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07:02:46

点击下载

作者:宋涛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名人百科

中国名人百科试读:

前言

《青少年百科》是我社最近推出系列长卷之一,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青少年全面修养的良师益友。

该书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点,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向青少年既全面又具重点的介绍国际博览、政治政党、军事天地、经济发展、法律浅析、历史大观、人物追踪、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哲学理论、文学广场、艺术天地、体坛巡礼、课外娱乐、科技漫游、身边科学、天体目击、气象纵横、地质探秘、地理科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名胜典故、海洋探索、生物密码、动物世界、植物王国、不解之谜、名物知识、奇闻趣事等多方面、多领域、多科学、大角度、大范围、大场面的基础知识。该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青少年百科》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划分20大卷,中内容专业性强,同时又易于理解和掌握运用。每个知识点阐述的方法本着从原理、历史到现在,尤其从现实的实际作用上论述、讲解透彻。该书内容从古到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人类起源到社会发展,包罗万象,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本书时代感强,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适应青少年阅读水平。

该书编撰得到了各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从该书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专家、学者都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由于成书时间有限,疏漏之处望专家、读者指正。编者

五帝

炎帝

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相传少典娶有蟜氏而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至中原地区。“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史记·五帝正义》)

黄帝

时,炎帝侵凌诸侯。于是黄帝联合熊、罴、貅、虎等部族,与炎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为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黄帝

传说中之上古帝王,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据《史记·五帝本纪》一书记载:“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其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互侵犯,残害百姓,而以炎帝、蚩尤为最。于是修德振兵,联合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击败炎帝。后又在涿鹿击杀蚩尤。从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其所以号为黄帝,以“有土德之瑞”。相传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传说其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我国现存的《素问》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相传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的贤君。名放勋,史称唐尧。传说尧的父亲帝喾先后娶了四个妻子,尧为第三个妻子庆都所生,20岁时继承帝位,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还有传为帝尧宫殿的故址,其气势宏伟壮观。尧原先曾封于陶,后又封于唐,故又称陶唐氏。据说他当帝王后,处处为人民着想,不乱行特权,住的是简陋茅屋,过着粗衣淡饭、勤俭朴素的生活。假如国内有一人饿肚子或没衣穿,尧必定说:“这是我的责任。”如果有人犯罪,尧会说:“这是我没有领导好的缘故。”尧在政治方面是十分民主的。选拔官吏,一概择优录取,量才而用,从不计较出身门第,也不对自己的亲人特殊照顾。尧一心为民办事,但他的儿子丹朱却是不肖之子,尧不想把帝位传给他。后来,尧探知

是有贤孝而又有才干的青年,就决定把帝位禅让给舜。尧本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精神,首创禅位政治,确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所以,孔子称赞说:“大哉!尧之为君也。”舜

传说中有虞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姓姚,一说妫姓,名重华,史称虞舜。舜天性笃厚,十分孝顺父母,他早年丧母,父亲另娶后娘,生下弟弟名叫象。舜的父亲是个不讲理的人,后母也是心地狭小,泼辣凶悍,弟弟象更是一条恶棍。尽管舜对父母竭尽孝道,又小心照顾弟弟,但仍常遭父母毒打虐待。舜便离家出走,到妫水附近的历山脚下,自造茅屋,开荒种地过日子。舜的德行感化了人们,原先常为争田夺地而斗殴的农民,这时却互让起田地来。舜去打鱼,原先常闹矛盾的渔夫,也竞相让起地盘来。舜到河边去烧陶器,说也奇怪,原先陶匠只能烧制粗糙的瓶瓶罐罐,这时居然烧成美观漂亮的陶器来。舜的种种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于是人们都跟着他,靠近他。他居住的地方,原先只是个小农庄,第二年就变成了城镇,第三年简直成了大都会。舜即帝位后,改革政治、设官分职,划定职责范围和订立一些规章制度,以便各司其职。又制定了五刑,除去闹事的四凶,因而天下大治。舜得到贤臣皋陶的辅助,政绩十分显著。史称皋陶造律,看来他可称中国最早的司法官。皋陶主张法治当以民治为基础,必须维护人民利益。春秋时孟子的“民为贵”学说,显然是继承了皋陶的思想。舜在位几十年,政治清明,没有把王位传给整天只知唱歌跳舞的儿子商均,而禅让给治洪水有功的禹。传说他晚年时,到南方各地巡视考察,不幸死于苍梧之野(今广西)。

夏朝

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亦称大禹、夏禹。禹的父亲叫鲧,鲧奉尧命治水,因用堵塞水路的方法,水害愈烈,后被舜杀死在羽山。舜又起用禹治水,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降服了水害。禹以治水有功,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部落联盟领袖,确立了王权,并传位于子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相传禹划分全国为九州,并铸造九鼎。禹的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夏本纪》。启

夏朝国王。姒姓。禹之子。相传禹曾选定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他继承其王位,与伯益发生争执,杀伯益,确立了传子制度,开创了“家天下”的时代。时有扈氏不服,也被他想方设法攻灭。作有《甘誓》。一说启得天下,未曾与伯益发生冲突。

