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种茯苓(就这样致富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21:03:11

点击下载

作者:晏海云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你种茯苓(就这样致富丛书)

教你种茯苓(就这样致富丛书)试读:

前言

茯苓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医疗上用途最广,治病具有神奇般的疗效。据《本草纲目》记载,久服茯苓可以“除百病,润肌肤,益寿延年”。因此长期以来,茯苓被世人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中药“八珍”之一,中医治病几乎无不用茯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发现从茯苓中提取出来的茯苓多糖对某些癌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茯苓制作的食品和化妆品有良好的治病、健身、美容、护肤效果,从而更加引起了人们对茯苓的重视和青睐,使茯苓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需求量猛然增加,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大力发展茯苓生产,努力增加茯苓产量已是国内外的当务之急。

茯苓的高贵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珍贵多效的药品和营养丰富的食品,更重要的还在于种茯苓是一条农民生财致富的可靠财路,已成为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聚宝盆”。因此发展茯苓生产又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我国对茯苓的认识、应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茯苓的性能、形态、习性、采集、加工、应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记载,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可供借鉴的东西。但从总体上看,技术水平仍然不高,单产还很低,增产潜力还很大,急需加大科学技术的注入和支持。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我们编写了《教你种茯苓》这本小册子。

中国茯苓的主产区在湖北,湖北的主产区在罗田。罗田县栽培茯苓有500多年的历史,栽培经验极为丰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被国家列为优质茯苓重点产区,近年来又被列为全国茯苓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北京同仁堂、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一大批中药研制权威单位,在这里联合建设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原料基地,许多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现场参与讲学、科研和技术指导,在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并发挥了很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此,我们选择以罗田的传统技术和近几年的创新技术为基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编写本书,供从事茯苓生产的栽培者和加工者参考。书中的重点是菌种培养、栽培、管理以及产后加工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理论方面只提及了一些与栽培管理有关的内容,目的在于向苓农普及和传授更多的新技术,提高栽培者技术水平,促进茯苓发展,加速农民致富。

本书第一、二、三部分由赵和清同志执笔,第四部分由晏海云同志执笔,第五部分由居学锋同志执笔。初稿由居学锋同志负责技术内容审定,由赵和清同志负责文字审定,最后由晏海云同志审阅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罗田县人民政府、九资河镇党委和政府、县图书馆以及苓区广大苓农的大力支持。县政府副县长张志伟同志亲自到苓区主持召开座谈会、调研会,同编者一道总结经验、收集资料,稿本成功后又逐章审阅修改;九资河镇张国华同志为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专业大户冯正华、张全宏、周继光、周新国等,热情地介绍了他们的茯苓高产技术和致富经验,为本书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对他们的这些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此外,书中还引用了不少专家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料,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还得到了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克勤教授的关心和支持,在百忙中审阅书稿,并欣然为之作序。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我们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更希望它能在促进茯苓发展和帮助农民朋友致富中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手中资料不多,书中一定存在不少错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一 茯苓概述

茯苓,别名伏灵、伏兔、玉灵、松腴、松白芋和云苓等。它是一种菌,在植物分类学中属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茯苓菌。茯苓在野生环境下,多寄生于马尾松、赤松等松科植物的根部,其菌核可药用也可食用,在我国中药材宝库中素称“八珍”之一,是当今我国的重要出口药材,种茯苓是我国山区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一)悠久的栽培历史

我国对茯苓的发现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 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将茯苓列为上品,指出茯苓主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惊,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概括了我国汉代以前使用茯苓治病的途径和范围。我国汉末大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内经》、《难经》、《胎目产药录》、《伤寒论》等名著中多处记述了以茯苓为主配成“五苓散”的作用,指出:“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治”,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治”,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治”。宋朝苏颂在他所著的《集仙方》中列举了许多用茯苓治病的药方和用茯苓制作的保健食品,称之为“辟谷不饥”,可“延年耐老”。此后茯苓饼、茯苓饼干、茯苓粥等茯苓食品,相继得到了普及。明代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茯苓的产地、形态和各部分的性能、用途以及加工利用等都作了详细论述,指出:“其包根而轻虚者茯神”, “赤茯苓主治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引水”, “茯苓皮主治水肿腹胀,开水道,开腠理”, “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并在自己药园内对茯苓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在清朝传记中,有慈禧太后命名“九资茯苓”的记录,并把用它做成的“茯苓饼”作为保健食品和赏赐王公大臣。

