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清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3:35:08

点击下载

作者:邓智海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相约在清华

相约在清华试读:

导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临近,“黑色七月”再次笼罩到所有高考考生的头上,考生以及考生的家长、老师们,又再度绷起了神经!

在这种形势下,辅导高考的书籍和言论铺天盖地;但在所有这些当中,过来人(当然是成功者)的经验无疑最有说服力,对考生的直接和间接帮助也最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编著本书——相约在清华。

和类似的书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针对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也针对那些暂时还没有参加高考的师弟师妹,通过三四十位成功走人北大、清华的99级考生的娓娓讲述,告诉他们高中三年如何才能有意义地度过、冲刺阶段如何有效复习、如何应付考试闯关成功、如何填一个完美的志愿……

因此,本书共分四大部分:一是“走过高中”;二是“复习·冲刺”;三是“闯关”;四是“填一个完美的志愿”。四大部分紧密衔接,才能谱写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编者作为一个走入北大的幸运者,成功的因素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因素难以把握,本书所要向读者献的,正是这能够把握到的成功因素中的必然因素。

最后说一句:无论你现在的成绩多么不如人意,都不要轻易放弃,北大、清华的大门门槛,谁都有可能跨过去……

不要放弃哟!编者

一 走过高中

高中特写

蒋苏苏

差不多在半年前,我还一边手拿红色通知书,一边楼上楼下寻找自己的班级,而转眼那个顶着烈日拿到同样是红色的高中毕业证的日子已经过去一年多了。现在,拿起笔来,我的高中,在记忆的长河里,慢慢地放大、定格,成了几幅特写。

刚迈进高中大门的我可以说是带着“骄人”成绩的,然而,高中物理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一个半月的不以为然换来了小测验的70多分,一向拿惯了90多分的卷子,捧着这张似乎有点陌生的东西,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更让我不安的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她竟拿了90多分,这种“耻辱”我怎么受得了?

回到家,把这张卷子扔到一边,我没有像平常那样捆到客厅看电视。恨恨地拿出新崭崭的物理课本:我不能输!然后是拿着作业抓耳挠腮。但不久,一个鲜红的60分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了我一记。我呆了,我不仅落在了她的后面,许许多多原本我“居高临下”的人都一个一个超过了我。

一张70,一张60,下一张呢?我不敢想象,我在日记中写道:“我掉进了深谷,我必须手脚并用,一刻不松懈地往上爬,否则我将永远被囚禁在这深谷里了!”

我真得开始干了。整晚整晚,为一个物理题而连续坐几个小时。我急,我哭,泪干了,继续坐,继续啃。我的花季伴着淅沥的小雨,但花,就要开了!

一个月近乎涅磐的痛苦,我换回了一份物理成绩年级第一的试卷。拿着它,我又哭又笑。日记中,我又写道:“再见,深谷!”

拿到一本150多页的爱国主义竞赛材料,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七天内要全背下来,而且要倒背如流!与此同时,面临毕业会考的我还有三本地理书要背。接不接这个任务?一咬牙,我背!背,没了课间;背,没了体育课;背,吃饭、睡觉都在背!一有空,就躲进学校的小树林里,狂吟《满江红》;回到家,书包一扔,将材料堆成一床,自己端坐其中,高诵雷锋精神。哦,对了,眼前还挂着一幅“巨型”地图。洋流、气旋不时来脑子里串串门。每天都须如此操练到只能张嘴而发不出声的时候才钻进被窝,而睡梦里喃喃的八成又是江泽民关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讲话。

当我如释重负地走出竞赛场,不禁摸摸自己的脑袋:老兄,真有你的!

第一次恶背使我认识了“潜能”二字。

上幼儿园时就喜欢涂鸦的我,随着个子一天天地长高,一个梦想在心中也变得越来越具体。做一名建筑师,那时贝聿铭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我喜欢哥特式的大教堂,也钟爱京味十足的四合院。外出旅游,风格迥异的建筑总是我的注意焦点。即使平时走在路上,也会不由自主地评判着这幢大楼的造型,那幢商厦的色调。没事的时候,便在纸上不知天高地厚地画出一些自认为将成为“传世杰作”的“设计图”,或者描摹那些建筑史上的“奇迹”。

不知不觉间,高三来到了身边。而我的梦也像陈年老酒一样越来越浓烈。终于,我又背起了多年未碰的画夹,不亦乐乎地在学校的画室和教室间跑来跑去。这可是我磨破了嘴皮才讨到的特权。当别人补课或自习时,“逃”到画室的我可赚了不少艳羡的目光呢!每次带着一双被铅笔屑弄得乌黑的手心满意足地走在回家路上,都觉得兴奋充满了胸膛,好像自己的梦就在不远的前方。

我的素描开始还是老师的讲评重点,经常赢得“用笔果断”,“透视准确”的表扬。这让我激动不已,也就特别用功:别人画一张,我要画三张甚至四张。然而,慢慢地,学到了构图、人物,老师不无惋惜地轻拍我的脑袋说:“好一个理工脑袋瓜儿,几何形体画得蛮准确,可……”

最后,到了填志愿的日子,经过多方咨询,我还是心疼地放弃了做一名建筑师的梦,一个曾经让我痴狂的梦。冷静地想一想,自己确实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细胞。虽难以实现,做过梦的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梦真的很美。

我们是十几年的好朋友,一路吵着闹着走过来,却越来越如胶似漆。

尤其在面临严峻考验的日子里,我们几乎如影相随,活泼开朗的她始终是沉闷日子里有效的“清新剂”和“兴奋剂”。“叮咚,叮咚”,熟悉的门铃声将我唤醒,“懒家伙,要迟到了!”清脆的声音,“毫不留情”的声音。“这里到底存在不存在摩擦力?”“这个反应是原电池反应吗?”排山倒海的问题,好学的她对我紧追不舍。“同病相怜”的我们形成了一种默契。夜深时相伴的情景是那样的温馨。星期天相约听讲座的漫漫长路洒出难得的欢声笑语。学累了,一起跑出去打几局乒乓球;为了体育达标,两个人在小院里比赛立定跳远。我们还经常面红耳赤地争论电场强度,为了“骗取”我的“高见”,她总用冰激凌来引诱我。

当我小测验失手的时候,回家的路上,她陪我慢慢地走,没有一句话,可我却能感到她关切的目光;当她为学习成绩苦恼的时候,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她:你行!你行!我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那段有点发灰的日子留下了一份今生难忘的美丽。有你同行,真好!

花季,雨季,我的高中,哦!我永远的高中……

信心满怀

阮丽娜

从高二分到理科班开始,我的心里就有了清华大学这个有点儿“奢侈”的梦想。我当时的成绩大概在年级里排前十名,并不理想,也许是有入高中时第一的成绩,才仍然信心满怀。我的信心当然还得益于我所在的班级,那是个团结向上,活力蓬勃的集体,大家都乐观而勤奋,身处其中,总会感到有动力。班主任老师也全身心地投人工作,他为人朴实亲切,兢兢业业。良好的班风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高二一年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高考还远些。学习的时候便多了一份踏实和自觉,我们也常有班里、年级的各类活动,班里的气氛很融洽。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我给自己打下了一个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高二结束时,我的成绩进了前三名。高三还是来了。我在那个暑假的日记里写到:“高三,这一年就像要远航的水手为行程作好准备,不管是苦是累,想想明天,一切都算不了什么。高三,我还是很高兴你的到来。”

高三,的确不是个平凡的阶段,连邻居在路上见了我,也要添一句:“高三了吧!”我有点迷惘,不知道我要怎样过自己的高三。

高三教会了我这些。每天的课程紧了起来,要做的题目多了起来,几乎天天都有几套卷子要发,要做或要讲解。事情多了,人自然会忙碌起来,忙不过来,自然会有个先后顺序,有了精力分配,有了计划和小结。

在总复习的时候,我的方法是跟着老师的步骤,基础过一遍还是很必要的,只是在做题的时候,选自己把握不大的题目多些。每天上完了课,第一件事是拿出笔记本,过一遍当天的内容,如果感觉顺畅无阻,就开始作题。在开始的时候,基本是整套题全做。熟能生巧,第一阶段是打基础。复习到了中期,就只做自己不会的或感到很不顺手的,要提高,“短木板”必须增高。当时也有老师的专题复习,这个我也很重视,综合性的大题目,很锻炼人。到了后期,进入了强化模拟的阶段,这个时候,又是全套地完成了,而且要特别注重两点,即“培养较高的正确率和较快的速度”。其实,我觉得到了复习后期,能有提高的,也只有这两点了,所以练习的时候,注意这两点很关键。

分科说说吧,我学的是理科,数理化三科是“硬功夫”,学得好不容易,但要比语文和外语来得快些。这三门的学习,我也问过许多别的同学,大都回答两个字作为经验——“做题”。这一点我体会是很深的,因为高一我的物理和数学成绩很不理想,想来想去,还是一条:不做练习,定理的条条框框记得清楚也不会用。其实做题是一个理解——联想——套用——结论的过程,也许有的人不喜欢“套用”两个字,可我体会很多题就是这样的,复杂一些的,也不过是把它仔细地分解,一步接一步,每步都成为更简单的问题,借助已经存储在脑子里的记忆或经验,类比地解出。所以做题培养的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理解题目,即深入题的本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二、缜密的思维:

三、较高的熟练程度。

做题的过程,只要明确了训练方向,就会“好过”许多,否则“题海茫茫,哪里是岸”呢?

选题要精,做题更讲求“精”。做题的这个“精”字,功夫在题后,即做过以后的小结。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缺陷,哪里的知识缺一点,哪个环节的能力差一些,最好明确一下。否则如果做过了一道极不顺手的题后,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下次遇见了类似的题,只记得做过,做出过,却不能顺利完成甚至不会做。

从题目中找规律,其实思路方法可以在自己的整理归纳中简化成几大类,下面再分几种情况,如通用,特例等。到了你开始研究题目规律的时候,这类题,你应该是“下笔如有神”了。

语文是一种“慢功”,但到高三,我却觉得它更有“强化”的味道。这些年的语文试题模式基本类似,所以复习的时候,按模式分块复习、分块掌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基础知识部分、语音、词义、句法、标点,这是可以在强化记忆和训练的过程中快速提高的。阅读部分,重在练习,也和数理化有相通之处,提高熟练程度,总结其中规律。作文恐怕是非一年之功可造就的,但多练仍然有很大帮助。

英语,在我看来是两个字:积累。无论单词、短语、语法,还是阅读、作文,都靠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如果你刚上高中,那么尽力做到这两个字,最好一天也不要放松。高三更当如此,一天也不要丢开它,就算每天用二十分钟做四五个小短文的阅读也可以。很多老师讲“语感很重要”,对语言的感觉,培养起来当然要付出恒心和努力。

对于单选题,我还想强调一点——正确率。我是这样做的:每做完一套题,先回顾单选,纯粹因为粗心错的题就不看了,因为知识点的遗漏或理解不够深刻而错的,记录下来,经常翻看,如果再错一次,就在那一条上加注标记给予更多重视,这样重复错误的次数就少了,我一直认为,单选题的分是志在必得。

写了这么多,综台起来,总复习中要注意的就是两个字“懂”和“通”,真正弄懂,融会贯通。真正弄懂了,等于给你的知识体系构筑了足够坚实的基础,融会贯通,相当于激活你知识体系的每一环节,让它们真正为你所用。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你才会领略到“信手拈来,酣畅淋漓”的感受。

有关方法先写这么多,高考前心态的调整也是非常关键的。高考是智力的竞争,心理素质的竞争,模拟考试也不仅是训练答卷能力,还意味着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我还是把它分为三阶段,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大多数人是激情满怀,学习的劲头很足,这个阶段,我希望提一点建议,那就是切忌急功近利。尤其要杜绝在学习的时候,脑子里转的是这样的念头:唉呀,这样真没有效率!或学了一个晚上,回头一看,计划只做到了二分之一,不由得心情急躁,以至学习的时候总是心神不定,满心想的是要提高效率,到头来却不能专心致志。这时候首先要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正视现实,依据自己的基础订出复习计划,学习是点滴积累而成的,不妨把心态调整得平和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进行,循序渐进。

一步步地走下来,进入中期了,经过两三个月的拼搏,现在最怕的就是松懈了。这时不妨调整一下,总结前一段的复习,小结一下得失,对将来几个月做“远景规划”,再由远及近地计划一下,把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看见实实在在的东西要学和做,要松驰下来的神经就会绷紧一些了。记住,保持激情!这是此阶段最关键的。

到复习进入后期的时候,看看倒计时——只有两位数了,想想复习了些什么,我那时会忽然觉得:好像没干什么!不由得有些心慌。老师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鼓励我们说:“付出就有收获!”,是啊,为了高考,我们已经努力了那么久,怎么会没有收获呢,而且收获和付出绝对成正比,这时候我们要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再做最后一遍的查漏补缺,这一遍有安定军心的作用,不要忽略。

高考前一周,学校放了假,让我们自主复习。那一周的时间,我主要用来调整。一是调整生物钟,因为我的习惯是晚上十二点钟睡觉早晨六点半起床,比较正常,主要要调的是,把晚自习的兴奋点调到上下午考试的时间里去,主要就是那两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学习,晚上十点半钟上床休息。二是调整心态,每天听听音乐,让有点过分紧张的神经松一松,再反复跟自己强调:从容镇定。三是调整学习内容,主要是看以前的复习笔记,做过的题和自己的总结。再确定一下考试时的时间分配,遇到难题时的策略等,考前一天,我就像战前部署一样,从头到尾想了一遍,然后踏踏实实地进入了梦乡。

高考的两天半,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只有第一天上午去考场时,有点儿激动,但大多是平静,怎么能那么平静,我也想不出,但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满是庆幸和有点自豪。两天半,我的确是心无杂念,好好考试,回到家享受妈妈做的美味饭菜,然后看看下一科,好好休息,那两个晚上,我睡得格外香。

能在高考那两天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确是我考入清华这件事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师们说我发挥得好,心理素质不错,我认真回想一下,其实这并不仅是幸运,更主要得益于一年多的积累。

未央歌

宋瑜

操场上拉出醒目的横幅——“考生,放轻松点”,你望着横幅笑了笑,问自己:“我紧张吗?”

冥冥之中,我们似乎从背起书包的第一天起就在等待着这个日子,为此我们苦读了12年。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无悔,你呢?因为高三的日子像是一支“未央歌”,将唱响我们的一生……

高三生涯的第一天,琦就很精辟地一语道出高三的意义:“高三就意味着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再也没人敢同我们抢地盘了。”

哦!高三长的岂止是个子和岁数?其实每个人都像孩提时曾经养过的蚕宝宝,正在经历人生的首次蜕变,有着实实在在的疼痛和喜悦,“成长”变成了浓缩体,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事。

真正对“七月”有所感觉,可能是年末、年初时几所大学联读班提前招生,陆续走掉几个“战友”、班里有了空座后开始的。空座立刻变得无比刺眼。高考突然之间清晰地存在于7月,大家开始问自己:“我的前途呢?”人心是会波动的,就像在湖心扔一颗石子周围泛起的涟漪。

计算机很公正地显示出你的所有成绩,根据排名、志愿,优秀的你可能会坐上“直升飞机”进入某所高校。直升之后带给其余同学的是什么?是压力和对未知的恐慌。

于是选送变成了一场逃亡,是好多一心想逃脱高考的高三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直逼而来的高考让思维变得混乱不堪。

丰凭会考成绩选送华中师大历史系,她跺着脚说所有的科目中最讨厌的就是历史,这下好了,要读整整四年。然而想到毕竟不用再为高考担惊受怕,心理又平衡了许多,且不用付学费。但毕业后要做老师,否则要赔一万多元钱。丰前后算算不过亏了几千元,于是心安了。

像丰这样的选送生究竟有多少?我不得而知。但你时常会对选送的结果表示惊讶:“他怎么会进那所大学?她怎么会进那个系?”乱了,选送的逃亡心理注定了它的盲动性。

教室里空出了一大批座位,最后留下的坚守阵地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三生,是要经高考砥砺的高三生。

湖水回复了原有的平静,但湖水是极不平静的。

高三是一场较量,理想与现实的较量。原先的你可以天马行空地设计未来,但走到高三,你必须负责地告诉自己——我将来千什么。

在填保送生意向表时,我奠名其妙地放弃做了十几年的清华梦,填了华师大,它能让我逃过高考,走一条颇为现实的道路。子颖颇不理解:“追求理想是幸福的,为什么要退一步?”我无言以对。

班主任兴冲冲地跑来说华师大的国际金融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很不错的。我拿着登记表,答应三天后给老师答复。

哦,那是怎样的三天。昏睡的状态可以麻痹自己,而一旦醒来。会感到理想与现实无时无刻不在格斗。我被推向一个极点,在做人生的一道大选择题。

那天,飘着细密的春雨,我站在学校顶楼的平台上,几天来身心的压榨感渐渐地被春雨化解了。身旁的思渊问:“决定了吗?”我说:“决定了,考清华!”退还了保送名额,我无比踏实,无论最终会是怎样一个结果,我都会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自己的选择。

为夷说我是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主义者最终会在现实面前碰壁。说这话的时候,她、敏和我正站在大街上,不远处新锦江宾馆客房里的灯正一盏盏地亮起来。

为夷已经拿到北大经济学系的直升名额,可是从有理想的那一天起,她一心想的就是同济建筑系,为此学画画、学力学,一步步朝这个方向迈进。这个内秀的女孩子很迷茫地看着远方,她说父母竭力劝她乃至是强迫她选文科,因为他们设计中的为夷是从商的,“那几天我是怎么同他们斗争的,真可怕!更可怕的是,我屈服了。”“每天晚上我就是想来想去,我曾以为我已经被父母说服了,但根本没有。现在我在家里对着父母可以整日不说一句话,挺恨的。放弃了建筑,任何职业对我而言都无所谓。”

身后是钢筋水泥筑成的五星级宾馆,宾馆是一块大石头;三个女孩子躲在一把黑布雨伞下谈着理想,理想是一只蛋;石头虽然坚硬,而蛋却有生命。

不必否认,这是一个讲求功利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变革带动着它所承载的每一个人。在这个时代里,现实的赢面要大一点。

3月,在纷飞的春雨中逝去,心潮潮的。

4月是暖暖的,但不灼人,风儿钻进了身子,心也变得痒痒的。那些日子喜欢一个人走在放学的路上,只觉得头上的天很好,脚下的地很好:身旁的人很好,我会莫名其妙地微笑,向着前方,心中充盈着感激,对生活。

自然,高三的苦是不言而喻的。高三生就像一部部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平日对“题海战术”嗤之以鼻的老师这时也会每堂课捧一厚叠小山似的模拟卷、抽样卷、练习卷给学生“热身”。笔尖像小虫似地在试卷的空格里爬行,昏天黑地。

所幸的是,因为有了朋友,高考路上不仅艰涩,更有情义。朋友的笑容是灿烂的,朋友的言语是叮咛的,有朋友的日子是明媚的。打一个手势,十来个人齐齐地拥出校门不定期地给自己“营养”一把。“饭老大”点菜,“钱老大”管账,一贯遵循“AA制”的学生作派,一次聚餐能把半个月的精神状态调到最佳。饭桌上的同学们冲动得厉害,希杰一再要求我们不要笑他肉麻,随后很郑重地说,每天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为同一个目标奋斗,他的心里就会满满的。谁都投有笑他,因为谁的心里都是满满的。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是手牵手排成一排一同往前走的,任何人都不准掉队。一条链系着你、我、他,每个人都是链上的一道环。

迪英会在茫然无助的情况下想到我,我所做的就是像其他朋友一样让她认识到自己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诗韵会把补课资料给伙伴们看,无私地讲出老师上课的要点和自己的心得;思渊会在晚上打电话给我,说他认为我的状态不如前几天好;我也会跑去找欣,对其大嚷:“再给我打打气!”一向机敏过人的全在高考前却总把一切往坏处想,他说真希望有人能揍他一顿……

都说人其实是一株脆弱的芦苇,好让自己认为有了依靠而能站稳。因为我们并不坚强,所以我们手牵手共同前进。我们这群大孩子在渐渐地学会关心别人。

高三的日子。有梦有朋友,还记得那首歌是怎么唱的吗?“梦想是左手,朋友是右手,未来才会变得有看头……”

5月的梅雨并未淋湿我们的心情,但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能把我们整个人浇透。恒拿着两大张报纸挨个问谁会做乌篷船。“鞋子湿了,我要做船当鞋”。那天班上流行“乌篷船鞋”。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班主任禁掉了一切活动,而他们就是会挖空心思找乐子。某饮料厂来学校推销,每个学生赠饮一瓶,大伙喝完后把瓶子倒置玩起了保龄球;班上两名男生很默契地双双骨折,四根拐杖成了其余男生玩高尔夫球的器具;一“壮汉”把铅桶高举作篮框,大家轮番练习大力扣篮;最为风行的是“四人室内纸足球”……我简直要为班上的男生叫好了,在学业最紧张的阶段,他们还去报名参加《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但“玩物”并没有“丧志”,班上会考有十多人全A,班主任无话可说。

那天,从教室后排飞出第一架纸飞机,于是有了第二架、第三架……男生、女生全都沉醉于这种儿时的游戏中,欢乐简单得让人心动。

6月,纪念的日子。上中学阶段最后一堂课,听中学班主任最后一次训话,连大扫除也因为是最后一次而变得弥足珍贵。

最后的日子里,高三年级搞了个“贱卖参考书”活动,一帮在“题海”中邀游数载即将上岸的人想给弟妹们引一条航线。

你站在摊位后面,望着埋头选书的低年级同学,发出过来人的感叹。

嘉歆随手拿起任何一本物理参考书,就能出台一套详尽的“本书使用方案”,到底做了三年物理课代表。一大群小同学围着他,像在买书,更像在咨询。有个小女生不无敬佩地说:“到底是高三的,话说出来一套一套的。”

这就是高三生作为师兄师姐的优越感,虽然只差一两岁,但我们往往会像长辈一般教导师弟师妹:“现在一定要好好读书,到了高三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这正是因为我们历经高三。

历经高三的人不可能都成为英雄,但我们都曾当过一年的战士,闯过一年的道道关卡,而今回首,那何尝不是道道风景?

