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的风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6:55:09

点击下载

作者:张嘉骅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的风范

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的风范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少年读史记:绝世英才的风范编著:张嘉骅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2月第1版ISBN 978-7-5552-1459-5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 应对变局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要“通古今之变”,也就是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

毫无疑问,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到汉初,都是时局变动很大的时期,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在那些关键的时刻,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如何做出关键性的决定?这是司马迁想要探讨的课题,也是司马迁之后两千多年来世人想要了解的问题。

这一册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列传”的第十九篇到第三十二篇加以编写。主要人物有:范雎、蔡泽、蔺相如、廉颇、赵奢、赵括、李牧、田单、鲁仲连、吕不韦、豫让、聂政、荆轲、李斯、赵高和韩信。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时代变局,也在各自所处的环境里有过非比寻常的作为。他们或为公,或为私;或为义,或为利;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事迹都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意见。

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却相当重视事情的成败原因。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获得至宝和氏璧,于是骗赵王要以十五座城池做交换。赵王明知其中有诈,却碍于秦国强大的威势,不得不答应。正当赵国君臣为此束手无策时,蔺相如自愿担任护璧使者,前去秦国。

蔺相如做了这样的打算:秦王要是遵守承诺,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秦王要是不守承诺,就把和氏璧带回赵国。对策虽然很简单,但实行的过程惊险万分,因为蔺相如身在秦廷,面对的是拥有百万甲兵的秦王,只要秦王手指一捏,蔺相如便会立刻成为齑粉。

蔺相如不怕强权,宁可与璧玉俱碎,也要维护国家的最严,最终保住了和氏璧,并且全身而退。

同样的,在渑池之会,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存心想欺压赵国的秦国占不了半点便宜。

蔺相如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太史公赞美他的智慧,更佩服他的勇气,指出蔺相如是将自己的性命豁出去才会这么做。

赵国国君不像臣子蔺相如那么聪明。赵惠文王之后的赵成王中了敌人的反间计,又不听别人劝阻,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决定,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替代良将廉颇的帅位,以致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五万人。

赵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作为屏障的赵国抵挡不住秦国,崤山以东的其余五个国家自然就岌岌可危了。

战国末期,各国面对强秦的压迫,力求自保。燕太子丹派出死士荆轲去刺杀秦王。司马迁将这段刺杀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后人读这段历史,常感叹荆轲行刺不成是因为剑术不精,但我们如果仔细思索,就会发现最该为此项计划失败负责的是燕太子丹。

第一,燕太子丹太贪心,命荆轲先挟持秦王,要他在秦王不肯签下归还所侵之地的约定之后,才能杀秦王。如此贪心的要求,延误了荆轲刺杀的良机,从而导致了失败。

第二,燕太子丹太心急,不等荆轲合作无间的远方朋友来到,就改派虚有其表的少年秦舞阳当荆轲的助手,急着催他们上路。结果,秦舞阳在秦王面前一直发抖,让秦王有了戒备之心。行动组织不够完善,失败自然难免。

燕太子丹完全没有掌握刺杀计划的关键所在,害得荆轲成为错误决策下的牺牲品。

我们读《史记》的故事,除了了解司马迁等古人对于事件的看法,还可以运用现代的观点去解读。因此吕不韦帮助秦公子子楚立为太子,期望自己在太子登基后获得莫大的利益,可视为是一种“风险投资”;而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行径,则让我们看到了“说服的艺术”。

至于田单复国的故事更值得一提,因为那是以“创新求变”来应对变局。

创新与创造有别。创造是造出一个过去所没有的事物来,而创新是改造旧有的事物,赋予其新的功能。

田单在复国计划最后阶段所使用的“火牛阵”,就是一种创新。他在牛的角上、身上和尾巴进行加工,把普通的牛变成活生生的武器。田单倘若不采用奇袭的方法,怎么打得过比齐军强大的燕军呢?田单深知自己在关键时刻该有的作为,所以他的成功是有道理的。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事实上,中国有许多古籍都像《史记》一样充满智慧,只是对现代人来说,存在着因时空因素所造成的隔阂。要是在读法上也能创新,用不同的观点来诠释古代的人和事物,那么这些古书就不至于在时间的洪流里淹没了。目录

序 应对变局

相国恩仇记 应侯范雎的故事

城与璧,将与相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将军们 赵奢、赵括、廉颇、李牧的故事

出奇致胜 田单复国的故事

义不帝秦 鲁仲连的故事

政治商人 吕不韦的故事

两个刺客 豫让和聂政的故事

刺杀秦王 荆轲的故事

帝国的崩坏 李斯和赵高的故事

刺杀汉皇 贯高的故事

国士无双大将军 韩信成王的故事

悔不背叛的王侯 韩信被害的故事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我为什么写《少年读史记》

故事取材相国恩仇记应侯范雎的故事

范雎主张「远交近攻」,

采取外交军事整合的策略,

与远方国家建立盟友关系,

并蚕食邻近国家的土地。

秦国最终得以吞并天下。恩怨的开端

范雎得罪了魏国的丞相魏齐,魏齐叫人用板子和荆条毒打了他一顿,打得他肋骨和牙齿都断了好多。

范雎为了保命,躺在地上装死。

魏齐命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进厕所。那些在相府酒宴上喝醉的宾客,上厕所时都往他身上撒尿。魏齐用这种方法污辱一个已死的人,就是想警告大家。

范雎到底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范雎什么也没做错,他只是跟随主人出使了一趟齐国,回国后就遭遇这样的横祸!

范雎是魏国人,志在游说诸侯。他想侍奉魏王,但因家境贫穷,无法筹到足够的活动经费,只好先追随魏国的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着一同前往。在齐国停留期间,魏国想要谋求的事情一直没有进展,但齐襄王听说范雎的口才不错,因此派人送给他一些钱,还有牛肉和美酒。范雎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为光火,认定范雎肯定是暗地里把魏国的秘密透露给齐国,才会受到这样的礼遇。他要范雎收下牛肉和美酒,退回钱财。

回国后,还在恼恨范雎的须贾向魏齐报告了这件事。魏齐也大动肝火,这把无中生有的怒火烧得范雎体无完肤,险些让他断送了性命。

厕所里,装死的范雎偷偷对看守自己的人说:“您要是能把我弄出去,日后我一定重重地谢您!”

