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美唐诗里邂逅最美的爱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21:18:30

点击下载

作者:王海侠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最美唐诗里邂逅最美的爱情

在最美唐诗里邂逅最美的爱情试读:

王绩: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女孩在朋友圈晒爱情,一枝盛开的粉红山桃花,花枝上缚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一无所有,只能送你一个春天”。

有人评论道:“恭喜你,他是一个有情怀的男孩。”

在这个物质社会,情怀异常稀有,也异常珍贵。最美的爱情,不是他送你香车宝马、美衣豪宅,而是许你一世春天般温煦的情怀。

看遍人海茫茫,好看的皮囊随处可见,无聊的生活千篇一律,真正有情趣、有情怀的人寥若晨星。

余生很长,请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有趣的人,能时时给你惊喜,让日子不再平淡如水,他会让你时时感觉到生命的活力,让你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唐诗中就有一个这样有情趣的灵魂——他就是王绩,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叔叔。

王绩出生于公元590年,绛州龙门人,可以说是生在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曾立下赫赫战功,功成之后,不慕荣利,只载了几车书归乡,与书相伴,静日生香。王绩的哥哥王通、王凝,弟弟王静,都是很有学问的人。

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王绩,自然也不会太差。他天资聪颖,“八岁读春秋左氏,日诵十纸”,博闻强记,小小年纪,便有治世之胸怀和抱负。十五岁的时候,王绩谒见杨素,以卓绝的才学令举座惊艳,人们称他为“神仙童子”。

这样的少年才俊,想必前途一片大好,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唐大业十年,王绩第一个官就做得不顺利,当时当的是个叫作“秘书正字”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小秘书。

王绩怀有鸿鹄之志,不愿为区区五斗米折腰,恃才傲物,清高率性,在任上过得并不快乐,后因饮酒误事被人暗中告发解了职。这下正好,王绩干脆跑到山野当起了隐士。

和李白有点相似,王绩最爱的也是两样东西:酒和诗,且王绩的酒瘾比起李白,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约爱喝酒的人,都有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所以李白才那样飘逸如仙、豪放不羁。而王绩更是如此,他喜欢陶渊明,陶渊明叫“五柳先生”,因为宅前有五棵柳树,他自称为“五斗先生”,因为一次能喝五斗酒。

虽然如此,王绩并不是一个酒鬼,史料并无记载说他喝酒酿成什么大错,因喝酒被解职也只是据说,真实性有待考证。况且,像他这样一个骨子里深爱清风明月的人,在腐败死朽的官场里混,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酒,也许是他用来对抗世俗的一种武器。有了酒,他可以忘却世间的种种不快,而专心沉潜在诗意的世界里。诗酒趁年华,喝着酒,写着诗,对于文艺青年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这更幸福的了。

人在世间,难免受世俗侵染,王绩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脱俗的。

第一次离职隐居后,他心中毕竟还有些建功立业的想法,想想也是,空有一身才学不得施展,这也是人生一大憾事。有了机会,便又出去做官。然而自由的灵魂还是无法忍受职场的束缚,于是又隐居。这种心态很像现在一些职场年轻人的心态,不想上班,追求自由,但迫于现实压力,或者自身实力还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于是就这样矛盾着,纠结着,一边工作一边梦想着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三仕三隐之后,王绩终于想通了,他找到了自己人生最想走的路:做一个彻底的隐士,从此与山野的明月清风为伴,过一种自由至性、身随心动的诗酒人生。

从此,“野”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字眼,比如他最著名的那首诗《野望》便充分诠释了他的个人志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是王绩在隐居东皋期间所作。秋天的傍晚时分,薄暮笼罩大地,诗人环顾四周,感到秋的苍茫和萧索,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无所依附的感觉强烈地冲撞着他的心。每一棵树都沾染上了浓重的秋色,每一座山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有人赶着牛犊放牧归来,猎人满载着得胜的猎物飞驰而返。在这样的地方,没有相识的人,环目四顾,只能默默无言,独自品味这一种秋的况味,这样的情境啊,只想让人在高冈上长啸放歌!

这首诗清新自然、质朴真切,一洗前朝诗风的靡丽浮华,因而被誉为唐初诗坛的一缕清流,如清水芙蓉,如纯洁美丽、素面朝天的乡村少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清凉之感,历来备受推崇。但细读之下却可以发现,和陶渊明诗中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不同,王绩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孤独苦闷、无所依傍的情绪。这正说明他当时的隐士做得并不彻底,他一边向往田园,渴望出尘,一方面又怀着入世的进取之心,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被看见。

就这样,一边犹豫着,一边坚定着,王绩在隐居的路上越走越远。让他坚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爱情和婚姻,归功于他灵光乍现之时所写的一则征婚启事。说到征婚启事,我们现代所见的多是把房子、车子、职业、收入列为第一,可是王绩的征婚启事却完全是另一种模样。先让我们大开脑洞,想象一下这则征婚启事诞生的情境,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别致之所在了。

隐忧在东皋,终于过上了想要的寄情于山水的生活,可是王绩还是个热血青年,身处静寂的乡野,虽日日有诗酒相伴,但天长日久,也难免审美疲劳,更何况人本是群居动物,都渴望有人相伴、被人理解,如果是正值婚恋年纪,更需要的是一个知心爱人长伴此生。王绩当时就是这种状态。想要的生活已经拥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缺一个添香红袖,给他爱情,给他安稳的婚姻和家庭。

那应该是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天空星月朗照,空气中有淡淡的花香袭来,暖风让世间的一切都蠢蠢欲动,充满萌发的热情和冲动。那如丝碧柳,在星光下拂动,更是撩拨人的情思。

王绩带着白日农事忙完后的一点疲累,坐在小院的柳树下,呼唤名为“酒奴”的小家童从地窖搬出自酿春酒,与山月对酌,一杯,一杯,复一杯。酒至微醺,诗人的神思开始缥缈,朦胧月色中,似有女子的面影划过心房,王绩那颗年轻的心,莫名悸动不已。

微风中,似有天籁之音隐约而来,华枝春满,月圆天心,这样美好的夜晚,无琴无歌简直是浪费。王绩命“琴奴”小童拿来珍爱的“绿绮”古琴,他放下酒杯,闭上眼睛,抚琴而歌。

琴歌声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升起来,一瞬间从唐朝穿越到汉朝,他自己已然变成当年鼓琴高歌《凤求凰》的司马相如。只是,身边没有像卓文君那样能读懂自己心曲的红颜知己。

