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立派的艺术家(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04:19:49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2)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2)试读:

前 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亨利克·维尼亚夫斯基

“请你们两位记住,《威尼斯狂欢节》正在随着我一道走向死亡。”——这是波兰小提琴大师亨利克·维尼亚夫斯基对守候在他身旁的两位好友鲁宾斯坦(俄国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和奥尔(俄国小提琴家)的临终遗言。大师的话似乎有点过于自负,但能将帕格尼尼的这部代表作演奏得无可指责的提琴家确实十分罕见。

1835年7月10日,维尼亚夫斯基出生在波兰卢布林市一个知识分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收入丰厚的医生,母亲是优秀的女钢琴家。

维尼亚夫斯基从6岁起正式拜名师学习小提琴演奏,进步神速,8岁时被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破格录取(该院有一则规定:不收小于12岁的外籍学生),11岁就以全院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毕业生。由于他是领取俄国奖学金的学生(当时的波兰归俄国统治,波兰人都属于俄国国籍),因此受到沙皇的极大恩赐——奖给他一把王宫珍藏的瓜内利小提琴。

他的惊人天才使他名扬天下,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使他红得发紫。从13岁起,他开始周游欧洲各国旅行演出。在此期间,他与来自祖国的3位著名人物结为好友:钢琴大师肖邦、作曲家莫纽什科、诗人密茨凯维支。通过与名人的交往,维尼亚夫斯基深深感到,仅仅作为一个演奏家是不够的,应该更上一层楼。于是,他重回母校研修和声与作曲。仅1年后,他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竟再次荣获全院第一名!

摆在维尼亚夫斯基面前的是一条广阔而灿烂的人生大道。他年轻漂亮,举止潇洒,身怀绝技,谈吐高雅。这些长处,使他博得了人们对他的好感。不过,他那典型的艺术家气质——易于冲动、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有时也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

一次,他与捷克女小提琴家娜丽达在莫斯科同台演出。维尼亚夫斯基被安排在前半场。当然,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娜丽达后半场上台,尽管她的演奏略逊于维尼亚夫斯基,但女性特有的魅力却使她赢得了高于前者的欢呼,一些达官贵族争相登台献媚恭维,这使维尼亚夫斯基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他突然抓起琴来冲上舞台,向听众高声宣布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他绝不比娜丽达差!此刻,女提琴家虽已走到了舞台边上,但仍有一堆人前呼后拥地围着她吵吵闹闹。在这种状况下,维尼亚夫斯基的重新演奏显然无法开始。他极不耐烦地扫了那些人一眼,发现其中有一位将军的嗓门儿最亮,毫无顾忌地在那里大声喧哗,提琴家怒不可遏地走上前去,当众用手中的弓子啪啪作响地敲打将军的肩章,希望他暂停他的高谈阔论。第二天一早,维尼亚夫斯基接到了当局的勒令,限他24小时之内离开莫斯科。

1860年8月,25岁的提琴大师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事件——结婚。婚礼在巴黎举行,各界人士前来贺喜,其中包括法国大音乐家柏辽兹和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维尼亚夫斯基始料不及的是,婚姻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根据岳父大人的要求,维尼亚夫斯基不得不参加人寿保险,为此,每年必须向保险公司支付一笔数目极大的保险费。更加糟糕的是,他的妻子素养很差,与他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却为他接二连三地生下4个孩子,生活上的开销直线上升。提琴大师的天性原本奔放不羁,对家庭生活的失望使他迅速走上了放荡的道路。他大量酗酒,疯狂赌博,随心所欲地追逐女人,似乎故意要胡乱浪费掉自己的生命,毫不爱惜本来就很脆弱的身体。

1878年11月11日,维尼亚夫斯基在柏林举行独奏晚会。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带领自己身边的全体学生到场聆听。维尼亚夫斯基已经十分虚弱,他只能坐着拉琴(小提琴独奏理所当然都是站着演奏)。演出进行到一半时,他的气喘病突然发作,音乐会只得停了下来,在场听众无不为之愕然!为了避免场内秩序发生混乱,约阿希姆见义勇为地登上了舞台,接过维尼亚夫斯基手中的琴,继续表演下去,挽救了这场音乐会。

毫无疑问,大师的健康状况已不能胜任公开演奏的紧张生活了。可是,妻儿老小的庞大开销和可怕的保险费用又从何而来?没有办法,维尼亚夫斯基只能勉强打起精神把演出活动继续下去。

