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15:20:28

点击下载

作者:志晶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试读:

第一章

拆屋效应:

聪明人的心理博弈技巧

拆屋效应: 一旦破例即成习惯

所谓拆屋效应,是指在谈判过程中,先提出一个很大的、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然后再降低条件,提出较小的、对方能够接受的要求,如此一来,对方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达成目的。

这一效应在鲁迅先生写于1927的《无声的中国》一文中有着极为贴切的描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以下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先提出一个对方难以接受的不合理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成的要求;第二种是直接提出比较容易达成的要求。对于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呢?心理学家们进行各类实验,最终都证明,第一种情况下,随后提出的容易达成的那个要求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直接提出这一要求时,人们却不那么容易接受。这就是拆屋效应的影响。

这一效应隐含着双方的心理博弈。当你提出一个不合理的高要求时,对方会马上权衡得失,进而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做出最坏的打算;而此时出现一个更为合理的要求,对方为了防止更坏的情况出现,同时也因为拒绝了前一个要求而对你有所愧疚,不愿意两次连续地拒绝同一个人,会尽量满足你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妥协,从而达成你最初想达成的目的。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有折中思想,你要善于利用这种思想迫使别人让步,继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的商界博弈中,很多谈判高手就非常有效地利用了拆屋效应。

美国大富豪霍华德·休斯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的成功更出名的,无疑是他暴躁的脾气和执拗的性格。

有一次,霍华德·休斯想要购买一批飞机,数量多,金额大,这对于飞机制造商来说实在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双方初始的接触过程很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波折重重。霍华德·休斯提出,要在协议上写清楚他多达34项的要求,而且,其中的11项必须得到满足。他立场强硬,态度蛮横,言语简单粗暴,丝毫不考虑对方是否能接受,也没有一点可以转圜的余地,这也使得飞机制造商非常愤怒,拒不让步,甚至宣布,不再与霍华德·休斯进行谈判。如此一来,双方的谈判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而实际上,霍华德·休斯满心希望这批飞机得以顺利地制造,而飞机制造商也不想放弃这笔生意所带来的丰厚利益,有一点确定无疑——虽然此前存在分歧,但双方仍然存在着合作基础。于是,霍华德·休斯派出了自己的私人代表进行第二次谈判。

霍华德·休斯给这位私人代表的底线是,只要能满足他提出的那11项基本要求,就可以与对方签订协议。

结果是令人惊喜的。这位私人代表最终取得的成绩是——将其中的30项要求写进了协议中,远远超过了那11项基本要求。

霍华德·休斯感到非常吃惊,问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

这位私人代表非常幽默地说:“老板,这很简单,每逢双方谈不拢时,我就问对方,你到底是希望和我来磋商解决这一问题,还是留待于霍华德·休斯先生来解决呢?”

这位私人代表运用的方法中就蕴含了拆屋效应的原理:在希望彼此达成合作的前提下,对方自然是不愿意与霍华德·休斯这样令人挠头的“麻烦制造者”来进行谈判的。所以,他们选择退而求其次,更倾向于与这位“比较好说话”的代表进行协商,进而逐项谈妥具体事宜。

这样的方法在商务谈判中经常被人使用。在谈判开始时,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看似无理的、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继续谈下去,而只是一种谈判的策略,能让自己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这就是“拆屋”;为了让谈判能真正有效地进行下去,此时要慢慢让步,记得“开天窗”;最终“逼迫”对方满足自己的预期和要求。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开天窗是目的,而拆屋顶则是底线,只要不拆屋顶,其他都好说,那么,开天窗这一初始的目的自然是能达成的,而拆屋顶这一底线只是用于迫使对方应允的手段。

这一折中心理,其实是人人都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讨价还价”——让你的要求乐于被对方接受。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果你想提出一个别人难以接受的要求,不妨先试着提出一个令其更加无法接受的要求,或许,你能够得到意外收获。

米格-25效应:合作、互惠与共赢

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是曾经创造过航空界神话的传奇战机。它曾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高的世界纪录,以优越的性能广受世界各国关注。然而,众多飞机制造专家却发现一个令人称奇的事实: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所使用的很多零件要比美国的战机落后很多,但是,其整体性能却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同时期生产的战斗机。

其原因何在?原来,米格公司在设计制造时,注重从整体考虑,对各个零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从而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许多方面都远超其他机型。

可以说,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成功,在于成功运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功能原理,将并非最先进的众多零件进行高效有机组合,进而产生了惊人的聚合效果。我们称之为米格-25效应,即其内涵为整体大于简单的部分总和,关键则在于事物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如果结构合理,就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如果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的作用呢?以下这则有关阿基米德的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通过不断优化资源组合,加上组织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当的位置,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传说中,在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曾经有7个小矮人受到诅咒,被关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城堡里。他们住在地下室里,没有粮食和水,也找不到人帮助。渐渐地,他们变得越来越沮丧,感觉逃生无望。

有一天,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等七人也来到了这座城堡。在梦中,阿基米德受到了守护神雅典娜的嘱托。女神说,这个城堡里除了小矮人们所在的这个地下室外,还有25个房间。其中1个房间里有蜂蜜和水,另外24个房间里有240块玫红色灵石,找到灵石并排列成圈,咒语就能解除,小矮人们就能逃出去。