琴声清越,歌声袅然,他的神思又飘向更远处,他想起觅得佳偶的张奉、老莱子,想起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他们何其幸运,而自己又何其孤单!想到这里,他文思泉涌,唰唰提笔写下一诗: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这是一首写给未来灵魂伴侣的情诗,也是大胆另类的征婚启事,他坦诚地向对方告白:我隐居山林,超然物外,清贫如洗。但是有了你,我们可以在清风静夜中抚琴而歌,在月光下煮酒畅谈。这样美好的日子,我希望能和你共度百年。当然,如果可以,我更希望是一千年,但千年太久,谁也无法掌控。我只希望和未来的你,能像张奉与袁氏、老莱子和他的妻子那样,偕隐山林,相依相随,也希望我们能像孟光与梁鸿那样举案齐眉,伉俪情深。

诗写完,仿佛为了让征婚的意图更加鲜明,王绩还加了个标题叫《山中叙志》。他笃定地相信,一定会有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女子,看到诗后如约而来,将一片芳心默许。在唐朝,没有报刊、微信、博客,无法像现在一样投稿发表,诗人们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关注,常常采用诗墙、诗板、诗瓢、诗屏的方式,让自己的诗歌被世人看到。不知道王绩的这首征婚诗是以何种方式发布的,又有多少个、又是怎样的女子看过,总之,这个嗜好诗酒的文艺青年很幸运,他真的得到了理想中的爱人。

史料中对王绩的妻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借助王绩留下来的诗歌,可以猜想她一定是个像芸娘一样的女子。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以饱蘸深情的笔墨,事无巨细地记录着自己与爱妻的点点滴滴。陈芸的容貌并不十分美,但她内心芬芳,与沈复志趣相投、琴瑟和鸣,在清贫动荡的生活中,把平淡的婚姻生活过成了时时处处充满惊喜和雅趣的诗。

这样的女子必定能够得到王绩的真爱。不然在他留下的诗作里,怎么会有近一半是写自己的婚姻爱情的?不然,他怎么会成为自隋唐以来,第一个将自己的妻子作为爱情诗主角的诗人?美满的爱情成为诗情丰沃的土壤,王绩在享受着爱的同时,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写自己的终生女神,称她为“野妻、野妇”,他自称为“野人、逸人、野客、山人”。他和她,野性相投,野性十足,野味盎然,野得甜蜜,野得卓绝古今,令人羡慕。

他将他们温暖绵长的爱情、踏实安稳的幸福,都用诗句一一记录:前旦出园游,林花都未有。今朝下堂望,池冰开已久。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春日》

看到初春的美景,他不禁招呼正在忙碌家事的她,一同前来观赏。爱一个人,就是时时处处都想把最好最美的事物与之分享。“妾”和“妇”是同一个人,他的爱妻,这样的灵魂伴侣,只能有一个,有一个,也已足够。草依三径合,花接四隣繁。野妇调中馈,山朋促上樽。——《春庄走笔》

春天,朋友来做客,妻子为他们调制饭食。他称她为“野妇”,这样的昵称,亲切自然又充满爱怜,符合他们共同的性情。这一声称呼中,也有对爱人辛苦劳作的感恩之情,在人们普遍认为女人的天职是洗手做羹汤的古代社会,一个男人对妻子怀有这样的感情,是多么难能可贵。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春庄酒后》

古人认为女子饮酒有失体统,但王绩的妻子不但喝酒,还在乡村的酿酒大会上公然呈现醉态,但丈夫并不生气,反而觉得她可爱,在诗里还用言辞为她开脱。也难怪,她也并不反对他喝酒,有时还劝他喝得尽兴些:“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妻劝酒,子弹琴,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田家》

儿子都能锄地刨垄了,此时王绩和妻子也已年约五十,但他们的爱情并没有随着时光淡去,反而如陈年老酒,越久越见芳醇。已经不年轻的妻子,日复一日一个简单的织布动作,他也能够以充满爱意的眼光欣赏,还把它郑重地写到诗里。这样深情且专一的男人,称为唐诗史上首席暖男也不为过。

王绩的妻子是幸运的,她得到的是一个有真爱有情怀的爱人,她的爱情充满飘逸的草木香气,自足圆满。最好的爱情,与金钱财富无涉,只需要两颗情意相通的心互相契合。愿每一个心有清芬的女子,都能得到理想中的爱情,让生命在美满的姻缘中绽放出一路繁花。

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在爱情里,有时候放手比拥有更艰难、更珍贵。至真至纯的爱,不是时时处处厮守,而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远远地将你放在心里,如此,就已足够。初唐诗人卢照邻的爱情,就是这样。

在其最著名的代表作《长安古意》一诗里,卢照邻写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句荡气回肠、气势铿锵的爱情宣言,被后世人无数次引用,作为对理想爱情的期盼和祈愿,打动了不知多少痴男怨女的心。是的,如果能和你相爱,即使令我此刻死去,我也欣然接受;只要有你的爱,就是世间最好的风日,神仙的生活我也不会羡慕半分。

写这首诗时,卢照邻身处繁华的长安,彼时,他风华正茂,满身才学,一腔凌云壮志,然而却不得不受现实束缚。在这首长诗中,卢照邻托古意而写今情,以洋洋洒洒的鸿篇诗作,展现了当时长安社会波澜壮阔的生活长卷,颇有些唐代“清明上河图”的意味。在诗中,卢照邻以惊人的才气极力描绘长安城的繁华,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又对现实中一些黑暗面表示不平,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有些慨叹与幽怨。

这很像我们每个人的少年和青春时代,那时候人生风雨无多,即使有愁,也是轻如烟柳的少年愁,不会有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的痛,所以对人生还抱有美好的想象,自然也少不了对爱情极尽浪漫的期许。像卢照邻这样的才子,感情丰富、情思敏锐,他理想中的爱情可超越生死,让人连神仙的生活也不羡慕。可是这样的爱情,世界上真的有吗?即使有,能得到圆满的结局吗?那时候,卢照邻心中也一定发出过这样的追问。