我国茯苓的人工栽培历史也很悠久。1 500多年前,我国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人称“山中宰相”,他在《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等著作中就有“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和“茯苓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斫松作之,形多小,虚也不佳”的记载。这说明在1 5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了对茯苓形态特征和人工栽培的研究。唐宋时期我国茯苓人工栽培有了新的发展,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其诗作中就有“碧松根下茯苓多”的名句,可见这时我国已掌握了茯苓生长与其营养来源松根之间的关系和栽培茯苓要选松树为营养来源的技术。宋代成书的《癸辛杂识》中则详细记载了唐宋时期种植茯苓的方法,指出种植茯苓要以较小的茯苓作菌种,“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紧束之,使脂液渗入内,然后择地沃者,坎而瘗之,三年乃取,则成大茯苓”。明清时期,我国茯苓人工栽培又有新的发展和提高,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这一时期茯苓栽培的方法和技术都作了详细记述。

此外,我国茯苓出口外国的历史很早,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1403—1424年(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时就将我国茯苓、大黄、甘草等中药材带到了东南亚各国。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和长期战乱的影响,我国茯苓生产有退无进,低迷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茯苓生产的发展极为重视,先后成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和产品经销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技术改革和新技术推广应用,茯苓生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和科技两大动力的推动下,我国茯苓生产发展更快,可以说,目前我国的茯苓生产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产业化时代。

(二)广泛的栽培分布

茯苓的栽培分布,从水平分布上来看,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国年产量13 000吨左右,居世界领先地位,其次是美洲,大洋洲、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中国国内分布上,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的罗田、英山,河南的商城,安徽的金寨、霍山、岳西,云南的丽江、维西和浙江等省的山区县,现逐步发展扩大到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贵州、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江苏、四川等省。但产量和质量仍以湖北、安徽、湖南等省为最好。全国主产区在湖北,湖北主产区在罗田。罗田县位于大别山南坡,松林茂密,阳光充足,雨水调和,空气净化,种植茯苓具有500多年的历史,“九资茯苓”闻名中外。据《湖北贸易志》记载,从1872年起,罗田县鸠鹚(九资河古称)茯苓就经汉口、厦门、广州等商埠出口东南亚、日本及欧洲各国,被国外客商誉为中药珍品。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被确定为出口免检商品;1975年被定为全国茯苓外贸出口基地;1985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定为茯苓生产基地;1995年被国家中药管理局定为全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全县茯苓年种植规模250万窖以上,鲜苓产量250万千克左右,居全省领先地位。

从茯苓的垂直分布上来看,由于茯苓喜温怕湿,在野生自然状态下,多分布于海拔500~1 000米之间,1 000米以上很少生长。人工栽植时,经过人为的经济选择,多分布于700米以下的适宜地带。因为海拔1 000米以上的地带,温度满足不了茯苓生长的要求,不能高产,而700米以下地区温度条件符合茯苓生长要求,能够获得高产。

(三)不凡的药、食用途

茯苓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药物和营养物质,用途极广。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茯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β-茯苓聚糖,约占93%,此外还含有戊聚糖、果糖、葡萄糖、甲壳质、腺嘌呤、组氨酸、蛋白质、粗纤维以及胆碱、酶、卵磷脂、茯苓酸、麦角甾醇、灰分、层孔酸、去氢层孔酸、齿孔酸、去氢齿孔酸和茯苓新三萜酸等。

茯苓性平、无毒、味甘、味淡,入心、肺、脾、肾四经,是中医常用药之一,具有利尿、镇静、控制血糖、抑制离体蛙心、抑制肉瘤作用。茯苓浑身是宝。一般茯苓皮以利尿消肿为主,可治水湿外泛,皮肤浮肿;白苓(茯苓块)以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为主,主治脾虚湿盛、小便不利、食少脘闷、心惊失眠、水饮、水肿、目眩、泄泻;茯神以宁心安神为主,主治心神不安,恍惚健忘,惊悸失眠;赤苓有利湿热功能,主治湿热泄泻,小便不利;神木有镇惊安神功能,主治心神惊掣,虚而健忘。白块和赤块均有渗湿作用,白块健脾渗湿,赤块清热渗湿。