你的手上被写下体检编号,跟着队伍从一个房间检查到另一个房间,要抽你的血样了,你握紧拳头告诉自己不怕疼;你参加会考,想给高中学业划上圆满的句号,于是拼命用功,相信闯过,前面是一片天;外语口试你静候在门外,出来的同学皱着眉头,你心里敲起了小鼓,深呼吸,说着——信自己;你去参加复兴公园的高考咨询,抱回满满的资料,但你的大脑需要清醒;志愿表填报完毕的那个下午,你缓缓地走在大街上,重复地念叨着——最后的拼搏……咋嚓,什么声音?拍毕业照时,你蓦地发现自己原来是99届高中毕业生。相机定格了你的笑脸,历史在它的长河中安插了你的位置。

我管这些叫成长。

历经高三,你想说出一番豪言壮语,但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一句——我长大了。

最后一关是7月的高考,真正长大的高三生都能闯过。“未央歌”唱到7月7日、7月8日真正到了高潮,你一定极想知道这两天发生的故事,然而我的弟弟、我的妹妹们,这毕竟是一支未央的歌谣,我不能过早地把高潮唱出,因为你们以及你们的弟弟妹妹是要继续一路传唱下去的。

上一届的师兄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会懂得高考的意义,直到你经历过了高考。”现在轮到我把这句话送给你。

只想告诉你,“七月”不是黑色的,你完全可以用你的行动为’月涂上任何一种颜色,一种只属于你的颜色。

为自己找一盏导航灯

蒋飞

高中生涯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时光,也是我真正开始考虑人生意义的时候。高一时我就告诉自己不能再漫无目的了,我要为自己找到一盏导航灯。然而,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喜欢吟诗作赋,也曾写过几首不像诗的“诗”。我最喜欢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想人应该活得无愧于心。学校看电影,我最喜欢的不是港台武打片、言情片,而是《蒋筑英》、《凤凰琴》……每看一次,我的心灵都会受到很大震动。在生活中,我也愿意做那种无私奉献的人,我并不刻意追求某种岗位。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曾接受记者采访,当问及我的最大愿望时,我脱口而出:我想能有一个默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

我喜欢成功,但也并不讨厌失败。记得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只在班里排第八,在整个年级更是落在了二十几名,而我的人学成绩是全年级第四。班主任找我谈话,帮我分析原因。我并不觉得如何气馁、沮丧,马有失蹄嘛。我自觉努力,只是发挥不佳而已。这次失败给了我一个从零开始的机会,成了我高中三年学习的动力。期终考试时,我的成绩跃为全年级第四,正常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又一跃而为全年级第一。进步了……直至高考,我成了全地区理科状元。我喜爱长跑运动。高中时曾有一次全校性的冬季长跑活动,学校号召每人每天跑1000米。于是,早操前、课间,操场上都可见到我一圈圈晃动的身影,最多的一次,我绕着300米的跑道一口气跑了30圈。我学习跟长跑极其相似,应该说学习也是一种长跑。长跑中有几次体能的极限,学习则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目标,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才能到达终点。

我曾经不顾一切地学习数学,为一道数学题,可以花上一天、一个星期甚至一年的时间去钻研,解不出来誓不罢休。正是这股韧劲使我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我的数学专长也为我学习化学、物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反,我对语文,应该说对语文的试题形式没有兴趣,语文也因此成为我的一个弱点。语文老师曾花了不少力气帮我补这个“洞”。他先从思想上纠正我的“偏食”,其次从物质上给我提供帮助,既送学习资料又赠辞典,不光如此,他还搬出一套古老却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时而在课堂上当众指出我的错误,令我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时而又将我的文章大肆表扬,让我不免沾沾自喜。在他的连哄带骗下,我花在语文上的时间比例逐步扩大。高考时我语文考了124分,为我考入清华大学立下汗马功劳。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应先求全面发展,然后才是重点突出,决不能舍本逐末。

我不信世上有什么天才,我只知道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我也曾学得很“苦”,也常挤时间。早晨、课间、午问、午后,这些都是人人都会利用的时间段,我没有优势。我的秘密武器是“放电影”,即每晚上床后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在脑子里过一遍。后来,我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升级为床上做题。脱离课本、草稿纸做题是对学习的更高要求,类似心算。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人的最佳思维状态是躺卧”。

除了学习,当然还有生活。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愉快的生活能令人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高中,每天都在教室与寝室之间打转,接触的是同学与老师,因此也就有了——

寝室之乐:高中时我们是10来个人住一个房间的,很挤也很温暖。无论谁家父母送来了好吃的,常是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时常切磋棋艺,讨论习题,最刺激的莫过于“寝室大论战”。参战者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什么论据都用上了,有时还编造(后来语文老师竟将其升级为写议论文的一种技巧),往往不过12点不得入睡。第二天醒后又像什么都未发生过似的。

同窗之谊:同学情谊是极其可贵的一种情感。对我们这些住校生来说,孤身在外求学更需互相关心与帮助。一次,一位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当时他很是懊恼,怕影响学习,我就安慰他,主动担负起替他买饭、背他上厕所等事。一星期后,他的脚才康复。没想到,10多天后,我的脚在同样的部位受了伤,那位同学开玩笑说:“这是老天给我机会还你的情。”这件事现在想来还会笑出声来,心中也随之升起一种甜蜜的感觉。

老师之爱:学生最难忘的要数恩师了。我这一生中亏欠最多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如今想来,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依然清晰:范老师,不顾体弱,进我远赴外地求学;戴老师,时常冷言呵责,不给“面子”,他教的课却是所有科目中平均分最高的;刘教官,常于小事上给人以深思,将军人的品质不知不觉中植入我们的身躯;梁老师,作为班主任,在生活上给我们这些乡下大孩子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中秋送月饼,病中送药,不是一次两次。

高中,不只有“黑色的七月”。

效率第一

李蓉

一提起高中,三年的记忆便一拥而上,思绪像被拉开的闸,再也关不上了。

似乎高三的紧张并未给我留下太多深刻的痕迹。相反,青春的活力,快乐的生活,五彩的情绪占据了我思潮的大部分。

也许是因为生性活泼,我对各类校班活动特别积极。从演讲到演出,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都给我高中生活的奏鸣曲划上了漂亮的音符。高一时演出莫泊桑的《项链》,拉开了我所谓的“舞台生涯”的序幕。第一次正式上舞台演出饰演玛蒂尔德,使我对表演的热情如同被燃起的薪木,不断高涨。高二时一出深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下了我高中生活最闪亮的一章。能够亲自演绎莎翁笔下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不止在我是荣幸,更因为老师和朋友的共同支持而在校园轰动一时。这个短剧在高三,甚至在交大的迎新晚会上被再三搬上舞台,以浪漫点缀着校园生活。我珍爱我的高中生活,原因之一也是因为那幕自己戴着尖尖的公主帽,穿一袭白色长裙立在阳台上的情景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格致中学民主自由的气氛,老师的支持,父母的理解给予了我一个施展自己文娱才能的天地,而这仅是他们对我的影响的一部分。三年高中一直在我身边帮助我走过长长道路的还有学校的党课学习小组。记得刚人高中时,作为一名团员,对党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校党课小组从高一起就紧抓学生的思想工作,组织在思想上要求上进的学生进行学习。党课学习小组开设的对党章、邓小平理论及各种精神的学习,针对各类社会问题及现象开展的讨论,组织到革命老区及旧址的考察、参观,让我们这些学生对党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对党的感情由肤浅到深刻。从好奇到投入,三年的党课小组活动,引导我进入大学后向党组织庄重递交自己的人党申请书,向党吐露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的愿望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高中三年思想的变化是巨大的,这也牵动着自己的理想变化。从一开始的不成熟的理想到最终避开各方面的干扰慎重选择大学报考专业,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记得刚进高中时,我逃不出所有女孩子曾经有过的虚荣心和幻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荧屏上耀眼夺目的明星,但最终发现这未必值得追求,更何况需要机遇;渐渐的,因为自己的英语特长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一直到最后,因为高三下半学期的投入复习,而对数理产生了迷恋,便毅然决然地在家人的一致反对声中选择了通信工程这一专业。至今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相信人生的路只有一次,而这条路应该由自己认准后一步步走下去。自己的理想最关键要能够可行,是自己跳一跳能够触及的,是自己心爱的,是踏踏实实的,也是对整个人类有益的。那样的理想才是于人于己都理想的。

谈及学习,这是高中生活凝重的一部分,正是它勾画出了高中三年的主旨和框架。格致的学习是轻松丽不失效果的。老师的教法对路+学生的自我努力=成功。无论是高一还是高三,老师们并未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生的反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英语老师潘老师,他并没有只按照教科书采取“单词——课文——练习”的模式,更注重我们灵活运用语言和掌握学习语言方法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如在口语、听力方面,引导我们听美国之音,看原版片。在高中我是英语课代表,加上自己的探索,英语学习取得较为出色的成绩,获得了98上海市高三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及各类英语演讲比赛的奖项。在高三时,TOEEL考了620分,现在的GRE备考也分外轻松。进人大学后开始学习第二门外语德语,也因为有了合适的方法而得心应手。

至于谈到自己的学习经验,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效率”二字。学习,并非意味着时间越长越好。有人以为在书桌前一坐几个小时便有成果,在我看来,那是笑话。我在高中三年,因为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有时还外出打打工,更要投入大量时间看课外书、玩电脑、在英语上加码,但并没有为此放弃精彩的电视和VCD。不是因为我比别人聪明,而是我一坐下来就能静下心来,十分认真地投入学习。记得高中时我的朋友常常诧异于我的作业速度。其实效率源自专心。也许有人认为学习时放一大堆吃喝在边上是好的,但我却认为当你坐下来学习时,应当撤走周围一切可以分心的东西,在门上挂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对周围的声音(包括电话铃声)听而不闻。认真投入一个小时之后,你尽可以舒舒服服地靠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看电视,或和朋友大侃电脑游戏。

高中时我也热衷于学生工作,印象最深的是我担任校广播电台新闯类节目的编辑。历时不长,但从收集信息、采访、写稿、编辑、出海报这一连串的事务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待人接物,广播电台工作的基本流程,文字水平的提高,工作伙伴的结交,都让我获益匪浅。这里,我更想谈谈自己的社会工作经验。高中三年,细细数来,我也干过大大小小几种工作了吧。最初是以自己飞快的打字速度替人家打印英语资料,其次是和好友站在商店门口推销爱特蒙奶酪(我依然记忆犹新,十个人来免费品尝也未必有一个会买的情景,20盒的销售额,也算是我的业绩吧),然后是推销杂志,再后来是向报社投稿(即使是篇短文,不高的30元稿酬,总算也是我的处女作),这些都像是色彩涂抹在我的高中画板上。别以为学生参加社会工作会影响学习,适当的工作,可以让自己更成熟,思想更全面。

记得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看课外阅读》,我的语文成绩能有118分与课外阅读不无关系。记得一次在车上听见一位父亲要求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不再参加任何文体活动或是看闲书。我认为,这样的父母是失败的。相反,我的父母即使在我高三时也支持我看“闲书”。高三一年,从《中国文学史》到蔡志忠画的《论语》、《史记》,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美国四星上将科林·鲍威尔的自传《我的美国之路》,以及原版的《呼啸山庄》、《红字》等等,都进入我阅读的视野。正是这些书让我更成熟,更自信,更有动力去前进。另外,我也迷恋漫画书,爱看《篮球飞人》、《魔幻游戏》,也看过席绢所有的书,甚至在高中时自己写了一本言情小说,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只要自己懂得自制自律,把握好分寸。毕竟,年轻的心总是不甘单调和寂寞的。倘若一锅汤不放调料和葱姜,即使再有营养,也是不堪人口的,不是吗?

没有料到提起高中会如此滔滔不绝,因为有太多的回忆,也有太多的东西可写可说了。高中生活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它是美妙的、活泼的,也是庄重的、神圣的。如何好好把握三年的时光,不让它虚度,如何好好珍惜这三年时光,让它发出最灿烂的光芒,并延续今后的生活,那是最主要的。我想,一句话可以概括高中的最大意义。那就是:

高中,让我们完善起来!

付出总有回报

蒋玮

灯光的映射下,“伏尔泰”那学者的形象显得更为清晰:炯炯有神的眼中折射出超乎常人的睿智;嘴角边浮现的笑容给人以安详与平静。手握画笔的我注视着灯光下的“伏尔泰”,两眼捕捉着石膏头像的轮廓、五官,久久没有动。一番审视之后,手中的笔落到了画纸上,寥寥几笔后,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嗯,形象抓得挺准,接下去还要注意明暗处理和人物的神态。”在老师的肯定与指导下,我对着石膏像反复琢磨,面前的画也不断地被修改:找到高光点,抓住明暗交界线,注意侧面反光,揣摩面部表情……两个星期后,在我的书桌边又挂上了一张伏尔泰的石膏头像素描画,智者目光中充满鼓舞,饱含激励,像一位师长给我以信心与勇气……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忙碌,然而在课余时间我仍将学习绘画列人了日程表。不是为了拥有什么让人羡慕的一技之长,也不期望在此方面有何成就,只是不满足于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只是想让自己高中三年的生活能多一丝绚丽的色彩……

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物理竞赛奖状的我,面对老师的祝贺与同学的掌声,心中的激动难以抑制。手中那一纸薄薄的证书此时却似有千斤重,重得无力将它双手举起。因为在这证书上凝结的是竞赛前整整一个月的苦练,整整一个月的汗水,整整一个月的心血。我在物理方面并没有什么天赋,面对竞赛也缺乏足够的信心,然而当我得知将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物理竞赛时,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让我放弃了双休日的休息,投人于赛前复习。书桌上的“闲书”被挪走了,代之的是一叠叠厚厚的参考书,考前的30多个夜晚就这样在无数的难题中度过。而如今,这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肯定,最好的回报……

台上的“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荣耀丢失了项链,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台下的我时而关注着台上剧情的发展,时而留心台下观众的反应,心情紧张,忐忑不安。演出结束时,同学的掌声与老师的赞许让第一次当“编导”的我宽慰了不少:终于成功了!——为了配合英语课的教学,老师决定在英语课上演出与课文有关的英语剧:莫泊桑的《项链》。身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编导”之职,改剧本,加对话,选演员,借道具……虽然这是第一次尝试,虽然投有经验,然而极大的热情却使我克服了各种困难。为了让小品更易为大家接受,为了让演出更具可看性,我与同伴们一起商讨剧情。细节,反复排演。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第一出戏终于获得了成功,我的又一次尝试获得了成功。

这一幅幅欢乐、成功、喜悦的画面构成了我对高中三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而有甜蜜就会有苦涩,有成功就难免有失败。在这一个个生活亮点的背后,是刚进高中时面临新环境、新位置、新目标而产生的种种困难与不适。

高中课程的内容比以前多了许多,难度也提高了不少,上课时老师思路之快让我常常有跟不上的感觉。每堂课抄下的笔记回来一遍遍地“啃”却仍然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语文底子薄弱的我面对阅读、作文常常一筹莫展;一向自认为不错的英语也惨遭“滑铁卢”;第一次物理测验分数仅过及格线……成绩滑坡,自信心遭到打击,心理压力增强,我的高中生活一开始就被阴影笼罩着。

然而,天生就不服输的我,越是面对挫折,越是要走好自己的路:不甘落后的我走进了物理辅导的课堂,在一个小到电子大到宇宙的世界中汲取着知识;不甘退步的我买回了一摞英语原著书,在欣赏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着自己的语感;不甘失败的我翻开了一本本名家作品集,通过阅读大师们风格迥异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与文学修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样的“补充”,我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成绩的提高让我重拾了信心,有了更多的干劲。

学习仅是高中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方面。在高中除了学习知识,还需要的是发展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于是我拿起了画笔,背上画夹,去为生活绘出最美丽的色彩;在外籍教师的介绍中,我领略了澳洲优美的风光与古老的文化;在长兴岛学农的10天里,我懂得了“劳动”这两字真正的含义……

如今的我虽然走进了大学校园,然而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仍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每一次的失败,每一次的反省,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成功……如果让我对自己的高中三年做一个评价的话,我想说:“也许我这三年并不很顺利,也许我这三年并不很成功,但我敢肯定,我这高中三年的每一天都是过得有价值的。”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李劲道

我初中四年在上海市格致中学学习。初三毕业那年,我去北京参加了全国理科班夏令营,并考入华师大二附中的全国理科班,从此开始了我三年的高中生活。

刚进高中的同学可能会突然发现身边的许多人都很出色,似乎都比自己强。在这一点上,我的感受也许是最深的。

全国理科班的学生都是从全国各省市的数学、物理竞赛的前十名挑选出来的。作为当年上海市数学第一名的我,初入此班时,未发现有半点优势可言,相反,自己却为一些“奇才”所折服:有人初一便精通高等数学,有人初二就开始研究大学物理,有人同时在五六门竞赛中荣获省一等奖……记得第一次数学测验,我大汗淋漓一个半小时,才勉强及了格,却有人在30分钟内得了满分。

学习气氛浓,竞争对手强,自然会让人倍感压力。我也曾经茫然,不知如何拼搏方能赶超他们。然而,我始终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我深信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在高中这三年中我能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就会有最大的收获,有什么对手不能战胜呢?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心,我不断地努力和拼搏,走过了高中这三年。三年后,当我站在全国化学竞赛的领奖台上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能力更没有丝毫怀疑。

每个人只要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挖掘出自己的潜力,都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优秀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而特长对我们又是不可少的,“优秀+特长”正是每一个高中毕业生的目标。可这两者如何兼顾是高中生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作为一名理科班的学生,我对此也深有感受。

初中时,我数理化都不错,文科也还可以。可到了高中,当知识的深度不断增加时,我意识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时不得不在“广”和“深”之间作出选择。而我这三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广”与“深”不可偏废,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首先,“广”有益于“深”。高二那年我在化学国家集训队时,遇到许多“职业”选手,他们从高一起(有的甚至从初中起)就集中在一起进行“封闭式脱产”训练。论投人的时问和精力,他们远胜于我,起初他们的水平也的确高我一筹(我是以最后一名的身份进入集训队的),可一起经过40天的培训后,我发现自己并不比他们差了。在最后的一次考试中,我名列第二。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我想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有比较扎实全面的基础。他们虽然“起步”早,但由于太忽视其他科目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后劲”不足。现在我知道,许多这样的人,即使在高中阶段某一门竞赛成绩非常好,哪怕在奥赛中披金挂银,他们在大学乃至以后的发展却将受到限制。高中其实应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固然是好事,但决不要忽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这正是将来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必要条件。

其次,“深”有益于“广”,这是对学习方法提出的要求。学一门功课不要局限于学知识,而应同时重视对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方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高二那年,我因参加国家集训队耽误了40天的学习,但回来以后,经过六个星期的复习,我就通过了全部九门考试,除了化学以外,还有两三门名列第一,总分名列全班第五。我较高的复习效率弥补了时间有限、考试科目多以及内容生疏等不利因素。在集训队的40天里,我虽然只学了化学,可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才是我学化学最大的收获。我感到,各门功课的学习被化学“带动”了。

在全国理科班学习,周围都是劲敌,但却又是“战友”。在互相竞争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和互相促进。

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一个问题,大家各自畅谈自己的想法,虽然这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各人的想法往往是不同和互补的,互相间的交流对我们十分有益。同时,在接受不同意见撞击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会有进步。

以前在二附中的实验楼里,我们化学小组有一问小房间。高一暑假里,我和同学们曾在那里互相交流想法和观点,时而争个面红耳赤,时而来个恍然大悟……就这样,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攻克了不少难关。在当年的市选拔考试最后一轮中,我们三位高二选手战胜了所有高三选手,包揽了理论考试的前三名,创造了“二附中奇迹”。我想这奇迹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集体合作精神。

学习之余,我有许多爱好:下棋、打牌、玩球、听音乐,偶尔还会练书法、吹笛子,等等。高中时,我曾在艺术节上跳过舞,歌咏会上当过领唱,我还是班篮球队的后卫,区少年象棋冠军。娱乐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它们虽然占用我不少时间,但它们的作用是不小的:除了给我轻松之外,有些能锻炼我的身体,有些能培养我的情操。有些能磨炼我的意志,有些能启发我的思维。有人说高中很苦,的确,高中这三年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在这三年中都有许多事要完成,但学习生活绝非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它应是丰富多彩和值得回味的。生命是一种奋斗,在向太阳奔跑的每一天,也别忘了留意一下阳光的美丽。

发掘潜能

包小丽

初中毕业时我考得并不理想,所以就进入了并非重点的中国中学。这所学校不大,但却给了我家一般的感觉,高中三年无论快乐的、难过的经历都成了我无法忘却的记忆。

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考试。同学们的考分出奇地接近,而我的名次也跌到了历史最低点——第二十名。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些危机感,但同时我也告诉自己:我的实力一定不止这些。于是我开始寻找原因,发现其实高中的学习与初中有很多不同,没有参考书的学习是绝对不适用于高中的,我努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有选择地参考课外书籍,也不再像初中那样放松自己,而是有计划地安排每天的生活。除了课堂的学习,我还自觉按照学习的进程进行复习,这样的日积月累便避免了考前临时抱佛脚而忙不过来的情况。显然我的努力收到了一定成效,第一学期终考我得了班级第一。这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决心更上一层楼。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认真履行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根据老师的教导和他人的经验不断改进,尽力使自己付出的时间和辛劳收到最高的成效。第一年结束我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那时候我心中萌发的理想就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政法学院,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律师,因为他们缜密的思维和法庭上雄辩的风采令我深深着迷。

进入高二,承蒙老师的信任我当上了班长。接下来的生活显得更为忙碌,除了学习,我还必须做许多班级工作。高中的干部显然不同于初中,以前老师会指导该怎样做,可是现在老师让我决定该怎样做。起先,我并不适应,每次总忍不住去征求班主任的意见。面对我的求助,老师一直以她的微笑和信任的眼神告诉我:放手干吧,我相信你能做好!于是便有了第一次完全由我组织安排的班会,得到了旁听的校领导的好评。我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决心不再用班级琐事去打扰老师,而是做班主任最得力的助手,因为我相信这也是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我知道做一个好干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两者不能相互制约,需要我付出的努力自然也比一般同学多。我试着见缝插针挤出一部分课余时间计划、安排班级工作,在其他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活动总是搞得有声有色。我一直认为一名成功的学生干部首先必须在同学中树立威信。这一点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并不容易。许多人都认为在高中,男孩的智力总会高出一截,不过我也知道素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我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让同学信服。我不是一个爱打小报告的班干部,遇到个别同学捣乱也会争取晓之以理,而不是动辄拿老师当挡箭牌,因为我很明白光是老师的命令已无法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信服了,我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是有时需要一些指引。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致公认。每次评选三好学生我都能全票当选,而且在高二结束时被学校推荐为市三好学生候选人,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各项测试,我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学习生涯中一项特殊的荣誉。在高兴之余,我告诫自己要为捍卫这份荣誉继续努力,不辜负师长们的厚望。

进入高三,眼看着日益临近的高考,我开始感到时间的紧迫,面对着老师们一套套复习计划,我也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安排,压缩了课余时间,系统地检查自己是否全面掌握了所有知识,每一个细节都成了检查的重点。遇到难点及时请教,自我消化,牢固掌握。虽然学校深知高三学习任务繁重,减少了许多活动,但许多日常的工作还是需要我抽时间完成,时间的合理安排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临近期末时,老师们公认我为18岁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最合适的主持人选,而这样的挑战对我来说还是三年内的头一回。我担心会主持不好,同时也担心会占用我相当一部分的时间。不过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我认真对待每一次排练,终于向老师和校领导以及所有同学交上了一份完满的答卷。我相信这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让我了解考验对自身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锻炼。

会考后的一段时间,我不但要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最后的准备,也要为自己的志愿打算。我发现从前想当律师的愿望并不十分适合自己。在分析了自己的爱好及实力之后,我报考了清华大学,父母都十分支持我的选择。我以十分平静的心情参加了高考。扎实的基础及良好的心态是我获得高考成功的关键。得知了我的高考成绩,老师们都很高兴。而我也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不仅在三年中教给我文化知识,也给了我许许多多锻炼的机会。

朋友们,珍惜你们的高中生活吧,当有一天你回头看时,会为自己的学有所得而高兴,而它也将是你最难忘的美好时光!