太康

夏朝国王。启之长子。自幼随父享乐。启死后继其王位。即位后生活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朝政。即位二年,为东夷族有穷氏(今山东德州北)部落首领

后羿

所推翻,不得返都。后在阳夏居住27年,病死。相传《尚书·五子之歌》为其被推翻后,他的五个兄弟追念其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泪下,怀着凄楚悲凉之情所作的一首歌。后羿

又称羿、夷羿。传说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有穷氏(今山东德州北)部落首领。善于射箭。一次,他趁夏王太康出去打猎的机会,攻取都城安邑,立仲康为王而自己独揽大权。仲康死后,他逐走仲康继承人而自立,实际掌握夏政27年。夺权后,生活腐败,沉湎于酒色享乐,不理政事,排斥正直之士,重用佞人寒浞。后为怀有篡权野心的寒浞阴谋杀死,连累其妻嫦娥及其子。神话中又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河水干涸,猛兽长蛇为害。他射去九日,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少康

又名杜康。传说中夏代国王。姒姓。相之遗腹子。寒浞杀相后,生于母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自幼聪颖,立志复兴夏朝。先为有仍氏牧正。后逃至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东)任庖正,并娶有虞氏女为妻。召集夏朝旧臣,经过精心策划,诛杀寒浞,夺取王位,恢复夏朝。在位21年,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受到各部落拥戴。相传为酿酒的发明者。少康晚年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绍兴),以祀奉祖先大禹的陵墓。

姒姓,名履癸。夏朝最后一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暴君。夏桀统治非常残酷,暴虐无道,人民对他恨之入骨,诅咒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为了制服叛离的诸侯,桀又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合诸侯,征讨有缗氏(在今山东金乡东北),此役使夏王朝元气大伤。此时,东方新兴的商部落,在其首领汤的率领下兴兵伐夏。夏桀势孤力穷,战败逃亡,死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商朝

子姓,又叫成汤、武汤,甲骨文称唐、大乙或高祖乙。商朝的建立者。汤原为黄河下游商丘地区的商部落的领袖,在他即位时,商实际上已形成了和夏朝相对峙的局面。商汤任用

伊尹

和仲虺为左右相,积极作灭夏的准备。经11次征伐,商先后灭掉了黄河下游地区夏朝的几个重要属国葛(今河南宁陵北)、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等,控制了广大的东方地区。随后汤便兴兵伐夏,两军相遇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夏桀战败。汤灭夏,正式建立了商朝。伊尹

商初开国重臣。名伊,尹为官名。一说名挚,官名阿衡。原为夏朝丰年有莘氏部落(今山东曹县北)的家奴。传说他为见商汤,使自己随有莘氏女嫁到商汤处,被汤用为司厨,并以其才智为汤所赏识,终用为相。先后辅佐汤灭许多亲附夏的邻国,最后经鸣条一战,攻垮夏朝,奠定商朝基业。汤去世后,先后扶立、辅佐汤的儿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因其破坏商汤法规,不理国政,将其送往桐官反省,自摄国政。三年后太甲悔过,还政,自己仍居相位辅政。太甲死后,又扶立太甲的儿子沃丁为王。传沃丁时善终,终年100余岁。被历代儒家奉为贤相。一说为篡位被杀的逆贼,见《竹书纪年》。

祖乙

商代国王。汤的六代孙。仲丁之子,一说为河甲子。河甲病死后即位。属于庇(今山东梁山、郓城一带)。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并和大乙、大甲合称“三示”(即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又称耿,今河南温县东)。曾几次出兵平服兰痍、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夷族对商的威胁,使国家再度中兴。在位75年,受到各部族人民拥戴。

武丁

商代国王。盘庚弟小乙之子。相传少时生长于民间,了解民间疾苦。即位后,积极谋求人才,任用奴隶出身的傅说为相,力求巩固统治。在位期间,生产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先后对北方的土方、鬼方,西方的羌,东方的夷,南方的虎方用兵,及于长江以南的荆楚地区,开拓了疆土,扩大了殷商势力,使商朝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位59年,被尊为高祖。《尚书》中《说命》、《高宗》、《彤日》等篇,《诗经》中的《玄鸟》等篇,都载有他的事迹。

帝乙

商代国王。文丁子,

王之父,文丁死后即位。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衰落。即位后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中途受到盂方(今河南睢县附近)截击。又率领诸侯讨伐盂方,得胜。曾多次出兵南征夷族。在位末年,将商都迁于沫(即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商王30年,病死,葬于殷。纣

子姓,名受,亦称帝辛。商朝最后一君主,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整天沉湎酒色,奢侈荒淫,大建离宫别馆,统治极为残暴。又发动对东夷的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纣还一意孤行,对进谏的大臣进行迫害。结果,王子比干被杀,公族箕子佯狂,王兄微子启出逃,纣王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商朝最后终于被周武王灭掉,纣自焚身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虽导致了商的灭亡,但他对东夷人的战争和对东南地区的长期经营,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淮河、长江流域,这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周朝