此外,茯苓还是一种营养价值和健身作用较高的食用菌,可直接用来熟食,也可用来制作成茯苓糕、茯苓饼等食品和茯苓茶、茯苓酒等饮料,长期食用有良好的保健美容作用。

(四)日益突出的经济价值

茯苓不仅药用价值很高,而且经济价值也很高,是一个收益极高的高效产业。在松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大力发展茯苓生产,对于加速资源转化,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农民致富,推动林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鲜苓产出效益高。据湖北罗田县调查,1亩(1亩折合667平方米,下同)10年生松树可产材6立方米,每立方米市场收购价200元左右,10年每亩收入只1 200元,年均收入仅120元。若用来种植茯苓,可种1 200窖(每窖2.5千克),可产鲜苓3 000千克,以市场价每千克4元计算,可收入12 000元,年收入可达1 200元,种茯苓比卖木材效益高出10倍。(2)鲜苓加工增值高。据罗田县九资河镇加工比较,鲜苓市场价每千克4元,加工成片块苓后每千克15元,以2千克鲜苓加工成1千克干苓计算,可增值1倍。(3)深度开发潜力大。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茯苓产业化的形成,茯苓深度开发的领域和层次不断延伸,除了加工成中成药外,还可提取茯苓多糖、制作茯苓多糖类健身饮料、润肤霜等健身美容品,以及茯苓酒、茯苓糕点、茯苓饼、茯苓面、茯苓八宝粥等多种健身强体食品。通过这些深度加工,可使茯苓成千倍的增值,因此茯苓的产业前途远大。(4)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我国茯苓是国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常年出口6 000多吨,外销到美国、日本、韩国、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台湾、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取了大量外汇,对开辟国际市场和增进国际往来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5)农民致富的“聚宝盆”。由于茯苓的经济价值大,种值茯苓的经济效益高,一些茯苓产区特别是主产区的党政领导都把发展茯苓生产当作扶贫开发的“温饱工程”、“小康工程”和农民致富的“聚宝盆”来抓,用足国家政策,组织农民积极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科学技术,使茯苓生产得到了持续发展,使一大批农民依靠茯苓脱了贫、致了富。如罗田县九资河镇利用“九资茯苓”品牌优势和国家扶贫优惠政策,大种茯苓。全镇2.5万户,常年有1.5万余户种植茯苓,种植规模100万~120万窖,鲜苓产量达200余万千克,茯苓产业年收入3 000余万元,户均茯苓收入超过2 500元,其中1 000窖以上的有300多户,3 000窖以上的有20多户,形成了制种、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五)美好的发展前景

据有关资料分析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茯苓生产总的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我国有丰富的松林资源,气候条件优异,发展茯苓生产有较大的生产空间,同时目前单产较低,增产潜力大,有较强的发展后劲。二是我国茯苓栽培历史悠久,技术基础好,产品质量信誉高,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群众在实践中尝到种茯苓致富的甜头,有发展茯苓生产的积极性。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以食物疗法、美容健身疗法为时尚的新的消费观念正在形成,各类茯苓健身食品、饮料和化妆品已大量相继问世。以茯苓为主要原料的工业和加工业迅猛发展,茯苓的开发和转化领域越来越大,对茯苓的需求量必将也越来越大。四是近年来我国中药现代化技术已加速发展,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中成药生产量和出口量猛增,茯苓的药用面不断拓宽,药用量不断增加。五是随着茯苓保健食品和保健饮料的国际市场趋于成熟,欧美和东南亚以及我国南方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茯苓健身美容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由于地价与产出价值比的支配,茯苓生产不得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转移,这是我国茯苓生产中的又一个大好机遇。六是近期国际国内茯苓市场供求缺口大,据外贸系统资料介绍,今后几年全国茯苓年产量约13 000吨,而国内外需求量高达29 000吨,需大于供16 000吨,即相差1.2倍以上,还需出口深加工产品4 500吨、保健制品10 250吨。上述数字表明,我国茯苓生产无论从栽培加工上看,还是从产品销售市场上看,其前景都是广阔而美好的。光荣榜茯苓经营能手

周继光罗田县九资河镇的七娘山村二组的农民,今年81岁,靠种茯苓养大了6个儿子,盖起了6座楼房。现在分了家,他和老伴仍坚持种茯苓,每年靠收购树蔸、松杈作原料种植茯苓1 000~1 200窖,收入1万~2万元。2002年下种1 100窖,实行“短料下窖,双引接种,一种两收”新技术,平均窖产达3.5千克,总产鲜苓3 000多千克,除去1 700元成本,茯苓纯收20 300元,人均1万多元。

