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改革初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10:26:09

点击下载

作者:陈国活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课程改革初探

学校课程改革初探试读: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观念、新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政策和新的课程标准,给有志于在教育领域开创一番事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以莫大的鼓舞。

经历了多年课程改革实践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课程改革到底有多艰难。不说别的,仅仅是在一所学校中,建设既符合国家和地方意志,又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所面对的困难就很多。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都是在全国唯一的课程规划下设置课程的,所有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没有考虑学校教师的组成,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更没有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这种“唯一”课程的最大弊端是忽视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要求,忽视学校的个性特点,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埋没了许多学生的特殊才能。更严重的是,许多学生由于无法适应这种“大一统”的课程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极其严重的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也成为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并在广州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中立项。两年来,学校课题组按照计划认真开展了各项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已初步建立,语文阅读课程、数学思维训练课程、英语交际口语课程、学校文化活动课程等校本课程已经完成设计并在实施之中。同时,教师们提高了课程意识,主动关注课程的适应性,逐步接受和认同了新课程中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开始尝试进行以“差异”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教学的效率和目标达成度也在不断提高。

本书是“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成果,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深度。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综述”,收录了课题的结题报告,叙述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果;第二章为“促进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为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主要介绍了各个学科组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发展的情况;第三章为“提升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是实验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课程的适应性的实践经验与体会;第四章为“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收录了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灵活教学的情况;第五章为“改革教学的方法与技术,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介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改革教学的方法与技术,使课堂适应更多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第六章为“更新评价观念和方法,对有不同禀赋的学生予以不同的评价”,谈及教学实践中尝试改革评价观念、评价方法、评价形式的体会。

总之,学校应该主动改革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应该使学校课程成为适应人的千差万别的自然本性和主体追求的个性化课程,应该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让每一位学生都适应学校课程的学习,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远大目标。陈小玲2009年12月于广州第一章“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综述让每一位学生都适应学校课程的学习——广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结题报告学校课题组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也迅速地推进,在社会、经济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激烈竞争的时代中,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人才在国家未来发展和民族生存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此纷纷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身上,把目光投向基础教育改革,并以人才的要求为依据,对教育改革核心部分——学校课程进行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能否构建一个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要求的优质学校课程,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我校选择“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作为研究项目,源于对学校课程较为深刻的理解以及对课程现状进行改革的大胆设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都是在全国唯一的课程设置要求下设置课程的,所有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课程政策并没有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没有考虑学校教师的组成,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更没有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这种“唯一”课程的最大弊端是忽视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要求,忽视学校的个性特点,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埋没了许多学生的特殊才能。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使课程主动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应该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以体现教育的民主;应使学校课程能够在保证完成国家教育任务的同时,成为适应人的千差万别的自然本性和主体追求的个性化的课程,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社区要求、适应学校和适应学生的课程。

综上所述,研究如何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就是在理念层面上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探讨课程多样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二、课题的界定及实验研究的依据(一)课题的界定

1.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是指学校课程具有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与学生的学习准备、兴趣爱好、智力倾向以及学习风格相适应的特性。“学校课程”与“学生”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主体,同时又是一对相互矛盾的主体。在以往的教育中,学校总是要求并帮助学生适应学校课程,从而达到统一的学习要求。本课题的研究则是寻找如何使学校教育走向“人性化”并建立新的课程秩序,更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使学生获得最合适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获得最好的发展。

2.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就是研究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目标要求、方式方法,适应具有不同禀赋、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适应学校课程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和立题依据

1.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实质是指学校课程的个性化,而课程的个性化在国外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根源,泰勒、夸美纽斯、卢梭等大教育家对此均有十分精辟的经典论述。我国对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不少专家学者对课程的个性化也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脑科学理论,以及学校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对人性尊重的理论,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乡土化、个性化、综合化等直指学校课程的个性化问题的理论,都是实现创立现代化、开放性的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学校确立新型人才培养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的依据,都对本实验起着重要作用,是本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

