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贺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05:03:54

点击下载

作者:广西贺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文贺州

人文贺州试读:

前言

贺州,享有“粤港澳后花园”的美誉,在海内外各个城市、各个区域经济、文化各种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正在昂首阔步迈向新时期城市形象展示大舞台的“前台”。“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能够碰到文化。”若干年前,在纽约举行的一次“全球经济发展与文化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开始以文化视角审视经济活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这也预示着人类文明未来的前行方向。“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几乎伴随着地级贺州市的成立,“城市以文化论英雄”的全新理念也被国内更多城市广泛接纳,越来越多的城市更加重视自身文化形象、旅游形象的确立和传播,环顾广西,南宁的“奇山秀水绿南宁,绿城寻歌壮乡情”,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美丽新桂林”,北海的“海湾明珠,休闲之都”,等等。贺州也确立了“粤港澳后花园”的城市形象和“重诚厚德、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这是颇有前瞻性地推进文化建设的举措,必将对贺州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地球村时代”,再次爬梳、整理、审视贺州2000多年的“大文化”发展史,凸显贺州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独特文化,其意义不言而喻。

从本质上来说,贺州今天的一切物质文化创造,得益于大自然对于这方土地的馈赠与厚爱,得益于历代先民的辛勤劳动和无穷智慧,更得益于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新时期200多万贺州人民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贺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全市总面积1185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4062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420平方公里,丘陵面积6373平方公里。贺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农林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是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受到海内外客商和游客的广泛关注。

贺州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贺州文化。早在明清之际,这里就是桂湘粤三省(区)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贺州众多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境内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较著名的有姑婆山、紫云洞、玉石林;临贺故城、玉印浮山、客家围屋、文笔塔、千年桂花井、黄姚古镇、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馆;孙中山率师北伐途经昭平时的演讲台,还有何香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抗战期间在黄姚古镇的旧寓所;还有,有“宋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的秀水状元村,以及明清时代的古城、风雨桥、瑞光塔等等。此外,贺州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如瑶族的“盘王节”、“打油茶”、“长鼓舞”,壮族的“三月三”、“庙会”、“炮期”、“舞火猫”等。

2002年11月2日,对于贺州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地级贺州市的成立,开启了贺州历史新纪元,翻开了贺州发展新篇章。10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贺州历届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奋力闯出了一条符合市情实际、具有贺州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圆满完成了“搬好一个家,建好一座城”的历史使命。今日的贺州正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从不沿边不靠海的广西“交通末梢”向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从“县级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广西“区尾”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开放前沿转变,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昂扬向上的新贺州正在桂东大地上崛起!如今的贺州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旅游城市,有着“粤港澳后花园”的美誉。贺州还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卫生城市。贺州正在吸引全中国、全世界的目光。

正是为了传承、弘扬贺州历史悠久、璀璨多彩的文化,贺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纂、出版这本较为全面介绍贺州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旅游资源、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人文贺州》。这本具有“大文化”视角的《人文贺州》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贺州的过去,把握贺州的今天,展望贺州美好的未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贺州今后的“五个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具有勤劳勇敢、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精神的贺州人民,在建设生态良好、风情浓郁、宜居宜商的美丽贺州,奋力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贺州伟大事业中,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贺州”新篇章。

本书在收集资料和编辑过程中得到很多领导和部门的帮助,书中对很多专著和刊物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参考和引用在此不一一列举,还有市统计局、 市工信委、 市旅游局、市文新局等多个市直单位和贺州市各县(区、管理区)社科联以及胡庆生、贝正平、廖祖平、官业勋、 刘静、刘新轩、覃秋零、熊开阔等几位社科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图片,在此也一并专程表示感谢!《人文贺州》编辑委员会2014年3月

第一章 古今贺州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东与广东省清远市、肇庆市毗邻,南与梧州市相接,西与桂林市接壤,北与湖南省永州市相连。东至香港、澳门500公里,至广州市300公里,西至柳州市300公里;北至桂林市212公里,南至梧州市160公里。

贺州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3万。辖八步区、平桂管理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共有6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八步区面积3325平方公里,人口62万;平桂管理区面积2022平方公里,人口41.5万。昭平县面积3273平方公里,人口40万;钟山县面积1483平方公里,人口42万;富川瑶族自治县面积1572平方公里,人口30万。

贺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贺州也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旅游城市,有着“粤港澳后花园”的美誉。它是我国大西南地区东进粤港澳和出海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结合点,是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接纳海外及中国沿海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贺州曾荣获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一)历史沿革

贺州历史底蕴深厚,上溯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时期就在此设置贺县,三国时吴国黄武五年(公元前226年)设置临贺县,隋朝改设贺州,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贺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临贺故城一角区,民族风情古老多姿,古朴奇异的民风民俗引人入胜。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芦笙长鼓舞八步区南乡镇壮族“舞火猫”活动

贺州,秦属南海郡地;秦末赵佗称南越王,属南越国;汉平南越后,属苍梧郡。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今贺州市北部及昭平县置临贺、封阳、富川三县,同属苍梧郡;三国孙权置临贺郡,郡地在今贺街镇西南村和河西村,隶荆州。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增置建兴县,与临贺、封阳同属临贺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建兴县为兴安县,临贺郡地仍是郡领县属,隶广州;东晋、十六国改隶荆州;南朝宋明帝太始五年(公元469年)改临贺郡为临庆国,隶湘州;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复临贺郡名,临贺县仍为郡治。原贺县八步大桥照片原贺县铁锅厂照片

齐高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改国复称临贺郡。梁置荡山县(县治在今八步区公会镇和昭平县凤凰乡一带),属临贺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置贺州,封阳县改属苍梧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兴安县为桂岭县,属西平郡。隋大业三年(公元621年),废州复临贺郡,辖临贺、荡山等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贺州和临贺县,临贺县仍为郡治;天宝元年(公元724年),玄宗改州为临贺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又改郡为贺州,临贺县仍为州郡治;五代初属楚,后归南汉,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并封阳及荡山部分辖地入临贺县,属贺州,隶广南西路;元末并桂岭县入临贺县;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降贺州为县,临贺县改名称贺县,治所在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属平乐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设道观察使,六年改为道尹,贺县属桂林道;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信都县属苍梧道。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两县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二)古代城市发展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文明成果,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2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贺州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秦之前,并没有关于贺州城市发展的记录,直到秦末汉初,贺州属苍梧郡,是西汉中央帝国边庭割据势力南越国争锋的前沿阵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以大桂山为界,于萌渚岭谷地上部置临贺县,县治即今贺街镇;下部置封阳县,县治今铺门镇。直至1952年,贺街镇作为州、郡、县治地历时2063年。

1. 在秦之前,贺州并无确切的城市记载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贺江和桂江流域沿岸的河谷盆地已经出现了人类聚居的痕迹。先秦时期,贺江、桂江属百越,富川北段为楚越交界处。直到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桂林、南海象郡。

虽然秦以前贺州并无史料记载,但根据考古发现,在商周时期,贺州便出现了独立的青铜文明。随后,受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辐射,成为岭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引领者。

贺州盛产多种有色金属,这也是大量生产青铜器的物质条件。出土的青铜器相当部分是在贺州制造的。贺州青铜从商开始出现,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其间吸取各地精华,青铜文化呈现出独特性、文化因素多样性和在岭南地区的先进性。南越时,贺州青铜文明迅速走向衰落。贺州青铜文明兴衰与贺州在两周时是部落王国,到南越国定都番禺,最后贺州仅成为西汉的一个县,均有很大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贺州青铜文明发展史是战争史和政权变更史的集中反映。

1991年7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铜人吊灯月,原八步区沙田镇出土麒麟尊,1996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麒麟尊又名铜牺尊、神兽尊,为战国国家一级文物——麒麟尊早期贵族用的大型酒器,距今约2500年。出土以来,麒麟尊经常在国内外巡回展出。2001年,麒麟尊被复制放大,竖置于贺州的灵峰广场,成为贺州的标志物。2002年开始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限量发行。由于它造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发行以来受到收藏者的青睐,《中国文物精华》一书和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专家曾称誉。广西贺州战国神兽尊形体硕大,造型移植自西周的同类器物,而且有地方风格。在广西出土,说明商周青铜文化的余韵,在西周的百越地区尚未绝响,它是华夏族文化和百越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证。1 民国铜茶壶2 民国铜温酒壶3 富川瑶族铜脚盆

2003年麒麟尊被国家邮政局选入《东周青铜器》邮票印上“国家名片”。2003年《收藏》杂志对麒麟尊作了详细介绍。麒麟尊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不仅仅是贺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

2. 汉代时期,贺江流域的城市全面兴起

贺州地处楚越交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南越国、西汉长沙国都曾在此设兵驻防。长沙国曾经在《地形图》上特别标明“封中”。汉武帝时期,出兵平定南越后,为加强对岭南的政治、军事控制,在重要的水道沿线设立军事统治点。而这一批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中央王朝开始对岭南进行开发。当时的贺江流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中原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向岭南扩张的重要通道、节点,受到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位于贺江边的临贺故城

3. 三国至南朝时期

三国吴黄曾搬迁贺州市东北部的桂岭、开山、大宁等镇,同时分苍梧置临贺郡,通向沿江县镇。这意味着贺江流域城市已组成一个以临贺为枢纽联系紧密的经济单元。至此后的一千多年,临贺郡辖区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如此长久的发展时期内,临贺故城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金矿”,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城内有寺、庙、祠、馆、观30多座,文人墨客留迹众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乾亨寺铜钟,铸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大宝四年(公元南汉时期乾亨寺铜钟961年),高1.33米,口径0.83米,重750公斤,钟身镌字1288个,记述钟的铸造年代、尺寸、重量以及监造官、铸造匠、镌字匠和使用僧的姓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广西重点保护文物。铜钟原置贺县桂岭乡(今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乾亨寺,故名。民国时期迁往临贺故城三乘寺,天晓击之,声震十里,“三乘晓钟”乃当时贺县八景之一。1964年铜钟迁入八步人民公园,今置于灵峰广场一侧留趣山钟亭。汉规矩纹铜镜

而在临贺故城外围,遍布香花、高基、寿峰、蛇头岭、蝴蝶岭、大坪岭六大古墓群。其中寿峰古墓群是迄今为止广西境内发现的惟一一处三国古墓群。1994年贺州市博物馆在信八二级公路建筑工地现场发掘的9座古墓中,就发现60余件珍贵文东汉说书俑物,如东汉铭文四神规矩铜镜、彩陶说书俑,明代金耳环、金头簪、青花瓷器,还有三国文物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汉、三国、南北朝、明朝等古代岭南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物价值。

4. 南朝至唐朝间

从南朝开始,贺江、桂江流域城市逐渐兴起。在此期间地区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先后出现了龙平、豪静、思勤、马江、荡山、绥越、桂岭贺川和富水等县。此时近昭平县一带出现了城市。公元520年,在今昭平置静州,下辖4郡7县。到了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临贺郡置贺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静州、贺州,并临贺、荡山入富川,改名贺川县,属始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置贺州,辖临贺、封阳、桂岭、富川、冯乘五县;以原始安郡之平乐县置乐州,辖平乐、恭城、龙平、立山四县。此时的桂江流域已形成以平乐为中心的经济和行政单元。

5. 五代至宋,沿用唐朝制式

贺州、赵州属楚地,后楚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属汉地。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归宋,属广南路。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将封阳、荡山县划入临贺县为乡,贺州辖领临贺、桂岭、富川三县,属广南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广南东西两路,贺州隶属广南东;至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归贺州为广南西,并在今八步区铺门镇安定村两广交界处设古城堡。废冯乘县,西南部并入富川。据研究,独柱山古堡为两广分界线遗存见证,对于两广古代军事史、行政发展史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6. 元初

贺州、昭州属湖广行书省广西道,至正(公元1341年—1370年)末年改属广西行书省。到大得六年(公元1320年),昭州升平乐府。

7. 明清至民国期间

平乐府统辖桂江、贺江流域城市。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废贺州为县。平乐府开始辖临贺、富川、平乐、恭城、龙平和立山六县。此时,贺江流域城市群地位开始衰落。

