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12:01:26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下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下试读: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做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曰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千项目,编撰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撰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撰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撰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A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撰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做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撰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撰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磋商,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真,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撰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撰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撰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撰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撰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撰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撰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_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撰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

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

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撰出版;

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

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200S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动植物传说

紫花地丁

在很早以前,有一年,潮白河两岸的村庄里闹起了疮毒。很多人身上起了毒疙瘩,有的起了疮,流脓嗒水的,疼得人直喊爹叫娘。

这信儿传进了县城,可乐坏了济生堂的李善人。这下子,进财运可来了,离开济生堂里的拔毒裔,消毒散,你就甭想好!不趁这机会勒他们一家伙,平时甭想从这些穷鬼身上榨出油来。买膏药、汤药的人一来,李善人张口一服药就要一两银子,病人是干瞪眼没主意。有的人咬咬牙,把家里的东西卖了,买两服药;H有的一听价干脆就吓回去了。这几个穷庄子,大的户种三头五亩地;小的就指卖小葱、萝卜过日子,上哪弄银子去呀?河两岸这几个庄子的人真是遭了大罪了。

河南岸刘家庄有个叫紫花的姑娘,她心灵手又巧,长得又秀气,乡亲们都挺喜欢她。紫花爹死得早,就娘俩过日子,可前两年娘双目失明了,大伙可怜紫花娘俩,有缝补洗涮的针线活就拿来让紫花干,日子还算混得下去。

谁想,紫花身上也起了疮毒,胳膊、腿上红肿了好多块。紫花怕娘知道,忍着疼不敢言语,也不敢让乡亲们知道。知道了,谁还送活来呀?

可病魔不饶人那,好端端的大姑娘被折磨得不像样子了。实在受不了了,紫花也顾不得怕别人说闲话,自个儿到城里买药。到了济生堂一听药价傻眼了,她手里只有十几个铜钱呀,干啥使?紫花没法子,只好忍痛回来了。

一连几天,毒疮越来越大,两块已化了脓。活儿干不了啦,这样下去,娘俩不得饿死呀。这天,紫花强忍着疼痛又洗起衣裳,端起盆来没走几步就栽倒了。她挣扎着爬起来,看了看屋里的娘,眼泪不由得下来了,不能让娘听到哇。她想喊街坊周二爷,可周二爷也长了疮毒啊。紫花疼得钻心,实在忍不住了,就连走带爬地出了村。到傍晌午天,好容易挨到了城里,求李善人发发慈悲给点药,好歹他也是自己的表舅呀。可李善人看她这副穷相直欹鼻子,连吼带叫地把她轰出来了。

没办法,紫花只得往家走,当走到潮白河边上,紫花又饿又痛,晕了过去。过了一会儿,她醒了,真想一头扎到河里死了算了。突然,村里传出“紫花——紫花”的叫声。“啊,是我那可怜的娘,一定是等我的时候大了,怕我不回去,她不放心摸出来了。不,不能死呀,说啥也得回去,要死娘俩死在一块!”

她想往回爬,又一阵钻心的疼,让人难忍呀。紫花急了,顺手抓起一把野草在疮上揉起来。谁知这一揉,咿,疼痛好像减轻了一些。她挺纳闷,又揪了一把解恨地擦起来,擦得疮上痒痒的,索性又挤出水擦起来,嘿,紫花竟能站起来走路了。她细细看着河边的这种草,长得茎叶趴地,小棵不大,中间开着紫红色花,鲜灵灵的好看极啦!这是什么草呢?紫花叫不上名来,噢,莫不是神仙王二奶奶显灵,赐给咱穷人的仙草啊。她一气拔了一大抱。

紫花到了家里,又把草挤了些水汁滴在疮口上,果然不大疼了,肿也见消了。紫花又把草拿到街坊周二爷家,给周二爷连擦带挤水,疮毒也见轻了。紫花高兴极了,又跳又喊:“我找到仙草啦!”

周二爷笑了:“孩子,这不是什么仙草,这是地丁草啊。原来这草能解毒,这功劳得归你呀!”

紫花说:“我不图什么功劳,只要它能治病就好!我这就告诉大伯婶子们去!”“紫花发现能治疮毒的药啦!”这信儿很快传到了河边各个村子,大伙儿一试,果然灵。他们又用它熬了解毒汤,喝下去真见效呀!没几天,紫花、周二爷的疮毒好了,许多人的疮毒好了,特重的疮毒都见轻了。大伙儿心里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这是咱庄稼人自己找到的药,气死那黑心的财迷李善人!

打那以后,地丁草被用进了解毒消肿的中药里。因为是紫花姑娘先发现的,大伙儿就管这中药叫紫花地丁。讲述:周万仓记录:尹俊如采录时间地点:1998年采录于香河县城北刘庄村

凤仙花与水筋菜

很早以前,有一年柳河发了大水,浮边浮沿的。一只大笸箩顺水漂到了柳河庄,笸箩里坐着两个吓坏了的小女孩。“救人哪!”看见的人大声喊,打柴的刘大登时跳进大水里把孩子救上来了。两个孩子也真知道事,一齐跪下喊:“爹……”眼里泪珠一个劲地往下流。

这两个女孩本是孪生姐妹,可细看也能分得出来:姐姐凤妮脸蛋红,妹妹水妞头发黑;姐姐显得俊俏,妹妹长得水灵。刘大把她们俩当成亲闺女,乡亲们待她俩赛爹娘。感动得小姐俩从小心里就叨念长大一定得报答乡亲们。

刘老汉每天要到柳泉山去打柴。凤妮、水妞蹦蹦跳跳地跟着拾柴打捆。从此柳泉山的鸟叫得都欢啦,刘老汉的脸上愁纹全笑开了。

转眼过了十来年,凤妮、水妞都长成大闺女了。凤妮有个甜脆的嗓子,那歌声能把黄鸾比跑了;水妞有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来的东西不比天上的织女差。

人常说:“山里的金子有黄也有白,同飞的凤凰有高也有低。”渐渐,姐妹俩就显出不一样了。每天进山回来,总是凤妮背个大柴捆,乡亲们都夸凤妮勤快;每天做饭,凤妮端上来的总是香饭菜,偶尔水妞端来却是胡馍馍。刘老汉一个劲地夸凤妮行,水妞听了也不争。

这一天,刘老汉得了病,凤妮水妞替爹爹进山,山里的景色可真让人爽快呀,凤妮一来就奔了小溪边照去啦,嘿,小模样真比天上仙女还俊呢!水妞自个儿忙活了两捆柴,刚要喊姐姐回家。忽然,林子里传来“喳——喳——”的惨叫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黑蟒要吞掉一只山鹊。水妞壮了壮胆要过去,凤妮急忙拉住了:“哎呀,妹妹,你别多管闲事,这太危险了!”

