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畅销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7:35:03

点击下载

作者:[美]安迪·格鲁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畅销版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畅销版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畅销版作者:[美]安迪·格鲁夫排版:KK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08678092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重温《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本·霍洛维茨(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创业维艰》作者)

1995年,我第一次读《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在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博客或者TED(技术娱乐设计)演讲来告诉我们什么叫企业家精神。事实上,对于像我一样有志于创建和经营自己公司的年轻人来说,当年市场上这类书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这种背景下,《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一书的地位近乎传奇。所有最优秀的经理人都知道这本书。顶尖的投资人们会买来这本书送给创业者,硅谷满怀抱负的领导者们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所有人都心存惊喜:英特尔的CEO(首席执行官)竟然会抽出时间来教我们创业的基本技能——如何管理。

这并不寻常,因为英特尔公司是科技领域最优秀的企业。它实现了有史以来企业最伟大的变革:创建十年后,公司业务从内存转为微处理器。不仅如此,英特尔传奇性的精准精神,使其能够以高度的自信进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如果人们想雇用一位优秀的运营经理人,去英特尔公司找吧——但想说服谁离开硅谷管理最好的公司,可不是件容易事。

安迪·格鲁夫本人也是一个传奇。他是在匈牙利长大的犹太人,祖国先被纳粹,后被苏联占领。他移民到纽约的时候,完全不会英语,并且一贫如洗。他进入纽约城市学院学习,成功攻克语言关,并最终取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母语非英语的他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工作时,用英语撰写了一本重要的半导体教科书。因此,在1968年参与创建划时代的科技公司英特尔之前,安迪就已被誉为科技先驱。1997年,《时代周刊》肯定了他堪称不可能实现的成就,并将他评为当年的年度人物。

这就是《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一书如此非凡的原因之一。安迪·格鲁夫,从一介草根到英特尔的领头人,竟然放下繁务,教授我们他的成功奥秘。并且可没有什么代笔——安迪亲自撰写此书。这是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的礼物啊。

当我亲手拿到此书时,封面让我有些吃惊。1995年版的封面上,安迪·格鲁夫站在英特尔标志前。不同于任何我之前看到的CEO照片,安迪并未穿着高级西装,他的头发也并非一丝不苟,他也没有摆出双手交叉在胸前的强者姿势。不,安迪·格鲁夫穿着平常上班的衣服,他的工牌还挂在皮带上。我反复观察那个封面:“那是他的工牌吗?他拍封面照片竟然连工牌都没摘下来?”

现在看来,那个封面如此完美。这就是安迪·格鲁夫的踏实本色。他没工夫拍光鲜的照片来自我宣传。他为我们写下这本书,如果我们以他在封面上的照片好坏作为买书的理由,那将是我们的损失。他的时间没有放在如何拍照上,而是放在写作这本书上。他不仅仅是在讲课,他把这些经验知识在逻辑和情感上进行连接,并表达出来。我们可以从内心深处理解并体会他想表达的深刻含义。

第一章的开篇就让我感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冲击:“‘生产’包含什么?”好吧,我很感兴趣。煮鸡蛋和建多少监狱会有怎样的联系?事实证明联系颇为紧密。《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开篇即教导我们,合适的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即使我们在处理人类这个系统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在处理人类这个系统的时候。

安迪还告诉我们如何用同样的原则理解社会该如何运行。无论我们怎样大声疾呼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上大学,而不是误入歧途,无论怎样呼吁建造更多的学校,而不是监狱,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成果。事实上反而适得其反。认识到复杂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是一回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安迪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的工具。

多年来,我已经将《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视为真正的经典,有至少三个核心方面可以论证其智慧之处。首先,用一句最简短的话来说,它深入浅出地清晰阐述了相关概念。其次,它坚持在旧的标准中发掘全新的管理理念或找寻全新的视角。最后,大部分管理书籍都在尝试教授基本的技能,《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却在教导读者如何成就卓越。

安迪用如下经典公式阐述了管理这一概念:

经理人的产出=他直接管辖部门的产出+他间接影响所及部门的产出

表面看来很简单,但他点出了经理人和独立贡献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经理人的技能和知识只有从其管辖团队中获得更多的杠杆作用时,才是有价值的。所以,经理人,你是全公司最了解产品的病毒营销(viral loop)模式的人对吗?但如果你不会有效地将这一知识点传达给企业其他团队,这将毫无价值。这就是经理人存在的意义。经理人不需要多聪明,多熟悉业务,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团队绩效和产出。

而获取这种杠杆作用的方法,如安迪写道:“如果一个人工作上毫无作为,只有两个原因:他要么不会做,要么不想做;不是没能力,就是没动力。”这样的角度会让经理人高效地集中自己的努力。想要提高员工的产出,所需要的只是激励和培训。别无他法。

当描述到计划过程时,安迪用如下睿智之语总结了自己的要点:“我已经看过太多例子,很多人意识到今日的差距,并竭力找寻缩短差距的决策。但是今日的差距代表了过去某个时间点上计划的失败。”希望这一简洁有力的洞察不要被年轻读者所忽视。如果你想理解开发产品的一个要素,则必须记住这一点,过程初期所付出的能量将会收到十倍的回报,而过程末期所付出的能量则会收到十倍的负回报。

本书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描述了一个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管理工具:会议。安迪引领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古老的商业原则。他将教导我们如何开会视为首要原则,如何从展开一对一谈话开始。英特尔的CEO竟然会花时间来解释如何进行一对一谈话,真有些不可思议。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事实证明,在经理/员工关系中,一对一谈话不仅是一个基本要素,或许更是一个经理人可以获取到关于企业知识的最佳来源,不进行一对一谈话的经理人对企业动态的了解将非常有限。

安迪总能从简单的表象深入其本质。比如,人们在参观当今的科技公司时,往往会惊叹于其悠闲轻松的环境,但很少有人会认识到为何如此。实际情况是,许多CEO只是随大流,而不会探究真正的原因,但安迪对此做出了完美的解释:

曾经有一位对我们管理风格感到困惑的记者问我:“格鲁夫先生,贵公司强调平等主义的直观表达,比如上班可以穿休闲服、工作地点只有隔间而没有办公室等等,这些不会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吗?”我对此回应道,这并非矫揉造作,而是生存之道。在我们的领域里,每天都必须将知识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混合起来,他们协作产生的决策将会影响我们未来数年的前途。

就是用这种方式,本书得以迅速抓住复杂问题的本质。它提出并解决最棘手的管理问题。关于是否和下属做朋友的问题,安迪是这样回答的: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必须自我评判是否足够专业和恰当。也许可以做如下测验:想象一下你要给一个朋友做出严苛的绩效点评。你会不会觉得有些尴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不要在工作场合交朋友。如果你坦然自得,你应该就是那种私人关系会加强工作关系的人。

通过分解过程,他让难事变得可控。

最后,《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一书的力量在于,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胜任型,更是精英型的经理人。“工作成熟度”这一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书的这部分对于我个人来说格外有意义,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在面试中提出最有用的管理问题:“作为经理人,亲力亲为和放权哪个更好?”