于是看守的人请求魏齐让他把草席中的死人抬出去扔掉。

魏齐喝得醉醺醺地说:“好,去吧!”范雎因此得以脱逃。

魏齐酒醒后,疑心范雎没死,便派人去打听他的下落。

魏国人郑安平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范雎一起逃跑并躲藏起来,而范雎也从此改名换姓,叫作张禄。逃向秦国,路遇穰侯

当时,秦昭王派出的使者王稽正在出使魏国。郑安平假扮成当差的前去侍候王稽。王稽想带一批人才回秦国,便问郑安平:“在魏国有没有什么贤人愿意跟我到西边一游?”

郑安平回答:“在属下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他想见见您,跟您聊聊天下事。但这个人有仇家在寻他,白天不敢现身。”“那就晚上带他来吧!”

郑安平在夜里带张禄来见王稽。话还没谈完,王稽就知道范雎是个贤才,对他说:“请先生在边境上的三亭冈等我。”范雎答应后就走了。

王稽辞别魏王,在返秦的途中顺道接上了范雎。

走到湖关这个地方,远远地看见一队车马从西边而来。范雎好奇地问:“从那边来的人是谁?”

王稽说:“是秦相穰侯魏冉。他正要到东边去巡视各个县邑。”

范雎一听便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在秦国独揽大权,最讨厌收留各国的说客。这样见他,恐怕会遭到羞辱,我宁可暂时躲在车子里。”

不久,穰侯来到面前,停车向王稽表示慰问并问道:“关东那边有没有什么变化?”

王稽回答:“没有。”

穰侯又问:“使君大概没有带说客回来吧?这种人没有什么用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

王稽回答:“属下不敢。”说完,王稽便告辞了。

王稽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范雎却觉得事情不太对劲:“我听说穰侯是个聪明人,处事多疑,刚刚他怀疑车子里有人,却忘了查看。他这一去必定会因后悔而返回的。”谨慎起见,范雎下车步行。

果然,穰侯走了十多里路之后,派骑兵回头搜查王稽的车子,确认车里没有说客才作罢。

最终,王稽带着范雎来到秦国的国都咸阳。求见秦王

王稽趁回报出使任务的时机,对秦昭王说:“魏国有位张禄先生,是天下少见的辩士。他说:‘秦国处境危如累卵,用我的计策就能安定。但这需要当面谈,不能透过书信。’因此,臣就把他带来了。”

当时,秦昭王在位已经三十六年。在这三十六年里,秦国向南方攻取了楚国的鄢、郢。楚怀王被囚禁在秦国,最后死去。秦国又向东边出兵,大败齐国。在此之前,齐愍王曾经称帝,但不久就取消了帝号。秦国还数度围困韩、赵、魏“三晋”。秦昭王拥有这么显赫的功绩,哪里还需要听取辩士的建议?

秦王因此不相信王稽的话,只让范雎住在客舍,供给他粗糙的饮食。范雎等待秦王召见,就这样等了一年多。

秦国当时由穰侯主政。穰侯和华阳君是昭王的生母宣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和高陵君是昭王的同母弟。穰侯当相国,其他三人就轮流当将军。这四人各自都领有封地,由于有太后当靠山,他们的私人财富甚至都超过了王室。

这一年,穰侯担任秦国的将领,打算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好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范雎瞅准机会向秦昭王上书,点明一个道理:“善于致富的士大夫,是从诸侯国中取利;善于让自己的诸侯国强大起来的诸侯,是从其他诸侯国取利。圣明的天子,就不会让任何诸侯独大。这是为什么?因为诸侯一旦势力强大了,就会削弱天子的权力。”

毫无疑问的,这些话是在暗示秦昭王得留心穰侯那些致力于扩大势力的臣子。

范雎在呈文中要求晋见昭王,并以性命保证:“倘若说了毫无用处的话,那么我甘愿受死。”

秦昭王读完书简非常高兴,为先前没听信王稽的推荐而向王稽道歉,并派马车去接范雎过来。

范雎一到离宫,便假装不晓得宫里的路径,直接往内宫闯去。

昭王正从内宫出来。宦官瞧见范雎,生气地驱赶他:“快走!大王就要来了!”

范雎故意大声嚷嚷:“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范雎想以此激怒昭王。

昭王听见范雎和宦官的争吵,走上前去迎接范雎,致歉后,以宾主之礼相待。范雎推辞谦让了一番。远交近攻

秦王屏退左右,长跪在空荡荡的宫殿里,向范雎请教:“先生有什么要对寡人赐教的?”

范雎支支吾吾地回答:“嗯嗯。”

秦王长跪在地,又恭敬地问:“先生是不是有什么事想教寡人?”

范雎仍然回答:“嗯嗯。”

如此这般重复了三次。

秦王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寡人吗?”

范雎说:“臣不敢这么做。”

接着,范雎从吕尚(姜太公)遇到周文王的事情谈起,说这两个人本来交情生疏,但吕尚一获得文王的信任,便帮助文王成就了一番帝王大业。

范雎坦言相告:“我准备劝谏的,都是关于国君的事。我处在别人的骨肉亲情之间,只盼能献上一片愚忠,却不知大王的心思是什么?这是刚刚大王问我三次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不怕大王将我处死,就怕自己的话没被采纳,以致日后众人在大王面前都闭口不语,没有人敢为秦国效力。”

秦王依旧长跪在地,说:“先生这说的是什么话呢?寡人不肖,能蒙先生教诲,这是上天赐福。不论事情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只要是与国事相关,都希望先生能指导我。您就不要再怀疑寡人了。”

范雎朝秦王一拜,秦王也回了一礼。

于是范雎侃侃而谈,为秦王分析秦国的形势。由于发现有近臣在殿外偷听,范雎心中忐忑,只敢讲朝外的事,不敢讲宫里的事,同时也想藉此探探秦王的反应。

然而范雎所讲的朝外之事,却让秦王大表赞同。

范雎说:“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两地,不是好计策。出兵太少,伤不了齐国;出兵太多,对秦国本身不利。若是盘算着让秦国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来支援,那就更不合理了。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很友善,越过它们的国境去攻打其他国家,这样合适吗?这项计划未免太不周密了!”

