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马约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18:50:04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回忆马约翰

回忆马约翰试读:

序言

刘冰

马约翰,是我国近代体育界、体育教育界一面光辉的旗帜。

为纪念杰出的体育家、体育教育家、体育理论家、我国体育界前主要领导者之一马约翰先生诞辰115周年,编纂这本文集,意义不仅在于缅怀马约翰光辉的一生,还在于通过文集的出版学习、宣传、继承和发扬他的体育理论、教育思想、敬业献身精神及其崇高品德。文集的出版对于当今我国体育事业、体育教育事业、体育理论的发展也必将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马约翰这个名字在清华学子中,在中国体坛,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小热爱体育,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而后逐渐成为一位体育家、体育教育家和体育理论家。他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早年他亲眼目睹洋人趾高气扬欺压中国人民,并讥讽中国人民是“东亚病夫”。他激愤不可忍受,因此产生了从事体育工作壮我国威、洗雪国耻的志向。他三度远涉重洋到国外留学考察,经历了种种曲折的路程,但他始终勤勤恳恳,一心一意,不离开清华大学,不离开体育岗位。即使被降职,但为了用体育激发爱国主义,洗刷国耻,也没有动摇他从事体育教育的决心。他总是跟着时代的脚步,不停顿地前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新社会的建立和祖国的日益强大,他体会到只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真正重视体育,关心人民健康,体育运动才能得到蓬勃发展。他看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体育运动的远大前程。他的工作目的性更加明确了,激发起更高的工作热忱,最后成为一位真正自觉的人民的体育教育家,成为身体力行、现身说法去宣传推动体育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说:“进行革命工作的是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是人,这样的‘人’,除了要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以及精湛的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有一副结结实实的能够担负一切繁重工作的身体。”“现在我们体育工作者肩负着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的重大职责。”他为此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体育理论、体育与教育实践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本书后半部分介绍马约翰先生有关的体育论著。他在1920年已经意识到体育比赛大会是激发民族精神——通往爱国主义的重要步骤。他认为体育不能仅仅以追求身体健康和取得竞赛胜利为目的,还要通过体育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意志和毅力的培养。他在1926年写的《体育的迁移价值》这篇论文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继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上《体育之研究》光辉文献发表后,中国近代史上又一篇重要的体育论著。他深刻论述了体育的功能,科学地分析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培养青年完善人格的意义。他倡导寓教育于体育之中,注重通过体育进行德育的训练。此文距今已70余年了,对于现今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教书育人,终身体育教育仍有现实意义。这是一篇不朽的著作。

本书的前半部分,通过他的同事、学生和家人,从多方面反映了马约翰热爱祖国、热爱体育、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体育实践家,年轻时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后来成为我国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的领导者之一。1919年他已经担任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代表队选拔委员会成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体育总会主席等职务。他一直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的思想指导他的体育实践。他在工作中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亲自创造建立了一整套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保健的科学体系,形成清华大学的体育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就已实行“体力测量”及“达标测验”,“体育是必修课”,“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等措施,促使学生自觉锻炼。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倡导下,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当时制定了“劳卫制”,当今执行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均是在他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这些标准作为对全国大学生“体育”的基本要求,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进体育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提倡教研组要成为“和睦的大家庭”。他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生活。他对同志循循善诱,热心体贴,以诚待人,从不以威训人,可称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乐于助人,帮助社会一切需要帮助的人,郝诒纯教授是其中的一个,由于他的领路,今天已成为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一些在昆明的同胞无钱回乡,他与青年会共同组织篮球义赛,为他们筹集路费。在文集中有两张照片介绍这次活动。有更多的文章生动地介绍他慈父般地爱护青年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清华学子普遍得到马先生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受益终身。他所提倡的“动、动、动!”“要锻炼,要运动!”“干、干、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他那朝气蓬勃的气质,鹤发童颜的精神面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有一副强健的身体,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祖国争得荣誉。

大量的事实说明,用“风范永存”来形容他对几代人的影响是不过分的。马约翰先生不愧是近代体育界、体育教育界的光辉旗帜。希望本文集的出版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体育教育事业增添力量。

刘冰同志1956年起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1978年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979年并任甘肃省副省长,1982年任甘肃省委副书记、常务副书记,1986年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任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任八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

各界人士怀念马约翰

体坛师表

——纪念马约翰先生荣高棠1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在中国体坛上提起马约翰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马约翰是福建厦门市人。早在学生时代就热爱体育活动,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曾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体育代表队的主力,身兼田径、足球、网球、棒球、游泳队队员,在比赛中一再创造优秀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在1910年的全国各学校联合运动会上,获得880码赛跑冠军,在新中国成立前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880码亚军。

1914年马约翰先生应聘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体育教员。他不仅身体力行,常年坚持体育锻炼,而且对现代体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育、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体坛享有声望。他曾担任第四届远东运动会评委,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田径委员会主席兼足球委员会和运动法委员会委员,美国体育研究会成员;他还出任过中国远东运动会代表队总教练;1936年柏林第十二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总教练。在国内举办的历次重要赛事,几乎都有马约翰先生参与组织、训练和裁判工作。

