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全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4:35:44

点击下载

作者:烨子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红楼梦全解

红楼梦全解试读:

1、《红楼梦》原稿应该是多少回?致残原因是什么?《红楼梦》的版本可分成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脂本系统,附有脂砚斋评语,接近雪芹原稿;另一种是一百

十回本系统。那么,曹雪芹原稿到底写了多少回呢?“红学”界有认为是一百一十回的,有认为是一百零八回的,周汝昌、刘心武比较倾向全书一百零八回的判断。丁维中认为,现在通行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来的著述,是程伟元、高鹗搞的,所以把它叫做程高本后四十回。曹雪芹的原稿是前八十回后面还有后

十回,总共是一百一十回。但后三十回在丁亥年,就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之前已经被“借阅者”全部迷失,片纸不存。俞平伯在《〈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等文中,断言《红楼梦》原著既无后

十回之书,也无作后四十回之目的。俞平伯从内容入手,列举后四十回中20条毛病,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作。俞平伯考证说:“我们从各方面证明原本只八十回,并且连回目亦只这八十回是真的。”(《(红楼梦)研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红楼梦》原稿的致残呢?蔡义江认为作者经“增删

次”基本定稿后,脂砚斋等人正在加批并陆续誊清过程中,就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也许借阅者还不只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来得及誊清的后半部原稿,传来传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接触原稿最早的是脂砚斋,应是读到过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读过大部分原稿,因而还记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致内容,故有“各得传真写照之笔”及某回是某某“正文”等语。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后的,又这里少了一稿,那里又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紧接八十回情节的,这样八十回之后原稿缺的太多,又是断断续续的,就无法再誊清了。这便是传抄存世的《红楼梦》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也有的学者认为后四十回的内容,可能暴露了曹雪芹著书红楼梦的真正原因和真实内容,故自行毁之。

2、后四十回作者是高鹗一人所续?《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部伟大作品,关于这部巨著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学术界讨论了半个多世纪,大致有以下几说。

高鹗续作后四十回说。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认为“《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文存》卷三)。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

载“赠高兰墅鹗同年”诗一首,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船山即张船山,名问陶,乾嘉时代的诗人,与高鹗(字兰墅)为乡试同年。胡适据张问陶的诗及注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

曹雪芹完成全书一百二十回说。论者认为曹雪芹生前已大体完成《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其中后四十回基本上是曹雪芹的笔墨。程伟元在程甲本卷首序中说:“是书既有一百二十回之目,岂无全璧?爱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据此,程伟元曾见过《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回目,积数年时间,终于从藏书家、故纸堆乃至鼓担上搜罗获得曹雪芹《红楼梦》后四十回原稿,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没有充足的理由怀疑程伟元作伪。据有的学者从内容、人物性格、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考证,《红楼梦》后四十回中,“计二十

回都是曹雪芹的真笔。其余十三回中,杂有高鹗的伪笔” (《〈红楼梦〉后四十回辨》,《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该文作者统计,后四十回约40万字,高鹗的补笔仅占2万字左右。

高鹗、程伟元续后四十回说。程伟元在程甲本卷首序中说,他积数年之功获得曹雪芹后四十回原稿后,“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刻,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程伟元序中所说的友人即指他在京师时结识的高鹗。有人认为高鹗、程伟元续作了《红楼梦》后四十回。

程伟元加工后四十回说。程伟元是一个对于诗文书画均有很深造诣的人。据程伟元在程甲本中的序言,论者说:“我们有理由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就旧传本加工订正而成的”,“现在看到的《百廿回红楼梦稿》,可能就是程伟元加工的底稿” (《高鹗、程伟元与(红楼梦)后四十回》,《扬州师院学报》1978年第112期)。该文作者将《百廿回红楼梦稿》修改部分的字迹与程伟元《临董华亭写意》扇头题字比较,觉得风格一样,完全是一人手笔。 3为《红楼梦》批书的人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与曹雪芹的关系?

脂砚斋和畸笏叟是脂批里两个最主要的署名,然而他们究竟是谁?这是研究脂批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从脂评本发现以来,围绕脂批作者是谁的争论持续不断,直至今天,仍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不过有一些主要的观点是可以确定的,归纳起来有:(1)脂批的作者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而且关系非常亲密;(2)脂批的作者知道曹家往事,有些还是亲身经历;(3)脂批的作者深知曹雪芹的创作“底里”,并且参与修改、誊稿等工作;(4)脂批的作者看到过

十回后的佚稿内容。这些距离确定批书人是谁还差的远,但凭现有的资料大概也只能做到这一点。

胡适最先研究脂批,他通过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条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的眉批,即断定“脂砚斋即是那位爱吃胭脂的宝玉,即曹雪芹自己”。因为凤姐不识字,点戏时须别人执笔,而宝玉最具这个资格,故此脂砚斋即是宝玉,也就是《红楼梦》的主人曹雪芹(胡适主张《红楼梦》是作者自传)。俞平伯在《红楼梦简论》中也倾向此说,怀疑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化名。蔡义江觉得其实这个说法下得过于匆忙,甲戌本第一回的批语已经很明白的写到:“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既然一芹一脂并提,当然是两个人而非一个人。胡适的这个观点由于破绽太大,现在基本上已经无人附和了。关于凤姐点戏的批语后来也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点戏只凭戏单报戏名即可,不需要动笔,故而所谓“脂砚执笔”当是脂砚斋负责抄录或增添《红楼梦》中“凤姐点戏”这一段文稿。

脂砚斋和畸笏叟是谁的说法还有很多,影响比较大的如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提出脂砚斋和畸笏叟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化名,即曹雪芹的续弦妻子,也就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形;吴世昌也认为脂砚斋和畸笏叟是同一个人,是曹宣的第四子,即曹雪芹的叔叔曹硕;俞平伯认为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人,猜测畸笏叟即曹雪芹的舅舅,脂砚斋不详;戴不凡认为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人,畸笏叟是曹頫,脂砚斋不确定;赵冈、陈钟毅认为脂砚斋是曹顒的遗腹子,即曹天佑,畸笏叟是曹雪芹的叔叔或是曹寅内兄李煦的儿子李鼎;还有人主张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堂兄弟等等。

随着脂批本的相继发现,人们虽然无法彻底弄清批书人到底是谁,但是对于脂砚斋和畸笏叟却也可以大致勾画出个轮廓,首先基本可以确定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人而非一个人,其次通过批语的口气可以看出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同辈,畸笏叟是曹雪芹的长辈,畸笏叟要比曹雪芹年长二十岁左右。

4大观园是作者虚构的吗?原址在哪儿?

曹雪芹的《红楼梦》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个世外仙境般的大观园,人们如痴如醉地品味和想象着大观园中的一切,也探讨和争论着人间凡尘中是否真的存在如此这般的一个大观园,如果有,那么它究竟在哪里?

乾隆时期一个叫明义的满人写了二十首《题红楼梦》的诗,在其中一首诗的小序中写道:“曹子学芹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胜。盖其先人为江宁织造,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持相同的观点。《红楼梦传奇》的作者陈钟麟则把贾家写成在南京,薛家在北京。胡适也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至于大观园的问题,我现在认为不成问题,贾妃本无其人,省亲也无其事,大观园也不过雪芹的‘秦淮残梦’的一境而已”。针对这种说法,许多人提出了异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大观园之所以引人入胜,其魅力就在于真实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红楼萝》时,也就这一问题指出曹雪芹“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说明他也认为人间是真有一个大观园存在的,而曹雪芹的写实手法,才是他新人耳目之所在。

但是,大观园究竟在何方?

红学家俞平伯著书《红楼梦辨),并设置专门章节详细论述了这个地点问题,但是最后仍然不得不感慨,“所以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以前,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梦》是在南或是在北?……非但没有解决的希望,反而添了无数的荆棘,真所谓‘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

另一位资深红学家周汝昌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考证,他从内部结构、建筑风格、民间传说、园子内部的水源,甚至外部及周边的地形地貌等特征,反复论证了他的观点,即大观园就在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恭王府。周汝昌认为 (红楼梦》从姑苏、淮扬两地写起,这两个地方全是曹寅曾经仕宦的地方,但是伴随着黛玉入贾府,其实也就是书中的重点从姑苏转入了北京。再者,文学界一般单独使用一个“京”宇,都通指首都。周汝昌还从宝钗吟咏大观园景物的“芳园筑向帝城西”以及书中提到的“出西门,找到花儿匠……”、“兴隆街’(城内的)等说法,确认贾府的地点应在北京西北部。进而,周根据元春省亲从出行(约为现晚八点)到达荣国府,经历游幸、行礼、开宴、做诗、看戏、叙旧等应酬,到丑正三刻(约凌晨三点》再起驾回銮这段日程所用的时间,判断贾府所在地应位于“宫”西北不远处的地方;再据元春、惜春、宝钗、黛玉等众姊妹题咏新园的“应制”诗来看,“衔山抱水来精”、“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彩胜蓬莱”、“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等诗句,都表明大观园是一个四周山水环抱、秀美程度可与蓬莱相媲美的园林。查考恭王府和周围城建设施的历史变迁,在皇宫内苑之外,什刹海和恭王府组成的景致最符合这一条件。周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红学爱好者的认同。

5红楼梦的思想代表了什么?《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自从它问世以来,不同的人们对《红楼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关于它的思想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张俊在《百家讲坛》中说,鲁迅先生对《红楼梦》讲过这样一段话, “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的是排满,流言家看的是宫闱秘事”。实际上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由于读者的思想感情和他的立场角度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脂砚斋说作者是要借这个故事来写他心里面的积郁,积郁就是悲愁和苦闷。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要把他自己心里边的悲痛的一些事情讲出来,这是比较早的。那么下来就是评点派,评点派代表人物是两个,一个大家也看到的就是所谓的护花主人,就是王希廉。王希廉在评批里边有这么一句话,意思是说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就是感叹家世的盛衰。还有一个叫做张新之,就是太平闲人,他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家庭教育的失败。后来就是索隐派,索隐派它重要的兴趣是考察《红楼梦》它的本质是什么。最流行的一个就是认《红楼梦》里边写的是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顺治皇帝就是贾宝玉,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写他们两个的故事。索隐派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里头写的女子就是汉人,男子就是满人。所以他认为《红楼梦》主要是要批判满清王朝的。再下来就是考证派,考证派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写他自己的家世的。

孙玉明说索隐派的观点还有 “张侯家世说”,这是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里边提出来的,最早前面还有一个是纳兰明珠家世说,实际上说它隐去的真事也就是《红楼梦》的主题。

段启明说,王国维是第一个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的,他引用的是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他们的这种哲学观点用来研究中国的《红楼梦》。《红楼梦》写的人生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红楼梦》写的就是人生的种种欲望,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永远是痛苦的,这是他的观点。贾宝玉越是有欲望,他希望过那样的生活,他希望得到像林黛玉那样的爱情,那么这些又是不能够实现的,所以他就永远在痛苦当中。

6贾宝玉的思想是怎样的?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思想性格的主要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7王熙凤都做了什么错事?