水妞一咬牙:“不能见死不救!”提着板斧窜过去,照准黑蟒就是一家伙。那黑蟒没有防备,“嗷——”地叫了一声,撒开山鹊,就地一滚,一阵黑旋风就没影了,地上洒了一摊黑血。

姐妹俩正一打愣,咿,山鹊也没了,站在她们面前的是漂亮的年轻女子。那女子笑盈盈地说:“两个好妹妹,谢谢你们救了我!”“你.…”“哦,我是柳泉山的花神,这黑蟒是犬牙山的蟒精,他多次打我的鬼主意,我不依,他就想吃掉我,霸占柳泉山。多亏了你们这一斧子,不然……哎呀,快,到我那儿去坐一会儿吧!”“遇见神仙啦!”姐妹俩惊喜地跟着花神走去了。刚转过一道山坡,就看见了一座漂亮的花园,嗬,这里满是奇花异草呀。年年到山里来,怎么没见这么个好地方呀!姐俩看了半天看不够。忽然她们发现了一朵像鸡血一样红的花,好看极了,姐妹俩都看着迷了。花神看出了她们的心事,就说:“这是鸡血凤仙花,是一种世上稀有的花,有了它,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们喜爱,就送给你们吧!”

水妞一听急忙摆手:“不,不,我们不贪图荣华富贵……”凤妮却一拉妹妹衣襟:“姐姐的好意,我们收下了!”

花神把花交给她们,又说:“以后有什么难处,就对山里喊三声‘花神姐姐’,我就会来帮助你们!好,再见吧!”花神说完,突然起了一阵清风,姐妹俩一愣神的工夫,花神和奇花异草全没影了,只剩下手里的凤仙花,你说邪兴不邪兴?

该回家了。这回凤妮不像往常了,她让水妞背大柴捆,自己捧着凤仙花不撒手了。“凤妮、水妞得宝啦!”喜讯很快传遍全村。男女老少争先恐后来看宝花。嘿,这花放屋子里,满屋子金光闪闪。凤妮抢先告诉了大家:“这仙花能给咱们带来幸福,有什么难事也不用愁啦!”大伙儿也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可真是柳河庄乡亲们的福气花呀!”凤妮对着花U昌呀唱,把百灵、杜鹃全引来了;水妞望着花儿绣呀绣,把蜜蜂、蝴蝶全招来啦!

大海波涛有起有伏,人间日子有甜有苦。这年秋天,柳河又忽然翻脸了,没几天工夫就把柳河庄一带变成了一片苦海,大水一过,庄稼精光,地里到处水汪汪的。这饥荒咋熬呀?年轻人要去讨饭。上年纪人说:“柳河十八滩,穷苦都一样,柳河庄人怎去夺穷弟兄的口头粮。”“那到底咋办呀?”乡亲们愁啊,想啊,忽然想起了福气花。凤妮连忙说:“是啊,如果把花送进京城,一定能换回好多粮食,就让我走一趟吧!”乡亲们齐声称赞凤妮勇敢,也对这枝仙花充满了希望。

凤妮走了。乡亲们等呀,盼呀,等五天不见回音,盼十天不见口信,到了三七二十一天头上,京城里突然来了人,说是凤妮姐献花有功,那俊模样又被皇上看中了,如今已做了贵妃娘娘,特地来接爹爹和水妞。

乡亲们一听,好像晴天响霹雷;刘大、水妞见了信,气得浑身直哆嗦。水妞几下子把信撕碎了,几句话把京城人打发回去了。好心的乡亲们含着眼泪劝:“你们父女俩走吧,逃出去一个是一个……”“不,柳河水喂大了我,我至死都是柳河人!”水妞一个劲地摇头。“那也不能一块都饿死呀!……”“为了全村人,我想再进一趟深山。”“进山?”一句话提醒了白胡子老爷爷,“对了,这可能是一条生路。听我爷爷说过,那年闹天灾,有人从北面山里偷来一种水菜。只是年长日久,不知那菜在什么山上,不妨去问问花神娘娘。”

水妞要进山,好是好,可大伙也犯了愁,两只鸟要是都飞了,让刘老汉怎么活呀?

水妞擦去了刘老汉眼边的泪:“爹,乡亲们,放心吧,我水妞至死心也向着柳河村。”年轻人要陪水妞一块去,水妞谢绝了:“只有我认识找花神的路,人多了反而不方便,请相信我吧!”

还是柳河滩,还是柳河水,当初走着又说又笑的两姐妹,如今只剩她孤孤零零一个人。

柳泉山还是那么美,山林草木还是那么青,可水妞哪有心思看山景呀?她心如火燎地走呀走,终于按着花神姐姐的话,找到了百花园。“好妹妹,还是要那神奇的仙花吗?”花神还是那么笑盈盈的。“不,凤仙花只增添了富贵人的欢乐,凤仙让穷苦的姐妹变了心!”

