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从世界首富到世界首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21:34:31

点击下载

作者:于成龙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比尔·盖茨:从世界首富到世界首捐

比尔·盖茨:从世界首富到世界首捐试读:

前言

2008年6月27日,微软公司创始人,微软执行董事长,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向800多名微软代表做了告别仪式,正式离开了微软。

从退学建立微软到成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只用了20年的时间,被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曾经有专业人士计算过: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可以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

离开微软后,比尔·盖茨把大量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据统计,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近29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成功实现了从世界首富到世界首捐的完美转身。

在离开微软的告别仪式上,比尔·盖茨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我不能再挡道。”然而直到今天,比尔·盖茨仍然挡着很多想要攀上财富顶峰的人的路。2011年9月22日,《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1美国400富豪榜”中,比尔·盖茨以高达590亿美元的财富再一次位居首富位置。“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然而,自从比尔·盖茨离开后,鲍尔默治下的微软表现平平。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与谷歌强势崛起,截至2011年3月,微软以2037亿美元市值跌至苹果(3309亿美元)与IBM(2038亿美元)之后。面对苹果、谷歌的围追堵截,美国媒体和业界一致给陷入危机的微软帝国开出这样的药方:比尔·盖茨回归。当然,盖茨并没有像超人一样回归。但人们的期待,足以表明比尔·盖茨之于微软,之于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比尔·盖茨是一个有着十足魅力的人,微软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他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他在千钧一发时的决策和天外飞仙般的创新,让很多商业骄子望尘莫及。

很多人都认为,比尔·盖茨已经是过去时了。自从他2008年正式退休以来,关于他的新闻少之又少,只知道他在慈善事业上和他在当年的财富积累一样,向着顶峰迈进。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有时间来梳理他向财富之路迈进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财富思想。也许再过一百年,比尔·盖茨积累起来的财富有人可以超越,但他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创新思维,以及他为世界慷慨解囊的豪爽,却是很难有人能超越的。无论是作为一个商业人物还是慈善人物,比尔·盖茨始终站在这个世界的顶峰。

2005年,我所创作的《比尔·盖茨全传》出版以后,承蒙读者朋友的厚爱,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2008年,本书又进行过一次修订,同样受到热捧。弹指一挥,六年过去了。在这六年时间里,比尔·盖茨又有了新的故事,不仅传奇而且耐人寻味,所以有了再版的想法。再版过程中,我重新梳理了比尔·盖茨的人生经历以及微软公司的创业历史,新加入了比尔·盖茨从事慈善活动的内容,重点突出了比尔·盖茨的创业品质、领导才华与管理经验。再版之后,书名也更改了,这就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比尔·盖茨:从世界首富到世界首捐》。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比尔·盖茨,看看他从世界首富到世界首捐的心路历程。于成龙2011年12月第一章 天才初成

有人说,比尔·盖茨年轻时就有很多迹象证明,他必然是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不平凡”三个字有多大的规模,没有人预料到。但当我们站在比尔·盖茨现在的成功面前,再回顾他的少年岁月时,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天才如果不是天生的,也至少会比常人多一份天赋。家族的冒险与创新基因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家族是什么样的,或者显赫或者平凡。也许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家族会有些渊源,但重要的是他自己健康的成长和努力奋斗。比尔·盖茨的家族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随着比尔·盖茨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而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1955年10月28日晚上刚过9点,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婴降生在美国西北角临太平洋的西雅图市的瑞典人医院里。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的全名叫威廉·亨利·盖茨第三。这是和父亲相同的一个名字。他父母给了他一个“老三”的爱称。长大些以后,盖茨也称“小比尔”,后来他主要用“比尔·盖茨”。比尔·盖茨从小就欢快活泼,是个快乐的孩子,邻居们都很喜欢他。比尔·盖茨是小威廉·亨利·盖茨和玛丽·马克斯韦尔唯一的一个儿子,在三个孩子中排行第二。

比尔·盖茨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虽然父母亲都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但绝不能说具有天才级的智商。所以,那种认为天才代代相传的血统论论调,在盖茨家族中是站不住脚的。

比尔·盖茨双亲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那时的开拓狂潮把流浪汉和追求财富者送到充满希望的西海岸。

比尔·盖茨的曾祖父老威廉·亨利·盖茨是宾夕法尼亚人。他在19世纪80年代来到西雅图地区,当时这个年轻的港口城市正在兴建。在1889年西雅图大火中,年轻的老盖茨曾赶着一辆载货马车把心慌意乱的受难者送到安全地带。9年后阿拉斯加发现金子时,老盖茨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搬到阿拉斯加州西部的诺姆。三个孩子中包括比尔·盖茨的祖父威尔·盖茨。在这里,老盖茨做起了家具生意。他的方式是以分享探得的矿藏为条件,向探矿者提供家具。他那富有创业精神的儿子威尔·盖茨8岁时卖报给移居美国本土的人。

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勤奋的家族,虽然天才的智商无法在这个家族中遗传,但勤奋的血液却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身上川流不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盖茨一家搬到迅速发展的布雷默顿。老盖茨与一个合伙人成立了一家二手家具公司——美国家具公司,最后发展为销售新货的家具公司。他们逐渐在布雷默顿站住了脚。

后来,年轻的威尔·盖茨——比尔·盖茨的祖父接过了生意。他是个高个子,好交际,很得人心,几乎加入过当地每一个民间组织和社交俱乐部。

1925年,他的儿子威廉·亨利·盖茨第三出世,他就是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亨利·盖茨第三的绰号叫“比尔”,他早年就显示出盖茨家族的企业家天赋,他和邻居家孩子联合办了一份报纸。因其分类广告和体育栏目精确无误,而受到当地人的重视。

后来他参了军,并把名字改为小威廉·亨利·盖茨。“二战”后,他上了华盛顿大学,继续在那里学法律,后来成了布雷默顿的助理律师,并与在大学里结识的一位年轻教师玛丽·马克斯韦尔结婚。

玛丽·马克斯韦尔是个很活跃的姑娘,社交能力也强,曾任华盛顿大学联合学生会秘书和女生联谊会会长,是妇女名誉学会会员,并在1950年校内女子滑雪比赛中获最佳成绩。

玛丽·马克斯韦尔的家族充满活力。当盖茨的祖先在阿拉斯加建立家具店时,玛丽的爷爷詹姆斯·威拉德·马克斯韦尔正在西南部的华盛顿奔波于他的金融生涯。

玛丽·马克斯韦尔的祖父,也就是比尔·盖茨的曾外祖父,于1864年生于爱荷华州。他是个物理学家的儿子,是从阿拉斯加州来西部冒险的,当时已有10年银行从业经历。

马克斯韦尔从一般听差做到助理出纳,后与一些名人做朋友,踏入了上流社会。

1892年,他与妻子定居在华盛顿港,创办了美国交易银行,然后又与一个合伙人将它合建成私立银行,叫马克斯韦尔史密斯公司。在19世纪结束前,马克斯韦尔已经担任了两届南本德市市长、一届州立法委员会议员,并开创了各种各样的生意。

1906年,马克斯韦尔全家迁往西雅图,在西雅图创建了美国城市银行,并且在金融界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此时的马克斯韦尔几乎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知名人物。

马克斯韦尔的儿子詹姆斯·威拉德·马克斯韦尔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作为他父亲银行的一名信差,开始了他自己的银行生涯。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就结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阿黛尔·汤普林——一个来自埃纳姆克洛的机灵、活泼和爱好体育运动的姑娘,并且是班上非常有名的学生。

年轻的马克斯韦尔一家成了西雅图当地最有社会影响的家庭之一,在许多社团组织中表现得非常活跃,比如积极参加邻居友善联谊会和其他组织的活动。威拉德·马克斯韦尔在西雅图既喜欢财富,又喜欢权力。事实上,他成了太平洋国民银行的副总裁,这家银行后来成为第一洲际银行,是美国第九大银行。几十年后,他们给孙子留下了1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

比尔·盖茨的父母系家族都不属于那种墨守成规的类型,这对比尔·盖茨有一定的影响。

玛丽·马克斯韦尔与小威廉·亨利于1951年结婚。在布雷默顿中学教了一年初中后,玛丽转到北西雅图教书。在这个时期,小威廉·亨利参加了西雅图律师事务所。

玛丽和小威廉·亨利都是高个子,气度不凡。他们热情和蔼,更有南部上层社会那种文雅的风度,而少有太平洋西北地区冷淡的礼貌。

他们在社交和政治集会上引人注目,并开始在西雅图市闻名。他们没有典型的西雅图上层社会的那种炫耀习惯,而是对任何人和事情都很谦逊。在十足中产阶级的韦奇伍德地区暂住后,他们搬到西雅图虽然宜人但却很难说是高级住宅区的里奇景,住进一个不大的、纯粹是战后修建的那种平房。

可以看出,比尔·盖茨家族,无论是父系方面还是母系方面,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之人,但他们都有一种相同的东西——那就是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许,正是因为这两种精神,才造就了比尔·盖茨后来的微软帝国。知识面广泛的数学奇才

