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城市:深圳城市治理4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6:43:43

点击下载

作者:陈文,谷志军,等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奇迹城市:深圳城市治理40年

奇迹城市:深圳城市治理40年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奇迹城市:深圳城市治理40年 / 陈文等著.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313—20635-0

Ⅰ. ① 奇… Ⅱ. ① 陈… Ⅲ.① 城市管理—研究—深圳 Ⅳ.① F299.276.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2093号

奇迹城市:深圳城市治理40年

著者:陈文 等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话:021-64071208

印制:上海万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710mm×1000mm 1/16

印张:21.25

字数:308千字

版次:2019年8月第1版

印次:2019年8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13-20635-0/F

定价:85.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56928178内容提要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在改革开放40年间,深圳发生了历史巨变,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举世瞩目的奇迹。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区,在城市治理方面具有“问题先遇、探索先行、经验先出”等突出特点。本书系统梳理了深圳在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城市治理的经验和问题,主要从基层党建、经济发展、行政改革、法治建设、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城管执法、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作为一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学术著作,可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以及广大市民朋友参阅。“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丛书编委会总主编姜斯宪副总主编吴建南 陈高宏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石楠 叶必丰 朱光磊 刘士林 孙福庆 吴建南 吴缚龙 陈振明 周国平 钟杨 侯永志 耿涌 顾海英 高小平 诸大建 梁鸿 曾峻 蓝志勇 薛澜编委会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亚光 王光艳 王浦劬 关新平 李振全 杨颉 吴旦 吴建南 何艳玲 张录法张康之 陈宪 陈高宏 范先群 钟杨 姜文宁 娄成武 耿涌 顾锋 徐剑 徐晓林 郭新立 诸大建 曹友谊 彭颖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系列”编委会(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佃利 李振全 吴金群 吴建南 余敏江 张录法 陈文 陈高宏 姜文宁 袁方成 夏奇缘 徐剑 郭圣莉 彭仲仁 韩志明 锁利铭“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丛书”序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从古希腊的城邦和中国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到当今遍布世界各地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连绵成片的巨大城市群,城市逐渐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发展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引擎。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据统计,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16世界城市状况报告》指出,排名前600位的主要城市中居住着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对全球GDP的贡献高达6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也稳步提升。2011年首次突破50%,2017年已经超过58%,预计2020年将达到60%。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的城市生活,离不开卓越的城市治理。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人口和资源的聚集,形成了高度分工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近年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张、安全缺失与贫富分化等问题集中爆发,制约城市健康发展,困扰着政府与民众,日益成为城市治理中的焦点和难点。无论是推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化解迫在眉睫的城市病,都呼唤着更好的城市治理。对此,党和国家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做出了科学的安排和部署。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就曾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卓越的城市治理,不仅仅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与民众广泛参与和深度合作,更亟须高等院校组织跨学科、跨领域以及跨国界的各类专家学者深度协同参与。特别是在信息爆炸、分工细化的当今时代,高等院校的这一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决定依托其在城市治理方面所拥有的软硬结合的多学科优势,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办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2016年10月30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建设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在2016全球城市论坛上揭牌成立。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推动城市治理研究常态化,其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优秀人才汇聚培养基地和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一流新型智库需要一流的学术影响力,高端系列研究著作是形成一流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决定推出“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丛书”,旨在打造一套符合国际惯例,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书系。本套丛书将全面梳理和总结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论,以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治理的实践为基础,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性、原创性和指导性理论体系;深度总结及积极推广上海和其他地区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中国范本。相信“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丛书”的推出,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研究,为解决城市治理中的难题、应对城市治理中的挑战提供更多的智慧!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系列”序农业社会的田园牧歌已经渐行渐远,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世界。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社会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城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中心所在。如何提高城市治理的水平,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更好地发挥城市在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让城市管理更加卓越,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弹指一挥间,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个年头。40年风云激荡,中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20%,持续迅速发展到今天的60%左右,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农村,聚集在城市中,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文明成果,享受便捷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但也深受各种城市病的困扰。40年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也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经验。中国是大国,也是文明古国。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大”,不仅仅是指疆域辽阔,也意指人口众多。这样一个大国的快速城镇化,面临着一元与多元、集权与分权、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等关系的多重挑战。而对于一个文明古国的快速现代化来说,遇到的则是从伦理社会转向功利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从超稳定社会转向风险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难题。不管是大国的城镇化,还是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然经历着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的阵痛,这也对中国的城市治理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和政府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治理上来,正在实现从“重建设”到“重管理”的重要转变,先后多次召开高层次的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城市治理的方略和部署,形成了推进城市治理的新契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落实十九大的重要精神,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撰写了“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系列”著作。本书系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探索,紧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大国治理的特殊国情,聚焦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波澜壮阔而又各具特色的城市治理实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全面回顾、总结和分析中国城市治理的典型经验,阐释当代中国城市治理进程中的风云变幻,回应当前中国城市治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寻找解答中国城市治理发展道路的关键“钥匙”,为城市治理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支撑。