1878年底,应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提琴大师前往俄国旅行演出。

1879年11月,病魔迫使他住进了医院,身体彻底垮了下来,一天不如一天。在著名的艺术保护人梅克夫人的一再恳求下,维尼亚夫斯基于1880年2月住进了她的家中。在那里,他受到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但这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他走向死亡。

1880年3月31日,维尼亚夫斯基告别了人间。莫斯科音乐界为他举行了庄重的祭祷仪式。在鲁宾斯坦的指挥下,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仪式之后,大师的棺木被运往华沙。

维尼亚夫斯基的代表作有:《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莫斯科的回忆》、《D大调波兰舞曲》、《A大调波兰舞曲》、《传奇曲》、《谐谑曲——塔兰台拉》。

安娜·巴甫洛娃

1931年1月23日,一位重病的妇人静静躺在洁白的床上。病床对面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一群美丽的白天鹅从水面上跃起,正挥动着翅膀,迎着柔和的太阳,长鸣而去。这位妇人面容清瘦,被重病已折磨得不成样子,但依然透露着高贵的气质。她静静望着画中的天鹅。突然,她微微抬起头,轻轻对身旁的女仆说:“准备好我的天鹅裙”。说完,她闭上眼睛,双臂轻微地抖动了几下,便沉寂不动了。女仆失声痛哭。噩耗传出,伦敦剧场里的芭蕾舞演出戛然而止,马上奏起了《天鹅之死》,用以追念这位“为天下所有人跳舞”的伟大女性。

美国芭蕾史学家丽莲·穆尔女士用美妙的诗来赞美这位伟大的女性:“美,一个为生而死亦为死而生的主题。

一片漆黑后的一线光明,一个平凡琐事中产生出的奇迹,一柄光环与一种魔力。

美,一个她将会呐喊的福音,

直到最隔膜者亦看到了那种喻天启时分的火焰。

这位逝去的伟大的妇人依稀又穿上那洁白的天鹅裙,飞舞于天堂的空灵之际。”

她,名叫安娜·巴甫洛娃。

她是20世纪芭蕾舞台上最伟大、最圣洁的天鹅。

巴甫洛娃于1881年2月12日出生在俄国彼得堡。

巴甫洛娃家中并没有人从事艺术。父亲很早就扔下她们母女二人,独自去了。家里一切全靠作洗衣工的母亲微薄的工资维生。巴甫洛娃的童年充满了辛酸与苦难,只有深爱她的母亲才能让这个敏感孩子感到生命的温馨。

1889年,平凡的母亲做了一件她这一生最为荣耀的事。这年圣诞节,母亲用洗衣积攒下来的钱带小巴甫洛娃去玛林斯基剧院看古典芭蕾名剧《睡美人》,小巴甫洛娃简直高兴坏了。她曾经从那扇高贵的剧场大门外经过许多次,每次她都用眼角偷偷地瞅上几眼,高贵的人们涌进涌出,她觉得自己与这个神圣的殿堂隔着一条永没有边际的大河,她最高的奢望都没有敢想去里面看看,而且是与高贵的人们一起平等地坐在里面看演出。她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幸福的公主。

是的,小巴甫洛娃真的成了公主。

当母亲牵着她的小手走进那富丽堂皇、整洁、漂亮的玛林斯基剧院时,她以为自己是公主。在演出之时,当奥罗拉公主以轻盈的舞姿在台上翩翩而飞之时,她以为自己就是那位公主。当演出结束后,她对母亲说:“我要做台上的公主。”小巴甫洛娃完全被芭蕾舞迷住了。母亲这件伟大的圣诞礼物因而决定了巴甫洛娃的一生。

这之后,巴甫洛娃就一直恳求母亲让她去学芭蕾。开明的母亲又一次做出一件意义重大的事,送小巴甫洛娃去帝国芭蕾舞学校学习。在这个严格的学校中,经过许多名师的指点,小巴甫洛娃逐渐成长起来。

1898年,巴甫洛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便进入玛林斯基芭蕾舞团做了群舞演员。小巴甫洛娃凭借她无可挑剔的舞姿在短短几年中成为女主演。

巴甫洛娃的成名作是《吉赛尔》。这是一部二幕芭蕾舞剧,被称为“浪漫芭蕾悲剧代表作”,是玛林斯基芭蕾舞团保留剧目中历史最悠久的。该剧由意大利明星格丽希于1841年在巴黎首演。由于该剧要求极高的表演天赋,一直没有人能表演得完美。而年轻的巴甫洛娃一下子就抓住了剧情的精髓,她完美地胜任了这个角色,轰动了全城。从此,这个剧目一直由巴甫洛娃担任。

