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击战(正式授权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02:51:05

点击下载

作者:切·格瓦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游击战(正式授权版)

论游击战(正式授权版)试读:

前言

切·格瓦拉研究中心让我为新版的《论游击战》写一篇前言。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格瓦拉又在从刚果回来、逗留于布拉格期间作了修改与补充。写这样一篇前言对我来说,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

格瓦拉在理论上极富创造性,这从他的论述涉及多门学科中可以看得出来,而且他的理论背后都有相应的实践作支撑,这使得他的理论对于世界各地追求进步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具有无可辩驳的指导价值。古巴的革命先驱们曾提出过“做格瓦拉那样的人”的口号,时至今日,这句口号仍能道出几乎所有追求全面社会公正的人们的心声,其原因正在于此。《论游击战》一书向我们展现了格瓦拉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是多么丰富多彩,它不仅凝聚了古巴革命战争的理论—实践经验,也总结了古巴革命在夺取权力的斗争中所运用的战略战术。这本书还汇聚了古巴革命尚处起义阶段的军事思想,描述了后来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领导人,以劳尔·卡斯特罗、胡安·阿尔梅达、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和切·格瓦拉为先锋的军事活动。格瓦拉认为自己有责任对这段经历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归纳,其目的在于为游击战争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而这对于那些将来或许会采取这种斗争方法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革命战争分析家来说,《论游击战》是对这一主题讨论得最为系统的著作之一。

该书刚一出版,它的这些特点便引起了美国军事分析家们的注意。他们将其列为教科书,供组建清剿游击队的武装力量(如绿色贝雷帽部队)时研究和使用。当时,古巴革命的胜利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游击战争在拉丁美洲有渐趋燎原之势,创建并训练这些清剿部队就是专门针对于此的军事举措。

很明显,这本书中所包含的想法是行之有效的,美国的智囊团在对古巴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还对古巴革命领导人提出的有关变革的其他战略进行了研究,根据社会变革的新经验,这些战略都是应当会被采纳的。

对这些想法,帝国主义敌人竭力要寻找出对策。最初的一招就是进步联盟,该组织建立于一九六一年,其目的在于阻止古巴革命在拉丁美洲的其他地方再现,这样就可以把古巴革命说成是一个孤立现象、一个例外了。这一目的从一九五九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便确立了,时至今日,美国依然在力争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推出了一些新的协议,诸如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其目标同样是对拉丁美洲进行征服和剥削。

这就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格瓦拉会觉得有必要根据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古巴的经验加以分析,使其能够被运用到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中去。正是基于这个目的,《论游击战》需要为拉丁美洲地区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事业提供方法论、理论指导和具体手段。

这本手册中的想法所针对的是这样一个前提,即拉丁美洲地区剥削现象丛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教育与医疗保健缺乏、失业以及难以解决的贫困出现在了南半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里。这是寡头集团当政的结果,他们全都是美国绝对的盟友。他们的所作所为阻碍了对这些积弊的解决,使得更加公正的社会无法出现。

鉴于沉疴积弊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境况,对于社会面临的威胁,显然已经别无良策,而只能诉诸暴力了。因此,在格瓦拉看来,开展游击斗争就是最合适最必然的道路,虽然这也是需要付出最多牺牲的一条道路。

还应当考虑到的一点是,格瓦拉思考的这种应对之策并不仅仅是一种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果,也是他所做的一种尝试——把一套特别的方法论和教导方式纳入并运用到这种斗争形式中去。格瓦拉尝试对成功之道的优点给予清晰的定义,这就是所谓的游击斗争的“七条黄金准则”。此外,他也对有可能招致失败的冒险行为与危险之举进行了明确的描述。

所谓军事思想,在理论的层面上,用革命的术语来界定的话,就是个人或团体关于如何指挥战争的观念、想法和原则。一般说来,这些经验都以书面形式得到了表达,如格瓦拉的经典之作《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革命战争回忆:刚果》、《游击战:一种手段》以及本书《论游击战》。

其他一些具体的方法是以经验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些经验是从实践活动、战斗、军事行动和对战争的指挥中得来的。在古巴这个具体的例子中,卡斯特罗就是这方面的主要例子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许多人会问,在《论游击战》问世四十五年之后,格瓦拉提出的这些想法在当今的形势下,对于如何取得政权是否依然行之有效。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得回到格瓦拉思想的主干上来。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用的是客观分析和把时间、形式和空间联系在一起来研究现实的方法。要想对他的政治—军事观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脱离了这两点是绝对不行的。

之所以有可能运用这些观点在游击斗争的非正规战争中取得成功,是因为除此之外基本不大可能再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实现群众的心愿和理想了。对格瓦拉来说,游击战士所起的作用应当是催化剂,他能在人民当中使斗争的形势更快朝有利方向转变。这与他提出的以下原则是一致的:干革命绝不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坐等帝国主义自己失败没落下去,而是要创造条件,加速它的灭亡。

对于古巴人民来说,他们至今仍需要革命战争及其战斗精神。面对我们强大的敌人——美帝国主义,要想保卫我们自己,捍卫我们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和社会公正,这是唯一的出路。这一点不言自明地包含在了我们全民战争的军事思想之中。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投身战斗,游击战也因此能继续成为一种真正的群众斗争。

格瓦拉认为,游击战士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也就是说,离开了人民,游击战士将无法生存。在战术的层面上,“七条黄金准则”依然有效,只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还是能够保证取得胜利。这七条是:

●不打无把握之仗。

●保持运动作战,打了就跑。

●让敌人成为主要的武器供应者。

●行踪要保持隐蔽。

●军事行动一定要出其不意。

●夺取了一些政权之后要立即组建新的纵队。

●一般而言,游击战争的发展要历经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敌方行动与游击队行动间进入相持;最终彻底地消灭敌人。

