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4:38:07

点击下载

作者:盛希贵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试读:

前言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是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学用书。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原名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成立于1984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素有“摄影家的摇篮”之称。27年来,学院已先后培养了11万余名学员,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长为摄影界的中坚力量,如著名摄影家罗更前、解海龙、曾璜、胡金喜、姜健、刘鲁豫、蔡征、汤德胜、牛锡武、谢墨等,他们为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历来重视教材的编写。在此之前,已经先后出版了四代摄影教材,从最初的函授月刊、随后的全套五本的摄影教材,到2000年出版的全套八本的摄影教材和2005年出版的全套六本的摄影教材。每代教材均由本院组织摄影界专家、学者编写,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合摄影教学以及自学的要求,广受学员和摄影爱好者好评。摄影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它与摄影器材的发展密切相连,又对社会现实有着直接的关照,因此,与时俱进的原则始终贯穿学院教材的建设,同时,理论与实践结合、美学与技法并重是其指导思想。

本次出版的教材共七本,包括《摄影基础》《新闻摄影》《艺术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商业摄影》和《数码摄影》,除了贯彻前面所说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还及时纳入了当下摄影发展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同时对每个摄影门类的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以期让读者对摄影历史有初步了解。

在本套教材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和摄影界的老前辈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在本套教材即将付梓之际,我们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我们诚恳地期望读者朋友对本套教材提出宝贵意见。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编委会2011年3月30日

绪论

学习目标

1.世界上第

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的诞生。

2.中国早期新闻摄影活动及其特点,新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3.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对新闻摄影的机遇和挑战。图1 比鸥乌、史特尔茨纳《汉堡大火废墟》一

摄影开启了人类的影像史。新闻摄影的历史,就是影像应用于大众传播的历史。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诞生于法国。从诞生到今天,摄影术的历史不过172年,相对于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来讲,摄影的历史实在是很短。但是,它给人类传播活动所带来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人类视觉传播活动的巨大进步,在人类历史上是不曾有过和难以想象的。今天,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利用摄影手段,从科技到文化,从政治、军事、经济、艺术到人类日常生活,摄影的作用无处不在。

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诞生于德国。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连续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

人奔赴火场,拍下了火灾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散失,仅存一张。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1)照片(图1)。

1855年,英国、法国、土耳其与俄国在克里米亚发生战争,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创办人罗杰·芬顿用摄影手段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些场面(图2)。他目睹了被战争蹂躏的乡村、兵营,拍摄了混乱的港口、死难者的遗体、参加战争的官兵等等。他赶着马车载着700张玻璃干板,当时的曝光速度至少要3秒,这种设备条件使他很难拍到战斗场面,但他拍摄了战争中重要的场景,告诉人们那里发生(2)了什么。后来,这些照片在伦敦展出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因此,这次摄影活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罗杰·芬顿成为最早用新闻摄影报道战争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

以上两次摄影活动和今天的新闻摄影相比,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摄影,但是,拍摄者们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用影像记录了现场景象,虽说未能及时发表,但也基本符合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

当然,罗杰·芬顿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摄影记者,他操纵了某些场面,例如,为了强化战争造成的死亡,他将尸体进行了集中,某些其他场景也可能被改变过。

1904年,英国的《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仅附以简短的文字。这个尝试获得了成功,人们很感兴趣,其他报纸竞相仿效。图2 罗杰·芬顿《骑兵营》图3 《生活》创刊号封面

1931年,法国画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从绘画转入摄影。他虽然不是摄影记者,但却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用抓拍手法记录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瞬间情节,还拍摄了法国的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有些照片为一些著名的新闻刊物所采用。1949年1月3日的《生活》(LIFE)刊登了他拍的一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标题是《北平最后一瞥》(A Last Look at Peiping)。布列松用26张照片展示了北平解放前夕人们的生活情况以及北平解放的部分进程。1947年,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等创立了马格南(MAGNUM)图片社。1952年,布列松又将其摄影创作的理论做了总结,出版了《决定性的瞬间》一书,在该书序言中,明确提倡抓拍。他的抓拍实践和理论对新闻摄影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亨利·卢斯创办了《生活》画报(图3),这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创办之后影响很大,此后多年成为发行量最大的画报。《生活》画报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当时称为摄影文章(Photo Essay),对推动新闻摄影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活》画报几度沉浮,但《生活》这个里程碑式的品牌在新闻摄影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年又增设了新闻特写照片奖。普利策新闻奖新闻摄影奖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新闻摄影的评判标准与价值取向,强调揭露性,注重深刻、真实、客观地传达信息。

1956年,荷兰3位摄影家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和布拉姆·威斯曼发起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从1957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这项活动对推动世界新闻摄影的发展、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平面媒体最大的竞争对手。在西方,新闻摄影的发展似乎走向了下坡。1982年9月以全彩色印刷报纸《今日美国》(U.S.Today)横空出世为标志,西方传统大众印刷媒体通过版面的“视觉因素”(visual element)来争夺市场,摆出了和电视竞争的架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报刊又掀起了“重新设计”运动,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加有效的阅读方式。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作为全球第一家走上网络的报纸,开创了网络时代的报业和网络新闻业的新纪元,拉开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序幕。以后几年,互联网上的新闻传播进展缓慢,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到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是从1995年互联网走上完全商业化道路之后则有了迅速发展,到1995年底,互联网上的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000多家。互联网为报纸提供了新的展示空间,也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流媒体技术带来的新型幻灯图集、FLASH、综合运用音视频、图片与文字的新型多媒体文本等层出不穷。

