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五卷: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5:49:38

点击下载

作者:龚书铎

出版社:巴蜀书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五卷: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五卷: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试读:

前言

魏书

●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历史,无疑是我们国家和整个华夏民族的灵魂所在。从有文字以来,中国人就对历史的记述有着浓厚的兴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滥觞于前,孕育了中国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历史记述制度,不仅“世有史官”,而且设立专门的著史机构;除了国家专门组织的著史工作之外,大量的私人著史活动也是风起云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念并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化思潮,影响深远。

在这样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几千年来,中国产生的历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有所区别,于是产生了“正史”和“野史”之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就正史而言,“二十四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作为正史总集的“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主干,由清乾隆帝钦定后,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它从《史记》(司马迁著)至《明史》(张廷玉等著)共计24部、324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的著作年代前后相差计1800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独有的巨著。“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纪传体的形式,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的方式记事,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末年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兴旺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规律,翔实而细致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这一皇皇巨著,我们编撰出版了这部《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保持原书风貌,浓缩原著精华。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本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魏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戴卫红《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魏书》记载了我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4世纪末叶至6世纪中叶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历史渊源、发展兴盛及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同时还记载了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

魏收(505~572),字伯起,北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26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在东魏,官至秘书监,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入北齐,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北齐天保二年(551),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魏收的年辈小于温子升、邢劭,而文誉齐名,世称“三才”。《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反映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魏书》新增《官氏志》《释老志》,这两篇《志》所记述的内容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官氏志》重姓族,《释老志》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

历史上有不少人批评《魏书》,仅唐人刘知几所著《史通》一书,批评魏收及其《魏书》的地方,就有数十处之多。但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肯定它的价值。唐初,许多史家认为《魏书》“已为详备”;李延寿更是称赞它“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沉致远”。卷一北魏序纪

北魏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原始部落,历经数十代首领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有后世历经百年的强大王朝。其间,有天女赐子的美丽传说,也有开疆拓土、百折不挠的奋斗壮歌。【鲜卑的由来】

相传鲜卑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一子名叫昌意。昌意的小儿子被封在北疆,封国内有座山名大鲜卑山,于是便以山名为号,由此繁衍生息,逐渐成为驰骋塞外的一个部落。他们畜牧为生,射猎为业,民风淳朴,历史靠口耳相传。因黄帝有土德而称王(古人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北方民俗称“土”为“拓”,“后”为“跋”,所以部落的首领就以“拓跋”为姓氏,意为黄帝的后裔。

这支部落传了几十世,到了首领拓跋诘汾时代。一次,出巡的拓跋诘汾远远看到有辎车和軿车自天而降,赶过去一看,发现是一位美丽的女子。拓跋诘汾问所从来,那女子回答说:“我是天女,奉上天之命与你结为配偶。”于是当晚两人便同床共枕。第二天天亮,女子便向拓跋诘汾辞行,并嘱咐他说:“明年今日,我们在此相会。”说完便乘风而去了。一年后,拓跋诘汾如期赴约,天女将他们所生的男婴交给拓跋诘汾,并说:“好好照顾这个孩子,让他传宗接代,拓跋氏将世代为王。”拓跋诘汾死后将首领之位传给了这个男孩,即被鲜卑后世尊为始祖的拓跋力微。【塞北崛起】

拓跋力微是鲜卑一代杰出首领。在他的带领下,鲜卑的势力一跃而起,坐拥铁骑二十余万。此时的鲜卑各部经常南下抢掠,与当时处在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多有摩擦。拓跋力微高瞻远瞩,看清对抗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开始与中原和亲,还派太子前往洛阳长驻,作为使节。双方和睦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魏晋禅代后,双方关系仍然十分亲密。

拓跋力微活了一百零四岁。他死之后又传了几世,到了拓跋禄官做首领时,鲜卑已经十分强大,财富殷丰,兵强马壮,拥有骑兵四十余万,纵横塞北。

时至西晋晋惠帝时期,中原爆发“八王之乱”,西晋朝廷为了平乱向鲜卑借兵。鲜卑出骑兵十余万,大破叛军,鲜卑首领因功被授以“大单于”称号。拓跋禄官死后,新首领拓跋猗卢又多次应西晋之求南下,与叛军建立的政权交战。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拓跋猗卢用严明的刑法改变鲜卑散漫的民风,经过整治后的鲜卑更加强大。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洞口向西南,洞深92米,高27米,由三个相连的洞厅组成,十分神秘而幽静。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时的刻石,记载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的事情。石刻的内容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所记北魏祖先居住的“石室”旧墟,并证明这一带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鲜卑建国】

鲜卑首领又传了几代,终于迎来一代雄主拓跋什翼犍。他大力推广中原的文化制度,设置百官,将鲜卑原有的部落联盟形式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他建立的国家史称代国。

拓跋什翼犍任命代地的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建立法制,强国安民。他心胸宽仁大度,能够恕人之过。他曾在作战中被叛军射中眼睛,破敌之后,大臣们把射箭的敌兵抓来,都手握大刀要将其碎尸万段,拓跋什翼犍却说:“各为其主,他何罪之有”,令人将那士兵释放了。拓跋什翼犍智勇宽仁如此,因此国家上下用命,国力日盛。

在鲜卑逐渐崛起的同时,他们的南面却出现了由氐族人建立的更强大政权——前秦。公元376年,前秦出兵二十万攻打代国,代国不敌而被灭亡,拓跋什翼犍也惨遭杀害。虽君亡国灭,但鲜卑拓跋氏的传奇并未就此消逝。数年之后,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率族人东山再起,最终建立了后来统一中国北方的强大政权——北魏。

论 赞

史臣曰:帝王的兴起,必有积功德累功勋广利众人,行为合乎天道,方能契合神祇之心。北魏祖居偏僻之地,世代为部落之长,教化属民,与世无争。拓跋力微为天女所生,拓跋猗卢忠勤于晋朝。这些积德累功之事,岂是徒然?拓跋什翼犍以雄杰之姿、君子气量,征伐四方,威服蛮荒,建国立号,隆兴大业。拓跋珪最终开创北魏一百六十载国祚,光耀中原。其中缘由便由此而来。卷二太祖道武帝纪

作为开国之君和一代杰出帝王,拓跋珪年少复国,再兴祖业,亲率族人开疆拓土,袭柔然、灭慕容,创立了一个属于拓跋鲜卑的强大国度,一统北方,虎步中原。同时,他积极推进鲜卑部落的封建化,迁都平城,称帝建制,效仿中原典章礼俗,为北魏进一步发展强大打下了基础。【天佑苗裔】