初生牛犊不怕虎

高丽莲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只不过是一转眼的功夫,我就从高中步人了大学的殿堂。今天,当我走在校园幽静的小道上或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忆起我的高中生活,就像咀嚼一颗多昧橄榄:酸、甜、苦、辣。

记得刚上高中时,我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小姑娘,热情、活泼、无忧无虑,不知何谓困难和挫折。就凭着这么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我参加了校学生会的竞选,似乎是因为我的热情感动了所有的选民们,竞选出乎意料地成功,我在票数上以绝对的优势打败了对手,成了学校第一个通过竞选而上任的女学生会主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幸运,我甚至感到有点受宠若惊了。

然而,我毕竟是高兴得太早了,不久我就感到了深深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习,一方面来自工作。上高中后,课程难度比起初中来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同学们似乎更自觉更用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一天到晚都泡在书堆里。当别人在做练习、看资料时,我却忙碌在学生会中,忙碌在班级团支书的工作中,学习可想而知,果然我从入学成绩全市第一落到了期中考试的班级第五。工作中的麻烦也不少,由于毫无经验,工作效率很低,虽然忙了不少时间,仍没做出什么工作,而且由于刚组建的学生会都是由原来在初中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谁也不服谁,整个学生会如一盘散沙。更别提搞活动了,面对这些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看到我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朋友们都劝我:“别太认真,班级第五照样是优秀的嘛!你一个女孩子也别太出风头了,当个主席嘛,下面的事都由部长管着,上面还有团委老师,你就管发发言,汇报汇报工作不就得了?”说实话,做一个轻松的主席和一个一般优秀的学生对于我来说是很容易的,我迷茫了。就在这时,我观看了一场辩论赛,在我心里产生了大的影响。这场辩论的题目就是“愚公该不该移山?”辩论赛之后,我对自己说:不能躲开困难,我要当愚公去移山!

说干就干,我先严格规定好了学习与工作的时间,这对一个学生干部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学习时决不能心猿意马想着工作,而工作时,要尽量提高效率。我严格地制定了一个学习时刻表,在学习上开始下苦功了。而同时不断请教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和老师,用他们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我很快有了一个可行的总体方案。几乎每天我都往返于学习与工作之间,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却更有信心了,我的成绩很快又恢复了年级前茅的位置,我在各部长心目中的位置也迅速提高了。我趁热打铁,制定了学生会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评估制度,又增设了每星期一次的各部长交流会,学生会有凝聚力了,各部之间开始互相协助了,这就是我成功的第一步。

开端好了之后,似乎一切都步入良性循环,学习和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高一下学期,我又被任命为班级班长,无形中又给我增添了一份压力,但我没有再像开学初那样徘徊,我知道等待和躲避都是丝毫没有用处的。我积极迎“战”,不断调整自己,很快就适应了工作。高二时,我出色地完成了会考任务,得了“全优”的好成绩。此外我还抽出空来参加了生物培训,并在培训时问比其他选手少许多的情况下,取得了地区第一名和省三等奖的成绩。与此同时,学生会的工作也越搞越红火,一个个举措、一台台大型活动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连任主席,成为学校内任期最长的学生会主席,并获得了“省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高三时,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学生党员,并顺利考入了我理想中的大学——清华大学。

其实,事情往往都是这样:没有不会的,投有不能的,只要你能正视它,下决心做好它,就没有做不好的。试想当时我若是一念之差,自甘平凡,我现在也就不可能坐在清华大学的教室里。

有谁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一帆风顺?有谁在前进的路上没有困难?同题是,当面对困难时,有人选择躲开它,有人选择征服它。朋友们,当你遇到像山一样令人望而生畏的困难时,别害怕,别走开,别搬家,勇敢地开始移山吧,这时,你会发现,山,并不可怕!

谱写无悔的青春

罗鑫《十六岁花季》中那一群阳光下的少男少女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那一年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一群眼睛大大的花季少年与我走进了同一间教室,在我们的花季,开始了我们的高中生活。对知识的渴望是我们相聚的充分条件,丽共同的志趣是我们相处的必要条件。我们在一起探讨,各种思想在交锋;在一起训练,各种方法在交流;在一起玩耍,各种幽默在交融。高中同学的友情,炽热而纯洁,这将是我一生的记忆,一生的财富。

还记得那年的一个清晨,天还未亮,一群背着行李的少男少女就登上了开往格尔木方向的列车。但我们去的并不是格尔木,而是半途中一个没有名字但风光极其秀丽的小站。随着太阳东升,那一片令人神往的绿色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下车后,我们立刻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登山、下河、野炊、游戏,音乐声、歌声、笑声、喊叫声此起彼伏,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那天的天真蓝。

第二天回到学校,我们班主任已得知此事,作为团支书的我被叫到她的办公室里。她批评了我们活动的无组织性,同时也强调了安全和纪律。虽然她对我们这次活动不是很赞成,但她那如同慈母般的关爱与负责的态度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谈到班主任,我又不得不再说几句。她教我们数学,40开外的年龄与她那严谨的治学态度似乎构成了最佳组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来龙去脉都有着严格的逻辑,而我们这些顽皮的学生都只顾草草写出答案了事,于是作业本上出现了许多半对的标记,而更多的是那些密密麻麻用红笔写的推导过程。现在想想,那一堆作业真是我学数学的真实记载,它记载了我从不知到知,扶模糊到精通的整个思维历程。而这个历程的结果,不单单教会了我几道题目的解法,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数学的思维方法,那就是逻辑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这些思维的精华才是真正学到手的知识,是再获取新知识的源动力。

高三轰轰烈烈的学科竞赛。是对我们整个高中学习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是锻炼、学习、总结、提高的一次好机会。我的优势科目一直是物理,于是在赛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找来了几本高中物理竞赛的参考书,仔细进行学习。但物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一个个简单的公式背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物理意义:一道道难题就像是一个个的堡垒,等效、近似、推理、论证等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我攻下一个个堡垒有力的武器。但是,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向老师请教、与同学切磋,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

初试那天,我一大早就来到了考场,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听着窗外百灵鸟的叽喳声,心中默默地回忆着那些重要的公式、定律。有一些紧张,但更多的是自信。考试开始的铃声响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演算纸用了一张又一张,题目做完了一道叉一道。天终不负苦心人,初试结果我夺得了全省第一的桂冠。

第一回合,我成功了。

接下来,我顺利地通过了复赛,和第二、第三名的同学代表全省到浙江大学参加全国的决赛。杭州是一座风景极其秀丽的城市,但我们几个身负重任,不敢怠慢,无心留恋那良辰美景,一路啃着公式、嚼着题目来到了浙大。竞争是残酷的,而我们的对手又空前的强大,他们都是全国理科生中的精英之精英,他们极高的初、复试成绩令我们咋舌。经过两天的残酷竞争,在这全国最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中我们败下阵来。这次竞赛使我们领略到了其他省市优秀的教学质量和那些同学顽强、刻苦的品质。同时也使我明白了世上没有绝对的成功,因此需要努力永恒,进取无限。

第二回合,我失败了。

人生,似乎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得到延展。尽管决赛成绩不够理想,但我依然幸运地被破格免试直接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我很感谢那些招生的老师给了我一个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他们的一番殷切期望。同时,通过这次大赛我也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实力与机遇永远是坐标平面上的单调递增函数”。努力吧,年轻人,让我们用辛勤的耕耘去谱写无悔的青春,去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

圆一个清华梦

李滟滟

我一直在感叹时光如此飞逝,不知不觉地被日月抛在后面。我似乎昨天才跨人母校——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门,今天却已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员。一切似梦非梦,转变于无意之间,而如若没有母校的扶持,恐怕这只是个难圆的梦。

我六年无忧无虑的中学生活都是在南外度过的。我和同学们常常戏称这是一所“迷你中学”——虽很小但也很吸引人。巴掌大的校园里郁郁葱葱,既有珍贵的银杏、水杉挺拔的身影,也处处可见梧桐树油绿的华盖。更有许多不知名的花儿、草儿,陪伴我们六年的黄金岁月。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记录着我们的秘密与欢笑。

当我回忆起这座校园的时候,不仅有留恋之情,更有强烈的自豪与骄傲。当我们全校这1000多名学生从全市通过层层筛选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优秀的群体。不仅学校处处以南外人的荣誉感要求我们,我们也处处以南外人这个身份约束自己。还记得进校报到第一天时,一个毕业的学长向我们款款倾吐对母校的眷眷留恋,向我们提出作为南外人的种种荣誉与责任。那时的我不曾理解,直到今日我已离开她,我才深深体会这份感情的浓烈。南外不仅教授我们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她从各个方面把我们塑造成具有健康身心和拥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在中学六年中,我丝毫体会不到其他中学常有的埋头苦读的沉闷,相反,学校努力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清新健康、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生活。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永远是我们怀念母校的难忘之处。我只有采撷两片浪花,用以反映大海的绚烂。

我记忆中最苦的是两次春游。在旁人眼中,春游不外乎踏踏青,赏赏景,休闲轻松,惬意十足。而我一进中学,就不无震惊地得知学校春游的传统——登紫金山,环城远足。学校坐落在玄武湖畔,钟山脚下,本来举办一般的春游活动易如反掌。初始我并不理解学校的意图,直到我亲身体验后才觉得这种经历弥足珍贵。

那个春天细雨蒙蒙。好不容易太阳露了脸,我们便轻装上阵,满怀壮志地开始了登紫金山的活动。我们走的是北坡的小路。由于连日阴雨,羊肠小道泥泞不堪,我们更是一步三滑,气喘连连。离山路不远就有索道,意味着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欣赏山景,登上山岭。可是没有一个人当逃兵。一种荣誉感、一种使命感激励我们继续向前。遇到的困难是平时难以想象的。我们找不到落脚点,只能抓住一簇簇的新草。可有时不慎将草连根拔起,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滑下去。我亲眼看到一个同学像壁虎一样趴在山壁上,直直地向下滑了好几米。这种情境想来后怕,但由于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一个人掉队。那时那刻,同学之间的关爱与支持强过任何时候。直到今日,想到那一双双不知名的手,一句句不知从何而来的鼓励,我仍被浓浓的友情感动。这次登山之后,我们似乎都长大了:我们学会了帮助他人,也学会了战胜自我。

登山活动危险刺激,环城远足则是一场疲劳战。南京有着世界上最厚、最牢固的城墙,我们就绕着这刻载古城历史的城墙走了一圈。如果城墙会说话,它不仅会诉说这座古城的繁华与劫难,也一定会记得我们这一队队戴着红帽子的身影。一路上,我们又一次重温了故乡的历史。从城墙的斑驳中,我们似乎看到祖国过去的风雨;从城墙边的热闹里,我们又看到了祖国的今日与未来。尽管双腿走到后来完全麻木,双脚也布满了水泡,我们又拿出登山时的意志与气魄坚持走完70里的全程。对中学生来说,这是对体力与心理的考验。而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这次思想、毅力的洗礼让我们更坚强,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这样的春游也许在有的人眼中太没劲。可是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抱怨、泄气、退缩是多么幼稚!时间已冲淡了过程的痛苦。只有不辱使命的满足感、互帮互助的温暖感常驻心间。如果让当时的我们去选择,我们一定不会选择这样的春游。而若干年后,我才体会到只有这样的春游才值得一生的记忆珍藏。我们不只是在“游”,还在用心、用身体的每一部分去“学”、去“感觉”。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春游只是学校活动的一个片段。我们还有自编戏剧的外语节、展现创造力的科技周和一显艺术才华的艺术节。一切活动,从筹备到演出都由学生自己操办组织。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了自信,获得了学习的能力。当我们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中去时,许多困难便迎刃而解。把活动中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去时,我们是无往不利的集体。

六年的中学生活,值得回忆的太多太多。我们在这个迷你校园中,展现自我,重塑自我,找到了平衡学习与生活的方法,也学会了适应这个社会的方法。也许这就是我在中学学会的最重要的东西。

梦想成真

昊丹桦

高中三年,是紧张而充实的三年,是我生命中度过的一段美好的时光,老师尽心尽职,同学团结友爱,师生融洽和谐;既有失败的忧伤,也有成功的欢乐。现在我就取几个高中生活的片断,重新感受一下那时的紧张和充实吧。

高中生面临的是人生的第一遭遇战——高考,而且高考又几乎会对人生起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在校园亭子里还是操场上,你都能看到捧着书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天蒙蒙亮,寝室的大门还没开,走廊里的路灯下便到处都是捧着书的人影;夜深了,寝室里还能看到一束束微弱的光从被窝里透出来,那是手电筒(因为点蜡烛是绝对禁止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走进校门就会有一种紧迫感,神经就会开始绷紧。虽然爱睡觉,但好强的我不甘心落在后面,于是也去买了手电在晚上开夜车,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去看书。这样,我就开始在上课时打瞌睡,没精打采的,学习一点效率都没有。后来,我终于想通了:我追求的应该是学习的效率,而不仅仅是学习的时间。8-1应该大于8,在8小时中用1小时休息,效率反而比连续工作8小时要高,这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我每天严格按作息时间学习、休息,还坚持每天早上到操场上跑步,课后我还喜欢打羽毛球,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在学习的时候能高度集中精神。一学期下来,我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紧张的生活又总让人盼望着放松。班级里一学期难得搞次活动,于是每周一次的唱歌课成了我们十分快乐的一段时光。首先是文娱委员教我们一首新歌,大家一个个都唱得兴致勃勃,随后或是她点名,或是自告奋勇,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地一起唱。有时候也歌词接龙,由一人先唱一句,另一人接着歌词的最后一个字接着唱,最后往,主是全班同学的兴致都调动到高潮时下课铃便响了。时间虽短,却着实放松了我们的神经。

那时总盼着星期天。星期天惬意啊!星期天不用早起床,而且可以骑着自行车回家了。一路上,两旁碧绿的田野,远处是重重叠叠的小山,春天来了还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幽幽的清香随风飘人鼻孔,令人心旷神怡。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一边听着风声在耳旁呼呼而过,绷了许多天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了。刚进村,便听到邻居们的热情招呼:“未来的大学生回来了!”家里,爸、妈总是在我回家时给我补充营养:“丽丽,看你又瘦了。想吃饺子吗?中午做饺子吧!”每次回家吃饺子似乎已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了。望着妈妈日益苍老的面容,那双由于长期劳动而像树皮一样粗糙的双手,爸爸脸上深深的皱纹,黑发中夹杂着缕缕白发,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我不能让父母也不能让全村人失望!

高中三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最终能很平静地从失败中走出来,因为我有一个好榜样——我的同桌。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对待失败的勇气,找到了对待失败的力量。

我的同桌学习相当用功,但成绩却怎么也好不起来。每天晚上,她的被窝里的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每天早晨,又总是她的床铺第一个理得整整齐齐,虽然如此,她的成绩却老是提高不上去。每次发试卷,上面都是不争气的数字。我看了都为她担心。但是,她却仍是那么乐观,丝毫没有泄气的迹象,但绝不是不在乎,只是一次比一次用功。她问题目问得很勤,我也总是尽我最大努力帮助她,并帮她改进学习方法,后来,她问的题目越来越深,终于,她慢慢赶上来了。有时我精神不振,学习都没信心,她总会乐观地鼓励我,我考试考砸了,她又唱起那首歌:“拍拍身上的灰尘……莫以成败论英雄……管那山高水又深,也不能阻挡我奔前程。”歌词很令人振奋,而且她又唱得很好听,我的颓丧渐渐消失了,从而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

现在高中毕业已有一年,但高中同学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眼前。那时候,寝室是最热闹的地方。晚自修下课后,寝室里便立刻沸腾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海阔天空地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我们谈论班上的同学、老师,评班上的“十大美男”,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十分有趣。但晚上这段时间很短,况且还要洗澡、洗衣服,因此熄灯之后的卧谈便成了惯例(虽然学校不允许)。在黑夜里,谁也看不见谁,但人人都畅所欲言。我很留恋那一段卧谈的时光。

高二文理分科前夕,有两位室友要从原来班级分到文科班了,大家都依依不舍。那天晚上,我们一个个很都兴奋,于是借卧谈这段时间开起了欢送会。丹洁自告奋勇当起了主持人,海亚自愿去做“门卫士兵”(因晚上有同学查夜,须随时注意门外值班同学的动静)。在黑暗中,丹洁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本书当话筒:“各位室友,晚上好!王钰与求芳英两位室友即将分到文科班,与我们将要分别了。我们现在开一个欢送会,好吗?第一个节目:女声独唱。表演者:寝室长大人。”嘿,这鬼丫头,首先就拿我开炮。无奈,我只好扯着嗓门,用“自编曲调”唱了一首《祝你们一帆风顺》。“第二个节目:二重唱。表演者:女歌唱家王钰与求芳英。”王钰与求芳英是我们寝室公认的歌唱家,只要有她们在,寝室里便有歌声和欢乐。节目继续进行着。欢送会达到了高潮。“嘘!”这是值班同学逼近的暗号。大家连忙凝神屏气。“走了。”于是晚会继续进行。有人提出让每个人谈谈今后考什么样的大学。“我的目标是考师范,将来当一名教师。也许在你们看来当教师这一想法太老旧了,但这是出自我内心的愿望。我喜欢天真活泼的孩子,我希望经过我的努力,他们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也从心底里敬佩我们老师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上晚自修,老师陪我们一直到9:30才能回家;早上早自修,老师又要6:30就起床,他们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真的好辛苦!”红英总是那么正直又善解人意。经她一提醒,大家突然感到我们老师一个个都那么好。“我不该背地里叫我们英语老师‘费胖’,虽然她很严格,有时甚至严厉得让人无法接受,但全是为了我们好啊。她嗓子不好,上不了一节课就已经嘶哑了,而且骨质增生病又经常发作,今天她口袋里还装着草珊瑚含片,讲课时嗓子哑得不行了,但她仍然坚持着给我们上课,我真为她的认真负责而感动啊。”那个整天在寝室里管费老师叫“费胖”的女孩声音里充满了歉意。“我们班主任也不错。他为了把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搞上去,真花了一番心思。你看他每星期一次的欣赏课,既要准备幽默小小说,又要准备写作素材,大家只知道听得兴致勃勃,可谁知道他为了上这一堂课花了多少时间。”晚会快成赞师会了。“不行,跑题了。寝室长,谈谈你的去向吧。”主持人抓住我不放。“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我要当一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这个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仿效鲁迅。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我得了支气管炎。我上中医院看病,但是接待我的医生表情冷淡,他随便问了一下病情就很快给我开了药方。当我提出自己的一点疑问时,那医生又态度蛮横地说:‘究竟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我吃了药后不但没好转,反而由于又拖了几天,病情更加严重。于是又一次次地上医院,每次都碰到态度恶劣、医术极差的医生。最后还是妈妈果断,带我去人民医院看专家门诊,这才药到病除了。虽然支气管炎是小病,但也让我尝到了病人的痛苦及医生的医德、医术对病人的决定性作用。我决心学医,减轻病人的痛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当今医学上的疑难病症,为人类造福。”“未来的自衣天使,愿你梦想成真!”