我认识马约翰先生是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之后。当时他是我们的体育老师。由于我也酷爱体育锻炼,是校篮球队队员,所以我与他很快熟悉起来。在全校师生心目中,马先生堪称体育精神的杰出榜样。他身体强健,充满活力。年过半百,还经常在酷暑之天头顶烈日坚持在运动场上站几个钟头,毫无倦意。冬天来了,他仍是一身衬衣短裤。严寒时,只是换上长裤,加一件毛背心。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沾陋习。为人正直真诚,豁达乐观。他热爱教育,爱护学生,对学生既严格,又耐心。我们都很敬重他,十分乐意与他相处。尤其在课堂和运动场上,他那专一执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他总是热烈而充满信心地呼唤着:Come on!Come on!(加油!加油!)大家常常为他的精神和气势所感染,在他的激励下去奋力争先,夺取好成绩。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受党和政府的委托,邀请马约翰先生共商国家体育事业建设大计。马老时已年近70,但这位爱国老人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慨然允诺。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1953年国家体委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马老为国家体委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体育运动会,马老都出任总裁判长。与此同时,他仍担负着体育教学工作。在体育理论研究、体育宣传、体育普及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由于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锻炼,古稀之年的马老依然身体健康,红光满面,精力充沛。他以自身形象,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体育的魅力,使人尊重体育,向往体育。

虽然我曾是马老的学生,而在我担任国家体委领导工作的岁月里,马老十分尊重我,支持我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使我对他的事业心和为人更加钦佩。

马约翰先生离去已经30年了,他的神采、他的精神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他毕生对国家和民族卓有贡献,为人师表,桃李芬芳。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他这样的人。中国体育界会永远纪念他。1997年8月

他关心教师的体育锻炼

张光斗2

马约翰同志一贯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马老的教导不但对清华大学的体育教育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对全国大学的体育教育有很大影响。马老也十分关心教师的体育锻炼,经常带领教师进行运动。马老是我的师辈,见我不善运动,就教我快步行走,要求每天走一万步。我按照实行,每天快走一万步,甚见成效,现已健康工作63年,还会延长下去,为此要感谢马老的教导。谨作此短文,以表示对马老的深切怀念!

忆马约翰先生

张维3

马约翰先生是我一生中最尊敬的,也是最亲近的老先生之一。我没有在清华大学念过书,因而无缘亲自受教于他。但有幸来清华教书,得以与他共事20年。在这期间直接、间接受到马老许多教诲,得益匪浅。现仅回忆二三事,以资纪念。

1947年我初来清华任教,那时我属于年轻教授,与马老接触不多,只知道他是我国体育界老前辈。人们告诉我,他年轻时梳着小辫子参加第一次上海运动会,而且获得短跑冠军、全国高校比赛880码冠军、440码第三名,全国运动会880码第二名(注:旧中国当时在运动会上采用英制,即英尺、码和磅)。听后,使我暗暗地敬佩他。

1952年院系调整,蒋南翔同志来校任校长。他十分重视体育锻炼,不但要求学生坚持每日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而且还组织校、系两级干部每周二、周五下午集体锻炼两次。马老亲自担任我们的体育指导。每次开始稍事活动后,他就带着我们在旧体育馆二楼的跑道上跑圈。每个人根据体力跑的圈数不等,但至少要跑四圈。然后是自由选项活动。马老不断地喊着“要动,要动”。南翔同志是每次必到。在他的带动和马老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每次一小时体育活动,从而增强了我们的体质乃至在工作中的精力。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

清华教职工网球活动在北京高校中开展得较早而且搞得较好。这首先要归功于马老。在50年代后期马老就提倡在教师中开展网球活动。那时教师的网球场在现在的照澜院新华书店所在地。共有三块场地,四周不但设有铁丝网,而且还有常青的松树围绕着。这些设备全亏马老提倡、呼吁,学校支持,才得以修建。可惜网球活动在“文革”中被“四人帮”扣上资产阶级的大帽子,场地被荒废了。现在我校工会重新组建的清华大学中老年教职工网球俱乐部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使我们经常回忆并感谢马老当年给我们打下的良好基础。

马老多年来一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他本身就是提倡锻炼身体最好的表率。他那种对体育事业的热爱,那种永远乐观的精神,使人一接触就感受到一种活力,一种在身体健康和事业上向上的动力。他一年四季,无论冬夏寒暑总是穿一条灯笼裤(裤腿只到膝下的紧口裤),骑着自行车各处奔忙。他坚持冷水浴。在庆祝马老80寿辰时,据医生给他做的体检,说他的心脏与40岁的中年人一样。因此大家全认为马老能活100岁,甚至更长。“文革”初期他因心肌梗死住在北医三院。我去看望他时,他精神还非常好。出院后不久,旧病复发,不幸去世。这是我校极大的损失,也是全国体育界的巨大损失。但我们相信,马老毕生对体育事业热爱的精神,他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广大学生锻炼身体的谆谆教导会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马约翰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张孝文4

今天是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马约翰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校的师生代表、校友代表、体育界及运动员的代表和马老的家属一起聚会,缅怀马老光辉的一生,以继承和发扬马老的崇高品德和精神。