2009年6月,美国民意调查公司佐格比互动(Zogby Interactive)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目前是美国成年人获取信息和新闻的最普遍渠道,其人气超过了电视、报纸和广播。

调查显示,56%美国成年人表示,如果只能选择一种获取新闻的来源,他们会选择互联网;选择电视的比例为1%;选择报纸和广播的各为10%;选择“其他或不确定”为3%。

调查还显示,37%的美国成年人认为,来自互联网的新闻最可靠,在这一问题上有17%的人选择电视,16%选择报纸,13%选择广播,另外还有17%选择“其他或不确定”。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后5年内,互联网有望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13%的人认为电视新闻有望(3)在信息大战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成年人获取新闻渠道美国成年人新闻来源可靠度选择

--------------------

(1) 盛希贵主编《新闻摄影教程》,第

版,第10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2) 盛希贵主编《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第10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3) http://www.cnpps.org/content/2009-09/03/content_6526.htm。二图4 徐肖冰《延安哨兵》

摄影术在鸦片战争之后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可以追溯到1876年的上海《申报》。1876年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6.5公里左右的铁路建成通车,定于7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成为当时国内一大新闻。1876年6月15日,在《申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

本店现蒙申报馆主托照至吴淞火车形象,订于此礼拍照日五点钟,携带机器前往停顿火车处照印。惟肖物图形,尤须点缀,敢请绅商士庶来前同照,其形景更得热闹,想有雅兴者定惠然肯来也,特此(1)预布。日成照相馆启

从该则广告中可以看出,尽管报纸上当时还不能刊印照片,报馆已开始请摄影师拍照。因当时胶片感光速度低,无法在通车时现场拍摄,便早于典礼,在火车停顿处拍摄;为了制造气氛,还邀集各界人物前往“点缀”。这次摄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记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可以看做是中国早期宣传摄影的一个案例,拍摄的场地是新闻现场,拍摄者希望通过号召、组织人群拍摄来营造现场气氛,但已经不同于照相馆内的导演摆布。

中国报刊上出现照片是在20世纪初。1901年上海的《大陆报》创刊号用了11张照片,被认为是开国内报纸用照片之先河。1904年创刊的《东方杂志》是国内最早刊用照片的杂志。1906年3月29日北京《京话时报》刊登了江西“南昌教案”的照片,被认为是我国报纸上第一次用铜板法印刷的照片。到1920年前后报纸已大量刊用照片(2)了。

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闻摄影经历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蓬勃发展。

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中,以北京、上海为主的各主要城市出现了报纸摄影附刊,这些刊物对时事照片的需求促使新闻摄影各方面的发展。大约“五

”运动之后,中国成立了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这家通讯社是由北大学生发起和建立的,照片多以反映学界情况为主,质量颇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发表了一张照片,署名为“本报摄影部”,这被看成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1923年,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报人和学者邵飘萍,在他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第一次提到了“新闻摄影”,并把它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1926年上海《天民报图画周刊》刊登启事,招聘“特约摄影记者”。此前,“照相者”是人们对摄影人的通称,其中也包括摄影记者。20年代末,上海出现了职业摄影记者,王小亭、魏守忠是其中的佼佼者。20年代末,林泽苍在《增广摄影良友》一书中说:“新闻摄影,最要之点,在于有‘新闻之价值’,若缺此要素,则报馆必弃之而不用,而摄影师受时间与金钱之损失亦无所取偿矣。”

新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是“在抗日战争中成立起来的”。早在红军长征途中就有记录革命活动的照片,用的都是缴获来的器材。抗战前期,一些外国记者和作家到陕北苏区访问,其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拍下了边区各项事业、军民活动和地方风貌达30卷胶片,并通过美国的《生活》画报和《时代》周刊,以及后来的著述《红星照耀中国》,使中国红军的报道第一次在国内外有了真实、形象的反映。

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事业大发展。一些中国人民革命摄影史上的杰作如《战斗在古长城上》、《白洋淀的雁翎队》、《黎明的钟声》、《延安哨兵》(图4)等都诞生于抗日战争中。抗日战争造就了沙飞、石少华、罗光达、吴印咸、徐肖冰等一批中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史上的著名新闻摄影工作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根据地的第一个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就是以这批新闻摄影工作者为主要力量创办、发展并壮大的。

解放战争时期,摄影工作者通过照片,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阴谋,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创造的种种英雄业绩。当时,许多部队都号召指战员们为人民立功,争取“上镜头”。这一时期合并或新出版了《东北画报》《华北画报》《华东画报》等。团以上部队都有了摄影工作者。

--------------------

(1) 马运增等《中国摄影史》,第54页,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

(2) 吴建著《新闻摄影学》,第60页,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三

1949年10月1日,侯波和陈正青在天安门城楼上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开国大典》、高粮在天安门广场上拍摄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了。