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足以筛选出最优秀的前5%的经理人,而淘汰那些从未深入思索自我能力的95%的人。如安迪所言,该问题的答案是看情况,尤其要视员工情况而定。如果员工对任务的成熟度不高,经理人手把手培训就非常重要。如果员工足够成熟,那么适当放权则更为恰当。这一点安迪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下属的工作表现不佳。我的同事的反应是:‘就得让他犯错,这样才能学到东西!’”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该下属的学费变成由客户来承担。这是绝对错误的。

也许最能反映安迪·格鲁夫管理特点的是最后一章——“别等火烧眉毛才培训”。在所谓的知识经济中管理的人通常认为,他们手下的员工足够聪明,完全不需要培训。安迪对此做出睿智的解释来修正这种观点,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作为顾客在饭店里遇到缺乏培训,甚至最基本的任务比如点菜都做不好的员工时,会感到非常诧异。从而他鼓励我们想象一下在复杂的工作中,如果遭遇未受正确培训的员工时,客户将何等愤怒。最后,他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即经理人只能从两个方面影响员工的产出:激励和培训。如果连培训也做不好,那作为经理人基本就算渎职了一半。

在整个章节中,读者感受到安迪对于培训和教导的强有力的情感,因为归根到底——远胜于其他——他是一名导师……他为这个词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读完《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数年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安迪。刚一见面,我非常激动,立刻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热爱。他用经典的安迪·格鲁夫风格问我:“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他会这么问,我以为他会说些“谢谢”或“很感动”之类的话,而不是“为什么”,但这就是安迪。他总是在教导他人,总是希望从每个学生身上发掘更多。

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混乱中我思索原因,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读过的别的管理书籍都只专注细枝末节,您的书探讨的是真正的问题。”听到此话,大师表情放松了,和我分享了一则无价的故事:

你对管理书籍的说法很有意思。最近我的书架上满得没有位置了,所以我面前有两个选择:扔书或换个大房子。很容易选,但扔哪些书好呢?然后我想到,就扔那些管理书吧!但是有个困难。几乎每一本管理书都是作者本人送给我并亲笔题字签名的,如果把这些题字都扔掉会让我很难过。所以我把每一本书都翻开,把题字页撕下来,然后把书都扔掉。现在,我有一堆很漂亮的给我的题词页,并且也给好书腾出了空间。

我从未遇到过什么人会像安迪·格鲁夫有着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为清晰思考定义最高标准和坚持相信有潜力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平衡。谁还会像他一样,给作者立下这么高的标准,你必须足够优秀,才能将作品挤进他的书架,而你又会感动于希望他能读一下你的作品,哪怕只留下你的题字页?

2001年,我又一次见到安迪,我问了他关于当时一批CEO告诉投资人企业依然坚挺,但实际上业务不断下滑的事。一年前,第一拨互联网公司的泡沫已经破灭,我很诧异为什么那么多企业领导者都没有预见到。安迪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CEO们总是在好消息出现先行指标或者坏消息出现滞后指标时行动。”“为何如此?”我问他。他以贯穿全书的一贯风格回答道:“想要成就卓越,你必须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卓越的定义就是,你在尝试做一件大多数人都不认为会成功的事。而绝大部分乐观主义者都不会关注坏消息的先行指标。”

但这一洞察不会出现在任何一本书中。当我建议他写下这一观点时,他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写下如何不遵循人性本质是[1]多么浪费时间的事情,这就好比你试图否决彼得原理一样。CEO们必须是乐观主义者,这是好事。”这就是经典的安迪·格鲁夫。他具有令人惊艳的洞察力,能看穿每个人的每项弱点,尽管如此,他还是比任何人都坚信人类的潜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愿意花如此多的时间来教导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多年来从安迪·格鲁夫身上不断学习,这是我的荣幸。《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的新读者能加入与我一起分享这份经验,我亦对此激动不已。我深深知道,你会热爱这本非凡之作,这本我所知道的最优秀的导师写下的书。

[1]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是管理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对于某个职位候选人的选择是基于其当前职务的表现,而不是目标职务的相关能力。因此,“经理人会被提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导读格鲁夫教你高产出管理李仁芳

大部分顶尖商学院的课程设计都是用来培训高层经理人的。但是对身负承上启下职责、成为组织的中流砥柱的中层经理人而言,却很少能看到像《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这样的经典著作,这是一本能带给中层经理人无穷教益的实例教案,是一本处处闪烁着格鲁夫实战管理智慧与洞见的实战手册。

英特尔虽是DRAM(动态随机存储内存)半导体领先开发的始祖,但后来不敌日本的东芝、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后起之秀的进攻,因此格鲁夫曾在1984年召开记者会,挥泪宣布英特尔退出DRAM业务竞争。产业史家称此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日太平洋工业大战,日本大胜的第二役。[第一役是以电视机为母舰的消费性电子产业联合舰队大对决,美国以RCA(美国无线电公司)为首的联合舰队全军覆没,以致北美无任何消费性电子大品牌幸存。]

正因为20世纪80年代经历过如此惨烈、如此惊心动魄的太平洋工业大决战,英特尔此后在产品技术的研发创新上才不遗余力,以多系列多层次的创新特遣队推出一个又一个的“X86 CPU”(指X86架构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核心产品系列,配合绵密强韧的产品创新开发能力,以绝不留情的强悍的多系列产品攻击,用“产品海”战术淹没整个战场平原,占领每一个市场空隙,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使敌人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