2.课题实验的立题依据(1)学校课程设置应走向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2)学校课程设置应根据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情,处理好“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关系,研究构建具有更强适应性的学校课程体系。(3)学校课程设置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需要的学生的发展。(4)学校课程应充分反映现代文明和社会现实,以使儿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5)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应由学校实现。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能够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学校课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使教师更自觉地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确立新观念,能够参与创新、获得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有关各年段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料和数据,为学校课程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构建课程目标体系。(2)获得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对学生适应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的了解,由此形成对学校课程的调整、充实等指导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现更高程度的课程校本化。(3)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课程资源得以充实,确立学校课程结构及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与计划纲要》。(4)制定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学业评价制度,形成课堂教学特色,高质量实施学校课程。(5)实验教师写出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借鉴意义的论文和特色课程开发案例,由学校结集出版;教师得到较大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课程的能力、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均得到提高。(6)学校办学形成特色,办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当地学校办学的楷模。(7)小班化研究有显著成效,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学生个性获得良好发展。

2.阶段目标(1)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8月)。

对教师进行实验前期培训,学习、理解课题方案,学习有关理论文章;构建课题研究的框架,确立子课题并拟定课题指南,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子课题方案。(2)实验前期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进行小学各年段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研究,设计学生及家长调查问卷,获取有关各年段学生个性发展信息及家长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整理数据并形成资料文本;开展学校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及课程内容多样化研究,形成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启动小班化教学形式与学校课程适应性的相关研究。(3)实验中期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各子课题组的研究继续进行,同时开始进行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建构,形成《学校课程设置实验计划》;继续进行小班化教学研究,并在部分教学班中开展差异教学尝试。(4)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学校教师得到较大的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课程的能力、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获得个性的良好发展;学校办学形成特色,办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当地学校办学的楷模;实验教师写出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借鉴意义的论文和特色课程开发案例,并由学校结集出版;形成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学校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调整和设置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课程的机会,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针对学生在学习准备、兴趣爱好、智力倾向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最佳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小学各年段学生个性发展特征及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2)学校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及课程内容多样化研究。(3)学校课程结构对学生的适应性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研究。(4)学生主动适应学校课程及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研究。(5)学校课程评价对学生的适应性及课程管理制度、学业评价制度研究。(6)学校课程实施对学生的适应性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研究。(7)小班化教学形式与学校课程适应的相关研究。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一)培养课程意识,确立课程理念

2007年4月,学校在“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得到确认后,组建了子课题组,课题研究也从学习起步。这是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改革,从观念的更新到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几年的实验中,学校坚持把学习放在研究的首位,通过组织集体学习、专家讲座、指导自学、外出参观、互动式专题讨论、课例研讨、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课题小组分组等,开展了全员参与的实实在在的学习。教师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中,在共同研究和讨论中,逐步深入地理解了课题,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熟悉了新课程的理论,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开始有了课程意识。

1.对学校课程的理解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课程是指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设置组织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课程设置及活动的总和。从课程管理角度而言,它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指国家为使未来公民达到基本要求而设定的教育内容,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及课时范围内设计开发的课程,体现了当地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则是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前提下,以学校为主体,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宗旨、目标及特色而设置的课程。

2.对学校课程特征的理解和课程理念的建立

一个理想中的优质学校课程,应该是一个既能保证学生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地域文化、适应地域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体优化、和谐共处、互为补充,课程的个性特征更为明显,有更明晰的目标、更完整的架构、更生动的形态、更丰富的内容、更充足的资源、更强的可选择性。

这样的一个课程,必定能够解决以往课程体制中的诸多弊端,突破长期以来“单一”和“大一统”的状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主动适应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学生的不同需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路径,达到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更好的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必定能够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保证和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

由此,我们领悟到学校的课程应该是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适合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品格与智慧”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确立的课程理念。(二)筹划课程远景,搭建课程框架

在开展对子课题“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及“学校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及课程内容多样化”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探讨了学校开设的各个课程的功能,仔细观察并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意愿,思考了学生对课程适应与学校课程对学生适应之间的矛盾与调和的可能性,并对如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而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如何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近期计划及远期设想。

