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动物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0:52:12

点击下载

作者:席德强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奇妙的动物世界

奇妙的动物世界试读:

前言

什么是人?人是一种有语言,有思维,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动的拥有高度智慧的高级动物。所以,人其实也是动物群体中的一员。自古以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直与动物息息相关。下面让我们粗略地总结一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的时代,经常需要猎杀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从狼虫虎豹到猪马牛羊,再到生猛海鲜,都是人类餐桌上的食物。古人常说“畜牧犬豕”,就是人类社会进入畜牧时代。直到今天,还有靠放牧或打猎为生的民族,如我国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以及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动物不但为人类提供了肉食,还提供了蛋、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2.很多动物可以提供为人治病的药材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动物可以为人类提供药材。有些动物的身体就是药材,有些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可以作为药材。具体有以下类型:①以动物全身入药的,如蜈蚣、全蝎、地龙(蚯蚓)、海马、白花蛇(尖吻蝮)等;②以动物的部分组织器官入药的,如海狗肾、鸡内金(鸡的砂囊内壁)、乌贼骨等;③以动物的衍生物、分泌物入药的,如羚羊角、麝香(雄麝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蟾酥(蟾蜍体表腺体分泌物)、蜂王浆等;④以动物的排泄物入药的,如五灵脂(复齿鼯鼠的干燥粪便)、望月砂(野兔的干燥粪便)等;⑤以动物的生理、病理产物入药的,如紫河车(人的胎盘)、蛇蜕为生理产物,牛黄(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马宝(马胃肠中的结石)为病理产物等。从入药动物的种类来看,我国已知可作药用的动物有900多种,跨越了动物分类中的8个门(按近代对动物的分类可达11个门),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高等的脊椎动物都有。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

随着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动物的毛皮、羽毛等在古代就可以为原始人防寒蔽体。到了现代人阶段,动物为人类提供的衣着材料更加丰富多彩:蚕丝制成的丝绸薄如蝉翼,动物毛皮制品雍容华贵,合体的皮夹克使人英姿飒爽,色彩斑斓的羊毛衫、羊毛裤使人充满活力,穿上毛料大衣、西服,更让人风度翩翩。据统计,我国每年能产毛皮2000万到3000万张。这些毛皮经加工后被做成各种服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4.动物在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场所。长期的自然选择也使植物和动物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植物离开了动物就不能繁殖。

五彩斑斓、香气袭人的植物花朵可以吸引动物前来拜访,动物的光顾会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作为报酬,动物获得了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花蜜。在这种共赢的合作模式下,植物和动物共同向前进化。据统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授粉的。

我们到野外游玩的时候,经常有鬼针草或苍耳的果实粘在裤脚或鞋带上。当我们发现时,通常都是将它们摘下来扔到地上。这就是我们不自觉地为鬼针草或苍耳传播了种子。动物在取食植物果实、枝叶,或经过时,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如果没有动物,许多植物的生存能力都会下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例如,有一种名叫槲寄生的药用植物,它需要寄生在榆树、杨树或柳树等植物上。它怎样繁殖呢?通过长期的演化,槲寄生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繁殖方式:在冬季,槲寄生的果实不干瘪、不脱落,整个冬季都高挂在树梢上。太平鸟是一种食野果的小鸟。它们在吃了槲寄生的果实后,只能把果肉消化掉,于是槲寄生的种子被太平鸟排泄出来。这种粪便非常黏,遇到树枝就会黏附在上面。3~5年后,槲寄生的种子就会萌芽。长期的自然选择,已经使槲寄生和太平鸟建立了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太平鸟减少或灭绝,这种植物的繁殖、生存也会受到影响。太平鸟

所以,我们在保护植物的时候,也要想到同时保护动物;在利用动物的时候,也要懂得不能赶尽杀绝。在我们这一代人获得利益的时候,也要保证以后几代人的利益。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做法会使生态系统崩溃,人类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损害。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悖。

人类社会产生和演化的历史,也是动物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人类就逐步认识了一些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继而尝试饲养驯化有益的动物,防治有害的动物,积累了很多动物学方面的知识。第一章 低等动物低等动物简介

根据有没有脊椎,可以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低等动物,是非常庞大的类群。地球上现存的无脊椎动物约有124万种,而高等动物(脊椎动物)只有7万多种。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如表1-1所示。表1-1 无脊椎动物代表动物及其主要特征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当中有的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如牡蛎),有的可以作为药物(如蝎子),有的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珍珠蚌)。所以,了解一些有关低等动物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一、是植物还是动物?——眼虫

你知道吗?你是不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像植物一样不用吃饭,每天只需晒晒太阳就有充足的能量进行学习、运动、思考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呢?其实,一类不起眼的微小的动物就有这样的特殊本领呢。图1-1 眼虫

春夏季节,在富含有机质的水沟、池塘以及流动缓慢的河流里,常可以发现眼虫(图1-1)。眼虫在温暖的季节会大量繁殖,使水体变绿。眼虫的体长大约有60微米,为了观察清楚,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一小块毛头纸,再滴上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眼虫被圈在毛头纸纤维形成的框架里,运动被限制,这样可以仔细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和形态特征。

在单细胞生物当中,眼虫是一类极为特殊的生物。它们有一个类似于动物眼睛的构造,被人们称为眼点。眼点上有一个光感受器,能感受到光线强弱的变化,所以眼虫有趋光的特点。在眼虫的身体前端,还有一根细长的鞭毛,可以让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运动。此外,它们还有类似于动物嘴的构造,被称为胞口,眼虫可以通过胞口摄取现成的食物颗粒。这些特征让人们相信,眼虫应该是一类动物。

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眼虫还有植物的特征。它们体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它们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那么,眼虫为什么兼有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眼虫应该是一种中间类型。这就是说,动物和植物是有共同祖先的。这个祖先的后代有的向动物的方向演化,有的向植物的方向演化,还有的则演化成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类型——比如眼虫。

