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1:19:29

点击下载

作者:张超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试读:

前言 设计之道,大巧若拙

“设计之道,大巧若拙”并非是故弄玄虚,因为当下的聪明人越来越多,一些朴实的道理往往容易被人忘记。

很多人知道人脉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期望拥有人脉如同中彩票一样,马上能够认识个大贵人,然后得到扶持,从此改变自己的生活。

其实,拥有人脉并非中彩票,而是修管道,要一步步地精心设计,懂得利用一些朴素的、久经考验的规律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们知道,在一件事情中,一个关键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左右事情的动向,我们如何来引导这个人为自己所用呢?

例如,你与老王有一面之缘,你想通过他认识老李。

此时,老王就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是否愿意做你的桥梁,是否愿意替你铺路呢?

聪明的人都会投其所好,例如,请老王吃饭,给老王送礼,来谋求老王的帮助。

这样的行为未必有错,设计这条管道也不可以说不用心。

只是,在我看来,你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你是否了解老王的心理,你是否了解他的压力在哪里?

你重视人脉,老王也重视人脉,你不吝惜一顿饭的饭钱,老王也未必把一次请客吃饭挂在心上。

有的事情就是这样—“钱好花,事难办”。通俗来说,也就是大部分的人都会赚钱,但他们未必都有能力“办成一件棘手的事”。有的钱,你舍得花,对方却未必在乎。

人们不愿轻易做他人的桥梁,除非你能给他们一个强有力的理由!

这里就有一个技巧。你打算如何与老王沟通这件事呢?如果你说:“老王,请你帮忙,让我认识一下老李,他所在的软件公司很不错。”

那么,老王和你被捆绑在一起,位置变低了,他和你一起变成去求老李帮忙的人。

如果你说:“老王,我想和老李认识一下。我的公司正需要他的软件公司那样的合作者,我公司在这方面有强大的优势,我本人也很重视……”

这么说,老王就成了一个能人,一个能够“促成好事”的,也有可能让双方都感谢的人。

这个案例,很简单,只是在一些关键点上,帮助你把握了一些朴素的道理。

另外,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有的事情,真的不是靠金钱、靠送礼就能办成的。

很多朴实、简单的人,缺乏人脉,于是过于迷信人脉,而导致并不会真的善用人脉。

还是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家乡父老看到政府对某些地区的人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于是感觉对自己不公平,就通过很多人辗转找到一位在大家看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淳朴的乡亲们纷纷表示愿意出钱,请他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正因为他懂,所以更加知道,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构成一个问题,这件事情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这件事情涉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政府用公正的态度决策,却因财政收入有限不能面面俱到。这样的决策绝不是某个人拍板的行为,定是多方权衡才作出的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左右的。

他只能对乡亲们解释清楚,但是,有些人听到他说的话,并不能从正面理解,反而以为这只是推辞。这种负面思考就会对别人造成不公平的印象,反而破坏了良好的人脉关系。

大家有时候因为不懂人脉,而缺乏对人脉正确的态度。这让我联想到女明星姚晨的一条微博,大意是家人有些事情,觉得她在北京发展得不错,于是问她在北京有没有认识能说得上话的人,她心酸不已,说:“我真的谁也不认识……”

拿这个案例与大家分享是想说一个道理,有人脉之后,要合理地运用,当我们不懂一件事情,遇到一个“明白人”的时候,要学会从正面思考和分析事情。

所以,人脉如刀,越磨越锋利,要敢于使用你的人脉。

人脉如刀,越锋利越要慎用,会用才能保持锋利。

希望本书提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帮助您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上篇 观人之微:找到最有效的人脉

把别人变成感恩的人

为什么你的好总被遗忘

有读者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他悉心经营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仗义疏财,也舍得为别人付出,可是,为什么他总是遇到一些不知道感恩的人,这些人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也没有时常联系他?他发现,他帮助过的大部分人都默默远去,消失在人海了……

我能懂得他的心情,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讲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吧。

大学期间,我在物质上曾帮助过几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同学。大学毕业之后,大家忙于生活也慢慢失去了联系。我能够理解的是: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生活课题,大家真的很忙;一方面,还有可能是这几个同学如此辛苦,好不容易一步步成为白领,过上体面的生活,也许他们不想过多与我联系,是因为有可能我的存在,提醒了他们曾经有过一段比较艰苦的大学时光。

无论怎样,各奔前程而已。大家大概有四年的时间完全失去了联系。

后来,我的事业有了起色。慢慢地,我在同学当中,因为做事靠谱、待人不错,有了一定的口碑。

这几个同学一起联系了我。他们都很真诚,说什么都要一起吃饭。

见面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很感慨,但每一个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大学时期对他们的帮助,提到了自己当时的窘迫,提到了同学之间那种纯粹的帮助与交情。

感激也是一种结交的手段

经历的事情越多,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可能就会变得越温和,我不觉得老同学们对我说的话有什么不真诚的地方,我相信他们的感谢是内心里一直都有的。

当然,以前他们把这种感谢放在心里,现在是什么让他们觉得有必要把这种感谢拿出来“晾晒”一下呢?

我心里越来越清楚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当感激都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方法的时候,你总要靠一些什么来让一些人想要接近你。

如果一个人够强,哪怕他并不用付出什么实际的行动去帮助别人,都有可能经常收到一封感谢信,感谢他的精神。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帮助。

所以说,当发现别人对你缺少感恩心的时候,你要看一下自己当下是否在走上坡路。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往上走,走到某一个点的时候,总能够重逢一些人。

反之,如果自己发展得不是特别好,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都慢慢地和自己走远了。不是别人不知道感激,而是生活真的很现实,每个人都要在现实的社会中趋利避害,这并不庸俗,我们也不应该去强迫别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我们自身越努力,价值越大,别人就会越珍惜我们的付出,因为怪这个世界太冷漠是无济于事的,不如让我们更努力!

学会忘记,才能轻松上路

很多时候,我会提醒自己,请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尤其是有时候我们感觉对别人的这个帮助很大,可在对方人生的长河中,它有可能很大,但也有可能很小。

有个不算太熟悉的小男孩来北京,他找到了我。虽然不太熟,但我还是尽可能地帮助他安排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例如帮他安排住处,让他暂住在我一个朋友的房子里。

他找到工作之后,就顺利地搬出来了。有一天,我到朋友家,聊起这个小男孩,我们俩都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信息。他也许刚来北京,还不懂得能有人提供自己的房子给他借住,是帮了一个不小的忙。

于是,我们总结,还是自己的心态有问题,也许只是我们自己觉得,能够给别人安排一个住处,是帮了他很大的忙,可对小男孩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不能够给他安排,他多花些钱住宾馆,也不会无容身之处。他未必一定要对我们有多感激。

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我们把自己做的一些事放大了。这样反而容易误会别人。

无论怎么样,我们对一个人的好,出于自己当时的意愿,自己愿意去帮助他,很自然地做出来之后,要学会忘记。

忘记不是为了利他,而是为了利己。

当我们对一个人有所期待时,情绪就被对方所绑架,而当对方没有给出你所期待的回报的时候,内心就容易产生一些后悔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帮他,后悔自己当时不明白对方是个怎样的人。

这些“后悔”的心情,对自己的伤害是最大的,它会消磨掉一个人的自信,和一个人作决定时的坚定。

一句话回味不是这个社会人情冷漠,而是我们不够努力!

认同决定价值

认同你的人会找认同他的人帮你

你的朋友要向你推荐一种市面上不常见、你从没有听说过的保健品。你本不想买,但是因为你对这个朋友很熟悉,他的人品很不错,于是,你考虑了一下价格的承受力就购买了。

如果他再让你推荐给你其他的朋友,你如果愿意做这个中间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朋友因为认同你而购买这个产品。

由认同到认同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道理就是如此简单。但是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忽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常常在为那些不认同我们的人头疼。试问,那些认同你的人,你维护好了吗?

