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19:46:31

点击下载

作者:高滨,秦素洁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试读: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修养,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编写了这本《文学欣赏》教材。

文学欣赏是一门人文教育公共选修课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文学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特色、作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鉴赏方法等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实现文学的社会作用。

本教材是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而编写的通用教材,主要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介绍文学常识和文学欣赏的方法。其旨在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让文学走向大众,走向人生,使文学与学生的心灵发生联系,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本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各种文学体裁的均衡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比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点突出,以点代面

以体裁为编写模式,选取具有典范性的作家作品,并突出其民族特征(如第一单元,仅选择我国的诗歌)。通过对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和不同国度的名家名篇进行欣赏,促使广大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体系完整,选文精准

在文章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避开初、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教材所出现过的篇目。本教材中的篇目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今中外作品当中精选出来的,大都是耳熟能详的。通过阅读欣赏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三、体例新颖,脉络清晰

以“文学欣赏”为主线,本教材主要由作者(作品)简介、作品正文(或精彩片段)、注释、作品赏析、相关链接等几个部分构成。从文学的作用出发,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美、发现美,丰富知识面。

四、注重感悟,激发兴趣

本教材诗歌与散文将作者和读者空间联系起来,小说欣赏、戏剧欣赏和电影文学欣赏互为补充。小说欣赏中,采取中外对举方法,其体裁、时代、地域不尽相同,形式也各异,但从不同方面展示人生百态,贯穿人生哲理,或悲壮,或淡泊,或迷惘,或旷达,或进取。可以通过欣赏,从整体上感悟和把握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极大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五、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文,在知识链接中介绍了四大书院、江南三大名楼、华北四宝、千年古县、青铜器,具有文化标志的建筑和器物。这样足以展现中华文化光辉灿烂、一脉相承的特点。

本教材由高滨、秦素洁担任主编,杜威、周晓、吕晓峰、李嫣、杨燕担任副主编,白建辉、许立霞主审。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第一单元由高滨编写。第二单元由周晓、杨燕编写。第三单元由杜威编写;第四单元由秦素洁编写。第五单元由吕晓峰编写。知识链接由周晓、李嫣编写。高滨负责组稿,周晓负责统稿;杜威负责定稿。参加编写的还有郭雪芸、孙明、许艳、安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及广大师生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11月绪论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宗旨。通过对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和不同国度的名家名篇进行赏析,启发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以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一样属于上层建筑。

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文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生活。作家是社会的一员,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在作品中或隐或显地表露出他对生活的评价,自觉不自觉地代表着一定利益集团或文化视野与读者对话。文学通过读者接受活动,产生了社会影响,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读者层产生作用。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的所用的方法。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以抽象的概念、严格的逻辑论证来提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索生活的真理;而文学则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显现生活面貌,引导人们去体察生命的真谛。总之,用形象说话,通过形象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观点及意见,是文学的特殊功能。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认识的方式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正是这种特殊的认识或“掌握”客观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文学艺术必须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生活,表达主体的思想与感情。

形象是依据现实生活,经过语言艺术概括,表现在作品中具体可感,鲜明生动,并体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主要指人物形象。

任何形象都是具体的。文学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形象来自现实生活,是生活原型的生动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具象的,具有可感、可视的特点。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必须形象地描绘生活的具体形态。不仅小说、戏剧这些叙述性作品的文学形象是具体的,而且散文、诗歌中的文学形象也是具体的。

文学形象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生动的。人们在分析艺术形象时,也往往把具体、生动联系在一起。前面列举的形象既是具体的,又是生动的。所谓形象的生动性,就是指文学描写的具体对象在生活中的运动形态。绘画和雕塑的形象固然也具体生动,但表现的是动态在一瞬间的凝固状态。而文学形象却不然,它可以描绘出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外在行动和内心状态的变化过程。因而,比之其他艺术,文学形象的生动性尤为突出。(二)文学与生活

1.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

文学即是人学。文学在不同时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是为了批判,为了颂扬,为了唤醒,为了激励,为了娱乐,为了消遣,更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反观自身,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好好生活。

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它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观的态度。社会生活为文学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同志认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2.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生活真实是作为基础与源泉而存在的。尽管文学作品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抒发人们的感情,有的描写自然景物,有的描写超现实、非现实的幻想,但不管它们彼此怎样不同,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生活真实是文学的“源”,古代的作品、历史资料等是文学的“流”。文学创作只是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没有生活真实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义上的艺术创作。