明代,贺县、富川、昭平三县均是瑶、壮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社会秩序动荡,战乱起义频繁,因而在选择地方行政中心时,统治者往往会将军事战略位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年间,废除平乐、富川两县,立昭平县。到了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富川县迁至今富阳镇,并在县治以下和麦岭、桂岭、钟山、信都等地设立了麦岭巡检司、大宁寨巡检司、边蓬寨巡检司、信都乡巡检司等作为次一级的军事、政治统治地。

二、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纬23°39′-25°09′,东经111°05′-112°03′,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全市总面积11855平方公里,约占广西总面积5.01%。其中山地面积4062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420平方公里,丘陵面积6373平方公里。(二)气候特征

贺州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到西太平洋暖湿气候的影响,又受到孟加拉湾西南气流的控制,加上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特别是北部的南岭余脉,对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湿气团有一定的阻挡、抬升作用,造成降水多,雨季长。贺州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0℃,极端最高温度38.9℃,极端最低温度-4℃。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71天。年无霜期320多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86.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平均蒸发量1621.8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夏季为东风,平均风速1.8米/秒。境域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在冬季和初春可能出现降雪天气。其中以富川地区出现最多,年平均日数达3.2天,出现降雪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三)主要水系

贺州市辖区内河流有桂江、贺江,均属珠江水系。桂江源于桂林,流经昭平县,到梧州市汇入西江。贺江发源于富川瑶族自治县麦岭镇大坝村的茗山,流经钟山县、平桂管理区、八步区,在广东省封开县汇入西江。贺江上游称富江。

三、自然资源

(一)水力资源

贺州坐拥“三省通衢”之便,东临广东,北靠湖南,西接桂林。位处五岭山脉深处,桂江、贺江贯通全境,水不仅滋养了贺州,更为其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使其与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贺江引来了一条潇贺古道,桂江引来了灵渠。古道和运河的出现为贺州带来繁荣。水不仅馈赠给贺州以便利的交通,更为贺州带来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贺州市境内水系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河流纵横成网,大小河流249条,主要河流就有桂江、贺江、临江、思勤江和富群河等。地理位置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积水面积较广,加上外地入境水量多,全市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用水,有利于航运事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桂江金牛坪电站贺江合面狮水电站

贺州全市理论水能蕴藏量103.8万千瓦,占广西水能理论蕴藏量1755.84万千瓦的5.91%,可发电量73.48千瓦。解放以来,贺州各地修建了各种水库、塘坝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增加境内地表水的蓄水量。据不完全统计,贺州境内有大型水库2处、中型水库13处、小型水库406处,总库容量达163361.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1361万立方米;建成塘坝4244处,总库容57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007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11866处,正常引水流量达108.7立方米/秒;建成排灌机械工程2393处、水轮泵站751处。全市各类水利灌溉工程建成后,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6490公顷。2013年,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62.57万千瓦,年发电量24.51亿千瓦时,已建和在建大中小型水电站100余座,建成了广西地级市唯一的独立地方电网。1995年,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电气化的地区。2005年,贺州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达标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水电电气化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大市。

目前,贺州市的电力资源不仅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还可以对外输出、供给。近几年来,贺州在“西电东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贺电东送”,也使得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发展商对贺州投资充满信心。(二)林业资源

贺州拥有多元化的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等,喀斯特石山穿插其中。地貌特点是山多平原少,南北高中间低,为半山丘陵区。

多元的地貌为贺州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仅草场面积便达到45.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13%,可利用草场面积36.67万公顷。不仅包括草丛类草场、疏林草场、灌林草场,还有龙林隙地草场。其中草丛类草场主要分布在边缘山区,疏林草场分布在村、镇居民点附近,灌林草场分布在八步、富川、钟山和昭平的一些乡镇。这样立体的草场分布非常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由于贺州境内森林茂密,保护得当,有林面积高达86.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2.73%,绿化程度达92%,森林蓄积量逾34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全区的平均水平。1996年,贺州被林业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外向型林业改革实验区,成为了我国外向型林业改革的先锋。

贺州不仅森林面积广,树木种类也非常多样化,其中更是不乏一些珍贵的植物。昭平县城便有18株古榕,以东门社的一株最大。由主干生出8条直径约1.2米的巨株,树冠更是宽达49米、阴地2.7亩,树龄超过400年。昭平县还分布紫檀(又称青龙木、紫檀木,属世界稀有树种,现一般只在原始森林之中方能找到);南方木莲则分布在昭平县七冲自然保护区的深山里,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除此之外,贺州境内还分布了丰富的用材树木,数量多达百种,如马尾松、湿地松、海南万针松、杉树、黄枝油杉、相思木等;编制竹、藤材料类有毛竹、楠竹、黄竹、吊丝竹、大眼竹等;药用植物600多种,列入国家收购的500多种。大桂山林区昭平县九十九顶林场

贺州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保护水土资源,建立了四大自然保护区——滑水冲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姑婆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西岭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七冲自然保护区。其中滑水冲水源林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八步区南乡镇,面积9224.4公顷,蓄积1125313立方米;姑婆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姑婆山林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549.6公顷,蓄积406491立方米;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岭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富川朝东镇的高宅村、石林村,城北镇的泗源村、富阳镇的洋溪村、涝溪村和柳家乡的大湾村,该保护区面积20073公顷,蓄积803000立方米;七冲自然保护区位于昭平县文竹镇。姑婆山风光(三)矿产资源

贺州市山多平原少,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大部分矿产已探明储量。金、锡、钨、铅、钛铁、花岗岩、大理石、稀土、铅锌等矿储量较多。

金矿主要分布在昭平,探明储量16000多千克;锡矿分布在钟山、富川,探明储量43000多吨;大理石则主要分布在富川-平桂管理区望高镇水岩坝一带,总储量在18亿立方米以上;花岗岩则分布广、储量大,贺州各县(区、管理区)内均有分布,初步探明储量在50亿立方米以上。贺州石材资源丰富,光大理石品种就有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灰黑色、黑色等类型,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汉白玉大理石矿山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贺州大理石石材工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白色大理石石材生产量进入全国前五名。我国“四大石材加工基地”之一的广东云浮市,在其处加工的大理石原材料大部分产自于贺州。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西湾工业园区)石材加工企业

四、今日贺州

2000多年来,八步区一直是贺州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临贺、贺县、八步等称谓,是2002年地级贺州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八步区的前身贺县,始建于公元前211年。因境内有临水、贺江,名为临贺。明代撤州为县,称为贺县。辖区内有5个城镇曾经是历史上建制县的县治所在地,它们分别是原临贺县(今贺街镇)、封阳县(今铺门镇)、信都县(今信都镇)和建兴县、兴安县、桂岭县(今桂岭镇)和今天八步区人民政府驻地八步街道(原八步镇)。

1949年贺县解放,1951年,贺县与原信都县合为一县,贺县县治从临贺城迁往八步镇。此时的贺县与钟山、富川、昭平三县同属平乐专区。1958年后划入梧州专区,行署在梧州市。直到1997年2月,国务院批准贺县撤县设市,原梧州地区更名为贺州地区,贺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设在原县级贺州市,贺州地区驻地从梧州市搬迁到县级贺州市,管辖贺州市(县级)和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昭平县。原贺县八步镇照片(一)撤地设市

2002年6月份,经国务院批准,贺州地区撤地设市,成立地级贺州市,辖三县一区,包括八步区(县级贺州市更名)、昭平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共有6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人口220万。地级市的设立标志着贺州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至此贺州市辖三县二区。

至2011年底,贺州市的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千米,比2002年的15.23平方千米,扩展了16.77平方千米;城区人口也由2002年的11万人,增长至2011年的28.3万人。(二)高起点规划城市

撤地设市后,贺州市一直重视城市规划,通过高起点科学抓好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撤地设市初期,贺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一张白纸好作画”的实际,以及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变城市面貌的愿望,把城市发展作为重要中心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贺州城市建设的各阶段工作重点;提出加快推进“三化两业”,“一年打基础,两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四年一大变,五年创新城”的城市建设目标;提出“在以城市经营为抓手的城镇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把贺州建设成为特色更为鲜明、功能更为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高起点抓好城市规划,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强化城市管理,着力打造新型城市品牌,努力营造宜居环境,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2003年在原县级贺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出台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并在原县级贺州市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建设投入,使得贺州市的城市建设基础夯实,速度加快。市政府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重新编修了贺州市总体规划、贺州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了江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贺州姑婆山旅游城、路花旅游镇详细规划。组织专家重新对迎宾大道、贺州大道、八达西路、平安东路等道路进行设计,统一城市的建筑风格。2005年,围绕着“统一建新城”的目标,不断推进现代化全面发展,编制贺州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城市人民防空建设、商业网点规划、消防设施、公共厕所和垃圾中转站等城市相关规划;编制了市职教中心、汇豪国际城、远东国际城、中华园和帝景湾等148个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太白湖片区、火车站片区、旧机坪控制性详细规划。2007年后,修编完成了《贺州市城市总体规(2009—2012)》,完成了贺州城市亮化工程规划、绿地系统转向规划、太白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32个详细规划以及太白湖公园建设规划设计、城市道路转向规划和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等。2008年,随着城市建设功能逐步完善、框架不断拉大,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紧紧围绕打造“森林之城、田园都市”,建设“广西门户之城、桂东北中心城市、桂粤湘交通枢纽、珠三角新明珠”的战略构想。2009年又组织修编了《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并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厅际联席会议审查,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2009年实施城市建设大会战后,贺州的城市框架进一扩大,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近年,贺州市委、市政府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所编制了贺州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了江南新城、太白湖公园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以提高城市档次,为贺州城市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贺州市东片区、江南片区、西片区、贺州城北火车站片区、电子科技园区、桂台客属文化示范区、平桂管理区核心区等7个控制性规划,均获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至此,贺州市已完成城市规划区控规编制65.81平方千米,控制性规划覆盖率占中心城区面积比例达84.37%,2012年实现100%全覆盖。现贺州市城区(部分)贺州城市规划图贺州城区沿贺江而建的商住小区

2011年后,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贺州城市建设进行了定位调整,围绕把贺州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三新区”,努力构建“贺八平钟一体化”,全面实施城市建设大会战,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贺州市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25.69%提高到2011年的37%。至2011年底,贺州市的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千米,比2002年的15.23平方千米,扩展了16.77平方千米;城区人口也由2002年的11万人,增长至2011年的28.3万人。

2012年后贺州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提出并围绕打造“华南生态旅游名城”、“粤港澳后花园”和全国知名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贺州经济“升级版”和贺州发展“升级版”,建设美丽贺州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三)发展成果凸显

在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方面,贺州市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道路、排水等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建成了南环路、光明大道、火车站站前大道等项目;新建、改建了贺州广场、灵峰广场、文化中心、太白湖公园;新修了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新汽车客运站、体育运动中心;搬迁新建了贺州高中、扩建了贺州第二高中、新建了贺州学院新校区;综合整治贺江,改扩建了关乎市民利益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交通通信等公共设施项目,使整座城市的市政公共设施服务功能覆盖到新老城区的方方面面。

另外,贺州市积极推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扶持重点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建筑业企业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06至2010年,贺州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3.5亿元,同比增长322.2%。城区公建项目报建总额达到38.73亿元,建筑面积361.85万平方米。现全市建筑业企业达53家,其中贺州市广厦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升级为房建一级企业,实现了贺州市建筑企业“零的突破”。全市各建筑企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反映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档次,除建成区面积外,最立体直观的标志就是建筑物的高低和人口数量聚集的多少。十年前的贺州城区,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县级市的驻地镇,城市发展的能量十分有限。撤地设市后,房地产企业不断增加。建市之初贺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共16家,注册资金约3000万元;至2013年底,贺州市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已发展到113家,注册资金12.5亿元。尽管住房的刚性需求还比较旺盛,但以目前贺州的城区人口计量,含在建楼盘以及政府主导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在内,贺州市民基本可以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贺州广场贺州城区灵峰广场

实施风貌改造和危房改造,让民心工程暖民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贺州市从2010年起,用三年时间分三期工程组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2010年,完成了10018户房屋外立面改造和八步区贺街镇西南村新兴寨等15个自然村屯的综合整治。2011年,对列入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的昭平县黄姚镇、富川县朝东镇秀水村和福溪村开展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1610户房屋外立面改造任务。此外,自筹资金1.3亿元开展了昭平县、钟山县两座县城和八步区信都镇等14个重点乡镇的风貌改造工作。2012年,贺州市以建市十周年大庆为契机,实施市中心城区风貌改造,重点抓好建设路、太白路、贺州大道、南环路、光明路、姑婆山大道等路段两侧主要街道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工作。通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使贺州城市建设的地方特色更加突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个城镇面貌一新,档次和水平上了新台阶。农村危房改造方面,2010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000户;2011年完成第一批、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合计18400户;2012年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任务693户,目前已全部完成,第二批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合计为16400户,也基本竣工。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贺州市边远地区农村群众结束了居住危房的历史,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最弱势、最困难群体的关爱之情。城乡风貌改造使八步区乡村更加秀丽怡人

