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4:50:53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试读: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 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 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 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 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 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 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 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 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 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 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 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 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 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 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 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 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 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拉斯科洞窟壁画》

“洞窟艺术”

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

很久以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开发自己的头脑和发达自己的双手,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仅创造了维持生存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生活的精神财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

美术作品究竟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我们认为它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人类脱离一般动物的标志是人能靠自己双手劳动来维持生存,最早制造的劳动工具从广义上讲就属于美术作品,因为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但是我们现在论及的美术作品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原始人类留存下来的洞窟壁画、岩壁浮雕和各种小雕像谱写了人类最早的美术篇章。

真正意义上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旧石器时代指公元前100万年到两万年之间,公元3万年前属奥瑞纳文化期,公元25000年前属索鲁特文化期,公元20000年前属马格德林文化期。

由于当时冰雪覆盖大地,为避寒原始人类都居住在洞穴中。他们就在岩石壁上作画,所以在远古的洞穴中留存下他们的绘画和雕刻创造。这就是最早的艺术创作,称为“洞窟艺术”。

令今人不可思议的是,原始人为什么要画画呢?是否也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为装饰、美化居住环境呢?或者是为了欣赏?原始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空闲时间去欣赏艺术,他们作画都是为了生存的实用。他们画动物目的在于识别动物而去猎获动物。

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原始人出猎前,为了保证打猎成功而举行狩猎仪式,这种仪式是一种巫术。我们在画中动物的身上发现画有投掷器的箭头,类似长矛。由此推想,可能原始人认为,如果他们只要画出所要猎获的动物的画来,而且可能是用投枪和石斧击打着画,真实的动物也同样会屈服于他们的威力。

因此,原始人视绘画为魔力,相信画什么就能征服什么。据说,有一位现代画家去一个原始部落画画,画了他们的动物,他们很难过。因为他们认为那表示:你们把它带走了,我们怎么生活呢?发现拉斯科洞窟

世界上最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画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

1940年是史前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年代,因为在这一年,发现了法国拉斯科洞窟。带有美丽壁画的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蒂尼亚克城,在该城区周围有很多的史前遗址。

1940年9月12日,法国西南部道尔多尼州乡村的3个儿童带着狗在追捉野兔。就在他们快要追上的时候,突然野兔不见了,紧追的狗也不见了。孩子们在附近找了好一会儿,这才发现兔和狗跑进一个洞口极其隐蔽的山洞。

3个孩子互相看了一眼,他们不能让一下午的努力白费呀,于是决定3个人一起到洞里把野兔给逮回来。洞窟的入口仅有80多厘米宽,当时洞口被一些落叶遮盖起来。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进入洞内,沿洞口往下是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山洞,最后可以看到一些历史遗迹及一些乱石堆。拉斯科洞窟顶上所绘的牛马

走着走着,他们发现这个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就像一个原始人庞大的画廊。走到里面,发现其中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圆厅最为壮观,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有从2米到3米长的野马、野牛、鹿,有4头巨大公牛,最长的约5米以上,真是惊世的杰作。

隐藏了20000多年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就这样和世人见面了。“史前卢浮宫”

拉斯科洞窟在偶然中被发现后,专家们在随后的几周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活动。

洞的入口及山洞内被拓宽到了几米,发掘活动使带有绘画图案的洞窟重见天日,这些带有动物形象的图案大多绘制在洞顶或是墙壁上。洞窟内的岩画奇异非凡,打猎场面包括了约100种动物形象,描绘细致,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它被誉为“史前卢浮宫”。

拉斯科洞窟重要的绘画遗迹均集中于主厅和两个主要洞道中。主厅面积为138平方米,洞壁上许多动物形象呈水平排列状。厅中入口对面一块崩裂的壁面上,绘有长达5米的大野牛,由黑线勾出轮廓,头、腿和腹部的下沿也涂有黑色。尤其是野牛的头部代表着拉斯科洞线描的最高成就。

其他还有马、母鹿、棕熊和怪兽等。在洞窟入口对面左侧的中轴画廊,其左右两壁绘有牛、马、野驴和母鹿、野山羊等。“中国马”位于右壁,以黑色勾出轮廓,棕色和黑色涂染。马的腰身肥大,腿短且瘦劲,表现风格与主厅的绘画迥然不同。