巴甫洛娃不满足这小小的成绩,她知道自己的表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于是她继续拜名师学艺。先后跟索科洛娃、约翰逊、贝蕾塔以及切凯蒂求教。于是,巴甫洛娃的技艺更为精湛。

1907年,巴甫洛娃准备为一场募捐义演表演一个节目,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作品,于是去请有“现代芭蕾之父”称誉的福金帮忙。

福金一见到这位身材纤弱、气质高雅的巴甫洛娃,就想到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的旋律。他觉得巴甫洛娃最适合表演这个向往永生的高贵、纯洁的形象,一只因为太美而陷入孤独的白天鹅以溪流般清澈的脚尖碎步从背台出现。一只雪亮的聚光灯轻轻地守护着她,不让她进入旁边那沉沉的黑暗中去。她轻巧、纤弱,以不停的碎步舞着,追逐着那耀眼的光明。她在细碎的舞步中表达了生命的永久。她的手臂轻轻抖动,她的头颈偶尔转动,饱含了生命垂危之际无言的哀痛。最终,她倒下了,在一阵颤动着双臂的原地旋转中倒下了,头仰望着光明。

巴甫洛娃因为这一场《天鹅》演出而享誉世界。其完美的舞姿,高雅的气质使她获得“不朽的天鹅”的称号。《天鹅》成为巴甫洛娃最有名的代表作。从此,巴甫洛娃开始与福金合作,从而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的杰作。例如《葡萄树》、《欧妮丝》、《埃及之夜》、《阿尔米达之宫》、《肖邦组曲》等。

演出的成功,使巴甫洛娃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心。他们如痴如狂地追随她,保护她,以免这只纯洁、高贵的小天鹅受到一丝伤害。这让敏感的巴甫洛娃尤为感动,她说:“我要为天下所有人跳舞。”

抱着这样伟大的目标,巴甫洛娃不是只说不做的。她以自己为事业献身的精神跳遍了四大洲,除了没有人烟的南极洲她没有走到之外,其他四大洲都留有她高贵、优雅的身姿。她走遍了世界,其中主要有伦敦、巴黎、柏林、南北美洲各国、日本、中国、菲律宾、缅甸、印度、爪哇、澳大利亚、埃及等等。她把永生的天鹅送到了世界各地。她启迪了许多喜爱舞蹈的青年走上芭蕾之路。

1930年12月13日,已身患重病的巴甫洛娃出乎意料地又在伦敦的格林马戏院出现。观众为她的出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给以亲切的问候。巴甫洛娃在舞台上又一次展现了她清纯的,纤尘不染的,高贵的舞姿,那只美丽的白天鹅又一次在舞动,在旋转中完美地倒下了。但这一次是最后一次。

1931年1月23日,成为人们记忆中永久的伤痛。

帕布洛·毕加索

帕布洛·毕加索,20世纪最有创作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西班牙画家、雕刻家。著名作品有《格尔尼卡》、《泉边三浴女》等。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曾在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因不满于学院保守的教学方法,回到巴塞罗那的学院学习绘画。

在巴塞罗那,毕加索经受了比较严格的技术训练,掌握了坚实的造型基本功。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下层社会的现状,用忧郁的蓝色表达他所感受的贫困和抑郁的美,被人称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主要作品有《两姊妹》、《吻》、《喝苦艾酒者》等等。

1904年,毕加索到巴黎定居,翌年到荷兰旅行,“粉红色时代”由此开始。他描绘马戏班和流浪艺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欢乐与忧愁,代表作有《养猴子的杂技演员之家》、《丑角之死》、《丑角》等。这些画相较“蓝色时期”的作品,艺术感染力更强,感情更为丰富,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1906年,毕加索结识马蒂斯和布拉克,受到了黑人雕刻艺术的影响,开始创作油画《亚威农少女》。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环境,毕加索追求的是一种所谓结构的美。这幅画标志着毕加索的画风转入了立体主义。经历了“分解的立体主义”和“综合的立体主义”两个阶段,毕加索分别创作了《奥尔塔的工厂》、《女人的头像》和《少女的肖像》、《法兰西万岁》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20年代初期,毕加索在创作上转向古典画风,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时期”。他模仿希腊罗马艺术和安格尔的风格,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的气势,代表作品有《泉边三浴女》、《海滩上奔跑的妇女》等等。

