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8:34:3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人民大学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中国人民大学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吴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夯实,在多家机构讲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概论和管理学等课程,考研专业课一对一辅导效果优异,有丰富的辅导经验。

授课特点:深入浅出、轻松活泼。在知识的讲解中融入解题方法和技巧,使学员在充分熟知知识点的同时,掌握解题方。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目标置换理论

2.头脑风暴

3.程序公正性理论

4.绩效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二、简答题

1.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

2.弹性化组织的特征。

3.根据志愿失灵理论,分析非政府组织的缺陷。

4.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5.政府失灵的类型和原因。

三、论述题

1.根据我国政策实践,分析渐进主义模型。

2.根据我国现在的懒政庸政问题,分析行政问责的困境和责任问责机制的建立。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考研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结构性社会问题

2.邻避效应

3.合成谬误

4.法治政府

5.标杆管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简述诱发团体迷思的前置因素。

2.简述政策分析的可行性。

3.简述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与以事为中心的领导的特质有何不同。

4.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

5.简述公共组织的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

2.结合我国廉政实践,论述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要求和实现机制。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结构性社会问题

答:略。

2.邻避效应

答:邻避效应,是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它能在社会现实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若处置不当,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导致邻避效应的五方面心理与认知因素:①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②知识与信息欠缺。当利益相关人缺乏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期与远期后果的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缩小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③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④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⑤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

3.合成谬误

答:合成谬误是由萨缪尔森提出来的,是指一种谬误,即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合成谬误是缺乏创造性和缺乏开拓性的表现,它会造成重复生产、资源浪费、供求单一。但合成谬误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平衡供求和价格的关系。公共选择理论中有三种经典理论都揭示了合成谬误的问题:①公地悲剧;②囚徒困境;③集体行动的逻辑。

4.法治政府

答:法治政府是指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法治是这样一种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一治理状态中,存在着法的普遍性和有效适用性,法律之于政府权力具有优先的、至上的权威或者说政府应由法律规制并服从法律,最终公民的自由权利得到维护、保障并扩大。具体而言,法治政府的含义包括:①法治政府崇尚秩序并反对无政府状态;②法治政府要求法律具有普遍性;③法治政府要求体现实质正义;④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

5.标杆管理

答:标杆管理是指一种追求卓越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其具体模式是不断寻找和研究同类组织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组织自身得到不断改进,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一般而言,标杆有两种类型:①内部标杆,指以企业或政府各部门之间为实施对象;②外部标杆,主要以竞争者为对象,希望创造组织的成长空间。因此,标杆管理是指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是一个帮助机构发现其他组织更高绩效水平(标杆)的过程,并尽量了解其是怎么样达到那种水准的,以便使产生那种水准的做法和程序得以运用到自己的组织机构中。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简述诱发团体迷思的前置因素

答:(1)团体迷思的含义

团体迷思是指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视及隔离。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做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份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2)诱发团体迷思的前置因素

①群体高度凝聚力。群体通过集体将已经做出的决策合理化,忽视外来的挑战。一旦群体做出了某个决策后,更多的是将时间花在如何将决策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②群体隔绝外界资讯与分析。由于外界资讯与分析的缺乏,使团体缺乏做出正确决策所必须的信息资源,从而容易导致短视与迷信。

③命令式领导。领导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的强制力会平息值得争议的观点,扼杀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从而导致团体决策缺乏活力。

④决策规范缺乏条理。

⑤群体成员背景和价值观的相似性。例如团体迷思的对外偏见,倾向地认为任何反对他们的人或者群体都是邪恶和难以沟通协调,故此不屑与之争论;或者认为这些人或者群体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自己,认为自己群体既定的方案则会获胜。

⑥来自外部威胁以及时间限制的压力。

⑦团体没有信心寻求比领导所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可能因为领导具有强大影响力。

⑧成员自尊心低落,可能由于刚经历失败。

2.简述政策分析的可行性。

答:(1)政策分析、政策分析可行性的含义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可行性评估又叫可行性论证,是政策方案评估、论证中最主要的任务。政策分析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2)可行性分析的具体内容

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是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最重要因素。

①技术可行性

这是从技术的角度衡量公共政策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这一标准包括两层含义:

a﹒是否具备实施某项政策方案的技术手段,使政策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b﹒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或方法论上达成政策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②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a﹒某一备择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b﹒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比较是否划算。

政府的政策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政策方案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存在一个争取公共经济资源的问题。

③政治可行性

公共政策形成于政治舞台,必须接受政治考验。如果一项政策得不到决策者、政府官员、利益团体或者普通公众的支持,那么该项政策被采纳的可能性就很小。即使被采纳了,成功执行的可能性也很小。美国学者马约内在《论政治可行性概念》一文中指出:政策方案在政治上的可行性通常会受到政治约束、分配约束和体制约束等因素的影响。

④行政可行性

也称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作为政策方案评估的基本标准之一,行政可行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假如一项政策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可行的,但在行政管理上却不能加以贯彻执行或难以贯彻执行,那么这项方案的优点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用处的。行政可行性的具体标准包括:权威、制度约定、能力、组织支持等。

