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2:47:04

点击下载

作者:牧之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试读:

前言

为什么要讲心理学呢?

人活着就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就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出门和别人交际、在家和家人相处、在办公室和同事共事、上班、投资、做生意……

可为什么有些人活得春风得意,有些人却处处碰壁?有些人做什么都好,有些人却庸庸碌碌?有些人整天开开心心,有些人却愁苦不堪?

这一切的内部的深层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心理学,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此越来越感兴趣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做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越是复杂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学的道理才行。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有意义,我们的学习、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和他人才会友好互助地相处。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受自己的心理支配,心理属于我们自己,但我们却不敢说多么了解自己的心理。古希腊先哲很早就有“了解你自己的”告诫,这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是受心理支配而做出各种行为的,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强。”了解了自己的心理,你就是强者;了解了别人的心理,你就是智者。越是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你就具有越强的对周围事物的操控力和对自己生活的把握力,成功和幸福就离你越近。这也是心理学的实际意义所在。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学研究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

然而,从普通大众看来,严谨深奥的心理学的确是晦涩难懂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难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7天让你读懂心理学》系列丛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条及时出现的纽带。

心理学是一门深奥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背后有许多其他专业学科的支持。因此,对大众来说想要在短期内窥其玄奥,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书并非拘泥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是选取了心理学领域中许多精华的内容。在阐述方式上,不是如心理学教科书般行文晦涩地来解读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把深奥的心理学还原为喜闻乐见、家喻户晓的故事或人人都可能有过的经验,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对心理现象做简单却完整的理论阐释,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使读者对心理学中涉及日常生活的概念能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试图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法则以及正确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识自我的方法。按照较大的类别划分,我们首先编写了《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7天让你读懂社交心理学》、《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分别从认识自我与日常生活、交际应酬与为人处世、管理工作与领导艺术、市场经营与商务活动四个广受关注的角度形成了一个图书系列。如果今后有新的设想和题材,将会为本系列增加新的品种。

编者们在写作中力求角度平实、叙述生动、事例丰富、方法实用,真诚地希望能带给读者朴实无华而心有灵犀的阅读感受,也真诚地盼望本书能带给每一个人幸福美满、和谐圆通的人生!愿望是良好的,但水平是有限的,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诸君指正。

第1天 认识自我

——解读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到如今人们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每个人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然而对于熟悉的自己,我们也常常产生疑问:我究竟是怎样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感觉从何而来?每个人都渴望洞悉自己广大而幽渺的内心世界,本章将带领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感觉、记忆、思维、观察、联想、错觉等心理知识,解读自己的内心,揭开自己心灵的面纱。

1 巴纳姆效应

——知己者最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到如今人们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苏东坡有一句有名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如此。明明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有个模模糊糊的认识。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说的:“知己者强”。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怎样扬长避短,以及怎样最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但是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说明: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把自己概括得非常准确。让我们看看这段话是否适合我们呢?“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躁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任何人头上都合适的帽子,而太多的人爱把这顶帽子往自己头上戴。

这种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

再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从前,有个里长押送一个犯罪的和尚到边疆去服役。这个里长有点糊涂,记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遍。他先摸摸包袱,告诉自己:“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告诉自己:“文书在。”然后他走过去摸摸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又说道:“和尚在。”最后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里长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几天了,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晚上,他们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儿地给里长劝酒,把他灌醉,躺在床上睡着了。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里长的头发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里长身上,就逃跑了。第二天早晨,里长醒了,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他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书:“文书在。”“和尚……咦,和尚呢?”里长大惊失色,但他忽然看见镜子里自己的光头,再摸摸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噢,和尚还在。”可是忽然又恐慌起来:“那么我哪去了呢?”

这是个笑话,用来比喻人们有时候对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认识。

那么人应该怎样真正认识自己呢?这就需要经常仔细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别人的意见不是不能听,恰恰有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是在听完别人的意见后,一定要进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说,你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永远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独立的头脑。生活心理学关键词人们容易相信笼统的概括,而不容易了解真正的自己。

2 乔韩窗口理论

——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经营自我

古希腊先哲告诫世人说:“认识你自己。”然而这一告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过分地低估了自己。

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很难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己的先天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还要认识自我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我的思想品德,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专业特长和技能等等。

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当你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之后,还要与其他竞争者作一个比较,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样,才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正如尼采所说过的:“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美国心理学家乔和韩瑞提出的关于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认识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种: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

与他人的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从幼年到成年,我们从简单的家庭关系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会到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聪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我们做事的条件,还是我们做事的结果?比如有些大学生来大学学习,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如别人,开始就把自己置于次等地位,进而影响学习心态和情绪。其实我们应该比较的是大学毕业后各自所取得的成绩,而非在学校学习时所具备的物质条件;

第二,跟他人比较的标准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经常有人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他们关注的常常只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变的先天条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条件是很难改变的,是没有实际比较意义的;

第三,和什么样的人相比较?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亦或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社会名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确立合理的比较对象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己,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所犯过的错误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对那些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使他们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品格特征,又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比较脆弱的人,因为只看到失败反映出的负面因素,而使其更失败,甚至陷入不断失败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败后形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甚至失去许多取得成功的机会;而对于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因为一时的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败。

3.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从“我”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其实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试着认识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个人眼中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

第二,别人眼中的我。在与别人交往时,从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应而感觉到的我。不同关系的人,不同类型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是不同的,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归纳出的认识;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这三个“我”的比较分析来全面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生活心理学关键词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很难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3 感觉剥夺实验

——尽情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

崔健的歌里唱道:“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拥有感觉似乎是平常的,而失去它却是可怕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感觉是非常宝贵的。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绵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儿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集中不起来了。

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到第4天 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感觉剥夺。心理学证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海伦·凯乐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她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七岁那年,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并认识了自己的名字。此后,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被誉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地模仿和纠音。最后,她终于学会了说话,并多次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在她举世闻名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我,一个盲人,向你们有视力的人做一个提示,给那些善于使用眼睛的人提一个忠告:想到你明天有可能变成瞎子,你就会好好使用你的眼睛。这样的办法也可使用于别的器官。想到你明天有可能变成聋子,你就会更好地去聆听各种声响: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铿锵的旋律。去抚摸你触及的那一切吧,假如明天你的触觉神经就要失灵;去嗅闻所有鲜花的芬芳,品尝每一口食物的滋味吧,假如明天你就再也不能闻也不能尝了。让每一种器官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世界通过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接触的途径向你展示的多种多样的欢乐和美的享受而自豪吧。不过在所有的器官中,我相信视力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生理上的缺陷,使海伦·凯勒处于一种相当严重的“感觉剥夺”状态。但是凭借坚强的意志,海伦在很大程度上战胜了“感觉剥夺”,使自己拥有了宝贵的感官体验,虽然是有限的。从无到有,使她充分认识到感觉的可贵,因此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世人,要懂得珍惜自己与生俱来被我们视为平常的感觉。

无疑,感觉剥夺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极为有害,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危险。生活中雷达监测员和长途司机都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时会看见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引发事故。有时,高层住宅里的主妇,独处于毫无声响的房间里时,会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不安,这也是感觉剥夺状态下的孤独感所造成的。

成语“闭目塞听”用来比喻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接受各种刺激,由此而形成各种感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曾经体验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机会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情感,你对社会与人生体验越深广,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驾控好自己的命运之舟。

为了避免感觉剥夺,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积极地去接触社会,接触人生,尽情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这样才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健全的心灵。生活心理学关键词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

4 记忆的强弱

——记忆就是经验的贮存与重现

我们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大脑中重新反映出来。记忆就是这种以前经验的贮存与重现。记忆是一种在感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

这类活动在人们的认识过程和生命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切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都必须以记忆为基础。所以,记忆的强弱与情绪、心理压力和记忆方法等都有关系。有一个关于演戏的故事,说的是一名监狱看守交给一个犯人一封信,让他照着念。在过去的历次演出中,犯人念的这封信都是全文写出的。而这一次演出,扮看守的演员有意要和扮犯人的演员开个玩笑,他把一张一个字也没写的白纸递给了“犯人”。扮犯人的演员一看便傻了眼,他已经记不起信的原文。于是,他情急智生,瞧了一会儿,假装光线太暗,看不清楚,说了一声“请代读”,便把“信”又给了“看守”。扮看守的演员突然遇到杀来的回马枪,也同样背不出信的原文,忙说道:“是呀,光线确实太暗了,我得拿眼镜去。”便托辞退下了台。不一会儿,看守戴着眼镜重新上来,已经拿回了信的原文,并大声流利地为犯人朗读了那封信。