第二天,阿基米德就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伙伴,除了爱丽丝和苏格拉底,其他四人都不愿意相信。于是,阿基米德等三人不再试着取得其他人的帮助,转而着手努力靠着自己的力量解救小矮人。然而,他们三人之间的意见无法统一:苏格拉底想先去找食物;爱丽丝想先去找木材生火,让屋子里暖和起来并且照亮视野;阿基米德则想快点把灵石找出来,然后解除咒语。三个人决定各干各的,但是几天下来毫无成果,累得筋疲力尽。

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以集体的智慧脱离困境。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先找火种和木材,再找吃的,最后一起去找灵石。很快,三个人就在一个房间里找到了蜂蜜和水。他们狼吞虎咽了一番,还给其他四个小伙伴也带了很多食物。充足的食物和水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这四个人也加入到寻找灵石的队伍中。

人多了起来,为了提高效率,阿基米德把七个人分成两路,原来的三个人继续从左边找,后来的四个人从右边找。但是,很快问题又出现了。后加入的四个人由于之前都待在原地,对城堡的结构一点儿都不熟悉,因而缺乏方向感,他们几乎只能在原地打转。

看到这一情况,阿基米德果断地重新分配,爱丽丝和苏格拉底各带一人,剩下的两人则跟着他,用自己的经验指导新加入的成员慢慢熟悉城堡内部的地形。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三个组之间的速度不一,找到的石头又大部分不是玫红色的,而且对此地的地形也不熟悉,别的组找过的房间也会重复去找。

问题越来越多,阿基米德非常着急,这天,他把六个人召集起来,商量到底该怎样改善局面。但是,这次的交流会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众人相互指责的批判会。

苏格拉底说:“你们怎么那么慢,一天只能找到两三个有石头的房间?”

爱丽丝回答:“那么多房间,门上又没有写有没有石头,当然很费时间了。”

苏格拉底愕然道:“难道你们没有发现,门锁是圆孔的房间里都没有石头,门锁是十字形的房间里都有石头吗?”

其他人听到这儿都愤愤不平:“你知道干吗不早说啊,害得我们白白做了那么多无用功。”

后来,经过细致的交流,大家发现,同伴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长,有的人找房间很快,但在房间里找到的石头都是错的;有的人找房间很慢,但是找到的石头都是对的。他们意识到,可以把找得快的人和找得准的人组合起来。于是,众人重新分组,并且不断交流经验,把那些有可能用到的经验都写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墙上,便于所有人看到。

自此,大家在寻找的过程中再未遇到困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找齐了全部灵石,带领小矮人们顺利脱险。

著名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曾说:“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

是的,不仅体育比赛如此,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努力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安排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所有人的潜力,才能发掘更大的可能性,创造更大的成功。

蜕皮效应: 打破困扰自身的樊笼

在自然界中,我们发现,很多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身体上都有一层坚硬的表皮,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这层表皮保护着动物身体免受外界伤害,但同时也限制了它们的发育,因此,这些动物一生中都要经历一次或几次蜕皮的过程——每蜕皮一次,个头就会长大一些。

美国作家迪斯据此提出了蜕皮效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或者舒适区,要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划地自限;只有勇于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己;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数次“蜕皮”,之后才能真正走向成熟,脱离“幼稚阶段”。

这一理论确实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安全区。在安全区内,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有保障——这就如同披着一层自我保护的皮。但是,这层皮也容易让人画地为牢,止步不前。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成长、蜕皮,甚至要经历脱胎换骨,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正如达尔文所说:“如果你想获得成长,那就必须蜕下阻碍你成长的那层皮——那就是你的想法。”

2011年4月,欧盟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各成员国代表汇聚一堂,说着五花八门的语言。会场的一角坐着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戴着专业的头戴式耳机,一边倾听着耳机里代表们的发言,一边准确无误地进行同声传译。

这个小女孩的出现,改写了欧洲议会的历史。因为欧洲议会曾规定,走进半圆形会场的人的年龄不得小于14岁。彼时,年仅10岁的亚莉克希亚·索洛尼却引得世人瞩目。但你要是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就会对这个貌似稚嫩的小女孩刮目相看——她的成功正是源自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

她年仅两岁时,厄运突然降临在她身上。医生宣布,她得了一种恶性肿瘤——神经胶质瘤。经过18个月的痛苦化疗,小小的亚莉克希亚最终保住了性命,但视神经受到了严重损害,从此完全失明。

尽管遭受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亚莉克希亚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痛苦。她酷爱学习,于是便将学习当成了爱好。4岁时,父母为她请了一位盲文教师。她每次都将老师讲解的内容录下来,一字一句地用小针扎出凹凸不平的盲文笔记,再用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人总是要融入社会的。到了上学的年龄,她的父母尽管不舍,更担心她受到伤害,但还是毅然将她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学校。一个星期后,父母去学校看望她,她却拽着父母的衣角哭着要回家。原来,有同学嘲笑她说:“虽然你很聪明,但你瞎了,永远看不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了。”

父母意识到,如今该是告诉她真相的时候了,于是认真地对她说:“是的,你确实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也非常替你感到惋惜。但是,宝贝儿,你曾经在地狱边缘徘徊,却又安然回到我们身边。你的生命比起其他人更加珍贵,你的人生也会非常有意义,这样的人生还怎能说不精彩呢?!”