简言之,这七条准则都是要通过游击战术的运用来实施的:机动性、灵活性,夜间运动、出其不意、速战速决、注意准备给养的定量配给,以及兵力集中与分散间的快速转换。

当下,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大多数左派力量的混乱,以及霸权主义世界秩序的巩固,敌人被迫——就拉丁美洲这一具体例子来说——对其实施压迫与殖民统治的方法作出一些表面上的改变。军事独裁被伪民主政府取而代之,这些伪民主政府一如既往地对帝国主义俯首贴耳、惟命是从,作出试图解决我们的人民正遭受的各种严重问题的虚假承诺。这些问题是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也是发展不足的后果,寡头集团与跨国公司从来就无意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

也有一些进步政府利用了所谓的民主通道,通过选举道路取得了政权,他们规划了社会改革的方案,意在改善其人民的处境。而帝国主义者们对此的迅捷反应就是指控他们为恐怖分子,称他们构成了“邪恶轴心”的一部分,以及诸如此类的诽谤。伴随着这种指控的是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侵略,其目的是阻挠那些能使占人口多数的阶层受益的计划。这样发展下去,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就是形成对峙,而且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当民主的道路走到尽头时,会有必要诉诸暴力,重拾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以此作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唯一途径。

通过对《论游击战》的阅读或再阅读,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重新回到何塞·马蒂以斗争来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公正的原则上来,这一原则正是格瓦拉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为之战斗的。哈里·“庞博”·比列加斯给卡米洛的献词

谨以此书献给卡米洛·西恩富戈斯,他本应该阅读此书并作出修改的,然而他的命运没有让他完成这项任务。这几行文字以及下面的话可以看作是来自起义军的致敬,这份致敬献给其伟大的指挥员,献给这场革命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游击队领导,献给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一位亲如兄弟的朋友。

卡米洛是一个身经百战的人,在战争的困难时刻他是卡斯特罗最可信任的亲密战友。他是一位意志坚韧的战士,总是愿意付出一切来锻造自己的性格和培养自己部队的士气。

我相信他会认可这本对我们的游击经验加以总结的手册,因为这是用生命创造出来的东西,但他会为这些概括性的文字添加上他气质中最具活力的东西——他的聪明才智和他的勇敢无畏,在这两点上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

但人们不应当把卡米洛看作一个孤立的英雄,凭着他个人的天分,创造出了神奇的功绩,而应当把他看作是一个由人民造就的英雄,因为英雄、牺牲者和领导人总是在斗争的紧要关头才能得到人民的选择。

我不知道卡米洛是否知道丹东关于革命运动的那句至理名言:“大胆,大胆,再大胆些。”然而不管他知道与否,他在行动中实践了这一点,同时也加入了一个游击战士所需的其他品质:迅速准确地对形势作出判断的能力以及预见将来所需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这些文字是作者和一国的全体人民向我们的英雄的致敬,但它们却不是一篇传记,因而也无意叙述有关他的众多轶事。卡米洛是上千件轶事的主角,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必然会产生出故事来。他的风格平易近人,向来受到人民的欢迎,而他的人格又总是能自然而然地、令人几乎无法察觉地在他身边的每样事物上打上印记。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做过的每一件事上留下如此清晰的个人印记。菲德尔曾经说过,他的文化不是从书本上来的,他拥有的是人民身上的天然智慧,人民之所以从数以千计的人里选择给予他这样特别的地位,是因为他作战骁勇、意志坚韧、聪慧过人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献身精神。

卡米洛像对待宗教一般践行着忠诚。无论是对菲德尔的个人忠诚——因为没有人比菲德尔更能代表人民的意志,还是对人民本身的忠诚,他都是毫无保留的。人民与菲德尔是携手并进的,因此这位不可战胜的游击战士对两者的忠诚也是和谐统一的。

那么是谁杀了他呢?

我们应该这样问:是谁毁坏了他的遗体呢?因为像他这样的人是会在人民心中活下去的,只要人民愿意的话。

敌人杀了他,因为他们要他死;他们杀了他,因为没有安全的飞机;因为飞行员无法获得所需的经验;因为手头工作堆积如山的卡米洛想要尽快回到哈瓦那。他自己的性格也要了他的命。卡米洛从来不计算危险;他拿危险当玩儿一样,嘲笑它、引诱它、玩弄它、戏耍它。在一个游击战士看来,计划怎么能因为天空中飘过来几朵云彩就改变呢。

事实上,全体人民都已经了解他、喜欢他、爱戴他了。他的死可能会发生得更早些,那么他的故事就只是一个游击队长的故事。“会有许许多多的卡米洛”,菲德尔曾作如是说。对此我可以补充的是,的确已经出现过别的卡米洛了,那些卡米洛们还不待创造出足以载入史册的辉煌业绩便已经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在卡米洛和其他的卡米洛们(那些壮志未酬的卡米洛们和将要继往开来的卡米洛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人民的力量。他们是一个国家在战争时期捍卫其最纯洁的理想的最高表现形式,他们为了实现国家最高贵的目标而忠诚地浴血奋战。

我们不要把他定型,或是把他硬塞进某个模式中去——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杀了他。我们就让他自个儿待着,有个大概的轮廓就行了,不要赋予他一种精确的社会和经济的意识形态,因为这样的东西从来也没有得到过完备的定义。让我们再次强调一下,在这场解放战争中没有哪个战士和卡米洛一样——他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一个属于人民的人、一个古巴为自己带来的革命所造就的人。在他的头脑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哪怕只是一丝一毫厌倦与气馁的影子。游击战士卡米洛,就是那个能把所有东西都打上自己印记的人,就是那个把他确凿而难以磨灭的印记打在了古巴革命之上的人,他永久地、日日夜夜地激励着我们。他属于那些壮志未酬和继往开来的人。

卡米洛的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所代表的人民。埃内斯托·切·格瓦拉一 游击战的精髓