3.简述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与以事为中心的领导的特质有何不同。

答:(1)以人为中心的领导及其特质

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者,把部属看得十分重要,不仅顾及他们的生活,而且让他们参与机关的决策。其特质为:

①领导关心部属的生活,如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工作是否满意等;

②部属被授予应有的权责,在其职责范围内,领导者不随便加以干预;

③经常与员工举行会议,交换意见,听取部下的工作报告及存在的问题;

④以善意的态度为部下提供指示;

⑤运用激励法则以满足部下的需要;

⑥信任部属。(2)以事为中心的领导及其特质

以事为中心的领导者把工作效率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工作第一,凡是人员能够达成工作效率者就是理想的工作人员,反之则是不良的工作人员,他们从不设身处地地为部属设想或考虑,只根据部属的工作表现来考核和评价部属。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其特质为:

①领导者只注重工作的进程,不关心部属;

②工作人员的优劣,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效率;

③领导与部属之间只有工作上的来往,没有其他任何的感情交流;

④对部属采取严格的监督,动辄惩罚部属。

因此,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与以事为中心的领导在是否关系员工、以工作为中心还是以员工为中心、是否信任部下并对部下授权等方面存在区别。

4.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

答:政府预算既是政府的施政蓝图,亦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政府预算发挥着资源配置、收入规划、稳定经济、行政责任、支出控制、资金转移、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有以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预算原则和以强调提高政府绩效的预算原则。预算的规范性原则并非一成不变的,预算原则将随着预算的时代功能及制度的演进而改变(1)传统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预算原则

①公开原则。即政府预算内容应公开,让所有国民皆能充分了解政府的收支状况、财务计划及施政内容。

②明确原则。政府预算的收入来源及支出用途、项目与分类皆应明确。

③事前决定原则。即政府预算应在年度开始前,经由议会审议通过。

④严密原则。预算应对各支出项目产生约束力,并力求与将来决算的一致。

⑤限定原则。预算的各个项目相互间应有明确的界限,禁止经费相互流用,同时限定须在同一年度支出。

⑥单一原则。国家的财政收支应纳入一个预算内作综合表示,不得另有独立的预算,即预算须单一,不得重复。

⑦完全原则。所有收入与支出完全列入预算中,亦即不得有任何预算外的收支,以维持国家财政的完整。

⑧不相属原则。任何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得有个别相属关系,如以特定收入支应特定支出。(2)提升行政绩效的预算原则

①计划原则。即政府所有预算皆应按照计划来编制,预算反映政府计划,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②责任原则。行政首长对于预算的责任是使行政机关的计划符合立法部门所反映的民意,并以最低廉的成本来执行计划。

③根据报告原则。预算的编制、立法与执行,均应根据政府各机关的财务及业务报告,而非盲目地任意决定预算。

④具备适当权力原则。行政机关为有效执行预算,必须具备执行预算的权限及执行职权的必要人员。

⑤多元预算手续原则。政府预算的手续,可依行政活动、工作计划的不同而有差异,无须强求一致。

⑥自由裁量原则。对于政府各支出项目及内容,不宜过分详订并限制留用,在不违反施政方针或目标的前提下,可授予各机关自由裁量的空间,俾更有效率地使用资源。

⑦预算时间弹性原则。为充分发挥预算的经济稳定功能,政府施政计划的实施及经费支出时间,可随总体经济状况作必要而有弹性的调整,例如多年期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资本性支出,即有其时间弹性的必要。

⑧预算机关关联原则。中央预算机关与各机关执掌预算及计划的部门,应相互保持充分联系及协调与合作的关系。

5.简述公共组织的特征。

答:(1)公共组织的含义

公共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公共组织一般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而且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不易测量。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2)公共组织的特征

①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

公共组织行政的推行,其主要的目的与动机,是在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一切的措施都是在顾及全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为全体民众服务,并以最好的服务来争取民众的拥护与支持。所以,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其动机在于加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法律的权威

公共组织的活动举凡预算的编制或执行、人员的晋升、资源的使用等,皆必须在宪法或法律的规范下行动,公共组织是一切要依明文规定而行动,缺乏法律的授权则不敢行动。再者,公共组织所制定与执行法律是带有权威性的,其效力范围及于全国性,如不服从将受到强制制裁。

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

许多公共组织除了要向其上级行政单位负责外,同时也要考虑其服务对象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人民团体的要求。一般说来,政治越民主的国家,越注重政治权威的分立和制衡。行政部门虽然较注重层级节制的权威,但相对地亦要接受来自于立法和司法部门以及辖区内人民和各利益团体的监督。

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公共组织因为基本性质是政治性的组织,其一举一动都必须接受来自舆论或人民大众的批评和监督,必须是公开的、透明的。目前许多国家设立的“阳光法案”、公务人员的财产申报制度、重大公共工程的公开招标,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公众的高度关切和对政府组织活动的严密监督,使公共组织的活动真正以民意为依归。

