手指的舒展,也是培养妈妈和宝宝之间默契的一个大好机会呢!

游戏名称 洗手操

具体做法 用适宜的温水沾湿宝宝的整个小手后,洗手操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节 妈妈掰开宝宝的小手,平放进自己的一个手指,宝宝就会很自然地握住妈妈的手指。然后,妈妈可以借着水的润滑,慢慢轻轻地抽回那个手指,充分让宝宝体会到握物的感觉。

第二节 妈妈帮宝宝摊开小手,用手指沾些温水,在宝宝的手心、手指腹上轻划线条,动作要缓慢轻柔。

第三节 帮宝宝张开小手,然后大手和小手的手心相对,五指一对一抵住,妈妈就可以像弹琴一样,随意灵活地调动自己的五个手指,这样,宝宝的小手指就被带着做了一轮运动。

益处 温水不仅可以润滑,还能帮助宝宝放松。最重要的是此训练对提高宝宝动手能力特别有效,有些接受过训练的宝宝在28个月大时就能用筷子吃饭了。

3~4个月

宝宝会自己抬头了,视野开阔了,探索这个新奇世界的念头也愈加强烈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小手的功能,不厌其烦地挥舞着那双小手,想尝试各种新事物。这个时候,妈妈就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色彩鲜艳、质地安全的小玩具,来引导宝宝锻炼小手。

游戏名称 挥手训练

具体做法 妈妈可以挑选一些五颜六色,最好会发声的玩具(如小摇铃音乐、娃娃等),悬挂在宝宝视线周围,距离适中,以宝宝小手刚能触碰为佳(太近会影响宝宝视力,太远则容易让宝宝失去兴趣)。等宝宝发现玩具,他就会尝试挥舞小手去触摸玩具了。当然,如果玩具能在触摸后发出声音或晃动,那宝宝的兴趣就会更浓了。然后,他就会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个新奇的东西并不断地重复挥舞他的小手。

益处 在这个训练中,宝宝会逐步认识自己小手的功能。等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控制小手来控制那个玩具时,他会感到其乐无穷的。

游戏名称 抓握训练

具体做法 这个训练需要一些质地柔软的按压发声玩具,大小要刚刚适合宝宝的小手抓握,颜色要鲜艳一些。训练时,妈妈可以引导宝宝伸手抓住这个玩具,能抓住玩具,宝宝已经感到很新奇了。接着,妈妈的大手轻轻包握住宝宝的小手,慢慢而有力地握紧,这时,玩具因挤压就会发出滑稽的声音来。初玩时,如果宝宝表现出害怕,就放慢动作再来一次;或者妈妈先做几次,等宝宝适应这个声音,再让他参与进来。

益处 在这个训练中,宝宝五指功能不仅被动做了锻炼,还体会了抓握后的成就感。渐渐地,他也就学会主动靠自己的小手来抓握东西了。

5~6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活动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他们已经懂得如何简单支配自己的小手,喜欢把小手举到面前来把玩,尝试去抓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把手里的东西从左手换到右手。当然,小手的动作还比较笨拙,而这时,妈妈们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游戏技巧来引导宝宝的小手做协调运动。

游戏名称 躲猫猫

具体做法 取干净透明度高的纱巾一块,在宝宝心情愉快时,轻轻盖在宝宝脸部,开始时可以只盖住小脸的一部分,如果宝宝不明白这个游戏,可以先帮他把纱巾拿开,反复几次,等宝宝明白这是一个游戏后,逐渐引导他学会用自己的小手来掀开这块纱巾。

益处 这个游戏既训练了宝宝的小手协调,又建立了母子间的亲密感情。

爬行训练计划

感觉统合失调患儿90%以上在婴儿期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爬行则是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手段。所以鼓励宝宝早爬行、多爬行,可显著地帮助其大脑发育,使大脑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调控得以加强,启迪与开拓宝宝的智力潜能。

爬的意义

爬行是所有粗动作发展的基础,让宝宝爬行几个月是有许多好处的。据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谢晓桦医生说,“爬”的益处在于以下几点。

1.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需要抬高、转动头部和四肢,这样有利于锻炼颈部肌肉、胳膊及腕的力量,对今后走、跑,用勺子吃饭都有好处。

2.爬时还要保持动作协调一致,有利于增进手眼协调能力。

3.在宝宝爬行的过程中,可训练宝宝膝、臂动作的协调与四肢关节的灵活度。

4.由于在爬行时姿势不断变换,也促进了小脑平衡机能的发展。

5.爬行时要比坐着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着多消耗两倍能量,这样就有助于宝宝吃得多、睡得好,从而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爬行三阶段的建议

初级阶段

手腹爬

宝宝8个月左右,突然有一天,趴着玩时他被某样东西吸引了,两只小手用力往前够,然后费很大的力气带动身体往前匍匐前进,而且腹部贴在地面,两只小脚却不懂得帮忙。爬行速度十分缓慢。这个阶段叫手腹爬,一般宝宝都要经历4周的手腹爬才会成功地学会正式爬。

游戏名称 可乐宝宝

准备一瓶最大的可乐或雪碧,没开封过的最好,有一定的负重力。让宝宝趴在可乐瓶上,小脚小手撑到地上,在一米外放一个宝宝很感兴趣的玩具并吸引宝宝注意。

等宝宝有想够到玩具的欲望时开始,妈妈缓慢推动可乐瓶,让宝宝随着可乐瓶的滚动往前,头几次需要妈妈帮忙调动小手,一般小脚都会自然地跟上。

安全提醒

宝宝在刚刚学习爬行的阶段,要设置一块专门给他爬的地方,铺上有一定厚度的软垫,因为刚刚学爬的宝宝自我掌控能力很差,而且体力也不是很好,可能随时会突然支撑不住脑袋,或者突然翻身。一般的地板、瓷砖等,就会撞疼宝宝。

正式阶段

手膝爬

9个月左右,宝宝的双手手肘一点点离开地面,直直地支撑起上半身,然后肚皮也离开了地面,接下来两只小脚蜷起来,小屁股一撅一撅,两手前后交替,用膝盖支撑身体,快速轻松地爬出了正式的一步。

游戏名称 毛毛虫宝宝

让宝宝趴在床上,用毛毯兜住胸腹部,露出手脚,爸爸把毛毯提起,妈妈推动宝宝左手、右脚,前进一步后,换推动宝宝右手、左脚,轮流进行,训练宝宝手、膝爬行,在训练中要注意适时休息,并要多给宝宝鼓励。

安全提醒

在宝宝爬行时能够得到的高度内,一切有尖角的物品都要用专用的护套包好,宝宝对危险的防范意识几乎是零,他可能在爬行中直接冲向某个尖角,直到撞疼。

高级阶段

手脚爬

在1周岁后,宝宝早就学会了走路,身体协调能力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对手脚的运用已经很熟练,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动作,包括像大猩猩一样,双手撑地,两脚直立撑地爬行,也不在话下,不过这个爬已经算是游戏的一种了。

游戏名称 小狗找骨头

在宽敞的场地上一边放上几样玩具,充当骨头,妈妈用手和脚直立支撑起身体,形成一个拱形山洞,宝宝扮小狗,要求必须钻过妈妈撑起来的山洞,取到骨头。几次过后,换宝宝直立手脚形成拱形。头几次让宝宝坚持一小会,然后慢慢延长宝宝做山洞的时间,可以锻炼宝宝四肢的承受能力。

安全提醒

墙壁上的插座,在宝宝学习爬行之后,都要用专用护盖盖好,因为对小宝宝来说,插座上黑黑的小孔很有吸引力,他会好奇地用手指去探究一下。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检查仔细,包括沙发后面,都会被四处探索的宝宝找到。

爬行影响宝宝心智发展

情绪不稳定,固执、具侵略性,有挫折感、做事马虎,手脚不协调这些经常出现在孩子身上的心智方面的问题,其实都是后天人为造成的,是省略了爬行的训练,以及其他的四肢躯体运动和眼、手、心的协调训练的结果。

智力和心智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通常智力不会受很大影响,但的确容易出现心智问题。根据上海人口与发展中心在进行母婴健康社区健康教育时对浦东和闵行区250名幼儿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61/250)。

为什么不会爬行的宝宝心智发展容易产生障碍?

人的脑神经系统是人所有活动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目标是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宝宝刚出生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经过1年的时间(即在婴儿时期),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舌头味觉、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建立和发达起来,这其中伴随着宝宝的运动能力的顺序发展,从3个月把头抬起来,5个月时会爬了,6-7个月孩子会坐了,9个月孩子站起来,1岁会迈步行走,宝宝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过程。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在幼儿期不容易看出危害,但等孩子上学后,危害就逐渐表现出来了。例如:孩子情绪不稳定,固执、具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那时父母就会着急了,感到孩子脑子挺聪明,可是怎么学习能力这样差,老在学校闯祸呢?!这就回到本文开始说到的,心智并不仅仅是智力,感觉统合失调症就是心智方面异常了。

贴心提示

并不是所有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都心智不全,不过出现不同程度心智异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对错过爬行期的孩子,父母不必紧张,也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尽早补上爬行环节(即进行运动性心智训练),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发生,这是明智之举。

宝宝学走时间表

但若排除以上原因,宝宝已过18个月大,依旧无法独自走路,就要细心观察孩子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微笑和说话是否也晚于正常时间;听力、视力有无障碍;智力如何;家族中的直系血亲中是否也有人存在运动发育迟缓的现象;是否符合优生原则等,再请医生检查,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幼儿学走时间表

“为了更好地说明学走的过程,上海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儿童保健专家张海烽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幼儿学走的时间表”。

8个月努力扶物站立

他会抓着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站起来。一旦第一次站立成功了,他就不再满足于规规矩矩地坐着了。随后,他开始练习爬行,练习扶物行走,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去够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

9~10个月蹲下起来

婴儿开始学习如何弯曲膝盖蹲下去、如果站累了怎么样坐下。从站到蹲或坐远不像成人以为的那么简单,这个动作对婴儿来说,是个大工程。

11个月自由伸展

此时,他很可能已经能够独自站立、弯腰和下蹲。如果抓住你的手,他也可以和你一同走路,但还要经过几周的练习才敢松开成人的手自己走。

13个月蹒跚独步

大约有3/4的孩子可以在这个阶段摇摇晃晃地自己走了,但也有些孩子直到16个月才能自己走。

14个月熟练地走路

能够独自站立,蹲下再起来,甚至有的能够倒退一两步拿东西。

15个月自由地游走

大部分的孩子能够走得比较熟练,喜欢边走边推着或拉着玩具。

宝宝学走路晚了吗

父母们要牢牢记得,前面说的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一位宝宝仍有其独特发展时程表,只是仍然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范围罢了!只要没有不当的外因阻碍宝宝独自行走,便不必过份担心,所以如果觉得宝宝学走路晚了,可以首先看看是否是以下因素防碍宝宝行走:

〇宝宝的衣物穿得过多或过厚,以致影响活动性。

〇宝宝很少有机会在地上活动,因为经常被抱抚。

〇宝宝体重过重,超过同龄婴儿,以致缺乏“动机”。

〇宝宝生长不良,慢于同龄婴儿,以致肌肉骨骼不足。

〇宝宝对攀扶曾有不好的经验,以致畏惧不肯学。

〇宝宝十分着迷各种手部动作,以致减少走的机会。

〇环境中无法让宝宝扶着走,以致缺乏兴趣。

〇宝宝常被放置在学步车之内,以致没有走的机会。

但若排除以上原因,宝宝已过18个月大,依旧无法独自走路,就要细心观察孩子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微笑和说话是否也晚于正常时间;听力、视力有无障碍;智力如何;家族中的直系血亲中是否也有人存在运动发育迟缓的现象;是否符合优生原则等,再请医生检查,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贴心提示

宝宝太早学走路有害处

〇影响骨骼、肌肉发育 如果过早地让宝宝学走路,由于其下肢、腰背部的骨骼、肌肉发育尚不完善,无法有效支撑其身体的重量,容易形成“X”型、或“O”型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疲劳性骨折。

不过,只要不是父母强迫孩子早走,孩子自发的走,对双腿的发育没有影响。

〇容易造成近视眼 婴儿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近视眼”,而爬行可使小儿看清自己能看清的东西,这便有利于小儿视力健康正常地发育;相反,过早地学走路,小孩因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小儿娇嫩的眼睛产生一种疲劳损害,反复则可损伤视力,这就好比近视眼不配戴眼镜会使视力越发下降一样。

宝宝学跑时间表

看见隔壁家同年龄孩子已经开始走路了,而自己家这个,却怎样也迈不开一步,真是急死人了。本文提供父母孩子为何晚走路的原因,解决了这些因素,也许孩子马上就可以稳健的踏出第一步呢!

宝宝走路时间晚不必担心

宝宝放开手自己走的第一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父母们最兴奋期待而永难忘记的场景。但是当周遭朋友们的孩子在较早年龄便会走路时,会令有些父母不易释怀。其实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表现都不相同,独自走路当然也不例外。孩子们不会“故意”晚学会走路,而父母亲也不能改变或加速宝宝学走路的速度。

绝大多数学者专家都同意,约50%宝宝在11.5个月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个月大独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个月大自行走路。

父母们要牢牢记得,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一位宝宝仍有其独特的发展时程表,只要没有不当的外因阻碍宝宝独自行走,便不必过份担心;但若已过18个月大,而无法独自走路,也应尽速和专家医师们咨询,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过早学走路害处多

由于婴儿发育刚刚开始,身体各组织十分薄弱,骨骼绝大部分由软骨构成,根本谈不上坚固。其骨骼特点是有机物多,含钙盐和基穹卤类少,骨质柔软,所以,过早负重,对发育非常不利。

〇宝宝不经过爬的阶段直接学习走路,会造成孩子的感觉综合能力缺乏,具体说来会造成前庭功能失调,即视觉、听觉、平衡等感觉系统的失调。

〇倘若学走路过早,因下肢骨柔软脆弱,经受不住上身的重量,容易疲劳,下肢的血液供应也因此受到影响,故而容易导致下肢出现佝偻病似的“X”型腿或“O”型腿,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

〇婴儿视力发育尚不健全,过早学走路,孩子因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他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损伤。

贴心提示

避免影响宝宝正常学走路的不利因素

〇别让宝宝的衣物穿得过多或过厚,以致影响活动能力。

〇别过多地抱宝宝,让宝宝有机会在地上活动。

〇小心宝宝过于肥胖,以免因体重而缺乏走路“动机”。

〇注意宝宝营养,以免宝宝因生长不良导致肌肉骨骼发育不足。

〇在宝宝学走路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宝宝,以免因为对攀扶曾有不好的经验,以致畏惧不肯学。

〇有些宝宝十分着迷各种手部动作,以致减少走的机会,所以不要一味地提供给宝宝用手玩的玩具。

〇家中要布置让宝宝能扶着东西走路的环境,以免宝宝缺乏走路兴趣。

〇尽量少用学步车。

宝宝多大可以跑

一岁半左右 已经开始能快步走了。但这时候的快走和跑还不太分得清楚。而且,跑不稳,不会自动停下来,不会转弯。

两岁时 宝宝就可以连续平稳地跑上五、六米了。换句话说,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应该都已经具备了跑的能力。

在我们生活中,持洋洋妈妈这种态度的父母还真为数不少。很多父母们会赞成教宝宝走路,但是却忽略宝宝跑步的训练,甚至有时候宝宝自己跑起来了,父母还要赶紧制止“不要跑,慢点走!”

让宝宝跑步的好处

1.跑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形成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运动,适当强度的跑步对宝宝的心、肺及呼吸系统的机能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跑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运动,能促进骨的生长,使骨骼变长、变粗、密度增大。同时,它也会使宝宝的肌纤维变粗,提高肌肉的力量、速度和耐受力。

3.跑步还可以帮消耗多余脂肪,预防小儿肥胖。

4.跑步也是训练宝宝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一个好办法。

不要阻止宝宝手抓饭

刚学自己吃饭宝宝一般都喜欢用手抓,许多父母都竭力纠正这样的动作。其实只要将手洗干净,父母应该让一岁左右的宝宝用手抓食物来吃,因为这样有利于训练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也利于宝宝以后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宝宝用手抓饭的好处

1 训练双手的灵巧性

一岁多的宝宝,他的双手已经可以准确的、五指分开的抓握了,进一步发展到两只手同时抓握。这可以在他吃饭的过程中表现为抓起盘中的食物或者小块的面包、馒头,进一步到抓起勺子,不断的练习,会使宝宝的双手越来越灵巧,抓握食物的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2 减少将来挑食的可能

很多孩子挑食,其实是有很多原因。而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经常被迫接受某些在大人看来很有营养的食物。食物对孩子来说,本来是没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只有认识和不认识的食物。一般孩子对陌生的食物不太能够接受,而经常频繁“亲手”接触的食物,他们熟悉了,也就不再抗拒了。所以孩子自己接触的食物越多,挑食的可能性就越小。

3 使宝宝对食物不陌生

宝宝吃饭,并不是一项生活技能,而是一种兴趣的培养,这和宝宝玩游戏没什么区别。初期的吃饭工具,就是他们的手,用手直接来抓食物,通过抚触、接触的方式来熟悉食物。这是掌握食物形状和特性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4 培养协调和平衡能力

把食物抓起来后,再送到嘴里,又是一件艰苦的工程,这需要宝宝调动手、眼,协调配合,才能把抓起来的食物送进小嘴里。所以吃饭的过程也是培养宝宝手臂肌肉协调和平衡能力的好时机。

5 增强孩子自信

不到1岁的孩子就有自主意识了,喜欢自己做事,但是实际上又没什么事可以放心让他们自己做的。哎,吃饭这件事,倒是可以让他们尝试。让宝宝自己用手抓食物吃或是自己拿勺子喝汤、吃饭,满足他们急切的想自己动手的愿望,这样会使他们对吃饭这件事更有兴趣,对自己进食更是充满自信。

教宝宝自己用手吃饭

1 和餐具亲近法

谁说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可以把餐具拿出来用的啊?平时宝宝在玩过家家的时候,就可以把真的餐具拿出来让他“亲近”了。让宝宝拿起真的勺子,真的碗,甚至还有真的锅子,让他像大人一样的忙活,烧菜啦、做饭啦,他一定会乐坏的。而且他的手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和这些真实的餐具频繁的“亲密接触”,在熟悉如何抓、握、捧这些吃饭动作。到了真正吃饭的时候,他也驾轻就熟,再也不会对着餐具犯迷糊了。

2 迷你食物法

孩子的手小,一般的食物他们无法很好的抓握,大面包、鸡腿拿在他们手里就像个庞然大物,都不知该往哪里下嘴。如果父母能够动手做一些宝宝一手就能掌握的迷你食品,如小包子、小花卷、切成小块的胡萝卜、西兰花、黄瓜条等,就能让孩子感觉自己好象大人一样,一口就能把手里的食物给解决掉,好有成就感。

3 游戏法

如果孩子的小手对食物的兴趣比他的嘴更浓的时候,不要阻止这种对食物的探索行为。也许他会把食物用手揉碎,当作玩具来玩,甚至搞的到处都是,这时,父母千万别和他急。因为这些食物在他眼里是非常新鲜有趣的东西,玩一玩又有什么好介意的呢,大人会觉得是不是太浪费了,其实这也是他在学习的一种方法,学习分辨食物,在判断什么是他喜欢的,什么是不喜欢的。这种对食物的兴趣如果被大人破坏了,是怎么样都无法再弥补的。

小小筷子练出大聪明

现在,很多西方人都在用中国的筷子训练宝宝的手指协调能力,那么,作为中国人,难道还要继续让宝宝使用汤匙吗?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幼儿使用筷子吃饭的诸多益处吧!

用筷子吃饭5大益处

1 提高动作协调性

从用筷子夹菜到将菜送到碗里再放到嘴里,在这整个过程中,手和眼的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筷子用得越多越熟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就越好。

2 有益于智力发育

手指尖的触觉灵敏度最高,而管理手指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占的区域也是最广泛的。所以,幼儿使用筷子时,手部肌肉活动刺激了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生理活动,有助于大脑的发育,提高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自立

筷子就像是人类手指的延长,学习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宝宝越来越理解“利用工具帮助自己”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他也就更有信心独立去做一些事情。

4 扩大视野,尝试新食物

能自己动手用筷子的幼儿就不再满足于父母分配的菜了。他可以“操纵”的将是一桌美食,而不是自己碗里的几个小菜。

5 促进手部精细动作发展

单单用筷子夹菜这一动作,就需要牵动多个关节。不仅仅是五个手指的动作,而且还要适当加上手腕、肘部等关节的配合。幼儿每夹一次菜,其实就是在做一次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

教宝宝们用筷子吃饭

既然能够准确灵活地使用筷子,是宝宝成长里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开端,那么,父母们,你们还等什么呢?一起来教宝宝们用筷子吃饭吧!