水妞的话使花神红了脸:“那……你求我做什么呢?”“我要找的是一种甘甜水菜,它能帮助穷苦人度过那苦春天!”“噢,你说的是水筋菜,可惜它不在柳泉山。”“在哪?”“由此往北走,再翻过九道山岭,就到了犬牙山。犬牙山有个主峰,上边有个清水潭,潭边长满了水筋菜。吃了它,可以让人精神倍增,有了它,就能熬过苦春天!”“姐姐请告诉我,水筋菜怎样才能在柳河滩上扎下根?”“清水潭边有水筋菜种,只要摘下它,种到哪,长到哪。不过,好妹妹,犬牙山主正是那黑癖精,你去那儿可九死无一生呀!”“为了全村人,我死也甘心!花神姐姐,再见吧!”“慢着!”花神从衣中取出金刚凿,一个金弹弓和两颗弹丸,“好妹妹,这是盘山山神最近送给我的宝贝,你带去自有用处。看来再好的言语也难动摇你的心,你就去吧,可千万要小心!”花神说到这,眼里流出了泪花。

水妞辞别了花神,一个人往北面茫茫山野里走着,不管是虎吼狼叫,不管是滚是爬,终于来到了犬牙山。穿过一片荆棘林,浑身划了一道道血口;过了一段空山谷,松涛声震得人胆战心惊。按着花神指的路,好容易来到了主峰下。可一看,简直把人吓晕了,这主峰像刀削的一样陡,咋能上得去?水妞咬了咬牙,紧了紧绑腿,然后取出金刚凿,凿一蹬,爬一蹬。凿着爬着,两个膝盖都磨成了血葫芦,层层石蹬洒下了鲜红的血。她一气凿了九九八十一道石阶,终于登上了犬牙峰。到了上面,果然看见了一片清涟涟的湖水和绿油油的水菜。水妞忘记了疲劳和疼痛,顺着潭边找呀找,二直来到西北悬崖边上,果然找到了水筋菜种,锯齿形的大叶子铺盖地面,中间一根茎上长着刚谢了黄花的菜种。水妞惊喜地扑上前,捏下了菜种,这是她做梦都想得到的呀。她拿起菜种,回头望了望山崖下,天那,崖下是打着攒的流水。水妞不敢再耽误了,连忙把菜种揣在怀里,扭身要下山。正在这当儿,就听背后一声吼叫:“哪来的毛丫头,敢来偷我的仙菜种?”

水妞回头一看:“我的老天爷,哪来这么个黑大汉,黑得直冒光,两只大眼赛灯笼,一张大嘴血盆似的……”她壮了壮胆问:“你是谁?”“嘿嘿,几个月前,是你砍伤了我,害得我一百天没下山,你倒先忘了。不过,看你模样倒不赖,我不记恨了,跟我留在山上享清福怎么样?”“仙长,天上的鸟儿还懂情理,你怎么这么出口不逊,现在柳河人正在遭难,求一点水菜度过苦冬春。”“丫头,你不知道,世上荣华要数皇帝,山间清福可要数我。放着清福不享,何必惦记那些土老鳖?”“皇帝虽然荣华,可心是黑的;柳河人虽然土气,但心是红的。仙长,这水菜长在山上也没用,把它移下山,倒能救活一方人。你就行个方便吧?”“哼哼,行方便,要那样我就不会水浸柳河滩了。把柳河人饿死饿光,才能报那一斧之仇,解我心头之恨!”

水妞气得脸发白:“柳河人遭难,原来来自你这祸乱星,世间万物都要生存,你竟仗势欺辱世间人!”“好哇,毛丫头,敬酒不吃吃罚酒,竟敢教训我这一方之主。马上把菜种留下,如若不然,别怪我对你不客气!”

水妞一听要抢菜种,心里发慌,夺路要下山。那黑大汉迎风一晃,变成了一条巨癖拦住了山路,扬起黑蟒头直奔水妞扑来。水妞“哎呀”一声闪过,吓出了一身冷汗。她赶紧从怀中取出金弹弓。黑蟒一见,又张开血盆大嘴吞来。水妞一闪身,差一点被吞掉。她不敢怠慢,趁黑蟒扭身的工夫,啪地打出了金弹丸。那弹丸真邪了,像长眼睛一样直奔黑蟒左眼打去,那黑蟒“嗷——”的一声,眼冒鲜血,它忍痛又仰起头扑过来,水妞迎着它又打出第二颗弹丸,正打在右眼上,它双眼一瞎,一下又栽倒在地上,毒丸折磨得它疼痛难忍,来回折腾了一阵儿,伸了几下尾巴,吐出一股黑气死了。没想那黑气不一会儿就散开了,水妞刚要下山,突然一阵头晕,天旋地转,晃了几下没站稳,一头栽下了山崖。

这山崖下边正是柳河的源头,要不蟒精怎么这么容易兴妖作怪,水淹柳河滩呢。昏迷的水妞摔在急流中,漂啊漂啊,一直漂过了九道山梁,绕过了十八道河滩,终于漂回了柳河庄后,躺在了柳河滩上。她想挣扎起来,眼一发黑又栽倒了。

过了好一会儿,她慢慢醒来了,睁开双眼,看见了闻讯赶来的刘大和乡亲们。她慢慢从怀中掏出菜种:“爹爹……乡亲……们,菜种……”话没说完就合上了眼睛,永远地睡着了。父老乡亲们含泪把她埋在了柳河滩上。

从此,水筋菜在柳河滩扎下了根,它帮助乡亲们度过了难熬的苦冬春。到后来日子好过了,每年开春,柳河庄人家家还要吃一顿水筋菜馍馍,据说是为了纪念取菜人水妞姑娘。讲述:刘金芳记录:尹俊如采录时间地点:1997年采录于香河县城北刘庄村

化食草

清朝初年,香河县城南边,有个破老爷庙。老爷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当地的老百姓都叫他当家的。传说他原先是李闯王手下的兵卒子,因为李自成兵败旗倒,他才改名换姓,剃头当了和尚。这个老和尚在庙里没啥营生干,就养了一群老母鸡,靠卖鸡蛋混碗饭吃。

这年六月间,雨水连天,老爷庙里的门窗都淋打坏了,老和尚化了点钱,请来一个老木匠来拾掇门窗。那年头,老百姓比黄连还苦,靠吃草根嚼树皮对付活着。这老木匠年岁大了,吃草根树皮得了水臌病,硬强撑着身子出来干活。老和尚也是苦人家出身,心眼挺好,瞅着老木匠怪可怜的,有心给他买点顺口的东西吃,又有点罗锅子上山——前(钱)紧,正犯琢磨的时候,鸡窝上的老母鸡“咯嗒、咯嗒”地叫起来,老和尚心想,对了,给老木匠煮俩鸡蛋吃吧。