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是代国国君拓跋什翼犍的嫡孙。他的母亲是献明皇后贺氏,当初随部族迁徙,途中休息时,她梦到太阳升起于室内,醒来后见阳光从窗口直射进来,满屋光耀,便有了身孕,而后生下拓跋珪。

拓跋珪很小便会说话,双目炯炯有光,宽额大耳,仪容不俗。然而拓跋珪六岁那年,前秦北上进攻代国,拓跋什翼犍被逆臣杀害,代国灭亡。小小年纪的拓跋珪沦为了亡国的俘虏,将要被押往前秦的都城处置。关键时刻,代国旧臣长史燕凤向前秦国君苻坚苦苦求情,才使得拓跋珪获得幸免,得以留在祖地。前秦军队撤走后,拓跋珪由母亲贺皇后看护北上,一路收拾鲜卑残部,艰难度日。途中又有无数艰险,他们曾遇高车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强悍游牧民族,又称敕勒、丁零)的抄掠,贺皇后带着拓跋珪乘车逃难,谁想颠簸中车辖跑失,车子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贺皇后怀中抱紧拓跋珪仰天祷告。也许是吉人天相,车子终于没有倾翻,母子幸免于难。

历经年少的波折,拓跋珪更快地成熟起来。他年龄虽小,却深得族中上下的信赖,族中股肱重臣刘库仁就对自己的家人讲:“我们的少主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复兴基业,光耀祖宗者,一定是他!”【光复祖业】

历史并没有让心怀复国志向的拓跋珪和他的族人们等太久。晋太元八年(383),苻坚率领不可一世的前秦大军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被上下一心的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得大败。战争的失利直接导致前秦内部深重的民族矛盾爆发,各地叛军四起,前秦政权一时“兵败如山倒”,很快便土崩瓦解。两年后,苻坚被羌族首领姚苌杀死,前秦实际上已经灭亡。

前秦的覆灭使得中国北方重又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刚刚十几岁的拓跋珪抓住时机,摆脱了对前秦的附庸,率领族人加入了这场天下逐鹿的争夺。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珪又将国号改为“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拓跋珪在族人的拥戴下自立,重继代王王位,恢复代国国号,建元“登国”,大会鲜卑各部人马。同年,拓跋珪就是北魏的开国之君。鎏金铜释迦像·北魏

释迦趺坐在须弥座上,作说法状,耳廓大而下垂,有北魏时期佛像的明显特征。

自立魏国后,拓跋珪并没有像其他各路诸侯一样急于马上称帝,而是一方面着手收编周围的部落,扩充军力,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增强自身的实力。拓跋珪明智的决策很快就收到了实效,不少周边势力陆陆续续投奔而来,而拓跋珪不仅广为接纳,更能宽以待之。曾有来投的军队复又反叛,众将都欲追讨之,拓跋珪却拦住众人:“如今我们事业草创,人心还未归一,有人难免犹豫反复,不足追讨。”拓跋珪这种宽容的态度让他和他的国家声威日隆,不久后,曾经反叛的部队又纷纷重回了他的麾下。

在拓跋珪的领导下,新建立的魏国国力迅速增强。当时,与魏国并立在中国北方的政权还有羌人姚苌建立的后秦和同为鲜卑族裔的慕容垂建立的后燕等等。起初这些竞争对手都比拓跋珪更有实力也更为强大,拓跋珪于是采取了隐忍怀柔的策略,表面上向对手示弱,表示臣服,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周边不顺服部族的征伐和吞并上,他相继在高柳城败窟咄,弥泽湖大破刘显,千里袭柔然,渡河灭匈奴。在这一系列征伐之中,千里袭柔然的战争尤为关键。【千里袭柔然】

柔然,又被鲜卑人蔑称为蠕蠕(讽刺他们没有头脑,像虫子一样),是强悍的匈奴人的后裔,在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民风彪悍,战斗力惊人。起先柔然役属于鲜卑拓跋氏,但后来因为代国的败亡而转与拓跋氏的对手们结盟,不时兴兵侵掠,成为新建立的魏国的心腹大患。

晋太元十六年(391),蓄势已久的拓跋珪率大军北征柔然,柔然自知实力不敌,于是一路北退,企图以回避的战术拖垮魏军。拓跋珪的军队连追六百里都没能追到柔然主力,属下将领心生懈怠情绪,纷纷向拓跋珪请求说:“贼匪已逃得太远,而我们的粮草也已断绝,不如早些回去吧!”拓跋珪却反问诸将:“如果宰杀备用的马匹充当粮草,当做三天的粮食,够不够?”众将不知此话何意,只得如实回答说:“足够。”于是,拓跋珪命令部队杀马充粮,以加倍速度追击逃敌,终于在大碛南床山下追上了柔然主力。拓跋珪指挥部队一鼓作气,大败对手。柔然死伤惨重,其东西两部主将匹候跋和缊纥提率众投降,余部丢盔弃甲远遁漠北而去。得胜后的拓跋珪告诉左右众将:“你们知道我前几天问三天粮食那番话的意思了吗?”众将无人能解,回答不知。拓跋珪笑着说:“柔然部落为躲避我们,驱赶家畜奔逃多日,所以他们到了有水的地方一定会滞留。我用轻装骑兵去追赶他们,计算道路的远近,我料定不超过三天一定能赶上他们。”众将听后无不信服。

经此一战,柔然元气大伤,短期内再无威胁魏国的可能。得胜而还的拓跋珪未作修整,立刻调转兵锋攻向柔然昔日的盟友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刘卫辰的势力素来是拓跋鲜卑人的劲敌,拓跋珪乘胜进击,一举攻下对手居城,全歼了敌军。刘卫辰身死,一干宗党五千余人被拓跋珪尽数诛灭。拓跋珪还缴获珍宝畜产无数,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魏国的实力经此得到巨大提升。【虎步中原】

在年轻的首领拓跋珪的领导下,魏国的势力提升迅猛,很快成为中国北方势力强盛的大国,这让原本并不将其放在眼里的其他国家感到如芒在背。其中,以当时北方实力最强的后燕政权为甚。后燕由同为鲜卑族的慕容氏首领慕容垂建立,一度统治今天的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实力盛极中原。拓跋珪复国之初,曾臣服于后燕,但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两国之间一场决定谁是北方之主的决战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此时的后燕开国之君慕容垂已是垂暮老人,国政由无能的太子慕容宝统理,各同姓藩王割据虎视,国内四处危机暗伏。当时,后燕为向魏国索要名马,扣押了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拓跋珪予以拒绝并与后燕绝交。这成为两国战争的导火索。定都盛乐