本书系以时间脉络为经,以发展阶段为纵轴,明确城市治理不同领域的重要时间节点,划分城市治理40年演进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以事实梳理为纬,以要素分析为横轴,深入梳理改革开放40年相关治理领域的基本事实和主要经验,重点关注相关领域的改革举措、实践演变和制度变迁,结合具体实践阐述和诠释相关的理论观点,致力于探讨和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逻辑。这是我们所有编著者共同的心愿和追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可能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有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因此期待各位同仁和读者的批评指正。本书系编写工作自2018年3月份确定下来之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位编著者快马加鞭,在日常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之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期顺利完成了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展现出非同凡响的学术素养和职业水准。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书系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尤其是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方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细致和专业地编辑,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和诚挚的感谢!代前言 用深圳故事阐释中国道路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办38周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与发展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如果说38年前国家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是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市场经济进行制度“探险”,那么随着党的十四大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也随之演变成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路,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深圳特区创建38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深圳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深圳市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这对深圳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深圳特区历史使命的新发展,也是党中央对深圳特区的新期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设立的经济特区的本质,就是获得中央授权的改革先行试验区。我们深圳经济特区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幸目睹和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关注并跟踪了党中央赋予深圳特区的使命的逐步演进和发展过程,使我们能够有机会通过讲述深圳故事来记录中国道路,总结深圳经验来诠释中国制度,观测深圳实践来验证中国理论。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壮举和深圳特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探索创新,给我们特区社科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机遇、创设了平台、开拓了空间。自研究院(其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组建以来,我们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深圳大学的直接领导下,立足深圳、服务国家,研讨对国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特区改革实践,探索对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深圳经验,努力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所谓立足深圳,就是依托深圳经济特区得天独厚的改革创新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直面市场经济先行地区的新兴政治现象,做经济特区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研究者,深度参与特区基层治理改革探索。从1999年初的大鹏镇镇长选举方式的改革探索开始,2003年我们对深圳市和北京市等区级人大代表竞选现象进行跟踪调研,2008年我们对“深圳政改”草案的出台进行因果分析,2011年我们对以“乌坎事件”为典型案例的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及时记录和跟踪这些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政治现象,确立了我们在中国政治学界的独特影响力;从积极参与“盐田区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到努力推进“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党和政府要尽可能地将体制外力量政治参与的诉求纳入体制内有序释放,将体制内执政党的组织资源有效嵌入体制外去代表民意、整合利益、引领社会等观点,为深圳基层政府多次赢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贡献了绵薄之力,体现了我们在深圳基层治理研究中的特定功能。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呼吁学界关注盐田区的“GDP”与“GEP”双考核、双提升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探索。正是由于我们作为相对独立的高校学术机构在参与推动地方政府创新、总结深圳经验、讲述深圳故事、传播深圳声音等方面,做了不少具体工作,出版了一系列论著,使我们研究所的年轻学者也能得到学界的多方扶持,争取到很多成长机会。在我们这样一个地方性高校,只有将近十个核心成员的小小研究机构,几乎每个成员都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们充分体验了与深圳特区共同成长的成就感。所谓服务国家,就是敏锐地把握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努力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自觉将研究所打造成特色鲜明的高校“智库”。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我们距离我国高校学术主流圈和国家政治中心较远,但我们一直努力开拓处于国家市场化改革前沿的地缘优势,尽力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编译局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参与中组部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网络的建设。从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参与了中组部年度调研项目16项,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有8项。作为深圳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给我们带来的机会,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的论述,经济特区的市场取向和市场氛围,促使我们自觉地以“市场”理念来引领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本着“不求圆满,但求卓越”的精神,在现有的各种特定约束条件下,低成本运作,高质量产出,主动开发四个“细分市场”:一是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高端市场”,主要指承担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也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二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市场”,尽力以研究对象的“本土化”特点争取研究成果的“全球化”意义,通过记录深圳故事阐释中国道路,总结特区实践传播中国声音;三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社科知识,传播现代理念,弘扬政治文明的“大众市场”,包括满足社会对各种学术讲座和专业培训的需求,在报刊上发表时政评论等;四是传统学者间相互交流的“学术市场”,即发表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2018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政治学专业在全国排名第37位,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三,这对于我们这样一所没有政治学本科专业的地方高校已是极大的荣耀了。我们非常荣幸地生活在中国改革的伟大时代,与改革的先锋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共同成长,正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历史机遇,记录、分析、总结、诠释中国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而且将丰富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当前我们要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对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的研究,为深圳特区在实现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黄卫平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第一章 深圳基层党建40年[1]陈家喜 肖丽达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肇始之地,也是改革开放成就的集中体现之地。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率先对外开放,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党建领域的广泛探索。深圳特区在坚持党对改革事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结构下的一种适应性探索,也在不断地推动基层党建的持续创新。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就要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创新创业的组织保障。在新时代和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强党组织对特区建设事业的领导权,持续不断推动党建创新,让深圳特区成为全国党建工作的窗口。[1] 陈家喜,法学博士,深圳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肖丽达,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一、基层党建的发展及主要领域