和戏中的演员类似,在生活中,有时记不住一些东西,会让我们处于很尴尬的境地。比如见到一个认识的人,忽然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会让对方怀疑他在你心目中不重要。再比如,在工作中遗忘某一件事会给上司留下“糊里糊涂”的印象,而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记忆力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任何事都需要记忆。记忆应该也只能是有所选择的。

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记忆的强弱呢?随着行为神经科学的兴起,科学家发现情绪同记忆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兴趣的东西容易记牢,激动人心的事往往长久不能忘怀。这涉及到记忆的选择性。我们感到愉快的经历,往往历历在目;感到痛苦的经历,则本能地趋向于将其忘却。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他在一个领域显得很聪明,在另一个领域却知之甚少。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对感兴趣的事情记得很牢,也就是说,兴趣成为记忆和遗忘选择的分水岭。

记忆是有方法可循的,死记硬背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从事物中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把它们系统地组织起来,才更容易识记。

心理学家苏沃洛夫建议道:“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在这个仓库里有许多隔断,因而应当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序。”拿破仑也说过,一切事情和知识在他的头脑里安放得像在橱柜的抽屉里一样,需要哪些,只打开相对应的“抽屉”,便可获得。生活心理学关键词记忆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它的好坏不一定是天生的,加强记忆是有方法可循的。

5 注意的选择性

——三人眼中不同的街道

我们每天都要活动,要和许多人打交道,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甚至在同一时间内,有几种或许多事物作用于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只能清晰地反映某一些事物,而对另外一些事物却反映得模糊不清或者根本没有反映。

这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或者说,注意是对来自外界并作用于我们的成千上万个刺激所做的选择。有一次,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走着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医生、房地产商和艺术家。他们约好了一同去他们共同的朋友家吃晚饭。这位朋友有一个特别喜欢听故事的小女儿。他们到了朋友家以后,这个小女孩就请艺术家给她讲个故事。“今天,我沿着大街走,”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穹隆,她那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辉中泛着微光,愈发猩红了。看着看着,穹隆底部现出一缕光线。接着,一缕又一缕。终于,满街通明,猩红的穹隆消失了。那时我多么想画下这一切,真想让那些认为我们的城市并不美丽的人们看看。”小姑娘听完了,想了一会儿,然后转向房地产商,请他也讲个故事。房地产商讲道:“我也可以讲一个大街的故事。我沿街走着,听到两个男孩子在谈话。他们在谈论长大后的理想。一个男孩子说,他想摆一个冰淇淋小摊,并要在两条街道的交汇处,紧挨地铁的入口处开始他的买卖。他说:‘这样,两条街上的人都可以来买我的冰淇淋,那些乘坐地铁的人们也会买。’我发现这个男孩子具有成为一名好商人的素质,因为他认识到了经营位置的价值,而且懂得选择街道上做生意的最佳地点。我相信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这就是房地产商讲的故事。接下来,小姑娘又请医生给她讲个故事。医生的故事是关于商店橱窗的。“这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某种专卖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专用于治疗各种消化不良。橱窗里还列有一长串清单,上面写满了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可怕后果。我看见许多人停留在橱窗前。我知道他们正在考虑这些药对他们是否有疗效。我心里想的是,他们所要的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两种不需要用钱去买的东西,即新鲜空气和睡眠。但是我却不能告诉他们。”“这个药房是在查尔斯大街上吗?”孩子问道。医生点了点头。“你说的街道在哪里呢?”她问房地产商。“查尔斯大街。”房地产商回答说。“我说的也是那儿。”艺术家说。

这是一个富有心理学意义的儿童故事。这三个人同一时间内走过同一条街道,看到的也几乎是同样的事物,但是,他们眼中的街道却是各不相同的。艺术家眼中的街道是个美丽的地方,线条、形状和色彩在此共同构成了一幅图画。房地产商眼中的街道是一个与地点、位置、场所有关的地方。在这里,眼光锐利的人才能捕捉到商业机会。医生眼中的街道,那里的人们因为自己的愚蠢而破坏了自己的健康。在同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注意力停留在不同的事物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一瞬间,都有无数来自外界的刺激作用于我们每个人。其中,绝大多数的刺激都被忽略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我们选择并加以注意。例如,此时正在阅读本书的你,正远离意识,并拒绝对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做出反应。

那么,这些刺激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有来自全身肌肉和肌腱的信息,告诉你四肢的位置。

其次,还有来自皮肤上感受器的信息。在过去的几个小时内,你可能不会注意到自己是觉得冷还是热,除非温度令人感到不适。

同样,自然界也有许多进入了人们耳中的声响被忽略掉了。

可能有钟表的滴答声、远处交通机车的轰鸣声或是别人漫不经心敲击钢琴的声音,但它们不会被听到,除非那些被称作“神经质”的人才会听见。

例如,在路过一座城市时,那里上千种气味冲入你的鼻孔,你也许毫不留意。但是,当你到家后,屋里泄漏的煤气味或是因燃烧而发出的轻微气味,会立刻让你采取行动。

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刺激来自皮肤、肌肉、耳朵和眼睛,有待我们去选择。但相比之下,我们实际选择的又是多么少。正是对这种或那种刺激的不同的注意,造成了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人们之间的重要差异。生活心理学关键词注意是对来自外界并作用于我们的成千上万个刺激所做的选择。

6 观察力

——实践出真知

从心理学角度讲,观察能力也是一种知觉能力,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人对现实的积极的感知活动。观察不限于知觉,往往在观察中,知觉、思维和言语结合为统一的智力活动过程。

观察的特征是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所以,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在知觉过程中,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叫做观察力。观察力是智力的一种,也是个性品质的内容之一。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在牡丹花下还卧着一只猫,十分逼真。欧阳修看后不理解画中之意,就去问当朝宰相吴正肃。吴正肃一看到画就说:“这是‘正午牡丹’。”欧阳修奇怪地问道:“何以见得是‘正午牡丹’呢?”吴正肃回答说:“画上的牡丹花的花瓣分披、色泽浓艳而干燥,正是中午牡丹花的样子;花下猫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正是中午猫眼的形象;如果是清晨的牡丹,花瓣应是收缩而湿润的,猫的眼睛应该是圆的。”欧阳修恍然大悟,对他的独到细致的观察十分佩服。

吴正肃对“正午牡丹”画意的正确理解和客观中肯的评说,是来自于他对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观察。而这种观察力是来自他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观察和辩证的分析,才能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观察力。为了培养良好的观察力,观察的方法也很重要:首先拟订观察计划;然后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工作;再注意进行观察时的系统性;随后做好观察记录;最后整理观察资讯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社会实践,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深入事物的细微末节,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候,在深入实践的观察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施耐庵在《水浒》中为了写一只活的老虎,不仅翻山越岭,访问猎户,倾听关于老虎吃人的描述,而且亲自跑到深山老林,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外貌、颜色、形态和动作。

伯牙为了演奏好《高山流水》的乐曲,深入高峰峻岭、林木苍苍的海岛,倾听海水汹涌之声,领会山林美妙音响,还游历山川名胜,观察风土人情,才成为独步乐坛的高手。

观察事物,最忌讳的是“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这往往导致以主观想象、片面印象、表面现象为满足,而不能观察到事物的真实情况。生活心理学关键词有的人看热闹,有的人看门道,这体现了观察力的区别。观察力取决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

7 思维的特点

——自作聪明的盗贼

思维过程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思维同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一样,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思维能反映现实的事物和对象的本质特征,并揭示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思维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可以深入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当中去。

因此,思维能够掌握事物的深邃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知识。人们正是借助于思维过程,才得以实现对客观事物、过程等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认识的转化。陈述古是宋代著名学士。有一年,他走马上任到建州浦城县担任县令。陈述古刚到任没几天,便遇到审理一宗盗窃案。根据案子线索,他派人将好几个盗窃嫌疑犯抓捕归案。可是这些人都拒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都说自己冤枉。于是陈述古先让衙役把这些嫌疑犯带下去。第二天,陈述古将这些嫌疑犯全都带上来,对他们说:“你们中谁是真正的罪犯,本官自能查个水落石出。后院庙里有一口钟,它能分辨谁是盗贼,极为灵验。”他让下属将这些嫌疑犯带到官署后院,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进去走到钟边,每人用手摸一下钟。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时,悄无声息;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时,钟会发出洪亮的响声。”接着,陈述古亲自率同僚们先站在钟前围成一圈,闭目祈祷,十分虔敬。祭祀完毕,又用帷帐将钟罩起来。然后,他命抓来的嫌疑犯每人伸手去帷帐里摸钟。都摸完了,钟也没有发出半点儿声响。那真正的盗贼心中窃喜,以为自己躲过了大钟的检验。可是,在出庙门时,陈述古命这些嫌疑犯一个个伸出手来检查,发现其中除了一人,其余的手上都有墨汁。陈述古厉声喝道:“将此盗贼拿下!休得蒙混过关!”那手上没有墨汁的盗贼冷不防被揪出,吓得心惊肉跳,自知已是逃脱不过,只得从实招认自己的盗窃罪行。原来,陈述古用帷帐将钟罩起来之前,已先命人在钟上涂了墨汁。他判断:没偷东西的不怕摸钟会发出声响,而偷了东西的贼则害怕摸钟会发出声响而暴露自己(古时候的人比较迷信),一定不敢摸钟,因此他的手上肯定没有墨汁。那个盗贼自以为聪明,他伸出手去假装摸钟却没有真摸,正好中了陈述古的妙计。