在营养丰富、条件适宜的时候,眼虫会以纵二分裂的形式繁殖。在水体干涸等不良条件下,眼虫的身体会变圆,分泌一种胶质形成包囊,将自己的身体包裹起来。这样的眼虫代谢降低,可以生活很久。它们随风飘散到适宜的环境中后,虫体就会破囊而出,接着生长繁殖。

眼虫易于饲养,繁殖迅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好材料。科学家发现,如果将小眼虫(眼虫的一种)培养在黑暗条件下,产生的后代都没有叶绿体,身体是无色透明的。但是,即使这样培养了15年,这些小眼虫的后代一旦接触到阳光,就会很快变绿。这就说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但也有例外,一种豆形眼虫如果经过35℃或紫外线处理变成无色眼虫之后,即使放回阳光下也不能变绿,如果没有有机物来源,就会饥饿而死。对于这个实验结果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释。这些研究对于探索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了解各种眼虫的亲缘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二、能随意变形的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你知道吗?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了障碍,有一个很小的缝隙,可我们过不去。这时我们会幻想,如果自己的身体能够随意伸缩变形就好了。变形虫就有这样的本领,它们通过身体的变形来运动和摄食,也能通过比身体窄小很多的缝隙。

在比较清澈的池塘里、水流缓慢的浅水中生活着一类可以随意变形的单细胞动物,这就是变形虫(图1-2)。在那些浸没在水里的植物体上比较容易发现它们。一般的变形虫直径在0.1毫米左右,大的种类直径可达0.6毫米,但因为它们的身体几乎透明,所以肉眼看不到。图1-2 变形虫

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饲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好材料。科学家用它们做实验材料研究了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问题、物质代谢的问题等。

如果想要看清楚变形虫的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可以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上面放一小块展平的毛头纸,然后将富含变形虫的池塘水滴一滴在毛头纸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看到变形虫的形态、结构了。由于变形虫是无色透明的,观察时需要将视野调得暗一些才能看清。如果借助比较高级的相差显微镜,就能观察得更清楚。

变形虫的体表是一层极薄的质膜。质膜下面的细胞质可以分为透明的外质和具颗粒的内质两部分。最里面就是它们遗传、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核。

变形虫通过体表的临时性突起——伪足进行运动和摄食。在遇到单细胞藻类、小的原生动物的时候,变形虫就会伸出伪足将其包围,最后形成食物泡。细胞质中装有消化酶的小泡与食物泡结合,将里面的食物消化分解,剩余的食物残渣会被排出体外。这种消化方式就是原始的细胞内消化。变形虫还会吞噬一些液体营养,被称为胞饮。

在营养丰富、温度适宜的时候,变形虫会通过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在遇到不良环境时,有些种类也能形成包囊。

绝大多数的变形虫对人无害。但有一种痢疾内变形虫可以寄生在人的肠道里,它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人感染痢疾内变形虫后一般发病较慢,不发烧,也不太严重。但它能使肠壁溃烂造成腹膜炎,甚至迁延至肝、肺、脑、心等处形成脓肿,造成比较严重的症状。平时生活中讲究卫生,消灭苍蝇,对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就可以预防痢疾内变形虫。三、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水螅

你知道吗?很多小朋友都会翻跟头,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走路,而是为了锻炼身体。水螅可以通过触手一拱一拱地在水中移动,也能通过翻跟头这种奇妙的方式移动。

土豆可以通过块茎繁殖,葡萄可以通过扦插枝条繁殖,它们都是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繁殖后代,这种繁殖方式被称作营养生殖。水螅(图1-3)的身上可以长出芽体(小水螅),过一段时间芽体和母体分离,变成一只新的水螅,这种繁殖方式被称为出芽生殖。图1-3 水螅

在水流缓慢、水草丰富的小溪、池塘里我们可以采集到水螅。

水螅是一类比较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其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们的体壁分化出了内、外胚层两层细胞,两层细胞之间是一层胶状物质。

水螅有口没有肛门,口既是摄入食物的通道,也是排出食物残渣的出口。水螅没有专门进行食物消化、吸收的肠道,而是将体腔当作肠道,所以被称为腔肠动物。从消化方式上看,它们既有细胞内消化,又有细胞外消化,而高等动物的身体都是只进行细胞外消化的,所以水螅属于消化方式进化上的中间过渡类型。

水螅的身体是辐射对称的,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特征,高等动物的身体都是两侧对称的。

在运动的时候,水螅以翻跟头的方式(图1-4)或像尺蠖一样一拱一拱地前进。图1-4 水螅的翻跟头运动方式

水螅以各种小甲壳类动物为食,如溞类、剑水蚤等。它们的触手可以伸缩,触手上还有刺细胞。有的刺细胞可以将毒素射入捕获的小动物体内,将其麻醉或杀死。有的刺细胞能伸出黏性刺丝将猎物牢牢缚住。接着,它们翻动触手,将猎物送进口中吞下。水螅的口可大可小,它们既能捕食比自己小很多的猎物,也能捕获比自己身体还大的猎物。

水螅的再生能力很强。如果将它们切成几段,每段都能长出一只小水螅。在营养丰富、条件适宜的时候,水螅能通过出芽生殖从身体上长出一只或几只小水螅来(图1-5)。在条件较差的时候,水螅又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它们的受精卵发育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沉入水底,度过严冬或干旱等不良阶段,等春季或环境好转时,胚胎会继续发育形成水螅。依靠强大的繁殖、再生能力,水螅能迅速占据适宜的空间,使生命得以延续。图1-5 水螅的出芽生殖四、有口无肛门的动物——涡虫

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假想眼虫和水螅的身体中间有一条轴线,那么它们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样的,这种体形属于辐射对称。可是,我们的身体前后不一样,左右一样,我们常见的大多数动物也是这样的,这属于两侧对称。那么,最早出现两侧对称的动物会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你有在小溪里捉鱼的经历,那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形:眼瞅着一条鱼钻到石块下面去了,悄悄地走过去用手扣住石块,结果却摸出来一个黑乎乎滑溜溜的小东西,它不是鱼,而是涡虫(图1-6)。涡虫的前端呈三角形,身体扁平细长,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的眼点,头两侧各有一个突起——耳突。图1-6 涡虫