1.设立科学合理的近期计划和远期设想

近期计划:考虑到近期的课程体系建构处于启动期,宜稳步推进。目标:尊重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结构、内容,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注重教与学的方式改革,高质量实施课程,达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高层次目标要求;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在校本课程中开始尝试推开,为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奠定基础。

远期设想:学校课程体系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高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得到提高,体现在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内容丰富、门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具有选择课程种类和课程要求的权利,课程资源充分满足学校课程实施的需要,成为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2.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每一位学生又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学校要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就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赋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学校应该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尝试开发并设立校本课程,使课程逐步多样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两年的时间里,学校新的课程框架结构已经初步建立,总体课程中包含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音乐、美术、计算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和地方课程,也包含了语文阅读课程、数学思维训练课程、英语口语课程、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等校本必修课程,以及艺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提高性培训课程、竞赛代表队训练课程等校本选修课程。

目前,各类校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均已在实施之中并不断得到完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逐步完善并形成系列,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继续学习。

3.拟定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促进学校课程的自我提升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及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研究”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学校的课程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对多年来学校因课程管理中缺少制度建设、自我管理而难以自我提升的状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校课程进入主动提升的境界,课题组成员拟定了《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课程管理制度》,其中的内容涵盖了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共有“学校课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学校课程管理的岗位权限”、“学校课程实施的全程管理”、“学校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条文42条,为学校课程发展和提升建立了新的保障机制。(三)改革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

在对学校课程的适应性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课题组也开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研究”、“小班化教学实验”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把正在进行的“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和“学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两项研究也纳入本课题中。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努力学习、积极研究,使学校的课堂教学以及教育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

小班化教学是在压缩班额以后,在先进教育价值论的支配下,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活动方式、教学模式上形成独特的基本特征和教育过程。从本研究课题的角度看,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如小班化教学使教师关注学生的机会增加,师生人际交往增多,教学灵活性增强,讨论和实践的机会增加,课堂气氛更为宽松等,给在班级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积极查找资料,借鉴先进地区的研究经验,组织专题学习,开始进入相关的研究中。课题组针对小班的特点,提出了“尊重孩子,尊重差异”的现代教育思想,引导老师们把关注学生差异、构建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研究作为重点,更多地、更细致地观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特点、行为特点、思维特点和学习方法特点,更多地采用“分层”的差异教学策略,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个性化的走向,使课程的实施有更大的弹性空间,更为生动灵活,由此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性,使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

正是由于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尽可能加入了差异教学和分类评价的元素,我校学生中后进学生人数不断下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在教师的启蒙下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开展实验的两个学年的考试中,全校各个年级的成绩良好,全校学生的平均分、合格率及A级率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在2007年6月以及2008年6月区组织的两次质量抽测中,我校均以较大的优势名列总分第一,每个学期从区教育局提供的质量数据来看,我校的各个学科的考试成绩也都位于全区的前列。

个性化的教育使特殊的儿童也获得了更好的帮助。学校中有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性格孤僻,行为特别,无法与班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学习也比较吃力。在小班中,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关心他、帮助他,能够创设一个安全、宽松、友好的班级环境,使他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依赖。同时,班级的任课老师们对他无法达到统一的学习要求也都给予充分理解,在课堂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每天的作业也都由老师当面批改,错的地方由老师手把手带着孩子改正。现在,这名孩子与同学的交往日益增多,趋于正常,性格逐渐开朗,说话多了,学习成绩也保持在中上水平,在多次的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均取得优良成绩。

2.学科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在课题实验中,课题组成员对如何改进学校各个学科的课程,使之具有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与学生的学习准备、兴趣爱好、智力倾向以及学习风格相适应的特性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学习目标的弹性设置、学习要求的弹性设置、小班化教学、开设校本课程以丰富课程内容等,如此多项的研究均明确指向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以这一理想境界作为目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如科学课题组在尊重学生差异发展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探讨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并在研究中对课程的内容、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他们的做法如下:(1)善用并改进实验教材,提高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

