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2小时高清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15:00:4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2小时高清视频】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2小时高清视频】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王靖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系列教材的授课和一对一辅导。对新闻传播学理论有较多的研究,在国内外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重要学术论文,理论功底深厚。王老师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教程、考研专业课及考研考博真题有独到的见解和辅导方法,对如何备考以及怎样顺利通过考研有丰富的辅导经验。

授课特点:对专业课领悟透彻,善于把握教材思路和出题人意图。授课语言简洁明了,知识点明确,引导学员把握教材脉络和知识结构,能够切实解决广大考生在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胡晓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兼职辅导教师,辅导新闻理论、跨媒体传播、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多门课程,效果显著。同时也辅导过公务员面试,授课经验丰富。胡老师科研能力较强,博士期间在专业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篇,参见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10次,参与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教材编写工作,《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编者之一,并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

授课特点:逻辑清晰,讲解细致,重点突出,注重结合知识点举例讲解。

导 论[视频讲解]

绪 论 新闻学与新闻理论[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 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核心目的

■ 学科组成: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跨学科新闻学

■ 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

■ 新闻理论学习的重要目标

【重点难点精讲】

第一节 新闻学科的性质与基本结构

一、新闻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1)性质

自然科学以人类面对的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获取关于自然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即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社会科学以整个社会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为基本对象,研究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人文科学则以人本身的知情意及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况和生活意义为对象,作出认知主体的探索和思考。

新闻学是对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活动特征及其规律的探求和揭示。在学科性质上属于社会学科,但又具有比较强烈的人文学科色彩。(2)方法

作为社会学科,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比较客观、精确的实证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和解释。作为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社会学科,新闻学以自身的学科视野,特别关注具有人文色彩的诸多重要领域和问题,诸如新闻价值、新闻道德、新闻自由等;因而,人文主义的各种具体方法往往成为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3)对象

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新闻活动、新闻传播业,以及它们与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的关系。新闻学关注的对象不只是职业新闻活动以及新闻业,而是整个人类的新闻活动,包括新闻传播活动、收受活动、控制管理活动、教育研究活动等。在网络时代,尤为关注民众新活动及其与职业新闻活动的关系。(4)任务

新闻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学科结构的不同分支出发,探讨研究新闻活动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揭示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子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为新闻活动的有效进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观念、知识、技能和方法。【例】新闻学(中南财大2009~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二、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新闻学学科分支:历史新闻学(新闻史)、应用新闻学(新闻业务)、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和交叉(跨学科)新闻学。(1)历史新闻学

①方汉奇的观点

a.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b.从宏观角度看,新闻史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c.从微观角度看,新闻史则要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一个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以及一类报刊、一类报人乃至具体到某一家报刊、某一个报刊工作者和某一次宣传报道战役的历史。

②新闻史研究的内容

包括: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和专门史研究。

③学习新闻史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学习和研究。

④学习新闻史的目的

a.比较系统地把握人类新闻活动史的知识。

b.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的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

c.从新闻史研究者那里获得学习、研究新闻历史的精神和方法,为进一步的新闻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应用新闻学

①基本内容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兴媒体新闻学等。

②应用新闻学重点研究:采写编评等的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培养、训练学习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实战能力。

③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总结概括采写编评等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构建自身的应用理论与业务观念。

④在新的技术条件及媒介环境下,应用新闻学还需要探讨、研究如何将应用新闻学内部的不同分支整合起来的问题,探讨和研究不同分支之间整合的规律和方法。

⑤应用新闻学的特有内容和基本目标,决定了它是新闻教学(教与学)的核心,也是新闻史论的落脚之处。

⑥应用新闻学的另一大块是媒体的管理与经营。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新闻传播业的宏观调控;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方法;媒体的经营战略、策略、方针、方法等。事实上,这些年来,传媒经济与管理已经在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中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3)理论新闻学(详见二、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目的)(4)交叉新闻学

交叉新闻学,是以新闻传播与其他社会活动行为形成的交叉地带为对象的新闻学,运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是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例】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中山大学2009年研)

第二节 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目的

一、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闻理论,主要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新闻活动、新闻业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新闻理论主要由以下三大板块构成。(1)围绕“新闻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本体理论