王熙凤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这方面《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描写。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是,“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另外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在下人的眼里,像那些小丫头小厮小道士的眼里,真是吓得心惊胆颤,这个时候王熙凤确实像一个恶魔,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说她是“夜叉星”,在 “杀伐决断”中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8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两诗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心武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联诗,她们联出的最后两句,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实际是把她们两个最后的命运,勾勒出来了。“冷月葬花魂”,就是湖心倒映着寒月,而如花美眷,就沉入湖中,魂消魄散。所以说,如果一方面曹雪芹写出黛玉强烈地追求幸福和生命的正常结局,一方面又写她最终事与愿违,花落水流红,沉湖而亡,那并不能说是自我矛盾,他是在写,一个美丽的生命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里,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与死,但是,那又是一个倔强的生命,她生时抗争,死,也由自己来安排,包括那具体的形式。这只能说是一种诗谶,就是通过诗来暗示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9贾宝玉对于女儿们的态度是什么,表明了他的什么立场?《红楼梦》里写了尤二姐有一次问兴儿说:贾宝玉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兴儿就大谈一通,我们宝二爷很怪的,跟我们在一起没有上,没有下,高兴了大家随便一起玩,玩着玩着不高兴了,撒手就走了,也不管了,一点性子也没有,有时候他还向我们赔不是呢。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他从来不把自己作为一个压迫人的人看待,从来也不把自己的丫鬟、侍女当做是自己的低一等的人看待,他觉得人与人之间都是差不多。他还给春燕讲,到时候我要把所有的丫鬟全放出去,叫她们自己做人,不要住在我们家里。春燕高兴不得了,回去告诉她母亲,她母亲说真能这样吗,这是反映的老百姓的愿望。这些都反映出贾宝玉具有一种平等待人、友爱的思想。《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贾宝玉讲的女儿啊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看到女儿啊,就心里清爽,看到男子他就不喜欢。实际上,这个思想就是反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这种思想。反过来,他认为女尊男卑,女孩子才是好的,男人就不好。因为是处在一个男权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掌权的都是男人,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的政权,对这个社会的政治道路,都加以否定,那么当然他对男子没有好的印象。这里头包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

10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在书中各自代表着什么?及作者想表达式的思想。

绛珠仙草为草木,宝玉曾是当年女娲为补苍天而炼的七彩石,“木石前盟”即指宝黛爱情。宝玉与黛玉一见如故,书中写的很精彩:黛玉一见宝玉,吃了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与此同时,宝玉则喊了出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此两人情同手足,“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耳鬓斯磨,十分亲密。但好景不长,不久又来了个薛宝钗,此人只比宝玉大一岁,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善解人意,做事迎合贾母的心愿,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加上宝钗的母亲刚到贾府就把和尚关于金佩玉的话散布出去,暗示大家:宝玉和宝钗才是天设地造的一双,他们的婚姻才是金玉良缘。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互不相容。宝玉从小就不喜欢他出生时,口中衔的这块玉,曾当众摔过多次。还有一次宝钗到怡红院看望宝玉,宝玉正睡中觉,宝钗看枕边的刺绣十分精美,就顺手绣起来,忽听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顿时愣住。还有一次,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和宝玉说了一句玩话“林姑娘今秋或明春就要回苏州老家”,宝玉一听,“便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一头热汗,满脸紫胀,呆呆的,失去了灵性,直像个木头人”,贾府上下忙成一片,哭成一团。直到见到紫鹃,宝玉才“哇”一声大哭起来,当众抓住紫鹃不放,说“要去连我也带了去”。只要听说“林”字,就大闹起来“不得了,林家的人接她们来了,快打出去!”并对紫鹃说“活着咱们一起活;死了咱们一起化灰化烟。”这一闹,无疑是把他们的爱情展现给了贾府所有的人。他以为视他为掌上明珠的贾母、王夫人会满足他们的心愿。恰恰相反,明白了他们的私情后,更引起了他们的反感。贾母曾借批戏文说了如下一番话:“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一些才子佳人,最没趣。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女儿,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个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遂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是佳人?”这一番话无疑是对他们爱情的谴责,也给他们的爱情敲了一次警钟。

通行本后四十回,基本完成了这一悲剧结局。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的鼓乐声中,魂归离恨天,彻底打碎了木石前盟的梦想。宝钗和宝玉终于结为夫妇,金玉良缘成为现实。木石前盟是没有婚姻的爱情,固然可悼;金玉良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更觉可悲。对宝玉来说,这是无法弥补的缺憾,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红楼梦》悲剧意蕴的核心似正在于此。故《终身误》曲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1《红楼梦》中女主人公到底是谁?主要是谁?

大多数红学研究家认为《红楼梦》中的主要女主人公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王熙凤出身于四大家族的王家,属于金陵一霸。其叔叔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

省督检点,是当时在朝通令军权的声威赫赫的人物。王家与贾家是世代姻亲。王熙凤是贾政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的妻子,平辈人都称她“凤姐”,或“琏二嫂子”,贾母称她为“凤辣子”,奴仆门明里称她为“琏二奶奶”,暗里叫她“巡海夜叉”。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实际当权者,是封建贵族家庭中一个钱财欲、权势欲极强的悍妒妇女的形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是:嘴甜心苦,笑里藏刀;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历练老成,才干超人;聪明机灵,巧于趋奉。

12抄拣大观园一事在书中预示了什么

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就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沈天佑在《谈“抄检大观园”》认为抄检大观园整个过程就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一批年轻美丽、聪明活泼的丫头被逐的被逐,逼死的逼死。惜春的丫头入画只是替她哥哥保存了一些银锞子、靴袜等物就被疑为贼赃,赶出了大观园。宝玉的丫头四儿只因为她和宝玉同年同日生,并说了“同日生的是夫妻”这样一句笑话,就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人。芳官、藕官、蕊官这些年轻女戏子,只因为她们活泼天真,就被主子们污蔑为狐狸精,逼她们离开大观园,最后被迫当了尼姑。晴雯、司棋的遭遇则更惨。晴雯在抄检后已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了,还被人从炕上拉下来,架出园外,终于被逼得含冤死去。司棋被加以“私授信物”“有伤风化”的罪行,立即逐出园外,临走时连和相好姊妹辞行一下都不允许,最后她只得撞墙而死。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随着作者的笔锋所至,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和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等等无不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严景东认为《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是家族内部争斗的大演练,预示着贾府由盛而衰的开始。一家子里抄得鸡飞狗跳,轰轰烈烈,表面看来,逼死的只是两个处于奴仆地位的丫头——晴雯和司棋,实际上却伤筋动骨,元气大去。奴仆的牺牲就是主子的内斗的代价。“不然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所指“外人”不是别人,是长房宁府里的太太。原来,这小小“绣香囊”关系到的竟是谁来执掌贾府内部大权的大问题!

王蒙在《〈抄检大观园〉评说》认为这是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因此,出这种事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随着宝玉长大,王夫人为之净化生长环境除“妖精”的决心越来越大,对晴雯、芳官等采取铲除措施的时间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贾府主流派与靠边派的对立,势与权的分离,王熙凤日益成为矛盾焦点等等,迟早要酿成事端。绣春囊事件,不过一个导火线罢了。而正是这些内部矛盾,使贾府这个百足之虫的“自杀自灭”成为不可避免。

13王熙凤对待宝黛爱情是怎样处理的?

丁维忠在《百家讲坛》说,凤姐机灵了一辈子,是比谁都机灵,但是她犯了个错误,就是在宝黛爱情这个问题上,站错了队,立场问题,她就没有摸着贾母和王夫人是极力反对宝黛爱情的。在书里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凤姐对宝黛爱情,不能说支持,还是很热心的。一开始,喝茶的时候,她就开玩笑跟黛玉说,你既喝了我们家的茶,为什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呀,这就是她第一次,也就是凤姐很明确地挑破了宝黛两个人的关系。

周思源则有不同意见。他在《百家讲坛》说,贾府选择儿媳妇的标准有两个,当时贾母是这么讲的,她说模样、性格。之所以要模样好、性格好,是因为国公府的孙媳妇,那当然要经常接待外宾的,各方面的客人和上下左右关系,你得处理好。但是到底贾母倾向于谁,确实她从前80回来看,一直没有做最后决定。那么王熙凤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她显然是倾向于林黛玉的,为什么,因为林黛玉只会作诗,不会做人,她如果成了宝二奶奶,将来她是不会管好荣国府的。那么这个掌握荣国府大权和能够从管理荣国府当中谋取私利,王熙凤都可以继续进行。可是如果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那王熙凤可就只能回到邢夫人手下当儿媳妇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薛宝钗非常能干。在前80回,王熙凤对黛玉一直是一种爱护的态度,她并没有偏向谁,至于后来出现这个调包计,这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的,但是曹雪芹原来写的稿子,到底是怎么个写法,我们现在已经不清楚了。

14晴雯在书中实际是代表了谁?《红楼梦》的人物里面常常是一组一组对比的写法,周思源认为晴雯在书中代表了林黛玉。晴雯确实在某些地方有林黛玉的作风,她们两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率真,很真诚,非常纯洁。晴雯在说话方面也像黛玉那样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有时候说话就会比较尖刻,就容易得罪人。就像袭人说她的“她说话夹枪带棒”。另外,像当时小红这个丫头奉王熙凤之命办事,结果被晴雯和麝月看见了,晴雯就讽刺、挖苦她攀高枝什么的。小红虽然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丫头,那个级别就是月银五百钱的丫头,三等丫头,可是她出身不一样啊,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一句脂批,她说:“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 这个地方都能够看出,晴雯她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她真诚、直率,宁折不弯。

晴雯的性格当中最可宝贵的一面,和黛玉非常相像,就是她有一种比较自觉的人格意识和朦胧的平等意识。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因为很多人是自觉地在做奴才,而晴雯不。比如说,有一回里边写到,秋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跟着宝玉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花,得了几百个钱和两件衣服的赏。回来以后,秋纹就把这个事唠唠叨叨说了好长,老太太又怎么赏了,太太又怎么赏了,等等,特别自豪。她说,这几个钱倒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她难得这个脸面,她觉得今天特别有体面,得到了老太太和太太的赏钱和赏的衣服。晴雯当时就“呸”:“你还充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她,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晴雯她性格当中这种疾恶如仇,心直口快,非常率真的这一面呢,当时也就同时给她带来一些缺点。

15袭人与薛宝钗有相同的地方吗?

在脂批里边有一句话,叫做“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有点林黛玉的作风;“袭乃钗副”,说袭人就好像是薛宝钗第二。周思源认为袭人和宝钗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她们俩都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她们都很自觉地用封建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也这样地要求别人。

李希凡也认为袭人实际上是宝钗的影子,处处地都按照封建礼教的生活,她要求贾宝玉按照他那个家庭的要求生活,她自己要起这个作用。“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她解什么语啊?就是告诉宝玉怎么做人,怎么去读书、考试,怎么去应酬事物,怎么不要惹老爷生气,不要惹夫人生气。

18人们对后四

回的评价是什么?《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是《红楼梦》研究中的又一桩公案。

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百二十回中后四十回痛加伐斥,认为它是高鹗之流粗制滥造的“一出庸俗的小悲剧”,非曹雪芹著述之本心,甚至睥视之为“一钱不值”。在对后四十回的评价上,鲁迅先生颇为中肯。鲁迅认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行文脉络上基本相符,但后来出现“兰桂齐芳”家业复兴之状况实与曹雪芹著述之本心相违;还认为,曹雪芹八十回之《石头记》深自忏悔之心为时人嘉许但因为未尽述而留下遗憾,所以,时人争相续补,使故事圆满。俞平伯在晚年认为胡适和他“腰斩《红楼梦》是罪人”,而“程伟元和高鹗有功”。

红学界主流几乎已经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后四十回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远较前八十回逊色。值得注意的是,早在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发表前,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其《〈红楼梦〉评论》,给予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至高评价,以之为“绝大著作”和“大著述”,他在文章中引用的选段正好来自于后四十回中之第九十六回。

舒芜先生认为,不管如何争论,读者要读的还是故事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不是八十回的《石头记》,尽管也很有些人认为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差得太远的。反正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没有人能再把它切开了。舒氏对待后四十回的态度颇为温和,代表了大多数红学家和绝大多数红迷的普遍观点。也有因不满意后四十回,另起炉灶,重新撰写一部续书者,但结果颇令人失望,不用说与雪芹原书南其辕而北其辙,去后四十回续书亦远远矣。

这个不知出自谁人之手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真正是斩而不断,存之难堪,弃之可惜,是一桩不同于其他红学公案的更为棘手的公案。 19《红楼梦》的背景在哪个地方?北京还是南京?《红楼梦》一拿出来就有一个问题,就是《红楼梦》到底写的是南京还是北京。这是一开始就要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争论了几十年。

吴新雷认为《红楼梦》反映的是江南文化,特别是南京地区的文化。首先他认为林妹妹就是南方文化的产物,林妹妹住在潇湘馆,而潇湘馆的典型环境是一大片翠竹,这些东西都是江南的特征。《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到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讲到贾宝玉一天起来看到一片大雪,又看到妙玉的栊翠庵里红梅已经开了,这就是典型的南京的气候。南京冬天不下雪,到了开春,等到梅花山的的梅花都开了,一个寒潮来了马上就下了雪, “白雪红梅”是南京典型的自然环境。《红楼梦》里十七、十八回写的元妃省亲,元妃到大观园里来是正月十五,她在大观园“下舆登舟”,乘了船,北京正月里冰还结的很厚,要到二月里才慢慢地融化,是不能乘船的。曹雪芹小时候是在南京长大的,所以对江南的文化是耳濡目染,另外他所接触的文人、文学作品大都是江南的。当然他写作《红楼梦》是被抄了家回到北京以后,但他的生活基础是在南京。所以按照历史来讲,大观园真实的生活基础是在南京。

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清朝乾隆时期有名的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卷二(道光刊本)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随园原来是曹家的。周汝昌先生对此就提出异议,因为他认为大观园在北京,在北京的恭王府,是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府第。顾平旦也认为是在北京。比如说《红楼梦》有一个情节,就是邢妯烟 、邢夫人那个情节,是很穷的。所以有一次,有个丫头拾到一个当票,那么薛宝钗说这是什么东西?当票,这个当票是哪个当铺的?就是鼓楼西大街的“恒书当”。而这个当铺当时在鼓楼西大街,确确实实有这个当铺。还有贾琏偷娶尤二姐,他二奶藏的地方是叫花枝胡同,在后海那儿,现在还有一个花枝胡同。