冯正华麒麟畈村茯苓经销专业户,从事茯苓经销业16年。16年来,先后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销商建立了常年业务往来关系,每年与当地苓农和周边县市的苓农签订茯苓购销合同,常年经销干苓300~400吨,年销售额600万~700万元,不仅自己致了富,而且解除了苓农茯苓销售难的后顾之忧。现在他拥有的住房和厂房共1 700多平方米,总固定资产达300余万元,实现了家庭用具电器化、办公用具现代化,成了高山上的首富。

张全宏 九资河村致富带头人,自己靠种茯苓致富后,又邀约8户农民组成茯苓生产服务联合体,建立起茯苓菌种厂,与全村苓农签订产销服务合同,为他们提供菌种、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帮助他们致富。全年生产供应菌种20余万袋,合同加工销售鲜苓20余万千克,总收入达30余万元,户均3万多元。全村种植茯苓的农户由130户增加到200多户,引导他们走上了致富道路。

二 茯苓的特性

茯苓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交换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物质交换完成其生长发育。了解、认识茯苓的这种内在特性和处理好茯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茯苓栽培者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只有掌握和运用好这些基本知识,才能科学地使用好各项栽培技术,种好管好茯苓,实现茯苓优质高产。

(一)形态特征

茯苓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为兼性腐生真菌,生长于松科植物的根部和土中的松木上。我们日常见到的茯苓是茯苓的菌核(图1)。茯苓在不同发育阶段表现出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三种不同的形态结构,组成茯苓的整体形态。这些特殊的形态结构是茯苓适应周围环境条件与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现将三者的形态结构介绍如下。

菌丝体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组成,是茯苓的营养器官。菌丝体包括单核菌丝体和双核菌丝体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单核茵丝体由担孢子萌发而成的单核菌丝构成,所以又称初级菌丝体。单核菌丝的突出特征是在它的每个细胞中仅含有一个细胞核,担孢子萌发时可以见到。图1 茯苓菌核

双核菌丝体是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两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相遇,两个相邻的细胞彼此沟通形成一个双核细胞,而后逐渐发育后形成一个具有双核结构的双核菌丝,并构成双核菌丝体,所以双核菌丝体又叫次生菌丝体。双核菌丝体是茯苓菌丝体的主要形式,从营养阶段到新的担孢子产生之前的一切菌丝体都具有双核结构。我们培养菌种时所指的菌丝体就是这种双核菌丝体。这种菌丝体具有分裂和生长的作用,又具有营养物质吸收、转化和运输的功能,是茯苓生命存在的能量源泉。

菌丝体在幼嫩时呈白色绒毛状,起初作放射状生长,由许多菌丝交织而成,试管培养菌种时形成具有特殊结构的菌落。菌丝体老化时变成棕褐色或浅褐色,而且细胞壁增厚。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成熟的菌丝都具有很多分枝,内部具有横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很多线形状的细胞。菌丝细胞的核交换和分枝生长,是以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常有锁状联合现象。菌丝体是茯苓生长发育的主体,其所以密集于培养基、松根、段木和土壤等基质上蔓延生长,形成纵横交错的形态结构,是为使菌丝与基质保持更大的接触面,以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供给菌核和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

菌核 我们常见的茯苓就是指的茯苓的菌核。菌核是药用部分,是茯苓的营养贮藏器官和越冬休眠器官,也是栽培茯苓所要获得的物质目标。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还具有营养繁殖和发育子实体的功能。

菌核是由大量的菌丝及菌丝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聚集而成,通常寄附于松树的根上或埋入土中的松木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外部形态,一般呈不规则的球形、椭圆形、扇形和块状,外面是茯苓皮,内面是茯苓肉。外皮的特征是有皱褶,初时呈褐色,长大后呈棕褐色,老熟后变为黑褐色。菌核大小悬殊很大,大苓单重达5千克以上,特大的达50千克以上,而小的只有拳头大,单苓重仅0.5千克左右。菌核幼嫩时质软,易折开;成熟后变硬,不易折开。