亚莉克希亚意识到,“我要挑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不怕别人嘲笑了”。

自此,亚莉克希亚更加努力地学习。用了两年时间,她就可以顺利地用盲文阅读和写作了。在6岁时,她提出想学习一门外语。母亲建议她学汉语,因为汉语非常难学,并允诺她一旦难以坚持,就可以主动放弃,不需要受太多苦。

然而,母亲没有想到的是,亚莉克希亚却坚持了下来。她每天戴着耳机听汉语录音,一听就是几个小时。课间休息的时候,她还主动和汉语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成绩要远比身体健康的同学优秀。

靠着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魄力和毅力,她还系统地学习了法语、西班牙语等,并且积极准备挑战阿拉伯语、德语和俄语等新的语言领域。

2011年,由于具备过硬的语言功底,亚莉克希亚·索洛尼战胜了众多身体健康的人,走进了欧盟会议的会场,成为欧盟会议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同声传译。当记者问到她的未来打算时,亚莉克希亚面露红晕,自信地说:“我的未来就是不断挑战自己,成为一名高级口译员。”

在最困难的时候挑战自我,不断成就自我,才能让生命之路变得更加美丽绚烂。尼尔曾经说过:“人们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才能拥有超常的生命力。否则,人生便没有存在的理由。”的确,人生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会永远停留在某处,需要不断挑战和超越,人们只有把自己当成对手,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

高斯假说: 找到生命的坐标

在自然界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 假如存在于同一区域内,也必然会占据不同的空间——如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如果处于同一地点,则必然有不同的食物需求,比如老虎食肉,牛吃草;如果食物需求也相同,那么觅食时间就会相互错开,如狮子白天觅食,老虎傍晚觅食,狼则在深夜觅食。

据此,可以说,生物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由此构成了生物界的和谐。俄罗斯学者高斯就提出了生态学上著名的高斯假说:由于竞争,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使每一物种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生态位上发生分离的现象。这也被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两个物种不能同时,或是不能长时间地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否则,两者之间会展开竞争,其中获胜的一方可以在原来的生态位继续生存,而另一方则会改变自己的居住地、饮食习惯、自身习性等,并发生相应的进化。换言之,两个生态习性相近的物种不能同时占据相同的生态位。这就是说,要找准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

著名的“撑杆跳女皇”、俄罗斯著名运动员伊辛巴耶娃的不凡经历,就在于她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有了最终的成功。

1982年,伊辛巴耶娃出生在俄罗斯西南部伏尔加格勒的一个小村庄。她的父母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人,微薄的工资收入仅能使一家人勉强维持温饱。她的母亲娜塔丽亚年轻时曾经是一名业余篮球运动员,她希望能够通过体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因而,伊辛巴耶娃5岁时,就和妹妹一起被送到了体操学校。

娜塔丽亚希望两个女儿都成为奥运会体操冠军,因而伊辛巴耶娃和妹妹一开始学的都是体操。伊辛巴耶娃学习、训练非常刻苦,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体操馆里,练习下腰、倒立、跳跃、翻腾……这样的训练持续了十年之久。

然而,15岁时,伊辛巴耶娃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在体操这个项目上有所成就了——她长得太高了,才十五岁就已经长到了1.7米。怎么办呢?是继续练习自己已经训练了十年之久的项目,还是重新选一个项目来练习?如果选择后者,她又该选什么项目呢?

伊辛巴耶娃站在了人生这一无比艰难的十字路口,一时之间变得茫然无措。幸好,负责培训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教练特罗费莫夫来体校挑选好苗子,独具慧眼的他一下就相中了身体素质优良的伊辛巴耶娃。伊辛巴耶娃认真思量后,毅然决定改换门庭,师从特罗费莫夫,改练撑竿跳高。当然,最初,谁也不曾想到,这一练就练出了一位后来震惊世界的“撑竿跳女皇”。

撑竿跳高项目被称为“田径之花”,要求运动员在爆发力、身体力量、柔韧性、舒展性、协调性等多方面能力出众。在特罗费莫夫看来,伊辛巴耶娃通过十年的体操运动训练,已经在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训练得体,总会取得好成绩的。

伊辛巴耶娃也不负他的期望,在开始时连怎样握竿、怎样起跳都弄不清楚,通过刻苦的训练,逐渐掌握了撑竿跳高的技术动作,并在六个月之后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田径新秀——她初登赛场即夺得全俄青年冠军。自此,伊辛巴耶娃一发而不可收,在赛场上一路凯旋,取得一个又一个傲视群伦的成绩,成为女子撑杆跳高的领军人物。

试想,如果没能在十五岁那年找对自己的奋斗方向,继续体操训练,或者选择了其他项目,伊辛巴耶娃又怎么能成为赫赫有名的“撑杆跳女皇”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更大、更丰富的人生价值。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一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生命坐标,不迷失自我,不做“放错位置的垃圾”,才能有所成就。

位置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坐标,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

克里姆林宫里有一位老清洁工,每天都轻松怡然、热情饱满地工作,带给身边的人正能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她能做得如此热情时,她说:“我的工作和总统的差不多,他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是啊,无论社会地位如何,一国领导人,或是一个普通底层人员,都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正确认识这一定位,不但是一种人生姿态,也是一种处世的境界。

秃头悖论: 即使身处顺境,也要心怀忧惧

秃头悖论是指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头顶就会变得光秃秃的。哲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秃头悖论”。

从表面上看,第一根头发的脱落,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变化。当这种趋势仅仅停留在量变的程度上时,是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的。当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界才会注意到,而这时再去处理可能已经晚了。原因是一旦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质变就必然要出现!这个理论提醒我们,即使身处顺境,也要心怀忧惧。尤其是当权者或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忧患意识。