当然,生活真实虽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已。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真实的能动反映过程。作家必须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的取舍、改造、提炼、虚构等创造性加工,才能使生活真实变为文学作品。就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片尾曲所唱的那样:“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3.文学创作中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陆游《剑南诗篇·文章》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突发性,二是短暂性,三是突破性。一方面,灵感基于作家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勤奋的创作劳动;另一方面,灵感的产生还要有适当的契机触发。不过灵感毕竟是一种短暂的心理现象,并不能帮助作家解决创作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灵感对于人类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睡眠中制作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与门捷列夫平时对化学元素的认真思考有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在睡眠时思想放松,反而有利于思维进一步扩散,这表明思维放松可以促使灵感的产生。科学研究需要灵感,艺术创造更离不开灵感。

著名音乐家施特劳斯有一次站在多瑙河边,望见碧波掠岸、浪花涟漪的优美景象,不知不觉地同音乐联系起来,突然来了灵感,产生了妙不可言的音乐旋律,他急忙取出笔想记录下来,却发现没带纸。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脱下衬衣,在衣袖上及时记录了这个旋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基础。(三)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文学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物,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总是带有某种目的和意义,具备某种价值。人类之所以需要它,正是因为文学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进入社会系统之后,必然会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甚至推动着社会变革和改造。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歌能起到激发人心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也能使人团结,针砭时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能够给人以真理,罗马时代的贺拉斯要求文学“寓教于乐”,都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对于社会来说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东西,而是积极参与影响社会、推动社会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文学的社会作用就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文学只有通过阅读,影响读者、教育读者、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来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文学就是用美来感染人、愉悦人、影响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

1.文学的美悦作用

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感觉上的快适和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们对作品的内容,如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在感情上产生强度不一的反应,引起或优美,或丑陋,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文学描写美的事物固然能使作品具有美的品质,而描写丑的东西也可以产生审美价值。十七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的《悭吝人》塑造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阿巴贡,他为了敛财聚宝,费尽心机,甚至六亲不认,冷酷无情。这样一个吝啬鬼却具备了审美意义,作家通过对他的讥讽、嘲弄,否定了他的丑恶行为,衬托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所以丑一旦进入了艺术领域,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也就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丑的否定,达到了对艺术美的表现。

从心理学上看,文学通过情感宣泄和补偿来调节人的情感而产生愉悦的心情。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得到一种审美快感,在他们各自的艺术对象中宣泄了他们平时的一些情绪,达到一种平衡感,不断提高人的境界。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剧中多次出现的“汉家基业”“俺汉家节”等一类唱词,借历史人物之口,激起人民的民族情感,鼓舞他们积极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斗争。文学对人的精神有着重要的补偿作用,当人们某种需要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可以从另一种方式,即从艺术中得到补偿。也就是文学可以补偿现实的缺憾。意志薄弱者,却可以有鲁滨逊、保尔·柯察金的坚强;虽无爱情,却有罗密欧、朱丽叶的柔情。现实中不存在的也可以在文学中求补偿。

2.文学的认识作用

文学反映的对象是人的生活,文学在描写历史和现实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来创造艺术形象,因而优秀而深刻的文学总是表现了生活的内容和人生的真谛。比如人们读杜甫的“三吏”“三别”,就能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许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仿佛具体而生动地看到新婚夫妇被迫离散,老妪被迫投军,田园的荒废,官吏的无情,生活的困苦,人民的哀怨,都历历在目;一幅幅悲惨的景象,一声声哭诉的声音都在眼前。

文学的认识作用,可分为表层认识和深层认识。比如过去时代的作品使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风俗习惯、劳动情形、生活状况,使人从中获得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使读者了解到外国民族的生活情况等,都属于表层认识。只有当文学作品精细到再现当时各种社会心理和人民情绪的细微变化,政治力量或阶级关系的变动对比,使作品准确、深刻而又形象地描绘出社会发展演化的实际状况,揭示出历史过程的某些规律性,这样的作品就使人获得一种深层认识。一般文学作品只具备表层认识,只有那些优秀的、真正揭示生活真理的作品才具有深层认识。

