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十年真题专项超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19:41:25

点击下载

作者:芦欣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考研政治十年真题专项超精解

2017考研政治十年真题专项超精解试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论

核心考点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1)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和运动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和静止

①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

①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③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②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2.人与自然的关系(1)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2)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真题超精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7年单选题第1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答案】B【超精解】本题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这道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上句“风定花犹落”是说“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映成趣,即“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作答本题,必须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2008年单选题第1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答案】D【超精解】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所有旧哲学的区别。

在本题中,运用一个知识点即可轻松解题,即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答案是D。

3.(2008年单选题第3题)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答案】D【超精解】本题考点: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这里说的是实践区别于认识的观点,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2009年单选题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答案】A【超精解】本题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5.(2012年单选题第1题)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答案】A【超精解】本题考点:意识的起源和产生条件。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动物只有感觉和心理依赖,不可能产生意识。只有人脑才具有意识,才有思维,才能在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6.(2013年单选题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超精解】本题考点: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能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07年多选题第18题)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答案】ABD【超精解】本题考点: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多项选择题,涉及的原理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人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本题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考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题干给定的内容,也不难得到这2分。题干中所说,首先说明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D项),显然不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C项);还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B项);还指出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A项)。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排除错误选项C,正确答案为ABD。

2.(2009年多选题第17题)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主动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答案】ABCD【超精解】本题考点:意识的能动性。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A选项强调信心的重要性,B选项强调恐惧作为一种感觉对主体的影响作用,C选项充分突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选项突出知难则不难,强调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3.(2009年多选题第18题)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答案】ACD【超精解】本题考点: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

本题题干说明我们在实现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而是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条的理论的约束,是对理论批判继承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要求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需求,就是关注基层群众生活实践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4.(2010年多选题第17题)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答案】ACD【超精解】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在本题中,人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新华字典》中内容的变迁,说明人的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需要借助人类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来表达,所以,正确答案是ACD。B项认为人们的意识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没有说清人们的意识改变的真正原因,因为语词含义的改变反映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5.(2014年多选题第17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答案】BD【超精解】本题考点: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有限性和无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点。A选项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不是有限的,是具有有限性的。C选项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不是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所以正确答案是BD。

6.(2016年多选题第18题)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答案】ABC【超精解】本题考点:时间的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间的一维性主要指时间一去不复返,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本题体现不可逆的选项是A、B、C,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之联系和发展

核心考点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过程性(1)过程的含义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①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真题超精解

一、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07年多选题第19题)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答案】ABCD【超精解】本题考点:发展的过程性。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第二个总特征永恒发展;认识论中的创新问题;历史观中的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本题虽然涉及的原理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根据题干中所给定的考生非常熟悉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也是不应该有问题的。不用理解杰克逊的感想,仅从刘翔打破了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栏比赛的世界纪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创新是永无止境的”(A项);“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B项);从辩证法的角度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D项),亦即“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C项),没有永存的事物。这样,A、B、C、D选项全面满足了题干内容的要求,所以都是正确选项。

2.(2012年多选题第17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答案】BCD【超精解】本题考点:发展的实质。

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的,是因为:其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其二,新生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对旧事物采取“扬弃”的办法,否定旧事物中腐朽的东西,继承和发扬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其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3.(2015年多选题第17题)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ABD【超精解】本题考点: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旧事物的交替,发展具有过程性。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故C选项错误。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事物的产生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ABD。

二、分析题

2016年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

材料2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超精解(1)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②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说明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过程是反复的、无限的,认识和实践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分)(2)“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了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也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这“四个全面”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有重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

总之,“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5分)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核心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逻辑矛盾是形式逻辑所讲的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逻辑错误。辩证逻辑的矛盾存在于客观事物和物质世界之中,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1)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也叫统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为斗争性所制约。(2)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只有在统一体内部才有斗争,离开同一性就不会有斗争。四、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1)内因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2)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原因,即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矛盾。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其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再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1)矛盾的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②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

第二,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第三,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真题超精解

一、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008年多选题第18题)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答案】ABD【超精解】本题考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选项A、B、D均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的重要性。选项C只是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没有涉及实践,所以不选。

二、分析题

1.2008年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4分)(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4分)(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2分)超精解(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有:①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原理。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③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原理。(4分)(2)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作人性。人性或人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是在人的后天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并不断改变的。(4分)(3)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2分)

2.2009年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超精解(1)本题所考查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

①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材料中,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3分)

②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材料中,两个患者的病症都是由各自的原因引起的,华佗正是认识到了其病因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分)(2)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4分)

3.2012年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4分)(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超精解(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2分)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2分)(2)真理和谬论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中包含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含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2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2分)(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强创新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4分)

4.2014年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超精解(1)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普遍存在,我们应当正视矛盾,承认秸秆、菌渣以及林荒山地等问题的存在,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清主次矛盾,善于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集中有限精力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同时也要兼顾次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巧用大循环”过程中,从秸秆到菌菇,从菌渣、猪粪到有机肥,再从有机肥到有机林果业,因地制宜实现了合理循环。(3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材料中,秸秆变成菌菇培育的原料再变成有机肥,有其内在关联,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发挥能动性、招商引资加大投入这一重要条件。(3分)(2)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我们应该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创造有利条件解决矛盾。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不同矛盾,全面协调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2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深刻而正确地认识、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解决问题。(2分)

5.2015年第34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网络普及率达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地拉近了距离。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

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思维定式、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作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至少自身要具备“蚂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于创业的“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能成为最后的胜者。——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5分)(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5分)超精解(1)以上材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理论与实际结合。(3分)

对于材料中所提到的“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是指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的有利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应看到互联网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由于使用不当,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只有辩证地看待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和使用互联网。(2分)(2)“蚂蚁”和“大象”正是矛盾双方,它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形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分)

材料中被比喻为“大象”的传统龙头企业以及互联网上的“蚂蚁”企业,正是在其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2分)

质变量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

核心考点一、质变量变规律

1.质、量、度(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2)量

①量的含义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②认识事物量的意义

第一,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第二,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3)度

①度的含义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②认识事物度的意义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量变和质变(1)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量变主要有两种基本的形式:

第一种基本的形式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事物的变化。

第二种基本的形式是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变化。(2)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的趋势,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因素:促使事物灭亡的趋势,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一,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在的或主观的任意否定。

第二,否定与肯定是绝对对立的。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肯定中不能有否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否定中不能有肯定。

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有规律的无限过程。事物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结,又是后一个周期的始点,由此构成了事物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无限运动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上看,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真题超精解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0年单选题第2题)有一则箴言:“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能胜利”的哲理在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答案】C【超精解】本题考点: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句——“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是什么,坚持意味着量大,马上就想到量变导致质变的知识点,答案选C。A、B、D不符合题意。

2.(2012年单选题第2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答案】B【超精解】本题考点: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并相互转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了事物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