美国黄石公园养了一群鹿。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捕杀了当地几乎所有的狼和山狮。原本,人们想,鹿没了天敌,就该生活得很好了。的确,开始的时候,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没几年,鹿群数量开始减少。原来,没有了食肉动物的追逐,鹿儿们不再拼命奔跑,变得怠惰下来,于是体质下降,常常得病而死。

而且,由于没有了天敌,鹿的数量猛增,导致食物不足。长此下去,也许这群鹿会死亡殆尽。人们为了拯救鹿群,只好又将狼等猛兽请了回来。结果,有了天敌的威胁,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稳定增加。

黄石公园的鹿事件生动无比地揭示了秃头悖论的意义。这就提醒我们,倘若人有忧患意识,就会在内心产生危机感,进而使人爆发惊人的胆量。而这也是勇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忧患意识引起的危机感迫使我们做出改变,从而让人爆发出最大的潜力,达到无所畏惧的地步。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都要有点忧患意识,因为忧患意识引起的适当的危机感会让我们不满足现状,不会不思进取,勇于开拓和冒险。这对于个人和企业都同样重要。

作为世界软饮料行业的龙头,百事可乐公司每年都有数百亿的营业额,以及数十亿的纯利润。但是,公司的管理者们在展望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时,却看到汽水业将趋于不景气,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进而产生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让自己的员工们相信公司在时刻面临危机,才能使公司避免被市场打败。

鉴于此,时任公司总裁韦瑟鲁普决定在公司制造一种危机感。他找到公司的销售部经理,重新设定了一项工作方法,大大提升了从前的任务量,要求员工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5%。他还向员工们强调,这是经过客观、细致的市场调查后做出的调整——因为市场调查表明,不能达到这个增长率,公司就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结果,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危机感转化为公司员工的奋斗动力,从而让公司始终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竞争状态中。可以说,百事公司之所以能欣欣向荣,是因为这种员工们人人都拥有的危机感,也可以称之为忧患意识。

除了百事可乐,那些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也纷纷调整策略,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挑战。相应地,各大企业的高层并非一味地沉醉于自己的优势地位,而是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员工们明白危机的确存在,因而保证了公司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进而保证了其竞争力。

例如,美国技术公司针对全球电信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开始在公司上层推行“末日管理”计划,任用敢于大胆推行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而免去倾向于循序渐进地改革的高管职务。

同时,公司还在员工中广泛宣传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的危害,从而让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以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的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而在这样的末日管理下,美国技术公司得以在全球电信业中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

由此可见,忧患意识有多么重要,这正是秃头悖论给我们的警示。任何企业或个人,倘若想让自己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保持先人一步的地位,必须时时心怀忧患意识,从而不断警醒自己、提升自己,进而成就自己。

第二章

蝴蝶效应:

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蝴蝶效应: 微小的事物之下潜藏着的未来

蝴蝶效应是指一件表面上毫无关系的、相当微小的事情,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改变。换句话说,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现。在《混沌学传奇》与《分形论——奇异性探索》等书中,对于蝴蝶效应,洛伦茨做出了如下描述:

1961年冬的一天,我在皇家麦克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我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我把上次的输出结果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不过由于一时不慎,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我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

结果,一小时后,待我回来时,电脑上发生了出乎我意料的事。我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我把这种情况称为“蝴蝶效应”。

这一效应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发展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变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效应说明,在生活中,微小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常常存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或“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现象——每个人似乎都秩序井然地按照各自的轨迹生活着,然而,往往一个细微的变化却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这次战役将决定英国王位最终花落谁家。战前,马夫为理查三世备马掌钉。不过,由于这些天来铁匠一直忙于为国王军队的军马钉马掌,铁片已用尽。怎么办呢?铁匠请求说,可否等一下,自己马上去取铁片。可是,马夫却等不及了,他不耐烦地催促道:“国王要打头阵,等不及了!”

无奈之下,铁匠不得不找来一根铁条,将其截为四份,然后加工成马掌。当钉完第三个马掌时,铁匠又发现钉子不够了,于是请求去找钉子。急性子的马夫生气地说:“上帝啊,我已经听见军号了,我等不及了。”

铁匠说:“你可听好了,现在缺少一颗钉,马掌是不会牢固的。”“那就将就一下吧,不然,国王会降罪于我的。”说完,马夫就急急忙忙牵着马匹走了。

战斗开始了,国王查理三世一马当先,勇猛地率军冲锋陷阵。然而,就在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不幸发生了——他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向前一扑,国王随即也栽倒在地。随后,这匹惊恐的战马脱缰而去。结果,国王的意外受伤让士兵们士气大落,他们纷纷调头逃窜,溃不成军。

很快,伯爵的军队就将受伤的国王围住了。绝望中,查理三世挥剑长叹:“上帝,我的国家就毁在了这匹马上!”