周文王

西周王朝的奠定者,姬姓,名昌,号西伯。本为殷之诸侯,其后武王有天下,乃追尊为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西伐诸戎,东出岐周,先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今陕西咸阳北阪),后又渡过渭水,灭掉亲商的崇国(今陕西户县东),占有渭南。不久,又在沣水西岸建新都丰邑(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势力不断扩展,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时期奠定了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传说文王被纣囚于里(今河南汤阴北)时,曾演八卦而作《周易》。

周武王

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周文王之子。武王继续周文王灭商的遗志,充分积蓄力量,艰苦创业,积极东进。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一作盟津,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举行了孟津之誓,这是一次灭商的演习。武王十一年,周武王亲自率军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西南各族东征,在牧野与商军决战,商军阵前倒戈,武王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纣王自焚身死,商亡。周武王又分兵四出,基本上控制了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正式建立了周王朝,定都镐京。克殷后两年,武王病死。

周公

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辅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即位的成王年幼,由他摄政。武王建国时曾封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监治殷遗民,称为三监。三监对周公摄政心怀不满,便与商纣王子武庚联合起来进行叛乱,同时东方徐、奄、薄姑等部族也起兵反周。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又用三年时间镇抚了东方诸国。为进一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进行了大分封,前后封建诸侯71国,其中大部是王族,以此作为王室的屏藩。又在瀍水东岸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在瀍水西岸修建王城(今洛阳市内)。将殷遗民迁到洛邑,驻军加以监守。洛邑和王城作为周的东都,称为成周,用以统治东方。周公还着手建立了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主要见于《周礼》。周公的政治思想对先秦时代的贵族政治影响很大。

周康王

西周国王。姬姓,名钊,成王之子。成王死后即位。即位后,继续推行成王时的基本国策,加强周王朝的统治。曾攻伐鬼方(今陕西西北)和东南各地。一次战斗中,俘获犬戎兵士13000人。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500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社会安定,旧史家把当时与成王末年的统治合称为“成康之治”。

周昭王

西周国王。姬姓,名瑕,康王之子。周康王死后即位。在位期间,生活奢靡,朝政昏暗,常不顾国力衰落,对那些不服从其命令、不进贡宝物的诸侯进行讨伐,劳民伤财。即位后第十九年,为获取南方越裳氏部落所出产的珍禽白雉鸡,亲率大军南征楚国。屡攻楚都丹阳(今湖北枝江)不克,恰巧楚王恐其实力不济,派人前来请罪,于是顺水推舟,将楚王斥责一番,在楚国境内抢劫了大批财物,班师回朝。渡汉水时,为愤怒的船民设计淹死。葬于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嵩山中的少室山)。

周穆王

西周国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昭王死后即位。在位期间,命甫侯制定《甫刑》,又出兵九师征伐楚国,直达长江。还出兵犬戎,获其五王,并将犬戎的一些部落迁到太原(今山西镇原一带),开辟了通向西北的通道。后又东攻徐戎,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会合诸侯。后世传说他曾周游天下,到过今内蒙古、新疆及以西地区,并在西王母国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还在一座山顶的大石上刻了“西王母之国”五个大字,和西王母种了一株槐树,以作纪念。其西巡历时两年多,行程35000多里,最后东归,回到镐京。

周宣王

(?—前782)西周国王。姬姓,名静,厉王之子。厉王生前被列为太子。国人暴动时,逃入召公府室躲藏,召公忍痛以己子顶替姬静交给国人,使其活命。厉王死后即位。即位之初,能勤理国政,严惩恶吏,并击退西北犭严狳狁的进攻,攻伐东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犬戎,使周王朝一度出现安定的局面,被史家称为“宣王中兴”。又效法武王、成王分封诸侯,以捍卫王室。晚年,因多次用兵,不适当地参与诸侯事务,又拒纳忠谏,国力渐弱。后在一次外出游猎中病倒,不久死去。

周幽王

(?—前771)西周末代国王。姬姓,名宫湦,宣王之子。宣王死后即位。在位期间,重用佞臣虢石父,残酷剥削人民,又四处用兵,加上地震和旱灾,人民苦不堪言。生活奢侈,宠爱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竟用虢石父“烽火戏诸侯”之计,使其失信于诸侯。不久,废黜皇后申氏和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除宜臼舅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后申侯联合西方犬戎大举进攻镐京,因得不到诸侯援助,被犬戎兵士追杀于骊山(今陕西临潼县城东南)下。在位11年。

姜子牙

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商末东海人。周文王和他在渭水之北相遇,一见如故,文王云:“吾太公望子久矣”(《史记·齐太公世家》),故号称太公望,以为辅臣。姜子牙足智多谋,深通韬略,辅佐文王行政,多有建树。文王死后,继续辅佐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武王尊称他为师尚父。西周初年,因功封于齐国,为齐国始祖,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并经周天子特许,享有代天子征伐诸侯的权力。传说姜子牙曾作兵书《六韬》。

春秋战国

秦襄公

(?—前766)春秋时秦国的创始人。嬴姓,名失传。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其先人曾被封为西垂大夫。西周末年,申侯联合犬戎攻周时,他率军救周,并助周迁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尔被封为诸侯,并被赐封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以西土地。后死于伐戎途中。