古巴人民推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武装斗争取得胜利,这不仅是世界各国报纸所报道的英雄主义的胜利,同时也迫使那些有关拉丁美洲人民大众品行的旧论调发生改变。它清晰地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有能力通过游击战争从压迫他们的政府那里为自己赢得自由。

我们认为,古巴革命向美洲的革命运动贡献了三条基本经验,这三条经验是:

1.群众性武装可以在战争中战胜军队。

2.革命并不总是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在现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游击中心点可以使主观条件得到发展。

3.在不发达的美洲地区,农村是武装斗争的主战场。

这三条中的前两条挑战了革命者中的失败主义态度或是那些不想有所作为的伪革命者,这些伪革命者所托庇的论点是,面对职业的军队,我们无可作为;他们坐等所有必需的主客观条件自己送上门来,而不是努力去加速这些条件的形成。尽管这两条无可否认的真理现在已经人人清楚了,可先前在古巴人们还对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而且也许现在在美洲仍然对此存在争论。

说到革命所必需的条件,不能以为单靠游击中心的刺激就能创造出来,这是很自然的。永远都应当明白,有那么一些最低的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游击中心的创立和巩固是不可行的。而且,有必要让人民弄明白,把争取社会利益的斗争局限在和平辩论的框架内是毫无用处的。当压迫势力违反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把持着权力时,和平就已经被打破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民大众的不满会以越来越活跃的形式表达出来,等到了某一时刻,抵抗便会最终成形,并以斗争的形式爆发出来。

只要一个政府是通过民众投票选举的形式上台的,且不管投票中是否有弄虚作假,而且至少在表面上维持着宪法的合法性,游击运动就会遭遇很大的困难,因为和平斗争的可能性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三条具有很根本的战略意义,必须要引起某些教条主义者的注意。他们坚持群众斗争要以城市为基础,而完全忽视了在所有美洲欠发达国家的生活中,来自农村的人民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并不是要低估有组织的工人群众的斗争,而只是为了分析当那些装饰宪法的保障遭到中止或忽视的时候投入武装斗争的真实可能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人运动由于没有武器且面临巨大的危险,所以必须要秘密进行。而在广阔的乡村,形势没有那么困难。在那里,武装游击队可以支持当地的人民,而且那里也存在着压迫势力无法控制到的地区。

虽然稍后我们要作一个详尽的分析,但在开始时我们想要强调一下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不仅是古巴革命经验的特点,而且对于我们的论点是很重要的。

游击战是人民拯救自己的斗争的基础,它有许多各不相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方面,尽管所有的游击战都有着对自由充满渴望的本质。战争是顺应某些法则的——描写这一主题的作家们无数次这样说过了——这点是很明显的。无视这些法则的人会被打败。游击战作为战争的一种也受到同样的法则的制约。但因其所具有的特点,要想开展游击战同样也必须认识到一系列由这些特点引申出来的法则。虽然每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游击战所采取的方式和具体形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适用于所有此类斗争的一般法则。

我们目前的任务是找到这种战争的基本原则和能供寻求解放的人遵循的规律,是从事实中发展理论,是对我们的经验进行归纳并建立起结构。

让我们先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谁是一场游击战争中的作战人员?在这场战争的一边是这样一个集团,它由压迫者及其爪牙——职业军队——构成,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很多时候还接受外国援助,也受到那些听命于压迫者的官僚们的帮助。而在另外一边则是该国或该地区的人民。游击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人民的战争,对这一点加以强调是很重要的。游击队作为一个武装的核心,是人民的战斗先锋。它的伟大力量正是来自于人民大众本身。不能仅仅因为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就认为游击队逊于其对手。虽然使用游击战争的一方用于抵抗压迫的武器装备非常有限,但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游击战士所依靠的是当地人民的全力支持。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点只要想想在一个地区活动的土匪的情形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了。他们拥有许多游击部队的特点:成员背景相同、尊重首领、勇敢、熟悉地形,而且甚至常常对要用到的战术有很好的理解。他们唯一缺乏的就是人民的支持,因此这些匪帮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被公众力量抓获和消灭。

通过分析游击队的活动方式、斗争形式和了解其群众基础,我们可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游击战士们为什么要战斗?我们一定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游击战士是一群社会改革者,他们拿起武器,将其看作是人民对他们压迫者的愤怒抗议的化身。游击队战斗的目的是改变社会体制,因为这种体制令他们所有没有拿起枪的兄弟姐妹陷入了耻辱与苦难。他们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揭竿而起,对抗统治机构,带着形势所许可的全部活力,全身心地去砸烂那些机构的一切规约。

在更深地分析了游击战的战术之后,我们发现游击战士必定对周围的乡村非常了解:哪里是进路,哪里是退路,这些路径几乎总是由游击队员们自己修建的;快速机动的可能性有多少;隐蔽良好的藏身之所有哪些。这一切他们必须要依赖于当地人民的支持,这是自不待言的。所有这些表明游击战士应该在条件简陋、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活动,因为在这些地区,人民为社会改革而作的斗争,其目的大多是——而且几乎只是——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游击战士首先是一个土地革命者,按他的理解,农民群体的愿望是成为土地的主人,成为生产工具的主人,成为他们的牲畜的主人,成为一切他们为之而生,也将为之而死的东西的主人。