早在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市委就强调:“要建设好深圳经济特区,我们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特区的党[1]组织建设好。”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功,也正是党的建设的成功。没有特区党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就没有深圳经济特区现在的成绩。40年来,深圳特区基层党组织的不断改革创新,解决党的工作难题,推动党的工作进程与时俱进。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重点,深圳特区基层党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一)基层党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从时间脉络出发,分别以历次党代会为节点,探索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深圳基层党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1980年,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后,特区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特区党委把特区的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党建发展促进深圳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问题,也是当时基层党建的目标和定位。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1991年9月,深圳市通过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党建经验进行总结,并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深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和反和平演变的坚强堡垒”。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确强调“各级党委要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深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深圳的城市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从1992年特区内的农村城市化后,村党支部开始向居委会党支部和股份公司党支部转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2001年,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做好各项工作,把深圳经济特区党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其功能的侧重点不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出要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这是对基层党建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党的路线的具体展开,也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价值取向做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界定。

十六大以来,深圳市委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5年,深圳又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增强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2]圳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2005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首设人大代表社区工作站。2006年1月,深圳市盐田区荣获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盐田区“一会两站”的社区治理模式受到高度评价。从社区党建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深圳在2004年就实现了全市城市化,全市辖645个社区,已告别农村建制。2006年底,深圳市612个社区均已组建社区党支部,符合条件的成立社区党总支,管理党员13000名,社区党组织组建率达100%,社区党建工作逐步成为基层党建的重点。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基层党建围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开展工作,为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构建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增强凝聚力,这也是基层党建发展的时代性主题。从2007年开始,南山区着力推进“一核多元”的社区党建模式,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为主体、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多元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深圳市南山区开展了和谐社区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同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为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出两大重要改革创新举措,即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并印发了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1+7”文件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7项实施方案。2010年,深圳在全市各类机关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逐步提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的比例。2011年,深圳市南山区建立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老年协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各类自治组织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新模式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要求相契合。2011年3月,深圳盐田区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县(区),以加强党代表工作室建设为基础,以发挥党代表作用为核心。在党代表的带领下,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更加紧密,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意见和建议,团结群众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基层、打基础、强党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深圳结合本地实际,展开了基层党建新的创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经验,丰富了基层党建的建设实践。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2017年5月,深圳市委办公厅出台《关于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强化城市基层党建的若干措施》,按照调查研究、学习交流、决策部署三个步骤,对全市基层党建情况进行一次“大起底”,全面[3]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推动解决。(二)基层党建在不同领域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在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中,发展出许多新的方式。同时,也对党建组织领域进行了新拓展。非公企业、“两新”组织、互联网企业、社区等成为深圳特区新的党建主体。在这些党建主体中,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党建工作应当适应主体特点,并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1.非公企业党建