撤地设市以来,贺州市先后制定了《贺州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规定(试行)》、《贺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规划和用地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贺州市城市规划区多层建筑规划设计有关规定》、《贺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黄姚古镇新街立面改造后的民居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贺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征地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试行)》、《贺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及其他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和土地收储征地拆迁费用包干使用规定(试行)》、《贺州市太白湖片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贺州市城市规划区旧城区旧房改造管理规定》、《贺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贺州市城市规划区农民建房审批管理规定》正在制定中。

由于国家有关规划的实施,贺州这座过去交通严重滞后了两千多年的新兴城市,迎来了交通发展的大机遇。2009年6月,随着洛(阳)湛(江)铁路的修建,贺州终于通了火车,正在修筑的贵(阳)广(州)高速铁路将于2014年底通车,柳(州)韶(关)铁路,也将从贺州经过;桂(林)梧(州)高速、广(州)贺(州)高速已经建成通车,永(州)贺(州)高速将于近年建成通车。贺州至来宾高速公路、信都至梧州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将展开。

贺州支线机场也已列入“十二五”规划,正在紧张地筹建阶段。随着“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的修建,市区建成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主、次干道贯通成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商业氛围逐渐浓厚,贺州,这个昔日偏僻的八步小镇,正以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撤地设市,贺州经济获得快速发展。2002年,贺州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8.9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8.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1亿元,全市的财政收入只有6.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才1807万美元,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9:27:34,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30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792元,旅游接待人数达124.6万人。而2012年,贺州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4.21亿元,财政收入32.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1.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近三年连续保持在100亿元左右,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5亿元,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突破4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23元,接待国内游客785.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59亿元。2013年,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459个,新签项目投资总额312.3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含续建项目)312.99亿元。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贺州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切身体会着出行方便快捷,生产生活的环境得到明显优化,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住条件切实改善。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和贺州向着未来十年奋斗目标的迈进,贺州的城市发展将会续写新的篇章。(四)对外交通

贺州市处于桂、粤、湘三省区的交界地,历史上有“三省通衢”之称。距桂林170公里,距广州260公里,是湘、黔、贵旅游和货物出海的便捷通道。国道323线和207线贯穿全境,洛(阳)湛(江)铁路、广(州)贺(州)高速公路、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和永(州)贺(州)高速公路经过贺州。

其中,洛湛铁路北起河南省洛阳市,南至广东省湛江市,是中国“八纵八横”铁路干线之一,是中西部地区至华南地区及沿海地区深水港口的重要出海通道。洛湛铁路广西段北端途经贺州市所辖的富川、钟山、八步,梧州市所辖的苍梧、岑溪,线路经过南岭山脉中段紫金山、大桂山、小平山三大分水岭,跨越潇水、贺江、桂江、浔江等河流,总长380公里,投资约84亿元。2004年12月15日兴建,2008年12月31日铺通,2009年7月1日起先行开通货车运输,2009年9月9日开通梧州至南宁段客运,9月28日,开通南宁至贺州、桂林至贺州、湛江至上海南、湛江至洛阳客运,10月10日,开通湛江至武昌客运,每天可运送旅客1.3万人以上。1 洛湛铁路贺州段2 广贺高速公路3 桂梧高速公路

另外,粤桂黔交通大动脉——贵(州)广(州)高铁贯穿全境,设有钟山西、贺州、贺街等站,预计2014年底建成通车,届时贺州将全面迈入高铁时代。

207、323国道和三条省道干线贯通境内;桂梧高速公路从桂林经贺州至梧州已经通车;正在动工建设的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过贺州市;2008年下半年,桂林至贺州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贺州到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须2小时;2009年底,广州至贺州高速公路也全线贯通,贺州到广州白云机场仅须2.5小时;湖南永州至贺州高速公路已经动工;2014年底,贵阳经贺州至广州高速铁路将通车,贺州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现,真正成为“桂粤湘三省区交汇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贺州经高速公路2.5小时、高速铁路1小时即可抵达广州,使贺州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实现当日可往返香港与澳门。

323国道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旧事,它不仅历尽沧桑,在抗战时期更是一条英雄的交通生命线。抗战时期,323国道作为一条战备路,也是广西经济的命脉交通线,更是中国通向东南亚的出口通道。当时广西八步锡矿产量占全国63%,由于锡业的发展,国民党政府便积累资金发展八步工业区。而日军当时策划广西会战,以切断中国通向海外的最大交通补给线。323国道是日军破坏和切断的主要公路,其中的贺联路是最重要的一段。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八步锡矿从贺联路运出缅甸,再转运香港和东南亚各国。贺县及其附近周边地区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都是由此通道输入。

由于这条道路的重要性,美国飞虎队战斗机也时刻守卫着,日夜派战机巡逻。日军更是密切关注这一路段的动向。日军为了彻底摧毁这条道路,凡侦查到路面车队和附近河面船只经过,便会立即投弹轰炸、俯冲扫射。

1944年,随着战事吃紧,国民党政府下令破坏贺县公路,并准备撤离。而当贺县被日军占领时,贺县政府下令破坏全县所有的公路、桥梁,贺联公路也遭到破坏。后来,因有国民党部队军车和美国车队经过,军民立即把路修好。车队一经过,马上又把路面毁坏,如此反复。

贺联路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323国道其中的一段,在抗战时期发挥着大动脉的作用,确保了各种军用物资和各国援救物资不断地输送到各地战场,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重要作用。后来,贺县周边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为了阻止日军侵入,才不得不摧毁大桥。1947年,该路段得到了恢复,1949年国民党溃退时,该路段再次被国民党摧毁。贺联路就是这样经过反复无数次的修建、摧毁、再摧毁、再修复的风风雨雨。

贺州水运以贺江贺州港-信都和桂江昭平-梧州作业区为主,贺江南流至封开汇入西江,桂江南下直通梧州口岸,沿江而下一天便可抵达广州和港澳等各港口。贺江、桂江绿色水运通道建设已纳入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项目。贺州港昭平作业区

第二章 多彩贺州

贺州位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贺州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贺州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瑶族“盘王节”、“情人节”、“打油茶”、“长鼓舞”,壮族“三月三”、“庙会”、“炮期”、“舞火猫”等古朴奇异的民风民俗,令人陶醉;贺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围屋、客家山歌、客家舞蹈等独具特色。

贺州境内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有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古建筑群于一体,素有“梦境家园”之称,被评为“中国最具有旅游价值古城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金奖景区之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姚古镇;有客家围屋、被誉为“宋明清民居博物馆”的秀水村以及有2000多年历史、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临贺故城等名胜古迹。

一、民族融合

贺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贺州市民族主要有汉族、瑶族和壮族,另外还有苗族、回族、满族、侗族、仫佬族、蒙古族、布依族和水族等15个民族。

根据《贺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63.09万人,占83.4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2.32万人,占16.54%。

从族群的角度看,贺州的居民大约分为20个以上族群。在贺州,汉族分为本地人、客家人、铺门人和九都人四大支系。本地人主要聚居于大宁、桂岭、开山、大平、水口、步头和贺街等乡镇。有关研究表明,本地人主要是明朝时期闽、浙、赣、湘、粤等地移民的后裔,占贺州市汉族人口的42%;客家人占贺州市汉族总人口的33.8%,均为清朝康熙时期以后来自广东梅县、揭西、揭阳和五华等县移民的后裔,因语言和习俗的差异分为河源、河婆和长乐三个支系,主要聚居于莲塘、沙田、公会、桂岭和黄田等镇,其余分布于除铺门镇之外的贺州市各镇;铺门人约占汉族总人口的11%,主要聚居于铺门镇,其祖先大约在明朝初年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辗转移居而至;九都人大多数散居于八步、黄田和鹅塘等镇,环绕贺州城区居住,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据九都人的族谱记载,九都人的祖先是从湖南和江西移居贺州的。

本地方言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贺州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语言上讲,贺州地跨浔江南北两岸,处于白话(贵南次方言)与西南官话(桂柳话)交汇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带来地区语言的多样性,除广西主体汉语方言白话(即土粤语)、官话、客家话外,其他汉语方言还有十几种之多。其中还有系属不明的汉语土语,这是由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移民与当地土话长期渗透融合而形成,有的流行范围很小,有的隔村不同语,甚至存在一村之中有几种方言的有趣现象。另外,由于贺州自古以来便是商贸云集之地,讲各种方言的人大杂居,能讲多种方言的人比比皆是。如:客家人除了会讲客家话外,一般都能讲白话、西南官话、普通话和当地土话。汉语方言占主流的是白话、官话和客家话。白话覆盖面积最广,会讲白话的人也最多;官话的覆盖面积次之,然后便是客家话,九都话讲的人不多;而少数民族语言则主要是瑶话和壮话两种。因此,贺州也有“方言博物馆”之称。

二、瑶族风情

贺州位于南岭地区中心地带,是瑶族人口的集中聚居地。贺州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了自己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贺州瑶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习俗。瑶族同胞能歌善舞,有如史诗般的《盘王大歌》;有被乐界称叹的富川平地瑶二声部蝴蝶歌;有闻名区内外的富川芦笙长鼓舞和钟山县羊角舞;有现今仍广泛在民间流传的瑶族土法织布和手工瑶绣;还有大量的瑶族民俗活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美术、民间节庆等。(一)礼仪

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1 平桂管理区鹅塘镇土瑶姑娘向客人敬酒)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2 平桂管理区鹅塘镇土瑶男子敬酒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东山瑶男女吹奏乐器迎接客人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二)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八步区东山瑶男女服装八步区西山瑶女子服饰1 钟山县两安瑶族乡平地瑶男女装2 平桂管理区鹅塘镇土瑶妇女服饰3 昭平县富罗镇包帕瑶男女服装(三)节日与习俗

长桌宴:土瑶青年结婚时不拜堂,无八音,只办喜酒。男家在新娘过门的头天夜里设筵,请六客房(新郎的亲朋宾客)饮宴。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便唱歌互相敬酒,边吃边唱,不休不歇,总不离席,困倦了只趴在桌边小憩,醒来后又投入唱和吃。筵席亦长设不撤,只调换热酒菜。

第二天送新娘过门的亲家客(新娘的亲朋宾客)队伍临门,即参加长饮,直至第三天上午客人辞去。宴间,姑娘和小伙子会入席佐酒助兴。姑娘陪男客,小伙子陪女客。密密围坐,互喝交杯酒,有时佐酒者会有意以大块肥猪肉敬客,客人如不领情,他们则先自食一小口,将余下的一大半强行喂入客人嘴里。男女青年入席陪酒,使气氛活跃。平桂管理区鹅塘镇土瑶长桌宴

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又称为“还盘王愿”。各地时间不固定,由师公择吉日举行,一般选在农历十月以后,多集中在农历十一、十二月。各地“还盘王愿”形式不同。典型的要请还愿师、招禾师、赏兵师、五谷师4位师钟山县两安乡瑶族打油茶公和歌娘、歌师、长鼓手、唢呐手等艺人以及6位童男童女,还有厨官、厨娘等参加。整个仪式要进行3天3夜或5天5夜。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招禾、祭五旗兵马、引禾归仓、祈求保佑来年丰收;第二部分主要是请瑶族祖先盘王同瑶族人民一齐欢庆节日,瑶语称作“围堂”。“围堂”时,长鼓艺人表演36套长鼓舞;歌娘带着童女与歌师带着童男互相对歌,唱24段或36段盘王大歌以庆贺盘王。1 瑶族还愿仪式2 昭平县富罗瑶族度戒上刀山仪式3 2009年贺州盘王节开幕式瑶族长鼓舞表演4 2009年贺州盘王节开幕式场景

富川炸龙:富川瑶族自治县正月十五元宵节上的舞龙表演,是一种最原始的肢体舞蹈,那一条条舞动的长龙,一串串炸开的鞭炮,如潮般涌动的人流,无不令人热血沸腾,每一个亲历过的人都会是终生难忘的。富川瑶族自治县元宵炸龙场面