在靠近主厅的一条洞道中,动物形象多为线刻,尤以侧端井状坑坑壁上的“人与欧洲野牛争斗”最为突出。

从主厅和中轴画廊的绘画形象看,每个阶段的绘画均排列有序,很少出现叠压,图像与图像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呼应关系,很像是史前人在刻绘之前曾做过统一构思和布局。

专家考据分析,认为这个洞窟中各种形象属于14种相互继承的风格。其主要图像又归属3个阶段:早期主要为单色线描,以主厅中的两头大野牛为代表;中期用黑色勾轮廓,红、棕色涂染,以“中国马”为代表;晚期主要用黑色绘制,以中轴画廊左壁的大黑牛为代表。上述3个阶段均属于奥瑞纳—佩里戈尔文化圈。拉斯科洞窟壁画是研究旧石器时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例证。

1940年12于27日,拉斯科洞窟被法国当局设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此时,有关部门为了防止大批游人的涌入,在洞口设立了保护栏杆。1948年,拉斯科洞窟正式对外开放。

拉斯科洞窟中白色的方解石质墙壁上绘有的精美的彩色壁画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壁画很好地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文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巧妙利用岩壁天然的起伏来绘制狩猎的情景以及他们部族的人物画像。

为了保护拉斯科洞窟内的壁画,法国当局于1985年在洞内安装了空调,以排除灰尘,使洞内温度保持在14摄氏度左右,并且维持一定的湿度。此外,当地的科学家在经过几年的考察研究以后,收集了大量关于如何保护拉斯科洞窟的资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在保证洞窟原始风貌的同时,来保存拉斯科洞窟。其中这些保护方法主要是通过保持拉斯科洞窟内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来防止洞内壁画发生化学反应而遭到侵蚀。神秘的洞窟艺术

除了法国的拉斯科洞窟,至今已经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地发现了许多洞窟艺术遗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埃尔卡斯蒂约;法国孔巴雷莱、科隆比耶;意大利的阿道拉等。它们主要分布在以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为中心的地区,广延到地中海沿岸和北部地区。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画

这些原始画家,技艺相当精湛,绘画功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原始绘画中所描绘的题材主要以野牛、马、鹿等动物为主。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

1912年,有人在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的布兰德比尔格山上,在原始的描绘动物的壁画中,发现了一幅描绘白人贵妇的原始岩画。贵妇身穿短袖套衫和紧绷臀部的马裤,戴着手套,系着吊袜带,着便鞋。她身边站着的一位男子,戴着非常复杂的面具和头盔。

在被考古学家确定为真品的法国卢萨克史前壁画中,人物穿着夹克衫。

澳大利亚阿纳姆高地岩画的人物,甚至穿着宇宙服,戴着装有类似天线,有观察小孔的头盔,宇宙服上有明显的拉链。

泰国南部攀牙府的岩画上出现了头戴头盔、身背呼吸过滤器,腰系电筒,着背带裤的机器人。

凡此种种,人们不禁要问:是现代人受着人类先民在天之灵的启示,缝制了这样的衣饰,还是某种神奇的力量使我们的祖先跨越时空,在赤身裸体的蛮荒时代,充分想像了几千年上万年以后子孙的服饰?

这些令人迷惑不解的史前遗迹对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向前、向上发展和进化的传统观点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1977年考古学家雷内诺尔伯根指出,面对我们无法解释的诸多遗址、遗物,我们就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探索人类的文明史了。

1998年,有学者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人类直立行走的研究,确定现今人类形成于400万年前,而地球诞生于45亿年以前。世界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生生灭灭的。地球上的高等物种及其智慧很可能也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生生灭灭的。

据测算,大约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由于地球大灾变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使这些文明成为残存物。也有古生物学家推论:地球大约在5亿年前、3. 5亿年前、2.3亿年前、1亿年前以及最后在6500万年前,经历了毁灭性大灾变,使当时创造的文明毁灭殆尽。每次文明中又会出现断裂。在延续至今的这次文明和上一次文明之间的断层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

与是否存在星外文明一样,是否存在地球的几度文明也是迄今为止的考古手段和技术无法确证的,为此,研究者之间的旷日持久的论战亦可想而知。

《犹大之吻》

意大利绘画的转机

13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春鸟,它在文学上的伟大代表是诗人但丁和小说家薄伽丘,在绘画领域里的伟大代表则是乔托。因此,在文艺复兴史上,乔托与但丁齐名,而且乔托在但丁的著名诗篇《神曲》里得到赞扬,说他超越了他的老师契马布埃,声誉高过其师。薄伽丘则在《十日谈》中评价乔托说:“他生而具有超群的想像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令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