新闻本体理论,主要以新闻本身为对象、以传收过程中的新闻为核心对象,重点探求揭示、解释说明新闻的本质和特性、新闻的功能和价值、新闻传收的要素构成、新闻传收的基本结构、新闻传收的基本矛盾、新闻传播的基本观念与方法,直至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等问题。(2)围绕“新闻业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业理论

新闻业理论,是把新闻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系统或社会分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要以新闻业为对象,探求新闻业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分析新闻业的性质特征与功能作用,考察新闻业的管理与控制,揭示新闻业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3)围绕“新闻关系”是什么而建构的新闻关系论

新闻关系论,主要是把新闻活动置于社会环境之中,置于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之中,考察分析新闻、新闻传收、新闻媒介(媒体)、新闻业与社会整体及其各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贯穿三大板块研究的是新闻精神论。新闻精神论主要由新闻自由论和新闻道德论构成。自由是新闻活动的手段,也是新闻活动的目标;道德是新闻活动的应然诉求,是新闻活动应该追求的境界。自由与道德确立了新闻活动的总体方向。自由论、道德论构成了新闻理论的内在灵魂,是新闻理论深层的价值理念。

二、新闻理论的基本目的(1)新闻理论的根基在于新闻史和新闻传播现实提供的事实,论从“史”出,论从“实”出,论从“今”出。(2)新闻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解释不断变化的新闻现象、解释人类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新闻理论直接表现为一套概念系统、知识体系,表现为思考、理解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思维方式、方法体系。作为解释新闻现象的新闻理论是开放的、历史的、变动的,会伴随新闻活动的历史展开而不断获得新内容、新形式。【例】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第三节 新闻理论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一、学习新闻理论的目的(1)从哲学高度把握新闻学的基本问题。新闻学的哲学就是它的基础理论,因而理论新闻学致力于新闻本质、新闻特征、新闻价值、新闻原则、新闻道德、新闻自由等基础问题的思辨与分析。(2)把握新闻理论的基本知识体系,领会各种见解、观念和学说,对于某种理论的系统学习与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培养认识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学习新闻理论的方法(1)向书本学习

①阅读优秀的教科书。

②选读本学科公认的一些经典著作。

③浏览本学科的一般性著作。

④经常阅读本学科主要的实用性和学术性杂志。

⑤积极涉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著述。(2)向“活人”学习

首先要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其次要向自己的同学或其他人学习。(3)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

新闻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必须把眼光投向实际生活、投向新闻传收实践。(4)向世界学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它要求大家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对待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待自己所进入的学科领域。(5)向内学习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对已经获得的知识、方法进行质疑,对自己的学习、研究过程本身作出反思。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概念题

1.新闻学(中南财大2009~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学是对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活动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求和揭示的一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属于社会学科(或社会科学),但又具有比较强烈的人文学科色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新闻活动、新闻传播业,以及它们与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的关系。其主要任务,是从学科结构的不同分支出发,探讨研究新闻活动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揭示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子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为新闻活动的有效进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观念、知识、技能和方法。新闻学科发展到今天,大致形成了这样的学科分支:历史新闻学(新闻史)、应用新闻学(新闻业务)、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和交叉(跨学科)新闻学。

2.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答: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与特征,揭示新闻活动、新闻业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活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新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①解释新闻现象、解释人类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②以理论自身的品质和精神,不断反省自身,开拓新的理论境界,有自己的价值追求;③导引人们理解新闻现象,批判和反思新闻现实,并在理论的范导之下,改变或改造现有的新闻现象、新闻现实,开辟和建构新的新闻传播景象。

二、简答题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在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是一体的,但在西方,传播学和新闻学是有所分离的,各自有不同的学科重点与研究对象。

新闻学曾是传播学的前身与源头之一,而传播学一旦形成独立的学科以后,与新闻学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分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不同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它包括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以及边缘性新闻学等。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社会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类型。(2)产生时间不同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比较科学的说法应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而美国的新闻学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完善。(3)研究领域不同

新闻学对媒介的研究内容只集中在新闻部分。报纸中新闻研究的是报纸的四大块——新闻、评论、广告、副刊,它主要研究前两块。广告研究近几年才起步,副刊只略微涉及;至于电视,只研究其新闻部分,60%以上的娱乐节目不属于新闻学的研究范畴,广播亦然。而大众传播学对六大媒介的全部内容都研究,领域要开阔得多。(4)研究侧重点不同

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媒介内部的规律,而传播学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即效果研究,这部分约占70%。(5)研究方法不同