除了竭力创新,开发了多系列产品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特尔对管理与组织流程的变革也不敢掉以轻心。德鲁克曾经说:“管理可以学习,但很难教导。”意思是经理人的自我启发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不像“营销”“财务”等具体性工作,其本身的原则与观念相当抽象。

但格鲁夫本身有着深厚的经营管理实战经验,又是从基层工程师做起,所以他不但“用脑思考”,还实事求是,懂得“用手思考”。在本书中讨论“会议技巧”“激励”“培训之道”“招人与留人”等攸关中层经理人事业绩效表现的实战技巧时,格鲁夫成竹在胸,娓娓道来,而且是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抽象(概念)的分析交错并行。

本书的论述行文,“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即事言理,理必在事”。格鲁夫在斯坦福大学与罗伯特·伯格曼(Robert Burgelman)教授合开战略管理课程,本身是地地道道的一流名校大牌教授。夫子论道,自然是有板有眼,但更值得读者珍视的,是从他数十年在英特尔这种世界一流公司的管理实战经验中所淬炼出来的管理智慧,不时在字里行间闪烁。

像他所提出的“混合型组织”与“双重报告”体制,都不是一般缺乏组织实践工作经验的人讲得出来的观点,而是一位睿智的工程技术人才与科技博士20年组织管理经验的心得。

而提到高科技事业在“科技人才”管理方面的棘手问题,格鲁夫的见解与做法,事实上已被台湾的半导体元件制造双雄——台积电与联电完全接纳学习。他说:“这群科技人才可以解决他们的上司无法协助解决的问题,技术方面的管理并不一定要设一位‘科技总经理’,通过‘同级群体’的合作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这群制造经理们在双重报告的架构中,便需要向其‘个别的事业群总经理’以及以同级员工为主组成的‘科技制造委员会’报告。”(请见本书第9章“双重报告”。)

明眼的读者到此自然会恍然大悟。原来台积电、联电在组织体制上,跨越各厂间的“黄光”“扩散”“炉管”“侵蚀”等各技术委员会就是这么来的。“侵蚀”技术委员会中各厂的侵蚀工艺专家定时聚会,“讨论一些最近发生的技术问题,并发现这些问题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相关侵蚀工艺的创新性配方就在此技术委员会讨论验证,并上传到公司的“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系统”。今天管理界流行的“知识管理”,格鲁夫早在1983年本书出版前就在英特尔大力推动了!

总之,格鲁夫这本书里的论述,领先潮流,管理观念极为前瞻。他的许多做法,也极符合后来发展的管理理论。如他在本书第5章“不挥舞权杖的决策”里宣称的:“我们希望决策是由离问题最近,而且最了解问题的人来做出。”这完全是后来“管理双权理论——知识权与管理权合一”的领先实务先声。

而在本书的最新版中,格鲁夫也为“后e-mail”时代的组织管理实务提供了敏锐精准的洞见。他说,“后e-mail”时代将更是一个“时间竞争”的时代,竞争的频率与步调将“化天为秒”“化繁为简”。他又说,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其快速应变能力与其办公室的“配置”——经理、下属围大方桌而坐,不费力气就可加速信息传递的速度有关。但是今天,美国企业却靠着更普及的电子邮件,在信息传输与组织沟通协调方面战胜了日本的大方桌!

格鲁夫在本书一开篇就提出一项提纲挈领并发人深省的管理者首要重点,那就是“管理活动组合与管理杠杆率”。

特别是对中层经理人而言,承上启下,事情永远做不完。经理人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永远有更多事情要做,永远有更多事情应该做,也永远是超负荷运转。也因为这项工作的特性,中层经理人必须有同时处理数个管理活动的能力。另外,他还得知道何时该转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能促进整个组织产出的活动上。

格鲁夫启发中层经理人,“一个经理人的产出,就等于他直接管辖和间接影响力所及的组织产出加总:

经理人的产出=组织产出加总=a×A+b×B+c×C+……”(a、b、c……代表管理杠杆率,A、B、C……代表各种管理活动。)

有了这样清晰的概念,中层经理人即得以凭此提升本身的生产力(每单位时间的产出),而具体的方法就是:

·加速每一项管理活动执行的速度。

·提升每一项管理活动的杠杆率。

·调整管理活动组合,剔除低杠杆率活动,代之以高杠杆率的活动!

今天,处在人生中场的中年中层管理人员,失业的可能性大约是十年前的两倍。我观察身边的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朋友们的职场动态,状况还可能越来越糟。其实我们不是任何“老板”的员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员工。没人欠我们一个饭碗,我们必须自己当家。认清只有我们自己(不是我们的“老板”)才是自己的主人。为打赢越来越激烈的“保职战”,我们得好好提升自己的“产能”,增加自己的附加价值与生产力,不能有丝毫懈怠。一天24小时我们都应该竭尽全力追求进步。

追求进步的方法众多,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如本书告诉我们的:好好管理你的活动组合与杠杆率!序言从20世纪80年代的巨变谈起安迪·格鲁夫

本书是我在管理工作上20年心血的结晶,通过这些年的工作与总结,我学会了更有效率地处理事情。全球化浪潮

我学习到的多属于中层经理人的管理招数。虽然一晃多年过去了,但我发现这些招数历久弥新,大部分并没有因时间的变迁而降低了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企业经理人的工作方式,也令我想为本书写一篇新的序言。这两件事就是日本在计算机内存产业上的崛起与电子邮件开始盛行。

让我在此先解释一下:80年代中期,制造DRAM的日本厂商,在技术上已足以超越当初创造此项产品的美国制造商,而美国公司在这块市场上当时已独领风骚达15年之久。

80年代中期也正逢个人计算机的兴起。由于个人计算机里需要使用大量的内存,日本的DRAM厂商遂趁机大举入侵美国市场。英特尔也在这场商战中受到波及。

事实上,英特尔是制造DRAM的始祖之一,甚至曾经是市场上的领导者。但面对美国同业以及日本厂商越来越强的竞争,我们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滑。由于日本产品物美价廉,我们只好削价竞争,结果便导致这项产品开始亏损。最后英特尔决定壮士断腕,放弃了这项立业的产品另起炉灶,并转战微处理器市场。

虽然这样的调整理论上看来既迫切又合逻辑,但是在调整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部署员工,辞掉一些人,并关掉为数不少的工厂。

