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必备黄金模板23例 (芦欣老师团队系列图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5:55:11

点击下载

作者:芦欣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必备黄金模板23例 (芦欣老师团队系列图书)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必备黄金模板23例 (芦欣老师团队系列图书)试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题灵魂解题之黄金法则——板块定位法

在2016年考研政治的所有科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以理解为主的特殊科目,需要考生在材料分析题复习中区别于其他科目。此科目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角度命制分析题,侧重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理论部分为要求基准点,结合现实材料命题,即理论联系实际。材料来源多样、灵活,答题角度全面、广泛。所以,我们采用符合此科目特点的板块定位分析题学习法,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四个固定的分析题板块,使用关键词定位法,归纳出2016年考研政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背分析题模板,同时,设置社会热点透视板块,即将原理与现实热点材料、中央的最新方针政策、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达到全面、高效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题高分的目的。

板块定位一:唯物论部分高频原理

§制胜必背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党的思想路线、当今中国国情、社会治理机制必背模板:(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整个世界并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原理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党的方针政策如何正确引领现代化建设必背模板:(1)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意识能正确地认识物质,并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展开,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原理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必背模板:(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3)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模板套用实例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4分)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分)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2分)§解题步骤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4分)解题步骤: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关键词。

第二步,还原考点:绑定关键词。

环境——环保类命题。

第三步,提炼答案:组织采分点。(1)题目涉及原理

本题所考查原理是人与规律的关系。

①此题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必须尊重规律。

②意识对于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结合材料阐述原理

①环境类命题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科普展的例子说明人类如果没有尊重客观规律,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分)解题步骤: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关键词。

第二步,还原考点:绑定关键词。

环境——环保类命题。

第三步,提炼答案:组织采分点。(1)题目涉及原理

本题所考查原理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污染环境的是人,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人,说明人没有尊重客观规律,过度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环境恶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结合材料阐述原理

①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说明我们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②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必须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然,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2分)

此问较简单,答题分两步。

第一,度的定义。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第二,人类的贪婪等于过度地向地球索取,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命题分析

1.结合创新社会治理机制这一热点,在唯物论部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很有可能命题,考查考生对这一哲学原理的定位和把握,考生需注意。

2.建设生态文明是2016年考研政治命题热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主要是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作为分析题背景材料,此类分析题中,定位哲学原理时,考生一定要记住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绝佳的定位原理。

板块定位二:唯物辩证法高频原理

§制胜必背原理【原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国与国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必背模板:(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二】发展的过程性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创新型国家建设、科学发展观必背模板:(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原理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统一战线、民族政策的制定必背模板:(1)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原理四】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独立自主、对外开放,农村自身改革必背模板:(1)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2)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原理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必背模板:(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要求我们坚持用“两分法”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原理六】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必背模板:(1)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原理七】否定之否定规律结合社会热点透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必背模板:(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原理八】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结合社会热点透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预测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必背模板:(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2)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原理九】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对待机遇必背模板:(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原理十】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透过现象看本质必背模板:(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2)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3)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模板套用实例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泄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症状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 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 分)§解题步骤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 分)解题步骤: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关键词。

第二步,还原考点:绑定关键词。

引起——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原因和结果。

第三步,提炼答案:组织采分点。(1)题目涉及原理

本题所考查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

①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②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2)结合材料阐述原理

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材料中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②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材料中,两个患者的病症都是由各自的原因引起的,华佗正是认识到了其病因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 分)【答案解析】

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命题分析

1.唯物辩证法部分是历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制分析题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属于高频命制分析题的考点。

2.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分析题原理今年结合时政特点出题的可能性极大。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我国在天安门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一次正义与邪恶的对决,我们要坚持和平与和谐。

3.2015年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比如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要学会“扬弃”,比如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比如大学生就业等热点问题,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答题。

板块定位三:认识论部分高频原理

§制胜必背原理【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背模板:(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起点和归宿。(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原理二】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原理结合关键词透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必背模板:

第一次飞跃: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原理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必背模板:(1)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有待于发展。(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原理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先进人物和榜样人物事例必背模板:(1)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3)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以进一步指导实践。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模板套用实例

第一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6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4分)§解题步骤

1.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6 分)解题步骤: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关键词。

第二步,还原考点:绑定关键词。

合理想象——从成仿吾之前的经历中得到的认识。

未谋面——认识并没有从实践中来。

第三步,提炼答案:组织采分点。(1)题目涉及原理

本题所考查的认识论原理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前提,也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同样,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起到的是消极的反作用,阻碍实践发展。(2)结合材料阐述原理

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4分)【答案解析】

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说,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4分)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分)§解题步骤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4分)解题步骤: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关键词。

第二步,还原考点:绑定关键词。

得其精而忘其粗——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见其内而忘其外——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现象和本质。

第三步,提炼答案:组织采分点。(1)题目涉及原理

①认识论角度,此题体现的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经过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

②辩证法角度,此题体现的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特征,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结合材料阐述原理

九方皋相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此题中,黄黑公母属于现象范畴,是不是千里马属于本质范畴。其中,从颜色的不对称角度说,属于感性认识这种对现象的认识,是否千里马才是上升到理性认识去看问题。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1)题目涉及原理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中,两者不能分割开来,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经验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会导致教条主义。(2)结合材料阐述原理

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做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分)【答案解析】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命题分析

1.本板块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认识论的高频考点,在近10年真题中,曾经单独命制分析题次数达到三次。考生一定要分清材料中考查的侧重点是实践决定认识还是认识的反作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获得理想分数。