3.文学的教育作用

文学作品总是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人们不仅会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而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们、仿效他们。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讲了一个可笑的故事。苏比,一个饥寒交迫的流浪汉,因为想去监狱过冬,便以身试法:吃饭不给钱,扰乱社会治安,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结果却屡试屡败。当苏比无奈地踱步到一座古朴教堂前时,赞美诗演奏的甜美乐声使他陶醉。他的灵魂突然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一种强烈的﹑突起的冲动推动着他与厄运抗争。

文学的“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如通俗读物。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如《俄狄浦斯王》绝望的挣扎,《浮士德》顽强的探索,《哈姆雷特》沉痛的反思,《离骚》上下求索,《牡丹亭》生死之恋,《红楼梦》色空之谜等。这些作品都具备终极关怀,文学所实现的“初级关怀”也便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合理价值;而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当人们的物质欲望已得到充分膨胀,渴望获得必要的感性超越和精神救赎的情况下,文学艺术则应该更多地承担起“终极关怀”的文化使命。

文学是用生动的形象来反映、说明和评价生活,因而文学教育作用并不是赤裸裸的说教能达到的,而是通过生动活泼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打动读者。二、文学作品的体裁

体裁就是“样式”。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时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而形成不同的样式,就是文学作品的体裁,用通俗的话讲体裁就是分类,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就出现很多种体裁。最常用的分类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一)诗歌

1.诗歌的含义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初期是同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我国诗歌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乐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2.诗歌的特点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以此可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3.诗歌的分类(1)从格式上来分,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体诗。

格律诗是指诗的节、行、字(或音步)数目,声调和用韵都要有严格规定的诗体。我国古代的律诗、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等都属于格律诗。

自由体诗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自由诗又称新诗,这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它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的限制和约束。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2)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如我国古典诗歌《孔雀东南飞》,以及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等;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决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二)散文

1.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样式。《辞海》解释为:“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2)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三)小说

1.小说的含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人物形象。三要素中,人物是环境的主人,是情节发展的动力。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环境。环境是人物生存的场所。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小说的特点

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文学作品中,唯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小说多具有较为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小说更具复杂性、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描写技巧,体现情节的完整。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3.小说的分类

在现代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中,最流行和最基本的是按照篇幅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和容量的大小把小说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三类。(1)长篇小说,字数一般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之间,通常取材于较大的生活片段和历史过程。环境描写具体细致范围广,人物众多,人物之间关系复杂,常从多侧面刻画性格的发展过程;情节复杂,多线索并进,交织发展,长篇小说比较易于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显著的时代特征,往往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2)短篇小说,字数一般在三四万字以下,通常取材于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环境描写具体,但分量少;人物较少,关系简单,一般不作多侧面描写,不表现发展,只表现出主要的性格特征,情节较简单,常常围绕一个中心迅速发展和解决。(3)中篇小说,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字数在三万到十几万之间(十几万以上可算长篇)。环境与人物描写视篇幅长短而接近长篇或短篇,情节一般为单线,但比短篇复杂。中篇小说特点是比长篇内容集中,比短篇丰富。

目前又多出一种微型小说,即小小说。字数千字左右。(四)戏剧文学

1.戏剧的含义

戏剧文学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结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通过向观众演出而最终完成其创作过程的。

2.戏剧的特点

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口语化,富有动作性、文学性和潜台词。戏剧文学中一般没有叙述人语言,除了对环境,动作等少量提示文字外,主要是人物语言。

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舞台演出受物质条件限制,不可能过多地变换场景和出场人物,同时由于在不可逆的演出过程中观众理解和注意力的限制,情节线索不能太复杂,时间不能过长。

具有高度的戏剧冲突。戏剧如同一个构筑舞台上的世界,由于人物、事件、时间和场景的高度集中,这个世界反映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都被强化和突出了,从而形成了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3.戏剧的分类

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1)悲剧、喜剧和正剧。

悲剧,大都展示重大的或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中,邪恶势力对善的势力的暂时胜利。悲剧所反映的是不能解决的或不能缓和的矛盾,在斗争中常因力量悬殊而以正面主人公的失败或毁灭而告终。

喜剧,同悲剧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它是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的。喜剧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喜剧性格,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诙谐的台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滑稽的形式,产生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中国戏曲也有悠久的喜剧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喜剧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要批评、嘲笑生活中落后和垂死的东西,另一方面则又要肯定与支持新的事物和先进人物。

正剧,兼有悲、喜剧的因素,又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所以又称为悲喜剧。它在反映生活方面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范围。悲剧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在正剧中可以得到解决。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因此,混合着悲喜成分,以代表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为结局的正剧,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2)话剧、歌剧、诗剧和舞剧。