20年代中期,毕加索又迷恋于超现实主义,并进行了新的探索。起初,画商一碰到毕加索改变画风时,便会十分愤慨。因为这一来,他以前的画作就卖不出去了。可是到了后来,他们竟期待着毕加索的下一个变化,由此可见艺术的真正魅力。

在西班牙内战中,毕加索从不关心政治斗争转而成为一位维护共和与民主的战士。他创作了连续性的版画《佛朗哥的幻梦与谎言》,对佛朗哥进行谴责。

1937年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杀害无辜和平居民的事件。毕加索义愤填膺,创作了大型人道主义杰作《格尔尼卡》。毕加索通过艺术的虚构与想象,表现战争与人类的灾难。它的主题已远远超过格尔尼卡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反对一切战争的概括意义。

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期间,纳粹分子看到《格尔尼卡》的照片后对毕加索说:“这么说这幅画原来是你作的了?”毕加索回答道:“不,是你们。”毕加索忍受着饥饿与寒冷,不愿接受法西斯虚伪的帮助,保持了一个爱国者的气节。他的名作《格尔尼卡》也成了一幅呼吁和平的人道主义不朽名作。

1944年,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战后,毕加索受共产主义信仰鼓舞,创作了一些重要的作品。《尸骨存放所》揭露了纳粹集中营的残忍与恐怖;石版画《鸽子》作为巴黎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会标,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和平鸽”。他还创作了《朝鲜的屠杀》、《战争》与《和平》等,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

50年代,毕加索在法国南部瓦洛里斯从事了大约一年的陶器和版画创作。

1973年4月,毕加索因心脏病猝发死于法国的寓所,毕加索的作品富有艺术创造性,风格技巧多样化,情感强烈,而且数量惊人。他给各国艺术家的深远影响,是举世公认的。

伊尔·斯特拉文斯基

在我们的印象中,音乐会一般都是庄严典雅的。去听音乐会的人一般也很有修养,他们往往锦衣华服,举止高雅。总之,我们很难把音乐会同混乱不堪联系在一起。但1913年在著名的法国香榭里舍大街巴黎歌剧院,却演出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音乐会。当时的指挥皮埃尔·蒙特是这样回忆音乐会上的场面的:“听众在开始的两分钟内还平静,但是不久之后表示厌恶的、学猫叫的声音就开始从楼上传了下来。接着,楼下的听众也渐渐附和,听众开始向左右邻开玩笑,互相打闹,乱抛杂物,一切可以找到的东西渐渐都以我们为目标向乐池发射过来,但是我们依然继续演奏。”在那天晚上,78岁高龄的法国浪漫派作曲家圣桑也来听这场音乐会。他只是听完这部作品的序奏,说了一句“这是什么鬼音乐?”拂袖而去。还有一位伯爵夫人站起来大喊:“60年来,这是第一次居然有人这般愚弄我!”场内秩序大乱,甚至连座椅都被扔下了乐池,大批警察不得不进来维持秩序。

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能使这些“高雅”的人们如此愤怒呢?是伊尔·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春之祭》在首演。

斯特拉文斯基于1882年6月17日生于彼得堡近郊奥拉宁波姆。其父奥多尔是皇家乐团的首席男低音歌唱家,颇负盛名。母亲也很有音乐修养。斯特拉文斯基自幼便受到浓郁音乐空气的熏陶,他9岁学琴,将来要当一名音乐家。

但父母的意图是想让他做一名官吏,所以,他们把斯特拉文斯基送到了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而他对法律却没有丝毫的兴趣,便在业余时间里依然学习音乐。在1902年,他在同窗弗拉基米尔的引荐下,结识了他的父亲——“五人团”的作曲家、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后来,他接受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三年的指导,并在此完成了他的第一批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他的这些作品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很大,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后来,他得到了俄罗斯舞剧团经理兼舞剧编导季贾列夫的赏识。季贾列夫是一位敢于破旧立新的人物。他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了多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舞剧。比如《火鸟》和《彼德卢什卡》。这两部作品都取自俄罗斯的民间艺术。虽然音乐中有很明显的原始主义风格,但依然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具有新民族主义风格。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显示了斯特拉文斯基的独特性与革新意识。

标志着斯特拉文斯基彻底抛弃新民族主义走向原始主义的是他们合作的舞剧《春之祭》。正是这部作品,引起了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种骚乱,同时也导致了一场现代音乐的革命。