准备工作

合适的时间:满2周岁以后

建议在宝宝满2周岁以后开始学习使用筷子。此时,使用筷子的心理和生理条件都已经具备: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而且,他们也开始有自己进食的欲望,希望像爸爸妈妈一样坐在餐桌上用筷子吃饭,父母要抓住这个良好时机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这时候的宝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肌肉协调能力,能够尝试进一步精细动作的训练了。

准备工具:一双合适的筷子

宝宝用的筷子应比成人的筷子要稍短稍细一些,最好有点棱角,不易打滑,这样方便宝宝把握;在材质方面建议选用竹制的或者ABS树脂的。不要使用那种上过漆或者颜色特别鲜艳的,以免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宝宝。现在市场上有些儿童学习筷的顶部是固定在一起的,目的是方便初学宝宝使用。有心的父母可以自己把筷子截短一些,再用皮筋把顶部固定一下,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宜用本色的有棱角的竹筷

用皮筋固定筷子顶部方便宝宝使用

不宜选用颜色鲜艳的筷子

就餐环境:适合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

最好能为宝宝准备餐椅,使其座位高度适中。有条件的,可以专门为宝宝准备一些碗,碗口稍大些,稳当些,装小半碗菜,放在宝宝筷子能够得着的地方。食物方面要选择那些表面粗糙、容易夹起的。

培养时机:激发宝宝的兴趣

父母先示范用筷子夹菜,可以做一些夸张的、有趣的动作,引起宝宝的注意。然后,利用宝宝的好奇心和模仿欲,顺势提出,让宝宝也来试试“像妈妈一样夹菜”。

心理准备:不急于求成

这个心理准备是针对父母而言的。因为,要想宝宝一天就学会使用筷子,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让宝宝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这是关键。父母应该根据宝宝的练习进展来逐步提出新的要求。一下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很容易打击宝宝的积极性。

建议父母们不如就抱着一种“陪宝宝玩益智游戏”的心态,不要急于获得游戏的结果,因为,快乐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训练步骤

演示正确的持筷方法

持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夹取的成功,父母应仔细向宝宝示范正确的持筷方法:先将筷子对齐,然后用拇指和手指夹住两根筷子的上部,将下面一根筷子的底部靠在无名指上并用拇指压牢,再用手指和中指的指尖夹住上面一根筷子。必要的话,也可以手把手地教。

父母示范正确的持筷姿势

演示夹取食物的分解动作

1.保持无名指顶部和大拇指的根部夹住后面筷子的姿势,固定住后一根筷子。

2.稍稍放松大拇指的前端,用手指和中指夹着前面的一根筷子,将前一根筷子前伸。

3.触到需要的食物后,选准一个最合适的夹点。

4.再用手指和中指将筷子收回,固定住前一根筷子及夹住的食物,大拇指可以辅助完成这个动作。

5.保持这个姿势,快而稳当地收回筷子及食物。

用顶端固定筷子让宝宝学习正确的持筷姿势

从夹简单的食物开始训练

建议可以先找轻巧的、表面粗糙一些的食物来练习。比如炒鸡蛋、油豆腐、豆腐干丁、小饭团等,这些食物比较完整,而且表面较粗糙,很容易夹住。宝宝初尝到成功夹取的快乐,也会更加自信的。而如豌豆、土豆、花生、粉皮一类的食物,表面滑溜、个头太大或太小都不适合初学者练习。

用轻巧的食物让宝宝练习正确的夹取

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根据宝宝的情况来调整宝宝握筷的高低,一般建议在筷子上部的1/3处左右,太高和太低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宝宝夹食物的成功概率。有些宝宝为了夹取方便,握着握着,手就握得比较低了,父母要及时给予纠正。

还有一种仅靠大拇指、手指和中指夹住筷子来取食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夹住食物,但这样使用不灵活,不能得心应手地夹取食物。父母最好能及早给予纠正,以免错误的姿势养成习惯。

错误的夹筷姿势:持筷过低

错误的夹筷姿势:对夹

训练夹取的熟练程度

在每天的就餐过程中,逐步在食物中添加一两样有夹取难度的物品,如红枣、鱼圆等,来逐渐增加夹取训练的难度。也可以挑选一些宝宝爱吃的食物来提高他的积极性。或者在吃饭时间以外,配合玩一些有趣的与使用筷子有关的游戏或比赛。比如,用筷子夹弹珠或乒乓球、用筷子剥葡萄皮等等。

用筷子的礼仪

宝宝学会用筷子了,当然也应该教会他一些使用筷子的基本礼仪。例如,不要用筷子敲碗,吃饭时不要咬筷子,更不要做“用筷子指着别人”这些不礼貌的动作等等。

不同年龄,积木玩法各不同

很多父母都知道玩积木对孩子有好处,但却不知道原来小小的积木块,可以从0岁开始玩到8岁以上,而且不同的年龄玩法也不一样。

为什么孩子都爱玩积木

无论是有钱或没钱人家的孩子,无论是城市或乡村的孩子,无论是七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几乎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玩过积木。为什么积木受欢迎的程度如此之高呢?

〇因为好玩,所以孩子爱玩;

〇因为普遍性高,可以是贵的,也可以是便宜的,即使不花钱,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替代品。

〇因为玩积木没有场地的限制,到处都可以玩。

玩积木的好处

1 促进幼儿粗动作、大肌肉的发展

3岁前的幼儿正是发展粗动作、大肌肉的关键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借助对大积木的搬运、堆排、拆除、重建,达到训练粗动作或大肌肉的目的。

2 促进细动作、小肌肉的发展

2~3岁的幼儿细动作、小肌肉到了发展的准备状态,可以借助小积木的抓、握、摆,达到训练细动作、小肌肉的目的。

3 促进认知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岁以前的幼儿属于感觉动作期,此时幼儿靠视觉、听觉、触觉来了解这个世界,积木的使用亦可促进认知范围,如积木颜色、积木互敲的声音,以积木敲不同物品的声音,以手握积木的感觉。

4 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发展关键期在幼儿,而积木可以说是发展创造力的重要玩具之一,通过各种积木的堆、摆、再适时地给予鼓励,幼儿会是最佳的设计师、建筑师。

5 提升智能

一个人的智能发展,除了来自先天的遗传外,就要靠后天的刺激。幼儿玩积木,亦可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例如空间关系的能力,就可能借助积木的操作来提升:积木可以摆出一座桥(线),也可以盖出房子(三度空间)。

6 情绪的陶冶

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游戏,借助于玩积木,可以让心情愉悦。幼儿喜欢玩,每天过着愉快的生活,有助于优美情操的培养。

7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幼儿喜欢玩积木,如果父母亲能常常陪着孩子玩,自然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幼儿,基于动作发展不是很纯熟,思考能力不是很发达之时,父母亲的介入是必要的。幼儿喜欢玩积木,如果父母亲能常常陪着孩子玩,自然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基于动作发展不是很纯熟,思考能力不是很发达之时,父母亲的介入是必要的。

不同年龄,积木玩法也不同

出生至6个月

宝宝发育状况 婴儿自出生开始,便开始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和皮肤)探索四周的环境,认识事物的样子、味道、声音和质感。

建议玩法 刚出生的婴儿需要视觉刺激,所以父母可以买些颜色鲜艳的积木让宝宝看。父母抱宝宝时,可以拿着漂亮的积木在婴儿面前晃动,也可以将积木吊在婴儿床边或是摇篮上,让积木动一动,都是不错的视觉刺激。也可以用积木互敲或用积木敲别的物品,发出不同的声音,则是不错的听觉刺激。可以拿一些不同材质积木让宝宝握着,让宝宝对软、硬的感觉得到初步而具体的体验。

6~12个月

宝宝发育状况 此时婴儿已经慢慢地会坐、会爬,到了这个阶段的后期,开始学站。另外,此时婴儿握的能力也已发展得不错。

建议玩法 可以将积木放在婴儿面前,婴儿看到漂亮的积木,自然会往前爬、往左爬、往后爬;到了十个月,还可以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沙发或床上,吸引婴儿站起来。另外,还可以和婴儿一起玩积木:可在他面前摆放些小积木,让婴儿把玩,婴儿会拿起、放下、换手、换不同积木。

12个月~2岁

宝宝发育状况 此时的幼儿已经开始学走路了,而且走得越来越稳。

建议玩法 可以在离幼儿一、二米前的位置摆放积木,诱导幼儿走路。通常塑料材质的大积木对幼儿比较适合,他可以用双手抱着大积木走步,也会将积木堆高,乐此不疲。幼儿也许还会故意将砌高的积木推倒,当积木应声倒地时,幼儿会高兴地拍手大笑,然后又一次把积木堆高再推倒。

2~3岁

宝宝发育状况 此时的幼儿已经可以走得很好了,手部的动作技能也快速发展。

建议玩法 父母可以提供各种积木给孩子玩,孩子会摆房子、摆公路、摆各种他想像中的东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数数的游戏:一块积木、二块积木。

3~5岁

宝宝发育状况 这时的幼儿已经能表现出良好的社交行为,语言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也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

建议玩法 幼儿在这个年龄开始会利用积木和其他玩具进行各种生活模拟游戏。父母可以提供各类积木及其他玩具给孩子。孩子也许会利用小积木砌叠出一个小城镇,再加入玩具汽车,想像在一个繁忙的小城填,汽车不停地开来开去;又或者幼儿会用积木堆出一个森林,居住着一群恐龙。父母要对孩子的创造力给予鼓励。

贴心提示

废物利用做成积木

由于目前大部分家庭都买得起积木,反而忽略了比购买积木更好的废物利用做成的积木。父母不妨收集家里不同的肥皂盒、化妆品的包装盒、纸包装的饮料盒、餐巾纸盒、小家电的外包装盒等大大小小的盒子给孩子当积木玩。这种积木的优点是不需要花钱,取之容易,几乎天天可以收集到,而且形状、颜色变化多端,相信孩子一定会喜欢。

教宝宝穿鞋

“宝宝已经三岁了,准备送托至幼儿园,但他还不会自己穿衣穿鞋,真怕他会不习惯!”当宝宝开始要离开温暖的家,步入幼儿园生活时,就需具备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才不会在凡事都得自己来的环境中惊慌地手足无措。

教宝宝自己动手穿鞋

教宝宝自己动手穿鞋是培养宝宝自理能力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宝宝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即宝宝从仰赖成人的帮助,到学习认知照顾自己的食、衣、住、行等历程。对孩子来说,是踏出家庭保护网的第一步,绝不能马虎。

其实很多父母都习惯帮孩子做这做那,穿衣穿鞋、铺床叠被,其实这样反而会令孩子丧失练习的机会,在父母们“周到”服务、“严密”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父母,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是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是无原则地包办代替,将困难、问题一一代劳排除,让孩子不费脑筋地步入坦途,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了“拐杖”作用,而孩子一旦离开了这把“拐杖”,便寸步难行。

父母大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亲自动手的滋味。很多时候,你的孩子会做,只是你不知道,因为你都已经帮他做好了。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独立的能力是大自然赋予他的。所以,让孩子独立练习是很重要的。

教宝宝穿鞋袜前的准备功课

几时开始教宝宝自己动手学习穿鞋袜?