新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闻总署下设立新闻摄影局。1950年至1951年间,新闻摄影局和国内的主要报刊建立了发稿关系,和国外通讯社报刊建立了交换图片业务,同时出版了《人民画(1)报》,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画报。1952年初,中央决定撤销新闻摄影局,将其中的新闻摄影处、摄影研究室、图片资料管理及中国图片社划归新华通讯社。1952年4月1日,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正式成立,主任为石少华。图5 齐观山《斗地主》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现了一批反映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新闻摄影图片。例如《开国大典》,《斗地主》(图5)等。

1952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开设“新闻摄影与画刊编辑”课,(2)1954年改为“新闻摄影”。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设立新闻摄影教研组织,开始讲授新闻摄影课程。1958年下半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闻摄影教研室,负责对在职摄影干部进行新闻摄影知识培训,1964年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业。

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

1957年的“左倾”思潮和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反右倾”,在(3)新闻摄影方面的表现也比较明显。详情参阅《红旗照相馆》。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存在坚持真理、坚持新闻摄影基本原则的摄影记者。1957年拍摄的《在结婚登记处》(图6),就生动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婚姻登记制度给农村妇女带来的新生活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了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和部分专业摄影工作者参加了这一活动,拍了大量照片。参加拍摄活动的摄影者后来成立了“四月影会”,所拍摄的作品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出版了画册《人民的悼念》,收入的作品有《团结起来到明天》(图7)、《力挽狂澜》等。图6 李仲魁《在结婚登记处》 照片中壮族姑娘的名字叫农兰英,她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人民委员会的民政科登记结婚。此时,登记员要她介绍恋爱过程,她羞臊得不肯开口。图7 吴鹏《团结起来到明天》

1978年改革开放,此后的30年,我国新闻摄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83年3月,新华社社长穆青关于“两翼齐飞”方针的提出,确立了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穆青认为,世界上几个大通讯社都在加快自己的图片事业,图片报道的竞争比文字报道还要激烈、还要迫切。所以没有丰富的国内国际图片资源,要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是不可能的。他再次重申:一个图片,一个文字,是腾飞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文字报道再多,时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新闻摄影。图片在宣传中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新闻摄影这一翼同文字报道那一翼相比,翅膀还不够硬、不够丰满。因此,要像重视文字报道那样重视摄影报道。此后10年间,“两翼齐飞”在我国新闻界得到广泛认同,成为推动新闻摄影事业快速发展富有创见的理论。这是中国新闻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

随着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和各种新闻摄影活动的展开,许多优秀新闻摄影记者和许多优秀摄影作品脱颖而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有影响的新闻摄影评比活动有1987年5月首次开展的十佳新闻摄影记者评选,在连续评选两届后中断了10年,1999年恢复评选。图8 赵迎新《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在莫斯科世贸会议中心等待结果的北京市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刘淇激动得在座位上率先跃起来。

1991年设立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奖。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评委会由新闻主管部门、新闻单位领导、新闻院校、新闻研究机构专家等70人组成。从1991年开始评选,一年一次,新闻摄影是中国新闻奖奖项中的重要一项。近年来流传甚广的第1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奖一等奖《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就是该奖评选出的经典作品之一。

1993年开始的中国新闻摄影金眼奖,每3年举办一次。评比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5幅新闻摄影瞬间佳作(各10分);二是一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20分);三是两篇新闻摄影学术文章(30分)。从抓拍瞬间、专题报道和理论修养三方面考察新闻摄影记者的综合业务实力。每届金眼奖各评出金眼奖优胜奖10名,金眼奖提名奖(银奖)10名。第4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第一名获奖者赵迎新拍摄的《北京申奥成功》(图8)就是该奖项的代表作之一。(4)

2005年3月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以下简称“华赛”)举办。“华赛”是中国举办的重大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主题为“和平与发展”,从2005年3月开始举办,评选奖项有8大类14项。第一届收到76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21627幅。此后的参赛人数和作品数量都有提升。第5届华赛共有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3100多位作者3万余幅作品参赛。在13名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中,国外专家占多数,保持了华赛的国际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华赛“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和它所倡导的新闻摄影五大理念,即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已使它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品牌,成为世界摄影文化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华赛的成功举办,是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繁荣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5)

2005年9月,中国7家都市报和搜狐网站宣告成立“中国新锐(6)媒体视觉联盟”。这是我国报纸第一次采用联合网络媒体的形式进行业务交流和合作。

在这一时期,新闻摄影教育的发展和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新闻摄影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才队伍和理论支持。

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和江西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开办了摄影干部专修科;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开办了摄影干部专修科。一批因历史原因而没能走入高等院校的在职摄影记者走入了高校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系统学习新闻摄影的理论和文化知识。这一重要举措,对在职摄影记者队伍文化、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恢复了新闻摄影专业,招收4年制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为新华社摄影部招收的30余名委培学生正在新华社摄影部及其他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招收新闻摄影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1986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又向全国招收了两届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这三届学生中的部分同学现在已成为知名记者,他们的成就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派去参加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师班”的5位学员——黄文、刘昕、孙京涛、陈远忠、王瑶均是这三届的毕业生,还有王岩、刘卫兵、赵迎新、赵彤杰、王雷等均已经成为我国新闻摄影界的中坚力量。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招收全国首届新闻摄影方向和视觉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1984年创立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现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一直开设新闻摄影课程,积极普及新闻摄影教育,解海龙、曾璜等新闻摄影界知名人物都曾参加过函授学院课程的学习。20多年来,函授学院培养了11万余名学员,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长为新闻摄影界的才俊和骨干。目前,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在全国设有34个函授站点。