涡虫的身体结构虽然比水螅复杂,但依然保持着有口无肛门的原始特征。它们的口在身体腹面后三分之一处,稍后是生殖孔。那么,涡虫吃了食物之后产生的食物残渣(粪便)是怎么排出去的呢?还是通过口!也就是说它们的口和肛门是共用的!这体现了涡虫比较原始落后的属性。

涡虫有一些奇特的本领。它们既能进行无性生殖又能进行有性生殖。涡虫进行无性生殖时,先将身体后端粘在一个物体上,虫体前端向前移动,这样虫体被慢慢拉长,最后断裂为两部分,每一部分都能发育成一条新的涡虫。涡虫的有性生殖也很特殊。它们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体内既有精巢也有卵巢,却需通过交配进行异体受精。涡虫的再生能力也很强。如果将它们横切成几段,每一段都能形成一个新个体。涡虫的身体也能进行切割后的移植,将两条涡虫的头部接到一条涡虫的尾部上,可以形成双头涡虫。同样,也可以将两条涡虫的尾部接到一条涡虫的头部后面得到双尾涡虫。在食物匮乏时,涡虫可以将身体的部分内部器官(如生殖系统等)消化吸收。获得食物后,这些器官可以重新长出来。涡虫的这些奇特的本领是科学研究的好素材。科学家期望尽快搞清楚其中的机理。如果它们的再生能力能用到人的身体上,意外创伤造成的肢体残缺将会得到治愈。

此外,涡虫这样的扁形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从它们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即动物体可以通过中央轴分成左右相同的两部分。从扁形动物开始,还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加快了动物进化的速度。

要想捕捉涡虫,可以将猪肝或鱼鳃等诱饵压在石块下面。过一会儿翻开石块,就会发现诱饵上依附着好多涡虫。用柔软的枝条或毛笔将其轻轻刷下,放到盛有清澈河水的玻璃瓶里,就可以拿回家饲养了。涡虫喜欢清洁,要经常换水,否则它们会生病死亡。另外,涡虫有避光的习性,饲养缸内要放一些小石块方便它们藏身。缸口盖上一层纱布,既可以遮光,也可以防止蚊虫产卵。饲养水最好是干净的河水,如果是自来水要提前晾晒。

给涡虫投放的食物,可以是从田园里挖来的蚯蚓,也可以是新鲜的动物肝脏或煮熟的鸡蛋黄。喂食时把这些食物分成指甲大的小块,投入饲养缸。涡虫会很快地吸附在上面,伸出咽部取食。一般每周饲喂一次,饲喂最好在换水前进行,这样可以保持饲养缸的清洁。涡虫的体色可以随食物种类而发生变化。投喂肝脏时体色会变深,投喂蛋黄时体色会变黄。五、制造肥料的环节动物——蚯蚓

你知道吗?蚯蚓是我们常见的动物。它们的身体上有一个像戒指一样的突起的结构,那是因为它们生病了还是要蜕皮了呢?

在潮湿、疏松且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里,特别是肥沃的耕地土里,我们经常可以挖到蚯蚓(图1-7)。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其代表动物是我们常见的环毛蚓。全世界约有1800种蚯蚓,我国已记录的有229种。图1-7 蚯蚓

蚯蚓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它们身上那个像戒指一样突起的部位就是产生卵茧的雌性生殖器官。此外,蚯蚓还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果我们在挖土时不小心将它们截成两段,你不用担心它们会死亡。因为它们的每一段都可以通过再生长成一个完好的新个体。所以,农业耕作频繁的农田里蚯蚓比较多,除了饵料丰富以外,人为耕作促进蚯蚓的再生也是一个原因。

蚯蚓的活动可以让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所以农田里的蚯蚓会让农作物增产。一条蚯蚓一个月可以吃掉干重为0.61克的有机物,其中大约一半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你可能会觉得它的食量微不足道,但看了下面的计算你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如果每平方米有30条蚯蚓,一公顷土地上的蚯蚓一个月就可以制造出90千克粪便。如果条件适宜,每平方米土地的蚯蚓可超过100条,产生的肥料会更多。

在生态系统中,蚯蚓属于分解者,对分解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粪便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圈物质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想尝试养殖蚯蚓,就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蚯蚓是杂食动物,喜欢甜食和酸味,讨厌苦味。蚯蚓吃腐殖质、动物粪便、植物的残枝落叶等,也吃土壤中的微生物。它们尤其喜欢动物性食物,每月的食物量相当于自身体重。蚯蚓喜欢安静的环境,如果居住地周围建起了工厂或公路,会很快逃离。它们还喜欢独居。如果母子两代蚯蚓在一起,种群密度太大时,大蚯蚓就会离开另觅生活场所。

蚯蚓的生活习性为昼伏夜出。它们不喜欢光线,在阳光照射下会体表干燥,无法呼吸而很快死亡。蚯蚓虽然喜欢潮湿的环境,但如果土壤遭水淹,缺乏氧气,蚯蚓也会很快离开。一般的有机磷农药对蚯蚓不起作用,但敌敌畏等农药会导致蚯蚓死亡。有些化肥,如硫酸铵、氨水、碳酸氢铵、硝酸钾对蚯蚓也有杀灭作用。

养殖蚯蚓有什么用呢?蚯蚓体内含有脂肪和大量的粗蛋白(占干重的61.73%),除了可以作为钓鱼的饵料以外,还可以作为高级饲料饲养甲鱼、鱼等,也可以饲喂鸭子,提高鸭蛋的营养价值。蚯蚓作为中药被称为“地龙”,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养殖蚯蚓获得的蚓粪也可以作为专用肥料。六、美丽的珍稀动物——鹦鹉螺

你知道吗?鹦鹉螺有一个圆盘状的光滑外壳,像鹦鹉的嘴部,壳上有美丽的图案,壳的里面有复杂的分隔。鹦鹉螺不需要游动就能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原因是什么呢?图1-8 鹦鹉螺

