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13:12:50

点击下载

作者:李韶莹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妇产科学基础

妇产科学基础试读:

前言

模块一绪论扫一扫,看课件

看课件【学习目标】

掌握:

妇产科学的研究范畴。

熟悉:

妇产科学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了解:

妇产科学的发展概况。一、妇产科学的发展概况(一)妇产科学的起源

史载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希腊及罗马等国家和流域就有妇产科的医疗实践,其中出现于古埃及的《Kahun妇科纸草书》就专门论述了女性健康与疾病的处理方法,被认为是第一部妇产科学专著。

文艺复兴时期(约14世纪末~18世纪),解剖学获得巨大发展,解剖学的发展推动了产科技术的进步。1774年英国产科医师Hunter出版了《图解人体妊娠子宫解剖》,描述了胎儿发育的各个阶段,至此,一门独立的产科学已基本形成。妇科学与外科学同步发展,1801年阴道窥器问世,使妇科检查发生重大变化。随后,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经腹子宫切除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在临床问世并发展,但围手术期死亡率极高。直至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生素和输血技术的应用,子宫切除术才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倡导无菌接生,提倡产科无菌手术。至此,妇产科学初见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妇产科学有了突破性进展,与内、外、儿科学一起构成西医学的四大临床医学主干学科。(二)我国妇产科学的发展

19世纪初,妇产科学开始传入我国,并通过各地教会创办了医学堂和医院。1929年我国在北平(现北京)成立了第一所国立助产学校和产科医院“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医院”,开创了中国人自己创办西医妇产科教学和医院的先河,推动了我国妇产科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妇产科学和妇女保健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迈入快速发展的新纪元。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医学的空前发展,我国妇产科学在以林巧稚为代表的广大妇产科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教授采用大剂量化疗治疗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取得显著成效,引起世界关注。2009年9月在第16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大会上,我国妇产科学会被正式接纳为成员,使中国的妇产科在世界妇产科讲坛上拥有了不可缺少的一席。(三)妇产科学近代的重要进展

1.产科学理论体系的转变 产科学理论体系由以母亲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转变为母子统一管理的理论体系,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不仅显著降低了母婴死亡率,而且带动了围产医学等分支学科的诞生。目前,广泛采用围产期监护技术和电子仪器,以及产科医师和新生儿医师合作的加强,大大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率。

2.产前诊断技术的创新 目前,通过产前的一些特殊检查手段,如羊水、绒毛细胞及胎儿血细胞培养等,在妊娠早、中期诊断出某些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尤其是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筛查及出生前诊断,减少了不良人口的出生,从而优化了人口素质。

3.妇科疾病治疗技术的发展 宫腔镜、腹腔镜、细胞学技术的创新,大大提高了妇科疾病的诊断率,同时微创手术(腹腔镜及宫腔镜下手术)使妇科恶性肿瘤的根治手术和良性肿瘤及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4.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试管婴儿的诞生,到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完善了计划生育的内涵,而且着床前的遗传学诊断为预防出生缺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解决了妇女的不孕问题,也促进了生殖生理学的快速发展。

5.妇女保健学的建立 妇女保健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以妇产科学为基础,主要研究女性一生各时期生理、病理、心理的改变及适应社会的保健要求与措施,维护和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我国已建立健全妇女保健三级网,突出妇女保健学的社会地位。二、妇产科学的研究范畴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及生育调控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和计划生育。产科学是研究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全过程中孕产妇、胚胎及胎儿所发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对其进行诊断与处理的临床学科,包括产科学基础、生理产科学、病理产科学、胎儿医学四大部分。妇科学是研究非孕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并对病理改变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包括妇科学基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生殖内分泌疾病、生殖器肿瘤、不孕症及女性其他生殖器疾病。计划生育主要研究女性生育的调控,包括优生、避孕和绝育等内容。三、妇产科学的特点及学习要求

妇产科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女性生殖系统是整个人体的一部分,与身体其他系统不可分割,因此与人的整体性密不可分。妇产科学虽然分为产科学和妇科学,但两者有共同的基础即女性生殖系统,许多产科疾病和妇科疾病互为因果。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同时也是预防医学。许多妇产科疾病可通过一些预防措施避免发生。因此,正确认识妇产科学的课程特点,既要掌握临床技能,又要熟悉各种预防知识和对策,对学习妇产科学尤为重要。

学习妇产科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要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充分发挥已掌握的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发挥本学科的作用,为广大妇女解除或缓解病痛,促进健康,为健康妇女传授保健知识,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维护和促进妇女健康。

复习思考

1.妇产科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2.妇产科学的特点有哪些?