国王查理三世就因为第四个马掌少了一颗钉子——如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竟然招致一场大战的全面失败,这正是蝴蝶效应的绝佳证明。

后来,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也形象地道出了蝴蝶效应的巨大影响力:

少了一颗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

失去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同样的道理,一个微小的错误会招致巨大的灾难,也会形成全球性的恐慌。

2003年,美国发现一宗疑似疯牛病案例,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因此遭受了一场破坏性很强的“飓风”袭击——扇动“蝴蝶翅膀”的,就是那头倒霉的“疯牛”。受到冲击的,首先是总产值高达1750亿美元的美国牛肉产业和140万个工作岗位,而作为养牛业主要饲料来源的美国玉米种植业和大豆种植业也受到波及,其期货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最终,推波助澜地将“疯牛病飓风”的影响发挥到最大的,还是美国消费者对牛肉产品出现的信心下降。

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恐慌情绪不仅造成了美国国内餐饮企业的萧条,甚至扩散到了全球,至少11个国家宣布紧急禁止美国牛肉进口,连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广东等地的居民都对西式餐饮敬而远之。

这些事例说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小错误,甚至可以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可以从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中吸取教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重细节,练就一双善于把握事物变化轨迹的慧眼,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从身边的人与事中、从各种信息中捕捉、提炼有效信息,从初萌芽的征兆中推测未来的发展、变化,从容应对不可控却对生活影响至深的事件……

波特法则: 独特的定位,造就独特的竞争优势

波特法则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这一法则的内容是,最有效的防御,是从根本上阻止争斗的发生。这一法则在经济管理领域也被称为“竞争战略”,意即只有具备独特的定位,才能获得独特的成功,进而阻止竞争的发生。

如何理解这一法则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美国,汽车租赁业务早在多年前就十分盛行,从事这一行业的公司也相当多。美国奋进汽车租赁公司在这一行中颇有名气。然而,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你身处美国随处可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机场租车区,你可以看到爱维斯汽车租赁公司、赫斯汽车租赁公司这些大公司的柜台,也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小汽车租赁公司的柜台,但是,你不会看到奋进汽车租赁公司的柜台。但实际上,这家公司总是比其他更有名气的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其租金要比对手的低30%左右。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定位决策。

不同于其他汽车租赁公司将自己的客户定位于中高端旅行者,奋进汽车租赁公司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那些还没能力购买汽车的人。对于这些客户而言,若需要自己支付租金,那么,租金价格就是他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考虑保险公司是否会理赔这个问题。

为此,奋进汽车租赁公司刻意裁减了各种可能增加成本、客户不愿意付费的项目,从而为客户降低了租金费用。比如他们从不将自己的店面设在租金昂贵的机场内,极少做广告招揽顾客,而是靠保险评估员和汽车修理店向客户做推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奋进汽车租赁公司的客户付费较少,而公司却节省了大量的广告、人工、店面等开支,尽管收费低廉,却因客户群体庞大以及业内的良好口碑而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它说明,在相同的经营范畴内,能为自己选定独特的定位,就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从而成就独特的自己,获得独特的成功。企业和个人莫不如此。

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他由于独特的个人定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孙正义在19岁时,就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了目标——成为一个能做一番大事业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也为此做了深远的思考和筹划。

他在还不曾进入社会工作时,就在头脑中勾画了40个公司的雏形,但是,选择进入哪一行,他最终也没能确定。1979年前后,孙正义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这时的他还只是个穷学生,为了娶到自己心仪的姑娘,他知道自己必须赚钱。

那么,到底该怎么赚钱呢?几经思考,他觉得,自己不能只靠家里的钱生活,那样不但连自己也养活不了,更谈不上娶心爱的女孩了。他的职业定位是,一天只工作5分钟,一个月赚100多万日元。

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为此,他遭到朋友们的嘲笑。对于一名亚裔留学生而言,能找到的工作不外乎在餐馆洗盘子、扫大街之类的体力活,怎么可能找到这样一份“日进斗金”的工作呢?

与众不同的孙正义想到,尽管体力劳动自己不在行,但做脑力劳动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定位的。于是,他确定了从脑力劳动入手的第一步。一天,孙正义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申请专利这个方法——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搞一些发明创造,然后靠卖专利赚钱。

孙正义从小就喜欢搞发明创造,不过从未接触过发明专利。他一旦确定自己独特的赚钱之道,就开始研究什么样的发明才能成为专利以及专利的技术含量,然后着手实际的发明。他规定自己:一天要想出一个发明,然后每天在发明簿上用英语记录发明创意。最终,日积月累,他居然写出了250多个发明项目。其中的一项发明就是袖珍翻译器。

他雇了一个教授为他制造翻译器的样机,然后用它申请了专利,再以一百万美元的价格,将翻译器卖给了夏普(Sharp)公司。直到如今,夏普公司仍把孙正义发明的翻译器技术应用在其Wizard个人电子管理器中。就这样,孙正义借助独特的个人定位,开始了自己最初的事业。

孙正义的经历再次说明,防止完全竞争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阻止竞争的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和产品有独特的定位。当这种定位中包括了战略决策的时候,也就可能具有了持续的力量。

诚如迈克尔·波特所言:“不要把竞争仅仅看作是争夺行业的第一名,完美的竞争战略是创造出企业的独特性——让它在这一行业内无法被复制。”所以,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和垄断倾轧并存的市场,要想使自己或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独特之处,并形成独特的优势,进而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或定位。

投射效应: 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人与事

心理学认为,假如一个人无缘无故地讨厌另一个人,那是因为他身上有着和对方一样的特质。而在潜意识中,你认为那种特质是“不好的”。但是,承认自己“不好”这种想法太过痛苦,于是,这种想法会被“自我”所压制,转而采取将“不好的”投射到别人身上(怀疑别人或者臆测别人)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

通过这样的心理操作,人们将自身讨厌的部分抹去,从而保持“我足够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可以借助抨击他人,使自己从内心获得一种优越感。这种将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强加于他人的认知倾向,就是投射效应。