老和尚笑眉哈眼地走到鸡窝前,刚要伸手去摸鸡蛋,一瞅,鸡窝里空空的,一个鸡蛋也没有。老和尚挺纳闷:怪事,刚才听到老母鸡叫唤,咋没下蛋呀?老和尚摇头晃脑地离开鸡窝,待了一会儿,又听见老母鸡叫唤,老和尚眼瞅着老母鸡从蛋窝里钻出来,心想这回得有蛋了吧。老和尚走到鸡窝前一看,直嘬牙花子:邪事,鸡蛋哪儿去了?老和尚犯了犟脾气,你没蛋,我等着,看你下不下!老和尚蹲在鸡窝旁边的葡萄架底下,两眼不错眼珠地盯着鸡窝上面。到了傍晌午,又一只老母鸡在窝里下了蛋,咯咯叫着飞走了。老和尚高了兴,刚要伸手去拿,再一瞅,他吓愣了,咋啦?鸡窝里爬进一条老粗老粗的大花蛇,正张着嘴吞鸡蛋呢!老和尚咬了咬牙,没敢动手。一直等到大花蛇吞完了鸡蛋,扭着身子爬走了,老和尚才从葡萄架底下爬出来。

吃晌午饭的时候,老和尚把大花蛇吞鸡蛋的事跟老木匠念叨了。老木匠听了,顺手从旁边捡起一块湿柳木疙瘩,削了一个跟鸡蛋一模一样的木球,交给老和尚,让老和尚放进鸡窝里。老和尚不知咋回事,就问老木匠:“这木鸡蛋能吓唬蛇吗?”老木匠说:“让它吞下去。我听人说,蛇吞了鸡蛋,要在树上摔打身子,把鸡蛋摔碎了才能消化。咱们让它吞个木球,它就是把肚子摔破了也消化不了。”老和尚一听有道理,就把木球放进鸡窝里。

第二天上午,老和尚瞅着那条大花蛇又爬进了鸡窝,只见它一口一个,连鸡蛋带木球都吞了进去,然后,扭着身子爬走了。这回,老和尚想试试这招儿灵不灵,就跟在后边瞅着那条大花蛇。大花蛇爬到破庙的大殿后面,在一棵古柏下抡起身子,一下一下地摔了起来。摔了几下,肚里的鸡蛋都碎了,只有那个木球怎么也摔不碎,在花蛇肚子里胀起一个大鼓包,.来回打滚。大花蛇摔得肚皮直流血,也没把肚子里的木球摔碎,它就卧在那儿不动了。老和尚在旁边瞅着,当是大花蛇摔死了,刚要过去看看,只见那大花蛇打个滚儿,一直向墙角爬去。到了墙角一撮草跟前,大花蛇伸出舌头舔了舔草尖,身子动了动,肚子里的鼓包不见了。大花蛇躺在草里缓了会劲儿,从墙窟窿里爬出破庙,再也瞧不见了。

老和尚在旁边瞅着挺稀罕,连忙走了过去,到了那撮草跟前,拨拉着那草瞧了瞧,是一种叫不上名来的野草,绿叶白边,蔫蔫乎乎的,挺不起眼。老和尚心想:这是什么草呢?大花蛇舔了舔草尖,就把肚子里的木球给化了,莫非这草能化食?要是这样敢情好了,这年头老百姓拿树皮草根当粮食,净得水臌气臌的,能用这草给病人去病多好呀!老和尚把草拔下几根,放在石头台阶上晒着,大六月的曝日头,傍黑天就晒干了。老和尚把草搓成末,放在茶叶罐里。

吃过后晌饭,老和尚给老木匠沏了一壶茶,里面掺了一小撮大花蛇舔过的干草的末儿。老和尚瞅着老木旺喝,只见老木匠喝了两碗,就听得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叫唤,赶紧往茅房跑。不一会儿,老木匠乐呵呵地回来了,张嘴就问:“老师父,您沏的是啥茶叶呀?把我的水臌病都给治好了。”老和尚笑了笑,把大花蛇舔草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木匠这才醒过味儿来,一拍大腿,说:“敢情我是吃了化食草啦!”老和尚一听,也乐得直拍巴掌:“对,就叫化食草!”

打那往后,老和尚的化食草就传开了,县城四周的老百姓,吃草根树皮得了水臌气臌病的,都上老爷庙来找老和尚看病。老和尚一心搭救穷人,有求必应,用化食草治好了不少病人。

老和尚用化食草治好了穷人的病,连那有钱的财主都惊动了。

离县城二十里有个张家庄,庄里有个方圆百里闻名的大财主,叫张二皇上,家里肥得流油。可他的儿子是个浪荡公子,吃喝嫖赌,气得老家伙得了气臌病。张二皇上听说老和尚的化食草很灵,就坐着轿子来到老爷庙,向老和尚讨化食草。老和尚一瞅是张二皇上,真比吃了苍蝇还恶心,他p说过张二皇上心毒手狠,是个万人恨的玩艺儿,心里话:穷人得水臌气臌病,是吃草根树皮吃的,全是你们财主作的孽!你张二皇上得了气臌病,气死活该,我有药也不给你吃!不过,老和尚也不敢当面顶撞张二皇上,就回到老爷庙。夜里,老和尚把二两巴豆碾碎了,又掺了点草药,用纸包好了,这才吹灯睡觉。

第三天头上,张二皇上真的打发人来老爷庙取化食草。老和尚把药包递给了来人,嘱咐了几句:“这是我配好的药,让老财主一剂喝了,保管药到病除。”来人点了点头,把药拿走了。张二皇上见到老和尚配好的药,心里挺高兴,连忙让人把药煎了,没等晾凉,就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到了晚上,老和尚配的二两巴豆在张二皇上的肚子里可就折腾开了。家里人眼瞅着张二皇上又吐又泻,闹腾了一宿。