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结构。深圳拥有众多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这些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深圳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私营经济发展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1994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最早提出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组织建设的规范文件。深圳经济特区最先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改革,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外资经济,以及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也率先蓬勃发展起来。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的建设。伴随着深圳特区非公企业的快速发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也摆上了议事日程。1995年4月,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私营企业统管党委;1996年6月,深圳又成立了个体工商户党组织统管党委——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委,统一管理特区范围内的个体工商户党组织和党员;2003年6月,深圳成立“中共深圳市[4]民营企业经济工作委员会”。此外,深圳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强园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依托全市309个产业园区设立党委,建设369个党群服务中心,改变了逐个企业去抓党建存在的资源分散、阵地不足,以及党组织建了散、散了建的问题,实现了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圳园区非公企业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截至2017年,深圳市共有园区309个,入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8.7万家,就业人口有320多万人,总产值占全市GDP的[5]50%以上。深圳市委充分认识到园区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度重视园区党建工作,坚持以党建促企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17年3月,深圳市在龙岗召开园区党建现场观摩会,并印发《关于加强园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以区域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园区党建模[6]式。

在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的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党建,抓好网络社会组织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网络社会组织建设”,“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深圳是拥有互联网企业最多的城市,共有33万多家网站,网民规模达到1036万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党员呈现年轻化、学历高、思想多元等特点。2018年4月,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以及互联网[7]行业联合会党委成立,统一管理全市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这是深圳市创新党建工作与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又一重大举措。深圳现有从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的企业1917家,互联网企业共建立党组织[8]491个,党员人数共16271人。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的成立,将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开展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党建工作,创新党建路径,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成为团结互联网行业力量、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的示范标杆,成为网络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示范标杆。2.社会组织(“两新”)党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日益壮大。深圳市委也一直在“两新”组织方面积极探索党建创新工作,并成立了相应的党组织,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文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在深圳市委的高度重视下,深圳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若干措施》,依托登记管理机构的网络优势,深圳市社会组织党委成立,以“燎原计划”为抓手,[9]全面铺开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市目前共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894个。针对“两新”组织的特点,深圳市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出路,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这两类组织中的覆盖面,实现党组织参与组织决策、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使得党建工作推动“两新”组织在深圳市的健康发展。2016年,为有效扩大党组织在行业协会中的覆盖面,深圳将尚未组建党组织的296家行业协会,按照“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划分为质量创新类、先进制造类等18个大类,每类筹建一个联合党委,并从市直机关单位遴选出18名熟悉党务、经验丰富的局处级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8位“第一书记”在半年时间走访了252家行业协会,成立行业协会联合党委4个、行业党委2个、行业协会党支部106个,有效扩大了党组织在[10]行业协会中的覆盖面。

社会组织工作制度的不断优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突出了社会组织在党的基层建设中的重要位置。2015年,深圳市委“两新”工委下达《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社会组织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批复》后,深圳专门成立市社会组织党委,统筹管理市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各区(新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随后,深圳开始实施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燎原计划”,印发《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异地商会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共深圳市社会组织委员会、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关于学习贯彻全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通知》等文件,全面部署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深圳“两新”组织还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党建的出发点,即“努力使党组织、党员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两新’组织发展的促进者,劳资双方关系的协调者,政府与业主、员工的沟通者”。随着由改革到创新的深化,深圳市强调“党建工作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这不仅为企业党建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得党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针对“两新”组织党员的特点,深圳特区在坚持和完善“单位管理”这一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按照条块结合、体制内与体制外结合、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结合的思路,探索实行了6种党组织组建和党员管理模式,分别为单位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社区管理和双重管理。3.社区党建