在推动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方面,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自1983年在天津召开第一届年会以来,至今已召开11届,每一届年会都出版一本年会论文集。收入论文集的论文,从实践总结到理论探索,都代表了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同时新闻摄影界知名专家学者的理论著述,也丰富了新闻摄影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如《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及其他》,蒋铎的《抓拍——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许林的《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盛希贵主编的《新闻摄影教程》等。

1987年4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首次派代表团访问了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基金会,双方达成了互相交流的协议。此后《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作品展》来到中国,引起轰动,对许多摄影记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阔了摄影记者的眼界,为新闻摄影发展拓宽了视野。1988年1月21日至27日,首届“国际新闻摄影周”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的新闻摄影界“精英”和美国联系图片社、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进行了业务及学术交流和联合采访,互相学习。此后,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和地方协会也经常组织摄影记者代表团出国访问,国外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来华访问交流的活动也越来越多。

我国摄影师从1988年开始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下简称“荷赛”)奖项,并且逐年递增。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有21位摄影师的24幅(组)作品获得该奖项。凭借中国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地利”和汶川大地震,2009年第52届“荷赛”有7名中国新闻摄影师获得奖项,获奖人数为“荷赛”举办以来中国摄影师获奖最多的一次。《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方谦华拍摄的《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植物》(图9),获2008年第51届“荷赛”自然类(单幅)一等奖;2010年第53届“荷赛”,方谦华拍摄的《中毒的橘子》再次获得自然类组照三等奖,成为目前唯一连续两次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图9 方谦华《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植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摄影记者的视野不断开阔,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不断增多,“荷赛”等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获奖已是司空见惯。关于国际获奖,摄影记者们也不再盲目崇拜,理论界开始对“荷赛”等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评选标准进行批判研究,比如关于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观念的问题、关于题材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关于如何参与国际性摄影报道的问题、关于报道新闻和为获奖而投其所好的问题等等。这些都说明从跟风、模仿到反思、超越,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新闻摄影越来越自省、自主、自立,对促进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1) http://www.cnpps.org/content/2010-2/01/content_8412.htm。

(2) 吴建著《新闻摄影学》,第55-56页,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 晋永权著《红旗照相馆》,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4) http://www.cnpps.org/content/2010-02/01/content_8415.htm。

(5) 分别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商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重庆时报》和《竞报》,现在已增加到14家媒体。

(6) http://news.sohu.com/visual/,http://news.sina.com.cn/photo/media/。四

进入21世纪,新闻摄影的报道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影像以令大多数摄影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速度取代了传统的银盐成像,从影像摄取到影像保存、影像传播,新闻摄影报道的整个流程已经全面数字化。

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类终端和摄影器材的普及应用,使得新闻摄影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从受众向传播者转化,对新闻摄影的专业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职业新闻摄影工作者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数字技术降低了摄影的门槛,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量签约摄影师涌入新闻摄影报道者的行列,新闻摄影队伍急剧扩大,报道“突发新闻”和“独家新闻”不再是职业摄影记者的专利。图10 亚历山大·查德威克《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事件》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金融中心的地铁发生爆炸,造成数人受伤。

2005年7月9日,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事件,乘客亚历山大·查德威克用手机拍下了紧急疏散的混乱场面。当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头版使用的都是查德威克拍摄的照片(图10),这是手机照片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的头版。这一天被称为“改变新闻摄影[1]历史的日子”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我国新华通讯社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的新闻照片也是用手机拍摄通过彩信方式传输的。

新闻摄影报道的另一个发展动向是深度报道转向网络。传统媒体无法为新闻摄影报道提供足够的发布空间,互联网则空间巨大,深度报道能够借助其充足的发表空间得以充分展示。这方面的转变可以从国外主流媒体网络版的变化看出端倪,摄影图片的主要刊发渠道已经从平面媒体转向了网络。《华盛顿邮报》网络版设置了“影像工作坊”(Camera Work)频道,展示摄影记者的深度报道。除了传统的图片故事,还有在同一主题下不同摄影师的图片集合,比如在对“世界艾滋病日”的报道中,集纳了多达22幅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报道艾滋病的图片,读者点击图片就可以找到《华盛顿邮报》报道艾滋病的相关文章,从而实现了图片和文字新闻的互动。

国内的主流网络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也在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传播新闻图片。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等突发新闻的报道,2008年奥运会、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庆典、2010年“两会”报道等重大事件报道方面,新华社摄影部制作的Flash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和音视频,通过流媒体技术传播,充分发挥了网络传播速度快、容量大、效率高等特长,优势十分明显,影像报道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即使在一些日常新闻的报道拓展方面网络媒体的优势也很明显。例如2010年3月20日,五年来最强沙尘暴袭击华北、西北,北京遭受重度污染。当天,人民网依托“人民视线”集结了记者和签约摄影师的25幅新闻图片做了一个专题《京城大风起兮尘飞

[2]扬》,全方位及时报道了沙尘肆虐北京的情况,国内有关网络和媒体纷纷转载,迅速快捷地传递了信息。时隔一天,3月22日,北京再次遭沙尘袭击,新华社集结了记者和签约摄影师拍摄的新闻图片,在[3]新华网发布了《沙尘再袭北京》专题新闻,动态、连续报道了北京再遭沙尘侵袭,空气重度污染的情况,这是传统平面媒体难以做到的。