你是心怀感激地回应别人对你的真诚,还是当别人表扬你的时候,你无动于衷,但是有人表现出对你并不重视的时候,你却急于表现自己?

平时多花一点时间关注那些认同你,并对你怀有善意的人吧,人脉的作用要靠平时的维护。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的人很久不联系你了,突然找到你,让你帮个小忙。当然,他可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用这样的开场白,来解释他长期没有联系你的原因:“不好意思哈,今天来找你,我这个人吧,平时就是不会搞关系,所以……”

我们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借口一点都不会让帮忙的人感到高兴,难道平常发个短信问候一声,还需要多会“搞关系”吗?难道平时打个电话,还需要具备多大的能力吗?

多个技能,多个朋友,多条路

平常,你有哪些爱好?

你是否可以尝试把爱好变成一种技能呢?

例如,你爱车,如果能了解更多的关于车的专业知识,这种爱好就能变成一种技能。

你喜欢下棋,如果能够棋艺精湛,再通晓人情世故,该赢的时候赢,该让别人的时候不妨让一让,这也会成为一种技能。

爱好是逐步培养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你总是“宅”在家中,就很难培养更多的有互动性的爱好。

现在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想培养一个爱好和学习一个技能不是什么难事。你可以先通过网络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然后寻找一些团体进行系统地学习,一定有很多的团体等待你的加入。

不要小看这些活动的团体,在不同的环境下认识一个人,对方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宽松的社交环境里,人们放松下来,没有戒备心,通常更愿意交谈,这就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你可以从这里开始,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现在需要你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可不可以这个周末去一个自己以前不会去的地方,看一看其他人的生活,而不是宅在家中;可不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范围内,增加一种类似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可能会有读者在这里有个疑问,那就是:究竟是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更容易培训技能,还是挑战自己不爱做的事情才能让自己有更多技能?其实,不妨在你爱做的事情里,去选一个不爱做的事情,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例如,你不喜欢吵闹,喜欢安静的地方,你总是选择在一些咖啡馆待着,从不去茶楼。那不妨本周末就去茶楼坐坐,说不准你认识的下一个朋友正好是喜欢喝茶的呢?

再如,你爱看书,通常喜欢看小说,那这一次不妨选一个军事类的通俗作品读一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你爱运动,尝试一下自己不擅长的运动,不经意间就会多收获一门技能。

就这样,简简单单,在“不拧巴”的状态中突破一下自己。

自来熟,熟在相似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去某一家餐厅的时候,如果偶然发现这家餐厅里会出现几张明星脸。你总去,就总能发现偶尔有明星来。如果一家餐厅的人说话都很低声,那么,来这里的人,说话都会把声音压低。

人们喜欢和自己气质相似的地方,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能够把这个地方的空气吸进自己的灵魂中。

人们也喜欢和自己气质相似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处久了,就对这样的人天然失去抵抗力,感觉亲切自然。

有的人让你感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是因为他和你有着相似度,这也难怪曾经有楼盘在销售的时候,写了这样的广告语期待打动人心:“只与自己品位、爱好相同的成功人士为邻,您的孩子的起步就与优越同步。”

所以,想与成功的人对谈,先从准备一套干练的服装开始!

一句话回味无论你多想与对方合作,只有对方认同你,你才是1,否则一切都是0。

止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一课

不认输,源于惧怕否定自己

在你的人际交往中,有没有“鸡肋”型的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指的是,他本身有一定的能力,但你与他的交往却总是无法顺利地开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商业上的合作来说尤其如此。

与类似这样的人合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大挑战,这种挑战不是指一个生意的得失,它挑战的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

我一个朋友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很多年前,他刚进入广告圈,与一个小有名气的人谈了一个合作,并按照对方的要求预付了一笔钱。

后来的合作非常不顺畅,对方虽然时不时地与我这个朋友联系、吃饭,合作的项目却久久没有推进,一直拖了将近一年。朋友额外又贴补进去了好多钱,但这个项目却依然没有进展。对方总是有很多借口,有时候说因为太忙,有时候因为个人原因,就是没有办法配合这个项目。

这期间,我们很多人劝他放弃,他也曾面临着自己公司的巨大压力,但是他当时就是迷信对方能够把这件事情顺利地办好。

他如此相信对方,可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他失望了,最后的合作不了了之。

这曾是他刚入行时候的心结。我们曾聊起这件事情,他如此理性的人,为什么在当年会如此不理性、不职业化地做事情呢?

开始的时候,他还把责任推给对方,认为对方不靠谱。后来有一次我俩聊天,他不经意地说到,这个名人也和另外的一个熟人有过类似的合作,简单麻利,三个月就搞定所有的事情。

我们都陷入了沉默,没有说话。过了许久,他才慢慢地说:“也许在我自己身上,也有问题。”

凭朋友的智慧,不需要我去点破他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这样睿智的一个人,一件简单的事情却让他纠结了这么久?

这是因为除了理性之外,我们还有很多的情绪,对自我的情绪,对自我的认识。本质上,人的“七情六欲”会蒙蔽我们的理性。

他也许早就感觉到自己遇到了一个不靠谱的合作者,但如果他向公司和其他人承认自己的失误,承认自己看错人,这不仅是对合作者的否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

任何人做“否定自己”这件事情都是需要勇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是自己的面子。

尤其是职位不高的人,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在乎面子和所谓的“自尊”。

所以,一个人要有“止损”的行动是不容易的,终止一些没有必要的关系,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放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怕承认自己的失误,才能理性透彻地看到一些事情。

不把你放心上的人,敢于“开除”

我们再来回味上文的案例,朋友当年殷勤辛苦地与一位小有名气的人打交道,对方长达一年都没有配合他的项目。

但是,为什么当这位名人与其他人合作,就能够在三个月内高效地完成合作呢?

答案也许残忍,但有时事实就是这么赤裸裸:对方没有把当时没有资历和背景的朋友放在心上。

社会如此现实,有时候谈一个合作,我们都希望能够以小博大,但大部分情况是:合作的资源是需要匹配的。

当一个人感觉与你的资格不够匹配的时候,即使表面表现得再谦谦有礼,他的内心对你也难免有所轻视。除非你利用自身的优势扭转这个局面,你懂他不懂的东西,否则他不会把你放在心上,你就会处处被动,还会影响合作效果。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青涩的成长时期,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没有被人看重的日子。那么,如果当你知道自身不够强大,却想拼一次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至少应该注意的是,把自己的时间搭上去会收获一些经验,但是尽量不要附加过多的硬性条件,陪自己去赌。

就像我的那位朋友,当年想要与这个有名气的人合作来让自己建立业绩,对方其实会马上捕捉到他的这个情绪,对方也会看出朋友的意图,会衡量其中的利弊。

谁都不能保证这件事情里一定没有机会,但他当年唯一不该让步的是给对方预付款。姿态可以放低(因为资历不够,高姿态更是暴露出一种自卑),硬性条件却不可以放低。如果实在没有能力说服对方放弃预付款,就应该在预付款这个项目上加上一个条件。也就是说把合作往前再推动一步的时候,当对方有了一定实质性的行动之后,再给预付款,来减少自己的压力。

突破一致性,别被自己牵着走

在日常的交往中,有没有一类人,你开始的时候特别愿意与他相处,后来发现两个人相差太远,价值观完全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人也可以成为朋友,但如果他的价值观太负面,就会让你感觉很不舒服。

遇到这种人,你是继续保持联系,还是疏远呢?