新闻学以逻辑推理为主,以某个理论为依据,推导出很多理论,属于直观式研究。至于大众传播学,对批判学派介绍很多,因为我国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之十分相似。而且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问题、阴暗面。但不能因而误以为批判学派占有主导地位。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是实证学派,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批判学派。(6)学科背景不同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范式很多,涉及的学科广泛,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流派繁多,观点庞杂。换言之,哲学有多少流派,大众传播学就有多少流派。相对而言,新闻学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它发展的因素。

三、论述题

有研究者发表过题为《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的论文,认为“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人大2004年研)

答:《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李良荣教授与博士研究生李晓林发表在《新闻大学》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独特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使新闻学研究面临了许多崭新问题。比如,广告成为媒介的主要财源。以报业为例,1983年全国报业广告为7千万元,至1997年,广告营业额已达96亿元。于是,广告与受众的关系研究便成为新闻学面对的新课题。这样的新课题层出不穷。新闻学的发展与借鉴大众传播学的要求愈来愈紧迫,这两门学科的转化整合是新闻实践的呼唤,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新闻学和传播学两门学科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积累。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新闻媒介的改革,新闻学已有向传播学转化的趋势,所以我同意李良荣教授的这个观点,具体看法如下:(1)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衔接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重点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新闻学的内容看,它可分为理论、历史、业务三部分。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以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为支点,“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工具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新闻学始终以新闻为逻辑生长点,而大众传播学则把信息当作其天然的研究对象,这为这两门不同背景、不同研究对象的学科的交融,打开了思路。新闻与信息是一对同质的、相互交叉的范畴,这种同胞式的研究内容成为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整合的必要前提。

②新闻学是在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兴起的,从一开始,新闻学就把有关媒介尤其是报业的结构、功能性研究置于首要位置,这与大众传播学中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不谋而合。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这6大块中,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一半的内容与新闻学研究对象重叠。

③新闻学中的读者需要理论,与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有着天然的联系,只是作为媒介对象物的读者或受众,在这两门学科各自的研究框架内所处位置的不同,显示了这两门学科的不同重心。新闻学侧重以媒介为本位的读者理论,而大众传播学则把受众理论置于整个学说的核心位置。

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是在这种既有质的不同、又有现象联系的情况下发展各自的学说的,新闻学囊括大众传播学中的与它相关联的部分似在情理之中。即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学科背景。(2)新闻改革要求新闻学吸取传播学的理论养分

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新闻媒介的改革。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媒介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媒介结构发生变化

过去以报业为主、辅以广播、电视的格局,被报纸、广播、电视齐头并进的局面代替。而且,报业、广播、电视的分化趋势明显。各种专营某一类信息的媒介迅速发展,譬如报业的证券报、体育报等;广播的各种专业台,诸如经济台、音乐台、交通台等;电视业的有线电视、教育电视等纷纷从原有媒介中分化而出,使得媒介品种急遽增长。

②媒介功能发生变化

媒介变化的世界和变化的受众需求,其功能从过去单一的宣传功能转变到提供信息、进行宣传、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等多元化的功能。媒介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媒介把视角转向了传播。

③媒介经营方式的变化

媒介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已从事业型转向产业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成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力量。报业的集约化印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理论、受众理论、竞争理论的实际意义。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探索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面对生机勃勃的新闻媒介改革,传统新闻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传统新闻学显得与时代步伐很不合拍,从新闻学术刊物、新闻学开设的课程等方面来看,传统新闻学表现出老、旧、窄、怪的特点。

理论的力量在于为实践开辟道路,新闻学要为新闻改革开辟道路,它自身就必须进行改革,如果仅运用传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不足以应付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不能为媒介发展引路。新闻学需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吸取大众传播学的养分,转化为自身的机能,才能担当此任。(3)转化的途径

①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

受众理论作为学科框架内的重头戏,需加以深入研究。受众的角色和地位研究在大众传播学中极受重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项基本研究领域之一。受众观念的引进,对新闻学而言,有其强烈的针对性。

由于新闻学一向以宣传为本,它的读者理论是以媒介为本位,而非以受众为轴心,只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没有把宣传和受众需要结合起来。这种学术框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显露出诸多不便,不利于新情况下的媒介发展。实际上,受众理论给新闻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实践意义上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受众理论与媒介内容、功能、经营运作等的变化互为因果。