在此之前,齐愍王曾攻打南边的楚国,想拓展千里之外的土地,但最后连很小的地方都没有得到。齐国不是不想得到,而是形势迫使它无法获得。诸侯见齐国兵力疲惫,君臣不和,于是发兵攻击,打得齐军大败而归。

将士受到羞辱,归咎于齐王,纷纷责问:“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

齐王说:“是田文(孟尝君)。”

于是大臣群起作乱,迫使田文出逃。

范雎引用这个例子对秦王说明:“齐国之所以大败,是因为它攻打楚国耗尽兵力,让韩、魏两国从中得到厚利。这就是所谓的‘把兵器借给恶贼,把粮食送给盗匪。’”

接着,范雎向秦王献出“远交近攻”的计策:“大王不如结交远方的国家,攻打临近的国家。大王若得到一寸的土地,那就是实在的一寸土地;若得到一尺的土地,那就是实在的一尺土地。如今放过近的而去攻打远的,这不是很荒谬吗?”“说得好!”秦昭王非常认同范雎的想法,与他商议后,拟定了对付魏、韩等国的计划,日后逐步实行。逐四贵,夺相位

范雎愈来愈受到秦王的信任,时常有进言,如此被重用了好几年。

有一天,范雎对秦昭王说:“臣以前在崤山东边的时候,只听说齐国有田文,没听说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和泾阳君等人,没听说有秦王。如今太后专断独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他国,从不回报;华阳君和泾阳君惩处罪犯,都依照自己的意思;高陵君对官吏的任免,也都没请示过大王。这四种权贵齐聚,而希望国家不产生危机,至今还没听说过!在这四种权贵底下,是没有所谓的君主的。”

经范雎这么一提醒,秦昭王起了警觉之心。

范雎针对太后等“四贵”的作为反复申说,警告秦昭王:“现今朝廷里,从小官到大官,乃至大王的左右侍从,哪一个不是相国的人?大王在朝中孤立无援,臣为您感到忧心,怕千秋万世以后,统领秦国的将不再是您的子孙。”

秦昭王一听,大为恐惧。不久之后,他就废了太后,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人逐出咸阳。

秦昭王拜范雎为相,并收回穰侯的相印,命他回到自己的封地陶邑。

朝廷派车为穰侯运送家当,运输车竟多达一千多辆。出关时,关守检查穰侯的财物,发现他的珍奇宝物竟然比王室还多。

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将应城封给范雎,范雎因此号为应侯。对须贾的复仇

范雎当上秦国的相国后,仍沿用张禄这个假名,所以魏国并不知情,以为范雎早就死了。

魏国听说秦国即将攻打韩、魏两国,于是派须贾出任使者,到秦国活动。

范雎得知须贾来到秦国,便隐匿自己的身份,穿上破衣、破鞋,从小路走到馆舍去见须贾。

须贾一见到他,大为吃惊:“范叔,你还活得好好的?”“是的。”

须贾笑着说:“范叔过去志在游说诸侯,在秦国有没有对秦王进行游说呢?”“没有。范雎先前得罪了魏相,因此逃到这里来,哪里敢再游说呢?”“范叔现在在做些什么?”“帮人做佣工。”

须贾打从心里同情范雎,便留他一起喝酒,并忍不住叹息说:“唉,你竟流落到这种地步!”还拿了一件粗丝的厚袍送给他。

趁这个机会,须贾问范雎:“你知道秦国的相国张禄吗?我听说他很得秦王的信任,天下大事都由他决定。我的事成不成也要靠他决定,你有没有跟张禄熟识的朋友?”

范雎故意说:“我家主人跟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拜见他。不如由我领您去见张禄吧!”

须贾却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我实在出不了门。”“我愿意为您去跟我的主人借一辆四马大车。”

范雎回去取了四马大车,还亲自为须贾驾车。

大车驶入相府,府中认识范雎的人都赶紧回避。看到这种情形,须贾觉得很奇怪。

到了相国办公处所的大门,范雎对须贾说:“请在这里等我,我为您去跟相国通报一声。”

须贾拉着马车的缰绳在门口等了许久,却一直等不到人,便问门卫:“范叔怎么还不出来?”

门卫说:“我们这里没有范叔这个人。”

须贾愣了一下,说:“就是刚刚载我进来的那个人呀!”

门卫说:“那是我们的相国张禄。”

须贾大吃一惊,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于是赤裸着上身,膝跪而行,请门卫带他去向相国谢罪。

范雎张起华丽的帷帐,在众多侍者的簇拥下接见须贾。

须贾不停地磕头,自称犯下不可饶恕的死罪,说:“须贾想不到阁下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坐上青云之上的位子。须贾从此再也不敢读天下书,再也不敢参与天下事了。须贾犯了可烹可剐的大罪,就算把我扔到蛮荒之地,我也没话说。是死是活,任君处置!”

范雎问:“说说看,你的罪有几条?”

须贾回答:“就算拔下我的头发来数,也数不完。”

范雎说:“你的罪有三条。第一,你先前在齐国认定我出卖魏国,在魏齐面前说我坏话;第二,当魏齐把我扔进厕所,污辱我时,你不加以阻止;第三,还有更过分的,你喝醉了酒,何其忍心也在我身上撒尿。我今天之所以没取你的性命,是看在你还顾念旧情,送了一件袍子给我的分上。”

范雎说完,便把须贾赶了出去。

范雎接着进宫向秦昭王报告,说服秦昭王不接见魏国的来使,将须贾遣回。

当天,范雎在相府大摆筵席,款待各国使节,所有使节都与他同坐在堂上,享用美酒佳肴,唯独让须贾坐在堂下,并在他面前摆上马吃的草料。范雎命令两名囚犯在两侧挟持着须贾,像喂马一样喂他吃草料。