那时我们很清楚,在这么剧烈的冲击下,唯有自立自强方能救亡图存。在日益艰难的环境里,就算你“成为市场里的老二”也还不够。

最后,包括英特尔在内的整个美国半导体产业顶住了日本厂商的入侵。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而美国的半导体产值也超过了日本。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其实不过就是全球化大潮来袭前的一个先头浪。

全球化简言之就是“商业无国界”。资本及工作可以在世界各地到处转移,而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生意。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大部分需求都可由本土产业供给,但许多市场正以超过美国市场的速度飞速成长,且美国本土市场的需求亦可由其他各国供给。

我曾买了一件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牌的Gore-Tex(一种特殊的防水但透气的布料)夹克,然后我发现它是在中国大陆制造的——虽然它是不折不扣的美国品牌、美国技术,但制造却是遵照经销商的要求在国外完成的。

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是,整个世界将被视为一个单一市场,每个人都必须与世界上其他具有同样能力的人竞争,而不再局限于与一家公司或本土厂商竞争。因此,竞争者将不计其数,且绝大部分“来者不善”。

全球化还有另外一个影响:随着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差别越来越小,“时间”就成为唯一的竞争优势。因此带动了20世纪80年代的另一个重要工具——电子邮件的发展。

就像日本的DRAM入侵如大浪前的先头浪,预示了全球化的到来,电子邮件也对信息流通及新式管理的革命敲响了第一声战鼓。

电子邮件的灵活使用带来了一项极为基本但又重要的暗示。它“化天为秒”“化繁为简”,原先需要较长的时间方能传递的信息,现在不仅传送时间大幅缩减,而且一封邮件可同时发给许多人。因此,如果你的公司使用电子邮件,许多人将得以更快速地与你做生意。

这里我忍不住要讲一件有点讽刺意味的事。当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时,有一些人认为日本的快速应变能力与其办公室“配置”有关。因为在日本公司里,经理和他的下属通常是围着一张大大的方形桌子而坐。平时每个人埋首于自己的工作,各司其职,但如有需要,他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如此便不费气力地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但也正因如此,日本在电子邮件的使用上明显地慢了一步。

这大概可以说是风水轮流转。随着现今企业的触角越伸越广,时间变成了制胜关键,而美国企业反而更能应对局势。道理何在?只因为美国的电子邮件战胜了日本的大方桌!

电子邮件还只是第一波。紧接着,声光、影视、书籍,甚至理财服务都将数字化,信息传送的速度将是“一秒千里”。

这些都只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趋势的开端而已。信息革命的狂澜席卷而来,我们这群经理人以及身处其中的企业该如何应对?这才是问题的核心。顺应新环境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获得中层经理人的青睐。相较于第一线的主管或是位高权重的高层领导者,中层经理人最容易被忽视。

一方面,很多课程传授给一线管理者不少妙方,另一方面,大部分顶尖商学院的课程都是为培训高层经理人设计的。而这两者之间还有一大群人,他们便是中层经理人。

他们之中有的是工头、领班的上司,有的是工程师、会计师或业务代表。不论组织多么扁平或松散,中层经理人都是组织的骨干,然而,他们对整个社会以及经济的贡献往往被忽视。

中层经理人不只存在于大型企业。事实上,几乎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设置了中层经理人。如果你管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税务部门,你便是中层经理人,以此可类推至学校校长、经销厂商或是小镇的保险办事处负责人。这些人对本书第一版的反应印证了我当初的推论,因为英特尔是从非常小型的企业开始成长为跨国大企业的,因而这之中的管理技巧可被各界广泛运用。

另外有一群人也应该被包括在中层经理人的范围内,这群人不直接管理别人,却对别人的工作产生影响。我称这群人为“技术支持经理人”(know-how manager)。这些人了解工作上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周围的人。他们是组织中的专家且经常扮演顾问的角色,事实上他们亦是信息网络中的节点。老师、市场研究人员以及公司中的信息管理人员都可归为此类。他们虽不运用传统经理人的管理权威,但他们掌握的技术以及知识,同样对别人的工作产生着影响,因此我亦称他们为中层经理人。实际上,技术支持经理人的重要性,将随着这个世界朝着信息化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而加强。总之,这群人也应该读这本书。

不管你是技术支持经理人还是传统经理人,你身处的企业都已经别无选择地卷入了全球化及信息革命的洪流。今天,你的公司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调整自己的脚步,二是坐以待毙。

我们已目睹某些企业走向衰亡,而某些企业正挣扎着转型,并发现它们当初的制胜武器已经不合时代所需。某些公司以前从来不解雇员工,但今天也只有一纸令下让成千上万的人顿失收入。这种不幸的景象即源自转型的阵痛。

现在,所有经理人都该想办法让自己适应新环境。新环境的规则是:第一,事情的发生速度越来越快;第二,事情总有人能做——如果你不干,我们就另请高明。话说得明白一点便是:这些改变将会催生一个竞争激烈且难以预期的工作环境。

一个身处当前险境的经理人,必须培养出对“失序”更高的容忍力,但这并不表示你就得向失序举白旗;相反,你应该想办法控制周围的一切。在这本书中,我将把早餐店里的厨房比喻成生产线,与大家分享一些管理心得,这些心得从这本书第一次付梓至今仍然管用。并且我要特别强调:今天的经理人不管身在何方,都必须将自己武装起来,以应对层出不穷的企业兼并,或者是突然面世的新科技。

你需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并预测未知的未来。而当非预期的状况发生时,便是你要加倍努力去调整它们的时候。有句我奉为圭臬的话在本书开头先送给你:“让混沌丛生,然后掌控混沌。”

另外,我也知道你在读这本书时一定会犯嘀咕:“你这一套只对英特尔管用吧!你又没在我们公司待过,我们公司的问题只有老板自己才能解决。”但我相信,这本书中大部分的招数你都能派上用场。不管你是哪一类中层经理人,事实上你都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不要老是等你的顶头上司发出指令。身为一个小组织的领导者,你应该设法提高这个组织的业绩和产能。认识你的组织

本书涵盖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是“产出导向管理”(output-oriented approach to management),我会列出一些准则并应用在有形的制造流程和无形的管理工作上。

以英特尔为例,英特尔是一家制造高科技芯片以及计算机周边产品的公司。我们有两万多名员工,其中约有25%是在生产线上工作,另有25%是主管、维修人员及工程师,还有25%是负责管理诸如安排生产时间、人事以及进出款项的,最后的25%才是负责产品研发、营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

