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革新与中越改革比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5:28:10

点击下载

作者:潘金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越南革新与中越改革比较

越南革新与中越改革比较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越南革新与中越改革比较作者:潘金娥排版:KingStar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14ISBN:9787509770078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部越南革新与中越改革比较研究的力作《越南革新与中越改革比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潘金娥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越南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及其与中国的比较》的最终成果,这是一项集体科研工程。潘金娥研究员撰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谷源洋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明凡副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何胜研究员和新华社驻河内分社原社长张加祥高级记者。作者们都是北京地区长期从事越南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在越南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和中越关系问题等领域有多年理论知识的积累与研究,具有熟练掌握越南语言的优势,都曾亲赴越南进行实地考察或参加工作,与越南社科理论界有密切的交往和深入的交流,并都编撰和出版过关于越南问题,特别是越南经济革新与对外开放的论著。谷源洋研究员是越南问题的资深研究专家,潘金娥研究员长期跟踪研究现代中越关系和越南革新,具备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在完成本研究项目之前,她和陈明凡教授均已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由他们来负责这一课题,可说是上佳的学术团队和高水平的组合。

我与课题组的同行学者结识甚久,曾受邀参与课题设计的研讨,聆听过课题作者们的见解。当我读完潘金娥研究员送来的这部洋洋数十万字的厚重文稿后,深切感受到作者们数年的辛勤努力所换来的丰硕成果,是一部很有创新意义的力作!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以后,越南走上了经济革新和对外开放的道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中,越南革新是继中国改革之后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改革。关于中国改革与越南革新的考察和比较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重视,成为前沿性的热点课题。

还在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当越南这个南方邻邦经历几十年战争后,走上革新开放之路,并迅速改变经济贫困的面貌,一跃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活跃繁荣和对外开放的国家,便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关于越南革新的起因、进程、理论思维、发展战略与改革特点,以及越南革新与中国改革的异同,成为人们关心和探索的问题。从90年代上半叶开始,中国学者在借鉴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越南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评述,先后出版了关于越南革新开放的著作,北大、厦大、清华、广西和云南高校攻读东南亚学科的一些硕士生与博士生也以这一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的有益探索,促进了我国的越南问题和中越关系研究的发展,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功不可没。

但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国内学术界前一段对越南革新的研究,介绍和评论性成果居多,关于中越两国改革的比较,则主要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其中有关越南革新的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性论著和有份量的专门著述,大都是20世纪末出版的,而近十多年来,越南革新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与变化。

当前,世界进入了新的世纪,中国改革和越南革新都相继步入深水区,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和总结经验教训。在新的环境下,两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的转换等方面都面对许多复杂问题,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结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方面都需要有新的探索与创新。因而,撰写和出版关于越南的革新,并与中国的改革作全面系统比较研究的专著,十分必要,且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成果除导论外,分为六章,既有对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性质、特征、内容、主要经验的全面阐述和总结,又有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异同概括性的比较,是一部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性的专著。其基本内容和写作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全书的理论依据,并构筑本书的整体框架,立论明确,架构清晰;二是在吸收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越南革新以来历届党代会的文献资料,并对越南进行了实地调研,资料丰富,内容充实;三是对越南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党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对外关系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系统的剖析,阐述了越南革新的理论发展逻辑,并总结了革新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论述全面,分析深入;四是将越南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比较,揭示了两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观点鲜明,颇具新意。

通读全书,我认为有两大重要贡献:

第一,本书没有停留在一般性叙述和介绍的水平上,而是紧紧扣住革新的指导思想、理论思维与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作了深层次的论述,明确指出越南革新的理论思维与创新路径的立足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越南革新的首要特征是按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的。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或革新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实质上也是一场带来革命性的体制变革,发展道路绝不是平坦的。在革新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澄清人们思想中存在的种种疑虑和模糊观念,而且要批驳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各种攻击和歪曲,并排除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苏东剧变,集中计划化模式的垮台,并非马恩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垮台,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事业的成就证明,发展中国家越过资本主义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没有过时,是完全现实可行的,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然而其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本书论述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思想路线基本问题,阐明了革新的原则和方向,肯定了越南共产党多次重申的越南革命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定地按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方向来发展国家,这是本书的一大重大理论贡献。