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

公共组织中的各单位、各成员彼此是相互依存的,且其运作必须要在各级政府间的网络中折衷协调,因为一个单位的工作必须在其他单位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⑥公共组织政治因素的考虑

公共组织的目标和执行过程,如果忽略了政治文化的因素,则不容易理解其运作内涵。公共组织的行动必定发生在具有政治意涵的环境中,其制定的政策无论是文化的、教育的还是经济的,皆具有政治的意义,即使行政人员以其专业的标准处理公务问题,其所发生的后果也有政治上的影响。

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

公共组织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大多是抽象模糊的,它似乎只是作为行政人员提醒自己负有公共责任以及必须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一种象征符号。公共组织的服务对象不仅差异性大,而且对于行政人员的期望亦很多,如既要求他们公正公开、顺应和体恤民意,同时又要求他们承担许多行政责任等。总而言之,公共组织不仅目标模糊、分歧、不易测量,民众的期望亦很多,时常还会有许多冲突和矛盾产生。

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

公共组织可以通过政治权威或公共权力的行使而生产某些财货或服务,形成一种独占市场的局面,不许私人加入竞争。在现代社会因为公共物品无排他性和无竞争性,很少有私人会乐意去提供,此外,有些公共工程规模相当庞大,非私人组织所能担负,只好由政府来负担建设,像这些产品和服务,很少有私人愿意赔本去生产,由于政府几乎是惟一的生产者,自然没有市场竞争的问题。

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许多政府的活动具有强制的本质,政府虽然是一个服务的提供者,但也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所以,公共组织的活动本身即具有强制性,凡是在其职权范围以内的事务,皆有管辖权,如果公民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公共组织便可依法予以处分。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

答: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或抗拒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本身的质量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高质量的政策为基本前提的,政策执行的好坏首先受制于政策本身质量的高低。质量高的政策能获得政策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而质量低的政策会受到抗拒。在制定政策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策具有合理性

政策的合理性是指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因果联系。包括两个方面:

a﹒政策是否针对了可观的政策问题,政策规定的各项内容是否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政策所制定的各项行为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b﹒政策的执行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具备能够切实地解决这一政策问题的条件。其实施的条件缺乏,执行效果就不可能令人满意,有时甚至会使政策目标完全落空。

②政策具有明晰性

作为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政策必须明确、清晰,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就会因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目标和内容的误解或曲解而造成政策执行的阻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政策也往往会给政策执行中的投机取巧者留下钻空子的余地。

③政策具有协调性

政策的协调性是指任何一项可执行的政策在其适用的时空范围内,不得与其他政策相抵触、相矛盾。政策的协调性是由政策的系统性所决定的。政策系统作为一个协调有序的整体,首先要求在确定的时空条件下,各项政策之间以及政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不得互相抵触,互相矛盾。结合我国实际来看,如果政策体系内部此政策与彼政策相矛盾,法规与条例相冲突,“红头文件”与法律相抵触,就会破坏政策系统的正常结构,使政策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并可能导致整个政策系统的崩溃和瓦解。

④政策具有稳定性

政策的稳定性是指政策在其有效期限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政策的稳定性要求在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它的有效期限,在这个有效期限内,政府动员各种资源并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该政策的权威性并保证其得以有效地执行,并且非因特殊原因政府不对其作重大调整或废弃,即便是政府有必要对政策进行调整或废弃,也应当考虑对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关目标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并且在必要的政策变迁过程中新政策和旧政策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政策的稳定性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政策的稳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⑤政策具有公平性

公平常常是就分配而言的,对于政策这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案而言,它对社会资源和利益所进行的分配将在与其直接相关的目标群体之间进行,而且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根本上取决于目标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与否,因此,不仅政策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必然会涉及公平性问题,而且这种分配的公平与否更会直接影响到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并进而严重地制约着政策的执行效果。(2)是否具备必要的政策资源

无论政策本身制定得多么理想,如果缺乏必要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政策执行的结果也不能达到政策规定的要求。就政策的有效执行来说,它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等四种。

①财力和人力资源

财力和人力是两种最基本的政策资源。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许多政策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而且政策执行所需财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于人力资源——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投入的经费等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要适量,只有这样才会有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②信息资源

作为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之一,信息也是影响政策执行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政策本身就是以一种信息的形式由政策制定者发布和下达给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对所颁布和下达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接受是以其对政策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为基本前提的。不仅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政策执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均离不开信息,无论是上情下达、下情上呈,还是政策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控制,其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利用。政策执行者不仅应该获得足够的信息资源,而且还应当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否则他们就很难制定出正确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也无法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

③权威资源

在政策执行活动中,权威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负责执行政策的人员要使其执行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必须被赋予相对的权威,用以执行其工作上的任务。权威是采取行动、进行指挥、获取资源而执行其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3)是否运用恰当的执行方法

方法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政策能否得以顺利地实施,政策目标能否得以圆满地实现,不仅受制于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方式。因此,要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不仅需要适量的政策资源,而且还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政策执行的方法:

①耐心说服、正确引导。耐心说服、正确引导是政策执行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对于促进政策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增强他们的政策认同,防止政策执行出现阻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