影像技术推动新闻摄影报道由单一静止影像结合文字向“动静影像并举”结合文字和音频的多媒体方向发展。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使得摄影报道呈现出更多的体裁和样式。总之,媒介技术促使新闻摄影传播理念、表现形式和操作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2008年,在“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报道中,《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等均组织摄影记者积极尝试多媒体报道实践,探索新闻摄影报道的新方法和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南方都市报》已经组成了专门的多媒体内容生产机构,开始招聘音频、视频、网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积极对传统的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进行多媒体技能的培训。

2009年5月,新华社多媒体中心正式启动运行。这是新华社适应数字化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展望未来,在数字化媒体技术和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和变革。在我国,传统新闻摄影不仅不会短期内消亡,还会借助新媒体获得繁荣和新生!正如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王瑶所言: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在发展中展现出自身辉煌的一页,然而它并没占据所有的空间。我们应该看到,还有许多发展前景,等待着当代[4]中国新闻摄影的未来。

思考题:

1.西方新闻摄影的繁荣时期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2.我国新闻摄影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3.新媒体、新技术和网络化对新闻摄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作为新闻摄影从业者如何应对?

--------------------

(1) Dennis Dunleavy,Camera Phones Prevail: Citizen Shutterbugs and the London Bombings,the Digital Journalist,july 2005.http://digitaljournalist.org/issue0507/ dunleavy.html。

(2) http://pic.people.com.cn/GB/165652/181032/184842/index.html。

(3)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0-03/22/content_13221903.htm。

(4) 王瑶《对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历史地位和今后命运的思考》http://www.cnpps.org/ content/2010-02/01/content_8408.htm。第一部分新闻摄影理论第一章新闻摄影的定义及内涵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摄影的概念。

2.理解新闻摄影的内涵。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概念

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报道形式,图片和文字必须构成完整的新闻五要素。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相比真实性更强,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相比时效性更强,新闻摄影与宣传摄影相比更注重客观性。

新闻摄影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内涵。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电视新闻这三大类用影像报道新闻的手段。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公民记者时代已然到来,具有拍摄功能的手机、家用DV摄录机等,也参与到新闻摄影报道中来。

狭义的新闻摄影,是指以静止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新闻事件、事物和人物进行新闻现场摄影纪实,以及拍摄与新闻相关的内容,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在新闻媒介上发表,旨在传递新闻信息的新闻报道手段。

新闻摄影传播的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网络等。日益强大的网络媒体,不但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新的海量的发布平台,还催生了新的摄影报道形式,如幻灯、Flash以及流媒体技术带来的集图片、文字、视频、音乐、同期声于一体的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报道等。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界定一、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

在新闻传播学学科中,新闻摄影是与文字新闻、新闻评论、新闻图示等相对应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在摄影学学科中,新闻摄影是与艺术摄影、实用摄影等相对应的一种摄影表现形式。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都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摄影影像为呈现方式,共同的技术和影像语言构成了两者的共性。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报道新闻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目的在于传递新闻信息。新闻摄影的基本拍摄方法是在新闻发生的特定时间和空间之内对新闻对象进行瞬间记录。新闻摄影的先决条件是新闻的发生和发现。新闻策划、发现新闻、前期准备、现场采访、拍摄、后期制作与发布都遵循新闻媒体的操作规范和要求。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媒体对图片的后期处理有严格限制。与新闻报道的其他形式一样,新闻摄影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公正、及时地传递新闻信息,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以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效果。新闻摄影之所以越来越为整个社会重视,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由于它既能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和形象性,又能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较之其他报道形式,新闻摄影更具有真实感、更富于可信性。新闻摄影十分注重新闻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艺术摄影是一种以摄影影像为媒介的艺术表现方式,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艺术摄影的拍摄者可以自由选择拍摄对象,拍摄时间、地点和环境也不受限制,拍摄者还可以根据主观愿望和创作表现的需要对拍摄对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化妆和导演。在艺术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既可以对美的事物和瞬间进行创造性的记录,也可以人为地虚构拍摄对象,在拍摄之后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增减、修饰、美化等“艺术加工”。艺术摄影强调创造性、主观性和艺术表现。二、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一种充分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艺术摄影形式。从表面现象来看,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有很多共同之处:都充分发挥摄影纪实性的特长;都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呈现形式,都追求“真实”。但二者的目的却不尽相同:新闻摄影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时传递新闻信息,所追求的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纪实摄影的根本目的则主要在于表达拍摄者对拍摄对象的主观感受和个人评价,从个性化的角度揭示拍摄对象的社会、历史意义,纪实摄影追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性”。

新闻摄影的重点是客观记录事件本身、传达新闻信息,特别强调时效性。纪实摄影的重点则是表现拍摄者对事物的主观看法,一般来讲选题广大,要有充分的拍摄时间和影像积累,不在乎时效性。