从正月初十至十五,一连几天,富川古明城神楼里从早到晚香火缭绕,人声鼎沸,楼下的花街鞭炮声不绝而耳,喜庆气氛十分浓郁。按照传统习俗,在上灯期间,新添丁的户主会连续几天宴请亲朋好友和整条街道的男女富川瑶族自治县正月初十“上灯节”老幼,街坊邻里则敲锣打鼓和舞龙舞狮以示庆贺,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每天傍晚,人们酒足饭饱以后,都到街上看舞龙和炸龙。有时是几条龙一齐串街起舞,龙舞到哪里,鞭炮声就响到哪里,看热闹的人们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一条条游龙飞奔着跑了过来,鞭炮声越来越密,成千上万的观众追着游龙看热闹。舞龙的小伙子们一身黑色紧身装,头上裹着头巾,脸上戴着口罩,裤脚扎紧,双手高举龙身,不断地舞动着,巧妙地避闪着从四面八方甩来的鞭炮。围着龙身团团转的是那些一手提着鞭炮,一手持着点燃神香的炸龙者,追逐着龙身跑,一有机会就将点燃的鞭炮向龙身猛甩过去,有时是四面八方一齐开火,让舞龙者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观众更是人山人海。(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贺州市委、政府十分重视瑶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瑶族盘王节、瑶族长鼓舞、瑶族服饰、蝴蝶歌4项;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马殷庙。还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步瑶族医药、瑶族凿花、贺州瑶族盘王大歌、瑶族溜喉歌4项;市级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项。贺州市建立了三个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一是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展出瑶族同胞的传统文化和与之相关的实物;二是贺州市博物馆瑶族服饰展示厅和黄洞瑶族乡瑶族文化展览馆,展示丰富多彩的瑶族风情和各种各样的瑶族服饰。贺州市还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白沙镇黑山村、莲山镇大莲塘村、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建立了三个《瑶族蝴蝶歌》传承保护基地;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大井村、虎马岭村、新华初中建立了三个《瑶族长鼓舞》传承保护基地;在八步区黄洞瑶族乡中心小学建立了瑶绣培训基地。

三、客家文化

贺州市是一个客家文化浓郁的城市,全市有60%的人口用客家话进行语言交流。贺州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占全市总人口三分之一的80万客家儿女与壮、瑶、苗等众多民族聚居。根据考证,贺州客家人于明末清初、清代中期、清朝末年分三次从广东梅州、揭阳、河源等地迁入,现在主要有长乐、河婆、河源三个支系。主要有李、张、黄、廖、刘、陈、王、谢、吴、叶、贝、邱、温、曾、江、杨、胡、罗等大姓。

贺州客家族群在分布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周边居住着为数众多的瑶族、壮族。贺州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由于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贺州客家族群在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客家与瑶、壮的文化涵化是多方面的,据相关资料表明,语言、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尤为明显。近年来,贺州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客家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使贺州的客家文化旅游在广西独树一帜。1、2 客家文艺队在演出3 贺州举行原创客家歌曲大赛(一)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相互交流的工具,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民族(或族群)的要素之一。而民族(或族群)的融合和同化,往往首先从语言的同化开始。瑶语、壮语被客家族群接受与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究其原因,一是客家语言具有自身的稳固性。大致形成于宋代的客家话,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二是客家族群对本民系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是客家族群用以教育后代的祖训。因而,在一般的民族(或族群)交往中,客家族群很难改变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中的要素。所以,迁居贺州后,客家族群出于生活环境的需要或压力,部分或全部接受瑶语、壮语。前者指操瑶客(或壮客)双语,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后者指完全放弃客家话,改操瑶语、壮语,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前者。客家族群学习使用周围民族(或族群)的语言,进而融洽了民族(或族群)关系,这种出于生存的需要,使固守本民系语言的客家族群不得不作出选择。客家话词的来源是复杂的,既有来自洞庭苗蛮语言,也有土著原住民即古代百越后裔的语言。客家话的形成是多元一体的产物。如果把客家话看作是一个多层装置的结构,那么,最底层的是壮侗语,中层的是苗瑶语,最上层的则是北方汉语。苗瑶语和北方汉语是外来的,只有壮侗语才是真正的土著。(二)客家风俗

俗话说:入乡随俗。客家族群迁徙到瑶乡、壮乡后,为了与瑶族、壮族睦邻安居,融通关系,必须尊重和遵循瑶族、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久之,瑶族、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如饮食、节庆、丧葬、宗教习俗,也就成为客家族群的习俗及其文化的组成部分。

哭嫁:贺州客家族群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淳厚的婚姻习俗,体现出中原古风与岭南民俗融合的鲜明特色。哭嫁是客家族群结婚礼仪中常见的,过去男女结婚多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女方根本不了解男方情况。所以,妇女把出嫁视为生离死别,遂形成了哭嫁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几晚邀请好姐妹来伴宿,哭诉即将离开父母亲友之情。同时也哭骂媒人的油嘴滑舌、有眼无珠等,出嫁当天还要在自己家的正厅哭唱对祖宗、父母、叔伯、兄姐的教养之恩,然后才出门上轿。

转三朝:即是客家人的新出嫁女“回门”,“回门”是新娘过门后第一次回娘家。客家人的出嫁女婚后第三天由新郎伴回娘家,俗称转三朝。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与以后的回娘家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此次回娘家须有新郎同回,以表谢意。谢什么?当然是谢岳父母家养大了一个好闺女。婚前新郎未必了解新娘,是好是歹,一要揭了盖头才知道,二是要过了洞房花烛夜才知道,三是要下厨做了事才知道。哪个新郎要是通过这三关,知道妻子是个漂亮、贤惠、贞洁、能干、知书达理的好女人,那不知会有多高兴。由此可见,回门对于女婿或岳家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

捡骨葬:捡骨葬(二次葬)是客家族群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人死埋葬三年左右,再掘开墓冢开棺取出尸骨,装入金坛封好,另择吉地再葬,俗称捡骨葬。程序大约是:请道公择好二次葬的风水宝地后,再看好吉时,先由子女恭请死者起身,然后自上而下依次把颅骨、骸骨一一捡出,用棉纸或破布拭擦干净,再按先下肢后上肢的次序装入金坛,直接送到择好的二次葬吉地安葬。

尚巫:贺州客家族群如今仍盛行女巫,俗称仙婆麻。如八步区莲塘镇,距县城只有几公里,就有三王庙、立琴庙、观音庙、天后宫等庙宇,每个庙宇都供有神,而每神都有一转世仙童代其行事,这一仙童由一女巫(仙婆)充当,客家族群俗称“童身”。仙婆往往由一妇女在突然得病后,称其是某庙神附体,接着就请其他仙婆帮其在家立一仙坛,其病不治自愈。于是此仙婆就可以代神行事,给人问仙、占卜,甚至治病,仙婆为了取得正统地位,必须经过正式度戒,接受客家师公的引度,要上3丈之高、有33把刀的“刀山”,要踩过用1米宽、40公分厚的火炭烧红的火炼,用手下煮沸的油锅捞鸭子,用铜钉做成的钉钟打身等严酷的考验,方能成正果。有趣的是,往往一座庙神,附近几个村寨同时或一段时期内先后出现几个仙婆,都自称为真“童身”,让群众难辨真假。于是村民就筹资为庙打醮,立“刀山”、烧火炼,让几个仙婆同时接受考验,谁上得“刀山”,过得火炼而不受伤,谁就是真“童身”。仙婆们手执驱邪铜剑,口喃神歌,边歌边舞,非常热闹。在此期间,一些著名庙宇的仙婆,有些还要坐着刀轿前来醮坛庆贺,以示自己的本领高强,刀轿由锋利的九把大刀组成,仙婆坐着刀,背靠着刀,手扶着刀,手摇着刀。贺州客家族群有仙婆、道公,但都不是专职的。仙婆主要是以替人看病为主,以敬神、请神、问仙、画符、焚符、驱邪、收惊、服药等仪式来治病。道公则专给有衰事的人家驱邪。驱邪的仪式主要是过火炼,道公头缠红布,手执香竹(也叫引魄竹),口咬烧红的犁头铁块,带着死者家属赤足踩过十米长的火炼。传说以前有些客家族群的道公能用巫公术使油灯悬挂于墙壁。

打醮:客家族群打醮习俗与当地人相似,每3至5年举行一次,由一个村或一个地区村寨共同在社期庙会进行,以捐钱多少来推选出主缘、大会缘、大结缘各一人,负责打醮具体工作。其他杂工则抽签决定,如抽到煮饭签的,就专门负责煮饭。客家族群打醮进行5至7天,主要是祭祀祖先。打醮期间还请来剧团演大戏,热闹非凡,商人在此时生意亦兴隆。

开春节:贺州市客家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开春节”,这天各家各户备筵席,招待“越来越旺”的客人。以平桂管理区黄田镇最为热闹,节日当天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并有舞狮、舞龙、跳舞、唱戏、抢花炮、文艺游行1、2 平桂管理区黄田镇“二月二”开春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家家宾客盈节热闹场景门、酒席丰盈。至今,客家后嗣秉承祖籍文化特征,凡遇二月二便要举行“穿龙尾”活动,即用谷草、麦秆、彩纸、篾条等材料扎成龙形,以高昂的龙头、雄健的龙尾造型,分别悬在广东馆(南华馆)及祠堂的屋脊上祭祀,以祝贺龙抬头节。如今时届二月二,不少客家人照例或用水或用灶灰在地上画龙形,嘱咐小男孩这天理发,祈愿发蒙的娃娃沾龙之灵光。其讲究的俗信妇女尚在这天不纳针缝衣,蕴意“勿刺伤龙眼”。节令是日,客家人必食挂面,名曰“龙须面”;啖元子,谓之“苍龙蛋”;吃黄豆,称为“嚼蝎子”,无不显现龙之饮食文化。年复一年,沉浸在龙抬头节的客家人,以祭祀呈祥纳福的神灵之龙,祈盼风调雨顺,衣食丰足。又交流农具,互赠瓜豆种子,乃是相沿早期农耕文化之缩影。至今山丘梁子仍流传农事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三)客家围屋

贺州客家人是在清代由于广东社会秩序不宁、土客相斗激烈而大量迁入的,因此贺州旧时的客家人往往是聚族而居,房屋多是群体式,俗称客家大屋。每座大屋以姓氏为单位。这反映了客家人由于不断迁徙为生存立足而形成的居住形式。

享有“广西第一围”美誉的贺州客家围屋位于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从远处望去,如长龙般的围墙把屋舍与外界隔开,一直蜿蜒……走近看,围墙上还留有许多小孔,据介绍,这些孔都是枪眼,是用来防止外敌进攻的。1 贺州客家围屋2 贺州客家围屋内景

贺州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围屋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分南、北两座,相距三百米,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有厅堂八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九十四间;北座四横六纵,有厅堂九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一百三十二间。整座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三米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廊于房接,迂回折转,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屋檐、回廊、屏风、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称。

客家围屋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古老独特的客家建筑、精雕细刻的百兽图案、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历经百年沧桑的农家作坊、热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感人的客家历史传奇,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

围屋大门上方,挂一匾额,书之四字(有的三字),称之曰门榜,又叫门匾或门楣。且以姓氏命名,是客家围屋的一大特色,若门榜为“爱莲第”,即使不是客家人,人们也可轻易地猜出此户人家姓周,因为北宋周敦颐曾写过《爱莲说》一文,名传千古,流芳百世。莲塘镇仁冲村的客家围屋叫“淮阳第”,为江氏祖屋。

此座围屋由江海清出资建造。史载,广西贺县江氏一支原籍河南淮阳,是宋代逐渐向南方迁徙的客家人,清乾隆时由广东迁到广西贺县莲塘镇。江海清在朝为官,因战功显赫,晋升为三品朝官,出任云南省盐检道台,受赏巨额白银及“万宝来朝”牌匾,成为云南、广西贺县一带远近闻名的“江百万”。