学医梦,一梦梦三年。但最终在填报志愿时又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清华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虽然梦想没有实现,但我们的生物医学工程同样与医学密切相关,可以为现代医学作出很大贡献,因此同样令人欣慰。高中生活虽然已经结束,但那时老师、同学的一言一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令人留恋的时光。

学好玩好

蒋波

高考之前,班主任杨老师曾经说过,在高考中得到省第一名的可能性就和在路上被汽车撞死的可能性一样大。的确,能被“高考之车”撞上,运气占了很大的成分。因此,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禁有几分惴惴不安。一来虽然高考成绩不错,但这并不表明我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安排得十分科学;二是高中的时光如何度过也需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这样才会有最好的效果。因此,下面说到的我的一些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从小我就特别爱玩,上学了我也时常企图找到一些学习上的捷径,为此我没少失败。反反复复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要学好知识,非下一番功夫不可,贪图安逸是不可能学好的。但同时,我也认识到,下苦功也不是说要一味延长学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才是最关键的。为此,我把课上的45分钟作为突破口。上课时,我几乎从不与周围同学讲话,即便是讨论题目。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我听得更聚精会神。在仔细听的同时,我也比较注意使自己紧跟上老师的思路,一时不能明白的,就先把它记下来,课后再仔细琢磨。一段时间之后,我会对课堂笔记作一次总结,找出仍不理解或由笔记内容引发出的问题,第二天向老师提问。因为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很多原理、概念在课堂上我便掌握了,为课后的复习打下了基础,也节省了时间。

课后的复习时间是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它可以使自己有效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强化优势、摆脱劣势,如果安排不当,势必会白白浪费时间,因此同样需要提高效率。为了提高课后复习的效率,我采取的方法是列计划。我把两次大考间作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时,根据上一阶段的得失制定一个总计划,写明这一阶段必须掌握、巩固或提高的内容,划定教材和参考书的范围,并制定一个粗略的每周时间安排。在具体实施时,根据计划完成情况打分,每周日总结经验和不足。制订计划后,时间安排实现了“集约化”,效率也就自然而然高了。

无论提高上课效率还是课后效率,都必须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为保证。如果状态欠佳,上课蔫蔫的或是课后复习不到一时便昏昏欲睡,效率一定高不了。因此我觉得不能忽视休息和娱乐。晚上复习到10:30,不论计划是否完成,我是一定会上床睡觉的,为的是睡足八小时,保证第二天的“重头戏”——上课的效率;课间10分钟,我也经常会出去走走,透透气。高三有段时间一下课班里就有很多男生打羽毛球或踢毽子,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课外活动更成了我放松身心的时候,45分钟的排球抑或乒乓球锻炼既是对蜷缩的身体的一次舒展,又是对长期紧绷的神经的一次解放。考前的日子,我也不喜欢成天埋在书里,学的时间久了,我常会找一些轻松的事情放松自己,即便是高考临近的日子,周六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晚八点半”、周日下午的排、足联赛也一直是我必听、必看的节目。有效的休息、娱乐为我补充了体力、精力,为下。阶段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过,娱乐也应当讲效率,既不要一味拉长娱乐时间,为玩而玩,也不要玩时想着学,学时想着玩。学就要学好,玩也要玩好。

升人高中以后,“高考”这两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师和同学的谈话中,在它的“资源配置”作用下,很多同学把精力完全花在五门高考科目上,但我却觉得,在精心“照料”高考科目的同时,也不应“抓住一点,不顾其他”,“全面接触”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或许因为我对理化、史地都比较感兴趣,实在不忍放弃哪一门,所以,虽然高一的史地以及进入文科之后的理化屡屡受到歧视,但我仍尽力学好它们。由此,我也尝到了不少甜头。高一的一轮历史学习为我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分入文科之后,对于这些知识点,我没费太大力气便掌握了,为我节约了不少时间,而进入高三之后,做语文科技说明文时,我总是错得很少,我想,这大概便得益于对理科方面课程的重视吧。

对于课外书籍,我也不完全排斥。《围城》、《射雕英雄传》、《李鸿章》都曾是我书架上的“座上宾”,而畅销的《廊桥遗梦》,我是在高三下学期看完的。虽然这些书与高考并无直接的联系,但作为拓宽知识面的手段,它们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毕竟,在长长的三年中,单单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对我们的要求的。

啰嗦了半天,不知大家是不是感觉有些烦了。总之,高中是辛苦的,但也不必将它视为畏途;高中又是多姿多彩的,但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太轻松。一句话,调整好心态去享受高中的每一天吧!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徐冠生

在1999年的高考中,我很幸运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物理单科得了147分。顺利地考进了清华大学。可以说,学物理时我是感到轻松和有趣的,甚至有时在做物理习题时我觉得是对自己很好的放松。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理科生来说大概是正好相反吧。态度的不同也就使我能更容易地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有人也许会同:“你为何能对物理乐此不疲呢?”我想,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是由于高中时物理老师的引导吧。我们当时的高中是以理科为主,文科为辅,而理科中更以物理为最好,物理组的老师大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长者,更有辅导出全国物理一等奖的学生的经历。可以这么说,在没有理科单科强化班的高中中,我母校的物理师资力量是很强的。也正因如此,刚开始我的物理并不突出,但在一次苏州六县市统考中,我很偶然地得了物理满分。使得物理老师对我感兴趣起来。学校每年都要选送几名学生去南京大学参加物理培训。由于当时我物理成绩不很稳定。所以我也根本没想过我能有机会参加。更何况当时我们班里有位同学在全国性的物理竞赛辅导杂志上发表过几篇论文呢!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接到了去参加培训的通知书。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我用满怀诧异的目光望着物理老师的时候,他只微笑着对我说了三个字:“你能行!”就是这三个字,使我树立了自信,使我在面临困难时能不轻易言败。我一直很认真、很努力地学下去,渐渐地,物理在我心中已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一个个公式、符号仿佛都成了我最要好的朋友。我想,我大概只能以加倍的学习来回报物理老师的知遇之恩吧!我对物理的兴趣最初来自于老师对我的点化,或许不可能每个人有我这么幸运,那么,我就对各位学弟学妹说一声:无论如何,请尊敬你的老师!只有你尊敬或者爱戴你的老师,你才能在上课时全神贯注于他(她)的讲课,你才能具备对学习感兴趣的最基本的条件;反之,如果你不尊敬你的老师,对老师有抵触情绪,你就绝对不会在意他(她)的讲课,这样生生地割裂了“教”与“学”,最后吃苦后悔的只能是你自己。这也算是我以个人的一点经验教训来对学弟学妹提出的一点忠告吧。

说完学习态度,接下来也该说说学习方法了。矛盾有其特殊性,对我适用的方法未必能对大家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我想,只要有同学能去这么做,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的。我大致把学习方法分为三点:第一,做好课堂笔记。一般说来,老师上课总要对教材做许多补充,天才的脑袋也未必能把三年的内容一字不拉地记住。我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摘录讲课提纲。中学物理课时较紧,老师往往把板书写得很简单,我就在课后根据书本内容加以补充,这也是课后最好的复习方法。俗话说“看三遍不如读一遍,读三遍不如写一遍”。有的同学书本定理连一遍都没看过,做起概念性很强的选择题来只能凭感觉,自然比不上我背过抄过每条定理的正确率高了。第二,做好错题摘录。首先,对做错题有一种羞耻感,做错了不往心里去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要分清哪些是不会做,哪些是粗心的失误,重点攻克不会做的题,粗心而做错的大可不去理它,这也可减少你的工作量;再次,物理内容分章呈示,有必要把错题按书本顺序排列,如果有能力再分细类更好,这样就能方便你日后查找,仿佛使错题集成为一本实用的物理辞典。第三,必须做大量习题。男孩子性格大多急躁一点,粗心也往往阻碍你们得高分。这时,我就通过做大量的物理习题来克服。高中三年,我做了300多页的16开练习册共四大本,各类考卷、习题卷更是有500多份,这还不包括辅导用书,也就是说我平均每天都要做一份多的物理试卷。这一工作量确实是惊人的,连我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不容易。这样做的结果也就是高三后期的复习卷我都能做熟,达到想粗心也无从错起的地步。自然我不能请大家学我这个笨办法。但多做习题还是必须的。

有了以上三点积累,大概你也就能对付一般的考试了。考试时还有个状态问题,在我最后考物理时恰逢前两天状态一天比一天好的高峰,也是在自我预料只要物理不少于120分就能必进复旦的轻松心情下进行的。对不少同学来说,高考时总有些紧张,那时在拿到考试卷后千万不可读题,基本查明试卷无印刷错误后就抓紧时间闭上眼睛,做深呼吸,心里默念自己的名字,告诉自己:“我能行!”开考铃响后,就全神贯注去拼吧!

走过黑色的七月后,我依然怀念昔日美好的高中生括,有时还在为没尽力的地方而惋惜。学弟学妹们,最后送你们一句话:珍惜昨天,把握今天,憧憬明天吧!

给自己打强心针

蒋小燕

我觉得要学好各门功课,首先要有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害怕的感觉,才可能学好各门功课。那么,怎么做到自信呢?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潜力没被挖掘出来,要坚信凭你的能力,一定能学好各门功课。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你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给自己打“强心针”,经常对自己说:“我一定……我能够……,我坚信……,Yes, I can……”而一定不要说:“唉!我真笨;完了,我算是学不好这门课了;我的记忆力怎么这么差……”即使你心里这么想,也一定不要说出来,不然,你在潜意识里就会当真认为自己不行,自信心自然也就难以建立了。我到现在还经常给自己打“强心针”,比如在考试前,我总要对自己说:“在‘××’的领域里,我已经融汇贯通了!”这样一说,我总是信心倍增,从而在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其实,不仅学习上需要自信心,在生活上也一样需要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有了自信心之后怎么来学好各门功课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基础知识,先掌握课堂、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然后再求提高。其实高考对同学们也正是这个要求。现在高考命题的原则是:基础知识占70%。还有20%的题稍微灵活一点,真正难点的题目只有10%。根据这个比例,我想,只要我们真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在高考中考出高分是不难的。我当时学习也就是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方法为指导思想的。现在想来,是很正确、很成功的。掌握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看教材。书上的许多定理、定律、定义都是需要反复阅读教材,甚至“咬文嚼字”才能掌握的。比如说物理教材上有这么一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句话就需要我们“咬文嚼字”地分析!首先要注意是滑动摩擦力,而不是静摩擦力,考试往往在这里设“陷井”,概念记得不牢的同学则易于上当。其次要注意是“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而不是“物体运动的方向”,也许有的初学者对“相对运动的方向”还不太明白,那就需要仔细阅读书上的解释了,再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这一句话。我想,如果仅是粗略地看看书,是很难掌握这句话的。再比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反复看书,牢牢记住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才能正确、灵活地应用这一定律。化学则更是这样,书上有许多知识点都要记忆,常见的几十种单质,化合物的性质都要非常熟悉,解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而这一点。也只有反复阅读教材才能做到。教材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它所举到的例题,其解题方法往往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在看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掌握!我当时学习就是狠抓教材。高三一年,我想我每本教材看了不下二十遍吧!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正如谚语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觉得,认真看教材,是我高中阶段学习的最成功之处。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多做基础练习。通过基础练习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比如数学里三角函数那一章,公式繁多,变换复杂,光是死记硬背是无法解题的,只有通过多做练习才能掌握这些公式,熟悉这些变换。所以,平时学习,除了阅读教材外,还要重视做基础练习。

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超前”一下。前面说过,每个人都是有很大潜力的,我们完全有能力“超前”学习。我觉得适当的“超前”对学习挺好的。因为通过自学,你在老师讲课之前就对所学内容有了总体的了解,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课堂上就能学得主动、轻松,学习效果当然要好!特别是数、理、化,效果尤为显著!“超前”多少为宜?根据个人能力不同,一般以一章为宜,“超前”太多也不好,易形成对基础的忽略,反而不利。我们高中同学中就有过不少这样的实例!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经典式”埋怨:“作业太多了,做都做不过来”,“时间老是不够用!”……其实,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对谁都是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学得轻松,成绩又好,而有的人课间不休息,晚上“开夜车”还忙不过来呢?问题在于学习效率不同。也许前者在一小时内可以做后者两倍甚至更多的工作呢!时间虽然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有,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所追求的,是事半功倍的高效率。比如说记单词,我们可以用卡片、收录机等工具来协助记忆,方法上可以采取联想记忆法。词根法等方法来记忆,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一道题解完之后,花十几秒钟回顾、总结一下,对典型的方法,下意识地记一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时,精力要高度集中,积极调动眼、口、手、耳等多种感官,往往是高效率的关键。

在时间的利用上也要注意效率。比如做题目时,突然碰到一只“拦路虎”,有的同学也许很有毅力,不管花多少时间,一定要拿下那道题,结果真的做出来了,但花费了很多时问,影响其它题目的解答;有的同学则不然,想了十余分钟做不出来。就搁在一边,先做其它题,这样其实是最明智、最高效的利用时间的方法。考试的时候尤其应注意合理安排有限的时间。

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注意不同的时间应做不同的事。如早晨,大脑比较清醒,记忆效率较高,宣读些英语、语文,多记些东西。上午的时间,尤其8:00~10:00这一段时间,思维比较周密,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宜学习数、理、化,下午,精力则不如上午那么充沛,可安排看看教材,或做点难度不大的题目。晚上的时间,则根据个人的生理特点,作合理的安排,把难点、重点安排在效率最高的时候。再则,零散时间做零散事,如记单词、背名句。要做到将学习中的每一分钟都最高效地利用起来。这样你的时间就比别人“多”起来了。

学会了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后。又如何来合理分配时问呢?数、理、化、外、语在高考中都占着同样的比重,哪一科都重要,但不能因此而来个平均分配!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一般说来,语文、外语不是一日之功,主要靠平日多积累。在高三复习中可稍微少花点时间,而数、理、化则应多花点功夫,成绩提高较快。也就是说:同样多的时间,花在数学复习上,也许能将数学成绩提高10分,如果花在语文复习上,也许就只能提高5分了。分配时间时,要认真分析自己各科的实力。学得差点的科目,甚至是后腿科目则应多花点时间。特别值得提醒大家的是:绝对不能有后腿科目!不然高考就很难考出高分(总成绩),特剐是实行“标准分”之后,这一点尤应引起重视!后腿科目是高三学生的最大“忌讳”,它直接影响高考成绩,间接又会占用较多的复习时间,影响其它科目复习。所以,平时复习应多反思一下,学得不好的地方及时赶起来。已经成为后腿科目也别紧张,多花点时间,狠抓基础知识,也是可以赶上来的。

我现在的大学同学中。有很多人对我说起他们的高中学习生活时都说他们是不怎么听讲的,这一点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身边的人个个都本领高强,智商极高,他们往往都走在老师前面,他们学习的胃口和求知欲也往往不是老师和高中那几本书可以满足的,因此,他们都学很多的课外知识。不过我认为对普通学生来说,上课听讲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高一高二,因为这时正是打基础的时期,老师往往会在讲课内容中加一些他认为很好的知识点和题目而不是完全为考试服务。因此这一时期听好课是很重要的。当然,到了高三进入了全面复习阶段就不一定非要跟着老师走了,因为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强点和弱点,而老师对个别人的不同情况往往是无法顾及到的,因此这时在听明白老师的复习要点后最好能够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这样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的被人带着走。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能偏科,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是一个“重理轻文”的学生,喜欢学理科,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因此,不知不觉便忽略了文科的学习,这导致我在后来的高考中吃了不小的亏。我的一位老师曾告诫我说:“五减一等于零”。意思是说在五门高考科目中,只要有一科不行,那么你在高考中等于只有四门能够拿分,这样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挤下来,在高考的竞争中失败,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各科的协调发展,“四肢健全”地参加高考。

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难免的,有些问题如果实在解不出来那就完全可以放一放,等一下去问老师或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碰到问题去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一定要问到把不会的都问得清清楚楚为止。在问懂之后一定要再把问题好好想一想,最好再能做几道类似的题目,这样便能够巩固自己剐学到的东西,做到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时不致于叉无从下手。

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决定了你是否能在考场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来。首先自己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让自己背上高考的担子,在高三之前不要想一定要去考那一所大学,或者一定要在高考中拿多少分,这些都没有用,只会白白地浪费自己的精力,你只要去兢兢业业的做好每一道题就可以了。

另外,不要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分散自己的精力,不要被一些不重要的考试成绩影响自己的学习情绪。话说得更明白一些,高中三年中,除了高考以外,别的考试对你没有丝毫影响,你完全可以把这些考试当做检验自己阶段学习效果的手段,完全不用放在心上,当你拿到一份发回的试卷时。你只需要去看那些做错的题目,去分析和思考。而根本不必去关照分数。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填报高考志愿。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和了解自己的水平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才有利于你确定自己的目标。当你自己经过了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后,应该对自己的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感觉到自己大概能够考多少分,能够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如果自己的水平一般,那就不要去想一些不太可能考上的学校。在高考时,考试快完的最后几分钟最好能把考试答案记在垫板上,以便于在考完后正确地估分,能够报考一所合适的院校。在报志愿时,一定要注意大家都报什么院校,最好不要发生冲突,因为,每一所学校的招收人数都是有限的,冲突越利害,也就越容易被挤下来。还有,不要盲目地追求某些热门专业,因为学生在报志愿时对所报系、专业都是一无所知的,即使知道一点也只是从名字上猜,所以你并不知道你将会学什么。其实。现在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多元化。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学很多别的专业的课程,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一些相同的课程,这就是说,专业并不能决定你将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正确的估分是填报志愿时的关键一步,在估分的时候不能过分地估计自己,存在侥幸心理,把自己的分估得太高,也不能对自己要求过严,把分估得太低。估得高,直接导致志愿报得高,最后有可能考不上,而估得低则会大大冤枉自己,结果只能将就一些学校。我有一位同学就因为估低了30多分结果去一所很不理想的大学。

如果能够做到了以上几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成功,为自己迈向更大的成功打好基础。

举一反三

高中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同样如此,每一个学习阶段对高考都是重要的。

有的同学总是报怨:学得真是没劲。其实,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恰恰反映了许多人对学习尤其是对某些科目缺乏兴趣。然而,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动力源,有兴趣去学习和没有兴趣去学习其效果差别是显然的。

记得我们初二上物理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开始就对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大加描绘,其中一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当时问:同学们,大家可能都看过战争片,注意到没有飞机投弹总是离目标一定距离就开始投,炮弹自行走一段距离,才击中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这样一个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却着实令我觉得物理的确十分有趣,同时也下了一定要好好把这门课学好的决心。

当然,兴趣不可能都在一件事中一下子建立起来,我所强调的是要注意在生活中、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觉得学习轻松了许多。

以前总是听老师说:“学习要学会举一反三”,当时不是很理解,如今步人了大学,才体会到其中的含义。比如说做一道题,如果你仅仅是会做了这一道题,那只能得60分,如果说你从这道题中掌握了解此类题的方法,那就应该得100分。这就是说:学习学的是方法,是技巧。

在高考的复习中,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把各种类型题一遍又一遍地讲,然而,如果自己没有学会去分析题目特点,去对症下药,那么一遇到考试则必定铩羽而归。因此,每做一道题都要去分析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这种类型的题应该怎样解。久而久之,即使遇到一些类型较隐蔽或者是几种类型的综合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由于同学问的竞争很大,因此每个人都会在老师要求之外自己给自己开小灶,买些参考书,自己抽时间练习。然而,这种练习也是要讲方法的。

首先一点,是参考书的问题。书贵在精而不在多。有的同学买了一堆堆的书,看见什么《考点分析》、《高考指南》之类的书,就如获至宝地买下了。这样不但浪费了钱,而且自己面对做不完的题也会无形中产生一种压力感。所以,在买参考书时,如果能有老师的指点更好,自己买时,也要注意它有没有自己的特点,是否针对性强。对一些为了赚钱而东抄一个题西抄一份试卷的拼凑的书,还是不要买为好。

其次,自我复习要有系统性。有的同学喜欢一上自习就带本辅导书,有了时间就翻开书随便看一看,做上几个题。其实这样效果并不好。辅导书一般都是有条理的,从头到尾自成一体,同学们可以选择与老师同步自学,也可以有计划地整体自我复习一下。这样,一方面巩固了老师所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一些自己疏忽或老师提到的而自己又不会的问题,切实地充实自己的掌握内容。

另外,自我复习还要有针对性。有的章节,有的类型题,自己总会感到不太理解,或是自己容易出错。其实这就是自身的薄弱环节。那么,在复习中就应该加强对这一环节的学习,不要平均分配精力,其实“面面俱到,而一面都得不到”。

在这里还应该强调的一点是学习中应该多问。无论是老师的讲授中,还是自我复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古人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然而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不能轻易放过每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特别不能积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不问。问老师,或是与同学交流,都是可行的途径。

在学习在同时,还应该注意锻炼身体。以前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对于我们学生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同学来说,身体就是学习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才可能有好的学习。在我们学校有句名言,叫做“7+1>8”,的是说如果学习7个小时中间加以一个小时的休息锻炼,那效果一定比8个小时的埋头苦学要好。我们的老师就经常用这句话来教导我们。我们的大脑是需要休息的,不能长时间工作。而体育锻炼就是一种极理想的调节,一个光知道学习的人是不懂得学习的人。

体育锻炼不仅平时要搞,考前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同学间常流传着“小考小玩,大考大玩”这样一句话,其实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考前放松调节的必要性。记得高考前几天,学校放了假,于是我们班自发组织和文科进行了一场足球对抗赛,不但队员去了,全班还去了好些啦啦队,场上一片你攻我守的激烈场面,场下也是一阵阵欢呼与加油,完全把高考的紧张与压力抛到了脑后。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总的方法与建议,下面我想谈一下英语这一具体的科目,因为许多同学,数理化都是顶呱呱的,语文也还凑合,就是英语屡次不及格,当然到了高考也一样,这样就把总分给影响了。然而一跟他谈英语,他们就牢骚满腹:单词记不住,语法太多都搅糊涂了,短文阅读不认识单词不说,连单词都认识也不一定读得懂,至于作文么,拼凑一些句子听天由命了,特别是改错题,自己一向认为一个错也没有。其实,这并不是谁有学英语的天赋,谁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第一,英语要多读,找语感。每天早晨花上个一刻钟读一篇课文,其实远比做一两个题有用。久而久之,语感有了。理解语法就有了保证,特别是改错,一读就知道哪错了。

第二,背单词也要讲方法。单词不能像记字母一样去背,而是要根据音标,结合课文背,而且要多巩固。可以说,单词是考好英语的基础。

第三,作文也要讲类型、多练。英语作文也无非应用文、小议论文、叙述等几种,掌握了格式,多练了几篇,不愁出题的人能考到什么你做不好的。

不要偏科

郭国

偏科对于一个中学生,尤其是立志上重点学校的高中生,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我和别人争论过是否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技能天赋各不相同,但是幼时的兴趣决定了一个人是偏文还是偏理是事实。我是偏理的,所以我的目标是清华,但文科成绩不好决定了我不能考取好的专业,这是很可惜的。完全偏文科的多半是女生,她们对自己的发展都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是有意地偏文;偏理科的学生小学都对数学感兴趣而忽视了语文,从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受累。像语文,很少有人能够在高中通过比别人下更多的工夫追上来,更何况极少有人能改变兴趣之所在,认真学习语文。但是我从自己的经历认识到,英语完全可以在高中培养出兴趣并学好它。对于高一的学生,英语水平虽然已经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学生英语真是好,)但从考试的角度,由于阅读理解单词量要求不高,听力要求也不高,所以英语差一些的不要气馁,只要养成习惯,每天晚上都看一看所学的课文单词,经常听课文的听力磁带,并且尽量把课文背下来,就一定能长久的保持英语成绩在优秀成绩之上。也许有的同学英语听、说、写俱佳,能力始终高出一筹,但是考试毕竟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能力。如前面所述,我不否认很多学生对数学题反应迟钝或对语文题不能理解,也无法解决这些由天赋或小时候学习经历决定的同题,我的观点是:不要因为困难就对某一科失去信心,把一切归咎于天赋等等。做一道题,别人做得又快又准,这不过是因为他过去练得比你多,只要你用功,达到考试要求,就可以了。投有人要求你最聪明,而是要你得最高分。

我有几个同学能力是很强的,考试成绩却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对于那些难题是从不低头的,却从没有得过满分。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在数理化方面确实没有不得满分的理由,但是满分又是那么的难得,原因何在呢?