每个人的爱情,都摆脱不了人生轨迹和命运的缠绕与左右。

在人生的前半段,卢照邻算是比较顺遂的:他出生于公元636年,唐初贞观年间。他的家族在幽州范阳一带是名门望族,而卢照邻本人也是非常争气的孩子。他自幼饱读诗书,求知若渴。

十来岁,有些孩子还是只顾着玩、要父母催逼着学习的年纪,卢照邻就毅然辞别锦衣玉食的家门,带着干粮上路,不远千里寻访名师。走的路太多,脚上都磨出了茧。卢照邻在回忆这一段生活时,写道:“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

上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十八岁那年,卢照邻带着满身的才学来到长安,他自信满满,与当时的权贵交游甚多。在这些人中,邓王李元裕发现了这个优秀青年。邓王何许人也?他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子,李世民的兄弟、李治的叔叔。

邓王非常欣赏卢照邻,让他在自己府中任“典签”,相当于文书工作。邓王曾经很骄傲地向人介绍卢照邻说:“这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啊!”卢照邻很感激邓王的知遇之恩,他竭尽全力为邓王做事,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将邓王家里浩如烟海的藏书翻了个遍。这让邓王更加欢喜,这个年轻人不自满、肯上进,将来一定前途大好。

邓王虽然很愿意将这个好青年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但他从卢照邻时不时望向悠远天空的神情中,读懂了青年的心事:这样富有学识的才子,一直屈居于文书之职,不是太令人惋惜吗?邓王有心举荐,怎奈他自己也身处邓州,远离权力中心长安,有心无力,所以劝卢照邻耐心等待,这一等,就是十年。《长安古意》就是在这期间写出来的。

直至公元663年,邓王病重,卢照邻仍未得到朝廷重用。邓王也算仁至义尽,在临终之前总算拼尽全力为卢照邻谋得了一个官职——到益州(现成都)新都当县尉。想来,赴任之时,卢照邻必是心有不平,但现实就是这样骨感,唯一能做的只有顺应。

当时的蜀地,显得偏远荒僻,然而越是偏僻,山水便越是不染尘嚣,美丽灵秀。卢照邻和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一样,开始寄情山水,以遣幽怀。他在山中走,他在水边行,他观云观月看花看草,丰富的内心需要用自然来平衡。

除了寄情山水,在蜀地,卢照邻还得到了友情的滋养。他在山中遇到了同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有共同志趣的灵魂,总会有玄妙的引力让他们相聚。他和他的知己才子们纵论诗文,畅谈际遇,把酒临风,悠然心会。

友情是凄清境遇里的温暖安慰,而不期而至的爱情,更是灵魂里突如其来的一道闪光,可以唤醒沉睡的激情,可以化解心灵的冰冻,可以让灵魂苏醒、飞扬。爱情,就是惊艳开出的花朵,一经绽放,便足以开在一个人长长的生命里,永不萎谢。

他和她有过怎样的相遇?她有着怎样的眼睛和脸?是否千篇一律的俗美,还是清新如露珠般脱俗?这些,卢照邻没有写在诗里,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姓郭,所有的细节,只能依靠想象。

但是不论她美或不美,相遇的时刻,在爱人的眼里,她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子。她是否也有一颗诗意的灵魂,否则怎会爱上并不显贵的他,而且还爱得如此之深,如此惊世骇俗、义无反顾?在那个礼教甚严的朝代,作为一个女子,她竟然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未婚怀了他的孩子!

他们一定有过岁月静好的甜蜜,卿卿我我,花前月下,是每一场爱情的必备戏码,虽然概括起来不过区区几个字,但身处其中的人,一定会觉得那些时刻心如浪涛,一瞬千年。那些相处的时刻,也许有过平淡,但因为在爱里,一切都有了意味深长的意义,那些回忆,在离别之后,可以慢慢弥合心灵的伤口。

他们的爱情必是忘我、投入、狂热的,他们在相爱时,必是将自己全身心地交付于对方的,不然,怎会有日后的种种痛嵌进生命,无法抹去?他们在爱里沉醉,却忘了,所有的爱,都只有两种结局:厮守,或者离开。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卢照邻当然不肯就此碌碌无为,困守这荒凉之地潦草度过一生,他要去实现他的梦想,也为了让爱人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离别总是黯然,然而因为怀抱美好的期望,所以变得可以忍受。其时,她腹中的孩子已渐渐长大。他对她允诺,等去长安参加完“典选”就回来娶她。执手白头,不离不弃,她一定对此深信不疑,每个沉浸在爱情里的女子,都会这样相信吧?那样情深义重的人儿,怎么可能食言?怎么忍心让爱人失望和心痛?

然而现实常常是,那些山盟海誓和甜蜜的情话犹在耳边,但是那个离去的人,却再也没有回头,从此只成了回忆里的一个模糊影像,成了一个微疼又幸福的心灵符号。她痴痴地等着,等着,时光流逝,肚子里的孩子已呱呱坠地,他还没有回来。

仿佛是天意要让他们的情思断绝,孩子不久夭折,爱情的结晶也留不住。她还在等,然而他一去杳然,好像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好像他们之间只不过是一场虚美的春梦,不落一丝痕迹。

可以想象她是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挨的清晨和黄昏的。她也许捎过信给他,也许向无数人询问,可就是找不到他。她或许也是个活跃在当时文艺圈里的女子,偶然的机缘,认识了骆宾王——卢照邻的好友,初唐四杰之一。她不顾女儿家的羞涩,将自己与卢照邻的故事和盘托出。在另一个男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她其实是希望骆宾王能从中出一把力,联系到情郎,唤他回来。可怜的女子,就这样把骆宾王视为救命稻草,期盼他能制造出奇迹,成全自己的爱情。

闻听此事,骆宾王一副侠骨柔肠深为触动,他马上写了一首长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痛斥好友不该如此对待郭氏。也难怪,郭氏在对骆宾王讲述此事时,一定满含幽怨,把卢照邻描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始乱终弃的人,骆宾王也相信事实就是如此。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什么事情能阻止卢照邻的归来?