受众对媒介而言即是市场,广告的价位及数量与受众的数量如影随形,谁拥有最多受众谁就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媒介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受众理论与媒介发展这种关系,在新闻实践中逐步深化,也为新闻学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

b.受众理论,整合了新闻学中对报纸、广播、电视三大部分有关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分类研究。

在新闻学中,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是稍有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为被媒介指导的对象而存在的。受众理论则使这种被动的角色成为主动参与媒介运作的积极角色,受众甚至成为媒介发展所依据的基础,这种角色换位带来的媒介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c.受众调查,已成为新闻学研究中开展的一项常规业务,用来测试媒介的实际效应,进行具体分析。

②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心,传播学中的效果理论花样繁多。美国传播学派的效果研究,侧重于个人的、短期的、直接的效果。欧洲批判学派,则重视从宏观角度对传播者和传播制度的研究。效果研究中的说服性传播、“议程设置”假说、“使用与满足”说、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等对新闻学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在中国,新闻学有关效果理论的研究十分贫乏,然而又十分急需。效果理论至少在新闻学领域引发如下回应:

a.理顺新闻学中有关宣传、舆论导向、受众兴趣等相互关联而又异质的概念关系,尤其在实证方法下,对这些概念做进一步的印证和澄清,便于新闻学的基础性研究的深入。

b.效果理论对媒介的影响之大,在于其伴随效果理论而开展的媒介调查,理论被量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从阅读率、收视率、收听率中量化媒介在市场中的份额比例,从而调整媒介的内容、功能、运作等,便于媒介的发展。比如,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评说,就可从调查中看出端倪,从而得到比较明确的体认。

c.借鉴效果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方法,作为新闻学认知外界事物的方式,从而扩大研究领域和展现新的研究风貌。方法的多元将为学术研究增添新的路径,使人们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研究成果,解决存在和新生的诸多问题,开辟新的研究范围。

③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中有关媒介经营理论

a.大众传播学涉及到的经济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有关信息的理论;二是有关广告的理论。信息,是大众传播学中的基本概念,媒介发展正是有赖于信息的传播。广告,是大众传播业的支撑点,受众市场、发行市场、媒介的内部管理、媒介的内容选择等都是为了吸引广告,以获得媒介生存条件。新闻学在吸收这些理论时,要符合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的媒介发展要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b.大众传播学生长于典型的西方市场经济之中,服务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他们的传播制度,大众传播学从一开始,是为了经济制度而建立、发展,并反过来对经济制度发生重要影响,它是地地道道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孕育生长的新闻学,有其独特的理念成分。它的基础性研究有其成熟的魅力,比如新闻五性构成了新闻学的理论主干,如何在发扬传统与吸引外来文化方面保持科学的态度,是做好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的首要工作。大众传播学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媒介运作,但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它的借鉴,应与做其他的文化课题一样,有一番去粗取精的改造制作功夫,以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要求。

总言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处于大幅度的转型期,媒介发展对新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传播学针对市场经济下的媒介发展,有它独特的引导方式和解题方式,因此,借鉴大众传播学的优秀成果是新闻学的当务之急。

第一章 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视频讲解]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 新闻活动的本质

■ 新闻活动的历史演变【重点难点精讲】

第一节 新闻活动的产生

一、传播与新闻传播

1.何为传播?(1)杨保军(本书)的观点

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

简言之,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含所有的精神产物。(2)施拉姆的观点

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施拉姆指出: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3)郭庆光的观点

在《传播学教程》中,郭庆光指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4)张国良的观点

在《传播学原理》中,张国良指出:“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以上四种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焦点有二,一为“信息”,二为“共享”,“共享”说明传播活动中,存在“传者”和“受者”两方,而“信息”指的是传播活动中的两端,所“共享”的内容。【例】传播(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研;四川大学2008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例】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北师2010年研;北大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例】新媒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例】三网融合(北大2013年研)

2.新闻传播(1)定义

新闻传播,是指传播新闻的活动,也是传收新闻的活动;传收新闻的活动,也是新闻活动的核心内容。狭义上,新闻传播活动仅指传播者“传递”新闻的活动。(2)新闻传播的特点

①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②是传播者与收受者之间双重主体的互动性活动,即由传播新闻的人和收受新闻的人共同完成的活动,也是对新闻信息的共享或分享活动。

③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收活动。

④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真实、新鲜、及时、公开是新闻传播的“原则”,具体会在第六章讲到。