登国元年(386),道武帝拓跋珪定都盛乐,建北魏政权。内蒙古博物院“中国古代蒙古民族”草原天骄展厅中的这组蜡像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晋太元二十年(395),后燕首先挑起事端,慕容宝亲率八万大军攻魏。拓跋珪调集十余万军队迎击,并派人到后燕军中散布慕容垂已死的谣言。这一招果然正中后燕大军的要害,慕容宝等一干慕容族裔不知消息真假,个个心生不轨,军中遂分裂内讧起来。拓跋珪抓住机会,乘敌之弊,在参合陂(今山西阳高县东北)一战击溃敌军,生擒后燕七位藩王,俘虏降兵四五万之众。为防降兵哗变,拓跋珪下令将四五万的降兵尽数坑杀。

事已至此,后燕国君慕容垂只得拖着病体亲征魏国。慕容垂毕竟身经百战,拓跋珪初战不利,损兵折将不少,但已似风中曳烛的慕容垂再也经不起征战之苦,病死途中。慕容垂死后,后燕不出所料地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各藩王人人争位,相互攻杀,国力迅速衰弱下去,再不是魏国的对手。拓跋珪顺势反扑,吞并后燕的大片领土,带领自己的国家接管了中原的霸主之位。

公元398年,已虎步中原的拓跋珪终于在群臣的劝进下宣布称帝,沿用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同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他下令效仿中原文明设置百官,划分行署,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他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设置五经博士,增收数千名太学生,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身死非命】

就在北魏国力日盛之际,拓跋珪却被多年来征战所累计的恐惧、不安和过度的紧张彻底击倒,搞得病重多疑,精神失常。他屡屡臆想有灾异发生,整日忧懑不安,常常几天粒米不进,彻夜失眠。喜怒无常的他动辄就责罚属下,认为所有人都不可信,每天夜晚不停地自言自语,好像在跟鬼神对话。许多的朝臣被他无辜处死,还命人将这些人的尸首都陈列在殿前示众。

拓跋珪的疯狂使得朝臣人人自危,国家日益动荡,他本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终于,在内忧外怨的积聚下,北魏天赐六年(409),拓跋珪被自己的儿子拓跋绍刺杀,享年三十九岁。

论 赞

史臣曰:太祖拓跋珪在危难之中韬光养晦,在潜伏腾跃之际弯曲伸展,率领族裔,奋发英武,克除难阻,入主中原,朝见天人神明,登上皇位。然而艰难厄运有定数,祸乱产生于意料之外,是人事不足,还是上天导致如此?呜呼!卷四世祖太武帝纪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手中达到了军事的鼎盛。他亲率北魏铁骑灭亡了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结束了漫长的五胡十六国混战局面,再次统一中国北方;他马踏漠北,挥鞭塞外,横扫了雄踞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他南征刘宋,饮马长江,夺取南朝大片土地。【命世之主】

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是北魏第二代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孙儿。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患病精神失常,其子拓跋绍乘机作乱刺杀了父王,自立为帝,却得不到朝野上下的支持。时在外任的太子拓跋嗣秘密潜回京城,在宫中卫士的协助下杀死了拓跋绍,继承了北魏皇位,是为北魏明元帝。明元帝拓跋嗣在位十五年,延续了拓跋珪武力扩张的路线,并发动了第一次与南朝刘宋政权的战争,从对手手中夺得了洛阳等战略要地。但班师后因积劳成疾,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将皇位传给了他年仅十六岁的儿子拓跋焘。

拓跋焘生于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生来体貌特异。道武帝拓跋珪见到这个孙儿后既惊又喜,说:“以后能完成我兴国大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拓跋焘为人聪明大度,心胸开阔,对父母十分孝顺。父亲明元帝患病时,他一直衣不解带在旁尽心服侍。他生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密太后,等到长大后,每说起此事就悲痛,哀伤之情感动旁人,连明元帝听说后都感动不已。拓跋焘生活节俭朴素,饮食和服饰只求够用便可,不追求珍奇奢华,吃饭也只一道菜,连他的爱妃也都衣着朴实无华。然而孝顺简朴、性格内敛的拓跋焘,内心中却威武豪迈,刚毅自律,胸中有金戈铁马、百万雄兵,有更胜先人的雄韬大略。

北魏泰常八年(423),刚刚结束对南朝刘宋攻势凯旋的明元帝驾崩,拓跋焘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史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延续了先前两代国君开疆拓土的方略,率领军队继续南征北战。他有着高超的指挥才能,战术布置无有不胜,尤其善用骑兵,鲜卑铁骑在他的指挥下成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利器。作战中,他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处战阵,身边不断有人死伤,他也毫无惧色,因此将士们人人誓死效命,军队所向无敌。他还善于从行伍中提拔人才,只以才能取人,不论出身,因而军中人人自励,战斗力惊人。

在治国理政方面,拓跋焘重用汉族大臣崔浩,后者被后世称作“南北朝第一谋略家”;他还善于听取古弼、高允等忠臣们直言不讳的进谏,以纠正自己的过失。经过拓跋焘励精图治,北魏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飞天壁画

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之神,是能奏乐、善飞舞、满身香馥的菩萨。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一大主题,图为莫高窟第285窟北魏时期龛壁上的双人飞天。【统一北方】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基之初,中国北方经过多年的战乱纷争,还剩下五个割据政权,除了北魏以外,分别是匈奴人建立的夏(又称胡夏)和北凉、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以及汉人建立的北燕。其中,以北魏实力最强。

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拓跋焘开启了他统一北方的征战之旅。他听说夏国的国君赫连勃勃病死,子嗣争位不休,于是决定亲率大军讨灭夏国。大军十月出发,遇到天气暴寒,行路艰难,拓跋焘命两万轻骑先行,奇袭夏国都城统万城。正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的夏国统治者被突如其来的魏国大军吓得不知所措,仓皇出战,被北魏军队杀得大败。北魏军队趁势劫掠城下,枭首数万,得牛马十余万头。同时,另一路魏军由大将奚斤率领,顺利攻下三辅要冲蒲坂(今山西永济市)和长安。虽然最终没能拿下统万城,但北魏尽收关中沃野,大胜而还。