人都是渴望保持一致性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逛超市时,你没有认真看价签就买了一样东西。到结账的时候,你发现这件货物的价格远远超出了你预期的消费计划,你是马上说不要了,还是想一想,说服自己买下来?很多人一定是在价格还能承受的范围内,宁愿说服自己买下来,也不轻易说“我不要了”。

就这样,你的购物车上多了一样计划外的东西。

可见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是渴望保持一致性的,也正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中那样,人们惧怕对自己的否定。

但是,在选择交往的人的时候,却不能太包容,朋友是要与你分享生命的人,你不能因为可以忍受,而把这个人留在自己身边。

如果你说,今天看的电影真棒,他说,有什么好看的;你说你看了本好书,写得很有道理,他说一切都是假的;你说这家餐厅很不错,他说可是价格太不划算……

这样的人无形中会给你添加很多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不要以为你不需要任何力量来消耗这些负能量。有时候,本来一件很顺利的事情,你突然就感觉有些心烦不想做了,那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上午的时候本来像一簇小火苗一样有生命力,但是中午被人浇灭了,而产生了不好的情绪。

远离负面的人,对于一段关系来说,既然你敢“拿起”,就要敢于“放下”。

一句话回味想赢,就别怕输。把认输的事情当作日后的谈资,一个有成就的人,不会因为吹嘘自己过去如何了得而赢得人心。相反,他说的“哥也被骗过”、“哥也干过傻事”会被人们深深地记住。

你永远无法感动一个自恋的人

他的资源你用得上吗

谁都有机会在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有名气或者有一定资源的人。

遇到这样的人,如果不能保持冷静,迫切地表现出对他们有所求,就容易错失这样的人。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小王是个业务员,虽然平时谈成了很多小业务,但是他相信“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结交一位赵小姐。

赵小姐小有名气,住在高档小区。她也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小王看到她家满满一面墙都是她与一些社交名流的亲密照片。

小王分析过照片的亲密程度,暗想赵小姐与某位名人的关系一定不一般,拍照的时候她的头都要靠在对方的肩膀上了。赵小姐还结识有名的金融家、著名的地产商,还有演艺圈的名人。再看到赵小姐的日常消费很高、很讲究,小王心里对赵小姐非常崇拜。

为了与赵小姐保持联系,小王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经济实力,但是他认为自己有一颗诚心。于是,每当赵小姐需要人帮忙,像收取个快递文件等事情的时候,小王就非常兴奋地帮助赵小姐把这些事情做到一百分。

赵小姐也非常感谢小王,慢慢地也很信任小王,常在小王面前讲她和名人的一些趣事,并“暗示”小王,会在“合适”的时间给小王介绍几个名人认识一下。

小王暗暗高兴。

可是有一天,当小王再次去拜访赵小姐的时候,发现赵小姐已经搬离了这个小区。

他非常错愕,按理说,赵小姐做的并没有什么错,她与小王没有任何商业合作,也没有义务一定要为小王做什么。然而,赵小姐搬家的时候,甚至没有与小王打招呼,让小王有了一种受骗的感觉。

小王想到曾经在雨夜里帮赵小姐去取一份重要的文件,想到请假不上班去帮赵小姐做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赵小姐难道就一点感动都没有?

其实,小王想要结交赵小姐没有错,想让赵小姐帮忙介绍业务也无可厚非,他对赵小姐有所付出也证明小王是个具备行动力的人。

当然,他唯独不该做的是,对赵小姐太“无微不至”,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利人利己,利益是要有双向的流动才正常,比如,小王做了很多事情之后,其实也可以进一步试探地问一下赵小姐,是否可以留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方便小王联系业务的事情。

这些基础的工作小王没有做,因为小王不懂得,有的人看似光鲜靓丽,但是他的资源实际上你是用不上的,因为他自己可能也用不到。“花花轿子人抬人”的情况很多,小王根本不知道赵小姐与名人的合照,是以朋友的身份还是以粉丝的身份靠近这位名人的,也不知道这位名人是如何看待赵小姐的,也不清楚他们是否相信赵小姐。

更为关键的是,赵小姐显然以接触到这些名人为自己的骄傲,所以才会贴满一整个墙面,她的自恋显而易见。

按照正常的心理来说,她不可能不知道小王对她的“好”是有一定条件的,她更应该知道这种“好”不是因为小王“宅心仁厚”,而是因为她在人情上有回报的必要。

但她内心里没有尊重过小王,甚至离开的时候没有给小王留下任何信息。

也许,越是像赵小姐这样有一定资源的人,越能够摸清别人的心理,越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例如,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能量一定是敏感的,他身处其中,关乎自身,有可能更敏感。

说回小王,一心想找赵小姐借力,最终却白白出力。

因为赵小姐敢于“忽悠”他。名人的“忽悠”有时候比普通人要理直气壮许多,因为他们有更多胆量、心胸、人缘。他的某些成绩决定了总是别人理解他、包容他。

有时候,我们会对名人失去原则,试问如果他是普通人,你会用现在的态度对待他吗?

无论你多渴望他的帮助,都请记住:珍惜自己的付出!

靠真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真诚在人与人的接触中,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靠真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例如,当你遇到了“不真诚”的人,你的真诚很难得到同等的回应,只能“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小吴诚心诚意地谈了一次合作,已经交了全款,对方总是迟迟不肯发货,甚至过了合同期。小吴催促对方,但是对方以各种借口为由不肯发货。

因为促成合作的时候,对方与小吴有所接触,小吴的忠厚善良被对方看在眼里,所以对方没有把小吴的话当回事儿。

几次沟通没有效果,小吴被逼急了,来了一句负气的话:“这批货如果本周发不到,我们已经没有库房存放了,我办事不力,接受公司调岗。至于你们,违约了,按合同处理的事情将由其他人接洽你们。”

没想到,一周之内,货物准时送到。

有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不是对方不公正,而是你不该给对方不公正的借口。

在这个案例中,可能会有人觉得小吴这一招的成功是个偶然,小吴的做法不够冷静、理性、职业化。

不可否认有以上的原因,然而事情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歪打正着,切中了对方的要害。

之前的小吴好言好语、真心诚意地请求对方履行合同,但是在对方看来,小吴的好态度是因为小吴有求于自己。

而后期小吴成功的原因在于,小吴看到了对方的压力。毕竟在一个合作的关系中,双方都有压力,只是我们总是惦记着自己的压力,忽视了对方的弱点。

当你把自己“安置”好时,对方的压力就随之而来!反而容易协助你把事情做成功。

轻诺寡信是诱惑而非帮助

自恋的人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他们不是故意要欺骗别人,有可能是为了让别人崇拜自己,还有可能是完全不懂自己的能力究竟怎样。

有时候,有些人总会轻易地夸下海口,给别人一些他们给不了的承诺。

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要学会在与人的交际中,去分辨别人给我们的是诱惑还是帮助。

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你和一个认识不久的人聊天,随意间,他问到你现在从事的工作。

如果你说,现在没有工作,你正在找工作。

他说,这不是什么问题,放心吧,我帮你,我认识不少人。

也许他的这个回应,是你内心最需要的,你会感觉这个人好仗义,也会相信他,因为他的话符合你内心的需求。

但是稍微用理性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一个说话随意、不负责任的人,不会赢得负责任的企业和他人的信任,所以即使介绍某个公司,也多半不靠谱。

什么样的回答才是真正能帮到你的人呢,他会说:“你想找什么工作,你期待什么样的工资待遇呢?”

也许当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他还会了解一些你相关的知识储备或是经历经验之类的问题。

即使他最终愿意帮你介绍一份工作,他也会以一种保守和中肯的态度与你商量,而不是轻易承诺你。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人。

一句话回味逢酒必喝是酒鬼,爱拍胸脯者必寡信!