江海清升官发财后,曾数次回贺县老家。此时江家人丁繁盛,原来的老屋住不下了,江海清出资找人在仁冲村老屋东南面另建一座围屋,称为“新屋”。

江海清做官能谋事,有政声;在家族中极重亲情、顾念族人,衣锦还乡,恩泽全族,福泽后代的事迹,至今仍为族中后辈称颂。

近年来,江氏客家围屋声名鹊起。先后有海内外的《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围屋里的女人》、《美丽的南方》、《夺宝英雄》、《月光恋》等影视剧到江氏客家围屋取景拍摄。2008年,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电视台在广西各市各选一个代表各地文化特点的点进行《直播广西》活动,贺州市选取的点是莲塘客家围屋。(四)客家山歌

贺州历史悠久,各族都有唱歌听歌的传统习惯。山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家人常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山歌是民歌的另一称谓,大多在山野中劳动和谈情说爱时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山歌”名称,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琵琶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嘶难为听。”李益亦有诗云:“无奈孤舟迟,山歌闻竹枝。”可见,古人把竹枝词当作山歌中的一种,或者说,山歌就是竹枝词。

竹枝词是山歌格式的典范,它的形成就是民歌发展的历史。客家人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故清代梅州文化,以诗文最为发达。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宋湘与黄遵宪。他们十分重视收集、整理、加工和提倡客家山歌,对客家文化影响极深,从而使客家山歌从山间田野登上大雅之堂,更具雅俗共赏的全民性质,并使世人更为瞩目。客家山歌采用和承袭了《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与体裁。上承《诗经》中的《国风》传统。与十五国风,同样出自劳动人民,同样来源于生活。《诗经》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客家山歌则有:“河边石子生溜苔,思想阿妹唔得来;七寸枕头睡三寸,留下四寸等妹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河边石子生溜苔”都是起兴之词,其后都为思念之情。此事例,不胜枚举。

客家地区,历来广为流行山歌。对此,方志多有记载。民国贺县志卷二《风俗》记:“贺邑樵子牧童所唱山歌,语虽通俗,然亦合于比兴体。”乾隆年间杨登璐咏风俗竹枝词唱:“迎春演剧舞婆娑,听得新腔记忆多,几日文峰松下路,添将时调杂山歌。”客俗好歌,时时处处可闻,岁时节日,更是歌声飞扬。(五)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广西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位于贺州八步区莲塘镇白花村,是一个以贺州客家围屋为基础并加以建设的生态博物馆,属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之一。该生态博物馆通过图、声、像等科技手段以及实物展示的方式体现客家文化,为保护客家文化提供了一个基地;自建成后,它逐渐成为了当地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由工作站、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工作站、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由围屋改建而成,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保护区由白花村和仁冲村组成。截至2007年4月,保护区内有1705户,7550人,其中客家人有6500余人,其特有的自然遗产和鲜活的文化特色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特殊环境。馆内展示中心的“贺州客家人”陈列展览采用图、声、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民间征集的实物相结合,表现当地客家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等。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的建成,不仅对发展旅游业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对深入开展客家文化研究、保护和利用,增进客家族群的凝聚力,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为专家学者研究客家文化提供一个很好的基地。(六)规划建设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和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贺州文化、客家文化的特色,通过打造客家文化特色品牌推动观光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推动贺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以来,贺州市依据本市特有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提出设立贺州市举行2010'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作示范区”的设想,编制了《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同意设立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贺州市2010年成立了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举办了2010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镇一园二区”即贺州市姑婆山客家风情小镇、世界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姑婆山旅游经济区和黄姚旅游经济区,规划面积2612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85.72亿元。通过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将对加强双方在旅游景区建设、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人员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将贺州建设成为广西与台湾在旅游合作方面的窗口和广西接待台湾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效果图

四、岁时节庆

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为适应生活、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修增和传承下来的。它凭借着现实的各种条件,发挥着众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健康等要求服务。随着人们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贺州地处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其岁时节庆既传承中原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带有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的痕迹。同时由于本地汉族、瑶族、壮族杂居,各民族文化之间也相互涵化,因此也存在很多独具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节日,比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等。由于上文对瑶族和客家人的风俗节日已有所描述,下文主要介绍本地汉族人的岁时节庆。(一)春节

春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然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晚”就开始了。传说这一天灶神和祖宗要启程上天去汇报人们在这一年当中做的事情。白天,人们要去买菜,准备晚饭,因为这是祖宗一年在家的最后一顿饭,所以很丰盛。吃完晚饭,灶神和祖先就走了,直到年二十九的半夜才回来,在这个期间都不上香。腊月二十三以后,人们就开始“忙年”:打扫房屋,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除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以昭平县黄姚古镇为例,人们白天要到古镇的兴宁庙、土地庙、佐龙祠祭天地、上香火。除夕之夜,祖先和灶神下界回来,人们放鞭炮,燃香烛,点旺火相迎。年岁还是合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日子。糕耙和饺子是过节不可缺少的食物。二十七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做水浸糍。二十九的晚上要做葱角(饺子),是用葱和瘦肉一起包的,然后放进笼里蒸,又叫蒸饺。年三十晚上开始,一般杀鸡宰鸭,买猪肉,在家或者祠堂祭祀祖先,吃团圆饭,守夜到零时。元日之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之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竞相展开。在古戏台,有彩调、桂剧看,现在还会举办篮球赛、拔河比赛、舞鱼龙,表演的人多时可达200-300人,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看热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由于生产的需要,初四就散年了,也少了很多的娱乐活动,但现在人们一般都会持续到正月十六,各种活动逐渐恢复起来,令人陶醉。1、2黄姚古镇正月初二鱼龙灯节游行队伍

正月初二这一天晚上,以巡游古镇为主。巡游队伍由数百名当地居民组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参与,其中有一个领队的人,队伍共分为九部分。(1)写好对联的竹子灯箱,对联一般是写一些比较好兆头的,比如丰收之年等等;(2)彩旗队,五颜六色的旗子在整个队伍中十分抢眼喜气;(3)扮饰队:一群扮成古代著名人物或者神仙的人,如关公、八仙;(4)八音队:锣、鼓、唢呐等;(5)扮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如鳖、虾、蟹等;(6)鼓乐队;(7)舞狮队;(8)舞龙队;(9)鱼龙队,每个鱼龙灯都是用竹篾扎成鱼或其他动物的外形,再用纸糊上,在里面插上一根蜡烛,下面用小竹杆撑住。晚上7时,巡游队伍从钱兴广场出发,一路敲锣打鼓,绕行古镇一圈,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 黄姚古镇女子舞龙队在表演舞龙2 黄姚古镇醒狮队在表演舞狮(二)三月三

三月三日逛节本是壮族的一个节日,但多民族混杂居住、彼此影响之下,也就成为了贺州地区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

三月三本来是纪念刘三姐的活动,原本主要是对歌,但是现在己经变成了走亲访友的好日昭平县黄姚古镇三月三庙会子。这一天,要杀鸡、买猪肉、磨豆腐,和过年一样。亲戚、朋友都会来,也是个聚会的好日子,每家都会摆几桌酒席。如果是远的亲戚过年不一定会来,但三月三一定要来。一般为一天,远客会留下过夜,近的则饭后回家。以前过三月三,要舞龙舞狮,解放后由于人们搞农业生产就改为正月初二、初三了。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鸡、鸭、鱼、肉等,然后叫上亲朋好友来自己的家里过节。一般都是中午11点左右整个家族一起用餐,而晚饭则是各家自己过。如果凑巧很多亲戚都刚好住在一个地方,那么就会按照排行轮流到每一家去吃团圆饭。八步区贺街镇浮山歌圩活动场面(三)清明节

贺州人有尊亲敬祖、隆宗重祠的传统习俗。清明节扫墓的准备工作是繁重的。之前,在祠堂里打灶,准备族人回来的聚餐。准备镰刀、锄头以便上山除草,购买香烛、纸炮,做好猪肉和鸡肉,购买水果、糖果等作为供品,还得准备大家在扫墓那天野外的午餐。

扫墓的时候,首先要割去周围的杂草,清除垃圾,然后用锄头挖地上的草皮放在坟头,叫做培土,之后在上面放坟头纸。最后,就是祭祖,上香,摆上供品,一家男女老少按长幼顺序跪在坟前,三跪六拜,之后放鞭炮。有的家里,祖坟比较多,则会扫几天的墓。

一般来讲,第一天为老祖宗祭墓,由于贺州较多从广东福建等地迁移而来的客家人,所以各个家族会在清明的当天首先纪念西迁始祖。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扫墓,其他地方的族人要到秋祭的时候才来参加。早晨,在祠堂吃过饭,族人们挑上事先准备好的香烛炮和“三牲”等去扫墓。中午在野外就餐,吃带去的糍粑。晚上回到祠堂先在祖先牌位前祭拜,然后在厨房里集体开饭。不论年龄、性别,都可以参加。媳妇虽然是外姓,但毕竟已经是夫家的人,当然首选在夫家祭祖。第二、三天,是每个宗支举行祭祖和各家举行家祭的日子。宗支祭祖时,离祠堂远的人一般都不在祠堂里吃饭。举行家祭时,主要是纪念自己以上的4至5代的祖先,先在家里的灵位前上香祭拜,然后去扫墓。(四)端午节

在贺州,过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菖蒲,并在水缸里泡菖蒲的根,据说泡过菖蒲的水可以防治邪毒、虫蚁。晚饭前还在墙根墙角放一些雄黄,可以防蛇毒。每人都要喝一点雄黄酒,防治吃生水的邪毒气。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贺州人不是通过赛龙舟、在河里放粽子,而是在门口插菖蒲叶纪念屈原。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楚国时有人为民请命,率众起义,遭到镇压,楚王下令将他们全部杀死,但是如果在门口插上菖蒲叶则可以赦免。屈原得知这一消息,把秘密告诉了大家,人们按屈原说的去做,终于免了一死,朝廷也因此才没有滥杀无辜。此后,每逢端午节人们就在门口插菖蒲叶表示感激和纪念。

而在农历五月初六,八步区的信都、铺门、仁义3镇的群众都会自发组织举行赛龙舟活动,比赛地点就在信都圩镇的贺江江面上,参赛龙舟以3个乡镇沿江各村自由组织,每年都有10多条龙舟参与比赛。信都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成为当地的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两岸观众人山人海,场面热烈壮观,群众欢呼声不断。1、2八步区信都镇赛龙舟场面(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当地俗称“鬼节”。由于贺州地区水脉丰富,河网遍布,古时民众饱尝水患困扰,这一天虽名为鬼节,实则是为了祭河神。这一活动一般都要持续两天,目的就是祈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在鬼节当天,人们会烧香拜佛,在自家门前插上香和蜡烛,平日里一到晚上就非常阴暗的小村在这一天也会变得非常明亮。

放柚子灯的习俗是昭平县黄姚古镇特有的,每逢鬼节,黄姚古镇家家户户都会在江上放柚子灯。十四晚上,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古镇的带龙桥头到兴宁庙的那一段河边,观看放灯。为了祭河神,人们在柚子灯上插上蜡烛,然后将灯推进河里,灯顺着河水向下游飘走,据说可以将水鬼赶出古镇,使其不能在此作乱。也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黄姚镇的民房大部分都建在水流湍急的江两岸,每当春夏季节,河水上涨,有时大雨过后,河水泛滥成灾,人们便认为是水鬼作怪。于是在七月十四这天,人们沿着河边烧香祭祀鬼神。黄姚古镇放柚子灯活动黄姚古镇放柚子灯活动

柚子灯是用一个个柚子串成,做成一个三角形,再用绳子连接起来。柚子灯由灯头和灯尾两部分组成,灯头是用五色纸扎成的方的小房子,约有一立方米,里面可以点蜡烛,起到引导灯尾的作用;灯尾则是将削去顶的柚子用细的竹子联成连续的品字形,在上面插上蜡烛组成。柚子灯有专人负责组织制作,鬼节前当地有名望的人会组织人手到每家每户收钱,交多少自愿,捐钱的人以及数量最后都会公布。收集来的钱主要用于买柚子。柚子灯至少要在当天晚上游行前准备好,所以通常在一个星期或者三天前就已开始准备。