我校科学课程使用的是广州市教研室主编的12年级《科学》实验教材。这套实验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都比较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只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就能有所收获,就能够从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观察中领悟科学的原理。

但实验教材中也仍然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内容,有的是知识的难度上有问题,有的则是编排上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空气”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课堂教学中,老师细致地带着学生做两个小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直接观察到容器里有空气排不出来,水就进不去的现象,但是任凭老师如何启发,学生仍无法把实验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联系起来,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是这一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对抽象的空间概念认识还很模糊,自然无法理解实验现象中所蕴涵的事物规律。有了实践的经验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通过删除、补充、调整、重新组合,使教材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如一年级另一个单元“水”的教学,教材原来的安排是第一课时讲“水的用途”,第二课时讲“什么地方有水”。在研究教材的时候,老师们发现两个内容的顺序并不合乎逻辑,按照认知规律,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地方有水”,然后再发现“水的用途”,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就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常理,避免了学生无法理解的现象的发生。(2)改变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课题组的老师们对科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只要改变科学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亲历探究活动,就能够满足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使学生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及良好的科学素养。为此,老师们开始着意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倡导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亲近自然世界,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体验利用科学原理成功解释现象的喜悦。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观察蚂蚁》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家里、小区里或学校里找蚂蚁,观察蚂蚁的活动、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大都非常喜欢小动物,因此对观察蚂蚁这个作业表现出十分的热情,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细心观察。当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报告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都兴奋不已,纷纷诉说自己的收获,课堂上的学习也特别专注,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在二年级《小白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则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对科学数据产生过程的体验。教师首先呈现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动物图片,接着让学生按照“观察动物—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动物外形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动物”五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学习指引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了解了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交流等能力。五、两点体会(一)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观和课程观的转变“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课题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和任务的实践性课题,必定给教师和学校带来新的改变。老师们参与了课题研究,对课程改革有了亲身体验,逐步改变自己的课程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重新看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一种真正尊重学生差异的氛围正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形成,这是实验中极其宝贵的收获。(二)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学校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了开放性的课程实施方法和制度,学生就有了选择课程的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需求等判断与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到培养,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体验成功的喜悦,由此获得更好的发展。六、实验中的困惑

课题研究已经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在即将结题的今天重新审视“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我们认为,课题的研究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也有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教育经验中继承与扬弃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学科的教材都有与学生不相适应的内容存在,如科学实验教材、语文教材、数学教材等等。在这些教材中,无疑是可以看到新观念、新信息、新的编排结构的,但这些教材也都有着共同的倾向,就是尽可能地表现出与旧教材的不同,以及尽可能地表现出改革的步伐,于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基本的知识教学,或是以跳跃思维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便不见踪影。我们认为,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课程还是应该有系统性,应该处理好教育经验的继承与扬弃的关系,而不能够一味追求“跳跃式的发展”。(二)社会现状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

起步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由国家一力支持的,被冠以“为了民族崛起”的辉煌理由,但是,超前的理念和超前的课程构建却因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没有变化、教育体制没有跟随改变、教育的投入没有增加、大班化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通过考试赢得学位的社会生存状态也没有改变,而缺少了社会存在的环境。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与社会产生极大的矛盾,导致教师无所适从,学生无所适从,家长和社会也都无所适从,如何使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样是一个应该得到重视的社会课题。(三)现行课程管理制度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融合

由于课程三级管理制度迟迟不能完全实施,学校并没有得到课程设置的权限,仍然需要严格遵守自上而下的课程计划,因此,学校不可能对课程进行全面的结构调整,只能在部分学科、部分课时上作有限度的调整,学校勾画的课程体系框架难以真正搭建起来,全新的、整体的、灵活的课程安排难以实现。这与我们当初从理论上认识的新课程存在很大的差距,也让我们深感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四)传统评价与新的评价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学生的学业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教师给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传达了教师对学习的信念,也影响着学生对什么是学习的最终目标的认知,也就是所谓学习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在现实中,各种考试在继续升温,“高考状元”和“中考状元”的称号在继续增值。教育评价改革的处境和因此显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七、课题成果综述及展望