在现在的理解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游击战争,其一是作为大规模正规部队补充的一种斗争形式,苏联境内的乌克兰游击队就是这样的例子,但这种形式的游击战不在本书分析的范围之内。我们感兴趣的是另一种类型,即一个投身于反抗已建立的政权(殖民的或非殖民的)的武装团体,该团体以其自身为唯一的基础,并且在乡村地区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中,无论激励斗争的意识形态目标是什么,其经济目标总是由对土地的渴望所决定的。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工人在南方发动起义,他们被打败了,并几乎被完全消灭。只是在经历了长征到达延安后,革命才稳定下来并且开始取得进一步发展,当时他将根据地建立在农村,把土地改革作为其根本目标。胡志明开展的斗争,其群众基础是那些饱受法国殖民统治压迫的种稻子的农民。正是依靠了这股力量,胡志明领导的斗争才最终打败了殖民主义者。这两个例子都包含了一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战争,但为土地而战的经济基础并没有消失。在阿尔及利亚的例子中,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辉煌观念也有其经济上的衍生物,因为当时的事实是人数为一百万的法国殖民者使用着几乎全部的可耕作土地。在有些国家,如波多黎各,那里特殊的岛国条件并不允许出现游击运动,但由于天天受到歧视而被严重挫伤的民族主义精神也有其根源,这根源就是农民们想要夺回被当年的美国入侵者夺去的土地(虽然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也已经成了无产者)。这一相同的中心思想,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却在为期三十年的解放战争中激励小农场主、农民和古巴东部种植园中的奴隶们紧密团结起来,保卫自己拥有土地的权利。

考虑到随着游击队力量的壮大,游击战有可能转化为常规战争,这种特殊的战争类型应当被看作是其他类型的胚胎和前奏。游击队在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战斗或冲突中打败敌人的可能性有多大,其成长的可能性和其战斗形式最终转变成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就有多大。因此,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就是除非能打赢,否则就不要与敌人进行战斗或发生冲突。有一句带贬义的话说:“打游击战的人是战争中的耶稣会士。”这句话所暗示的变化莫测、出其不意和行事隐秘显然是游击战中最根本的要素。当然,这是一种特别的耶稣会教义,是环境给逼出来的,它让人在某些时刻不得不以特别的方式行事,完全不同于那些浪漫而又光明正大的观念,而我们受的教育一直让我们以为战争是那样打的。

战争永远是一场搏杀,每个参与的人都竭尽全力想要消灭对手。除了使用武力之外,他们还会求助于各种诡计与智谋来达到这一目的。所谓的军事战略战术,代表的就是不同集团的目标和怎样利用敌人的全部弱点来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在阵地战中,一支庞大军队中的每个排都会展现出与游击队相同的战斗特点:变化莫测、出其不意和行事隐秘。如果这些特点没有表现出来的话,那是因为对方的警惕瓦解了出其不意之举。但由于游击队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再加上存在许多不受敌人控制的区域,因此要确保出其不意地实施游击进攻总是有可能的,而这正是游击战士所应当做的。“打了就跑”,有人一提起这个就不无鄙视,然而这种说法很准确。打了就跑,然后等待,设下埋伏,再次打了就跑,不停重复,让敌人得不到喘息。这一切似乎呈现出一种负面的特点,一种退缩的态度,一种逃避正面作战的态度。然而,这正是游击战争整体战略的一个结果,其最终目的与任何战争都是一样的:赢得胜利,消灭敌人。

因此,游击战所处的显然是一个其自身无法提供机会取得大胜的阶段,但却是战争的初始阶段之一,并将得到持续的发展,直到通过稳步的成长,游击部队具备了正规部队的特征。到了那时,它就能作好准备,去给予敌人最后的打击,去赢取胜利。最终的胜利总是由一支正规的军队赢得的,哪怕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支游击队。

所以,正如在一场现代战争中指挥一个师的将军不用死在士兵们面前一样,游击战士作为他自己的将军也不用非得在每场战役中死去。游击队员随时愿意付出生命,游击战的一个优点就是,虽然每个游击战士都愿意去死,但他或她的死决不仅仅是为了捍卫一个想法,而是要使那个想法变成现实。这就是游击斗争的精髓。神奇的是,一个小小的核心,以一场伟大的群众运动为后盾的武装先锋,可以不断地前行,去实现那个想法,去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去打破过去的旧模式,并最终赢得他们为之战斗的社会公正。

以此种方式来看的话,那为人所不屑的事情需要的是真正的高贵——这高贵在于其所追求的目的,而且显然我们并不是在说用扭曲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这种战斗的态度,这种永不气馁的态度,这种在直面最终目标提出的巨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决心正是游击战士高贵品性的缩影。二 游击战的战略

在战争的术语中,战略被理解为根据整体的军事形势对要实现的目标所作的分析,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总的方法。

要想从游击队的角度来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需要从根本上分析敌人可能的行动方式。假设战争的最终目标永远都是彻底消灭敌对力量,那么在一场内战中敌人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任务:把游击队的每一部分都彻底消灭干净。而另一方面,游击战士必须对敌人为达到那样的目的而拥有的资源进行分析,诸如人员、机动性、群众支持、武器装备以及所能依赖的领导能力等。我们必须以这些考虑为基础来调整我们的战略,永远牢记打败敌方军队的最终目标。

有一些基本的情况是必须要加以研究的,比如武器装备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况。在这类战斗中,一定要对一辆坦克或一架飞机的价值作出评估。对敌人的武器、弹药和作战习惯都必须要加以考虑,因为游击部队的主要供应来源正是敌人的武器装备。如果在武器装备上可以有选择的话,我们应当选择和敌人使用相同型号的武器,因为游击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弹药匮乏,而这必须去找敌人要。

等确定了目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后,就有必要对实现最终目标的步骤进行一番考察。这件事应当提前计划,尽管随着斗争的开展和未预见到的情况的出现要对其作出修正和调整。

首先,游击战士最根本的任务是保全自己不被敌人消灭。慢慢地,随着这成为每天的操练,对于游击队的成员们来说,适应游击队的生活方式,从敌方军队手中逃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等这一点做到以后,游击队就有能力去往那些交通不便、敌人很难到达的地方,换言之,它已经积聚了阻止敌人进攻的力量。这时,游击队就应该展开逐步削弱敌人的工作了。刚开始,这样的活动可以在敌方与游击队战事活跃的地点附近进行,再后来还可以深入敌后进行,尽游击部队最大的能力去切断敌人的通讯,攻击或骚扰他们的活动基地和中心基地,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叫他们吃苦头。