我在英特尔即发现,无论这些员工身在哪个部门,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产出”。有些人制造芯片,有些人准备催收账单,有些人设计软件或广告文案。我在英特尔便是将这个“产出”的概念谨记在心,使整个公司管理更上轨道的人。这些概念其实和我们评估及管理各种投资的财务观念很接近。

第二个概念是“团队意识”。不论政府还是公司企业,大部分的人类活动都是靠团队才能成功。我从这个概念出发得出了本书中我自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一个经理人的产出,便是他所管理和影响所及的下属工作的成效总和。”经理人该如何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换句话说,每天的工作堆积如山,而时间又有限,到底有哪些特别的事得先解决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管理杠杆率”(managerial leverage)这个概念,它是用来衡量各种管理活动对提高团队产能的作用的指标。高杠杆率的管理活动才能带来高产能。

团队中的每一个体都各尽所能,这个团队才会有最高的产能。这是本书中的第三个主要概念。我相信企业应该能像训练运动员一般,随时激励员工力求最佳表现。在书中我也将以运动竞赛为例,讨论如何以“回馈”来维持企业团队的高产能。

我们必须认清“无法预测未来”这个事实,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应该就此放弃计划”。首先,我们应该像消防队训练消防员一样地训练员工。因为消防队永远不知道下一场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地,所以他们时刻保持警惕,随时整装待发。

其次,公司应该减少管理层级以加强应变能力。随着电子邮件盛行,信息互动变得更便利,管理者过去需传递信息的任务将由计算机来承担。减少管理层级的结果是,每一个经理人必须管理更多的人。在英特尔的管理哲学中,主管和下属间的例行性一对一会议是基本功课之一。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彼此传授技能及交流信息。通过对特定问题或状况的讨论,主管传授下属所需的技能并教他们如何切入。与此同时,下属也提供主管所需的信息,让主管了解他们如何开展手头的工作。

因为时间有限,一对一会议不免会占去经理人有限的资源。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举行一对一会议呢?因为你管理的下属虽然变多了,但一对一会议仍可以降低召开整体会议的频率。

大部分员工可通过网络实时了解他们需要的信息,过去通过会议来“传达政令”的做法已经没有必要。你也不需要靠一对一会议来了解下属的进度,因为他们能通过计算机向你报告。

回头看看我所举的“日本大方桌”的例子。下属无须离座便可接受上级的指示,但有时领导还是得另外找个房间同个别下属面对面地谈些事情。不管是日本传统式的还是电子邮件式的办公室,一对一会议还是有必要的,但会议的目的将会越来越单纯。因此,虽然你需要管理更多的下属,但会议的频率和所需的时间都会减少。经营你的职业生涯

如果你既得扮演经理人又得扮演员工的角色,那该怎么办?

我读过的一篇报道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年人失业的可能性大约是80年代初的两倍,而且状况越来越糟。

总而言之,无论你从事哪一行,你都不只是别人的员工——你还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员工。你随时都在和上百万和你一样在经营着自己职业生涯的人竞争,有些人也许还比你强,或是更热衷于此。但你先不要把矛头指向你的同事——他们只是沧海一粟,众多竞争者还隐藏在公司的竞争对手那里。所以,如果你想打赢这场“保职战”,就得好好维持你的竞争优势。

如果你是在一个成长缓慢或几乎无成长的公司里,你就得小心一群野心勃勃急着往上爬的新同事了。他们可能已经万事俱备,只是有你这个老臣挡在路中间。对此,你的上司迟早要做出留下你或是请你走人的决定,而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完全取决于你。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经理人成功的秘诀就是:看准一家好公司,进去后好好干,而公司也会有所回馈。但现在可不同了。

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对每个人的生涯规划都有致命的影响。没人欠你一个饭碗,你必须自己当家。你每天都得和上百万的人竞争,得想办法提升自己对工作的贡献,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你需要随时学习并适应新环境,必要时可能还得从这家公司跳到那家公司,或是从一个产业跳到另一个产业……关键就在于你要认清,只有你是自己的主人,如此你才不会成为这场硬仗的牺牲者。

在我提供一些制胜绝招之前,有些事先请你想一想:

1.你在公司里是真有贡献还是只是个传声筒?你如何增加附加价值——这唯有靠你不断地设法增加你的产能。你是个经理人,而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便是“公司的产能是经理人个别产能的总和”。理论上,一天24小时你都该竭尽全力追求进步,提高产能。

2.你的工作是不是无关紧要?或者你老是要等你的上司或别人来解释你该做什么?你是不是组织中的重要人物?或者你只是在一旁优哉游哉?

3.你是不是总在追求新知识或是尝试新科技?(只是看看书可不算。)或者你是在一旁看戏等人来重整你的企业?(这就叫“坐以待毙”。)

我曾是工程师,现在是高科技公司的经理人。同时我也和你一样,是我自己职业生涯的老板,每天都得提高自己的产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我的客户。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发财梦并让美梦成真。但有时候我认为人们并没有搞清该如何应对周围的变化,这又让我得知自己是现实主义者——只有能在变化中生存的人才会对未来抱持乐观的态度。我写此书的动机就是提出能增加你价值的方法,提高你的“存活率”。

以我在英特尔的经验,我相信我归纳出的生产法则、管理杠杆率和激励员工超越巅峰的方法等秘诀,一定能够帮助各行各业的人——包括律师、老师、工程师、主管,甚至编辑……简言之,所有的中层经理人——提升生产力。

就让我们从参观“早餐店的生产线”开始吧。第一篇早餐店的生产线第1章 “生产”包含什么?