心理学把类似陈述古那种思索和判断的过程叫做思维。我们可以看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为什么陈述古可以找出盗贼呢?因为根据常情,盗贼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因为担心钟真的会响而不敢去摸钟,最后唯一没有摸钟的人,一定就是盗贼。如果没有这种概括的认识,陈述古就不可能间接地得出这个推断。因此,有人又把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生活心理学关键词思维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8 联想

——酒令中的智慧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其生理和心理机制是几种事物或概念之间形成暂时的联系。联想学派的重要人物穆勒认为,联想对于心理学来说,就像引力对于天文学、细胞对于生理学一样重要。联想能力是创造能力非常重要的部分。对联想的训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明代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慧,才智超凡。有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在他们的安排下,一共摆上六盘菜,并按年龄大小行酒令。每个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如果和桌子上的菜肴有关,就可以拿这盘菜去吃,如果说不出,就没有菜可吃。约法三章已过,令官(年龄最大的)说:“姜太公钓鱼。”说罢,把那盘鱼抢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说完就把鸡肉端到自己面前。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然后拿了那碗猪肉。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也不客气地把羊肉端去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话音一落,就去端牛肉了。眼看桌子上只剩下一盘青菜,第六个人只好说:“刘备种菜。”把青菜也拿走了。然后令官就说:“酒令行过,大家不要客气,各吃各的吧。”这时徐文长不慌不忙地说:“且慢!我还没有说呢。”接着两袖一拂做出手势,大声说道:“秦始皇并吞六国。”一下子把六盘菜都搬了过去。其他六位文人先怔了一下,接着都连声称道:“佩服!佩服!”

故事中所行的酒令,显然是一个联想的游戏,它能够考察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强弱,是我国古代文人经常玩的游戏。

联想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往往对发明创造有独特的作用。

1680年,意大利发明家博列里剖开鱼腹,从分析鱼鳔(鱼腹内一个充满气体的白色囊)中得到启发,制造了一艘潜水艇。他在艇内装置了一个用皮革袋制成的潜水袋,利用潜水袋排出水或注入水来控制潜水艇的浮沉,就像鱼用鱼鳔控制沉浮一样。从鱼鳔想到制造“皮革袋”的潜艇,这种思维活动就是联想。而蒸汽大王瓦特则是从壶里的水烧开,水汽掀动壶盖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可以说,这些发明创造,无不得益于联想。

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促进思想的新技术,叫急骤的联想。目的在于由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出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受过急骤联想训练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可以说联想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起点。

实际上,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的“中转”,建立联想联系。这种联想联系对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经过几步中介联想就可以形成联想联系:木质——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的联想:天空——土地——水——喝——茶。生活心理学关键词联想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训练。

9 错觉的产生

——光阴似箭与度日如年

时间错觉是指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时会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估计得过长,有时估计得过短。

一般的,当活动内容丰富、引起我们的兴趣时,对时间估计容易偏短;当活动内容单调、令人厌倦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

当情绪愉快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情绪不佳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当期待愉快的事情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估计偏长;当害怕不愉快的事情来临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时间估计偏短。

此外,人们的时间知觉还具有个体差异,最容易发生对时间错估现象的群体是儿童。

这种时间错觉很容易让人想起“相对论”,那么就让我们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解释这一现象的。震撼世界的相对论,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创立者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群青年学生在和他讨论学术问题的过程中,请他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对论。这个极为复杂的理论是很难用一言两语说清楚的,而且因为非常深奥,用语言来表述本身就是件很困难的事。但爱因斯坦用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比喻,对它进行了简单而恰当的概括,他说:“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和美丽的姑娘在一起聊天,是甜蜜的体验,心底里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那么对时间的估计就容易偏短。相反,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对时间的估计就容易偏长。人们常说“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也是类似的道理。人的时间知觉,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客观的物理的时间是不以人的主观知觉为转移的,并没有因人的主观知觉而变快或变慢。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由于观念的不同,时间知觉会表现为特殊的快与慢的感觉。

时间知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往往表现前慢后快的心理现象。一个星期,前几天相对于后几天感觉要慢一些,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了。一段假期,前半段时间相对后半段,显得长一些,过了一半时间,想到马上要到期了,便觉得一天天过得特别快。所以有人说:“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礼拜三。”

在现实生活中,做工作,办事情,如果还是磨磨蹭蹭、慢慢腾腾,不珍惜时间,不讲效率,就与时代的步伐不合拍了。生活心理学关键词我们对时间长短的感觉,会因在这个时间内所做的事,而产生不同的错觉。

第2天 成功之道在于心

——决定成败的心理规则人们常说“心态决定成败”,的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在行为与态度的背后,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心理。这些心理因素左右着我们,控制着我们的情绪和意志,影响着我们的状态。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事情的成败。在本章,我们将与你一起去探寻这股强大而神奇的力量。

10 詹森效应

——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着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赛场出现的戏剧性一幕令所有观众体会到了心理素质在关键时刻的决定性作用,中国选手邱健在最后时刻上演奇迹逆转,以总成绩1272.5环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28金。雅典奥运会,美国名将埃蒙斯在决赛最后一枪中脱靶,将金牌拱手让给我国选手贾占波。四年后,历史重演了。决赛开始前,预赛成绩埃蒙斯排名第二,而邱健则排名第四。决赛第一枪,预赛排名第一的拉伊蒙德·德贝韦茨仅打出了7.7环,埃蒙斯打出9.7环超越对手成为首位。此后,埃蒙斯一直牢牢处于第一位的领先位置,在第9枪结束后,埃蒙斯领先近4环排名首位,邱健以落后第二位的乌克兰选手0.1环排在第三位。最后一枪,邱健打出了10.0环,乌克兰人打出9.8环,而埃蒙斯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4.4环。这样,我国选手邱健延续了中国选手在此项目中的逆转奇迹,获得金牌。赛后邱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邱健说:“我非常激动。赛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我没有太高的期望值。如果期望值过高,有时在比赛中就会受到影响。打前几枪时我很紧张,我努力深呼吸来调整。”谈到自己17年的训练生涯时,邱健说:“我已经是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了,前三次我或者状态不好,或者有伤病。我习惯于认为技术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但后来我发现关键在于射击外的东西。我们队的心理学专家刘大夫和国家队的王教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谈到打最后一枪前是否期待夺金时,邱健说:“没有,我从来没期待能夺得金牌。我只想集中精力打好每一枪。决赛前我知道我和第一名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我仍需要战斗,我仅期待能站上领奖台。”在被问及打最后一枪前如何控制心理状态时,邱健说:“我经历了数年的心理控制训练,我们知道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心跳会加快,但我知道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平静,例如,深呼吸。不要想比赛结果。”谈到戏剧性的结局时,邱健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听到观众欢呼时,我感觉我可能得了银牌。但我的教练告诉我得了金牌。”谈到自己的幸运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贾占波的幸运时,邱健说:“我和贾占波都很努力,金牌属于我是因为美国的埃蒙斯最后一秒时没有保持平静,但我保持了平静。”正是由于在关键时刻能够平静地控制自己的心态,邱健在历经17年的努力后,终于站到了最高的领奖台上。

