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肛肠疾病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4:47:41

点击下载

作者:田振国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肛肠疾病分册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肛肠疾病分册试读:

前言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

肛肠疾病的发病率近年呈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成药因其易于保存、服用方便和便于携带等特点,在肛肠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承担了组织编写《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肛肠疾病分册》的任务。在田振国会长的组织领导下,40余名专家,历时6个月,编写完成了肛肠病学科的20个病种,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的指导下,经过几轮修改后形成定稿。

本书对每个病种从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详细阐述,其中治疗一项总括了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辨证要点、治法、中成药,然后对每个具体证型进行详细描述,重点强调同一证型下不同中成药选用的区别。全书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本书撰写得到了韩宝、李国栋、赵宝明、凌光烈、杨东生、周建华、姜春英、刘仍海、杨向东、樊志敏、张国胜、田建利、韩平、赵刚、刘佃温、宋太平、杨伟、孙化中、崔亚萍、于永铎、何永恒、鲁明良、石荣、黄德铨、高记华、柳越冬、柯玮、曹波、魏峰明、张燚、张虹玺、孙昱、李师、隋楠、邹振培、柳玲、张铁辉、殷志韬(排名不分先后)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期日后修订完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肛肠疾病分册》编委会2016年11月15日第一章痔1 范围

本《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规定了痔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痔的诊断、辨证、治疗。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痔(hemorrhoids)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由血管静脉丛扩张,纤维支持结构松弛、断裂而形成的肛垫移位及病理性肥大形成的软团块;外痔是由肛周皮下血管扩张、炎性肿胀而隆起的软团块;混合痔则是内痔与外痔相对应部位的融合。痔的形成主要与排便困难、腹泻、低膳食纤维饮食、怀孕、内括约肌功能紊乱、遗传、年龄、解剖学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内痔”“外痔”“内外痔”“牡牝痔”范畴。3 流行病学

有关国内的痔病发病率报道不一,但总体来讲痔病患者占肛肠疾病患者比重较大。痔是肛肠专科医生必须会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1975~1977年我国曾普查了155个单位,其中痔病患者26503人,占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的87.25%,占总受检人数的46.3%。1983年报道区域内4174人的肛肠疾病发病情况,痔病患者占患肛门直肠疾病人数的74.94%,占受检人数的15.14%。1995年报道对南方某部队的4935人进行肛肠疾病调查,其中痔病患者占患肛门直肠疾病人数的86.62%,占受检人数的38.84%。2000年报道区域内的肛肠疾病调查情况,其中痔病患者占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的46%。最近的一次调查数据显示,痔病患病率在农村和城市中介于47.2%~50.3%。4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不是十分明确,但常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解剖因素:由于肛门直肠位于人体最下部,其血管及其分支压力增大,影响肛门直肠血液回流。②感染因素:痔静脉丛的血管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可导致部分血管壁纤维化、脆化、变薄,使得局部静脉曲张。③排便因素:粪便不易排空,对直肠下段、肛管部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血管受压;排便次数多,腹压增加,肛门直肠部静脉回流障碍。此外还与饮食、遗传、妊娠和分娩、慢性疾病、职业和年龄等有关。

痔病患者通常伴随着便秘和肛管静息压升高,痔组织的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纤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同时,患者的肛垫微循环和一些血液生化指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尚不确定这些变化与痔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病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涉及几种学说,如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肛垫下移学说、肛管狭窄学说,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学说、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等。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Treitz肌随年龄增长而出现退行变性现象,表现为疏松、扭曲、断裂,这是肛垫下移学说的主要依据。关于痔组织血管的形态变化,目前获得的比较确切的结论是窦状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血管壁结构变化和完整性破坏,这是痔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突出特点,也很好地解释了痔病患者出血症状。5 临床表现

临床可表现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症状。内痔可间歇性便血,随着病情进展痔核可脱出;外痔一般仅有肛门部坠胀感、异物感,或伴有局部红肿、渗出、破溃,或伴肛缘皮下突发青紫色的肿块,疼痛剧烈,或肛缘皮下柔软青紫色团块隆起,经按压可消失,或肛门边缘赘生皮瓣,一般无明显疼痛和出血;混合痔表现可兼有内痔、外痔的症状和体征。6 诊断6.1 临床表现

内痔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的主要症状是肛门部有软组织团块,可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6.2 体征6.2.1 肛门视诊

肛门视诊可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以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6.2.2 肛管直肠指诊