社区党建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起着强本固基、打造战斗堡垒的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一直在探索更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寻找适合特区发展的道路。2004年11月,深圳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成为推动全国城市社区党建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深圳于2004年就实现全域城市化,全市辖645个社区,告别农村建制。2006年底,深圳市612个社区均已组建社区党支部,符合条件的成立社区党总支,管理党员13000名,社区党组织组建率达100%。自2006年以来,深圳南山区招商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党建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以社区党委(总支)为核心(“一核”),社区“两新”组织、退休老同志等各类党支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老年协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各类自治组织及居民群众(“多元”)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一核多元”社区党建[11]模式,进而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理顺社区各组织间的关系,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此外,深圳罗湖区在全区创新社区党建方式,形成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工作站和党群服务中心各司其职的“四位一体”社区核心治理结构[12]。这一结构模式正是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协同治理的基层党建创新举措。

深圳市探索的“一核多元”党建模式,将社区中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居委会、管理处、社区居民等多元共治力量集中起来,实现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聚集,由此形成并构建了适合基层社区发展的大党建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对基层党建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4.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它为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如2000年颁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和赠送“红包”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是针对送“红包”现象的发生,将制止送收“红包”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项重点工作来[13]抓,坚决刹住接受和赠送“红包”的不正之风。2002年颁布的《深圳市反腐保廉预防体系总体思路》,提出了2003年至2005年全面推动反腐保廉工作的实施思路,各部门从实际出发,采取渐进的方式,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构建计划,全面落实反腐保廉预防工作。2006年,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透明度,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阳光工程”实施意见》。2011年发布的《关于建设廉洁城市的决定》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为重点,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法治建设、社会领域反腐倡廉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社会道德建设、[14]廉洁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反腐倡廉工作当中,一直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监督体系,织密制度“铁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深圳市作为市场经济的先行区,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也时刻把握力度,建设新时代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和根基。深圳市建立市委巡察工作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移交问题线索,排查“裸官”并按规定调整其岗位,将巡察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依据,实现党内监督常态化。此外,狠抓“关键少数”,对党员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更加严格,陆续完善和实施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因私出国(境)联审、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管等各类监[15]督机制。[1]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特区发展的道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19.[2] 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深圳经济特区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1):19-29.[3] 杨丽娜,程宏毅.深圳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市委书记领衔调研89个课题[N].南方日报,2017-07-31.[4] 陈家喜,左瑞婷.深圳特区党建创新的进程与脉络[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4):55-58.[5] 新华网.深圳:给流动党员“安家”[EB/OL].[2019-05-01].http://www.xinhuanet.com/2017-02/05/c_1120413569.htm.[6] 张越.广东深圳:着力推进园区党建区域化集约化[J].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17(3).[7] 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双双成立[N].深圳晚报,2018-04-19.[8] 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双双成立[N].深圳晚报,2018-04-19.[9] 党建覆盖深圳6988个社会组织 确保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N].晶报,2017-09-18.[10] 郑柱子.深圳市党建工作已覆盖近7000个社会组织[EB/OL].(2017-09-18)[2019-05-01].http://www.cnr.cn/gd/gdkx/20170918/t20170918_523953785.shtml.[11] 深圳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EB/OL].(2011-08-11)[2019-05-01].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227442/227546/15387954.html.[12] 深圳罗湖 质量党建为老城注入新活力[N].南方日报,2018-02-02.[13]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和赠送“红包”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深办发〔2000〕9号,2000-12-15.[14]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廉洁城市的决定》(2011年7月17日),深发〔2011〕14号,2011-08-15.[15] 深圳以党建创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N].深圳特区报,2017-03-14.二、基层党建的经验总结(一)立足经济特区的特殊使命,始终坚持党对改革事业的政治保障

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深圳既具有特殊的经济使命,也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深圳在经济上要率先进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试验。同时,深圳在政治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这一点在创办经济特区之初即被中央特别强调,“试办经济特区,在经济上,意识形态上,有一个谁战胜谁的问题,……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实行市场调