经过两年的实践,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但阶段性的成果依然令人鼓舞,预期的目标基本达到:实验带给学校的触动绝对不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是在深层观念文化中表现出的时代性和逐步丰满的内涵。学校主动关注课程的适应性,有了建立自主课程体系的意识;校长开始了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因此有了对学校课程结构的设计与调整;学校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已初步建立,语文阅读、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口语等课程设计已经完成并在实验之中。教师们在具体的实践和体验中也颇有所得:逐步接受和认同新课程中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开始尝试进行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学的认识逐步加深;完成教学的效率和目标达成度不断提高;教学意识领域范围逐步开放扩充;更可喜的是部分教师有了对课程功能的领悟和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意识,开始进入更需要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校本课程教学尝试之中;教师在研究中有了体会,十多篇文章和教学设计发表在各种教育刊物上,许多课例在省、市、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展望未来,课题的研究应该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常规课堂中的教学改革研究要继续推进;同时,课程的多样化进程也需要加快。一方面,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启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寻求更高的效率,使学生能够节省时间而更多地进入校本的、个性化的学习之中,以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已在计划中的校本课程尽快形成系列。与此同时,要加大管理模式的改革尤其是新的评价体系的重建,并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逐步积淀文化。

实验是艰难的,但意义是重大的,各位老师付出的劳动必然可为学校的课程改革带来更大的促进。(执笔 陈小玲)

参考文献

1.钟启全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石鸥.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中国教育学刊,2003(2)

4.吴刚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探索的历史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5.Diane Heacox.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钟启全,赵中建.校长的课程领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叶中华,胡金凤.努力提高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2年级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结题报告,2009第二章促进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为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九年义务教育16年级科学·社会课程开发与实验的研究”总结报告科学科组【摘要】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哲学研究的深入,科学教育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科学教学及科学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确立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任务的科学课程宗旨。我校近年来积极开展了“1~2年级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对科学课程的内容、目标、教与学方式等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认真探讨了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有了一点体会。【关键词】课程 调整 适应性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哲学研究的深入,科学教育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近年的课程改革中,我国科学教学及科学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确立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任务的科学课程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并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学校是通过向学生提供课程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所以,如何使学校的课程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就成为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建设一个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与学生的学习要求有更强的适应性的科学课程,我校启动了课程研究建设的机制,组建了课题小组,以“提高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为课题开展了研究,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九年义务教育1~6年级科学·社会课程开发与实验的研究”的课题实验学校。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课题组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教育目标落实的基本点出发,在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思想指引下,积极探讨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并在研究中对课程的内容、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改进实验教材,优化科学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我国对中小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目标的要求是有非常严格的限定的,而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有很大的关联,与教师是否善于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际教学的情况灵活运用教材、改进教材、提高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实验班级中,我们使用的是广州市教研室主编的12年级《科学》实验教材。这套教材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广州地区的孩子对科学知识了解较多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了学习的起点,从人教版《科学》三、四年级教材中抽取部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组编而成。实验教材删除了过于抽象的科学概念,安排了许多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都定位在合适的高度,学生只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就能有所收获,就能够从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观察中领悟科学的原理,非常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的行为习惯。

例如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白天和黑夜》,这一学习内容出自人教版四年级《地球自转及自转方向》一课。“地球自转及自转方向”是较为抽象的概念,而实验教材中把“解暗箱”等最难理解的内容删掉后,抽取学生已有所了解的“白天和黑夜交替现象”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模拟实验,进一步了解昼夜现象与太阳的关系,初步形成“自然万物互相联系”的科学意识。

二年级下学期“电”单元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同样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说说电”开始的,第一个课时安排学生调查家中的电器、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电池,并让学生动手制作电动玩具小车,从中了解电的知识。当学生掌握了电的基本知识并对电产生兴趣后,又安排了“小灯泡亮起来了”、“小开关”、“导体和绝缘体”等三个课时,而内容也都是与电相关的小活动和小实验。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掌握有关电的科学知识,从中发展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能力。