我自己考试时有很多分是丢在看上去容易(确实也很容易)的题上面,有时一道题对过几遍,然后错了,有的题错了好几遍,这种错误是越少越好而且应当是可以杜绝的,因为我有个同学就不犯这种错误,其他人也很少犯这些错误。我想这是个习惯,我从小就对什么事都不能完满解决。小学的班主任在每学期的通知书上都写着“马虎”两个字,我对老师虽然很尊敬,却未能认真对待。高三一年的时间在干什么?无非是为高考做准备,但是做准备包含许许多多的方面,一年的时间足以用来改正各种毛病。在做题的过程中,尽量把步骤一步步地写出来,尤其是计算过程,一定要写在清晰的地方,不能在用过的草稿纸上胡乱地涂写。做题不仅仅要做出来,还要做得准,做不出来要看题解,做错了也要检查错在哪里,另外一点是做题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高三的时候做题很多,很难保证头脑一直清醒,疲倦的时候,就应该睡一会,做题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精力不集中的时候,算题常常是没有准确率的。

真正考试来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是很紧张的。可以使人欣慰的是,大多数的同学高考成绩是完全符合平时的学习水平的。我的同学绝大部分都考取了第一志愿。这说明高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考不也是很让人担心吗?不也是平安的过来了吗?高考并不是赌博。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失常,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高考的超常发挥,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同学,第一科、第二科考不好不成问题,总不会各科都失常,无非是此消彼涨,要经常用这一点来安慰自己;越希望自己超常发挥,有一科考不好时就越着急,总成绩也就不行了。这一段时间以休息为主,我建议看一些无关紧要的节目,如新闻联播等,把一切电器都关掉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作为同学也要自觉,无论自己对电视、电脑有多浓厚的兴趣,也要控制住。具体如何利用这一段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我的一些学习很好的同学在这几天起早贪黑的学习,效果也不错,关键看个人的复习状况和体力状况。

考试的时候有很多不测的事情发生,比如桌子不好,凳子不好,灯暗等等,不要太看重这些,尽量使自己的心态平稳。我去看考场时,坐在我左边的一个同学就对我恩威并施,要我考试时对他进行照顾,这种事情是很烦人的,但现在却经常发生,无论说什么,也不要听从他的要求,如果问题严重,就报告老师。极少有人会真的对你使坏,干扰你的。考试过程中,他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我很少意识到他的存在。你越是过多的考虑上述问题对你影响有多大,你就越不舒服,考试成绩就会受更大影响。

现在实行“3+2”的考试形式的省份最多,也就是说,高考时间为两天半,这两天半可以被形容为决定人一生的命运,所以一定要善于在这几天保养自己,考试来回尽量和父母同行,有父母陪着聊天,是度过考试前最紧张的几个小时的最佳方案。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我个人在这时最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父母最了解我,能够恰如其分的鼓励、劝说或是责备,使我在考试前不可避免的情绪波动得以平静下来。

博闻强记

尹志爱

首先是学习方法。早在高中学习时,我在年级中便以高效率、高准确率的解题水平而著名,很多习题,或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我都能很好的完成,其原因在于我对课本上的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水平。从高一开始,我便喜欢自学。自学是更快地取得学习知识的好方法,也是提高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通常是这样的:先将课本上的知识点理出来,当然,这是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出重点及难点,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定律仔细琢磨,分析其成立所需的条件,它的意义亦即用途,可以解决哪些相关的题目,这些都要结合一定的习题来训练。也许有人问:这是不是有点题海战术的味道?何谓题海战术?就是很多东西只是死记,而不能灵活运用,不得已,利用无休止的做题来弥补这个不足,以期能碰到考试中的题目。不可否认,做题很多,有机会碰见高考中同类型的题目,但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做了哪些题目后过一段时间再做,仍做不来呢?原因在于他只掌握其形而不领会其神,有的甚至连形也摸不到。我认为,题海战术对于死读书的人是痛苦,而对于活读书、读活书的人则是享受,是一种迅速博闻强记的手段。其实,在题库里,很多题目类似,有经验的人看完题,即知其如何解法,不必再花大量时问去解它了。“厚积薄发”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题目做得多了,才可见得广,这个“多”指不同类型的题目。自学的第二步就是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拿去问老师,同时将自己思索过的东西与老师讲的对照,检查自己思维的严密性。例如物理中的力学是很难的一部分,尤其是受力分析,有些物理过程中的力不分析清楚,无法解题。还有“子弹打木块”的同题,通过与“地面上有摩擦”,“地面光滑”等条件组合,演绎出各种题目;同时,两木块间用线连与用弹簧连接或是一个与弹簧固定,另一个与弹簧接触,这两种情况下解题思路不同。若是自己思考,有时会有考虑欠妥之处,这时将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对照,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经常这样,可以弥补思维中的一些盲点。在上面的例子中。高考题中经常出现,且为压轴题。

我所说的自学,也不特指学习课本上的东西时自学。有很多好的杂志,例如《中学生数理化》、《语数外学习》、《中学生英语》等都是很好的弥补自己知识盲点的杂志,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好方法,妙法解题,读来令人叫绝。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高中生,做初中的题目,很是得心应手,对于初中生,做小学的题目,也感到很容易,这是因为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立足点高了,考虑问题的思路容易打开。有的同学会说:课本上的,考纲内的都没完全弄明白,怎么去学那些好方法,更深的知识?这种观点不对。各个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而后成链,进而成网,当你博闻强记,见识广了,做高中的题目有时就像高中生做初中的题,而且,做题时很有信心。96级湖北省状元方坤,据说高考前大学课程都学了不少,当然离不开老师的辅导,但他693高分的获得与他的自学精神是分不开的。自学,尤其是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有意义的。同学,你想进清华吗?那么,别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有自立的余地,多多自学吧?这对于此时的你,明天的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也因此进了清华。

在平时练题时,有一些经典性的题目,好的解题方法,你可以摘录下来。我当时记了很多好的解题方法,尤其是数学的。对于老师授的课,我一般不作笔记,只是注意听懂,用脑记,用心记,去领会各量之间的关系。况且老师讲的,书上也有,根本用不着记。一个有头脑的学生必然善于记笔记,而且善于听课。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想把老师讲的写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笔录下来,哪来的时间听讲,只有那些思路不清的地方才有意义可写。效率从哪里来?就在于平常这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做的笔记要实用,这样在当用之时才能派上用场。在考前翻翻笔记,看看好的解题方法、理理思路,对考试大有帮助。对于语文,有个摘抄本,就更好了。有很多基础知识,作文素材、诗文名句、文学典故等等,都可以摘抄。这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大有裨益。而化学,则更要笔记,许多元素性质,化合物的性质等都需要做笔记,我当时的化学笔记和外语笔记是做得很详细的。

以上所说的都是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打好,在高考复习时,我才得心应手。

我主要将理科中的数理化外的复习方法提一下。对于数学,这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都很强的科目,但就高考而言,所考多是基础的东西,所以首先应将基本知识弄清楚。例如在三角题中有“t=cosα+sinα”的代换,在函数题中有“,”“”的代换,只有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了,才有可能解决那些综合题。所以在复习数学时,应立足基础,提高能力。后者全靠做题的质量与数量。怎样才能掌握~些好的解题技巧?最明显不过的方法便是做题,在做题的同时,注意准确率与速度,尤其是速度,高考题量大,若速度太慢,有可能做不完。在这个时候,平时做笔记所积累的~些好方法,就都派上了用场。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指要多练。

对于物理,当然也要多练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对物理过程的思考能力,不要满足于只是解出答案,而是要对那些物理过程想清楚。有的物理并不只一种解法,学得知识多了,解法亦多,掌握一种比较简单有效,而自己又能熟练运用的解法,是很必要的。就总体范围而言,可以在复习时跟着老师走,利用空余时间做一些精选的练习,对于巩固与提高各个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很有帮助。物理与数学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要有很好的物理思想。物理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诸如等效法、对称法等也可引入解题中来,当然,这些东西在课堂也可学到。

至于化学,可以在复习之余列提纲,将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应注意的特殊项列出来,制成一个链表形式,如分为有机物、无机物两大类,下面再细分,学了元素周期表,同族元素有些共性,自已是否能写下来。而对于有机物,这相互间的联系则更普遍了。这种经常的提纲挈领,可以使自己的视野宽阔,胸中有轮廓,各个知识点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自己面前。对于化学,要重视课本,有很多知识点都在课本上,对于解基础知识题特别重要。对于各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应灵活应用,而不要死记硬背,高考中考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国际上的化学信息也应注意,例如,97年化学高考中有这样的题目:求乙烯的双键、单键与三角形关系,乙烯即为96年诺贝尔奖中所涉及的物质之一,这样的题目很多。94年也有类似的题目。

对于外语,无它,多记、多练而已,熟能生巧,只有多练,才能有语感,语感强烈,做英语题才会得心应手。可以将外语中各项分项练习,单项选择、完形填空、短文改错、阅读理解等项训练外语中的基础知识,我认为多做完形填空与短文改错为好,因为这两类都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做一题而能训练各项技能,是一种高效率的手段。而且在训练时不可贪多,将之化解在空余时间中,今天做一两篇,明天做两三篇,是在学习数理化之余练习,效果非常之好,既能很好的利用时间,又能提高效率,这样坚持不懈,两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每篇要认真做,做后对答案,仔细思考有的题目为什么会错,加深印象。我当年就是这样化整为零的学习外语。最后在高考中取得136分,而平时只不过110~120分之间,在最后冲刺阶段,若没有时间看笔记,则索性只看做过的试卷,看上面的错题,强化记忆。我记得有位师哥,平时外语基础极差,只善于做阅读理解,最后冲刺时,只看做过的各种模拟试卷,最后取得142的高分,这是迫不得已但又有效的方法。

坚忍不拔

史华

进入高三的同学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种:基础扎实、学习超前、学习能力很强,成绩一向稳定且优秀的同学;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同学;基础不太扎实,漏洞较多,需花大力气追补的同学。我当时感觉我是属于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在当时同学们中有一种诙谐的说法:成绩一向突出的同学称为“元老”派,成绩突飞猛进的同学称为“少壮”派。从高考成绩来看,“元老”派大占优势,这些同学多数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颇有“姜还是老的辣”的气势。“少壮派”在高考中纷纷显出“底气不足”的症状,这类同学大多考取北邮、中国科大、清华等名校。我举这事例,是为了说明学生的底子素质很重要,同时在高三这年勤奋刻苦,采取后来居上的“少壮”派亦为可取,而且往往是很多人准备采取的方法。

不论“少壮”派也好,“元老”派也罢,其共同的地方就是刻苦努力,坚忍不拔,细心谨慎。我身边的同学当中就有着“元老”派和“少壮”派,他们的精神至今仍深刻留在我的记忆当中。结合我的亲身经验和感想,以下,我将分成几大部分给大家介绍我在高三这一年体会到了什么。

1. 心理素质方面

考试不仅仅考知识,同时也考心理素质,这是尽人皆知的。心理素质跟不上,再聪明的脑子也枉然,在我看来,心理素质是最难提高的。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这些:它和一个人的经历有关,那些经过沙场浴血奋战的士兵,是不会害怕公车上拿刀抢劫的歹徒的。同样,考试考了很多,过五关斩六将过来的学生,往往对考试看得很轻,因为他(她)知道,进了考场,出来时留下的必定是胜利。能有这种感觉,都是从考试中一点一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来的。暂时的失利不去考虑,看重的只是为什么会失利,下次该注意什么等等。我自己认为,在这方面我是有些优势的,考试前,我从不看任何笔记课本资料,身上带的只是水笔、铅笔及橡皮。看着其它同学全副武装的样子,我都想问问他累不累啊?说了半天,这种感觉具体是什么呢?用文字描述大致是这样的:平时上课觉得很耗精力,因为该记该懂的东西很多,又不能有所放弃,所以上课、上自习的时候会觉得时间飞快,容易疲劳。在考试时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考试是种放松,把自己懂的东西往纸上填就是了。在平时刻苦,考试时不会做的不会很多。当一张试卷被填满时。往往同时也产生一种成就感,所以不紧张,也不兴奋异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为何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呢?我说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比较难的,但并不是没有办法,你曾经仔细注意到考完试后你的行为吗?你是急急忙忙找同学对答案,找老师问情况?还是忘掉考试,去打球,去逛街或于别的?如果你是属于第二种,那么我想你在心理上是较过硬的,如果你是属于第一种。而且一贯如此,那么你该注意你在这方面存在缺陷了,补救的方法是立即抛弃原先考完试后的种种陋习,如对答案,四下打听,念念不忘考试中没做好的题等等。高中的考试中间无问歇,上午一门,下午又一门,明天又一门,所以稳定是发挥正常的关键,改掉某种习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掉的,须时时注意,用意识建立新的习惯,只要肯付出,我想是会有进展的。同时,改正陋习还不够。在生活当中也要注意类似情况,如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而且反应大,掉了一元钱就懊丧不已,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而且就我的体会,在高三紧张的时期,是很容易染上这种毛病的。克服这些毛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时时想快乐的事,多参加球类活动,而且尽量是群体球类,如排球、蓝球等。一个人开朗时对很多事都容易想得开的。我经过这一两年也逐渐发现,上面的话不仅适用于高三,而且适用于任何时候的日常生活,当你进人大学后,更能感觉到适应群体生活能力相当重要,而往往是开朗大方的同学备受大家的欢迎。俗话说好马须好鞍,心理素质决定着你的发挥,许多同学平时学的挺好,一到考试,特别是高考,就砸了,这是很可惜的。忘掉失败和胜利会带来什么后果,分析失败和胜利的原因,是心理正常的一个反应,你是否一向是这样的呢?

2. 生活习惯方面

成绩好的学生,答的试卷也和别的人不一样,我在高三下半期发现,我的考试卷子很明显地从潦草到整洁,从杂乱到有条有理,而且讲究文字选用,言简意赅。我想这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就如写字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一样。高三一年的起居,也就是统筹安排能力的集中表现,生活得有规律,效率也高。我所在的中学,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百分之百住宿,宿舍管理很严,连饭都不许带回宿舍吃。我们早晨五点五十分准时起床,六点在操场集合,体育委员迅速地点名之后,就带队跑晨跑,晨跑之后分散各自作话动,六点二十分再次集合于各班固定地点做早操,十分钟早操之后吃早餐。七点钟早读,之后开始上课,十一点五十五分下课,午饭之后十二点半午休,午休期间不许逗留在教室或校园其它地方,十二点四十分,宿舍锁门了,午休有值班老师巡视,不许喧哗,不许走动。下午三点开始上课,四点三十分开始课外活动,这段时间最自由,要打球,要学习由你安排。晚上七点半上自习,十点十分下晚自习,十点四十分宿舍区和教室熄灯,然而在十点半之前还未进福舍大门,会惹上不少麻烦的,这样是为了保证晚间休息的按时进行。我们的一天就是这样的渡过的,很充实,也很有趣。我每周除了体育课外,还安排两个下午玩球,我们学校对体育很重视,直到高考前的半个月,才停高三的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但随之替代的是各种集体比赛,如网球、排球、篮球等。重视体育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很明显:保持旺盛精力,增强体质,放松和调节大脑。清华有旬名言:八减一大于八。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奉劝每一位朋友,不要轻视体育,如果你除了学习之外还是学习,那么请你试一试参加锻炼的效果,我想肯定对你有利无害的。

生活有规律是有效利用时间的表现,有规律也容易适应,有规律才能清除杂念,当生活被搅乱时,也容易走回正轨,也就是容易控制自己。应尽早制定生活计划,比如一升入高三便着手考虑,不要快高考了才来个计划。

3. 学习方面

在整个高三,学习成了重要无比的任务,任何活动,任何计划都围绕这个中心而为之服务,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是中心的中心。根据我的感觉,若要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时必须聚精会神,这是最起码的。学讲究精后求广,比较忌讳的是不了了之,不肯花力气弄懂自己不懂的。多问,多请教能很好弥补自己的不足,著名改革家商鞅有句名言:上者尽人之智,中者尽己之智,下者尽已之力。你是愿意当上者呢?还是当下者?同时我比较推崇这么一句话:学习不靠别人,要靠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听别人介绍学习方法,很可能不适合自己,甚至误入歧途。我说的是学习方法,这与学习时采取何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区别。另外有一点颇有感触:当别的同学向你讨教问题时,尽量倾力相助,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把问题当成是考你的一次机会,你重复你懂的问题,更加深了你的印象,是巩固知识的好手段。若碰上你不懂的问题,这便成了扩大知识的机会,总之这是好事,不要只顾埋头自己的事,失掉一次机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也就是失去更多机会。

至于参考资料。我感觉老师布置的题都做不完,买的资料基本上没动过,我知道有些资料很不错,比如:《中学生数、理、化》、《英语园地》、《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等都是很值得一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但我看得很少,只是偶尔买一两本看看。

应试技巧是考生应谙熟的而且很重要的一门知识,我们的老师也和我们说过许多,大体上是答题顺序,把握时间,处理解不出难题等。

多看一些科普读物

陈朴

你喜欢生活吗?

如果你回答“是”的话,那么你一定会喜欢上物理的。

因为实际上,“物理”,尤其是高中物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或是艰涩深奥的东西,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浅易道理而已。

我的物理入门教材就是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两本《物理》。

多看一些这样的科普读物,对学习物理实在是大有好处的。在这样的书里,你能真正地看到物理学的本来面目,它原本就是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嘛!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仅用一点光学知识就可以解释“天为什么是蓝的?”那讨厌的电容、电感谐振公式原来就是你的“Walkman”能收听广播的关键。如果你真的对生活充满好奇,有着数不清的“为什么”的话,看到这些,你一定会对物理学习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的。

而一旦你有了兴趣,那一切都好办了。所以,我再一次坚持,你无论如何要培养起一点对物理的兴趣再去学习物理,多读点科普书绝对是有益处的,否则,要是你总把那些繁繁复复的物理公式当成枯燥的英语单词来背的话,那一定苦透了。有了兴趣之后,每学到一个新的物理原理,看到一个新的公式,你一定不会去死记硬背了。首先,你会去思考它所包含的“物理内涵”:它是反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客观性质?还是仅是人们的一种近似设想?(抑或是老师给出的“方便公式”?)然后,你会把它推广,看它是否对应了某种生活现象,看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比如,转动时的惯性力(即离心力)就可以用来把衣服甩干。

在学一个物理公式的过程中,如果你有这样的深入过程,那么你一定能把这个公式牢牢记住,并且非常清楚它能用来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同样当你遇到习题的时候,立刻会有五六个公式自动“跳”到你的眼前。不愁找不到公式了吧!

学习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寻找问题。阅读一本教科书也许是非常顺利的,但如果只是草草读完,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只有在看似逻辑严密、内容翔实的地方找出问题来,无论是问老师、与同学讨论还是自己想出答案来,都会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比如说,课本上都说到,卡文迪许为了测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中的常数G,设计了一个堪称“聪明的”、“完美的”扭秤实验,把微弱的万有引力值转化为扭丝的转动角度,“从而测出了万有引力的大小”。说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话看似清楚(连实验方法都说清了嘛!)。但是细细一想,假如我去做这个实验的话,就算告诉我扭丝转过了30度(实际上当然不可能这么大),我又何以知道30度代表了多大的力呢?难道去查“扭丝说明书”?当然不行,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说明书。为了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两天,一无所获,又和同学讨论了几种方案,诸如“力矩法”,甚至“截半法”等等,都因实验上难以办到或误差太大而否定了。最后,终于想到,可以用简谐振动的方法来测扭丝的“弹性系数”,然后当通过计算得出其振动周期确是一个不长不短的“可行值”的时候,我想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较“圆满”地解决了。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只是针对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但却应用到了几个物理原理和计算公式,这样的思考对学习应是帮助较大的。而实际上,当学习物理到达较深的阶段,不再是背背公式、算算习题,而需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推导一个公式的时候,这样的思维方法将成为学习物理的“正统”。如果你有志于将来搞一些物理研究。则不妨从现在起就锻炼一下这种能力吧!