21卫若兰何许人也?在书中是怎样的情况。 在《红楼梦》第十四回写道 “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举”。卫若兰这三个字在前八十回的正文里面只出现过这一次,淡淡地出现,刘心武认为卫若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脂砚斋的批语里面一再提到这一点,说在八十回后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例如在第二十六回,脂砚斋批语说,“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曹雪芹已经写得了,不光是一个构思,八十回后有一回的文字是写卫若兰射圃。只可惜迷失无稿了,被借阅者丢失了。在第三十一回又发现一条脂批,说“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配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第三十一回写史湘云在大观园里面走,她的丫头翠缕跟着她,然后就捡到了一个金麒麟。史湘云自己身上就戴着一个金麒麟,这时又捡到了一个金麒麟,而且这一回的回目很奇怪,叫做“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因为麒麟这个东西最后伏下一段事,什么事?就是有一男一女,最后他们白头偕老,共度残年。这个情节在后数十回曹雪芹已经写出来了。那么史湘云所捡到的这个麒麟,是谁佩戴的麒麟呢?就是这个卫若兰。后数十回卫若兰在射圃的时候所佩戴的那个麒麟,就是第三十一回里面的这个麒麟。

刘心武认为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就是一部奇书。他似乎不经意地点那么一笔,出现那么一个名字,到头来就是伏笔,就有用意。他在第十四回写出卫若兰的名字不是废语赘文,在后四十回应该有重点描写,因书稿遗失未显示。二

22小红和贾芸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小红本名林红玉,分在了怡红院,谁知一不能展才,二反受奚落,因此郁郁不舒,奄奄将病。她丢了一块帕子,被贾芸拾着了——那是贾芸要到怡红院看望宝玉(认了“父亲”),在外书房等侯传报时,却碰上了小红(来寻茗烟的)。二人由此各自留下心意。她又很幸运,被高眼的凤姐看中了,赏识了她的出色过人的才干。凤姐把她索去了,在手下使唤,从此大观园中少见她的倩影。贾芸是个失父的寒家孝子,为人精敏,善于逢迎营干,但人品却是正派高尚的,非同府里的恶赖纨绔子弟。他因管园子种树栽花,也就感念凤姐的恩意,不时去尽礼办事,却无意中发现了小红又到了凤姐这里。她们从此又有了见面的机会,还添上了传言办事之间有一些接触的事例。但是书文直到八十回止,再没写小红一字。这是何故呢?

周汝昌认为,凤姐后来的处境越来越不佳了。她用暗剑害死了尤二姐,并且坏了她怀孕的男胎,这事比任何事都伤了贾琏的感情,寒了贾琏的心——因为那时候最重的一桩事就是子嗣,生儿方能“接续香烟”,宗祀不绝;凤姐的作为,等于断了丈夫的后,这是那时代最不可恕(无人原谅)的严重罪名。贾琏已经在哭送二姐殡葬时明言要给她报仇了。所以凤姐首先失了丈夫的宠,就没了立足之地。老太太一殁,她又失了一大支柱与保障。于是,众敌齐攻,诸罪俱发,这才使凤姐处境的困难十倍地增加。

临到这时,小红的才智仁勇,这才一一地显示出来,她忠诚而义愤、光明而无畏地为凤姐应敌制胜,排难解纷。小红应付的,是家内的。家外的呢?这就数着贾芸这个好样儿的了。有趣的是,贾芸已戏认为宝玉的“儿子”,而小红恰又被凤姐要认她作“女儿”。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一对。凤姐对他们一对人才,十分爱惜,特别加恩施惠,并且也玉成了二人的姻缘大事。凤姐日后落难了,墙倒众人推之际,却唯有红、芸夫妇是她的大得力之人。

23黛玉和宝钗出场有什么不同?代表了什么?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24通灵宝玉在书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生而衔之的那块玉是一个关键性的物件。第一、它是贾宝玉此人的另一个“我”,它是宝玉的物格化,也就是说贾宝玉公子是这块玉的人格化,它们互为主体。第二,它是贾宝玉也是全书的一个符号。第三、它是全书的主线:由女娲补天未用之石变成通灵之玉,幻化为人,经历种种,复变成一块石头,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符合中国哲学的对于圆形的崇拜、循环观念与周而复始的观念。第四它是作者的哲学:发生学、未来学与终极关怀,是作者理智上想讲实际上未必做得到的一种人生观。虚无主义又现实主义。虚无而不彻底,因为虚无会变成现实,一块石头会变成一个贾宝玉其人。现实而不现实,因为贾公子的一切是石头变的,最后还得变成石头。第五,它还组织了一些情节,使得现在的 “现实主义”的小说带上了象征主义乃至魔幻主义的色彩。(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

25书中宁、荣两府的关系是怎样的?《红楼梦》里面所写的贾府是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一个贵族。贾府分两支,一个是宁国府,一个是荣国府。荣国府人丁比较旺盛。 宁国府人丁比较寥落。

宁国府的宁国公与荣国府的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兄弟. 宁国公贾演是哥哥,死后他的儿子贾代化袭了他的爵位. 贾代化死后他的儿子贾敬袭了爵位,贾敬有一儿一女, 儿子是贾珍,女儿是惜春. 贾敬死后他的儿子贾珍(妻:尤氏)袭了爵位.贾珍的儿子是贾蓉,媳妇就是秦可卿.

荣国公贾源是弟弟,死后他的儿子贾代善袭了他的爵位,贾代善的夫人就是贾母,史太君。贾代善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是:贾赦、贾政和贾敏。贾代善死后大儿子贾赦(妻:邢夫人)袭了爵位。贾赦有一儿一女,即贾琏(妻:王熙凤,女:巧姐)与迎春。贾赦的弟弟贾政(妻:王夫人)有三儿两女,分别是贾珠(早夭,妻:李纨,子:贾兰)、宝玉、贾环和元春、探春。贾赦的妹妹贾敏即林黛玉的母亲。

其实,宁国府是高于荣国府的,因为宁公居长,荣公居次,所以宁国府很重要。当然在《红楼梦》故事开始的时候,作者是这样设计的:荣国府还有一位老长辈活着,就是贾母,所以宁荣二府都叫她老祖宗,辈分最高。

26探春远嫁给谁?为什么选中探春?

刘心武认为,探春最后是远嫁,不是嫁给了一般的男人,去过一种平庸的生活,而是有其一番独特的作为。第五十五回,赵姨娘为兄弟赵国基死后的丧葬赏银一事来跟探春聒噪,探春急切中有这样的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伏笔,她在八十回后,果真就像男人那样地出去了,但那是不一般地出去,那是一去难返的流放式的远嫁。

刘心武猜测,探春远嫁最可能的就是茜香国。茜香国不清楚是以哪国为原型再加以虚化的国家。女国王居然把系内衣的带子,其实就是内裤的腰带,作为给中国皇帝的贡品,这或者说明那国家还没有像中国那样,出现比较高级的文明,显得有些野蛮愚昧,或者说明两国之间有些纠纷,这样进贡具有某种故意不恭的挑衅性。总之,曹雪芹设计出这样的国家这样的贡品,不会只是仅仅为了用那腰带(到了中国当时叫汗巾子)来作为蒋玉菡和袭人后来结合的伏笔,可能还有一石数鸟的用意。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探春抽到的是写着“瑶池仙品”的杏花签,上面的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签上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于是就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些情节所传递的信息是很清楚的:探春今后的婚姻是“日”指配的,她嫁出去以后,地位是王妃,而出嫁的季节,就是杏花盛开的清明时节。

如果是茜香国和中国发生纠纷,中国皇帝为了缓和矛盾,答应把中国的公主或郡主远嫁给茜香国的女国王的一个儿子为妻,那是完全可能的,八十回后如有那样的情节,是不足为奇的。而中国皇帝又哪舍得把真正的公主和郡主嫁到那种相对而言还很不开化的蛮荒之地呢?就完全可以用冒牌货,声称是公主或郡主,嫁到那边去,起到像历史上王昭君一样的“和番”的作用。 27探春远嫁在历史上有原型事件吗?《贾探春的原形是谁?》的作者认为,贾探春是康熙帝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小说中贾探春行三,是个贾府的“三小姐”,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姐妹,而固伦荣宪公主也是康熙的第三女、太子允礽(贾宝玉)的同父异母的姐妹。

在清代,满蒙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远嫁到蒙古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反而是件令当事人痛苦并且极力躲避的事儿。这也正是为什么暗指探春远嫁的命运的画中,有“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这样的画面。在当时这样一个满蒙联姻的历史背景之下,康熙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也同样无法逃脱被指婚远嫁的命运。康熙三十年(1691年),她受父命,被指给了蒙古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鄂齐尔的次子——乌尔衮。出嫁时公主年方十九岁,乌尔衮时年二十二岁。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额附乌尔衮嗣封王爵,是以,这位公主同时也成了一位王妃。她就是小说中抛闪家园,远嫁他方,成了“王妃”的贾探春!

荣宪公主因婚姻远离家园、远离骨肉至亲;又因婚姻成就两族交好,为父兄完成“巩固之业”。可以说,她的一生是幸福完整的。再看小说中的贾探春,这个贾府贾姓小姐中最有才华、最有魄力的女子,她的命运在红楼诸女子中,却也是最好的。贾探春,即固伦荣宪公主,她的卓越才情,她的高远志向,她的精明能干,她的果断心机,她的鲜明个性……都随着《红楼梦》的小说,永远地被记载下去了,这也正是小说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之一。小说作者自云“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是以,他不愿这些行止出众的女子们被历史的年轮无情抛下,亦想借此书使“闺阁昭传”。 28贾母的原形经考证应该是谁?

刘心武认为,曹雪芹他的祖父是曹寅,曹寅的妻子姓李是李氏,是李煦的妹妹,李煦是谁呢?在曹寅当江宁织造的时候,李煦当的是苏州织造,二人都很受康熙的宠爱,曹寅的妻子李氏就是李煦的妹妹,在小说里面,我们就发现作者把贾母这个角色的真实姓氏李氏化为姓史了,说明是经过艺术加工了。那么为什么说贾母的原型是李氏?

刘心武列出了以下的证据。贾母这个人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不但她很会吃,很会穿,她也很会看戏,很会欣赏文艺。在荣国府过春节的时候,闹元宵的时候,家里请了说书人来说书,她给他们讲她们家里怎么演戏。贾母举了几个例子,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还有一个戏叫《续琵琶》。那么《续琵琶》是谁写的呢?原来《续琵琶》是一个很不流行的剧本,是一个几乎没有公开演出过的剧本,是一个没有继续演出到今天的剧本。这个剧本是曹寅写的,是曹寅写的。而且据查资料可以知道,只在曹寅自己家和他的亲戚家,也就是李煦家演过这个戏。这个例子就证明,贾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否则曹雪芹写这一笔的时候,不可能写到这样一出很偏僻的曹寅写的剧,而且只有在曹家和李家演过的戏,这是一个例子。另外,书里面交代史湘云是贾母她娘家的人,书里面透露她有两个叔叔,都是封侯的,地位很高的,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而且书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史鼐是哥哥,史鼎是弟弟,他们都是贾母的两个侄子。如果去查李煦家的家谱就会发现,李煦两个儿子老大就叫李鼐,老二就叫李鼎,正好都是李氏的侄子。这真是太巧了。而且虚构的话,按道理,鼎应该当哥哥,因为鼐在鼎上加了个乃字,应该是老二,可是作者一丝不乱地写,可见作者是有原型,贾母的原型就是曹寅的妻子李氏。 29金陵十二钗中的金陵指得是哪里?

第五回,警幻引领宝玉进入”薄命司“,宝玉 ”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厨,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通常认为是南京,不过俞平伯已经说过,广义的金陵指整个江南,比如黛玉“本贯姑苏”,姑苏是苏州的别称,但她也被归到了“金陵十二钗”之中。 30香菱为什么代表了林黛玉?