服务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摄影记者,首先要考虑媒介对稿件的要求和用途,必须适应媒介的需要才能得以发表,要追求个人判断和影像风格表现也必须兼顾媒介发表的可能性。而纪实摄影师拍摄的图片多以图书或展览的方式发表,自然不受媒介使用的限制,更突出彰显个性化主张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总体上看,新闻摄影实践是一种流水作业和集体劳动。记者负责完成图片的拍摄和文字说明的基础性写作;编辑根据报纸总体报道和版面安排的具体需要对图片进行选择,加以剪裁并进行其他必要的加工和完善,如对文字说明的修改、对图片反差的调整等;再经过制版、印刷或电子发布,才最终成为发表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摄影报道。纪实摄影作品则可由摄影师自主控制,独立完成拍摄、编辑和发表。

大众传播媒介是新闻摄影的主要传播载体,图书、摄影展览和个人博客、网络媒体是新闻摄影再次传播的辅助媒介。纪实摄影的主要传播载体是图文书、画册、展览和网络媒体。三、新闻摄影和文字说明

再精彩的照片,其本身也不可能将全部新闻要素完全交代清楚,只有和一定的文字说明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新闻摄影报道。文字的作用在于补充说明影像所无法表达的新闻要素,如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事件的前因后果等逻辑关系以及新闻背景等。因此,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报道不可或缺的要素。

新闻摄影报道通过简洁明了、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将影像语言和文字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幅(组)能完整地、清楚地表达新闻内容的报道。新闻摄影画面和文字两者是平等关系。结合得好的图片和文字可以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通常由标题和解释性说明结合在一起构成。标题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提纲挈领,例如梁文辉拍摄的表现香港回归的摄影报道标题是“彭去董来——1997年香港回归”,简短的文字将末代港督彭定康的离去和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的到来做了“点题”,揭示了香港前途揭开了新的一页的重大主题。贺延光拍摄的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报道,抓取了两党领袖同时伸手,即将在握的瞬间,这个富有情节性和象征意义的典型瞬间,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国共两党的最高领袖60年后再度握手这一重大新闻的内涵,标题是《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寓意深远。四、新闻摄影和宣传摄影

新闻摄影要客观报道新闻,宣传摄影则主观表达观点。新闻摄影是记录和见证,宣传摄影是创作和表达。

在新闻和宣传难以区分的时候,和现场抓拍的新闻摄影报道相比,读者会感到出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照片形象做作,不自然、不真实。有些摄影报道将新闻和宣传混为一谈,在拍摄的时候忘记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过分追求构图、用光和形式完美,不惜摆布和导演,再现现场,导致真实的新闻事件变为失实的摄影报道。虽然是真实的[1]新闻事实,但不是真实的现场,难免引发读者对事实的怀疑。

以宣传为目的的照片,一般都是主题先行,目的在于通过照片使人们相信所要宣传的内容,使人们接受其观点。为了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宣传照片通常只突出事物的某个角度或某些方面,进行突出处理、夸大、美化或重复。在拍摄手段上,以宣传为目的的照片不必像新闻摄影那样选择忠于事实的角度和拍摄方法进行准确、客观的记录,可以导演、摆布、使用道具、模拟场景等;在后期处理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技术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思考题:

1.广义和狭义的新闻摄影在概念上有何区分?

2.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有何不同?

--------------------

(1) 盛希贵、任悦、周邓燕著《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第64页,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章新闻摄影的特性与优势学习目标

1.树立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报道形式的理念,即在时间、空间、人物都真实的前提下,追求瞬间形象。

2.正确理解新闻摄影的三个优势。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

新闻摄影的优势突出体现在它的视觉直观性、现场可证性、瞬间永久性。

新闻摄影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具有新闻报道的共性。新闻摄影又通过纪实性摄影影像传递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摄影又具有其自己的个性。其发展历程证明,新闻摄影有其特殊规律和价值,值得研究和探讨。一、新闻性

1.与其他新闻报道的共同性

新闻性包括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鲜性、接近性、时效性、趣味性等主要内容,是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摄影必须遵循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新闻价值是新闻的首要特征,新闻价值是指社会对该新闻事实需要和关注的程度。

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体现在:题材重大、独家新闻、拍摄难度大、时效性强、接近性强等方面。徐宝璜关于新闻价值的论述至今仍具有[1]启发意义:(1)个人之关系,即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类之同情,即对生命、财产损失以及个人和人类奋斗精神的同情心。(3)求胜之竞争,即对政治的、经济的、商业的竞争及体育的、游戏的比赛等。(4)著名人物之行为,即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5)著名机关之行为,即重要机关、机构的言论、举措。(6)事情之稀奇,即奇闻轶事。亦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摄影新闻性的特殊性

新闻摄影能够长盛不衰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新闻摄影的客观性、普及性及群众性,是新闻摄影持续发展的原因,它的直接性、简洁性、人文性特质,更使新闻摄影成为今天不可或缺的新闻资讯。(1)直接性

新闻摄影照片“一目了然”没有语言障碍,刊载新闻摄影的主要媒体报刊和网络便捷廉价,读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很低。新闻摄影形象性符合大众获知信息的认知习惯,视觉冲击力满足了大众的视觉心理需求。(2)简洁性

新闻摄影的简洁性表现在新闻瞬间形象的抓取,影像语言的直接性和形象表现。在快节奏时代,新闻摄影为人们提供了一把快速了解和观察世界的钥匙。(3)以情动人

新闻摄影多通过表现人的行为、状态、情感等来传递信息。读者看照片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记者引领下,开始解读被摄主体,然后进行角色互换,依据人类共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领会照片背后更多的情与意。二、形象性