少年时代的比尔·盖茨非常喜欢读书。

在比尔·盖茨的童年时代,西雅图是整个地区的中心,有着生机勃勃的港口、欣欣向荣的航空航天工业。西雅图的波音公司是面向世界的喷气式飞机制造商。但最先显露这个勤奋、质朴城市隐秘抱负的是以“21世纪”为主题的1962年世界博览会。它的标志是高耸的太空针塔和独创的旋转餐厅,焦点是21世纪的高技术。在6岁的比尔·盖茨看来,这是一个重大事件,预示着极好的前景。比尔·盖茨去了每一个展馆,每一个地方,每一件展品都让他流连忘返。

比尔·盖茨不论到哪一个班,通常都是班上最小的。他10月28日的生日意味着勉强进入西雅图学校截至11月1日出生的招生线。

比尔·盖茨的外婆艾德莱思维敏捷,对比尔·盖茨有着重要的影响。她常给孩子念书,这使比尔·盖茨成为兴趣广泛、废寝忘食的读者。数学和科学书籍与优秀青少年小说,同样非常吸引他。他家附近的一个图书馆每年举行夏季阅读竞赛,比尔·盖茨总是得第一。

11岁那年,比尔·盖茨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已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他所就读的那所学校显然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需要一所新的学校以适应他的智力发展。于是,比尔·盖茨的父母将他转到了湖滨中学。

湖滨中学是一所专收男生的私立预科学校,学风浓厚,教学严谨,是西雅图收费最高的一所学校,可以说是一所贵族学校。每年大约有300名学生在湖滨中学就读,每期学费高达5000美元。

对比尔·盖茨来说,湖滨中学简直是上帝的恩赐。湖滨中学是盖茨的天才真正得以发芽、茁壮成长的摇篮。正因为有过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学生,它注定了要闻名全美国,乃至风光全世界。今天,人们普遍称其为“天才的学校”、“微软的摇篮”,湖滨中学已经成为美国最有名的中学之一。

正是在这所学校,连他父母也万万没有料到比尔·盖茨智慧的火花和天才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它是一个伟大的熔炉,既铸造了比尔·盖茨未来的性格,又锤炼了他理智的素质。正是在这里,使得比尔·盖茨身上的一切禀赋,包括精力、热情、理智、坚忍、进取心、执著、竞争精神、渴求、经商才能、企业家风范和运气等得到了有效的提炼和融汇。也正是在这里,比尔·盖茨做成了他人生的第一笔商业交易,创办了第一家赢利的公司。他和湖滨中学那一伙与他一样的计算机天才小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这些人率先加入了他日后所缔造的微软帝国。

母亲渴望比尔·盖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有纪律约束,而不是成天坐在那里思考。母亲还希望他在学校有某种良好记录,以便能上自己想读的任何大学。父亲认为,他有些不成熟,较小的班的环境对他会有所帮助。他们最后决定送比尔去湖滨中学上七八两个年级,然后步母亲和姐姐的后尘,上路斯威尔特中学——西雅图优秀公立中等学校之一。

1967年,湖滨中学分成了两个学部,低学部包括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高学部包括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学生。那些从七年级开始就读并且通过了湖滨中学严格考试直至毕业的学生被称之为“职业选手”。比尔·盖茨顺利地成为这样一名选手。

没过多久,学校的每个学生都知道了比尔·盖茨的名字,知道他是湖滨中学尖子中的尖子。但当比尔·盖茨开始上七年级时,他最出名的还是那双脚,人人都知道他长着一双又长又大的脚板,虽然他上七年级时长得又瘦又矮,但穿的鞋子却又长又大。一个同学曾经这样回忆说:“我们大伙儿都弄不清楚是否他只是在长他的脚。”

在湖滨中学,比尔·盖茨和肯特·伊文斯的关系最为亲密。从七年级开始,他们就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两人天赋都挺高,对数学怀有极大的热情,同时对计算机更是着魔,近乎狂热。

盖茨和伊文斯的性格迥然不同。盖茨像他父亲,显得有些冷峻和超然。相比之下,伊文斯却显得热情和开朗。伊文斯留着一头浓密的黑发,具有一种属于伊文斯家族的讲究实际的性格。湖滨中学的学生们都记得他是学校中“最漂亮的男孩子”。

比尔在七年级的学习,唯一的高分是“优减”,是在一个数学优等生班得的。在这个班上,比尔·盖茨喜欢在黑板前面作解释,喜欢用左手在石板上涂鸦时前后使劲摇。

数学班的学生被认为不谙时尚,然而比尔·盖茨正是在这里迈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比尔·盖茨一直都非常喜欢数学,事实上,他在这方面的天赋极高。在一次湖滨中学举行的数学测试中,他荣登第一名的宝座。后来,校委会在评定他的数学成绩时给了他一个800分的满分。

在湖滨中学时,比尔·盖茨就开始学习华盛顿大学的数学课程。由于在数学方面一直领先,所以他没有在湖滨中学的数学课上花多少时间,即使他在读八年级时,其他学科都考得不尽理想,但他的数学却始终没有考败过。

湖滨中学的数学系主任弗雷福·赖特这样谈起过他的高足:“他能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某个代数或计算机问题,他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找到一条处理问题的捷径,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没见过像他这样有天分的数学奇才。他甚至可以和我工作过多年的那些优秀数学家媲美。当然,比尔各方面表现得都很优秀,不仅仅是数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数学仅是他众多特长之一。”与计算机一见钟情

1968年,当盖茨在湖滨中学的第一年临近结束时,学校作出了一个对比尔·盖茨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当时,美国正致力于将卫星送上月球,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一种科技的狂热浪潮成为可能。湖滨学校当局毅然作出了明智的决定,让学生涉足这个崭新和令人兴奋的计算机世界。

那年秋天,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们刚回到学校,在麦克阿利斯特厅前门附近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发现一个机器,连带一个键盘和一大卷黄色纸。这个机器是ASR-33电传打字机,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都曾一度响过它那特有的嗒嗒声。电传打字机是衰落中的机器时代和迅速兴起的信息时代的结合物。这个有噪音的笨重电子机械新发明是个组合体,包括一个键盘、打印机、纸带穿孔器和阅读器,还有一个调制解调器,可以通过电话与外界联系。

假如你按动键盘,电传打字机就会将大写字母打在一大卷8.5英寸宽的纸带上。你可以用穿孔器把你打的内容记录在一个薄卷纸带上,然后将它的内容变成声音,自动放送出来。但重要的东西是调制解调器,即两个“鼠耳”状环,它们紧卡在电话听筒上,使你与有时间共享计算机的人相互传输信息。

可想而知,计算机对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产生多么大的诱惑力。比尔·盖茨和伊文斯就是他们学校最先染上这种近乎奢侈爱好的两个学生。他们对计算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一接触它就爱上了它。计算机严密的逻辑和神奇的计算能力简直让这两个孩子着了魔。

孩子们谁也不知道怎样操作这个机器,甚至不知晓这是什么东西。但他们动手学习的能力很强,最终掌握得比接触它的教师和其他成人都好得多。

湖滨中学成了当时美国最先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学校的计算机房对几个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比尔·盖茨来说已成了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仿佛这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时刻都牵引着这几个低年级学生的魂魄。没过多久,这台机器就成了比尔·盖茨通向新世界的一根脐带。比尔·盖茨的一生以这台机器为分界线,以前与以后迥然不同。

起初的电传打字机使用地区线路,拨号进入通用电器公司的分时系统,这个系统只提供Basic语言。数学教师保罗·斯托克林带着优等班的16个学生进入麦克阿利斯特厅的小屋,用十几分钟按操作步骤进行一些讲解。保罗对计算机的知识也非常有限,那是他比孩子们懂得多的最后一次。这事很快在校园数学尖子中传开,被称为计算机室的麦克阿利斯特厅小屋出现电子热。

个子矮小、脸上长着雀斑的八年级学生比尔·盖茨很快挤进了高年级学生的圈子。他的老师所知道的所有计算机知识,比尔·盖茨用一星期就超过了。

湖滨中学没有正式的计算机课程,一小批人只是通过费力地硬啃通用电气公司有关Basic基础指南学会它的。这时候的Basic版本尚未发展完全,缺乏几乎最简单的数学功能,对控制字符串也束手无策,程序长度也受限制。但是,这些缺点对正在摸索中的初学者来说,几乎没有影响。

有个高年级班学生操作25行的Basic程序遇到麻烦,老师带他到计算机室,比尔·盖茨立刻打出答案。

比尔·盖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研究计算机上。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有空余时间,他总会往湖滨中学的计算机室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台机器上,反复进行操作和练习。在湖滨中学,比尔·盖茨并不是唯一对计算机着迷的小伙子,他很快发现,还有其他一些人和他一样对计算机非常着迷,有事没事都往计算机室跑。他不得不和这些人一起共用这台计算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高学部的学生叫保罗·艾伦,此人比盖茨大两岁,说话细声柔气。这个人后来也成了美国计算机界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7年以后,这两个人创办了美国商业史上最成功、业绩辉煌的微软公司。

比尔·盖茨编写的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是一种叫做“tick—tack—toe”的游戏。他当时为一种月球着陆器游戏编写了一个程序,该游戏要求使用者在宇宙飞船上的燃料彻底耗尽和飞船在月球表面撞毁之前完成一个软着陆动作。这个游戏被证明多少带有某种预见性,因为1969年7月20日,载有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扎·奥尔德林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着陆器在月球表面“死海”着陆时,离燃料用完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当他编写程序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时,比尔·盖茨就让计算机玩申请专利的“垄断游戏”。