3.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基本关系(1)新闻传播是传播的一种

传播包含着新闻传播,传播是一般,新闻传播是特殊,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所有的传播活动,但新闻学只重点研究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传播”与“新闻传播”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新闻传播遵循传播的一般规律

由于新闻传播是传播的一部分,因此,新闻传播遵循传播的一般规律,传播学的一些范畴、概念、原理、规律、学说、理论等能够运用到新闻学中。

新闻学有自己一整套特殊的概念、范畴、原理,有自己特殊的学科话语方式和学科体系。(3)二者研究方法统一,但研究方法的选择有所不同

①统一性。新闻学与传播学是“新闻传播”这一一级学科下的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就具体的学术研究而言,两者都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讲求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

②特殊性。不管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研究中到底采用什么样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由研究目的和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例如,传播学研究较新闻学研究更为宏观;传播学的研究目的一般为发现“传播规律”,新闻学的研究目的往往是就具体的新闻案例发现新闻生产或新闻的传播规律。【例】新闻学研究和传播学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简答题,北师2005年研)【例】简述传播学的引入对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影响。(简答题,西安交大2005年研)【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新闻学:是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简答题,四川大学2005年研)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

1.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

人类传播活动与人类是共生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是一种互生互动性的历史关系。传播是生命的需要,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存在。

人类、动物、植物,依据自身的生存需要,都需要进行广义上的传播活动。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传播便是社会得以维系的重要纽带。

2.新闻传播与传播同步

新闻传播与一般的信息传播共生同步,但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它孕育在一般传播之中,却始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新闻传播的发生、成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新闻传播从发生到成形的过程

3.新闻传播发生的根据(可能性)(1)人类的感觉器官与心理机能是新闻传播产生的自然基础。(2)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闻传播产生的根本动力。(3)信息交往需要是人类新闻传播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 新闻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1)新闻活动的含义

①从广义上看,与新闻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都称为新闻活动。与新闻有关,是指与新闻的传送和收受有关的活动,不管这样的活动是职业的还是非职业的。

公民新闻便是一种典型的非职业的新闻活动。

②从狭义上看,人们只是把新闻传送与收受活动称为新闻活动,人们甚至只是把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传播活动称为新闻活动。(2)新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①从人类的整体层面上观察,新闻活动本质上属于人类认识事实世界的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众多精神把握方式中的一种。

②对周围环境的及时认知和把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这使得新闻认识具有了永恒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力,也使新闻认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使新闻认识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③新闻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和方式,并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新闻认识内容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事实性和新鲜性,新闻认识形式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及时性和公开性。

④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新闻认识从一开始就是以实用性为主的认识活动,它始终追求认识的生活意义和实践价值,追求对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效用性和参考性,具有强烈的主体目的性和选择性。

⑤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精神。这是新闻认识必须遵循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抓住新闻认识的特点,以求真、求实为基本目的。

⑥新闻认识活动是在与各种社会要素的纠缠中展开的,并不存在纯粹的新闻认识活动。透过新闻认识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纯粹的事实世界,而是事态世界、情态世界、意态世界的混合体或者统一体。

⑦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新闻活动在总体上必然受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所处状态的限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

二、新闻活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1)无论何种层次、何种具体方式的新闻活动,首先都是一种直接的或间接的信息交流活动。新闻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以新闻信息为内容的交往互动过程。(2)作为信息交流活动的一种,新闻活动首先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作为信息交流活动的新闻活动,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内容。(3)作为信息交流活动的新闻活动,本质上是人们之间分享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新闻信息的社会活动。

三、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交往活动(1)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生存发展环境的手段,是人类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手段,是人类用来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手段,是人类用来建立精神关系、实现精神交往、实现文化共享的手段。(2)通过新闻活动,可以管窥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整体精神交往、文化生活水平。(3)新闻活动展现的不仅是职业化的新闻活动者的精神面貌,在如今这样的媒介生态结构下,也展现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景象。新闻活动有其自身的精神定位与精神追求。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是新闻精神的基本内涵。(4)处于传播状态的新闻,是人们进行精神交往、文化交流的中介。(5)新闻活动建立的不仅是信息交流之网,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建立一个精神交流之网、文化交流之网。从精神(文化)交往层面上看,新闻活动已经成为精神(文化)交往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四、新闻活动是具有多元功能的信息活动(1)在现实社会中,新闻活动往往难以成为独立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反倒容易成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中介,成为其他基础性或根本性社会活动的手段或工具。(2)新闻活动是实现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或其他目的的活动,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并不存在纯粹的新闻活动。新闻活动也像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一样,总是与自身之外的环境交融在一起,共同塑造着自身的活动性质和特征。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历史演变(本节需结合中外新闻史重点记忆)