原始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欧美的一种音乐派别。原始主义主张音乐创作要质朴、平凡,反对音乐作品的虚无、缥缈。这便具有了明显的“反印象主义”性质。原始主义音乐在题材上多选用古代神话或民间传说,在音乐风格上追求原始、古老的曲调和节奏,在手法上却多采用现代作曲技法。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原始主义音乐的宣言和范本。《春之祭》的音乐是真正抽象的音乐,里面有大量刺耳的不谐和音,粗犷的不对称的节奏,有许多乐器都在从未用过的极端音区里咆哮。钢琴的使用更是前所未有,居然被当作打击乐器使用。到后来,音乐只剩下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在配器上,他用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乐队效果与和弦结合,产生了一种令人生畏的威力。

舞剧的主题思想是歌颂春天的创造力和所具有的神秘感。歌剧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场面用姑娘们春天的舞蹈表现出对大地的崇拜,还有女巫和智慧的长者穿插其间,增加了气氛的神秘性;第二部分是祭献,在进行神秘游戏的少女中,选出一名用她的生命祭献给自然,整个《春之祭》就是对一次原始仪式的刻画。

这样的音乐和舞蹈当然会与传统的优雅的艺术相抵触,那么,在首演时出现那样的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一年之后再次上演时,音乐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对于《春之祭》这样一部作品,人们一直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它已成为原始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并且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为以后的音乐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就在《春之祭》轰动了世界,别人纷纷效仿的时候,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却突然发生了转向,喊出了“回到巴赫”的新古典主义口号。

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音乐流派。他们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反映社会,而应该回到“古典”去,但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一种对古典主义时期美学原则所做的反思和重新应用。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冷静客观、均衡的古典原则,追求适度的、理智的感情表现。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发生转向后,成了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曲家。

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作品有舞剧《士兵的故事》、《普尔欣奈拉》,歌剧《浪子的历程》等。其中《士兵的故事》是从早期原始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的关键性作品。《士兵的故事》剧情是这样的:一个士兵回家度假,路上遇到了一个扮成老人的魔鬼。士兵以自己的小提琴向他换了一部魔书并在“老人”的家里住了三天。但他没想到在“老人”家的三天竟是世间的三年,所以,当他回家后别人见了他却很吃惊,他原来的未婚妻也已嫁人生子。当士兵第二次遇到魔鬼时,魔鬼又变成了一个牲口贩子,他又教士兵靠着他的魔书得到财富。当士兵对财富厌倦之后,魔鬼又变成一个老太婆,用士兵那把小提琴给士兵演奏,可他无法拉出声音。一气之下的士兵扔掉提琴,撕破了魔书,士兵也就成了一个穷人。当士兵流浪到国外后,偷走了魔鬼的小提琴,并治好了该国公主的怪病。然后,公主要与他成亲,这时魔鬼又来捣乱,士兵战胜了魔鬼,和公主成了婚。而当他们要一起回到士兵的故乡时,魔鬼却又成功地把他带走了。

除了《士兵的故事》外,斯特拉文斯基还创作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清唱剧《俄底浦斯王》混声合唱与乐队《诗篇交响曲》等。

斯特拉文斯基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屡次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且在不同的风格上都做出了非凡的成绩。由于他出色的创作,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另外,斯特拉文斯基还曾经有过三个国籍:他的原籍是俄国,1934年他加入了法国籍,后来又在1945年改入了美国国籍。

斯特拉文斯基最后于1971年4月6日在纽约故去,遵其生前愿望,在威尼斯举行了葬礼,遗体埋在了圣弥格尔修道院所在的一个小岛上。

斯特拉文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现代音乐,撰写了许多理论文章,对20世纪的世界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查理·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苦的喜剧演员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极端困苦。5岁时卓别林就登台表演,最后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喜剧大师、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一生创作了80多部影片,他是自己影片的编剧、总导演、主要演员,在多数场合又是剪辑导演。随着有声片的出现,他又成了自己影片的作曲家。这是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个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人,以他超人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解决了自己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难题,从而使自己的影片独树一帜,达到高度的统一、精美和完整。

卓别林在1912年随剧团到美国巡回演出路经纽约时,被美国喜剧电影之父赛纳特一眼看中,同他签订了去好莱坞的合同。到了好莱坞赛纳特的启斯东公司后,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谋生》并没有给观众任何有关流浪汉即将出现的启示。在拍摄第二部影片时,公司通知他洛杉矶正在举行一场汽车比赛,要他设法搞一身滑稽打扮,扮演一个在现场拍摄影片的摄影师。接到通知的卓别林迅速冲到化妆间,随手抓过以“畔哥”闻名的丑角的肥大裤子和他的假发假须。破皮鞋是在化妆间的角落里捡到的,尺寸也明显过大。礼帽、手杖和过于窄小的上衣也都是那天上午随手捡到的。在拍摄的过程中,卓别林想起了伦敦街头一个老摊贩横着走路的滑稽步伐,将此本能地借用了过来。这一切都完全不是出于事先的精心设计,而应当说是偶然的凑合,然而却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不朽的流浪汉形象。