最后,还想说说关于课外学习参考书的问题。说实话,我的物理参考书是比较少的,经常看的只是一两本竞赛指导而已。因为物理不同于数学,物理思维的培养,在于看到一个问题时,能很快将其化繁为简,找到其中关键的物理模型,这种能力倒是很要紧的。所以平时倒不妨多看些介绍性的读物,看看别人在碰到复杂问题时是如何思考、分析并最终解决它的。另外,大凡物理学得较好的同学,往往都能讲一些书本之外的关于近代物理发展(如相对论、量子论等)的知识,这些当然是广泛阅读的成果。比如《第一推动丛书》这样的书,读后既可拓展知识,增进兴趣,又对将来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闭门思过

孙恒

一进高中,就听人说高中的物理很难,许多人都在上面“栽了跟头”。当时我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物理方面多花功夫,决不能被人拉下……于是,平时复习时,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被挪到了物理上。然而。这样的学习并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一次物理单元测验卷发下来时,鲜红的分数竟是“6”字打头……

回家后,闭门思过,分析原因,发现自己虽然在学习物理时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由于方法不对头,因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结果。针对这一现象,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不断摸索,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在学习方面最大的改变就是对于上课前的预习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以前对于预习,我总是有些不屑:“老师上课都要讲的内容,上课以前看不是太浪费时间与精力了吗?”然而几堂课下来,我明显地发现不预习就上课,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理解不了,才对它稍加思考,等回过神来,中间已有两三个要点没有听到,于是一堂课的知识点听得断断续续。下课后需花上数倍的时间进行整理、消化,而且常常收效甚微。于是,我就要求自己在每堂课前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把第二天要上的内容仔细地看一遍,做到心里有底。在预习时,我还自己动手写一些简要的预习笔记。在此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会翻一些参考资料来看。如果实在不能理解,我也不强求,而是记在预习笔记上,上课时听老师的分析。经过这样的预习工作,带着问题来听课,有准备,有侧重,收效大大提高了。

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预习中,并不是说课后复习不重要。课堂上所学知识如果没有复习的巩固,那么遗忘率就会很高。谈到复习,我要说说参考书的运用。我的参考书分成两类:一类帮助理解知识点之用,另一类就是习题集。在学习物理时,我非常重视知识点的掌握,在预习时如此,复习时也是如此。概念、知识点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得扎实牢固,才会有解题技巧的提高。我在掌握知识点时,如果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我就会求助于第一类的参考书。在这类书中常会有对书中概念的详细解释,有时还会有较为整体的介绍,甚至还会有较为实用的拓展与归纳总结。这样,许多问题与困惑就在自己的寻找中得到了解决。

每隔一段时间,我还会将学过的知识整理出来,自己编写一些知识体系表,这样分门别类、简明地将学过的知识列出,对于以后的复习,尤其是考前的复习是相当有用的。

说到习题集,人们总不禁想到“题海战术”而对其嗤之以鼻。其实就我学习物理的经验来说,像物理这样一门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解题过程的学科,要求解题者具有一定的解题技巧。这种技巧的培养并不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而是通过自己攻克一个个难关慢慢积累起来的。因此,在复习物理时,我根据自身情况,在时间与精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做了一些习题。在做题时,我也告诫自己“不能一味死做”。做对的题目,我会为自己设置些障碍:改变一下条件,修改一下问题,或是换一种思路来解答。至于遇到做错的或是实在解答不出的,那我就会参考书中的解答,从中寻找一些新的思路,与众不同的技巧,各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方式,等等。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在下一次解题时就会为我提供一些借鉴,使我的思路开阔了不少。

此外,我还想说一下物理应试时我的一些体会。物理考试前的复习,需要针对不同的考试特点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阶段性的测验主要是对某一方面的物理知识进行检验,那么复习时就应抓住该章节各个部分的内容及其与其他章节内容可能产生的联系;会考主要考察较为基础的知识,那么在复习时就要把学过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高考考的是能力,那么复习时就要加强技巧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自成体系的,在此我无法将其详细地列出,况且我总认为,各人情况不同,适合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借鉴关键是将别人学习经验中对自己有价值的挑选出来,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体系之中,这样的“取长补短”无疑是最有利的。

死记才能活用

邱敏

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不同的人,学习方法的好坏就不同,因此学任何东西,先得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比较好,而不是最好,绝对不是天才型的学生”。因此我学物理的方法有些“死”,相信只有“死记”然后才有“活用”。许多学生对于一些老生常谈的学习方法总嗤之以鼻。没真正去体会和实践它们。其实之所以这些经验会被一面再、再而三地重复,原因只有一个,它们的确是好方法。比如学物理的一条最基本原则——理解。

我对于“理解”的理解,不仅是看到它、知道它,更重要的是记住它、懂得它,这样便有了我先前说的“死记”。就像学文科一样,我对物理书是相当熟悉的,主要的定理、概念,我在一节课上完后就背出来。说是“死记”,因为记它们的时候,我的确是老老实实、一字不差地记。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段文字,就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明白,而背出来则是真正做到读明白了。

由于经常背概念,我往往会找到一些规律。例如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从中便发现不论“闭合电路”或“部分电路”定律针对的都是“电流”这个物理量。推而广之,每一条定理、定律都必有其中心词,都是针对一个物理量,而其他涉及到的物理量或是用来定义它,或是用来计算它。抓住这样的规律,什么定理、定律都不会难以理解了。此外,由于弄清并记住了每个定理、定律,以后遇到相关内容就容易归类与联系。虽然有些解题思路通过做习题也可以掌握,但如果一开始脑子中便有了一定联系,遇到题目就能将思路理得更清晰,更有利于以后举一反三,应付不同题目。

熟悉课本的另一好处是能很快弄清课本的总体思路。为什么这节要在那节后面,而这章又在那章前头?这节与那节之间有何联系?这章与那章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于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脑海中逐渐建立起了框架,前前后后、分章分节的内容总结成了几大系统,思路便也随之清晰起来了。以前,我的一位物理老师说过,物理书“应该越学越薄”,这句话说的就是能成系统,抓住主干。而要准确抽象出重点内容,我感到熟悉课本不可少。在测验和考试前复习物理,我是以看书为主的,在临考前最后一次理清脑子中的各种概念、各种系统。我发现这样的效果要比无的放矢找题目做好得多。

当然,题目不是不重要。前文常提到“思路-思路”的,而许多思路,正是在实践中形成并成熟的。而且,如果光看概念,思路往往只有一个方向,但题目就可以帮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运用这一定理。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自己以前对某个要点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题目提供的思路有时会让自己惊喜地发现:“哦!这两个定理是可以联系起来的。”每当这种时候,我习惯将这种典型的题目记录在有关概念的旁边,以便下次看到这个概念时,能重温一遍这种思路。

顺便提一下,我平日也会将错题记录下来,但不是专门记录在一本本子上。而是记在书上有关概念的旁边,这样复习基本概念时就会适时地把题目类型思路记住了。

总之,熟悉书,能让自己遇到难题时易于找到思路;而多做些习题又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便日后更灵活自如地运用它们。

对于学物理,另一点让我感触较深的是不要逃避难题,那怕自己做不出。也不要就此把它忘记。高一时上物理竞赛班,老师讲授的内容都是超前的,而且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深入理解,就举起了例子,而例子又都具有高考或高考以上的难度。一时间,我会对这些题目无从下手,甚至想不起刚才教的理论是怎样的。不过在老师分析题目时,我仍尽量将其解答过程记下来,有时尽管思路无法跟上,即便是模糊的,我也努力记些下来。在校内,我也参加学校的物理选修课,老师讲的虽然与当时课本关系并不很大,不过我也是能记多少就记多少。尤其是老师那种新的思考方法,怎样巧妙的就把定理运用进去了。虽然那时对这些东西没有完全理解,但一到高三,由于习题难度突然变大,许多同学一时无法适应,而我脑中已有了思路。很快就适应了这些题目。以后我碰到这一类难度相当的题都能应付了。这也是为何我刚上高三时,在别的课都发生波动时物理保持较稳定的原因。碰到难题,不必躲它,重要的是从中学会一种思路;而掌握一种思路,就意味着攻克了这一类题。

是的,要学好物理,应用好理论,思路是很重要的。最初的思路从书本开始,然后在实践中发现,再后来由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再次开拓思路。而每一阶段都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要自己思考,去理解,才能掌握。这并非什么捷径,不是一蹴而就的方法,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过来,不过,对于我,这些的确是好方法。

喜欢就能学好

许志谦

你喜欢物理吗?如果你喜欢,你一定能学好。

我喜欢物理,所以我曾用心地钻研,竭尽全力去学好它。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捧起物理习题集,傲对一道题便有一种兴奋的感觉,这才证明你的确对物理感兴趣。你还必须明确学习物理绝不等同于做题目。做题是手段,真正的乐趣在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看见别人被自己想出的题难倒,那份欣喜是不言而喻的。而当向他们解释清楚之后,大家的物理水平就迈上了新的台阶。

先谈谈课内的学习:请准备至少两套不同的教科书。我选择了早先版本的一套“甲种本”物理书。翻阅不同的书,会对各种概念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经常能遇上某一问题在一本书中解释不清而在另一本书中找到答案的情况。由于教材改革,目前的物理教材趋于简化,删除的内容逐渐增多,因而,早期的教科书就显出了优越性,详实的材料使学习者感到踏踏实实。许多补充材料更能拓宽视野,加深对现有知识点的理解。

课内学习主要针对书本上的概念而言,这些是物理大厦的基石,应牢牢地掌握,可以用一笔记本抄录,但切记不要死记硬背,理解记忆是学理科的法宝,效率比机械记忆高百倍。勤于思考,理清各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记忆,同时学会联想思维,把基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曾经与同学讨论过一个问题:用拇指与食指夹住一本书的边缘部分,显然书的重心可以不在夹点的正下方,这就违背了物理规律,因为重力矩应该使书的重心下移。这个问题使人感到迷惑,但只要根底扎实,考虑支点的定义,就不难发现,物理学中的支点是一种理想模型,是个点。而手指夹书的所谓“夹点”却是一个面,问题迎刃而解。可见多思考这类问题对基本功的巩固效果很显著。

做题是课内学习不可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题目实际上比埋首题海更重要。当前各书店的参考资料常使人眼花镜乱,无从选择。但分一下类,不外乎三种:一类是知识归纳加补充题,还有一类是题海型,还有一类是模拟试卷。各取其一为上策。第一类适用于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每学完新的内容便可同步地练习,另有不错的知识整理,可及时加深印象。第二类则是高三学生必不可少的,题海战术有众多弊端,所以请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场题海战宜早打,以高三寒假为最佳,开学后便可以与他人切磋战术,共同提高。第三类书的运用放在寒假后,定期如一周两次地做试卷,必须持之以恒,既不必一日数张,也不可间断。做模拟卷应选择适当时间,独自一人,为自己营造一个考场氛围。

做题后,经常与同学、老师讨论切磋,把答错之处列出,加以归纳,弄清错误的原因。到了高考前夕。累积成一本,翻阅着,当你看到这些“堑”,便能感到自己长了许多“智”。最终该达到的境界就是把做题变成条件反射,对各种类型的题目了然于脑,见题而知意,思路自然形成。

除了课内的学习,课外显得更为重要。

我曾在高一高二时参加了市少科站的物理学校,这是针对竞赛而办的班。其实不必让“竞赛”两字吓倒,应怀着拓宽视野的目的而去,并非一定要摘金夺银。这儿的课程安排得当,先是介绍基础知识,而后才有所提高。每一章由一位老师负责,故编写的讲义质量颇高。如果你没有条件参加此类组织,完全可以找自己的物理老师,配备一两本竞赛书,经常请教,其效果相同。

阅读课外的物理书籍是学好物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宝。从小我就读过《趣味物理100题》之类的书,被其深深吸引,进了中学就学会主动寻找书来读,主要是物理类的科普读物。像别莱利曼著的《趣味物理学》,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趣味物理学》中所描绘的引人人胜的物理世界定会使你大开眼界,而《时间简史》则介绍了当今最前沿的物理科技,恐怕只有用心才可能读懂这本书。读书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崭新的思维方式。我的一位同学就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其周围将产生磁场而对场中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然而电荷的运动是相对一个参考系而言的,但磁力却是绝对的,这之间的矛盾将如何解决呢?”这场讨论最终并无结果,可是我们这些爱好者在讨论过程中无疑巩固了电磁学、力学、运动学的众多概念,收获着实不小。

培养兴趣

张海波

在学习化学这门功课的短短四年里,我获得全国和省市级化学竞赛一等奖四次,二等奖两次。许多人都曾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是如何游刃有余地在化学的海洋中畅游的?我的回答很简单,我学会了培养兴趣。

人究竟有多大潜能仍是一个谜,但兴趣能挖掘和开发人类的潜能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可能是天生与化学有缘吧,在我第一次捧起化学书时,我觉得它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无论是千百年前的化学史,还是当今飞速发展着的化学工业,都是那么充满智慧和思想。怀着好奇和仰慕的心情,我走进了化学王国的殿堂。

但仅仅是一见钟情的兴趣还远远不够。我逐渐在实践的探索中学会了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兴趣。我订阅了《中学生化学报》,报名参加了上海市化学业余学校,把最初的兴趣转移到学习的热忱中去。即使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习题,我也尽量寻找一题多解和巧解的办法,从中体会发现捷径时的乐趣。在老师的努力下,我在高二时向《中学生知识报》投稿介绍学习化学的体会并顺利得到刊登,同时以上课的方式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介绍给下一届的同学也获得了成功。我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对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也许此时的你正在为如何学好化学而发愁。我建议你不妨静下心来回想一下你学化学曾经有过哪些乐趣?你较喜爱的化学的哪个分支、哪些方面?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有意识地发掘你对化学的兴趣,也许就是你走出困惑的第一步。

当然,兴趣的培养也只是迈向成功的最初一步。脚踏实地还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在我看来,高中化学是一门兼有文理科性质的课程。说它有文科特点,是因为化学不像物理那样有一套十分简洁并具有数学美感的完整的公式体系,而是有许多零星的知识点分散在各处。特别是在元素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有许多元素或物质特性无规律或公式可循,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当然,其理科的一面是在于运用原理和公式解释现象或作出定量分析判断。这就决定了学好化学的一条重要策略是,除了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外,更要做个有心人,留意散落的零星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已学的知识。

归纳零星知识点的办法也很多。各类报纸和期刊上常有这类小文章,如各类气体的溶解度、原子分子结构中一些原理结论的反导以及化学实验装置顺序等等。另外,老师上课的归纳和自己在平时看书做题时的总结也能使你得益匪浅。

在什么学科都大搞题海战术的今天,学化学也免不了大量习题的陪伴。我也是从题海中“游”到彼岸的,对它的评价只有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面,没有一定的习题量就不会有对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说的,学好微积分必须做一万道题。但另一方面,由于题型重复、题目类似,时间也无效流失了。更严重的是,由于习题质量参差不齐,错误题、偏题频繁出现。会造成误人子弟和思维定势。因此要善于在题海中精选、精挑,或是老师布置或推荐的,或是挑选那些信誉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出书质量高的和最近出版的书中的题。我的经验是,正规出版的化学方面的报刊和杂志上的模拟题、测试题质量很高,值得一做。

挑选题目只是从客观上避免了题海的负效应,要真正从题海中受益,还得学会主观上提高做题效率,也就是充分利用每一道题的价值。一方面,要理清命题者的思路和自己的解题思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要从相类似的题目和看似类似、实则相差甚远的题目分析比较出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为了不影响解题速度,这项可以不在做题时进行,思考的范围也仅限于自己有疑问和考试热点题型。

不过,学好化学不仅仅在于会解题,能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一种化学思维的培养,或者说是一颗“化学头脑”的形成。所以,在课本教材范围或资料中,可浏览一些介绍化学新领域和新动态的报刊,通俗易懂的化学论文,甚至是一些大学教材。这不仅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还有利于参加各类化学竞赛,同时对目前各类考试流行的新题型——信息题的解答也会有所帮助。

在我看来,近十年来的高中化学的改革是巨大的,教材更贴近实际,更符合中学生的理解水平;考试题型更趋于客观、公正,能更合理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每一个天资不太低。有愿望学好化学的高中生,在兴趣这把钥匙的指引下,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之以勤奋,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找到学习的捷径

王瑾

化学,是我高中学习中最感兴趣的一门,也是我考得最为得意的一门。对于学化学,我有着独到的看法。当然,预习、复习、练习都是不可少的。当你对化学已投入一定的努力时,参考我的看法,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我从不在化学课上抄大段的提纲和原理,因为那些书上都有,只需划下即可。我只会在书的空白处记上一些我不懂的、书上没有的内容以及老师讲课时精彩的语句。一般的老师都会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窍门在上课时很自然地说出来,而不会把它写在黑板上。因此,上课时做个有心人就特别重要,能把握住老师的“精句”,也许就是使你学得更好的捷径。

没有笔记本,我却有一本备忘本和一本错题本。打开备忘本,你就会发现里面记着一个个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很奇特的学科,它既有许多原理、规律,也有不少的特例。而这些特例往往是考试时老师设置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误。因此,制作一本备忘本,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认真“防范”,是免入“陷阱”的好方法。万一你不幸“遇难”,也没关系,在备忘本上记下知识点,在错题集上记下题目、答案和原因。千万不能忘记写下原因,本人在高考前将所有原因加以总结,编成顺口溜背出,在考试时记在草稿纸上,成了检查答案时的法宝。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着不少的实验(有些选做)。有的同学把实验课当成“自修课”,也有的同学上课时随便使用仪器和药品,结束时再抄一下同学的实验报告,这些都是很吃亏的。会考、高考都有实验题。特别是高考,实验题的灵活性很大,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而同学们往往不是一味死记硬背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就是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记忆”。其实,只要认真地做实验,在脑中肯定会留下印象,无需去背;多做实验,就会对实验有理性认识,做实验题时自然有灵感。至今,我闭上眼睛,一件件化学仪器还会浮现在我眼前。

我十分注意阅读教材。有许多题目,就是考察教材上的知识,只不过换个角度罢了。每次考试,我所做的复习就是认真地看一遣书。有时同学问我问题,我甚至可以告诉他答案在书上的哪个角落。

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要注重理清自己的知识脉络,找联系,填空缺,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而不要去模仿他人的思维方式。因为这并不一定适合你。

书店中各种各样的习题书可谓琳琅满目。有些同学只注重是否出自名校、名师之手或是看其他同学买什么就买什么,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习题不需要多做,只需要理解就行。我觉得基础不好的同学不妨买些有答题分析的书,而基础好的同学不妨只做一些选择题,尽量少做计算题(大题)。因为有些计算题的出题人刻意追求难题,使计算题复杂化,以致浪费了同学们许多时间。而这些时间应花在其他科目或娱乐休息上。计算题主要考察的是一种思想方法,而不是计算过程。这个目的做选择题一样能达到。

我做选择题并不注重数量,而注意质量和速度。因此我平时练习“看题法”,即不动笔求出答案,要求又快又准。这样既训练了速度,又增强了记忆。在高考时,有五分钟供同学们浏览试卷。这无疑是抓紧时间的好机会,有了看题法,可以在五分钟内看完(做完)许多选择题,一打铃就可以把答案全写上,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完成下面的题。

高考时的多选题十分重要,能否做对不仅有实力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因此,平时加强对多选题的训练,如多做全国卷的化学题,一定会使你受益匪浅。

我的课外学习分为两类:读报与听讲座。可以说高中所学的化学是十分肤浅的,很多知识我并不了解或学得比较片面。因此,订阅一份《中学生化学报》无疑是大有稗益的。想想我真幸运,将高一、高二的化学报全收藏起来,当时看不太懂的东西,到高三一下子就成了宝贝。

有些同学热衷于请家教。我却认为昕一些竞赛辅导系列讲座既实惠又有效(注意防止欺诈)。一般这种讲座每次都由一个老师来讲他最擅长的内容。几次下来,就能博采众长,学到不少知识和方法。

通过这两条途径,使我增加了实力和信心,始终走在别人前头。

以上就是我对学习化学的看法。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其实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法,都能学得很出色。

学有所长

袁俊斌

还记得很多人都问我同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加试化学的呢?”说起来我觉得当时我作出这个决定还是挺明智的。当我刚进高中时,我还是很喜欢物理的。但是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物理,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不适应物理学习。而化学既能引起我的兴趣,又能让我觉得自己能学有所长,于是高二时我挑选了化学三加一的课程。

虽说我喜欢化学,可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我并没有在化学方面的明显优势,有的仅是对化学的热爱和一年半的时间。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时间是那么的紧迫。要在高考中获得满意的成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着急没有用,只有科学的安排和努力的学习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向班上的几位“化学高手”请教以后,给自己挑了几本合适的参考书,并定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就这样,我开始了化学的学习。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们的化学老师汤老师。刚开始上课时他就对我们说:“同学们,只要你们努力一点,化学一定能考好。”这虽然不是什么信誓旦旦的保证,但这朴实的话语绐了我们每一个人以信心和鼓舞。事实上,在复习迎考期间,我们每个人正是这样去做的。而我们的老师也不时地给予我们鼓励和适时地敲敲警钟。每次测验后,他都不会忘记表扬一下进步的同学,同时也不忘提醒一下有些退步的同学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现在想来,当时如果不是汤老师给予了我那么多的鼓励,我一定不会对自己那么充满信心。

和物理三加一教室的拥挤相比,化学教室可算得上是冷冷清清了,一个年级的人加在一起也不过加来个。但是这样一个清静的环境正好给了我们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可以更细致地讲解,同学们也可以听得更明了。

如果你是一个即将走进七月的高三学生,那么你将收到回报,只要你曾经付出过。如果你正在选三加一的科目,那么只要时间还充裕,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建议你选择你喜欢并觉得自己较有潜力的科目。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选择了化学,那么我愿意提供一些我学习化学的心得给你参考。

学习中学化学最重要的是掌握规律和本质。所谓的本质,就是指中学化学所要求的化学原理。中学化学所牵涉到的原理并不多,因此要掌握它们并不难。难的是要在题目迷人眼目的外表下认清其本质。即这道题到底提供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与哪些化学原理相关,这道题想要考你哪方面的知识。如果你面对一道看似令人摸不着边际的题目心慌意乱,那只会越看越糊涂,这时候,你要冷静地分析,找出其本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光看清本质是不够的,还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掌握题目的解题规律。如果说化学原理在课上可以学到的话,那么规律则需要你在平时的学习解题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做习题时,不要单纯地做题,而要不断地总结:哪些题目属于一类;同一个问题能有几种提问方式,能有几种回答思路;哪些题目属于原理,常常以哪些形式来提问……诸如此类。这些总结不一定要写在纸上,而是要常常放在心上。这样可能一开始时会让人觉得叉麻烦又糊涂,但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做大量的习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必要的练习,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大量的练习有这样几个好处:培养解题能力,开阔眼界,锻炼心理。第一和第三个好处自不必讲。关于开阔眼界,许多的有机题目乍一看很吓人,但是只要曾经遇到过这类问题,就毫不可怕。许多小规律都可以从平时的练习中不经意地获得。要有自信心。无论何时都不要失去它。要知道,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准备,你绝对有能力有把握把自己的正常水平发挥出来,相信自己!