鹦鹉螺(图1-8)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在古生代时,鹦鹉螺就已广布地球,是一类有几亿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在奥陶纪的海洋里,生活着一种长达11米的直壳鹦鹉螺,以三叶虫、海蝎子为食。它们体形庞大,嗅觉灵敏,用尖锐的嘴喙啄食猎物,是称霸海洋的顶级猎食者。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时候,绝大多数种类的鹦鹉螺也在那时灭绝了。现在地球上只剩6种鹦鹉螺,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部分地区,是与大熊猫一样珍贵稀有的野生动物。

在几亿年的漫长时间里,鹦鹉螺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变化很小,是海洋中的活化石,在古生物学研究和生物进化研究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鹦鹉螺是在海底栖息的动物,多在100米深的海底依靠腕部缓慢爬行。它们白天一般在海底休憩,晚上出来捕食。

鹦鹉螺是具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章鱼和乌贼的近亲。石灰质外壳大而美丽,呈左右对称的螺旋状。壳由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灰白色的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将鹦鹉螺的外壳切开,可以看到它的内部结构就像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螺壳内的一个个隔间决定了鹦鹉螺能在海洋中自由地沉浮。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就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数学家们对鹦鹉螺外壳优美的螺线着迷。经过长时间研究,大家发现,螺线暗含斐波那契数列,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图1-9),怪不得看起来那么美丽。图1-9 鹦鹉螺外壳内部螺线七、叫鱼其实不是鱼的动物——文昌鱼

你知道吗?摸一摸自己的后背,位于正中心的是脊椎。有了脊椎,动物的身体才显得比较“硬朗”,才能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脊椎动物是高等动物,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那么,动物是怎么进化出脊椎的呢?

文昌鱼(图1-10)为小型海洋动物,俗名鳄鱼虫。它不属于鱼类,而属于脊索动物,体内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构成身体中央的支柱(图1-11)。它既像鱼又像蠕虫,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我国科学家童第周曾对文昌鱼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确立了它在动物演化史中的重要地位。图1-10 文昌鱼图1-11 文昌鱼纵剖图

世界上共有12种文昌鱼,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沿岸海域,我国厦门、青岛和烟台都有出产。文昌鱼体色肉红,晶莹剔透。文昌鱼一般体长仅5厘米左右,美国产的加州文昌鱼体长可达10厘米。文昌鱼的外形像小鱼,体侧扁,半透明,头尾尖,体内有一条脊索,有背鳍、臀鳍和尾鳍。文昌鱼生活在沿海泥沙中,白天仅将头部露出沙面,靠海水流动摄入单细胞藻类作为食物。晚上它们比较活跃,有时以螺旋方式游泳,有时弹射到水面。一旦受到惊扰,它们就迅速游回沙窝里躲藏起来。它们的摄食活动有助于净化水体,所以文昌鱼多的地方海水都比较清洁。

文昌鱼肉质鲜嫩,味道清新甜美,蛋白质含量高达70%,而且碘的含量很高,是高级营养美食。我国福建沿海曾是文昌鱼理想的栖息场所。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里曾有过年产57吨的纪录。后来由于营造海堤、围海造田、乱捕滥捞等原因,文昌鱼的产量急剧下降。现在,这些地区的文昌鱼已经完全失去了捕捞价值。第二章 鱼类鱼类简介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24000种,我国约有2500种。在海水中生活的鱼类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

鱼的种类数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种数的总和,可以将它们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两大类。除极少数地区外,不论是从两极到赤道,还是由海拔6000米的高原山溪到洋面以下8 000米的深海,都有鱼类生存。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辐射适应阶段,演变成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色彩绚丽和生活方式多样的巨大类群。

鱼类种类繁多,世界上最大的鱼是鲸鲨,体长可达20米,体重可达30吨。世界上最小的鱼是生活在菲律宾的一种虾虎鱼,成年鱼体长一般为12毫米。小虾虎鱼孵出后,在大海里游动3周左右,就会找到一处珊瑚礁定居。之后雌性虾虎鱼开始产卵,它一生总共大约排出400粒卵。雄性虾虎鱼负责保护这些卵不被天敌吃掉。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的一种虾虎鱼的寿命最短,只有59天。而在南极洲附近海域生活的海鲈鱼平均寿命可达80岁。图2-1 旗鱼

要说鱼的游泳速度,旗鱼(图2-1)是最快的,速度可达120千米/时,是普通货轮的三四倍。旗鱼只需10个多小时就能游完天津到上海的路程。而马尔代夫群岛的洞鳗却不会游泳,它们终生待在洞穴里,摄食时将一半身子探出洞口,吞食漂到嘴边的生物。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鱼类、海兽吃掉。它们至今没有灭绝是因为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条雌性翻车鱼一次可以产下2500万~3亿粒卵。那些凶猛强大的鱼类的繁殖能力则很低。例如,宽纹虎鲨、锯尾鲨每次仅产2~3枚卵。

有很多名字叫鱼,其实不是鱼的动物,如鲍鱼、桃花鱼、鱿鱼(柔鱼)、章鱼、鲎鱼、娃娃鱼、鳄鱼、甲鱼、鲸鱼都不是鱼;而有些动物不叫鱼,其实却是鱼,如海马。

我国拥有光辉灿烂的鱼文化。这是因为鱼不仅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还构成了人们休闲观赏的美妙景观。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鱼”形文字,在以后的青铜器中,鱼更是常见的题材。《诗经》中记载了鲂等20多种鱼类,范蠡的《养鱼经》等书籍中则更为详细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鱼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肉食。鱼肉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把鱼和熊掌共同列为珍品;隋炀帝称颂松江鲈“金齑玉鲙,东南佳味”。可见古人对鱼的喜爱。

鱼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鱼肝油、鱼胶、鱼粉等可作为药品、工业原科和饲料。海马、海龙等是名贵的药材。

鱼还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那些体色艳丽、形态各异、习性多样的金鱼被称为“国鱼”。这些金鱼其实是我国人民用金鲫鱼人工培育而成的。在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记载:“晋桓公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现在,我国已有300多个金鱼品种,常见的品种有50多个,金鱼已经成为观赏鱼家族的重要成员。这些观赏鱼不仅美化了环境,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喜爱。