范雎一再提醒须贾:“替我传话给魏王,叫他赶快交出魏齐的人头,否则我将屠灭大梁。”对魏齐的复仇

须贾回到魏国,将整件事告诉魏齐。魏齐吓得逃往赵国,躲在平原君门下。

秦昭王四十二年,也是范雎担任秦相的第二年,秦国向东攻打韩国,夺取了少曲和高平。

秦昭王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门下,决心为范雎复仇,因此假意友好地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在信中提到:“寡人听说您行为高尚而有义气,希望能和公子交个朋友,劳驾您来访,寡人要和公子开怀畅饮十天。”

平原君畏惧秦王,但心想能与秦王交个朋也不错,于是就到秦国去见秦王。

秦昭王与平原君共饮数天,对他说:“以前的周文王得了吕尚,尊为太公。齐桓公得了管仲,尊为仲父。范先生如今也是寡人的叔父。范先生有个仇家就住在公子府上,希望您派人将他的头取来,否则我不让公子出关。”

平原君回答:“人在显贵时交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的时候;在富裕时交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的时候。魏齐是我的朋友,就算住在我家里,我也不会把他交出来,更何况他现在不在我家。”

秦昭王于是写信给赵王,要赵王火速将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举兵攻打赵国,并且不会放平原君回国。

赵孝成王收到信后,立刻派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

魏齐连夜奔逃去见赵国的宰相虞卿。虞卿料定无法劝说赵王放过魏齐,便解下相印,放弃相位,随魏齐一起出逃。

两人抄小路逃了一段时间,但心想诸侯国里没有人救得了他们,因此又奔回大梁,想借信陵君的关系去投靠楚国。

信陵君因为畏惧秦国,心生犹豫,不太想接见他们。

当时,门客侯嬴正站在一旁。信陵君便问侯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

侯嬴说:“一个人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想了解别人也不太容易。这个虞卿当年穿着草鞋、撑着雨伞,去见赵王。第一次见面,赵王赐他一对白璧和百镒黄金;第二次见面,赵王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面,赵王就授他相印。在那个时候,大家都争着想知道虞卿的来历。如今魏齐落魄潦倒,前去投奔,虞卿不顾高官厚禄的尊荣,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随着魏齐出逃。能将别人的穷困当作自己的事,前来投奔公子,公子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一个人真的是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想了解别人也不太容易啊!”

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大感惭愧,亲自驾车到郊外去迎接两人。

谁知魏齐听说信陵君不想见他,一怒之下,已经刎颈自尽。

赵王最终取得魏齐的头颅,献给秦国,秦昭王于是释放了平原君。

秦昭王四十三年,秦国攻打韩国,攻下汾陉,在黄河边的广武山筑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自从范雎当上秦相,王稽就来要求回报,甚至说:“万一哪天您或我突然死掉,该回报以及该得到回报的都未能如愿,那就真的遗憾了。”

范雎听了不太高兴,但还是推荐王稽当河东郡郡守,并允许他在三年任内不必向朝廷上报郡内的施政情形。

范雎又荐举郑安平,秦昭王任用他为将军。

范雎大散家财,回报当初困厄时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凡是对他有恩的,就算只给过他一碗饭吃,他都要报恩;凡是与他有仇的,就算只瞪过他一眼,他也要报仇。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昭王采纳范雎的建议,施行反间计,让赵国改派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将军。秦军因此在武安君白起的率领下在长平大败赵军,接着又围攻邯郸。

后来,范雎与白起结怨,于是向秦昭王进言,让昭王杀了白起。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改派郑安平到前线领军。郑安平被赵军围困,情急之下率两万人投降赵国。

依照秦国的法律,推荐的官吏若在任内犯罪,推荐人同受其罪。

郑安平投降敌军,范雎依法连坐,当诛三族。但是秦昭王袒护范雎,下令:“谁敢提郑安平的事,就按郑安平该受的罪来论处。”而且还给范雎更多赏赐,以安抚他的心。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了两年(公元前255年),河东郡郡守王稽与其他诸侯勾结,被依法处死。

范雎的忧虑日甚一日,每天都忐忑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急流勇退

蔡泽也是一名辩士,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许多不顺遂。他让人在范雎面前说:“蔡泽是个聪明善辩的雄才,只要他见了秦王,就能让秦王为难您,并且夺下您的相位。”

范雎一听便说:“五帝三皇的事、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全都了解。许多能言善道的人,我也都能让他们折服。这个人岂能困住我,还夺我的相位?”于是派人将蔡泽召来。

蔡泽入见,只向范雎做了一个揖。

范雎原本就不太高兴,见蔡泽的态度如此傲慢,便忍不住斥责道:“你宣称要取代我成为秦相,可有这回事?”“是有这么一回事。”“我倒想听听你的说法!”

蔡泽于是从一年四季的交替谈起,反复申说功成身退的道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当事物到达鼎盛的状态,就会开始衰败,这是天地间的常规。进退应符合时代的变化,也是圣人都应遵守的常理。当一个人位居高位,就要想想如何才能保全寿命,不至于夭折。如今应侯该报的恩和该报的仇都已经完成,心愿满足,为什么还没有顺应时变呢?”

蔡泽又问了范雎一句:“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都不得善终,如果要走到他们那样的下场,您愿意吗?”

范雎虽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也对蔡泽的言论进行了辩驳,但终究明白时运已经不站在他这边,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几天后,范雎将蔡泽推荐给秦昭王。昭王与蔡泽相谈甚欢,于是拜蔡泽为客卿。

范雎借这个机会告病请辞相位,打算归隐。昭王挽留他,但范雎假称病重。昭王只好免去他的相位,同时任命蔡泽为相国。

蔡泽做了几个月的秦相,后来因他人进谗言而怕遭遇不测,也称病辞去了相位。

蔡泽在秦国住了十几年,侍奉过昭王、孝文王、庄襄王。他最后侍奉的是秦始皇,为秦国出使燕国。此行三年后,燕国派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范雎的奋斗历程跟张仪很像。他们起初都是平民辩士,受权贵欺侮,入秦为相后利用秦国力量来打击仇家,完成雪耻的目的。

同样做过秦相,但范雎有两方面的表现大不同于张仪:

一、张仪主张“连横”;范雎主张“远交近攻”。

所谓“连横”,依照韩非的说法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现在有学者认为解释成“分众弱以事一强”(分化众多弱国来服待一个强国)会更好。这种策略是先外交后军事,当中利益复杂、隐含不稳定性。事实证明,战国时期各国的外交立场反复无常,“连横”策略不一定奏效。“远交近攻”策略是外交策略和军事策略的整合,甚至军事重于外交:先把邻近国家攻打下来,尽可能占领所有的土地。这是一种比较稳当的做法,也是一种“蚕食”的行动。事实证明,秦国就是用这种方式吞并了天下。

二、张仪至死仍陷在权力斗争的泥淖。范雎却懂得明哲保身,从对他愈来愈不利的政治圈退出。

这两点显著的不同,或许就能看出范雎和张仪性格差异所造成的人生形势的优劣。史记原典精选(1)

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2)(3)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4)之兵也,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5)于计疏矣。且昔齐愍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6)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7)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乎?’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攻齐(8)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盗粮者也。(9)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10)远攻,不亦缪!”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11)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12)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于是进言:“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二城,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伤不了齐国;出兵多,则有损秦国。我揣测大王的盘算,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派出全部的兵力来支持秦国,这实在有违情理。现在就能看出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很友善,越过他们的国境去攻打齐国,合适吗?这个计策考虑欠周密。况且先前齐愍王向南边攻打楚国,败楚军、杀楚将,占领了广阔的土地,但最后连很小的土地都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逼迫它不能占有啊!诸侯眼见齐国疲惫困顿,君臣不和,派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军。齐国将士受辱劳顿,都怪罪大王,说:‘是谁策划攻打楚国的?’齐王说:‘是田文策划的。’于是齐国大臣群起作乱,而田文出逃。齐国失败的原因是攻打楚国耗尽兵力,反而使韩、魏两国从中得利。这就叫作把兵器借给贼,把粮食送给盗匪。大王不如结交远的国家,攻打近的国家,取得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取得一尺土地也就是大王的一尺土地。如今不这么做,却去攻打远方的国家,不是太离谱了吗?”再说,过去中山国领土有方圆五百里,赵国独自把它吞并了,功业建成,名声高扬,利益到手,天下没有能侵害到它的。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就恐惧了。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侍奉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可乘势收服了。【注释】(1)夫:发语词,无义。(2)意:猜想、揣测。(3)悉:全部。(4)不义:不合道理。(5)辟地:开拓土地。(6)罢弊:同“疲敝”,疲惫、困顿。(7)顿:困顿、劳顿。(8)赍:送。(9)释:放弃、放过。(10)缪:通“谬”,荒谬。(11)中国之处:处于华夏诸国的中心。之,此处其义同“是”。(12)附:使之亲附,归附。词语收藏夹一、擢发难数:拔头发来数,也不够数。比喻多得数不完。多用于贬义。例句 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犯的罪行,擢发难数。二、睚眦必报:睚眦,瞪眼。报,报复。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仇恨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为狭窄。例句 你千万别惹他。他心眼极小,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三、长袖善舞:衣袖长,有利于跳舞时摇曳生姿。比喻有凭借就容易成功。后来比喻人的手腕高明,很会经营人际关系。相似的词语有“多财善贾”。例句 王经理长袖善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城与璧,将与相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蔺相如智勇兼备,

既能不畏强权,

勇于抗争,

又能谦恭容让,

以大局为重,

是一位真正的勇者。十五座城换一块璧?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一块楚国的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得知这个消息后,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玉。

赵王读完信,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一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把璧给秦,怕秦王使诈,得不到秦国的城;不给秦,又怕秦王生气,派兵来攻打。一筹莫展之下,想找个合适的人回报秦王,却遍寻不着。

当时,蔺相如在赵国太监总管缪贤的门下当门客。

缪贤对赵王说:“臣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当这项任务。”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

缪贤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给赵王听:“为臣曾经犯了罪,想逃到燕国去。臣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臣告诉蔺相如,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里握住我的手,对我说:‘希望与您交个朋友。’因此我相信燕王会收留我,才打算去投靠。蔺相如对臣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当时受赵王的器重,燕王才会想与您结交。现在您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而且还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自行请罪,幸运的话也许能被赦免。’臣依照他的话做,侥幸得到大王的饶恕。臣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具备智谋,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

赵王便把蔺相如召来,问他:“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与寡人交换和氏璧,能答应吗?”

相如回答:“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赵王又问:“要是他拿了我的璧,却不给城,那怎么办?”

蔺相如分析:“秦国要以城交换璧,若是赵国不答应,那是赵国理亏;赵国献璧而秦不给城,那是秦国理亏。两相权衡,宁可给秦国璧,让秦国理亏。”

赵王思索这番话,觉得似乎有道理,又问:“谁可以为寡人担任这次出使秦国的使者?”“大王若是没有人选,臣愿意捧着这块璧出使秦国。秦国一旦将十五座城池让给赵国,我就将璧留在秦国;万一秦国不给城,臣会把这块璧完整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前往秦国。完璧归赵

章台是秦国宫殿里一个供游乐的地方,不在王宫正殿,秦王在这里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很是欢喜,把璧传给姬妾和左右侍从观赏,侍从们都高呼万岁。

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要交出城池的意思,就上前说道:“这块璧有点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将璧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向后退了几步,倚着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找来商量,所有的大臣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它的强大,想用空话来获得这块璧,我们恐怕得不到那些城。’众人商议后都不想把璧让给秦国。但臣认为,一般百姓交往时尚且诚实不欺,何况大国!再说只为一块璧,就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怎么可以呢?赵王听了我的话,斋戒五日,命我出使秦国,奉上璧玉,并于大殿呈送国书。赵王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以此表示敬意啊!”

蔺相如继续说:“如今我来了,大王只在游乐的地方接见我,在礼节上上又表现得很傲慢。拿到璧玉便传给姬妾看,用这样的方式来戏弄我。臣眼见大王没有要把城池交给赵王的意思,所以把璧又拿了回来。大王若要逼我,我就让自己的头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高举璧玉,斜睨着柱子,作势要撞过去。“且慢!”