放柚子灯的过程大体如下:柚子灯在晚上八点开始放,提前两个小时准备。人们在柚子上插上蜡烛然后点燃,这个时候整个河面就亮了起来;紧接着点上香,在每个柚子上插三根或更多的香;另外在准备的过程中河边开始有人吹吹打打,主要是唢呐、锣等;舞龙舞狮队至少半个小时前已经从新街开始边走边舞,一路到达放柚子灯的河边,最前边的是鱼龙灯(是古镇一个比较具有特色的活动,跟舞狮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做成了鱼的形状,在鱼嘴里面还会放上灯泡作为指引),紧接着后面的是两只醒狮。放灯时,灯头先下水,后用一根绳索把灯尾连起来,像一条长长的水灯浮于水面。七八个会游泳的青年跳下水,用手轻轻领着灯头顺流而下,有时长达二三十米。灯头前有舞狮小船,旁边有其他会水的青年男女,手持鱼龙灯,一边游一边逗弄狮子。队伍从睡仙榕一直漂到兴宁庙,整个活动持续两、三个小时。到了十五的晚上,人们又聚在河边,在放灯结束后年轻男女会跳下河抢柚子灯,把抢到的柚子拿回家和家人分享,据说吃到柚子的人可以“有子”和长寿。(六)中秋节

在贺州,每逢中秋节,人们会燃放孔明灯。一个古老传说:古代生活在贺州的祖先们曾被外敌侵袭,有人就通过燃放孔明灯来给同伴提醒和警示。

八月十五还是孩子们解放自己、满足嘴馋的好时机,因为这一天,孩子们可以到周围人家的地里“偷青”。据乾隆年间《昭平县志》记载:“中秋赏月,雅者饮酒赋诗,俗者结伴僭取人瓜果以得,多人不觉者为吉利,俗名曰盗青。”在这一天的晚上,孩子们会集结在一起,去偷地里的青菜、南瓜、凉薯等,主人是不会责骂的,最多会嚷声“哪个小鬼偷我家东西呀?”语气宽容,把他们赶走也就算了。(七)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因日、月逢“九”,且九为“阳数”,故称“重阳”。又叫做“老人节”、“登山节”、“重逢节”、“牛王节”。按阴阳五行的说法,重九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登高以避之。这一天,人们会相邀前去登山,又是故人重逢的好日子。在黄姚古镇文明阁魁星楼下的一个石刻就有乡人一起登高做诗于天马山的记载:“丙辰重阳日,仿昔贤登高故事,载酒携朋饮于阁上。秋光如画,爽气宜人,倘不沾衣,何伸雅怀?即青山亦应笑人也!爱联吟数韵以记其胜。庶无贻林润之愧并跋。”(八)冬至

重阳之后,就到冬至。因为冬至来临,全部作物都收获完,且和春节相距较久,约有3个月农闲时间,故又叫“大过年”。在贺州,只有客家人和来自连滩的人才过。人们走亲访友,聚会吃饭,互送糍粑。这也是他们保持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同时他们如此重视农闲,也可以说明,在贺州这个以商业兴旺起来的城市中,来自这些地方的人可能一直都从事农业生产。

五、贺州形胜

(一)“三省通衢”八步

八步区是贺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在东经111°12′-112°03′,北纬23°49′-24°48′之间。东与广东省连山、怀集、封开县为邻,南与梧州市苍梧县交界,西与贺州钟山、昭平两县接壤,北与湖南江华县相毗,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便捷通道,国道207线、323线和桂梧、广贺、永贺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及洛湛铁路都交会于八步,成为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湘、粤、桂三省区边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工商业重镇和物资商品集散地,也是西南重要的出口通道之一,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贺州(八步)城区一角

1. 区域概况

八步区辖12个镇3街道1个瑶族乡,总面积5147平方公里,面积居广西各县区第二,总人口90万人,主要有汉、壮、瑶等民族,其中壮、瑶等民族占总人口的9%。

八步历史悠久,自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设临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辖区内有5个城镇曾经是历史上建制县的县治所在地,它们分别是原临贺县(今贺街镇)、封阳县(今铺门镇)、信都县(今信都镇)和建兴县、兴安县、桂岭县(今桂岭镇)和今天八步区人民政府驻地八步街道(原八步镇)。

八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汉、壮、瑶、苗等12个民族,语言种类丰富,通普通话和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桂柳话及壮话、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被语言专家学者称为“方言土语博物馆”,素有“方言之都”美誉。八步区东山瑶女装八步区黄洞乡瑶族姑娘在采摘茶叶1 八步区大桂山2 八步区速生丰产林

2.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全区有森林面积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3%,活立木蓄积量1400万立方米,以松、杉为主,年提供规格木材10多万立方米,松脂2万多吨。主要经济林果有毛竹、篱竹、八角、玉桂、板栗、油茶、油桐、茶叶、沙田柚、青梅、柑橙、龙眼、李子等30多种,是广西主要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矿产资源:八步区地处成矿有利地段,矿产资源丰富,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四大类共34种。锡、钨、黄金是其中的三大矿产,初步探明,锡储量15万吨,钨储量3.1万吨,黄金17吨,铅9.2万八步区合面狮电厂吨,稀土19811万立方米,大理石5亿立方米,花岗岩10亿立方米,高岭土120万立方米,石灰石1.7亿吨,白云石1.4亿吨。

水能资源:全区水能蕴藏量28万千瓦,可开发量22万千瓦,现已开发13.63万千瓦,年发电量9亿多千瓦时,是全国中级农村电气化达标县。

农业资源:全区共有耕地面积40102公顷,其中水田26912公顷,山地丘陵、河流纵横、气候温和,给农、林、牧、渔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全市形成了以粮、林、果、菜、烟、蔗、猪、禽为主的特色农业。八步红瓜子、信都三黄鸡、贺街青梅、三华李、信都龙眼、桂岭肉姜和贺州香芋等名优特产品久负盛名。每年有大量的生猪、家禽、蔬菜销往广东珠江三角洲市场。1996年,荣获“全国菜篮子生产先进市”称号。1 红瓜子2 三华李3 三黄鸡4 蔬菜1 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桂山风景区

旅游资源:八步区山水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人文、自然景观众多,境内的大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滑水冲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主要风景点还有大钟山2 贺街浮山公园、灵峰广场、莲塘客家围屋、贺街浮山、临贺古城、铺门石城和黄洞瑶族风情村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瑶族盘王节、浮山歌节和信都端午赛龙舟等民间民俗活动,让人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 八步的由来

清代,伴随集市和区域经济发展,贺江和桂江流域出现了商业重镇八步与黄姚。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分贺县下六里地之一部置信都厅,治所位于今日的铺门镇。民国元年(1912年),改信都厅为信都县,撤销富川县、钟山镇区和昭平县防字、乐字两区,成立钟山县。

早在一千多年前,八步就因其地处“鸡鸣三省”的粤、桂、湘地域交界中心而商贾云集,经贸发达,并最终以“三省通衢”的优势,发展成为广西的四大名镇之首。八步,设置贺县时为镇区,撤地设市后为城区。撤地设市前,八步为县级贺州市政府所在地。1997年,梧州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梧州地区更名贺州地区,随即办公地也从梧州市迁往贺州市,2002年底,贺州撤地设市时,八步城区有城市人口约1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约15.23平方公里。“八步”一词最早物证见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八步“仙城会馆”赠予贺街“粤东会馆”的柱子上。作为一座老镇,贺街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1952年贺县县治所在地才迁往八步镇。虽然“八步”一词有很多说法,但最根本还是经商得名而来。清乾隆年间,广东客商向内陆发展,而迁徙辗转于贺县,发展到清代咸丰年间,广东商人在路花建立了“珠端会馆”。稍晚时候,来此经商的徽商建立了“庆元会馆”。这些会馆至今依旧保留着,当年这些商人主要向当地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进而向民众手中收购锡矿和特产贩卖出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后来有八户商家在此发迹。3 黄洞乡月湾茶园

后来由于路花交通不便,许多广东客商便于清朝乾隆中晚期迁移到陆路交通相对方便的黄田竹山脚水月宫,并建立起了8间店铺和一个“关帝庙”。可惜“关帝庙”在大跃进期间被拆毁,而黄田竹山脚水月宫的经商点被称为“八铺”。

随着大宗矿业的进一步发展,八步已成为了周边路花、西湾、水岩坝、新村、黄田等地矿区所开采出来的锡矿转运中心。这里人来人往,商机颇多,于是精明的广东客商将这8间店铺迁往水陆交通更为方便的临江中游,并建了8个用于装卸货物和挑水饮用的小码头,这些小码头简称“八埠”。从这些小码头出发的船将锡矿和农副产品运往广州,返回时则从广东都城盐庄带回原盐和工业品,批发给八步、钟山、富川和湖南的客商,因而当地这些埠头又被称为“盐埠”。八步开埠后,沿岸地区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矿产、制造业、银行业兴起,商贸流通业兴盛发达,处处店铺林立。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八步便已是当铺林立;民国期间,中国银行、广东银行、湖南银行都先后在此设立办事处。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也迁来八步办学,以何香凝为代表的大批知识分子也来到八步。

八步也是桂系军饷的重要筹集地,而且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军工材料的锡一直有着较大需求,经八步转运出去的精锡占整个广西锡矿市场的三分之一,且八步出口的锡击之声音清脆,固有“八步响锡”的美称。

8间店铺、8个埠头中的“铺”与“埠”本是同意,又与粤语中“宝”谐音。而清朝嘉庆年间,“铺”、“埠”、“宝”都与“步”有关,“步”与“宝”又谐音。就这样,“八步”就慢慢叫开了。从民国二十三年(1943年),八步正式成为建制镇;此后,八步逐渐成为公署、县、县级市、地区、县级区、地级市等机关所在地。而今的八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城区面积达到64.1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5万、拥有34个民族的新兴城市。

4. 交通运输

八步区交通便利,有“三省通衢”之称,323国道、207国道、信都至铺门已经是省道贯通全市,境内有公路干线6条,全市通车里程801公里,可直达区内的梧州、南宁、桂林、柳州、广东的广州、湛江、珠海、茂名、深圳、惠州、湖南的衡阳、永州、郴州、零陵等地。穿经市内的桂(桂林)梧(梧州)高速公路、广(州)贺(州)高速公路、洛(洛阳)湛(湛江)铁路已经建成通车,永(州)贺(州)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贵(州)广(州)高速铁路2014年底建成通车。14500吨位的拖轮可直达广东的肇庆、江门和港澳等地。

5. 科教文卫

八步区传统的民间文体节目有“盘王节”、“浮山歌节”等,民间歌舞以贺州客家歌舞和瑶族的长鼓舞、壮族的舞火猫最具民族特色。客家歌舞是以客家方言演唱,配上音调和谐、韵律优美的客家山歌调,载歌载舞反映客家人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八步区有一批文艺创作和演出队伍,作品丰富,《闹嫁房》、《初二风情》、《喜迎送嫁妹》、《酿豆腐》、《竹板迎丰年》、《背亲》、《月光光》等独具客家人特色的优秀歌舞剧目达10多个,多次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奖励。有的剧目还在广西、广东电视台播放。《月光光》还为2001年香港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所采用。贺州客家歌舞随着贺州市客家山歌剧团,走遍了区内,也走往了广东、湖南,1992年专程到广东嘉应和梅州客家人聚居区去演出,获得好评和赞赏。近年又去到台湾演出,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

八步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505人,中级职称5000多人。有高等院校一所,高(完)中8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200多人,职业高中(含中专、技校)在校生4300多人。有初中45所,在校生490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

八步区现有医疗机构606个,病床1168张,卫生技术人员1180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46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8个,病床1.3张。

6. 主要城市荣誉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

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区);

全国和自治区计划生育“三好一满意”先进县(区);

中国李子之乡;

广西区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

广西区蔬菜第一大县(区);

广西区无公害水果基地县(区);

广西区自治区双拥模范县(区)。(二)麒麟尊故里平桂

平桂管理区位于广西东北部、贺州市中部,距贺州市城区中心仅6公里。东与贺州市八步区毗邻,西邻钟山县、昭平县,南接梧州市苍梧县,北连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辖区总面积2022平方公里。

1. 区域概况

平桂管理区是在原中央直属企业平桂矿务局的基础上设立的。200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平桂管理区,为贺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相当县(区)级政府管理职能。

平桂管理区管辖西湾街道、黄田镇、鹅塘镇、沙田镇、公会镇、大平瑶族乡、水口镇、望高镇、羊头镇共9个乡镇(街道),124个行政村(社区)、1246个自然村(屯、寨)、2468个村民小组,境内主要居住有汉族、瑶族、壮族等民族,总人口50.3万,汉族人口占96.9%;农业人口43.78万,占总人口的86.7%。