翌年,太武帝拓跋焘命人广造攻城战具,再次兴师十万伐夏。此次,拓跋焘誓拔统万城,他命轻骑三万舍弃辎重倍道兼行,先行攻城。统万城乃是夏国倾尽民力修筑的金石之城,高十仞,城墙墙基厚达三十步,墙面刀斧不进,坚固无比。从行群臣都劝阻拓跋焘说:“统万城坚固异常,非一朝一夕可以攻下,如今我们轻军前往,攻不能克,退不能守,不如等步兵和攻城战具到齐了一齐攻城。”拓跋焘回答说:“用兵之术,攻城是最下策。迫不得已,才选择攻城这种办法。我们如果等到步兵和战具到齐,对手必然因恐惧而坚守城池,那样我们就必须打攻城战了。不如以轻骑直抵城下,对方见我步兵未到,思想上就会松懈;我故意示弱来引诱他们,他们就可能会出城迎战,那样的话就能擒住对方了。我这三万人攻城是显不足,但用来决战则绰绰有余。”于是,拓跋焘亲率三万骑兵接近统万城。他将大部队埋伏在城外的深谷,派少部分人到城下,向敌军示弱。统万城守军果然中计,三万步骑兵出城与北魏军决战。夏军来势汹汹,属下劝拓跋焘暂避敌锋,拓跋焘却说:“我们远来与敌决战,就怕他们不出来。今日既然出来了,哪有躲避的道理?”于是,他继续将敌人引向包围圈。就在此时,天空突降暴风骤雨,战场上飞沙走石,形势对北魏一方极为不利。身边的侍从苦劝拓跋焘撤走避险,拓跋焘却毫无退意,引出伏兵,率众与敌人展开了血战。战斗进行得极为惨烈,拓跋焘亲陷阵中,搏杀中跌下战马,差点被夏兵擒住,多亏同族将军拓跋齐以身遮蔽,殊死力战,才将拓跋焘救了出来。拓跋焘换马再战,亲手格杀夏国的尚书斛黎文,又连杀了十余名敌人骑兵,被流矢射伤,仍然奋战不退,魏军上下深受鼓舞,终于将夏军杀败。夏国新君赫连昌出逃,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攻克统万城。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深处,是目前唯一遗存的匈奴都城。统万城依地势而筑,虽是土城,却有着石城一样的抗毁性,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筑的最完整、最雄伟的都城之一。由于被埋藏于沙漠之下,统万城直到清朝后期才被人们发现。

攻下统万城,夏国已是气数无多。此后的几年间,太武帝拓跋焘不断出兵攻取夏国余境,俘虏了国君赫连昌。夏国余部败退无地,于是转而攻向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权谋求生存空间。北魏神䴥四年(431),夏国新君赫连定攻陷西秦的南安城,西秦国君乞伏暮末出降,西秦王国灭亡。

同年,已是强弩之末的夏国君臣在为躲避北魏而继续西迁的途中,遭遇西域的吐谷浑汗国的突袭,赫连定被擒,夏国灭亡。

西秦和夏相继灭亡,挡在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大业面前的就剩下两个小国北燕和北凉了。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432),拓跋焘率大军亲征北燕。北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北燕毫无还手之力。北魏掠取大量人口和大片领土而还。又过了四年(436),北魏再次伐燕,北燕国君冯弘遣使称臣,拓跋焘不许,双方交战。北燕请来高丽国的援军,但依旧无法抵挡北魏军队。北燕国君冯弘见大势已去,弃城投奔高丽国。北燕灭亡。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拓跋焘踏上了消灭最后一个王国北凉的征途。北魏军队乘横扫天下之威势,风卷残云,包围了北凉国都姑臧。凉王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王国灭亡。至此,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宏伟事业,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北方割据混战局面。【马踏柔然】

北魏与柔然的争端由来已久。早在北魏建立之初,道武帝拓跋珪就曾“千里袭柔然”,重创刚刚兴起于漠北的柔然部落,保障了一段时期内国家北疆的安宁。但柔然部落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东山再起,变得愈加强大。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期间,柔然大军几乎年年袭扰北魏边境,还与其他国家勾结共同制衡北魏。北魏虽然屡次击退对手,但始终无法消除这个北方的重大隐患。

就在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就又一次大举入侵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柔然弁汗纥升盖可汗闻听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驾崩,于是率领六万骑兵南下,进犯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太武帝拓跋焘亲领轻骑救援。柔然势大,竟将拓跋焘的部队包围五十余重,围得密不透风。北魏军队上下惊恐,拓跋焘却泰然自若,军心也得以安定。等到两军开战,拓跋焘指挥部队突击,临阵射杀柔然大将于陟斤,柔然大溃,死伤数千,弁汗纥升盖可汗见状只得撤退。第二年,太武帝拓跋焘不等对方休整,分兵五路并进突袭柔然,柔然猝不及防,大举北逃,北魏追击,擒获无数。自此,拉开了北魏对柔然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此后,北魏虽主要致力于统一北方的各处征战,但拓跋焘总会腾出手来不断教训北面的柔然。其中,以公元429年的战斗最为辉煌。

北魏太武帝神䴥二年(429),拓跋焘兵分两路,亲征柔然。这一回他再次使用了他百战百胜的轻骑突袭战术,率骑兵舍弃辎重疾速奇袭。柔然弁汗纥升盖可汗万没想到拓跋焘来得如此之快,人口牲畜还散布在原野上,根本没有丝毫防备。北魏铁骑如天兵骤降,柔然顿时大乱,部众四散奔逃,无法组织抵抗。弁汗纥升盖可汗烧掉自己的大帐,逃得无影无踪,其余柔然将领降的降,逃的逃,光是部落中的大人(高级军职)就被魏军杀了数百。拓跋焘挥师追讨,纵横敌境数千里,斩获无数,柔然部落投降北魏者三十余万户,缴获马匹百余万,畜产、车帐数百万计。经此一战,曾经强大的柔然一蹶不振,而北魏北疆自此再无威胁。【饮马长江】

南北朝之间的战斗,自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之时便有,当时以北魏的胜利告终。后来在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南朝刘宋政权多次与北魏的对手结成盟友,企图遏制北魏的崛起。公元430年,刘宋皇帝刘义隆遣使北魏,向北魏索取被占领的河南故地,拓跋焘对这样无礼的要求自然毫不客气地给予了拒绝。于是刘义隆决定兴师北伐,派名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都督诸路军马伐魏,而拓跋焘则派寿光侯叔孙建和汝阴公长孙道生南渡黄河前去迎敌。双方旬月之间交战数十次,南朝略占上风,北魏派出轻骑包抄南军后路,截断粮道,又派楚兵将军王慧龙增援,南军不支败走,北魏得胜,虏获万余人。刺绣佛像供养人(局部)·北魏

刺绣残长49.4厘米、宽29.5厘米,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第125窟和126窟间缝处。保留下来的主要是佛像下的供养人像,由右向左排列,共有四女一男,身着绣有图案的长衣,身前有人名榜题。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满地绣佛像。