一、前新闻业时代

1.前口语传播时代

这是指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之远古时代的传播。语言产生前的信息传播活动,大致只能依赖各种各样最原始的体态语言、手势语言等。

2.口语传播时代

这是指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其特点有:强烈的互动性、反馈的快捷性、交流的即时性,而时空的有限性是其最大的局限性。

中国上古时代的“木铎”、“采风”。

3.文字传播时代

这是指人类利用书面文字开始新闻传播的时代,即手抄新闻时代,它以印刷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始为下限。

近代报刊事业起源于威尼斯的手抄小报。【例】简述文字传播的意义与局限。(简答题,北邮2009年研)

二、新闻业时代

1.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的到来是以印刷术的发明为前提的。新闻传播印刷时代的到来,以近代报刊的诞生为标志,真正大众化的印刷新闻时代,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商业报纸时期。至今,新闻传播的印刷时代仍未结束,还在与电子媒介一起演变。

2.传统电子传播时代

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传统电子传播。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收受信息的诸多智力限制,使新闻传播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大众化传播,也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一种全球化的传播、无边界的传播。

3.传统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媒介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正在以它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方便性和快捷性,成为一种立体化的、高效的新闻传播媒介。

网络新闻有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把web1.0时代(新闻门户时代)的网络定义为传统网络,与此相应的传播时代称为传统网络传播时代,其典型特征是此时的网络新闻比起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来还影响较小;因此,传统网络传播时代可以从原则上归属新闻业时代。

三、后新闻业时代“后”,既是一个时间概念,指网络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新闻业;又是一个揭示新闻业实质变革的概念,意在说明当网络新闻、手机新闻、融合新闻或数字新闻、移动新闻等已成为常态新闻传播现象时,人类新闻业、新闻活动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闻传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1)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融合新闻时代的到来,是后新闻业时代开启的重要标志。新兴传收媒介的持续衍生与发明,将不断改变革新媒介生态结构,从而深化后新闻业时代的丰富内涵。(2)新闻传收模式的诸多变革是后新闻业时代开启的另一标志。新的传收模式不仅继承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的优势,还开创了分众传播、小众传播的新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去中心化、碎片化等“微”传播的景象。(3)新闻“产消者”的出现是后新闻业时代开启的主体标志。(4)全能符号系统或立体化符号系统形式的传播,特别是图像化传播的兴盛,是后新闻业时代符号形式上的显著标志。(5)依据大数据及大数据挖掘技术基础的数据新闻,也就是“后新闻业时代”新闻类型变化的最新表征方式。

综上,以上三个新闻业时代及其具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各个时代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新闻活动的历史演变【例】简述网络传播的发展史。(人大2010年研)【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概念题

1.传播(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研;四川大学2008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

答:传播,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简言之,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代表性的传播定义有郭庆光的观点:“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他指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2.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北师2010年研;北大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

答: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变化。“媒介融合”概念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3.新媒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

答:“新媒介”或“新媒体”是一组概念的集合,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目前来看,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新媒介”或“新媒体”也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

4.三网融合(北大2013年研)

答:“三网融合”又称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二、简答题

1.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可以划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自有什么特征?(华农2010年研;北邮2008年研;北师2005年研;武汉理工2005年研)

答:根据媒介系统的进化过程,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可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口语最初只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简单符号,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逐渐提高了抽象能力,发展成了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口语的产生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口语的局限性在于它仅能用于近距离的信息传递,同时具有转瞬即逝性,不便于保存和记录。(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字是在原始图画、记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字的发明具有重要意义: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长期保存信息;文字打破了空间和距离的限制,扩大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开发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3)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掌握文字信息的复制技术,并有了批量生产意识。古登堡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现实。印刷技术的进步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书籍和报纸等印刷媒介的普及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引起巨大变革。(4)电子传播时代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卫星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为人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电子媒介实现了时空两个领域的突破,使远距离的实时传播成为现实;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音声和影像信息系统;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的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能力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有了巨大飞跃。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2.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武汉理工2007年研;华科2006年研)