第二,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视角,对中越两国的改革和革新作了全面系统的比较,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涵盖了政治系统、党的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对外关系等五个方面,既论述了相同与相似之处,又分析了差异与不同特色,剖析细腻,令人读来一目了然。“改革”和“革新”虽有提法的差异,但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在目标和性质方面,中越两国都认为:“改革”和“革新”是带有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最终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所谓改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越南的革新不仅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了苏联、东欧各国改革的教训,而且借鉴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由于中越两国有大体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越南传统文化基本上源于中国。两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独立与建国后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两国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基本相同,中国的改革起步较越南早,越南在经济革新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汲取中国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991年越南学者编撰的《在改革道路上的中国》一书的序言就曾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研究家们的一个头等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对外政策的演变,这个政策对亚洲和世界形势发生不小的影响。”同时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其认识和理论观点、内容、方法与步骤,战术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各种新的矛盾与冲突及其制约或摒弃的方法等,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价值的贡献,对于许多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事业都是有裨益的。”

可见,中越两国的改革有许多可以彼此吸收与借鉴之处。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历史背景、起步时间和原来的基础不同,中越的改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但共同点大于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有一种故意夸大两国改革差异性的论说,在越南也有人夸大两国改革发展的差异,企图拉开越南与中国的距离,甚至有一种“去中国化”,实际是脱离社会主义发展轨道的错误倾向。诚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越南的革新视为中国改革的复制与翻版,但也不应违背胡志明主席关于两国友好关系的一贯教导,无视两国的改革彼此吸收与相互借鉴的实际。

中越两国的改革是具有国际意义的伟大工程,改革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有巨大的国际影响。中越两国改革开放的比较研究是全新的课题,但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罕见,课题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填补了这一领域的薄弱环节,为越南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奉献;本书的出版对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我国改革的深化亦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著作问世之际,谨以此文表达衷心庆贺之情谊。梁志明2015年立春日于北大人文学苑导论

目前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越南被认为是除了中①国以外,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为成功的国家。越南社会主义革新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与越南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前都按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加上两国历史文化背景相近或相似等原因,两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必定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越南在注重学习中国和世界各地经验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符合越南本国实际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①“改革开放”在越南称为“革新”(),但具体领域的变革也称“改革”(),如“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为了便于中文的表达,除特别说明之处外,本书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革新”不作区分。第一节越南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性质与特征一 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指导思想

自1986年实行革新以来,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首先基于理论思维的革新。越南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越南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因而所谓理论思维的革新,就是要结合越南的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充实胡志明思想,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越南的具体实践”。

越南共产党非常注重理论思维的革新。可以说,理论思维的革新,是引领越南社会主义体制革新的一根红线。越共中央认为:为了推动社会的革新,党必须经常自我革新以提高执政的理论水平和能力,而首要的是理论思维的革新。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开创者、越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阮文灵曾说:“说到思维革新,最根本的就是理论思维的革新。”

实际上,越南共产党理论思维的革新,就是在对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辩论的基础上获得思想理论的新突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严重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宣布人类社会将以资本主义模式走向终结。在越南国内,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越南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否正确产生了怀疑。在这一严峻形势背景下,中国渐进式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推进,给了越南共产党坚定的信念支持。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在越共七大(1991年)召开后不久,越共中央书记处和部长会议先后于1992年5月和7月发出指示并签署决定,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并设立“KX-10号”研究项目,组织全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教员参与到该项研究和调查工作中来。该项目先后举行了两次大规模讨论,举行了373次研讨会和座谈会,汇集了691篇研究报告、32份会议纪要,集合成13部内部报告文集;课题组还在全国近50所高校和党校内进行问卷调查,共搜集到了625个需要解答的问题。之后,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经过审查和筛选,决定选取四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解答。这四个问题就是: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学说、关于当今时代的一些问题等。根据中央指导委员会的指示,课题组就四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论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一个结论性的文件作为教材编撰的依据。1994年7月,《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初稿》一书在内部发行,经过听取越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意见,并在当年有2400多名干部和教员参加的暑期培训班上进行了介绍,征求了600多名教员的意见之后,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给出结论性意见,并于1996年出版了《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一书,作为越南编撰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的最基本的指导方针。《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一书的编撰和出版过程,体现了越南共产党以实践经验的总结作为理论创新的依据的特点。越共八大以来各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沿革了这种“设立研究课题—分解课题并分头在全国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研究分报告—对分报告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形成总报告—提交中央文件起草领导小组—形成最终报告”的路径。这实际上也是越共思维革新或者说理论创新的路径,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一书不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还紧密地结合了越南当时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革新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不仅批驳了反社会主义势力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种种攻击和曲解,而且特别着重澄清苏联剧变后在人们思想中存在的种种疑虑和模糊观念。该书的结论是:苏联和东欧的垮台,实质上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即集中计划化模式的垮台,而不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垮台;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依旧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当前这段曲折,这将使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变得更长,但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0世纪90年代初的这场思想斗争,可以说开创并奠定了越南思维革新的总体思路,是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确立了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思想路线等基本问题,明确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此后,越南共产党多次重申越南革新已经做出选择,那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定地按照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来发展国家。二 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特征