乔托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这要从13世纪以前的意大利绘画说起。

13世纪以前,意大利的绘画一直在拜占庭艺术的控制之下。所谓拜占庭艺术,是一种受罗马拜占庭帝国影响而产生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的程序化,色彩艳丽而人物僵硬,重装饰而鄙视造型,距离真实非常遥远。特别表现在宗教画上,人被“神化”,而神又被僵化,人物没有个性,形象呆滞僵直。这种情况从契马布埃开始,逐渐有所转变,但是真正使意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画风的是乔托。

契马布埃是乔托的老师,而乔托又是怎样摆脱老师给他的影响的呢?艺术传记家瓦萨利说,这是“上帝的恩赐”。

乔托曾去罗马游历,看到很多古代的遗迹,显然他有很强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他重新发现了透视法,将近1000年以后,乔托是第一个在平面空间上画出有深度空间的画家,他强化力度,走向自然主义。他在1290年所画的“耶稣受难”,已呈现他的激进画风,画中悬挂的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痛苦人物,不再是轻飘飘的灵体。

乔托突破了拜占庭艺术的僵化形式,赋予人物高度的自然与立体感。当乔托刚开始走向自然主义之际,并没有完全脱离拜占庭风格,他还是使用了拜占庭艺术中那些带有象征与暗示性的图像。但是乔托的天才,使他从拜占庭艺术出发以后,很快就脱离拜占庭艺术。

乔托开始根据真实对象检验画作,在物象轮廓上加强一些色调浓淡的变化,来突显阴影,他要制造出他所看到的雕刻那般明暗显著的效果。虽然光和空间都没办法成熟地浑融在画中,但他终究是跨出了艺术史上的一大步。

从此以后,他的作品一再呈现他自然主义的画风。颜色、质感不断在演化,光与影更成熟地柔和搭配,建筑物、器物、甚至人物的衣衫垂落、布料皱折,都越来越立体真实。此外,人物脸庞开始富有表情。他甚至尝试让壁画空间跟教堂建筑空间连贯一致,这种尝试对后世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乔托的湿壁画《滥杀无辜》

乔托一生主要绘制教堂内的壁画,他的作品在罗马、佛罗伦萨、帕多瓦等地的教堂内都有。这些壁画尽管都是描绘圣经里的故事,如《圣芳济的生涯》、《施洗约翰的生涯》、《基督传》、《圣母的生平》、《逃往埃及》等等,但乔托已开始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对绘画素材已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方法。人文主义思想在乔托所生活的年代已经萌生,但还未形成一种思想运动。人们开始从信仰神转变为信仰自己、尊重人性和人生的价值。背叛之吻《犹大之吻》是乔托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

据圣经传说,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他去见祭司长,说:“如果我把耶稣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什么?”祭司长就拿了30块银钱给他。从那时候起,犹大就开始找机会要出卖耶稣。

无酵节的第一天,门徒依照耶稣的吩咐,去安排逾越节的晚餐。傍晚,耶稣跟12个门徒坐席。在用饭的时候,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都非常的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主啊,不是我吧?”耶稣回答:“跟我一起在盘子里蘸饼吃的那个人要出卖我。正如经上所记的:人子要受害,可是那出卖人子的人有祸了!他没有出生倒好!”

这时,出卖耶稣的犹大也心虚地开口问:“老师,不是我吧?”耶稣说:“你自己说了。”

他们吃饭的时候,耶稣拿起了饼,先献上感恩的祷告,然后将饼分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这是我的身体。”接着,他又拿起了杯子,向上帝感谢后,递给门徒们,说:“你们都喝吧!这是我的血,是印证上帝与人立约的血,为了使许多人的罪能得到赦免而流的。我告诉你们,我绝不再喝这酒,直到我跟你们在我父亲的国度里喝新酒的那一天。”他们唱了一首诗后,就出发朝橄榄山去。《犹大之吻》

耶稣和门徒来到一处叫客西马尼的地方,他对门徒说:“你们在这里坐,我去那边祷告。”耶稣一次次地祷告。然后他回到门徒那里,说:“你们还在睡觉、还在休息吗?看哪,人子被卖在罪人手中的时候到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那出卖我的人来了!”