骆宾王的诗大概不久后卢照邻也能看到,虽说唐朝没有网络,但作为有名的诗人,诗作流传还是比较快的。但是卢照邻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连只字半语的辩解也不曾有。郭氏女子的心大概从此冷了、硬了,她或许另嫁了一个好人家吧?这是卢照邻最想看到的结局。

那么,去了长安的卢照邻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回到那个久远的时代,一一细数这个诗人的苦难历程:

原来,卢照邻到达长安参加“典选”以失败告终,仕途遇阻,偏偏祸不单行,此时家中又生变故——卢照邻的父亲去世了。他在太白山下为父亲守丧。然而,尽管如此,命运还是不肯对这个才子展露哪怕一丝丝仁慈的微笑,本当壮年的卢照邻,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当时人称“风疾”,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风湿病,这种病发作起来相当厉害,疼痛剧烈,随着病情进展,病者手脚痉挛,进而丧失行动能力。

卢照邻后来在《释疾文·序》中写自己得病后,只能在地上爬行,“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他在《五悲·悲穷通》中则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病后的惨状:“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此时的诗人,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四肢萎缩,五官变形,眼睛混浊,生命之火渐趋微弱。

这样的卢照邻,连走一步路都异常艰难,他还怎么能去遥远的蜀地赴约见自己的心上人?他怎么能让她看到他现在不堪的病容?他怎么忍心让她为他心痛却无能为力?更重要的是,就算她不离不弃,愿意照顾他终生,但他怎能因为自己的私心而害她受一辈子苦?他的本意,是不想把自己的苦痛分给她一半。

病后的卢照邻,经济状况也一日不如一日,买不起上等的朱砂来配制药方,他就用普通的朱砂来代替,结果由于副作用大,反而使病情加重。无奈之下,一向心气极高的卢照邻开始向朋友们求助,那些朋友们也都非常讲义气,慷慨相助,给他送药送钱。

四十一岁那年,卢照邻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来到长安,经人介绍认识了著名药王孙思邈。然而药王的医术再高超,也无回天之力。生命的最后阶段,卢照邻来到具茨山,请人为自己修好了墓穴。他常常安静地躺在墓穴里,此时的诗人大约已看透生死,所以能够平静坦然地接受死神的拥抱,或者,他竟也是期待死亡的降临吧?对于一个被痛苦浸透的生命,活着比死去更加需要巨大的勇气。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拖着残疾的身躯,用勉强还能活动的一只手,还在写诗。在一首诗中,他写道:“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蜀道蜀桥人”,除了郭氏女子,还能有谁?她是他唯一的爱人,永远的爱人。虽然远隔天涯,虽然她因为误解而恨他,但心底里,那些爱还好好的,像水晶一样地安放着,爱情是这个清冷尘世留给他的唯一一抹暖色。

最后,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撑下去了,就连心里珍藏的爱情的力量也不能挽留他,他累了,于是写下最后的文字《释疾文》,把自己投放到清澈柔波的颖水里。具茨埋才骨,颍水葬诗魂,这位命运多舛的才子,终于得到了安息。

有一种爱叫作放手,最好的爱,是用放弃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就像卢照邻一样,“道是无情却有情”,如果不能做爱人天空中的太阳,那就做远远的一轮月亮,在看不见的暗夜,为爱人洒下月光。

骆宾王: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的词深情唯美,尤其是写爱情的词,读来更是令人柔肠百结、珠泪潸然。“一生一代一双人”是纳兰词中的名句,但这句并非纳兰原创,而是化用了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一诗。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一诗篇幅很长,几乎可与《长恨歌》相比,其中最精彩的是这几句: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我在茫茫人海中想要寻找心意相通的人,果然找到了相知甚深、心心相印的爱人,我们深爱彼此的心意无穷无尽,用如胶似漆也不足以形容。我的娇羞和风流婉转,希望你一直记在心里,让我们的爱有始有终。我们相互爱怜、互相思念,倍觉相亲,一生一世,我心中只有你,你心中只有我。

这样情意绵绵、温柔缱绻的诗句,是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深情诉说。从诗题可知,这是骆宾王为一位名叫王灵妃的女道士代笔,写给道士李荣的情诗。道士之间还可以相爱?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骆宾王又为什么会代笔?让我们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去探寻这桩情事背后的姻缘密码。

在唐代,女道士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她们饱览诗书、通晓文墨,能够吟诗作赋;她们身心自由,能够随意出入各种场合;她们不受礼教束缚,可与名士才子比肩同行,谈诗对弈。女道士又叫女冠,在唐朝,这样的女子群体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幽居深山道观,生活枯索沉寂,相反,她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低,她们代表了美貌、才气与自由的灵魂,所以很多达官显贵都以结交女冠为荣。

李唐王朝大力推崇道教,因此公主入道并不罕见,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就曾入道,此外最著名的还有唐睿宗的女儿金仙、玉真两位公主入道。公主之所以向往道观生活,一来出于对道教的信仰,希冀以此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二来是出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连公主都喜欢入道,普通女子更是纷纷效仿,因此唐代的女道士非常多,她们成了唐代社会与男人平分秋色的一道亮丽而别致的风景线。

唐代风气开放,道观中也不再是一潭死水。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以修行为名,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成为现代“交际花”似的人物。在唐代的女性诗人中,最有才华的是两类诗人:一是艺妓诗人,以薛涛为代表;二是女冠诗人,以鱼玄机、李季兰为代表。女冠诗人与一般的闺阁女子不同,她们可以出入各种场合,与男性文人平起平坐,酬唱应对,以诗文会友,这样频繁亲密的接触,难免日久生情,演绎出一场场香艳情事。

王灵妃和李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认识的。李荣是当时道教中较为有名的人物。据记载,唐高宗曾招募僧道各七进行辩论,李荣就是道教代表之一,其人思维敏捷、性情诙谐,颇有诗才,喜欢交游。这样的男子,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批女性粉丝,王灵妃就是其中之一。根据骆宾王诗中所写进行推断,王灵妃应该是个美女,但是文才并不出众,否则她就会自己动手写情诗,不会劳烦骆宾王代笔了。

王灵妃和李荣有过美好的爱情,这从骆宾王的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仙桂丹花重叠开,双童绰约日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然而爱在过去,并不代表现在和以后还爱。世事总是如此俗套,逃不脱“痴心女子负心汉”的老调。