这一心理效应源于一个心理学实验。

1974年,心理学家芬鲍尔曾做了如下实验: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试验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的一组学生要观看喜剧电影,使之心情愉快;另一组则为其放映恐怖电影,使之产生恐惧感。然后,他让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的人的面部表情。结果,观看喜剧片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心情愉快,而观看恐怖片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心情紧张。

这一实验表明,被试的大学生大部分将照片中的人的情绪视为自己的情绪的反映,于是,两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观感——看喜剧的大学生认为照片上的人心情愉快,看恐怖片的大学生认为照片上的人心情紧张。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投射效应实验。

投射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就讲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故事: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被杀,杀人凶手却是他同样身为作家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而野野口修之所以杀害自己的好友,原因仅仅是看对方不爽。诸如此类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有的人你明明与之初次接触,却就是莫名其妙地讨厌对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让你反感。实际上,与其说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是这个人,倒不如说是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唤起了你不舒服的感觉。这种现象就是投射效应的反映。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经历、好恶、欲望、观念、情绪、个性等强加在他人身上,认为自己是这样想的,他人也应该有同样的想法,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影响他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种投射效应导致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衡量别人,也不能有效地向他人施加影响,进而出现俗语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现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克服投射效应的影响,就会在认识和评价他人的时候做出失真的判断。为此,在与人交往中,保持理性和审慎十分有必要,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以己度人,避免投射效应的负面影响。

1964年,刚从海军学院毕业的吉米·卡特奉命向海军上将科弗将军报告。当将军让他谈谈自己的经历时,吉米·卡特为了获得将军的喜欢,自豪地提起自己在海军学院的成绩,他提到,自己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名列58名。原以为将军知道他的成绩后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结果,没想到的是,将军未曾给予卡特任何赞赏,反而问他:“你尽力了吗?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这让卡特不知如何回答。不过,与将军的这番谈话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从此之后,在与人交往时,卡特学会了不再主观臆断,以个人想法去对他人妄加猜测。而这种理性的习惯也让他在此后竞选美国第39任总统时获益匪浅。

飞轮效应: 从优秀到卓越,源于足够的坚持

飞轮效应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用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最终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当达到一个很快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动能就会很大,使其短时间内停下来所需的外力也会很大。如此一来,飞轮便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维持原有的运动轨迹。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万事开头难,在做每件事情的最初,我们都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之轮转动起来,而一旦事业走上平稳发展的快车道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在进入某一新的(或陌生)领域的时候,也会经历飞轮效应呈现的过程。诚如,要让飞轮转起来虽然需要花费一番力气,只要有足够的坚持,所付出那些时间、精力、心血、努力就会发挥作用,让后续的运转变得顺畅起来。

2017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中,亚马逊是全世界估值排名第五位的公司。而这一结果可以说得益于亚马逊CEO(首席执行官)贝佐斯一直以来不变的商业理念——飞轮效应。

贝佐斯在一次采访中,将世界上的公司分为传教士类和唯利是图类两种。前者对自己的产品充满虔诚之心,而后者唯销售额、利润等指标为重。而贝佐斯认为,亚马逊属于前者,其核心就是服务于消费者。因此,纵观亚马逊的发展史,无论是最早的网上零售商、最早发掘云服务潜力的AWS服务,还是研发无人机快递、民用火箭等,均体现出了贝佐斯强调的亚马逊的企业发展核心理念——服务消费者。

为了让亚马逊这一飞轮得以快速旋转,直至最后可以轻松地旋转,亚马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Prime会员服务。亚马逊的会员服务只有99美元,但这项服务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根据CIRP(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的最新报告显示,亚马逊在美国的会员数量已经高达8000万。可这一数字代表着什么?即在美国,这个总人口只有3亿多的国家,平均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亚马逊的会员。

同时,据该公司的研究表明,有亚马逊会员资格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有80%以上的可能性选择亚马逊,而非别的电商平台——这也是会员忠诚度的体现。

其次是Marketplace。这亚马逊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其目的是让第三方商家可以在亚马逊的平台上售卖自己的服务。亚马逊的高层们很清楚,自身的服务是有限的,倘若让大量的第三方商家进驻,就可以大大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从而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于是,当亚马逊的商家越来越多的时候,亚马逊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得以增强,进而进一步降低会员在亚马逊平台购买商品的价格,并获得更多利益,反而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购买Prime服务。

再次是专业的FBA(Fulfillment By Amazon)服务。这是亚马逊为了让第三方商家可以降低自己的成本而提供的服务。这一服务可以让第三方卖家将自己的货物寄存于亚马逊的物流中心,等用户下单后,亚马逊承担配送任务,而第三方卖家仅需交纳一笔服务费即可。亚马逊专业配送拥有其他物流行业无法相比的价格和服务,因此就必然吸引更多的商家选择FBA服务,从而进一步拓宽Prime服务的价值,因为只有Prime的用户才有享受亚马逊配送服务的特权。

最后,当亚马逊拥有足够多的配送货物时,其固定成本就会被更多的商品摊销,从而降低成本。此时,亚马逊的第三大业务——AWS云服务就会发生作用,为第三方商家提供服务,让他们将自己的IT系统放在云服务上。如此一来,第三方商家也成为亚马逊这个飞轮上的重要的齿轮,帮助飞轮越来越快地旋转。

就这样,借助于多种经营措施,亚马逊从最初到如今,不断创造着自己的齿轮,并通过不断创新推动齿轮不断旋转,最终让核心业务得以轻松自在地持续运营——这正是飞轮效应的精妙运用。