越南共产党的文件并没有明确概括出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特征,但越南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越南革新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越南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富协认为越南革新过程的特征有:第一,越南的革新是全面性的改革,它是以经济革新为开始,发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革新,是从路线到政策、从国内政策到对外政策的革新,是从思维、认识、思想的革新到实践的革新;第二,越南革新的起点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在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社会基础上,按前苏联模式建立的集中管理计划化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三,越南的革新是自下而上、由点到面逐步全面推开的过程,其始于思维革新,尤其是经济思维的革新;第四,越南革新全面协调地进行,经济革新是重心,并且是出发点,尤其是始于农业;第五,越南革新的根本动力来自本国实践发展的需要,但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对内实行革新、对外实行开放和融入国际社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第六,越南的革新是一个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的剧烈而长期的斗争过程,这种斗争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是思想方面;第七,越南的革新是在越南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同时越南共产党也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这是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事业成败的关键。

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学者阮有悌认为越南革新事业的特征有:第一,革新事业按照社会主义定向进行;第二,这是全面而有侧重点的革新,按照每个时期的每个阶段的情况,逐步而有序地进行;第三,经济革新与政治系统革新相联系;第四,革新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发展;第五,革新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越南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武文园从指导思想方面概括了越南革新的特征,他认为:越南革新的指导思想是坚定、创新和发展,即越南共产党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坚定地按照社会主义方向来发展国家,同时还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越南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事业的基本方针是保证政治、社会的稳定,发挥各种力量以保持国家的持续发展。

纵观20多年来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越南的革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革新是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指导的越南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二,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它经历了由点到面、从个别领域的试点开始到全面铺开并逐渐深化的过程,其中,经济革新引领其他领域的革新,而农业的革新又走在最前面;第三,它源于越南本国实践的需要,但外部因素也对其产生了影响,并且影响越来越明显;第四,革新的具体目标随着实践发展而有所调整,但发展经济是贯穿始终的最为重要的中心目标和任务;第五,思维革新和思想理论斗争贯穿整个革新过程。三 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经验

越南共产党非常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越共每一届党代会都会对前一时期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且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

2006年越共十大报告总结了越南社会主义革新20年的经验教训,包括五点:第一,在革新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胡志明思想为基础,坚定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的目标。第二,革新要全面、协调,有继承、有摈弃,形式与方法要相符。第三,革新要为了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从实践出发,对新生事物要有敏感性。第四,高度发挥内力,同时大力开拓外力,在新的条件下,把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相结合。第五,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战斗力,不断改善政治系统,建设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人民的权利。

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对十大以来越南在全面融入国际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总结,得出五点经验:第一,在任何条件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革新的目标和路线,坚定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坚定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的目标;革新要全面、协调并有适当的步骤;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要与建设独立、自主的经济制度和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本色相结合;扩大和发扬民主必须与加强纪律和纲纪相结合。第二,必须切实重视增长的质量、效果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强融资要与有效使用国内外资金资源相结合;发展生产力要与建立和完善生产关系、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定向协调进行。第三,要把经济增长与落实社会进步与公平紧密联系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巩固国防安全、加强对外关系相结合;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两大战略任务。第四,要特别注意巩固和建设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廉洁、强大、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的党;提高国家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提高祖国统一阵线和各人民团体工作的质量。第五,领导和指导工作要非常敏锐、坚决、富有创造性,要贴近国家的实践要求,及时采取与新情况相符合的各种措施;要加强宣传工作以增强社会共识,要发挥整个政治系统和全社会的力量。