不战而胜:不追求的反而能得到

骂是骂不倒对手的

谁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对手”,我们总说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对手,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但是做到太难了。

如果做不到欣赏你的对手,至少要做到不要骂你的对手。

两人对垒,谁先骂,谁就一定输了。先不说格调如何,只是暴露了自己的愤怒这一点,就不可取。

有时,姿态是件重要的事。中国已故的著名学者梁实秋曾经写过《骂人的艺术》,其中的一条就是要态度镇定。其实他也在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智慧与风度:“骂人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骂座,泼妇骂街之术,不足以骂人。善骂者必须态度镇静,行若无事。普通一般骂人,谁的声音高便算谁占理,谁来得势猛便算谁骂赢,唯真善骂人者,乃能避其而击其懈。你等他骂得疲倦的时候,你只消轻轻地回敬他一句,让他再狂吼一阵。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

你可以从中看到如何“骂人”,还可以学到如何避免一场“骂战”。

你的对手,仅仅是你的对手;你的愤怒,仅仅是你的愤怒,和全世界都没有关系。除了偶尔看热闹的人可能暂时性地叫声好,没有其他的意义。

骂是骂不倒对手的。

你还是应该找准自己的核心优势,正如有个小故事讲的:师傅问徒弟,两条线,如何将其中一条变短?徒弟想了很久。只见师傅拿起一支笔,将另一条延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自己长了,对方就变短了。

你的时间用在哪里,你的成功就在哪里。

别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可

当我们有了一些生活阅历后,有时候会好奇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一个人总在辛辛苦苦地追求别人的认可,却总是得不到,还有一些人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观点,反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当然,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特立独行的意思并不是指一个人“自私,不把别人看在眼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年轻人和很多竞争对手一起研究并展示一个产品。大部分人的PPT(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是Power Point的简称)都“科学”地展示了这个产品的价值,PPT当然做得都很有技巧,考虑到了大家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动画效果和顺序设计也都非常好。

年轻人的PPT增加了一个展示,大获好评。他增加的展示,就是很多人看到这个产品时的表情,这些表情把兴奋感与喜悦传达了出来,感染了每一个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出,随大流的方法未必好,特立独行未必不行。这个年轻人在细节上比别人多走了一步,就超越了其他人。

有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画家很希望自己能画一幅被所有人喜爱的画,他先很认真地画好一幅画,然后把这幅画放到了大街上,并在画的旁边放上一支笔,一张纸,纸上写着:请你在认为不完美的地方做个记号。

等到画家去取画的时候,他惊呆了,自己的画被标满了记号。可是,他又想了想,觉得再不好的画也不至于如此一无是处。于是,他又重新临摹了同样的一幅画,放到大街上,在画的旁边依旧放上一支笔,一张纸,纸上写着:请你在认为最满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画家再次取画的时候,他再次惊呆了,因为画上也标满了记号。原来,有些人不满意的地方,正是一些人满意的地方。

这个小故事提醒我们,想要所有人都认同同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与其总想迎合别人,不如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

正如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不认可你,你要做的并不是想他们喜欢什么,努力迎合他们来赢得他们的认可,而是想应该如何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到最好。当你做好了,他们的欣赏自然就来了。

我有个朋友为人太高调,很多人不认可他,也不欣赏他,但他从来不把这些不认可放在心上。他继续高调地联系媒体,给自己作宣传,为自己做的事作宣传,后来他做的事业越来越成功。

这样的结果,令那些原本不欣赏他的人开始反思了。很多人都与我讨论,请教那个朋友是如何作宣传的,是如何和媒体搞好关系的。朋友俨然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

也就是说,本来别人不认可他的张扬,如果他为了迎合别人,突然变得低调,别人会觉得假,但如果他用张扬赢了这个世界,就赢了所有人。

说“我能行”无须他人批准

两个演员同时进入一个剧组,其中一个人想的是:我要让所有人,从导演到灯光师都知道我会演,震住他们。

另一个人没想这么多,他只是投入表演。

你猜大家会被谁震住?一定是更专注的那一位,专注的态度就是高手的态度。

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拥有这种专注就拥有了一种气场。这种气场会让别人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你,因为你尊重你所做的事,别人才会敬重你。

人有时候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杂念,这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知道我们能行呢,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行为被别人随意地定义?如果你穿了一件衣服,别人说不好,但是你喜欢,你说你自己喜欢,别人就会顺着你的思路发现这件衣服的好。如果别人一说不好,你自己都不坚持,谁还会再相信你的眼光呢?

所以一味地追求别人的认可是危险的,因为得不到的时候,你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

就像我们看电视,某女明星总对媒体说:“我好幸福,老公爱我,朋友爱我,观众们都爱我。”我们明知道幸福没那么可疑,但如果她过度地表露,反而会让幸福变得可疑。

人们常常会被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感动,被其中人性的力量感动。我们认真体会就会发现,主人公除了有智慧、有头脑外,还有一种不接受被他人定义的勇气。

很多人进了监狱,被别人定义为囚犯,于是自己也就把自己定义为囚犯,行为举止越来越像一个囚犯。主人公打破了这个藩篱。他不被别人的定义而定义,他借一个机会,让音乐纯净的声音洗涤了监狱的一切……

不要轻易被别人定义,做好手中的事,对自己说“我能行”,别人的认可才能水到渠成。

一句话回味你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对手也会尊敬你!

让自己成为周围人的磁石

你够好就自然有磁力

我有个朋友急需一名助理,让我帮忙介绍个年轻人。

我听了一下招聘助理的条件,除了高薪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优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跟随朋友工作,会学到很多宝贵的为人处世的经验。

我想到认识的年轻人中只有小周最符合招聘条件。小周是一个既懂人情世故,又让人感觉真实、忠厚的人。于是,我就给小周打电话,问一下他的意思。

小周向我解释了一下,他刚好在处理一件私事,还没有处理完。我含蓄地问了一下情况,我的那位朋友人脉广,完全可以帮小周搞定。于是,我暗示了一下小周,其实可以先与我朋友见面,谈谈工作的事情,再慢慢解决个人的那件事。

小周很聪慧,他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但是他没有答应,而是告诉我,还是想把个人的问题处理好,再来工作。

我没有多说什么。通完电话后的十分钟内,我还有点觉得小周不懂得“抓住机遇”,辜负了我的美意。可是接下来,我打开通信录,再帮朋友寻找新的合适人选的时候,在认识的很多年轻人中,大部分人有太多不合适这个岗位的原因。

我这才发现帮助小周找工作,是他帮我,不是我帮他。因为我帮助朋友找到了一个能干又让人放心的人。

我冷静地想了想,想到我自己都很难做到小周这么自律,明知道做朋友的助理,借助朋友的关系可以解决自己的事情,但是他宁愿放弃这个工作,也要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带着自律的这一份诚意去做一个有社会能量的人的助理。

对于朋友来说,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该是多么幸运。

我知道小周是个变通能力很强的人,却从未思考到他有如此宝贵的品质。

果然,我们足足等了小周十天的时间。他的事情大势已定之后,就干脆利落地上岗工作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你多么频繁地表现自己,只要你拥有一些可贵的品质,并且深化这种品质,你就自然拥有了磁力。

让熟人成为你的广告

先给大家讲个网上流传的笑话:

一位交警在开罚单,一男子叼着烟过来对他喊道:“你除了开罚单还会干什么?”

交警没理睬,男子继续喊:“有种拖走啊!”

交警很愤怒,男子继续喊:“有种拖走啊!”

交警忍无可忍地拿出对讲机……

拖车时,交警和蔼地说:“下午到五大队来处理!”