郑庄公

(前757—前701)春秋时郑国君主,周平王时卿士。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其母为武姜。因其难产,颇招武姜厌恶。武公死后即位。封弟叔段于京,号太叔。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叔段谋反,以武姜为内应,庄公平叛,并将其母迁于城颍,发誓“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后颍考叔献计修好母子关系。曾联合齐、鲁,击败宋、卫。周平王准备撤掉其卿士职务,他对平王施加压力。最后以周、郑交质了结。后周桓王又欲撵走庄公,他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桓王免其卿士职务,他一连五年不朝觐。后与桓王军战于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败王师,并射伤桓王,使周天子威风扫地。在位38年时,曾派太子忽率军救援齐国。

齐桓公

(?—前643)春秋前期齐国国君,春秋时期有名的五大霸主之一。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其弟公子白自莒返齐,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当上了齐国国君,是为桓公。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国力迅速强盛。这时,北方的山戎和狄族向南发展,经常袭扰燕、邢、卫等国。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又营救邢、卫,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侵扰,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诸侯军队,讨伐楚的盟国蔡国,然后进军楚境,陈兵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与楚订立召陵之盟,取得了霸主地位。齐桓公还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并曾多次大会诸侯,霸业达到了顶峰。

晋惠公

韩城西南),晋败,惠公被俘。几年后回国,病死。

晋文公

(前697—前628)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姬姓,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重耳父晋献公欲立幼子奚齐为嗣,诸公子出奔他国。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公元前636年在

秦穆公

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整顿内政,结束了多年以来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国力强盛起来。晋文公平定了周襄王弟叔带的叛乱,使襄王复位,取得了尊王的声名。接着开始南向与楚争霸。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然后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大会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确立了晋国的霸权。秦穆公(?—前621)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姓,赵氏,名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秦国原来是僻处西方的小国,穆公时开始强大起来,参与中原诸国的争霸。秦穆公任用原虞国大夫百里奚,励精图治,使秦国日益富强。公元前645年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文公逝世之机,企图向东插足中原,派军偷袭郑国,未果,归秦途中与晋军在淆(今河南渑池西)大战一场,结果秦军全军覆灭。秦穆公东进的企图受阻后,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独霸西戎。故称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

(?—前591)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芈姓,熊氏,名旅。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兴修水利,修建了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平定贵族若敖氏的叛乱,稳定了政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北),接着率军北上,陈兵周境,耀武扬威,并遣使问象征天子权势的九鼎的大小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十年后,楚军又北上围郑,与援郑的晋军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北),楚大胜。此后,鲁、宋、郑、陈等中原小国,都相继依附楚国,于是楚庄王成了中原霸主。

管仲

(?—前645)春秋初年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次年,管仲护送襄公弟公子纠自鲁返齐,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结果失败。公子小白当上了齐王,即齐桓公。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荐举,任管仲为相。管仲在国都中设置21乡,在国都内采用轨、里、连、乡的编制,实行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办法。又整顿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打破井田的限制,按土地好坏征收赋税。并利用滨海之利,大力发展盐铁业、鼓励贸易,促进生产。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侯”。战略上主张实行“全体战”,作战方式上重视搜集情报,做好战前准备,管仲治国治军的政策,使齐国国势大振。

曹刿

春秋时鲁国武士。即曹沫。鲁庄公十年(前684),齐国大举进攻鲁国,鲁庄公积极应战,但无方略阻止齐军进犯。深谙军事、颇具谋略的曹刿自告奋勇,求见鲁庄公,要求跟随庄公参战。后两军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他作为庄公陪乘,指挥作战。两军列阵后,曹刿力劝庄公不要主动出击。齐军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鲁国发动攻击,但未破鲁军阵容。他抓住齐军士气衰退之机,建议庄公实行反击,结果鲁军一鼓作气取胜。此次作战,主要功归曹刿采用后发制人的巧妙战法。后两国结盟,曹刿身怀利刃,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归还侵鲁之地。结盟后,才释放齐桓公。

司马穰苴

春秋时军事家、齐国大夫。即田穰苴。田姓,官司马。精通兵法谋略,治军严整。齐景公时,受晏婴推荐,率兵击退燕晋军队。行军前,当众斩不按时报到的监军庄贾,大振军威,以功擢升大司马。后遭大贵族高昭子、国惠子、鲍氏家族的排挤,不得展其志,遂退离公职,撰写兵书战策。战国时,齐威王派人整理其用兵之术,附于《古司马兵法》中,号曰《司马穰苴兵法》。一说他是战国时齐将,长于治兵,有兵法行世,后为齐湣王所杀。

勾践

(?—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曾在携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击败吴军。三年后,乘吴国新败,兴兵攻吴,结果大败。退保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忍辱求和。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锐意雪耻。前482年,乘吴王