钓鱼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还被寄托了丰厚的人文情感。在文人雅士的钓鱼活动中,或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洒脱,或有独钓寒江雪的孤独,或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飘逸。

鱼还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物。连年有余、吉庆有余都是根据谐音,往往在写上这些吉祥话的同时,还要画上漂亮的鲤鱼。还有一些鱼被人们称为吉祥鱼。例如,体形似龙的龙鱼,寓意招财进宝,逢凶化吉;产卵多的鲤鱼,寓意富贵有余;背鳍高大的胭脂鱼,寓意一帆风顺等。

大多数鱼类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具有适于游泳的体形和鳍,用鳃呼吸,以上下颌捕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鱼类出现了分为一心房和一心室的心脏,血液循环为简单的单循环。鱼类首先出现了脊椎和头部,是最能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类脊椎动物。水有深浅之分,各处的压强有差异,海平面为1个大气压,而深海区可达1000个大气压。淡水和海水中盐的含量也不同。此外,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水温差和含氧量的差别也很大。由于这些水域、水层、水质及水里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环境的多样性,鱼类的体态结构为适应外界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较圆口纲更高等。

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和生理机能等的科学。

从古至今,人们常常对那些能在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充满了好奇与羡慕,想象着自己某一天也能像鱼一样畅游大海。其实,很多鱼不仅会游泳,还有一些很奇特的本领,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吧。一、会发电的鱼

你知道吗?电棍是常用的警用器材和防身工具,它可以瞬间释放出低电流的高压电,让被击者瞬间失去行动能力,却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在自然界中,有些鱼也可以用自身发出的电来防御和捕食呢!

世界上会发电的鱼有几十种,如电鲇、电鳐等,其中发电威力最大的就数电鳗(图2-2)了。图2-2 电鳗

电鳗属于电鳗科,生活在南美洲水流平缓的河流中。它们有像鳗鱼一样细长的身体,却和鲤鱼、鲇鱼亲缘关系较近。电鳗和其他鱼类不同,它们依靠发达的臀鳍的摆动,使自己能向前或向后自由游水。它们硕大的尾部占了身体的大部分,尾内有发达的发电器官。电鳗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放电。成年电鳗能发出的最大电压达800伏,足以电死一头牛。如果人在游泳时不慎被电鳗电到,就会全身麻痹,有可能被淹死。

那么,电鳗放电有什么用呢?原来,它们放电是为了捕食。电鳗行动迟缓,还要不时浮上水面吞入空气以进行呼吸,所以它们不可能像鲨鱼那样采用追击的方式捕食。当有蛙类、小鱼等动物靠近时,它们就会瞬间放电将其击晕,供自己食用。

研究表明,电鳗体内的放电细胞就像一个个重叠在一起的电池。这些电池串联起来同时放电,就能产生高强度的电流了。人们已经根据电鳗放电的原理改进了干电池的构造。现在我们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之间都要填充一些胶状物质,这就是仿照电鳗的放电细胞来制造的。二、会“吐”丝的鱼

你知道吗?蜘蛛靠“吐”出的丝线粘住猎物,蚕靠“吐”出的丝线保护蛹,其实还有很多动物会通过“吐”丝保护子女或获取食物。

三棘刺鱼(图2-3)生活在寒带到温带浅海中。雄刺鱼能“吐”丝建巢以保护自己的儿女。每当雌刺鱼要进入产卵期时,雄刺鱼就十分仔细地选择筑巢场所,一般选择在水草间,将草叶围成瓶子状的新房,并迅速从自己嘴中“吐”出黏液将这些建材牢牢粘住,建成巢穴,迎接雌刺鱼进入新居。于是雌刺鱼就进入这个安全又舒适的“产房”里产卵了。图2-3 三棘刺鱼三、会发声的鱼

你知道吗?当我们站在水族箱前,看到里面的鱼在静悄悄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有些鱼也会像人类一样通过声音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吗?

当我们在水族箱前驻足赏鱼的时候,只看到了它们曼妙的身姿和轻盈的体态,却听不到一点声音,在水族馆里也是这样。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水下的鱼种类繁多,能发声的鱼有很多,它们发出的声音也千奇百怪,各色音调都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每时每刻都有一些鱼在“浅吟低唱”,也有一些鱼在“引吭高歌”。它们通过声音来交流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声音来传递食物、危险、合作、拒绝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声音向异性标示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的健康状况,引起异性的注意。有的声音则是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到不适而发出的。

如果我们把特制的声音传感器放到海洋里,就会知道隐藏在波涛下面的海洋世界是多么喧闹了。

石首鱼是出色的口技大师,它能发出碾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等多种声音,尤其在它们的繁殖期间发声最频繁,音调变化也最复杂。这是石首鱼在向异性炫耀自己的健康,也是为了集群的需要。图2-4 海鲂

在海洋鱼类中,脾气最坏的是长着胸鳍的海鲂(图2-4)。它们整天在海洋里吵闹不休,发出“哇哇”的“喊声”,即使被捉上了渔船,也会持续大喊大叫,片刻也不安宁。

最糟糕的“歌手”是,它们那别扭的嗓子发出的是生病老人的咳嗽声,时急时缓,时断时续,让人听了不舒服。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是让气流通过狭窄的声道,使声带振动发声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咽喉里不会有气流通过,怎么发出声音呢?