话剧,是通过演员的对白来揭示全剧内容的戏剧。我国的话剧起始于五四运动以后。它受欧洲话剧的影响,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有益成分。

歌剧,是以歌唱、音乐为主的戏剧,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和对话三者兼而有之。西洋古典歌剧只有唱歌,没有对话和独白,中国古代的戏曲,是歌舞剧或歌剧。歌剧的唱词像诗歌一样,有韵律,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比较宜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诗剧,是指用诗体写成的剧本。如歌德的《浮士德》。我国戏曲文学,如元杂剧等可划归诗剧。

舞剧,是一种把舞蹈、音乐、戏剧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

歌舞剧,是一种将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载歌载舞,亦唱亦白的戏剧艺术。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形式,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3)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它的容量较小,把全剧情节集中在一幕中来表现,类似于小说中的短篇。它的人物较少,情节也比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片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

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它的容量较大,剧情较复杂,同长篇小说一样,篇幅长,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物,可以有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它分幕分场,能够通过换幕来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因此,多幕剧能够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除上述三个主要分类标准以外,还能以题材的时代为依据,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或者以地域特色为标准,分为越剧、川剧、京剧、粤剧等。(五)影视文学(本教材仅限电影文学)

1.电影文学的含义

电影文学主要是为拍摄电影而写的文学剧本。影片的剧作者,称为影片的编剧。专门从事电影剧本创作的作家,称为电影剧作家。电影编剧的任务是创作可供拍摄的电影剧本。他可以直接根据生活素材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无论在内容或形式都是一种再创作。电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把不连续的静止的摄影画面以每秒二十四幅的速度放映而产生的连续运动幻觉并配上声音造成的。

构成电影幻觉的基本要素是画面、运动、声音。电影的叙事单位是“镜头”,即一台摄影机一次连续拍摄出来的画幅系列,基本的结构手段是镜头的组接(即外来语音译的“蒙太奇”)。

2.电影文学的特点

鲜明地体现视觉形象,人物具有强烈的动作性,人物语言简练而富于表现力。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必须符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规律。电影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电影通过银幕的声画形象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因而荧幕形象具有可见可闻的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即“直观性”。电影剧本以文字作为自己的手段和物质材料,它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非“直观性”的,只能通过文字中介,让读者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因此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象,还须通过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才能实现。电影剧本的电影特性,表现在它能够显现出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几乎可以看见和联想到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着的视觉画面,而这些画面又和语言、音乐及音响效果用各种方法进行着配合。

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结构安排和表现。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

3.电影文学的分类

按其基本特点分为:战争片,战争题材;政治片,表现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家生活;社会问题片,表现社会事件、矛盾和社会灾难;家庭伦理片,表现家庭关系、家庭冲突;文艺片,表现创作者个性体验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史诗片,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传记片,表现重大历史和现实人物的生平和命运;生活、言情片,表现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故事和人际关系;惊险、动作片,表现战斗、搏斗题材;儿童片,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影片。三、文学创作(一)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评价生活的创造性劳动。文学创作活动过程是:从大量的生活材料中,去摄取与积聚震撼了自己的心灵而进入构思的基本生活素材;通过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与内心加工,在头脑中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把观念中的艺术形象,以富有表现力的方式,外化为实际存在、可供感官把握的艺术形象,即文学作品。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以具体生动的富有意义的感性形态来反映生活属性。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它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的作品里,思想不是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总之,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由于文学以形象形态存在,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形象往往是直觉在瞬间的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它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文学形象,表现在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的。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语言表现的是感性具体的生活。二是文学语言总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自己塑造形象的潜能,以满足表现具体生活的感性形态的需要。

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词语是从若干个别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在保持抽象意义的同时,它又与个别具体的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人们理解语词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生活形象的触发到艺术形象的形成,作家被某个人物、事件、情景或情绪所吸引、所激动,艺术形象找到了生长的基点,艺术构思就开始了;再经过艺术形象的酝酿,使人物形象清晰起来、丰满起来。最终被读者感知。不过读者感知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是因为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二)典型形象

小说、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是著名的典型形象。

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并不是生活在天国里的神,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也依赖于一定典型环境的描写。所以,恩格斯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段话意思是: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要比较充分地真实地反映现实就不能停留在细节的真实上面,而要塑造典型人物;第二,要把描写典型人物与描写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规律的深刻阐述,也提出了创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高层次的要求。