打击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应当让某一个活动区域内的敌方士兵无法睡觉,要对敌方的前哨给予系统的进攻和打击。每时每刻都要给敌人造成他们被完全包围的印象。在丛林地区和地形崎岖的地方要日夜保持这种效果,而在敌人的巡逻更容易穿透的开阔地区则只在夜间这样做。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当地人民的绝对合作,也需要对地形有充分的了解。这两个条件每一分钟都关系到游击战士的生命。因此,除了要有研究当前和未来活动区域的中心外,还必须在当地人中做大量的工作,向他们解释革命的动机、目标,并且要向他们传播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真理,即敌人要想战胜人民是根本不可能的。谁没有感受到这个无可争议的真理的话,他就算不上是个游击战士。

首先,这项在群众中进行的工作应当致力于让他们保守秘密,这就是说,要告诉每个农民和工作展开的社区中的每个成员,对于他们的所见所闻不要跟任何人提起。稍后,对于那些对革命具有更高的忠诚度的当地居民,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再稍后,可以用这些人来完成联络任务,传送货物或武器,或在他们熟悉的地区请他们担任向导。再之后,就有可能在工作开展的地区搞有组织的群众行动了,这类行动的最终结果就是总罢工。

在一场内战中,罢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有一系列的条件,这些条件并不总是存在的,而且也很少会自发出现。一定要去创造这些基本的条件,主要是通过对革命的目的进行解释并且展示人民的力量和他们的能力。

此外,向某些成员非常纯粹的团体寻求帮助也是可能的,但必须是那些在先前一些不那么危险的任务中展现了能力的团体。用他们来进行破坏活动,是游击队的另一种厉害手段,可以令敌人的整个军队陷入瘫痪,某一地区的工业生产陷于停顿,某一城市的居民没有工厂、照明、水以及任何形式的通讯,除了在某些时段以外不敢冒险通过道路旅行。如果这一切都实现了的话,敌人的士气就会变得低落,战斗单位的士气也会下降,这时就到了采摘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就是游击活动区域的扩大,但也应当避免这一区域的过度扩大。在战争期间一定要一直保持并持续加强一个坚实的根据地。在这一区域内,对当地居民应当进行教导,对那些与革命势不两立的敌人应当加以隔离,所有简单的防御措施如战壕、坑道和通讯设施则应当予以不断完善。

当游击队在武装力量,即武器和人员数量方面,达到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水平时,就应该着手组建新的纵队。这一点与蜂巢的情形颇为相似,一个蜂巢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蜂王,它会带着蜂群的一部分迁往另一个地区。最出色的游击队首领将留在母巢内,也就是危险较少的地区,而新组建的纵队将按照前面描述过的这套模式去穿透其他敌占区。

有时候,这些纵队所占据的区域不够他们容身,而且在朝着敌人顽强防御着的地区前进时,必然会与强大的兵力正面对峙。这时这些纵队则合并组成紧凑的战斗阵线,一场由常规部队进行的阵地战就开始了。不过,这支曾经的游击部队不能割断自己同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而且应该建立新的游击队在敌后展开活动,就像最初的游击队一样,以这种方式去穿透敌占区,直到控制敌占区为止。

游击队便是这样来到了反攻阶段,随后对敌人实施围点打援,在全国境内实施更坚决的大规模行动,最终实现战争的目标:胜利。三 游击战的战术

在战争的术语中,战术是指实现大的战略目标的实际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战略的补充,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们又是包含于战略之中的更为具体的法则。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战术更加富于变化,比最终目标更加灵活,而且应当在斗争中不断予以调整。有些战术目标在战争中始终不变,而另外一些则一直在变化。游击行动要随着敌人的行动而调整,这是第一件需要考虑的事。

游击队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如果有必要的话,它可以在几分钟内撤离某个剧院,而再过几个小时就可以撤离那个地区。这种机动灵活使得游击队不断变换前线,从而避免任何形式的包围。在战争环境许可的条件下,游击队可以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如何从包围圈中逃脱上,因为这是敌人唯一可以迫使游击队与之决一死战的方式,而这对游击队来说可能是很不利的。游击队也可以把战斗变成一场反包围(假设小股游击队被敌人包围了,这时敌人突然又被游击队更强大的分遣队给包围了;或者把一些人部署在一个安全的地点当诱饵,把前来进攻的全部部队和装备都引入包围圈并予以歼灭)。这种机动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小步舞”,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与舞蹈十分相似:游击队包围一个敌人阵地,比如一个先头纵队的阵地;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将其团团围住,每个方向有五到六名游击队员,与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自身遭到包围;战斗从任何一个点上开始,敌人整个部队都向那里运动;游击队于是撤退,但总是与敌人保持在视力可及的距离之内,然后从另一个点上再发起进攻。敌方部队会重复其行动,游击队也跟着重复。这样持续不断地打下去,敌人的一个纵队会被弄得无法动弹,不得不耗费大量的弹药,部队的士气受到打击,而游击队员们却并不承担太大的风险。

同样的战术还可以在晚上使用,但可以靠得更近并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反包围要困难得多。夜间运动是游击队另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可以使游击队进入攻击位置,并在一个有可能存在遭出卖危险的新区域把队伍组织起来。游击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这使得他们每次进攻都必须出其不意。这种出其不意使游击队可以让敌人遭受损失而自己不用遭受损失。在一场一边是一百个人而另一边是十个人的战斗中,如果每边都死一个人的话,双方的损失是不对等的。敌人的损失总有办法能克服,因为这毕竟只占他们有生力量的百分之一。而游击队的损失则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得到弥补,因为他们损失的是一个有很强专门技能的战士,而且这个损失占到了其行动力量的百分之十。