大多数能发声的鱼,主要是靠体内的发声器官——鳔发声的。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的膜质囊,靠一些纤细而有韧性的肌肉与脊椎骨相连。这些肌肉就像琴弦,通过收缩和舒张引起鳔壁和鳔内的气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有些鱼不依靠鳔发声。例如,竹夹鱼、翻车鱼是利用喉齿摩擦发声的;鼓鱼、刺鲀是利用背鳍、胸鳍或臀鳍的刺根振动而发声的;还有不少鱼是利用呼吸时鳃盖的振动或肛门的排气而发出声音的。

通过鱼的身体器官发出的声音在科学上统称为“生理学声音”。此外,许多鱼类在结成大群游动时也会发出声音,被称为“水动力学声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鱼类发声的机理和生物学意义研究得越来越透彻。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水中听音器”来收听鱼类的声音,了解鱼群的大小、移动方向、离渔船的远近等。将来,随着对鱼类发声现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利用仪器测知鱼的声音,断定鱼的种类、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二是人为地把特定的声响送到水中,传播出去,从而把鱼诱集成群,甚至使它们游到渔网中去。四、可以到陆地玩耍的鱼——弹涂鱼

你知道吗?都说鱼离不开水,那么鱼离开了水是不是一定会死亡?事实上,有些鱼是可以离开水的。

俗话说“鱼水情深”。鱼如果离开了水,就会由于鳃丝干燥,彼此粘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终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却生活着一类能够离开水的鱼——弹涂鱼(图2-5)。图2-5 弹涂鱼

在亿万年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持久干旱的季节,弹涂鱼的祖先被迫远离了水源,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鱼在还没有回到水中就已经死亡,只有一些特别强健的个体生存了下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干旱,能够长时间离开海洋的弹涂鱼被选择了下来并成功繁衍后代,它们的后代继承了这种优秀的变异,逐渐适应了离开水的生活方式。

弹涂鱼又名花跳、跳跳鱼,隶属于鲈形目、虾虎鱼科。中国有3属6种,常见的种类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弹涂鱼是由鱼演变成两栖动物的过渡类型。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们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鳃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能迅速地和水进行气体交换。在离开水时,弹涂鱼会含上一口水,以此延长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这口水可以帮助它们呼吸,就像人类潜水时背的氧气罐一样提供氧气。除此之外,弹涂鱼的皮肤、尾鳍上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使得它们能通过皮肤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一点很像两栖类的青蛙。

弹涂鱼不能长时间离开海水,因为它们的皮肤和尾鳍的气体交换功能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只能起到对鳃呼吸的补充作用。当它们张开嘴进食的时候,口中维持生命的含氧的水马上会流出来,所以它们必须立即补充水,否则就会窒息。由于浅滩上的水有可能干涸,所以在泥土还湿润的时候,弹涂鱼就给自己挖一个洞,这个洞一直挖到水线以下。这样,即使是在干旱的天气,弹涂鱼也可以得到海水,供呼吸之用。挖洞可是个辛苦活儿。弹涂鱼从洞底含上一大口泥来到地面吐出,然后再回去接着挖。它们就这样用嘴一点一点地建造出一个个复杂的地下泥洞。泥洞是弹涂鱼繁衍生息的场所,包括一个个小单间,每个单间都有专门的功能。有一个小洞是孵化间,孵化间的壁上挂满鱼卵。泥洞给鱼卵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由于洞里空气稀薄,弹涂鱼还要不断地到地面吸上一大口空气,然后爬回洞里吐在孵化间里。这样重复数百次之后,小弹涂鱼才能孵化出来。小弹涂鱼长大以后,就可以嘴中含口水到陆地上探险。这些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使弹涂鱼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

弹涂鱼没有四肢,它们怎么在陆地上行动呢?原来,弹涂鱼的腹鳍强健有力,可以支撑身体;腹鳍上还有吸盘,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它们的胸鳍可以像船桨一样划动,让它们在陆地上快速行走。此外,弹涂鱼还能借助腹鳍上的吸盘吸附在树枝上,所以有人说它们是会爬树的鱼。弹涂鱼发达的胸鳍很像高等动物的前肢,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能以比人走路还快的速度溜走。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也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捕捉昆虫吃。

弹涂鱼是沿海渔民喜欢的美味。炖上几条弹涂鱼,就是一家人丰盛的晚宴。但弹涂鱼总在海边滩涂的稀泥里挖洞生活,渔民很难靠近。而且它们离开洞口活动时,稍有动静就迅速躲进洞里,这使弹涂鱼非常难以捕捉。不过,海边的渔民自有办法。他们在长长的鱼竿上系上长绳,长绳的末端是一段尖锐的铁丝。渔民先用鱼竿将长绳甩到远处的弹涂鱼附近,待弹涂鱼靠近时,再迅速拉起鱼竿,铁丝就会一下子扎进弹涂鱼的肚子。不等它挣扎,渔民已经通过收紧的鱼竿将它抓在手里了。

除了弹涂鱼,鲇鱼等也能长时间离开水。它们几天不到水里都不会死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弹涂鱼和鲇鱼等是水生向陆生演化的过渡类型,两栖类的祖先就应该是像它们这样的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陆生动物。五、呼吸空气的鱼——肺鱼

你知道吗?鱼离不开水,是因为鱼用鳃过滤水中溶解的氧气。但肺鱼是一个例外,它们拥有陆地动物才有的肺,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非洲肺鱼可以在干旱季节里蜷缩在淤泥里,降低自己的代谢水平,潜伏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雨季来临。

我们知道,鱼类是用鳃呼吸的,用肺呼吸是陆生动物的特征。而肺鱼(图2-6)却有与陆生动物相似的肺,它们是一类特殊的鱼。在地质历史时期,肺鱼曾经盛极一时,遍布全球。沧海桑田,随着环境的变迁,肺鱼逐渐被排挤到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河流生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家族,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种现代遗迹。图2-6 肺鱼

现代的澳洲肺鱼体长可达125厘米,重达10千克。它们是在恐龙繁盛的中生代广泛分布的角齿鱼的直接后裔。科学家曾对澳洲肺鱼的生活习性进行过详细的观察,发现它们不能长时间待在水下,每过半小时左右就要用鳍脚撑起身子,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这很像鲸鱼等用肺呼吸的动物。通过解剖研究,科学家发现,澳洲肺鱼的肺几乎与身体一样长,但只有一叶,结构也非常简单,没有肺泡那样可以高效交换气体的复杂结构。由于这种肺吸氧能力很差,澳洲肺鱼主要的呼吸器官仍然是鳃,它的肺呼吸只是对鳃呼吸的补充。如果将澳洲肺鱼提离水面,那么它会像其他鱼类一样死亡。