[1]节”。199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视察深圳后也明确表态,“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2]。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深圳经济特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改革初期中央对于深圳特区的政治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那么此后则要求深圳特区担负更多先行先试的创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突出其“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同时对深圳党的建设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勉励深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3]台阶”。因此,中央要求深圳所发挥的排头兵作用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领域,而且要体现在党的建设领域。

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深圳特区始终把党的建设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党的建设作为维护特区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改革之初,深圳市委就明确:“要建设好深圳经济特区,我们需要做许许多多的[4]工作。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把特区的党组织建设好。”1991年9月颁布的《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深圳社会主义现[5]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和反和平演变的坚强堡垒”。2015年,深圳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率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为特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充分发挥党在深圳经济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2017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七次会议再次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各项成绩,最核心的是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未来,深圳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造城市基层党建的“深圳品牌”,打造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城市基层党建先行区,成为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精彩样板”[6]。从改革初期开展“三资企业”党建到拓展社会领域党建,从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到探索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深圳特区把党的建设作为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立足市场化的经济结构,不断探索党对新经济领域的组织覆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深圳在全国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率先实行“四个为主”的经济体制: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特区的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活动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围绕这一体制,深圳特区先后开展了企业所有制、劳动合同、[7]工资、物价等各种市场改革实验。此后,深圳又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不仅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带来了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的多元分化,并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与国企和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相比,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开展党的建设面临诸多难题,如管理层的消极抵制、组织进入的障碍、党员利益纽带的缺失以及党员骨干培育成长困难等。

深圳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最先面临非公经济领域党建工作的难题,也率先进行非公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探索。早在1982年,深圳就开展涉外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涉外企业党组织的建立要与企[8]业的组建同步进行。1985年,深圳颁布规定,对中外合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权利、任务、组织设置、领导体制、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的内容做了明确规定。1992年,深圳又围绕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制定党建工作的文件,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坚持精简、高效、兼职的原则配备中外合资企业党的干部,坚持按照业余、小型、分散、时效原则开展党的活动,按“内外有别”[9]原则改进党组织的工作方法,等等。这些经验做法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非公经济的扩大,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展开,深圳非公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展园区党建工作成为非公领域党建落实的重要措施。深圳园区党建在组织建设上形成全覆盖格局。园区党建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党组织组建方式:单一产权和投资管理一体的,依托产权单位建立党组织,这种类型的园区党委占比约为30%;产权多元、产权经营权相分离的,依托物业公司或运营单位建立党组织,其占比约为15%;没有统一产权、没有管理机构的,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其占比[10]约为50%。全市309个产业园区设立党委,建设了369个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园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100%,带动全市规[11]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增至95%。

深圳园区党建在工作机制上形成区域化党建格局。一方面,市、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规土、科创、民政、工商联和工青妇等部门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园区内党政机关、设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以及其他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园区党建工作,形成共驻共建格局。每个园区在建立党组织的同时,也同步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既是党员群众开展党务和服务的场地,也是园区党组织的办公场地,实现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服务[12]供给有机结合。以园区党建为主轴推进非公领域的党建工作,在克服小微企业党建工作松散化、形式化、空壳化局面的同时,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与企业行政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与行政管理团队形成良好互动。(三)立足开放性的社会结构,努力强化党对城市社会的政党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边陲渔村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既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深圳速度”,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变,形成独特的开放性社会结构。自特区成立起,深圳人口增长步伐便基本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致。据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深圳全市人口总数只有31.41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为31.26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为0.15万人。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人口总数为1190.84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为384.52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为806.32万人,常住非户籍人口是常住户籍人口的近两倍。深圳目前已成为全国外来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量外省流动人口不断涌入深圳打工创业。因此,深圳也被看成典型的“移民城市”,开放性、多元化、异质化的社会结构给深圳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也给社会管理和党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立足开放式的社会结构,加强执政党对城市社会的整合,突出对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吸纳,便成为特区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