但是,实验教材中有些内容还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有的是知识的难度上有问题,有的则是编排上有问题。如一年级下册的“空气”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一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因为一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对抽象的空间概念认识还很模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细致地带着学生做两个小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初步知道容器里有空气排不出来,水就进不去的道理,但是他们却无法把实验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联系起来,可以说这次教学是失败的。

对类似的学生无法适应的教学内容,我们都大胆地进行了改造,通过删除、补充、调整、重新组合,使教材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如在一年级“水”单元中,教材原来的安排是第一课时讲“水的用途”,第二课时讲“什么地方有水”,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个内容的顺序并不合乎逻辑,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地方有水”,然后再发现“水的用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常理,也避免了让学生感到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发生。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多年来,科学课程教材都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体系、强调科学概念的学习、强调文本学习。而在科学课堂上,老师也习惯于采用“读科学、听科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课堂往往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过于抽象,老师讲的科学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时间长了,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和态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任教科学学科的老师们开始转变教学的观念,对科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其实,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低年级学生是一群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少年,按照常理,他们对科学实验课程中的科学事物以及现象是应该产生学习兴趣的。因此,只要改变科学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亲历探究活动,就能够满足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使学生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及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倡导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注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亲近自然世界,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体验利用科学原理成功解释现象的喜悦。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观察蚂蚁》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家里、小区里或学校里找蚂蚁,观察蚂蚁的活动、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大都非常喜欢小动物,因此对观察蚂蚁这个作业表现出十分的热情,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细心观察。当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报告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都兴奋不已,纷纷诉说自己的收获,课堂上的学习也特别专注,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如在二年级《小白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则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对科学数据产生过程的体验。“小白兔”课例在教材编排上突显了实验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的编写意图,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动物图片或实物呈现的,接着提出了让学生按照“观察动物—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动物外形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饲养动物”五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学习指引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兔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饲养、记录等方法,了解了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表达等能力。

从以上两节课实施的例子中可以领悟到,课堂是小空间,生活是大舞台,当科学探究融入到学生生活中的时候,学生就会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鲜活与具体。因此,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比让学生看图片更为生动,更贴近生活,更能够体现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从而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质量和效率。

体验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科学考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008年1月,我们对所有班级进行了一次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问卷调查,据统计数据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占100%,有31%的学生希望科学课每周增加到2节以上。实践证明,改革授课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能够提高科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从小感受到科学知识与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的情感发展。“初始之物,其形必丑”,实验课程体系也是如此,它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因而研究实验课程的适应性,实质上也是研究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研究课程主体对课程进行取舍、选择、修改、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实验课程本身不断深化、不断矫正、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得以提高。(执笔 叶中华 胡金凤)语文校本课程“让孩子亲近书籍”的开发与实施语文科组【摘要】阅读是基本的学习能力之一,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工作和研究,几十年来也一直没有停顿,但其“费时多、效果差”的现状却始终困扰着大家。那么,应如何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学校的语文课程又应怎样适应学生的需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我校语文学科通过开设校本阅读课程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帮助孩子学会阅读并体验阅读乐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孩子语文学习质量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关键词】阅读 校本课程 亲近书籍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旨在全面、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则在于课程改革,因此我国依据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育传统,提出了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允许学校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开发、设置和实施校本课程,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获得终生受用的能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我校语文科组在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从课程的高度认真分析了语文课程实施、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现状和成因,发现了多个直接影响语文课程实施质量的问题,其中两个最重大的问题是:学生缺少阅读,而教师缺少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语文教师其实都清楚地知道,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习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均是爱看书的孩子。确实,一个孩子综合素养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课本内,强烈的阅读欲望、丰富的阅读量、良好的理解力才是一个人素质发展的根本,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塑造阶段”,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帮助发展。可是语文课程中原有的课时只能用于完成课本的基本学习,本来用于阅读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时间又太少,教师根本没办法给孩子以充裕的时间去阅读,也没有时间对孩子们的阅读给予指导,于是,就造成了孩子们阅读的缺失。