夫差

与诸侯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之机,率军攻入吴都。后又再次击败吴军于笠泽(今太湖,一说为吴淞江),至前473年,一举灭吴。继续乘胜渡淮,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称为霸主。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相传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东周“守藏室文史”,后为柱下史。周室衰微,遁世隐居。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成“道”或“朴”,有时称之“无”。设想道既是物,是一种混沌未分、生成天地万物的客观实在;又是一种超时空、超感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精神。老子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深化的表现。他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物壮则老”,强调柔弱胜刚强。但在承认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时,忽视了对立面的斗争性和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把矛盾转化看成没有上升和发展的循环往复。老子认识论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征。主张人的认识完全可以脱离感觉和实践,由主观自生。即“不出户”能“知天下”,“不窥牖”可“见天道”,由此推崇“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在社会政治观上,老子激烈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主张“以无事取天下”,实行“无为而治”,认为文化本身是社会混乱的根源,只有“绝圣弃智”才能“利民百倍”,所以,他把“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式的社会说成理想社会。老子学派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一书,较全面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孔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后聚徒讲学并从事政治活动。由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不久,免职,后周游宋、卫、陈等国,想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效。晚年致力教育和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孔子宣传“仁”的学说,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持怀疑态度,但仍强调“知命”。在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和“温故而知新”。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他鄙视“学稼”、“学圃”。政治上主张“正名”,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现存有《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和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孙武

春秋末军事家。字长卿,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武被誉为“兵圣”。其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及其战略战术思想以及一系列的军事理论,至今仍为兵家之瑰宝。出身将门之家的孙武,青年时期即注重兵事,同时与吴国大臣伍子胥为友,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为吴王出谋献策,促使吴国实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使吴国交通修整,府库充实、兵精粮足,并率兵西征,一举攻克舒城。吴楚之战中,孙武指挥吴军,11天中行军700里,仅以3万主力攻击楚国20万大军,五战五胜,并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遂使吴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以一隅之地而称霸。

范蠡

春秋末越国大夫、政治家、经济学家。字少伯,原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仕越为大夫、上将军。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越为吴所败,退保会稽(今浙江绍兴南),他献计吴国国王,卑身厚赂,乞和于吴,自入吴为人质。归国后,与大夫文种协力图强、韬光养晦,终于一举灭吴。后弃官散财,但在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再度致资千万,改名陶朱公。他认为万物皆变,时势盛衰莫不如是,故须待时而动,顺其自然。著有《计然篇》,是政治、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王翦

战国末著名的秦国将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时好读兵书。青年时即投身军旅,后被秦王政任为将。他在军中亲与卒伍同食,善养士气。公元前235年,率军进攻赵国阏与(今河北武安县西),大破赵军,占领大小城邑九座。前228年,攻破赵国国都邯郸。前227年,复率军进攻燕国,大败燕军,全部占领燕蓟(今河北北部及京津一带地方)之地。统一战争中将兵灭赵破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以60万大军击楚,攻下寿春(今安徽寿县),虏楚王负刍,追杀项燕于淮南。前223年,全部占领楚国本土及其附属地,改设南郡、九江郡和会稽郡,以功封武成侯。

晏婴

(?—前500)春秋末年齐国政治家。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连任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50余年。善辞令,为人谦和,生活俭朴。后人将其言行编成《晏子春秋》内外篇,共八卷。其思想体系杂有儒、法、墨诸家观点。主张以德治国治军,即所谓“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倍(背)仁义而贪名实者,不能服天下”。提倡爱民行义,反对用兵不休。主张慎战,反对因贪欲而轻易发动战争,即所谓“君得合而欲多,养欲而意骄;得合而欲多者危,养欲而意骄者困”。而主张“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征暴国”。此外,他还主张战争取得胜利,不仅要赏谋土,还必须赏士卒,故而提出战胜之后,“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实”等等。其言论及遗闻轶事颇多。夫差(?—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姬姓,名夫差,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吴王阖闾兵败于越,受创而死,子夫差即位后立志报仇。公元前494年,吴大举攻越,越王勾践一败涂地,遣使求和,称臣归附。夫差认为已无后顾之忧,便一意北上称霸中原。他开凿邗沟,沟通江淮,然后挥师北上,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但同时越国却乘虚攻入吴都,把吴变成附庸。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扁鹊

战国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原名秦越人,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自幼聪明过人,爱好医学。在周游各国行医过程中,总结出一整套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人应经常注意营养和锻炼身体。在处事待人和日常生活中,应该襟怀坦荡,这样对身体健康也大有好处。据《史记》记载,我国诊病的传统方法:望(观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摸脉搏),是扁鹊最先全面使用并加以系统化的。这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至今仍为我国中医学所重视。扁鹊没有留下亲笔著作,东汉时,有人把他流传下来的经验和理论整理成一部《黄帝八十一难经》,共80多篇,在我国医学史上闪耀着不可泯灭的光彩。卓越的医学家扁鹊,晚年来到秦国,曾想把他的医学经验全部贡献出来,却遭到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恨,竟然派人把他偷偷地杀害了。扁鹊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医学成就却永远载入史册。“扁鹊再世”、“起死回生”等成语,还被人用来颂扬一些有名望的医生,可见,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么深远的影响。至今,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还保留着许多有关扁鹊的古迹,如石碑和庙宇等,反映出人们对这位著名医学家的爱戴、尊敬和怀念。