专家表示,大概从孩子会走路开始,13~15个月,爸妈就可以训练他们自己动手练习穿鞋、穿袜。一般来说,此时孩子的四肢力量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爸妈的训练可以开始了!

教孩子学习穿鞋,选择什么样的鞋比较合适?

鞋子的种类有很多,最适合孩子练习的,是粘贴式或者扣扣子的鞋子,千万不要选择系鞋带的鞋子。

教导孩子学习穿鞋的原则?

很多父母会不让自己的孩子动手穿鞋袜,觉得让孩子自己穿是件困难的事。其实,爸妈教孩子穿鞋很简单,当你希望孩子做某个动作时,只要大人做示范动作,然后让孩子模仿他的动作就可以了。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以“模仿”为主,2~3岁又是好奇心和好胜心特别强的年纪,当你开始注意你的行为时,其实他已经开始准备模仿了。所以,父母在为孩子做示范的同时,就必须保持十二万分的耐心和仔细,让孩子能够将大人的动作逐步理解消化并储存在脑中,日后自然就会重复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

教宝宝穿鞋的步骤

步骤一 教孩子穿鞋,应先教会孩子如何区分左右脚。让孩子将鞋子放在自己的前方,告诉孩子如果看到两只鞋子合拢,中间会出现一个圆洞(弧状),那就表示方向正确;如果没有这个圆洞则表示放反了。

步骤二 让孩子把双脚脚尖部分放进鞋子里。

步骤三 再让孩子将脚跟穿进;如果孩子穿的是球鞋,就让孩子用手指勾住的后帮的拉绳,用力往上提。

步骤四 让孩子将鞋面上的搭袢粘好就行了。

注意

〇刚开始,大人可以帮助孩子把鞋大致穿上,只让他把脚后跟穿进去。如果他能穿得好,下次大人就只帮他穿一半,余下的部分让他自己穿。逐渐增加孩子自己穿的部分,最后全部让他自己穿。

〇有些孩子穿鞋时,不会先把鞋上面的耳朵拉好再穿,所以鞋耳朵就会卷进去,孩子就会穿不进去。父母可以用针线将靠脚外侧部分的鞋耳朵和鞋盖稍微缝几针,这样孩子即使穿鞋前没有拉好鞋耳朵,也不会卷进去了。

教孩子叠衣服

冬天的宝宝们好像一个个棉花球,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的。到了室内温暖的地方,或是玩得热了,宝宝就会要求脱掉外套,脱了以后,他们不是把外套随地一丢,就是乱七八糟地揉成一团塞在柜子里了事,妈妈看了直皱眉。其实教孩子叠衣服,也是生活自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以后,就不妨教孩子叠衣服吧!

教孩子叠衣服从几岁开始

2岁开始,宝宝已经有了想要自己穿脱衣服的意识,也许他们自己也还无法独立穿脱,但是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鼓励孩子慢慢实践,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的方法,一般孩子到了3岁时,就已经有了穿脱衣服的能力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父母就可以开始教孩子叠衣服,并且逐步培养孩子具有冷了添衣服,热了脱衣服的意识。

准备阶段

教孩子叠衣服,可以从教孩子叠报纸开始,因为衣服不规则的边边角角较多,不太容易叠得整齐,而报纸方方正正的,容易对齐折好。先让孩子把一大张的报纸对折一次,然后换个方向再对折一次,成为比较适中的大小,再开始折下一张报纸。折完一张,就把它叠放在上一张折好的报纸上面,如此往复。

贴心提示

叠完报纸以后,千万要记得洗干净孩子手上的油墨,以免孩子吃东西时误食。

实战阶段:小件衣物篇

开始学叠衣服了,从最容易的学起,如手帕、毛巾这种四四方方、容易折叠的小东西。

步骤1 把手帕或毛巾摊开,平放在桌子上。

步骤2 用两手各抓住手帕或毛巾的左上直角和右上直角,把这两个直角叠在一起。

步骤3 用一个手抓住这个由左上直角和右上直角叠在一起的直角,再用另外一只手抓住另外一个直角,把这两个直角叠在一起。

步骤4 把叠好的手帕或毛巾,平放在桌子上。等孩子熟悉折毛巾的动作以后,再用比较容易折的T恤练习。

实战阶段:大件衣物篇

等孩子学会叠简单的衣服以后,再教孩子折有纽扣、拉练的衣服。

步骤1 先把衣服的纽扣扣好,拉练拉上。

步骤2 把衣服摊开,平放在桌子上,先找到领子,把领子翻好。

步骤3 把两边的袖子拉到衣服的胸前放好。

步骤4 把衣服的两边肩膀对折。

步骤5 把衣服的下摆翻上来,和领子部分对折。

步骤6 把叠好的衣服平放在桌子上。

教宝宝叠被子

试着开始教孩子自己叠被子,看着整整齐齐的床铺,不仅妈妈会有很好的心情,连宝宝也很有成就感,一天都开开心心。

叠被有助于手部精细动作发展

首先来了解一下手部精细动作的重要作用。脑生理学研究证明,在脑的动作神经中枢里,有掌管手运动功能的神经组织,对手进行各种动作的训练,实际上也使得大脑得到锻炼与刺激,使脑与手的联系和脑内部的联系都得到加强,从而对改善脑功能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开发宝宝的脑智慧,动手操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幼儿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到了3岁,由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发育正常的幼儿已经能基本掌握各种精细动作,不过有些做得还很不协调和不熟练。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大量练习的机会,叠被就是个很好的训练途径。因为在叠被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到手部不同的部位,如手臂、手掌、手指、指尖等等,从而大大增加幼儿做精细动作的熟练度。

学叠被对宝宝成长很有好处

三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叠被了。此时,宝宝的动作虽然很缓慢、很笨拙,但却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因为宝宝最喜欢的就是“你可以帮我完成我自己的事情,但要让我自己做”的这种方式。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所以爸爸妈妈要珍视宝宝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图书等,注意从宝宝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培养宝宝独立自理的能力。

教宝宝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还能培养宝宝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使大脑也得到锻炼。

教宝宝学叠被的原则

孩子三岁以后开始学习叠被

〇三岁以上的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渐渐成熟,可以开始学习叠被或是整理床铺等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

为孩子学叠被创造条件

〇给孩子准备一套专用的寝具,因为小被子更方便孩子折叠。

学叠被要循序渐进

〇就像在走路之前要先学会爬行一样,小孩子也要慢慢去掌握一些技能。所以学叠被也可以从学习整理枕头开始,这容易成功,会鼓励宝宝继续努力。

〇给孩子做示范的时候少说话。父母示范一遍过后就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了,这时候父母可以在旁边告诉他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放慢速度,不要急于求成

〇不要因为早晨时间紧张而催促孩子快快叠好被子。成年人通常是为了结果而做一些事情,小孩子们更倾向于过程。

教宝宝叠被的步骤

坐起穿衣,伸手拉被

宝宝醒后,先坐起来,双腿仍然在被子里。注意让宝宝赶快把上衣套好,以免着凉。

宝宝坐在被子里穿好上衣后,身体往前弯,如果被子太长,宝宝可以往前坐,直到可以拉到被子尾端的两个角,把它们往两边拉平。如果宝宝的双手伸开还够不到被子的两边,可以先拉平一边,再拉平另一边。

弯腰叠被

被子尾端的两个角拉平后,让宝宝身体坐直,再用同样的方法把靠近自己的两个被角抓住,把被子往两边拉平。

好了,抓住这两个被角,让宝宝从床上站起来,再来一次弯腰,随着宝宝的身体弯向床尾,被子也被对折了!

出被穿裤

对折好被子后,宝宝就可以开始穿裤子了。如果是爱漂亮的女宝宝,那么就可以穿裙子,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先穿好搭配裙子的“裤袜”。被子也趁机在这时候透透气了!

对折被子

衣裤穿好,下床之前,宝宝再伸开双手抓住面前对折过的被子的两角,再弯腰,被子又被对折了,成了原来的四分之一。或者,可以把一边的被子叠向另一边,把被子叠成个正方形,也是挺漂亮的哦!

最后整理

被子叠好了,现在就剩下最后的整理程序了。

告诉宝宝,让他下床后稍稍把叠好的被子拉拉平,再拉拉床单,把枕头放放好,最后可以对被子说一声“拜拜”,去拿他的小牙刷和小牙膏了。

在这个铺床叠被穿衣的过程中,宝宝的身体活动开了,就好像做了一场早操,头脑也清醒了呢!妈妈看到宝宝的床上整整齐齐,是不是也有了好心情?

贴心提示

叠被小技巧

〇请把宝宝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裤子、袜子等准备好,放在宝宝的床头。宝宝的上衣要放在他坐在被子里也能伸手可及的地方。

〇虽然叠被子很简单、没有危险性,但是第一次还是要请爸爸妈妈给宝宝示范。最好挑个星期五晚上为宝宝示范练习叠被子,星期六起床也不赶时间,宝宝正好可以慢慢练习。星期天的早上,再练习一次,到了下周一,宝宝一定会把被子叠得有模有样的!

〇建议举行一次叠被子比赛,比比看谁叠的被子最漂亮,这种竞争性的游戏,宝宝会非常喜欢,而且,让爸爸也参加进来吧!如果爸爸能帮着叠被子的话,勤劳的妈妈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为全家人做爱心早餐了!

〇宝宝叠被子也有个过程,从最初可能是“一团”到渐渐成为“一叠”,这中间需要妈妈的“甜言蜜语”和小小的鼓励哦!

母子同乐健身操

为了重塑往昔苗条的身材,不少妈妈选择去健身房锻炼。但是这样的话,就无法陪伴宝宝。现在为大家推荐一套在家里就能够完成的母子健身操,既练身材又亲子同乐,一举两得!

母子健身操基本介绍

这套简单好学的亲子健身操是以瑜伽为基础,为产后的妈妈量身定做的,可令妈妈在亲近宝宝的同时获得健康和平衡。

适合人群 适用于产后6周起的妈妈,以及尚不会爬的宝宝。

目的 帮助产后的妈妈通过舒展身体,加强颈部、背部、腹部、臀部以及腿部等肌肉群,还包括对一些关节的锻炼,同时运用一些呼吸技巧,来放松紧绷的神经。更重要的是,可以带着心爱的宝宝一起来健身!

母子健身操演示

竹势

做法 保持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双手高举过头,手臂尽量往上伸,手心相对合在一起。同时调整呼吸,慢慢地吸气和呼气。这个姿势保持约半分钟到一分钟左右,同时可以冥想,比如把自己想像成竹子,身体向上伸展。

益处 这个动作是为后面一系列动作做准备的热身动作,能够帮助拉开侧面和背部的肌肉。

温馨提示 这个时候可以让宝宝坐在自己正前方。

臀部划圈动作

做法 双臂弯曲自然放于髋关节,然后向右转动臀部来画圆圈,接着向相反方向转动同样画圆圈。

益处 这个练习能够放松背的下半部,放松和舒展腰部和臀部。

温馨提示 产后的妈妈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用臀部画小圆圈。练习多了之后,就可以尝试着画出更大的圆圈,这样难度也就变大了。当然妈妈要根据自身情况,切勿勉强。这时候仍然可以让宝宝坐在自己正前方。

腹部锻炼A

请注意 所有剖宫产的妈妈在进行这一组腹部锻炼前需要征得医生的许可!