1.新闻摄影形象性的概念

新闻摄影的形象性是指新闻照片要用形象说话,用视觉形象表现新闻事件的情节、主要内容和新闻的意义,新闻信息量应蕴含于新闻形象之中。

瞬间形象性是指新闻照片上的形象是在瞬间凝成的,是实实在在、可视的客观形象的复现,瞬间的画面形象是新闻摄影表现事件的唯一的形式,也是新闻摄影的一个主要特征。

形象性是摄影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新闻摄影的新闻性与真实性都要通过形象性来体现,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就是瞬间性。法国摄影名家卡蒂尔—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一书中提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这个时刻来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因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新闻照片是形象化的新闻,形象既要客观真实,又要生动,决定性瞬间的确定是新闻摄影形象性的重点。[2]

2.新闻摄影形象性释义(1)可视的现场形象

新闻摄影照片将新闻事实直接呈现给读者,尽管经过了记者、编辑的选择,但这种选择相对于文字报道仍具有强烈的可视性,有很多细节与形象的呈现,饱含可视的现场信息。摄影照片能带来“凝视的震撼”,电影、电视影像难以取代,《生活》画报在电视时代的“复刊”,就是新闻摄影照片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明证。(2)瞬间的典型形象

新闻摄影是对新闻事件的瞬间形象记录,是对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它摄取的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截面和瞬间点,典型瞬间形象能代表事件的意义、说明事件的发展趋向或表现事件的状态与结果。许多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之所以传世,看后令人终生难忘,就是摄影师对瞬间把握得及时准确,凸显了摄影典型瞬间形象的本质特征(图2-1-1)。图2-1-1 李锋《刘翔退赛》 008年8月18日,鸟巢,中国选手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第一轮比赛中因伤退赛。(3)历史的纪实形象

新闻摄影的拍摄制作都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就是明天人类视觉历史的记录者。实际上自摄影术诞生以来,许多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名人、名事、名物的摄影影像都成为博物馆、档案馆珍藏的历史资料,它形象地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想象化的记忆片断,串起来就是形象的历史。

3.新闻摄影形象的摄取(1)形象观察

摄影记者要对新闻敏感,随时留意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及高潮,并力求看到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摄影记者还要对形象敏感,对富有形象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快速决断,不失时机地捕捉、定格形象。《人民日报》记者拍摄的《小平您好》就是典型的一例。记者要心明、眼亮、腿勤、手快,悉心观察、迅速抓拍。(2)形象选择

新闻事件常常是背景复杂、信息丰富、场景多样的,摄影记者根据所在媒体和机构的需要、个人的判断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主体和拍摄角度。记者要在全面观察、采访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间形象,还要兼顾媒体的定位、受众的需要、社会效果、道德判断等复杂因素,进而充分发挥新闻摄影形象表现的特长,抓取能揭示新闻事件本质表现力强的典型形象。(3)形象摄取

在看到、想到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拍到和拍好,形象的选择和拍摄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其职业素养和职业优势。对器材驾轻就熟、摄影技巧纯熟、行动果断敏捷,才不会错过典型性瞬间。当然,选择好拍摄角度、运用好影像语言都是获取好照片的前提。三、真实性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新闻摄影也必须遵守这个原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还必须以摄影的纪实性为基础,摄影的技术特性就是逼真的记录。正是这种功能使摄影在新闻领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纪实性毕竟只是技术属性,它可以成为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础,但不能作为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因为还有拍摄对象的选取、拍摄手法的运用、传播方式的选择等其他因素。

1.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具体内涵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具体内容包括:被拍事物必须真实存在,新闻照片中的人必须是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摄影时间、空间、对象是三位一体的,新闻照片的形象必须真实,文字说明必须真实、准确。

新闻摄影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原则,拍摄记录的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新闻对象。新闻照片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文献、现场见证和科学研究的依据,正是因为它是对真实事件的准确纪实,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由于新闻照片具有真实可信性,其直观的呈现形式比文字更易取得读者信任。任何先进技术的利用都不应该影响新闻照片的真实性,任何新闻改革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的瞬间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新闻记者要加强采访并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同时还要避免事实不准确、整体“失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符合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也要注意防止由于制作技术上的失误导致的失真。

尽量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的典型瞬间,尽量自然,尽可能避免“导演摆布”,就要尊重拍摄现场和拍摄对象,不操纵、不干涉,事先调查了解,现场观察捕捉。

新闻摄影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写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杜绝合理想象和凭空臆造。文字说明失当,也会对摄影报道真实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有的时候,假照片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同时还要严防人名、地名和数字等出现低级错误。

2.如何避免新闻摄影失真、失实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维护新闻真实需要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媒体从业者在各个环节上高度负责。要避免新闻摄影失真、失实,就要做到以下三点:(1)尽量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的典型瞬间,尽量要自然,避免“摆拍”。(2)新闻摄影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写作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拙劣的文字也会对照片真实性产生负面影响,要防止低级错误。(3)慎用数码技术修改照片。

在新闻摄影中,拍摄后对影像的修改只能局限于色彩饱和度、明度、反差等成像质量的调整上。在数码相机和数字化影像传输成为新闻摄影主要拍摄工具和手段的时代,摄影记者应当严格自律,慎用数字技术,对摄影特技说“不”。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优势一、视觉直观性