艾伦和盖茨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一起在计算机室操作计算机,而且也用大量的时间来探讨有关未来计算机技术的问题。

后来,他们在计算机中心公司的计算机系统中发现了病毒,这对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们来说是一个极具刺激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广阔的探讨领域。他们把发现的问题逐一记录,汇编成册,命名为《问题报告书》。在6个月的时间中,这本《问题报告书》已增至300多页。《问题报告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两个孩子亲手记录的,这两个孩子就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不仅找到了“病毒”,而且也得到了那些对他们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有帮助的第一手资料。保罗·艾伦也曾敦促过比尔·盖茨收集那些已经没有用的数据资料。这样,他就能够去琢磨那些由白天上班的人留下来的,也许是极重要的资料。“我经常从咖啡渣中找出那些被扔的说明和注释,并且认真研究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比尔·盖茨说。

尽管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来自湖滨中学的其他小伙伴作了大量的工作,但计算机中心公司的兼容性软件在使用中还是不断出现问题,要指望所有这些病毒全部消失,还需等上整整7年的时间。当计算机中心公司不再存在时,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在计算机方面的名气已远远超过著名的计算机程序编制员史蒂文·拉塞尔了。

其实,还是在低年级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尔·盖茨就成了湖滨中学那些年龄比他大的计算机爱好者的老师。他常常在计算机室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情趣盎然,三句话不离计算机的本行。曾有人这样回忆说:“他(比尔·盖茨)对计算机迷恋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共命运同呼吸,以致经常忘记修剪他的指甲。他的指甲有时达半英寸长也无暇去修剪。从一定意义上说,他完全是一个沉迷者,不管他做什么,他都是那么投入。”

在湖滨中学,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肯特·伊文斯等人一起成立了一个听起来很官方的湖滨程序员小组,并且为当地的一家公司设计工资管理系统。他们约定,盖茨和伊文斯每人得到盈利的4/11;保罗·艾伦得到1/11;另一个程序员拿剩余的部分,此人后来成为微软的第一批雇员之一。

1971年,湖滨程序员小组赢得了一次真正的商业机遇,受委托为当地一家公司——信息科学有限公司(ISI)——编制一个工资单程序。虽然ISI“支付”给他们的只是免费上机时间,但是盖茨还是从这次交易中学到了许多做生意方面的东西。在与公司谈判时,盖茨要求以项目产品或版权协议的规定来支付他们的酬金。上中学时就知道按版权抽取利润,而且是在同大公司打交道时提出这一要求,可见盖茨从小经商意识是多么清晰!

随后,盖茨和艾伦设计了一种能分析纸带记录的计算机程序,用于计算城市交通流量状况。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公司,艾伦还在各地跑来跑去推销公司的产品。虽然最终这次创业因政府政策的调整而不了了之,但盖茨和艾伦还是盈利了大约2万美金,同时还获得了实际运作公司的经验和能力。

此后,盖茨又与好友伊文斯合作成立了一个“逻辑仿真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设计课程表、进行交通流量分析、出版烹饪全书等。湖滨中学校方授权他们设计全校400多名学生的课程表程序。当时的排课表全靠人工编排,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又复杂多样,人排课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课程学生过度拥挤的现象。盖茨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又赢得了延长使用计算机的宝贵时间。

在这个课程表软件设计取得成功后,盖茨四处给周围学校发函,表示愿意为它们设计课程表程序,并愿意提供九五折优惠。他在联络信中说:“我们应用了一种由‘湖滨’设计的独特的课程管理计算机系统。我很荣幸地向贵校推荐这一产品。服务上乘,价格优惠。每个学生收费2~2.5美元。望有机会进一步与贵方商洽此事。”

几乎与此同时,艾伦和盖茨的名字被作为已经为好几家本地公司编写过调试程序的神童而流传开来。1973年,美国国防项目承包商TRW公司要开发一套用于管理水库的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可是老是消灭不了各种计算机臭虫,进度缓慢,眼看要遭到违约处罚了。在这紧急关头,TRW公司得知盖茨和艾伦两个小计算机天才的事情后,便向他俩求援,两个男孩高兴地答应了。这是一件很专业化又很艰难的工作,而且按规定,中学生只能拿工读生的低工资。但是盖茨并不计较,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工作来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软件设计能力。湖滨中学也很开明,允许高年级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去企业实习和工作。由于盖茨和保罗的加入,终于使TRW公司按时完成了项目,免受巨额罚款。而盖茨和保罗因为得到了该公司一位计算机专家的具体指导,软件技巧得以提高。不仅如此,他们还挣了3万美元。

在毕业那一年的湖滨中学纪念册上保存着一张比尔·盖茨当年的照片,他躺在计算机房的一张桌子上,一顶滑雪帽盖在他的头上。学校的一位学监指着照片上的人问道:“此人何许人?”超乎常人的境界与觉悟

比尔·盖茨属于天蝎座,这种星相的人的性格是:在冲突中具有进取性,喜欢刺激,容易突然改变主意,具有突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依照一般的说法,天蝎座的人会令旁人敬重多于喜爱。天蝎座是拥有最多权力的星座,天蝎座的人被认为是具有支配权的人物。他们是具明显领导倾向的完美主义者,能在生活的每一层面贯彻其概念,却也因而很少顾虑到后果。天蝎座的人往往一开始会被对方低估,然后他才表现出非凡的记性。

比尔·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从不喜欢连环画、卡通画之类的儿童读物,也不读当时的儿童都喜欢看的童话故事和小人书。他喜爱谈成人作品,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的书房里,随意阅读父亲的藏书。这些书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门,为今后他那种以观念制胜的事业打下了牢实的基础。当他才7岁的时候,他最喜欢读的就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据比尔·盖茨的父母后来说,就他们所认识的孩子而言,还没有见过哪位少年对《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有比尔·盖茨那么大的热情和偏爱。

作为对教书工作的一种替换,玛丽(比尔·盖茨的母亲)受到她母亲的影响,成了一名社区工作的自愿服务人员。她承担的第一个自愿服务工作是为西雅图历史和发展博物馆做讲解员,工作的内容包括到各所地方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本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当时,比尔·盖茨只有三四岁,由于家中没有请保姆,所以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她在学校里向学生们讲解西雅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的桌子旁边,尽管盖茨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当他母亲讲解时,小盖茨死死盯住他母亲,真可谓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俨然一个天才的小学童。对此,玛丽喜在心头,对小盖茨的表现倍加赞赏。

比尔·盖茨从8岁以后就非常爱整洁了,对他喜欢的事情也都做得有条有理。盖茨童年时代最要好的朋友是卡尔·爱德蒙德,盖茨是在读四年级时与他相识。他们两人一块儿上中学,同时从高中毕业,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两家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爱德蒙德的父亲是西雅图有名的心脏病医生,他曾经发明过一种用电流停止心脏纤维性颤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校正病人不规则的心律。爱德蒙德这样谈起过盖茨:“即使在当时,他也是个非常怪异、与众不同的人。”

盖茨从小就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有他的抱负和志向。他曾经对爱德蒙德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座秃丘中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他很早就意识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要珍惜这一来自上帝的伟大馈赠。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约,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信守由人类的理智所提出的那种至高的诺言……”

他还写道:“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在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由此可见,盖茨当时所达到的境界和觉悟已远远高出了他的同龄人。

即使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盖茨就具有一种执著的性格和想成为人中豪杰的强烈欲望。爱德蒙德说:“学校的任何功课和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管是演奏乐器,还是写作文,他都会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时间来完成。”

盖茨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一点在整个年级是鼎鼎有名的,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能比得过他。有一次,老师给他所在的四年级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学生写一篇四五页长的关于人体特殊作用的作文,结果,盖茨洋洋洒洒一口气写出了30多页。又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一篇不超20页的短故事,使大家感到吃惊的是他写出的故事竟有100页之长。

爱德蒙德回忆说:“不管比尔做什么事,他都要弄它个登峰造极,不到极致,他决不心甘。不管他做什么,他都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要达到最好。”

盖茨做事之精细程度是无可挑剔的。他不愿意在工作或娱乐上浪费任何时间,他后来最爱对别人说起的一句话是:“观念加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

盖茨最欣赏美国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所说的一句名言: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第二章 哈佛岁月

中学以后,比尔·盖茨如愿进入了哈佛大学,但他最终没有留下来完成学业,因为他发现在他的人生目标中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在哈佛大学,盖茨做了三件事:办了一个公司;写了一个程序;交了一个朋友。但是这三件事却件件惊天动地:他创办的那个公司最后成了叱咤风云的软件帝国;他写的程序成了微型计算机的第一个操作软件;他交的那个朋友也成了微软帝国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竞争天性被激发

1973年夏天,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这个日后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辍学生在来到哈佛之前曾经还一度为自己的成绩惴惴不安。许多年后他依然记得,当时参加完大学入学考试之后心情非常紧张,因为志愿所填报的哈佛等3所大学都很难进。

盖茨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哈佛此时早已名声在外。360多年来哈佛一位位校长尊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不受制于传统说教、更不文过饰非的务实开拓创新精神,让这方崇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圣土成为美国顶尖科学家和领袖人物的摇篮。