男子一笑:“关我啥事!车又不是我的!”说完哼着小曲,骑着自行车走了。

这个笑话据说讲的是,当一个人停车的时候,要关照到周围的事物,不要让自己停车的位置抢占了别人的店面和摊位。不然,会引发最近距离的还击。

人与人交际也正是如此,越是熟悉的人,我们往往越放松自己,不懂维护和保护这珍贵的人脉:每当遇到一些陌生人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对已经熟悉的人,说一些自己想说的、容易伤人的话。

其实,越是你的熟人,越需要你用心呵护,他们是你核心的圈子。关系处理得好,他们就是你的广告,处理得不好,“他人即地狱”,他们能最快让你感受到“地狱”。

对于熟人来说,至少要做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保持一份该有的谨慎。你的朋友与你关系再好,也不意味着你什么都可以说。

人们总觉得自己足够聪明,能够很好地使用语言,熟人之间更是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增加幽默,其实并不尽然。有时因各种原因,我们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言行。有许多忌讳,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十分清楚。

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态度,却未必要在周围的人面前直白地表露批判。例如,在同一所大楼里相处了两年的一对邻居,一起看电影。看着看着,电影中的某个情节牵动人心,其中一个忍不住说:“现在的小三真是太可恨了,破坏别人的家庭,真是应该有条法律,把小三关起来……”

当这个人越说越过瘾的时候,旁边坐的邻居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我们认识的人,是我们“认识”的人,可是人是多面而复杂的,我们永远不敢说对某一个人完全了解。

况且,接触不多的人,我们对他的印象更是冰山一角,海下还有更多的世界从未被我们所知。

唯有“少是非、多律己”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从而做到亲近而不狎昵。

老名单用到最大化

有的人总是对周围的环境感恩,感觉身边充满了帮助自己的人,其实这良好的人际氛围,是他自己挣来的。我们要学会把自己老名单的人巩固住,不必总是急于拓展新名单。

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大关系圈。关系必须建立在“熟悉”即面对面交往的基础上,所以因为时间、精力、阅历都有限,不可能认识无限多的熟人。此时,周围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通常来说,我们与周围人相处,要把握一种平等的原则,要学会给别人平等的感觉。

在这里要提到,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小故事,讲的是,某年轻人很善良,遇到需要帮助的穿着朴素的老大爷也总是去积极帮助,例如,帮老大爷搬重物,或者是帮助老大爷指路,等等。最后发现这位老大爷是某某大公司的总裁或者董事长。董事长给了他一个宝贵的职位,从此他就平步青云。

这样的故事流传也许是为了表现善良的可贵,但流传之广也许还因为它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报酬”的心理。

我个人是不欣赏这样的小故事的。因为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因为幻想将来得到什么巨额回报。客观来说,遇到“乔装改扮”的贵人,这样的机遇无异于中彩票。

我们只需要量力而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道理往往被我们忽视,虽然我们不要去幻想帮助的这个老人会是某个大公司的董事长,但是有的贵人的确并不起眼。可能是“混得不如你”的同学,他没准儿有个亲戚可能会大量采购你的产品,或者是某个职位没有你高的同事,他也许会给你介绍一次不错的合作……

这些关系的经营并不需要“如胶似漆、有意为之”,而是需要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暂时混得不错,就瞧不起他人,觉得别人都应该来尊重你、讨好你。

要知道当你的朋友需要买一款数码相机的时候,哪怕你是世界500强企业里光鲜的白领,你可能都不如他的某个卖数码产品的老同学来得实惠。

不高估自己,当你真正拥有了平等的态度的时候,你的老名单上的人不仅会从心里尊重你,还有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机缘。

一句话回味当一个人不做自己该做的事的时候,就容易去想自己不该想的事。

老实人的武器就是“老实”

“精明脸”的人有时候易吃亏

生活中,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相识,并且不设防地和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交往呢?

多半情况下,这个人应该长了一张“老实人”的脸。

这里要补充的是“老实”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种“笨拙的憨厚”。

一个拥有人脉的“老实人”,可以不长一张“精明脸”,内心却要清楚自己做的事,以及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坚持、有判断。

给大家讲个例子:公司找了一家供应商,这家供应商的特点是产品的价格昂贵,一把普通的办公椅价格比其他供应商提出的价格高出了好多。负责人找供应商谈了好几次,对方的态度总是非常温和、诚恳,但是价格上没有做出大的让步,他们固执、诚恳地坚持自己“一分价钱,一分货”,负责人感觉他们“轴”,不懂变通,但还是接受了这次合作。

后来公司又有需要,有新的供应商表示想要与其合作。新的供应商提供的椅子与老供应商提供的外表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是价格很便宜,他们也特别会“做人”,还常常拎着好茶送给相关的负责人员。

过了不到半年,新找的这家供应商提供的椅子总是出问题,员工总是联系修椅子。这种事情的频繁发生,干扰了员工的正常工作。

相关人员这才发现,从最早的供应商那里购买的椅子至今都没有坏过一把!而想到新的供应商送的茶叶等礼物,公司的人越发地感觉他们在用质量不好的产品骗自己。

这时,经历了一些事实论证之后,公司对老供应商建立起了“再信任”,比最早的合作要坚固许多。

后期有很多合作,公司开始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价格上不再与他们多次谈判,也不会有太大的争论。

有人问老供应商,你们怎么会那么“精明”?对方回答:我们只是老实人,不会像别人那么“精明”地做生意。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重新理解“老实”这个词,“老实人”其实“不老实”,只是他们更懂得规划自己,并坚持自己的原则。

而那家新的供应商,因为长了一张“精明脸”,即使再八面玲珑,也会被大家误解为心虚的表现。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要让自己长上一张“精明脸”,你的老实应该在外表,你的内心应该学会“算大账”。

学皮毛不如学风骨

一个人越老实,内心越有力量,做事就会越踏实。

反之,聪明人是不喜欢按部就班地用老方法去做事情的。

给大家讲个案例,当年我刚工作的时候,一直不明白我的一位领导老魏为什么特别反感一个叫小李的同事,因为小李的性格特别外向,也特别愿意与人分享他的工作经验。怎么看,他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

小李对老魏就更不用说了,嘴很甜。他也很愿意表达对领导的仰慕,即使再多的人听这些话都觉得有些假,小李也说这是他的真心话,他不怕别人的评论。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老魏讨厌小李的原因。原来,小李给老魏的一直是好听的话,而给另一位领导可是扎扎实实地送了份厚礼。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老魏知道这件事后,小李越是嘴角抹蜜,老魏听起来就越是讽刺。

有意思的是,老魏并不喜欢那些送礼之类的风气,大部分同事从来都没有给他送过什么礼物,他也不稀罕什么礼物,也没有对这些同事有什么意见。

但是老魏偏偏对小李产生了很不好的抵触心理。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小李从来不送礼,那么大家就接受了他是这样一个善于口头表达,却不擅长以实物言谢的人。

但是小李给另一个领导送了礼物,就证明小李很懂这一套。那么,很懂这一套的人,却如此厚此薄彼,才会令人不舒服。

所以,有时候做老实人才是不累的,送礼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用,因为你一旦用了,以后你就上瘾了,而别人看到你上瘾了,他也就会上瘾了。

老实人也不必学这样的一些小聪明,与其让自己看起来又老实又不老实,不如学一种“大智若愚”的情怀。有一句话叫作“Less is more.”,是著名的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少即多”。

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生活中也同样如此,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感受。

没有完美,只有合适

越是老实人,精力越集中;越承认自己的缺陷,就越知道自己不行,反而越想做好手头的事。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估,不是那种“一鸣惊人”的人,就要清楚此刻的自己能做点什么,能做好什么,就用心老老实实地把一件事做好。例如,我一个做艺人的朋友有一个助理,这个助理是个憨厚的小姑娘,说不出哪里好,就是谁也替代不了。清晨,助理陪朋友去电视台,还会根据情况,给一起参加电视节目的某些人准备一份早餐,恰到好处,很自然地表达一份关心和善意,诸如此类,总是给朋友一些惊喜。也就是说,做一个助理,就要做不可被迅速替换的助理。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小段视频,是《人与自然》这个节目播放过的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的非洲拉马河畔,一只非洲豹向一群羚羊扑去,羚羊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的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追逐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离它很近的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

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这里,挨着它的羚羊并没有让非洲豹分心,它一次次放过这些羚羊,还是一直追逐着原来的那只。终于,它追到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达的道理是“只追一只羊”,那些挨得很近的羊,不过是扰乱它的一种诱惑。如果它真的放弃先前的那只羚羊而改追它们,结果未必追上,因为它已经跑累了,而其他的羚羊并没有跑累。

如果非洲豹随意改变自己的目标,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转瞬之间就会把疲累不堪的非洲豹甩到身后,非洲豹最终一无所获。

老实人的成功有时候就是因为它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是踏踏实实盯紧自己的目标。

一句话回味老实人憨厚地笑笑,别人就愿意为他做的事,有的精明人要费很多力气,才能做到!