马约翰教授在清华执教50余年,培养了几代清华学人,桃李满天下,成绩卓著,蜚声海内外。

马约翰教授毕生在清华倡导体育运动,历经半个世纪,对清华形成优良的体育传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个传统不仅推动了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在校学习期间打下较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具备一个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这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及精神面貌都有重要影响。马老在体育上所倡导的精神,就是大批毕业校友对事业的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谈到体育的意义,马老曾经远见卓识地指出,体育不只是“单独的锻炼身体的活动,而且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的确,体育除了给人以强壮的身体以外,还为人们塑造优良的思想品德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记得当我们刚进大学时,在大礼堂聆听马老传授如何进行锻炼,以及如何洗冷、热水澡,看到他在台上健步如飞、来回走动的身影,当我们在操场上受到他的鼓励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冲击时,我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而且是得到了“奋进、顽强、拼搏”精神的培养。马老在教室里、在操场上、在运动员当中,经常高声地和有节奏地讲的那句名言:干到底,决不松劲!(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这句话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力量,将永远镌刻在广大的清华师生和清华校友心中。

我们今天纪念马老诞辰110周年,很自然地会想起他所体现的清华体育传统中一些最宝贵的方面。

第一,他热爱祖国。马老1914年初来清华执教。因为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每年要送100名学生到美国去留学。送出去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马老说:“从我来说,我主要是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怕学生出国受欺侮,被人说成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因此,我常向学生说,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们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什么。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都是好样儿的,因此我想到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要不落人后;要求大家不仅念书要好,体育也要好;功课要棒,身体也要棒。”马老为使学生加强锻炼,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当时确实有少数学生因为体育不及格而不能按时出洋的。例如吴睿先生,当初跳远跳了11英尺多,而14英尺才能及格,于是就被马老扣了半年,通过后才出洋的。马先生首先考虑的是,这些学生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不能是文弱书生,更不能被外国人讥讽为“东亚病夫”。所以他很早就主张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他说,“当时我们有一种气,就是不许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我们要打倒‘东亚病夫’”。

第二,他热爱青年,献身教育事业。他为清华的体育教育和全国的体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和最大的热忱。1928年后罗家伦来清华当校长。罗家伦瞧不上体育,认为体育部不能有教授,于是他将马老降职降薪,改为教员。对于罗家伦的这种做法,当时教授们都看不过去,劝马老辞职。马老却想:我来清华,是为了教育青年,不是为名,更不为钱。于是马老婉言谢绝了教授们的好意,一如既往地工作。不久,马老带了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去参加华北足球赛,赢得了华北冠军。回校时,学生们燃放爆竹,热烈欢迎马老和队员们,把他从西校门抬了进来。罗家伦感到体育的意义和作用,决定恢复马老为教授,恢复原薪。这件事体现了马老的崇高品质,也应该是清华校长引以为训的!

马老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也倾注了心血,不但从体育理论和体育技术上帮助他们,而且从体育道德和为人师表上严格要求他们。

马老对清华校队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不仅要求他们有很好的技巧和战术,尤其要求他们有很好的风格。

马老这种热爱青年、献身教育事业的模范行为,将永垂后世。

第三,马老不仅仅把体育看成是一种健身的教育,不仅仅以追求身体健康为目的,而且还将它升华为一种体现人们的精神面貌、品德与力量的素质,铸造青年的意志与品质的教育。他说:“我觉得体育的功效,最重要的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你们注意自己,怎样保护身体,Take care of yourself,培养一种‘干!干!干!’的精神,负责任,帮助别人。”“所以新同学一来到学校,我一直就跟他们讲体育道德Sportsman ship。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美得很,美得很!”清华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回忆中说道,马老经常在操场的跑道上握着拳头、举起胳膊,对正在奋力拼搏的学生激动地说:“快!快!Do your best!”从表面上看,他是在对一个正在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年人加油鼓劲,实际上他是在对学生进行一种人生的教育:要拼搏,要竞争,要超过前者,不达目的誓不休!体育场上是这样,人的一生也是这样。这已成为清华学人的优良传统品质。老校友徐贤修学长(曾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林家翘在校时,门门功课都优秀,大家都很服气;但他身体不好,跑步总是落在后面。马约翰先生教他锻炼,并说只要坚持下去,身体是会好起来的。林家翘照着做了,并且十分认真,风雨无阻,身体果然比过去好了。到了期末,他的成绩单上,出现了马老给的一个“优”。大家不服,去问马老,并说他是偏心。马老向他们解释说,在体育上,速度和各种技巧的锻炼,都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意志、是顽强精神的培养。林家翘身体虽差,速度不快,但在意志和精神的锻炼上,他是无愧于优秀者的。马老言重千金,众人叹服。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马老是多么重视从体育锻炼中培养一个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及品质。林家翘先生果然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马约翰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杰出的教育家。

今天纪念马老,我们首先希望全体体育老师要学习马老,热爱体育事业,对体育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努力提高清华的体育运动水平,主动地把体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和马老一样,把搞好清华大学体育教育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我们希望全体同学要努力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按照马老生前的教导,努力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力争上游、顽强拼搏的品德和精神,努力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全体学生运动员,更要向马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为校争光,为国争光。