游击队战士死后,决不能把武器弹药留在他们身边。每当有伙伴倒下了,每个游击战士都有责任马上捡回这些极度珍贵的斗争物资。可以很明确地说,对弹药及其使用方式的格外谨慎也是游击战的特点。在任何正规部队与游击队之间的战斗中,总是有可能通过他们截然不同的开火方式分辨出谁是谁的:正规军会使用大量的火力,游击队开起枪来零零星星的,但都很准。

有一次,我们一个现在已经牺牲了的英雄,为了要阻挡敌方士兵的前进,不得不用他的机枪连续扫射了将近五分钟。这使得我们自己的部队颇摸不着头脑,因为他们从开火的节奏来判断,还以为主阵地已经被敌人拿下了。这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形,节省火力的规则有必要打破,因为守住阵地更重要。

游击战士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灵活性,即适应任何环境,变行动中的所有意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与经典作战方法的刻板相反,游击战士在战斗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明他们自己的战术,一直让敌人感到出乎意料。

在一开始,只有这样的机动性阵地:敌人无法越过的特别的地点和能牵制敌人的地点。在轻易地克服了匀速行军的困难之后,敌人常常吃惊地发现自己突然之间深深地陷入了无路前行的境地。这是因为,游击队守卫的阵地是在对地形经过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挑选的,几乎都无懈可击。重要的不在于有多少人发起进攻,而在于有多少人守卫。一旦进入阵地的人数够了,那么这点人几乎总是能够阻击一大群人。把握好时机,精心挑选一处可以死守的阵地,这是指挥官的主要任务。

游击部队进攻的形式也是与众不同的。发起攻击时要出其不意,势头猛烈,毫不留情,然后突然间偃旗息鼓。残余之敌惊魂稍定后,以为进攻者已经离开了,于是开始放松,在其被围困的地点内恢复平常生活,这时一轮新的进攻突然又在另一个地方打响,跟前一次特点相仿,而游击队的主力则埋伏着等待截击增援之敌。有的时候,游击队会突然袭击守卫大本营的哨兵,将其制服并俘虏。根本就在于要出其不意,出手迅捷。

破坏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在破坏和恐怖主义之间必须要作出明确的区分,前者是一种革命的和富有效率的战术手段,而后者一般而言并不奏效,对其结果也不加选择,它往往使无辜的人民成为牺牲品,而且它所毁灭的许多生命对于革命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恐怖主义手段可以用来处死某些恶名昭著的压迫势力首脑人物,他们或是以心狠手辣、对革命镇压得力而著称,或是有其他值得铲除的理由,这时,恐怖主义就应当被看作是一种颇有价值的战术。但不应当去杀那些无关紧要的个人,因为这会导致变本加厉的报复和不可避免的死亡。

关于恐怖主义,有一点是极具争议的。许多人认为,恐怖主义激起的是警察的压迫,这反倒或多或少地阻碍了与群众合法的或半地下的接触,使得在关键时刻或许颇有必要的联合行动变得不可能。这话说得没错,但在一场内战中,政府势力的镇压在有些城镇或许已经很厉害了,厉害到各种形式的合法行动实际上都被压制下去了,任何没有武力支持的大规模行动都被取消了。因此,在采取这类手段时务必要慎重,要从整体上评估一下能为革命带来怎样的有利结果。不管怎么说,精心策划的破坏总是一件非常有效的武器。它不应当用来使生产工具陷于停顿,这会使一部分的人陷入困境(换言之,使他们失业),除非这也能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去破坏一家生产软饮料的工厂是很荒诞的,但破坏一家发电厂就绝对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在前一种情况里,一定数量的工人失去了工作,但工业的节奏并没有被打乱。而在后一种情况里,也会有工人失业,但这是很值得的,因为整个地区的生活陷入了瘫痪。后面我们会回过来谈谈破坏的技巧。

空军在一支现代的正规军中是最受青睐的兵种,被认为是一支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然而,在游击战争的早期它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因为游击队活动在地势崎岖的地区,而且很少会有大的集结。空军只有在对可见的、有组织的防御进行系统打击时才有效,这就要求必须有大量的人集结在一起修建防御工事才行,而这在游击战中是根本不存在的。飞机也只有对付在平地或没有遮蔽的地方排着整齐的队伍行军的部队时方显其强大。不过,这一弱点可以轻易地回避掉,只要在夜里行军就行了。

敌人最弱的地方在于公路和铁路交通。要想守卫住一条交通线——公路或铁路——的每一米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任何一个点上都可以放置大量的炸药,使道路无法通行。除了切断道路之外,在交通工具经过时引爆炸药,会给敌人造成很大的生命与物质上的损失。

炸药的来源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从别的地区带来的;可以是从敌人的飞机上扔下来的没有炸的炸弹,对其再加以利用,尽管这些炸弹不是总能炸响;也可以是在游击区的秘密实验室里制造的。引爆的技术各种各样,炸弹的制造也要视游击队的条件而定。

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我们制造出炸药,用它当雷管,随后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装置使地雷在想要的时刻爆炸。效果最好的是用电的,但我们爆炸的第一颗地雷是一颗从(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飞机上扔下来的炸弹。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装,塞进了各种各样的雷管,还加了一把用绳子来拉动扳机的枪。等一辆敌人的卡车经过时,我们就拉动扳机引爆了炸弹。

这些技术可以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比如,我们获悉在今天的阿尔及利亚,在反抗法国殖民政权的斗争中,人们使用的是远程爆炸的地雷,也就是说,人们在离放置地雷很远的地方通过无线电来引爆地雷。