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度、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度、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还可以排除肛管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6.2.3 肛门直肠镜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6.3 实验室检查(1)大便隐血试验 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2)全结肠镜检查 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及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7 鉴别诊断

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及炎性肠病等进行鉴别。8 治疗8.1 西医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痔的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其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8.1.1 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可采用含有角菜酸黏膜修复保护和润滑成分的栓剂、乳膏及含有类固醇衍生物的药物,可在急性期缓解症状,但不应长期和预防性使用;全身药物治疗,如常用药静脉增强剂可改善肛周痔区静脉循环,以及抗炎镇痛药能有效缓解内痔或血栓性外痔所导致的疼痛。8.1.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式涉及注射疗法、结扎疗法、器械治疗、痔切除术、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多普勒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术及其他手术。8.2 中成药治疗方案8.2.1 基本原则

中医学主张痔病的治疗应内治和外治并重,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稳定的效果。8.2.2 治疗8.2.2.1 分证论治(表1-1)表1-1 痔分证论治

以下内容为上表内容详解,重点强调同病同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1)风伤肠络证 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浮数。【辨证要点】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凉血祛风。【中成药】地榆槐角丸(表1-2)。表1-2 痔风伤肠络证常用中成药(2)湿热下注证 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大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辨证要点】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灼热疼痛或有滋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清热燥湿。【中成药】痔速宁片(表1-3)。表1-3 痔湿热下注证常用中成药(3)气滞血瘀证 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辨证要点】肿物脱出肛外,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消肿。【中成药】化痔胶囊、致康胶囊(表1-4)。表1-4 痔气滞血瘀证常用中成药续表(4)脾虚气陷证 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要点】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升提。【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表1-5)。表1-5 痔脾虚气陷证论治8.2.2.2 对症治疗(表1-6)

对症治疗(外治)——药物外敷、熏洗法。

中医学除重视整体外,对局部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采用药物直接涂敷于肛门局部及中药煎汤熏洗肛门局部治疗痔病。包括栓剂、乳膏、洗剂。中药煎水坐浴可消肿止痛、燥湿止痒。中药常用药有五倍子、芒硝、冰片、明矾、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苦参、三七、珍珠、荆芥、无花果叶等。表1-6 痔对症治疗续表

以下内容为上表内容详解,重点强调不同症状选用中成药的区别。(1)便血 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治疗原则】清热止血。【中成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栓)、九华痔疮栓、普济痔疮栓、化痔栓、肛泰软膏、龙珠软膏、肤痔清软膏(表1-7)。表1-7 痔便血常用中成药续表(2)局部不适 包括肿胀脱出、疼痛、潮湿、瘙痒等。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或潮湿、瘙痒。【治疗原则】清热、消肿、止痛、收敛、止痒。【中成药】金玄痔科洗剂、四黄膏(表1-8)。表1-8 痔局部不适常用中成药续表9 预后

预防本病及治疗时需积极纠正大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尽可能缩短排便时间,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燥,饮食上需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并且避免久坐久立,经常进行提肛锻炼。(李国栋)参考文献

1.张东铭.痔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俞国安.4174人肛门直肠疾病普查报告[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1):34-36

3.黄少明,吴印爱.南方某部队4935人肛肠疾病的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15(3):220-221

4.顾强.肛门直肠疾病3002例分析[J].甘肃中医,2000,13(5):41-42

5.陈平,田振国,周璐,等.湖北省城区居民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药科学,2015,5(5):188-191

6.陆金根,丁义江,李国栋.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7.王健,李丁.痔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1):193-196

8.李国栋,寇玉明.中西医临床肛肠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第二章肛 裂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肛裂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肛裂的诊断、辨证、治疗。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肛裂(anal fissures)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行全层裂开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目前,本病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肌痉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钩肠痔、裂痔”的范畴。3 流行病学

我国统计资料显示,该病男性多于女性,而在欧美国家则女性多于男性。另外其多发于青壮年,老人和儿童较少。再有其发病率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占20%,仅次于痔疮居第二位。4 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肛裂的发生与解剖、外伤、感染及内括约肌痉挛等因素有关(表2-1),为肛管上皮慢性非特异性放射状纵形感染性溃疡,呈梭形或椭圆形。其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2-1 肛裂的原因注:其病位主要涉及直肠、肛门。