在越共十一大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增补)中,越南共产党总结了自成立80年来领导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五点重要经验,包括:第一,要牢牢地把握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旗帜。民族独立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而社会主义则是民族独立的坚强保证。第二,革命事业是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和为了人民的事业。第三,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团结,包括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各民族的团结和世界各国的团结。第四,要把民族力量和时代力量结合起来,把国内力量和国际力量结合起来。第五,党的正确领导是决定越南革命胜利的首要因素。

以上三个方面,分别是越南共产党对革新20年、越共十大以来的5年实践以及越共成立80年来执政经验进行的总结。由此不难看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目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独立、坚持发挥国内外各种力量、坚持与时俱进等“六个坚持”,是越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目标和最为宝贵的经验。第二节中越两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异同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别。这些异同一方面体现在两国对“改革”和“革新”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中越两党对本国社会主义认识的差异。一 “改革”和“革新”的异同1.内涵

中文把越南的改革翻译为“革新”,越南文为,英文一般译为renovation;而我国的改革,越文译为,英文译为reform。尽管字面表达不一样,但一般认为,中越两国的改革或革新没有根本性的不同,越南之所以称为革新,只是为了显示其独特性。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越南理论家杨富协教授认为,“革新”与“改革”不完全等同。杨富协认为,尽管“改革”也会使社会生活的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只是个别和局部的变化;而“革新”包含了“改革”的内容。例如,“行政改革”只是越南“革新”的内容之一,而“革新”不仅像“改革”那样引起个别和局部发生变化,而且是全面的改变,其结果是引起发展模式的变化。越南在革新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改组”、东欧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但并非照搬照抄、机械地采用,而是有不同的主张和做法。杨富协的观点只代表越南部分学者的观点。实际上这也是越南语对“改革”和“革新”表述的一种习惯,即把整体的改革称为“革新”,而把具体部门尤其是行政部门的改革称为“改革”,如“行政改革”。但有时也不加以区分,如“政治体制改革”就称为“政治系统革新”或“政治革新”,但多数情况下称为“革新”,如“经济革新”“思维革新”等。2.目标和性质的异同

越南学者认为:革新尽管不是社会革命,但这是一个带有革命性质的过程,具有革命的意义,在国家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有突破性的步伐。越共六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由国家管理的、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份的商品经济”,九大政治报告概括为“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越南党内和理论界都认为,越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是根据越南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市场经济模式。越南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中国的做法,同时也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具有本国的特征。

越共八大报告指出:革新事业是按照社会主义定向进行的。革新不是自我取消社会主义的目标,而是为了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革新不是远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而是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学说的正确性,以他们的学说作为越南共产党和越南革命事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革新不是对过去的认识和做法的全部否定,而是为了肯定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做法,放弃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做法,并采取新的认识和新的做法,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要求。在2006年召开的越共十大上,越共中央再次强调:革新和发展不是摈弃社会主义目标,而是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和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革新是全面的革新,但革新和发展有中心和重点,必须把三大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即经济发展是重心,党的建设是关键,文化发展是社会精神的基础;革新和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总结人民的丰富实践,最终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标;革新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力量,这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要重视调动外部力量,通过融入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革新和发展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战斗力,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的权利,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和为了人民的越南社会主义法权国家。

在中国,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可见,我国把改革开放的性质定义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共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见,在目标和性质方面,中越两国都认为:“改革”和“革新”是带有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最终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改革与越南的革新,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所谓改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3.起点和背景的异同

越南革新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试点,正式起点是1986年召开的越共六大。杨富协教授认为,越南革新的背景和动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越南革新的基础条件,是机械地把苏联模式运用于越南。第二,越南革新前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一个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并且还经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而连续多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本来就已经很贫困落后的越南雪上加霜。第三,革新前,越南的外援被割断,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孤立。第四,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组或改革的失败或成功,对越南的革新过程产生了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正式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允许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当时的国内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而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为了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可见,中越两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尽一致。其中,相同之处在于,一是国家刚刚经历了战争或者内乱,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必须做出变革寻找出路;二是两国在改革前都实行苏联模式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三是两国的改革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并且把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4.路径的异同

越南学者认为:越南的革新是全面而有侧重点的革新,符合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情况,是逐步而有序进行的。越南的革新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全面进行,但革新并非同时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同步进行。它是以经济革新为开始,发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革新;是从路线到政策、从国内政策到对外政策的革新;是从思维、认识、思想的革新到实践的革新。在革新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把建设和整顿党作为关键,将之与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社会精神的基石结合起来。以上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保证国家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经济革新与政治系统革新相联系,而且,在越南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越南都提出具体目标以及实现那个目标的具体措施,但始终围绕着一个总体目标,那就是在越南建成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