作为一个与林黛玉极有缘份的形象副本,香菱是林黛玉的正宗同乡,用书上原文,她出生在“姑苏城内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一个“神仙一流人物”家里,然而“佳节元宵后”,“烟消火灭”时,与家人的离散导致她一生的命运遭际如同原名甄英莲一样真应怜。

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内心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她自以为翻身解放了,央及宝钗教诗,可是宝钗虽然会写诗,却一直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女人份内之事”(四十二回),怎可能认真去教什么诗呢?只是搪塞而已。所以香菱当晚又找到黛玉。在宝钗的说教下,一个认真要学,一个认真要教,全不把“女儿本分”放在心上。在黛玉的循循善诱之下,艺术感受力很高的香菱终于作出了“精华欲掩应难,月自娟娟魄自寒”这样的佳句,而这也恰恰是她和黛玉的灵魂写照:其形娟好,其质清寒,婀娜的外表之下蕴藏着一颗凄凉寂寞的心。

当薛蟠沉迷于夏金桂美色决计娶金桂时,香菱竟连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不曾料到,以致于当宝玉为她“担心虑后”,怕“薛大哥”从此就不肯疼爱香菱之时,她竟正色作斥,转身便走,一点儿也没领悟宝玉所言正是她命中之谶。这一点善良的不幸,较之痴颦为薛姨妈“一番爱语”蒙骗得全线崩溃戒备心理,是何等惊人的相似?正如香菱的命运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一样,薛蟠之妻河东狮吼夏金桂的“桂”字,拆开便是“两地生孤木”,可以推测香菱后四十回的命运将更加悲惨,而这个金桂的出现则直接导致了香菱的“魂归”,虽然我们无法看见曹雪芹如何描写黛玉的绝尘而去,但可以推出的是,宝玉和宝钗“金玉良缘”的实现,化为一柄利剑直接剌向了林黛玉的心房,成为黛玉丧命最直接原因,如此看来,两桩婚姻,两件悲剧,两个不该死去的苦命女子,所以说,身世飘零的香菱成为林黛玉的又一个形象副本。(《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31元妃省亲是以历史上哪个事件为原型?“元妃省亲”是《红楼梦》的重头戏,对“元妃省亲”的解读,也是胡适红学的立论基础所在。胡适先生断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故事是以曹家在南京担任江宁织造期间的真实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其主要根据就是认定《红楼梦》书中借省亲描写康熙皇帝南巡,史料记载曹家一共接驾四次,书中赵嬷嬷对王熙凤也说甄家接驾四次,因此,胡适先生断定,书中的甄家就是贾家,其原型都是曹家。

根据土默热考证,《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情节,确实是隐写的康熙皇帝南巡,但南巡的地点不在南京,而是在杭州;南巡的接驾人也不是曹寅,而是高士奇;进一步说,能够在《红楼梦》中记载元妃省亲这件事情的人当然也不是曹雪芹,而是高士奇的同乡好友洪升。 32史湘云原型是谁?

桂向明在《脂砚斋和史湘云》说,据周汝昌先生的说法,湘云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即曹雪芹的表妹李兰芳。她在生活中与曹雪芹的关系正如小说中湘云与宝玉的关系一模一样。周先生甚至指出,她在生活中的原型正是批书的“脂研斋”——即曹雪芹的遗孀(是继室)。因此,《红楼梦》后文中肯定有二人坎坷流离后重逢并结为夫妻的描写,而且,这也是曹雪芹构思《红楼梦》的一个重要情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雪芹、脂砚自己的定本,这个本子有两条脂批写在作者所题“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眉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而今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两条批语充分披露了曹雪芹和脂砚斋非同寻常的关系,二人一作一评,珠联璧合,诚人生之大幸。另一条脂批则直接点明脂砚斋的女性身份:“玉兄(似指曹雪芹──引者注)若见此批,必曰:‘老货!他处处不放过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邓遂夫作《曹雪芹续妻考》一文,谓曹公续弦乃其祖母李氏娘家兄弟李煦孙女李兰芳,李煦曾任苏州织造,后抄家,李兰芳历经丧乱与雪芹遇合,结为夫妇,乃化名脂砚斋协助丈夫写书。敦诚《挽曹雪芹》提及的“新妇”即李兰芳,也是小说中史湘云的生活原型。

33秦可卿身份是康熙年间的公主吗?

刘心武认为《红楼梦》描写的社会背景,就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书里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合并在一起写,重点写的是乾隆朝。“当今”这个“日”,和潜在的敌对政治势力“月”,构成了紧张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形势。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是被康熙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和胤礽的嫡长子弘皙,他们那一派势力总憋着要颠覆乾隆,取而代之。他们被曹雪芹艺术性地演化到书里,就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北静王、冯紫英等等。总而言之,在康、雍、乾这三朝的皇族之中,存在着两股敌对的政治势力,而秦可卿这个人物的生活原型,显然与其中的一股有着密切的联系。

秦可卿之所以到贾府里面来,是避难来了,是她的家庭在皇权斗争当中失利了,家里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必须把她隐藏起来,因此谎称她是养生堂的弃婴,直接送到贾家不方便。小说里面写贾政是一个工部员外郎,负责工程建设,因此找了自己一个下属叫营缮郎,营缮郎就是工部下面某分支的一个小官员,这个小官员是贾政的直接下属,就假称是这个营缮郎因为无儿无女,抱养了一对儿女,其中有一个女孩子是秦可卿,暂时寄存在贾家。秦可卿寄存到贾家当时贾珍已经结婚,有了尤氏,因此在名分上,只能把她说成是贾蓉的妻子。但从根本上说,那是对外施放的烟幕。她应该很小的时候就被隐藏到宁国府,作为童养媳,精心地加以培养,并且与她的真实的背景家庭也还一直有着联系。她应该是是废太子胤礽的小女儿,托贾府代为收养。 34刘心武对秦可卿和贾珍的关系是怎样分析的?

在秦可卿身上,除了她扑朔迷离的身世以外,更让人说长道短的莫过于她和她的公公贾珍之间的关系。 那么秦可卿究竟和贾珍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刘心武认为,秦可卿之所以到贾府里面来,是避难来了,是她的家庭在皇权斗争当中失利了。把这个女子养在家里面,决定着宁国府今后的前途。万一秦可卿的背景家族获得了政权,那么他们就是开国功臣之一,他们保存了这个家族宝贵的血脉,他们的荣华富贵就会升级。正因为这样,贾府上下才对秦可卿那么容忍。如果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是废太子家族的,而且如果她是弘皙的一个妹妹的话,那么她的辈分挪移到《红楼梦》小说里面,就跟贾珍是一辈人,和宝玉也是一辈人。她跟贾蓉是名分上的夫妻,在小说里面你可以看到,贾蓉和秦可卿根本就没有同房过夫妻生活的迹象。当然,在宁国府里,也应该有一处贾蓉的居室,必要的时候,秦可卿也会在那里面,书里写张友士来给秦可卿看病,就使用了那个空间;秦氏的特享卧室,有时候贾蓉也会去,比如王熙凤和宝玉去探视生病的秦可卿,贾蓉也陪着进去;但书里写贾蓉与秦可卿的夫妻关系,相当含混,相敬如宾有余,男欢女爱了无痕迹。

秦可卿这个形象,曹雪芹写她,确实有不安分的一面,往好了说,是浪漫,往坏了说,就是淫荡。如果秦可卿真是皇家的骨血,藏匿到宁国府以后,贾珍怎么敢欺负她呢?贾珍是一个七情六欲都很旺盛的男子,颇有阳刚之气,胆大妄为,恣行无忌,虽然他知道藏匿秦可卿事关重大,但当秦可卿一天天在他眼前长大,出落得风流袅娜以后,他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欲的;而且他会觉得,关起宁国府大门,在那高高的围墙里,他怎么行事谁也管不着他,他也并不以为那就会坏掉宗族所期待的“好事”。秦可卿对贾珍,有主动的一面,很难说是贾珍强迫了她。刘心武觉得,曹雪芹他其实是很客观地来对待贾珍和秦可卿之间的恋情,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他们就那么相互爱恋了。生活,人性,就那么复杂,那么诡谲。

35鸳鸯之死与秦可卿之死的联系是怎样的?

秦可卿未必是心甘情愿又做儿媳又做情人,她是迫于贾珍的淫威,迫于家丑不可外扬,迫于女人的名声。女人的名声很值钱,没有名声就什么也没有。所以秦可卿选择自杀,即为情自杀。上面说过,《红楼梦》原本有一节题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只是后来删去了,但是却没有将前后相关的内容删去,比如第五回写秦可卿的判词时就提到“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夏,有一美人悬粱自缢”,这“高楼大夏”便是指“天香楼”,美人为秦可卿,点出秦可卿是悬梁自杀的天机。《红楼梦》中另一个人之死与秦可卿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她就是贾母的贴身丫环即私人生活秘书鸳鸯。她的自尽表面是“殉主”,其实也是“殉情”。妻妾成群子孙满堂的老色鬼贾赦看中了鸳鸯,要讨她做小老婆。并由他的老婆邢夫人出面作说客,又命鸳鸯的哥嫂来逼迫。鸳鸯很讨厌这个老色鬼,更主要的是她有更高的爱情目标,为了纯洁的爱不沾上铜臭,她选择了拒婚。当然她知道拒婚的后果,但她已作好了心理准备,就是为了纯洁的爱情而死。贾母死后,鸳鸯说到做到。《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鸳鸯在幻觉中按秦可卿的阴魂教她的方法上吊而死。写鸳鸯进入贾母房间要自杀时,隐隐有个女人拿着汗巾子好似要自杀,走到跟前看时,并不是这屋子里的人,再仔细一看,人又不见了,原来是她的幻觉而已。耐人寻味的不是鸳鸯的幻觉,而是她的心理描写。书中写道:“鸳鸯呆了一呆,退出在炕沿上坐下,细细一想道:‘是了,这是东府里的小蓉大奶奶(即贾蓉前妻秦可卿)啊!她早死了的了,怎么到这里来?她怎么又上吊呢?’”一句“怎么又上吊呢?”,道出了真相,秦可卿的确是上吊而死的。鸳鸯是贾母的贴身秘书,贾府的一切都瞒不了她,她是最清楚真相的一个,她的话很有说服力。这为揭开秦可卿悬梁自杀之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

37宝玉挨打事件在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反映了什么?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上半部的一大高潮。挨打的起因,其一是贾政让宝玉会见贾雨村,宝玉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宝玉和艺人蒋玉菡交往,贾政认为这是“流荡”行为;其三金钏跳井,贾环进谗,使贾政大为恼火。诸方原因齐集一起,归根结底,贾政毒打宝玉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的斗争。宝玉挨打,集中反映了各种矛盾冲突,父子之间,嫡庶之间,母子之间,充斥着思想和权益的关系。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但众人态度不一。

贾政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他在这一章节中充分展示了自己鲜明的性格,其情感的演进写得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起初,贾政心中仅仅是因为宝玉精神状态不佳“生了三分气”,而当得知琪官之事后则是“又惊又气、目瞪口歪”,待到贾环进谗后,更是“气得面如金纸”“泪流满面”,见了宝玉“眼都红了”。作为父亲,贾政此时“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展露无遗;而王夫人的一番哭诉又令贾政“长叹一声,泪如雨下”,这是贾政夫妻之情的真实流露;当老太太颤巍巍厉声斥责时,贾政又是“躬身赔笑”,又是“含泪下跪”。总之,在这里,贾政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三重角色特点都体现得十分鲜明,令人感动。贾母与贾政的冲突在于如何管教宝玉。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常情,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子,只是对贾政痛下杀手的表现难以接受。事实上,贾母在客观上成了宝玉发展叛逆性格的保护伞。王夫人与丈夫的矛盾,是贾政往往听信赵姨娘的谗言而不利于嫡党。所以,她劝阻丈夫主要以贾珠早死说事,以柔克刚,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这是嫡庶之争在嫡方的表现。

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众人态度不一。李纨是想念贾珠,痛哭不已;凤姐是管家风范,指挥若定;袭人是强忍悲伤,悉心服侍。钗、黛的表现,尤其是作者用心之处。写宝钗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她的药据说颇有奇效,也反映出其家庭富裕的实情。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可以见出她化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从容的高明手段。黛玉则不同,她极不愿意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关心,她的深情表现在她的无声之泣及简单的言辞里。写“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可见哭泣时间之长与伤心之重。所以说,黛玉的关切是真情流露,宝钗的关切则多半是表面文章。黛玉感觉宝玉不该挨打,宝钗则以为事出有因,二人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38袭人最终归宿是什么?在书中红汗巾的作用是什么?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道,宝玉在酒席上与蒋玉菡交上了朋友,当场交换友谊的信物,可是身边没有带着合适的礼品,就将袭人给他的汗巾送了对方。宴席散后,宝玉回至园中,宽衣吃茶。袭人见扇子上的坠儿没了,便问他:“往那里去了?”宝玉道;“马上丢了。”睡觉时只见腰里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袭人便猜了八九分,因说道:“你有了好的系裤子,把我那条还我罢。”宝玉听说,方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口里说不出来,只得笑道:“我赔你一条罢。”袭人听了,点头叹道:“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起混帐人去。也难为你,心里没个算计儿。”再要说几句,又恐怄上他的酒来,少不得也睡了,一宿无话。至次日天明,方才醒了,只见宝玉笑道:“夜里失了盗也不晓得,你瞧瞧裤子上。”袭人低头一看,只见昨日宝玉系的那条汗巾子系在自己腰里呢,便知是宝玉夜间换了,忙一顿把解下来,说道:“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过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

蔡义江认为,袭人最后嫁给蒋玉菡,就是这个琪官。曹雪芹后来还有一回专门写袭人,就是叫做“花袭人有始有终”。到后来贾府很没落,很穷了以后,贾宝玉夫妇,他的妻子是宝钗,林黛玉早就死了,宝钗两个人生活很困难的时候,靠袭人跟蒋玉菡他们夫妇始终供奉他。周锡山说,袭人最后嫁给蒋玉菡,并接受他的爱情,是非常被动的,是人强不过命运的结果。首先,宝玉背叛了她:舍弃她和宝钗,去当了和尚,并远走高飞,一去不返,不知下落。其次,她没有正式过门为宝玉的侍妾,她没有资格为宝玉守节。第三,蒋玉菡是宝玉的好朋友,宝玉当年将她的汗巾与他的汗巾对调,作为友情的信物,无意中似乎为他俩牵上了真挚感情的红线。

39贾母为什么那么宠爱贾宝玉?在现代红学考证中,贾宝玉是她的亲孙子吗?