南朝皇帝刘义隆自然不甘心这样的失败。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自觉实力已足的刘义隆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再次出兵北伐。太武帝拓跋焘得知这个消息后,派人给刘义隆送去书信,信中充满了对己方的自信和对对手的嘲讽:“你若是来,可随便走走,我既不迎也不送。你若是厌倦了现在的居所,可以来我的都城居住,我也会去扬州,咱们两个交换。”拓跋焘还命人送去马匹和药物,“嘱咐”刘义隆说:“你前来道路遥远,马不够用的话可以乘我的马;如果水土不服,可以自己用药治疗。”

太武帝拓跋焘自信自然有他的道理。刘宋一方倾全国之力攻来,拓跋焘亲率大军迎战。刘宋遣大将王玄谟重兵围攻北魏的滑台(今河南滑县),王玄谟贪财徇私,将士不肯用命,攻城数月不下。拓跋焘率大军救至,号称百万雄兵,马蹄战鼓之声震动天地,王玄谟吓得哪里敢战,只知掉头撤退。北魏追击掩杀,南军伤亡万人。

王玄谟惨败,南朝军心震荡,北军士气更旺。太武帝拓跋焘命大军分道并进,转而反守为攻,攻向南朝。南朝守将面对汹涌而来的北魏大军,纷纷举城投降。南朝皇帝刘义隆忙派将军胡崇之、刘康祖等前往阻敌,但尽皆被北魏军队斩于阵中。北魏军队纵横江北,南朝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尽入北魏版图。但太武帝拓跋焘深知自身还没有灭亡南朝的实力,于是在江岸的瓜埠山上修起了行宫,凭山远眺南岸,以示对南朝的威慑。【英雄扼腕】

除了足以彪炳千古的武功,太武帝拓跋焘在文治方面也有一番作为。在鼓励农业发展上,他推行“广田积谷”的办法,解除田禁,以利百姓;还将宫苑的土地改为民田,分给无地的百姓耕种。他几次下达与民休息的诏令,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他同时也很注重畜牧业的经营,在他治下,北魏的牛羊繁盛,牛马价格变得十分低廉。

太武帝拓跋焘很重视“文教”,积极向中原文化学习,潜心汉化。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大量吸收了汉族的知识分子进入北魏朝廷,为自己出谋划策。

另外,太武帝时期的灭佛事件也十分著名。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迅猛,信徒百万人众,这些僧侣不负担赋税,所住寺庙占用大片良田,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显著。在拓跋焘统治期间,曾三次下诏打击佛教,要全国各地粉碎佛像、焚烧佛经、诛杀僧侣。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运动极大地打击了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发展,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有名。

然而,这样一生纵横天下的帝王,最后的归宿却令人扼腕。太武帝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变得残暴嗜杀。朝中奸臣便利用这一点残害忠良,打击异己。宦官中常侍宗爱与太子拓跋晃不和,便进谗言诬陷太子,拓跋焘信以为真,拓跋晃含冤忧死。此后,拓跋焘发觉了太子的冤情,宗爱担心拓跋焘会诛杀自己,于是先行下手,在北魏太武帝正平二年(452),在宫中秘密刺杀了太武帝拓跋焘。可怜这位数万铁骑围他不住、一统北方威震华夏的一代雄主,最后竟死于宫闱阉人之手,享年四十四岁。

论 赞

史臣曰:世祖拓跋焘明智善断,威武杰出,凭借先王的基业,奋起征伐的雄浑气概,扫平统万城,平定秦陇之地,剪除北燕敌寇,涤荡黄河源头,南方之人遣使纳贡,北方柔然消灭影踪,廓清四野,统一北方,功劳至大。于是使得北魏的基业,光耀万代。卷六显祖献文帝纪

拓跋弘没有先祖太武帝统一中原的武功,也没有儿子孝文帝改革的魄力,他在位仅仅六年,却对外降服对峙的刘宋政权,对内爱民如子、推行教育,为后来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显祖献文皇帝名拓跋弘,是文成皇帝的长子,母亲为李贵人。兴光元年(454)秋七月,他出生于阴山以北,两年后被立为皇太子。他自幼聪明有悟性,仁爱孝顺,敬爱师友。【年少有为】

天安元年(466)五月,十二岁的拓跋弘即位,大赦天下。车骑大将军乙浑欺皇帝年幼,假传圣旨,在宫中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几天后,平原王陆丽入朝觐见,也被乙浑所杀。拓跋弘只好封乙浑为太尉,被杀掉的大臣留下的职位空缺,也由其他人填补。

两个月后,乙浑担任丞相,位居各诸侯王之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取决于他。拓跋弘下诏,命令各郡县的郡守、县令到任后,要将百姓中有才能有声望的人选拔出来,举荐为官,前任长官不得干涉。如果举荐失当,则要给选拔人治罪。

不久,丞相乙浑谋反被杀。这一年七月,拓跋弘下诏,所有诈称功劳骗取爵位的人,罪过统统饶恕,不过要削夺他们的爵位和职位。有祖父、父亲假称爵号又通过贿赂办正身份的,不允许子孙继承他们的爵位。所有没有功劳却升迁的人,一律回到原来的职位。不依事实上报的,以“大不敬”罪名论处。

皇兴五年(471)三月,拓跋弘颁布诏书,说:“天安元年(466)以来,军队国家事务繁多,往南平定徐州(今江苏徐州),往北扫清残余的敌人。征发参战的人,总是有逃亡流窜的,虽然应该治他们的罪,却每每可怜他们,加以宽宥。然而政策过于宽松,逃跑的人越来越多。应该明定刑罚,以肃清奸诈伪善之人。从现在开始,所有逃亡的士兵以及接任的郡守县令还游手好闲不赴任的,限令六月三十日前全部自首,不自首的人要依法定罪。”诏书颁布后,军队的纪律逐渐有了好转。【降服刘宋】

这时偏安江南的刘宋政权,已经没有了刘裕开国时的强盛。前废帝刘子业被自己的叔父刘彧杀死,后者继承了王位。很多大臣在动荡的朝廷和鲜卑贵族的军事进逼双重压力之下,投奔北魏。比如司州刺史常珍奇献悬瓠(今河南汝南),徐州刺史薛安都献彭城(今属江苏徐州),以表示对北魏的忠诚。此举惹怒了刘彧,他派将领张永、沈攸之攻打薛安都。拓跋弘兵分两路,派北部尚书尉元为镇南大将军,领兵从东路救彭城,派殿中尚书、镇西大将军、西河公拓跋元石领兵从西路救悬瓠。

刘彧的举动未能阻止大臣献城投魏的做法,一个月后,兖州刺史毕众敬又派使臣代表自己投降了北魏。战争的结果似乎也顺应了这两个王朝的气数,当年十一月,尉元的军队打败了张永和沈攸之,逼迫这两位将领逃跑,北魏取得了军事上的又一场胜利。