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璧玉撞破,赶紧道歉,请他千万别这么做,还把主事的官员找来,摊开地图,指出哪十五座城要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在做做样子,假装要给城池,但实际上,赵国连半座城也得不到。

蔺相如于是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畏惧秦国,不敢不将它献给秦王。赵王把璧送走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大堂之上举行九宾大典,这样一来,我才敢把这块璧献出去。”

所谓的九宾大典,是指由九种礼宾官员在仪式中依照顺序报名,将贵宾接引到殿上的隆重礼仪。

秦王权衡了一下,觉得用硬抢的方式肯定不行了,便同意斋戒五日,并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在宾馆里,蔺相如心想,秦王斋戒之后,还是会背弃约定,不将城池交给赵国。于是他派了侍从穿上粗布麻衣,把璧揣在怀里,从小路逃走,将璧先送回赵国。九宾大典上的豪气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大堂之上举行九宾大典,接引赵国使者蔺相如上殿。

蔺相如走到殿上,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缪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从来没有一个是信守盟约的。臣非常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因此悄悄派人把璧送了回去。侍者循着小路,应该已经到达赵国了。秦国强,赵国弱,大王只需派一名使者到赵国,赵国就将璧奉上。今天以秦国的强大,若能将十五座城先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得罪大王,而把璧留在国内?臣知道欺瞒大王,罪该万死,就此请领死罪,但希望大王和您的众位大臣能好好地思考这件事。”

听完这些话,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

左右待从打算将蔺相如拿下,但被秦王制止。

秦王说:“如今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却让秦赵两国绝了交情,不如好好款待他,再让他回赵国,那赵王难道会因一块璧而蒙骗秦国吗?”

秦王终究还是依照礼仪的程序,在殿上接见了蔺相如。礼成之后,放他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认为他非常称职,代表国家出使秦国,没有受到秦国的欺侮,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于是拜他为上大夫。

秦国始终没有割城给赵国,而赵国也没给秦国和氏璧。赵王鼓瑟

和氏璧事件后,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来年,秦国又攻打赵国,屠杀了两万人。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遣使者到赵国,表示想与赵王重修旧好,约在西河之外的渑池相会。

赵王畏惧秦国,不想赴约。

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商议:“不去的话,会显得赵国懦弱胆怯。”

赵王只好赴渑池之会,蔺相如随行。

廉颇护送赵王来到国境边界,与赵王诀别说:“大王这一去,算算行程来回不过三十天。三十天后如果还没归来,请您答应让我们迎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任何痴心妄想。”

赵王答应了。

渑池会上,秦王开怀畅饮,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喜欢音乐,不妨弹瑟来听听吧!”

赵王便弹了瑟。

秦国的史官记载:“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这种情形,也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通秦的地方音乐,现在让我捧上缶,请秦王演奏,以示同乐。”

秦王一听,火气上涌,不想答应。

蔺相如立刻上前进献缶,跪请秦王演奏。秦王仍然不肯。

蔺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就会让脖子的血喷溅到大王身上!”

秦王的左右待从想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大眼睛喝斥,吓得他们全都往后退。

秦王只得很不乐意地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回头把赵国的史官也叫来,要他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众臣说:“请赵国以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也说:“请秦国以咸阳城为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都没有占上风。秦王知道赵国部署了大批兵马在边境上防备秦国,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勇者的礼让

渑池之会结束后,众人回到赵国。赵王论功行赏,以蔺相如的功劳最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能征善战,名闻诸侯,听了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的消息后,很不高兴地说:“我身为赵国将军,拥有攻城夺地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舌头,立了一点功劳,官位就在我之上,何况他曾当过太监总管的门客,出身卑微。这简直是在羞辱我,在他之下,我可受不了!”

廉颇接着公开宣称:“最好别让我遇到蔺相如。若是遇到他,我一定当面让他难堪!”

蔺相如听说这些后,从此不跟廉颇碰头。每次上朝,蔺相如总推说有病,不和廉颇争位子的前后。

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赶紧吩咐人调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的门客看到这种情形,一起来劝他:“我们之所以辞别亲人,前来侍奉您,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节操。如今您与廉颇同朝为官,廉颇对您口出恶言,而您居然胆怯地躲着他,这也未免太示弱了!平常人对这种事尚且感到屈辱,更何况您身居高位。我们这些人实在没有您这样的雅量,请批准我们离开!”

蔺相如坚持留住他们,说:“各位,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厉害吗?”“比不上。”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喝斥他,并羞辱他的众臣,相如就算再没用,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只是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兵,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若是两只猛虎斗起来,势必会有一伤。我之所以回避着他,是因为得把国家的安危摆在前头,把私人的恩怨摆在后头啊!”

过了几天,当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这番话,便裸着上身,背负荆条,由宾客带路,到蔺相如家登门谢罪。

廉颇说:“我是个粗鄙卑贱的人,不知道上卿的器量如此大!”

从此,廉颇与蔺相如两人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这一年,廉颇向东面进攻,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隔了两年,廉颇又攻占了齐国的几座城邑。之后三年,廉颇攻下魏国的防陵、安阳。再过四年,蔺相如担任统帅,领兵攻打齐国,一直打到平邑才收兵。

在蔺相如与廉颇的合力之下,赵国再度强盛了起来。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蔺相如是个很有智谋的人,但司马迁在蔺相如的传记中,更想凸显他的“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实是蔺相如、廉颇、赵奢、赵括和李牧的合传,而廉颇和李牧还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然而司马迁在本篇的“太史公曰”里,只对蔺相如一个人做评论,并且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司马迁是这么说的:“能了悟死亡的,必定勇敢。死亡并不难,难的是怎么面对死亡。当蔺相如高举璧玉,斜睨廷柱,喝斥秦王的左右侍从,以当时的情势来看,顶多是被杀,但一般人往往会因为胆怯懦弱,而不敢有如此的表现。相如用勇气慑服了秦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相如归国后,对廉颇表示礼让,以大局为重。他在处事方面,可称得上是智勇兼备啊!”