数不清的社会精英从这个校园里走出:7位美国总统、12位副总统、33位普利策奖获得者、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的总裁、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2/3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盖茨入学时,担任校长的博克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传统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申“每个哈佛本科生都应该被宽广地教育”这一原则,强调在被认为对现代学生必不可少的7个领域中知识入门方法的学习。

在哈佛大学,比尔·盖茨是典型的大学新生,被新的要求和更激烈的竞争弄得步调大乱。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盖茨遭遇到了人生第一个打击:他发现周围的每个人都和他一样聪明,甚至有些人考试成绩比他还好。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不能只在考试时露个面就获得一门课的满分。盖茨的竞争天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他让自己投入到异常刻苦的学习中。

盖茨身上的竞争天性似乎是天生的,但也与童年时代的游戏、体育运动等密不可分。不管是与姐姐克里斯蒂娜一起玩拼板游戏,还是在每年一度的家庭体育项目比赛上,或是与其他朋友在乡村俱乐部的游泳池里,他都会全力以赴,从不放过任何一次证明自己的机遇。

一次,盖茨所在学校的牧师见孩子们对《圣经》不感兴趣,就找了《圣经》中最枯燥难记的一大段文章,对孩子们说:“谁要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这篇文章,就可以免费参加在太空尖塔餐厅举行的就餐聚会。”在太空尖塔餐厅就餐,是所有孩子都想参加的事情。尽管盖茨的爸爸妈妈有经济能力带他登塔就餐,但好胜的盖茨决心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这样的机会。于是他参加了这次比赛,结果他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背下了指定的内容,获得了登塔就餐的奖赏。童年的小小胜利,使盖茨对自己的追求更加执著。他认识到,干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事实上,盖茨一直是在竞争中长大的。他全家都喜爱竞争。一位朋友回忆道,每天晚上他们都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以决定谁来洗碗。他的祖母曾经是大学篮球明星,还是一个牌迷。很多晚上,全家一起在晚饭后玩“杀人游戏”。

在哈佛大学,盖茨一度迷恋上了扑克赌博。虽说是玩扑克,可盖茨一旦投入,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绝不亚于对计算机的热情。就好像他正在干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一样。刚开始时,盖茨输得一塌糊涂。但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坚信自己打得多了,一定可以玩好。果然,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位玩牌高手。“比尔没有干不成的事,”他的朋友布莱特曼说,“他总是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绝不轻易放手。他的决心就是,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好。玩扑克与研究软件,比尔都做得很好,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在哈佛大学的第一年,就读于法律预科班的盖茨就选修了哈佛大学最难的数学课——“数学55”,研究生级别的数学和物理课占去了他大学一年级三分之一的时间。数学、科学、法律、经济等诸多职业生涯规划都曾在他的脑海里闪现过,他曾经期望当一名数学教授,也迷恋过科幻小说,热衷过心理类、经济类书籍,但最终他还是把主要的精力花在计算机方面,在哈佛大学的艾肯计算机中心里度过许多个不眠之夜。

他的学习方法不寻常:他先蒙头大睡,然后不间断地学习36个小时,接着再睡上12个小时,醒来吃下一个加大的比萨饼后再开始下一轮的长时间战斗。大学生活和让他感兴趣的新领域没有丝毫减弱他对计算机的狂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人类技术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了。

遗憾的是,在大学一年级,虽然盖茨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得了无可非议的800分,可他总平均成绩只是个B。这似乎也成了盖茨最终决定离开哈佛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在第一个学期他便发觉自己并非“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这让本来很想当数学教授的盖茨非常沮丧。绝不屈居第二

比尔·盖茨善于编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程序本身蕴含的运算性与逻辑性。他良好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得他在编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尔·盖茨在谈到数学与计算机的关系时说:“很多著名的计算机专家都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这有助于他们把握证明定理的纯粹性。这种纯粹性只能用确切而非含糊的语言来论述。在数学中,你不得不把定理用一种潜在的方式加以联系,你经常得证实能在更短时间里解出一道题来。数学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一点也许在我心目中要远远胜过别人,因为这是我看问题的出发点,我想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很天然的联系。”

当时,连许多高年级学生都来向他请教,其中包括保罗·艾伦。艾伦比盖茨高两届,他常向盖茨挑战。当艾伦遇到难题时,就对盖茨说:“嘿,我敢打赌你不会做这道题!”争强好胜的盖茨就会设法证明他的话是错误的,不管这道题有多难。他们在这种挑战和应战中得以互相提高。比尔·盖茨的天才在于他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特长与思路开阔以及知识、经验的丰富是分不开的。

在哈佛大学,比尔·盖茨在数学方面最得意的成就是提出了解决一个数学难题的方法。那是刊登在数学杂志上的难题:一个厨师做了一叠大小不同的煎饼,他要不断从上面拿起几个煎饼翻到下面,最后使煎饼按大小顺序排列,最小的煎饼在上面,最大的煎饼在下面。假设有犖个煎饼,厨师需要翻动多少次,才能完成这个排列?

比尔·盖茨想出了解这道难题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他将这个方法告诉了数学老师克里斯托斯·潘帕莱米托教授。潘帕莱米托将比尔·盖茨的方法记录下来,发表在《非线性数学》杂志上。据说比尔·盖茨的这个解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性进展,其影响至少可以在数学界持续15年之久。

但是在群英荟萃的哈佛大学,盖茨很快发现,竟有人比他还有数学天分,这曾使他甚感沮丧。

有一天晚上,他就邂逅了其中的一位天才学生,此人对他的影响之大就像他高中时的老朋友保罗·艾伦一样。这个名叫史蒂夫·鲍尔默的人后来成为了微软的新总裁。两人的友谊在一次观看《雨中情》和《发条橙》电影时得到巩固。

虽然他们住在同一层宿舍楼的两端,但是经常在一起学习,并在学业和一些运动项目上展开激烈竞争。

史蒂夫·鲍尔默和盖茨有着许多共同点,他们都精力充沛,可以长时间熬夜不眠。但盖茨常通宵达旦玩牌,两人会在早餐时碰面,一起讨论应用数学,他俩一起选修研究生的数学和经济学,但盖茨大多数时候都逃课,期末才玩命突击,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这就是他们的游戏。

在“宏观经济学”的期末考试中,两人虽然从未上过一堂课,但鲍尔默得了97分,而盖茨高达99分。虽然两人都想将上课时间降到最少,但与盖茨的不务正业不同,鲍尔默则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社会活动,他不仅管理足球队,担任文化社社长,还是社交俱乐部的成员。总体来讲,二人都是数学高手,但鲍尔默更胜一筹。在一次著名的全国性数学竞赛中,鲍尔默还击败过盖茨。盖茨在鲍尔默的保护下被接纳进哈佛的一个社交俱乐部,但因为总是笨手笨脚,他依然像个局外人。

两人个性不同,但较为投缘,用盖茨的话说,两人是“高频段交流”,彼此能接受对方的全部信息。两人经常如两台联机的终端一样,或争论、或玩笑、或嘲笑,或闲聊。

当盖茨决定从哈佛退学时,曾受到许多亲朋好友的劝阻,其中也包括史蒂夫·鲍尔默。有趣的是,数年后,当史蒂夫·鲍尔默来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MBA课程时,盖茨又来劝他退学去共创天下。经盖茨的轮番劝告,最后史蒂夫·鲍尔默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去了盖茨创办的当时只有20来人的微软公司。

与他的哈佛朋友盖茨一样,鲍尔默最终没有完成学业,不过他在头一年就获得两项一万美元的奖学金,从而名声大振。为此,旧金山的风险资金投资商、盖茨的好友安·文布拉德称赞鲍尔默“智力超群”。

比尔·盖茨的格言是:“我应为王。”即使是屈居第二,对他来说也是不可忍受的。由于发现还有其他的人在数学方面的天分高于自己,比尔·盖茨于是开始一门心思钻研计算机。按比尔·盖茨的天分,向数学方面发展,无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但他发现还有几个同学在数学方面比他更胜一筹,于是他放弃了专攻数学的打算。因为他有一个信条:在一切事情上不屈居第二。

有位软件业主还记得,在一场乒乓球比赛中击败了盖茨。几小时后,当绝大部分客人都离开后,盖茨走向他,真真切切地生气了,因为他输了。“你让我在所有人面前大大地丢脸了。”他叫喊道。比尔·盖茨,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人,竟然因为在公开场合输了一场乒乓球而恼羞成怒。

在出发上大学的头天晚上,18岁的盖茨曾踌躇满志地宣布:“我要在25岁之前赚到我的第一个一百万。”日后的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并且超过310倍。盖茨能成为软件霸主,聪明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不愿屈居第二的志向才是真正成功的动力。令人讨厌的独立性

盖茨的父亲说有一些迹象显示他的儿子或许不是一般人,但没想到会有如此的成就。“在他的班级里有许多聪明的孩子,他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他很早就表现出令人诧异的独立性,他的性格、字里行间都显示出他的想法非常的独立。”极有个性不仅是盖茨父亲的评价,也是盖茨大学同学的评价。在哈佛,他在谈话、阅读或沉思时,总习惯把头置于双手之间,身体前后猛烈地摇摆。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甚至还会疯狂地挥舞手臂。独立的个性让盖茨在大学期间获得了数学与计算机天才称号的同时,也惹下了颇多的麻烦。