在启斯东公司,卓别林大约拍了五部喜剧片后,觉得这些搞笑片不能表现他对幽默的理解,便要求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喜剧片。这部影片名叫《遇雨》,影片上映后,挺招人笑而且挺卖座。以后卓别林便自导自演自编自己的所有喜剧片。从此,影片上只要出现启斯东公司的广告,观众便一阵骚动和兴奋,卓别林刚在影片上出现,观众就发出欢畅的笑声。

合同期满后,卓别林又到过爱塞耐公司、纽约互助公司和第一国家电影公司。和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签订合同时,卓别林29岁,已是一个百万富翁。在这里,卓别林拍摄了轰动全球的《狗的生涯》、《从军记》、《寻子遇仙记》等。《寻子遇仙记》被评为一流的艺术品。这时的卓别林已红遍美国,而且整个世界都在为他发狂。

在长期的拍片过程中,卓别林开始发现了他偶然创造的流浪汉形象的深刻意义。离开启斯东公司后,流浪汉形象不再只是单纯地挨打出丑,而是越来越表现出深沉的感情,越来越具有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的“小人物”共同的悲剧色彩。在观看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影片时,观众发现,自己的笑声几次都突然被泪水噎住。

卓别林从1919年开始自行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从20年代到40年代,卓别林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淘金记》、《都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

众所周知,卓别林一生中多次结婚,另外还有许多的女人,但卓别林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他最后的妻子乌娜。乌娜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这位高贵的女人嫁给54岁的卓别林时只有18岁,他们一同生活了30多年,她为卓别林生了7个儿女。卓别林在乌娜嫁给他后写道:“我们开始了天作之合的最幸福的生活,我一心只想将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她。”1977年12月24日,卓别林在圣诞夜去世时,乌娜和他的7个儿女随侍在侧。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

在20世纪的芭蕾舞台上,安娜·巴甫洛娃以其纯洁、高贵的“天鹅”形象独占一隅,展示了一片纯洁、安宁的圣地。在这一时代,另有一位同样著名的芭蕾巨星也自创一派风景,他就是享有“空中火焰”美誉的互斯拉夫·尼金斯基。他以自己高超的空中动作抓住了无数观众的心。

尼金斯基的空中动作可以说无与伦比。他可以随时起跳,躯体直立着一次跃入空中,两腿前后交叉八次、十次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充分展示了男性的阳刚之美。

尼金斯基于1890年2月28日在俄罗斯的乌克兰境内的小城基辅出生。这是一个舞蹈世家。父亲福马·尼金斯基是华沙国家芭蕾舞团杰出的性格舞演员,母亲艾丽奥诺拉·贝蕾也是芭蕾演员,而且他的祖父母以及以上几代也都是舞蹈艺术家。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注定要出现伟大的天才。果然,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尼金斯基家族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芭蕾大师: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与其姐姐布罗尼斯拉瓦·尼金斯卡。

尼金斯基在波兰首都华沙度过了平淡的童年。后来,父母把他送进彼得堡帝国芭蕾舞学校。在学校里,小尼金斯基如鱼得水,很快在学校中崭露头角。于是,学校中的芭蕾大师们更加悉心教导他。

1908年,尼金斯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立即被当时的芭蕾女明星切辛斯卡娅看中,邀请他做了男舞伴。

由于尼金斯基天才的跳跃与旋转,许多名家都邀请他做舞伴。例如,他曾先后为安娜·巴甫洛娃以及卡尔萨文娜等大明星做过舞伴。

不久,尼金斯基被邀请作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男主演。1909年5月,这个由“现代芭蕾之父”称誉的编导家福金,以及著名芭蕾女演员巴甫洛娃与卡尔萨文娜以及我们的尼金斯基组成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首战大捷。因为尼金斯基的出色表演,他成为最得宠爱的孩子。从巴黎回来之后,俄罗斯芭蕾舞团的领导者佳吉列夫更为赞赏尼金斯基。于是,他有了一个以尼金斯基为首的芭蕾舞团的宏伟蓝图。