在《红楼梦》的考证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谜,贾宝玉到底是不是贾母的亲孙子?这个谜,老早就被周汝昌先生经过严密考证,揭示出来了。

曹寅这个历史原型在小说里面被淡化了,就是贾代善,只剩一个虚构的名字了;曹寅生了一个儿子,是曹颙,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曹家,曹寅死了以后,康熙还让他的儿子接着来当江宁织造。但是曹颙的健康状况不好,没有干几年就病死了。曹寅的夫人,就是书里贾母的原型,不仅成了寡妇了,而且底下也没有儿子了,再让曹寅家的人当织造的话,就找不到男丁了。但是当时康熙实在是太喜欢曹家了,也特别喜欢李煦——贾母原型李氏她娘家哥哥,所以康熙就亲自问李煦,说你看一看曹寅的侄子里面有没有好的,选一个过继给曹寅。虽然这个人死了,但是还可以名义上过继一个儿子,好让他侍奉李氏,来接任这个江宁织造。后来李煦就很认真地帮他挑选,挑选出了曹寅的侄子曹頫,就把曹頫过继给曹寅,也就是过继给李氏,成为她的一个儿子,而且曹頫又生了一个儿子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当然,曹雪芹究竟是不是曹頫生的,红学界有争议,也有人认为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贾宝玉并不是贾母的亲孙子。那么,为什么贾母那么宠爱贾宝玉呢?

曹雪芹是根据自己家族的情况——他的父亲是过继给他祖母的,这样的一种真实状况,来写书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贾母和贾政的关系非常淡薄,贾母喜欢她的孙子,因为根据封建社会的观念,儿子如果不是亲生的是过继的话,孙子就一定是亲生的。儿子老大了才过来,双方论骨肉情比较困难,孙子从小带大,而且从小可以瞒着他,就可以很亲地把他当做自己骨肉的延续。所以贾母才会那么宠爱贾宝玉。

40为什么让王熙凤掌管荣府管理大权?

封建社会十分讲究论资排辈,而在堂堂的侯门公府,为什么会让一个年轻的孙媳妇掌权理家呢?《浅析王熙凤的掌权与用权——读〈红楼梦〉札记》分析,就王熙凤本人来说,至少有四个原因。

良好的机遇。当时,正值荣国府的鼎盛时期,人丁兴旺,事务冗杂。最高当权者贾母,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委任贾政夫妇管理。谁知贾政秉性清高,不惯料理家庭俗务,妻子王夫人又才能平庸,处理不开,让王熙凤协助。于是,王熙凤时运相济,进而大权在握,机遇是获得权力的先决条件。

优越的出身。机遇对于荣国府里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不是均等的。王熙凤之所以能年轻得志,是因为她有得天独厚的家世背景。她曾自豪地说:“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第十六回)。叔叔王子腾又任京营节度使。因此既富又贵的王家与门第相当的贾府历来姻亲相联,荣辱与共。王熙凤既是贾母的孙媳妇,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王夫人选择王熙凤,不仅自己可以“超脱管理”,又可以牢牢控制荣国府的政治、经济大权,同时,也照顾了大伯贾赦、妯娌邢夫人的关系,因为王熙凤就是他们的儿媳,真可谓:一举三得!不难看出,荣府选择王熙凤担任总管,完全是出于家族利益考虑的,在封建时代,家庭出身和社会背景是谋取权力的必备条件。

精明的才干。王熙凤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言谈极爽利、心机极深细”,具有较高的理家处事的管理才能。执掌荣国府的内务大权,似乎是非她莫属!一旦她病倒,“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第五十五回)。众人也趁势怠惰偷懒,不服钤束。就是宁国府办理丧事也少不了她,贾珍认为:“除了大妹妹再无人可求了”(第十三回)。事实证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确实身手不凡,在短短一个月内,兴利除弊,将一向管理不善的宁国府料理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众人无不折服!才干是王熙凤掌权的重要条件。

要强的气质。王熙凤的作风挥洒泼辣,贾母戏称她为“凤辣子”(第三回)。说话直截爽快,处事果断老练,正如贾珍说的:“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第十三回);行为落落大方,“闻人报:‘大爷进来了’。吓得众婆娘‘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第十三回);性格争强好胜,荣、宁两府为了接待贾妃省亲,“连日用尽心力,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独她是不能脱得的”,她“本性要强,不肯落人褒贬,只挣扎着与无事的人一样”(第十九回)。她具有压倒众人而决不被别人所制服的气概!王熙凤的个性与气质也是适合掌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王熙凤担任荣国府的大管家,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统一,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41贾宝玉是一个什么形像?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该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可大可小。一僧一道见后,便在石上镌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投它入世,成为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他是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作“ 草莽”、“不肖”。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

江黄林在《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典型形象》中说,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形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居于统治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仕。但是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所以,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站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来看,贾宝玉其实是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爱人”上,即对于有些寒素和微贱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是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贾宝玉非常讲究尊重个性,尊重意志。贾宝玉待人接物的态度,总是否定封建社会的礼法观念,主张听任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心愿去自由活动。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是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生活经历作了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顾。

开头安排了一系列的神话,突出地渲染主人公为世俗所不容的新的性格和他跟林黛玉的悲剧关系。关于他的前身,一面说它是“顽石”、是“蠢物”,一面说它是“通灵”、是“宝玉”;一面说它“无才补天”,一面说它“灵性已通”。整个的神话以及这种正反两面的口吻,都表露着作者反对世俗之见,寄予主人公特殊的揄扬和赞美。第二回用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话来介绍还未出场的主人公,也是先说世俗之见的评论,而后又用较为高明的见解予以驳斥,再从而极力加以赞扬。书中特意安排主人公和林黛玉见面的场合出场,以最重的着色之笔来反复描绘。仍然先介绍出于世俗成见的贬词,再用站在面前的主人公光彩耀人的具体形象把那些贬词批判掉;两首《西江月》,也还是取嘲弄世俗的反语,以贬为褒,以抑为扬,对主人公作了笼括全书的赞美。

作者在书中猛烈地攻击了腐朽罪恶的封建主义统治势力,对贾宝玉反封建、反世俗,一心倾向于被压迫、被糟践者的正义感情,以及他的全部以初步民主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活动作了极高的评价,并且以一种不胜悲慨之情,给予全心的同情和歌颂。 42红楼梦十二金钗原型是"蕉园姐妹"?

知名红学家土默热教授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称《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写《长生殿》的洪昇,大观园的原型则是洪獉的故乡杭州西溪,而金陵十二钗的原型是“蕉园十二钗”。 洪昇有一大群聪明美丽的表姐妹,她们在清初的杭州,都是著名的女诗人,曾结成当时名动天下的女子诗社——“蕉园诗社”。这些表姐妹在当时的文学活动是惊世骇俗的。她们一起在西湖和西溪的明山秀水间,春歌桃花,夏咏荷花,秋唱桂花,冬赞梅花。“蕉园诗社”前后十二个成员的命运都可以归入“薄命司”,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就是《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红楼梦》展示的是西溪风光。《红楼梦》作者对“大观园”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他以无比优美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园中的山水亭馆,给宝玉和姐妹们提供了一个青少年游憩的天堂。红楼女儿的原型是“蕉园姐妹”,大观园的原型就一览无余了。这个大观园的创作原型,就是洪昇和他的姐妹们昔日的“天堂”——杭州西溪。 43《红楼梦》作者为洪昇,有什么根据?

土默热认为《红楼梦》作者为洪昇。洪昇出生于1645年清兵下江南时的兵荒马乱之中,母亲逃难途中,在一个“费姓”农妇的茅棚中生下了洪昇,从此注定了他一生多灾多难的命运。洪昇前半生生活优裕,肥马轻裘,中年以后,连续遭逢了三次“家难”。第一次“家难”是“子孙流散”之难;第二次“家难”是抄家之难;第三次“家难”是“斥革”之难。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于洪昇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革去了国子监生的资格,彻底断送了洪昇的仕途道路,也彻底葬送了洪昇重振家族的一线希望。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洪昇带着心灵上的伤痛,返回故乡杭州。从这一年到洪昇去世(1704年),整整十二年时间,洪昇怀着满腔国仇家恨,创作了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土默热认为,《红楼梦》所写的正是洪昇心中的国仇家恨:书中说创作此书时“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情,正是洪昇回到故乡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自比顽石,慨叹“无材补天”,也正是洪昇经历了亡国、破家、毁身之后所发出的扼腕长叹;作者交代创作此书的目的是把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普告天下人”,所要告诉世人的就是洪昇自己在“百年望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的愧悔之心情。

44曹学的起源是怎样的?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说,最早提出曹学这个概念的是余英时教授。他在《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文中写道:胡适可以说是红学史上一个新“典范”的建立者。这个新“典范”,简单地说,便是以《红楼梦》为曹雪芹的自叙传。而其具体解决难题的途径则是从考证曹雪芹的身世来说明《红楼梦》的主题和情节。胡适的自传说的新“典范”支配了《红楼梦》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而且余波至今未息。这个新红学的传统至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的出版而登峰造极。在《红楼梦新证》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周汝昌是把历史上的曹家和《红楼梦》小说中的贾家完全地等同起来了。其中“人物考”和“雪芹生卒与红楼年表”两章尤其具体地说明了新红学的最后趋向。换句话说,考证派红学实质上已蜕变为曹学了。余英时先生的《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主要从不术史的角度探讨近六十年来红学发展的过程,目的是寻找红学研究的突破口,从行文语意看,似乎并没有想从理论上对红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界说。曹学的提出带有偶然的性质,是检讨考证派红学的利弊得失逼出来的逻辑概念。

国内读到余英时先生的文章比较晚,率先起而辩难的是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会教的赵冈教授。他使用“曹学”的提法正确与否进行辩驳,态度和意向是明确的,即不赞成余英时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的‘红学’其实是‘曹学’的观点。国内几位以考证曹雪芹家世见长的红学家,不管对曹学的提法持何种态度,都不否认自己研究的是曹学。不仅不否认,后来还理直气壮地张扬曹学。冯其庸先生说:“我个人认为研究曹雪芹而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并得列于世界学术之林,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荣,也是曹雪芹的光荣,我们不应该用讽刺鄙视的眼光来对待‘曹学’这两个字,不承认它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周汝昌先生在威斯康辛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甚至说自己是“曹学家”,并提出“内学”和“外学”的概念,认为以作品本身为主在研究可以叫“内学”,侧重时代背景、家世历史的研究可以叫“外学”。结果余英时先生站起来声明“曹学这名词也许是因为我说的,但是我并不是反对曹学,我很尊重曹学。不过,我个人觉得考证应受材料的限制,今天我们所能发掘到的有关曹家的家世,至少关于曹雪芹本身的,还是很有限。”对曹学的发展取向怎么看是另一回事,曹学这个概念的应该存在,看来已成不争之论。 45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为什么删掉了?后改为什么?《红楼梦》第十三回说的是秦可卿突然死亡,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丧事的故事。脂砚斋有关的批语是这样写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且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老朽”即朽物、畸笏、畸笏叟,这些都是曹頫的化名。而“芹溪”即曹雪芹。畸笏是曹雪芹的父辈,他命令曹雪芹“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而曹雪芹出于无奈、只好在甲戌本中“删去天香楼一节”,而将这回题目由《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那么为什么删去这一节呢?刘心武认为,贾府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基本都有对应的人物原型,而且描述的故事应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事情。通过书中的蛛丝马迹,刘心武最后得出结论: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贾家出于政治上的赌博冒险收留了秦可卿,并隐瞒其身世。而贾元春原型是曹家当选王妃的一位女性,后来成为乾隆皇妃的她告发了秦可卿的身世之秘,造成了这位落魄公主的悬梁自尽……

所以在脂砚斋劝说下,作者删掉了关于秦可卿之死的大段文字,并且故意隐瞒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然后在第8回中又删去了茜雪被撵的一段文字,添上一段文字用来交代秦可卿的出生:她是从小从养生堂抱养来的弃婴。

46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为什么前后不一致?