比尔·盖茨年轻的外表掩饰了他那残酷的竞争天性。他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年轻许多。他的头发平直又不加梳理,头皮屑走到哪儿掉到哪儿。他个子小,人又瘦,声音很尖。因为是个左撇子,于是他成了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技能方面的高手,比如单脚跳越过垃圾箱,或立定跳过长凳等。

盖茨从小性格孤僻、自闭、独来独往,12岁时他就因不爱和其他小孩交往,并且常常一连发呆几个小时而让父母担心。当年的一个同学回忆道:“他很讨人厌,总是很自信,特别好斗,而且聪明得可怕。人们一想到比尔就觉得他有可能会拿诺贝尔奖,但他一点也不懂礼貌。”

在哈佛大学,盖茨依然不算好孩子,他仍旧无法抵抗计算机的诱惑,于是就经常逃课,一连几天待在艾肯计算机中心的计算机实验室里整晚整晚地写程序、打游戏,有时疲惫不堪的他会趴在计算机上酣然入睡。盖茨的同学说,他常在清晨时发现盖茨在机房里熟睡。

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返回学校后,当盖茨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尚未成熟而继续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开始了玩扑克,疯狂地玩,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并成了宿舍里的高赌注扑克赌博的一个常客。

在课堂上睡觉是盖茨常有的事。他的生活极其紧张,三天不睡觉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据一位朋友说,他通常36个小时不睡觉,然后倒头便睡上十来个小时。盖茨睡觉的习惯很独特,他从不在床单上睡觉。累了的时候,他就躺在他那张乱糟糟的床上,拉过一条电热毯盖在头上,不管何时也不管环境如何喧闹,他总能马上进入甜甜的梦乡。盖茨至今仍保持着这个习惯,当他坐飞机时,他常用一条毯子盖在头上,然后在整个航程中酣睡不止。“他是一位头脑清晰的思考家,但却容易感情用事,他很富有也很幼稚。在控制性情方面,他从未成熟过。”他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盖茨。

即使在哈佛大学这样天才荟萃的学府,盖茨也时常让老师“为难”。他上课的表现也跟在中学时一样,把课堂当成战场。他坐在教室里,课桌上连一个笔记本也没有,只用两手抱着脑袋,样子显得十分厌倦。他看着老师在黑板上解题,过了一会儿,便说:“老师,你有个地方不对,让我来给你说。”这常常让老帅窘得下不了台。

他有意制定了一套行事策略:大多数课程逃课,到期末再猛学一阵。“我是想看看我花最少的时间能得多高的分数。”他的智力从不在话下,但是老师布置的练习题,盖茨却只做百分之二十。他具有在脑子里做运算的特殊天赋以及近乎照相机般的记忆力。多年以后,他仍能高兴地复述微软数百职员中许多人的牌照号码。

盖茨还喜欢辩论,但是辩论的时候言语粗鲁,充满讥讽甚至带有侮辱性。在他表达观点时,如果有人激怒他的话,他会暴跳如雷。在成为一个商业巨人后,他依然说话语调尖锐高亢,满口俗话,态度傲慢甚至粗鲁。对微软公司的大多数编程人员来说,和盖茨一起参加技术会议就如同是进行语言测试一样。

盖茨有一种发现他人纰漏的惊人能力,在辩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给他看《蒙娜·丽莎》,他会看到败笔。一旦发现一个人的漏洞,他就会用他最喜欢的字眼,诸如“傻瓜”、“疯子”之类将人贬得体无完肤。

就连与他合作多年的好友艾伦,他也丝毫不让。虽然盖茨和艾伦都对科学和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两人也同是数学尖子,但盖茨的争强好胜则是二人之间最突出的差别。盖茨清楚,只有当他处于上风时他才可能和别人共事或者成为好友。相识后不久,盖茨就对艾伦说:“我很好相处的……只要让我拿主意就行。”

他是个富有的少年,永远不用担心房租钱从哪儿来。他的祖母留给他1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他父亲为他买了第一栋房子——90万美元的公馆兼单身宿舍。他是那种让很多人或喜欢或厌恶的人。他比任何人都要精明,而他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长大的盖茨有着一张长不大的娃娃脸。许多竞争对手就是被这个外形清瘦、头发蓬乱、带着头皮屑的大男孩的那张诱人上当的面孔所迷惑。尽管盖茨看上去像个仓库保管员,但他却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商业巨子。他喜欢舒适地坐在计算机前,一边吃比萨饼,一边喝可乐,一边彻夜不眠地编写计算机程序。

更让老师难以接受的是,盖茨在哈佛大学运用学校的计算机开发出软件,进行商业推广,赚了不少钱,为此受到了学校的严厉批评,并警告不得再犯。因为学校认为比尔·盖茨违背了供公共教育的教学设施不得用作谋利的大学精神。别了,哈佛

盖茨从小就没有停止过对科技和利益的追逐。盖茨最初的商业行为一直是和保罗·艾伦紧密相连的。在成立日后名动江湖的微软公司之前,盖茨和艾伦早先已一起创办了两家公司,第一家成立时盖茨才念八年级。

1972年夏天,已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的艾伦拿来一本《电子学》杂志,告诉盖茨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软件公司推出的一种称为8080的微处理器芯片很有趣,于是两人毫不犹豫地花了376美元买了一颗芯片,不久后就摆弄出一台机器。为了赚钱,他们还成立了一家交通数据公司,并四处寻找业务。他们想出售自己设计的用于分析数据的机器。为此,保罗·艾伦去了好几个州,还去了加拿大向官员们游说。但是,没有多少人想买他们的机器。后来,美国联邦政府决定向各市县政府免费提供交通数据分析服务,这样一来,就更没有人愿意花钱找他们的交通数据公司来解决问题了。

为了解决公司的经营问题,盖茨甚至考虑要从哈佛大学退学。他告诉父母,他和艾伦决心开一家他们自己的计算机公司。在父母的极力劝说下,盖茨决定将退学的事暂时放一放,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盖茨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艾伦跑到波士顿,和盖茨一起在当地一家叫做霍尼韦尔的计算机公司找到了工作。

就在他们工作后不久,计算机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已露出了微型化的苗头。盖茨和艾伦都确信,计算机的发展已到了关键地步,一旦爆发,就会引来一场惊人的技术革命,计算机将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像电视机、汽车一样普及的物品。艾伦比盖茨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艾伦不断地对盖茨说:“我们开家公司吧,我们干吧。”

当时,虽然盖茨很想与艾伦一起干,但他觉得创办公司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学校,而艾伦仍留在霍尼韦尔公司工作。

最佳时机终于来临了。1975年元旦,艾伦在《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第一台上市的微型计算机——“牛郎星8800”,由新墨西哥州的MITS公司研制成功,并指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相匹敌”。

这是一个没有显示器和键盘,只有开关控制板和明灭灯号的“怪家伙”,名称源于《足球大战》。盖茨的潜意识如电光火石般一闪——个人计算机革命发生了,它将改变整个世界。两个年轻人为之兴奋,兴奋之余也发现了问题:微型计算机没有计算机语言,所有计算机语言都是为大型计算机写的。俩人立即决定编写可以在这种新机器上运行的计算机语言。这个大胆的决定为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但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台机器,更别提拥有进行程序调试的计算机了。

盖茨和艾伦想法子从英特尔弄到了8080微处理器的详细说明书,据此着手编写软件程序。盖茨和艾伦在哈佛大学艾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通过使用哈佛计算机中心的设备,盖茨把一种简单的编程语言——Basic的最初版本拼凑在一起。

盖茨回忆道:“那时候,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回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了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与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来研究操作系统。”

1975年2月,艾伦亲赴MITS公司演示。当艾伦两指交叉向上天祈求好运保佑他们的Basic程序成功运行时,“牛郎星”的发明者罗伯茨和他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暗自希望他们的计算机能借此投入工作。

在小心翼翼的漫长等待后,双方的愿望都实现了,随后生意成交。这一创举不仅点燃了“牛郎星”的星星之火,更造就了计算机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刻。与此同时,与大型计算机相连的终端开始让位于功能齐全、只有桌面大小的个人计算机。

这年春天,艾伦进入MITS公司,负责软件开发的副总裁一职。念完二年级课程后,盖茨也飞往MITS公司,加入了艾伦所从事的工作。

1975年5月,比尔·盖茨再次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他希望能和好友艾伦一起创办一个软件公司。由于父母的极力反对,比尔·盖茨没能马上退学。比尔·盖茨的母亲还专门安排当地一位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斯托姆与盖茨交谈,劝说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继续他在哈佛的学业。

交谈中,盖茨向斯托姆解释,他认为个人计算机时代已经到来,这正是他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他还用极富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未来远景。斯托姆被打动了,衷心地说:“任何一个对电子学略有所知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确实存在,并且新纪元确已开启。”有了斯托姆的鼓励和指点,盖茨退学的念头更坚定了。虽然他直到1977年年初才真正办理退学手续,但当时他的心早飞走了。

两个月后,盖茨与艾伦合作创建了他们的第三家公司。为了这个公司,艾伦提前6个月从华盛顿大学辍学。“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行动的话,就太晚了。”艾伦希望在计算机语言行业里一试身手,开始他们心中的梦想。

公司的名称来源于在与密特斯公司签约准备合同文本时,无意识写下的这样一句话:“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为做微型软件(Micro-soft)而工作。”这个微软的公司名号让比尔·盖茨很是得意了一把。微软公司成立时,比尔·盖茨正好20岁。