做法 妈妈平躺下来,让宝宝坐在自己的肚子上,双腿并拢屈起,保持目光的交流,然后慢慢地抬起头及上半身,努力把下颚往胸部靠近,尽量伸直双臂用手去碰膝盖。重复多次。

益处 能够有效地锻炼腹部因生产而松弛下来的肌肉,同时也是对颈部的锻炼。

温馨提示 让宝宝坐在自己的肚子上虽然大大增加了动作的难度,但这能很好地促进妈妈和宝宝间的亲子互动,要坚持哦。

腹部锻炼B

请注意 所有剖宫产的妈妈在进行这一组腹部锻炼前需要征得医生的许可!

做法 妈妈仍然平躺在地上,双腿分开,让宝宝面朝自己坐在小腿中间。然后双手抱头,屈左膝抬起左腿,用右手的肘关节去碰触左腿的膝盖。复位后再屈右膝抬起右腿,用左手的肘关节去碰触右腿的膝盖,这样交替进行。并且注意双脚尽量不要着地。重复多次。

益处 这不仅能够锻炼腹部,还是个非常好的亲子运动。因为宝宝坐在那里,看到妈妈的双腿像车轮似地轮流交替,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温馨提示 注意不要把脚突然地放下,因为这样会吓到宝宝。

颈部锻炼

做法 盘腿坐在地上,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膝盖上。脖子右倾后保持不动,转动脸部,然后目光自右下方向左上方平移过去。复位后,脖子左倾后保持不动,转动脸部,目光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平移。

益处 可以锻炼颈部肌肉,拉伸背部上半部分的肌肉。

温馨提示 整个过程中让宝宝坐着面朝自己。

侧身锻炼A

做法 平躺在地,然后向左侧过身体,脸朝左,伸出左臂,让宝宝躺在手臂上,然后伸直双腿,抬起右腿,在空中画圈。复位后,相同地往右侧过身体,抬起左腿,在空中画圈。重复多次。

益处 有效锻炼腹部和腿部肌肉。温馨提示:用腿画圈的大小,妈妈可以自己控制,因为画圈越大,难度也就越高,所以建议妈妈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从画小圈开始。

侧身锻炼B

做法 平躺在地,然后向左侧过身体,脸朝左。这时候宝宝在你的左侧,请保持目光交流。然后向后弯曲右腿,尽量用你的右手去牢牢握住你的右脚脚踝,向后拉紧,紧贴后臀部。

益处 锻炼股四头肌,让你拥有紧实的俏臀。

温馨提示 如果刚开始妈妈的手抓不到自己的脚踝,也没有关系哦!还有请不要让宝宝过于靠近妈妈的胸部,否则会引起宝宝吃奶的反应,影响动作的完成。

猫的姿势E

做法 像猫一样,双臂撑地,双膝跪地,手臂、膝盖分开与肩同宽,背部与地面保持平行。让宝宝躺在双手之间,与宝宝面对面。吸气,像猫一样地尽量把肚脐向地面靠近,头微微抬起。

益处 重整脊椎。

温馨提示 练习时,注意呼吸法的配合,同时要注意臀部至膝盖、肩膀至双手的连线与地板垂直。

猫的姿势B

做法 仍然像猫一样,双臂撑地,双膝跪地,手臂、膝盖分开与肩同宽,背部与地面保持平行,呼气,尽量把肚脐往背部向脊椎靠近,背部向天花板方向拱起。与宝宝保持眼神交流。

益处 拉伸脊背。

温馨提示 作此运动时,要尽量提高腰部,用力伸直背部和呼出肺部的废气。如此,可使全身柔软,使神经保持“平衡”的状态。

抬脚抱膝

做法 妈妈脸朝上平躺在地,双臂向前贴地。右腿向上伸直,停留数秒,然后屈起,把右脚放到左腿上。然后用双手抱住左腿,停留片刻,同时把胸尽量往膝盖处靠拢。此时可让宝宝面朝自己暂时坐在一边。

益处 能够同时锻炼到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帮助拉伸大腿,舒展骨盆。

温馨提示 这是这一组动作中难度较高的一个,如果产后的妈妈在初次尝试时感到难度太大,可以慢慢来,千万不要急。

放松动作

做法 平躺在地上,让宝宝坐在自己的肚子上,然后放松四肢,调整呼吸,休息数分钟。

益处 在做了一系列相对比较激烈的运动之后,妈妈应该休息一下了。宝宝在妈妈的肚子上,感受妈妈身体的起伏,两人都会觉得异常的愉快和放松。

温馨提示 最好播放舒缓的音乐,在那种柔和的声音中,妈妈的身心完全得到了放松,宝宝也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全家一起玩瑜伽

“婴儿并非全靠食物长大,乃因喜悦而成长!”练瑜伽能让宝宝更加开朗喜悦,成为乐观进取、充满自信的小天使!

关于亲子瑜伽

亲子瑜伽和成人瑜伽有差别吗?

亲子瑜伽和成人瑜伽最大的差别在于:传统的瑜伽讲究身心合一,难度大,强度高。而亲子瑜伽则是经过特别设计,适合2岁半到5岁的宝宝,切合宝宝们身体发展的需要。

亲子瑜伽对宝宝有什么益处?

亲子瑜伽对宝宝的益处很多

1.能锻炼宝宝的耐力、持久力及灵活度,增强肺活量与肺部功能,从而达到强化体质的目的。

2.改善形体,比如通过一些腿部动作,来矫正不良腿形,美化腿部线条,预防内外八字等。

3.进行瑜伽练习还可以强化宝宝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腱收缩并刺激骨膜,使骨骼更强健。

4.运动时肌肉的活动会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的皮质细胞,所以练瑜伽可使头脑变聪明,帮助宝宝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一起来练习亲子瑜伽

热身之后,亲子瑜伽的练习就可以开始了!全套瑜伽一共包括10个动作步骤。

1 青蛙式

动作要领

蹲下,双膝向外打开,身体前倾,双手触地置于两膝间,呈青蛙状。

益处

锻炼宝宝的下肢力量和平衡感。

2 脚尖绷直及放松动作

动作要领

脚尖向前绷紧,保持数秒。然后脚趾慢慢竖起,脚掌面向前方,放松脚尖。

益处

锻炼脚踝关节的灵活性。

3 蝴蝶式

动作要领

继续保持端坐的姿势,脚心相对。双手抱住双脚。为了增加动作的趣味性,爸爸妈妈也可以尝试将双手放至胸前,张开十指,作蝴蝶飞翔状。

益处

锻炼髋关节的柔韧性。

4 玫瑰花式A

动作要领

坐在地上双腿屈起并拢,双手抱膝,然后把头部轻轻靠在膝盖上。

5 玫瑰花式B

动作要领

把身体充分打开,双手置于臀部两侧,撑地,渐渐抬起双腿,张开成V字形,保持此姿势数秒。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从1数到10,延长双腿在空中停留的时间。

益处

这两个连贯的动作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手臂和腿部肌肉,增加平衡感,更重要的是锻炼宝宝的耐心,培养宝宝的毅力。

6 晨晖式A

动作要领

双膝跪地,头部自然接触地面,两手放松向后置于双腿两侧,全身蜷紧。这个动作的灵感来自婴儿在母亲胎中的姿势。

注意事项

有的宝宝会屁股翘起,一头栽地。所以在做这个动作时,父母可以轻托住宝宝的脑袋,然后小心地帮助宝宝让头部缓慢着地。

7 晨晖式B

动作要领

双膝跪地,抬起上身,坐直后舒展双臂,向上伸直。

益处

这两个连贯的蜷曲和伸展动作可以舒展脊椎,锻炼背部肌肉。

8 雏菊式A

动作要领

双膝跪地,挺起上身,双臂向上,肘关节略微弯曲成圆形。这个动作可以拉伸肩部与手臂的肌肉。

注意事项

由于小宝宝的手臂还不像成人那么长,所以如果宝宝只能在额前用手臂围成圈也完全可以。

9 雏菊式B

动作要领

把身体充分打开,双手置于臀部两侧,撑地,渐渐抬起双腿,张开成V字形,保持此姿势数秒。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从一数到十,延长双腿在空中停留的时间。

益处

这两个连贯的动作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手臂和腿部肌肉,增加平衡感,更重要的是锻炼宝宝的耐心,培养宝宝的毅力。

10 树式

动作要领

单腿站立,另一条腿向前抬起,两臂平举。

益处

锻炼宝宝的平衡感。

练习亲子瑜伽的注意事项

刚开始练习时爸爸妈妈要帮助宝宝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父母要多给予协助。比如“树式”那节中,宝宝往往会站立不稳,这时爸爸妈妈可以牵着宝宝的一只手,或者让宝宝把一只手轻轻搁在妈妈的腿上,还可以让宝宝单手扶墙,让宝宝能够顺利完成动作。以后慢慢地让宝宝独立完成。

通过最自然有趣的方式帮助宝宝学习瑜伽姿势

由于宝宝在这一阶段具有“无法被要求或是强迫”的生理特性,所以爸爸妈妈要通过最自然、最有趣的方式帮助宝宝学习瑜伽姿势。比如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穿插讲故事、唱歌和游戏的方式。当宝宝失去学习的意愿时,切勿勉强。此外父母在鼓励宝宝的同时千万不要勉强他们完成难度较高的动作,以免宝宝受伤。

随着年龄的增加,让宝宝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

当然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他们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比如进行安静的冥想练习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在今后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身体平衡能力和反应敏锐度的提高可以帮助宝宝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如虎添翼。

第3章 感觉能力开发

音乐开发宝宝大脑

音乐育儿法是作者长期知识积累,在大量科学考察基础上,通过自己带小女儿若雨的亲身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现在把它整理出来,希望对所有抚养小宝宝的父母有所帮助,同时使所有小宝宝都享受到这个成果。

早期开发从听觉入手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成人平均脑重约1400克,初生婴儿脑重仅380克,但到9个月时已达660克,3岁时就到了1200克。也就是说,一般人体要到16岁以后才基本发育成熟,但大脑到3岁时重量已经是成人的90%左右。因此,在0~3岁大脑飞速成长并初步成型的重要阶段,是人一生中进行潜力开发的最好时机。

人的感觉器官的发育是从胎儿开始的,但发育过程与程度个体差异相当大。科学研究表明,胎儿最早发育成熟的是听觉器官,6个月大的胎儿就具有比较完整的听觉能力。母亲的心音、血液流动、肠蠕动及说话声都是胎儿最初的听觉对象。相反,视觉系统则是婴儿所有感觉系统中发育最晚的。新生儿的眼睛甚至都不能准确聚焦,科学测验表明,新生儿眼里6米距离的物体相当于成人眼里200米距离。新生儿的视网膜细胞在出生几个月后才慢慢成熟,视觉皮层细胞到几岁后还不能与成人相比。以上科学结论决定了我们对婴幼儿的早期培养与开发应该从听觉入手进行。

用音乐开发宝宝大脑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与右脑,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不需要语言的参加。而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它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

在小宝宝会说话前不可能对他进行抽象思维教育,因此应当去开发他的感性直观思维,也就是开发右脑,通过音乐可以完成这一点。这才叫超前教育、先行一步!