越南把革新、稳定和发展相联系,提出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越南共产党认为,没有政治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与保证政治社会稳定具有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保证政治社会的稳定是国家按照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稳定并不意味着停滞,稳定也包含了革新。因此,越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逐步革新政治和社会,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稳定中革新,为革新而稳定,这正是解决好经济增长和政治社会关系的钥匙。越共十一大之后,越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于中国的改革路径,邓小平从来都强调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强调稳妥地进行改革,这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讲话中经常出现。“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迫切的问题是摆脱贫困,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第一位的;而目前,改革每走一步,其整体性关联就越来越明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因此,当前的改革既要坚持渐进改革原则,还要把渐进式改革与不失时机、有重点地突破结合起来;要坚持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坚持整体性原则,宏观规划、有步骤改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改革,开始注重于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则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五个文明”综合协调发展的思路。

可见,中越两国的改革都属于渐进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这种改革就是在原有体制内进行的调整,是从点到面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两国都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既要兼顾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社会稳定,把改革、发展与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综合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 中越两党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异同1.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越南理论界也一直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特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但还没有就社会主义的本质给出明确的答案。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最重要、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发展阶段、具有许多优越性的品质,如:更加富裕、更加公平、人民更加幸福。”胡志明则说过:“社会主义首先要使人民摆脱贫穷,使每个人都有工作。保证他们的温饱和幸福生活,总之,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民富国强。”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增补)提出了越南社会主义的八个特征,即“我国人民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人民当家作主;有以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进步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有饱含民族特色的先进的文化体制;人们的生活温饱、自由、幸福,同时具备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全体越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建立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和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了友好与合作关系的社会。”2.对国家发展阶段定位的异同

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自1956年以后,我国完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艰苦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共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越共七大最早提出越南处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越共九大进一步明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正由过渡时期的初始阶段向工业化和现代化阶段转变。《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2011年增补)继承了1991年越共七大上通过的纲领对越南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并且再次明确了它的内容、目标和方向,指出:“这是一个深刻而彻底的革命过程,一个为了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而在旧的事物和新生事物之间发生复杂斗争的过程,它必将经历一个有很多发展阶段、多种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交叉并存的长期的过渡时期”;“我国结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与之相符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上层建筑,为我国成为一个日益繁荣和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可见,越南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具有相似性,但越南认为过渡时期之后才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可见,越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准高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准。3.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异同

对“计划”“市场”“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年探索之后,我国正式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作用,同时发挥国家在全局性问题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01年,越共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其含义为:越南的市场经济是按照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但目前还未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历史中的一种新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新市场经济模式仍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规律,但它必然带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共同属性是生产经营主体的自主性;按价值、价格和供求规律运行;对内开放国内市场,对外融入世界市场等;其特殊性表现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即它不否认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是确定越南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同的基础。越南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定向性,体现在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的社会特征方面,它是按照国家和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目标作为定向,控制经济的运行。越共十大提出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2011年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也继续把建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作为目标。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国家管理的、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商品经济体制,它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又受到社主义本质和原则的指导和支配。其中,市场机制通常得以充分和灵活地用来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合法致富和减少饥饿、消除贫困,实现‘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目标。”4.党的指导思想的异同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991年6月,越共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胡志明思想”的概念,并明确胡志明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越南共产党和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2011年越共十一大通过的修订后的党章再次明确:“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发挥民族的美好传统,吸收人类智慧的精华,把握客观规律、时代趋势和国家的实践,提出正确的、符合人民意愿的政治纲领和革命路线。”

可见,中越两党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本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两党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代的领导集体,对本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概括,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越南则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不断补充和挖掘胡志明思想的内涵,而没有形成当代领导人的理论。此外,越南更加强调列宁思想对越南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其原因是由于越南把本国的发展阶段定位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越南的社会主义主要是根据列宁的关于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尤其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对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作用。第三节本研究项目相关情况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越两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两个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不少相同和相似之处。当前,两国的改革都进入了深化阶段,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也很相似,因此,研究和了解越南革新的经验得失并与我国的改革进行适当的比较,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对越南革新问题的研究始于1991年中越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后。最初的作品以对越南经济改革情况进行介绍为主,如广西社科院古小松所著《越南的经济改革》(1992)是最早的一部专门介绍越南经济改革的专著,之后陆续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成果,如云南社科院王士录的《当代越南》(1992)、北京大学教授梁志明等的《当代越南经济革新与发展》(1996)、云南社科院刘稚的《当代越南经济》(2000)等。