答:媒介进化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过程。(2)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新的媒介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指出,每一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工具都有它自身的性质,媒介的性质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是一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从而造成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

②新的媒介会形成新的信息分配秩序。每一次传播媒介的进化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沟”或“知沟”,形成新的信息秩序,而信息秩序的变化将导致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比如网络媒介兴起后,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就比不掌握这一技术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原有信息富裕阶层和信息贫困阶层的划分就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3.简述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历程。(人大2010年研)

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在新闻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传播的发展史,需追溯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了解互联网及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可以为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指导。(1)互联网发展历程

①互联网的诞生:“阿帕网”创建

现在的互联网前身,是l969年问世的“阿帕网”(ARPANET)。“阿帕”(ARPA),是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简称。

最初的“阿帕网”,由美国西海岸的4个节点所构成,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和犹他大学(UTAH),1969年年底,阿帕网正式投入运行。以现在的水平论,这个最早网络显得非常原始,传输速度很慢。但是,阿帕网的4个节点及其链接,却已具备网络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所以,阿帕网的诞生便成为网络传播的“创世纪”。

②互联网的改善:从军用到民用

互联网的诞生是基于冷战的背景,改善也是出于军事需求,事实上,互联网的应用最初也仅限于军队和为军方服务的高校科研机构,甚至其网络协议最终也得由军方予以推广。但随着网络自身的急速扩展,它就越来越超逾军方的管辖和国防的领域。

a.接替国防计划署管理互联网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TCP/IP通讯协议,出资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至此,互联网基本摆脱军方控制,逐渐成为一种便捷的“民用”媒介。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商业机构开始大举介入互联网,从而进一步推动民用化趋势,其民用功能扩展到电子邮件(E-mail)、传输各种文件的“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远距离访问的“远程登录”(Telnet)以及满足人们实时交流欲望的各种即时聊天功能等。90年代初,General Atomics、Performance Systams International、UUnet Technologies等私营企业开始投资因特网,专门为NSFnet建立高速通信线路的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 Inc。商业机构的介入充分地挖掘了因特网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从而因特网发展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商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③互联网发展新阶段:万维网与网络浏览器的普遍使用

互联网的基本平台搭建完成后,万维网(即World Wide Web——WWW,又称Web)和网络浏览器的普遍使用使它的发展又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a.万维网的新颖之处在于用字符串这样的“代码”来代替需要的信息,于是就有可能对其进行检索。用这种方式写的文件就是“超文本文件”,而写这种文件所用的特有语言则称为“超文本标识语言”。当用户指向一个链接的时候,由“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来控制网络的传输。这样,全世界所有互联网上的电脑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给文件命名和定义地址,每一个万维网的网站也都可以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使超文本文件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有着良好的互动功能。

b.网络浏览器的出现,不仅使万维网最终进入不懂专门技术的寻常人家,而且也使超文本文件格式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提供多媒体信息,即在字符信息之外,还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超链接功能可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从一个文件迅速转到另一个文件,而无需用户了解具体的过程;人性化界面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用户无须输入专业的复杂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各种信息。以上三个优点将万维网用户的技术要求降到最低点,所以用户数在1994年前后出现爆炸性增长,万维网的信息也进入“信息爆炸”时期。

至此,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的电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态与传播生态,其中自然也对涉及社会与传播的新闻媒介产生巨大的影响。(2)互联网与网络传播

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政府、商家、教育行业、社会组织等都开始挖掘互联网的潜力,竞相在网络平台上推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项目。对新闻传播而言,网络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也已是既定事实。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网络为“第四媒体”,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相提并论。

作为“第四媒体”,互联网的新闻信息以其快捷、开放、丰富等优势,在短短数年内便异军突起,迅猛扩展。互联网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闻采编、网络管理、新闻教育、媒介融合关系等都带来了新的气象。

①新闻采编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 Aided Reporting,简称CAR)。这种新的报道方式,主要指通过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其中蕴藏的海量信息,使网络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搜索背景资料、进行在线采访、网上联系受众的便利工具。

②网络管理

网络既给新闻采编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又使网络管理面临许多新的压力。网络专家闵大洪先生指出:“互联网不能简单等同于媒体,现在所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等,都仅是从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这一点的简洁表述,尤其是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提并论(或对比)时而言。因此,在管理上,各国通常不会将它与传统大众传媒同等对待。但随着网络传播的负面作用对社会造成危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同互联网的推广与管理须求取平衡。”不言而喻,网络管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公民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