贵在坚持

吴丹丹

记得有人说过:当你开始用英语做梦的时候,你才真正了解英语。我不知道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有过在梦中与人用英语神侃的经历,但人们对于英语的执着与向往却从未停息。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是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学好一门语言的广阔前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不可小觑。

如果仅用试卷上的成绩来衡量英语学习的好坏是没有说服力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这四者又是环环相扣的,少了哪一环节都会使语言能力大打折扣。这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怎么说”、“怎么做”,还体现了“怎么想”。当前,社会上的普遍反映是:读了多年英语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是“聋子”和“哑巴”。兴许他们能手到擒来张张高分试卷,但一到实际应用语言的场合却开不了口,与人交流举步维艰。在这一方面,我的幸运得益于我的母校上海外国语学校,我基本能过这一“口语关”。学校的英语教学采取“小班制”;40人的大班分成20人的小班上英语课,每个同学都可以有机会发言、对话,老师也不至于顾此失彼。培养英语会话能力,语言环境不可或缺,学校为我们刨造了优越的条件,外籍教师、每周定时外语广播、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讲座、一年一度的“外语活动周”等等。再者,不时进行对外交流活动,有外国学校同我们联欢,也有外国学生来我们家中住宿,大大增加了语言交流的“实战”次数。

诚然,好的外部条件只是外因,自身的努力更是至关重要。一开始,我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说不出口,脑海中出现一个中文词汇后苦于找不到表达其意的英语单词,所以一句话说了上半句却来不及跟出下半句;有时找到了适当的单词,却又在脑中转着:怎样组词成句,千般小心地避免语法错误。这样一来,本想表达的意思自然失去了魅力,即使说出口也只是最简单的句子,干巴巴的没有韵味。为了让自己多开口,我大胆地参加了许多活动:英语演讲赛,英语辩论赛,去英语角,主持英语俱乐部,找各种机会与外籍人士练习对话。不知不觉中,心理上的一道屏障被攻破了。首先,我不再惧怕会出错,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受此鼓舞,心中充满了自信。其次,与外籍人士聊天纠正了我的口音,每个词的发音会在那种语言氛围中变得自然和圆润。有时候,与外籍人士扯了一两个小时后,会发现口语一下子进步了许多。

许多人急于练口语,把功夫只花在了嘴上,结果收效甚微。在我看来。头脑的功夫是不可省的。口语的最大障碍其实是思维方式的障碍,我们往往用中文思考,用英语表达,头脑起了“翻译机”的作用,多转了一弯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耽搁,也抹杀了语言本身的纯正。我首先告诉自己的是:用英语思考,将每一种感受、每一种意思都直接化成英语。做到这一点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化成了语言,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同之处。于是,当我第一次有了用英语说话的梦境时,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听、说、读、写”中我较为擅长的数“说”。我曾担任95上海科技节英语翻译,出任津巴布韦总统夫人翻译,参加了95国际大城市政府代表团访沪交流和94及97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的英语主持和翻译工作,主持了98加拿大洛克迪马斯儿童电影展开幕式,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胆识。我始终坚信一句话:Useorlose。学语言就重在“朝朝暮暮”,尤其是口语,一定得多说多练,不能停下,否则,舌头还是会僵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为篇篇优美精致的中文篇章所打动,但谈到“欣赏”英语文章似乎还觉遥远。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正是完善一种文化的修养过程。我们在日常的广泛阅读中,不是单纯的识字,而是要领会作者的思想及其提供的文化线索,如果有一个宽广的知识面无疑会助我们一臂之力。在接触各类英语材料时,对背景熟悉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记得在一次英语考试中,我遇到了一篇介绍弗洛伊德的短文,由于平日里我阅读过他的《精神分析引论》,对于一些相关知识也略有所知,当看到theconscious意识),theptrconscious(前意识)和theunconscious(潜意识)时也深明其所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名词和专用名词不断涌现,又不断被淘汰,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地积累,更加广泛地接触各种英语信息。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学习英语才是认真对待了语言。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精妙的,我们要学习它欣赏它驾驭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学语言贵在坚持,古人说得好:一日不学,百事荒芜。有耕耘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果实。

用脑还要用心

陈映平

进入大学学习,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英语的世界。英语专业课、英文课外读物以及原版电影充满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我无法抱怨,因为是我选择了她。她宛如一位充满异域风情的女子,招引着你探寻前面更美的风光。中学整整六年与英语朝夕相处,有了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验。我很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几年前的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将英语作为大学学习的专业。初中时,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平平,总是中等偏上,徘徊不前。那个时候,初学一门外语的新鲜感早已消磨殆尽,而水平上的停顿状态又很是令我苦恼。失去兴趣的学习就如同服役,没有什么效果。进入高中前的暑假,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英语教学节目,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完全生活化的场景与语言令我忘记了是在学习;而其中所展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又让我深深感受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的功用:透过这扇窗。你能更好地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就这样,我对英语又产生了新的兴趣。之后,我又渐渐喜欢上了英文歌曲和原版电影。这些都是与娱乐结为一体的学习方式。尽管歌曲与电影中的语速往往很快,使人茫茫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对训练听力和理解感受力却很有好处,有时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词汇用法。重要的是,你不会觉得痛苦。到高二时,我开始接触原版小说。这里又是另一番天地。阅读英文名著带给你的某种奇妙的心灵感受是无法从它的译本中获得的。英语自身的语言魅力是保持兴趣最持久的源泉,也是我最终选择她作为专业的重要原因。

当然,正如所有的语言学习一样,学英语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枯燥的一面,不可能总是那样轻松愉快。初中毕业的时候,英语老师告诉我们,高一、高二是很关键的阶段。可以有飞跃性的进步,也可能就此不前。所以高一时,我在英语上花了很多力气,认真预习、听课、整理笔记,几乎每天要占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学期结束时,我懊恼地发现好像一切还是老样子,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但到了高二,情况就渐渐好起来,几乎是不知不觉的,就有了一种飞跃。但我自己明白这是积累的结果,是对付出的回报。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口语的练习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英语也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如果只能读写而不能说,显然无法起到她应有的效用。而流利的口语只能来自多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积极发言的同学往往口语较好。除了利用课堂上的机会外,课余也要多练。平时有空。我也会和同学用英语交谈。结英语对子是很好的办法。边走边交谈,既节省时间,又可以互相指出错误。而且同学之间,能够谈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多说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也有助于锻炼思维。想法在脑子里时往往是模糊的,唯有说出来才会变得清晰。我们的英语老师常要求我们用英语思维,这样能节省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这对英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英语中的听、说、读、写四个过程总是互相促进的。多说了自然也需要多听、多读、多写。我从高中开始订阅英文报,有时也会收听英语广播。在写的方面,除了课堂练习之外,我也会把自己特别的经历或特殊的感受用英文写下来,有些类似日记的形式,当然无须刻意要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感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概要或进行续写练习等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英语学习也和其他学习一样,不光要用脑,还要用心。尤其是面对这样的语言,当你用心去体会领略她的魅力时,你就会不自觉地为她所吸引,学习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过程,而绝不是负担。这是我自己在高中学习中真切感到的。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英语,并且决定与她相伴一生的原因。

温故而知新

李咏

我记得初中时曾有一位英语老师时常告诫我们: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遗忘性是很大的。这意味着一个新学的单词也许当天记得很牢。第二天也还记得,两三天以后也许还依稀有印象,可是如果一个星期不用必定忘记。这种记忆规律就决定了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是最重要的原则。否则,学习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

这个原则讲起来轻松,身体力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对已有的知识经常重复,经常使用,才能有所积累。对于已有的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中才能得到巩固,这也是唯一的途径。比如在记忆单词时,某一生僻词初记简单,可只要一段时期不用,必会退出你的单词序列。这一切就要求你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勤动笔,多开口,在实践中学习进步。

说到动笔与开口,这又涉及到外语学习中笔头与口头的关系。实际上,英语比中文的语法简单,单词拼法容易,在笔头上掌握当然不是难事,可在口头上掌握就困难了!比如说,许多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佼佼者张口说英语就如幼童学语,与书面成绩所显示的英语水平天差地别。这一方面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侧重点有关,但也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关。毕竟生活在中文的环境中,要想使口语能力提高,则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并且不能坐等机会,而要积极为自己争取每一个机会。

我中学时有较好的外语环境。早在初中时,老师就开始用英文授课,课上禁止用中文。记得我们初一时,对老师的要求根本所不懂。只凭听到的语音及老师的动作来揣测。可到后来我们就完全适应了这种上课方式,许多课堂用语也就掌握得相当牢固了。到了初一下学期,就由外教授课。在课堂上我们连比带划,竟然也能和不通中文的美国老师交流了。

在课堂教育上已是如此,课外更是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校每年举行外语节,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各种外语节目,有戏剧小品、歌舞等等。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绞尽脑汁把一个个中文构想用英语搬上舞台。这实际上很大程度地锻炼了我们英语表达的能力。另外,学校定期举办外语角,各年级都积极参加。我们都有股初生牛犊的劲头,敢开口,敢和外国人直接对话。

实际上,口语的练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勇气是最重要的。如果可以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直接对话是再好不过了,这样不仅可以纠正语音,还可以了解许多习惯用法。但与外国人练口语的机会并不常有,所以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与同学练习,甚至自言自语。在这些过程中,关键是要练习用英语思考和中英转换的能力。

听力也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点。这与英语的发音息息相关。我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读音越准,对听力越有利。所以在学习英语的初期,尽量避免地方口音的干扰,否则听力的提高将受到阻碍。听和说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听力。比如看原版电影,可以从动作理解语意。这实际是幼儿学语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常听英语广播,既纠正语音,又扩大视听。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听英文歌词,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本身或许略显枯燥,可当我们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去接触其他领域时,就会发现英语其乐无穷!

在英语学习中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要多看原版书,多读原版杂志。当一些世界名著被翻译成中文时,多少已加入了译者的主观意见,我们作为读者似乎不大能完全掌握原著的意图。如果阅读原著的话,则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毕竟原文表达与译文有差别,而这些差别往往会让我们会意地一笑!同时,英语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它的词汇绝不仅圄于辞典中的几个词条,而是层出不穷的。原版杂志中就会包含许多这样的新词,也许尚未被学术界认可,但已被人们接受。我们掌握这些词,相当于掌握了一些当代英语发展的动向。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并非高不可攀,但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努力进取,去开辟一条光荣的荆棘之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杨松林

谈起英文,往往可以让我滔滔不绝。从高一时参加校内外的英语演讲、故事比赛获得名次,到高二时参加各类英语小品、短剧的演出,再在高三时日益繁重的迎考复习中获得“99上海市高三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和TOEFL620分的较高的成绩,这些不仅与自身对语言的兴趣有关,一整套系统而完善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单词。在我看来,有了大量词汇的积累,众多的语言难点都可以迎刃而解。记得一个朋友是这样连背三遍GRE卡式词汇的:“我把每一张都看成是美钞。”尽管是戏谑却也有真义。背单词,一本好的词汇书是必须的,它要满足这样几个条件:(1)针对性强,这样才能避免做无用功和“空中楼阁”的出现;(2)精炼但覆盖面广,对于常用的动词、介词、名词有精简概括的用法和词条;(3)例句生动贴切,词汇只有在句子中才是有生命的,好的例句不仅有助于记忆词汇,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语感,提高修辞水平。在拥有一本合适的词汇书后,便可以一心一意地去攻克了。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三点:(1)充分利用书本完全掌握词汇,最好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将例句背得烂熟;(2)要反复记忆,背出单词后要找到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加强记忆,记忆的牢固程度是和使用的次数成正比的;(3)永不停息,背单词的大忌在于背背停停,这样的效果是最差的(虽说比不背好),一旦去背了就要天天坚持,不一定刻意去追求数量,有时一两个也可以,关键在于连续和质量。另外还要加强词义归类,总结常用词的习惯搭配,这对自己的水平和应试都是有帮助的。

其次是语法。引用前进TOEFL老师的一句话:一本系统的语法书对于想学好英语的人来讲是不可少的。的确,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我们学习语言不必过分拘泥于语法,却也不可弃之一边。薄冰和张道真先生的语法书都是值得一荐的。高中三年将基本完成英语的语法教学,系统的、有条理的翻阅一下语法书有助于补漏补缺,但也不可钻研过甚(倘使你不预备做个语法专家的话)。

再次是阅读和写作。阅读的种类很多,我们平常使用的教科书都属于研读一类。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平时我们要广泛选用泛读、快读、略读和导读等多种手段来有针对性地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的水平。泛读的内容可以侧重于英语报刊,像TIMES,CHINADAILY等,或原版小说(不带中文注释,以免产生依赖性)。其他阅读方式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有目的地找一些材料来锻炼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猎取所需信息。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汲取异域文化和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我们学生一般总是通过阅读来获得语言、语境、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积累素材,以便在写作时阐述自己的观点。总而言之,学习英语是为了能熟练运用这一语言工具,千万不能害怕运用这门工具。即使是水平有限,你也总能发现适合自己的原版读物,你也总能发现自己写出的文字中也不乏好词、好句。只要有了一个开头,不半途而废,你就一定能够渐渐步人佳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最后,是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也是中国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口语和听力。也许由我一个大学生来谈论这一问题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但我国的教育的确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东西——听和说。何况高中根本没有口语课,学生能够开口用英文问答老师的几个提问似乎就打发了这一缺陷,这就难怪很多高校学生在学习近十年的英语后仍然是个“哑巴”,因而失去了语言的真谛。但在我看来,只要自己肯去努力是一定可以成功的。方法、途径太多太多:可以在早上打开收音机收听美国之音,晚上打开电视看IBS的NewsatTen,或者看原版片,听《疯狂英语》;可以去英语角聊聊天,一个人对着镜子找个话题谈谈;可以上业余进修学校的口语班;如果够胆,还可以找个老外做一次导游。方法是举不胜举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做个有心人。克服、逾越这个障碍先要超越自己的心理障碍。

在总结了自己关于提高英语能力的几个大的方面之后,我想就应试方面做一下总结,以备参考(尽管我们不能以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和直接动力)。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考试成功的重要前提,但娴熟巧妙的应试技巧往往能“锦上添花”。第一,千万不能忽视小词的用法。类似于cometo,comeup,comeinto,comeacross等加了小词之后词条的用法和辨析,这一点在英语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第二,阅读时争取一目十行,有了大意,看过题目之后,再细读文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更省时间。第三,完形填空兼顾了阅读能力和语法、语义、语境、词汇等多方面的技能,是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得法运用语言技能,合理运用语境知识,科学使用文化背景的综合体现。平时可以通过完形填空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类似体育上“素质转移”的作用,是提高应试技巧、摸索应试手段一个很好的途径。第四,写作或口语中尽量少用偏词、冷僻词。熟练运用大众词汇,并用得活灵活现、易如反掌,那才是写作、口语水平高超的表现,不要因为自己的词汇量多,而在应试时过分炫弄。最后只会弄巧成拙。第五,适当的英语课余课程学习是必要的。语言这个东西,可以说有捷径可走,即寻求一个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无捷径可寻,即脱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兴趣。因人而异,寻找共同点,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第一一门外语,我们可能要花费十几年才能掌握,但一旦有了方法和经验,掌握第二门外语也许一两年就足够了,就像我现在学习德文,提高之快,是学习英语时无法比拟的,也是自己始料未及的。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沟通是成功的途径,而语言是沟通的手段。因此,要在今后的世界立足,语言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去适应这变化太快的地球村。

拨云见山

张熠波

学文科之前,有人对我说:“在高考中,历史是最让人捉摸不定的一门,感觉就像雾里看花。”通过两年的学习、实践,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历史确实难学、难考,但毕竟有三件法宝掌握在我们手里,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它们,还是不难拨开“云雾”,欣赏到瑰丽的“花朵”的。

哪三件法宝呢?这就是兴趣、胆量和方法。

与其他科目相比,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不是简单的文字、数据的组合,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公式的叠加。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件件生动的历史事件出现在我们面前。历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应当是比较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而光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历史的,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这种兴趣。课余不妨读一些历史资料,如《史记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也可以读一些历史小说(如《李鸿章》)和历史小故事。进入高三以后。时间可能比较紧,来不及翻“大部头”的资料,但没关系,平时练习中的材料分析题里有大量的史料,也可以为我们提供“进补”的机会。掌握一些历史资料,既可以培养兴趣,又可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理解,这样,在学习相关历史内容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我们的许多联想。这时,学习历史就不再枯燥,而成为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了。

学习的时间久了,内容深了,我们在解答历史问题时就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方是“高深”的问题,一方是与之有关的史料,但史料的内容太多、太丰富,不知如何取舍才切合题意。这时,一些同学或是全部写上,或是抄标准答案,或是干脆等老师来解答,总之,就是没有胆量根据自己的观点取舍材料,得出答案。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学习历史是不利的,它会使我们丧失很多练笔的机会,久而久之,产生依赖心理并导致原有能力的丧失,最终,只死记硬背住了曾做过的答案,而真正的解题方法却仍然没能掌握。高考的题目千变万化,单靠这些答案如何应试?我觉得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坚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大胆地取舍材料,大胆地把答案写出来。不要在乎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是否一致,而应当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老师的指点下,通过努力是可以摸索出正确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的。我们的水平与编试题、答案的人的水平本身就相差很远,如果两个答案一模一样,那岂不是反而不正常了?通过长期锻炼,我们可以树立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胆取舍材料和写答案的过程中,我们训练了思维能力,将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它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千变万化的高考题,这对高考的正常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着力培养这种胆量。

培养了兴趣和胆量,也就解决了历史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而要想学习好历史,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外,还必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老师的指导自由地选择。不过,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基础与能力要兼顾。近几年的高考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当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提高辨别时空、分析材料、综合评价的能力。但同时,历史的学习又不能脱离基础。基础打得扎实,可以对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基础打得不扎实,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主要涉及到一个馓高水平的参考题与记忆书本知识的关系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把书本知识记牢,最好对某段文字、某幅地图、某张图片在书本上的大致位置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这样,在做题时才会觉得有话可写且下笔迅速,对下面将要讲到的体系的形成也有好处。在记牢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做一些参考题,细细地研究出题的角度,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技巧,以提高自己的能力。题也不需做得太多,关键还是在于“精细”二字。总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基础与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二是宏观微观须并重。有些同学对单个知识点记忆非常准确,而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却不太重视。其实,历史是具有很强的延续性的,割裂各个历史事件,必然无法搞清事件的渊源与它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树立大历史观,即重视各事件、各阶段前后相续的联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树状的历史体系。我们可以把历史看作一种物质,每个事件、每个阶段都是物质中的原子、分子,在研究原子、分子时,既要注意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运动变化,又要把握它们在物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和其他原子、分子的联系。在历史复习中。只有重视各事件、各阶段的联系,并注意对知识体系进行总结,才能增强我们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 复习·冲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向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题型、难度、数量等基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高考有高屋建瓴、居高临下之感,走人考场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我在考前曾多次比较研究前几年的高考试题和答案,发现高考试题并不神秘,它是以课本为基础的,大约有70%是课本内容的再现和变型,其余有20%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剩下的10%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解题经验,灵活巧妙地解答。根据高考试卷的难易分配和分数比例,我制订了“紧扣课本,综合提高”的复习方针,把落脚点放在了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上,没有好高骛远地一味做难题。所以在高考时得心应手,没有像有些同学一样高考时从自己精心搭制的“空中楼阁”中摔下来。下面,我具体讲讲该怎样“紧扣课本,综合提高”。首先,要仔仔细细地通读课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也不要忽视正文下的注释。通读课本时要避免泛泛而读、走马观花,牢记“学而不思则罔”,学会边读书边思考边记忆。遇到公式、定理时,可以先把证明、推理的过程用纸盖住,自己试着做一做,写出答案后和课本上的答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证明,也不要立即看课本上的解答,而应该把盖着答案的纸一行一行地往下挪。每挪一行就想想课本上为什么这样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这样在课本思路的引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解出的题,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索解决。如果你已经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那么你最好请教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因为高三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做到“惜时如金”,千万不能因为一两道题耽误了大量时间,影响自己的整体复习。通读课本让我们对知识的脉络有所了解,对知识点间的联系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要把知识体系化还需要进一步地将其归纳总结,列表是一个整体把握的好办法。这样做不仅可以深化记忆,而且复习时能够一目了然。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参考书上有对高考内容提纲事领的总结,我们可以借鉴其思路和方法;但是自己动手总结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以思考代替了单纯机械的记忆。

当然,高考不仅考基础,还考能力,考速度,这就有必要做一些题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做题速度以及应变能力。做题要进行科学地选择。现在市场上的参考书多如牛毛,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不能盲目地采取所谓的“题海战术”,因为不加选择的“题海战术”既耗费时间又收效甚微;要精选一些与高考试题接近又适合自己的好题,以便树立信心,从容不迫地迎接高考。对于成绩不很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基础的题,然后精选些中等难度的习题来做。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知道题设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要用哪些知识点、什么方法、理清思路;做完题后不能就将它置之不理了,而应该回顾一遍,想想这道题属于什么题型,这个类型的题目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模式。经常性地进行这种思考和分类,在做完一定数量的习题后再看见一个新的题目,就会很自然地把它归人相应的题型,并想到相应的解题型式,可以大大减少分析题目的时间。我的同学中有些人做了好多本习题集,可是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便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引以为诫。

课本上的许多知识都是需要准确记忆的,记忆也要抓住规律和科学方法。死记硬背只会自白浪费时间。下面。我以背英语单词为例谈谈记忆的方法。记忆单词的方法很多,如强化记忆,循环记忆,串联比较,联想记忆等,但是,比较科学、简洁的方法,还是解剖字形、分析词义、研究单词的结构。构词法是帮助我们扩大和巩固词汇,了解词的结构,通过已知成分推知词的含义,从而有利于我们记忆、理解、掌握词汇的一门科学方法。死记硬背只是从词的“形”和“音”两方面获得感觉和印象,没有认识它们“义”的内在联系。我们熟悉了构词方法后,能够根据判断和推理达到“望文生义”、“以形说文”的效果,不仅能记住很多单根词,而且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读记大量同根词,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迅速扩大词汇量。如President,由前缀pre—“在前”,词根—sid“坐”和后缀—ent“人”组成,“在前面坐着的人”为“总统”。再如abstralt,由前缀abs“脱离”,词根tralt“拉、抽”组成,本义为“从具体中抽出来的”,abstralt就是“抽象的;深奥的”。追根溯源的方法也有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如:museum的前部mus为“缪斯”,museum原是供奉艺术女神“缪斯”的神庙,后来变为研究学问的场所,现在的意思为“博物馆”。cross是“交叉”的意思,talk为“说”,由两人一问一答,滑稽地“交叉演说”,便是crosstalk的本义“相声”。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取得显著的进步并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高考前10天也十分重要,这时我们要重温一下各个知识点。强化记忆,以便考试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提取知识,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信心,保证考试时正常发挥;然后回忆一下所做的题型,可以找一下重点,猜猜高考题,但不可押题。高考前一个月最好能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争取做到与高考时间同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平的正常发挥。

在竞争中取胜

贺敏

面临高考,大家可能是相当的紧张,往往是晚睡早起的拼命学习,我在高考前也曾经这样做了。这样做的结果是晚上也学不太好,白天稀里糊涂,虽然是一天的学习时间很多,但学习效率却相当低,学习效果也不好。我这里告诫大家,千万别这样来折磨自己。高考并不可怕,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复习。是满可以考入理想大学的。复习绝不是抛开老师的自我作战,必须紧跟老师的复习思路。因此,上课必须集中精力,可以说,复习时听课效果与上新课的听课效果一样重要。白天上课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很重要的,因为上课时不好好听讲是在舍本求末。所以在晚上保证相当的睡眠还是很必要的。

高考竞争很激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靠自己在日常的学习中摸索,和向别人学习。我以为在学习每一科时应将知识联系起来便于我们的记忆和理解。必须学会不断总结。学习成绩绝不是与学习的时间成正比的。最重要的是学习效率。一天到晚埋在书本里,既无张也无弛,这是在打疲劳战、消耗战,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且过度疲劳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果,造成恶性循环。完全没必要在学不进去的时候硬把自己拉在书桌旁,最重要的是利用好一分一秒,真正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情,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在立体几何中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方法:①直接法②公式法③转化成线到面的距离,再转化成点到面的距离,最后借助体积转化的思想来求点到面的距离。其中③中包括了很多的知识环节——点面距,线面距及转化的思想。这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应善于总结。另外我们在平时做题时应适当的掌握一些所谓的典型题,当再见到与此差不多的题目时我们可以直接的找到解法,避免了思而不决,从而节省了时间。