为了让孩子多读好书,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语文科组的老师们启动了名为“让孩子亲近书籍”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拟订了课程开发的方案,确定了课程的功能、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使孩子在书香氛围中提高基础学力、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从小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

在连续两年的课程开发和实践工作中,老师们为帮助班上的孩子爱上阅读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花了不少心思让孩子亲近书籍。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其中效果显著的做法。一、引导孩子选好书籍,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第一步是选书。因为阅读会对人产生影响,孩子读什么书就会留下什么印象,所以,读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只有给孩子选对了书并让孩子喜欢上所选的书,阅读才会有正面的效果,阅读才能够成为“悦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在丰富多彩的图书世界中,有吸引力的书籍少之又少,要选出一批有价值的、适合孩子们的、能够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图书也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家长)进行引导,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权”为孩子们选好书。当然,为孩子选好书还是要有方法的。首先,老师要了解所选的书,即在为孩子们选书时要了解童书,尽量自己先阅读,为给孩子们介绍以及与孩子们分享作品作铺垫。其次,选书的范围要广泛,不仅要选知识性强或对学习有帮助的书,也要适当选择孩子们特别喜爱的书;同时,要用好选书的“权”,不要以命令的形式把书目下达给孩子,而要采用灵活的“全权做主”的方式吸引孩子,如可以用直接推荐的方法,可以用介绍图书中鲜活的主人公的方法,可以用只讲故事的开头让孩子们去设想的方法,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们之间的舆论影响力,促使孩子进行阅读交流。例如,老师可以惊喜地发现孩子看的好书,然后向孩子借阅,其余的孩子则会兴致勃勃地围着看,这就在无形之中掌控了学生阅读的书籍的质量。长此以往,孩子们就慢慢地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这是孩子亲近书籍的关键,也是阅读品位形成的关键。

此外,阅读还需要有一个专属的空间,让孩子们有适宜的阅读环境和固定的阅读时间,能心无旁骛地阅读。学校图书馆就是孩子们选书的“超市”和享受自己所选图书的地方。校本课程中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孩子们都是和老师一起在图书馆度过的。老师可以带着孩子在现场阅读,也可以组织孩子分小组讲故事,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活动。除此之外,每个班级都开设了阅读区,陈列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图书。这样两个专属的阅读空间,能让孩子们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能让孩子们专心地融入图书,能让孩子们产生阅读的感觉。但需要强调的是,在阅读的专属空间中,孩子们看书是有规则的。虽然这些规则都大致相同,相当简单,但却是他们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的孩子在上图书馆阅读前,有一个月的“训练期”。老师会按照在图书馆看书的要求,让孩子在班级中模拟在图书馆阅读、拿书、换书及轻声交流。待他们都习惯了安静阅读,再上图书馆学习在书架中找书和专心阅读。这样能给孩子建立心理暗示,并为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二、尊重孩子的读书需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持续地阅读。在落实“让孩子亲近书籍”课程的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大量有关童书的资料,又从资料中发现了绘本图书的魅力。所谓“绘本图书”就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其特点就是以图画为语言,在大量的图片中配上简单的文字,这样的图书正好符合中低年级儿童思维特点,也正好满足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重、喜欢丰富的图像和有趣的故事情节的特性。同时,绘本图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绘画精美而且内涵丰富,许多优秀的绘本图书都是世界知名插画家的作品,是一种高品位的读物。

有了这个发现后,我们为孩子选书,开展阅读活动就有了突破口,这是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新办的学校,孩子的年龄偏小,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从看绘本图书开始走进书的世界中。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购置了大量优秀的绘本图书,然后就开始用绘本图书开发阅读兴趣课,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家长开放日中,为了让家长重视亲子阅读,了解阅读的意义和方式,老师们还展示了绘本图书《逃家小兔》的阅读兴趣课,这节课给家长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启发,让家长们发现原来阅读也是可以如此有趣的,孩子又是这样的喜爱阅读。这样一来,不少家长也爱上了绘本图书,为家庭的小书屋添置了许多绘本图书,并大力支持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使学校的阅读课程推进有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和更坚实的发展基础。三、丰富阅读课程活动,重视孩子的阅读体验