然而,这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尚未结束。天安二年(467)正月,天寒地冻,尉元又在吕梁以东大破张永和沈攸之的军队,斩首几万,缴获的军用物资和武器不计其数。刘宋的秦州刺史垣恭祖和羽林监沈承伯被俘虏,张永和沈攸之仅仅孤身得免。这一仗打完后,北魏在较量中占了上风,刘彧不得不派遣使臣前来朝见进贡。皇兴造像·北魏

刘彧的朝贡并不能使自己的统治根基从此稳固下来。这次战败之后,他的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一同派使臣前往北魏,希望能够献城投靠。拓跋弘命令两位将军带着兵马去接应他们,又派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率领五万骑兵驻扎在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作为东路后援。

与此同时,刘宋的东平太守申纂驻守在无盐(今山东东平),阻断了北魏使者的通路。拓跋弘命令慕容白曜率领各路兵马前去征讨,不到一个月就打败了申纂,重新恢复了使者的通路。这时,本来已经投降北魏的沈文秀和崔道固出尔反尔,再次叛变,回归刘宋,慕容白曜回师征讨,攻占了刘宋的三座城池。方格兽纹锦·北朝【傲视大漠】

拓跋弘在位时,北魏面临着诸多政权的威胁:除了南边的刘宋,北有敕勒、柔然(又称蠕蠕),东北有室韦、高丽,西有西域诸国,西南有吐谷浑。其中,柔然逐渐占据漠北,建立起强大的游牧部族国家。青藏高原上新兴的吐谷浑部也逐渐强大起来,并于太武帝时归顺了北魏。

皇兴四年(470),吐谷浑部首领拾寅与刘宋通好,不向北魏进贡,拓跋弘命令征西大将军、上党王长孙观领兵讨伐他。一个多月后,长孙观在曼头山与拾寅军队相遇,大获全胜。拾寅带着几百个骑兵连夜逃跑。拾寅的堂弟豆勿来和元帅匹娄拔累等人率领自己的部下归顺了北魏朝廷。

这次失败之后,拾寅非常后悔,想恢复北魏藩臣的地位,于是派别驾康盘龙向朝廷上表进贡。拓跋弘拘禁了康盘龙,对拾寅的做法没有回应。拾寅的部落发生大饥荒,屡次骚扰浇河。拓跋弘又派长孙观为大都督,前去平定他们。长孙观的军队进入拾寅的境内,割掉庄稼。拾寅非常害怕,又派儿子去长孙观的军中,上表请求改过。拓跋弘重赏了将士们,下诏严厉指责拾寅,要求他把儿子送去京城为质。拾寅把儿子斤派去京城做侍从,拓跋弘接着又将斤送还。

当年八月,柔然又侵犯边塞,拓跋弘御驾亲征,率兵北伐,各将领会合大败柔然部众。拓跋弘从北伐战场返回后,在宗庙举行宴饮庆功的典礼,把功勋记录在简策上,并在宗庙进行祷告。

第二年四月,西部的敕勒又叛乱,拓跋弘下诏命令汝阴王天赐和给事中罗云共同讨伐他们。战斗非常惨烈,罗云被敕勒袭击杀害,十分之五六的将士战死沙场。北魏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换来了边疆的安定。【胸怀苍生】

皇兴二年(468)十二月,拓跋弘想到连年与刘宋征战,将士死伤无数,很多人暴尸荒野,死不得安,于是颁布一道诏书,说:“近来张永迷惑扰乱,竟敢抗拒君主的王威,导致在原野暴露尸骨和伤残的人都有很多。生死哀痛,我十分怜悯。天下的百姓都是百姓,现在敕令各郡县,在张永的军队里残废的士兵,任凭他们回到长江以南;尸骨暴露在草丛中的,要收集他们的骸骨并加以埋葬。”这道诏书赢得了士兵及军属们的称道。

皇兴四年(470)三月,拓跋弘又下诏说:“我思虑百姓的疾病痛苦,百姓多死于非命,我夜晚难眠,痛心疾首,因此广泛征集良医,去远方采集名药,想用来救护百姓。有生病的百姓,所在官府要派医生去家里给他们诊治,需要的药物根据用量供给。”这相当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拓跋弘就已经在北魏采取过公费医疗的举措。

拓跋弘在位六年,国内曾发生多次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冬末春初还会爆发饥荒。每次灾害发生后,拓跋弘都命令当地官府打开粮仓,让百姓前来领粮,帮助百姓度过难关。有贫民难以度日的,他还要让地方官府赐给布匹。

当初即位时,拓跋弘才十二岁。这年幼的皇帝却颇有见识,他看到繁重的捐税对百姓休养生息非常不利,于是下诏免去了杂税,让百姓积蓄财产。这对于一位年纪轻轻的君主来说,实为难得。

拓跋弘一向淡泊事务,常有超脱世俗之心,想把皇位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群臣一再劝阻,他才放弃。然而他并未放弃禅让的想法。皇兴五年(471)年,他颁布诏书,将皇位禅让于太子拓跋宏,自己称太上皇帝。五年后,仅仅二十三岁的太上皇拓跋弘去世,群臣上谥号为献文皇帝,庙号为显祖,安葬于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的金陵。

论 赞

史臣曰:天生聪颖,文武兼备,说的就是显祖吧?所以能肃清沙漠原野,大力开拓南方疆域。然而他很早就怀有厌弃世俗的心意,最终导致宫廷政变,恐怕是天意吧!卷七高祖孝文帝纪

若论北朝历史中最为著名的帝王,则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莫属。作为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尊崇汉族文化,积极推行本民族鲜卑的汉化,并力排众议迁都洛阳。他的改革巩固了鲜卑族在中原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也因此名垂青史,位列一代明君。【年幼登基】

北魏高祖孝文帝,名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太子,母亲为李夫人。

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八月,拓跋宏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紫宫,诞生之时有神光照耀屋室,天地之气为之融会。他生来身体洁白,有与众不同的姿仪,尚在襁褓之中时就十分聪慧可人,长大些以后更是宽厚仁孝,卓然不凡,颇有君王的风范,因此深得献文帝的喜爱。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六月,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又仅仅过了两年,皇兴五年(471),无心权位的献文帝决定禅位给年幼的儿子,自己则一心向佛,做起了太上皇。就这样,年仅五岁的拓跋宏在平城太华前殿登基继位,成为了北魏政权第六任国君,史称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继位之初由于太过年幼,无法理朝,兼之按照北魏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早在他被立为太子之时即被处死,因此对于幼小的孝文帝来说,“辅政”和“抚养”的双重担子就落在了他的祖母冯太后身上。在孝文帝继位的最初二十年时间里,政权一直由作为太皇太后的冯氏执掌。