为了公平划分股份,两位创始人靠比拼各自编写的Basic编译器代码数量来进行分配。最后年长的艾伦心甘情愿地得到比自己年纪轻的盖茨稍少的股份,占40%。艾伦是一个喜欢技术的人,所以他专注于微软新技术和新理念。盖茨则以商业为主,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一人全揽了,两位创始人配合默契。

借助“牛郎星”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同时微软又赢得了GE和NCE这两个大客户。他们从MITS公司拿到的版权费总共为18万美元。受到初战告捷的鼓舞,盖茨打算中断他和艾伦与MITS公司签订的合同,理由是MITS公司的领导爱德华·罗伯茨没有尽最大努力将Basic许可证颁发给其他计算机制造商。最终,争议被交付裁决,盖茨赢了,这以后几乎成了定势。因此,Micro-soft(他们不久即去掉了中间的连接号)向所有申请人颁发其语言的许可证,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

1976年年末,艾伦最终决定离开罗伯茨的公司自己去闯天下。两个月后,四年级已念了一半的盖茨也永远地离开了坎布里奇。当被问及当年创办微软是否担心会失败时,比尔·盖茨表示,他是一个非常走运的人,“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了一个正确的位置上。”“那个时候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我想即便不从哈佛退学,创办微软,那个位置上也同样会有别人出现。”比尔·盖茨说。应该说比尔·盖茨果断的退学这件事,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反复思考才决定的。盖茨敏感地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太快了,等大学毕业之后,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热爱的只有他的计算机;只有在计算机前,他才觉得自己是伟大的;只有在计算机前,他才感觉得到自己的价值。对于这个还有点孩子气的年轻人,计算机意味着他全部的事业。他果敢地把握住了机遇,为他开创软件王国的霸业拉开了序幕。

当然,盖茨绝不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退学生。在他之前,还有不少的哈佛先辈们因退学而成名。

例如,在1894年,有一位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因迫不及待要投入石油开采行业而从哈佛大学退学。他后来果然因石油开采而成为美国的巨富。他的名字叫霍华德·休斯。

在1926年至1927年和1929年至1932年间,有一位学生在哈佛大学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年的书。最后他禁不住各种科研工作的诱惑,自动终止了在哈佛大学的学业。他后来获得了500多项专利,是继爱迪生之后美国最出名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叫波尼·莱特(BonnieRaitt)。

在1966年,有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哈佛二年级学生,因创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乡村乐队“国际潜水艇乐队”而从哈佛大学退学。他后来成为一名著名歌手,他的名字叫格兰姆·帕森斯。

与上述一些鼎鼎有名的退学者相比,盖茨的成就无疑更大。尽管如此,盖茨还是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忠告大学生:“绝大多数的人都应大学毕业,这是最基本的。别学我中途辍学!”他劝告大学生不必学他,一开始就创办一家公司,冒巨大的风险。“当我创办微软公司时,我十分激动,甚至想也没有想过会有多大风险。而且如果我愿意,我的父母亲仍旧允许我回到哈佛大学去完成学业。假如你要成立一家公司,总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你最好克服那种危机感。同样,我也不认为在事业刚开始时就需要开办一家公司。”第三章 创业历程

1975年,年仅20岁的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保罗·艾伦创建了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14年后,微软成为首家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的软件公司。如今,几乎所有的工业和商业组织都依赖于计算机,依附于微软帝国建立起来的庞大的软件系统。孜孜不倦于软件的创业历程,盖茨用自己奇异迷人的舞姿在悬崖边上迎风舞动出了动人心弦的华章。把握时代的脉搏

如今,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通过一种被称作计算机语言的东西让计算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的作用还不明显。当今计算机方面的许多发展是约两百年前许许多多天才们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当然改变这个进程的功勋人物里少不了计算机奇才盖茨。

1742年,法国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发明合算机时,这种庞然大物还只是实验室里的宝贝疙瘩,普通人很少能有机会接近。19世纪中叶,这种机器又被查尔斯·巴比奇加以改进和发展,1823年,他开发出一台实际上能够“编制程序”的庞大的“分析机”。巴比奇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然而,一百多年后,直到1948年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才问世。

这些机器不仅体形臃肿,而且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么需要不停地扳动上千个开关,要么需要人们把一串串简单的指令翻译成烦琐而又冗长的机器代码,通过纸带传送给机器。操作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面十分不友好。

改观这种情况的人有许多,但做得最好的就是盖茨。当盖茨创建微软公司并开始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业历程时,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在机器与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盖茨曾经这样说过:“做生意,要想赚大钱,关键在于把握趋势……”盖茨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其奥秘之一就是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掌握了市场的先机。快速掌握并合理利用信息成为盖茨成功的法宝。“我想编写计算机软件,这是件非常专业的事。我知道它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行业。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但我预感到计算机将会成为每一张办公桌上很有价值的工具,而且最终会成为每个家庭有价值的工具。”盖茨说道。

盖茨在13岁时就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自中学八年级起,便利用闲暇时间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工作,并且从中获利。对于计算机的痴迷让他时刻不放过观察这个领域里所发生和变化的细枝末节。

当盖茨1975年成立微软公司的时候,全世界最顶尖的公司叫IBM,由汤姆·沃森领导着。当时一台计算机足有现在我们整个摄影棚那么大,但是比尔·盖茨的眼光已经看到25年之后,我们的桌上会摆上一台小型的计算机。IBM则不是这样认为,这从它的名字也可看出来:I代表Internation(国际);B代表Business(商务);M代表Machine(机器)。IBM认为它的主要顾客是公司而非个人,而公司一般用大型计算机。

同样在1975年,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里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乔布斯而不是盖茨被认定为是数字化企业家的象征,虽然两人同年出生,但乔布斯更具有60年代的反叛色彩。他与盖茨争夺家用计算机的主导权之战像是一场艺术对商业之战。乔布斯为自己产品起的名字叫做ApplePC, PC代表的真正含义就是个人计算机。他瞄准的就是个人计算机这个巨大的市场。乔布斯在24岁的时候资产一度高达5亿美元,成为全美年轻人崇拜的偶像。

现代经济社会,市场就是战场。谁占据信息优势,提前占领了市场谁就得以生存。谁失去了市场,谁就意味着灭亡。微软的生存和发展的每一个步骤与策略,都在揭示着市场这一血淋淋的规律。

微软在1975年诞生之时,仅有一种产品,3名员工,年收入仅16000美元。然而谁能料到这样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能在二三十年后一跃成为风靡全世界的巨型高科技公司,拥有产品200多种,雇员17800多名,年收入达130亿美元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盖茨开始创业时,仅仅是因为艾伦在《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相匹敌”的“牛郎星8800”已经研制成功的消息。由于他们一直关注计算机芯片及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且试图制作过自己的计算机,因此他们对这些消息十分敏感。从这则消息开始,盖茨和艾伦就已认定那些像PDP8型(1965年DEC公司推出的微型计算机)的小型机的末日快到了。

当时,一些较大的公司已开始使用大型计算机进行现代化办公,聪明的盖茨预感到家庭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将来的世界必将是计算机化时代,一个巨大的商机已经摆在眼前。错过这个机会,将会错过一个时代,被这一信念所指引,盖茨和好友保罗·艾伦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他们看到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消息后,并不仅仅停留在新产品诞生的喜悦之中,而是设法了解到这种计算机缺乏支持计算机运行的语言。于是,盖茨和艾伦就在哈佛大学艾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80配上Basic语言。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随后他们的微软公司了解到当时的计算机巨头IBM也在寻求操作系统的软件支持,于是他们就从另一家公司获得了一种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许可证,并将其改进后于1981年以MS-DOS(“微软磁盘操作系统”)为名推向市场。此举使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借助IBM这股大风,平步青云,销售量猛增。而且相对于其他竞争者而言,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是最早进入市场的,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由此它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更多用户的认同。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是微软成功的法宝。这当然与公司第一把手比尔·盖茨的精明能干、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盖茨说,谁最先把握住了信息,就意味着谁最先获取了胜利的法宝。

MS-DOS操作系统是通过使用者键入命令,为计算机提供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各种工作程序的。几年后,当盖茨从竞争对手苹果公司获取了对方正在研发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时,微软也亦步亦趋,并于1985年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用一种“友好的、卓越的”图形用户界面来服务计算机用户。

1987年,由于计算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个人计算机得到了飞速发展,微软的Windows1.0已明显滞后于市场。OS/2等操作系统也呼之欲出,精明的盖茨在充分分析市场信息之后,发现软件大战最终裁决权并不在他们自己手上,而是取决于市场。在这样对自己十分不利的信息中,盖茨发现了对自己有利的商机,于是继续推进Windows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直到1990年推出Windows3.0。凭着一股屡败屡战的韧劲儿,微软公司终于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达700亿美元的大企业,最终在市场上赢得了霸主地位。