3.简述妇产科学近代的重要进展。扫一扫,知答案模块二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掌握:

1.女性骨盆的结构。

2.女性内生殖器的结构及功能。

3.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4.月经及月经周期的临床表现。

5.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熟悉:

1.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结构。

2.女性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3.月经周期的调节。

了解:

1.了解盆腔血管、淋巴及神经分布。

2.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项目一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相关组织。一、骨盆(一)骨盆的构成

1.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骶骨由5~6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上缘明显向前突出,称为骶岬;尾骨由4~5块尾椎融合而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

2.骨盆的关节 两耻骨之间由纤维软骨连结形成耻骨联合,骶骨与髂骨相接形成骶髂关节;骶骨与尾骨之间是骶尾关节。耻骨联合在分娩过程中可轻度分离,以利于胎儿娩出;骶尾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分娩时尾骨后移可加大出口前后径。

3.骨盆的韧带 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韧带为骶结节韧带。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韧带为骶棘韧带。妊娠期韧带受性激素的影响可变松弛,有利于分娩。(二)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分界线,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分界线以上的部分是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为腹腔的一部分,假骨盆与分娩无直接关系。分界线以下的部分是真骨盆,又称小骨盆,也称骨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真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为骨盆入口,下口为骨盆出口,上下口之间为骨盆腔。骨盆腔前壁为耻骨联合和耻骨支,后壁为骶骨和尾骨,两侧为坐骨、坐骨棘和骶棘韧带。(三)骨盆的类型

根据形状,骨盆分为4种类型。

1.女型 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耻骨弓较宽,坐骨棘间径≥10cm。此型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

2.扁平型 骨盆入口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曲,骨盆浅。此型较常见。

3.类人猿型 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骶骨向后倾斜。骨盆的骶骨往往有6节,故骨盆腔较深。此型少见。

4.男型 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耻骨弓较窄,坐骨棘突出,骶骨较直而前倾。骨盆腔呈漏斗形。此型最少见。

上述 4 种基本类型只是理论上的归类,临床所见多是混合型骨盆。(四)骨盆底的组织及其功能

骨盆底由外向内有三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外层由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组成;中层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组成;内层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两层筋膜组成。骨盆底的功能是承托并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分娩时会不同程度地损伤骨盆底的组织或影响其功能。二、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图2-1)。图2-1 女性外生殖器示意图

1.阴阜 为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青春期该部位皮肤开始生长阴毛,阴毛分布呈倒三角形。

2.大阴唇 为两股内侧的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大阴唇外侧为皮肤,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外伤后易形成血肿。

3.小阴唇 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淡褐色,无阴毛,富含神经末梢。

4.阴蒂 位于两小阴唇顶端下方,由海绵体构成,分为头、体、脚三部分。阴蒂富含神经末梢和血管,极敏感,易勃起。

5.阴道前庭 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域,前端为阴蒂,后端为阴唇系带。阴道前庭区域内有以下结构:(1)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大阴唇的深部,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2)前庭大腺: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方深部,左右各一,如黄豆大小,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可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当腺管口堵塞后,可形成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3)尿道外口:位于阴蒂头后下方,略呈圆形,后襞上有尿道旁腺。尿道旁腺易有细菌潜伏,引发感染。(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尿道外口后下方。处女膜覆盖阴道外口,中央有一处女膜孔,可因性交或剧烈运动而破裂,分娩后仅留有处女膜痕。三、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后两者统称为子宫附件 (图2-2、图2-3)。图2-2 女性内生殖器侧位矢状面示意图图2-3 女性内生殖器正位后面示意图(一)阴道

1.功能 阴道是性交、月经排出与胎儿娩出的通道。

2.位置和形态 阴道为子宫与外阴之间上宽下窄的管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前壁长后壁短。前壁与膀胱和尿道比邻,后壁与直肠贴近。阴道上端环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子宫颈与阴道之间的圆周状隐窝,称为阴道穹隆,可分为前、后、左、右4个部分,后穹隆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

3.组织结构 阴道壁由黏膜层、肌层和纤维组织构成。黏膜层呈淡红色,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上1/3受性激素影响呈周期性变化,表面有很多横纹皱襞,因此具有较大的伸展性。阴道壁静脉丛丰富,受创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二)子宫

1.功能 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胚胎、胎儿的器官。

2.位置与形态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前与膀胱相邻,后与直肠相邻,下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呈前倾前屈位,似倒置梨形,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约5mL,重50~70g。

子宫分为子宫体、子宫峡部及子宫颈三部分。子宫上部称为子宫体,子宫体上端隆突部称为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子宫下端称为子宫颈,呈圆柱状。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青春期前为1∶2,成年期为2∶1,老年期为1∶1。子宫峡部上端称为解剖学内口,下端称为组织学内口。子宫峡部非妊娠期长约1cm,妊娠后子宫峡部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0cm,形成子宫下段,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子宫腔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向下通向子宫颈管(子宫颈的内腔称为子宫颈管)。子宫颈管成年妇女长2.5~3.0cm,下端称为子宫颈外口。未产妇子宫颈外口呈圆形,经产妇因分娩时裂伤呈“一”字形。子宫颈伸入阴道内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阴道部(图2-4)。图2-4 子宫各部解剖示意图

3.组织结构(1)子宫体:由内向外分为子宫内膜层、子宫肌层和子宫浆膜层。

子宫内膜层:呈粉红色,由致密层、海绵层、基底层构成。内膜层表面的2/3为功能层,青春期后受卵巢激素影响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脱落。内膜层靠近肌层的1/3为基底层,无周期性变化,能再生新的功能层。

子宫肌层:由大量平滑肌组织、少量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其内含血管,是子宫壁最厚的一层,肌束交织成网状,子宫收缩时可有效地压迫血管,及时控制出血。