操控对方的情绪

只有秘密可以交换秘密

我们回顾那些和我们心灵距离最近的人,大部分的人是与我们分享过生活中一些秘密的人。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人们不敢轻易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信息,于是有一些正常的信息也会被刻意封闭起来,成为一种秘密。

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放轻松,有一些秘密的交换,会拉近你与别人之间的距离。毕竟,人际关系的发生是一种互动,你适度地分享一些信息,有利于别人对你放心。

小董做女子美容的生意,她和顾客的关系特别好,而且她自己也懂得,客户相信她的美容机构、把自己最在乎的“颜面”交给自己打理,就一定需要一种放心。

想想看,除非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谁能轻易把信任交给一个陌生人呢。

小董非常懂得的一点就是不与客户套近乎,却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客户感受到亲切。

比如,她不会刻意地套问顾客的秘密,因为对待第一次来的顾客,重要的是让顾客没有压力,感觉她的专业和放松,但同时,又不能够太冷漠,让顾客感觉不到对自己的重视。

小董一般都会从皮肤状况、保健知识,或者是化妆品知识入手,尤其是对平时使用一些中端化妆品的顾客,她更不会给对方压力,这会让对方感觉心头很舒服。

比如,她会拿自己以前的经历与对方分享:“刚来这个大城市,没有资金开美容院,所以我卖过很长时间的化妆品,也发现了化妆品很多的秘密。有的化妆品看起来名声很大,里面的成分其实与另一款产品差不了太多,主要改变是在气味上,护肤功能也差不太多……”

就这样,从分享自己私人的经历开始,到讨论化妆品,客户会了解到小董是个很积极、很努力的女人,而且,她对化妆品这件事情在行。这样,顾客到小董店里去订一套化妆品也慢慢变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主动对别人说:“我们聊聊吧。”对方还是无法进入一个放松的状态,而你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入手,先聊聊自己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小董的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的是,分享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分享自己的过去,首选无害的,还不能破坏专业形象,最好是选那些能够为自己现在从事的事业铺路的故事。

过度的信任是一种伤害

我们给予别人一份信任,有时候就像是我们送了别人一份礼物。对于接受这份礼物的人来说,你送的礼物未必是他想要的,那也就未必能让他愉快。

有如下三种情况,这份礼物不要轻易送出:

第一,我有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朋友,有时聚会的时候,我们会拿他的微博粉丝说事儿,说他的粉丝涨得很快,而且活跃度也很高。

他好像并没有特别兴奋,反而向我们解释他不转发一些“悲惨”微博的原因,因为这样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也难以分辨真假。以前私信他的人比较少的时候,他总能帮助一些需要的人转一下信息。现在需要他的人太多,不知道该帮谁了。

我们听了后只能对他表示谅解,也能够从他的状态看出,别人发的一些信息,在他这里未必有效。有的人信他,得不到他的帮助反而生怨。

第二,我有个朋友由于工作原因,认识了一批做某类型培训的讲师,一个圈子的人关系都很不错,原本一直有来有往,互通有无,他也很放心地把一些人介绍给合适的讲师。

有一天,其中一位讲师与我这个朋友聊事情的时候,没有避讳地承认了他与自己的女助理有不正常的关系。原本大家只是开开他俩的玩笑,也没人当回事,可是这位讲师在他面前承认了这件事,朋友猛然间对这个人的信任度降低了。在朋友看来,一个人对于婚姻的忠实度如此低,那么对别的事情就更谈不上什么忠实度。

这件事情影响了朋友与那位讲师的合作。

第三,过度信任就是一种放纵。一个朋友为人豪爽、仗义,大事上总是赢比输多,小事却总是烦恼不断。

例如,他联系了一家厂商送货,问了一下对方送货的一些情况,对方给的信息让他觉得很满意,于是没有要什么书面协议。朋友相信了他们,也没有严格审核后来协议的细节。

结果送货的时候,总是麻烦不断,对方要求加钱不说,货物到了之后,朋友发现有破损,想要求赔偿的时候,发现协议里赔偿的百分比太低,即使对方赔偿了,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补救作用。

这也提醒我们,在与一些陌生人的接触中,不要与人性打赌,别太相信口头承诺。要记得:给别人必要的约束,一定程度上就是不给别人犯错的机会。

把批评变成关心

当你认识的一些朋友信任你,开始与你分享他的个人信息的时候,如果你不赞同,要学会用正确的语气去说,不要让你的关心被对方当作一种批评,也不要让你的批评使对方感觉太刺耳,难以接受。

女性之间会经常分享自己的情感秘密。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另一半是个粗线条的人,可能对她缺乏一些关心;另一半是一个出入人前潇洒讲究的人,可能在生活中就把自我看得最重要;另一半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可能就对感情付出得太少。

种种现象,足以找出无数条抱怨的理由。

如果你要告诉她,既然你选了有钱人,就该忍受他对你的无视;既然你选择名人,就该为他放弃自己的舞台;既然你选了一个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就该忍受他的小气。

这样的安慰,很难让对方接受,还有可能因为你不当的态度,破坏掉原本良好的关系。

其实,没必要那么紧张。曾经看过一个测试,如果把所有人的痛苦放到一起,让人们来领一份,很多人表示还愿意领取原本就已经在承受的那份痛苦。

人的适应能力是强大的,在一些事情上,理解别人就是尊重别人。

当然,如果真的有一个朋友误入歧途,介入了别人的婚姻,她向你分享了她的隐私。你可能被置于一个要对自己良心负责的情况下,这时你也没必要用“别做小三”之类的语言刺激她,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的吗:你一个大好人,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的故事里做配角?

这句话是很巧妙的,它在对现象的不认可中表达了对个体的认可,它在批评中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所以被流传了好久。

无论遇到什么人,要相信,人的本性向往光明、美好的一面。

一句话回味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很难平复。学会约束他人,不要轻易给别人弄皱它的机会。

孤独是高手的游戏

别给封闭找借口

有两个词,现在被更多的人用来形容自己:“宅男”、“宅女”。

这是当下忙碌又疲劳的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放松方式。“宅”成为偶尔的安排,用来休养生息不错,可不要演变为习惯。大家会发现,越是很重要的人,越可能被安排一些饭局,他就越习惯同别人一起吃饭、一起交流,而后他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有上进心,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就要行动起来,让自己多和别人建立起联系,而且还要注意和不同的人交流和联系。对于年轻人来说,你知道比你年龄大的人怎么思考一件事情吗?你是否因为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人都是同龄人,而习惯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圈子里,而失去了对人情世故丰富性的体察?如果是这样,初次踏入社会,你一定会感觉非常茫然,因为接触的不再是同龄人了,打交道的也不再是同专业的人了。

在还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宅,不要为自己的封闭和懒惰找借口,走出去看看,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给大家举个例子:著名的小品演员、本山传媒集团的董事长赵本山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无须赘述,按照很多人的思维,像这么受欢迎,同时有威望的人可以在家里宅着,出门就等着别人请吃饭好了。