而两次出现关键时刻失误的美国选手埃蒙斯则真正体会到了“詹森效应”的怪圈。那么,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比赛”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分耕耘必定有一分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人生有三宝,曰健康,曰财富,曰知识。显然,健康是第一位的,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身健,二是心健。身健是人在世上维持正常生命的物质基础,心健是人在社会上保持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精神基础。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个世界上就根本谈不上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以往人们在谈论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会提及运气、才干、能力、机会等,这些对于成功和成功人士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几乎是必须的,但是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这是比上述更加重要的因素。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挑战的激烈、因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与人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人生的旅途注定坎坷,成功之路更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会随时出现在你最脆弱、最无助、毫无防备的时候,让你措手不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就非常重要了,很多人由于心理素质不好,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就消极颓废,一蹶不振,这样肯定就坏事情了。但是有的人心理素质就很好,遇到这样的事情非常冷静和理智,这样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如此镇定自若的人,还有什么困难能把他击倒呢?他们怎么会不成功呢?这样的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能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而不是盲目悲观,失落、消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不会以消极、沮丧的态度面对人生;他们会不断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调整到最佳状态。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获取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幸福是一种感觉,只有心态健康的人才会有幸福感。当今时代,物欲横流。如果为物质享受所迷惑,贪图物质享受,就容易坠入思想的泥潭而不可自拔。淡泊明志的人,不会被物质享受所诱惑,并能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即使生活条件不如别人,也不会计较,反而更加努力,抵制住物质享受的诱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实上,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光是事业成功才需要的。心理问题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每个人因身体素质、性格品质、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对待,几乎每个人都难免会遭遇失败或挫折,我们不必为过去的挫折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靠无数次的磨炼逐渐养成的,更多还是在失败中领悟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心理问题既要关注,不能掉以轻心,又要放松心情,有意识地修养和磨炼。当你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时,你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生活心理学关键词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11 瓦伦达现象

——怕输不会赢

谈到心理素质,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切身体会过心理素质的好坏对成败的巨大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最突出的反映莫过于高考和重大体育比赛。那些在平时成绩优异,到了关键场合却意外败北的例子举不胜举。

心理学上也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现象”,讲的是美国著名高空走钢丝表演家瓦伦达的故事。在一次非常重大的表演中,原本踏钢丝如履平地的他却从七八十米的高空坠落身亡。那天瓦伦达上场前就不停地在对他妻子嘀咕:这次表演太重要了,一定不能有半点的闪失,更不可以失败。其实在这以前任何一次成功的表演中,瓦伦达都只是想着走钢丝的每个技术细节,而从不考虑表演成功与否会给他带来什么。

这种不是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是一再考虑做事可能带来的后果或其它东西,分散了做事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了做事的效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著名的“瓦伦达现象”。

人的潜力可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种。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新纪录不断出现,标志着人的生理能力的极限不断被打破,从世界纪录创造者的惊人的生理能力看,人身上的生理潜力还大有发挥的余地。那么,人的心理潜力是否也大有发挥的余地呢?回答是肯定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要是身心健全的人,他们的心理潜力都不小,关健在于怎样科学地、巧妙地激发人的心理潜力。

心理学家认为,放松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力。比如,坐在沙发里舒舒服服听音乐的时候,似乎一心在享受着音乐中美的旋律,不在理解和记忆上特别用力,这就是放松状态。放松状态也叫“假消极状态”。因为,这表面的放松和消极是一种假象,而这假象下大量的心理过程在展开:精神状态在形成,自由联想在浮现,个人情绪在起伏……而在这放松状态下展开的心理过程丝毫不使人感到疲劳。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讨教说:“我曾经乘舟渡过一个深潭,艄公驾船的本领神奇莫测。我问艄公:‘驾船到您这份儿上可以掌握吗?’他肯定地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对于艄公的一番道理,我不是特别理解,但是艄公又不肯作进一步解释,所以请先生给我讲一讲是怎么回事。”孔子听了弟子的介绍,就向颜渊解答个中奥妙:“游泳能手是不会惧怕水的,他对学习驾船不存在恐惧心理,心情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回事,把船行和车驶看成一回事,把翻船更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自如,悠然自得。”孔子还给他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好比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为赌注,心理毫无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对输赢泰然处之反而常常获胜;他用衣物下赌,就有些顾忌;如果他用黄金下赌,那就会顾虑重重,心情紧张,生怕输掉赌资。其实赌的规则和技巧都是相同的,由于产生怕输的负担,技巧就难以发挥,也就更容易输掉。打完比喻,孔子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的,内心必然怯弱,行为也因此显得笨拙犹豫。相反,对结果抱达观态度,姿态放松的,会表现出最好的水平。

孔子的结论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因为人在紧张的情况下,浑身肌肉收紧,思维也感到局促,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脑会一片空白,还怎么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呢?做的事情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你才能发现自己具有的潜力,因为在放松的情况下,你的才能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也让你惊讶地发现自己平常所不了解的潜力。

在放松状态下,人们可以做平常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印度的婆罗门教能使他的学侣很快记住《吠陀经》。而《吠陀经》以浩繁著称,共有四大卷,其中仅三卷就有十五万三千多个单词。这么多的单词,学生是怎样记住的呢?婆罗门教用来训练这种惊人记忆力的是瑜珈术。而瑜珈术能产生记忆奇迹的关键,是使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的记忆力最强,思维力最佳。生活心理学关键词心理学家认为,放松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力。

12 心理定势

——是什么让人变得愚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或叫认识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往往把新事物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事物包括进去。也就是说,人们在认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评价,因而在主观上往往已有一定的定型,在心理学上这叫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常常使人在认知新的事物时产生一种定势效应,即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为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社会事物。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对他的行为感到疑惑不解,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就该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等到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他在靠近岸边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可是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但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到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心理学上讲,就是用心理定势去看待问题。

实际上心理定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定势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得更迅速、更有效。因为个体在认识新的事物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正是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才使个体对新事物认识得迅速、有效,而不至于需要长时期的摸索。知识、经验的作用正在于此。

但是另一方面,定势效应也能产生消极作用。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在不断变化,而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知新的事物,又往往容易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

俗话中的“老眼光看人”、“想当然”、“按老皇历办事”,就是这种情况。这时,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用新的眼光去认识新事物。

人们在思维上有一种惯性,就是容易用过去的观念来衡量新的事物。

我们都知道大象是一种力大无比的动物,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那样的庞然大物,只用一根细细的竹竿就可以把它拴住。世界上许多的驯象人都是这么做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它们只好放弃努力,并形成了一种观念:这竹竿是我无法挣脱的。渐渐地,象长大了,虽然它已经有很大的力量,别说是竹竿,就是一棵树也能连根拔起,但它自己却不知道!它以为这根细细的竹竿仍然是它无法挣脱的,甚至连试都没有试一次。

这就是因为它小时候形成的印象,一直保持到长大,却没有通过尝试去发现已经变化了的情况。或者说,拴住大象的不是什么竹竿,而是那种“我没法逃脱”的想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定势”,就是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衡量新的事物。

其实我们不应该笑话故步自封的大象,因为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在亚利桑那新开的一家印第安珠宝店里,女老板为一批脱不了手的绿松石珠宝发愁。当时正是旅游旺季,她的绿松石虽然价廉物美,却总也卖不掉。最后,在去外地进货的前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写了一张纸条给售货员,“此盒内物件,价钱乘以二分之一”。她打算亏本也要卖了。几天之后,她从外地回来,发现那批珠宝果然卖光了。但令她惊讶的是,不是以一半的价钱,而是以两倍的价钱卖掉的,因为售货员没有看清她写的字,以为“二分之一”是“二”!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也是心理定势在起作用。许多顾客都有这样的心理,认为价钱高的东西是好的,价钱低的东西是差的。顾客也许对这些宝石并不了解,而盲目地相信价钱高就等于质量高,而顾客也许正想买的就是高档货呢,所以宝石被成功地卖了出去。

这也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理规律,就是人们在认知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而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

当然定势思维并不总是让人“上当”,它首先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按类型来记忆事物,判断事物。头脑里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同一类新的事物时,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是在变化,“老眼光看人”,凭“想当然”,有时也会出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些情况。定势思维还容易妨碍人们的创新。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积压了大量卖不出去的电扇,7万多名职工费尽心机,也想不出办法。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而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大获成功,而且从此以后,世界上的电扇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这一设想,看似简单,其实突破定势思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想到呢?在我们如今的生活里,也有很多定势的思维束缚住了我们,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谁能突破定势思维,推陈出新,就更容易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生活心理学关键词我们的思维往往也像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一样,具有惯性,就是对新事物的判断容易被过去已形成的观念而左右。

13 灵感的产生

——得来全不费功夫

灵感,在心理学上是指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集中全部精力思考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所以,俄国画家列宾认为,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古希腊时,阿基米德奉国王之命,鉴定工匠制作的金王冠是否掺有白银。但当时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为此日夜冥思苦想,也没有想出新的办法。有一天,他在家里洗澡。他跳进浴盆时,有许多水立刻溢了出来。这使他忽然悟到一个规律:当容器注满水后,把物体放进去,那么它浸在水中时溢出的水的体积,和这个物体的体积是相等的。由此他联想到,比金子轻的白银如果要达到同样重量,它的体积必然超过金子。于是,他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把与原先国王交给工匠的相同重量的金子和那顶金王冠,分别放在注满了水的容器中,然后比较它们分别排出的水的容量,就能够得到答案。物理学上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来源于此。

在苦思冥想下,阿基米德没有解决这个物理难题。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在洗澡的偶然时刻,通过一个不起眼现象的触动,这个答案会自己跳到他脑子里来。灵感往往就是这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或者说“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说,它们总是不期而至的。灵感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具有巨大的价值。那么灵感的原理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容易地获得灵感呢?