子宫浆膜层:为覆盖子宫体的脏腹膜,与肌层紧贴。浆膜在子宫峡部处向前反折覆盖膀胱,形成膀胱子宫陷凹。浆膜在子宫后面向后反折覆盖直肠,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又称道格拉斯陷凹。(2)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宫颈管黏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内含许多腺体,可分泌碱性黏液堵塞子宫颈管。子宫颈黏液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子宫颈阴道部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子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4.子宫韧带 共有4对(图2-5)。图2-5 子宫韧带示意图(1)圆韧带:呈圆索状,起自两侧子宫角前面,向前下方行走,止于大阴唇前端。其作用是使子宫保持前倾位置。(2)阔韧带:为子宫两侧的一对翼状双层腹膜皱襞,起自子宫侧缘,止于骨盆壁。其上缘内2/3包绕输卵管,外1/3包绕卵巢血管形成骨盆漏斗韧带,又称卵巢悬韧带。卵巢与子宫角之间增厚的阔韧带称为卵巢韧带或卵巢固有韧带。子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结缔组织,称为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阔韧带有限制子宫向两侧倾斜的作用。(3)主韧带:位于阔韧带下方,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纤维束,起自子宫颈两侧,止于骨盆侧壁,又称子宫颈横韧带,起固定子宫颈的作用。(4)宫骶韧带:起自子宫体和子宫颈交界处后面的上侧方,止于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宫骶韧带短厚有力,将子宫颈向后上牵引,间接使子宫保持前倾前屈位。(三)输卵管

1.功能 输卵管有拾卵的作用,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的场所及运送受精卵的通道。

2.位置与形态 输卵管位于阔韧带上缘内,近端与子宫角相连,远端游离呈伞状,与卵巢相近。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肌性管道,全长8~14cm,由内向外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4个部分(图2-6)。

3.组织结构 输卵管由三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是腹膜的一部分;中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内层为黏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覆盖,上皮细胞的一部分是纤毛细胞。输卵管通过有节奏的收缩、蠕动及纤毛的摆动,将受精卵运送到子宫腔。图2-6 输卵管解剖示意图(四)卵巢

1.功能 卵巢具有产生与排出卵子及分泌性激素的功能。

2.位置与形态 卵巢呈灰白色、扁椭圆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内侧由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接,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育龄期妇女卵巢大小约为4cm×3cm×1cm,重5~6g。卵巢系膜连于阔韧带后叶的部位称为卵巢门,卵巢的血管与神经均经此处出入卵巢。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因卵巢开始排卵表面逐渐凹凸不平,绝经后卵巢逐渐萎缩。

3.组织结构 卵巢表层覆盖单层立方上皮,称为生发上皮;向内为卵巢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外层的皮质由各级发育卵泡、黄体和其退化残留组织及间质组织组成。内层的髓质含疏松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平滑肌纤维(图2-7)。图2-7 卵巢解剖示意图四、邻近器官

女性生殖器官与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相邻。它们相互毗邻,相互影响。

1.尿道 位于耻骨联合与阴道之间,开口于阴道前庭,长4~5cm。尿道与阴道邻近,且女性尿道短而直,因此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2.膀胱 排空的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与子宫之间。充盈时膀胱可突向骨盆腔,影响妇科检查及手术视野暴露,故妇科检查及手术前必须排空膀胱。

3.输尿管 在腹膜后沿腰大肌下降,经阔韧带基底部向前内方走行,在子宫颈外侧约2cm处,从子宫动脉下方穿过后进入膀胱。妇科手术时应避免损伤输尿管。

4.直肠 前为子宫及阴道,后为骶骨,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管。阴道分娩时要注意保护会阴,避免损伤直肠和肛管。

5.阑尾 常位于右髂窝内,下端有时可达右侧附件区,因此阑尾炎时可累及右附件及子宫。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将阑尾逐渐推向外上方,容易误诊。五、血管、淋巴及神经(一)血管

女性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各部位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但数目比其动脉多,并在相应的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且互相吻合,因此盆腔一旦发生感染容易蔓延。(二)淋巴

女性生殖器官和盆腔具有丰富的淋巴系统,淋巴结通常伴随相应的血管排列,成群或成串分布,其数目、大小和位置变异很大,一般分为外生殖器淋巴和盆腔淋巴两组。当内、外生殖器官发生炎症或癌瘤时,可沿各部回流的淋巴管扩散,导致相应的淋巴结肿大。(三)神经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由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外生殖器由阴部神经支配。阴部神经含运动神经纤维及感觉神经纤维,由第Ⅱ、Ⅲ、Ⅳ骶神经的分支组成,与阴部内动脉伴行。内生殖器主要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纤维自腹主动脉前神经丛分出,下行入盆腔后分为卵巢神经丛和骶前神经丛,分布于卵巢、输卵管、子宫及膀胱上部等。骨盆神经丛中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及副交感神经纤维,共同支配子宫肌的收缩与舒张,但子宫平滑肌还有自主节律活动,因此完全切断其神经后仍可以节律性收缩完成分娩。项目二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一、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女性从胎儿形成到衰老是一个渐进的生理过程。女性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