2001年以后,随着两国和两党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国内对越南革新的研究逐步深入到经济、政治、外交和党建等各个层面,并陆续发表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如许宝友著《转型时期的越南执政党建设:特点、挑战与应对》(2001),黄胜伟著《越南外交:从“一边倒”到“走平衡”》(2001),谷源洋、潘金娥著《越南庄园经济探析》(2001),杨云宝著《越南革新开放的基点、现状和发展趋势》(2002),蔡国英著《越共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举措及其成果》(2005)等。近五年来,随着越南革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南问题已经引起很多高校师生的研究兴趣,不少硕士和博士论文都以越南问题作为选题,研究角度从越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到中越关系都有所涉及,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具体。这些成果为国内相关学者和政府部门了解越南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信息。

国内对中国和越南两国改革进行比较的文献有两部,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越南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共同完成、谷源洋和武大略共同主持的《越南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其与中国的比较》(1996),该成果同时以中文和越文在两国出版,在越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和越南社会科学院合作研究的课题成果《中越经济改革比较研究》(刘咸岳、黎友层主编,2002),该专著对中越两国经济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如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黄云静所著《越南革新与中国改革进程比较》,该文对1998年前两国的改革进程及在各阶段的成败得失作了简要的比较;清华大学陈明凡著《越南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比较》,对中越两国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比较。2011年出版的潘金娥所著《越南政治经济和中越关系前沿》和2012年出版的陈明凡所著《越南政治革新研究》,则可看成是本研究项目的前期成果。

从上述已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学界对越南的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以介绍越南情况为主,尤其是对越南经济改革的情况介绍的成果最多;第二,有少数学者对中越两国改革进行比较,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改革领域;第三,对越南革新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都是2000年之前的,近十多年来越南革新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研究文献内容已显陈旧;第四,目前还没有从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角度来对中越两国的改革进行全面比较的成果。

有鉴于此,本课题力争突破上述已有成果的局限,根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角度,对越南的革新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越南社会主义革新与中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进行比较,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读者展示一个认识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全方位的新视角。二 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相关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和研究框架;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越南革新以来历届党代会的文件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案头分析,并结合对越南实地考察中了解到的情况,对越南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党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对外关系等五个方面,全面揭示越南革新的理论发展逻辑和实践中的经验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进行适当的比较,反映两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2.主要内容

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和六章。

导论:概括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性质、特征、主要经验;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进行概述;介绍本研究项目的相关情况。

第一章:对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让读者对越南革新的背景、缘起和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基本状况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第二章:阐述越南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创新的内容以及农业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当前的问题进行概括,并对中越两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比较。

第三章:阐述越南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国会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和发展方向,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成果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越两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具体制度、具体政策的异同进行比较。

第四章:阐述越南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包括对党建理论的研究与总结、对领导体制改革的探索等,并对中越两党关于长期执政合法性的论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五章:全面介绍越南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对中越两国在相关方面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进行比较,提出两国在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共谋发展。

第六章:系统介绍革新以来越南外交战略的演变过程与特点,越南与周边国家、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外交关系发展状况,越南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状况等,并对中越关系的发展过程、现状和前景进行概括和分析。

最后是参考文献。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越南语原文文献目录均已翻译成中文。3.基本观点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越南社会主义革新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试点探索阶段;(2)始于1986年的越共六大,并在1991年越共七大之后进入快速发展和全面革新阶段;(3)2006年至今,越南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的全面开放阶段。第二,过去20多年来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成功,归因于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的目标、适当的改革步骤;在改革过程中,越南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学习和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不断创新理论思维,勇于实践探索。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越南革新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弊端逐渐显现,在国际局势变动的影响下情况日益复杂,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面临挑战。今后,越南能否克服挑战继续往前发展?能否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是即将于2016年召开的越共十二大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越共十二大的方针和路线,将决定越南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第三,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有相同和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差别,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中越两国的改革经验尽管不可复制,但值得相互借鉴。