在复习的过程中,大概有的同学几科中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必须踏踏实实地从头补起,查漏补缺。特别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要稳扎稳打,对于课后习题不熟悉的要重新再做一遍。总之要以本为本,不要求难求偏,争取在第一轮复习中把劣势补上。这样做到了,把基础夯实,然后在第二轮复习中,在重新巩固基础的条件下适当向深处钻研,从而真正把劣势转化成优势。但是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科兼顾突出重点。不要因为一味补劣势,忽视了其他科的学习,最后优势也变成了劣势。一定要每天留出足够的时间给每科,只是给差项以较多的时间,最后做到各科均匀,且有自己拿手的强项。具体该怎么办呢?我先来谈谈我自己:我语文基础很差,一进入高三便花了很多的力气去学习,但在高考时也只是考了79分,那么劣势科目就不提高了吗?当然也不是的。首先你提高劣势科目时应保证其不影响你的优势科目。在这个前提下去突一突还是很应该的。应尽量向老师、同学找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在复习阶段,每一科都要做大量的习题。我认为做这些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我们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程度。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也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尽量的每一套习题都按高考的要求去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不能因为是练习就觉得无所谓,准确率低、速度慢。在复习过程中,我和同桌就展开了比赛。老师发下习题,我和同桌就规定好时间,看在一节课内谁做的题最多,准确率最高。以前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而现在有了竟争。效率大大提高。我们把这叫做考试效应。把每一次练习都当做考试,当做高考的练兵。久而久之,速度快了,准确率也高了,而且真正考试时轻车熟路,能最大发挥自己的水平。这样在高考时我们才能游刃有余。这其中模拟考试是最好的训练我们的机会,我们更应正确地对待。发下试卷后我们不应马上扔到旁边去,而应认真地分析,哪些题目我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是不会呢?还是失误?找出失误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认真克服这些缺点,巩固试题中反映出的我们还没有掌握的问题。只有经常这样地分析,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这才是我们不断考试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是做我们会的题是无太大的意义的。另外我还要提醒大家在做题中一定不要忘记课本,经常看课本,课本是我们最好的工具书。抛开课本一味做题没有意义。高考不仅是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考查,而且是对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的综合考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尤为重要。这就像万米长跑,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我有个同学高考前两个月,天天头疼、眼花、耳鸣,还有的同学高烧不退,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在高考中取胜。越是在紧张复习阶段,越是要保证充足的运动时间,这既能增强体魄,也是对繁重复习的调剂。在下午与晚上学习之间,打一打球,跑一跑步,你就会发现头脑格外清醒,而且运动能使心情愉快,充满信心。

在紧张的学习中,体育锻炼显得极为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我们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不要认为锻炼身体是浪费时间。早上晚上跑一跑。散散步,既能使自己多吃一些东西,又能使身体轻松,既能学习好又能休息好。

怎样度过高考前和高考过程中的几天呢?我的经验是:在高考前几天不再去做一些难题,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课本上。也抽出一定的时间做出一些比较容易的题,调节自己的情绪。考前要进入考场时有绝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的。但是有少数的人会过度地紧张,还有少数的人不会感到紧张,这两种情况对考试都是不利的。对于第一种情况通常的方法是在进考场之前,把书本大概地看一遍,尽量地看些基础的,看后自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了,减少了担心。还可以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想以前我考过很高的分,这里参考的人肯定我是最棒的,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如果是进入了考场后还是平静不下来,你可以坐在椅子上闭上眼做深呼吸,什么也不想,用手拍打自己的肌肉,使自己放松。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不怎么了解解决的办法。考前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先我们把各种东西应准备齐全。文具盒、准考证、答题板等我们可以用一个透明的袋子装好放在一个比较醒目的地方,使我们随时都可以拿到。此外还要准备雨伞、凉开水等,以备用。高考具有很强的时间意识,我们应预先计算一下每一道小题大约需要的时间,如果对一道题我们看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思路,那么我们应果断地将其放下去做下面的题目。如果有了思路,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应做完。参加高考还应多了解一些考试中常出现的现象。其中我们最常遇到的就是所谓的“舌尖现象”。这种现象是在答题时忽然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不知道了,明明是很熟悉的一道题,这时却也做不出来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着急,首先放下笔,趴在桌子上做几次深呼吸,回忆与考试科目有关的公式,这种现象很快便会消失。消失以后我们便可以继续做题。还有一个现象叫“第一印象”,在没有十分把握的习题中往往第一印象是比较准确的。这告诫我们在考试时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去改做过的题。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都只有一次,既然我们做了,就尽量做好它。高考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次宝贵的人生实践,挑战与机遇并存,汗水与收获同在。我由衷地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七月”里能发挥出自身的最好水平,战胜高考。

注意能力的训练

李伟

高考面对的是全国几百万的考生,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不可能全部都是超出大多数学生知识范围的考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高考的考试内容仍是建立在中学课本,尤其是高中课本内容之上,然后才在基础知识上面提高、升华。这就要求我们打好基础,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些同学自视过高,看不起基本的东西,认为老是学习基础知识是一种愚笨的方法,是智商低的人才做的。其实不然。我就听说过有一位同学从高二开始就一头钻进《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而撇开所有的中学英语。他认为只要学会了大学英语,中学英语自然不在话下。殊不知,大学英语其实只是对中学英语的概括和整理。基本的语法知识在中学里面都可以学到。况且大学英语的阅读生词太多,词汇量不够的同学容易产生困倦感。当然,刚才说过的那位同学高考英语考的很糟。这并非特殊现象,而是广泛地存在于全国各地的高中生中。因此,假如将目光盯住高考的话,最好就老老实实地扎根课本。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一言以蔽之,即诚实、勤奋、严谨。“诚实”,贵在“实”。以老实的态度,求实的心态去看待高中课程,看待高考。高考只是漫长人生过程中的一个栅栏。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去跨过它,即不是每个人都能跨过它。即使跨过去了,也不是意味着今后一切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人生有太多无形的栅栏,远比高考来的牢固,来的可怕。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高考毕竟是短期内最大的栅栏。我们不赞同每个中学生都将高考看成惟一出路,也不赞成对高考采取吊儿郎当的无所谓心态。撇开社会强加的压力,我们也要对自己施加压力。这是一种不同于外力(社会压力)的压力。它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力量驱使,是内力。远比任何形式的外力来的深刻,来的重要。因此,我们要知道高考只是我们追求更高理想,掌握更多知识所要通过的一道门。我们的压力不是要求我们日夜担心高考的成绩情况,而是要求我们考虑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充实,让自身的素质更提高。高考是一场考验,能给予我们信心,也能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岁月里,更上一层楼。总之,以诚实的心态,去正确对待高考,我们会发现高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将高考神圣化了。“勤奋”,是一个从小学起就挂在口头的词语。这儿无须做更多解释。只要我们将“勤奋”从El头移人内心,作为生命能量的一种需求,是主动地勤奋,而非被动的勤奋。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勤奋的动力。“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一句话就触到了求学的根本。高考是真功夫,绝不是你的花拳绣腿能应付得了的。这也就要求我们“诚实”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高考需要的是持久的、毫不松懈的努力。有很多同学善于制订计划,立下誓言,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惜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以至一次次后悔计划定的太多,又一次次重订无用的计划,然后在以多种多样为自己偷懒开脱的借口下,又一次落人先前的怪圈里去。其实,我们只要能完成计划的1/10,就可以算我们努力过了,就证明我们走出了第一步,所以别为没完成全部计划而懊恼。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视各人能力而定,计划贵精不贵多,慢慢来,一点一点积累,总会融汇成大河的。“严谨”,大家并不陌生,只是现在很少有人提及罢了。到处都在宣扬“游戏人生”,这种最要不得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中学生,所以同学们一面将高考看得过重,一面又在高考过后完全放松下来。一个高考成为决然的分水岭。我们强调“严谨”,是要求我们自始自终都要将治学看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它独立于任何世俗的名利之外。以严谨的心态求学,我们会得到更多。

前面主要谈学习态度问题,现在则谈谈能力培养问题。纵观历年高考,考试的内容虽然都源于课本,但又超出课本。这就涉及学习能力了。为什么高考会造成那么多的分歧与差异,不是同学们的智商高低问题,而只是“情商”(ED)。学习能力是考察一个学生情商高低的标准之一。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能力”太模糊、太广泛,因而觉得神秘甚至畏惧,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能力的培养时刻都能从我们学习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说解一道数学题,首先要考虑这道题的总体轮廊特点,分析这是哪方面的内容,要用什么知识,这就是第一个对我们能力的考查;接着要看题目要求的结果,要用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要自己找,通过什么途径如何找等等;然后在头脑里形成几种解题方案,比较其优劣,从中选出较好方法,最后就可以一气呵成,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这个过程无不贯穿着预见、思考,综合分析、判断等能力循序渐近的培养能力。

因此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以记忆能力为基础。有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小学生的专利,高中生无须记忆,只要理解就行。殊不知,理解也是一种记忆,只不过是更高层次的记忆罢了。没有记忆,一切等于零。所以一些需要记忆的东西仍必须记住,而且要记得牢。比如理科的公理、定理、英语单词、语法规则、历史、政治的基本知识点等等。有了记忆,等于脑库中有了东西,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运用上理解能力。加以综合分析,就可以勇往无前了。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具体的某项东西可以用语言进行清晰描述。总之,要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学会多向思维,不要去钻牛角尖,将自身逼入死胡同,逐渐地就可以培养出必备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就是在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是更高层次的能力,高考的难题主要是对这种能力的考察。

其实我们在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能力的锻炼与考验,如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分析力、判断力、预见力、计算能力,以及在错综复杂的解题中抓住中心关键的综合能力等等。高考考的无非也是这些能力,只不过可能加以综合,并以我们一般未曾见的形式出现。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保持严谨、勤奋、认真的态度,不断地反复训练,提高能力。对于高三复习阶段的同学,更是要注意能力的训练。

一般说来,对于高考复习,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要同时面临五六套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方案。如何将这些方案融合一起,需要学生发挥各自的能力,找出一套既能与各个老师同步,又能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总的说来,无论老师的方案如何不同,不外乎根据基础知识复习——基础知识延伸——总的知识网络整理、归纳及相应的综合模拟测试。同学们大体可以遵循教师的方法进行高考复习。高三时候,基本内容大概都已授完。但基础知识掌握并不一定牢固。所以第一阶段复习以课本为主。

在复习课本知识时,不要满足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精读几次课文将课本习题重新思考一遍,同时充分联想在以前的解题练习中接触到的相关知识,课文中的公式、定理一般是如何运用的,有何限制条件,有何特殊情况等。这样的联想使呆板的文字内容与灵活的解题过程联上了网,融汇贯通了知识。

同时可着重复习老师留下的典型例题,并仔细揣摩,熟悉基础知识的运用并寻找一般规律和方法。

这一阶段,可根据复习内容做些相应练习,并且可以广泛扩大习题接触面。

第二阶段则是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上又超出基础。对课本虽仍不能放弃,但不是精读,而是泛读。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复习重点内容。所谓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加强习题训练。这一阶段的习题要有的放矢,围绕重点选择习题,贵精不贵多。做习题时要注意综合分析,积极联想相关知识,将题目联人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中,争取多想出几个思路,在此基础上优选解题方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要记在笔记本上,过一段时间重温一遍,对这个知识网络“充电”。不过这时只要观其大略,熟悉一下思路线索就可以了。同时,要保持少量的练习,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这时要选择两三套有价值的综台习题集,一套上课备用,一套课后练习,通常这一阶段老师会让学生做大量的综合试卷。但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地去答题,发现自己的缺漏处,而不必为考试成绩所困扰。偶尔的较大失误导致成绩出现反常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不必过分拘于此。而是在大量练习中,对自己存在的缺陷进行重点弥补。

第四阶段也是最后阶段,一般称作冲刺阶段。这时候高考日子屈指可数,能力水平大致确定下来,提高是少见的。所以我们若再一味忙于补短腿科目。则显得不明智了。应该是加强强项的复习,同时不要让短腿落下。这时候的复习基本可以依据考试大纲。根据提纲,在脑海中将所学过的知识过滤一遍。这一阶段整个知识网络应该是清晰地印在脑海中。同时对以前做过的重点习题重温一遍。

整个高考复习阶段完成后,就是上阵的日子了。考试前几天一定要保持充足睡眠,精力充沛。并且可以出外郊游,尽量放松自己。考试前一天就不要再去碰课本了。将一些考场需用物件准备好。保持平静的情绪,比如散步、聊天,都可以起到稳定情绪作用。有人说,高考不是一场知识测验,而是一场心理测试,是不无道理的,有些人平时学习很好,小考不倒,可是一到大考,就完蛋了。这就是心理素质不行。还有许多人一到高考,就多种病状都出来了,失眠、拉肚子等等。这都是心理因素作怪。其实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认识,对高考有了乐观的看法,就能在考场上考出自己的风格。

避免外界干扰

周华生

我想,对待高考的正确态度是: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高考的两天半,和高中三年的其余那些日子不会有什么两样: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迎接高考的那些日子里,外界干扰是很多的:售货员的冷脸,突降的暴雨,都会令人(尤其是考生)心烦意躁,不过这些都还算不上干扰;父母的千倍呵护,老师的百倍督促,这些都是为你好,但在我眼中,这才是真正的干扰。一句话,“外界干扰”总是有意无意的提醒你:高考要到了,这可是个特殊的日子,不要紧张,千万不要紧张!对于这些外界干扰,你无法刻意避免,但你一定要正确认识干扰,头脑要清醒,否则,一旦你真以为自己是多么娇贵,需要特殊照顾,你便很难在平静的心境中去复习备考。你将会变得日益敏感,甚至一些日常琐事也会吸引你大部分注意力,令你一连几天焦躁不安,不能专心复习。这可太危险了!

你受到“外界于扰”的影响了吗?你是否对诸如售货员的冷脸、突降的暴雨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显得特别在意?如果答案是“否”,我向你表示祝贺:你拥有一颗平常心;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我提醒你:你必须赶快跳出这旋涡。

高考科目分语数外理化五门,每门150分,无论忽略了哪一门,高考都不免要吃大亏。如果仅凭借一门强项,让其余四门功课拖着后腿,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恰巧”碰上这种情况,即一门强科,四门弱项,而又不能通过单科保送入学,你准备怎么办?我给的答案是:使强项更强,弱项不弱!—文并不是废话。虽然看上去挺像。人人都知道应该这样做,可太多数人完全为自己的兴趣左右,没有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点。

我自己有这样的体会:碰上自己喜欢的科目,学起来可以饭不吃,觉不睡,一口气坐着想上几个钟头;可如果不得不学习那些我毫无兴趣的科目,书还没拿稳,瞌睡就来了。也许很多同学都和我有同感。不过,数学不好不妨碍农民种庄稼,却会把你我挡在大学门外。如果决心选择大学之路,只能克制自己的兴趣趋向。不愿让一门功课拖后腿,便绝不能仅凭兴趣学习。想学哪门就玩命地学,不感兴趣便拉倒的倾向可要不得。

当你对某一门课程实在提不起精神时,你不妨问问自己:为何我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是因为老师讲得差,还是因为这门课学了没用?是这门知识本身太枯燥,还是自己不是学它的料?你不妨多列出几条原因,然后再一条条的检查,看看这些原因站不站得住脚。有些心理上、感情上的因素你自己不一定解决得了,不妨跟老师们说说,和你的父母讨论讨论。如果思想上有大疙瘩,对这门功课的学习是很不利的;而如果能够逐渐培养起自己对这门功课的兴趣,那真是莫大幸事。

在中学,我的兴趣一贯偏向于数理化,而以数学为甚。但是,我一直对语文不感兴趣,以致从小学至高中,语文也确实在关键时刻——包括两次升学考试拖过我的后腿。因此,我和我的家人一直担心语文会在第三次升学考试时再出问题。幸运的是,这种顾虑被证明是多余的,我的高考语文成绩还不错,也算得上是“红色成绩”了。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遇到了明师;不过,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我自己的努力。

我问自己:为什么语文不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它所有的方面都很讨厌吗?事实上,我虽然不喜欢语文,但也并不认为它一无是处。我害怕作文,不过我心里还是有几分喜欢动笔写写文章。我没有读过什么宏篇巨著,《红楼梦》我三次拿起又三次放下,但我读了那么多数理化方面的书籍,弄清楚一篇文章各个段落里都说了些什么还是不成问题的。我的口音受方言影响重,咬不准音,语文第一卷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我从来没对过,不过我声音宏亮,语感强……一条条梳理过去,我发现自己的语文有很大潜力可挖,某些方面甚至还能保证拿高分,成为弱项中的强项。我意识到,我对语文并不是如我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不感兴趣。我完全可以学好语文;事实上,我可以学得很好!

我对语文的兴趣培养起来了,或者说,被重新发现了;可很不幸,你没能培养起你对某一门功课的兴趣。你可以学上一整天外语,可一旦拿起某一门课本,你便连一分钟也坐不住。办法当然有,可你没找到:你和老师、父母、兄弟姊妹、同学都充分的交流了意见,可他们说服不了你,也帮不上你什么忙。你是不是最好先把这门课放到一边不去理睬,等哪一天你突然兴趣来了,或者明天、后天就要考试了,再掉头学习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呢?

千万别这么做!时间有限,耽搁不得。毕竟,应付高考本身就是有一些勉强的。为了高考,天天做模拟题,过年期间都不能完全放下课本,这本身就是一种牺牲。既如此,为什么不能强迫自己多学学弱课?为什么不能在保证强项的基础上把弱科搞上来?高考看的首先是总分。高考不是单科奥林匹克竞赛,强项弱项径渭分明与高考规律是不相适应的。

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对付高考便有了九成把握;如果更上一层楼,做到强科之中无弱项,“弱科”之中有强项,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已是水到渠成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是一种游戏,有它的游戏规则。熟悉它的规则,对于一个备战高考的同学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考考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不假;但一个学生在他的能力与知识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对高考规则(题型、出题风格、考察点,等等)的熟悉与利用,可以使他的分数获得明显的提高。比如说,即使你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没有很大提高,专门研究英语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也可显著提高成绩。也许你会说这就是高考的弊端;事实上,我也这样想。不过,在高考制度改革之间,充分利用它的弊端来提高自己的考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记得高一时,一位正在备战高考的学长这样告诉我:他现在已经具有这样一种直觉,有些题目他完全不会做,但他“知道”题目的答案是多少。当时我是将信将疑。可等到我上了高三……举个例子吧:进入大学后的英语分级考试中,英语听力占了20道题选择题。我对那些英语录音几乎连一个词也听不懂——事实上我也没打算认真听,可尽管如此,我仍然勾对了20道题中的15道(可惜大学考试的游戏规则与高考大不一样,不然的话,接下来的几张试卷我也很可能会顺利过关)。也许你会觉得我“运气好”,可这样的好运气撞到我头上,恐怕不能说是偶然的吧?(我能够蒙对,是因为单凭选择项我便能听出录音机里放的是一个老掉牙的笑话)。

高考考了上10年,各路高手早就总结出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应付高考的方法——尤其是对付所谓“标准化考题”(主要是指选择题)的方法。这些技巧,有的是别出心裁的思路,有的则强调“返璞归真”的机构运算,有的甚至就不必要算出答案,就教你怎样“投机取巧”的蒙一个拉倒。这样的绝招数不甚数,自有专门的参考书或是由老师教给大家,我不准备一一列出,但我建议大家注意一下,研究研究。不一定都去学,但看一下也不费什么事,说不定会有好处呢!

敢把皇帝拉下马

高烘

经历高考的磨炼,在成功的回味和失败的反思中逐渐悟得了一些东西,斗胆将它们告诉后来的同学。

在高考前的复习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应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与之适应的方法。

刚上高三的同学们,你们所经历和体会的正是我也曾经经历和体会过的。刚刚开始一种新的学习,也许有些紧张,也许有些迷惑和焦虑,不要心急,不要害怕。首先的一步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据我的经验,许多同学心态不太对,开始踌躇满志,心比天高,许下誓言要在高三如何如何;过了一两个月,新鲜感丧失了,锐气也被磨光,变得消沉而萎靡不振,稍受挫折就失去了信心。所以我劝告同学们,既要敢有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府)的决心,也要有能屈能伸、愈挫愈奋的魄力;既要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也要有卧薪尝胆、虚怀若谷的毅力与定力。这当然较难做到,我只是指明一个努力方向,只要能朝一个好的方向前进,必定会有较大、较令人满意的收获。

解决了心态要端正的问题后,就是学习方法问题了。学习方法有许多种,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各自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不同,可能会有好恶的不同,有人爱早读,有人爱晚上“开夜车”,这只是具体的执行方式的差异,我想说的是适合于一切人(至少是绝大多数人)的一些根本性的技巧和作法,这些东西我想对每个人都应当是有裨益的。

首先第一点是勤学。就是当天的任务当天一定要解决,不睡觉也要完全吃透,万万不可留给明天,这样做为害甚巨,甚至流毒无穷,解决了前一天的,第二天就会较轻松明朗,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良性循环,以后就可以有精力超过老师的进度或越过老师所授知识的广度,你就有可能领先于大家了。说得容易做起来就不太容易了,我总是设法给自己留下一点有诱惑力的东西(好吃的或好玩的),在学习的时候默想赶紧学好学会,然后就可以享受一下了。这样学起来就比较有干劲而且轻松愉快,效率很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执行方法,在这方面可以百花齐放,不一而足。

第二就是要好问。有了疑惑,自己确实想不清楚,可以问老师或请教同学,不要羞于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懂。无知并不可怕,而强不知以为知最可怕。我们应当把所谓的面子丢到爪哇国里去,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与同学的智力资源。勤学好问的学生最令人敬佩,当然我们不能只问而不思。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是亘古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就看我们怎样去理解它,认真地贯彻它。我注意到有的同学不爱问别人而苦思冥想,其实也许经别人一点拨,他早就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了。还有一类同学属于好问的一类,但他们只想知道具体的过程或最终的结果,而没有想到问明思路,问明一种思维方法。这样的话,问的质量就很低了。所收获的就微乎其微了。我感觉,我们要同的是深层次的东西,就像清华的一句老话一样,我们要的是猎枪而不是干粮。只有掌握了“猎枪”,我们才能擒获各种不同的猎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