菌核的内部形态,剖开菌核,里面的菌肉呈白色或淡粉红色,有时一部分呈现白色而另一部分呈现粉红色。从剖切后的断面上看,菌肉结构组织致密、细腻,呈现粉质颗粒状,切成薄苓片在光下看有明显的云雾状纹理,其商品名叫“云片”。靠近菌核表皮处分布的主要是直径3~3.5微米的菌丝,菌丝分枝的末端有球形或卵形半糊状淀粉颗粒,菌丝与颗粒之间有薄片状的黏液。在距苓皮较远或接近菌核中心处,菌丝逐渐稀少,几乎全是颗粒体和薄片黏液组成。

茯苓菌核生长发育,是在菌丝体大量形成并占满整个营养基质后才开始凝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在此过程中,由于菌丝体不断地把吸收、转化的营养输送到菌核中,促使菌核增大。菌核的增长与所处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除与气温、营养关系密切外,与土壤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据李益建、王克勤报道,在土壤环境中,随着菌核的不断增大,菌核表面的菌丝体就直接接触土壤的沙砾,受到沙砾的摩擦和损伤而溢出内含物,溢出的内含物与表面的菌丝黏结起来,便形成了茯苓皮,以保护菌核。茯苓皮形成后,由于菌核内部不断增大会使茯苓皮胀破,并形成很多裂痕,而新产生的菌丝和分泌的内含物又把裂痕加以弥合,使得茯苓皮表面不断增大,不断适应菌核内部的增长。菌核表面裂痕多和内部溢出浆汁多的,表明是正在旺盛生长的茯苓菌核。反之则是停止生长或生长衰退的菌核。因此在茯苓选种时常把这一现象作为良种的一个重要标志。

子实体 子实体是茯苓的有性繁殖器官,通常平伏生长在菌核表面,偶尔在老化的菌丝体上也有生长。子实体是蜂窝状,无柄而平滑,大小不等,初时呈白色,老熟后变为淡黄白色。子实体蜂窝的窝孔为多角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孔深2~3.2毫米,直径0.5~1.3毫米,孔壁很薄,老时孔缘为齿状。子实体上的担孢子为圆形或长方形,极小,顶端有弯曲的尖嘴,担孢子散出后可以繁殖形成新的菌核。

菌核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会自行膨大露出地面,苓农称为“冒风”。“冒风”出土后的菌核,在环境适宜时会在出土部位的下侧方产生子实体。这是茯苓菌阶段性发育的正常现象,但它影响菌核生长,因此这时必须及时培土,不让菌核冒出地面,以使菌核继续增大。

(二)生长发育规律

茯苓的生长发育,从子实体→菌丝体→菌核→再到子实体,是一个有序的周期性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茯苓的生长周期,也称生活史。茯苓菌核成熟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上就产生子实体。子实体利用菌核内贮藏的营养生长发育,成熟后在菌管内产生数以万计的担孢子。孢子与培养基或松木等基质结合后,先萌发产生单核菌丝,然后单核菌丝相互结合发育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侵入松木的木质部内,不断把松木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转化为营养物质,繁殖出大量的营养菌丝,形成营养菌丝体。营养菌丝体在分解物质过程中分泌的分解酶和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水分,与分解纤维素产生的聚糖等物质融合在一起,凝聚成小水球滴入沙土中,形成潮湿的小洞穴。菌丝沿小洞穴生长,形成环形的豆粒状小囊袋。小囊袋外面为白色菌膜,内为乳状的茯苓浆,并扭结成小团状,最后变为菌核体。菌核体继续吸收从分解松木纤维素中得来的营养,形成茯苓聚糖,促使菌核体增大。随着生长时间延长,外部的菌膜逐步由软变硬,最后变成茯苓皮;内部的菌核糊状物逐渐变浓稠变结实,最后变成致密细腻的茯苓肉,即为茯苓成熟。茯苓菌核成熟后,在成熟的菌核上又产生新一轮的子实体,开始新的生长周期。如此周而复始,每循环一次,就是茯苓的一个周年生活周期(图2)。

茯苓菌每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都要经过菌丝生长、菌核生长和子实体发育三个阶段。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性。在茯苓栽培中,应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习性搞好栽培管理。