本研究认为,中越两国改革的经验与得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相互借鉴。如在经济体制方面,中越两国都需要继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越南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重视,而越南在党建方面的做法也有其独到之处,中越两党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以保证在一党执政条件下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和医疗卫生方面,两国应相互合作,共谋发展;越南对外战略调整对中越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应该重视并调整对越关系的思路,妥善处理历史和现实问题,旨在使中越关系沿着正确的航道发展,造福两国人民。4.写作安排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立项的重点课题《越南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及其与中国的比较》的最终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潘金娥研究员主持,在京研究越南问题的主要专家学者参与,希望通过专家们高水平的合作研究,使这项成果能够反映当前我国学者对越南社会主义革新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课题组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谷源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何胜,新华社高级记者、原驻河内分社社长张加祥。此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梁志明也参与了课题组的讨论。本书由潘金娥统稿。各部分作者如下:

导论:潘金娥

第一章:潘金娥、谷源洋

第二章:潘金娥

第三章:陈明凡

第四章:陈明凡

第五章:张加祥

第六章:何胜、潘金娥第一章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历史沿革

本章对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历史背景、总体进程、演变特点、现状与前景等进行概括和分析,旨在让读者对越南社会主义革新有一个简要的整体性的把握。本章共分为五节。第一节回顾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历史背景;第二节介绍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试点和探索;第三节介绍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启动与转折;第四节阐述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深化;第五节分析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现状与前景。第一节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历史背景一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制约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布越南独立,之后不久,法国发动了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重新陷入了长达9年的抗法战争,直到1954年北方获得解放。抗战胜利后,越南劳动党(越南共产党的前身)在北部地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私人资本进行国有化,把个体经济纳入合作社,目标是建立只包含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经济成分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最终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计划化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在越南有几个含义:一是实行社会主义大生产,包括对工商业实行国有化和对农业实行集体所有制,同时进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三场革命”,②对私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等;二是“集体做主”;三是实行集中计划化经济;四是把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五是国家垄断对外经济。

②越南历史学者邓风()认为,这是时任越共总书记黎笋创造的一个概念,目前越南理论界对此了解的还很少。根据越共四大报告中对“集体做主权利”的解释,其含义为国家及其干部要无条件地服务于人民,而人民要对国家、集体和社会承担应有的义务——笔者注。

经过5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60年,越南北方的国有企业部门占固定资产总值的83.5%,占物资生产部门流动资金总额的79.6%,占社会总产品价值的38.4%,占国民收入的33.1%,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占基本建设部门总产值的67.1%,占商业流动资金总额的80.5%,占社会零售总额的45.7%;而私人和个体经济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55年的89.2%下降到了1960年的5%。在农村,农业合作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到1974年,几乎所有的初级合作社都转为高级社,97.3%的农户参加了高级社,社的规模调整到拥有200公顷土地,800个劳动力。经过2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私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所有物资生产部门几乎完全被取消了,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经济的重要生产领域占有压倒性的比重,1974年占工业总产值的97.7%(其中国有企业占72.2%),占农业总产值的69%(其中国有企业占3%),占基本建设的87%(其中国有企业占74.9%)、占商品流动资金总额的100%(其中国有企业占92%)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1.4%(其中国有企业占55.3%)。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只剩下微不足道的比重,且主要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并以个体形式存在。1974年,只有6.67万名个体手工业者,占工业产值的2.3%。

尽管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越南党内也出现分歧,一些领导人被迫辞职,其中包括长征被迫辞去党的总书记职务,但北方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所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1958年,北方的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1959年,越南北方粮食产量达519.3万吨,人均稻谷产量达334公斤,北越成为当时东南亚稻谷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地区。这些成就,为越南取得南北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方解放,原南方政权“越南共和国”宣布垮台。1976年12月召开的党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越南劳动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并把“越南民主共和国”改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此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对南方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合作化运动,并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生产和流通,使南方走向社会主义大生产,使南北两方的经济趋于一致。实际上,南方解放前的胡志明市周边,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根据越共四大的决定,南方要在5年内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于是到1980年,南方90%以上的私人企业被没收或者合并,87%的农户和78%的土地被强行集体化,约1/3的城市人口被赶到条件十分恶劣的“新经济区”。这一过激的政策,导致很多商业资本家逃往国外,南方大部分工厂停止生产经营,大片农田荒废,商业凋零,包括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等数百万人逃往国外,南方商业中心西贡从之前的初具繁华变成一片惨淡破败。

南北统一后,越南效仿苏联模式建立了偏重于生产关系、高度计划化的集中包给制经济体制。越共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整个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并强调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和技术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