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12门徒之一的犹大来了。同时一大群带着刀棒的人也跟着他一起来了;他们是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派来的。之前,犹大告诉他们,说:“我去吻谁,那人就是你们所要找的人,你们就抓他。”

犹大一到,立刻走到耶稣跟前,说:“老师,你好。”然后吻了他。于是那些人冲上前抓住耶稣,把他绑起来。

在这幅画面上,表现犹大领了一队兵,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犹大走在前头,直奔耶稣跟前,要与他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

乔托在这幅画上比较深刻地处理了这一宗教情节,反映的是画家自己对正义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立场。画上的基督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

虽然乔托一生的努力都在力求革新,加强形象的个性化,但还未臻于理想;尽管如此,他的努力还是受到伟大诗人但丁的好评的。

总之,乔托的绘画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表现了一位中世纪革新家的探索精神,还为后来的画家做出了表率。乔托应征工作

应征工作往往是把劳方放在资方的衡量与意愿的考虑当中,然而,艺术家之中也总有部分是带些奇特的方式,而能在平淡中取得工作。乔托便在这应征时,留下一段佳话……

罗马教皇普尼法斯八世(1235~1303)派遣使者到意大利各处邀请艺术家前往罗马为他作画。教皇的使者一见到乔托便说:“教皇要把所有优秀画家召集到罗马,请把你的画拿出一张来做个样品,让教皇评量。”

乔托笑着就拿起一枝画笔,在红色颜料桶中蘸了一下,信手一挥,在纸上画出一个大大的红圆圈。然后递过这张纸给使者,说:“这就是我的画,你看吧!喜欢吗?”然而使者并不了解乔托那艺术的美感,不屑一顾地说:“你开什么玩笑!我可是为了正经事而来。”乔托耸耸肩而不答,好似回应了个“要不要随便你”。

使者只好带着这幅样品晋见教皇,并向教皇报告了会面经过,并认为乔托是个蠢驴,只会画个大圆圈。但是,教皇问道:“请告诉我,他不用圆规,画起圆来会困难吗?”使者说:“不困难!圣父,他只是把笔往桶子里一蘸、一挥而就”。教皇边看边说:“嗯!嗯!这圆圈画得可真不错。圆得很哪!他肯定有副好眼力,还有一把好手劲,才能画成这个样子。”于是,他就当场决定用高薪聘请乔托来罗马作画。乔托和薄伽丘的忘年交

乔托交友广泛,曾经向当时有名的雕刻家比萨父子、画家杜绰和罗马画家卡瓦利亚学习,更与大诗人兼人文主义者的但丁过从极密。不仅如此,他和《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更是私交甚笃,这对乔托的创作产生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相互激荡。乔托相当敬重但丁,把但丁画进他在《乐园》的壁画,为但丁留下一幅至为珍贵的传神像。

《雅典学院》

佛罗伦萨的召唤

拉斐尔,这位绝顶聪明的年轻画家和建筑师于1483年4月6日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他的父亲乔万尼·桑蒂是乌尔宾诺大公的御用画家,所以父亲便成了拉斐尔的启蒙老师。

15岁的拉斐尔在波伦亚画家的画室里学习,他勤奋地探索绘画的奥秘,能敏感地捕捉住美和艺术的真谛。

在拉斐尔16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乌尔宾诺,独自来到北意大利安布利亚地区的裴路基亚城,从师于佩鲁基诺。拉斐尔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色彩感觉与透视原理,绘画技巧相当成熟,才能已超过老师。一天,佩鲁基诺对拉斐尔说:“我不想让这个小地方束缚住你,你要到大师云集的佛罗伦萨去,你可以独立工作了。”这时拉斐尔才19岁。

在佩鲁基诺的引导下,拉斐尔跨进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世界,很快就融入到画家群里。他那讨人喜爱的外貌和善于自持的性格,立刻就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佛罗伦萨给了拉斐尔从未有过的艺术教益。他急切地吸取着大师们作品中的精华,他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对待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他充分利用佛罗伦萨能提供给他的一切:他研究解剖学、观察大自然和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他对生活、对人、尤其对女性和母亲更加充满感情和爱,他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琪罗,他要把佛罗伦萨的全部艺术精华变成自己的营养。

21岁的时候,他画的《圣母的婚礼》,既借鉴了老师又超过了老师,流畅的线条、优美的人物、形与空间的和谐以及纯净明丽的情调,都体现着他早熟的天才,并预示了他后来的发展。陨落于罗马