我们还希望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学习马老,学习他热爱体育事业,热爱青年,关心青年健康成长,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为了更好地、永久地纪念马老的业绩,我校除了已在1986年建立马老塑像外,今天我正式宣布学校建立“马约翰体育奖励基金”,这个基金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始,我们热诚希望在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支持下不断扩大。我们计划自1993年校庆起每年评选一次,奖励现在为体育教育做出优秀成绩的教师和坚持全面发展、并且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运动员。学校还决定今年10月份为“马约翰体育运动月”,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进行全面的体育教育,以此来纪念马约翰教授诞辰110周年。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向参加大会的马老亲属,及远道前来参加纪念会的校友们及各界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终生为人民造福的马约翰

施嘉炀5

马约翰先生的教学思想与教育实践,实是体育教育界的少有楷模。我作为他的学生和以后在清华大学共事多年,回忆时无限钦佩。现将我所知的情况详述如下:(1)1918年起,马先生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下午4时至5时半时间,定为“强迫运动时间”。该时间全校所有教室、宿舍、实验室、办公室以及图书馆都要关门、加锁。除年老教师外,学生及教职工都要到操场上从事各种体育运动。即使身体不适,也要在操场上徐徐散步。这个规定,那时学校的领导完全同意。

在强迫运动时间内,马先生均在操场上指导各种田径运动和打篮球、打棒球等,或在体育馆内游泳池指导游泳。

这种强迫运动制度,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一直实行约10年,至1919年清华体育馆建成后,开设体育课时才停止。(2)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时期,除下午有强迫运动时间外,马先生还规定,每日清早起床后,学生都要到“早晨操场”上进行早操,约20分钟。

因各分组点名不易,马先生指定在各人站立的地面上均埋上块木板,上书各人的学号。这样,未参加早操的同学,就露出木板上的学号来。几分钟内就记出缺席学生的学号。缺席达到若干次,便要受处罚。(3)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前,每人还要学会游泳。规定每人至少要能游泳20米。如不学会,学校便不许当年出国学习,一般经再锻炼后,要晚一年出国学习。(4)留美预备学校期间,凡在每年一次的全校运动会上被选为学校的“田径队运动员”或各种“球类运动员”,均可在学校设立的“运动员餐厅”内用餐。膳食较优,膳费由学校补助。(5)我个人在留美预备学校学习的最后2年,受到马先生亲自指导的跳高、跳远及高栏竞走运动,列全校第一,被选为学校田径队运动员。在一次举行的华北各大学运动会时,获高栏竞走比赛“冠军”第二名(华北运动会专辑有记载,师大金岩第一)。前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培源学长,也是那时的优秀长跑运动员。

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学时,也被选为该校的田径运动员,但参加各大学运动会时,未曾得分。(6)1928年,我从美国留学5年回国后,曾被清华大学聘用担任土木工程系教授及系主任等职务。当时马先生仍是体育部主任。他提倡教师晚间到体育馆内或部分球场上锻炼身体。马先生仍及时到各处指导。这使各教师从事多年教学科研后仍身体健壮。我个人在90岁以后,除仍能从事教学及编写参考书外,还能骑自行车及打网球等,都是受马约翰老师教诲的成果。只是在93岁以后,因听觉失灵,才不能骑车。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及天津南开大学在云南省昆明市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时,马先生仍负责体育教育。在抗战艰难困苦时期,他仍努力为体育教育服务。即使在偏僻的拓东路工学院内,在马先生的指导下,仍能召开一次工学院的全院运动会,实极难得。

现值马约翰先生诞辰115周年之期,就回忆所及,写了以上各点,也是悼念马约翰老师的高尚品德及终生为人民造福的革命精神。

我认识的马约翰

管玉珊6

我在大学读书时就认识了马先生,那是在五大学的田径运动会上,在跳远沙坑边见到了这位中等身材,精神饱满,笑容满面的总裁判,他的大名虽然早已听说过,但那次会面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大学毕业后曾到中学教书。后来有了进大学从事体育工作的机会,我毅然放弃本行,进了体育界。这个决定是困难的,因为当时政府不重视体育,社会看不起体育工作者,家庭中认为我在其他方面可以有新成就……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不后悔的决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先生的人格感动了我。马先生有丰富的学识,很高的造诣,他把发展我国体育,提携青年人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待人以诚,积极进取,任劳任怨的品质影响了我。

我进入燕京大学体育部后,通过当时北平五大学体育协会的活动和马先生接触就多起来了。马先生是委员会的主席,每次开会他都能清楚、公正地处理各项问题,并且及时提出令人钦佩的意见和建议,因而使会务能非常顺利地进行。使我对马先生的认识和钦敬之情与日俱增。

抗日期间,清华迁到云南昆明,1944年我途经昆明时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了马先生,在当时场地有限,设备奇缺,生活十分艰苦的环境中,马先生仍是精神焕发,身体健康,声音洪亮,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了信心。人们见到他立刻会受到鼓舞。一点也不错,马先生有一种常人不大有的特殊的“威召力”。他永远是那么乐观、那么积极,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被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上,马先生更是精神百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和马先生有更多的接触,但是那光辉的形象,伟大的人格,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贡献,将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今天我国体育的突飞猛进,在国际上争得的荣誉是和马先生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分不开的,对马先生这位有突出贡献的前辈,我们的怀念已经成了精神的动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体育事业光辉灿烂的前程。我深深地向马先生致敬。