男人总是以事业为重,李荣去了长安,在与佛教的辩论中失利,被贬蜀地,从此音信杳然。可怜王灵妃心中还放不下那段情,痴痴等待,念念不忘。不知是怎样的机缘,她遇到了骆宾王,便向他诉说心曲。

闻一多曾评价骆宾王: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的确,骆宾王性格里最突出的就是两个字“侠义”。性格决定命运,因为这样的个性,七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名诗《咏鹅》的骆宾王,在仕途上却屡屡受挫,一生郁郁不得志。直到人生的暮年,他还跟随李敬业起义反对武则天,写了那首震惊历史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不但这些国家大事他爱管,就连很多男人认为是小事的恋爱情事,骆宾王也绝不袖手旁观。他的好友卢照邻曾与一郭姓女子相爱,后卢照邻去长安参加“典选”,此后又因患病在身,与恋人失去联系。骆宾王听郭姓女子听说此事后,当即写下一首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此刻,王灵妃的遭遇,与卢照邻的恋人郭氏女子如出一辙。怀抱一腔侠义热血的骆宾王亦十分同情女道士的遭遇,欣然应允,提笔代王灵妃给李荣写了这一首长长的情诗。

这个桀骜不驯、豪气冲天的男子,竟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尤其是对痴情的女子。我不禁猜想,如前文所述,他本人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遗憾的是,所见诗文都没有记载,但我想象这样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男子,应该有一个好女子爱过他。

只可惜这样一个侠义诗人,最后的结局却让人叹息。骆宾王与李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后,李敬业被杀,而骆宾王不知所终。对此,有三种说法:一是起义失败后被杀,二是投水自杀,三是出家当了和尚。

关于最后一种说法,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据《唐才子传》记载,诗人宋之问有一次路过钱塘,到灵隐寺一游。入夜,皓月当空,远处山影朦胧,寺院一片寂静,禅房有一位老僧正在打坐。宋之问站在寺院里,触景生情,突然诗兴大发,随即吟出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宋之问想要再往下续,却突然灵感枯竭,任他搜肠刮肚,却总不见佳句光临脑海。那位打坐的老僧不知何时出现在宋之问身旁,见其窘状,不禁插话道:“施主,‘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如何?”

宋之问闻言大喜,仿若神助,随即文思泉涌,一口气写下那首题为《灵隐寺》的名诗: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径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当骆宾王坐在悠远的寺院里诵读经卷时,他是否会想起自己曾经为一位女道士代写的情意绵绵的诗句?他大概也没有想到,“一生一代一双人”,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七个字,会在岁月的磨砺里沉淀下来,在很多年以后的清代,成为另一个爱情故事的美丽注脚。

纳兰性德本是康熙时期大学士明珠的独生子,身处烟柳繁华地,生于富贵温柔乡,他丰神俊朗、才情超逸,有着令人艳羡的家世,做着皇帝的御前侍卫,按现在的话说,他的人生,应该是镀了金的。然而,财富与荣耀却不是他的理想。“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他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高贵和自由,是心心念念的一个“情”字。这简简单的一个字,却是世间最难解的谜题,世间多少痴男怨女为之疯狂、颠倒,甚至不惜付出最宝贵的生命。

纳兰性德,一介翩翩公子,温润如玉,内心却汪着一池春水柔情。他的词总是诉着情殇,读来令人的心微疼,却又着一种薄凉、凄清之美: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明明是彼此深爱、一生一世的唯一,却天不从人愿,相隔两地,为爱伤神。就这样想念着,向往着,却不能够日日厮守,再美的春色也如同虚设。传说中,裴航路过蓝桥驿,向一位织麻老妪求水解渴,一位姿容绝世的女子云英捧来水,裴航爱上了云英。但老妪却要求裴航以月宫中玉兔捣药的玉杵臼为聘礼,后裴航终于找到玉杵臼,与云英成婚后双双成仙飞升。遇见容易,终生相守却难。如果我们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一年一度能于天河相见,那么即使生活再贫贱,彼此也心满意足。

这样情深深、意切切的告白,是写给哪位幸运的女子?关于这个,纳兰并无明示,所以后人只能根据诗意推测。一种说法是这首词为纳兰写给他青梅竹马的表妹的。据说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与表妹情投意合,情愫暗生。这位表妹天资聪颖,才气过人,善解诗词,清丽温婉,与纳兰性德心意相通,可以说是难得一遇的灵魂伴侣。但这如诗一般美妙的爱情,却遭遇到了世俗的痛击: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表妹选秀入了宫,成了皇帝的妃子。隔着一道高而厚的宫墙,想见一面都难如登天,纳兰将所有情思都倾注笔端,除此之外,又能如何?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写给他的已故妻子卢氏的。二十岁时,纳兰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时年十八岁的卢氏成婚。起初的日子,纳兰大约对这份婚姻是有着些微抗拒的,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才发现这个女子,其实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人。

卢氏与纳兰,个性极为相近,多情、敏感、有着孩子气的纯真。她与他谈诗论词,他喜欢的高贵与情趣,她性格里都有。天降大雨,纳兰遍寻爱妻。后来才发现她站在雨中,擎着一把油纸伞,雨落在伞上,伞下的荷花安然无恙,而她自己却浑身湿透。为此她着凉生病,他心疼地责备。这样的情意,淡淡的伤感中透着浓浓的甜蜜。这样一对玲珑剔透的人儿,像极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因而有很多人说,曹雪芹写的贾宝玉,就是以纳兰性德为原型。

走得最快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他们以为,会一生拥有这样的幸福。他们以为,上天会格外眷顾。只是,至真至纯的爱,往往易遭天妒,所以最好的爱情,往往以悲剧结束。三年后,卢氏为纳兰生下了一个孩子,她却产后受寒而香消玉殒。此后,纳兰的余生,便用来痛悼、怀念,写忧伤深情的词,来祭奠他与妻子的爱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世间所有的爱情,都有着共同的隐秘通道。当最美的爱情不能在现世里永存,还好我们还有文字,还有诗词,可以筑一座爱的美殿,在那里,供奉我们高贵、干净的灵魂和情感。

孟浩然: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人如其文”,一个人的性情,往往可以通过其笔下的文字体现出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从小就会背的唐诗,直到近些年才从中读出了深意。

春天的早晨,一觉睡到自然醒,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中睁开眼,新的一天就此拉开帷幕。这才想起来,昨夜梦中依稀听到风雨声,那些盛开的花朵,有多少被风雨吹落在地了呢?