左脑和右脑的这种相对优势不是先天形成的,与后天的活动分不开,同时左右脑也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右脑开发好了,左脑也获益。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天才的小提琴手,他自称他的小提琴才能不亚于理论物理水平;“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大学时是有名的铜管乐手。不要以为音乐只培养文人,前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曾对大音乐家萧斯塔科维奇说过:我小的时候,很有音乐天才,只可惜我父亲没钱买把小提琴!假如有了那把小提琴,我现在就坐在你的乐池里。

音乐对宝宝成长的作用

婴幼儿在对音乐的接受方面会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即使刚出生的婴儿,对音乐也能做出一定的反应,同时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因此音乐对培养幼儿专注力也很有益处。专注力是孩子学习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智力超群,但其后学习后成绩一直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专注力不够。

在音乐选择上,经过反复挑选与比较,我们认为西方古典音比较恰当,因为它们经过百年考验,目前已经成为世界通行语言,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今后也要走向世界,但不管他走到哪一个角落,只要听到这些熟悉而优美的音乐,身边所有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这就会带来一种相互认同!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Mcdonalds和KFC,但都不知道这些音乐,那说明我们正好捡了垃圾(食品)、丢了精华!

音乐背景

音乐背景的概念

音乐背景是指让宝宝从生下来就在美好音乐的环境中成长。小宝宝从妈妈肚子里降临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只有在妈妈怀抱里他才会感到安全,而一旦脱离这个环境,他们多数会哭闹不安。怎样给小宝宝营造一个祥和、安宁、愉快的环境,使他们能快乐、独立地成长呢?音乐背景是最好的选择。

科学研究表明,小宝宝一出生,就对声音信息有一定的接受水平,从听觉方面输入信息对于婴幼儿意义相当重大。有观点认为,婴幼儿时期由于感觉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有些感觉器官可能是相联系的,并且主要由听觉来引发。例如有的小宝宝可能在听到美妙的音乐时会有某种香味或甜味的愉悦感觉。因此听音乐是对小宝宝潜在天赋开发最有效而最省事的途径。

不同时间,音乐背景不同

睡眠前后

所选取音乐 小宝宝需要宁静、梦幻的气氛,这段时间主要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如舒曼的《梦幻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德沃夏克的《夜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等等。

作用 有助于小宝宝情绪安定,安静入睡。这类音乐在入睡后的一段时间也可以继续播放,浅睡期大脑皮层仍然相对活跃,舒缓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稳定睡眠。

睡觉醒来、吃饭

所选取音乐 这时,小宝宝精神比较饱满,情绪比较稳定,因此选择节奏比较轻松明快的音乐,如帕格尼尼的《浪漫曲》、维瓦尔蒂的《四季之春》、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舒伯特的《乐兴之时》等等。

作用 小宝宝在良好轻松的气氛中玩耍、进餐,食物得到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并且通过音乐来感受世界的美好、生活的愉悦。

宝宝情绪特别高涨的时候

所选取音乐 这段时间放一些比较激昂、抑扬顿挫、欢快的音乐,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海顿的《回旋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等等。

作用 调动小宝宝的情感达到一个较高的兴奋水平,让宝宝充分体会成长的快乐!

贴心提示

实践表明,小宝宝一个人玩耍时,如果有这些音乐陪伴,会玩得相对久一些;睡觉前比较容易哭闹的小宝宝,有恰当的音乐陪伴,会比较容易安静入睡;睡前及睡觉中如果有适当的音乐,小宝宝的睡眠质量会相对较好,睡眠时间会相对较长。根据巴甫络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将这些音乐长期播放,使小宝宝在不同音乐背景下形成相应的睡觉、吃饭的神经兴奋联系。这就会使父母的身心劳累大大减轻,育儿成为真正的乐趣!

为让小宝宝注意与理解音乐,父母可以在音乐背景下随音乐的节奏用相应的手势(打拍子)来更好引起小宝宝的注意,同时培养小宝宝的专注力,理解力。

注意 小宝宝睡眠前后播放音乐时,音量需要调整到平时音量的1/2左右。

音乐抚摩

音乐抚摩的概念及好处

音乐抚摩是指在音乐环境下对小宝宝进行抚摩,使他(她)能充分享受到父母的爱抚,在愉快的心情中长大。同时有效减少小宝宝烦躁、哭闹、生活无规律等症状。

皮肤是身体中分布最广泛的感受器,临床实验证实抚触及抚摩可刺激婴儿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消化功能和睡眠;稳定情绪,精神愉悦;皮肤感官捕捉大量的感知信息可促进神经回路网络的发育。因此抚摩对婴儿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音乐抚摩的步骤

音乐抚摩适合0~2岁的小孩,抚摩时间一般每次10分钟左右,每天安排两次,在睡前的一段时间进行为宜。

我们将婴儿抚摩分为头、面部、手臂、腹部、腿部。抚摩在轻松明快的音乐背景下进行。

1 头部抚摩

步骤1 让宝宝面朝上方,用双手从两侧向下抚摩宝宝的脸。

步骤2 手向宝宝的脸两侧滑动,滑向后脑。

步骤3 用拇指抚摩宝宝的耳朵。用拇指和手指轻轻按压耳朵,从耳朵顶端按摩到耳垂。

步骤4 用其余四个手指从颈部抚摩到肩部。从小指开始,用四个手指指腹依次抚摩。

步骤5 手向下抚摩到宝宝肩膀上面。

2 面部抚摩

步骤1 与小宝宝面对面,用拇指轻柔地抚摩他的前额。避开眼部。

步骤2 抚摩双颊,再沿颚骨周围轻揉,面部抚摩从中间向两边的顺序进行。

3 手臂抚摩

步骤1 从宝宝的肩膀抚摩到指尖。

步骤2 抚摩宝宝的右臂。交替使用双手抚摩,先捏一下宝宝的肩膀。

步骤3 然后沿胳膊划到指尖。划动的时候手指要松开。抚摩宝宝的右手臂,重复前述步骤。

4 腹部抚摩

步骤1 腹部抚摩总是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和肠的蠕动方向保持一致。尽可能放平手掌,轻轻抚摩宝宝的腹部。做腹部抚摩时要观察宝宝是否有不舒服的反应。动作要轻柔。

步骤2 抚摩双颊,再沿颚骨周围轻揉,面部抚摩从中间向两边的顺序进行。

DIY响声玩具开发宝宝听力

0~1岁正是听觉视觉发育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宝宝尤其对响铃玩具有兴趣。爸爸妈妈不妨亲手给宝宝DIY响铃玩具吧,既能废物利用,又能增近亲子感情。

0~1岁宝宝听力发育

0~1岁正是听觉视觉发育的重要时期,而听力发育则和宝宝的语言发育及智力发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个月的宝宝 会转动眼睛寻找声源;

4~5个月的宝宝 开始对发声的玩具特别感兴趣;

8~9个月的宝宝 可逐渐据声音来调节、控制行动,逐步学会倾听声音;

12个月的宝宝 能够随着音乐摆手,并能寻找视野以外的声音。

因此多给宝宝听各种声音,多给宝宝玩各种有趣的发声玩具,不但能锻炼宝宝的听力,而且能够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而开发大脑。

为宝宝DIY响声玩具

商场里有各式各样的带响的玩具卖,但是等宝宝长到五六个月左右,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其实宝宝对生活中的带响声的东西更感兴趣。有心的父母不妨利用废弃的小东西来给宝宝做响铃玩具吧,既能废物利用,宝宝又喜欢;而且自己动手做玩具更增近了亲子间的感情。

小号奶瓶做的摇铃

制作材料 小号奶瓶

制作方法在小号奶瓶里面扔几个小钮扣,盖紧奶瓶盖轻轻一摇就沙沙作响了。如果想让它更吸引宝宝,就拿鲜艳的包装纸在瓶身上裹一圈,然后用透明的塑胶纸粘住。

游戏方法三个月以内的宝宝可以由妈妈摇出声吸引宝宝的注意,锻炼听力。

五六个月以后可以尝试让宝宝自己摇着玩。七八个月的宝宝可以拿两个小号奶瓶摇铃对敲着玩,锻炼宝宝手眼的协调性。

沐浴露空瓶做的床头铃

制作材料 洗干净的婴儿沐浴露空瓶

制作方法把几个沐浴露瓶用尼龙线高低错落地串起来,挂在宝宝小床的上方,宝宝躺着就可以看到。

游戏方法三个月以上的宝宝,会尝试用手去抓,一旦碰到了,沐浴露瓶撞击发出的声音对宝宝来说会非常奇妙。这极大地鼓励了宝宝伸手去触摸拍打脑袋上方的沐浴露瓶。每天让宝宝玩一阵,宝宝的手眼协调性和抓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葡萄糖酸钙瓶子变风铃

制作材料 空的葡萄糖酸钙的蓝色玻璃小瓶

制作方法用软的金属丝吊住葡萄糖酸钙的玻璃瓶瓶口,十几个小蓝瓶子串起来就成了一串美丽的风铃。

游戏方法把风铃挂在门口或者阳台上。开门的时候或者风吹过来的时候,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宝宝就会转过头去看。这时候就对宝宝说:“门开了,看看谁来了?”或者“风儿吹过来了,风铃响了。”也可以举着宝宝,让他伸出小手去亲手触摸风铃,听风铃在自己的小手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奶粉罐的滚桶

制作材料 空奶粉罐

制作方法将空奶粉罐洗干净,里面放一个或者几个小铃铛,轻轻一滚,里面的铃铛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游戏方法奶粉罐子滚桶玩具可以在宝宝学爬的时候使用。让宝宝趴着,前面横放个奶粉罐做的滚桶,宝宝会伸出手来抓,小手刚一碰到,它就往前滚着“逃跑”了,边滚边还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这会极大地激发宝宝的兴趣,不把它抓到手誓不罢休。于是宝宝努力往前爬,一定要抓住那个会发出声音的滚桶,不知不觉中不但锻炼了听力,而且还能促使宝宝学会爬呢!