1.胎儿期 卵子受精至胎儿娩出前为胎儿期。受精卵是由23对(46条)染色体组成的新个体。性染色体决定着胎儿的性别,XX合子发育为女性,XY合子发育为男性。

2.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为新生儿期。胎儿在母体内受到胎盘及母体卵巢激素的影响,子宫、卵巢及乳房均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出生后会出现乳房略隆起或有少量泌乳、少量阴道流血,这些均属生理现象,可在数日内自然消退。

3.儿童期 出生4周到12岁左右为儿童期。8岁以前身体发育较快,但生殖器官仍为幼稚型。8岁以后,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并分泌少量雌激素,乳房和内、外生殖器开始发育,逐渐向青春期过渡。

4.青春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这一时期,除体格显著发育外,生殖器官也迅速发育,阴阜隆起,大、小阴唇增大且色素沉着;阴道变长变宽,黏膜增厚出现皱襞;子宫增大;输卵管变粗;卵巢增大,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月经来潮,此时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完善,故月经常不规律,经5~7年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后,月经才逐渐正常。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此期女性除上述变化外,还出现音调变高、乳房丰满、出现阴毛和腋毛、骨盆宽大、皮下脂肪增厚等变化。

5.性成熟期 又称生育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此阶段卵巢功能成熟,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卵并分泌性激素。生殖器官各部位和乳房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

6.绝经过渡期 指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一般始于40岁,历时短则1~2年,长则10~20年。此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因而常出现月经紊乱,最终绝经。我国80%的妇女绝经发生在44~54岁之间,平均为49.5岁。此期妇女可出现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失眠、抑郁等症状,称为绝经综合征。

7.绝经后期 指绝经后的生命时期。此期卵巢功能完全衰竭,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骨代谢失常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二、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1.月经 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称为月经。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近年来,月经初潮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2.月经血的特征 月经血呈暗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溶酶,故月经血不凝固,只有出血多时出现血凝块。

3.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 两次月经第1日间隔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一次月经的总量称为经量,一般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月经期多数妇女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少数妇女可出现头痛及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的症状。三、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一)卵巢的功能

卵巢的主要功能为产生卵子并排卵、分泌女性激素。(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女性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及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

1.卵泡的发育 新生儿出生时卵泡总数约200万个,儿童期多数卵泡退化,至青春期只剩下约30万个。生育期每月发育一批(3~11个)卵泡,其中一般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可以完全成熟,并排出卵子,其余卵泡发育至一定程度自然退化,称为卵泡闭锁。女性一生中一般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卵泡发育始于始基卵泡,始基卵泡的梭形前颗粒细胞分化形成初级卵泡,与此同时颗粒细胞合成和分泌黏多糖,在卵子周围形成透明带。初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增殖使卵泡增大,形成次级卵泡。在雌激素和卵泡刺激素(FSH)的协同作用下,颗粒细胞间积聚的卵泡液增加,最后融合形成卵泡腔,卵泡直径增大达500μm,称为窦状卵泡。窦状卵泡发育后期,相当于前一卵巢周期的黄体晚期和本周期的卵泡早期,卵巢内的一组窦状卵泡进入“生长发育轨道”。约在月经周期第7日,这组发育卵泡群中FSH阈值最低的那个卵泡发育成为优势卵泡,其余卵泡逐渐退化闭锁。月经周期第11~13日,优势卵泡增大形成排卵前卵泡,卵泡液急骤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直径可达18~23mm,向卵巢表面突出,其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透明带(图2-8)。卵细胞深藏于卵丘中。

2.排卵 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成熟卵泡逐渐向卵巢表面移动,最后呈泡状突出于卵巢表面,在血中LH/FSH(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排卵峰及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下,激活卵泡内蛋白溶酶活性,溶解卵泡壁,形成排卵孔,同时卵泡液中的前列腺素促使卵巢内平滑肌收缩,将成熟卵泡的卵细胞与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从排卵孔排出,完成排卵。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被排出的卵细胞也称为卵子。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图2-8 成熟卵泡示意图

3.黄体的形成与退化 排卵后留在卵巢表面的卵泡壁塌陷,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排卵后7~8日,黄体的发育及分泌功能达高峰,直径为1~2cm,外观黄色。若排出的卵子受精,黄体在胎盘滋养细胞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增大,黄体变成妊娠黄体,至妊娠3个月末退化。若排出的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组织纤维化,逐渐变为白体。黄体功能限于14日,黄体功能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三)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均属甾体激素。

1.卵巢性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1)雌激素:雌激素由卵泡膜细胞及黄体细胞分泌。卵泡开始发育时,卵泡膜细胞分泌雌激素,此时分泌量很少,至月经周期第7日,分泌量迅速增加,于排卵前形成第一高峰,排卵后暂时下降。排卵后1~2日,黄体逐步发育,黄体细胞开始分泌雌激素,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雌激素分泌量增多,形成第二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值较第一高峰低。此后随着黄体萎缩,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在月经期达最低水平。(2)孕激素:孕激素由黄体细胞分泌。在排卵前孕激素维持低水平,排卵后随着黄体形成分泌量开始增加,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随着黄体的退化分泌量逐渐下降,至月经来潮时回落到排卵前水平。孕激素在一个月经周期中仅有一个高峰。(3)雄激素:女性体内的雄激素大部分来源于肾上腺,小部分来自卵巢,排卵前雄激素增多,促进非优势卵泡闭锁,提高性欲。