1.肛管皮肤上见一梭形裂口。

2.裂口下端皮肤因炎症改变,浅部静脉和淋巴回流阻碍,引起水肿和纤维变性,形成结缔组织外痔。

3.裂口上端肛门瓣和肛乳头水肿,纤维变性,易形成肥大乳头。

4.内括约肌常痉挛收缩,裂口供血不足,且受到粪便和肛腺分泌物的刺激、感染,使裂口边缘增厚,周围充血、变硬,可见内括约肌环肌纤维。

5.裂口的侧缘纤维变硬,周围组织发生脓肿,破溃到肛管,形成肛瘘。

6.由于裂口底部内括约肌纤维变性明显,内括约肌呈痉挛状态,肛管压力增高。

总之,肛裂可见裂口、结缔组织外痔、肛窦炎、肛门梳硬结和瘘管几种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肛管皮下肛窦通道、上皮样囊肿、肛腺、腺管进入平滑肌和纤维变性。

中医学认为是因阴虚津液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而致大便秘结,粪便粗硬,排便努挣,使肛门皮肤裂伤,湿热蕴阻,染毒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中医辨证在初期多为实证,后期多为本虚标实之证。5 临床表现

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烈锐痛,可持续数小时,少量便血,色鲜红,可伴有大便秘结、肛门分泌物、瘙痒等。肛裂好发于肛管后正中或前位,纵形裂口或纵行梭形溃疡,溃疡基底部新鲜或呈灰白色,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皮下瘘。6 诊断6.1 中医诊断(1)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2)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Ⅰ期肛裂。(3)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于Ⅱ期肛裂。(4)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Ⅲ期肛裂。6.2 西医诊断

诊断要点:(1)多有便秘病史。(2)具有肛裂疼痛周期。(3)肛管前、后正中部位有梭形裂口或溃疡。7 鉴别诊断

肛裂需与肛门皮肤皲裂、炎症性肠病肛管溃疡、肛管部鳞状细胞癌、梅毒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鉴别(表2-2)。表2-2 需与肛裂鉴别的疾病续表8 治疗8.1 西医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需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粪便,以终止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同时解除伴随的各种并发症;临床多选用消炎镇痛、解痉及软化粪便的口服药或外用药。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肛裂,可以采用手术疗法。8.2 中成药用药方案8.2.1 基本原则

肛裂病因多由过食辛辣、炙煿之品,实热内生,热结肠腑;或久病体虚,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粪便秘结,排便努挣,擦破肛门皮肤,复染邪毒,长久不愈,形成溃疡。治法上常以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活血止痛为基本原则,临证时要结合具体病机,灵活运用。8.2.2 治疗8.2.2.1 分证论治(口服,表2-3)表2-3 肛裂分证论治续表

以下内容为上表内容详解,重点强调同病同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1)热结肠燥证 发病初期外感风火燥热邪气者多见,症见便时肛门灼热疼痛,甚则面赤汗出,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滴血,或手纸带血;舌质红,苔黄燥,脉实而滑数。【辨证论治】大便干结,便时肛门灼热疼痛,大便带血,色鲜红,点滴状流出,或手纸带血;舌质红,苔黄燥,脉实而滑数。【治法】清热润肠。【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致康胶囊(表2-4)。表2-4 肛裂热结肠燥证常用中成药(2)湿热下注证 外感湿热邪气,内积醇酒肥甘者多见,症见大便干结不甚,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黏液鲜血,有时伴有肛门部湿疹,肛裂口内常有少许脓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论治】醇酒肥甘者多见;大便干结不甚,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可有黏液鲜血,或伴有肛门部湿疹,肛裂口内常有少许脓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热重于湿)、四妙丸(湿重于热)(表2-5)。表2-5 肛裂湿热下注证常用中成药(3)阴(血)虚肠燥证 老人、产后及贫血患者多见,症见大便干燥,欲解难下,便时肛门疼痛,痛如针刺,出血,口干心烦,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论治】老人、产后及贫血患者多见;大便干燥,欲解难下,便时肛门疼痛,痛如针刺,可有出血,口干心烦,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润肠。【中成药】知柏地黄丸、苁蓉通便口服液、滋阴润肠口服液(表2-6)。表2-6 肛裂阴(血)虚肠燥证常用中成药续表8.2.2.2 分期论治(外用,表2-7)表2-7 肛裂分期论治