与其说盖茨是创业家,不如说是产业预言家。盖茨有关个人计算机的远见和洞察力一直是微软公司和软件业界成功的关键。即使过了30岁,他仍然自己参与程式设计与开发,维持与科技间的温度。盖茨积极地参与微软公司的关键管理和战略性决策,并在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会见客户和通过电子邮件与微软公司的全球雇员保持接触。其余的时间就在办公室两台计算机的不同窗口中工作,一台从互联网络中连续不断地获得数据;另一台处理着上百封电子邮件和备忘录,把他的大脑与网络联成一体。他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实在惊人,也许他的思维真是数字化的:没有脆弱的感情,没有含混的模拟状态,只有数十亿的二进位脉冲,冷静地将输入转化成正确的答案。

目前的微软在全球80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员工多达80000名。对于内部信息的有效收集也是微软成功的奥秘之一。杰夫·斯密斯,微软团队产品经理说:“微软必须知道今天谁在干什么,我们还希望他们知道,明天微软希望他们干什么。我们需要实时的信息以保证为大量的团队改组或者其他改变提供指示。作为智力产业,了解员工在哪儿,在干什么,他们擅长什么,他们需要怎样的培训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作为互联网的积极倡导者,对微软而言,最重要的是迅速改变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微软的基业也就在这无穷无尽的信息吸收处理中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一棵小草飞速膨胀成一株参天巨树,并且强大得让人瞠目结舌。创业计划的雏形

盖茨有个尽人皆知的著名梦想:将来,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计算机,而在这些计算机里面运行的则是自己所编写的软件。当然,这一梦想并非仅仅出于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少年盖茨在为自己的这一梦想激动的同时,也隐隐看到了在它背后蕴藏着的巨大商业机会。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因为这位西雅图著名律师的儿子从小酷爱阅读的就不是儿童图书,而是法律和商业方面的成人杂志。

从盖茨的青少年时代,我们可以看出,也许盖茨最早所具有的梦想与一般人相差无几,财富、成功、金钱对一般人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但盖茨却能够将这一梦想与自己新接触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梦想有了坚硬的基石。

实力雄厚、眼光开阔的家庭背景是盖茨创业最大的财富,加之赶上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大发展,还有美国市场鼓励创新、宣扬创业的机制,更有美国人历来以快速积累财富评价个人行为才智的价值观,都是盖茨成功的内在动因。比尔·盖茨20岁创业时默默无名,到了三十几岁居然成为白手起家的世界首富,他的思考模式、做事方法也是和一般的企业家不一样的。

早期的盖茨和艾伦只能从开创性的工作中更多地体会创造的乐趣,而不是财富的滚滚而来。但是盖茨在创业之初对于软件推广就有了一个独特的计划。他的创业计划就是将原来自娱自乐、甚或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水平的软件赋予商业价值,使其变成盈利的工具。盖茨是第一个提醒人们重视软件非法复制问题的程序员,也是盖茨结束了最初一些编程人俱乐部所倡导的开放共享的传统。

当1975年盖茨和艾伦开发出为“牛郎星8800”计算机使用的Basic程序时,这套简单的程序让濒临破产的爱德华·罗伯茨凭借可以简单操作的微型计算机重新获得了生机。几乎在一夜之间,MITS公司所收到的现款不但摆平了30万美元的赤字,而且还有了25万美元的盈余。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机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把支票和汇款寄往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公司。更有一些计算机迷乘坐飞机来到阿尔伯克基,希望能够更快地得到“牛郎星8800”计算机。

盖茨也因此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将自己的财富之路设定在通过销售软件来赢得市场。他希望自己的软件能在整个市场上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盖茨从创业之初就通过法律约束来巩固这个地位。当年夏天,他们与罗伯茨正式签署了许可协议,着重申明了关于“牛郎星8800”计算机的配套软件的使用权利,并按每个复件收权利金:4K版本Basic每个复件30美元;8K版本Basic每个复件35美元;扩展Basic每个复件60美元。

这个在盖茨父亲指导下签署的有效期为10年的协议给予了MITS公司独有的在全世界范围使用和许可Basic的权利,包括向第三者发放从属许可的权利。但是精明的盖茨在协议中同时也声明,MITS公司同意全力以赴推进许可并使Basic商业化,如不能尽力,此协议终止。

这句当初看起来不关痛痒的话,却决定了盖茨和微软公司最初的命运。因为,Basic商业化的推进,意味着盖茨财富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这个协议后来引起了诉讼,而最后盖茨诉讼胜利,也完全是靠了这几句话。

这个协议最后成了不断兴起的计算机软件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的范本,成为这个行业的法律标准。而这种按每个拷贝收权利金的软件转让方法,也在当时开了软件盈利模式的先河。虽然这个协议给盖茨带来的潜在商业利润就是几个月的时间能从软件开发中赚到18万美元。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可行的创业计划:通过开发软件并进行市场推广,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最初,MITS公司每月售出几千台机器,但是却只能卖出几百套Basic,盗版软件成了盖茨创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整个1975年过去了,他们仅收到少得可怜的1.6万美元软件许可费。

当时,自由拷贝软件是计算机爱好者们的传统,不为软件付钱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盖茨出于为微软利益着想的目的,第一次勇敢地向传统提出了挑战。1976年1月,他在《计算机通讯》杂志上发表了有名的《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信中把软件的非法拷贝者称为贼,并断言:如果不给软件开发者合理报酬,就不会有人去开发真正有用的软件。

信的开头这样写道:“对我来讲,现在的计算机爱好者圈里最要命的问题就是缺乏优秀软件,相关书籍和应用软件。如果没有好的软件和一个懂得编程的所有者,个人计算机简直就是一种浪费。高质量的软件可以被业余爱好者编写出来吗?”

他诘问计算机爱好者:“多数的计算机爱好者必须明白,你们中大多数人使用的软件是偷的。硬件必须要付款购买,可软件却变成了某种共享的东西。谁会关心,开发软件的人是否得到报酬?”

在给盗版者写了第一封公开信后不久,盖茨又写了第二封公开信。他的言词越来越激烈。要求个人计算机的早期用户们停止盗用他们的软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盈利,才能用盈利生产更好的软件。这些信件在软件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但盗版风仍愈闹愈凶,成为一个时代的新闻。

其实,正因为盗版和盖茨的一系列反盗版活动,才使微软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并为盖茨的微软事业打下了社会基础。经过一番大讨论,源代码被纳入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内,从而使软件产业真正进入了商业化的时代。1979年,盖茨将公司迁往西雅图,并将公司名称从“Micro-soft”改为“Microsoft”。

同时,有关微软公司的广告也不断出现,广告中直接提出了一个口号:没了微软,微处理器算什么?这个广告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软件的重要性,强调了没有软件,硬件一点用处也没有。广告还自豪地宣称微软公司大量生产并提供优质软件,它面向任何数量、任何复杂水平上的任何微处理器。

为了减少盗版软件给微软带来的损失,盖茨还与MITS公司打了九个月的官司,最终成功收回了软件的许可权。在此期间,盖茨摸索出了另外一条反盗版的路子。他认为软件应该按固定价格卖给硬件公司,然后硬件供应商将软件的成本加到计算机的价格上。

1981年,微软通过向IBM的新款个人计算机授权许可MS-DOS操作系统大赚一笔,此后它又向其他计算机制造商进行软件捆绑销售,开创了在PC行业施展身手的舞台,并一直持续至今。就这样,在低价授权、以量制胜的促销方式下,微软Basic很快成了计算机产业的软件行业标准,当时几乎每一家个人计算机制造商都会使用微软授权的软件。

这样一来,软件公司就不必再为盗版而苦恼了。而且,微软通过这种方式还牢牢控制了产品,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以免费或者低价的方式迅速占领市场。后来,盖茨也反复使用这个伎俩,特别是当他进攻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市场时:先让大家用上他的软件,上瘾后,再收钱!因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也就是非法复制传播),任何一个新产品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动力。

这些努力让盖茨和他的软件产品终于看见了黎明的曙光。从此,盖茨按照这个既定的创业计划,在软件开发推广的道路上开始了加速度的冲锋,驶向了微软帝国财富的巅峰。也正是在这些努力的推动和影响下,软件业才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今天这种蓬勃兴旺的地步。选择合适的合伙人

当微软公司在最初的广告攻势中宣传自己无所不能的编程能力时,任何不明就里的人看到这个广告都会以为这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其实,这个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只是一个“四人店”,差不多都是哈佛的或者是湖滨中学的那一帮计算机迷。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公司里仅有两名雇用员工是长驻的。他们住在阿尔伯克基一个没有什么家具的房子里,另外两个人中,盖茨在跑来跑去地上学,艾伦则服务于MITS公司。

但正是这个简单的公司却赢得了IBM、苹果电脑等当时大型的计算机制造商的青睐,并逐渐确立了其在软件行业的领袖地位。这一切成就的得来,并不单单属于盖茨一个人。在盖茨的光芒之下,还站着他创业中不可或缺的团队成员。

在盖茨的创业团队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保罗·艾伦。这个因与盖茨一同创立微软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依然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他投资屡屡失手,投资的公司可谓一片狼藉。但这并不影响他一如既往地邀请亲朋故旧和娱乐及IT圈的名流来到他耗资数千万美元的游艇上享受声色之娱。由他赞助的由私人企业进行的载人太空飞行已经在2004年获得成功,这意味着这位昔日的创业者将成为最早遨游太空的商人。

艾伦是盖茨在湖滨中学的同学。其父亲当过二十多年的助理管理员,因此从小博览群书。1968年,与盖茨在湖滨中学相遇时,比盖茨年长两岁的艾伦以其丰富的知识折服了盖茨;而盖茨的计算机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两人成了好朋友,一同迈进了计算机王国,掀起了一场软件革命。