2.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对子宫的作用:促进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增生和修复子宫内膜;使子宫颈口松弛,子宫颈黏液分泌量增加,质变稀薄,易成拉丝状。

对输卵管的作用: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黏膜上皮的分泌活动;增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对卵巢的作用: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对外阴、阴道的作用:促进阴唇发育、色素加深;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黏膜增厚,并增加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含量,使阴道维持弱酸环境。

对乳房的作用: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发育。

对下丘脑、垂体的作用:对下丘脑和垂体有正、负反馈的调节作用。

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对子宫的作用: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孕卵着床和胎儿生长发育;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子宫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使子宫颈口闭合,子宫颈黏液分泌减少,质变黏稠,拉丝度降低。

对输卵管的作用: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对阴道上皮的作用: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对乳房的作用: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对下丘脑、垂体的作用: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调节体温:兴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 临床以此作为判断排卵日期的重要指标之一。

代谢作用:促进水钠的排泄。(3)雄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女性外生殖器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雄激素过多会对雌激素产生拮抗作用;长期使用雄激素,可出现男性化表现;雄激素还与性欲有关。四、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的功能层受卵巢性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脱落的变化。以28日月经周期为例,按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将月经周期分为以下3个阶段(图2-9):

1.增生期 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受雌激素影响,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和血管均呈增殖性变化。该期子宫内膜从0.5mm增生到3~5mm。

2.分泌期 月经周期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血管进一步卷曲呈螺旋状,子宫腺体增大呈分泌状态,腺腔内含有大量黏液,间质疏松水肿。此期子宫内膜柔软,血供充足,适合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分泌晚期,即月经周期第24~28日,黄体萎缩,孕激素减少,子宫内膜的腺体及腺细胞相应缩小,内膜变薄。

3.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1~4日,黄体进一步萎缩,雌、孕激素撤退,腺体缩小,子宫内膜间质水肿消失,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以致子宫内膜缺血坏死、剥脱,脱落的内膜碎片与血液相混排出,即月经来潮。(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前,在雌激素的影响下阴道上皮的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和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角化程度在排卵期最明显。细胞内富含糖原,糖原经乳酸杆菌分解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弱酸环境,防止致病菌侵袭。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常借助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

2.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干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宫颈黏液量少。随着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宫颈黏液的分泌量逐渐增加,至排卵期前黏液变稀薄、透明,似蛋清样,有较强延展性,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涂片检查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宫颈黏液分泌减少,质地黏稠而浑浊,拉丝易断裂,羊齿植物叶状结晶逐渐减少、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由排列成行的椭圆体取代。通过宫颈黏液检查,可了解卵巢功能的变化。

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在雌激素的影响下,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输卵管肌层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加强,为拾取卵子及运送受精卵做准备。排卵后,孕激素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和肌层收缩的振幅,与雌激素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向宫腔方向正常运行。五、月经周期的调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及卵巢所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来实现的。下丘脑、垂体与卵巢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HPO轴的神经内分泌活动受大脑高级中枢影响。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制素系统也参与对月经周期的调节,其他内分泌腺与月经也有关系。(一)下丘脑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其作用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GnRH的分泌受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分泌的性激素的反馈调节。(二)垂体

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即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二者直接作用于卵巢。FSH的作用是促使卵泡生长发育及成熟,刺激卵泡合成与分泌雌激素、抑制素等。LH的作用是卵泡期刺激卵泡合成雄激素,为雌二醇的合成提供底物;排卵前刺激成熟卵泡排卵;排卵后促使黄体生成及发育。(三)卵巢

卵巢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官使其发生周期性变化,并对下丘脑及垂体起反馈调节作用。(四)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在上次月经周期的黄体萎缩后,雌、孕激素及抑制素A降至最低水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解除,下丘脑又开始分泌GnRH,GnRH通过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门静脉系统进入腺垂体,使垂体FSH分泌增加,FSH作用于卵巢,促进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随着雌激素逐渐增多,其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增强,抑制下丘脑GnRH分泌,加之抑制素B的作用,垂体FSH分泌减少。

随着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分泌的雌激素增加,此时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正反馈作用,使FSH和LH分泌达高峰,促使成熟卵泡排卵。

排卵后FSH和LH急剧下降,在少量FSH和LH的作用下,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黄体发育过程中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继续增生并发生分泌期改变。排卵后第7~8日循环中的孕激素达到高峰,雌激素也达到又一高峰。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以及抑制素A的共同负反馈作用,使FSH和LH分泌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性激素的支持而萎缩、坏死、剥脱,月经来潮。雌、孕激素及抑制素A降至最低水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解除,FSH分泌又开始增加,又一批卵泡开始发育,下一个月经周期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图2-9)。图2-9 生殖激素水平变化与卵巢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关系示意图

复习思考

1.简述骨盆的组成及女型骨盆的特点。

2.描述女性内生殖器各器官的功能、位置形态、组织结构。

3.简述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4.比较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有何异同。扫一扫,知答案模块三正常妊娠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掌握:

1.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胎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2.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3.早、中、晚期妊娠的诊断及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4.孕期及产前监护与检查。

熟悉:

妊娠期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了解:

1.受精及受精卵的发育与着床。

2.孕妇管理。

案例导入

刘女士,末次月经记不清,现急产分娩一新生儿,身长40cm,体重1700g,皮肤表面有胎脂,能啼哭、吞咽。

思考:该新生儿娩出时的孕周?能否存活?项目一 妊娠生理

妊娠是指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实际只有266天。临床为了计算的方便,往往以末次月经的第1天作为妊娠开始,全过程共10个妊娠月(1个妊娠月为4周),共40周,280天。一、受精及受精卵的发育与着床(一)受精

精液射入阴道后,精子靠自身活动经宫颈进入宫腔并向输卵管方向游动,生殖道分泌物中的α、β淀粉酶解除精子顶体酶上的“去获能因子”,使精子具有受精能力,称精子获能。

成熟的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称受精。卵子从卵巢排出后,经输卵管伞端拾卵,进入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的连接处等待受精。当卵子与精子相遇时,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出顶体酶,溶解卵子外周的放射冠、透明带,称顶体反应。受精通常发生在排卵后的12小时内,约在24小时后卵原核和精原核融合,则完成受精,受精后的卵子称受精卵或孕卵,标志着新生命的诞生。(二)发育与着床

孕卵在受精后约30小时,借助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摆动向宫腔方向移动,并开始有丝分裂,即为“卵裂”。受精后第3天,孕卵分裂成桑椹胚,也称早期囊胚(胚泡)。受精后第4天,囊胚进入宫腔,在子宫腔内继续分裂发育成晚期囊胚。受精后第6~7天,晚期囊胚透明带消失后逐渐侵入并被子宫内膜覆盖,这一过程称为“着床”,也称“植入”。着床需经过定位、黏附、穿透三个过程,着床部位多在子宫后壁上部。(三)蜕膜形成

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反应及内环境变化,按蜕膜与囊胚的部位关系,将蜕膜分为底蜕膜、包蜕膜和真蜕膜三部分(图 3-1):图3-1 早期妊娠子宫蜕膜与绒毛的关系示意图

1.底蜕膜 指孕卵着床处的蜕膜,在孕卵与子宫肌层之间,以后发育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2.包蜕膜 指覆盖在囊胚表面的蜕膜。

3.真蜕膜 除底蜕膜和包蜕膜以外,覆盖在子宫腔表面的蜕膜,又称 “壁蜕膜”。 蜕膜随囊胚发育逐渐突向宫腔,至妊娠12周后,与包蜕膜融合,宫腔消失。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

胎儿附属物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它们对维持胎儿宫内的生命及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一)胎盘

胎盘是母体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

1.胎盘的结构 妊娠足月时,胎盘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重450~650 g,直径16~20 cm,厚1~3 cm,中央厚,边缘薄。胎盘分母体面和胎儿面:母体面呈暗红色,粗糙,有18~20个左右的胎盘小叶;胎儿面表面为羊膜,光滑,灰白色。脐带附着于胎儿面中央或稍偏处,脐动脉和脐静脉从脐带附着点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分支达胎盘各小叶。

2.胎盘的组成 胎盘由母体部分的底蜕膜及胎儿部分的羊膜和叶状绒毛膜构成(图3-2)。图3-2 胎盘模式图(1)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为胎盘的很小一部分。胎盘娩出前由此剥离。(2)叶状绒毛膜:是胎盘的主要结构。晚期囊胚着床后,滋养层细胞迅速分裂增殖:内层是细胞滋养细胞,为分裂生长的细胞;外层是合体滋养细胞,为执行功能的细胞,是由细胞滋养细胞分化而来。与底蜕膜相接触的绒毛膜因血供丰富,发育良好,称为叶状绒毛膜或丛密绒毛膜;与包蜕膜接触的绒毛膜因缺乏血液供应而萎缩退化,称为平滑绒毛膜。绒毛滋养层合体细胞溶解周围的蜕膜形成绒毛间隙,多数绒毛游离其中,称游离绒毛。少数绒毛紧紧长入蜕膜深部,称为固定绒毛。(3)羊膜:为附着在胎盘胎儿面的半透明薄膜。羊膜光滑,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具有分泌和吸收羊水的功能。

3.胎盘的血循环 胎盘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液循环系统,两套间的血液互不相混,在各自封闭的管道内循环。母体子宫的螺旋小动脉和螺旋小静脉均开口于绒毛间隙,压力高的动脉把血液喷入绒毛间隙,使绒毛间隙充满母血,经蜕膜小静脉回流入母体血循环。胎儿血由脐动脉入绒毛动脉、绒毛毛细血管网,通过绒毛间隙,隔着绒毛毛细血管壁、绒毛间质及绒毛表面细胞层,靠渗透、扩散及细胞的选择方式与母血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经脐静脉流入胎儿体内。

4.胎盘的功能(1)物质交换

气体交换: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利用胎血与母血2222中O与CO的分压差,以简单扩散的方式吸收O,排出CO,代替了胎儿呼吸系统的功能。