看看赵本山是怎么做的:他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在努力巩固自己的影响力,为了在电视圈以外和大家有很好的关系,他还掏钱去某商学院学习。

他曾面对媒体,很实诚地讲到,读商学院就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

想想看,商学院不但传授知识,的确还能够给赵本山扩充电视圈所没有的人脉,来商学院学习的都是一些商界的精英。有的商学院也非常懂得利用这个资源,为了方便学员的人脉积淀,成立了相应的同学会或者俱乐部。

据说赵本山在商学院的俱乐部和同学会里是很活跃的人物。因为性格好,赵本山和商学院的很多同学都成了朋友,例如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在上课第一天就与赵本山同桌。赵本山喜欢高尔夫球,他与很多商界的朋友也是在球场上增进了解的。在欢迎商学院师生的晚会上,赵本山就遇到了来商谈合作细节的一些影视投资者。

由此可以看出,就连这样有人脉的赵本山依然要去扩充有价值的人脉,我们就更不能宅在家里幻想人脉了。很多人说在网上聊也能增进人脉,在我看来,上网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而已:网上聊千句,不如一顿饭。

选择低调需要资格

很多人对与别人相处,内心都有排斥,在遇到一些合作的时候,也保持不主动、不拒绝的态度。

这种低调和淡定的态度,还不太适合缺乏人脉、对事业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毕竟选择低调是要有一定资格的。当你的实力让所有人仰慕的时候,你才能够低调。有些大人物会先判断你对认识他是否有足够的热情,来决定与你以后如何交往。孤独是高手的游戏,如果你还没有达到高境界,孤独这杯酒,你是端不起来的。

尤其是在公司里,更不能孤僻,也不能太低调,要敢于表达自己。在你表达的过程中,可能会与别人产生一些摩擦,但是这些摩擦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这些摩擦,别人以为你的性格就是怎么样都行。等到你真正要下决心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对你的配合度不会很高。

平时可以不张扬,但是却要有自己的坚持,在语言表达上要温和而坚定,当你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别人才会认真对待你。

那么,如何做到温和而坚定呢?

这里要提醒的重要一点是,不要轻易贬低自己。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尤其是在着急上火的时候,不要因为一时气话而落人口实。例如,一件事情明明是对方错了,对方没有听你的劝告,结果犯了错误。那么,你就要敢于表达你对这件事情的不满意,并有理有据地沟通这件事情。你千万不要这么说:“全都怪我,怪我对你太心软,才出了这么大的错。”也许你的本意是好的,很好心地想替对方把尴尬化解掉。但是导致的结果有可能是对方说“对,就是因为你开始的时候没有严格要求我,我才会马虎。第一责任人就是你。”

你应该说:“我提醒过你注意这个问题,可是你有自己的安排。不过既然出现了失误,现在让我们想想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错误吧。”

除了发生错误的时候如此,还要注意平时开会需要发言的时候,不要太低调地说一些伤害自己形象的话,例如,领导让你发言,你可以直入主题,但是不要说:“我的想法是很肤浅的……”

谦虚和自我贬低是两回事。你要相信自己说出的每句话都有价值,更不要过度为自己表达的意见作注解,那只会让别人听不到你真正的见地。

以事为先,突破自己

平时,我们总说有这样一句古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有的事要分情况,来选择是否参与。

在能力范围内多承接一些事情,你自然就会逼迫自己突破自己。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比较容易理解:我一个朋友开了一个小公司,在业界并不是很知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个媒体的活动,他天性中积极的一面就发挥了出来。

其他的企业家参加之后,都是一副“我是被请来的”的样子,仅限于配合主办方的活动而已,而朋友甘愿往自己身上揽事。因为他在创业之前,也是一位媒体人,所以他和主办方有着非常好的互动,并在私下去找其他人聊天。休息的时候,他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给主办方,并能动手帮助主办方安置一些细节。

活动期间,朋友一直如此,高调地提供意见,并主动帮助对方。

就这样,活动很顺利地开展,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就在其他企业家开始意识到这个活动可以植入广告,投入资金赞助的时候,朋友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了赞助方的一栏。当时朋友并没有支付大量的资金,就被主办方誉为“战略合作伙伴”。

有一些能为朋友公司宣传的活动,主办方当然想到他了。水涨船高,朋友的小公司开始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了,更多的人对他的信任度开始变高。

可以说,他花最小的成本,就办成了一件推广自己公司品牌的大事。我作了如下总结:先做事,再成事;先付出,再得到。

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容易启动大脑里的一套“计算系统”,喜欢少失多得。当人人如此的时候,如果你能用“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时时提醒自己,你会因与众不同,拓展出更好的人脉。

一句话回味就算天上会掉馅饼,也需要你跑起来或者伸出手去接住。

你若强大,小人变君子

增加别人得罪你的代价

你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却无法要求自己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君子。

小人在生活中不多,但出现一个就会让人不胜其扰。在这里,我们不可以随便把一个有缺点的人界定为小人,有些时候“损人利己”是职场中客观的资源有限导致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小人是自身道德存在严重缺陷,是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人。

曾经看到了这样几句关于小人的顺口溜:不是我争权夺位,是你给我让位;不是我逼你跳槽,是你关系不牢;不是我油头滑脑,是你人头猪脑;不是我贪恋功名,是你不懂行情;不是我狡猾阴诈,是你实力太差;不是我弄虚作假,是你真的太傻。

仔细看看每一条都来势汹汹、底气十足,所以,我们以前总说“有理走遍天下”,在对付小人这方面,这一条并不管用。小人最擅长的是把没理变成理直气壮。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总想着去和小人搏斗,要记住你的目标在哪里,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多承担一些事情,通过多做一些事情,把自己历练出来。

当你能力提高的时候,小人是最会算计得罪人的成本的,得罪一个普通员工和得罪一个得力员工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小蔡刚进公司的时候,很单纯,有个叫吴德的同事对他总是很亲切,他觉得吴德是个“好人”。

那时的小蔡不懂:有的人脸冷未必心冷,有的人脸热心却冷。

慢慢地,他发现有些周六日值班的事情,吴德总是很“亲切”地和新来的员工们商量能不能互换时间。大家都是新来的,不大好意思说不同意。

最重要的是,吴德不但从新来的员工那里找到一些这样的“实惠”,还莫名其妙地对别人的业务进行破坏。有一次,一个新员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名潜在的重要客户。新员工也没有避讳,大家都知道客户的名字叫陈涛。一天,新员工不在,他工位的电话响了,吴德帮忙接电话,接起电话就很不耐烦地问:“你是谁,要找谁?”对方说了是陈涛之后,他当然知道陈涛是谁,但是态度还是特别不客气,甚至有点挑衅地回了陈涛几句。

这件事情被那个新员工知道了,他忍不住火气,找吴德理论。

可是,一个是职场菜鸟,一个是职场老油条,新员工有再多的道理,都架不住吴德的“胡搅蛮缠”。最后这个新员工实在受不了,开始动手的时候,被大家拉下。后来的结果就是新员工被辞退。吴德最大的特点就是第二天照旧精神抖擞地上班,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这给小蔡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知道有的时候只凭道理和勇气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他与吴德拉远了距离。当吴德用言语挑衅自己,小蔡一笑了之;当吴德占点小便宜,小蔡不予计较;当吴德要和他“推心置腹聊天”,小蔡表示自己资质一般,工作太忙,时间紧张,只能改天再聊。

工作了一年之后,吴德对小蔡的了解还是停留在一些最基本的信息上。他还没琢磨明白小蔡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觉得小蔡是个有点傻气、死板的人的时候,小蔡成了先进员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小蔡对吴德做的事情就是封锁个人信息,让吴德无处下手。工作上,他很专注。三年后,吴德成为他的手下员工,对小蔡言听计从。

小蔡当然也原谅了吴德很多的问题,他对吴德的工作量进行了调整,让吴德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琢磨别人,只能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从这个案例中,大家能看到,当你强大的时候,宽容那些小人并因势利导,其实不难做到,可万一你处于低谷,想报复也不见得有机会。

不排斥、不附和是一种态度

一个人行走社会,遇到的人是多样的,如何同那些与你完全不在同一个沟通频道的人接触呢?