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盖茨回忆说:“他读了4倍于我的科幻小说,另外,他还有许多解释自然之奥秘的书,所以,我就问他有关‘枪炮工作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保罗把这些都讲解得头头是道。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数学和物理作业,这就是我们何以会成朋友的原因。”

艾伦的特点是说起话来柔声柔气,为人很谦逊。这一点在最初的公司业务开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与罗伯茨合作改进Basic程序的过程中,罗伯茨虽然敬重盖茨的技术能力,但非常不喜欢他的对抗方式。罗伯茨说:“盖茨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这就是问题所在。艾伦比盖茨更富于创造性,盖茨和我争来争去,但是一个好办法也拿不出来,可是艾伦能。他对我们公司还是有一些帮助的,而盖茨只能是添乱。”有了艾伦从中斡旋,最初的合作才不至于破裂。

艾伦是一个喜欢技术的人,所以他专注于微软的新技术和新理念。盖茨则以商业为主,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一人全揽了,两位创始人配合默契。艾伦在研发Basic语言和操作系统方面显示了充分的远见。正是对于技术上的敏感,艾伦才不断地向盖茨提出创办公司的要求,并一再鼓动盖茨退学创业。

因为艾伦的谦让性格使然,微软公司开办之初,盖茨在合作协定中获得了微软公司大部分的权益。在公司股份中,盖茨占60%,艾伦占40%。因为盖茨可以证明他在Basic语言的最初开发中做了更多,而艾伦也认可这一点。不久以后,这种比例又进一步调整为64:36。但是,从股份的多少不能划分的是,盖茨和艾伦这个精干的创业团队,缺一不可。

艾伦为公司制订了“先赢得客户,再提供技术”的发展战略。1981年,IBM的个人PC问世,急需一个配套操作系统,又是艾伦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搞到了SCP-DOS程序的使用权,两人对该软件程序作了扩展改编,重新命名为MS-DOS,再返销给IBM。MS-DOS是微软开始走向世界软件业第一品牌的发家宝。

可以说艾伦是盖茨创业道路上最大的推动力。正是他拿着登有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消息的杂志,去找盖茨,成功地说服了盖茨少打一些牌,多干点正经事;也正是艾伦对技术的痴迷使得全新的Basic语言最终得以出现,使微软最终成为软件领域的巨人;也正是艾伦和盖茨研发的操作系统逼迫IBM后来不得不加入到个人计算机的战团中来。“艾伦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因为他优先考虑的不是业务,而是对技术本身的痴迷。”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劳拉·里奇说,“微软之所以能够被载入商业史册就是因为其操作系统的成功。”

1982年,艾伦在一次商业旅行中突然病倒,诊断结果表明有癌变的迹象,应立即进行化疗和放射性治疗。在患病期间,艾伦意识到自己无法给予盖茨所要求的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艾伦想自己开创一份事业,一个以“互联世界”为核心的事业。1983年,时任微软副总裁艾伦终于离开了蒸蒸日上的微软。当三年后微软公开上市时,艾伦拥有的近40%的股票让他成为全球顶级富豪之一。

微软创业团队中的另外一个传奇人物也不容忽视。这个人在微软的早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但现在他却是微软公司的总裁,他就是史蒂夫·鲍尔默。他同样是盖茨的同学,是盖茨在哈佛大学同一层宿舍楼的好朋友。1974年,18岁的鲍尔默在哈佛大学念大二时,认识了同楼里一个瘦瘦的红头发学生盖茨。对数学、科学和拿破仑的激情使他们成了“神交”,鲍尔默和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起名为“雷电房”。

1980年,即比尔·盖茨创建微软的第六个年头,盖茨聘请小自己一岁的鲍尔默担任总裁个人助理,也就是他自己的助理。在盖茨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当时微软才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位员工。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从此,鲍尔默就开始了他在微软至今已长达31年的激动人心的创业生涯。

鲍尔默是早期微软公司中唯一的一个非技术出身的员工。他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不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他与盖茨一样对数学都有着共同的兴趣。鲍尔默与盖茨不同的是,他善于社交。鲍尔默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他似乎认识哈佛的每一个人。鲍尔默有句口号: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只有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飞翔。

接下来,这位“救火队长”几乎干遍了所有部门——招聘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管理重要的软件开发团队,同英特尔和IBM等重要伙伴打交道,控制公司的营销业务并建立庞大的全球销售体系。身材魁伟、习惯咬指甲、大嗓门、工作狂的鲍尔默的天赋之一就是激励才能。性格狂躁的他与性格偏内向的盖茨成为完美搭档。那些与鲍尔默进行过谈判或是完全进行对抗的竞争对手,都了解他的强人作风。

在微软成长为一家大公司之前,盖茨事必躬亲,不管是工资单、计算税利、草拟合同、指示如何销售产品都是他一个人亲力亲为。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微软在人员配备上的缺陷也暴露了出来。为了使软件做到完美,微软开始需要具有各种特殊技能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编程高手。微软开始需要产品规划人员、文档编写人员、实用性专家,以及使他们协同工作的聪明的经理、能够回答客户问题的技术人员、能够帮助客户更快上手的咨询专家等。

盖茨开始为管理上的琐事而烦恼。于是他意识到微软需要不懂技术的智囊人物,就像史蒂夫·鲍尔默,与微软的开发人员共同工作使微软的软件成为成功的产品。“事实上,把鲍尔默引入微软是我做出的最重要抉择之一。”于是,鲍尔默在盖茨的劝说下,从学校退了学,进了微软公司,最终成了仅次于盖茨的第二号最有影响的人物。1998年7月,鲍尔默正式担任微软公司总裁。2000年1月,鲍尔默更上一层楼,正式担任微软CEO。2008年,鲍尔默接替盖茨成为微软公司新的掌门人。

鲍尔默是天生的激情派。他的管理秘诀就是激情管理,给人信任、激励和压力。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平时的会谈,或者给员工讲话,他总要时不时把一只攥紧的拳头在另一只手上不停地击打,并总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以至于他1991年在一次公司会议上叫得太猛太响亮,喊坏了嗓子,不得不进医院动了一次手术。

鲍尔默的出现无疑为微软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激情。而且他在管理方面的得心应手让盖茨终于得以从捉襟见肘的管理状态中逃脱了出来,成为一名“专职的程序员”。

这位更擅长团队管理和公关的微软新掌门一上台,就向媒体公开了“重组微软”的核心价值观:“用激情主义在合作伙伴、客户和业界同仁中塑造微软诚信的商业新形象。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被全盘打散重组,将产品研发和营销功能组合为以目标客户为中心的六个业务部门,几个主流产品线从研发到销售连成一气,每个部门由同一位副总裁负责;另外有一个统管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集团副总裁扮演鲍尔默从前的角色,对这6人协调指挥,并兼管客户服务。”

如果说,盖茨是微软的“大脑”,那么鲍尔默就是微软公司赖以起搏的“心脏”。盖茨与对手在法庭上对簿公堂之时,鲍尔默主持了微软的大部分工作,撑起了微软的一片天,当盖茨正醉心于计算机软件研发之时,鲍尔默却成为他的市场战略家,微软公司的销售工作在鲍尔默的主持下几乎是一步一个台阶,使微软的年利润稳步增长。

此外,头脑敏锐的鲍尔默始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市场变化即时调整战略决策。经过一年时间的酝酿,鲍尔默于1998年年底宣布了全盘改组的方案,重组的结果是副总裁的位置减少了一半。而微软公司随之也再一次公布了创纪录的营业额和利润。总之,微软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鲍尔默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不难看出,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合伙人,通过与性格、能力互补的合伙人共同创业,盖茨将他的优势运用得恰到好处,用到了具有巨大财富的市场。这样选择搭档,创业中途决不会陡然夭折,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增加了数倍。借力IBM实现腾飞

1980年,年仅24岁的盖茨与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公司IBM进行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谈判。IBM对于与微软合作共同开发个人计算机十分感兴趣。一旦谈判成功,盖茨将立刻拥抱一个从未拥有过的巨大市场。当时的IBM以“蓝色巨人”著称,收益已达300亿美元;而微软只是个不足40名员工、销售额只有700万美元的小公司。

在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初期,IBM几乎已成为计算机的同义词。涌向IBM公司的订单铺天盖地,有时甚至出现排队的现象,这正应了一句俗话:“上涨的潮水可以浮起所有的船。”谁能搭上这条船,其成功自然指日可待。对微软来说,在创业初期赢得与IBM的合作对自己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在与IBM谈判前,盖茨已树立了目标,整理了自己的思路。IBM付给微软175000美元,以获得名叫MS-DOS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可在IBM的新的个人计算机上使用。但盖茨并不愿意以这个价格卖掉这个程序的源代码,因为他知道IBM想将这个源代码用到未来的多种计算机上。

盖茨明白谁控制了占支配地位的操作系统谁就控制了未来。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就无法启动,所以哪个竞争者赢得这场控制主导系统的战争就将控制计算机市场。为实现他们打IBM牌的目的,盖茨没有浪费时间。他马上和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老板盖里·基德尔联系,他是第一个广泛采用的操作系统CP/M的替代产品QDOS的作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