天刚亮,张二皇上就让管家带着一帮家丁去抓老和尚。到了老爷庙一看,庙门大开,老和尚早没影了。气得那管家放火烧了老爷庙,想让化食草断种绝根。他哪知道,老和尚预先早把化食草籽给了老木匠,化食草是断不了种的。采录:赵福和尹玉如骡子、蝼蛄、马齿菜

相传商代的时候,有个国王叫纣,他暴虐荒淫,而且喜欢酗酒玩乐,百姓都恨得他牙根子八尺长。商朝的一个小侯国叫周,国君叫周武王。为了推翻纣的统治,武王联合了许多部落、小国,组织了四万八千人,对纣进行了讨伐。纣闻讯后,赶紧凑了十七万人去迎战,两军在一个叫牧野的地方相遇了。由于纣不得人心,自己的军队也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前队倒戈,两向一夹攻,纣王大敗,吓得没命地往回跑。周武王在后边紧紧追赶不放,跑了几十里远,眼瞅着就快追上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武王骑的骤子要下驹,这一下可把他急坏了,使劲抽了一鞭子,着急地说:“骡子就不能不下驹吗?”那个骡子似乎挺懂人性,四腿一蹬继续往前跑,真的没有下驹。

商纣王知道自己逃脱不了了,跑到了自己平时玩乐的地方——鹿台,放火自己烧死了。周武王那头骡子被累死在了路旁,周武王也累昏了过去(据说打那以后,普天下的骡子再也不会下驹了)。

武王昏昏沉沉地躺在地下,被一个蝼蛄看见了,忙过去救驾,想把他驮走。朦胧中,武王感到自己在被什么驮着,含含糊糊地说:“往西拉,往西拉。”蝼蛄误以为是让往稀处拉,就把他往有水的地方驮,等武王醒来时睁眼一看,见自己躺在湿漉漉的水洼里,气不打一处来,伸手揪掉了蝼蛄的脑袋。过了一会儿一琢磨,武王醒过闷来了,感到冤枉了蝼蛄,是它把“酉”误解为“稀”了,所以才把自己驮到了这儿。他叹了口气,顺手在身边找了个细蔑,把蝼蛄的脑袋又给插好了。(不信你可以揪开看看,至今蝼蛄的脖子中还有个硬刺。而且蝼蛄有好在湿地里拉东西的习性。)

武王为蝼蛄接好脑袋后,站起身,顺着原道往回赶着,很快找到了自个儿的队伍,就带着人马回都城。这时节,正是五月的天气,太阳像个大火球,烤的人汗珠子滴嗒滴嗒一个劲地往下掉。再加上先前净顾打仗,一天一夜没吃饭没喝水,武王和士兵们感到又累又热,又渴又饿。想凉快会儿,找不到荫凉儿;要解解渴寻不着水;肚子饿得慌,又看不见能吃的东西。正在为难时,武王站在车上一看,发现前边有一片绿乎乎的东西,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片大马齿菜!一眼望不到边儿。他下马用力拔了一棵,顶在了头上,简直像把大伞。枝叶聋拉到嘴边,吃了一口,又解渴又治饿。武王忙叫士兵每人拔了一棵顶在头上,边吃边走。

一连走了几天,头上的马齿菜还是湛青碧绿,没被吃完。打那以后,马齿菜不但久晒不干,而且还成了人们喜乐的野味呢。采录:赵福和赵福阳

金鸡

运河边上有个金鸡庄,金鸡庄上没金鸡。金鸡到哪儿i了呢?这里面有个故事。

这金鸡庄原来叫李家庄,李家庄有个李有财,李有财是个肥得流油的大财主。李有财有个儿子叫李二孬,他人了天主教,当了二毛子,整天仗着洋人的势力横行霸道。闹义和团的时候,他被二师兄的大刀给砍了。李有财又气又疼又害怕,没多久也两腿一蹬归了天。这一来,撇下他老婆王氏和儿媳妇玉娘。这王氏心比竭子还毒,比母狼还狠,她跟村北洋教堂的神甫勾勾搭搭,瞅着儿媳妇是个眼中钉,肉中刺,变着法地折腾玉娘。玉娘是个穷人家的姑娘,只因为长得俏,被李二孬抢来了,过门后就挨打受气,没过一天好日子。丈夫一死,当了寡妇,那日子越发艰难了。她白天下地干活,夜里进磨棚磨面,不到鸡叫不能睡觉。她天天夜里围着磨盘转,每夜要走九万九千步,要转九千九百圈,才能盼到鸡叫,离开磨棚合会儿眼。可怜一个俊俏的小媳妇,被折磨得又黑又瘦。有时,她推着推着,困得倒在磨道里睡着了。婆婆一听磨不响了,就拿酸枣枝狠打一通。唉,啥时磨杆推断,磨道走完啊!

有一天,玉娘在村后抡着働头镑玉米。忽然,半空中飞来一只老鹰,两只利爪抓着一只公鸡,紧贴着地皮飞。玉娘一见好心疼啊,抡起锄朝老鹰的头就是一下子,老鹰一躲闪,扔下怀中的公鸡,慌慌张张地飞走了。公鸡一头栽下来,正好掉在豆棵上。玉娘赶忙扔下手中的锄头,跑过去抱起来。咦,这是谁家的鸡呢?黄冠子,黄眼睛,黄羽毛,发着亮,冒着光,活像一只金鸡。鸡翅膀被抓伤了,嘀嘀嗒嗒地流着血。玉娘越看越心疼,想起刺儿菜能止血,她急忙弯腰从玉米棵下拔起一棵鲜嫩鲜嫩的刺儿菜,放在嘴里嚼烂,然后用手指抹着贴在伤口上。血果真止住了。她心里合计:不管谁家的鸡,养起来再说,有人找时再还给人家。可是养在什么地方呢?抱回家?不行!黑心的婆婆会宰了它吃肉的。玉娘手搭凉棚四下一看,看见了玉米地边的三角坑。这三角坑很大,原来是李家的使土坑。坑西边是一眼靠傍井,井边长着一丛丛的毛柳。对,先养在这毛柳丛里。她抱着大公鸡走过去,用手指着毛柳丛,低头看着大公鸡说:“大公鸡,你住在这儿养伤好不好?”大公鸡竟像懂事似的向她点了三下头。嗬,这鸡懂得人话哩!玉娘更加高兴了。她折了些毛柳枝,搭了一个鸡窝,又拔了些毛草垫在里面,小心地把大公鸡放了进去。她又逮了好多小蚂蚱喂它。