2.本板块中,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属于去年新增考点,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目中的考点重合,需要考生格外关注。

3.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这一原理,本身没有明显的社会热点问题透视,主要采用关键词绑定法进行定位分析,请考生注意。

板块定位四:唯物史观部分高频原理

§制胜必背原理【原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体制改革、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背模板:(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生活条件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原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背模板:(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一系列决策、方针、政策,如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等,都是对这一规律的自觉应用。【原理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结合社会热点透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背模板:(1)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3)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原理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结合社会热点透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必背模板:(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3)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原理五】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结合社会热点透视: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群众路线必背模板:(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模板套用实例材料1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计划为龙头、综合部门管理专业部门、专业部门直接管企业、办企业的框架彻底被打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和组织架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政府改革还远未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政府越位、错位与缺位、不到位并存,机构设置仍不够合理,权力滥用、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仍旧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损害了政府效能和政府形象,亟须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加以解决。材料2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请分析我国当前加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解题步骤】

请分析我国当前加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解题步骤: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关键词。

第一步,锁定考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二步,理论结合实际——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答案解析】(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已迈出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命题分析

1.唯物史观部分,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题的低频命题部分,但其是结合时事政治最多的一部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都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进行哲学基础分析。

2.新时期,党中央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所以,考生应着重记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原理。

3.考生在记忆这部分原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改的是生产关系,使其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体制改革,改的是社会意识,使其更适合社会存在的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法治中国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改的是上层建筑,使其更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这部分在原理结合材料的时候要做到一一对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灵魂解题之黄金法则——模块嵌入法

模块嵌入法采取模块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常出的主观题型相结合的方式,从问题入手,用不同模块的几种常考题型的解答方法作为基本模板,考生只要掌握必考模块的出题规律,以及相关题型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常出的主观题种类,就可以完美地解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观题。

在“黄金模块”中,总结了一些模块的答案,每一个模块的总结可应用于不同的主观题中,具有普遍性意义,对作答主观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须认真记忆。

嵌入模块一:概念(理论)反映类

此类设问一般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考生要透过材料所给的表面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有时是现实问题,有时是理论表现。此类考题难度不大,因为它可以通过材料直接得出结论,但是考生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内容,因此需要考生全面把握材料。此类考题看似考查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也有一些相对普遍性的答案供考生参考。

在设问的时候,此类考题一般会有如下的关键词:“反映”或者“体现”,有时关键词也可为“表现”“现状”“……内容”等,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该类题型的一般通用模板是:

第一句:该材料(图表、漫画等)表现……(理论)。

第二句:这反映了……现状(现实)或理论。

第三句:……体现了……(对图表或材料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黄金模块中国现状背景总结: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总体特征)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第三,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2.社会现今存在的矛盾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经济)

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政治文化)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仍很严峻。(环境)3.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特征)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重要理论总结: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2)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成果,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其主要内容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5.和谐社会的内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6.生态文明理念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主动回报自然,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空间。§模板套用实例材料1“新常态”成了2014年经济发展的年度热词,即将过去的2014年,可以称之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开局之年。频频出现在领导讲话中的新常态,到底新在何处。老百姓有切切实实的感受:2014年,房价不再狂飙突进,住房市场变平稳了;老百姓消费的渠道和数额越来越多了,物价却始终保持在25%增幅以下的稳定低位水平;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却渐渐生发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风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跑赢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这种新常态的直观感受,也正是新常态的关键所在。——《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载《光明日报》,2014-12-10材料2《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载《人民日报》,2014-08-06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1的现实谈谈什么是“新常态”,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2.结合材料,谈谈应当如何看待“经济新常态”这一现象。(6分)§解题步骤

1.结合材料1的现实谈谈什么是“新常态”,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模板运用】

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模板——经济新常态。

第二步,还原考点:绑定关键词——“什么是”“体现”。

第三步,提炼答案:组织采分点。【答案解析】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于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住房市场的稳定、物价的稳定以及人均收入差距的减少,体现出相对稳定的“常”,创业带动就业,GDP的变化形象地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

具体来讲,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其特点是: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结合材料,谈谈应当如何看待“经济新常态”这一现象。(6分)【模板运用】

第一步,科学审题:定位模板——经济新常态。

第二步,还原考点:绑定关键词——“如何看待”。

第三步,提炼答案:组织采分点。【答案解析】(1)应该看到,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2)应当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就是:

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第四,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命题分析

1.此类模板出题设问所考查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已经成型的理论内容;另一种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总结,即不需要记忆。

2.此类考题不会单独出现,一般是结合“依据类和举措类”考题联合出题,因此在回答此类考题时要注意全面。有关中国的阶段性特征的考点要格外注意,因为其带有普遍性。

3.中国梦的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问题均是比较热门的考点,考生复习时要注意把握。

嵌入模块二:原因依据类

此类考题出题频率极高,同时容易衔接模块一,考查当今社会条件下出现问题的原因,或者国家发布、制定的一些大政方针和理论的依据。在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可以把模块一的内容嵌套在此模块中,也可以把该模块的内容与模块三结合回答问题。

此类常见设问有“依据”“必要性”“重要性”等关键词,一般考查“为什么”的问题。作答时,一般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步骤、有原因、有条理地进行具体阐述。该类题型的一般通用模板是:

第一句:综述: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情(和平与发展);党情。

第二句:主体1:现状+优势(好处)或劣势(坏处)。

第三句:主体2:现状+优势(好处)或劣势(坏处)。

…………§黄金模块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3)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2.对外开放的依据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四点:

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