文学艺术作为人们艺术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要帮助人们具体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因此,文学作品就不能单纯满足于细节的真实描写。细节的真实,只能给欣赏者提供一种具体、逼真的生活图景,未必能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现实关系,从而帮助人们具体地、集中地把握生活的本性和必然性。只有典型人物才能充分显示现实关系的性质、特征和必然性。《水浒传》正是通过描绘鲁智深、武松、宋江、林冲、高俅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才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的现实关系,使我们具体生动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生活本质特征和必然。因此,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乃是叙事性作品和戏剧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的高境界。

典型环境不单纯是随便一个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而是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与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社会总趋势的统一,是人物生活其间的具体环境与整个大的时代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的统一。只有塑造出在这种典型环境中活动、成长的典型人物,才称得上是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创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作品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的描绘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另一方面,环境的典型性又要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矛盾冲突的展开才能构成。例如,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典型人物的性格就是在宁国府、荣国府的盛衰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而宁国府、荣国府由盛而衰的这一典型环境,也要依靠贾宝玉等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画,依靠描写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纠葛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要创造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关键是作家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和必然,才可能在创作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出达到思想上、艺术上高层次概括水准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客观景物与作家主观情思的统一体。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意境就是作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可能没有看到的这个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四)创作方法

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即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它反映着作家对现实的态度,规定着艺术形象的构造方法和对现实的艺术概括的方法。一定的创作方法通常被运用在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包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通篇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的孕育以及对艺术表现的追求等等方面。一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经过许多作家的艺术实践积累和不断的总结,逐渐成熟,从而为大家所遵循。即使已经为大家所广泛承认和遵循的创作方法,也还会继续丰富、变化和发展。创作方法一方面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被广泛运用,带有时代和社会的深刻烙印;另一方面,如果它包含了艺术创作中某些共同的普遍的规律,就有可能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作家所采用。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他所以采用或遵循某一种创作方法,又总是和他的世界观以及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美学观点、创作个性等因素紧密相联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现实主义的作品取材于真实事件,虚构要符合生活逻辑。如司汤达《红与黑》的故事即取自当时一桩情杀案,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则脱胎于一个卧轨自杀的妇女。但现实主义的作品远远不仅是对生活的刻板的照相式的复写,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要求有提炼、概括、塑造出典型。正因如此,《红与黑》中的于连不是那个情杀中的青年,而成为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也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涵,小说包含了托尔斯泰对现实的深刻思索。曹雪芹《红楼梦》中建筑起大观园,向读者展示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提供这些人物和这个典型环境,《红楼梦》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伟大作品。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按照作家理想中认为应当有的样子来反映现实,也就是把所描写的对象加以理想化,或描写理想的对象,展现一个作者理想的世界,以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或弥补现实的不足。突出抒情,极度夸张,语言奔放,多借用神话、传说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在那里景色幻美,仙人为侣,诗人或游或卧。浪漫主义作家在理想和感情的强烈作用下,创造虚构人物和环境。雨果尝试用强烈的美丑对比,激发读者的感情,《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或者在丑恶的面孔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或者在英俊仪表后面有邪恶的灵魂,这种安排虽然不尽合乎常规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西游记》《聊斋志异》以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事构成独特的艺术世界来寄寓作者的主观理想和感情。

浪漫主义又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理想符合历史发展,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创作的、对读者产生积极作用的称为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作者的理想违背历史发展方向,抒发不健康、反动思想,对读者产生有害的、消极作用的称为消极浪漫主义。

3.创作方法与文学(文艺)思潮

创作方法是随着文学创作的产生而产生的,一开始在理论上没有科学的概括,也没有一定的名称,但作为创作方法是已经存在的。而文学(文艺)思潮则是历史某一阶段的产物。例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古已有之;作为文学(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则分别出现于18世纪和19世纪。

作为一种文学(文艺)思潮,有的明确提出某种创作方法,如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出现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文学思潮,它们都提出了明确的创作方法,并以特定的创作方法作为文学思潮的主要内容。

创作方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社会普遍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可以采用一种创作方法,文学思潮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和地区的产物,具有历史的阶段性和带有地区、民族和国家色彩。