当天夜里,玉娘又像往常一样推着磨,推着推着,越推越累,越推越困,看看磨台,刚刚推有三升,看看窗外,三星儿还没正南。唉,盼到什么时候鸡叫呢?“咯——咯——咯——”忽然,脆生生三声鸡鸣划破夜空,传进磨房。玉娘抱着磨杆打了个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咯——咯——咯——”耳边接连又是三声。玉娘这回听真了,高兴地把磨杆抻下来,狠狠地扔在地上,自言自语地说:“哎呀,今个可得好好睡一觉了。”她噔噔噔走出磨房,格登又站住了,脑子一转,奇怪,怎么今个鸡叫得这么早呢?她正在寻思,忽然空中闪过一道金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啊,眼前站着一只闪亮光的金鸡,金冠子,金眼睛,金羽毛,两只又高又粗的金爪站在地上,昂着头望着玉娘。啊,这不是自个儿救的那只公鸡吗?敢情刚才是它叫的呀!玉娘望着金鸡,感动得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她向金鸡点了点头,连声说:“鸡呀鸡,谢谢你!鸡呀鸡,谢谢你!”金鸡像还礼似的点了三下头,然后展开翅膀,带着一道金光,向村外飞去。

再说婆婆王氏这会儿还没睡熟,正趴在枕头上抽烟。鸡叫声传来她吃了一惊,小眼珠骨碌眚碌转了几下,心上说:“这会儿不该鸡叫呐!”她跑到屋檐下的鸡窝前察后看。咦,鸡窝里的鸡没动静呀!莫非自个儿的耳朵听错了?这时,“咯——咯——咯——”从村外又传来三声清脆的鸡叫。

就这样,每天玉娘才推上磨,金鸡清脆的叫声就响起来。她立刻扔下磨杆,回到屋里睡安生觉。慢慢的,玉娘的脸儿不黄了,眼里有神了,又成了一个俊俏的小媳妇。

王氏气红了眼,她知道村里出了神鸡,不把神鸡赶跑,就不能叫玉娘像过去那样推磨。可是怎么赶走神鸡呢?王氏心里没辙,只好跑到村北的洋教堂,找那个神甫。神甫叫西库什,有点神魔鬼道的。听王氏一说,可喜炸了,他到中国来就是盗宝的,可寻了三百六十处,也没找到宝贝,真没想到如今宝贝找上门来了,他恨不得一下把金鸡抓到手。

一天夜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王氏和西库什偷偷来到村外的三角坑。正巧,玉娘夜里来喂鸡,走到村北头,瞧见王氏和西库什朝三角坑走来,知道事不好,就悄没声地跟在后面。西库什在三角坑的东面、北面、南面的坑坡上都画上了洋符号,然后来到西面的坑坡上,在地上铺了一块红布,四周画了一个圆圈,里面放上十字架和银镶的圣水壶。随后,西库什坐在红布上,两掌并拢,放在鼻前,念起了咒语。不一会儿,只听“啪啦”一声,一道金光,金鸡忽闪着翅膀从毛柳丛中飞起来,把个三角坑照得明晃晃的。

金鸡瞪着眼睛,伸着利爪,直奔西库什冲去。西库什端起圣水壶就朝金鸡泼洒,嘴里一边叨咕着:“你的下来!你的下来!”突然,西库什“啊呀”一声,只见眼前金光闪闪,立刻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哪儿还顾得上抓金鸡。一眨眼的工夫,金鸡飞到他的面前,伸出尖嘴,扑扑两下,就像啄了两颗癩葡萄,把西库什的眼睛啄瞎了。

王氏被这突然的情况吓呆了。这时金鸡抖开翅膀又奔她冲来。王氏这时才醒过味来,拔腿就跑,可腿上就像绑着两块石头,哪里跑得动!惊慌中,一脚绊在了柳棵上。正巧,前头有眼井,“咕咚”一声,一个倒栽葱扎进井里淹死了。

金鸡飞到玉娘跟前,抖了抖翅膀,变得又高又大,玉娘骑上金鸡,金鸡一声长鸣,展开金色的翅膀,驮着玉娘飞走了。采录:刘文风(65岁退休干部河北作协会员)金猪

从前,燕山南坡的桃花溪旁,有间小草房,里面住着爷孙俩,专靠采药为生。

有一回,爷孙俩进山采药,一连几天没回家,夜里就住在深山老林里。那天正好是阴历十五,大月亮地,老爷爷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规掇药材,小孙子穿着小红兜肚,在一块平展的草地上折跟头打把式。过了一会儿,老爷爷眼花了,小孙也折腾累了,爷孙俩靠在一棵老松树下,侧棱着身子睡着了。睡到半夜天,老爷爷迷迷糊糊地听见远处树棵子里有响动,急忙推醒了小孙子。爷孙俩揉揉眼皮,盯着有响动的地方,连大气都不敢出。只见树棵子里哗啦地响了一阵,从里面钻出了头老母猪,带着九个小猪崽,哼哼吃吃地朝山下的小溪旁走去。爷孙俩瞅着,心里都很纳闷,这是谁家的猪跑进山里来了呢?这时,老母猪带着小猪崽,已经到了小溪旁,排成一溜,低着脑瓜喝水。喝完了水,老母猪带着小猪崽,在小溪旁边的草地上撒起欢来。这一撤欢,可就显出真形来了,只见这大小十头猪身上,闪出晃眼的金光,敢情是群金猪!小孙子一瞧这个,手指头直痒痒,一撩红兜肚就要跳起来,被老爷爷两手按巴住,小声说:“这大撒巴掌逮不着,待会儿咱们堵窝掏。”