营养物质供应:各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电解质及维生素等以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方式通过胎盘输送到胎儿血中,供胎儿生长发育,代替了胎儿消化系统的功能。

排出代谢废物:胎儿的代谢产物如尿酸、肌酐、肌酸等均经胎盘进入母血而排出体外,代替了胎儿泌尿系统的功能。(2)防御功能:母体血液内的免疫球蛋白(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力;胎盘能阻止母血中一般细菌或更大的病原体进入胎儿血中。但胎盘的防御功能有限,小分子的药物和体积微小的病毒如风疹、流感、巨细胞病毒等,均可通过胎盘,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疟原虫、弓形虫、衣原体等可破坏绒毛结构,进入胎儿血中感染胎儿。(3)合成功能:胎盘能合成多种激素、酶和细胞因子。激素有蛋白、多肽和甾体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由孕卵滋养层细胞分泌。受精后第6日开始分泌微量hCG,受精后10日左右即月经周期的第24~25日,便可用放射免疫法自母体血清中测出,为诊断早孕最敏感的方法之一。妊娠10周后hCG分泌达高峰,持续约10日迅速下降,一般产后2周内消失。hCG可作用于月经黄体,使其增大成为妊娠黄体,增加雌、孕激素分泌以维持妊娠;还可促进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同时刺激孕酮的合成等。

人胎盘生乳素(hPL):由孕卵合体滋养细胞分泌。于妊娠第5~6周用放射免疫法即可在母血中测出,至妊娠第34~36周达高峰,并维持至分娩,产后迅速下降。hPL可促进母体乳腺的生长发育、胰岛素的生成、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母体对胎儿的排斥。

雌激素和孕激素: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自妊娠8~10周起,由胎盘合成。雌、孕激素共同参与妊娠期母体各系统的生理变化。

多种酶和因子:胎盘能合成的主要有缩宫素酶和耐热性碱性磷酸酶,以及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4)免疫功能:胚胎和胎儿是同种半异体移植物,正常妊娠母体能容受胚胎,不发生排斥,可能与早期胚胎无抗原性、母胎免疫耐受及妊娠期母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知识链接中药紫河车的来历

有一味中药叫紫河车,有养血、补气、益精的功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据《本草纲目》记载,“紫河车乃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始,胚胎将兆,九九数足,胎儿则乘而载之”,因其遨游飘荡于西天佛国、南海仙山、蓬莱仙境、万里天河,故称之为河车。它就是胎儿附属物之一的胎盘。自母体娩出时为紫红色,所以称为“紫河车”。(二)胎膜

胎膜由外层的平滑绒毛膜和内层的羊膜组成。外层的绒毛膜在发育过程中因缺乏营养供应而逐渐退化成平滑绒毛膜。胎膜内层的羊膜与覆盖胎盘、脐带的羊膜层相连。胎膜具有防止病原体进入羊膜腔的作用;胎膜还能转运溶质和水,参与羊水平衡的维持;能合成血管活性肽和多种因子,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在分娩发动上也具有一定作用。(三)脐带

脐带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体蒂发育而来,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器官,它一端连于胎儿腹壁的脐轮上,另一端附着于胎盘的胎儿面。足月胎儿的脐带长30~100 cm,平均约55 cm,直径0.8~2.0cm。脐带表面由羊膜覆盖,中央有一条管腔较大、管壁较薄的脐静脉和两条管腔较小、管壁较厚的脐动脉,血管周围有保护脐血管的胶样组织,称华通胶。脐带是胎儿与母体间进行气体交换、供应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的重要通道。脐带受压血流受阻时,胎儿可因缺氧导致宫内窘迫,危及生命。(四)羊水

羊水为充填于羊膜腔内的液体。妊娠早期主要来源于母体血清的透析液,无色透明,妊娠中、晚期主要来源于胎儿的尿液。羊水的吸收50%由胎膜完成,足月胎儿每日约吞咽羊水500~700 mL,经消化道进入胎儿血循环,形成尿液再排至羊膜腔。羊水通过胎膜、胎儿不断循环更新,保持量的动态平衡。妊娠38周羊水量约为1000 mL,妊娠足月羊水量约为800 mL,因含有胎儿上皮细胞、胎脂、毳毛及白蛋白等而略显浑浊,呈中性或弱碱性(pH 7.20)。临床上通过产前羊水检查可监测胎儿的成熟度、某些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等。

羊水的功能:①保护胎儿,使胎儿有一定的活动度,防止胎儿与羊膜粘连,保护胎儿不受外来损伤。②保护母体,减少胎动给母体带来的不适感;分娩时羊水还可传导子宫收缩压力,形成前羊水囊,促使宫颈扩张;破膜后可以冲洗润滑产道。三、胎儿的发育特征及生理特点(一)胚胎、胎儿的发育特征

妊娠8周内的胎体称胚胎,是其主要器官分化发育的时期;从妊娠第9周起至足月,各器官进一步发育成熟,称胎儿。通常以4周为一孕龄单位。

4周末:可辨认出胚盘和体蒂。

8周末:胚胎初具人形,头占整个胎体的一半,可分辨出眼、耳、口、鼻,四肢已具雏形,B超可见早期心脏搏动。

12周末:胎儿身长9cm,体重约20g,外生殖器可初辨性别,胎儿四肢可活动。

16周末:胎儿身长16cm,体重约110g,外生殖器可确定性别,头皮已长毛发,胎儿已开始呼吸运动,除了胎儿血红蛋白外,开始形成成人血红蛋白,孕妇可自觉胎动,X线检查可见脊柱阴影。