从这首清新淡然的小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随性。随性就是依随本性,遵从本心,用时下流行的话,可以说是率真,或者任性。这就是孟浩然的个性特质,他一生热爱自然,写下大量山水田园诗,与王维齐名。

他的灵魂,像风一样自由,尽管这自由会带来痛和迷茫、犹疑和摇摆,然而他终归还是走了自己最想走的路,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无论事业抑或爱情。

唐武周永昌元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孟浩然的父亲自认是孟子的后代,便从先贤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中摘取两字为儿子取名,可见其望子成龙之心。小浩然也果然不负众望,从小学习非常努力。

只是这个孩子有点特别,他在襄阳的好风好水中成长,日日流连于自然,对山水花草似乎更有一种独到的领悟与喜爱,不然小小年纪怎能写出《春晓》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

儿子有如此才思,孟老爷子很高兴,他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认定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后代必然遵循的行为准则。只是他没有想到,接下来儿子的一系列行为,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十八岁那年,孟浩然和现在参加高考的青年一样,走进襄阳的考场参加县试。诗赋、试策、帖经三场考试,都难不倒孟浩然。

毫无意外,考试结果公布后,他是全县状元。孟浩然陶醉在初次成功的喜悦中,却全然不知,时代的风云正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瞬息万变,他更不会知道,这一切于他的人生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神龙元年,时任宰相的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女皇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即位。第二年,由于武三思从中作祟,张柬之被贬为襄州刺史,成了孟浩然家乡的父母官。

张柬之是个爱才之人,他宴请了高考状元和其他一些学子,席间他们交谈甚欢,孟浩然敬重张柬之的为人,更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有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引路,后面的道路定当是一片坦途吧?

然而,令孟浩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宴聚之后不久,张柬之被流放岭南。去往那穷山恶水之地的路途极其遥远艰险,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张柬之,身心备受摧残,终于病死在流放途中。

听到这个消息,孟浩然又悲又愤。当时虽说武则天退位,但中宗上台后国家境况并无好转,新皇无能,韦后干政,奸佞横行,黑白颠倒,民不聊生,张柬之这样为大唐耗费了一生心血的老功臣,却得到如此的对待。

突然间,他觉得自己考取的功名毫无意义,得了府试、殿试、状元又怎样?还不是为这个黑暗的朝廷做帮凶?

思考很久之后,孟浩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襄州府试,隐居鹿门山。这个消息对于孟老爷子来说,不啻晴天霹雳。但是不管他再怎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发动所有亲朋好友劝说,结果都无济于事。

孟浩然一介热血青年,大约也有些逆反心理,越阻挠越坚定,他认准了两个字,就是“不考”。其时,他心中只有自己的信念,也不去多想父母的感受,大凡太有主见的人,都会对周围的人多多少少有些伤害,但那时的孟浩然是意识不到这些的。

那时候年纪小,有老父亲在前面撑着,不用考虑养家糊口,孟浩然在鹿门山过了两年优哉游哉的生活。每日里,游山玩水,呼朋引伴,谈谈诗文,听听小曲,时光就这样一天天水一样漫过去。

有一次,孟浩然听说襄阳城内有个红歌女色艺俱佳,只要她的演出,场场爆满,豪门新贵,纨绔子弟,都趋之若鹜。孟浩然按捺不住好奇,也前去观看。这一去,他便中了一种叫爱情的毒。

他先是被她的声音俘获,那样充满魅惑的声音冲撞着他的耳鼓。她的眼波,盈盈流转,不经意地投向人群中的他,仿若秋水微漾,他的心突然狂跳起来,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袭击了他。

后来,他知道她是郢州人,名叫韩襄客。因为父亲早亡,为了家人生计被迫做了歌女。她不但通晓音律,也颇有诗才。

他在钦慕之余,对她又多了些爱怜。他频频出现在她的面前,入神地听她的歌,为她鼓掌、喝彩。

她是美女,他亦是美男子,纤秀、颀长,一身浓浓的书卷气,浑身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洒脱超逸。她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从此也注意到了他,渐渐,眉目间便多了些说不出的意味。

他知道,她也知道,玫瑰色的心事,彼此心照不宣,不说破,比说破更牵心。暗生的情愫,在两颗年轻而热情的心中,如春日的酒酿,随着时日推移而日渐浓烈、醇厚。

终于有一天,他们有了第一次约会。这样美妙的时刻,要有美丽的背景陪衬才对。面对着朗朗青天、淡淡流云,清风徐来,水波明净,两个人的心像浸在新采的花蜜里。

美人如花,公子如玉。如此良辰美景,令人只想畅快高歌。韩襄客施展她的音乐才华,一支《巫山曲》,被她演绎得如梦似幻、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动人心魄。这曲词本身便暗含风花雪月的浪漫与缠绵,她的心事,孟浩然早已了然于胸,用两句火辣辣的情诗回应:“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

冰雪聪明的韩襄客早已听出诗外之音,她的心像春天的小鹿一样乱跳,巨大的幸福让她的脸颊浮起两朵绯色的轻云,更显温婉清丽。她也以诗回赠他:“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

比起孟浩然,韩襄客的爱情宣言更加大胆、直率、热烈、坚定。孟浩然被她的情意深深感动。只此一刻,风含情,水含笑,所有世间的背景都退后消失,只有爱情鲜明而深刻地现出可爱的模样。

恋爱的日子总是轻快如顺风小舟,然而真正的爱情必然要面对婚姻。他和她,不是逢场作戏,不是一晌贪欢,他们,想做一世夫妻,长长久久地爱着,伴着,生死相依。于是忧伤开始在心中隐隐浮现,现实总会刺破浪漫的梦,露出狰狞的一角。

孟浩然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那个崇尚孔孟学说的父亲,头脑里有着坚固的门第之见,是绝对不会接受一个歌女作为儿媳妇的。想到爱情的甜蜜,再想到现实的苦涩,孟浩然难以排解心中的烦忧,于是写下一首《初春汉中漾舟》: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餍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他们依然见面,依然在爱里沉醉,只是谁也不敢提起未来。他知道她的等待、她的忧愁、她的期盼,但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给她一个坚定的允诺。时间一天天过去,倏忽间,韩襄客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家人催归,她回了故乡。