孝文帝自小就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四岁时,献文帝得了痈疮,孝文帝亲自为父亲吸出患处的脓水。五岁时受禅称帝,本该高兴的他却悲泣不已。献文帝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接替至亲的感觉,使我内心非常痛切。”献文帝听后惊叹不已。

冯太后见年幼的孝文帝就如此聪慧,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的宗族不利,于是曾有废掉孝文帝的打算。她故意在寒冬腊月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到一间小屋里,三天没给饭吃,并召来孝文帝的弟弟咸阳王拓跋禧,打算另立新君。多亏朝中重臣拓跋丕、穆泰和李冲等人力谏劝阻才作罢。然而转危为安的孝文帝并没有因此怨恨冯太后和自己的弟弟。

后来,又有宦官在冯太后面前搬弄是非构陷孝文帝,盛怒下的冯太后狠狠地杖责了孝文帝,孝文帝只是默默承受,并不进行申辩。即使是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对往事也毫不介意。

孝文帝性格宽厚仁慈,服侍他进膳的仆从曾不慎将热肉汤洒在了他的手上,也曾有在食物中吃出虫子一类的事,但孝文帝对这些都能一笑了之。【“太和新制”】

公元477年,孝文帝下诏改元“太和”,这一年也就是太和元年。北魏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改革时期,史称“太和新制”,人们往往也称之为“孝文帝改革”。但实际上,孝文帝亲政前北魏朝政仍由冯太后掌控,或者说,是年轻的孝文帝协助祖母冯太后推行了这一对北魏后世发展极为关键的改革。

北魏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随着逐渐入主中原,游牧民族在制度和习俗方面的缺陷已成为北魏政权进一步壮大的阻碍。因此改变旧习、向先进的制度学习,就成为“太和新制”改革的主要目的。

首先进行改革的是俸禄制度。作为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官吏的财富依靠掠夺和封赏。这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是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在冯太后的授意下,年轻的孝文帝颁布了“班制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制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法的实施,促进了北魏吏制的规范与发展。

其次,翌年(485)十月,孝文帝再次颁布诏书,在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革——这就是后世沿用几百年的农业生产制度——“均田制”。针对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大量逃亡,大片荒地无人开垦的局面,“均田制”制定了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无地农民的政策。释迦牟尼像·北魏

孝文帝延兴五年(475)造。佛像通高35.2厘米,河北满城孟村出土。佛像背刻铭文:“延兴五年四月五日张□□为佛造释迦门佛壹躯。”

孝文帝在诏书中称:“如今富强者兼并山泽,贫弱者绝望一隅,这导致土地空置,民无余财,有的人为了争夺而亡命,有的人因为饥饿而弃业,若这样还想要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哪能得到呢?”他派遣使者循行州郡,令地方官均分天下田地,劝课农桑,富兴民本。“均田制”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第三项重要改革是“三长制”的推行。在此之前,由于鲜卑族的传统部落体制以及中国北方长期以来的连年征战,形成了很多以豪强地主为“宗主”,大量农民依附的所谓“宗主督护制”的行政户籍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大量的户口被豪强地主隐匿以逃避赋税,经常是三五十家报为一户。这给国家在财政收入和兵源征调等方面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也造成了“隐户”与“显户”农民在税赋上的负担不均。为了把豪强地主隐匿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增加政府编户,同时抑制豪强势力,太和十年(486),北魏决定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所谓“三长制”,就是按照汉族什伍的组织形式,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干守法又有德行声望的人担任,负责管理户籍,征调赋役,组织生产,维护治安。“三长制”成为了北魏“太和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长制”推行后,北魏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也得到提高,而农民赋税负担则得到减轻,北魏的国力得到了再一次增强。“三长制”还成为后世隋唐基层组织构建的基础。骑马俑·北魏【迁都洛阳】

太和十四年(490),孝文帝亲政,而迁都洛阳是他亲政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太和新制”的改革措施,促使北魏从鲜卑族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汉族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渐过渡,这些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打下了基础。

北魏自从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以后,长期受到北方柔然等少数民族的骚扰,百姓生活很不安定。平城位置偏北,从军事地位上而言不利于控制整个北方,而且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和疫病,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诏书上称:“春旱至今,野无青草。”由此可见平城的灾害之重,民不聊生自不待言。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定将都城迁至洛阳。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开始迁都的计划。为了避免大臣们反对,孝文帝以“南伐”为名,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然而,这一提议仍然遭到了大臣的质疑,其中以任城王拓跋澄反对最为激烈。拓跋澄认为用兵危险,万万不可实行。孝文帝对拓跋澄坦诚相告:“国家兴于北方,一直以平城为都城,虽然富有四海,但尚未统一。平城是用武之地,却不是改革政治和推行文化的地方。崤山、函谷关、黄河洛阳是古代帝王之所,我现在要大举迁入中原,以图一统天下,光耀国家。”拓跋澄听后深以为然,孝文帝的宏图大志得到了拓跋澄的支持。

这年秋天,孝文帝亲率三十余万步兵、骑兵从平城出发,大举南下。途经肆州、并州等地,孝文帝亲自去拜见当地老人,询问疾苦。路上遇到跛脚或目盲的人,他就停下车问寒问暖,赏赐衣食。他还为孝悌廉义、文武出众的人表彰立名。行军途中,天降大雨,秋雨下了一个月,致使道路泥泞,大军难以前行。孝文帝披盔戴甲,戎装骑马,仍然下令继续行军。

到达洛阳时,原本就不支持出兵伐齐的大臣们聚在孝文帝的马前,以大雨泥泞为由,请求孝文帝停止南伐。孝文帝怒斥道:“如今举全国之师南下,已为天下人所共知,岂有无功而返的道理?既然不能南征,便迁都到这里吧!”大臣们为了停止南伐,只得表示拥护。于是,孝文帝派拓跋澄回到平城,向平城的王公贵族通告迁都的决定。

次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得以更加顺畅地推行汉化举措,鲜卑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也得到加强。【倾心汉化】

孝文帝自幼受到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对于汉族文化非常仰慕。冯太后掌控政权的时期,大兴教育,尊崇儒法,改革旧的风俗习惯,为孝文帝的大规模改制扫除了障碍。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用了很多有才干的汉人,对于南朝投奔而来的官吏,他大胆启用,以礼相待。他提拔那些拥护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为汉化改革储备了一大批人才。