这群金猪撒够了欢,褪去身上的金光,又顺着原道,扭扭地向山上走来。爷孙俩趴在草棵子里,等这群金猪过去,便趁着月亮光,在后面蔫蔫地跟着。翻过了两道山梁,进了一条山沟,往里走了一截了,眼瞅着金猪钻过一片酸枣树棵子,就不见影了。爷孙俩踮着脚尖,跟到酸枣树棵子跟前,倒着猪蹄子印往里爬。爬过酸枣树棵子,眼前是一块几丈高的大石头,大石头底下,是一个漆黑的山洞。不用问,这群金猪钻进山洞里去了。老爷爷让小孙子守住洞口,自个儿摸瞎进了洞。到里面一摸,洞还不小,一个人进去不用弯腰,就直往里走。走了不远,老爷爷没留神,迎面撞在一块石头上,拿手一摸,好家伙,一块石门横住去路。老爷爷想推,推不动;想抠,一点缝都没有,急得出了一脑门子汗,也没辙。他只好出了洞。到了外面,天已经蒙蒙亮了,爷孙俩一合计,先弄点吃的再说,吃饱肚子再想辙。

爷孙俩在洞口转原道找到几捧野桃野杏,坐在洞口吃起来。正吃着,忽然听到山间的小道上响起一阵驴串铃的声音。这工夫,天已经大亮了,只见小道的拐弯处,走出一头山疙瘩驴,鞍子上面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高脑门,深眼窝,俩眼珠子滴溜溜打着转,

瞅着那爷孙俩。老爷爷细细地端详那人,瞅出来是个进山探宝的南方人,有心跟他搭个帮,把这群金猪掏出来。于是,老爷爷站起来,打着招呼说:“南方老客,下驴来商量点事。”

南方人笑了笑,下了驴,把驴拴在道旁的一棵杨树上,往跟前凑了几步,问:“老哥们,啥事呀?”

老爷爷走到南方人跟前,轻声细语地把金猪的事说了一遍。南方人一听,馋得直顺嘴角流哈拉子,说:“老哥们,咱们就是逮住一头金猪,这辈子吃喝钱就有啦!”

老爷爷皱着眉头子说:“话是这么说,可咋打开洞里的那扇石门哪!”南方人一拍胸脯:“我自有主意,你就净擎好啦!”

老爷爷点了点头,领着南方人进了洞口。南方人眼毒,据说落日后一百天不见天日,眼睛能穿透一座大山,地底下的东西都瞧见了。南方人趴在石门上往里瞧了一会儿,摇摇头走出洞口,合着眼皮说:“难哪!里面有三道石门,没有宝器是开不了啊!”老爷爷指指南方人怀里鼓囊囊的东西问:“那您身上没带着宝器呀?”

南方人咧了咧嘴,把怀里那鼓鼓囊囊的东西掏出来,抖落开一瞅,是一个细瓷的鼻烟壶。他说:“这算啥宝器呀!我听我师父说过,要开这样的石门得用神牛,可上哪儿找去呀?”

俩人大眼瞪小眼,谁也没咒可念,连说话的心思都没有了。待了一会,南方人突然叫起来:“哎呀!我的驴没有了!”老爷爷左右看看,也叫起来:“哎呀!我的孙子丢啦!”俩人急得乱跺脚。

正急得冒汗的时候,山沟一阵驴串铃响,俩人拿眼一瞅,驴背上骑着个穿红兜肚的小孩,不是别人,正是老爷爷的孙子。小孙子骑到俩人跟前下了驴。老爷爷气得正要打他的屁股,他却嘻嘻一笑,忙从红兜肚后面掏出一件东西,递给老爷爷。老爷爷一瞅,是个鼻烟壶,上面画着一条长椅角的大黄牛,就是没有壶盖,用一根草料节塞着壶嘴。老爷爷瞧够了,递给南方人,这才问小孙子:“这鼻烟壶是从哪儿捡来的?”

小孙子撩起红兜肚抹抹脸上的汗说:“我刚才呆在外面没事,骑着南方老客的驴钻山沟里去玩。跑了一阵,看见山沟半腰有一座小庙,就把驴拴在外面,跑进庙里看新鲜,刚进庙门,就碰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慈眉善目的,问我跑这儿来干啥来了。我就把跟您追金猪的事一说,白胡子老头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这个鼻烟壶,递给我,说‘这群金猪刚跑这山里没几个月,净糟践山里的果木庄稼,我早就想把这帮祸害轰走。你们这回到来了正好,带着这个鼻烟壶,到了洞里面的石门底下,往壶里面滴三滴水,吹三口气,再盖上壶嘴。三天后,连叫三声牛,这鼻烟壶上的大黄牛就能用犄角掀开石门。’白胡子老头说完就不见影了。”

南方人在旁边听着,冷不丁地一拍脑瓜门子,叫着说:“不用问,这白胡子老头不是山神就是土地,我们快照白胡子老头说的干吧!”

南方人说着,把鼻烟壶放在掌心,摆弄了几下,突然拔下塞在壶口的草料节,扔进山沟里,撇着嘴说:“挺好的宝器,用根草料节塞壶口,太丢成色了。”老爷爷想阻拦,已经晚了,只见南方人从怀里掏出鼻烟壶,拔下瓷盖,扣在白胡子老头送的鼻烟壶上,一比试,不大不小正合适。老少三人进了山洞,南方人从石缝的泉水里接了三滴水,滴进壶里,又往壶里吹了三口气,赶紧扣上新换的瓷盖。南方人把鼻烟壶放在石门下面,对老爷爷和小孙子说:“这个山背后还有个洞口,是这个山洞的后门,也有石门挡着。我看你们爷孙俩干脆到山背后堵着那后门去,别让金猪溜了。三天以后,我从前门边去逮金猪,不用管逮住几只,咱们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该咋分咋分。”老爷爷是个诚实人,二话没说,领着小孙子出了山洞,直奔山背后那个洞口去了。

老爷爷和小孙子走后,南方人在洞外边的树棵子里撅几大抱荆条,坐在洞口编起大筐来,整整编了两天,编成了一对太筐,拿进山洞里,就等着明儿个一早进去逮金猪。夜里,南方人躺在山洞里翻来复去睡不着,原来南方人肚子里早起了贪心,他打算把这十个金猪一口吞掉。要不价他为啥把爷孙俩支到后山去,自个在前山编大筐?他就等着到时候把金猪往筐里一装,挎在牛身上,从前洞口来个冷锅贴饼子——蔫溜了!