奶粉罐的手鼓

制作材料 空奶粉罐

制作方法 粉空奶粉罐洗干净即可,注意要将塑料盖盖上以免锋利的金属罐口割伤宝宝。

游戏方法 奶粉罐子横过来抱胸前就是一个简单的手鼓,敲击盖子这面发出闷闷的声音,敲金属这面则发出清脆的响声,可以用手敲打,也可以用一个奶粉勺子敲打。爸爸妈妈可以先做示范,用奶粉罐子手鼓打出简单的节奏,宝宝听到了一定很感兴趣,伸出小手表示要求自己来。爸爸妈妈先握着宝宝的小手一起敲“手鼓”,慢慢地鼓励宝宝跟着音乐敲打,培养宝宝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在玩耍中开发宝宝的右脑。

会唱歌的奶瓶

制作材料 若干个玻璃杯

制作方法 把几个玻璃杯排好,倒入深浅不一的水。

游戏方法 妈妈用一根筷子轻轻敲打玻璃杯,杯子们唱出悦耳的叮咚声,宝宝肯定会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原来生活中处处有音乐。要注意的是,这个玩具只能由妈妈示范,尽量不要让宝宝动手,以免敲碎玻杯发生意外。

贴心提示

自制响声玩具的注意事项

安全:玩具最重要的就是安全,DIY时爸爸妈妈更要注意这一点。比如用来做响铃的空药瓶子要选择那些专门给宝宝装药丸的有安全瓶口的药瓶子。这种药瓶用的材料安全无毒,宝宝放嘴里也没关系,二来有安全瓶口宝宝不易拧开,不会把里面的小钮扣什么的拿出来吃下去。

卫生:另外要注意卫生,因为宝宝时不时会把玩具放嘴里去。空的药瓶子、奶粉罐一定要洗干净晾干了再做成玩具给宝宝玩。

游戏开发宝宝视力

视觉发展是脑部发育的关键。右脑的开发过程中,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视觉开发。因为视觉的颜色、形状首先是进入右脑,是激化,活化右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实践证明,看重右脑开发,看重视觉开发的孩子们,长大后智商高、情商好,而且创造性强。

婴幼儿视力发展

新生儿

视力远不如一般大人,新生儿眼轴较短,水晶体亦较圆,大多数的新生儿可说是远视宝宝。

1~2个月

会对光有反应,如果室内的灯光突然变亮或变暗,都会让宝宝的眼睛有反应。

3~4个月

眼睛会随着东西移动,父母可拿玩具在宝宝的面前晃动,借此观察宝宝的眼球是否会随着东西而移动。

宝宝到了2~3岁视力的发展趋于成熟,已经与大人相仿了。

视力启蒙游戏

1黑夜、白天

适合年龄 新生儿

活动时间 无限制

游戏道具 手电筒

注意事项 避免过于黑暗的空间。

活动内容 在宝宝清醒精神好时,将窗帘拉上。→将电灯开关各约1分钟。→或以手电筒代替,照宝宝额头中央,开关各1分钟。让宝宝感受明暗的变化。

2 眼随物转

适合年龄 0~6个月

活动时间 每次1~2分钟

游戏道具 会发声的玩具

注意事项 注意孩子眼睛跟随速度做调整放慢或加快。

活动内容 宝宝平躺或坐着,妈妈拿出清脆声音的玩具,在宝宝的眼前晃动。→一直到宝宝留意到该玩具为止。→然后在宝宝眼睛上空,以顺时针方向圆形转动,之后做逆时针转动,让宝宝的眼睛能随目标物灵活转动。

3 手眼游戏

适合年龄 2~7个月

活动时间 每次2分钟

游戏道具 奶嘴+橡皮筋

注意事项 摇晃速度渐加快。

活动内容 妈妈用橡皮筋绑住奶嘴。→将奶嘴吊环放在宝宝眼睛上方,边晃动边让他去拉奶嘴。→渐渐将晃动速度加快。以此训练宝宝视觉肌肉。

4 搜索游戏

适合年龄 4个月以上

活动时间 无限制

游戏道具 任何新鲜的事物

注意事项 注意宝宝眼睛的注视时间要适中。

活动内容 用手指目标物,告诉宝宝物品名称,然后将手放开,试着让宝宝以眼主动注视该物。→将东西移到另一位置。通过游戏观察宝宝是否会随之移动眼光。

5 洞洞天地

适合年龄 0~12个月

活动时间 无限制

游戏道具 有洞的物品

注意事项 留意宝宝眼睛的反应。

活动内容 让宝宝透过洞去观察事物。→初时可以是平面上的一个洞,然后是透过立体空盒子的两个穿越的洞。→可将洞由大洞渐渐缩小,以训练宝宝的立体视觉。

触觉促进智力发展

触觉是婴儿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触觉有障碍的宝宝,以后的各项智能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例如肌肉关节的活动、空间概念等,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尽量引导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做各色的活动,基础感官稳定了,将来的发展才会更上一层楼。

触觉影响其他智能发展

触觉V.S视觉

例如当小宝宝看到一个圆球,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圆球,要经由手摆弄及嘴巴咬的过程中,去接受这是圆形的信息,因为手指尖与嘴巴周围的接受器最敏感,所以看到一样新东西,就会反射性地拿起放进嘴中,幼儿是借由这样的经验去学习知道东西的材质、形状、大小,再配合视觉,以后看到这样的东西就知道是球。

触觉V.S本体觉

触觉与本体觉有关,本体觉是肌肉关节的触觉,它会知道手是伸出去的,还是收回来的,以及手与脚的位置放哪里,小宝宝会借由本体觉与触觉的接触学会了身体的操作,将来与跑步的流畅度、玩球的技巧都有关系,并与长大后大动作的能力与品质有关。

触觉V.S空间概念

例如孩子利用爬或走探索环境,在攀爬的过程中,知道内与外、高与低,进而有空间概念,所以家长应该让小宝宝多做环境的探索,这对将来的空间概念发展有益。另外,触觉也与书写能力有关,因为手书写时指尖会接触到笔,手指的每一条肌肉都要察觉要出多少力,出的力正确,字自然写得好看。

25项居家触觉障碍评估法

所谓触觉障碍的宝宝,是处理触觉时调节得不够好,或许是迟钝,或许是太敏感。

〇如果你家宝宝有5~10项符合的话,可能是轻度的触觉障碍,父母可以从游戏或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

〇如果你家宝宝有11项以上符合的话,可能是严重的触觉障碍,父母最好是带孩子去医生检查一下。

评估项目

□时常感觉严重的腹痛,有反复性。

□容易哭闹,不容易安抚。

□不喜欢以直立或水平方式抱。

□不喜欢被人触碰。

□喜欢用嘴咬人。

□狠狠地喝了几口奶,就拒绝再喝。

□反复性肠胃消化障碍。

□有睡眠障碍。

□不容易安抚或转移情绪。

□对声音、味道、气味、光线或颜色容易敏感。

□逃避目光接触。

□缺乏探索性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

□僵化或固定化的行为。

□起床后的刷牙、穿衣等晨间活动有困难或挣扎。

□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固执或墨守成规。

□好动或过度兴奋。

□过度谨慎。

□不喜欢穿鞋或穿衣。

□游戏或日常生活会坚持不寻常的互动模式或方式。

□自我刺激、自我伤害。

□偏爱追、赶、跑、跳、碰等活动。

□时常出现逃避、颤抖或是吓呆的行为。

玩镜子开发宝宝智力

由于镜子多数是由玻璃制成的,有些父母会担心玻璃伤害宝宝而不愿意让宝宝玩镜子。其实,只要处理得当,镜子可以成为小宝宝一个百玩不厌的玩具,也是宝宝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个窗口。

0~12个月的宝宝:我和镜子做朋友

婴儿期的宝宝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好奇心特别强,对于色彩鲜艳、会动的物体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镜子就成了一个绝好的可以帮助他观察和学习世界的好帮手。对宝宝而言,镜子里的影象就好比是家中新来的客人。当宝宝专注地盯着镜子里的这个新客人时,父母可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进行一些适时和恰当的引导。比如做一些表情、动作跟宝宝交流,教他认自己的各个身体部位。甚至可以让宝宝尝试触摸一下镜子,感受一下镜面的光滑质地。

前辈妈妈推荐小游戏

点点小鼻子

这个游戏比较适合3~9个月的小宝宝。妈妈抱着宝宝面对着镜子,妈妈一边用手指着镜子里宝宝的影象中各部位,一边说“点点小鼻子,点点小嘴巴……”。开始的是时候,妈妈可以念得慢一点,让宝宝能把语言和妈妈的动作联系起来。大一点的宝宝就可以由妈妈来念儿歌,让宝宝用手指去点镜子里的身体各部位。

推荐理由

1.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的眼睛随着妈妈的手指移动而转移视线,对刺激小宝宝的视觉发育有很大帮助。

2.妈妈们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宝宝开始对身体的各部位有初步的认识。

玩具不见了

宝宝看着镜子时,妈妈把一个玩具放到镜子前,确保宝宝的眼睛能从镜子里看到玩具;然后把玩具藏到宝宝背后,跟宝宝说:“玩具跑掉了,玩具不见了。”宝宝会很好奇地四下去找玩具。稍过一会后,妈妈再把玩具拿出来,说:“玩具回来喽!”可以重复几次,让宝宝明白这个游戏的意思。

推荐理由

1.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亲子互动游戏。在跟宝宝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观察宝宝对玩具不见以后的反应。只要多做几次,宝宝就会明白其中的乐趣,等玩具出现的时候,就会乐得咯咯笑了。

2.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的认知和观察能力。

1~24个月的宝宝:我用镜子认自己

这个阶段的宝宝渐渐开始明白:镜子里的那个影象其实就是自己,他们可能不会再热衷于跟镜子里的影象交流了。这时候,父母不妨把重心转移到:引导宝宝通过镜子来认识自己,培养他的自我意识。父母可以在平时逐步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他通过照镜子来检验自己的外观,比如表达高兴、生气的各种表情,或者是一些诸如“小脸脏了”,“头发乱了”,“衣服扣错扣子”等生活小细节。让镜子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为宝宝观察自己、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

前辈妈妈推荐小游戏

有趣的彩带

妈妈准备好几张色彩鲜艳的小纸条,并在一头粘上粘胶。让宝宝对着镜子,然后妈妈分别在自己的脸上和镜子里的影象贴上几张小纸条,也可以粘一些在宝宝的脸上。引导宝宝分别撕下这些贴在脸上和镜子上的纸条。如果宝宝判断不了纸条的位置,妈妈可以稍稍晃动一下自己的头和脸,让纸条随着晃动,来帮助宝宝识别。