马约翰教授的体育教育理论思想

牟作云7

马约翰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民体育教育家,他在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学、竞技体育训练等方面都做出卓越的贡献,博得了清华大学师生、全国体育界和广大人民的尊敬。他热爱清华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工作,为增进清华学生身心健康做出突出的贡献。马约翰教授曾到欧美体育发达的国家进行考察访问,对各国体育教育理论及有关体育科学论著进行了研究。曾在国内外发表过对体育教育理论研究的心得与体会的论述。他写的文章获得国内外体育界人士高度评价。在他的著作中,体现出他的体育教育理论思想是十分丰富,并有独到的见解。他阐述了在中国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身体素质是建国兴邦十分重要的大事。

回忆我在师范大学体育系学习时,曾听过马约翰教授讲述关于体育的价值与作用的报告。他讲到体育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他还对我们说:你们是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肩负教育青年学生的重任,因此首先要把学生身体锻炼好。学生要学习好,身体也要健康。身体健康学习才有保证。马教授还深有感慨地讲到中国是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国家应该是繁荣昌盛的,中国人民体质应该是健康的。但是过去政府无能,国家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困苦,灾难重重,以致人民体质虚弱。帝国主义分子嘲笑我们为“东亚病夫”,这是对我们民族莫大的侮辱。我们体育工作者应奋发图强努力做好发展体育事业的工作,来改善人民的体质以雪帝国主义对我们嘲笑的耻辱。这是一堂爱国主义的课,深受教育,至今仍铭记不忘。

马约翰教授热爱清华,热爱清华大学体育工作,在他的精心策划领导下,清华的体育场馆设备完善,并制订四年制体育课程的规定。此外对学生身体健康检查,体能测验,科研工作,都取得好的成绩,获得全国体育界的好评。清华大学体育成就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良的体育场馆设备

为了实现清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目的,首先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马约翰教授规划和建设了全套完整的体育场馆设备。体育馆内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和各种健身体操器材,并设有室内游泳池和武术馆。学生上课有更衣室和浴室。室外有标准的田径场、足球场、棒球和垒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当时清华大学的体育场馆和设备是全国其他各大学所没有的,其原因一方面是清华校方领导重视体育,另一方面也是与马教授的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要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首先要有多种多样的体育设备,才能激发学生爱好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因为青年人在心理上有一种对新鲜事物要了解和学习的热情,通过使用新的体育器材进行锻炼实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锻炼身体的兴趣。这样就能发挥体育设备的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二、规定四年制的体育必修课

清华大学规定体育课为一至四年级的必修课,体育课不及格或缺课八次就不能毕业。这样规定是根据学生身体健康情况的需要而制订的。清华体育教研室每年要对学生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并进行体质达标测验,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然后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便于教师掌握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对体弱学生采取分别对待办法另行分组与校医院配合,专设体弱学生体育课。这种规定对增进学生健康起到很好作用。三、马约翰教授向新生讲授第一课

清华大学新生上第一节体育课时,马教授总是对新生进行一次有关重视体育的讲话,目的是使他们认识什么是体育,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和作用。他讲体育不单是跑跑跳跳,打打球,要认识到体育是一门科学。因为体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个机体,能做很多种不同活动,承担多种不同的工作。人的机体是从活动中来获得充实和健康的。他说,你们进了大学,今后学习要好,身体健康也要好,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学习好。因此你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不但能使你们身体获得健康,而且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你们思想敏捷,自信、自强、勇于进取的思想品质,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将来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

马约翰教授从1914年到1966年10月辞世整整在清华大学任教了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政治学习,思想改造,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更能发挥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才能和作用。他更加积极热情地向全校师生宣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力量。马约翰教授为开拓清华大学体育事业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他培养了清华大学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好风气,树立了清华大学良好的体育传统。清华大学体育的成就可以说是马约翰教授的体育教育理论思想的体现,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清华大学良好的体育传统将会继续发扬光大。

马约翰教授育人的魅力

王英杰8

我们敬爱的恩师马老和我们永别已有32年了。马老非凡的精神,卓越的智慧,几十年来哺育着清华体育的优良传统。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体育教育家的风度,深深地刻印在每个学子的心中。

至今清华的校领导们还都在叮嘱我们:几十年的清华体育优良传统要继承发扬。学校的师生,尤其体育教师也都在发扬体育优良传统上,作了些学习研究和深入探讨。当前全国教育改革形势深入发展,强调教书育人,我想就马老在教书育人的精神和做法上,谈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马老对全校师生的感染力为什么这样大?给师生的印象为什么这样深?所讲的道理和要求为什么使人记得这样牢?对马老的感情为什么这样重?留下的体育优良传统对人们的影响为什么这样强?随着工作实践,我逐渐体会认识,这是因为马老有着非凡高尚的师德,他能够使广大师生尊敬他、信任他、佩服他、欢迎他。现从师德的四句名言来进一步向马老学习。

一、动之以情 就是教师要用感情来感动学生。对学生的感情,是进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只有表现出真实的感情来对待学生,才能够自然地引起学生感情的共振。只要有教育学生的真诚愿望,就能使学生发出真心学习或真心接受教育的动机和行为。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是教师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马老师道德修养很高,能真切地表现出育人的魅力,动之以情在师德中是育人的有力前提。