20周末:胎儿身长25cm,体重约320g,可听到胎心音,全身有毳毛,此期出生可有心跳、呼吸、排尿及吞咽运动。

24周末:胎儿身长30cm,体重约630g,各脏器均已发育,皮下脂肪开始沉积。

28周末:胎儿身长35cm,体重约1000g,皮肤粉红色,皮下脂肪沉积不多,可有呼吸运动,出生后加强护理可以存活,但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32周末:胎儿身长40cm,体重约1700g,面部毳毛已脱,指甲平指尖,生活力尚可。此期出生如注意护理,可以存活。

36周末:胎儿身长45cm,体重约2500g,出生后能啼哭或吸吮,生活力良好,皮下脂肪发育良好,毳毛明显减少。此期出生者基本可以存活。

40周末:胎儿身长50cm,体重约3400g,发育成熟,体型外观丰满,皮肤粉红,男性睾丸已降至阴囊内,女性大小阴唇发育良好,出生后哭声洪亮,吸吮力强,能很好存活。(二)胎儿的生理特点

1.循环系统 胎儿的1条脐静脉将来自胎盘的含氧量较高、营养较丰富的血液带入胎体,2条脐动脉将来自胎儿氧含量较低的混合血注入胎盘,与母血进行气体及物质交换。

胎儿出生后开始自主呼吸,肺循环建立,胎盘循环停止,动脉导管闭锁成为动脉韧带。脐静脉闭锁为静脉韧带。脐动脉闭锁,与其相连的闭锁的腹下动脉成为腹下韧带。

2.血液系统 胎儿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均较高。红细胞体12积较大,无论早产儿或足月儿,总数约为6×10/L。妊娠2月时,胎儿循环中即出现白细胞,形成防止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足月时白10细胞可达(1.5~2.0)×10/L;妊娠12周,胸腺及脾脏发育,两者均可产生淋巴细胞,成为机体内抗体的主要来源,构成了对抗外来抗原的第二道防线。

胎儿血红蛋白分为三种,即原始血红蛋白、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血红蛋白。随着妊娠的进展,血红蛋白不仅是数量的增加,其种类也从原始类型向成人类型过渡。

3.呼吸系统 胎儿在母体内可见呼吸样运动,但无呼吸。母儿血液在胎盘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功能。胎儿在出生前完成呼吸道(包括气管直至肺泡)、肺循环及呼吸肌的发育,而且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活动协调。

4.消化系统 妊娠11周,胎儿的小肠已有蠕动;妊娠16周,胎儿的胃肠功能已基本建立。胎儿可吞咽羊水,并通过排出尿液参与羊水循环。

胎儿肝脏功能不健全,缺乏某些酶(如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结合因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大量游离胆红素。胆红素主要通过胎盘由母体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仅有小部分是在胎儿肝内结合,通过胆道氧化成胆绿素排出肠外。胆绿素的降解产物导致胎粪呈墨绿色。

5.泌尿系统 妊娠11~14周胎儿肾脏已有排泄功能。妊娠14周,胎儿膀胱内已有尿液。

6.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于妊娠6周开始发育,是胎儿发育最早的内分泌腺。妊娠12周已能合成甲状腺激素。胎儿的肾上腺发育较为突出,其重量与胎儿体重之比远超过成年人,与胎儿肝脏、胎盘、母体共同完成雌三醇的合成。因此,血、尿雌三醇测定已成为临床上了解胎儿、胎盘功能的常见有效方法。四、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在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的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作用下,母体各系统将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解剖和生理变化。(一)生殖系统

1.子宫 妊娠后子宫体明显增大、变软,子宫大小由非妊娠时的7cm×5cm×3cm增大至妊娠足月时的35cm×25cm×22cm。宫腔容积由非妊娠时的5mL增加至妊娠足月时的约5000 mL。子宫重量由非妊娠时的50g增加至足月时的1000g。妊娠12周时,增大的子宫超出盆腔,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妊娠晚期子宫呈不同程度的右旋,与盆腔左侧的乙状结肠占据空间向前推挤子宫有关。

子宫峡部非孕时长约1cm,孕12周起,峡部逐渐变软并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临产时长7~10cm,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称为子宫下段。

子宫颈因黏膜充血,组织水肿,外观肥大、变软,呈紫蓝色。宫颈管内腺体肥大,黏液分泌增多,在子宫颈管形成黏稠的黏液栓,可防止细菌入侵宫腔。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交接部受雌激素影响而外移,宫颈外口表面呈鲜红色如糜烂外观,称假性糜烂。

2.卵巢 妊娠早期略增大,无排卵及卵泡发育。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妊娠黄体分泌雌、孕激素以维持妊娠。妊娠10周后,妊娠黄体功能被胎盘取代,黄体功能减退,开始萎缩。

3.输卵管 输卵管管壁充血,随子宫增大而伸长,但肌层并不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