细细看来,亚马逊的“企业飞轮”得以不断地旋转,甚至可以达到如今轻松旋转的原因,就在于它一直保持着自己一贯的理念——即一切以服务消费者为核心。这一点可以从亚马逊每年的股东信中看到。翻看这些股东信,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年的股东信结束后,均会附有1997年的原版股东信。而亚马逊经营早期的股东信甚至会直接引用1997年股东信的内容。

换言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亚马逊始终保持经营者的初心。而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亚马逊做到了,也就成就了它今天堪称奇迹的发展历程。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规划自己的发展计划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调整,让自己更加接近目标。

实际上,从优秀的公司到伟大的公司,从平凡个人到成功人士的转变过程中,根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或者,可以说,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清晰的思路、坚定的行动,排除一切干扰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翁格玛丽效应: 内外兼修,成就最好的自己

翁格玛丽效应是指对心理试验参与者进行良性心理暗示,如“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你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等,可以让参与者认识自我,激发潜力,增强信心。

这一心理效应源于一个故事:

翁格玛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子。由于过于看重自己的容貌,她变得特别没有信心,心里总是怀着很强的自卑感。后来,她的家人和朋友发现了她的问题,于是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她树立信心。

在家中,父母和家人经常夸她,每当她做了一件事时,家人就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平时的生活中,好朋友也经常鼓励她,经常夸她“你真美”。从此之后,慢慢地,翁格玛丽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每天照镜子的时候,她总觉得自己越来越漂亮了。于是,她也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漂亮。”就这样,翁格玛丽果真越变越漂亮。

翁格玛丽效应作为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名词,说明了鼓励之于人的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这一心理效应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让我们用于鼓励他人,也可以用于自我鼓励,从而激发自己或他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以更快地适应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在此过程中,未受表扬的人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属于你的机会同样也会降临。

卢英德是一位来自印度一个偏远小城的女子,经过28年的奋斗,如今的她已成为百事可乐董事会主席,登上自己事业的巅峰。作为一个连续四年蝉联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商界最有权势的50位女性”榜首的成功者,她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将苦难当作上天送来的厚礼,不断激励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在逆境中经历的那些挫折与磨练,最终都会成为一个人成功路上的奠基石。

当年,卢英德从印度管理学院一毕业,就拿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当她兴冲冲地跑回家,想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时,却遭到迎头一击——家人早就给她安排好了一门亲事,她一毕业就得与一个陌生的男子结婚。

面对大多数印度女子都逃不过的命运,卢英德不甘心。她告诉自己——要将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一定能改变命运。最终,在几经抗争无效后,她选择了远渡重洋,离家出走。然而,当她怀揣500美元,几经周折到达美国后,却发现自己甚至连房子也租不到,更无法交纳学费……一度失去信心的她不断地激励自己——再坚持一下,再一下就好。短暂的沮丧过后,卢英德振作精神,开始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赚取生活费和学费。

当她发现在饭店刷洗一天油腻腻的盘子所赚的钱连交房租都不够时,她告诉自己:“苦难不算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当她面对待遇虽然优厚,但却不得不忍受服务对象——一名瘫痪在床的脑出血病人的刁钻古怪的要求和暴力虐待时,她抚平伤痛,激励自己:“我可以成为最好的。”当她满怀委屈,泪流满面,拖着疲累的身体,走在寒风刺骨的街上时,她告诉自己:“一切的付出最终会有收获,自己一定能行……”

就这样,历经种种难以言说的苦难,她终于从耶鲁大学毕业了。然而,社会给了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因为是印度人,她无数次在面试时被无端地刁难;由于没有过硬的实习经验,她虽有名校的毕业证书却遭到那些大公司的拒绝;毕业已经大半年了,同学们纷纷进入大公司工作,她的工作还迟迟没有着落,甚至欠了两个月的房租,收到了房东的最后通牒……

面对这一切,卢英德都告诉自己——“我能行”,并放低身段,从小公司的杂工做起,一做就是五年。然而,在这五年中,她学会了如何从容地应对危机,学会了如何巧妙地应付刁钻的客户,甚至精通财务会计知识。最终,她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

再后来,她成了百事可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带领百事可乐迎头赶上可口可乐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而自己也晋升为百事可乐的CEO。

正如卢英德所说:“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难面前失去信心,一味地退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会离你越来越远。”面对苦难时,不妨尝试着应用翁格玛丽效应,怀着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与挫折、苦难搏斗,这样的你,一定会成为人人羡慕的成功者。

第三章

迪斯忠告:

充分利用好每一个“今天”

迪斯忠告: 当下的你,塑造着未来的你

迪斯忠告是美国作家迪斯提出的一种心理效应,意即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就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这一心理效应提示我们,抓住今天,抓住现在,可以承前启后;把握今天,活在当下,可以继往开来。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外出漫游时,途经一片荒漠,他在这里看到了一座古代城池的废墟。当然,这座城池已因为岁月的风霜变得破败不堪,但若是用心的话,依然能够发现此地昔日的辉煌景象。哲学家随手搬过一个石雕坐下,望着眼前这片残败的城垣,回想着过去此地发生的事,不由得连连感叹。

就在他正沉浸于遐想中时,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您为何感叹个不停?”哲学家看了看四周,没人呀。他又站起来向四周看了看,还是没人。就在他感到疑惑时,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您在找我吗?”