二、持之以恒 就是用教师的恒心来教育辅导学生。诲人不倦,不倦就是恒心的表现。教师用恒心、用坚持不懈的毅力来教育辅导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质健康有所增强。并能长期坚持取得较好的效果。马老对清华的体育教育50余年如一日,表现了对事业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非凡的恒心。持之以恒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毅力是一切事业成功之母。清华体育所以形成优良传统,就是贵在经常,贵在恒心和毅力。这在师德中是育人的坚实基础。

三、晓之以理 就是必须使学生知晓事物的道理。马老主张凡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理论,教师必先学深学透,着实掌握,还要研究教学方法。马老重视体育教师的自学进修,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师住得很分散,条件十分困难,他亲自主持每周的备课,雷打不动。他认为教师既要懂得事物的规律道理,又要掌握教授的方法手段,才可能做到循循善诱又晓之以理。

四、导之以行 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行为作为引导。马老很重视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无论从道德作风上,还是从健康要求上,教师都应身体力行,因此他要求体育教师不吸烟,勤刮须,注意整洁,对人谦恭有礼,精神朝气蓬勃。凡要求学生做的事,教师都要以身作则。马老虽然这样高龄,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堪称和蔼可亲、为人师表的典范。

我参加工作已超过半个世纪,从未见过像马老这样有育人魅力的体育教育家。每逢马老同学生上课,或做报告时,总是精神焕发、朝气蓬勃,笑容满面,满怀热情,话语亲切。讲话开始就把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那双慈祥而明亮的目光里。其实马老平时就是这样一位感情充沛、身体健康、谦恭和蔼的老师。

马老对人从不生气或批评,即使人家有错,也是以诚恳的态度,用建议商量的口吻进行教育,也很少见到他同人争论,有分歧时,也是采用平和讨论的方式以理服人。他的高度修养,归根结底是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真切的爱护,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忠诚,再经过实践的修炼,功到自然成,成为我们最敬爱的体育教育家。

现在全国正在改革开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适应全国教育体育的大好形势,我们一定学习马老的高尚师德,发扬清华的优良体育传统,不辜负马老生前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深厚愿望。

强烈的爱国心

杨道崇9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清华大学一些教授随梅贻琦校长南下。有不少教师征求马老的意见,马老对大家说:“虽然我不了解共产党,但是我深信世界上不论哪个党、哪个社会都得办教育、教体育。”便劝说大家不要惊慌。虽然他的亲属有的去了美国,而他依然留了下来,迎来北平的和平解放。当时影响他比较深的是党的英明政策,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为了保护文化古都着想,坚决实行和平解放的方式,给予他极大的教育。

清华解放时,我记得第一个接触马老的是我中学的体育教师张云骥同志(保定育德中学中共地下党员),谈话过程我们都参加了。由于国民党造谣说共产党不要知识分子,也不要体育,只是扭秧歌。当时我们确实对共产党不了解,有些疑惑。马老问他:“这是真的吗?”张同志笑着说:“这是谣言,哪能呢。共产党不但要体育,还要大力开展。并且很重视知识分子,你们是大有作为的,要发挥你们的积极作用。”当时还教我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歌。我们向他提意见,是不是考虑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为早就有了中国。后来据说他反映上去了,就改成现在的唱法。这又一次教育了马老,使他更加意气风发地投入新中国的体育教育事业。

马老有着强烈的爱国心。新中国成立前他深受体育救国论的影响,他说:“对我来说,我主要是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怕学生出国受欺侮,被人说成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因此我常向学生说要好好锻炼身体。”“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都是好样的,因此我想到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要不落人后。”过去清华有个说法:一年买蜡烛——因为晚上10点宿舍熄灯,同学们需要点蜡烛学习;二年配眼镜——因为长期在烛光下学习患近视眼的增多了;三年买痰盂——因为劳累、营养不良和卫生条件不好,患肺结核病的多了,患者经常咳痰、咯血。马老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实行一年两度体格检查。内容包括测身高、坐高、胸腹围、臂围、大腿围、肺活量、拉力、双杠推起、引体向上,女同学测仰卧起坐等等。每个同学都有一张体检卡。使同学自己也了解个人的健康情况。同时清华还有几项特殊规定:一是三门不及格包括体育不及格在内,不能升级;二是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必须补考;三是体育不及格不能出国留学。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马老的夙愿。他认为,“就是不许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我们要打倒东亚病夫”。他为了学生出国不受欺侮,才做此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他对体育的作用的认识更深刻了。他经常利用做报告的机会对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报告的对象范围很广,从幼儿园到大学,有学生也有教师,从校内到校外,甚至全国。在内容上,总是把爱祖国放在首位,将其与爱护身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健康,做好工作结合起来,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

马老非常尊敬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曾同朱德总司令合影,他非常珍惜这张照片,一直将它端端正正地摆在他的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