一次,孝文帝召集群臣商议朝政,他说:“依众卿看,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率先表态说:“自然是移风易俗更好。”孝文帝说:“既然如此,众卿不可阻碍改革。”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起,汉化改革开始推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孝文帝首先推行的是语言和服饰的改革。他对咸阳王拓跋禧说:“自上古以来,哪有不先正名而能实行礼制的先例?如今,要禁止各种北语(鲜卑语),统一使用正语(汉语)……这样逐渐演变,社会风化才能更新,如果仍保留旧习俗,恐怕几代之后,百姓就又变成披头散发的野人了。”

孝文帝自己带头说汉语、穿汉服,并改穿汉人的衣冠,下令鲜卑贵族不准再穿着胡服、讲鲜卑语。次年,孝文帝又下诏说:“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语言和服饰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一次,孝文帝来到邺城,偶然看到一位鲜卑族妇女坐在车上,身着胡服。孝文帝非常生气,责问尚书、任城王拓跋澄为何不察。拓跋澄答道:“穿着胡服的人已经很少了。”孝文帝说:“任城王希望百姓都穿胡服么?一言可以丧邦,就是这个意思吧!请命令史官将穿胡服的人名记录下来。”由此可见孝文帝对于推行汉化的决心。

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下令将鲜卑的拓跋姓氏改为汉族的元姓,又下令将鲜卑族其他主要姓氏都改为汉姓。他还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孝文帝自己就将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女子选入后宫,并娶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孝文帝的兄弟也纷纷效仿,娶汉家女子为妻或作妾。通过异族之间的通婚,北魏与汉人名门望族之间的联系紧密起来,民族矛盾也逐渐缓和。

在改革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孝文帝积极推行礼法、官制、刑律等改革。他仿照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孝悌,施行仁政,在全社会培养尊老、养老之风。孝文帝采纳了汉族的官制、律令,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一些酷刑,并亲自制定律令。规章制度的诏令均由他亲自下笔,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孝文帝推行汉族的文化,提倡学习汉族的艺术,鼓励百姓读汉族书籍,开办学校为鲜卑族人讲学。他还大力提倡佛教,带动了石窟艺术的繁荣,少林寺、五台山的兴盛也是自孝文帝时期始。

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措施卓有成效,鲜卑族接受了先进的文明,很快强大起来。【仁政文治】

孝文帝自幼性情温和、仁厚,听览政事,从善如流。他对文武百官,不论官职大小,无不留心;祭拜天地、宗庙等事,孝文帝事必躬亲,从不因寒暑而倦怠;大臣的上书奏本,孝文帝都认真阅览,常常自我反省;他没有民族偏见,对于汉族官员也能坦诚相见,“亲如兄弟”。孝文帝对史官说:“写历史应该直书时事,不要避讳国家丑恶之事。君王如果作威作福,史书都不记载下来,那么君王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孝文帝对百姓同情悲悯,时刻挂念,经常推出惠民举措。北魏的修造工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孝文帝曾说:“修造桥梁粗修即可,能够通车马就停止工程,不要为了不急之事,损害民力。”每逢灾害,孝文帝都下令开仓济民;扶助鳏寡孤独之人,使他们的生计有保障;常常赏赐老人、残弱之人;遇到行军打仗之事,需要征伐百姓的树木,孝文帝都下令留下绢布以补偿百姓的损失;严禁践踏和伤害百姓的庄稼、田苗。

自十五岁开始,孝文帝便停止了射猎之事,不再杀生。他生活朴素,穿的都是洗过多次的旧衣服,坐骑的鞍辔也是铁制或木制的。孝文帝喜爱读书,手不释卷,对“四书五经”、史家著作、诗赋文章都很有研究,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骑在马上口授,待定稿时也几乎不改一字。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病逝于南征路上。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石窟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同一年。经过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论 赞

史臣曰:高祖(孝文帝)早年有睿圣之风,文明太后(冯太后)主政时,高祖克己尽恭,从不多言。高祖亲政后,日理万机,十余年间,没有多少闲暇;多方努力、各种考虑,都汇聚到同一项大业。至于百姓生活之艰难,仁人志士之高迹,高祖尽管高居皇宫之内,也都能去践履。功业文章巍然焕然,四海之内,百姓都蒙受高祖的恩赐。加之高祖雄才大略,礼贤下士,视臣属如己出,克制自己以利于他人,亦为人所称道。其经营天下,治理国政卓越不凡,“孝文”的美谥岂是有名无实?卷八世宗宣武帝纪

作为著名改革家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没有父亲改革的魄力,却能够无为而治,维护改革成果,使鲜卑族的汉化又前进了一步。【梦日而生】

北魏宣武帝名叫元恪,是孝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高夫人。高夫人怀孕前,曾梦见太阳变幻成一条龙,围着自己转了好几圈。她醒后又惊又怕,不久便有了身孕。太和七年(483),她在平城宫生下元恪。十四年后,元恪被立为皇太子。

元恪年幼时器量宏伟,喜怒不形于色,一向节俭朴素。当初,孝文帝想观察儿子们的志向,于是摆出来许多珍贵的宝物,让他们随意挑选。京兆王元愉等人都抢着拿珍珠古玩,元恪只选了一柄骨质如意。孝文帝觉得这个儿子很独特。

孝文帝最初立的皇太子是长子元恂,无奈元恂不赞成汉化,还反对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一怒之下将元恂废黜为庶人,立元恪为皇储。

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元恪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两个月后他便派遣使臣巡视郡国,询问民众疾苦,考察郡守县令,罢黜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对那些文武双全、德行闻名于乡里的人,都加以褒奖。【体恤民情】

元恪像他的先祖一样,勤于政事,精明能干,严于吏治,体察民间疾苦,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与民休息。

元恪刚开始亲政时,就颁布诏书免去百姓额外的捐税杂役。景明四年(503),天下大旱,三个多月未曾下雨。元恪下诏减少了自己的膳食,并撤去了悬挂的乐器,以示与民共同承担痛苦的决心。两天后,及时雨大降。

第二年再度发生旱灾,元恪亲自去太庙祭祀求雨,还当众承认旱灾是自己的过失。为了求雨,他派人讯问京城里羁押的囚犯,死罪以下的犯人统统罪减一等,受鞭刑杖刑的犯人一概饶恕。他下诏说:“有关部门可查阅旧典章,认真做好六件事:冤枉拖延的案件,公平地加以判决;失去职务的官员,酌情加以推举;鳏寡孤独与贫困的人,各地加以抚恤;劳役赋税繁多,加以免除减省;贤良正直的人,按照礼法提升;贪婪阿谀的人,加以摒弃贬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