你必须按预定的时间、可接受的品质以及可能的最低成本,依据顾客的需求制造及运送产品。

如果你想了解生产管理这件事,请你先假设自己像我读大学时那样在一个餐厅当服务生,你的主要职责是准备一份包括煮了3分钟的鸡蛋、奶油面包以及咖啡的早餐。当你将早餐送上顾客的餐桌时,每样东西都应该是热气腾腾刚出炉的。限制步骤

以上的准备过程就已涵盖了生产的基本要素。你必须按预定的时间、可接受的品质以及可能的最低成本,依据顾客的需求制造及运送产品。生产流程如果以“应对顾客突发的各种需求”来设计,通常会造成闲置产能或是存货成本提高等弊病。用早餐店做例子,顾客可能希望一坐下来,便能吃到熟度适中的煮鸡蛋、香酥可口的奶油面包以及热气腾腾的咖啡。要满足他的期望,你要么将厨房闲置着等他大驾光临,要么一直备有这套早餐的存货,但这两种做法都不实际。

制造商应该了解生产所需的时间并定下出货的目标时间。早餐店应大概在顾客进门后5到10分钟送出早餐,并以具竞争性的生产成本生产,才能获取应有的利润。就让我们先检视一下早餐店的生产流程。

首先,我们必须找出决定整个生产流程的“限制步骤”(limiting step)。早餐组合中哪一项准备起来最耗时?答案无疑是煮蛋。因为咖啡已经煮好在壶里,而烤面包只要花一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应该以需时最长的煮蛋为限制步骤。煮蛋其实不仅需时最长,对大部分顾客而言,它也是早餐组合中最重要的一项。

接着我们要反推流程(见图1-1)——也就是用最后完成的时间向前推算,先弄清楚煮蛋、煮咖啡及烤面包分别需要的时间,以便于它们同时完成。首先,计算将这三项产品摆在餐盘里所需的时间,然后计算从烤面包机中拿出面包、从壶中倒出咖啡以及从锅中捞出蛋来的时间。将以上所需时间的总和,加上拿蛋和煮蛋的时间,便是整个流程需要的时间。这在生产管理上称为总产出时间。图1-1 煮蛋是限制步骤

现在来看面包这一项,以煮蛋所需的时间为基准,你必须在这段时间放好面包及烤好面包;最后,以烤面包的时间为基准来决定何时倒咖啡。在此,最重要的是以需时最长(或最困难、最敏感、最昂贵)的项目为建立生产流程的基础,再以此考虑其他项目。

拟订流程计划应围绕着最关键的步骤,在早餐店的例子中就是煮蛋的时间,然后再考虑其他各项的产出时间,将其交错安排进生产流程里。用生产管理的术语来说,这些步骤“时间互偿”。

限制步骤的概念可被广泛运用。以英特尔招募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例,英特尔的经理到校园招聘,面试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然后邀请其中较具潜力的应征者到公司参观。

英特尔负责这些学生的餐旅费。在参观公司时,这些学生将接受另一批经理人及技术人员的面试。经过不断的测评,我们会录用那些技能与英特尔需求最相符的学生,接受职位的人便可以开始上班。

应用前述的生产基本原则,你必须围绕最昂贵的项目设计流程。在此,学生的餐旅费成本最高,所以我们让部分经理直接到校园招聘以大幅降低此成本。而为降低招聘每一职位所需的成本,我们还必须提高受邀参观公司的学生最后决定来就职的比例。若能以电话面试的方式在邀请之前先过滤一遍,不但省钱,还会提高受邀者的就职率,并减少对应征者使用昂贵的限制步骤(请他们来公司参观)的需要。

我们也运用时间互偿的准则。招聘者以学生毕业的时间向前推算,设定各种必需的步骤及其所需时间,这些步骤包括校园招聘、电话面试及参观公司等,这都必须在学生毕业前几个月妥善安排。生产的步骤

准备早餐的过程其实还暗藏不少玄机,其中便包含了三项基本的生产步骤:

1.制造:这种生产活动通常有物理或化学变化。煮蛋便是物理变化的一种。

2.组装:将零件拼装组合在一起产生新个体。就像我们把鸡蛋、面包和咖啡组成一份早餐一样。

3.测试:对零件及最终产品作检查。我们可以以目测来鉴定咖啡是不是煮好了,面包有没有烤焦。

制造、组装及测试可以灵活运用在其他不同的生产活动中。以训练业务人员销售新产品的任务为例,我们便能清楚划分出这三个要素。

1.制造:营销和研发人员将一大堆产品资料转化为业务人员理解的销售策略,这个将资料转化成策略的过程便是制造。

2.组装:将各种销售策略组合成完美的销售计划。在新产品上市的会议上,营销人员将最合适的策略和必要的市场资料(如竞争商品的价格和存货状况)结合产品说明、宣传册及活动挂图向业务人员报告。

3.测试:在真正上市之前应先有一场虚拟的上市发布会。在此会议上,被挑选出来的业务代表要对策略及销售工具等做出反馈。如果反馈不佳,亦即测试结果不良,整个策略就必须修改或重新制定,以符合原定的营销及销售目标。

计算机编译器的发展也同样牵涉到制造流程、组装、测试这三项要素。计算机听不懂人话,想让它运作只有使用程序语言。编译器就像一个翻译人员,它能将人的语言转换为计算机的语言。有了编译器,程序设计师就可以用人的思维来思考,而不必满脑子都是乱码或“0和1”。显而易见,这项转换工作非常复杂,因此,编译器开发的重任便落在天赋异禀的软件工程师身上。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人们才能如此轻松地学会使用计算机。

整个编译器的开发中便包含了一连串的制造流程。软件中每一部分的运转都是根据一定的规格设计的,而每一部分也都必须经过单元测试,无法通过测试的部分便必须重做。当所有的部分都及格了,这些个体就被组装成一个编译器,并且在送到客户手上之前进行系统测试。时间互偿的概念在这整件事中将被广泛运用。因为各步骤产出所需的时间事先都已经设定,所以步骤与步骤之间如何做最好的衔接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设计。

表面上看,准备早餐、招募新人、业务人员训练,甚至编译器的设计这几件事简直毫不相关,但本质上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基本生产流程。复杂化

现实生活中总是布满荆棘。我刚刚设计的早餐店是在产能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做的假设——厨师从来不用等锅煮蛋或是等面包机烤面包。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你在排队等着用烤面包机,该怎么办?如果你不把排队等候这件事纳入你的生产流程来考虑,你3分钟煮的鸡蛋可能就要变成煮了6分钟的铁蛋!