1911年,尼金斯基在与卡尔萨文娜合作浪漫芭蕾悲剧名篇《吉赛尔》时,由于忘了在紧身裤上套上一条遮羞的短裤,被当时正在包厢中的杜瓦格尔皇后斥为大逆不道的丑行,玛林斯基剧院让他反省。尼金斯基随即辞职,却遂了佳吉列夫的心。

由于尼金斯基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声势大增,福金为尼金斯基编写了《玫瑰花魂》与《彼得鲁什卡》两部名作,都获得了巨大成功。《玫瑰花魂》讲述了一个美好夏夜的故事。一位妙龄少女手里握着一枝鲜红的玫瑰在一所窗户大开的房子里甜甜地睡着。忽然,那朵玫瑰滑落到地上,这时,玫瑰花魂从闪烁的星空出现,他轻轻飞入窗户,在那里轻盈地舞着,如同那凋落的玫瑰花瓣在风中飘动,偶尔才与地面接触。接着,玫瑰花魂飘向了沉睡中的少女,用甜美的香气唤醒她与自己共舞。正当两人舞兴盎然之时,玫瑰花魂突然惆怅地停止了舞动,用嘴唇轻吻过少女的前额,便消失在闪烁的星空中,只留下那可爱的少女在似梦非梦的爱情回忆中徘徊,沉醉。

这个芭蕾舞剧于1911年4月19日在蒙特卡罗首演。由尼金斯基与卡尔萨文娜这两位巨星联手演出,使得剧情更富表现力。几个月之后,在巴黎又演出了另一部《彼得鲁什卡》,着力展示了尼金斯基非凡的演技。

1912年5月29日,由尼金斯基编导的《牧神的午后》在巴黎首演。这是他编写的第一个剧本。

一座绿草覆盖的小山,一潭被绿树环绕的碧绿的湖水。半人半羊的牧神正在树旁沉睡。他内心充满了青春的骚动与幻想。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时分,一群亭亭玉立的仙女向湖边走来,正准备在清澈的湖水中洗去夏日的忧伤。牧神按捺不住本能的冲动,他迅速向美丽的仙女们跑去,这半人半羊的怪物把仙女们惊得四处逃散,慌乱中,有位仙女遗落了一条披巾,牧神欣喜地拾起,把她当作了梦中情人。

这幕展示了人性冲动的剧只有12分钟长,但是却已让传统的观众们目瞪口呆,保守者痛骂,激进者喝彩,剧场里乱成一片。终于人们安静下来,赞成者取得了绝对的胜利,纷纷要求再演一场。佳吉列夫也兴奋异常,满足了观众的愿望。这可是俄罗斯芭蕾舞团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重演。

1913年5月29日,尼金斯基的又一部现代芭蕾舞剧《春之祭》又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幕舞剧着力表现远古人的生命冲动,歌颂的是人类强悍的生命力。那粗厉强劲的音乐,动作热情奔放的舞姿,一开场就引起了巨大的混乱,几乎使得演员没办法演完,因为观众太狂热了。惊叫、愤怒的责骂响成一片。这种现代的气息与传统思想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最终在巴黎引起了巨大震动。

这到底是一出什么样的剧作呢?

在苍茫的俄国土地上,遥远的原始部落时代展示在我们面前。全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地崇拜”。春天来临,大地苏醒,一对对男女以性媾动作展示了生命复归的生殖崇拜仪式。第二部分,“祭祀仪式”。山顶上聚集了部落的人群。少女们推选出一位公认为最美的少女去做一年一度的祭祀牺牲。这位幸运的处女一直用最美的舞姿跳着,直到最后慢慢地倒在地上死去。

这种完全现代化的芭蕾舞剧第一次展现在那些在典雅、古老的文明中长大的观众面前,当然不被接受了。但是,从此尼金斯基的名气更大。

1913年,俄罗斯芭蕾舞团远赴南美各国演出。这次出行中,尼金斯基得到了自己的幸福的婚姻,这让佳吉列夫非常生气。于是将这对夫妇全部开除。这样,尼金斯基结束了自己辉煌的时代。

1914年,尼金斯基自己组建了一个小型芭蕾舞团,远赴伦敦演出,但由于经营不善,剧团因亏损而倒闭。不得已,尼金斯基跟随妻子去了奥匈帝国。但此时因为俄国正与奥国交战,尼金斯基被当作敌人关进集中营。后来,在佳吉列夫与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帮助下,死里逃生。

1916年4月12日,尼金斯基再次与佳吉列夫合作,举行了自己的访美首演式。但是佳吉列夫自知已难挽回旧爱,演出之后,便悄然回国,由尼金斯基负责剧团工作。但尼金斯基已身心疲惫。这年秋天,尼金斯基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公演了自己最后一部舞剧《蒂尔·奥伊伦斯皮格尔》,但反映平平。演出之后,尼金斯基率团返回欧洲。这时,尼金斯基已表现出了精神病症状。