2.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森林面积12.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28%,盛产杉、松、桉木、栎、竹等木材及松脂、竹笋等林副产品。近年来,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积极发展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基地,形成以林产化工,木浆造纸,木材加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姑婆山森林十八水瀑布群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丰富,现已探明60多种矿种,主要包括锡、钨、黄金、银、锰、铁、稀土和花岗岩、大理石、高岭土等,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大理石矿产基地,远景储量达26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望高镇和黄田镇),尤以精锡、“贺州白”大理石享誉国内外。1 大理石2 重钙粉体3 黑钨精矿4 平桂飞碟有限公司生产的锡锭

水能资源:主要河流有贺江、富江、临江,属西江流域,归珠江水系,水能蕴藏量25万千瓦以上,可开发水利电力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以上,有武爽电站、临江电站等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大小电站30多座。地方水电网络与华南骨干电网并网运行,为管理区内的工业提供充足的电源。

农业资源: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盛产公会晒烟、芳林马蹄、栗木莲藕、鹅塘油粘米、青梅、大平腐竹、食用油等优质农产品,品质纯正,美名远扬。芳林马蹄青梅栗木莲藕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文物古迹繁多,民风古朴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是贺州旅游的领头雁。出土有国宝级文物——麒麟尊;拥有沙田马峰五桂桥、龙井古村、壮族风情寨、土瑶风情园等人文历史景观;拥有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温泉、玉石林、紫云洞、碧水岩等众多自然山水风光,是香港著名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欢乐桑田》及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等影视片的外景拍摄地。灵峰广场麒麟尊雕塑1 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仙姑瀑布2 贺州温泉3 紫云洞4 玉石林

3. 历史沿革

平桂始设于1907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广西官府设官办矿务局于西湾,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34年广西省矿务局在西湾设立办事处,署理平乐、桂林矿务,故得名“平桂”,并一直沿用至今。

4. 交通运输

平桂管理区地处桂、粤、湘三省区结合部,交通快捷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北上桂林180公里,南下广州270公里,是中国大西南主要的出海通道,国道207线贯穿境内,已建成的桂梧高速公路、广贺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贵(阳)-广(州)快速铁路、永贺高速公路,均经过平桂管理区境内,且贺州的主要交通出口和铁路站场(黄田客运站、望高货运站)均在管理区范围。各乡镇(街道)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23.4公里,所有乡镇(街道)都通了三级或二级公路。

5. 主要城市荣誉

全国最大的重钙粉体生产基地和华南地区最大的石材加工生产基地;

中国重钙之乡;

中国马蹄之乡;

中国青梅之乡;

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县(区);

广西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三)“三湘入桂门户”钟山

钟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10°58′-111°31′、北纬24°17′-24°46′之间,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处萌渚岭、都庞岭余脉西南,富江下游流域。东邻平桂,南接昭平,西连平乐、恭城、北靠富川。县治钟山镇,陆路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525公里,距梧州市209公里,距桂林市178公里。国道323线、桂梧高速公路、贵广铁路、永贺高速公路横贯县境,是西南地区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自古有“两粤要冲,三湘入桂门户”之称。

1. 区域概况

钟山县行政区域面积1483平方公里,下辖钟山镇、回龙镇、石龙镇、凤翔镇、珊瑚镇、同古镇、公安镇、燕塘镇、清塘镇、红花镇10个镇,花山瑶族乡、两安瑶族乡2个瑶族乡。县人民政府驻钟山镇,人口48万,其中农村人口37万。

2.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有森林面积9.6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大理石、花岗岩、锡、钨、煤等20多种,其中大理石储量14.1亿立方米,花岗岩储量31.2亿立方米,砂锡矿储量8万吨,煤储量1916万吨。大理石以色泽润滑,质量上乘驰名区内外,素有“广西白”(钟山白)之称,而且花色品种多,易于开采,经济开发潜力巨大。

水能资源:水能蕴藏量5.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年发电量10000万千瓦时。1989年已跨入全国101个农村水利建设先进县和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花山水库

农业资源:钟山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和林业大县,为广西商品粮基地、春烤烟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秸秆氨气化养牛基地,名优特产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有春烤烟、桑蚕、大肉梅、沙田柚、蜜柑、砂糖橘、大头菜、红瓜子、香米、腐竹、瘦肉型猪、黄牛等。钟山贡柑外运双季莲藕十里画廊景区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民族文化风情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客家文化、奇石文化、佛教文化资源。辖区内英家起义红色旅游区、花山生态风景区、两安瑶族风情旅游区和龙道古民居、东寨狮子庵、龟石神龟岛、朝阳生态村、富江河文化休闲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是重点打造和开发的一批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3. 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4年置南海郡,钟山地属南海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南海赵佗击并象郡、桂林郡,自立为南越王,县地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置富川县,治设钟山。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隶交趾刺史部苍梧郡,东汉建安八年(203年)隶交州苍梧郡。

三国时期属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苍梧置临贺郡,县域属荆州临贺郡地。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划始安、临贺郡隶广州、县域属广州临贺郡地。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以临贺、始安、兴安三郡为湘州,县域属湘州临贺郡地。

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改临贺郡为临庆郡,县域属湘州临庆郡地。泰始六年(公元470年),改临庆郡为临庆国(封国),县域属临庆国地。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临庆国复为临贺郡,县域属之。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县域属湘州临贺郡地,普通元年(520年),县域仍属临贺郡地,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置静州梁寿郡龙平县,县西南部属龙平县地。陈太建年间公元(公元569年—581年),在富川县南(今钟山境内)置绥越县,隋省入富川。

隋开皇年间公元(公元581年—600年)县域隶桂州临贺郡。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县域属杨州始安郡。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置道,县域隶岭南道桂州,后隶广州。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分富州之龙平县置思勤县(治今钟山县清塘乡陶唐村)属富州。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富川县更名富水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富川县。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分东、西道,县域先属岭南东道广管,后属岭南西道桂管贺州、富川地。

五代时期,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湖南节度使马殷攻占桂州,割据岭南,自称楚国,县域属楚国贺州,富州地。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南汉并楚,县域属南汉富州、贺州地。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县域属广南路。五年(公元972年),县域西部之思勤县省入龙平县隶昭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广南路分东、西两路,县域西南属广南西路昭州,其余属广南东路贺州。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贺州割属广南西路,境域属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

元初,县域属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广南西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县域属广西两江道贺州,平乐府地。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广西两江道改为广西行中书省,县域属广西行中书省贺州,平乐府地。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贺州,十年(公元1377年)改属浔州府,后属平乐府。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一月,富川县治从钟山迁至今富阳镇,钟山始名钟山镇,置边蓬寨巡检司。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析富川南部入昭平县,均属平乐府。

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县域属平乐府。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平乐理苗通判移至钟山。

民国五年(1916年)10月,经民国政府总统核准,析富川县之钟山镇区、昭平县之防字区、乐字区合并设立钟山县。12月,省府委北流冯汝翼来钟筹备县治。民国六年(1917年)6月,省府始委湖南徐世铎来任钟山县知事。钟山县隶广西省桂林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平乐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属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属平乐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属平乐行政监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属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至三十八年(1949年)11月属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钟山县,属广西省平乐专区。1952年7月,广西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核转,并经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治设钟山镇,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专区。1961年7月1日,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第115次全会决定,恢复设置钟山县,县人民政府驻钟山镇,属梧州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属贺州地区行政公署。2002年11月2日起属贺州市管辖。

4. 钟山的红色浪潮

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刚强果敢、富于革命斗争精神的钟山各族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历史。1 英家起义纪念馆

革命前辈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在钟山大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钟山革命老区的这片热土,铭刻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诠释着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记录着革命前辈的卓越功勋。为纪念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教育全县2 英家起义纪念馆一角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中共钟山县委、钟山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建“省工委旧址纪念亭”、“省工委机关‘招待所’旧址纪念亭”、“革命故址牛垌牌楼”、“英家起义纪念亭”等革命纪念场所。1987年将英家粤东会馆辟为英家革命历史陈列馆,列为钟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10月,英家革命历史陈列馆被列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钟山革命历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党在英家、燕塘地区早期的活动

1925年冬,在上海求学并入党的廖祥勋受党组织的指派,从上海回到玉坡村开展农运工作。为唤醒民众,他在村中五房祠堂开办“平民夜校”,向贫苦农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宣传进步思想。1926年春,他发动群众破除迷信,搬掉本村观音阁中的菩萨像,创建了“玉成小学”,吸收儿童及青年男女入学。他自任校长,自选、自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廖祥勋是在钟山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第一位中共党员,钟山也是广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20个县之一。此后,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陆续深入矿区和农村开展秘密革命活动。

1933年和1934年,在廖祥勋的指导下,英家进步青年张赞周、朱维新等组织英家、玉坡、黄宝一带的贫苦农民,先后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活动,赢得了镇压土豪劣绅陈静波和“二五减租”的胜利。1935年10月,湘籍中共党员陈学仁在英家培养和发展张赞周、朱维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英家下街朱维新家建立了中共英家支部。中共英家支部是钟山县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也是钟山县第一个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钟山地下组织在宣传抗日,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军抗战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1941年8月,经中共广西省工委批准,英家支部升格为特别支部,隶属省工委直接领导,温翊俊任特支书记,特支分设英家支部、英家农村支部。省工委转移到英家后,1943年夏对特支做了调整,张赞周任书记,肖雷任副书记,特支下设英家支部、英家农村支部、英家小学支部。

为保障省工委机关在英家地区活动的安全,英家特支带领英家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精心挑选省工委机关驻地;二是利用各方关系安排省工委人员的职业和住所;三是尽力提供后勤供给,想方设法为省工委筹集活动经费和接济机关人员的生活;四是发动群众大力支持和掩护省工委人员。省工委机关转移到钟山英家,能够很快站稳脚跟开展工作,继续领导全广西地下党的斗争,顺利度过近三年最艰苦的斗争岁月,英家特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中共广西省工委转移到钟山

1942年7月9日,在桂林的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省工委副书记苏曼、妇女部长罗文坤(女)、中共南方工委特别交通员张海萍被捕牺牲。省工委书记钱兴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紧急撤退,于同年10月将省工委机关转移到党的组织条件和群众基础比较好的英家乡,在中共英家特支副书记张赞周的掩护和协助下,在白沙井村后的桐油林中搭建茅棚,建立新的省工委领导机关,钱兴偕夫人邹冰母子以难民身份为掩护,艰苦地继续领导和指挥广西地下党的革命斗争。

省工委在英家期间,遵循党中央“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积极稳妥地开展党的活动。一是重建省工委机关及各地党组织,从广西各地抽调庄炎林、黄嘉、肖雷、吴赞之、韦立仁等同志到英家,组成新的省工委领导机关,迅速恢复省工委同各地党组织的联系,同时对桂东党组织进行调整,建立健全了保障省工委机关的安全体系。二是秘密刻印《为反对顽固反共分子继续摧残告广西当局暨各界父老书》、《为反对顽固反共分子继续摧残告全体同志书》,散发到全省各地,揭露敌人,教育和鼓舞同志。三是克服困难,生产自救。1943年9月,钱兴、邹冰、吴赞之以难民为名转移到牛垌,开荒种地、割草烧石灰换得稻谷,解决生活口粮,为党组织筹集部分活动经费。省工委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斗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磨练,使撤退到农村的党员站稳脚跟隐蔽了下来。四是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接上了与上级党组织中断的联系。五是开展整风学习,进行革命气节教育,为迎接新的斗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六是领导和推动全省各地的抗日游击斗争,组织领导二十多支抗日武装,创建了著名的桂东北人民抗日纵队——临阳联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七是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支持疏散到昭平、八步等地的全国知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使桂东的抗日民主运动得到蓬勃发展。1945年8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需要,省工委机关由英家迁到昭平黄姚。

省工委书记钱兴,在国民党顽固派突然袭击的危难关头,坚持抵抗反动分子的追捕和屠杀,有条不紊地组织各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紧急转移撤退,保存和挽救了中共广西地下党组织;在钟山英家三年多时间,钱兴屈居茅棚,以难民身份为掩护,以开荒种地、割草烧石灰维持生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含辛茹苦地为党工作,开创了全省武装斗争的新局面。