所以,如果你的烤面包机数量有限,你就必须把这一步骤当成限制步骤,重新设计流程。煮鸡蛋的品质仍然决定顾客对早餐的喜恶,但时间互偿的部分必须重新调整。

我们该如何调整这个模块中的制造流程?从早餐上桌的那一个时点倒过来推,我们会比较清楚哪些步骤会受到影响。

请看图1-2,有关蛋和咖啡的部分仍然维持不变,但烤面包机的数量有限会造成相当大的变化。现在你必须考虑拿面包、烤面包和等烤面包机的时间,这表示整个生产流程要有所改变。烤面包的部分成为限制步骤,整个流程的重新设计都必须以此为中心。

再把事情复杂化一点。万一你在该煮蛋时碰巧被卡在等烤面包机的长龙中,你该如何是好?乍看之下似乎没有办法,其实不然。图1-2 烤面包机产能有限,所以是限制步骤

如果你是这家餐厅的经理,你可以考虑让某些人专司一职。你可以让某个人专门烤面包、专门煮蛋或是专门倒咖啡,然后再找一个人来监工。当然,这笔人工支出可能太大,让你连想都不去想。

如果你是服务生,你可以请也在排队的同事帮忙,在你去放蛋时让他帮你放面包。但当事情必须寻求他人帮助时,结果通常很难预期。身为餐厅经理,你也可能再多买一台烤面包机,但这又会是一笔昂贵的支出。

或者你也可以持续不断地烤面包,这样一来虽然增加了面包的存货成本——有一些面包烤好但放久了就得丢掉,而热面包将可以随时供应。总归一句话,至少你知道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些办法可想。你可以增加设备产能、增加人手或是提高存货量,每个办法都各有利弊,但也都对整个烤面包的流程有帮助。找出最佳策略

因为每一个方案都得花钱,你的责任就是找一个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来运用资源,这也是所有生产活动最佳化的关键。

虽然人们常说世上无绝对,但凡是能以最低成本达到理想的运送速度以及品质的,便是最佳方案。为了找出这个最佳方案,你必须了解各方案(诸如增加人手、增加产能以及提高存货量)的利弊得失。当然,不是要你拿着秒表去计算每个人等烤面包机的时间,或是用任何高等数学知识去计算存货和设备成本。重要的是你必须了解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及其互动关系。

现在我们要更进一步地把这个例子中的早餐店厨房换成一个大规模生产的大厂。首先,你添购了一台能固定且持续生产煮了3分钟的鸡蛋的机器(见图1-3)。我们已经假设顾客喜欢煮了3分钟的鸡蛋,而且有大量且可预期的需求。因为这台机器是设计好的自动设备,它将失去生产煮了4分钟的鸡蛋的弹性,而只生产煮了3分钟的鸡蛋。图1-3 煮蛋机可以连续生产煮了3分钟的鸡蛋

其次,这部煮蛋机的生产速度应该配合烤面包机。我们现在已经将整个流程转化成连续性作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灵活性,无法再针对个别客户的特殊需求做调整。所以,我们的顾客如果想享受这套新模块所带来的利益——较低的成本和稳定的品质,他们就得改变他们的期望。测试与验货

然而,连续性作业并不能保证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品质。试想:如果煮蛋机的水温失控的话会发生什么——在失控期间所煮出的蛋将成为废品,而同一时间生产的烤面包也将因为没有蛋可以一起送上桌而成为废品。你该如何将这种风险降至最小?功能性测试会是个好方法。你要不时地敲开煮鸡蛋检查它们的品质,但这样你也必须丢掉检测过的蛋。

另一个方法称为“线上检视”,包括多种做法。举例来说,你可以找一根温度计经常性地检测水温。为了节省聘请专人读温度计的费用,你可以请人设计一个小机关,只要水温和设定的温度差了一两度就会铃声大作。这里的要点是:只要有可能,你都应该使用线上检视的方法,而避免必须要牺牲产品的测试方法。

这台煮蛋机可不是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在煮蛋之前,蛋可能已经臭了或裂了,或是它们可能过大或过小而影响了煮熟的速度。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你必须验货。如果验货时发现不合格,你可以当场退货,但你也就没有原料可供制造。这样岂不要停工了?

且慢!这就是你要有原料存货的原因。存货的多少要视情况而定。原则上,你的存货应该至少能在供货商下次送货之前满足工厂的用料速度。在这个早餐店生产线的例子中,如果蛋商每天送一次货,你就必须要有足够一天使用的安全存货量。但记住一点:存货需要成本,你必须权衡累积一天存货量的利益和所需费用。

除了有形的费用之外,你还得考虑无形的风险。如果煮蛋机出现故障将会怎样?你会失掉多少顾客?要把这些顾客再招揽回来的成本又是多少?这些都是有关风险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所有的生产流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原料在流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生蛋的价值不如煮熟的蛋,搭配好的早餐套餐比没搭配的价值高,而厨房里的那些“成品”,只有摆在顾客面前才能实现其价值。因为顾客走进这家餐厅就是要享用它们。

一个已完成的编译器的价值远胜于之前的“零组件”——语义分析、程序编写及运行时间等。而在招募新人的例子中,一个我们决定雇用的大学毕业生,其价值远超我们在校园招聘时面试的学生。

我们应该谨守“及早发现、及早解决”的准则,如此我们便能在生产流程中价值最低的阶段修正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在蛋商送蛋之前让他们把坏的蛋挑出来,而不是让我们的顾客在餐桌上发现它们。同理,如果我们能在校园招聘时就决定筛掉哪些人,就可以省下双方在接下来的面试中所花的时间和金钱。而在开发编译器的例子中,我们应该在单元测试时就找出问题,如果在“组装”好之后才发现有毛病,麻烦就大了。

我还想拿美国的司法审判系统举例,即使这样有可能让我戴上“冷血”的帽子。让我们把司法审判系统看成一个生产过程,而最后的目标是要找到犯人并绳之以法。

整个生产流程从有人到警察局报案开始。如果警方已掌握特定的线索,接下来便是更详细的调查,但经常案子到此便会因为缺乏证据或其他原因而僵在那里。如果案子再发展到下一阶段,警方找到了嫌犯,他们便得四处找人证、物证,立案并送至法院起诉,但起诉时通常也会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驳回。

起诉若被受理,下一步便是审判。嫌犯可能被判有罪,也可能被判无罪。被判有罪的还得看刑期:有的可能被保释,有的可能还要继续上诉,到最后只有少数的人被送到监狱里。

如果我们对每一步骤进行到下一步骤的“成功率”做一个合理的假设,我们会被最后的结论吓一跳!假设我们把所有审判的费用加总,再分摊到那些最后真正被绳之以法的罪犯身上,我们将发现每件案子审判的成本高达百万美元以上——好一个让我们这群纳税人心里淌血的数字!这个数字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是所有被指控的人之中,只有少数人会经过所有的司法程序而被关进监狱。