魏文侯

(?—前396)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名斯,魏桓子之子。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在位期间,广泛收罗人才,能知人善任。以卜子夏、田子方等贤者为师,任用著名的政学家

李悝

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实行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使魏变得富强。秦曾想进攻魏国,因有人说:“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合命,未可图也。”秦因此作罢。由此享誉诸侯。前424年,与赵、韩一起被承认为诸侯。曾西取秦河西(今黄河以北洛水间)之地,北灭中山国(今河北定县一带),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李悝(约前455—前395)战国时政治家、法家。魏文侯时任魏相,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1)废除世卿世禄制,“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篇》)。(2)作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充分利用地力,精耕细作,提高产量。(3)实行平籴法,丰年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荒年再以平价粜出,以平衡粮价。(4)确立封建法制,作《法经》六篇。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田单

战国时齐将。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初为市吏。公元前284年,燕将

乐毅

联合秦、赵、韩、魏、楚五国之师攻破齐国。后乐毅又连攻下齐国70余城,他坚守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是齐国没有被攻下的两城之一(另一城为莒,在今山东莒县)。齐襄王五年(前279),燕昭王死,惠王即位。他听说惠王与乐毅不和,施用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并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70多城,为恢复齐国立下汗马功劳。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齐王建元年(前264),入赵为将,后被任为相国,封平都君。乐毅

战国时燕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乐羊的后代。贤而好兵,仕于赵。及赵武灵王有沙丘之乱,遂去赵适魏。后听说燕昭王因子之令乱而为齐所败,日夜思报齐仇,屈身下士,先用郭隗以招贤者,便由魏入燕,受到燕礼遇,任亚卿。其时齐国国内矛盾重重,百姓不堪重负,昭王决计赂齐报复。他向昭王献计联合赵、楚、韩、魏等国一起伐齐,并受命去各国游说,得到各国支持。公元前284年,受命为将,与赵、楚、韩、魏等国军队破齐于济西,赵王也授以相国。之后,诸侯兵罢归,他仍独率燕军攻战,攻下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尽取齐国财宝输之于燕。迫使齐湣王出奔于莒(今山东莒县),不久齐王被杀。燕昭王大喜,亲自到济上犒劳将士,并封其为昌国君(今山东淄博东南)。之后,滞留齐国5年,攻下齐国70余城,惟莒、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地未下,燕昭王死,其子燕惠王即位。由于他曾与燕惠王关系不和,被齐国用反间计,使惠王改用骑劫为将。于是出奔赵国,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后骑劫为齐所败,齐复国。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欲请其归燕。为燕、赵客卿。死于赵。

墨子

(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做过宋国大夫,曾习儒学,后弃儒倡墨,独创新派。墨子在政治经济上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倡导“赖其力者生”。提出尚同、尚贤、兼爱、非攻、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节用、节葬十大主张,墨子的认识论属唯物主义经验论。他注重感性认识,强调人的认识必须以人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为根据和来源,即“必以众之耳目之实”。反之,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触到的事物就不能成立,亦即“莫闻莫观则必以为无”。他主张“取实予名”。提出了检验认识标准的“三表”。认为判断是非要依据如下三表:第一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实际出发,将认识同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以及国家人民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加以判断,是墨子在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孙膑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裔。曾与

庞涓

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国将军,忌孙膑才能,将他骗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由田忌推荐,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之战,他身居辎车,坐为计谋,终于杀死庞涓,制服强魏,名显天下。著作有《孙膑兵法》,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明确主张“战胜而强立”,“举兵绳之”,朴素地提出了解决战争问题的思想。在肯定战争不可避免的同时,又主张对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在作战指导方面,提出了许多以寡击众、以弱击强的战法。主张要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还指出,在作战中要不断地、具体地分析敌情、我情、天时、地形,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战法,务必做到机动灵活。他还论述了治军、选卒、用将、阵法等问题。《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术宝库,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吴起

(?—前381)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北)人,曾受业于曾子。时鲁与齐作战,起欲为将,而妻为齐人,恐不受信任,便杀妻求将。鲁君以为将,率兵破齐。后离鲁去魏,被魏文侯任为将,屡败秦军,继任魏西河郡守,秦不敢东向。文侯死后,吴起不被武侯信任,乃奔楚。任楚宛守,后又任楚令尹,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取消已传三世以上的封君爵禄,限制公族的特权,把旧贵族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整顿吏治,加强国防,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旧贵族围攻吴起,将他射死。吴起著有兵法,《汉书·艺文志》有《吴起》48篇,今已不存。传世《吴子》出于后人所托。吴起《史记》有传。庞涓(?—前342)战国时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自以为不如,心存畏忌。魏惠王时,他当了将军,派使者召孙膑到魏,编造罪状,对膑施以毒刑,截去其膝盖骨,使成残废。公元前354年,他率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采用孙膑“围魏救赵”策略,诱使他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前342年,齐以孙膑为军师,发兵攻魏救韩。魏王派他帅兵10万迎战。齐军主动撤退,诱战深入。他骄傲轻敌,自率一部分精锐,兼程追赶齐军。孙膑利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地形,设下埋伏。他在两军交战中兵败自杀。