以下内容为上表内容详解,重点强调肛裂不同分期中成药的应用。(1)Ⅰ期肛裂 发病初期,肛管皮肤浅表纵裂溃疡,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治疗原则】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促使创面愈合。【中成药】麝香痔疮栓(膏)、康复新液、九华痔疮栓(膏)、普济痔疮栓、肛泰栓(膏)(表2-8)。表2-8 Ⅰ期肛裂常用中成药续表(2)Ⅱ期肛裂 有肛裂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常呈灰白色,有分泌物。【治疗原则】解除或缓解括约肌痉挛、止痛、促使创面愈合。【中成药】麝香痔疮栓(膏)、九华痔疮栓(膏)、普济痔疮栓、肛泰栓(膏)(表2-8)。(3)Ⅲ期肛裂(慢性肛裂) 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现纤维化,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及哨兵痔等肛裂三联征存在,或有皮下瘘及肛隐窝加大加深。【治疗原则】缓急止痛。【中成药】麝香痔疮栓(膏)、九华痔疮栓(膏)、普济痔疮栓、肛泰栓(膏)(表2-8)。9 预后

Ⅰ期肛裂经药物治疗可期治愈,但易复发。

Ⅱ期、Ⅲ期肛裂经药物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柳越冬 魏峰明)参考文献

1.王强,王元和.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57

2.丁婷,柳越冬.成人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6,36(4):14-19第三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诊断、辨证、治疗。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perianal abscess)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性、慢性感染并形成脓肿。本病属于中医学“肛痈”范畴。3 流行病学

本病起病急骤、疼痛剧烈,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20~40岁居多,婴幼儿也时有发生,男性多于女性,据统计约占肛肠疾病总发病率的3%。4 病因病理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可由特异的和非特异的病因引起。

非特异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多由肛窦感染引起。肛窦是向上开口于直肠的漏斗形盲袋,其底端多数有肛腺。6~10个这样的腺体导管通向位于肛门直肠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黏膜下层及内外括约肌之间的肛腺体。当肛窦感染后,炎症顺着肛腺管蔓延波及上述间隙内的肛腺体而形成脓肿。

特异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因包括外来细菌的侵入、创伤、恶性肿瘤、放射、免疫减退状态、感染性皮炎、结核、放射菌病、Crohn病、肛瘘,也可由痔及其他肛门手术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结核杆菌等。5 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疼痛,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或有波动感,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且无明显全身症状者,多位于肛提肌以下间隙,属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出现寒战、高热、乏力、脉数等全身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局部饱满,穿刺可抽出脓液者,多位于肛提肌以上间隙,属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6 诊断6.1 分类诊断

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6.2 超声诊断

有条件者,可行肛周或肛内超声检查。病灶内部常出现液性暗区,边界清楚,有助于判定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等。7 鉴别诊断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需与骶前囊肿、化脓性大汗腺炎、肛周毛囊炎、疖肿、克罗恩病并发脓肿及女性前庭大腺囊肿等相鉴别。8 治疗8.1 西医治疗原则

肛周脓肿的治疗需去除导致和诱发本病的原因。脓成应及时切开和充分引流(除小儿外,尽量进行一次性根治;若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伴有克罗恩病、结核、糖尿病等疾病,应注意对伴随疾病的治疗;若病人有高风险状况,诸如免疫抑制使用者、糖尿病患者、广泛的蜂窝组织炎或人工辅助装置等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应用抗生素)。8.2 中成药用药方案8.2.1 基本原则

肛痈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或肛门破损染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治疗根据火毒蕴结、热毒炽盛、阴虚毒恋证型,在治疗过程中辨证使用中药、中成药。8.2.2 治疗

分证论治(口服、外用、纳肛、灌肠)见表3-1。表3-1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证论治

以下内容为上表内容详解,重点强调同病同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1)火毒蕴结证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薄黄,脉数。【辨证要点】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治法】清热解毒。【中成药】槐角地榆丸、槐榆丸、连翘败毒丸、痔炎消胶囊、痔疮丸(片)、如意金黄散、小败毒膏、龙珠软膏、肛泰栓(软膏)、牛黄痔清栓、麝香痔疮膏(栓)、九华痔疮栓、肛泰(脐贴)、普济痔疮栓、熊胆痔灵栓(膏)(表3-2)。表3-2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火毒蕴结证常用中成药续表续表(2)热毒炽盛证 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辨证要点】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治法】清热解毒透脓。【中成药】槐角地榆丸、槐榆丸、连翘败毒丸、痔炎消胶囊、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