心理学家认为,灵感是意识与无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灵感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问题有着长时间的思考。这段时间的思考实际上是灵感孕育的过程。人们潜心思考的结果在大脑皮层留下了“痕迹”,在人们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考而不得其解的日子里,有意识的思考中止时,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却仍然继续进行着。

其实,人们有意识思考的某些方面已经接触到了问题实质,已经达到了问题解决的边缘,只是由于思维的惯性,对这些有用的成分或结果没有加以重视,或者被有意识的认知否定掉了(但这些思维的结果仍然存在于无意识里)。旧有的思维模式常常束缚了人们的思维翅膀。当人们处于高度放松的时候,如散步、赏花、洗澡、度假,甚至是做梦,有意识的认知活动较少,这时旧有的思维模式最容易被突破;在某一刺激的引发之下,人们在瞬间跳出旧有的思维模式,使长期沉积在无意识里的信息与意识瞬间沟通,达到问题的解决。

灵感不是极少数天才所特有的,它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只要你掌握它的规律。获得灵感的前提是,你必须长时间地思考某个问题,即不断刺激大脑某个区域,使显意识向潜意识传达信息。然后,你就要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在长时间的紧张思维后,不妨暂时丢开一切思考,转入休息、散步、远望、观花、赏乐等活动,这些都有助你大脑放松,激活潜意识。同时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脑中闪现的灵感。生活心理学关键词灵感不是天才的专利,任何人都可以有灵感,只要为它创造合适的土壤。

14 马太效应

——成功是成功之母《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主人要到外国去,就把他的三位仆人叫来,要按他们的才干分给他们银子。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两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用二千两银子做买卖,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则把一千两银子埋在了地下。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跟仆人们算账。他听说第一个仆人赚了五千两银子,就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他听说第二个仆人赚了二千两银子,也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当他听说第三个仆人把银子埋在了地下,就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收回他这一千两银子,分给拥有一万两银子的人。这个故事的结尾,有这样几行诗:“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个故事在宗教上的寓意是:当我们听道以后,应该给更多的人传道,而不是满足于仅仅自己了解。

而在心理学的领域,美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默顿,最早用这个故事来描述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社会总是对已经成名的人,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尚未出名的人才,即使他已做出不少贡献,只因为没有被社会所承认,他的劳动成果也往往无人问津。

有一幅题为“成名以后”的漫画就讽刺了这种现象:一位编辑指着青年作家身旁的装满废纸的纸篓说:“这些我们全都发表。”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出了名,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并不成熟的“退稿”、粗制滥造的“废稿”,也会变为“名篇杰作”。甚至他的一言一行也可能被奉为圭臬,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我每每小声嘀咕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或者用人们通俗的话来说:“名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一个人拥有的越多,社会就倾向于给予他越多;一个人拥有的越少,社会就倾向于给予他越少。我们把这个社会心理规律叫做“马太定律”。或者说社会更倾向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生活心理学关键词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15 投篮实验

——一个人伟大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

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前几年曾报道过一个哈佛商学院的故事:商学院做了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学员分为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个小时;第三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结果,第一组由于一个月没有练习,投篮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组由于在体育馆坚持了练习,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组在想象中练习的队员,平均水平由39%提高到42.5%。

这是不是很奇怪?在想象中练习投篮怎么能比在体育馆中练习投篮要提高得快呢?很简单,强烈的愿望,使你在想象中投出的球都是中的!有人问哈佛毕业的罗斯福总统:“尊敬的总统,你能给那些渴求成功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刚刚走出校门的人一些建议吗?”总统谦虚地摇摇头,但他又接着说:“不过,先生,你的提问倒令我想起我年轻时的一件事:那时,我在本宁顿学院念书,想边学习边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电讯业找份工作,这样我还可以修几个学分。我的父亲便帮我联系,约好了去见他的一位朋友——当时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等我单独见到了萨尔洛夫将军时,他便直截了当地问我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具体哪一个工种?我想:他手下的公司任何工种都让我喜欢,无所谓选不选了。便对他说,随便哪份工作都行!”只见将军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眼光注视着我,严肃地说,‘年轻人,世上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

总统的话令人深思。而其母校哈佛大学商学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也印证了总统的话。哈佛商学院调查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196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当代成功学教授理查德·波斯丁教授,在给哈佛学子的演讲中,曾反复讲述一个农夫的故事: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当他听说要是有块土地的底下埋着钻石的话,他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能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却从未能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个海滩自杀身亡。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这个农夫土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他拾起来一看,它晶光闪闪,放射出光芒。他仔细察看,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发现的最大的钻石宝藏。

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理查德·波斯丁教授指出: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它只属于那些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属于那些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只属于那些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下面的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上述观点。在美国西北部蒙大拿的达比镇,人们好多年都习惯于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获得这个名称,是因为它被侵蚀后暴露出一条凸出的狭窄部分,那里布满微微发光的晶体,看上去有点像盐岩。早在1937年,这里就修建了一条直接越过这块出露岩层的小径。但是此后一直到1951年,并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弯下身子去捡起一块发亮的矿岩石,好好地把它观察一下。1951年,达比镇居民康赖和汤普森在一次矿物展中看到了这种矿石标本,标本上附有一张卡片说明它的用途,他们便立刻在晶山上立柱,表示所有权。汤普森把矿石的样品送到斯波堪城的矿务局,并要矿务局派一名检验员来察看这种“储量巨大”的矿物。1951年的下半年,矿务局派了一部推土机上山采取矿石样品并进行分析,认定这里是极有价值的世界最大的铁矿储藏地之一。直至今日,一些沉重的运土卡车仍旧奋力登山,载着极为沉重的矿石慢慢下山;而在山下等待它们的是手中拿着支票的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政府的代表们。

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就拥有钻石宝藏。你身上的钻石宝藏就是潜力和能力,它们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现实。你所必须做到的,就是更好地开发你的“钻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劳。只有傻子才肯舍弃眼前生活,而另去那个虚无飘渺的远方,做好高骛远、不着边际的追求。只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钻石宝藏——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潜能——你就能够做好你想做的一切,你就能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你将来想成为哪一种人?你决定如何开发自己的能力?这种想法叫做愿望,任何动物都无法做这种思考,唯独人类才能。对于愿望,不必去考虑实现的条件。即使一切外在条件都对你不利,你也会千方百计地想去完成它。因此,完成愿望、达成目标只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你是否有想做的动力。

如果你没有愿望,就没有目标刺激你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如果没有刺激,你就不会有任何动力去完成某些事情。

理查德·波斯丁教授指出,树立积极的目标,将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1.目标产生积极的心态

目标是你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目标给你一个看得见的彼岸。随着你实现这些目标,你就会有成就感,你的心态就会向着更积极主动的方向转变。

2.目标使你看清使命,产生动力

有了目标,对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世界便有一幅清晰的图画,你就会把精力和资源集中于你所选定的方向和目标上,因而你也就更加热心于你的目标。

3.目标使你感觉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处世的方式主要取决于他们怎样看待自己的目标。如果觉得自己的目标不重要,那么所付出的努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觉得目标很重要,那么情况就会相反。如果你心中有了理想,你就会感到生存的重要意义,如果这个理想(人生目标)又是由一个个目标组成的,那么,你就会觉得为目标付出努力是有价值的。

4.目标使你把重点从过程转到结果

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获得多少成果。

5.目标有助于你分清轻重缓急,把握重点

没有目标,我们就很容易陷入跟理想无关的现实事务中。一个忘记最重要事情的人,会成为琐事的奴隶。

6.目标使你集中精力,把握现在

目标对目前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也就是说,现在所做的,必须是实现未来目标的一部分。因而你必须重视现在,把握现在。

7.目标能提高激情,有助于评估进展

目标,使我们心中的想法具体化,更容易实现;使我们干起活来心中有数,热情高涨。目标同时提供了一种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即标准。你可以根据自己距离目标有多远来衡量取得的进步,测知自己的效率。