在拉斐尔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羽翼渐丰的时候,他想到罗马去一显自己的才能,让世人看一看谁是当今意大利最优秀的画家。

此时刚满25岁的拉斐尔接受了罗马教皇的邀请,到梵蒂冈宫的签字大厅,他要在这里绘制一幅壁画,这就是《雅典学院》。

拉斐尔天才的成就引来繁重的订画任务,这是拉斐尔的光荣,也是他的悲剧,太大的名望终于把他压垮了。1520年4月1日,他病了。

医生为他诊断病情以后摇着头说:“亲爱的大师,您从年轻时候起就过着过于紧张的生活,现在受到报应了。人们都知道艺术家是一些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他们不吝惜生命,而是让生命去燃烧。”

4月6日,拉斐尔去世了。他死后的荣誉将永远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圣母画像的着笔者

如果一定要用几个字来形容拉斐尔,那就是和谐、圆融、愉快、优美、温和。这种特质,当然也影响着他的画风。我们可以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数不清的天主教主题绘画和其他神话及世俗主题的绘画,而其创作的众多美丽的“圣母画像”则更是世人为之倾倒的艺苑奇葩、画坛绝笔。

拉斐尔的圣母像被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真正是不朽的作品”、“是对人类的想像力的创造”,在世界绘画史上享有盛名。在他一生中,所画的圣母画像不下42幅。这些“圣母像”已不再是中世纪绘画艺术所表现的消瘦、痛苦、呆板之模样,也不像威尼斯画派笔下那种放荡、轻浮、随便之极端,而是显出恬静、安宁、慈祥、贤淑、秀美的神态,既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又能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名扬遐迩。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因此有《西斯廷圣母》之名。

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趴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哲学的最高境界

拉斐尔是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但是除此之外他还塑造了体现哲学最高境界的《雅典学院》。

在那个时代,拉斐尔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样,身处喜爱艺术文化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的威严之下,但是温和的拉斐尔却跟朱力阿斯二世处得很好,随后的利奥十世,也最喜欢拉斐尔,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年轻人。

在拉斐尔25岁的那年,教皇朱力阿斯二世为了赞颂自己,把最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家都请到罗马来为他服务,当时,米开朗基罗正在为他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在佛罗伦萨的拉斐尔接到罗马送来的圣旨: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与罗马、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不久梵蒂冈的画家们被告知:除了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之外,其余的画家们全被辞退了。教皇认为罗马只要有这两位大师就足够了。

拉斐尔就在梵蒂冈宫的签字大厅,开始了他的传世之作。

这种庄严肃穆的场所,壁画内容该画什么呢?拉斐尔与教皇、学者们交换意见许久以后,决定依据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来配画,以歌颂神学、哲学、诗歌、法学为内容。

拉斐尔在四面墙上画了4幅壁画:神学的“圣礼之争”、哲学的“雅典学院”、诗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学的“三德”。

杰出的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巧妙地组织在宏伟的3层拱门大厅内。他把这些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让这50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表现自己笃信人类智慧的和谐、并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拉斐尔很聪慧地把不同人物,按其个别的思想特点,以最易让人理解和感受的方法绘画出来。画面构图宏大,视觉中心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围绕这两位大哲学家画了50多个学者名人,各具身份和个性特征。他们代表着古代文明中7种自由学术: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和天文。画家借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过去文明的赞颂,对未来发展的向往。拉斐尔壁画《神学》

欣赏此画,如同进入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这个思想领域是由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的争论展开的。他们两人从遥远的历史走来,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从一上一下对立的手势,明显地表达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分歧: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

而两边的人物成众星捧月分列两旁,表情动势向着两位争论的学者,有的注目倾听,有的用手势欲表达自己的看法,强化了画面的中心。

左边穿白衣、两臂交叉的青年是希腊马其顿王亚里山大,穿绿袍转身向左扳手指的是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斜躺在台阶上的半裸着衣服的老人是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狄奥吉尼。《雅典学院》

下一层的人物分为左右两组,其中有著名历史人物,也有当时的现实人物:左边一组中,站着伸头向左看的老者是著名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洛依,在他左前方蹲着看书的秃顶老人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他身后的白衣少年是当时教皇的侄子、有名的艺术爱好者乌尔宾诺公爵。

右边一组的主要人物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得,他正弯腰和4个青年演算几何题。右边尽头手持天体模型者是天文学家托勒密,以及其他一些人物。