马老还有一个特点,特别关心爱护同仁们,的确是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以前都称体育教研组是和睦快乐的大家庭,每到节假日集体旅游西山、香山、颐和园等地,谈思想交流体会,气氛十分融洽。另外他每周两次晚上在体育馆内组织教职工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校领导以及一些教授也都积极参加,影响很大。这对学校体育的开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马老在工作上比较民主,在教研组实行集体领导,成立核心组,定期开会研究工作。核心组由马老统一领导,夏翔老先生负责行政工作,王英杰负责教学,王维屏负责秘书工作,我负责代表队工作,充分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

以上充分体现他强烈的爱国心以及对我们的培养和信任。马老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我为纪念马老诞辰110周年时作词一首:

桂枝香

深怀马老正百十诞辰,又闻声貌。

一代宗师堪慰,后昆争俏。

壮心具眼唯民健,誓图强,恕学深造。

重洋三渡,享名中外,业精德劭。

念忠爱,无疆问道。

固志超尘俗,无愧师表。

胸臆常怀孺子,语传身教。

真知灼见难言透,恨当初,习学独少。

问天三六10,耄耋块垒,梦残魂渺。

马约翰的体育教育之路

王维屏11

马约翰教授是我国体育界的元老,是著名的体育家和教育家。从青年到老年,他在清华大学从事体育教育整整52个年头。他一生创立和奉行的体育思想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价值。他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体育教育——执着的事业

中国是一个最古老的国家的伟大的幸存者,它的面积有3913560平方英里,人口大约为四万万,全体人口都是羸弱或多病的,而且经历着不卫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条件。这是一块人民生命不断遭到疾病折磨的土地。啊,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患者需要治疗一样。——摘自马约翰《体育历程十四年》,1920年2月

1914年秋,32岁的马约翰受聘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体育帮教,兼英文书记。自此到1966年10月逝世,他一直在清华大学这块土地上耕耘,52年如一日地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把教育青年、开展体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不论是困难还是屈辱,甚至引诱,什么都没有动摇过他执着的追求。

清华学校创办于1911年,1912年学校成立了体育部。体育部的前两届主任,都是有博士头衔的美国人。第一届主任,叫舒美科(Shoemaker),是位体育专家,后因贪污学生买球的钱,被学校开除。第二届主任叫布瑞司(D.K.Brace),他对体育测验很有研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1920年离校返美,任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体育主任。马约翰于1920年担任体育部主任,是第三届,从此清华体育活动在马约翰的领导下认真开展起来,并有所建树。

那时候,体育在国内学校里还是新鲜事,轻视体育的社会风气还很普遍。清华尽管是洋学堂,但在1919年前,体育并未列入正式课程,学生中有不少人是专啃书本,足不出户的“小老头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走到运动场上去,采取了强迫运动方式,规定每天下午4点到5点为强迫运动的时间。一到那时,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全部锁起来,学生都要穿上短衣到操场或体育馆去运动。体育教师则巡视场际,加以指导。学校还规定,不达标者不得毕业,不能出洋。于是,清华园内对体育议论多起来了,纷纷在清华校刊上提问题,发表意见。有的要求取消“达标测验”,有的主张废除“体力测验”,有的不同意优待运动员,有的提出一些批评和要求。面对这种困难的局面,马约翰没有动摇,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真理,先后在校刊发表文章和谈话,如“扩充本校体育之计划”、“关于进一步开展体育活动和运动员制度的谈话”、“对清华体育的意见”等等,讲清道理,说服同学,并且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体育工作。

马约翰注重体育的普及,他不仅要求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且要求把体育的一些基本技术,如跳高、跳远、赛跑、球类等,加以普及。清华学校体育活动的用品和器械,绝大部分是从美国买回来的。但是,训练方法,如徒手操、拉力器的练法,田径和球类的练法,各种矫正体格的方法,体能的测验方法等,都是马约翰带着教师们创造的。

随着体育运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了爱好体育运动的好传统。学生的体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912年,学生的平均体力为324分,到1928年,增长为461分。在体育比赛中,清华学校的成绩也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在不到20年内,田径方面取得了37个华北冠军,创造并保持了20项全国最高纪录;球类方面,历年与华北各校比赛,胜多负少。1925年获得了华北足球、篮球、棒球3项冠军。在历届远东运动会上,清华学生也为祖国争得过荣誉。这些成绩和荣誉,当然离不开马约翰对体育教育所付出的心血。