她走了,他才觉得心里的空缺无法填补。如果她从此一去不回,余生他该怎么度过?这样的想象让他无法忍受,在几近绝望之际,孟浩然得知有位远房叔父与韩家熟识。他苦苦央求叔父为他们做媒,叔父也心软了,不但答应做媒,还答应会在孟老爷子面前隐去韩襄客曾是歌女的事实。

可是,还未等成亲的良辰吉日到来,孟老爷却不知从哪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的恼怒可想而知。那位可怜的叔父好心却办了坏事,只好按照孟老爷的吩咐,去韩家退了婚。

不久之后,除夕之夜,灯火辉煌,万家团聚,一片喜庆祥和。然而这样热闹的氛围,却让失恋的孟浩然内心更加凄凉。

诗人抒发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写诗,他把自己的一腔郁闷诉诸笔端。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除夜有怀》

她是否知道,他的努力、他的思念、他的痛苦?如果没有了她,接下来的日子,就算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恐怕也是无趣的吧?一想到今生将要永远地与她分开,要娶另一个女子作为妻子,他就觉得无法接受。终于,他第二次私自做了一个大胆又惊人的决定:离家出走,去找她!

他去了她的家里,她的父母对这个英俊又有才学的年轻人自是喜爱有加,女儿能嫁给这样的人,他们也欢喜。他就这样在她家住了下来,成了亲,拜了天地,过起了亲亲热热的小日子。这时候,他们大概不愿意去想未来,只要这样日日厮守,抓住眼前的幸福就好。

后来,她有了他的骨肉,他再也无法逃避。一个女子在娘家生子,总是件有伤体统的事。再说,他们也不可能永远住在她的娘家。

孟浩然决定回襄阳,劝说父母接受襄客。原本他以为,父亲就算再铁石心肠,就算再顽固,但看在未出世的孩子面上,总可以网开一面做出让步,让儿媳进门。但没想到,孟老爷子的态度依然非常坚决。孟浩然又一次负气离家,住进了鹿门山。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山歌》

山间的幽寂,让他的心也渐渐安静下来。远离尘世喧嚣,远离官场纷争,听山水清音,沐阳光清风,观星月银辉,更重要的是,可以守着自己爱的人,安宁地过自己喜欢的小日子。

有了爱情的滋养,孟浩然的笔下,也多了一些清新可人、优美柔婉的爱情诗。比如这首《春情》: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已厌交欢怜枕席,相将游戏绕池台。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更道明朝不当作,相期共斗管弦来。

虽然这首诗中的女子并没有明确是否是韩襄客,但我相信,孟浩然一定是心里想着妻子,下笔时才会将自然和女子的美合二为一,相映生辉,落笔才有“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这样的佳句。

爱着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如春日的花草,带着让人回味的袅袅香气。这个热爱自然的男子,在大自然中享受着清淡如水的爱情,纵然,世间多艰难,但爱情为他建造了一座心灵后花园,在世俗中失意时可以退守,从而保有了完整自由的灵魂。

在孟浩然的诗中,明确写给爱妻的并不多,但我却为他对妻子的感情深深感动。

古往今来,有多少男子在顺风顺水时对心爱的女子山盟海誓,然而一旦爱情的小船遇到些许阻力,比如门第、身份的差异等,就往往露了怯,失了男人的勇敢,最终做了爱情的逃兵,就像同为唐人的元稹对薛涛、李益对霍小玉,等等。

相反,有太多的女子,在爱情里勇敢得像一株在烈火里淬炼过的钢铁玫瑰,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的爱我,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听到如此铿锵有力的告白,那些在爱中懦弱的男子,难道不会感到汗颜吗?

相形之下,孟浩然是个敢爱敢恨、勇于对爱情负责的人。他不顾家人的阻拦,不顾世俗观念的束缚,顺应自己的内心,最终拥有了想要的幸福,正因如此,他的心才得到安宁,一生寄情山水才有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或许也有人说,他这样不顾父母的感受,只顾追求爱情有点自私,但是如若有了不幸的婚姻,恐怕父母会更加为之心碎。

孟浩然一生未曾出仕,在现实的裹挟中也曾摇摆不定,喜欢做的事与应该做的事,取舍之间,他内心也备受煎熬。

他罢考、隐居、两入京都、三游吴越,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与山水为伴,对爱情忠实,做出了内心最想要的决定。虽然他只活了五十二岁,但我想最后的时刻,他必定可以了无遗憾地对妻子说:“这一辈子,山在,水在,你在,我在,还有比这更好的人生吗?”

王维: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爱情最动人的模样,在于忠贞和唯一。

世间纵有百媚千红,而我独爱你那一种,这是霸王对虞姬的爱。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宝玉对黛玉的爱。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满天星斗,只见一颗芒。满眼繁花,入眼入心的只有一朵;满天星斗,只见那一颗闪烁光芒。

王维对妻子的爱,就是这样。此生唯一,她逝去,他便孤独终老。他不但自己在爱情中践行忠贞的观念,他还用诗的语言,用一段忠贞的爱情挽救了另一段爱情。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

息夫人的故事出自《左传·庄公十四年》,她是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今河南淮阳县)人,出生于妫(gui)姓世家,因为嫁给息国国君息侯(相传他的祖先是周文王的十四子),后世称她为息夫人(息妫)。据说她目如秋水,面如桃花,美丽绝伦。她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姐姐,嫁给了另一个小国家蔡国的国君蔡侯。

有一次,息夫人想念姐姐,就去了蔡国探亲。这蔡侯原是个极其好色之人,之前并没有见过息夫人,这次一见之下,惊为天人。

蔡侯已有一个美貌的妻子,却还不知足,竟然对妻子的妹妹动了邪念,举止轻佻,无耻之状显露无遗。息夫人受了侮辱,但顾及姐姐的面子又不好当场发作,回到息国时便向息侯诉起委屈。息侯一听大怒,恨不得立即出兵把蔡国打个落花流水,但无奈自己国力微弱,无法与蔡国匹敌。

思来想去,他有了一个主意:瞒着息夫人去楚国借兵。

楚国的文王仗着自己国力强盛,在小国面前充满了优越感。见息侯来求,正好也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于是也不细问缘由,就出兵帮息侯灭了蔡国。蔡侯成了楚文王的阶下囚。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有一次楚文王和蔡侯聊天,问他和息侯之间究竟有什么过节。