在如今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里,孩子不难得到书,甚至许多家庭给孩子配有独立的书房、书架和许多图书,平日孩子们也会去翻阅。但这不是真正的阅读,因为阅读是一个过程,不能仅有看的空间,还要有许多活动,包括说的机会、分享的机会,而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产生阅读体验,无论是喜或悲,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样孩子才会觉得阅读是有意思的事,这是孩子保持阅读兴趣所必不可少的。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在开展阅读活动的同时,开始建立孩子们的阅读回应机制。在安排阅读活动的时候,老师们不再只是单纯考虑什么时候在图书馆阅读什么书籍,而是同时考虑要在其中穿插什么样的阅读活动。如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渴望听故事,因此,从二年级开始,在孩子有了基本的识字量后,老师们就陆续在班级中开展阅读活动。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①每天有2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只需要求孩子在看书时不打扰别人,交谈时用“蜂鸣声”。老师给予的保证是“每天定时开始”。一段时间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习惯了班级的阅读时间,同时初步形成了班级阅读的氛围。②每天给孩子讲故事。选择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这需要老师有意识、乐意去和孩子分享故事,并建立老师自己的故事库。③孩子互相讲故事。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又感受到听故事的乐趣后,自然有想和别人分享故事的愿望。这时老师不要急于立刻让全班同学都投身于活动中,毕竟班级中会有被动的孩子,会有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孩子。所以,在第一批孩子尝试给大家讲故事后,老师对活动的组织和过程的评价至关重要。可以组织孩子自主报名,一次5人左右,同时老师与其约好讲故事的时间,让其有充裕的准备时间。老师事先在黑板上写着讲故事的人的姓名和内容,使大家都清楚讲故事的人和故事的内容。在孩子讲的过程中为其配上麦克风,增强讲故事孩子的自信心,也吸引听故事的孩子。最后采用“星光大道”的评比方式让大家自由投票评选出心中的故事大王。可以看出,整个活动是循序渐进的,每个步骤都关注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信心的建立。孩子们从中获得了愉快的阅读体验,延长了他们专注阅读的时间。“让孩子亲近书籍”校本阅读课程的成功推进,让我们有了参与课程改革的深刻体验,也让我们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课程不仅是国家应该关注的事情,也是学校和全体老师应该关注的事情;二是学校课程应该适应孩子的需要,学校也应该主动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可能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课程改革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执笔 綦玲)数学校本课程“数学思维训练”的开发与实施数学科组【摘要】数学思维训练课程是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校儿童需要为中心,并与小学数学教学同步、以专题的形式编排的校本思维训练课程。开发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典型的数学思维方法,加强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关键词】课程适应性 校本课程 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一重大决策表明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从高度集权的状态逐步走向民主开放的状态,学校将参与课程决策,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几年间,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充分运用课程自主权,根据实际调整课程、开发课程,使学校的课程建设进入一个繁荣的阶段,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促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在这样一个改革的年代,我校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2007年,我校以“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为题在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中立项,并随即展开了研究工作,我们数学科组老师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两年来,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不仅要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也要关注数学课程、数学教材以及数学课程的适应性等问题,尤其是要关注数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这一对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的问题。

要提高数学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如可以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使之具有更好的结构,可以利用学校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实施差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实施差异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对目前数学课程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发数学校本课程。在对现行数学课程教材以及学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各知识点的配套练习中没有系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安排,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练习量也不足,教师很难借助这一教材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我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入学前已接受了很好的学前教育,因此有着较好的学习准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大的学习潜力,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则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爱好、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的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决定开发数学思维训练校本课程并在学校中推行,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典型的数学思维方法,加强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并期望通过拓宽学习内容,适当提高学习要求而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数学教学质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