大家都知道现在美国的监狱已经人满为患,很多罪犯都因此而缩短刑期,甚至不用服刑而改服其他劳役。这严重地违反了生产流程中的基本概念,也因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非常明显的是,我们应该把“定罪”列为限制步骤。即使今日,在美国建造一间牢房的成本大约是八万美元,再加上养一个犯人的费用大约为一万到两万美元,相较于原先定罪所需的上百万美元成本,也只是沧海一粟。

我们花了上百万美元审判一个人,却因为少了一间只要八万美元的牢房而让这名犯人在社会上游荡,这真是大大滥用了我们在司法体系上的投资。而这也正是设错了限制步骤(即牢房的有无)造成的结果。第2章 从早餐店的库存谈起

我们不仅要辛勤工作,还得懂得如何工作。

好,现在承蒙顾客支持和某位金融巨子的鼎力资助,你的早餐店规模扩大了,面包、咖啡和煮鸡蛋都分别置办好了生产线。身为早餐店经理,你拥有为数可观的下属,还有一大堆自动机器设备。但你若想让这工厂正常作业,最好先设定一套衡量指标。设定指标

这个时候,你的产出已不只是你送到客人桌上的早餐,而是整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产生的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要管好你的产出,你得先设定一些指标;要做到高效高产,你需要更多的指标。你可选的指标也许不计其数,但除非“每一项指标针对不同作业目标评估”,这整套指标才会发挥功效。

假设为了达到你的每日生产目标,你共设计了5项指标。那么这5项指标应该是些什么呢?或者可以这样问,你每天早上踏进办公室时,最想马上知道哪5项信息?以下是我的拙见:

第一,你想知道这一天的销量预测。今天可能卖出几份早餐?要评估你的预测有多准,你可以将昨天的预测和实际的送货量做个比较。换言之,你要找出前一天的预测和实际销量之间的差异。

第二,原料存货。手上的鸡蛋、面包和咖啡是不是够用?如果不够,你还来得及订货;如果太多,你可能要考虑取消今天的订单。

第三,设备的状况如何。如果昨天曾经发生故障,你得赶紧把它修好,或是重新安排生产线,以应对新一天的供货。

第四,你必须了解你的人力资源。如果有两个服务生请病假而你还想正常供货,你就必须动点脑筋。是找临时工呢,还是从烤面包的生产线上调个人来充当服务生?

第五,你得设下人力资源品质指标。你不能只看一个服务生送了几份早餐,因为即使他送了几千万份,如果同时得罪了每一个客人,你的生意也白做了。顾客的意见对你的生意影响太大,你可能要考虑在收银台旁边放个顾客意见箱。如果某个服务生被顾客抱怨的次数太多,你就得找他来谈一谈。

这些指标对你管理早餐店都非常重要。如果你每天先检视这几项指标,就能在问题还没变得太糟之前将其解决掉。指标配对

指标能将你的注意力引导到需要监督的事情上。举例来说,只有你开始注意你的存货水平,你才可能着手降低你的存货量。不过仅仅这么做还不够,因为你有可能因存货量太低而无法应变。指标能引导我们的管理,但我们必须要小心过犹不及——不要反应过度!

我们可以通过“指标配对”的方法来避免反应过度,因为如此一来,你便可以在反应的同时了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在前述存货的例子中,你必须同时注意存货水平和避免缺货的发生。如果发生缺货的概率太高,你就得小心不要将存货水平降得太低。

这项指标配对的准则应用在编译器的开发上尤其有用。因为,每一个软件单元的完工日期及其程序执行的能力都是我们关心的指标。要是我们能兼顾这两件事,我们就可以避免求好心切而延误了交件时间,抑或是仓促行事而导致产品质量不佳。“指标配对”能让我们通过权衡找到最佳方案。

最能体现指标(或是指标配对)功效的便是管理工作。英特尔运用指标来提升生产力已经很久了。

指标运用的第一个原则是,“有总比没有好”。任何管理都需要评估,但我们也发现,一个有效的指标应是评估产出,而不是产出之前的生产活动。

这就像你在评估一个业务人员的绩效时,你在乎的是他拿下了多少订单(产出),而不是他打了多少电话给客户(活动)。

指标运用的第二个原则是,一个好的指标应该是用来衡量具体且可计算的事情的(见表2-1)。因为这些列出来的指标都是可量化的,所以和它们配对的指标应该强调质的方面。因此,我们除了想了解一天可以处理多少笔应付账款外,还应该将不论是供货商反映还是内部稽核发现的错误列为配对指标。在评估清洁工的工作时,我们不仅要注意他清洁的面积,还要参与这座办公楼中的公司对清洁的质量做出的评判。

这类指标配对有多种用途。第一,它们清楚地列明了目标;第二,为评价管理活动提供了相当的客观性;第三,让在不同组织中从事相同管理工作的人有互相比较的依据。有了指标,我们才有办法比较两栋大楼的清洁工的绩效。事实上,设定了指标之后,员工的斗志也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提升工作绩效。表2-1 办公室活动及其产出指标黑箱理论

我们在此先把这个早餐店的厨房假想成一个黑箱。我们投入了原料、人力(包括服务生、助手和你这个经理)而产出早餐(见图2-1)。

大体上所有的生产流程都可以简化成这种黑箱图例。因此,先前提到的人才招聘也可以用黑箱来表示。我们投入了大学毕业生,而最后被我们录用且愿意来上班的便是产出。我们所投入的人力则包括到校园招聘或是在公司面试的经理人。图2-1 将“黑箱理论”应用在早餐店管理中

在业务人员的培训中,我们将产品说明投入黑箱中,而产出的是受过培训的业务人员。至于涉及的人力则包括将原始资料转成销售工具,并负责教业务人员如何使用资料的营销人员。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用这个黑箱来解释。在催收账款的部门中,他们投入有关客户的信息——订的货品、价格、数量及交货方式等,而最后的产出则是可以用来催账的账单。投入的部分当然也包括其中所有的人力。

这个黑箱将生产过程所涉及的投入、产出以及人力清楚地做了分类。为了让这个流程进行得更顺利,我们可以在黑箱上挖几个洞,看看葫芦里卖些什么药。如图2-2所示,我们将能更清楚地了解生产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