哦,原来是自己刚才坐着的那个石雕在说话。他蹲下身,细细端详,发现这个石雕前后各有一张面孔。于是,他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会有两副面孔呢?”双面石雕答道:“这样我就可以一面察看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一面憧憬未来,期待未来的美好啊。”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而未来又不曾发生,你不把握现在,却一心想着那些抓不住的东西,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双面石雕听后一愣,随后痛哭起来,说:“先生啊,我终于明白自己落到如此下场的原因了。”哲学家问:“为什么?”双面石雕一边流泪,一边说:“从前,我在驻守这座城时,一直为自己可以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而骄傲,却不曾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很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当这座城池的辉煌成为过去时,我也就成了废墟中的一块顽石。”

如同故事中的双面石雕一样,假若一个人不能及时地把握现在,那么,无论他(她)如何缅怀过去、畅想未来,都将是虚无的。与其一味地为失去的昨天而懊悔不已、耿耿于怀,与其一味地幻想未来,甚至因此热血沸腾,不如牢牢地把握好现在,从现在做起。因为,就在你不觉察的时候,最宝贵的今天和当下已然过去——一个人唯有抓住今天,才能真实地拥有自己,也才能走出昨天,创造明天。

爱德华·依文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最早的时候,他以卖报为生,随后在一家杂货店做店员,一干就是八年。八年后,他反思着自己依旧没什么改变的生活,决定放手创业,改变自己的际遇。然而,就在此时,厄运降临了。原来,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来找他,请他帮忙兑换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于是依文斯倾尽所有帮助朋友达成了愿望。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朋友很快就破产了。随之而来的是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也倒闭了。依文斯因此不但损失了全部财产,而且还背负了1.6万美元的债务。

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依文斯神思恍惚,不知自己以后该怎么办。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昏倒在地,从此再也无法行走了。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他只有两个礼拜的生命了。一想到自己仅有几天时间可活,他突然间变得释然了——相比生命,那些损失的钱财真的不算什么。自此,他决定放松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不过,命运有时也会眷顾某些人——依文斯就是这样的人。奇迹出现了,依文斯不但没死,而且在六周后竟然神采奕奕地去上班了。

经过这场生死考验,依文斯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与其一味地追悔过去,幻想未来,不如踏踏实实地把握好现在。因为心态好了,依文斯的身体快速恢复的同时,其个人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短短的几年间,他不但还清了债务,还创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依文斯工业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在华尔街股票交易所上市后,成了一家保持着长久生命力的公司。

正是明白了活在当下的道理,爱德华·依文斯才及时改变了人生态度,抓住当下的每一分钟,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说,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是现金,具有流通的价值。

当下,是昨日的未来。当下的你,塑造着未来的你。

艾森豪威尔法则:优先去做最紧要的事

艾森豪威尔法则,又称四象限法则,是指处理事情应分清主次,确定优先级别,以此来决定事务处理的先后顺序——这一法则是由传奇将领、美国第34任总统(1953—1961年在任)艾森豪威尔将军提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森豪威尔一人身兼数职,可谓事务繁多。为了应付繁杂的事务,并且可以将这些事务迅速处理,不贻误时机,他发明了著名的四象限法则——后来也被称为“十”字时间计划。即将自己要处理的事务分成四个象限: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

然后,根据“要事第一”的原则,将所有的事务分成四类: 重要紧急的,最优先处理;重要不紧急的,可以暂缓完成,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重要紧急的,要尽快处理,可以安排他人来做;不重要不紧急的,可以推迟做,委派他人来做,甚至不做。通过这种高效的事务处理方式,他得以科学地处理、安排手边的事务,大幅度提高了自身工作效率。

艾森豪威尔法则提醒我们,只有将事情分出主次轻重,才能合理地处理事情,才能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理出线索、分清重点、洞察先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忙得团团转的人。他们每天似乎承担着处理不完的事情,当别人询问他们在忙些什么事情时,他们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实际上,导致这些人忙得不可开交的原因就在于其做事时欠缺条理性。由于缺乏条理性,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于是他们一会儿忙这件事,一会儿忙那件事,结果是一件事也没做好,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见成效。

事实上,无论从事哪种行业,做什么事情,要想提高效率和成功率,分清主次、合理排序都相当重要。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给学生上课。他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能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苏格拉底把石块放完后,他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的吗?”苏格拉底笑着问。然后他又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后又加了一些,直至罐子装不进石子为止。随后,他再次发问:“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次,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小声回答道:“也许没满。”“很好!”苏格拉底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他问学生们:“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没有满。”学生们这下学乖了,信心满满地回答。“好极了!”苏格拉底再一次称赞这些“乖乖听话”的学生们。称赞完后,他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碎石子、沙子填满了的罐子中。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苏格拉底正色问学生:“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得到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学生们一阵沉默,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把时间挤一下,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苏格拉底听到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说:“答得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他故意停住话头,用眼睛扫了一遍学生们后说:“我想告诉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你以后永远都没有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而这一法则的重要性,从应用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正是其明智之处。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秉承“要事第一”的原则,先抓住关键之处,然后合理安排,按事情的要紧程度一步步执行。这样做不但能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能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所有的事情就这样一串串、一层层地排列开来,条理清晰,轻重缓急一目了然,完成后的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艾威豪威尔法则提醒我们,如果你把为自己节约更多的时间视为第一需要,而你计划优先去做最紧要的事,那么,你总能想出办法,挤出更多的时间——也就大大增加了你做事的成功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