在公路边设埋伏,引爆地雷并消灭幸存者的战术对于获取武器弹药是最划得来的。惊慌失措的敌人无法使用他们的弹药,也没有时间逃跑。因此,只要付出一小部分弹药就能取得极为可观的结果。敌人在遭到打击之后,同样也会改变战术,不再派卡车单独出行,而是组成真正的摩托化纵队前进。不过,只要地形选择得当,把敌人的队形打乱,然后集中力量打击某一部车辆,也能取得同样的结果。在这些情形中,一定要牢牢记住游击战术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对地形的极度熟悉;对撤退路线的事先考察;对所有可能把增援之敌带到攻击点来的次级道路保持警惕;与该地区人民保持亲密关系以确保他们在物资供应和交通运输方面提供帮助,以及在需要留下受伤的同志时提供暂时或长久的藏身之所;在行动中挑选某一时间点构成人数上的优势;完全的机动性;尽量留出预备队。

如果所有这些基本战术都用到了,那么沿着敌人的交通线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就能取得重要的成果。

如何对待游击队活动区域内的人民是游击战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对待敌人也很重要。在进攻的时候,定下的准则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对于所有诸如告密和暗杀等可耻行径要严惩不贷,而对那些为了履行他们的军事职责——或以为他们是在履行职责——而投入战斗的敌方士兵则务必要展现最大可能的仁慈。在尚未取得重要的活动根据地并且没有攻不破的防御阵地时,不留俘虏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对战斗中幸存的敌方士兵应当予以释放。对伤员要按行动时所有能得到的资源予以照顾。和老百姓打交道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和传统,要通过实际行动让他们清楚地感到,游击战士的道德水准是高于压迫者政府的士兵的。四 如何在有利地形中作战

前面已经讲过了,游击斗争不可能总是在最有利的地形中施展其战术。可一旦处于有利地形,即游击队处于难以到达的地区,无论是茂密的森林、险峻的山区,还是无路可通的沙漠或沼泽,那么其以游击战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总的战术必定是一直保持不变的。

必须要考虑的重要一点是如何与敌人接触。如果这一地区茂密险峻到有组织的军队永远也深入不进去,那么游击队应该前进到军队能开进来,双方有可能发生战斗的地区。

只要生存得到了保证,游击队就应该马上开始战斗。它必须经常离开隐蔽所去战斗。游击队可能不用像在不利地形时那样机动。它必须根据敌人的情况来调整自己,但没有必要像在敌人能几分钟内集结大量兵力的地区那样迅速地移动。夜间作战的特点也不那么重要了。很多时候,白天也可以采取行动,尤其是在白天移动,虽然敌人从陆地和空中能观察得到。此外,还可以进行更持久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山区。区区几个游击战士就有可能进行长时间的战斗,而且往战斗地点赶来增援的敌人很有可能会被阻挡住。

不过,对游击区的入口点进行严密监视是游击战士永远不能忘记的。游击战士们的攻击性可以更强些(因为敌人在前来增援时会面临困难),可以和敌人靠得更近些,作战方式可以更为直接、更加正面、持续时间更长,虽然这一切也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因素来实现,比如弹药的数量。

在有利地形中作战,特别是在山区,带来了许多优势,但同样也有不便之处,即很难在单独一次行动中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因为敌人在这些地区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游击战士必须时刻牢记,一定要让敌人成为我们武器弹药的来源。)与地形不利的地区相比,游击队可以在这里更快地“站稳脚跟”,也就是说,建立起一个根据地,由此进入阵地战。如果需要的话,不仅可以在根据地建立起医院、教育和培训中心、仓储设备、宣传机关等,甚至还可以发展小型的工业,因为这里可以提供足够的保护,使其免受飞机或远程炮弹的攻击。

在这样的条件下,游击队可以扩大数量,吸纳非战斗人员,或许甚至可以建立训练体系,教授那些以后最终会落入游击队手中的武器的使用方法。

游击队的规模是极为灵活的,可以视游击区面积、可获得给养的方式、从其他地区逃来的受压迫人民的数量、可获得的武器以及组织的需要而定。不过,无论怎样,先建立一个根据地,在得到新的战斗要素的支持后再扩展,这样的做法要实际得多。

这种类型的游击队的活动半径将由环境或在邻近地区的其他游击队的活动决定。这一范围将受到从活动区域到一个安全区域所需时间的限制。如果行军必须在夜间进行的话,那么便不可能到一个离最安全地点超过五六个小时行程的地方去开展活动。意在持久削弱某一地区的小股游击队则可以离开安全区域稍远一些。

最适合这类战争的武器是耗费弹药最少的长射程武器,有一组自动或半自动武器可供选择。在美国市场能弄到的步枪和机枪中,最好的一种是人称“加兰德”的M-1步枪。不过,这应该只限于那些略有经验的人使用,因为它太耗费弹药。中等重量的武器,如带三脚架的机关枪,可用于更为平整的地面,能给武器及使用武器的人员带来更高的安全系数,但它们永远是防御型的武器,而不是进攻型的武器。

对于一支拥有二十五名战士的游击队来说,其理想配置是十到十五支单发步枪和十支加兰德或手提式机枪,包括诸如勃朗宁或更现代的比利时FAL和M-14自动步枪等轻型便携式自动武器。九毫米口径的武器是手提式机枪中最好的,因为它们装弹更多。武器的构造要越简单越好,因为这样一来找到配件的机会就越大。这一切都取决于敌人使用什么样的武器,因为他们拥有的武器弹药在落入我们手里之后就是我们将使用的。重武器事实上是不可能使用的。飞机在这些地区什么也看不到,因此就不起作用;坦克和大炮由于移动起来有困难,也无法有太大作为。

另一项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事情是物资供给。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偏远地区往往会带来特殊的问题,因为那里农民很少,所以动物和食物供应都很稀少。一定要维持稳定的交通线,这样一旦有任何意外发生,还有最低限度的食物储备可供依赖。

在这种活动区域里一般是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破坏活动的。因为交通不便,可以通过直接行动加以破坏的电话线和沟渠等设施很少。