蔡侯此人心思深沉又毒辣,趁机向楚文王大肆夸赞息夫人的美貌。声称为了这样美丽的女人,亡国也不后悔。如果男人活一辈子,连这样绝世美人的面也不曾见过,那才是人生一大憾事。

闻听此言,楚文王心意难平。他心想,我堂堂一个楚国的国君,难道还不如一个小小息国的国君有艳福吗?楚文王于是派人去传话给息侯,说借夫人美貌一观。息侯当然明白楚文王的用心,断然拒绝。楚文王心愿受阻,不肯善罢甘休,派兵攻打息国,俘虏了息侯和息夫人。

被俘之时,息夫人本欲自尽以保清白,但楚文王以息侯性命要挟,不得已忍辱顺从了楚文王。

楚文王对息夫人异常宠爱,封她为王后。但息夫人始终对楚文王不冷不热,即使生了两个儿子,却还是不和他说一句话。“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虽然贵为王后,享尽千般宠爱,但她的心里,一直蓄满了泪,那是对旧日爱情的祭奠,对息侯的忠贞。她的心只给了一个人,无法再为另一个人怦然而动。

作为一名弱女子,她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身体无法自由,但心可以自己做主。她在心底最隐秘的角落,为曾经的爱情坚守,艰难又孤独地抗争着。

关于息夫人的结局,并无史料可考,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息夫人在苦苦的煎熬中,终于等到了与昔日爱人见面的机会。

有一次,楚文王外出行猎,要两三天不能回宫。息夫人趁机偷偷出宫找到息侯。此时息侯作为亡国俘虏,被安排当守城门的士兵,每日过得生不如死,若不是因为牵挂着息夫人,他早就不想苟且偷生了。

渡过生死劫难,还能与心爱的人再次相见,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甜蜜!

息侯拥她入怀,息夫人真想永远靠在这样熟悉宽厚的肩膀上,她宁愿不是王后,哪怕是一个民间最贫苦的女子,只要能与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就好。但她知道,他也知道,这只能是美好的幻想。楚国那么强大,他们弱小如蝼蚁,即使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因爱分离的痛竟然战胜了生存的愿望,只有一条路,他们可以一起走下去,生生世世,相依相随。

息夫人一头撞死在城墙下,息侯没有拦她,而是紧随她的脚步,撞死在一起。

息夫人终于可以安静地守着息侯,继续他们的爱情了。他们的鲜血流溅一地,状若桃花。在他们的殉情之地,长出株株桃花,每年春天,朵朵桃花绽出一片片粉色云霞,宛若息夫人美丽的面庞。人们被息夫人的爱情感动,在那里建了庙宇来纪念她,并称息夫人为“桃花夫人”。

写《息夫人》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正坐在岐王的家中。那是公元737年的一个夜晚,岐王正在宴请一帮文士。岐王是个喜好风雅之人,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里曾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意思是常常在岐王家中见到李龟年,说明岐王举办这种聚会的次数之多。

文人们在一起吟诗作赋,议论时事,有时候也难免说些八卦。

这一天聚会,不知为何话题转到了“红颜祸水”上来。有一位文士慷慨激昂地发表意见说:“自古以来红颜祸水是不争的事实,且不说西施让吴国灭亡、妲己让商纣倾覆,就算是人们口中的息夫人再怎么好,也还是红颜祸水,息国和蔡国的灭亡不都是因她而起吗?”

众人听后,都纷纷点头称是,只有王维若有所思。岐王对王维说:“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王维并不答话,只提笔写下一诗,这就是《息夫人》。有时候,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之间,有着奇妙的感应,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哪怕隔着千秋万代。

息夫人不过是古代一个模糊的美丽影子,是故事中的一个名字,王维却能穿过历史的尘埃、拨开世人庸俗的目光,去靠近她,理解她,感受她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他一眼就看出了她灵魂中高贵美丽的部分,比她的美貌更有光芒。因为王维自己,也是一个同样至情之人,是对爱情的坚贞,让他们心意相通。

据说当年王维为玉真公主弹奏琵琶,他的才华与气度让公主折服,她深深地爱上了王维,并举荐他做官,带他认识达官贵人,为他的仕途铺路。然而王维心里的爱人只有妻子一个,面对公主的热情,他不能接受,又不敢拒绝,这样两难的处境,和息夫人有几分相似。而王维最终也选择了坚守,回到妻子身边。

王维用这简短的二十个字,为息夫人呐喊,为庄严的爱情宣告,同时借这份久远的爱情,拯救了当下的一份爱情。

据说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有一次在街上经过一家炊饼店,看到店主的妻子虽然布衣素服、不施粉黛,却俏丽异常,自有一种夺人风韵。

宁王一见倾心,竟然不顾自己的王爷身份,强行让炊饼匠妻子嫁给自己,并且万般宠爱。但这个女人虽然锦衣玉食,却并不快乐。

宁王还算是个有良知的人,读了王维的《息夫人》这首诗,他似乎明白了炊饼匠妻子的心。

他把炊饼匠叫来,当面问他妻子:“你还爱着他吗?”女人双颊垂泪,一脸娇羞,答案不言自明。宁王于是成人之美,放炊饼匠夫妻回家团圆。

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爱情的力量。

当你对一件事足够坚定时,自会有人受到感召,为你让路,成全你的梦想,在事业上如此,在爱情上也是如此。

就像历史上有名的红拂女,她本是隋末权相杨素的侍妓,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李靖来拜访杨素,侍立一旁的红拂见他俊眉朗目、谈吐不凡,当即就萌生爱意。

当天夜里,她就女扮男装到客店找李靖,勇敢地对心上人倾吐心曲。李靖虽也对红拂怀有爱意,但因一时未能择得明主,前途渺茫,他们的爱情也飘忽不定。

后来,他们遇到了虬髯客,他深深为红拂对爱情的勇敢和坚贞打动,尽一切所能保护他们,还赠予他们很大一笔财产。李靖最终遇到李世民,功成名就,与红拂白头偕老,幸福圆满。

女人是情感动物。在爱情里,女人可以如水般温柔,也可以如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