摄影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世人的青睐,原因就在于其视觉直观性——没有任何一种形象记录手段能像摄影一样能迅速、准确地记录被摄体的“逼真”影像。摄影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科技、历史、新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宣传摄影、广告摄影、刑侦摄影、考古摄影、显微摄影、缩微摄影、档案摄影等等,都利用了摄影的视觉直观性特征。新闻摄影更是充分发挥了摄影的这一基本特性。在“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视觉直观性不仅使新闻视觉化、形象化,在媒体激烈竞争的“眼球经济”时代,通过生动的影像“吸引眼球”,也为媒体带来了吸引力和发行量。二、现场可证性

新闻摄影从诞生起就成为历史的见证。新闻摄影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也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尽管人们抱怨媒体上有过多的不幸、灾难和暴力的影像;但是,谁都难以拒绝新闻影像带来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景象。人的视觉和人的记忆充满了选择性,新闻摄影通过瞬间形象选择来实现影像的“现场可证性”,满足了人类“百闻不如一见”和“一图胜千言”的心理需求。有调查表明,使美国人最难忘怀的关于越南战争的影像是埃迪·亚当斯拍摄的《枪杀越共》。尽管当时也有许多关于越战的电视报道和新闻记录电影,但当问起美国人他们脑海中关于越南战争的记忆时,大家不约而同想起的是照片。正是在报刊上广泛传播的越战照片激起了美国民众强烈的反战情绪,从而改变了越战的进程,最终导致了美国对越战争的失败结局。如今,新闻摄影时刻记录着人类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历史进程中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均与落后,摄影记者正在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现场可证性,不遗余力地为人类历史进程和自然界的演变等做形象记录,摄影术发明以来的人类历史记录更加全面、翔实而形象,影像的实证作用难以估量。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影像器材和网络用户日益普及,公民记者必然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人会尝试用摄影来记录所见所闻并及时在网络上发布,新闻摄影对社会的影响也会更大、更广、更深。三、瞬间永久性

新闻摄影的瞬间性是摄影技术本质特征的体现。摄影是对瞬间的凝固,其画面更加精致、简洁,更便于记忆。新闻摄影是对新闻事件瞬间的记录,而网络视频、电视新闻报道则是对新闻事件连续性的呈现。新闻照片不仅仅是从时间中摄取了某一瞬间,将这一瞬间从时间流程中分离出来,使照片成为新闻事件某一瞬间的记录,借助于人类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经验的完形与补充。照片所呈现的瞬间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通过静止的瞬间影像,既记录了过去,又预示了事物的未来,虽然是刹那之间的情景或动作,却表现了新闻事件的整体和全局。优秀摄影记者总是善于捕捉新闻事件内部矛盾中最尖锐、呈现最饱和的瞬间状态,准确而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新闻摄影捕捉的瞬间影像远比一闪即逝的动态影像能给人更深刻的印象。虽然自电视诞生以来,电视新闻就给新闻摄影带来了严重冲击,但是新闻摄影一直没有被电视新闻取代,仍然顽强地占据着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其瞬间永久性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然,新闻摄影图片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只能进行特定角度、直观、片段、瞬间的记录和呈现,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功能上需要文字说明来补充。新闻摄影也不适合用来做推理性、解释性和思辨性强的报道。

展望未来,新闻摄影仍将在大众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播媒介不断融合的今天,电视、互联网既是新闻摄影的竞争对手,也为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对新闻摄影的发展与改革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图2-2-1 成善平《川东大旱》[3]

案例从《川东大旱》看新闻摄影的优势(摘要)《三峡都市报》成善平《川东大旱》在第3届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得银杯奖,领导和同志们都肯定了它对实际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新闻摄影的特性上看,这组照片除记录了川东大旱这一重大事件外,同时较充分地体现了新闻摄影的优势。

新闻摄影的优势就是用形象的事实说话,使人一目了然。1990年7月中旬至11月上旬,四川东部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多数地方溪河断流,塘堰枯竭,万县地区有300多万人、28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奇缺,150人因缺水丧命,许多农作物几乎绝收,旱灾十分严重。起初,中央和省里对旱情的严重程度不太清楚。9月底至10月中旬,旱情进入最严重时期,时逢国务委员邹家华到湖北宜昌考察三峡工程库区工作。行署专员唐章锦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赶写了5000字的汇报材料,准备去向邹家华同志汇报。在他临行前正苦于没有形象的东西时,《万县日报》当天用较大的篇幅刊登了记者成善平摄自重灾区的一组旱情照片,唐专员得知后立即调去这组照片带往宜昌。仅几分钟时间,通过照片上全国闻名的脐橙树被旱死、脐橙变成了核桃样,田里裂缝有10多厘米宽,秧苗干枯点火即着,一群群的母亲怀抱婴孩在山坡上仰天落泪,成百上千人的侯水长龙等画面,邹家华同志看后当即决定让万县地区和四川省组成汇报小组上北京向国务院作专题汇报,研究具体解决办法。随后,唐专员又迅急发回传真电报,要求报社再给他两套同样的照片,交他带往北京。在以后唐专员与谢世杰副省长赴京汇报中,国务院和各部委的领导同志都着重看了照片。很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为万县地区解决了800多万元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