4.创作方法与文学风格

任何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一定的创作方法。作家选择和运用哪种创作方法,对于他的艺术风格则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李白,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他的诗歌风格就“天马行空,飘逸不群”、豪迈奔放;另一伟大诗人杜甫,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以他的诗歌风格就是“沉郁顿挫”、朴实厚重。由此可见,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绝不能认为一种创作方法只能形成一种艺术风格。采用同一种创作方法的作家,艺术风格也会多种多样,甚至迥然不同。这是因为,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与采用什么创作方法有关,还与作家的审美要求、时代风尚、民族文化传统有关,与作家的生活经验、思想倾向、个人气质、趣味爱好等因素有关。

创作方法主要是概括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一致性或统一性的一面;艺术风格则主要指作家创作个性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一面。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四、文学欣赏(一)什么是文学欣赏

1.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一种再创造

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接受活动。

文学欣赏包含了认识因素,也包含了思想教育因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一般的受教育,它的特质之一是在于审美享受。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总要加入自己的感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丰富、补充艺术形象,通过思索和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同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进行再评价。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情感倾向,都不是随心所欲、绝对自由的,而是被欣赏客体在大体上有所规定。由于读者的能动的再创造,可根据作品所推荐的形象,与作者所设想的会有不同。尽管经过了一定的加工,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

2.文学欣赏的意义

文学欣赏是实现文学审美教育和社会作用的中间环节。没有文学欣赏,文学的审美教育和社会作用便无从谈起,正是在欣赏中,读者被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深深吸引,得到审美享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品所讲的道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文学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进而实现文学欣赏的反作用。

3.文学欣赏者的条件

作为欣赏者要具备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具备感受、理解、想象艺术美的修养和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充分地揭示了在艺术欣赏的形成中欣赏主体的艺术修养和能力,即感受、理解、想象艺术美的能力非常重要。只有欣赏者对欣赏客体(作品)有兴趣、有适应的心境,欣赏活动才能产生。(二)文学欣赏的过程和心理特征

1.文学欣赏的过程(1)感受形象阶段。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读者接触到的不是可以直观的形象,而是作品语言,读者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成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读者一边读一边凭据作品的描绘开始想象,于是一幅幅人生画面就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送别”场景,耳听着战车滚动、战马嘶鸣的声音,以及悲痛欲绝的哭声,目睹着出征者的匆行,送别者的叮嘱……(2)审美判断阶段。审美判断是感受形象的继续和深化,读者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努力从真、善、美高度进一步理解、把握形象,评判真、善、美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一个理性认识阶段。(3)体味、玩赏阶段。在审美判断基础上,读者反复地体味、玩赏作品艺术形象的特别动人、特别有魅力之处,使精神的愉悦达到顶点,造成文学欣赏的高潮。当作者领悟了作品的意蕴之后,回过头来再体味作品的形式美,就会更觉其美。如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最初读者是被生动准确的词语、优美和谐的韵律以及精巧严密的结构等形式美所吸引;其后,由诗的形式进入到对诗的意境领悟;最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诗的形式美,就比最初的感受要深得多,从而获得的审美愉悦也就大得多。

2.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1)充满联想和想象。由语言符号到艺术形象再到作品题旨,由作品的世界到心灵的世界再到现实世界,就必须调动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能,并使其活跃起来。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艺术形象不是单纯凝固的图画,而是由许多图画组成的形象体系,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诗中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其中的两个形象“山雨欲来”与“风满楼”就有一种联系:每当大风灌满东楼之时,山雨就要来了,二者在时间上有联系。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欣赏这首诗,仅仅再现那位少妇在睡前赶走树上的“黄莺儿”这一形象显然是不够的,读者必然要在诗所留下的大片空白处发挥创造性想象给予补充,进一步体会到那个时候,由于战乱,给人们生活造成的痛苦,一个独守春闺、不堪凄寂的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复杂心情,有爱、有恨、有怀念。(2)有强烈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之所以为人欣赏取决于形象性、审美性,取决于读者能否体验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整首词流露着哀愁的情感,虽然并不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但由于抒写得十分生动真实,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如果读者不能体察词中所表达的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就无法领会作品的深意,更无法领略作品的“美”。(三)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1.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由于读者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读者知识结构、文学知识和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读者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感受和见解不同,读者审美经验和欣赏情趣、艺术思维能力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深度、广度等方面会出现某些不同。也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本身是有层次的。主题有明确与朦胧、内容有单一与丰富、表达方式有含蓄与直白。欣赏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对相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