能得到史家如此高的评价,蔺相如可谓实至名归。

从蔺相如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真正的勇,是以理服人的;二、真正的勇,并非一味向前,有时候也要懂得退让。

让我们学习当一名真正的勇者吧!史记原典精选(1)(2)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3)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4)(5)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6)(7)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8)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9)(10)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11)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于是拿着璧往后退,站定后倚着廷柱,极度愤怒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璧,所以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大臣们找来商量,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换得这块璧,那些做为交换的城恐怕得不到。’大家都不主张把璧交给秦国。但臣认为,百姓在交往时尚且诚实不欺,何况大国!再说只因一块璧就惹强大的秦国不高兴,真是万万不可行!因此赵王斋戒五天,命我出使,将璧玉奉上,并且在大殿之上呈送国书。这么做是为什么?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如今我来,大王只在玩乐的地方接见我,礼节很傲慢。拿到璧玉就传给姬妾看,以此来戏弄我。臣见大王没有要把城池送给赵王的意思,所以我又把璧拿了回来。大王若是逼我,我就让自己的头和这块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蔺相如高举着璧玉,斜睨着柱子,作势要撞柱子。秦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能说话不算话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注释】(1)却:后退。(2)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比喻非常生气。(3)负其强:依靠自己强大。(4)偿:送。(5)布衣:平民百姓。(6)逆:违背。(7)欢:欢心。(8)书:国书。(9)列观:一般的台观。(10)倨:傲慢。(11)辞谢:道歉,谢罪。词语收藏夹一、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例句 这件国宝让其他国家借去展览了半年,如今完璧归赵。二、负荆请罪:形容真心地认错,请求责罚。例句 这件事是我做错了,我现在就向您负荆请罪。三、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共死的好友。例句 他和他的战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成了刎颈之交。将军们赵奢、赵括、廉颇、李牧的故事

人才都渴望能被明主所用,

若无法在自己国家一展所长,

只好到其他国家寻找机会。

不管境遇如何,

他们却始终怀着报效祖国之心。赵奢劝平原君

赵奢原本是赵国负责征收田赋的官吏。

有一次收租税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赵奢依法处死了平原君家九个缴纳租税的负责人。平原君为此大怒,要杀赵奢。

赵奢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贵公子,如今我若纵容公子家不缴纳租税而不秉公处理,那么法令的公信力就会削弱。公信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开始衰颓;国家一旦衰颓,诸侯就会出兵进犯;诸侯一旦进犯,赵国也就灭亡了;赵国一旦灭亡,您还能拥有当前的财富吗?以您的尊贵来说,若能奉公守法,就能发挥领头的作用,让全国上下一心。全国上下一心,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赵国就会稳固,而您贵为王亲,还怕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听了他的话,认为他很有才能,便将他推荐给赵王。

赵王于是让赵奢管理整个国家赋政。从此全国赋税都很公平,人民富庶而国库充足。赵奢解救危城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驻扎在阏与这个地方。

赵王召见廉颇,问:“阏与有难,能不能前往救援?”

廉颇回答:“前往阏与的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很难前往救援。”

赵王又把乐乘召来,用同样的话问他。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

赵王最后把赵奢找来问了同样的问题。

赵奢回答:“路途遥远,地势狭窄又危险。如果双方对战,就会像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谁凶猛谁就赢。”

赵王于是命赵奢为统帅,带兵前去解救阏与。

部队离开邯郸三十里之后,赵奢下令:“凡是敢对军事行动表达任何意见的,处以死刑。”

秦军驻扎在武安的西边,击鼓呐喊的练兵声震动了武安城中的屋瓦。赵军侦察敌情的斥候回报这一情况后,请求将军赶紧出兵援救武安,赵奢立刻将他斩首。

赵军构筑营垒,按兵不动二十八天,且一再地加强工事。

秦军派间谍潜入赵营,赵奢刻意款待这些间谍,然后让他们离开。

间谍回来将赵军的情况一说,秦军的将帅简直乐坏了,说:“部队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再往前走,还忙着盖营垒,这下阏与已非赵国所能拥有了。”

事实上,赵奢送走那些秦军间谍后,立刻下令士兵卸下铁甲,急速前进,只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了阏与,并派出一支善于射箭的部队,让他们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赵军的营垒才刚构筑完成,秦军便得知消息,全面扑击而来。

赵奢有个部下叫许历,此时不顾军令,想对军事行动有所进谏。

赵奢说:“让他进来吧!”

许历对赵奢说:“秦军原本没料到赵军会来这里,现在肯定来势汹汹,将军一定要集结兵力,严阵以待,不然就会失败。”

赵奢说:“好,我接受你的建议。”

许历请罪:“属下不顾军令而进谏,愿受军法处置。”

赵奢说:“等回邯郸后再说吧!”

许历又向赵奢进谏:“先占领北山即能取胜,后到达的就要吃败仗了。”

赵奢同意这个看法,便发动万名兵卒先占领了北山。

秦兵到了后,迟迟攻不上北山。

赵奢发动军队猛烈攻击,大败秦军。秦军溃散,四处奔逃。

赵军解除了阏与之围,得胜归国。

赵惠文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任许历为国尉。赵奢至此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惠文王过世后,孝成王继位。

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形成对峙的局面。

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却屡次被秦军击退,赵军因此坚守营垒不战。秦军几次挑战,赵军怎么也不肯出战。

秦国派出间谍散播谣言:“秦国最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当将军。”

赵王相信了这个谣言,打算让赵括取代廉颇。

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只凭名声就任用赵括,这好比用胶黏住调音的弦柱,再去弹瑟。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懂如何在战场上随机应变。”

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告,执意命赵括为将军。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战略,自以为天底下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经跟父亲赵奢谈用兵的道理,赵奢难不倒他,但也不特别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不夸赞儿子?”

赵奢说:“用兵打仗,攸关生死,括儿却说得那么容易。赵国日后不派他当将军便罢,若派他当将军,赵军必定惨败。”

等到赵括率领大军即将出发时,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千万不能让赵括当将军!”

赵王问:“为什么?”