菌丝生长阶段 菌丝生长阶段是茯苓的营养生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作用,是菌丝用自身分泌的分解酶分解松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有机物质,转化形成新的营养物质供菌丝体的生长需要。在菌种人工培养过程中,都是利用菌丝传代。当人工将菌丝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后,其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菌丝生长按照调整、旺盛、平衡、衰老四个时期进行。掌握这个特性,对菌种分离培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图2 茯苓生长周期1.子实体 2.担孢子 3.孢子结合4.菌丝体 5.茯苓(菌核)(1)调整期:调整期是菌丝生长的最初阶段。菌种接入到新鲜的培养基中后,开始菌丝的各种酶对适应新的生长环境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调整期或调整适应期。调整期的时间长短,因培养基物质、温度、酸碱度等生活条件不同而有差别。茯苓菌在温度20~22℃时,调整期为36~48小时;温度提高到28℃后,调整期可缩短为12小时。所以茯苓菌丝接入新鲜培养基中后,开始并不生长繁殖,经过调整适应后才逐渐加快生长和繁殖。(2)生长旺盛期:生长旺盛期是菌丝快速生长繁殖阶段。菌丝经过调整期的调整适应后,吸收营养的能力增强,就进入生长旺盛期。在此时期内,菌丝的繁殖速度最快,生长速度也最快。一般温度在20~26℃时,3~5天内菌丝繁殖速度最快,生长最旺盛。因此,此时期内对温度的管理最重要。(3)平衡期:平衡期是菌丝生长繁殖速度与衰老速度相对平衡阶段。菌丝经过旺盛期的生长繁殖后,培养基中的营养逐渐被消耗,二氧化碳、有机酸等有害物质逐渐增多,菌丝细胞的分裂繁殖速度逐步变慢,衰老细胞逐渐增多,在一定时间内细胞的繁殖速度与衰老速度呈现相对平衡状态。这个时期内菌丝细胞内有害物质不断增多,不利于菌丝继续繁殖,应及时扩大接种。(4)衰老期:衰老期是菌丝细胞的衰老死亡阶段,也是菌丝繁殖生长的最后阶段。菌丝经过前三个时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有害产物更加增多,酸碱度变化更大,菌丝的生长环境趋于恶化。此时菌丝细胞的繁殖速度越来越慢,衰老死亡的菌丝细胞越来越多,菌丝很少聚结成菌核。这时的菌丝只有在接种栽培后,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迅速生长,向段木上蔓延繁殖。一般接种栽培后20~30天,菌丝就可以布满段木的筋中,发展到中、后期就会形成菌核。

菌核生长阶段 菌核生长阶段是菌核的营养积累阶段,也叫菌核形成期,俗称结苓期。营养菌丝生长到中、后期,就在段木上聚结成团,形成菌核,进入茯苓生长发育的第二阶段。茯苓接种栽培后,如温度条件适宜,50~60天即可开始结苓。结苓时间迟早和苓块的大小,与菌种质量和栽培环境关系极大。苓种好、菌种好,结苓就早、苓块就大,反之则迟则小;段木粗壮,营养充足,结苓就早,苓块就大,反之就小,甚至不结苓。温度、水分、空气等栽培条件适宜,结苓就早就大,反之就迟就小,甚至烂苓空窖。所以菌核生长阶段,要特别加强苓场管理。

子实体阶段 子实体阶段是茯苓的生殖生长阶段,也是茯苓周期生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当菌核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就在菌核或结苓段木的表面长出子实体。子实体是茯苓的有性繁殖器官,相当于种子植物的果实。子实体成熟时,孢子从担子果中弹射出来,散落于寄主松木上或培养基中,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萌发出菌丝,生长成菌核。有性孢子繁殖出来的茯苓菌核,其生活力强弱不等,个体差异较大,可从中筛选出优良的茯苓菌种。有性繁殖的菌核世代,在大田栽培中一般不易见到,但在菌种培养中,母种的培养则主要是从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中进行分离培养。这样分离培养,可使菌种保持原来的种性和纯度。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茯苓是菌类植物,没有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营养全靠吸收利用外界的现成营养。因此,栽培茯苓时选择外界环境条件很重要。茯苓对生活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营养 茯苓生长发育需要外界有丰富的营养供应。茯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碳源、氮素、水分和少量的矿物质、生长素等。这些营养物质,在培养菌种中,是用葡萄糖、松木屑、松木块、淀粉等作为碳源,用蛋白质、氨基酸和尿素等作为氮源,用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作为矿质源。茯苓菌核中贮藏大量的养分,是靠菌丝分泌的分解酶分解松木中的纤维素等物质转化而来。所以茯苓菌虽然在栎、柏、枫香、杉树、桑树、桉树、毛竹、玉米等植物的根部或段木上也能结苓,但由于营养不足,结苓率很低,苓块很小,只有在纤维素营养丰富的松木上结苓最为理想。松木中含纤维素49%~50%、半纤维素23%,木质素和其他成分7%~8%。就是说松木中有71%~73%的营养可供菌丝生长发育吸收,以及转化为茯苓聚糖。因此栽培茯苓时要选用生长健壮、营养丰富的松木做生产用料,其他树种的木料不可采用。