8.目标使人产生信心、勇气和胆量

信心、勇气和胆量来自于“知彼知己”。对目标及实现过程的清晰透彻的认识,必然使你从容不迫,处变不惊。

9.目标使人自我完善,永不停步

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实就是潜能不断发挥的过程。而要发挥潜能,你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优势并且会有高回报的方面。目标能使你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当你不停地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努力时,这些优势必然会进一步发展。

10.目标使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美国19世纪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生活心理学关键词实际上太多的人无法达成其理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16 习惯的产生

——好习惯造就成功,坏习惯摧毁人生

习惯也称为惯性,是宇宙共同法则,具有无法阻挡的一股力量。正如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说:“习惯是一条电缆,我们每天在其外表编织一条铁线,到后来,它变得十分坚固,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将它拉断。”在我们周围,在芸芸众生之中,我们可以看看,好习惯造就了多少辉煌成果,而坏习惯又毁掉了多少美好的人生!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起居。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习惯的反复应用,而一旦遇上突发事件,根深蒂固的习惯更是一马当先地冲到最前面,所以,当我们的命运面临抉择时,是习惯帮我们做出决定。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比如,工作的方式、学习的方法、与人交往的形式、思维的模式、饮食起居的习性甚至个人的好恶……都是通过多年习惯累积慢慢成形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常言道:“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长期养成的习惯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

一句话,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你可以遍数名载史册的成功人士,哪一个人没有几个可圈可点的习惯在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呢?当然,习惯人人都有,我们的惰性和惯性会使我们不止一次地重复某些事情,而经常反复地做也就成了习惯。

如此,我们可以对“习惯”下一个定义:所谓的“习惯”,就是人和动物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这是相同的场合和反应反复出现的结果。

对此,亚里士多德早有定论:“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人的生命作为一种物的存在,没有惯性就没有力量,就像静止的火车,要防止其滑行只需在每个驱动轮面前放一块1寸厚的木头就行了,但如果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的话,哪怕是一堵墙也无法阻挡它的前进。

因此,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既能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改变一种坏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我们已经以原有的方式做事情很久了;养成一种好习惯的过程也可能很不容易,我们已经很难对经年累月养成的生存习性进行新的改进。但这或许就是我们给自己的一次机会,一次只需要我们根据自然法则去重复制造的机会。

属于我们自己的习惯应该是帮助我们自己的工具,我们需要利用自己的习惯来更好地生活,这一点,天经地义。

一个好习惯,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可以作为佐证的事例随手便能拈来,美国福特公司名扬天下,不仅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领先,而且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谁又能想到该奇迹的创造者福特当初进入公司的“敲门砖”竟是“捡废纸”这个简单的动作?那时候福特刚从大学毕业,他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试时,福特感到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了起来,看了看,原来是一张废纸,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福特刚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这个让福特感到惊异的决定,实际上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从此以后,福特开始了他的辉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让福特汽车闻名全世界。平安保险公司的一个业务员也有与福特相似的惊喜。他多次拜访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而最终能够签单的原因,仅仅是他在去总经理办公室的路上,随手捡起了地上的一张废纸并扔进了垃圾桶。总经理对他说:“我透过窗户玻璃观察了一个上午,看看哪个员工会把废纸捡起来,没有想到是你。”而在这次见总经理之前,他还被“晾”了3个多小时,并且有多家同行在竞争这个大客户。

很多人都会羡慕他们的好运气,但是有谁能在生活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呢?如果换作是你,扪心自问,你能想到把那张废纸捡起来吗?也许更多的人会视而不见吧。福特和业务员的收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们下意识的动作出自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来源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态度,正是在这些细节上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这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生活心理学关键词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同人的性格一样,决定着人的命运。这里面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

17 关于挫折心理

——自古英雄多磨难“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生的道路大多坎坷不平。

在社会心理学中,挫折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和干扰,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心理状态。挫折由客观事物引起,但挫折本身却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个体的重要动机受阻碍时,挫折感大,而小的动机不能实现时则不以为然。

同样一种失败,由于追求和期望的不同,产生的挫折感就不同。例如两个青年同时考大学,一个要求不高,另一个则希望上名牌大学。他们最终都考取了一般大学。那么一个喜气洋洋,另一个就可能深感失望。挫折对人有利有弊。它能激发动力,促使人从逆境中奋起,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失败是成功之母”。当然,挫折也使人忧虑、痛苦,长期受挫或遭到重大打击,还易使人精神崩溃。由于个性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同。齐庄公的时候,有个勇士名叫宾卑聚,一向以勇武闻名。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壮士,身材魁梧,头戴白色绢帽,外穿耀眼的红色麻布盛装,内穿棉布做的衣服;帽上坠着红色的丝穗,脚穿一双崭新的白色缎鞋,身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剑囊。这个威武的大汉走到宾卑聚面前,大声地呵斥他,还朝他脸上吐唾沫。宾卑聚勃然大怒,一下子醒过来了,却发现是个梦。尽管这样,他依然非常气愤,一夜没有睡。第二天天一亮,宾卑聚就把他的朋友们都请来,向他们讲述了前一天晚上做的梦。然后他对朋友们说:“我自幼崇尚勇敢,六十年来从没受过任何欺凌侮辱。可是昨天夜里,我在梦中受到如此的侮辱,心里怎么能咽下这口气?我一定要找到那个敢于在梦中骂我,并向我吐唾沫的人。假若在三天之内找到他,我就要报仇耻;如果三天之内找不到他,我也没脸面活在世上了!”于是,每天一早,宾卑聚就带着他的朋友们,站在行人过往频繁的交通要道上,寻找跟梦中打扮、长相一样的人。可是,三天过去了,他们始终没有看到一个如梦中一般打扮的壮士。宾卑聚气馁地回到家中,感到很绝望,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拔出剑自刎了。

仅凭梦中的一点不快便耿耿于怀,甚至含恨自尽、自暴自弃,是多么愚蠢啊!这虽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因为挫折而无法解开心理疙瘩,耿耿于怀,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人,在我们的身边是大有人在的。

实际上,挫折对每个人都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家里亲人重病,自己却远在它乡,无法及时赶回;重病缠身,无论药物的功效如何好,总要一段时间才能康复。这些都是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挫折的形成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有:个体生理上的缺陷,智力、才能、知识、文化等的差距,多种需要的冲突,如色盲者难实现学医或绘画的志愿;体弱多病者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家庭与事业矛盾的苦恼,等等。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造成的挫折最多,伤害最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家族矛盾,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饮恨而死;有才华的人因受嫉妒而遭排斥打击等等,不胜枚举。

面对同一种打击,有的人坚定不移,有的人颓废沮丧。这种“挫折容受力”的差异,与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有关联。“挫折容受力”还与个人的性格有关。心胸开阔、性格外向的人,对挫折能泰然处之,并能以积极的外部活动转移受压抑的心情;性情忧郁、内向的人,对事物过分敏感,爱自寻烦恼,挫折承受能力自然脆弱。个人的生活经验、健康状态等因素,也都能影响“挫折容受力”。鲁迅曾说过:“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这应该成为我们遇到挫折时的座右铭。生活心理学关键词挫折是人人都会遇到的,能否妥善应对它,是对心理素质的重要考验。

18 意志的力量

——行百步者半九十

所谓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在实践中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人的世界观对意志的形成和作用有重大的影响。

意志行动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标的行动,它具有两方面意义:它既发动符合于目标的某种行动,同时又制止不符合目标的另一些行动;

二、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因难相联系的行动;

三、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随意动作是一种学会了的动作。在实现有预定目的的意志行动中,必须有相应的随意动作为基础。没有必要的随意动作的掌握,意志也无法表现出来。古时候有个叫做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上进,让他做个有抱负的人。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枉活一世啊!”乐羊子被妻子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求学去了。自从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而不让乐羊子知道,以便让他安心学习。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忽然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大吃一惊,问:“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才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前面的功夫就都白费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羞愧不已。于是短暂停留后,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才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意志的人,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废,不容易取得成功。比如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歌德写诗歌《浮士德》花了60年时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这些伟大的作品,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产生的。

一个意志明确而坚强的人,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品质:

①自觉性——对于自己的行动目标正确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明确地意识到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②果断性——善于明辨是非,适时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③坚持性——充沛的精力和持久的耐力;④自制性——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才能排除万难,实现最终的目标。生活心理学关键词意志是人战胜困难、长期坚持奋斗的支持力量,它与世界观有很大关系。