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其他种类的肺鱼。与澳洲肺鱼不同的是,这两个地区的肺鱼都有一对肺,而且肺的结构也有了明显进化。这些肺鱼在它们栖息的河流完全干涸后,还能顽强地生存好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是对当地干旱气候的一种适应。当每年的旱季来临时,这些肺鱼就钻进泥里并用自己分泌的黏液把身体包裹起来,只留下一到数个小孔与外界通气,以使自己能够进行呼吸,度过这个不良的季节。当雨季来临,河流恢复的时候,它们就会从泥里钻出来再度恢复生机。当地的土著居民经常挖取河滩上带草皮的土块垒成土墙或盖成房屋。这时,有些钻在泥里的肺鱼也被移到土墙里,它们在干硬的土墙里并没有死亡,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当暴雨来临时,如果雨水溅湿了墙面,它们就苏醒过来,钻出土墙,跳到水里,开始新的生活。

肺鱼呼吸空气的能力使我们联想到,它们可能是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特别是澳洲肺鱼的偶鳍,外形很像陆生动物的腿,肺鱼甚至可以用这样的偶鳍在河滩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似的移动身体。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陆生动物的早期形态。

肺鱼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过去鱼类是怎样向两栖类过渡的,但绝不能说肺鱼就是两栖类的祖先,因为肺鱼与两栖类还存在很大的区别(表2-1)。表2-1 肺鱼与两栖类的区别

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和进化的观点来看待这两类动物。现代肺鱼和现代两栖类应该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现代肺鱼通过长期的进化逐渐适应了干旱地区的季节性缺水环境,具有了种种适应性的结构和行为。现代两栖类也通过长期的进化拥有了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结构和行为。六、温顺而奇特的“魔鬼鱼”——蝠鲼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想象中,魔鬼应该是长相丑陋、行动悄无声息、来无影去无踪的怪物。在浩瀚的海洋中,就有一种奇怪的鱼被称为“魔鬼鱼”。图2-7 蝠鲼

蝠鲼(图2-7),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底层的软骨鱼类,形似蝙蝠,身躯庞大,长相吓人,行动诡异,被人们称为“魔鬼鱼”。

蝠鲼是一类古老的鱼,早在中生代侏罗纪时便出现在海洋中了。从发现的化石可以看出,蝠鲼现在还保持着1亿多年前的体形。虽然它们和凶猛的鲨鱼是近亲,但蝠鲼其实是非常温顺的动物。

蝠鲼的身体扁平,宽大于长,就像一只飞翔的蝙蝠,所以被人称为蝠鲼。蝠鲼根据种类不同,体长可以从60厘米到8米,最大的种类体重可达5000千克。

在动物分类学上蝠鲼属于蝠鲼科,几种蝠鲼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蝠鲼平时性格安静而沉稳,它们缓慢地扇动着双翼在海中悠闲游动,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蝠鲼的头鳍向前突起,可以自由转动,能像筷子一样把食物拨入口中。由于头鳍力量强大,蝠鲼常常用其作为武器进行攻击。虽然蝠鲼平时安静悠闲,但受到惊扰时它们也会迸发出骇人的力量。它们那有力的头鳍和宽大的双翼既能将小船掀翻,也能让潜水员瞬间毙命。此外,有些种类的尾部还暗藏着一种可怕的武器——一根锋利的毒棘,被毒棘刺中后会疼痛无比。由于有这些强大的武器,海洋里最凶猛的杀手——鲨鱼也不敢轻易招惹蝠鲼。

蝠鲼有时也会搞些恶作剧。它们有时潜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的下方,不断用双翼敲打小船底部,发出“啪、啪”的响声;有时用头鳍拱着小船前进;有时会用头鳍拉着小船的锚链,拖着小船在海上乱跑。这些恶作剧常常让渔民惊恐不安。

蝠鲼为卵胎生,每次只产一到两胎,可以说它们的繁殖率很低。受精卵经过13个月的发育之后,小蝠鲼会直接从母体产出。有的种类的蝠鲼一出生就有20千克重,长约1米,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小蝠鲼一出生就可以独自摄食,但还需要跟随母亲生活。这是因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母亲会挺身而出击退敌人。所以,如果渔民试图捕捞小蝠鲼,可能会遭到蝠鲼母亲的攻击。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栖息环境污染严重,蝠鲼的数量已经锐减。为了保护蝠鲼,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禁捕等措施。但愿人类能保护好这些体态优美的鱼,让人们在海面上经常见到它们腾空飞跃的矫健身姿。七、海中仙子——蝴蝶鱼

你知道吗?春夏之际,惠风和畅,晴空万里,鸟语花香。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就像来到人间的仙子,让人浮想联翩。北宋诗人谢逸的《咏蝴蝶》就描写了这种美丽的景象: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

多数人不了解的是,在浩瀚的海洋里也有色彩绮丽的蝴蝶鱼,它们在水中嬉戏游弋的身影更是让人着迷,让人觉得如真似幻,令人心旷神怡。图2-8 蝴蝶鱼

蝴蝶鱼(图2-8)俗称热带鱼,属于鲈形目蝴蝶鱼科,体长从几厘米到30厘米不等,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仅在南海可以发现这种美丽的小鱼。

蝴蝶鱼身体侧扁,适于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在珊瑚丛中觅食,遇到危险时也会躲进珊瑚丛中藏身。有些蝴蝶鱼还有一种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它们艳丽的体色可以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原来,这些蝴蝶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一般的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蝴蝶鱼巧妙的变色与伪装,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五光十色的珊瑚丛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

许多蝴蝶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发动攻击时,蝴蝶鱼快速地摆动尾巴,逃之夭夭。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嬉戏,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摄食时,另一尾就在旁边负责警戒。有一种蝴蝶鱼在小时候一雌一雄双双钻入珊瑚礁的缝隙中,在那里捕食飘来的浮游生物,长大以后再也出不来了,就永远守护在一起,终老洞中。

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加剧,人类对珊瑚过度采挖,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有些蝴蝶鱼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些美丽的生灵。八、海中霸王——鲨鱼