整幅壁画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们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享有充分的自由。各种人物的活动和动态,都是统一在一个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

画中,拉斐尔不仅塑造了那些思想家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精神面貌,而且在构图上还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点,把画面上背景建筑物的透视和前面真实建筑物的半圆拱门连接起来,扩大了壁画的空间效果,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宽敞、壮丽。

如果说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是在颂扬人的无限强大的意志和创造力,那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便是唱出引人自觉和清醒理智的赞歌。

《夜巡》

天才的伦勃朗

荷兰是郁金香的王国,也是绘画大师辈出的地方,她和邻接的佛兰德斯组成了欧洲的“北方画派”。

伟大的天才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风景画世界级艺术大师伦勃朗的故居就傲然挺立在阿姆斯特丹那幽静秀丽的街道旁。

1606年7月15日,在荷兰弥漫着浓重文化氛围的莱顿小镇,伦勃朗出生了。

童年的伦勃朗,还是一身奶气,就从神奇的民间故事和人物的多彩服饰中,如饥似渴地吸取智慧和灵感,他深深地迷上了绘画,且立志献身于艺术,做一名大家。

在少年时代,他总是到郊外去画大自然的风景。独具慧眼的父亲毅然支持了孩子朦胧的志向,14岁的伦勃朗在莱顿大学就读,虽然在高等学府学习,伦勃朗却无心于书本上考究过时的东西,不到7个月便办了休学,找老师学画去了。从此开始了他艰辛的漫漫绘画征途。

匆匆迈入画坛的伦勃朗似刚刚出浴的朝阳,幸福地徜徉在人生的小道上。父亲为他精心选择着导师,导师精心地为他的未来启蒙解惑,指点迷津。初出茅庐的少年,以出奇的天分很快在画家中引起了波澜,不久就声名远播,人们把他看作是近似于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家鲁本斯似的人物。

17岁时,伦勃朗到阿姆斯特丹闯荡,找到了同乡的前辈画家拉斯特曼,并做了他的学生。他的画艺进步得很快,几乎是稍顷间便在异乡得到了重视,他便开始为人们作像赚钱。当他回到故乡时,已经是众望所归的青年画家了,在小城中有了显赫的声望。

功成名就之后,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母、兄、姐的肖像,其中以他兄长的一幅戴金盔的肖像最为出色,显示出了画家新的探索成果: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这种画法使主题鲜明,尤其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家称之为“紫金色的黑暗”。17世纪初的荷兰酒馆

24岁时,伦勃朗的成就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于是他便定居在阿姆斯特丹潜心作画。不久,他的名为《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的巨幅集体肖像画使他一夜之间闻名于画坛。这种带风俗性的集体肖像画是时代的需要,在照相术未问世以前,资产阶级都喜欢悬挂这种画。

名誉与金钱在他并不需要的时候向他伸开了臂膀。达官贵人,私家公会,应声而至,订单洽谈滚滚而来,天才的伦勃朗迎来了他人生和创作的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上帝赐予的礼物——莎斯基亚

美术商威廉布尔是伦勃朗家中的常客,伦勃朗也经常到他家串门,两人结成了好朋友。不久,一位风致楚楚、令人怜爱的少女走进了伦勃朗的视线,她就是威廉布尔的表妹莎斯基亚。这是一个从小失去双亲的孤儿,伦勃朗的目光自从那一刻起就没有离开过莎士基亚,总是请求为她画像,最后终于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她。

自小失去双亲的莎斯基亚是已故吕华顿市长的女儿,并拥有一笔相当可观的遗产,因此她的养父母不允许他们的婚事,认为她不能随随便便地嫁给一个画家。但两人的确到了生死相随的地步,在经过了3年的不懈斗争后,他们终于结合在了一起。

莎斯基亚的到来,为年轻的伦勃朗带来了丰厚的财产,也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无尽的创作灵感。美丽动人的莎斯基亚一时成了伦勃朗笔下心驰神往的女神。这对幸福浪漫的伉俪,尽情享受着人生,尽情憧憬着未来,尽情开辟着绘画艺术新天地。

伟大的天才伦勃朗,此时他淋漓尽致的艺术水准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使他运用光线和阴影增添作品的厚度、力度和神秘感的作画技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成为明暗对比画法无可争议的大师,至今都无人能与之匹敌。

这时是伦勃朗一生中事业与生活的顶峰时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