蔡义江认为,总体来讲《红楼梦》的结构很严密、合理,描写很精细,但是也不要否认,里面破绽不少。都是些什么破绽呢?一个是小说人物年龄前后不一致,或者有矛盾。譬如说,贾宝玉到底是十三岁、十四岁还是十五岁到十六岁?前后写的不一致。还有元春到底比宝玉早几年生的,是第二年就生了贾宝玉(那等于差不多年龄),还是过了若干年以后再生的。大概曹雪芹在写的时候考虑到,如果不给他写得小一点的话,贾宝玉跟姐妹们怎么能同住,大家都住到大观园去,那姑娘小伙子也不大合适,所以要给他写得小一点。那太小也不行,一开始就要让他有爱情的可能性,写他的生理过程,第五回要写太虚幻景的梦,要写他跟袭人的超过一般的关系,这表示他不应是个孩子,好像应是个男人了,没有这个的话,还不全成了小孩子胡闹?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五次修改的话,改来改去,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有一些矛盾。

还有地点上的破绽。大观园这个地点有时候也有前后不一致的。比如梨香院,本来说是在大观园的西北角,在西面,但是写到后来他又说,从东门走了,到东面去了。这些都是一稿多改,改了四五次才产生的不统一,才产生这个结果。曹雪芹自己说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应该理解为较大的修改,我们可以想象,小的修改肯定是不计其数的。在这多次的修改中,自然出现了许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比如书中许多人物的年龄,或者说一些人曾经出现了,但很快消失以后就再也不见;个别情节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47从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一节在书中起什么重要作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是《红楼梦》第四回中的内容。小说的结构是为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服务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就在于它以宝黛钗的爱情为主线,讴歌了闪烁着民主曙光的自由爱情,撕开了血泪斑斑的大观园的面纱,昭示了代表清王朝统治阶级的四大家族必然消亡的命运,从而也为整个封建制度敲响了丧钟。要借儿女之情来表现四大家族的兴衰,就必然把宝黛钗及其他重要人物的活动,都作为四大家族的政治关系网上的一个网结来对待,才能让日常的家庭生活表现出应有的政治厚重感。因此,勾勒以四大家族为背景的社会环境,就成为势所必然的事情,《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担负着这样的使命。“护官符”虽小,却是全书艺术构思中的奠基巨石,它同前面的无才补天、木石前盟和第五回的警幻梦境一起,搭建起全书的整体结构框架。“靖藏本”在门子介绍“护官符”的文字旁边批云:“四家皆为下半部伏根。”可见曹雪芹本来的整体构思就是以四大家族为中心线索的,下半部中应有相当大的篇幅来描写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好一似飞鸟各投林,落个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不但是小说主旨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最高统治阶级派别斗争的真实反映。后四十回续书在这一点上,是严重违背曹雪芹的本意和初衷的。(姚玉光《糊涂之中见聪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探微》)

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权势与罪恶和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朽,反映了封建政权机构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狼狈为奸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批判态度。这个故事简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面貌,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红楼梦》全书的思想意义。这里所写的“护官符”借“俗谚口碑”提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揭露他们上靠朝迁,下结官府,倚财仗势,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概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黑暗政治以及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矛盾斗争,具有提纲挈领、囊括全书的作用。《红楼梦》就是顺着这个总纲,写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罪恶史和衰亡史,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朱其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分析》)

48元春的原型与命运?《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贾宝玉过生日,众女儿在怡红院会聚,大家喝酒,唱曲,当中还做一种游戏,抽签,签上有花名,有一句诗,暗示每一个抽签者的命运。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探春就抽到了一根签,签词上就说,抽中这个签的人必得贵婿。这个时候众人就有一句议论,说:“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根据书里描写,贾家有皇妃,就是贾元春,没有王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实际上暗示贾元春的原型最初并不是皇妃,就是一个王妃。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家应该是有一个女子被选进宫了,这个女子的辈分,应该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她可能是曹寅亲儿子曹顒的一个女儿,也可能是曹寅的过继儿子曹頫的一个女儿,也可能是曹家跟曹頫一辈的兄弟当中某人的一个女儿。

总之,这个女子在朝廷的一次选秀中进宫,最早应该是到了太子府里面,她究竟是伺候太子,还是伺候弘皙,还是伺候太子妃?这个就不清楚。但是从书中所逗漏出的信息分析,她很有可能一度得到胤礽的喜爱,所以,她才会非要让家人在五月初一至初三到清虚观打醮,为废太子祁福。后来,在皇宫里对宫女进行二次分配的时候,曹家的这个女性被分到了弘历的身边,而且她还得到了宠幸,成为了一个王妃。小说里面把这些事写进来,她已经是王妃了,因此探春抽到“必得贵婿”的签,大家就跟她说,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王妃,难道你也要成为一个王妃吗?这个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当中曹家人嘴边的话,曹雪芹就把它写进去了。随着雍正忽然驾崩,弘历即位当了皇上,就是乾隆,元春的原型就由王妃变成了皇妃。贾元春跟着皇帝,就过了一段很美好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正像秦可卿可怕的预言一样,“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乾隆元年、二年、三年,这三个美好的春天过去之后,在第四春的时候,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实当中这个女子,想必也是在乾隆四年的时候,悲惨地死去了。(根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观点)

也有的学者认为元春的原型人物就是曹佳。曹寅有二子二女,二女皆为王妃,长女曹佳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嫁镶红旗平郡王纳尔苏;次女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嫁康熙某侍卫。三

49贾敬之死《红楼梦》中,贾敬是一个最神秘的人物。 他辈份极高,隐隐然是宁府的“太上皇”。但他一点儿也不想过荣华富贵的日子。“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可见贾敬是雪芹笔下唯一的一个“想作神仙”的真道士。说他神秘,是因他几乎没有在宁荣二府露过面。秦可卿出殡时,家里人请他,他却毫不理睬。唯一的一次出场是贾氏的祭祖活动:“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亦是静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这贾敬在都城外玄真观里烧丹炼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这般作为,显然是个道士,虽然没有正式出家,但比出家的全真道士还要虔诚。那些道士们只是给人行醮作法,骗些银两,而贾敬却是一心一意想要白日升天。忽一日家人来报“老爷宾天了”,这下子弄得宁府尤氏慌了手脚。先将玄真观的道士锁了,然后让太医来诊脉。太医们看了看,见“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是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

霍国玲、霍纪平在《宁国府实隐清皇宫》中认为,贾敬的宾天隐写雍正的暴亡。霍氏通过以下比较来说明这一事实:

1.雍正好道,素喜好服用宫中道士们所炼的“既济丹”小说中贾敬正是一向与道士相为亲厚,且酷爱烧丹炼汞。

2,雍正暴亡于圆明园内,贾敬正是宾天于中都城外,本无病,一夜便死了。

3.雍正崩于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实为八月二十二日夜间。贾敬正是夜间守庚时,服下“秘法新制的丹砂”便升仙去了。

4.雍正死后,他畜养在宫中的道士,由其子弘历(即乾隆帝)驱逐出宫。小说中说与贾敬相为亲厚的道士,被尤氏关押后,由其子贾珍予以发放。

5.雍正宾天后,祭祀所用银两,自然是由主管皇家各项祭祀活动的光禄寺支领。曹公将这一史实写在贾敬身上便是:贾敬逝后,“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所谓“按上例”,便是最高规格。

6.雍正宾天后,除了他的子孙之外,朝内王公以下文武百官,都要进行祭吊。曹公为了向读者披露隐写贾敬身上的皇上身份,竟公然在书中写道:“朝中自王公以下,准其祭吊”。试想,贾敬何许人物?死时只不过是个无官无职的“白衣百姓”。这样的人死后,怎么朝中自王公以下均准其祭吊?

7.宁府之人,竟然将贾敬之死,说成是“老爷宾天了”。宾天,古时专指帝王之死。

8.雍正暴亡后,其皇与自圆明园启程入都的时间以及到大内的时间,曹公竟然利用贾敬之死,一丝不苟、准确无误地记入小说中。

51曹雪芹曾写完过《红楼梦》?

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版本”的《红楼梦》,此版本系由业余红学研究者霍国玲、紫军采用戚序本为底本校勘,在书的序言等部分,两人提出了自己对红学研究的新观点,曹雪芹曾写过一百一十回《红楼梦》。霍国玲和紫军认为曹雪芹曾写完过一百一十回的《红楼梦》的理由主要有,“从成书时间上分析,作者生前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部巨著,到乾隆十九年作者著书已经十载,并且增删过五次;其次,在畸笏叟批语中也透露出《红楼梦》的确写完过。此外,从一些史料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百一十回的《红楼梦》。”

两人认为,《红楼梦》的后三十回是作者自己砍去的,目的是为了将一段被乾隆删削的历史隐进小说中,然而完整的小说,会吸引读者只关注于故事情节,而不去思考其背后的历史,于是曹雪芹采取了删去后三十回,并在前八十回中添加批语的手段,以便使读者能够在脂砚斋批语的引导下既了解小说所隐写的历史,又能了解其后三十回的基本内容。

52红学考证中,钗黛一体是什么意思?钗黛异体是什么意思?“钗黛合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最初是由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她们各代表人生的二个不同方面。林黛玉是性情的,薛宝钗是理智的;林黛玉是病弱的,薛宝钗是康健的;林黛玉不擅长社交,而薛宝钗擅长。庚辰本第42回总评: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合用一图一咏,也往往被作为一个辅证。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打开"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便是两株枯木,木上悬一玉带,而旁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诗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停机德"指宝钗,典出乐羊子妻,千古贤妇,断匹暗劝其夫:"织不能中断,学不能中缀";"咏絮才"则是黛玉,一句"嫁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直叫人肠断泪不干。此时,曹翁首将钗黛并立。待至警幻将其妹许于宝玉,曹公为其妹命名曰"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钗黛异体”指的是在这许多女子中,钗黛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反差最大,二人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一方的优点可能是另一方的缺点,一方的不足又可能是另一方的长处。胡文炜认为,在作者笔下,宝钗重理智,黛玉重感情;宝钗做作,黛玉纯情;宝钗大度,黛玉乖僻;宝钗圆滑,黛玉直率;宝钗有涵养,多为别人着想;黛玉小心眼,好为自己考虑;宝钗有城府,黛玉多任性;宝钗会做人,黛玉易招怨;宝钗有较强的意识感和自制力,黛玉容易流露情绪和发脾气。二人性格各异,身体状况也不同,宝钗虽也要发病,但体态健壮丰满;黛玉弱不禁风,令人爱护怜惜。

53周汝昌刘心武两位先生的研究方法推出的林妹妹的两种不同结局 是怎样的?

一、林妹妹后来是嫁给了宝玉,但婚后节外生枝,有事发生。证据是:尤二姐打听宝玉的婚事,兴儿说:再无可疑,总是林姑娘定了的。这说明两人结婚已经是贾府上下公认的事,“一定照应后文”。当然还有更直接的证据,林妹妹看见宝玉穿得象个渔翁,说了句什么?“大家还记得吧”,说的是:我要穿上那个,成了画上画的和戏里唱的渔婆了。“曹雪芹绝不会随意写那么一笔,他是有用意的”,既然一句“哪里来的一群花子”一定照应宝玉后来讨饭——注意,是一群,而烤肉的里头后来可不都是花子——那林妹妹的这句自供的台词不是更加有力地说明两人鸾俦得偕了么?但还没有完,林妹妹说完之后马上觉得不对,这是关键所在,如果两人婚后正常的话,为什么会觉得不对呢?仅仅是少女害羞吗?“曹雪芹常常是一笔两见,甚至多见的”,“曹雪芹绝不会随意写那么一笔,他是有用意的”,说明婚姻生活是不和谐的。哪里不和谐,我们来找答案。薛蟠曾经说过: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他还解释说,嫁了人,要当忘八,还能不悲吗。注意这个“要”字,“曹雪芹绝不会随意写那么一笔,他是有用意的”,谁是主动要当忘八的?还是贾宝玉。“大家还记得吧”,他自己说过,掉在池子里变个大忘八,给妹妹驮一辈子碑去。“记得吧,有这话吧”,“能这样巧合吗”?“用周先生的话讲,叫做若合符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宝玉和黛玉是结婚了的,但是,婚后不知为了什么原因,宝玉甘心把林妹妹让给了他人(有关论述风格可参见刘心武关于“相逢若问名何氏”中“逢”字的论证)。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看另一段。葬花词里说: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能作到吗?妙玉的判词是怎么说的?欲洁何尝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不正好是对林妹妹志愿的反驳吗?不要以为妙玉的判词只是写她自己的,“曹雪芹常常是一笔两见,甚至多见的”,不要忘记,妙玉的名字里也有个玉字,她也可以指代林妹妹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对被宝玉让给他人这件事,林妹妹是不同意的,因此才在前面的葬花词悲愤地表明心迹。 NiG? 8o^ j4RB)i, ,4

二、林妹妹后来是嫁给了薛蟠。证据是:在贾府的家学里,有两个人,一叫香怜,一叫玉爱,“大家还记得吧”,这两个是什么人啊?是薛蟠的娈童,跟薛蟠有肉体关系。看这两个名字,有没有一点眼熟?对了,林妹妹就叫“香玉”。“大家还记得吧”,宝玉给起的。有人说了,就这么一个证据能证明吗?你先别着急,我还有其他证据。薛宝钗曾经说过,要把林妹妹嫁给薛蟠。不要以为这只是句玩笑,“一定照应后文”。大家如果觉得证据还不够充足,我们可以看,小说里有个人物叫柳湘莲。他出场首先就是和薛蟠的对手戏。为什么让他首先碰上薛蟠?这是曹雪芹刻意安排的,不是随便一写。就是告诉你,柳湘莲直接和薛蟠的事有关(周老说进大观园看见第一座建筑是“偶湘”榭,可以推出宝玉娶了湘云,这个创意是从他那儿抄来的)。柳湘莲谐音是“留湘怜”,湘,潇湘,是林妹妹的专称,怜,真应怜,“我可以明快地告诉你”,就是香菱。香菱是薛蟠的小老婆。这就很明白的说:薛蟠身边的女人都走干净了,只留下了林妹妹和香菱(林黛玉都可以谐音作麟待玉,俺这算啥)。贾宝玉娶了宝钗,叫做“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里的“雪”,不仅指宝钗,也指薛蟠。“高士晶莹雪”,“高士”谐音“搞事”(参见张友仕谐音张有事,但是为什么不是李有事、王有事,张字又有何深意?伤脑筋),“晶莹”,谐音“经营”,姓薛,经商,能搞事,只有薛蟠。全句是说,宝玉面对薛蟠(他们既是亲戚,又是朋友),总还是对林妹妹不能忘情。但是林妹妹对婚姻生活还是满意的。证据就是:薛蟠哼哼说:女儿喜,女儿乐,一根鸡巴往里戳。

54贾母喜欢薛宝钗还是林黛玉?为什么?