赵括的母亲说:“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身为大将军,亲自捧着饮食侍候过的军吏数以十计,当成好友看待的数以百计,而大王和宗室贵族所赏赐的物品,他都分送给军吏和幕僚。从接受命令那天起,他就不问家里的事情。赵括如今刚当上将军,就摆架子要大家照规矩来拜见他,使得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所赏赐的黄金币帛,他都带回家好好收藏,而且天天留心哪里有便宜合适的田宅,能收购的就尽可能收购。大王看他哪里像他父亲?这对父子完全是不同的心思,希望大王不要派赵括去。”

赵王说:“老夫人,你就别管这件事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说:“大王如果执意要派赵括去,假设他做得不够称职,我可以不受牵连吗?”

赵王说:“可以。”赵括错误的一战

赵括取代廉颇后,变更军中原有的规定,把带兵的人也都换成自己人。

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运用奇袭战略假装败逃,然后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受不了了,由赵括亲自领军,精锐尽出,和秦军展开肉搏战。

秦军射杀了赵括。赵军大败,数十万人投降秦军,但秦军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赵军前后死亡人数多达四十五万人。

来年开始,秦军围攻邯郸一年多,赵国几乎无法脱困。幸亏有魏、楚友军前来救援,才得以逼退秦军。

至于赵括的母亲,由于事先已经向赵王禀明,并且与赵括脱离了关系,所以赵王没有诛杀她。老将廉颇的心愿

邯郸解围后七年(《史记》误为五年),燕国采用栗腹的计策,认为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之战,而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赵国兵力空虚,便发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廉颇带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了栗腹,接着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国才同意撤军。

赵王把尉文这个地方封给廉颇,封他为信平君,由他出任代理相国。

廉颇先前在长平被罢免失去权势时,门客都离他而去;如今他被重用,那些门客又找上门了。

廉颇不高兴地说:“你们走吧!”

那些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如此跟不上时代呢?天下人都是根据利害关系在打交道的。您得势,我们跟随;您不得势,我们离去。这本来就是常理,有什么好抱怨的?”

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攻占了繁阳。

赵孝成王过世后,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的位置。廉颇一气之下带人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本人也逃往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以李牧为大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和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魏国的信任和重用。

之后,赵国屡次被秦军所困。赵王很想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一直这么期待着。于是赵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探视廉颇,想知道他还能不能担任要职。廉颇的仇家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要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者见到了廉颇。用餐时,廉颇故意在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饭和十斤肉,接着披上铁甲,跨上马鞍,以显示自己老当益壮。

使者回国禀报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不错。可是他在陪我闲聊的时候,就连续跑了三趟厕所。”

赵王听到这番话,认为廉颇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就不再召他回国。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停留,便暗中派人去接他。

廉颇当上楚国的将军,却始终没有战功。他总是说:“我想指挥的是赵国的子弟兵啊!”

廉颇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匈奴克星李牧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备匈奴入侵。

他经常根据情势的需要设置官吏,并把自己从边城收到的租税送进将军的幕府,作为士兵开销的经费。

李牧对战士们非常好,每天都宰杀牛羊慰劳士兵,训练士兵射箭骑马,注意烽火的讯息,并且经常派出侦察人员刺探敌情。

李牧规定:“匈奴一旦入侵,就要立即回防,谁要是敢去捉拿匈奴,斩!”

因此,每当烽火传出匈奴来犯的警报,李牧的部队就会整批退回堡垒,不出战。

如此经过几年,赵军没有任何损失。匈奴因此以为李牧是个胆小鬼,而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实在很胆怯。

赵王派人去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故我。赵王一怒之下便将他召回,改派别人代替他。

此后的一年多,只要匈奴来犯,赵军必定迎战。但战败的次数居多,伤亡惨重,最后边境都无法耕田和放牧了。

赵王于是又请李牧担任边地守将,但李牧推说有病,不肯出任。

赵王态度强硬,要求李牧再度领兵。

李牧趁机说:“假如大王一定要起用微臣,请准许臣用以前的方法守护边境,这样臣才敢奉命。”

赵王答应了他的条件。

李牧到了边境,行事风格一如从前。几年下来,匈奴毫无进展,依旧认定李牧是个胆小鬼。

边防的士兵们每天得到赏赐,却闲得发慌,纷纷表示愿意一战。李牧眼见时机成熟,于是精心挑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百金之赏的精锐勇士五万人、善于射箭的士兵十万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训练。

李牧又让人们四处放牧,使得满山遍野看起来都是牛羊。

当匈奴的一小队人马入侵时,李牧就假装迎战失败,故意让几千人被匈奴俘虏。

匈奴的首领单于得到这个消息,立刻率领大批人马扑击而来。

李牧布下奇阵,从左右两翼包抄夹击,大败匈奴,杀了十多万名敌人,灭了襜兰,打败东胡,收服林胡,仅让单于脱逃。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城。李牧遭国君暗杀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在廉颇逃到魏国之后,赵国任命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打下武遂和方城。

十年后,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人。赵国派李牧当大将军,在宜安大破秦军。

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又过了三年,秦军攻打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并向南击退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两人抵挡秦军。

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让他散播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

赵王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去取代李牧,但李牧不肯接受命令。赵王便暗中派人杀了李牧,并罢免了司马尚的职务。

三个月后,王翦对赵国展开猛烈的攻击,大败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将军颜聚。

最后,秦国灭了赵国(公元前222年)。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赵孝成王作为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决策者,表现得很昏庸:轻信谣言,弃老练的良将廉颇于不顾,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就算赵括的母亲提出具体的警告,也不采信。

赵孝成王之后的继承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廉颇和李牧两人的遭遇,反映出赵国的每况愈下都是由赵国领导者造成的。前后几任赵王都不懂得使用人才。

人才都渴望能被明主所用,若不能在国内一展长才,就可能被迫到其他国家去寻找机会,这便是所谓的“人才外流”。在《史记》里,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但廉颇的例子不免让人多生感慨:廉颇人在他国,却始终怀着报效祖国的心志,而赵王竟因“谗言”就否定了他的能力。

南宋词人辛弃疾同样也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他在《永遇乐》一词里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坦白说,这已经不只是辛弃疾才有的感叹,而是所有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有的心声。史记原典精选(1)

赵王信秦之闲。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2)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3)(4)(5)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6)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相信秦国散播的谣言。秦国散播谣言说:“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赵国派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当将军。”赵王因此任命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