但是,马约翰的才能并没有被所有的人赏识,体育工作也没有被所有的人理解。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不懂体育,也不懂教育,在他看来体育不过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大、中、小学都一样,都是哄着孩子玩,没有设教学职称的必要。因而下令免去马约翰的教授职称,把体育教师统统改称为训练员。罗家伦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上的非议与不满。有些好心人劝马约翰另寻他就,免受窝囊气,有些学校闻讯后,纷纷前来争聘。然而他不为所动,他说他舍不得离开辛勤培育的清华学子;把他们培育成强健而有道德的人,是他的责任,也是他最大的心愿和幸福。这种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心中只为青年,为体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实在可贵!1929年华北足球比赛大会在天津举行,马约翰率清华足球队远征天津,荣获冠军。待足球队返校时,全校师生夹道欢迎,场面极其动人。人们热情地抬着马教授和队员们走进校门,开了个盛大的欢迎会。马约翰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大家的承认,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荣誉呢?罗家伦迫于形势,只好又恢复了他的教授职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国民政府命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合组临时大学。1937年底,战火逼近长沙,三校迁往昆明,校名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马约翰仍为体育部主任。这一时期,校方对体育课虽严格执行了“二战”前清华的“体育不及格不准毕业”的制度。但是,由于设备条件差,体育教学质量实际上比“二战”前大为下降。学校运动场地大都是打游击式地借用校外单位的,借到什么场地就上什么课。学生的经济也相当困难,上课时衣鞋破烂不整,有人甚至用麻绳捆着掉了底的皮鞋来上体育课。学生们连饭也吃不饱,很难要求他们认真锻炼。对此,马约翰没有消沉,而是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他以网球运动为媒介,动员地方政教官员与社会名流,借助于他们的赞助与支持,举办过全市运动会、中美田径对抗赛等大型的运动会。还为抗战流落到后方的难民,举行过义赛;举行过昆渝两地的篮球互访赛。所有这些比赛,他都亲自筹划,亲临现场指挥,他的活动使过去相当沉寂的昆明体育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马约翰的工作成绩,使他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1939年9月,清华大学在昆明举行公祝会,表彰他在清华服务25年,对学校和社会的体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梅贻琦校长代表学校把一只保用50年的金表作为礼品,赠给了他。他在答词中说:“你们都想知道我何以能在学校服务如此长的时间,那其实正是由于我忠实地遵循了这样的体育原则:‘奋斗到底,绝不半途而废!’而我的成就又很大程度上依仗我所有同事们的善意协助。在过去校长的更迭中,我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和失望,而别的单位也曾以更大更优越的代价诱惑过我,但我引以为荣的是,我没有丧失我的原则。”12马约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2年至1943年间,是抗日战争最困苦的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四川成立了江津体育专科学校,为了在社会上树立信誉扩大影响,用高薪商请马约翰任校长。当时,昆明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马约翰的家里也穷得连豆芽都吃不上,只好吃白饭,从北京带来的东西都卖光了,然而他不肯离开昆明,不肯离开正在困难中的联大,不肯离开自己心爱的同事和学生而择枝高就。他说,我一不贪官二不贪财,只是想做些实际的体育工作,做些培养青年的有益工作。

1948年秋,时值北平解放前夕,在这社会大变革的关头,有人动员马约翰离开北平,但他表示要坚决留在北平,迎接解放。当时很多体育界人士,听到些谣言,忧心忡忡:共产党要不要体育?我们的前途如何?将会怎样地生活?马约翰是体育界的老前辈,德高望重,因而大家都来征询他的意见。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刻,马约翰则胸有成竹,处之泰然。他对大家说:“我虽不了解共产党,但是我深信,世界上不论哪个党、哪种社会,都得办教育搞体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希望体育界同仁不必惊慌疑虑,共产党也得要体育。”他的话就像颗定心丹,安定了很多人的心,解除了很多人的顾虑。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意气风发,老当益壮。他热爱人民,深入群众,常常到机关、厂矿和学校,做报告讲体育,孩子们给他戴上红领巾,亲切地呼唤“马爷爷”。人民爱戴他,党信任他,1949年、1952年他两度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国家体委委员;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主任。其后又继续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二、体育教育——科学的事业

体育是在各种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育是用来对付一个人的身体发展,要使体育能达到目的,必须精通熟悉许多的科学理论与知识。——摘自马约翰《和青年谈体育锻炼》,1957年1月

马约翰热爱体育,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他全身心地去从事这项工作,发表了不少有关的文章,今天我们读来,仍获益匪浅。

1919年至1920年马约翰在美国春田学院进修时,写下了一篇题为《从事西洋体育十四年的经历》(原名My Fourteen Years Experience of Western Physical Education)一文。这篇文章共分两部分:一是他的经历和认识,二是解答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是主要的,讲述了他个人的经历,随后阐述了他对体育的基本观点,虽然是初步的理论观点,但已涉及体育的核心问题——教育作用。正像文中所说,“体育在一些学校里单纯地用于文娱的目的”。当时的社会思潮,还没有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解脱出来,轻视体育,视体育为游戏娱乐。马约翰学生时代是位运动员,参加过很多竞赛。后来到清华执教,他从竞赛中初步地认识到体育的社会意义,他总结了体育的效果与影响:①发扬学校精神;②扩大学校声誉;③运动竞赛是兴奋剂;④唤起民众关心体育;⑤统一标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爱护和维护校誉的思想,称之为集体主义思想。运动竞赛是兴奋剂,推动体育运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同时也引起广大社会的关心与支持。1925年至1926年马约翰第二次赴美在春田学院进修,写下了《体育的迁移价值》(原名The Transfer Value of Athletics)的硕士论文,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也是马约翰的代表作。它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价值,主要内容有:

1.体育的发展。论述了中外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指出了体育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①在科学实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趋于统一;②在发展道德品质和性格方面发挥作用;③倾向于成为重要的社会因素。

2.运动的教育价值。①指出一些错误的观点——即认为体育仅仅是孩子们的游戏,对于教育毫无价值可言;现在体育成了最重要的教育手段——青年人通过艰苦紧张的运动训练来磨炼自己,从而发展并获得很好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良。②体育运动培养人的性格——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③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