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强化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建设。从1992年6月,深圳启动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村委会向居委会转制的同时,也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2002年开始,深圳开展“居站分设”社区体制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也发生了重要转变。深圳将街道党委向党工委、居委会党支部向社区党支部转制,并要求在党员人数50人以上的社区设立党总支,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社区的设立党委。2006年底,全市55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党工委,612个的社区都建立了党组织,管理党员13000名,社区党组织组建率[13]100%。基层党建与特区城市化进程同步进行,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基础。

为了强化社区党委对于社区内流动力量的整合作用,深圳从2010年开展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借助社区党委的力量构建区域性党组织,整合辖区内的园区、楼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力量,发挥整合凝聚作用。一是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内协商平台。深圳全面推行“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制度,在社区股份公司、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工作站等设立党组织,这些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既突出社区综合党委在社区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强化了社区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构建以党员干部为纽带的党群联系机制。深圳推进“五进社区”,即市委、区委委员进社区,党代表进社区,机关党员进社区,党员义工进社区,党务工作者进社区,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委对基层社会的整合能力,从2015年底以来,深圳推进党建标准化工作,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一是向社区党委赋权增能,巩固其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全市645个社区统一设社区党委,明确社区党委对社区工作负全面责任,行使社区人事安排权、重要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和管理监督权,推荐居委会和股份合作公司等组织的领导成员人选,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对社区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二是构建集约党群服务平台,凸显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中心地位。深圳在全市645个社区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场所、统一系统、统一内容、统一制度、统一保障、统一标志”,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三是推动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治理结构、服务群众和工作职责标准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中心名称、服务标志、工作流程规范等方面均实行统一的标准,提升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形象。(四)立足改革先行区的定位,持续推进基层党建的创新

改革上的先行一步,让深圳特区担负重要的任务。率先改革,先行先试、勇于创新、走在前列是中央赋予深圳的特殊使命。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时就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14]。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均将“排头兵”和“走在前列”作为关键词。如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广东和深圳要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东和深圳做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其中,“两个走在前列”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和深圳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15]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要求,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从对外开放到经济发展,再到社会治理以及基层党建,中央对于深圳改革先行区的定位和要求不断拓展。

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先行区,既体现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也体现为改革领域的先行地。如继经济特区之后,深圳又先后被中央授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等头衔,赋予其在经济贸易、对外开放、政府体制和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先行先试的特权。在特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深圳在党建领域都进行了卓有特色的探索,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区的使命担当。比如,探索非公经济领域的党建,实行多种形式的党组织组建方式,探索党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在基层党建领域,推行“十百千万行动”、“一核多元”党建模式、“质量党建”模式、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党员会客厅、党建组织员、“跟党一起创业”、“书记项目”和“党建述职”等,再到区域化党建和社区党建标准化,逐渐形成基层党建的深圳品牌。

近年来,深圳还率先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党建工作创新,运用互联网工具加强党建工作。2013年,深圳市南山区率先探索“智慧党建”,构建以“云(E网通党建云)、网(南山先锋网)、图(党建电子地图)”为核心的“两平台、四板块”,包括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信息化平台(智慧问政、智慧服务、智慧互动)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智慧管理)。其中,南山先锋网设有书记信箱、党建脑库、党建地图、党建微博、党员志愿服务、积分排名、工作动态、党代表工作室、党建百宝箱等板块,为党员群众提供在线党务服务。党建电子地图标注信息涵盖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U站、志愿服务项目等。此外,手机客户端可为党组织提供微党课等学习资源,为党员提供实时查询党组织信息、支部党员群聊等系统服务,实现党务服务“到手上”;为党务工作者提供轻量版的在线工作平台,[16]让在线党务工作“全天候”。在南山“智慧党建”探索的基础之上,深圳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党建创新,于2018年4月成立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党委并发布《互联网党建白皮书》,规划“智慧党建”的新模式。该白皮书提出,根据互联网企业的特性,提倡主要职能部门、业务模块、分支机构单独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探索以业缘、趣缘、产业链、事业群为基础建立网络党支部或党小组;同时提出采取“互联网+组织活动”模式,建立线上党群服务中心,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设党建微会议、微课堂等,用党员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组织生[17]活。[1] 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经济特区的由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40-44.[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3]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N].南方日报,2015-01-08.[4]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特区发展的道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19.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