你知道吗?鲨鱼由于行动迅速,性格凶猛,被称为“海中霸王”。它们属于进化缓慢的古老物种,今天的鲨鱼和上亿年前的鲨鱼其实差别不大,这在陆地动物中是少有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在浩瀚的海洋里,鲨鱼(图2-9)被称为“海中霸王”。全世界约有380种鲨鱼,在世界各大洋中都有分布,仅中国海域里就有70多种。很多人认为鲨鱼是非常凶猛的吃人鱼类,其实大部分鲨鱼对人类有利而无害,世界上只有30多种鲨鱼会在感到危险时袭击人类和船只,能致人死亡的鲨鱼只有7种。世界上最大的鱼类是鲸鲨,它们性情温顺,以浮游生物为食,不会进攻其他大型鱼类。图2-9 鲨鱼

鲨鱼是一类古老的动物,早在恐龙出现前3亿年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至今已超过4亿年。由于海洋生态环境比较稳定,鲨鱼的进化也很缓慢,现在的鲨鱼与1亿年前的鲨鱼相比,几乎没有变化。鲨鱼属于比较原始的软骨鱼类,体内没有鱼鳔,调节沉浮主要靠它们很大的肝脏。一尾3.5米长的大白鲨,肝脏质量可达30千克。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鲨鱼的肝脏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酯轻得多的二酰基甘油醚的增减来调节浮力。

作为一个成功的海洋猎手,鲨鱼有很多其他鱼类无法企及的本领。

鲨鱼的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的前方,嗅觉非常敏锐,在几千米之外就能闻到血腥味,海洋中的动物一旦受伤,往往会受到鲨鱼的袭击而丧生。

鲨鱼头部有个特殊的电感受器,能够感受到鱼类周围的电场变化。这样,鲨鱼就能根据电场变化对猎物准确定位,使自己的捕食效率更高。

鲨鱼的身体两侧有旁线神经系统,这是一排神经末梢,能让鲨鱼感觉到600米以外的猎物造成的水波振动。这样即使猎物没有受伤,在其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鲨鱼也能在远处对其有清晰的了解。在寻找食物时,通常是一尾或几尾鲨鱼在水中游弋,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快速出击吞食之。特别是在有大量食饵落水时,它们群集而至,处于兴奋狂乱状态的鲨鱼几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为争食而相互残杀。

很多鲨鱼,包括大白鲨,它们的牙齿不是像海洋里其他动物那样只有一排,而是具有5~6排,而且它们的牙齿还可以不断更换。只要前方的牙齿因进食脱落,后方的牙齿便会补上。新的牙齿比旧的牙齿更大更耐用。角鲨和棘角鲨等鲨鱼则会更换整排牙齿。据统计,一尾鲨鱼,在10年内竟要换掉2万余颗牙齿。鲨鱼的牙齿锋利无比,形状与其食性密切相关。例如,有些鲨鱼的牙齿利如剃刀,用来切割食物;有些鲨鱼的牙齿像锯齿一样,用来撕扯食物;还有些鲨鱼的牙齿呈扁平臼状,用来压碎食物外壳和骨头等。大白鲨由于身体庞大,不像其他鲨鱼那么灵活,却是伏击的高手。它的背面颜色很暗,腹面明亮。当它从下方来袭时,由于背面颜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它发动攻击时才会被发现;当它从上方来袭时,白色的腹面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为一体,依然不容易被猎物发现。

鲨鱼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它们每天捕食掉的鱼,多数是受伤的、衰老的、有病的。这对于维护鱼类群体的健康非常有利。此外,鲨鱼位居食物链的顶端,对于控制其他鱼类的数量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鲨鱼的捕食,一些鱼类的数量就会持续攀升,最终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所以,鲨鱼在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可怕的食人鲳

你知道吗?狮子在辽阔的草原上几乎没有对手,老虎在茂密的森林中独霸一方。在河湖的水中世界里,食人鲳虽然身小力薄,却依靠锋利的牙齿所向披靡。图2-10 食人鲳

食人鲳(图2-10),又称食人鱼,学名红腹锯鲑脂鲤,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巴西。鱼体呈卵圆形,侧扁,尾鳍呈叉形,成鱼体长多在25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450毫米,体呈灰绿色,背部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

食人鲳的下颚发达有力,三角形的牙齿呈锯齿状排列,撕咬力很强。在巴西,印第安人称食人鲳为“皮拉尼亚”,意思是“割破皮肤的”。土著印第安居民常常将食人鲳的牙齿当小刀来使用。

食人鲳易于饲养,它们对水质要求不高,喜欢弱酸性的软水,生长适宜水温为22~28℃。食人鲳是杂食性鱼类,群体觅食,成年鱼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主要以昆虫、蠕虫、鱼类为食。如果与其他鱼共养,其他鱼会被咬死吃光。在饥饿的情况下,它们对血腥味更加敏感,一点血腥味常会激起大群食人鲳的疯狂攻击。成群的食人鲳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将一头水牛啃噬成骨架!食人鲳因此被称为“水中狼族”“水鬼”。

在原产地,虽然偶尔有人类遭受食人鲳攻击的报道,但总体来看,食人鲳在巴西没有泛滥成灾。这是由于在当地它们有众多天敌的制约,而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水生动物都有了对付食人鲳的本事,比如有些鱼浑身长满了刺,使食人鲳不敢轻举妄动。

由于巴西对食人鲳的出口没有限制,它们常被作为观赏鱼出口到其他国家。在美国,由于食人鲳被无意放生,波托马克河里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在我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食人鲳咬伤饲养人员和养鱼爱好者的情况时有发生。生态学家认为,食人鲳非常适宜在我国南方生长和繁殖,它们一旦进入自然水域,就会威胁土著鱼类,使我国渔业资源遭受重大损失,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目前,各国已制定了一些法规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第八条规定:防止引进、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现在,美国已有20多个州禁止养殖食人鲳,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委员会,协调、管理全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法规,禁止非法养殖、经营食人鲳,以确保我国的生物安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