廉颇

战国时赵国著名的将领。赵惠文王时,几次率兵击败秦军的进攻,迫使秦昭王与赵媾和。曾率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廉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后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致遭惨败。赵王悔恨,复起用廉为将。公元前251年,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六年后,奉命进击魏国,攻占了繁阳(今河南黄县东北)。晚年被赵悼襄王剥夺兵权,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来离魏至楚,为楚将,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商鞅

(约前390—前338)战国中期政治家。姓公孙,原名卫鞅,卫国人。少时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任左庶长,不久升大良造,主持变法。他依据李悝《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订出一整套变法方案。在军事上,颁布鼓励杀敌的“首功制”。公元前340年,用诡计战胜魏军,俘魏公子卬,因此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於(今河南内乡东)十五邑,称商君,亦称商鞅。他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上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秦国富强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变法效果最为显著,秦由此逐渐强大起来,最后终于统一了中国。商鞅的政治思想体现在《商君书》里,该书是战国末年商鞅的后学所著,共29篇,今存24篇。商鞅因变法改革遭反对车裂而死。

魏惠王

(前400—前319)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君。名魏茔,魏文侯之孙,魏武侯之子。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即位之初,曾遭韩、赵两国联合进攻,后由于韩、赵两国对于如何处置魏的意见不一,使其得以摆脱困境。曾几次击败韩、赵之师。前353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之战中为齐所擒。前344年,邀集秦、韩、宋、卫等诸侯会盟于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南),自称为王,带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战国时七国君主称王之始。前341年,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之战中为齐所败。前339年,秦、赵、齐又联合攻魏,魏公子卬所率军又为秦商鞅所败。鉴于魏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近秦,魏军又几度为齐、赵所败,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魏国又称梁。以后倦于军旅,便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当时到魏国来的有邹衍、淳于髡、孟轲等著名的学者。

孟子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他的政治、经济的核心是“行王道”、“施仁政”,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制民之产”,恢复井田制,培植和发展小农经济。反对虐政、霸道,鼓励效法先王,“省刑罚,薄税敛”,在君臣关系上,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同时,又坚持维护世卿世禄制度,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为封建剥削制造理论根据。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性善论和主观唯心主义。肯定人的本性为善。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提倡天才论和历史循环论。宣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这些唯心主义理论对后世儒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宋儒有较大影响。其代表作为《孟子》。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哲学中唯心主义的一面,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家、道家思想的代表者。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相对主义,认为万物既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则其性质和存在也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因此,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异性。主张“齐大小”、“齐生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由是进而否认认识标准的客观性,以为世间无是非可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天道观上,庄子以为“道”生万物。而所谓“道”者,“通天下一气耳”。他说的气,是先天地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根本,是无限的和无所不在的。在天人关系方面,庄子以为人无力胜天,也不能灭命,生死存亡、穷达富贵是事之变、命之行。人只有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对立,忘却自己,不求功名,不思毁誉,才可逍遥自得。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鄙视权贵。在社会历史观上,主张人类应该摒弃外加的仁义礼智。其著作有《庄子》。

苏秦

(?—前284)战国时纵横家。字季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燕昭王时,他赴燕游说,受到信任,又奉命入齐搞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削弱齐国。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遣使尊齐湣王为东帝。苏秦劝导齐湣王除去帝号,得到湣王信任,任为相。他曾与赵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帝请服,归还部分侵地。后秦相魏冉约齐伐赵,他献策湣王,主张伐宋,再次离间齐、秦关系。至乐毅破齐前夕,他的反间活动暴露,遭车裂而死。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残卷中,存有他的游说辞和书信16篇。

屈原

(约前340—约前278)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年青时代就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选贤任能,实行法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屈原的才能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他的主张也遭到腐朽贵族势力的反对。秦国派张仪到楚国进行离间,破坏了楚国和齐国的联盟,屈原也被昏庸的楚怀王放逐到汉北。待到楚国吃了秦国的大亏,才召回屈原,重新和齐国修好。后来楚怀王又一次拒绝了屈原的谏阻,去和秦国勾搭,结果被掳去,死在秦国。继位的顷襄王和其父怀王同样昏聩无能,又把屈原第二次放逐出去。屈原长时期在沅水、湘水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着自己的祖国就要被秦国蚕食净尽,仍希望有一天被召回,实现救国抱负,然而终于没有得到这种机会,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相传他死在五月五日,所以后人就把这天定为节日来纪念他。他的代表作《离骚》表现出深沉、诚挚的爱国忧民的崇高感情,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此外他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白起

(?—前257)战国时秦国著名大将。(今陕西眉县)人。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公元前294年,被秦昭王任为左庶长,率军攻取韩国新城。前293年,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因功官至太尉。前292年,被擢升为大良造,率军大举攻魏,连下城邑60余座。次年复攻占魏军事重镇垣城(今山西垣曲县)。前286年,奉命率军进攻赵国,夺占赵国光狼城(今山西高采县西)。前279年,率军进攻楚国,连克鄢(今河南鄢陵西北)、邓(今河南邓县)5城。翌年再次攻下楚之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烧毁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军至竞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封武安君。前273年,率军伐魏,斩敌13万余人,夺取华阳地区。前264年,率军攻韩,斩敌5万,夺取晋南大部地区。前260年,任上将军,率军大败赵军,坑杀战俘40余万。后因与范睢政见不合,激怒昭襄王,被逼自杀。他是战国时期野战进攻最成功的军事实践家。