粗粗看来,不少人会认为贾母更喜欢宝钗的。证据当然不少,比如贾母给宝钗隆重地过生日(连林妹妹都吃醋了,不愿意去捧场),再比如宝玉挨打后,贾母带众人去看他时,置宝玉的话头于不顾,特地表扬宝钗招人喜欢,等等。这些是否真的意味着宝钗就是贾母心目中孙媳妇的第一人选呢?《从细节处看红楼梦——贾母的天平更偏向谁》的作者认为细细推敲起来,答案并非如此。

首先,在贾母的立场上来看,宝钗只不过是她儿媳妇的妹妹家的女儿,地位应远远不如黛玉——那可是她最喜欢的女儿的独生女儿。她专门当众赞扬宝钗、郑重给宝钗过生日,没别的考虑,不过是看亲戚的情分上的人情工夫罢了,而非她特别喜爱她。你看等湘云和宝琴来了,吃饭时贾母常常带宝玉、黛玉、湘云、宝琴一桌吃饭,请注意,不是宝钗哦。另外,贾母带刘老老逛大观园时,曾批评宝钗的屋子太素净,不是吉祥的样子,很犯她老人家的忌讳的。另外,贾母可是见过世面、阅人颇多的,以宝钗的那点专门迎合贾母的小伎俩是不可能蒙蔽贾母的,贾母比较起来,更喜欢清新自然、爽快机灵的那样的美女,比如凤姐、黛玉、宝琴乃至于丫鬟辈中的鸳鸯、晴雯等,以宝钗处处低调、藏拙的表现,不会很入贾母的法眼的。所以,贾母未必是真喜欢宝钗的。

至于黛玉,很多人会认为她身体太差、心眼太小,其实在前半本书中,黛玉只不过是比较娇弱而已,并非有大毛病,而且她当着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面前,也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小心眼,长辈们看她与宝玉斗嘴,常常认为小儿女态,并没放在心上。书中的贾府奴才们是何等厉害,不会大家一起看走眼吧,连兴儿都在对尤二姐聊贾府家务时讲到黛玉铁定是配给宝玉的,只不过还没挑明罢了。想必众人眼中必有种种迹象才做如此推测的。

55薛宝钗为什么入住在贾府?她待选的事为什么黄了?《红楼梦》第四回写道: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机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亦渐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在家里也是可以“待选”的,不一定非到京都不可;“望亲”倒是一个好理由。薛蟠的舅舅家姨妈家都在京城,薛母盼着跟娘家人离得近些,随时走动彼此间也有个照应。薛蟠看准了母亲的心思,用这个最容易促使母亲成行的理由让薛母同意举家迁移京城。所以说薛家举家上京,主要还是因为薛蟠爱玩乐、好新奇、贪恋“上国风光”,前面说到的三点理由不过是个晃子,是个借口。

薛家入住贾府,不是来投亲靠友,他家在京城有好几处房产,完全用不着住到别人家里去。按照薛蟠的意思,“先着几个人去打扫收拾”自家屋子,然后一家人住进去。可是薛姨妈却说“何必如此招摇!咱们这一进京,原该先拜望亲友”。薛蟠拗不过母亲,只好听从。谁知一进贾府,没轮到王夫人开口贾政就表了态:“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至好。”贾政知道呆霸王薛蟠是个惹事生非的主,让他无拘无束在外惹下麻烦,自己面上不好看,所以要他们在贾府住下,薛蟠多少能受些约制。这点正合薛姨妈之意,既能姐妹早晚相聚,儿子又有所管束,是她求之不得的。接着贾母也着人传下话来:“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主客都有这个愿望,薛家就在贾府住下来了。

薛家入住贾府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是寄人篱下也不是为宝钗的婚姻。他们身份很特殊,在贾府单门独院,各方面都很独立。正如林黛玉所说:“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司马刚《薛家为什么入住贾府》)

我们都知道,薛宝钗是“艳冠群芳”;“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其品貌才华是与黛玉“兼美”,令作者“悲金悼玉”著作《红楼》。若论品貌才华,薛宝钗都不应该落选。那么,思来想去,就只有唯一的一个理由了——身体有病!原来他们一家人入京是送宝钗待选女官,可还未等到选成,薛蟠已惹来不少祸端。先是他娶来一个夏金桂,不但蛮横、淫荡,而且为人恶毒,整天在大吵大闹,弄得家无宁日,连长辈也敢破口大骂,常气得宝钗死去活来。后来薛蟠出外经商,未能有所建树,却招来人命官司,不但使薛家千金散尽,更使一家人为他忧心仲仲,东奔西走。宝钗有一次更是劳累致病,幸好无碍。通过第七回著名的“冷香丸”一段,我们得知恰恰是在这个“送宫花”之前两三天又犯了病,而且没有在贾府露面。等再次露面,就凭白地拿出了十二朵宫花的“见面礼物”给贾府的女孩子们。这里面似乎隐含着“进宫参选”落败的原因。(《从“送宫花”小探宝钗进宫落选的时间与原因》)

56妙玉在书中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刘心武对她的结局做出了什么结论?

在靖本《石头记》独家批语中,有一条批语涉及妙玉在八十回后的故事。这是我们在其他版本中都没见过的。在第四十一回,说“它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它日”就是以后,“瓜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渡口,“两三星火是瓜州”,古人有这样的诗句,意思是晚上离它还远,就能看到它岸上的灯光。“各示劝惩”比较难懂,但模模糊糊可以知道,这段发生在瓜州的情节里,有“劝告”和“惩罚”的内容。后面又有一句,“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红颜”,这应该是指妙玉,“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固”是固然的“固”,“红颜固不能不屈从”什么呢?“枯骨”,一把老骨头。这条独特的批语,就暗示了妙玉在八十回以后的命运。

刘心武认为,八十回后作者就有意识地写到,由于某种原因,妙玉选择了往南走,往她家乡那个方向走,也就是所谓“风尘仆仆”。她一路风尘到了瓜州渡口。“枯骨”显然是对恶势力,而且是上了年龄的恶势力的一种形容。可能有类似贾赦那样的老色鬼看上了她,强迫她嫁过去,她则选择了坚决抗争。因此,她才离开了江南,到了北京,而且躲在寺庙里面,最后更躲进了大观园的一个尼姑庵里面,离政治中心、离社会的繁华地区就很远了。刘心武分析,妙玉也有过美好的青春,她有过大胆的、独立自择的爱情。但是妙玉这种不为世俗所容的、不合时宜的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遭到了极大的反对。

妙玉在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听从她师父的劝告?据刘心武推测,她就是去解救贾宝玉的,并且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她还解救了史湘云。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这“枯骨”想必是一个权贵,比如忠顺王那样的人,最终她“红颜不能不屈从枯骨”。曹雪芹在第五回的判词和《世难容》曲里写得很清楚,她是“美玉无瑕”,她是一块美玉陷在了污泥里面,她没有“玉碎”也就是并没有成为“碎玉”;她以屈从“枯骨”的代价,使贾宝玉和史湘云历经艰难困苦以后重新遇合,得以最后共度残生。

57袭人是大观园中的告密者吗?

有人认为袭人在暗地里常向主人打“小报告”,使得晴雯、芳官、四儿等几个女孩子相继被逐出宝玉的身边。宝玉对袭人当然是有怀疑的:“咱们私自玩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这可奇怪了!”“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单不挑你(袭人)和麝月秋纹来?”(第77回)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宝玉说“钳奴之口,讨岂从宽”,即是暗指袭人告密。

周思源认为袭人是被冤枉的。七十四回在“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就说晴雯的坏话。这时候,王夫人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说,袭人以前说过晴雯的任何一句坏话,那么晴雯早就被赶出大观园了。那么王夫人当时就不知道哪个丫头叫晴雯,后来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头不许告诉她为什么叫她。晴雯这时候来了,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我们看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怎么说的?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我们看,晴雯回答得胸有成竹,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如果袭人早就告了她的密,王夫人会信以为真吗?这一方面,说明王夫人糊里糊涂;另一方面,最有力的证明,袭人从来就没提过晴雯一句坏话,连晴雯这个人的存在,她都没讲过。王夫人根本不知道,宝玉身边有一个叫晴雯的丫头。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曹雪芹给了袭人一个非常好的姓名,姓花。曹雪芹是非常喜欢袭人的,所以曹雪芹笔下的袭人,不可能扮演一个像“文化大革命”当中讲的“密探”、“内奸”、“告密者”等等这样的角色。 (周思源《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 58三春去后诸芳尽中的三春指的是什么?

到了第十三回,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又有“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的谶语,如果这句话里的“三春”还是指四姐妹中的三位,那么,究竟是哪三位呢?有的红学辞典想当然地解释为元、迎、探三春,细想一下,这样解释实在很难说通,如果“去后”是“死后”的意思,那么只有元、迎两春;如果“去后”是“远去(嫁)后”,那么只有一个探春;如果“去后”是“出家后”,那么只有一个惜春,怎么归并同类项,也得不出“三春”来。上述辞典是把元、迎之死与探的远嫁归并为“遭受毁灭”的悲惨命运,故得三,但惜春的遁入空门,难道就不悲惨吗?而且,按曹雪芹的构思,在已遗失的八十回后的篇幅里,惜春很可能是在探春远嫁前就先悲惨地埋葬青春的,况且探春的远嫁虽有不得已的痛苦一面,但也由此比元、迎、惜命运的悲惨度减弱,还谈不到是“遭受毁灭”。秦可卿的“三春去后诸芳尽”一句里的“三春”,不大可能是选出元、迎、探为坐标而排除掉惜春,她似乎要说“四春去后诸芳尽”才合乎以人为坐标的逻辑;更深一步想,“诸芳”里如林黛玉,也未必是在元、迎、探、惜中的“三春去后”才“尽”的,她很可能在元、迎两春死后就先于探、惜而“尽”了。

刘心武认为,其实从字面上看,“三春”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三度逢春”,也就是“三年好日子”的意思。“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说三年的好日子里,唯有头一年最好,后来是一年不如一年。“勘破三春景不长”,则是说看破了好日子也就是短暂的三年。“三春过后诸芳尽”,更明明白白地指出,三年的好日子过完后便有大难临头,不仅所有美丽的女性都会失掉幸福陷入惨境,而且贾府所有的生灵也都会“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59太虚幻境在书中意指什么?