省工委机关在钟山英家三年多时间,克服重重困难,运筹帷幄,领导整个广西地下党的革命斗争,度过了白色恐怖的艰难时期,对全省的革命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广西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为后来桂东地下党在英家发动“六五”起义和钟山的解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3)英家武装起义

1947年6月5日,根据省工委横县会议精神和部署,英家特支在中共桂东特派员吴赞之的领导下,组织和发动了英家武装起义,取得了袭取英家乡公所、夺取英家粮仓(英家粤东会馆),实现开仓济贫(分粮3000多担)的胜利。

英家起义,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疯狂镇压,地下党员罗玉坚、何仕南和群众骨干周福标壮烈牺牲。起义队伍转移到花山山区坚持斗争,因力量悬殊,一个多月后被迫分散转移,起义领导人吴赞之、张赞周等人分别转移到桂东各地和广东西江游击区。

英家党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省工委关于在全省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在英家古镇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各地武装起义斗争的序幕,为后来广西各地开展的革命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钟山的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英家起义,意义非同寻常,影响深远,英家人民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4)解放前夕中共钟山县地下组织活动

解放前夕,中共钟山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共桂东地工委的指示,实行特派员制的领导体系。在特派员黄颂春、副特派员钟镇静的统一领导下,钟山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在大力发展党团组织,建立秘密农会的同时,先后组建了钟山第一游击大队、第二游击大队等人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配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一一九师于1949年11月20日一举解放了钟山,接管了国民党地方各级政权,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了出重要的贡献。

5. 交通运输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钟山县已融入贺州市“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交通网络、即“五高”:桂梧、永贺、广贺、贺巴、贺韶5条高速公路;“三铁”:贵广、洛湛、柳韶3条铁路;“两江”:贺江和桂江;“一机场”:拟选址在钟山回龙的贺州机场。钟山由此拥有由机场、铁路、高速路、国道组成的南北东西贯通、水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成为湘桂及西南诸省通往粤港澳多条经济大动脉上的交汇点和桂东交通枢纽之一,全面融入广西北部湾3小时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2小时经济圈。

6. 主要城市荣誉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全国“平安畅通县”;

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广西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广西区科学发展进步奖;

广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

广西区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县;

广西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广西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县;

广西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县。(四)瑶族风情满富川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临钟山县,西与恭城县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全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其中县城人口3万。县政府所在地位于美丽的碧溪湖畔,清澈的富江河从县城中心流过。县城距贺州市60公里、桂林市180公里、南宁市550公里、广州市380公里。

1. 旅游资源

富川建制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4年),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然景观秀丽奇特,古迹甚多,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民俗风情绮丽多姿。有古风十足的瑞光塔和民俗浓郁的凤溪古民居,秀水状元村有闻名遐迩的富川八景旅游名胜,被誉为“小桂林”的秀水风光,凤溪民族风情晚会,享有山水之腴的川岩,古朴雄伟、布局严谨的古明城,饱经沧桑、古色古香的回澜风雨桥和灵溪庙,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碧溪湖等。富川风景独特,多姿多彩,令人流连忘返,是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秀水风光1 秀水村建筑2 回澜风雨桥

富川聚集着汉、瑶等民族,他们的居室、服饰、婚娶、礼教、文化娱乐等各方面习俗迥异,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富川瑶族姑娘采摘脐橙

当您到富川领略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将沐浴在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之中,同时又与当地热情好客的汉、瑶族民众融为一体,去接受那瑶妹抛来的绣球,品尝那香喷喷的瑶山油茶,并与瑶族姑娘一道跳舞、游戏,令您享尽“当新郎、背新娘、富川瑶族姑娘采摘黄花梨抢红蛋、对山歌”的乐趣。

富川还有一个很独特的风俗,就是每年正月农历初十,有“炸龙”的风俗。它与中国传统的舞龙有很大的区别,非常惊险刺激。炸龙从农历初十持续到元宵节,在这期间,还可以在县城老城区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

2. 富川美景

朝东镇:朝东镇位于县城西北面,与湖南省江永县的桃川镇、源口乡交界,距县城27公里。朝东镇是富川的重镇之一,也是贺州市十三个重点小镇之一。朝东“状元村”景点区驰名中外。近几年来,朝东镇充分发挥自身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以及古迹甚多的人文条件,加快推进秀水和福溪旅游景区建设。秀水旅游景区建设以佳山丽水的秀峰景色、明清时期遗留下的青砖瓦房为依托,凸显厚重古朴的村庄特色。现秀峰山庄已通过初审,秀水状元村列入自治区名镇名村建设,并已获得“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初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五座山梁包围之中的宋寨福溪,以历史悠久的门楼、特具古色古香的立柱抬梁、熠熠生辉的功绩牌匾为特色,加快保护与提升工程。现福溪村已列入自治区名镇名村建设,并获得“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富阳镇:富阳镇是富川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中心。全镇辖区面积205.2平方公里,是富川第一大镇。近几年来,富阳镇在保护原有古民居和城墙城壕、古戏台、灯楼、鹅卵石花街、文庙武庙等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古明城4A景区建设。同时,清溪山庄四星级农家乐饭店、铁耕源农家饭庄二星以上农家乐饭店均通过初审;清溪山庄农家乐投入110万元用于修建游泳池、平整烧烤场地、改善农家住宿、添置游乐设施等。铁耕生态新村旅游点建设进一步完善。

城北镇:城北镇位于富川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邻葛坡镇,北通朝东镇及湖南江永县,西与桂林市的恭城县接壤,系富川县七个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之一。近几年来,城北镇以着力打造“印象凤溪”为契机,以瑶族民俗风情为特色,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厚重而精美的窗台屋檐,造型奇特的骑羊屋角,花鸟彩画配饰的墙体,古老的建筑和精美的文化交相辉映,成为该镇旅游景区的特色。现凤溪农家饭店通过初审;凤溪瑶寨投入80多万元实施凤溪阁后山公园鹅卵石路,并实施川岩景点项目规划建设,风情晚会品牌已成功打造实施。

此外,福利镇神仙湖生态休闲园投入150多万元修建了农家乐接待餐馆、中心岛民族风情表演场、湖堤路建设、堤岸亲水平台、园区内道路等项目。莲山镇大莲塘蝴蝶歌传承基地进入收尾阶段。新华乡虎马岭长鼓舞传承基地进入收尾阶段。白沙镇洞尾生态文明村乡村旅游点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富川瑶族蝴蝶歌、长鼓舞、瑶锦瑶绣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得到积极开发。

3. 今日富川

近几年来,富川瑶族自治县围绕打造“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以“三镇三景区二名村一长廊”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为龙头,深入挖掘瑶族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各旅游景区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

富川县围绕旅游景区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把握自身定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将旅游景区建设与抓新农村建设、瑶族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以古村文化、生态山水、瑶族风情为重点的瑶族文化旅游。“三镇三景区二名村一长廊”旅游景区建设有序推进,即以富阳、朝东、福利3个广西旅游名镇,古明城4A景区、秀水4A景区和神仙湖景区,秀水、福溪2个历史文化名村,富阳-白沙沿线的岭南瑶族文化展示长廊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步伐,旅游景区建设亮点纷呈。富川城乡风貌改造(五)茶香袅袅绕昭平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桂江中游,县域面积3273平方公里,介于北纬23°39′-24°24′,东经110°34′-111°19′之间,东邻贺州市八步区,西靠梧州市蒙山县,东南与梧州市苍梧县接壤,西南与梧州市藤县交界,北与桂林市荔蒲县、平乐县和贺州市钟山县相依。昭平县距贺州市区128公里,梧州市200公里,桂林市210公里。

1. 区域概况

昭平县辖昭平镇、文竹镇、黄姚镇、富罗镇、北陀镇、马江镇、五将镇、走马乡、樟木林乡、凤凰乡、木格乡、仙回瑶族乡等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159个村(街、社区)委会。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3.73万,有汉、壮、瑶等民族。

2.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当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河道密布,群山环绕,原始森林、次森林和人工林连绵叠翠,森林覆盖率80.7%、绿化率98.18%。森林植被繁茂,种类众多,有野生植物1700多种,其中有世界稀有昭平林海树种小叶红豆、四方竹等。广西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昭平七冲原始森林有林面积7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古木参天,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昭平高山茶园

矿产资源: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重要矿产有金、银、铁、镁、锰、铅、锌、白云石、石英石、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等20余种。

水能资源:境内众多河流属桂江水系,桂江由北向南流经全县7个乡镇,有思勤江、桂花河、九龙河、富群河、临江河等14条较大的支流。目前已查明,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8.5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25.2万千瓦,境内规划建设电站44座。桂江昭平茶园

农业资源:名优特产繁多,主要盛产茶叶、黄姚豆豉、沙田柚、蚕茧、晒烟、八角、蜂蜜、茶油、松香、木衣架、青梅、玉桂、灵芝等,其品质优良,众多产品已远销粤、港、澳和东南亚及欧美等国。茶叶,是昭平县新兴的绿色支柱产业之一。“将军黄姚古镇居民在晾晒豆豉峰银杉”、“凝香翠茗”、“桂江碧玉春”、“象棋茶”等“昭平茶”系列品牌,曾荣获中国“陆羽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全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国际)首届名茶博览会金奖,获得国家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旅游资源:昭平山川秀丽,风景旖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姚古镇是千年古镇,素有“梦境家园”之称,古镇曲径通幽,古榕参天,千年石板街、古戏台、宝珠观(广西省工委旧址)、文明阁、古石桥和奇峰溪流,构成一幅自然天成的国画《古镇神韵图》,令游客流连忘返。同时,该县境内还有大广原始森林、五叠泉瀑布、马三家瀑布、黄花山温泉、孔明岩、出气岩、九如洞、北陀古墓群、天然睡佛、桂江风光等景色迷人的景区。“昭平茶”香飘万里,昭平生态茶园风光也是旅游的好去处。全县现有茶园5万多亩,年产茶叶3000多吨,“品昭平茗茶,游黄姚古镇”已成为昭平旅游的一大亮点。桂江生态旅游景区黄姚古镇全景

3. 历史沿革

昭平,古为百越地,亦称南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桂林郡,县地属之,史来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朝代更迭,县地一度隶属临贺县;至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置静州,属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受桂州总管府监察,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属始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静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静州为富州,历五代十国,直至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之,撤马江、思勤两县,并入龙平县,改属昭州。

因宋时国乱,反者四起,治者平后任用土官统治土民。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宋徽宗改龙平县为招平县,谓招抚平定之意,“招”字不雅,改用光明、明亮的“昭”字,始得名“昭平”。考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复称龙平。元大德五年(公元1306年)昭州改为平乐府,属之。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撤龙平县改昭平里,历近200年民乱,至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重设昭平县。此后,昭平县建制基本稳定至今。

清因明制。民国初,属广西省桂林道。解放初,隶平乐专区属广西省人民政府。1958年7月,撤平乐专区改属梧州专区,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属梧州地区。1997年设贺州地区,属贺州地区,2002年贺州撤地设市至今,属贺州市管辖。

4. 交通运输

主要公路有经由昭平县城分别与323国道(钟山段)和321国道(蒙山段)及与贺州、钟山、苍梧等县市相通的县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的桂(林)梧(州)高速路自北向南纵贯该县东部区域,并设有黄姚、樟木林、富罗、马江4个出口。设有昭平汽车总站。

水路交通便利,桂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桂江上连漓江、下接西江,建有昭平、马江等港口。水运常年通航,船只上通平乐、桂林,下达梧州、广州、深圳、香港、澳门。

5. 科教文卫

2013年春季学期,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73所,其中县办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4所,私立幼儿园37所,学前教育在园在班8974人;全日制小学211所(其中县直小学2所、特教学校1所、中心小学17所、村小130所、教学点61个);小学在校生319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3.2%;初级中学17所,初中在校生13149人,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8.2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4.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89.4%;普通高中2所,在校高中生5660人;职业教育中心1所,全日制在校生883人。全县中小学校教职员工3784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为100%。

2009年,全县设立公立医疗机构22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一家、一级甲等医院4家、一级乙等医院5家。全县卫生系统获技术职称684人。有床位325张,卫生技术人员800人。全县有153个行政村设立了卫生所,有乡村医生、卫生员328人,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

昭平县近十年大力打造古镇文化、茶文化和抗战文化等品牌文化,境内黄姚古镇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古镇之一;广西省工委旧址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昭平县委宣传部出版的《烽火昭平》再现了何香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