荀子

(约前313—前230)战国后期唯物主义思想家。名况,号卿,赵国人,儒家八派首领之一。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之长。在天道观上,他坚持道家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那一面,肯定自然运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但反对道家的天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人是可以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凡为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把感觉作为认识的来源,但又反对片面地执着感觉经验,主张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用“心”进行思维,所谓“虚壹而静”,就是告诉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排除干扰,精力专一,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这是对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思想的批判地吸取。和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主张用礼义教化和刑罚来加强统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因此在荀子的“礼”中灌注了“法”的内容。荀子还非常重视维护封建等级制,实行中央集权,反对世袭制,主张尚贤。于是,王霸并用,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成为荀派儒家的一个特点。经济上,荀子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他的“正名”学说,有着丰富的逻辑理论,为古代名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韩非

(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国贵族,荀况的学生。他曾上书要求韩王变法图强,未被采纳。著《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深得秦王赏识,被邀使秦,遭李斯、姚贾陷害,自杀于狱中。著有《韩非子》55篇。哲学上发展了荀子的唯物论。区分和改造“道”与“理”这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提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释“道”为万物之本源。但又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意前期法家提出的“理”是一切事物的道理。但又指出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自然规律是随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要人们“缘道理以从事”,即按客观规律办事。韩非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将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他重视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政治制度应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反对“法先王”,认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犹如“守株待兔”那样愚蠢可笑,从而肯定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及法家变法改革的合理性。韩非的理论,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蒙恬

(?—前210)秦朝著名将领。本为齐人,自祖父蒙骜起至恬皆为秦将,初任狱官。公元前221年,蒙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任内史。秦统一六国后,率兵30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屯兵上郡。他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构成了秦朝西北漫长的防线。居外10余年,威震匈奴。

秦汉

秦始皇

(前259—前210)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年—前210年在位。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仪式,接着以快刀斩乱麻之势,镇压了吕不韦的党羽,免吕不韦相职。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因对统一有功而被人称为“千古一帝”。为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体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为了防御匈奴侵扰,修筑长城,上述措施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秦始皇也是一个凶残的暴君,他滥用民力,“焚书坑儒”,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过,即使登上了显赫的皇帝宝座,他也是坐不暖席,统一六国后他曾五次远巡,走遍了秦的辽阔疆域。50岁那年,当他最后一次远巡,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病逝,安葬在西安郊外骊山的一座十分雄伟的地下宫殿之中。

李斯

(?—前208)秦代政治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初为郡小吏,后到儒学大师荀卿处求学。学成之后,为吕不韦舍人,担任秦王的侍卫官。他向秦王提出对六国采取分区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并建议“先取韩以恐他”,为秦王所采纳。前230年,秦攻灭韩国,接着又先后兼并了其他各国。对秦统一六国,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六国后,他任丞相。反对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并且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负责了统一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工作,尤其是他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统一我国文字做出了重大贡献。前213、212年,接连发生了“焚书”和“坑儒”事件,他是直接参与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巡游各地,他都跟随前往。前210年,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他与赵高间的矛盾激化。赵高向秦二世进谗诬陷其想“裂地而王”,被捕入狱。前208年(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李斯工书法,相传泰山、琅邪等刻石,均为他所手书。

陈胜

(?—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末刑政苛暴,民不堪命。公元前209年,他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阻,依秦法,误期当斩。遂与

吴广

发动同行戍卒900余人揭竿起义,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迅即攻下大泽乡和蕲县,乘胜向西北挺进,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示城)、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谯(今安徽亳县)诸县。所到之处,农民纷起响应,自带粮草参加起义军。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已有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攻下陈县后,胜被推为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很快分兵3路攻秦。吴广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周市攻略魏地。又命周文率主力攻入关中,进抵离咸阳不到百里的戏(今陕西临潼南),队伍发展成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声势极为浩大。因周文孤军深入,又缺乏作战经验,在渑池(今属河南)为秦将章邯战败自杀。章邯复以优势兵力围攻陈县,胜率起义军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失利后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其车夫庄贾杀胜降秦。葬砀(今安徽砀山南)。陈胜和吴广发动的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时间虽然不长,但农民的革命风暴横扫全国,摇撼了秦王朝的统治。吴广(?—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贫苦农民出身。公元前209年,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驻扎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与陈胜发动同行戍卒900余人起义,亲自刺杀秦尉。起义军建立张楚政权后,任假(“假”是代理的意思)王。迅即监督田臧、邓说、伍逢诸将向西进兵,直指秦朝都城咸阳。在荥阳遇到李由所率秦军的顽抗,四个月未能取得进展。田臧等见秦朝主力军将至,恐遭内外夹击,便假借陈胜之命将他杀害。陈胜和他发动的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摇撼了在秦朝的统治。他在起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