温度 茯苓性喜温暖,温度是茯苓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一般茯苓菌丝在18~34℃的温度内都能生长,但以22~28℃为最好,10℃以下生长缓慢,0℃以下停止生长, 33℃以上易衰老。菌核形成期要求昼夜温差大的变温条件,持续高温,昼夜温差小,消耗营养多,不利于结苓;持续低温,则菌丝生长缓慢,分解力弱,菌核积累营养物少,也不利于结苓。子实体在18~26℃时可分化发育,产生担孢子,但在20℃以下时产生的孢子不能散落。因此在菌种培养和栽培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温度的调控和管理。

水分 茯苓适宜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下生长发育。在茯苓栽培中,要求窖内湿度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为宜。在菌种培养中,培养基含水量60%时菌丝生长最好。在大田栽培中,要求木料干透尽油,入窖的段木含水量必须在30%以下,因为木料入土后吸收的水分,加上菌丝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水分,都可变为菌丝生长的需要水分。结苓后对水分的需求量加大,如遇秋旱,土壤含水量低于25%时菌核易干裂,应培土和适量浇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25%左右,以满足菌核生长需要。但水分过多也不利,极易造成菌核缺氧溺死和烂苓,因此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

空气 茯苓是好气性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空气充足。菌种固体培养时,在培养基上方空气充足的地方产生气生菌丝;液体培养时,菌丝也只能在培养液表面和浅层等空气充足的地方生长。大田栽培时,要选择沙多泥少、通气好的土壤做苓场;下窖时要做到料干、窖干、天气晴下窖,雨天和雨后土壤未干时不能下窖接种。下窖后盖土不能过厚,否则窖内空气稀少,不能满足菌丝生长发育要求,难于上料。

光照 茯苓对光照不是直接吸收,而是间接地利用。茯苓菌丝生长不需要光,菌核需在完全黑暗无光的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只是子实体形成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但在栽培茯苓时,要选光照充足的向阳山坡做苓场,因为太阳光能可变为提高土壤温度的热能,使土壤温度产生昼夜较大的温差,为菌丝繁殖和菌核增大提供有利的温度条件。因此,没有阳光或阳光不足,苓场就温度低、湿度大、温差小、通气不良,就不能满足茯苓各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

酸碱度 茯苓生长主要是以松木中的纤维素作碳源物质,菌丝分泌纤维素分解酶时必须在微酸性条件下才能进行,酶的活性才最大。因此,茯苓要求微酸或中性的生长环境,pH 值3~7内菌丝均能生长,以4~6为最好。但在配制琼脂培养基时pH 值应调在5~6之间,若pH 值在4以下则灭菌后不能凝固。栽培茯苓的苓场要选择微酸性土壤,防止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污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纤维分解酶活性,加速纤维素分解。

土壤 在茯苓栽培中土壤虽不直接提供养分,但茯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等生活条件,都是依靠土壤来调节供给的。因此土壤适宜与否,对茯苓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栽培茯苓要选择微酸性、含沙量高的土壤,含沙量要在70%左右,土层厚度要在50~100厘米之间,充分利用沙粒的空隙增加土壤内空气,利用沙粒的摩擦刺激作用扩大和增厚苓皮,保护苓肉,促进菌核增大。

菌种生活力 人工栽培茯苓基本上都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培养菌种。这种繁殖途径,虽然在一定的繁殖代数内看不出菌种的明显退化,但随着繁殖代数或移植次数的增多,就会明显出现菌种衰老退化现象,菌丝发黄生活力降低。人工栽培的纯菌种,移植代数达到3代以上就会出现菌丝衰老发黄,保存过久的菌种以及没有及时下种的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