1917年夏天,尼金斯基在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作了自己的告别演出。他只在《仙女们》中跳了一段玛祖卡舞,就已身心交瘁了。

回到欧洲之后,尼金斯基与夫人移居瑞士。这时他已患上严重的精神病。1919年初,尼金斯基被送入疯人院。据专家分析,尼金斯基的病来自遗传,其父兄都有这种症状。

1950年4月8日,尼金斯基逝世。他的墓被安排在18、19世纪芭蕾代表人物维斯特里与戈蒂埃两人的墓穴旁边。这位过早地燃烧完自己的芭蕾巨星就这样默默消逝了。

纯美的“天鹅”早已飞去,留下的形象依然清晰。“火焰”焚尽了,没有灰烬,只有观众独自的叹息。

玛莎·格莱姆

玛莎·格莱姆1894年5月11日出生在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山区。其后不久,一家人迁到了加利福尼亚。她们一家非常幸福,父亲是个医生。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对生活与自然的兴趣。有一天,父亲把一小块带水的玻璃片拿给小格莱姆。问:“你看见了什么?”“清水!”小格莱姆用童稚的声音高声答着。“清水干净吗?”父亲接着问,“当然干净!”父亲摇了摇头,把玻璃片放到显微镜下,让女儿凑过去瞅瞅。格莱姆很奇怪,有什么好看的呢?格莱姆眯起眼睛朝小圆筒里瞅去。她猛地叫起来,那里面充满了不知名的、奇形怪状的小东西。它们都不停地蠕动着,这是哪儿来的,可把她吓坏了。她经过反复检查,这才确信这些东西都是那清水中的。父亲说:“水看上去很干净,其实并非如此,世界充满了奥秘,就等着你去探索。”从此,小格莱姆对那些神奇的小生命充满了神秘感:“原来生命到处都有呀!”

格莱姆中学毕业后,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她觉得舞蹈的每个动作都充满了生命的魅力。

格莱姆投入当时著名的现代舞名师——丹妮丝与肖恩夫妇门下。父母也非常愿意这个浑身充满活力的女儿能够在耀眼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那一天,父母把小格莱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用车直接把她送到当时丹妮丝与肖恩夫妇的驻地洛杉矶。那天晚上,是小格莱姆永远不会忘记的。因为,父亲给她买了第一束花佩戴在胸前,那是清丽秀雅的紫罗兰。小格莱姆突然感觉到,她的所有的美丽都尽在舞蹈之中。

丹尼丝、肖恩夫妇是当时美国最负盛名的现代舞名师。聪慧的格莱姆在这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自己刻苦的学习、训练,她进步之快让所有人都惊奇。连丹尼丝、肖恩这对夫妇也不得不佩服小格莱姆的天赋与毅力。要知道,格莱姆并不是一直在老师身旁学习。她只是在暑假期间才能亲自登门求教,大部分时间是她自己练习,不懂的地方只能通过书信求教。但是,格莱姆不但丝毫不比别的学生差,而且是其中尤为出色的一个。格莱姆跟丹妮丝与肖恩夫妇学习现代舞,跟音乐家路易·霍斯特学习音乐,跟野口勇习得了形体的空间表现力,这是格莱姆风格的重要基础。直到后来,格莱姆依然经常提到这些对她有重要影响力的老师与朋友,她从各种艺术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强悍。

1923年,格莱姆离开丹妮丝与肖恩这对恩师,开始自己闯荡舞台,不久她就创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根源于一切古老民族的神话中生命的复苏。格莱姆一边演出一边到各地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蹈与音乐,研究当地的神话传说。就这样她渐渐成熟起来。

1926年,格莱姆举办了自己的首场独舞演出。她以自己编导的舞姿在台上尽情展现了自己的风格,给观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当时便轰动了全城。这之后,格莱姆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剧团,开始招收弟子。但是,因为团里没有男演员,格莱姆认为这只是个舞蹈组。直到1938年,埃里克·霍金斯这位著名的舞蹈演员进入剧团,这才使格莱姆大为欣慰。从此,开始了格莱姆舞团的辉煌时代。

埃里克·霍金斯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芭蕾训练。这位优秀的芭蕾演员为格莱姆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从而更加全面地提高了演员们的素质。此外,霍金斯的到来对格莱姆的爱情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