第三天总算到了。天刚蒙蒙亮,南方人便摇晃着鼻烟壶,连叫了三声牛。叫完三声,只听一阵风响,从鼻烟壶里跳出一头大黄牛,大长犄角晃了两晃,便插进石门底下,“哞”地叫了一声,往上一使劲,把石门掀了起来。南方人在旁边瞧着,乐得差点背过气去,急忙提着两只大筐,从石门底下跑了进去。那大黄牛跟在南方人后边往里走,刚进去几步,掀起的石门又落了下来,南方人心里一机灵,糟了,出不去了,转念一想,有大黄牛呢,到时候拿犄角一拱不就开了嘛!心里这才坦然起来,继续往前走。大黄牛用犄角又连着掀开了两道石门,南方人这才瞅见了洞里的金猪。他俩手一劲地乱划拉,逮住了老母猪和九头小猪崽,装进大箧里。然后,他让老黄牛卧在地上,把两个大筐都拴在老黄牛的腰上,吆喝一声,

老黄牛站起来,扭回身,摇摇晃晃地走到刚落下的石门前,低下头,用犄角掀起石门,刚掀起三寸多高,就掀不动了,卧在地上,嘴吐白沫,一踹腿死了。原来,那鼻烟壶上塞的草料节是喂牛的,南方人没事耍小聪明,把那草料节给扔了,那大黄牛三天三夜草吃不上,连饿带累,不死说啥呀!南方人后悔也晚了,那装在筐里的金猪趁乱哄劲跳出来,从后洞钻出去了。

南方人连滚带爬地钻出后洞口,抬头一瞅,老爷爷和小孙子正在洞口外面蹲着,小孙子怀里,抱着个用红兜肚裹着的小金猪。一问,敢情这群金猪都从后洞口钻出来,爷孙俩手忙脚乱的就逮住这一个。老爷爷看着小孙子怀里的小金猪,要分给南方人一半,南方人脸上臊得像一块老红布,搓搓手,脑瓜子搭拉着走了。采录:赵福和神鸟

很多年以前,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哥哥老大,弟弟老二和一个嫂嫂。这家人很勤快,每天顶着星星下地,戴着月亮回家,把十几亩地规置得松松软软,庄稼长得壮壮实实,年年打下的粮食吃不完,小日子过得富富裕裕的。

老二不光勤快,心眼还好。有一天他下地回来,突然看见从道边的树棵子里,飞出一只雀鹰,抓着一只直扑棱的小鸟。老二赶忙拾起一块土坷垃扔过去,一下子正打在雀鹰的爪子上,雀鹰怪叫一声,扔下小鸟就飞了。老二几步跑了过去,捧起小鸟一看,好漂亮的鸟儿啊!五彩的羽毛闪着光,晶亮的小眼滴溜转,可惜它的翅膀被雀鹰给抓破了,滴答滴答直流鲜血。老二小心地用衣襟把小鸟兜回家里,放在一个柳条编的小筐里喂养起来。

嫂嫂一见老二拿黄澄澄的小米喂鸟儿,心疼得了不得,忙对老二说:“拿米喂鸡还下俩蛋吃,喂只破鸟儿有什么用?趁早把它摔死,放在灶膛里烧吃了吧!”老二说:“小鸟儿是个性命,别伤害了它。等养好伤,再把它放了吧!”老二见嫂子满脸不高兴,真怕她把小鸟儿给烧吃了。打这以后,老二下地总把盛小鸟的柳条筐带着。

嫂嫂的心眼又刁又狠,连一只小鸟都容不得,对弟弟更容不得了。眼看着老二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提亲的媒婆接二连三地踢破了门。这本来是喜事,可倒成了嫂嫂的一块心病,她恐怕娶了兄弟媳妇把家产分去一半。有一天,嫂嫂对老大说:“跟弟弟分家吧,省得他娶了媳妇跟咱对半分家产。”

老大也早有这个心愿,便很痛快地说:“好,今晚上跟弟弟商量商量吧!”

嫂嫂一听,脸儿沉了下来,就跟欠她二百吊钱似的,说:“甭商量,给他啥是啥!这铁筒似的大瓦房不给他,给他那三间漏雨的破坯房;道东边那八亩好地不给他,给他道西边那二亩薄碱地;大骡子大马不给他,给他那头老黄牛,再把那架破犁杖也给了他。”

凑巧,哥哥嫂嫂正商量分家的事,老二下地回来了,嫂嫂说的这些话,他一句不漏都听到了。老二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又一琢磨:分开就分开吧,反正早晚也是这么回事。对分给他的家产,什么多啦少啦好啦坏啦,他都不放在心上,老大跟他一提,他二话没说,痛痛快快就答应了。

过了一天又一天,那只小鸟儿的伤养好了,老二把小鸟儿带到野外放了。那小鸟绕着他,飞了一圈又一圈,最后难舍难离地走了。

一转眼,春暖河开,该种地了。不等布谷鸟叫,老二就套上老黄牛去耕地,哥哥也套上大骡子大马下了地,一个道西,一个道东,真叫劲呀!老黄牛慢慢腾腾,吭吭哧哧累出一身汗,才耕了一遭地。老大那大骡子大马咴咴叫着,撒开四蹄飞跑起来,耕了一遭又一遭。日头老高,那八亩地就顺顺当当地耕完了。老大把犁杖一扛,理也不理老二,嘴里哼着小调,摇摇摆摆地回家了。老二滚着爬着,一直忙乎到月亮出来,才耕完他那二亩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