推荐理由

1.宝宝大一些后,会逐渐开始明白镜子里的人和自己的联系。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学习如何通过观察来判断镜子里的影象和真实人物的区别。

2.在引导宝宝的小手来撕撕这些飘来飘去的彩色纸条时,既可以锻炼宝宝手眼的协调性,也可以训练宝宝平向的精细动作能力。

请你照我这样做

妈妈和宝宝都面对镜子,妈妈对着镜子做各种表情或简单动作,比如,伸伸舌头,眨眨眼睛,挠挠耳朵。开始的时候,宝宝可能不会做。妈妈可以先模仿他的动作或表情,来引起他的注意。或者先挠挠他的耳朵,做些有趣的表情把宝宝逗乐,然后再引导宝宝来模仿。

推荐理由

1.这个游戏主要是针对训练宝宝的观察和模仿能力。

2.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宝宝也会学会如何协调自己的手眼和各部位肌肉。

3.通过这个游戏也会让宝宝明白:自己跟别人是不同的,是个独立的个体。这对于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也是很有益处。

24个月或以上宝宝:我从镜子看世界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认知范围也在扩大。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镜子的热情已经大不如前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适当增加一下镜子游戏的难度,利用镜子的折射和反射功能,可以尝试给他灌输一些生活常识:比如,很多爸爸妈妈小时候可能都玩过这个游戏——用镜子把户外的阳光折射地投在屋内某个物体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晃动镜子时光斑也随着一起移动了。这个游戏就可以帮助宝宝很形象地认识光线的概念。虽然,以宝宝目前的认知能力还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但是镜子的这种神秘功能会引起宝宝的极大兴趣。而且,也可以引导他发现,镜子中的影象其实是对现实的反射,以逐步训练宝宝正确判断镜子中看到物品的实际方位。另外,还可以顺便教宝宝辨别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前辈妈妈推荐小游戏

拍照

给宝宝准备一面轻巧的巴掌大小的镜子。引导宝宝站在房间中央,然后让他转动手中的镜子,调整角度,从镜子中会折射出房间中各种物品的影象来。这样在镜子就留下了物品的“照片”,然后宝宝说一声“喀嚓”,假装给物品拍下照片。

推荐理由

1.大一点的宝宝特别爱模仿,也想学大人的样子拍照片了。这个游戏可以满足宝宝的这个需求,让他过把照相的“瘾”!

2.在转动镜子寻找“拍摄物品”的过程中,宝宝将学会不断地用手调整镜子的角度,既锻炼了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也培养了他的耐性和持续的注意力。

3.妈妈可以指定几样物品请宝宝拍照片,妈妈说物品的名字,让宝宝通过搜索找出这些物品并拍下来,这个过程训练了宝宝对日常物品的认知,也大大增强了他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找果果

妈妈站宝宝身后,让宝宝能看见镜子中妈妈的一双手。然后妈妈把一粒糖果(或小玩具)藏在自己的一只手中,握成拳头状,让宝宝来找:糖果(或小玩具)在哪个手里?在宝宝正确找到东西后可以给予奖励(如糖果)。玩了几次以后,也可以增加难度,在藏好后,让宝宝转过身面对妈妈,再来找糖果。或者也扩大搜索范围,让宝宝来寻。

推荐理由

1.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意识到镜中影象和真实物体是左右相反,妈妈可以趁机给灌输一些左面右面的概念。

2.特别适合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和辨识分类的技巧。游戏结束后,还可以让他数数自己获得的奖品,他会很有成就感的。

贴心提示

镜子游戏安全守则

〇选用一些安全材质制做的镜子,如用金属片做的小镜子。

〇镜子要注意边缘光滑,最好有一些包布,以防划伤宝宝。

〇镜子也不能太小太薄,要避免宝宝在玩耍在中误吞。

〇大镜子要固定地方靠放,最好能固定在平整的墙面上,且边缘一定要打磨圆滑。

〇千万不要让宝宝手持坚硬的物品在镜子附近,以防一些好奇的宝宝突然失手砸坏镜子,而被镜子的碎片划伤。

〇给小宝宝看镜子时要保持一定距离,一定要平视,而且视线距离以15~20厘米左右为宜。

〇不建议长时间将凹凸透镜(如放大镜)等给小宝宝玩。因为该类镜子使影象严重失真,而且长时间聚光后还可能发生一些意外。

第4章 认知能力开发

训练宝宝的左右脑

从大脑与手的关系来看,宝宝常用哪只手就可看出宝宝的优势半脑在哪边:右手用得多,说明宝宝是左脑优势,左手用得多,则宝宝是右脑优势。

而且,手部的运动对大脑发育有着促进作用,因此,不论宝宝习惯用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只要我们多让宝宝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另外一只相对被动的手,就可以刺激左右脑的共同发育。

测试宝宝的哪一半脑占优势

首先我们来做个测试,看看宝宝是“左脑优势”还是“右脑优势”,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宝宝给予不同的动手方案。

1 适合于0~2岁的宝宝

方法 宝宝被其他人抱着(或坐着、站着),妈妈在其身后制造宝宝感兴趣的声音(如摇玩具摇铃或呼唤其名字),看宝宝从哪个方向转身寻找声源。

结果 如果宝宝向右边侧身,则表明左脑为优势脑。如果宝宝向左边侧身,则表明右脑为优势脑。

2 适合于2岁以上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宝宝

方法 找一只托盘,里面放着汤匙、牙刷、起子、钱包、线圈、剪刀、回形针、本子、直尺、玻璃片、铅笔、漏斗、橡皮、刷子、针、围棋子、钥匙、纽扣、钉子等二十种东西。

让宝宝用一分钟注视观察托盘,然后移开托盘,让宝宝回忆并说出各种东西的名称。(事先需确定宝宝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及用途。)

结果 如果宝宝是按用途回忆这些东西的,比如铅笔、直尺、剪刀、书、别针……;或者是由针想到线圈、剪刀,由铅笔想起本子、橡皮等等,那么表明他的左脑记忆占主导,记得越多,优势越大。

如果宝宝是按形状分类来叙述这些东西的,比如直尺、铅笔、牙刷、起子、刷子等等,那说明他的右脑记忆占主导,记得越多,优势越大。

左脑宝宝的动手方案:多用左手

取物

将宝宝平躺在床上,妈妈躺在他的左边,然后轻声呼唤宝宝,让宝宝循着声音把头向左侧偏过来,产生追随反应,然后妈妈手中拿一个宝宝喜欢的彩色小玩具,向宝宝轻轻地摇摇,吸引宝宝伸出左手来拿玩具。

换手

让宝宝保持端正的坐姿,妈妈先把一个玩具给宝宝,他很快会习惯性地用右手牢牢地把它抓握住。等他抓住以后,妈妈就再拿出一个更漂亮更吸引他的玩具,宝宝也许会松手扔下第一个玩具来抓第二个玩具。这时,妈妈可以教宝宝把原本右手拿的玩具先换到左手上,然后再腾空右手来抓新的玩具。这样宝宝的左手抓握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描线

给宝宝一张空白的纸,然后妈妈先用粗线条的荧光彩笔画上浓重的、方向长短不一的粗线,然后给宝宝一支较细一点的笔,让宝宝试着用左手握住笔,来描妈妈画的线。

投篮

拿一个篮子,菜篮或洗衣篮都可以,然后拿一些报纸,把报纸裹成一团,做成一个一个纸球,妈妈、爸爸和宝宝轮流用左手扔纸球,每人扔10个,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在这个游戏中,手的动作、动作的控制、空间距离的判断,这些都有利于右脑开发。

穿珠子

妈妈给宝宝一些木头珠子和一根粗实的线,让宝宝用右手拿珠子,左手拿线,把线从珠子中间的小孔穿进去。穿完一个珠子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珠子,重复上面的动作,直至穿成漂亮的手链、项链。

右脑宝宝的动手方案:多用右手

放在另一边

如果发现宝宝比较习惯用左手,妈妈可以试着把东西放在宝宝的右侧,尽量制造宝宝多使用身体右半侧的机会。

石头、剪刀、布

妈妈和宝宝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宝宝用右手做出石头、剪刀和布的手势。当妈妈出石头的时候,宝宝想要战胜妈妈,就要做出布的手势,此时他的右脑图像将快速形成,而左脑必须作出要出“布”的判断,大脑出现左右交替的运动,是很好的大脑体操。

弹钢琴

妈妈可以在宝宝3岁左右,让宝宝学习弹钢琴,虽然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学钢琴最好要等到5岁以后,可是为了开发宝宝的右手可以早点起步。让宝宝在钢琴上学习弹奏简单的旋律,刺激右手的指尖,来带动左脑的开发。

故障机器人

让宝宝假装是一个出了很多故障的机器人,妈妈说出一个故障,然后让宝宝表演。比如,妈妈告诉宝宝:“机器人坏了,只会用右手拍球。”那么宝宝就一直用右手拍球。总之,妈妈想出的“故障”最好能多用到右手。

玻璃球搬家

妈妈给宝宝准备两个塑料的容器盆子,然后在一个盆子里装满五颜六色的玻璃球,让宝宝用右手拿小勺把玻璃球盛起来,放到另外一个盆子里。

贴心提示

左右脑功能大不同

左脑与右脑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左脑:负责逻辑、文字、数字、分析、次序、数列等活动,比较偏向理性思考,被称为“知性脑”。

右脑:负责图像、感觉、想象、创造力、绘画、音乐、舞蹈等功能,负担较多情绪处理,又称为“艺术脑”。

教宝宝分清左右

左右是方位名称,为什么右是这一边,左是另一边,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当孩子渐渐长大,就必须接受这个人类共同的方向概念。以下前辈妈妈的妙招,应该可以帮到那些为孩子不能分清左右而头疼的新手妈妈了。

幼儿左右概念的形成

理论上说当孩子从走到跑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空间概念,即13个月以后,不过也存在的个体差别,有些孩子12个月之前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就能分辨左右了,有些孩子可能慢慢通过自身摸索才有这个概念的,这种会稍迟一些。

分辨左右的重要性

教宝宝分辨左右是培养他们空间智能的重要内容,而空间智能高的宝宝,长大后会在很多职业上占有优势。

1 摄影师

因为这样的宝宝有较强的视觉辨别能力,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善于捕捉镜头,善于把握色彩、线条、形状等,这样的宝宝,有望长大后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

2 建筑师或是航海家

因为这样的宝宝有较强的把握空间方位的能力,还具有二维、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小时候不容易迷路走失,长大后会是一个好的建筑师或是航海家。

3 画家或作家

因为这样的宝宝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富于想象,头脑活跃。形象对幼儿认知有相当的作用,如学汉语拼音,难点是辨别形状近似的拼音字母,有的孩子很顺利就识别了,而有的孩子却总是混淆,原因之一就是空间智能的差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