19 兴趣心理

——兴趣在哪里,你的成功就在哪里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人对事物的真正关心,而不是表面的关心。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动力。它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叫做直接兴趣。例如看电影、戏剧或小说等。对事物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有兴趣,叫做间接兴趣。例如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但为了学习到知识才具有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有趣是初级的兴趣,是引人入门的第一步;乐趣是中级的兴趣,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活动过程;志趣是高级的兴趣,是联系着事业的志向目标。兴趣,还分物质兴趣、精神兴趣、社会兴趣等。某城市晚间将首次上演一部侦探剧。这部剧被认为惊险绝伦,将引起空前的轰动。首场票在几星期以前就被抢购一空了。人们站在剧场门前议论着:“剧名叫什么?”“《公园街谋杀案》。”“听这剧名还挺惊险的。”“剧情才有悬念呢。听说快到终场时,还没有人能弄明白究竟谁是谋杀者。当幕布徐徐落下的一刹那,才会使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刚刚下火车到达此城的约翰,素来喜欢看侦探故事,听说这非同一般的议论,实在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于是花了近10倍的价钱在黑市买了一张包厢里的席票,以便认真听好每一句台词。当他神情激动地踏进剧院大门时,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一位包厢侍者殷勤地领着约翰来到他的包厢。此时,舞台上的幕布正缓缓开启。“先生,这座位还不错吧?”侍者伸出手来等着他的小费。可约翰此时目不斜视直盯舞台,哪里顾得上他。侍者不甘心放弃,就轻声问:“是否可以替您去存衣处存衣帽?”“不用了,谢谢。”片刻之后,侍者又问:“来份节目单怎么样?上面还有剧照呢!”“不,谢谢。”“散场后,您是否希望叫辆出租车?”“不用!”剧情一开始就扣人心弦,约翰生怕错过一句台词,可身边侍者却不甘心放弃小费,仍在喋喋不休:“场间休息时,来杯香槟酒或是来几个面包卷什么的,好吗?”约翰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他吼道:“不,不要,我什么都不要!见鬼,你给我滚远点!不要影响我看剧!”侍者终于明白从他这里是赚不到分文了,因为受到呵斥,他心里非常恼火,马上想出了一个报复约翰的妙招。只见他深深一鞠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凑近约翰的耳朵,压低了嗓音说:“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说完,他悄然退出包厢。约翰顿时怒火万丈,并且沮丧至极,因为他花费高价寻求的乐趣随着这一句话,一下子就变为乌有了。

人们的兴趣倾向与情绪状态有直接的联系,于是产生了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相反,如果得不到它,就会在精神上陷于痛苦。因此说,破坏别人的兴趣,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上面故事中的侍者正是利用这个心理规律,报复了约翰对他的无礼。无独有偶,在美国有一位读侦察小说入迷的妇女,向法院提出诉讼,要与自己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离婚,原因是她的丈夫对她过于“残忍”。这残忍的事实就是,她的丈夫抢先看了她的侦探小说,并把“真凶”写在书的首页上。

这两个笑话道理相似,都从侧面说明了兴趣在人心理上激起的巨大热情。

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事物,因此兴趣对我们的事业具有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生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蒸汽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动力,非常好奇,才发明了蒸汽机;当诺贝尔在实验中发现了炸药的配方时,他的十指和脸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却兴奋地叫道:“我找到了!”可见,兴趣对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罗素说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爱为我天职”。也就是说,他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其终身职业,这的确是个值得效仿的好方法。要确定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定事业的目标,他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在工作中尝尽了艰辛,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一切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痴如醉。

兴趣是你最好的导师,做你感兴趣的事、想做的事,你才更有可能成功;做你想成为的人,你才可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好。当你不知所措的时候,请静下心来听一听你内心的声音,成功之神必在不远处等着你的到来。

只有听从自己内心呼唤的人,才能真正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快乐。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进步的时代,是喧嚣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内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有些无所适从。很多人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盲目地选择,或者被动地选择。当被裹挟着进入某一行业后,才知道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是多么难耐,于是开始抱怨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你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结局基本上都不会是圆满的。要么压抑自己,按部就班地工作,挨到退休,但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就是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么浑浑噩噩,不怎么投入工作,由于工作业绩太差而首批被淘汰出局,然后慨叹惋惜。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5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5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4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4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参加考试的学生到底给出了多少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上有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成功者的主要快乐源泉之一是有自己的使命,为了自己的使命而工作就意味着真正地生活。个人使命来自内心的呼唤,它是你生存的本质和理由。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生活的最初目标,而你的个人使命却可能体现在你的职业中,虽然它不一定非得和你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你可以在做义工中、在消遣与爱好以及休闲活动中体现你的个人使命。你发自内心的呼唤可以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传达,它们包括你的兴趣、你的工作和休闲活动。

温哥华的修女贝思·安·狄龙,就是通过自己最喜欢的篮球运动来体现她的个人使命的。她过着简单的生活,摆脱了物欲的困扰,但是她过得很快乐。自从狄龙爱上了篮球,她就在一所小学做义工,教孩子们打篮球。是篮球运动本身增加了她的快乐,帮助她实现了个人使命。

只有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全力以赴,也才能做得更好。生活心理学关键词兴趣可以激起极大的热情,一旦被干扰,可能会引起怨忿。

20 应激心理

——急中生智是怎么回事?

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叫做应激。当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时,人的激活水平快速发生变化,表现为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高度兴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急中生智,做出平时不能做出的勇敢行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心绪紊乱,惊慌失措,做出不适当的行为。从人的生理情况来看,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因此应该适度控制应激状态。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情况很紧急,他扬鞭策马,朝着发出喊声的地方赶去。来到湖边,拿破仑看见一个士兵跌入湖里,一边挣扎,一边却向深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做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只有无可奈何地呼喊着。拿破仑见此情景,便问旁边的那几个士兵:“他会游泳吗?”“他只能扑腾几下,现在恐怕不行了!”一个士兵回答道。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声地喊道:“你还往湖中爬什么,还不赶快游回来!”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也看到子弹射入水中,顿时似乎增添了许多力量。只见他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向岸边游来,不一会儿就游到了岸边。落水的士兵被大家七手八脚救上岸来,小伙子惊魂初定,连忙向拿破仑致敬:“陛下,我是不小心落入水中的,您为什么在我快要淹死时还要枪毙我呢?”拿破仑笑着说:“傻瓜,我那只不过是吓你一下,要不然,你真的要淹死哩!”经他这样一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打心底更加佩服拿破仑的睿智。看来,这位威震欧洲的拿破仑还懂点儿心理学呢。拿破仑给那位落水的精疲力尽的士兵一个强刺激,使他精神一振,进入心理学所说的应激状态,使他的全部力量和智能都被激活,也就自救成功了。

有句成语叫急中生智,其实就是应激状态的结果。

不过,急中未必都能生智,不智也是有的。有人认为,急中生智是一种学不会的天赋,其实不然,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急中能否生智,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急中要“冷”,就是冷静。人越到需要紧迫做出决定的时候,思维越容易混乱,甚至思考能力干脆停止了,其实情况越急,心里越要不急,这样才想得出办法。

二是急中要“变”,也就是善于变向思考,定向思维在“急中”常常生不了智,倒是变向(包括反向)思维会使你幡然醒悟。

三是急中要“信”,就是要有信心。越是急的时候,越是要有摆脱困境的信心,否则只能急中出乱子。当然,这还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所谓厚积薄发,急中生智的灵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生活心理学关键词危机情况下,有时人会急中生智,或爆发出平时所没有的潜能。

21 战胜自己

——成功就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

人生的战场上,千军万马,杀气腾腾。一位在作战时,能够万夫莫敌,屡战屡胜的常胜将军,功勋彪炳,使得敌军望尘披靡,但他内心是否平安、自在、欢喜,就不一定了。例如拿破仑在全盛时期几乎统治半个欧洲,战败后被囚禁在一座小岛上,烦闷痛苦,难以排遣,他说:“我可以战胜无数的敌人,却无法战胜自己的心。”可见能战胜自己的心,才是最懂得战争的上等战将。

莎士比亚曾说:假使我们自己将自己比做泥土,那就真要成为别人践踏的东西了。

其实,别人认为你是哪一种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肯定自己;别人如何打败你,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是否在别人打败你之前,就先输给了自己。