动物在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地势崎岖的地区骡子是最佳选择,只要能保证充足的牧草,为骡子提供营养。在那些极度崎岖的山区,其他动物都难以应付,骡子却依然游刃有余。在最困难的处境中,可能需要人力来完成运输。每个人如果扛二十五公斤东西,一天可以坚持好几个小时,一连可以坚持很多天。

与外界的交通线应当包含一系列的中间点,在这些点上要配备完全信得过的人,因为这些点不仅可以用来储存物资,还能在危急的时候充当隐蔽联络点。内部的交通线也可以建立起来,其延伸范围要视游击队的发展所到达的阶段而定。在最近的古巴(革命)战争中,游击队在一些活动区域建立了多公里长的电话线,建设了道路,还维持了一个足够在最短时间内覆盖所有地区的传信服务系统。

另外还有一些与外部沟通的方法,我们虽然没有在古巴战争中使用,但同样是可行的,比如烟火信号、用镜子反射光线的信号以及飞鸽传书。

对游击队来说,做到以下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让武器保持良好状态,努力获得弹药,以及最重要的——拥有足够的鞋子。最初的发展工业的努力就应当是为了满足以上这些需要。鞋厂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鞋匠的作坊,能把旧鞋上的半底换下来就行,后来可以慢慢发展成各种有组织的工厂,制造日常所需的各种鞋子。造火药的工厂相当简单,很多只要有一个小实验室,把要用的材料从外面带进来就行了。地雷能对敌人构成很大的威胁。可以在很大的区域内布上雷同时引爆,最多可以杀伤几百人。五 如何在不利地形中作战

在不是特别具有山区特点、缺乏密林并且有许多道路的地区开展游击战,也必须遵守所有游击战的基本准则,只是形式要有所改变。此时,主要是量的改变而非质的改变。还是按照先前的顺序举例来说,这种类型的游击队所具有的机动性是不同寻常的,攻击最好是在夜间进行,要进行得特别迅速,简直就像炸弹爆炸一样。之后,如果没有不受压迫势力威胁的地方来用作长久的安全驻地,游击队就应该撤退到一个与发起进攻的地点完全不同的地点,离行动地点越远越好。

一支游击队一晚上能走三十到五十公里,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也可以继续行军,除非活动区域受到了严密的监视,或者存在着这样的危险,即当地人看见路过的队伍后会向追兵报告游击队的方位和行进路线。这些时候,最好还是在夜间行动,在行动前后都尽可能保持安静。天刚黑的那段时间最好。不过这里也有例外,有时候黎明时分发起进攻也不错。千万不要让敌人摸到什么规律,那是不明智的。要经常改变行动的地点、时间和方式。

我们已经说过,行动持续时间不能太长,一定要快,整个行动必须要高效,几分钟就完事,然后迅速撤离。这里所使用的武器和在有利地形行动时用的武器不一样了,最好大量使用自动武器。在夜间发起进攻时,枪法准不准不是决定因素,要紧的是得有集中的火力。短距离射击的自动武器越多,消灭敌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此外,在公路上埋设地雷以及破坏桥梁是很重要的战术。游击队的进攻就其韧性和持久性来说是算不得很有攻击力的,但可以十分暴烈,可以运用不同的武器,如地雷和霰弹猎枪。对付满载士兵的敞开式交通工具(这是运送部队的常用方式),甚至对付没有特别防御措施的封闭式交通工具,比如公共汽车,霰弹猎枪都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装满大号霰弹的猎枪是最有效的。这在游击战中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也在主流战争中得到使用。北美人就用装备了高质量武器和刺刀的霰弹猎枪排来袭击机枪组。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释一下,那就是弹药。弹药几乎总是从敌人手里夺取的。因此,需要攻击的是那些绝对能保证所使用的弹药得到补充的地方,除非在安全的地方还有着大量的储备。换言之,不应该冒着耗尽所有弹药后得不到补充的风险向一队人发起猛攻。在游击战术中必须时刻牢记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一定要获取能把战斗进行下去的战争材料。出于这个原因,游击队使用的武器应当和敌人的一样,除非是左轮手枪和猎枪这类弹药能从当地或城市里获得的武器。

这种类型的游击队人数不应该超过十到十五人。在建立一个单独的战斗单位时,永远要考虑到人数的限制,这是最最重要的。十、十二或十五个游击队员能藏在任何地方,与此同时还能互相帮助,对敌人展开顽强的抵抗。四到五个可能太少了一点,但一旦人数超过了十个,敌人在营地或行军途中发现他们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要记住,游击队的行军速度等于队伍中最慢的那个人的速度。让二十、三十或四十个人保持统一的行军速度,要比让十个人步调一致难得多。在平原上,游击战士必须首先是个善跑的人。打了就跑的练习在平原是最有用的。平原地区的缺点就是游击队容易被包围,而且没有安全的地方可以供他们构建起顽强的抵抗。因此,他们必须长时间在绝对保密的环境下生活,因为相信一个忠诚度没有经过充分考验的当地人是非常危险的。敌人会对那些帮助游击队的当地人进行野蛮的报复,不仅施加到一家之主的身上,而且常常殃及妇女与儿童。当那些缺乏坚定信念的人遭遇如此压力时,便有可能在任何时候投降变节,泄露出关于游击队在哪里以及如何活动的信息。这很快就会导致游击队遭到包围,并产生不可避免的不幸后果,虽然不一定是致命的。当武器的数量和人民的反抗愿望等条件要求游击队增加战士数量时,应当对游击队进行拆分。如果有必要的话,全体战士可以在某个时刻重新集结到一起共同采取攻击行动,但行动结束以后要能够迅速地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去,再次分成十、十二或十五个人的小组。

整个部队要能够一声令下就组织起来,不一定非得要所有人都处于同一组时才尊重和服从这个命令。因此,游击队领导人的选择以及他们与该地区总领导人在意识形态和个人关系上配合的默契程度是很重要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