③“跨媒体”

目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总体保持一种默契的互补关系,同时向一种“跨媒体”(mega-media)的融合方向发展。跨媒体又译“大媒体”,是由美国人凯文·曼尼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传媒领域全面竞争的态势,即传媒业、电信业、信息(网络)业被统合为一种全新产业——大媒体。对新闻传播而言,跨媒体意味着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的采编业务全面整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平台,传给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网民和各类数字终端的用户。这种新的模式是在近年来国际传媒大整合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跨媒体或大媒体的运作,一般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不同媒体之间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营运、产品的整合,形成规模异常庞大的多媒体集团,开展具有规模效益的多种业务。二是同一媒体集团内部的不同媒体,发挥协同效应,使信息资源的用途多样化。

④新闻教育

对新闻传播而言,互联网的强大势头不仅限于业界,同时也波及学界。既然互联网已成为新一代记者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新闻教育自然应该而且必须增加网络方面的内容,这涉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具体技能,并且关乎新闻观与传播观的内在调整。

总而言之,新闻传播进入网络时代后,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也给新闻工作者、媒介管理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不管是热风吹雨的鼓吹,还是冷眼向洋的反思,网络新闻传播都在以不可逆转之势,轰轰烈烈向前推进。另外,在一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大融合,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趋势。这个经过融合的产业不仅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商机,而且也对新闻传播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4.简述印刷媒介的特点。(北师2013年研)

答:印刷媒介是指将文字、图片等内容排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纸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刊等物质实体。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它具备以下特点:(1)印刷媒介的优点

①就媒介本身特性而言,印刷媒介具有以下优点:

a.易保存,可重复。和电子媒介的一纵即逝相比,印刷媒介可以被保存,而且可保存的时间较长。被保存的报纸、杂志等可以被重复阅读。有剪报习惯的读者还可重复利用印刷媒介上的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广播电视的内容可以被储存,但对储存设备要求很高,数据也很容易流失。

b.可便携,方便阅读。印刷媒介材质相对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而言轻便,易折易放。因此,读者可将其随身携带,方便其随时阅读。

②对于受众而言,印刷媒介有以下优点:

a.自由选择权。印刷媒介由受众主动选择阅读。一般而言,报纸刊物等的发行方式是订阅与零售。读者在选择是否接触印刷媒介上自由度较高。此外,报纸、杂志等产品售价便宜,对读者的经济水平要求不高,加上种类繁多。因此,读者可以用较少的钱进行较多的选择。

b.主动阅读,有益思考。印刷媒介使用的传播手段主要为图片与文字。读者可以在报纸刊物提供的信息中主动进行选择。由于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读者冷静地进行深度解读与思考。

③对于媒介组织而言,印刷媒介具有以下优点:

a.印刷媒介制作成本较低。相较于广播、电视制作而言,纸质印刷成本较低。制作成本和发行成本的低廉使历史上众多有志于办报却经济不富裕的人得以实现办报的理想。

b.精确投放,更加适应分众化趋势。报纸刊物的发行方式主要是订阅与零售。受众的主动购买使报纸刊物实现了精确投放。面对传媒市场分众化趋势的加强,印刷媒介能快速地找到与建立目标消费群体,继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c.可控性强。首先,由于印刷媒介上的传播符号主要为文字与图片,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媒介产品的内容容易被控制,以减少出错。其次,纸质媒体可以被收回。如果出现“错误”被要求收回,纸质媒介可以被较为快速地收回。而电子媒介上的内容一旦出错,传播出去后就无法收回。(2)印刷媒介的缺点

①表现手段单一

相比于电视集声音、静动态画面、文字于一身的表现手段而言,印刷媒介能使用的手段较为单一。因此,受众接收印刷媒体信息的过程相对枯燥。

②时效性弱

尽管报纸刊物的制作成本低,但相对于电子媒介而言,其传播速度慢。这导致印刷类媒体在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类信息的时效性上变弱。

③高度集中式阅读占用时间

读者在阅读报纸刊物时不能分散注意力。而电视和广播可以伴随式收看与收听。从时间利用效率角度看,印刷媒介利用效率较低。

④对受众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

a.印刷媒介上的传播符号以文字为主,图片仅是辅助性的手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