很多人失败,通常是输给自己,而不是输给别人。因为自己如果不做自己的敌人,世界上就没有敌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从事个性分析的专家罗伯特·菲力浦有一次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因企业倒闭而负债累累的流浪者。罗伯特从头到脚打量眼前的人:茫然的眼神、沮丧的皱纹、十来天未刮的胡须以及紧张的神态。罗伯特想了想,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见本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赚回你所损失的钱,并且协助你东山再起。”罗伯特刚说完,流浪汉跳了起来,抓住罗伯特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份儿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罗伯特带他站在一块看来像是挂在门口的窗帘布之前。然后把窗帘布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他可以从镜子里看到他的全身。罗伯特指着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你觉得你失败了,是因为输给了外部环境或者别人了吗?不,你只是输给了自己。”流浪汉朝着镜子走了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后退几步,低下头,哭泣起来。几天后,罗伯特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人,而他不再是一个流浪汉形象,他西装革履,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原来那种衰老、不安、紧张的姿态已经消失不见。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为芝加哥的富翁。

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人生在世,要战胜自己很不简单,一般人得意时忘形,失意时自暴自弃;人家看得起时觉得自己很成功,落魄时觉得没有人比他更倒霉。唯有不受成败得失的左右、不受生死存亡等有形无形的情况所影响,纵然身不自在,却能心得自在,才算战胜自己。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都是有弱点的。在人的一生中想得最多的是战胜别人,超越别人,凡事都要比别人强。心理学家告诫我们: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我们不是常常看到有的人想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却战胜不了自己的散漫和懒惰;想谦虚待人,却战胜不了自己的自负与骄傲;想和别人合作共事,却战胜不了自己的自私与偏见……

关键的是我们要懂得:战胜了懒惰,才会有勤奋;战胜了骄傲,才会有谦逊;战胜了固执,才会有协调;战胜了偏见,才会有客观;战胜了狭隘,才会有宽容;战胜了自私,才会有大度。如果说懒惰、骄傲、固执、偏见、狭隘、自私是人性的弱点,那么勤奋、谦逊、协调、客观、宽容、大度就是人性的优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斯·维特莱把这些人性的优点称之为良好的精神准备。他指出:有无良好的精神准备,或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或是封闭成功之门的铁锁。因此,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因为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我国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这样诠释人生:“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有5%是痛苦的,另外的90%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苦,在90%的平淡中度过。”

是的,如把我们日常所经验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痛苦的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是不能战胜自己。

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软弱;

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

需要改变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固执;

需要冷静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冲动;

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

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

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

需要公正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

这许多矛盾的名词——勇敢、软弱,洒脱、执迷,勤奋、懒惰,宽大、浅狭,廉洁、贪欲,公正、偏私……经常同时占据着我们。在日本有一个学业成绩优秀的青年,去报考一家大公司,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这位青年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自杀未成。不久传来消息,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是统计考分时电脑出了差错,他被公司录用了。但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小的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呢?

这个青年虽然在考分上击败了其他对手,可他没有打败自己心理上的敌人,他的心理敌人就是惧怕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自己给自己制造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理想的人,当然也很少有绝对不可救药的人,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上述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你遇到一件事情,需要你采取行动去应付的时候,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当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开始彷徨困惑、痛苦不堪的时候。你怎样决定,完全看这两种矛盾的力量是哪一边战胜。如果是积极和光明的一边战胜,你走向成功。如果是消极和黑暗的一边战胜,你就走向失败。

这理由很明显,按理说,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决定。但是,很少人能够不经交战而采取正确的行动。甚至交战的结果,仍是消极与黑暗的一面战胜。

战胜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想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了自己?

一个人,如果他勤奋,那必定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懒惰是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把成功的机会错过了。

当我们尝试一项新的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付一个新场面的时候,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拽的力量。我们常会退缩地想:还是安于现状吧!还是省事为妙吧!还是不要冒险吧!于是,就在这种消极的决定中,不知多少可贵的机会流失了。许多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消极的处理事情的习惯,是使他失败的一个最大的原因。

每一个人都知道公正廉洁是可敬的,偏私贪欲是可耻的,但是事到临头,往往就会有一些你事先想不到的压力,风气的不良,或消极退守的成语,如“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其实,那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打败的明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不能战胜自己是可悲的。一个人应该有力量让自己那光明的一面战胜,否则,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另外,如果你知道宽恕是一种美德,那么你为什么还不肯早一点把眼前琐碎的得失恩怨放开看淡呢?

要知道,我们有时痛苦困扰,犹豫不安,那只是因为我们心情上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在相持不下。让我们明智一点,早作抉择,你就会觉得生活的面目豁然开朗起来了。

勤与惰,清醒与执迷,并不是距离遥远无际,而只是薄薄的剃刀的两面,其间只有一刃之隔。你翻过这一刃之隔,便是勤奋与清醒;留在那边,便是懒惰与执迷。你要不要翻过,只在短短的一念之间。

如果你决心清醒,你便可以清醒;如果你决心执迷,你就将继续执迷。这“决心”的实现,不在你能不能,而在你肯不肯。生活心理学关键词很多人失败,通常是输给自己,而不是输给别人。因为自己如果不做自己的敌人,世界上就没有敌人。

第3天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掌控情绪的心理方法在快节奏生活的现代,我们的心情就像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一样瞬息万变,不管你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不名一文的寒士,伴你一生的不是功名利禄、青春容颜,而是心情。心情可以左右你一生。本章将和你一起来探讨情绪的力量,给予你控制情绪的方法。

22 情绪探源

——情绪伴你一生

在快节奏生活的现代,我们的心情就像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一样瞬息万变,不管你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不名一文的寒士,伴你一生的不是功名利禄、青春容颜,而是心情。心情可以左右你一生。

心情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情绪。

情绪是人说人懂的话题,也一直萦绕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可到底什么是情绪呢?也是一句话难以说清道破的。人们为高兴而开怀,为悲伤而伤心,这就是情绪。这些给人们带来许多感受:它使人们精神焕发,也使人们萎靡不振;它让人们时而冷静,时而冲动;它让人们理智地去思考,也让人们失去控制地暴跳如雷;它让人们有时觉得生活充满了甜蜜和幸福;而有时又感觉生活是那么无味而沉闷,抑郁和痛苦。它存在每个人心中,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产生着奇妙的效果。人们在痛失亲人和朋友时痛苦、悲伤和难过;在获得荣誉和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得意、骄傲、轻松愉快;在受到挫折和经历打击、遭遇委屈时悲观、失望、沮丧。面临危险人们会害怕和恐惧;面对不友好的挑衅和威胁会愤怒;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人们会不满;当期望变成失望的时候会觉得有失落感;前途渺茫时人们会忧郁,而紧迫的工作和众多的压力更会让人们焦虑不安。这些促使人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的正是人们常说的情绪。这些情绪的变化和活动也是人人都具有的。

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人研究情绪。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和学者才开始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研究情绪的专家们,至今对“情绪”二字没有一致的定义。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暂且接受以下的定义:“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有医学研究认为,情绪和情感就是我们身体的一种生物反应。

任何生活中的变动,大至超越了人能力所能处理的大事情,小至扰乱了人心理平衡状态的小事件,都会是“情绪”的来源。这些可以预测以及不可预测的刺激事件,都会给我们带来或大或小的“情绪”。那么具体来说情绪的来源有哪些呢?

1.重要的生活变动

生活方面突然的变动是造成“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变动是我们较难有效加以处理的,所以有时候会造成我们身体上的不适或疾病。如突然中了200万元特等奖是我们欢迎的,但随之而来的诸如换一部新车、计划一次旅行等令人愉快的事件,因为会造成我们日常生活的重大变动,也会使我们必须面对新的生活需求以及新的环境要求。还有比如亲人的突然亡故、夫妻离异、牢狱之灾、疾病或者受伤、失业、退休等等,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2.生活中的小困扰

我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小挫折。例如,电脑资料正在使用中却遇上停电,使辛苦收集的资料不翼而飞;又如穿着一身漂亮新衣参加年终酒会,却不小心沾上一点酱油……等等。这些小困扰累积起来,会不会成为破坏健康的情绪来源呢?答案是肯定的。

3.灾变事件

灾变发生不仅对伤残的受害者来说是一件重大的情绪事件,对现场目击者、前往救援的人、该地区医院的工作人员、受害者的亲友及从各种传播媒体听闻事件的人来说,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情绪刺激。

4.长期的社会性情绪来源

现今会造成情绪的社会事件,莫过于生活空间过度拥挤、经济衰退、社会安全、环境污染等。从精神病院的住院人数、婴儿死亡率、自杀率、酗酒致死及心血管方面的患病率都有显著升高的情况来看,当今时代的确存在着比较多的情绪现象。这些问题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问题,而且也是心理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些社会事件所造成的情绪问题,单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借助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生活心理学关键词伴你一生的不是功名利禄、青春容颜,而是心情。心情可以左右你一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