太虚幻境石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横批和对联里隐藏的玄机便是踏入《红楼梦》真意的大门。这里的“太虚”实际上就是指老子、庄子所说的“道”。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因此,“太虚幻境”之意即谓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正因曹雪芹如此看待人生和世界的,所以对人生中的爱与情视之为孽。故有“孽海情天”的四个大字挂在转过牌坊的一座宫门上。旁又有一副对联作诠释:“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进入二层门内,还有“痴情司”、“结怨司”、“夜梦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 “秋悲司”。这不就是人感性生活的象征吗?接着宝玉被引到“薄命司”,并有一副指迷的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在觉者看来,春恨秋悲的感情都是人自作的多情,花容月貌本自在,哪能为谁而动情。

警幻仙子有层次有步骤地引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就是为了开导宝玉,使其跳出人的迷圈。幻警仙子先以牌坊警语醒之;不悟再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悟;饮其仙醪,聆其《红楼梦》曲词,演其《红楼梦》,历其饮馔声色之幻,亦未能跳出迷人圈子;最后,只好授其云雨之事,万望由此醒悟。然宝玉终不醒悟,警幻只好说:“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溪,设如随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警幻的意思是,别人如何用心警戒,也只是他觉,而人生是自觉的,所以我无法渡你了,只好靠你自渡了。而你自渡的唯一希望就是一木筏,撑篙的也是你自己。对贾宝玉来说,那一木筏就是爱情,那位掌舵的“木居士”就是林黛玉,而宝玉就是那位把握不住方向的撑篙“灰侍者”。撑木筏而渡迷津就是参透爱情,觉悟人生之喻。可见,明看为痴情公子悲金悼玉之爱,暗里却是宝欲变宝玉的自经锻炼。经过一番悲凉切骨的家庭灾难和情爱离散之苦后,贾宝玉终有所悟,对他身边的女色变得冷淡了。有意思的是:《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中写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高鄂把牌上的横联和对联给改了。高鄂如此改动好不好不论,但高鄂的用心显然是在于表现贾宝玉之悟。(走进“太虚幻境” 解读《红楼梦》)

60薛宝钗的金锁是怎么来的?薛姨妈为什么只在王夫人那儿说"金玉良缘"的事?

李希凡认为薛宝钗的金锁是假造的。薛家失势以后,儿子薛蟠又打死人,投奔贾府来,投奔贾府来最初的目的是要去入宫,薛宝钗要入宫,要当赞善才人,这都写得很清楚吧。后来到这里忽然之间又出了个金锁,而且这个金锁就是薛姨妈跟贾府人讲的,说是有个癞头和尚送了几个字,造这个金锁。说将来拣有玉的配。《红楼梦之谜》的作者也说薛宝钗进京,一是为了“聘选”入宫,二是其兄薛蟠想来京都游玩。薛家亦是一个走向衰败的家庭。宝钗之父已死,其兄又不成器。其母薛姨妈只好将希望寄托在“知书达礼”的女儿身上。所以尽管京中“有几处”自己的房舍,还是找了好多理由,住在了贾府。薛家的目的,更是明确。这是薛家,这不一定是宝钗的意思。 薛宝钗脖子上挂了一个金锁,据说是一个和尚送的。并说只有有玉的才能与她相匹配。更妙的是,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与宝玉所佩“宝玉”上的两句话,正好“是一对儿。”宝钗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的则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之母薛姨妈与宝玉之母王夫人,乃嫡亲姐妹。宝玉的玉及玉上的字,她不会不知道。薛姨妈这样做,等于是在向贾府公开求婚。

61曹雪芹为何写闺情闺友?

作者之所以把小说的重点放在对女性的描写上,原因有三:

其一,受了《金瓶梅》的影响。不止一个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在创作手法、人物刻画等方面,可以看到《金瓶梅》的影子。清朝人张新之说:“《红楼梦》是暗《金瓶梅》;《金瓶梅》演冷热,此书亦演冷热;《金瓶梅》演财色,此书亦演财色。”而《金瓶梅》中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几个性格鲜明的女子。《金瓶梅》的主要脉络,就是描写几个不同女子的不同命运。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并用她们的性格所造成的结局来揭示某个主题,是《红楼梦》受《金瓶梅》影响最大的地方。

其二,作者有这方面的丰富生活。出生在贵族之家的曹雪芹,确实经历过荣国府、大观园似的生活,身边曾有过几个出色的女子。有脂批为证:作者在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说:“只可惜他家几个姐妹都是少有的。”甲戌本脂砚斋在此处侧批:“实点一笔。余谓作者必有。”作者也在小说中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历来野史如出一辙,逐一看去,“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文学作品总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之源泉。丰富的生活加上强烈的感受,再遇上一个天才的作者,就产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其三,写女子、为闺阁立传,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脂批所透露的:“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鶺鸰之悲、棠棣之戚,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鶺鸰、棠棣,比喻兄弟。悲戚者,伤感也。作者为兄弟而伤感,无非两个可能:一,兄弟早殇,孤身一人;二,兄弟不睦,虽有犹无。这里应该是后者。曹雪芹为何不以男性为描写主体呢?恐怕是这些男性乏善可陈。

62《红楼梦》中各人物中取名的含义。主要的说一下.(1) 以姓名字号隐喻人物的形象性格、命运。例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李纨以及元、迎、探、惜四姊妹的姓名字号,都与他们的形象塑造、性格特征、命运人生相关。以姓而言,薛谐雪,易消溶。其名宝钗隐喻其婚姻如金钗易分,最终命运是“金钗雪里埋”。湘云之名应了“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诗谶。李纨之纨,有纨扇之喻,少寡如秋扇之见捐,但有令德,故能奉扬仁风,其最终应了“春风桃李结子完”的结局。元春得春气之先,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春光(盛景)易逝(早亡)春光即逝,则秋冬(衰败)不远也。既有个人命运预示,又有家族败落之暗喻。迎春是当春花木,迎其气则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故又谓其“二木头”。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不肯虚掷春光,故其为人果敢有为。惜春谓孤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四春则成了“原应叹息”。(2) 以姓名字号表现了作者的爱憎褒贬观念。作者对他喜爱的人物赐以美名美字美号,如敏探春、勇晴雯;对他批评的人物用“时宝钗”、“浪荡子”等字词;憎恶者则用“呆霸王”一类的词汇。又如袭人旧名珍珠,及侍宝玉,“珠”已破而不圆,不成其为珍,故夺其名改为“袭人”。宝蟾,蟾有毒之物,而薛蟠宠爱如宝,故名宝蟾。薛蝌之蝌谓蝌蚪,虽能文而文理不属。这些名字皆寓褒贬之义。(3) 姓名字号有读音、声调、含义等要求。例如傅秋芳之名暗隐花当春则旺,当秋而零落,秋芳之花不能与大观园群芳争妍斗艳,婚事上亦如荐卷之副本也。邢岫烟取之云出为岫,雨出为烟,无足轻重之谓。又李纹、李绮则取水波散处为纹,余霞散处为绮之意,皆为闲散之人,名中已暗喻了。(4) 姓名字号大多是由组词法、提炼法、谐音法、附着法、析字法、谐音法构成的,达到形、音、义三者有机结合。(5) 《红楼梦》中某些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之“小照”。他们的名字常与主要人物的姓名、命运相关联,极富有隐喻之意义。例如,晴雯是与林黛玉相关人物。薛(雪)虚林而有晴雯照于林间,有和煦之景,晴雯死而林无生气,不久即亡。又如紫鹃,乃啼冷月之鸟,托于林,而遇薛(雪)尤有寒鸦之色,故有血性忠于主。雪雁为黛玉之婢却陪宝钗出嫁之用,为赝者。(6) 《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雅俗相间,雅俗共赏。高雅者如潇湘妃子、蘅芜君、颦颦等等,俗者如呆霸王、二木头、浪荡子等。有的人物名字较俗,其表字却很雅,如薛蟠之字文龙(或文起)即很雅。(7) 《红楼梦》是以甄(真)起----“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以贾(假)结----“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一部大书“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正是以甄(真)贾(假)两个姓名统摄全书。(胡文彬《〈红楼梦〉人物名、字、号的艺术价值》)

63关于判词的争议。相对应该的人应该是谁?(1)正册判词

秦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李纨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巧姐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惜春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迎春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贾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钗黛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史湘云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2)副册判词

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3)又副册判词

晴雯判词: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64《枉凝眉》究竟说谁?

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十二个舞女上来,为贾宝玉演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有一首《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究竟是说的谁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二版)是这样注解的: 曲名意谓徒然悲愁。曲子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阆苑仙葩:指林黛玉。阆苑:神仙的园林;仙葩:仙花。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刘心武则认为《枉凝眉》是史、妙二钗的合咏。“一个是阆苑仙葩”,这分明说的是史湘云。“天上人间诸景备”、“谁信人间有此境”、“仙境别红尘”,把大观园比作“阆苑”,非常贴切;而在关于大观园后来命名为怡红院的那处庭院的描写中,曹雪芹郑重其事地写到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阆苑仙葩”只能用来说史湘云而不可能用来形容林黛玉。“一个是美玉无瑕”,这分明说的是妙玉。《红楼梦》里的“玉”很不少,在书中所有的“玉”里,明文其“美玉无瑕”的只有妙玉。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偷看的册页里,妙玉的那一页“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玉本无瑕,而惨遭荼毒;《红楼梦》十二支曲里又专门有一曲“世难容”说妙玉最后是“无瑕白玉遭泥陷”,跟点出了史湘云是“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一样,如此明白地点出了妙玉是“美玉无瑕”。

65邢夫人与尤氏不是原配夫人吗?“邢”姓不属于四大家族,书里没有具体介绍邢夫人的家庭背景。跟别的那些媳妇比起来,根基家业稍微差一些,逊色一些,这可能跟邢夫人本身她是填房有关系。邢夫人不是贾赦的原配,贾琏、贾琮,包括迎春都不是她生的,书里面后来是有透露的。有一次贾母发狠心查赌,查出在大观园里聚赌的头子,有一个是迎春的奶妈。这当然令迎春很没脸面,迎春本来并不是荣国府里的,她是因为贾母喜欢女孩子,才跟惜春一样,从荣国府外面给接进来养在一起的。惜春呢,是贾珍的妹妹,来自于宁国府;迎春呢,她是贾赦的女儿。迎春的奶妈出事以后,邢夫人去数落她。邢夫人明确地说:“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还说:“倒是我一生无儿无女的,一生干净,也不能惹人笑话议论为高。”可见她是贾赦的填房,贾府的爷们娶续弦妻子的时候,可能就比较难找到非常有权势的家庭的小姐了。所以邢夫人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稍微差了一点,但也不是很差。

贾珍的媳妇是尤氏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红楼梦》里面她的戏挺多的,看得出来,她还是一个懂得大家规范的富家的女儿。当然尤氏娘家的家庭,从小说后面的描写看,好像不太好了。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去估计,尤氏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的一个小姐,嫁到贾家来。但是之所以她比王熙凤,比这些人家业根基差一点,也因为她是填房,她的情况跟邢夫人类似。她不是贾蓉的生母。在“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一节,因为贾琏偷娶了尤二姐,王熙凤就杀到宁国府,撒泼,大哭大闹。先跟尤氏闹,然后又跟贾蓉闹,骂贾蓉,她在骂贾蓉的话里面有一句,就是“你死了的娘的阴灵也饶不了你”。可见贾蓉的娘已经死掉了,是地狱里的阴灵,可见贾蓉不是尤氏生的,是贾珍的前妻生的,所以尤氏是填房。刚才说过,填房就不能要求太高,尤氏可能是很不错的家庭的小姐,但是就不是四大家族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66《红楼梦》影视作品中的代表作?如电视连续剧,电影,越剧简介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关于《红楼梦》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最早的《红楼梦》的电影版就是30年代周璇主演的那部了,虽然那时候的电影技术不是很发达,但是一样营造出了繁华富贵的氛围,作为没有任何参照物的首部关于《红楼梦》的电影,可以说是成功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内地知名度较高的《红楼梦》作品一定是那部越剧的《红楼梦》了,王文娟与徐玉兰联袂的这部作品当时轰动了国内影坛,即使在不流行越剧的北方,这部电影也是万人空巷。里面优美的唱腔和华丽的服装很打动人,尤其那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段已经成为了经典唱段,这部越剧电影就是现在看来也不过时。戏剧《红楼梦》内地还曾拍摄过一部《红楼二尤》,是讲述的尤家姐妹的故事,戏曲演员的唱功没说的,但是导演在拍摄手法上没有特色,场景也非常单调,这部电影在观众中影响力不大。

内地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家喻户晓,可以说是有史上第一部完整展现红楼故事的巨作,场面宏大,阵容整齐,道具服饰精美,剧本没有完全按照高额的续作改编,而是参考了当时红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部戏最大的贡献就是邓婕演的王熙凤,邓婕把握的非常好,在红楼人物中这个角色被诠释的最合理最丰满。 北影厂出品谢铁骊导演的六部八集电影《红楼梦》是红楼电影最长的了,刘晓庆、付艺伟等当时的明星的加盟也引起了注目,可惜的是当时正是内地电影盛行武打凶杀的时代,这部电影没能产生更大的影响。这部电影演员的表演也一般,刘晓庆的王熙凤不太成功,倒是林默予饰演的贾母有超常的表现,慈祥与大气把握的很好。这部《红楼梦》里面的许多美女,陶慧敏、何晴、陈红等等。

其实香港及台湾也多次拍摄《红楼梦》的影视作品,香港曾拍摄了一部《新红楼梦》,就是把《红楼梦》中的人物搬到现代来了,剧情很荒唐,但是很有意思,也符合香港那时候的流行文化。李翰祥导演的电影《红楼梦》是港台两地的关于红楼作品的佼佼者,加上当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