要有一颗豁达的心,不排斥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性,还要适当地坚持自己的原则。

刘静是个女性管理者,但她基本上不参加什么酒局。

大家并没有因为她不能喝酒,觉得她“不懂事”。

有人邀请她的时候,她总是真诚地感谢,然后拒绝。有一些男性,在她面前说了一些不大健康的段子,她不会像有些女孩那样很清高地表示排斥,但是也绝对不会附和,她的表情纹丝不动,整个状态平静得似乎她什么都没有听到。

就是这种“出尘”的态度,让大家非常敬重她,觉得她大气又正派。

当然,她并非不邀请别人聚会。每一年结束了,有一些不错的客户和朋友,她会安排在年后约他们小聚。不要小看年后的请客吃饭,这是很有深意的。过年前,大家都抢着聚会、吃饭,每个发起聚会的人和赴会的人都更像是完成任务一样。这样的时候,刘静不会安排饭局,但礼数不可少,礼品卡一定会精心设计好,一一送到。

过了年之后,人们难免觉得冷淡、清闲,此时,刘静安排的饭局清淡、雅致,更加深入人心。她点菜的时候总是很关心对方的口味,但是酒就免了。有意思的是,原来很多酒量好的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想喝酒。在优雅又安静的刘静面前,被邀请的那些有时候会在别人的酒局“闹酒”的人,都会变得彬彬有礼。

在这样的氛围内,才能真正地进入聊天、吃饭、交流的状态,请客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有些事,并不是用力就能做好,但用心,一定能做好。

什么材料会被用来做什么

有一个很出名的笑话,说一个喝得烂醉的人在路灯下拼命地找着什么东西。

一个过路人问他在找什么。喝醉的人说在找钥匙。

过路人就帮助他一起找,可是什么都没有找到。

过路人问道:“我怎么都找不到。您大概是在哪儿丢的钥匙?”

喝醉的人指向了街道旁边的黑暗处。

过路人吃了一惊:“天哪,那您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找?”

喝醉的人愤怒地看着他,说道:“为什么?因为这里比那边亮!”

也许大家听起来,会觉得这就是一个笑话。然而,我们有时候,清醒着,对事情的判断也如同一个喝醉的人那么不清醒。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年纪轻轻却因喝酒太多,忍受着胃痛的折磨,十分痛苦。他想一切从头开始。

聊天的时候,我问他,这次因胃病住院,是否反思到一些问题。

他没觉得自己有问题,他说:“遇到了坏心的领导,我才26岁,就喝坏了胃。如果我是他家的孩子,他能这么缺德总让我替他喝吗?”

我直白地打断他:“不要说别人的问题,想想看,自己哪里还有不足?”

他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当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我给他作了个比喻,有一只蜘蛛,它结了网,网住了虫子,它得到了利益,但是它也损失掉了其他觅食的方法,它自己也得一辈子待在网中央。

年纪轻轻发现自己能喝酒,就用喝酒来取悦领导,深陷其中,反而只抱怨领导不知道顾及自己。

如果你把自己当作挡酒的人来用,你就只能一直挡酒。如果你把自己当作奉承他人的人,你就只能一直靠奉承别人赢得好感。一个集体中,一定有多种角色的存在,你可以自己进行选择,例如,你是大家的开心果,或者你是他人倾诉的对象,你是敬酒高手……这些角色都有一定的意义,但都不是强大的角色。

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强大的人,你才能越来越强大。

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他才能真正醒来,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交际生活。

一句话回味别做蜘蛛,网住了虫子,却把自己的一辈子也锁在了网中央。

抓住对方的隐秘心思

号称排斥的,其实是他想要的

很多人在乎的东西,因为有一些顾虑,未必会说出来,这就需要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用心体察。

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女性朋友,今年32岁,未婚。由于事业有成和家庭出身的优越性,只要接触她,就会发现她整个人都散发着骄傲的气息,很少有人愿意与她交流。

曾经我对她也是敬而远之,偶然的一个机会,在一个慈善捐款的活动中,我注意到她是个很善良的人,于是跟她有些交流。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只要自己活得痛快就可以了!”我知道她有一大群女性的粉丝,她们都很崇拜她的这种态度。

不论谁问到她是否考虑过婚姻,她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表示状态不错,可以一个人过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近期得到消息,这位高傲的女士闪婚了。闪婚的对象绝对不在高富帅的行列,据说是一家普通公司的普通职员,一个话不太多的老实人。

两个人是在一次户外活动中认识的,对方不知道她的背景,就是正常地追求她,然后她就选择了婚姻。

一些朋友在祝福她的同时也有不解,为什么一个普通人有勇气追她?

也许,他并不需要多少勇气,只因他没有听到她说的那些“脱离婚姻,完全自我”的言论,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就求婚成功了。

这属于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提醒大家,一个人未必说出来、表现出来的强势就能代表他的内心真正坚强。

我以前认识一位商场上以“老辣”出名的企业家。据说六亲不认,软硬不吃。与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也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每当他走在路上的时候,你会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要为他让路。

就是这么有气势的人,有一次,他接了一个电话后泪流满面,他的女儿患病,前妻不允许他去探视。有传言说,当年离婚的时候,他与前妻为了争房产闹得不可开交。

别人都以为他六亲不认,对家人毫无感情,可是现在的他什么都有了,唯独在亲情上有缺憾。我介绍了一位老中医与他认识,他把老中医介绍给了前妻,只要对女儿的病有帮助,他可以遵守前妻的要求—不打扰、不探望。

在我介绍他认识老中医之前,我忐忑过,担心自己这件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余了,但是后期证明,这个人外冷内热,他总是用冰冷的语气给我打电话,然后给我介绍了一些不错的合作。在我对他说谢谢的时候,他也从不啰唆,也不客气,还是冷冷的。

这个案例是告诉大家,虽然有的人外表就是那么冰冷,并且做出一副排斥别人的帮助和同情的样子,但是他们也许内心需要的就是这个东西,毕竟人心向善。后来,我才知道,当初他要房子的初衷只是因为要用房子抵押贷款,他的事业只差这最关键的一步就能起步,当然不肯轻易放手。

习惯于冷冰冰的人通常比较现实,甜言蜜语是不会让他动心的。你要学会体察,也许你给他提供的是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也许会是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真正需要的东西。

瞬间的表情更有玄机

古人说:“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如果大家细心观察会发现,很多做大事的人,往往有点面无表情,这可能是先天的一种淡定的气质,也有可能是后天的一种需要。

有个小公司在谈一个投资项目,双方谈判了很久。为了拿到这笔投资,这家小公司几乎把自身所有的优势都呈献给了对方,显得很靠谱、很真诚。

慢慢地,投资方发现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内部人也都觉得可以把资金投给小公司。小公司的人通过找人打探,知道这件事情八九不离十能成。

为了让关系更近一步,双方约在一家高档的大酒店碰面。

当对方说到投资的事情基本上没太大问题的时候,小公司的这位领导和他的一个下属没有表露出惊喜的表情,显然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

可是要命的是,俩人之间互相传递了一个眼风。

这个眼风被对方看到了,进行了很多种解读,虽然觉得小公司也许没有什么欺诈的行为,但还是让人心理上感到不安全或者是不舒服。

我曾经在《攻心话术》中详细地讲过人们有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喜欢自己赢,不喜欢自己输,不喜欢别人赢了自己的感觉。

可是,这个眼风最大的象征意义就是:“赢了,投资的事情成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